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

2024-07-16

苏菲的世界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共15篇)

篇1:苏菲的世界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红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岁的苏菲开始了她不只是关于哲学的探险之旅。

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是在如今这一把年纪的时候才来看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读物的书。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但是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书中情节虽悬念重生却也波澜不惊。

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户外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般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讲给苏菲听的哲学史卷。

苏菲Sophie,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即是“爱智”。有人说,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好处。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正因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罗素在《论教育之目的》中说,没有智慧,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就无法延续。他认为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其一向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说“希腊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而在对待智慧的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希腊人,其哲学一向在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这也许就是智慧的一个重大好处。

篇2:苏菲的世界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

一切是那么神奇和不可思议,那晚我睡着了,梦见我跟随苏菲与他一起冒险,一起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哲学课程,第一节课。这个平凡的世界开始变得多彩了,我已经十四岁了,在这几乎要彻底融入一切庸俗而又似乎可靠的规则的年纪里,《苏菲的世界》厉声叫醒了我,它唤醒了我幼年才有的对世界充满好奇探索的心灵,我运用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并思考一些有趣的问题,世界是怎样诞生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这绝不是空洞无味,好高骛远的无病呻吟,而是我重获新生时,那对我的存在所做的一次审视,让我发现了那么多生活的细节美,好像一个瞎子真正看到了世界,鲁钝的又变得锋锐了。

这本书以历史时间线为纵轴,涉及了许多历史,科学知识,同时也写了许多名人和哲学家的故事,让我得以与伟大的灵魂对话。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变得更有深度;对问题的看待,更加全面;健全了我的人格,丰富了我的视野,让我如痴如醉。随着近代哲学史讲演完毕,苏菲的冒险也告一段落,一个荒诞而伟大的结尾给了读者最后的结语,如果苏菲所谋求的真相是她只是一个书中人物,来自本书中另一个人物的笔下,那么我的生活与世界是否也只是一个缸中之脑的故事,苏菲和她的老师逃出了书本的故事,开始了无人可知的冒险,。而我能不能逃出框架,明白“我们都是星尘”这句话的深意。

篇3:苏菲的世界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

《苏菲的世界》是如何将哲学通俗化的?作为小说, 它具有什么样的文学价值?是什么使它如此吸引读者?以下做详细论述。

一、故事梗概

小说开端, 快过十五岁生日的苏菲收到两封奇怪的信, 信中有“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两个问题, 但找不到关于寄信人的任何信息。紧接着, 极不寻常的信纷至沓来, 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苏菲不断收到自称为哲学家寄来的书信, 接下来苏菲慢慢明白, 写信者是一个自称为哲学家的神秘人, 他以书信的形式向苏菲介绍哲学的历史和基本理论。一般每封信介绍一个时期的哲学或者一个西方代表性哲学家。这样, 奇特的哲学课程从希腊神话开始, 按哲学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了古代自然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欧洲中世纪哲学, 文艺复兴, 笛卡尔、史宾诺莎、休姆、康德、浪漫主义、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自收到这位神秘哲学家的书信后, 苏菲一直希望弄清楚哲学家的真实身份, 为此她想办法跟踪和调查哲学家的行踪。与此同时, 小说中还会用简单却传神的笔画勾勒出苏菲的生活场景, 如交代她的爸爸在一艘大油轮上工作, 忙得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外面, 难得有时间在家;苏菲有个同年级同班的好朋友叫做乔安;苏菲的15岁生日快到了, 她的妈妈和同学乔安在为她的生日聚会做准备, 等等。

苏菲和哲学家的故事里, 并不只是简单地介绍哲学课程, 还有不少奇怪的事情发生。如苏菲在信中会突然收到一张哲学家让她转交给席德的明信片, 而有时候哲学家在信中又直接把苏菲叫席德;可苏菲并不知道席德是谁, 家在哪里。小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 场景突然变换成席德在黎乐桑郊区古老的船长屋的阁楼里, 席德刚刚起床, 这一天是一九九○年六月十五日, 她十五岁的生日, 她打开放在床头几上父亲寄来的生日礼物, 发现里面是一本书稿, 书名叫做《苏菲的世界》。席德的父亲是挪威联合国部队驻扎在黎巴嫩的上校, 他热爱哲学和写作。苏菲、她的妈妈、她的朋友和哲学家原来都是上校故事中想象的人物。小说中的一些背景, 包括故事地点、事件和使用的物品, 都实际来自席德和他父亲的生活环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苏菲会看到寄给席德的卡片在任何地方:书信里、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树干上……席德开始阅读父亲的小说手稿《苏菲的世界》, 从那时起, 苏菲的故事、哲学课程和席德的世界便相互交叉, 构成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不只有席德、苏菲和哲学家, 连作者———也就是席德的父亲也会随意自由地出入作品情节, 打乱故事原有的正常框架和读者的整体思维。

二、后现代叙事策略

《苏菲的世界》至少有三个叙述者:哲学家艾伯特、苏菲和席德。这三个人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观察和描述, 从而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三个不同的视角组成三重叙述层面, 相互交叉在一起, 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复调结构。这样奇特的叙事艺术在二十世纪中期并不少见, 甚至可说是当时文学写作技巧的主流之一, 也就是归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叙事技巧中的一种———“元小说”。

“元小说”又称“关于小说的小说”。这类小说主要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英、法、美及阿根廷等国。“元小说”作者往往身兼叙述者、主人公和作者等多重身份, 能够自由出入作品, 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等发表看法。这就使得虚构世界的虚构行为成了一个故事, 使故事本身具有了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独立性。这种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方法与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小说迥然不同, 其独特的创作方式能够赋予后现代小说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促成后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结构。

关于《苏菲的世界》的叙事方法, 贾德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询问时提出了一个名词:“浪漫主义的反讽”。贾德说他并没有在特意写作哪一类小说, 只是当时内心有一股力量驱策他把一个故事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叙述出来。他解释说, 作家为了打破作品带给人的虚幻感受, 会扮演上帝的角色向读者传达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是夸张的或者讽刺的, 让他们至少在那一刹那间想起自身存在的世界, 并且明白自己所读的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已。他认为这种打破幻象的形式就叫做“浪漫主义的反讽”。戴维·洛奇在谈到为什么现代作家喜欢使用元小说形式时说:“对其他一些现代作家来说, 与其说超小说话语是作家逃避传统写实主义制约的托辞, 不如说它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 是灵感的来源。” (2)

“元小说”叙事不是后现代小说的唯一叙事手法, 却是后现代小说的主流叙事类型。在小说创作中, 后现代小说家仍在讲故事, 但他们在讲故事的同时故意揭穿其虚构性的本质, 即通过自我暴露、自我评述的方式揭示其创作过程, 从而使自己的小说成为“关于小说的小说”。这种“元小说”的叙事策略是:小说虚构的框架在建立之后被不断打破, 想象的语境形成之后很快被解构;小说中往往含有多个叙述者或者若干个不同的视角, 从而不可避免地改变叙述语境。具体来说, 元小说的叙述策略可以总结为叙述时间上、叙述视角上、叙述结构上、叙述语言上和叙述手法上的自由。

上述这些元小说叙述策略, 在《苏菲的世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 高度自由的时间观

《苏菲的世界》作为一部叙述哲学史的小说, 首先在作品中应该呈现的是西方哲学史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按照西方哲学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其时间跨度很大。但是在特定的时候, 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容易地明白, 作者会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而故意采用再现历史的手法。如艾伯特的哲学课不仅通过书信的形式传授, 而且有几次将哲学内容改编成戏剧和电影故事, 甚至拍成录像。其中一部录像是关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雅典的。录像带的开头是艾伯特站在雅典巴特农神殿的废墟上介绍雅典的历史、苏格拉底时代雅典城的建筑布局及有关苏格拉底的一些趣闻, 突然间废墟上升起了昔日雅典城的建筑, 重现了街道上繁华的景象。艾伯特本人则换上了当时雅典人的装束, 混在人群中间, 并向苏菲介绍了他身边的两个人, 他们分别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时屏幕上的柏拉图面带微笑, 他给苏菲出了四道哲学思考题, 就像老师给学生留的课外作业一样。哲学史的故事里面加入不少想象成分, 使得哲学的内容变得生动。阅读这些书信如同在听老师的精彩授课, 一点也不枯燥。其次是关于苏菲的故事里的时间顺序。小说的前半部分大体, 故事里的时间发展主要是按照苏菲十五岁生日一天天地临近时的活动展开的, 包括她的想法、妈妈的活动和好朋友乔安的活动。但是到了小说中间部分席德出现, 关于苏菲的故事框架被打破, 苏菲的时间也被席德的时间代替, 二者交叉进行。虽然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席德的时间是占主导地位的, 但是哲学史的宏观发展顺序和苏菲的活动有机地散布其间。因此, 这部小说的时间是在这三条时间线索之间自由交替进行的。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后现代小说叙事与以往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其高度自由的时间观。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眼里, 历史与现实可以自由交替, 昨天和今天也可以无所谓先后。就像在苏菲的哲学课程里, 前一节课和后一节课可以跨越一千多年的历史;又或者, 为了叙述讲解的方便, 哲学家把课程倒着上;有时, 课程与课程中间夹杂苏菲和哲学家的冒险历程……这些都让我们深刻感觉到, 时间在这个后现代主义作品里仅仅充当一个补充的线索, 并不像传统小说中作为叙事手法的一种, 占过大比重。

(二) 灵活转换的叙述视角

《苏菲的世界》的三位叙述者分别是哲学家、苏菲和席德。在小说开始时, 以一个快满十五岁的小女孩苏菲的角度诉说平常的日常生活, 紧接着便出现了神秘人的书信, 以一个哲学家的视角向小女孩苏菲介绍西方哲学史。到了故事的中段, 另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席德出现了, 在她的生活中, 我们惊讶地发现之前的苏菲和哲学家都是虚构的, 书中的苏菲和给她写信的人艾伯特只是一位少校给女儿席德的一份生日礼物———一部为她撰写的书中的主人公, 他们只存在于少校的想象中, 只是打字机打在白纸上的字, 而少校则是苏菲和艾伯特的作者。但是少校也是一个虚拟的人物, 他是作者假象的叙述者。他串起了苏菲、哲学家和席德的世界, 而且自己还时不时地出现在后半部分的章节中, 承担部分故事情节。虽然叙述复杂的故事, 但是作者贾德用高超的写作技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错综复杂但是十分合理通顺的故事线索。在苏菲和艾伯特的交往中, 大多运用第二人称, 而在席德的另一个世界中, 则多用第三人称表述。作者灵活地转换叙述视角, 于是哲学家的书信、苏菲的故事和席德的世界成功地相互交缠在一起。也许, 作者并未完全排拒传统小说的全知视角或是有限视角, 也并未排拒第一人称及第三人称, 但它所强调的视角却不再像传统的那样固定, 而且其人称也在不断改变, 即“我”和“他”是可以不断转变与随意互换的。

我们可以看书中的一个例子:易卜生《培尔·金特》的第五幕, 培尔乘的船翻了, 有被淹死的危险。这时候, 另一个旅客漂过来, 告诉他不要担心, 因为“没有人会在最后一幕的中间死掉。 (3) 这样的话是借助“另一个旅客”的口所说, 也就是第三人称的表述。在后现代小说里, 作者通过使用这种多重且可变的视角, 设置多个叙述者, 从多个视角讲述故事, 达到元小说创作的目的———暴露文本所描述对象世界的虚幻性。再往后看到苏菲和艾伯特策划了一次轰轰烈烈的逃跑, 他们要趁少校思维混乱不堪无暇顾及他们的时候逃出他的意识之外。这是以往小说前所未有的一个故事情节———本身处在虚构故事中的主人公居然要逃出他们的“无所不在的上帝”的掌控范围, 这样的情节设计令人惊叹。当然他们最后还是趁少校意识混乱时, 从少校的意识中成功逃离了。成功逃离这个故事情节是对传统文学思想的一种反叛和委婉的讽刺, 也是作者所说的贯穿全文细节处的“浪漫主义的反讽”, 它是作者贾德高度赞扬个人意识的表现, 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

(三) 碎片化的叙述结构

《苏菲的世界》的行文结构总体上是按照哲学发展的阶段分章的, 目录上明确标示了每一个阶段的名称及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理论, 看上去就像是西方哲学史的提纲。但其中也穿插一些指示故事内容的标题, 如“少校的小木屋”、“明信片”、“花园宴会” (4) 等。由此可见, 《苏菲的世界》的内容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西方哲学, 其中也有小部分故事性的内容。正因为这小部分的故事内容, 让《苏菲的世界》的结构由严整变成了分裂、由统一变成了不连贯, 进而使小说的框架变得碎片化了。而且作者为了营造碎片化的叙事, 明确告知读者作品中人物的虚构性。“在许多元小说中, 人物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存在, 死不了却也从来没有出生, 不可能有所作为。” (5) 他描写苏菲在了解到自己的虚构身份后, 先是难以相信, 到沮丧失望, 到谋求改变现状, 在明白一切已成定局后, 她慢慢地接受了自己的身份。最后当她和哲学家发现其实不仅他们而且席德和塑造他们的作者也不是真实的时候, 他们便安于现状, 并开始期待进入虚幻的文学世界, 因为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永远不会老去……叙述者的这种不断变化解构了原文本的真实性, 读者再也不会一进小说就跟着叙述者一成不变地走下去, 而会对叙述者做出的各个变化给予不同反应。

又如作品的“浪漫主义”一章, 哲学家给苏菲上课时说到诺瓦里思的未婚妻也名叫苏菲:

“而且她在十五岁零四天去世了……

‘你把我吓坏了。你难道不知道吗?’

艾伯特坐在那儿看着她, 脸色凝重。然后他说:

‘可是你不需要担心你的命运会像诺瓦里思的未婚妻一样。’

‘为什么呢?’

‘因为后面还有好几章。’

‘你在说什么呀?’

‘我是说任何一个读到苏菲和艾伯特的故事的人都可以凭直觉知道后面还有很多页, 因为我们才谈到浪漫主义而已。’” (6)

在阅读这样一段文章时, 读者不可能被故事情节吸引而忘记自己的身份, 而更多的是思考自己所阅读的内容:“我是说任何一个读到苏菲和艾伯特的故事的人都可以凭直觉知道后面还有很多页, 因为我们才谈到浪漫主义而已。”这句话就把阅读的过程变成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读者会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接下来会思考这段话讲的到底是什么内容, 而不是饶有兴趣地一直把苏菲和哲学家的故事看下去, 看到最后。一旦读者开始领悟和思考书中的哲学内容, 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便达到了。

(四) 新奇个性的叙述语言

讲究叙事的语言运用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文本叙事形式的多样化追求是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 强调“怎样写”的程度远远超过“写什么”。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叙事时大体遵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即使出现倒叙和插叙的现象, 作者也会在这样的叙述进行之前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醒读者。与此不同, 与以往小说强调写什么相比, 后现代小说更强调怎样写。“怎么写”就成了许多批评家在探讨后现代小说标志时常常提及的一句话。由于这个鲜明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必然更热衷于追求新奇个性的叙事语言。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看来, 一篇小说的语言可以是诗歌、散文、报纸新闻、广告和政府公文等诸多文体的混合物, 如果应用得当, 则它们的效果不一定比一篇按固定的小说模式写成的小说差, 诗歌也不一定要强调情感和韵律的作用, 也可以将小说、戏剧、散文等带有独特个性的语言元素杂糅其间, 用于强化诗歌的散文化效果。打破文体的边界, 取消语言的细分, 把各种艺术和非艺术的素材有机地融为一体, 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写作秘籍。

乔斯坦·贾德并没有像有些后现代主义作家那样只热衷于“怎样写”的文字游戏, 把世界描述成一堆破碎凌乱没有意义的碎片, 让读者迷失于语言迷宫之中而无所适从。在乔斯坦·贾德的作品中, 就叙事结构而言, 抛却了传统小说所追求的整体性效果的后现代小说表现就是以破碎、分裂的结构出现的。透过贾德时序颠倒、空间错位的文本, 拥有不同语类形式的没有统一性的语言形式, 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她始终执著表现的内容, 那就是哲学史的历程和基本的哲学理论。我们一直清醒地与作者进行对话直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这就像一场与哲学的美丽邂逅。她借“后现代主义”展开奇思妙想, 用“后现代主义”横扫陈规陋习, 对哲学世界进行重新定义和再创造, 对哲学文化进行重新理解和阐释。

(五) 多样化的叙述手法

在进行叙事时,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在叙事时会故意打乱事件的真实发生时间, 不遵守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线性流动性, 使作品中的时间断裂, 事件与事件之间不连贯, 事件本身变得不确定。他们很少甚至根本不给予读者任何时间上的启示。这样的叙述手法使时间显得无序、杂乱、零散, 并且能够拓展叙事空间, 读者很难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中感受到理性和意义的存在。无理性的创作手法象征无理性的后现代社会生活本身, 因而更适合表现现代人在强大的科学技术面前感受到的兴奋、无助、迷茫及只能被动地接受现实的处于分裂状态的精神世界。于是, 在《苏菲的世界》这一后现代作品中, 现代派最常用的艺术技巧如意识流的内心独白、隐喻、象征、联想、时空错位等虽然并未被抛弃, 但已退居其次, 而一些新的表现手段则得到普遍运用, 其中最突出的有四种。

1.“拼贴”:将各种文本如文学作品, 科学论文, 哲学、历史和神学著作, 新闻报道及日常生活中的俗语、俚语等组合在一起, 或把文字、绘画、广告, 甚至地铁月票、购物发票等拼凑在一起, 组成一个杂烩式的“泛文本”, 使一些毫不相干的片断构成一个似乎有内在关联的整体, 破坏和颠覆既成的文学形式和规范。读《苏菲的世界》我们会发现, 小说中包含书信、明信片、录像、哲学、历史、文学等各种语类形式, 带有明显的“拼贴”痕迹, 把互不相干的各种声音、文字和图画组合起来, 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读不过是个虚拟的故事。巴赫金认为多种语类形式的运用是小说“复调”结构的一个方面, 而在元小说中必定会有这种“复调”形式。而且在以往的小说中, 这些不同的语言和声音通常从属于一个主要的无处不在的作者的声音, 这个作者的声音一定是忠于现实的, 只有元小说没有这种主导者的声音, 而是自然地让各种语类形式并存。《苏菲的世界》的语言具有以上特点, 实践了一种类似“巴赫金”式的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2.“蒙太奇”:将不同文体形式、不同艺术风格的语句和内容重新排列组合在一起, 或把一些在内容、形式上并无联系、处在不同时空层次的叙述衔接起来, 增强层次感和对读者的感官刺激。在作品中,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片段:哲学家正在给苏菲讲哲学课, 突然从他的嘴里说出一句“再见, 席德!” (7) 这句话让苏菲吃了一惊, 因为她们谁也不认识席德, 而且就连哲学家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自己都不知道原因。还有就是作品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各自独立, 主人公一个是虚构的, 另一个则是这个虚构故事所讲述的另一个虚构故事的主人公, 等等, 都让人感觉到有些莫名其妙。

3.“露迹”:指作者在作品中以叙述者、主人公的身份, 自由切入作品内部, 有意识地、系统地揭示小说作为艺术品的身份, 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等发表评论, 目的是为了在作品内部寻求小说的意义。如小说作者在作品里堂而皇之地说:“小事一桩, 我亲爱的同仁。我想在哪里, 就在哪里。” (8) 这里的“我”就是作者, 他高高在上, 无所不能, 掌控故事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与读者的感受。在这样的小说中, 人物的身份通常是模棱两可的, 既存在又不存在。正是因为作品中种种自我暴露, 读者已经不再相信叙述者所描绘的那个支离破碎的故事, 故事不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就达到了元小说写作的目的, 从而把读者的思维拉入了对小说自身的思考及小说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4.“反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题材、内容、形式和风格进行夸张或扭曲的模仿, 使其变得滑稽可笑。这个表现手法是作者贾德写作《苏菲的世界》时一直有意识运用的写作手法, 贾德称其为“浪漫主义的反讽”。这其实指的就是人物的“自我意识”, 而无处不在的“自我意识”正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特点之一。可以说贾德在创作中是在自觉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形式, 作者贾德实际上是运用后现代主义中的“元小说”写作手法进行构思和创作的。

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不难看出, 乔斯坦·贾德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他不仅借用后现代主义的创新精神为长期以来未找到合适方式的哲学写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而且灵巧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技巧, 将哲学世界的知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 使哲学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学的发展浪潮中。

三、结语

小说《苏菲的世界》一经出版就深受读者的青睐, 风靡全球。现在我们知道它何以如此畅销了。《新闻周刊》 (国际版) 有以下评价:“这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 本书是最佳的入门读物;对于修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而言, 本书有助他们重新温习。” (9) 的确, 通俗化写作是让哲学卸下晦涩难懂的面具的一个有力武器, 作者乔斯坦·贾德主要就是通过增强趣味性而达到通俗化目的的。我们在阅读《苏菲的世界》时让自己的思维和作者的灵感相碰撞, 身心都得到愉悦的享受, 更能从中学到哲学的基本知识和哲学大家的精髓思想。

《苏菲的世界》的成功说明了乔斯坦·贾德的哲学功底。不能只是泛泛地说贾德是一位作家, 而应该说, 贾德是一位哲学作家或哲学家。在崇尚功利、注重物质享受的时代, 要提高民族的思维能力和哲学素养, 就一定要汲取哲学基本知识, 注意孩子的哲学启蒙, 更需要像《苏菲的世界》这样的通俗化了的哲学读物让大众学习, 尤其是给孩子学习, 更需要贾德那样优秀的哲学家或哲学专业工作者为民族文化事业贡献力量。贾德是可敬的, 他的作品是献给全人类最好的礼物。

总而言之, 《苏菲的世界》作为一部哲学史小说, 作者首先要将晦涩的哲学术语用通俗的话表达出来, 并且让人清晰明白;其次要将哲学知识形象再现, 却不是照搬照抄,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将哲学融入到小说中;而且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不能让读者完全沉浸在故事里, 因为作者的目的是要让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服务于哲学知识的讲解, 所以作者势必要在制造幻觉的同时打破幻觉。因此, 在《苏菲的世界》中运用后现代主义叙述策略对于更好地解释哲学史和哲学术语有重要意义。我们看到了《苏菲的世界》这部在构思上特别大胆新奇, 在叙事方法上别具一格的奇小说的成功。这部书的写作充分显示了作者厚实的哲学功底、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同寻常的艺术造诣。有人说, 贾德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因为在人们试图将他归类时, 他的《苏菲的世界》让他逃离了所有的定义。在文学界和哲学界更有学者认为, 《苏菲的世界》一书不能代替严肃精深的哲学史专著, 也不是一部优秀的哲学教材或出色的哲理小说。这些批评之词与其说是《苏菲的世界》的局限, 还不如说是它独具的特色。

或许只有这一件事是确定的, 那就是贾德什么派别都不属于, 其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苏菲的世界》无疑是一部哲学神思与艺术妙想交相辉映的奇书, 更是哲学与文学巧妙结合的产物。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哲学和文学也许不能相互替代, 但它们的结合, 却可以产生非常美丽的孩子。” (10)

摘要:《苏菲的世界》是一部融洽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精彩的故事内容的哲学畅销书, 它将哲学通俗化, 文章在对故事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 针对其所采取的后现代叙事策略展开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哲学通俗化小说,后现代叙事策略

参考文献

[1][捷克]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7.

[2][美]马丁 (Martin, W.) .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钱衍善等.后现代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

[5][英]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涂险兰.论《苏菲的世界》的写作技巧[J].湖北大学报, 1996.

篇4:苏菲的世界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

摘要:《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涵盖了整个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其中,苏菲的故事提出真实和虚构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苏菲认识到自己的虚构身份,既存在又不存在。故事中包含了至少三个叙述者,三个不同的视角组成三重叙述层面,相互交叉,构成该小说的复调结构。乔斯坦·贾德充分运用元小说叙述策略,将《苏菲的世界》这本哲学巨著以通俗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史;元小说;通俗化

一.作为小说的《苏菲的世界》

苏菲是一个十四、五岁女孩,偶尔收到一名神秘人物艾伯特的书信,以由浅入深的方式向其简介西方哲学。将西方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祁克果、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一一展现。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燎原的千年智慧之火;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在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这些关于人的根本性问题。

在哲学课进行的过程中,席德这个人物不断以各种方式出现。而后,席德真正出现,而苏菲却只是挪威少校艾伯特为给女儿庆祝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苏菲也在慢慢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真实与虚构激烈冲荡。苏菲和艾伯特开始抗争,而这种抗争却使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他们最终逃出书中世界,来到席德所在世界。而席德也发现自己也面临同样问题,人生总有一天会终结。艾伯特、苏菲和席德三者视角交叉一起,使得小说具有一定魔幻色彩。从文学叙述手段而言,这其实就一种元小说叙述策略。

二.元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元小说”(metafiction),兴起于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拥有“后小说”、“反小说”、“超小说”、“自我意识小说”、“非现实主义小说”、“实验小说”、“自生小说”等多种称谓。(万晓燕,2011:2)“元小说”把小说本身作为对象,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有多重叙述视角,形成一种复调结构,也称为“小说中的小说”。在元小说中,人物突然意识自己并不存在,不可能有所作为。元小说创作中使用经常使用露迹、戏仿、时空变换等元小说叙事技巧与操作策略。其中,这几种策略在元小说创作中是较为常用的,当然它们并非仅在元小说中用到,有些叙述策略在传统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其身影。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对探索元小说理论和方法的探索略有一些且呈上升趋势,但对元小说的理论研究还显得相对滞后。而西方对于元小说创作实践及理论研究都相对较为成熟,特别是大量优秀元小说创作作品的出现。元小说出现于当代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化反思的思潮中,受到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的推动和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也可以说“元小说”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反思的大潮中有了现实基础,而在现代语言学与哲学思潮中找到了其理论依据。所以元小说的兴起符合文学发展的要求。

元小说质疑、考验传统并反思自身,使人们重新思考已经形成的“现实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扩大了作品再现现实的空间,有利于新的“真实观”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小说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对于小说艺术的发展、成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苏菲的世界》元小说化叙述策略

(一)露迹

所谓“露迹”,即元小说家在文本中安排叙事者直接将叙事的人为因素暴露给读者,公开暴露小说虚构的痕迹,有时候还直接讨论叙事技巧的运用。露迹可以说是元小说文本最为显著的表面特征,是元小说家们用来揭示小说虚构性本质的最根本策略,也是各位元小说家最广泛使用的叙事策略。(万晓燕,2011:20)

在《苏菲的世界》中,一开始艾伯特少校对于苏菲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人,两个人不可能有生活交集,但是艾伯特少校却对苏菲所有行动和思想,无论巨细,一清二楚。这本来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按照当时苏菲的视角来理解,除非是魔幻事件。这实际上是元小说的露迹叙述策略,为后来苏菲一步步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艾伯特少校意识一部分做铺垫。

(二)戏仿

所谓“戏仿”,一般来说指小说家为了追求某种特殊的小说艺术效果而对前人创作出的一些经典文本的情节结构及其叙事成规进行滑稽模仿,利用传统的经典文本结构,对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进行改写并加以肆意夸张,创作出完全不同的主题内容,生成一个新的元小说文本。

苏菲和艾伯特一旦知道他们身份的真相就等于走到路的尽头了,席德由此想到她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人所生活的环境是受到限制的,正如任何一个故事都有结尾一样,人生总有一天会终结。哲学家说,“我们只是历史中的过客”。苏菲问:“我们存在吗?”席德说,“存在或不存在,这正是问题所在”。(萧宝森,1996:293)这实际上借用了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To be or not to be, its’s a question”改写而来的。

(三)时空变换

所谓时空变换,指的是小说故事情节展开所依赖的时空要素没有严格的现实表征,时空转换完全取决于叙事的操作,任意变更、转换,故事中人物的出场及活动时空可以是任意的、跳跃式地进行。(万晓燕,2011:24)

《苏菲的世界》故事发展到后面的时候,几乎到处都是在进行时空变换。如当艾伯特和苏菲在书架上看到《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时,作为叙述者的苏菲和书中的苏菲则实现了时空变换。还如艾伯特将哲学内容改变成戏剧和电影故事,有一个录像中艾伯特本人身穿当时雅典人的装束,混在人群中间,并向苏菲介绍了他身边的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艾伯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实现了不同时间维度的人物出现在同一空间维度。

四.结语

《苏菲的世界》作为一部通俗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小说,为哲学的普遍意义提供了较好的媒介。同时,作为一本充分运用元小说叙述策略的代表性元小说,充分表明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具有不竭创新源泉。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4.

[3]何成洲.《苏菲的世界》与元小说叙述策略[J].南京:当代外国文学,2007.

篇5:优秀小说《苏菲的世界》心得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哲学入门书。哲学,在像我这般普通人眼中,是极其遥远,更甚者说,是高大上的词汇。我们总认为,哲学是哲学家才能弄明白的事。可是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哲学是生活,是自然,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就如柏拉图所言,哲学源于惊疑,的确如此,若是没有对世界的惊奇和对人生的疑惑,人就不会开始哲学的思考和探索。

苏菲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就像艾勃特化身艾伯特给化身苏菲的希德讲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乔斯坦·贾德何尝不是化身书中的哲学老师那般给我们这般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讲诉哲学到底是什么。我们理解的哲学都是学生时期书中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大师给我们塑造的形象,即满腹经纶的人在思考一些平常人不会去思考的问题。的确,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又有谁会去思考,我是从哪里来的、世界又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对生活无关痛痒的问题呢?其实不然,哲学的范畴是很广的,大到我们未知的宇宙,小到我们夜里的一个梦。

最近关注的了一位国内的物理学家——李淼,在查阅他简介时发现,他取得的是哲学博士学位。我当时便好奇,难道是一个理科生最后攻读了文科的学位吗?非也,很早开始,西方的物理学家便被称为哲学家,他们的任务是探索真实的世界。那些发明创造都可以被称为哲学家探索世界后,利用发现的规律创造出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事物。当然,我并不认为有利于人类发展,就一定有利于世界的发展,所以,对于科学家的评价,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吧。

篇6:小说《苏菲的世界》阅读体会

这种特殊奇妙的感觉用语言无法形容,这也是读完整本书的感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在读书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找到了解释就会很兴奋,很惊喜。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细微之处见真理。原来我们所要的,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答案。很早以前心里就有类似的冲动,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才明白,那是潜意识中哲学的力量。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存在类似的感受,就像当初JEFF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说一定要看啊。事实证明,太值了。哲学家所做的,和教师不同的就是教师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获得报酬,而哲学家是基于一种类似天赋使命的职责,要给一个答案。我猜这也是作者写书的初衷吧。作为高中哲学教师,致力于人的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JosteinGarrder他老人家就是艾伯特。教年轻的苏菲们在15岁之际一些赋予人生以意义的哲学知识。我们,就是苏菲。这世界,是我们永远要探索下去,每代人都要重新问一遍的未知题。

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Jostein已经用反讽明确地告诉读者们要重新读几遍,然后才会获得更多乐趣。

这是一部哲学史,每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束指引方向的光。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食指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几页了,就要结束了。就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很奇怪,怅然若失。苏菲和艾伯特最终成功了,逃出了少校的意念,但是,他们之后的生活又该怎样继续?那一场荒谬的花园宴会,唯一理性的哲学演讲,少校给席德讲述宇宙的奥秘,在少校丰富的想象力中不断出现的童话故事主人公,用尽毕生心血写的一部送给女儿作为生日礼物的一本哲学启蒙书。这些,就在苏菲和艾伯特弄断了锁住船的绳子,使席德意识到了空气中他们的存在,和爸爸要一起划船的对话中,结束了。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很强烈的失落感,就好像走一路风光无限的旅行,沿途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甚至不惜停歇,停在半路,却又被好奇和其它神秘力量拽着,奔赴下一个目的地,直到终点才明白旅行的意义,直到结局才意识到那样脆弱,最不愿面对的,最不可避免的,结束。

篇7:读挪威小说《苏菲的世界》有感

这些看上去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世界像魔术师从宇宙的礼帽中拉出的一只大白兔。我们像是白兔皮毛上的微生物。”虽然把人类说成是微生物 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事实呢?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还不及一粒芝麻大,而人类则是更加渺小。在宇宙的外面,谁也无法否认那个魔术师的存在, “哲学家是那些站在兔一毛一顶端,俯视世界的人。”他们提出一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他们总是在思考着整个宇宙。

《苏菲的世界》通过一个小女孩苏菲和哲学教授艾伯特之间的故事,向我们铺开了一幅神奇的画卷,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讲到马克思、黑格尔、达尔文……这本书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哲学的大门,门外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一个我们还没有看到的世界,这本书牵动着我们的思想,在我们的脑海中碰撞出智慧的 火花,这本书带领着我们向兔毛的顶端攀爬。上帝是否存在?人类有没有灵魂?人类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理性和感性哪个更可靠?人们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科学研究的成果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结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又否认了世间万物都有固定不变的形式的看法。

到底有没有上帝的存在?我们到底有没有灵魂?随着情节的推进,谜一团一逐渐被揭开的同时,显现在我们眼前的真相总是让人战栗。苏菲和艾伯特原来只是艾勃特少校 写给女儿席德的书中的人物,而少校和席德也是我正在看的《苏菲的世界》中的人物,他们都只是虚构的,不是真正的存在的,他们没有灵魂,那我们呢?我们也是 真正的存在吗?我们有自己的灵魂吗?或者我们也是某个书中的人物,别人透过我们说话、行动、思考?我们只是兔毛上的微生物,企图看清整个白兔和魔术师。

篇8:《苏菲的世界》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

作者简介:乔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在奥斯陆大学主修斯堪的纳维亚语和神学,毕业后担任高中哲学老师多年。1991年后成为全职作家并出版《苏菲的世界》一书,成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

荐语:

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却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篇9:苏菲的世界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

从哲学书来看,《苏菲的世界》在创作出版后不久就成了畅销书并被誉为名著是有它的理由的。《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借助艾伯特给苏菲上的哲学课而将一整部西方哲学简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们婉婉道来。本书在阐述哲学观点时运用的例子生动有趣;书中通过一个女孩的角度来思考哲学,增加情切感,使哲学更易懂;写作方式很有创意,哲学家通过书信来教导哲学,此外,书中有书,故事中有故事。

对于这一点,我真的很欣赏作者乔斯坦贾德,他一定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我很喜欢他对“哲学是什么?”的解答: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宇宙是兔子,人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真是太生动形象了。

篇10:苏菲的世界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

从这一开始,苏菲在一位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导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跟着神秘导师的一封封来信,苏菲从对哲学的一无所知到了解哲学是什么。从了解到哲学是什么,到思考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苏菲不断地发现一些怪异的极不寻常的事。但她也满足了她的愿望与她的哲学导师艾伯特见面。她还不断的见到席德父亲写给席德的明信片,无比奇怪的出现在她那里。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缓缓展开。

苏菲运用少女与生俱来的悟性与后天学习到的种种知识,企图去解开这些不可思议的谜团。然而事实的真相远远比她所能够想到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他们只是生活在少校的心里,少校写给席德的礼物里。少校是他们这个世界的上帝。苏菲和艾伯特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准备离去。从少校的心灵里跑到所谓的真实世界里去。

在离开之前,艾伯特进行了一场哲学演讲,趁着少校不注意偷跑进真实世界,遇到了各种童话人物。他们对于真实世界是隐形人、是幽灵。他们没有真正的活过,但是他们也不会真正的死亡。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一本充满童话性的书,也是一本哲学的目录。她使我了解自然派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等一位位哲学大师的故事与经历。很多学派,犬儒、斯多葛、伊比鸠鲁……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她将唤醒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对生命的好奇心。也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她教会了我要有批判性的思考态度,而不是在不了解事情真实情况下就妄下结论。要用理性思考方式,而不是一味考本能和直觉。要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但同时也要有接受其他正确观点的态度。

篇11: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优秀

《苏菲的世界》中,有一个经典的比喻贯穿全文∶“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里觉得非常舒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而我们的主人公苏菲,虽然她不满15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深入到兔子毛皮的人——因为她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存在。所以当哲学导师艾伯特暗示苏菲他们其实不是真正存在时,苏菲首先是震惊与痛苦。她形容这种感觉为“就好像你中了100万大奖,正要拿到钱时,却发现这不过是南柯一梦”。因为她发现自己是虚无的,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崩塌了。这会让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的理想,怀疑活着的意义。

看到这里,我的心揪了起来∶苏菲会不会因此丧失生活的希望?或是竭尽全力忘记事实,成为一个享乐主义,继续无忧无虑地活在虚无之中?

但苏菲重新振作了,她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就像艾伯特鼓励苏菲时说的一样∶“问题不在于我们究竟存不存在?而是在于我们是什么?我们是谁?就算最后事实证明,我们只不过是少校的双重人格里的一些念头,那也并不一定能否定我们这一点点存在的价值呀”。

真相经常是残酷的,真相的出现很可能伴随着某个认知观的崩塌,某个梦境的毁灭。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努力认清真相。首先,因为所有做梦的人总有醒来的一天,我们不能靠不断地欺骗自己活在世上,这是毫无意义的。其次,认清真相可以使我们进入新的境界。真相是客观的,它可以使我们发现真相与我们所“以为”的世界的不同,进而思考不同的原因,“矫正”我们的行为或思想。

所以,对待真相的态度才是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关键。比如小红天天去健身房锻炼,结果两个月之后她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减肥,反而还胖了两斤,于是她得出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锻炼对减肥没有任何帮助。但只要她反思一下,她便可知道∶锻炼后奖励自己两块巧克力无法减肥。也许她经过一番分析之后改良自己的做法,下次迎接她的便是目标的实现呢。再比如我们有时觉得自己学习很努力,结果考试成绩出来后往往不尽人意。这时我们不要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然后陷入迷茫之中,而是总结经验,反思提升,争取下次突破自我。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真相”帮助我们找到知识或学习方法上的漏洞,进而完善自我。

所以如果一个人看到了真相,然后因此恼怒、痛苦、咒骂上天不公,那么他看到的就是一个无意义的真相。他不是离真相更近了一步,而是离悬崖更近了一步,离堕落更近了一步。悬崖下面,就是深渊。

反之,如果他看到了真相,然后反思,振作起来,寻找新的人生意义,在新的维度里重新开始,那么这个真相,就是一个通向新意识的台阶。真相不会使他沉沦,而是使他觉醒!

勒内·夏尔曾经说过∶“理解的越多,就越痛苦。但是,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权衡的坚韧。”

篇1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优秀

初读·伊甸园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很奇怪,为什么作者要用伊甸园来做标题?在之后,我看完了伊甸园这一章之后,我发现,伊甸园这个词,在整章里面,只出现了一两次……

伊甸园这一章,是整一个故事的开头。我觉得,主人公苏菲,是一个非常爱探索问题,很有主见的一个小姑娘,她收到了两封神秘的信,没有寄信人的名字,也没有贴邮票,而且,这两封信里面也只有一句话,分别是: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第二章·魔术师的礼帽

魔术师的礼帽,这一章连接着上一章,苏菲在自己在探索这个问题,却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而第二章开始,就有一封神秘的来信,循循善诱的带领着苏菲去探索这个问题,这个神秘人,用魔术师的礼帽和兔子开始教导苏菲,打比方去告诉她这两个问题。

第三章·神话

神话这一章,我算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我对神话故事是比较好奇的,因为,我们大多都是了解本国的神话故事,而课本里教的也大多都是本国的神话故事,所以,我对国外的神话故事都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还是比较想了解一下外国的神话故事。

而这个神话故事,也是由那个神秘人告诉苏菲的,因为,神秘人想用这些神话故事,继续帮助苏菲解开这两个问题。

第四章·自然派哲学家

自然派哲学家,比起神话,我刚开始读这个名字的时候,没有什么概念,因为,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家就是哲学家,为什么要加上自然派呢?

而这个自然派哲学家,仍然还是那个神秘人告诉苏菲的,而在神秘人介绍的这几个自然派哲学家里面我比较赫拉克里特斯的说法,他认为:在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篇13:苏菲的世界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作者带领读者跟随一个可爱聪颖的小女孩从远古罗马畅游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那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讨论的题目以及这些哲学家们的经历和遭遇,都详细的收录书中,生动自然的将整部世界哲学史演义出来。内容广泛却不紊乱,作者细心的将书中内容分成多章节,每节都有题目点出章节的中心内容,或深藏或巧露,每一节都阐述蕴含了它的真理,诠释了看似高深难懂的哲学问题。这样的分节让读者读来轻松,也就自然容易接受书中的观点,理解作者的用意。

感受最深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能够在谈话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点,使其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他却由于过于直言,被他曾指责过的上层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结束也要坚持真理。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敢于为了真理而战,为了真理而牺牲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14: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字作文

历史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思想的历史就像这条河流,人们的思考方式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进的传统思潮与当时的物质条件的影响。因此我们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只不过就你所置身之处而言,这种思想可能是正确的。

我想这就是历史带给我的一些思考。“我是谁”?人生如星尘一般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渺小的,又是神奇的。“我思故我在”,哲学会使我们醒悟,而《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篇1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字作文

《苏菲的世界》里说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依德等,各位大师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怎样?就光听介绍就特神秘吧?

这本书是由乔思坦·贾德著。这本书的问题十分难答,例如,万事万物是否是由一种基业的物质组成?水能变成酒吗?泥水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个活生生的青蛙等。看吧,这问题都百般刁难吧?

你们想知道那三个问题的答案吗?我可不能多说,你们自己去找吧!找到了可别忘了告诉我哟!友情提醒,多的次数多,“味道”也不一样哦!

上一篇:三上知识点总结下一篇:读《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