小学三年级阅读与写作

2024-06-26

小学三年级阅读与写作(精选8篇)

篇1:小学三年级阅读与写作

三年级阅读训练

(二)(一)小草

马路边,河岸上,不起眼的小草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他们一边跳舞,一边随着春风生长。夏天,太阳把大地烤得火热。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人们抱在怀里,让劳累的人们消除酷热带来的疲劳。

她从不计较人们给与什么,宁愿为人们作出贡献。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寒风把冬天请来了,小草的根深深地钻进泥土里。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真是“。”

我爱小草,爱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胸怀。

1、在文中横线上正确地填上一句诗。

2、文章按照、来写的。、、的顺序写小草。

3、从文中找出“严寒”的反义词。

4、短文是围绕

5、哪句话说明小草胸怀宽广?画上横线。

(二)而得(dãde)名。

湖呈圆形,湖水清可见底,碧绿发亮。湖的四周有茂密的树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垂(chuíchuī)柳,在微风的吹(cuīchuī)动下,柳条迎风起舞。湖水映衬出柳姑娘的身影十分秀美。树下是一片嫩(nânnùn)绿的草地,草地上开着红的、黄的、蓝的小花。湖面上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

哦,天鹅湖,故乡的湖,我爱你!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概括出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的草地的小桥,接着写树下有

3、哪个词语能说明湖水很清?

4、第二自然段先写了湖水

5、填上合适的词。的湖水的树木

6、划去短文中画线字不正确读音。

7、选择正确答案,打上“√”

⑴短文主要讲了天鹅湖的美丽景色。()、再写湖的四周有

我家乡有一个美丽的湖,名叫天鹅湖。据说许多年以前,曾经有一群天鹅在这里栖息生活。因此,最后写湖上有

⑵短文主要讲了家乡的天鹅湖里都有什么。()⑶短文主要讲了天鹅湖四周的景色。()

⑷短文主要讲了家乡的天鹅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流浪汉说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纸牌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师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流浪汉抬头将老人打量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他就觉得手痒了,也挤进去玩了起来。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玩纸牌,打麻将„„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哭了起来。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乞(qǐ)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我做了一件蠢(chǔn)事!”时光老人冷笑着:“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1、用“√”选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返老还童(huánhái)打量(liàngliáng)背着书包(bēibâi)勤奋(qínqíng)

2、给第1自然段中缺少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3、给下列词语写出近义词。消失(例如:冷笑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懊悔(àohui):返老还童:)哀求()

4、“笑”有许多种,请你再写出几种不同的“笑”来。

6、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想一想,刚开始流浪汉哀求时光老人时,时光老人为什么让他返老还童?

②后来,流浪汉乞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时,时光老人为什么说“我做了一件蠢事!”? ③时光老人说的“真正的生命”是什么意思?

三年级作文指导

【读范文】

(一)姥姥过生日

今天,是姥姥的生日,妈妈给姥姥买了一个大蛋糕。

姥姥家来了许多客人,其中有一个小妹妹,她吃饭的时候,总是吃完一个带有油的东西她就洗一回手,真可爱!饭吃了一半的时候,妈妈开始切蛋糕了,给我切了一个粉色的花,给姐姐切了一个黄色的花,给哥哥切了一个绿色的花,给小妹妹切了一个大红色的花,给姥姥切了一个“寿”字。我们一起说:“姥姥,祝您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姥姥高兴地笑了,说:“你们真是好孩子。”

吃完饭之后,我们在姥姥家睡了一个午觉,我给姥姥说了声再见,我就走了。走之前姥姥还特意问了我,说:“今天高不高兴呀?”我说:“高兴!”

〖思考〗在这篇范文中,我学到了什么?

(二)快乐的节日

期盼已久的儿童节终于到来了,六月一日这一天,我早早地来到学校。没想到班里的同学来得更早。同学们爬上爬下,有的在撕胶纸贴气球,有的在黑板上写着“六一游园活动”,有的在吃力地吹气球,有的在窗户上挂彩带„„他们忙得不可开交,我也加入到装扮教室的行列中。

不一会儿,教室装扮好了,老师刚好走了进来。老师面带笑容,亲切地说:“同学们,今天是你们的节日,老师祝你们节日快乐!”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老师发给我们许多好吃的,有薯片、优酸乳和牛肉干。

游园活动开始了,第一项游戏是运乒乓球,参赛的同学手里拿着球拍,小心翼翼地托着球,球既不能掉下来,走的速度又要快,真有点难。你看,玉婷刚走两步,球就掉了下来,她赶忙捡起球,加快速度往前追,真是又紧张又刺激。

套圈圈也很有趣。轮到智明时,只见他身子向前倾,伸长手臂,目光敏锐地盯着瓶子,五个圈圈都套中了,真是百发百中啊,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喝彩声。

开始玩夹珠子了,我带着兴奋的心情走到桌前,其他三位同学已经做好了准备,整装待发。老师一声令下,我们连忙拿起筷子,对准了水中的珠子。我第一次夹出了一个,由于很紧张,手一直抖,不听使唤,珠子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滚过来滚过去,怎么都夹不起来。我一会儿夹这个一会儿夹那个,都快急死了。台下传来一阵阵呐喊声,“奇莹,加油!奇莹,加油!”我镇定下来,拿稳筷子,对准珠子,找到平衡点,用力一夹,把珠子一颗一颗地夹了上来。经过激烈的竞争,我以16个的微弱优势战胜了对手。

这一天,我真快乐!

〖思考〗在这篇范文中,我学到了什么?

【写作文】 题目:快乐的节日

提示:你的节日怎么过的呢?又有哪些快乐的事呢?说一说,与大家分享。

篇2:小学三年级阅读与写作

西向二街小学 靳培培

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读。读内容,知其概要。

(2)查。碰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3)划。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

(4)摘。摘抄好词佳句。

(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

(6)记。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

二、重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收集好词佳句

我们三年级语文教材所选的每一篇范文都很优美,每一篇课文里都有很多好词佳句,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把好词佳句用一个本子摘录下来,每天背一个优美词语、一个优美句子。还要鼓励学生课余多看课外书,把课外书上的好词佳句也积累下来。要学会应用,鼓励学生每天用一个优美词语说一句话,每次在习作时,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有新鲜感的词句。

篇3: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效阅读与写作

一、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名著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束缚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 摆脱这些枷锁的束缚, 阅读将会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亮丽的风景。如何做好学生阅读方面的工作, 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我认为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1) 做好明确阅读对象的工作, 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篇目及其版本; (2) 做好编写阅读纲要的工作, 发给学生; (3) 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工作。根据纲要针对不同情节、内容, 可分别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4) 做好重点人物、优美词、句、段落, 精彩片段的讲解工作; (5) 做好阅读摘抄记录; (6) 做好阅读时间安排。利用阅读课、课余时间、假期进行规定字数要求的阅读; (7) 写好阅读后记; (8) 组织各种形式的“走进阅读”活动。

二、引导学生科学谋篇布局

作品是作者感情流淌于笔端的产物, 是作者思想的浓缩精华, 关键取决于谋篇布局。如何引领学生冲出作文谋篇布局训练的“围城”呢?笔者认为: (1) 切题要准确。做到审题无误, 入题准确; (2) 立意要新颖深刻。立意要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 材料选取要“新”。材料出“新”, 才能体现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思维观; (4) 文章语言要“美”。语言的运用应形象、生动、准确、简练; (5) 文章结构要“巧”。如:开篇点题、过渡自然、首尾呼应等, 五彩斑斓, 夺人眼球; (6) 卷面要整洁。要求学生写整洁美观的方块字; (7) 编写“文章梗概”提纲。文章的格局定下来了, 写起来才不会乱; (8) 彰显亮点。如:醒目的标题、精彩的开头、文采飞扬句段、诗词名句的引用等。

三、引导学生注重文章修改

篇4:小学三年级阅读与写作

【关键字】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和写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通过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能轻松地吸取浓郁的知识文化底蕴,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阅读,阅读时人的视觉感官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符号从而形成记忆。写作是一个过程,需要调动人的思维,综合记忆库,从而形成文字。阅读与写作进行了有效的互补,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是所有课程学习的根基,从小注重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大有裨益。教育专家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读写现状,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对小学读写做出了一定的定位,也形成了可行的读写训练方法和技巧。在新课标体系中加入多元的信息元素,从写作实践中训练学生阅读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从而收到读写一体化的最终效果。

1、读写一体化

阅读在语文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语文成绩的好坏取决于阅读能力的高低,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要提高。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这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中除了阅读另一部分就是写作,提高写作最主要就是平时多积累素材,这样在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在学生阅读文章时,对文中出现的优美句子进行赏析,将有用的段落记录下来,这样在进行写作时就能顺利的写出来。

1.1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

要提高阅读就要开始打好基础,课上认真的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课内阅读课。第一,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有关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语文知识能分析出文章的意义;其次,教师在课上能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之间相互分析交流,同时教师能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给出教导与提醒。在交流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共同进步。课外教师鼓励每一个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可以在周末时举办阅读交流活动,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外读物拿出来供大家阅读,学生也可自己带书,相互交换阅读。可以有名著,也可以有诗歌散文之类的,这些都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学生们还可以相互交换阅读心得,教师能举办一些评比活动,最大限度的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学生们除了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学习到课外知识。两者合一,对教师学生都是有益的。

1.2多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的积累是写作好坏的关键,学生只有平时多积累,在写作时才能写出好文章。一个人人拥有的词汇量越多,其智商也会高许多。青少年时期是语文语言积累的黄金阶段,可见,在这个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词语、句子、篇章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会在大量阅读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学会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学生将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重新组合成自己的东西,进行强化语言积累,能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2、教师认真进行引导

除了学生自己阅读写作,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教师要不断的参与到其中,认真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进步。

2.1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只有有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从中得到收获。教师除了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之外,还可以就同学们之间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章,才能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2培养积累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积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所以我们要先把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才能真正积累到我们想要的,否则,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教师随便写几段话就当做是积累,这样不止浪费时间,也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写作,可以先从自己的生活开始积累,讲讲自己平时的小事,这样形成一个习惯后,学生们会自己主动的去做。等到写作的时候,就能有素材可写,写作水平自然就能提升上去。

3、读写教学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进行读写教学的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阅读写作能力。当前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都很弱,如果不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另外读写教学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提升自己语文素养的方法,教师能力也上去了,这对以后的教学也会有帮助。读写教学也会影响到教师学生的学习态度,阅读多了会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写作多了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习生活都是有帮助的。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老师要一手抓阅读,一手抓写作,注重學生语感的培养,将阅读与写作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开发学生语言方面的天赋。在语文课堂中,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综合引导教学。同时,还需注重学生知识积累习惯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背诵和默写强化学生的记忆,促成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语文的选材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阅读面,升华学生的思想。这样在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面,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字词句的合理运用,深刻地领悟到语言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4、结语

在开展读写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这是一条长久的探索道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尽管我们会在途中遇到挫折,但只要坚持了就是胜利。教师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心态,付出了努力,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那就是有效果的。读写对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并不仅仅在学习中,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用到。有了良好的读写能力,不论在哪个领域里都能成功。语文是我们所有的科目中最基础的,我们只有把这个学科学好了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科目,而读写却是语文中要求最高的,正确掌握好读写的方法,才能算是真正的学到了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红霞.小学高段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科教育,2013,17(5):34-35.

[2] 李艳勇. 在读写教学中,怎样训练学生想象能力[J].神州(上月旬),2012,3(5):13-14.

篇5:三年级阅读与写作总结

指导老师:崔绿茵学生姓名:

阅读指导:

专题一:写人类

1.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主要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人)XXX的形象。

专题二:记事类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专题三:写景类

1.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通过描写了XXX,表达了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专题四:状物类

1.特征:外形、功能、情态

2.通过描写(物)的XXX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专题五:科学小品类(说明文)1.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

2.说明的方法:打比方(形象生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具体真实)

专题六:童话寓言、幽默故事

1.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2.表现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比

作文指导:

一、写人类

我最敬佩的人

1.我最敬佩的人是谁? 2.他、她做了什么事让我敬佩? 3.从他、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4.我要怎么做?

我的妈妈

1.我最爱的人是妈妈

2.妈妈在学习上怎么关心我?(在我考了好成绩时,怎么教导我要谦虚?在我考试失败时,妈妈怎么鼓励我?)

3.妈妈在生活上怎么关心我?(举例:我生病了,妈妈怎么照顾我?)4.怎么回报妈妈?(努力学习,做个好孩子好学生。)5.感恩父母

我的老师(我最敬佩的人,我想对老师说)

1.我的老师是谁?

2.老师做了什么事让我印象深刻? 3.老师对我的影响 4.我要怎么做? 5.感恩老师

二、记事类

让我感动(难忘)的一件事

1.开头

2.让我感动(难忘)的事是什么? 3.从中我受到了什么启发? 4.我要怎么做?

一件有趣的事

1.开头

2.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 3.过程怎么样? 4.结果如何?

5.结尾: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三、写景类

游记(难忘的旅行)

1.开头 2.我去了哪里?

3.那里怎么样?(环境、风土人情)4.我的情感(喜爱、赞美)

我的学校

1.我的学校在哪? 2.布局怎么样? 3.环境怎么样? 4.在学校学习得怎么样? 5.我的感受(对学校的赞美)

四、状物类

我喜爱的动物

1.我喜爱的动物是什么? 2.它有什么特点?

3.喜欢它的原因?(它做了什么事让我喜欢?)4.我要怎么对待它?(爱护它)

五、读(观)后感

读(观)XXX有感

1.我读(看)了什么?

2.这文章(电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我从中受到的启发是? 4.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举例)5.总结

六、写信

给老师的一封信(父母、朋友)

1.称呼 2.问候语

3.正文(想跟老师说的话: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要怎么做?感恩老师)4.敬语

5.落款(署名日期)

七、劝告类

远离电子游戏(吸烟有害健康)

1.摆明自己的观点 2.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3.期望 4.总结

八、号召类

诚信在我的心中

1.诚信是什么? 2.诚信的重要性

3.举例(正反举例:不诚信会有什么后果;诚信会有什么影响?)4.呼吁大家要怎么做?(点题: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文明在我的心中

1.诚信是什么? 2.诚信的重要性

篇6:六年级下册阅读与写作练习(三)

六年级下册阅读与写作练习

(三)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5分)

zhēnɡrónɡrónɡyùlǐnɡyùyīdōuchōuyē

()()()()()

2、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作答(6+1+4+2+3=16分)

①专心()()②死得()()③零七()()④万象()()⑤见微()()⑥卓有()()

(1)第④个词语中“象”的意思是。

(2)第⑥个词语中“卓”的读音是();部首是()部,再查()画。再组一个成语:

(3)第②个的近义词是,第③个的反义词是

(4)请你写一小段话(50字以内),用具体事实来说明第①、第⑤个词语对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3、按要求改写句子(10分)

(1)模仿例句的修辞手法改写下面的句子:

例:那片黄叶跳着优美的舞蹈轻轻地落到地上。

春风中,一群小鸟在树上叫个不停。

(2)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全国人民无时无刻在关心着地震灾区的人们。

(3)用上关联词把两个句子合为一句:

他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他把自己的走法忘了。

(4)改为不用引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唐僧无奈地说:“悟空,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

老杨课件网试卷中心 http:///soft

(5)下面是一副对联,从备选字中找出合适的组成下联。

备选字;心理事益更莫无精为做身神

上联:有关家国书常读下联:

3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6分)

(1)下面诗句中描写传统节日的是()

A、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B、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C、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下面句子中语气与众不同的是()

A、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B、去来的中间又这样地匆匆呢?

C、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D、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以下词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局势严重态度严峻要求严格B、发扬民主发展资源发生经济

C、改善生活改良思想改正计划D、指挥工作指导方向指明地点

(4)下列各组中,带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相当相称相貌相面B、店铺铺户当铺铺中

C、蒙古启蒙蒙骗蒙蒙D、薄烟单薄淡薄薄纸

(5)下面作品中不是出自安徒生之手的是()

A、《拇指姑娘》B、《白雪公主》C、《海的女儿》D、《丑小鸭》

(6)古代的“三十六计”中,第一计是()

A、金蝉脱壳B、借刀杀人C、瞒天过海D、声东击西

5、填空题(5分)

(1)操千曲而后,观千剑而后。

(2)是道德之本。

(3)月出惊山鸟。

(4)我生待明日。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8分)

1、“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要、、。”这句话出自《》。

2、居里夫人的生命因丽足以跨越千年,千载永存。

3、诗如其人,王昌龄的诗“表现他为人清廉正直;于谦的诗“

”表明他的高尚情操。

(二)课外阅读(3+2+4+2+2+2=15分)

功到自然成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语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

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个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 叫

做功到自然成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

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

滴穿。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

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成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

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全流不息。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

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

“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

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决不会

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不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

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功对于懒汉来说是的,对于奋斗者来说又是的。

3、短文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分别用一句话作简要的概括。

4、模仿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法再写一句。

任何的,都需

5、请你再写两句与“功到自然成”意思一样的格言警句。

5、用上“成功”一词,用一句话写写你读了本文以后的收获。

三、作文(3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关注自己,写一篇记叙文。

一 个人从亚历山大图帝王书馆买了一本书。这本书夹着一张纸,纸上写

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谁要是在黑海边找到了这块小点金石,谁就可以将任何金

属点成纯金。这 块奇石的外观与其他石头没有区别,只是它摸起来是温的。这

个人来到海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为了避免重复捡到他摸过的石头,他每捡

到一块冰凉的石头就往 海里扔。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过去了,他不气

馁,继续捡----扔石头,是温的!但他仍然随手扔到了海里,因为他已经养成了

忘海里扔石头的习惯。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们平时是

不是有某种习惯使我们做出了令人遗憾不已的事呢?或者好习惯使你获得了成功,请你选择一种写下来。

篇7:小学六年级阅读与写作教案3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 程金莲

教学目标:

1、积累第七周《父亲,亘古不变的大山》好词、好句。

2、学习从内容中体会中心思想。

3、体会父亲对子女的深深的爱。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难点:体会父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父爱如母爱一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他无声无息、朴实无华,他是人间最无私、最真诚、最伟大的同义词。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七单元,《父亲,亘古不变的大山》,去感受这伟大的父亲。

二、阅读

请阅读本单元三篇文章《父亲的自行车》、《冰灯》、《地震中的父与子》。

1、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好词佳句。交流并积累。

2、再次阅读,了解主要内容。概括大意。

3、默读文章,体会思想感情。教授如何归纳思想感情。

4、完成课后思考题。适时点拨提示。

5、阅读感悟欣赏。

6、指导答题,讲解简答题。

7、批改。

三、总结

读了这三篇关于父爱的感人故事,相信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否对这几位可敬的父亲说几句话,表达你的敬佩之情?各自谈谈感想。给予肯定、鼓励。

篇8:小学三年级阅读与写作

A老师说,小学里的课文,这么简单,有什么好教的。指向内容,此感慨发得好,发得对。指向写作,非也。你倒写一篇“这么简单”的,编进教材去?

杨红樱的作品,没什么难懂的,简单。然而,人家杨红樱靠马小跳,成为了亿万富婆,你倒试试?内容的简单,不等于写的简单 ;正像儿童文学,不等于简单。指向写作,再简单的课文,也有不简单的一面。小学二年级的课文《狐假虎威》,指向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说,简单 ;指向写作,六年级的学生惊呼,不简单。

1.课文的四个说话句,有三种说话句的形式。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 :“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简单的对话,六年级学生也要睁大眼地发现写作上的奥秘 :

(1)第一句,提示语在前 ;第二句,提示语在后 ;第三句,省略提示语 ;说话句各自独立为一节。学生作文,说话句的提示语,只知道在前,不知道在后,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省略。按理老虎“一愣”后,才问“为什么不敢”。作者故意把“老虎一愣”放后,与上句的“你敢吃我”,连接紧凑。

(2)第一句的提示语,不是简单的一个“问”,融入了眼神,“眼珠子骨碌一转”,音量,“扯着嗓子”;第二句的提示语,用老虎的神情,省了表示“说”的字词。

以上是六年级学生作文普遍缺失的,以往的阅读教学很少把“这些”作为重点,学生的阅读思维从未触及,写起来自然想不到。而这些,你一点,学生就恍然。高年级学生,有两三年的作文经历了,心里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指向写作的阅读能化解。

2.为什么这里要留“空白点”?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请学生联系下文,猜狐狸想了什么。学生答,狐狸想,我假装说,我是老天派来管百兽的,老虎一定不信,那我就带他到百兽面前去,看百兽怎样地怕我。百兽不怕我,但只要看到我身后的老虎,一定会吓得屁滚尿流,老虎就相信我的话了,不敢吃我了。

指向内容,到此为止。指向写作,再往前走一步 :狐狸想的,作者为什么一字不写?学生作文, “眼珠子骨碌一转”的后面,往往会写出狐狸的想法。课文没写,避免跟后面重复,部分六年级学生思考后能答出来。追问,心里的想法出现在前面,后面的事出现在心里想法的后面,写心里想法,省略后面的事,也不重复了嘛。

前后重复,学生知道不好。避免重复,省略哪部分,学生不大考虑。省略心里想法,慢慢展开狐狸的计划,充满未知,引人入胜。好故事,不只讲出内容,还要能吸引人。

3.为什么这里的对话不写?

野猪、小鹿、兔子,见狐狸大摇大摆的,会说点什么吧。见狐狸身后有老虎,会喊点什么吧。小鹿、小兔们的话,作者一句也不写,哦,配角的话,能不写就不写 ;写,也是为了突出主角。

4.语言的节奏。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狐狸”后面,2个四字成语 ;“老虎”后面,2个四字成语,特有节奏。如改为“狐狸神气活现,老虎半信半疑”,也对称,节奏感弱了。句中的“摇头摆尾”和后文的“大摇大摆”,意思相近,又避免了近距离重复。

苏教版的《狐假虎威》里,“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其中的“小鹿”能不能改为“梅花鹿”?不能,“野猪”“兔子”都两字,顺口。

上海版的《狐假虎威》里,“森林里的猴子啦,野猪啦,小白兔啦,梅花鹿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可以用“梅花鹿”?“野猪”两字,“小白兔”“梅花鹿”都三字,先短后长,也舒服。

对于这些,六年级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饶有兴趣,会联系自己的作文经历,时有捅破窗户纸的光明感。

5.为什么到此结束?

百兽吓跑了,狐狸会对老虎说什么?老虎明白中狐狸的计了吗?老虎会放了狐狸吗?后面的种种事儿,作者为什么不写了?哦,写故事,要懂哪里收尾,文章结束了,读者的心还在那里。

6.“狡猾”改为“聪明”会怎样?

文中“狡猾”只出现一次,即“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狡猾”改为“聪明”,内涵全变了。哦,一个词可以改变一篇作文,一句话可以改变一篇作文。

指向内容,90%以上的高年级学生都懂。指向写作,二年级的《狐假虎威》,六年级学生有90%的人不懂。写作上,学生跟《狐假虎威》的水平,差一大截呢。追问“怎么写出来的”,你就不会有A老师的感叹。

二.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

多年来,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天经地义地是理解课文内容。老师们备课也以理解课文内容为重、难点。字词的精当,安排小练笔,穿插性的、点缀性的,背后站着的,依然是内容理解。指向内容的阅读课,重点大多在体现思想感情的段落上。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重点大多在体现写作奥秘的段落上。重、难点上,两者有可能殊途同归,更有可能分道扬镳。

以苏教版11册的《郑成功》为例,指向内容的阅读课,会如此设问 :郑成功的伟大功业在哪里?为什么说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哪些地方能看出郑军官兵的英勇?折腾了一小时,教材的选文,大多以学生自读两遍,基本能懂为标准,内容理解上,用不着这么折腾。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郑成功》的总结句,巩固性使用“寻找关键句、关键词”的能力,学生很快明白了,课文写了“收复台湾”“建设台湾”。“民族英雄”的概念,老师非讲不可,没有相关背景知识,不理解。官兵英勇在哪里,没必要问。你要追问,问来问去,心头的那点佩服都给你问没了。

该用心指导的,在“怎么写”上。高年级,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老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学的重点、难点,由原来的“写什么”,转向了“怎么写”。教学目标里,内容理解是基础性工作,辅助性工作 ;写作奥秘才是重点工作,难点工作。由此,研读教材的视角、精力分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指向内容的《郑成功》,教学的重、难点,在第5节,即“攻打台湾”。参考书说,本段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郑军官兵的英勇。天晓得,郑成功攻打台湾,费时八九个月,作者只用了211字,能叫“细致”?能叫“生动”?长期不从写的角度解读教材,就会胡言乱语。指向写作,《郑成功》的教学重、难点变了,重点段落也变了,我落在了第3节、“鼓舞士气”上。

1.“收复台湾”,四个小节,巩固性使用概括能力,分别写了“鼓舞士气”“操练水军”“攻打台湾”“欢庆胜利”。“鼓舞士气”,有一段对话 :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 :“那是什么地方?”卫兵说 :“是大海。”“大海那边呢?”卫兵说 :“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卫兵的话,提示语太简单了,我出示改文 :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 :“那是什么地方?”卫兵赶忙立正,挺起胸膛,大声说 :“是大海。”“大海那边呢?”卫兵盯着远方,心痛地说 :“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课文好?改文好?

课文好。要突出郑成功,而不是士兵。改文,士兵比郑成功更爱国了。不是所有人的提示语,都要写生动、写具体,要看突出谁。

2.“鼓舞士气”有五个说话句,说话句可以独立为一节呀,改为 :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 :“那是什么地方?”

卫兵说 :“是大海。”

“大海那边呢?”

卫兵说 :“是宝岛台湾呀!”

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行不?

联系下文,“操练水军”、“攻打台湾”、“欢庆胜利”,都只一节 ;“鼓舞士气”不能分节,每个内容都是一节,便于读者的理解。

3.“欢庆胜利”中,“听说”、“喜出望外”、“慰劳”、“要见”、“表示谢意”可看出,很多人说了很多话。作者为何不让“人”开口?

内容上,此处非重点 ;写了,喧宾夺主。

“鼓舞士气”,也不是内容上的重点,为何写对话?学生默然。这说明,这个指向写作的“点”,有价值。——鼓舞士气,一般都用“话”来“鼓”,非写不可。

语文课上的阅读,有点像看魔术,魔术表演了什么,看一眼明白了。要给学生讲,魔术怎么变出来的,文章怎么写出来的。

学习的吸引力,来自未知。文字背后的“怎么写”,一条鲜为人知的秘道,由此进入,时有阅读的新鲜和欣喜。

三、从“字词句”转向“段与篇”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表面看,钻研了课文里的写作奥秘 ;背后,钻研了学生的作文状况,学生作文缺什么,要什么。作文上,我思考、实践了16年,学生最缺的,不是语言。语言积累不只书本,语言积累和生活同步,耳的阅读无处不在。字词句,嘴上说,日常用,时有琢磨。

学生作文几乎空白的,是段感、篇感。这玩意,口头练不到,阅读不关注,学生无从下手,下了手也没个样子。好比造房子,积累好了钢筋、水泥、砖头,你若以为,有了这些,便能造出漂亮的小别墅,那就太幼稚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教学重、难点转向了“怎么写”;“怎么写”也从“字词句”转向了“段与篇”。小别墅造什么样,非建筑系出身的你,去别墅区,看了一幢又一幢,看了几十幢,也能勾出个样儿来。学生读文,一篇又一篇,一两年下来,几十个“篇”装心里了,几十个“段”装心里了,作文,也能勾出个样儿来。

高年级,“段感”、“篇感”的积累,尤为迫切。苏教版12册的《理想的风筝》,我如此展开“篇”的教学。

1.分组快读4、5节,概括出“讲故事”、“写板书”;分组快读8、9节,概括出“放风筝”、“追风筝”。写人作文大多用故事来写。我追问 :“课上”两件事,“课余”两件事,都是“两件”,巧合?不是。

2.“讲故事”14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1行,“追风筝”7行。故事一,去掉刘老师的3行外貌,“讲故事”约11行。有意思了 :4个故事,11行、7行、11行、7行,一长一短,一长一短,长的差不多长,短的差不多短,巧合?不是。

3.题目“理想的风筝”,“放风筝”、“追风筝”自然要写,为什么要写“讲故事”、“写板书”?“讲故事”“写板书”与“放风筝”“追风筝”,有内在的关联,都道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4.“课上”那两个故事,前面有一段写景 ;“课余”那两个故事,前面也有一段写景,哦,写景,串起不同时区的故事。开头的写景,两节 ;后面的写景,一节。开头的两节,能否合为一节?不可以,合在一起,开头太重。分出一句“春天又到了”,开头轻巧了,一个“又”字,意味深长。

苏教版第9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三节,我教“段”的意识 :

1.第三节,太长了,分为二节,怎么分?简单,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三个例子,一节 ;后面的小结,一节。

2.第三节,分为四节,怎么分?简单,三人的例子,再各自为一节。

3.第三节,分为五节,怎么分?学生难倒了。齐白石后的省略号,单列一节。学生“哦”出了声。

4.若你写《滴水穿石的启示》,原文的第三节,一节、四节、五节?不少学生选四节、五节。错了。分了四节、五节,整篇文章,开头那一节最长,头重脚轻 ;后文的反面例子写一节,第三节的正面例子也写一节,方便阅读。分段,要瞻前顾后。

5.《滴水穿石的启示》,有四个部分,提出观点、正面例子、反面例子、得出结论,若删去反面例子,原文的第三节,你写几节?有说一节,有说四节、五节。一般地,要分多节,“篇”的结构变了,“段”也要跟着变。以后,每一节都比第一节短,不妨添些内容,比第一节长些。

苏教版第10册的《水》,“我”生活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却不写缺水的苦,写了两件乐事,“雨中洗澡”“一勺水‘洗澡’”。我教详略——

1.两次“洗澡”,哪一次的人多,哪一次的时间长,哪一次的场面大,哪一次发生的事儿多?雨中洗澡。

2.“雨中洗澡”、“一勺水‘洗澡’”,各写了多少行。“雨中洗澡”才7行,“一勺水‘洗澡’”要11行。

3.“雨中洗澡”的人多、时间长、场面大、事儿多,为什么反而“一勺水‘洗澡’”写得长呢?矛盾让学生张大了耳朵。写作文,不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能凸显中心的,哪怕才一瞬间,也要写得很长。

作文要考虑先后,考虑主次,考虑结构。“篇感”教学、“段感”教学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成“文”,课标只好降低身段,只要“习作”,不用作“文”,不用成“文”。这是委曲求全之举。根子在于,阅读教学老在“字词句”上打转转,不转向“篇与段”。

指向“篇感”“段感”的阅读课,教学内容很不少 ;

(1)故事不等于作文。作文小于事情,《我不是最弱小的》《穷人》,课文结束了,故事没完,意犹未尽 ;作文大于事情,《苹果里的五角星》《山谷中的谜底》,故事早结束了,文章还往下写,写所感、所思。

(2)悬念。有的故事本身有悬念,顺着故事写,悬念产生了。有的故事本身没悬念,作者用技术写出了悬念,《会走路的树》《爱之链》,都是。《会走路的树》《爱之链》属于大悬念,《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前三节,《给予是快乐的》的四、五节,属于小悬念。

(3)对比。《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和洪教头的对比 ;《夹竹桃》,夹竹桃和其它花的对比 ;《迎接绿色》,没丝瓜、有丝瓜的对比。

(4)段落匀称。主要段落的字数,差不多,《小镇的早晨》的一、二、三节。主要段落的间隔性的匀称,《烟台的海》第二节和第四节、第三节和第五节,《理想的风筝》的“讲故事”和“放风筝”、“写板书”和“追风筝”。

(5)相似句。《云雀的心愿》《小镇的早晨》《陶校长的演讲》,主要段落的起始句,用了相似句或相似句群。

(6)类比。《读书莫放“拦路虎”》,读书遇到的障碍,比成“拦路虎”。这写法,很管用,爸爸无所不知,类比成百度 ;妈妈凶,类比成老虎、火山 ;同学跑得快,类比成“刘翔”、“火箭”。

(7)曲折感。《半截蜡烛》《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波三折。抓住故事的曲折点,重要的篇构技巧。

(8)借物写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初看,写树 ;细看,写人。写人,可用故事来写,也可用“物”来写,新颖、新鲜。《只拣儿童多处行》里的海棠花、《早》里的腊梅花,都是。

(9)侧面描写。《黄河的主人》,明写羊皮筏子和乘客,暗写艄公。《最后的姿势》也是。

(10)点面结合。《大江保卫战》,第二节写“面”,第三节写“点”。点面结合,分化出“点+面”“面+点+面”“点+面+点”“点+面+点+面”等多种。

呼应如《推敲》,倒叙如《钱学森》,明线暗线如《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从“朗读为主”转向“默读为主”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要快速把握全文的内容、主旨,要思考内在的写作奥秘,默读便成为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方式。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要由以往的“朗读为主”、“默读为辅”,渐转为“默读为主”、“朗读为辅”。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的重要性,语文老师耳熟能详。然而,语文老师大都窄化了“读”,脑子里只剩下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引读……书声琅琅,声浪四起,一浪高过一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于耳”,热闹之中,我们实在忘了另一种重要的“读”,不出声的“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中“读”的习惯,99%是默读。地铁上,飞机上,家里,单位里,看电子书也好,纸质书也好,鲜有人放声朗读,轻声读也少之又少。学数学,要阅读 ;学历史,要阅读 ;学音乐,要阅读,99%的是默读。常识告诉们,通常所说的“提高阅读能力”,指的是默读能力。终生学习的时代,离开了学校的学习,几乎全靠默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以“默读”的方式呈现 ;学生的未来的语文生活,也主要以“默读”的方式呈现。

小学里,对朗读的重视,刚好凸显对默读的漠视。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各学段的要求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对朗读的要求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对朗读的要求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对朗读的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学段(7、8、9年级),对朗读的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朗读的要求的变化,只是“用”和“能用”的细微差别。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则一点变化也没有。朗读的要求,从低到高,越来越弱化。而默读的要求,则刚好相反,请看 :第一学段(1、2年级),对默读的要求 :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对默读的要求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对默读的要求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7、8、9年级),对默读的要求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教人先去“骄惰”二字,为学不外“敬静”二字。没有了“静”,终究到不了青草的深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要潜心静读,要凝神静思,要会意静写,要有思维品质的读,这些都要求“默读”的到来。除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需求,高年级课文越来越长,默读也是学习长文的必然需要。“朗读为主”转为“默读为主”,要有一个过渡期、适应期。“期”要多久,因生而定,因师而定。

“朗读为主”转向“默读为主”,不是不要朗读。只是朗读的比重下降,默读的比重上升。诗歌、诗词,饱含深情、朗朗上口的课文,还是朗读为主。“朗读为主”也好,“默读为主”也好,都还是“以读为主”。

五、从“以文定教”到“以学定教”

什么是“以文定教”?写作特色的分析,是基于课文和作者,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写作上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它的主角是作者。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基于学生,学生作文不知道提示语位置变化的妙用,于是有了《变色龙》的“指向写作”的教学内容 ;学生作文常由着性子写,不大考虑顺序,不大考虑前后内容跟总结句的关联,于是有了《陶校长的演讲》的指向写作的教学内容 ;学生作文不知道抓故事的曲折点,不明白“一波三折”是怎么回事,于是有了《半截蜡烛》的指向写作的教学内容。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主角是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的作文写到什么程度,决定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写作上的“点”挖什么,挖到什么程度。一篇课文,写作上的“点”,有很多,这阶段学生用不着,不教。学生日常的作文已经在用了,也不教。学生跳一下能摘到的,不一定要教 ;摘了吃下去,吃了不拉肚子,教。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作文教学,很难选好指向写作的教学内容。

相当部分的语文老师,没有作文知识系统、没有作文训练系统、没有作文实践系统,脑子里少有学生写作文的事儿,也没有学生作文上的一个个病症。即便有,也很笼统,没有对话、没有动作、没有想法、没有场面,或总分结构、详略得当、事例典型、点面结合、前后呼应的大路货。他们不接受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实际是接受不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写作特色”的分析,可以统一,可以有定论,可以拿评论家的观点。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它的教学内容无法统一,没有定论。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作文状况,所需的也不一样。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眼光,看到的也不一样。苏教版11册的《月光启蒙》,有的老师可能围绕“月光”做文章,文中多处写“月光”和“月光下的母亲”,也有老师会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小院里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等语句。我呢,文中写母亲“唱歌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作者例举了歌谣、童谣、谜语,唯独“故事”,只写了名称、没有展开,为什么?学生反应过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读者都略知一二,原来写作文要考虑读者,读者知道的不要写 ;读者不知道、感兴趣的,要写。再读歌谣、童谣、谜语,很有节奏、押韵,《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语言没有节奏,不押韵、不风趣,与歌谣、童谣、谜语的风格,不统一。为什么选这个“点”?上次,搜集资料写作文,资料拼在一起,好了 ;学生不考虑,资料的风格不同,放一起,很不协调。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能上成写作特色的分析,那不是枯燥不枯燥的问题,而是小学来讲,写作特色的分析很难进行。绝大多数的作者,写作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文章要给小学生看。编者收入进来,往往做了改动,以适合小学生。改动降低了学生内容理解的难度,也有意无意地、切合了学生作文的需要。改编后的课文,已经不是作者的写作特色,而是作为教材的写作特色了。苏教版12册的《理想的风筝》,课文的段落结构和原文的段落结构,很不一样。原文的段落结构,更洒脱,更灵动。然而,作为教材的段落结构,比原文更适合小学生。适合才是最好的。改编后的《理想的风筝》,几个故事的段落长短上的呼应和对称,小学生作文容易忽略的 ;几个故事的内在关联,小学生作文所忽视的。选择这些,是基于学生的作文状况,而不是作者的写作特色。

再次重申,写作特色的分析,是外在的强加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在于学生有一个阅读中的探索,探索中的自我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思维,专业的阅读思维,这种思维跟天然的、低中年级培育的指向内容的阅读思维,形成重要的互补。

(全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全文完)

摘要:写作特色的分析,外在的强加;“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在于学生有一个阅读中的探索,探索中的自我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思维,专业的阅读思维,这种思维跟天然的、低中年级培育的指向内容的阅读思维,形成重要的互补。

上一篇:中班语言我的好朋友(详案)下一篇:蚂蚁和小鸟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