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

2024-08-25

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精选9篇)

篇1: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

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

导语: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以下是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的内容,欢迎阅读!

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一

我家门前原来什么都没有,可现在新开张了理发店、小卖部、超市。。。等门店,我心里可真高兴!可仔细一看,发现许多门店的招牌使用了错别字、谐音字和繁体字,商店的老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刚好学校开展了一个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宣传“人人要说普通话,人人要写规范字”,于是,老师就组织我们去调查门店招牌的错别字、谐音字和繁体字。

我们首先进入了红湘路,刚过了条马路,就看见有家门店上面挂了四个大字“麦鞋”和“麦衣”。我们班的李子刚自高奋勇去问店主,店主回答:“我的店里既卖鞋又卖衣服,首先,‘麦’字寓意了生意兴隆的意思,其次,‘麦’和‘卖’同音,为了吸引顾客,我就用了这个‘麦’字。”

当我们走到红湘路和常胜路交界的位置时,发现新华书店的“华”字和“书”字都是繁体字。这回,大家都有了胆量,争先恐后地问工作人员原因,可是他们也不知道用繁体字的原因,唉,只能是失败而归了。

另外,我们还看到“布三布四”这样的招牌和“饰全饰美”这样的名字,虽然很有创意,但毕竟破坏了中国的文化。

通常这些门店卖什么就写什么,如“E家宝贝”,一看就知道是卖宝宝的生活用品,“布三布四”那就不用我说了,招牌上用一些谐音字是用来吸引顾客的。

新华书店招牌上用的繁体字,我觉得是取材于一幅书法作品,作品里用的是繁体字,所以招牌上也不好改为简体字。

经过分析,综合店主给出的解释,我得出以下结论:

一、招牌上的谐音字是为了吸引顾客,让客人感觉到新奇,只要顾客进了门店,那生意上的事情也就成功一半了。

二、招牌里部分字用繁体字,主要是因为招牌取材于名人的书法作品,用名人的作品作招牌,也可以提高门店的知名度,并且用上繁体字,整体美感会好些。

三、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招牌上用错别字的情况目前较少。

门店上用不规范字作招牌,目的就是吸引客人。但这不仅误导了小朋友,还对不认识繁体字的人竖起了一道屏障。为此,我建议:

一、从政府层面立法,禁止使用不规范汉字作为招牌。同时,加强工商登记、税务注册、环保评估等行政审批环节对不规范文字的监管。

二、加强个体工商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培训,提高他们使用规范字的自觉性。

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推行规范汉字”只有使用规范汉字,才能充分发挥汉字的交际功能,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应运而生,影视、广告、出版物接踵而来,商品包装,广告招牌变着花样地吸引顾客这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出现了许多不规范文字,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社会用字情况不容乐观,不规范用字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以上认识,我根据老师的要求拟订了“社会不规范用字状况调报告”这一题目作为本次的作业题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用字也越来越广泛。但在用字中,出现了很多繁体字、简化字和一些错别字,为了让自己了解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的情况,让人们不再用那些不规范的字,我做了这次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活动,了解社会用字基本状况,加强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增强使用规范字的自觉性,认识使用规范字的重要性;培养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规范社会用字做出贡献。

由于能力、经费所限,调查范围为学校周边,随机抽取约100个词,总字数约为350个。其中不规范字58个,占%。在不规范用字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滥用繁体字,共32个,占不规范用字的55%。其他还有出现用不规范简体字、用异体字、用旧字形、用异形词和写错别字等。

1、在一些商店的橱窗上,有人为了美观,引起大家的注意,把一些字写成了繁体字。如:把“幼狮书店”,写成了“幼獅書店”;把“石头记”写成了“石頭記”;把“代客泊车”写成了“代客泊車”。等

2、有一些人,写字时为了简便,把字写成了错别字。如:把“桂圆”写成了“桂元”;市场商贩把“豆腐”写成了“豆付”。

3、有的人为了写字省事,或者没有纠正《二简》的错字把一些字写成了简化字。如:把“餐”写成了“”。

经过调查,我发现在现代社会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真可谓是随处可见,更是社会的一大弊病。如果再不控制这些不规范用字,不但会使人错误地理解它的意思,而且还能把刚刚学认字的小朋友引入歧途,还跟着传播这些错别字。这既有损我国汉字的形象,又会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一定要采取措施规范社会用字,改善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

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三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写规范字。但是,如今的街头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字,这些字有的出现在招牌上,有的出现在街头的路标上,有的字是将汉字简化了一下,有的干脆用另一个同音的字代替原本的字。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大量的汉字书写不规范的现象。

行走在新郑热闹的步行街上,我看到了许多这样的现象:为了吸引顾客,一些人把“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用“衣”来代替“依”;一家饰品店的名字为“缘来是你”用“缘”来代替“原”;更有意思的是一家窗帘店的名字,是一句诗——“万里平纱落秋雁”,用“纱”来代替原来的“沙”!这其中的妙意,不说你也会懂。

买鸡蛋的小贩把“蛋”写成了“旦”;一个阿姨把“斤”写成了莫名其妙的字;有一家“批发烟酒”的店,竟然写成了“批发烟洒”,这......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啊。如果这样的现象一直延续下去,那我们的文字有会变成什么样呢?我无法想象。

在某条街的中段,赫然立着两个大字:“公则”!天!“公则”是哪里?原来是“厕”字写错了;更吓人的是“仓库”的“库”,被写成“裤”。还有一些家具店,门上贴着一张手写的广告,其中两个字尤其刺眼:“家俱”!还有一个并不显眼的标志——“招收徒工”,但仔细一看,竟写的是:“招收徙工”......这些错字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这些不规范用字现象多数出现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这些不规范的字,不规范的现象,有时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因此我觉得,政府应该重视这样的现象,加大对社会汉字不规范现象的管理力度,规范一些公共场所用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这次的调查使我获益匪浅。我感受到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重在参与,与全城人一起提高素养。我要从我做起,规范用字,为文明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篇2: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

调查

我们首先进入了红湘路,刚过了条马路,就看见有家门店上面挂了四个大字“麦鞋”和“麦衣”。我们班的李子刚自高奋勇去问店主,店主回答:“我的店里既卖鞋又卖衣服,首先,‘麦’字寓意了生意兴隆的意思,其次,‘麦’和‘卖’同音,为了吸引顾客,我就用了这个‘麦’字。”

当我们走到红湘路和常胜路交界的位置时,发现新华书店的“华”字和“书”字都是繁体字。这回,大家都有了胆量,争先恐后地问工作人员原因,可是他们也不知道用繁体字的原因,唉,只能是失败而归了。

另外,我们还看到“布三布四”这样的招牌和“饰全饰美”这样的名字,虽然很有创意,但毕竟破坏了中国的文化。

分析

通常这些门店卖什么就写什么,如“E家宝贝”,一看就知道是卖宝宝的生活用品,“布三布四”那就不用我说了,招牌上用一些谐音字是用来吸引顾客的。

新华书店招牌上用的繁体字,我觉得是取材于一幅书法作品,作品里用的是繁体字,所以招牌上也不好改为简体字。

结论

经过分析,综合店主给出的解释,我得出以下结论:

一、招牌上的谐音字是为了吸引顾客,让客人感觉到新奇,只要顾客进了门店,那生意上的事情也就成功一半了。

二、招牌里部分字用繁体字,主要是因为招牌取材于名人的书法作品,用名人的作品作招牌,也可以提高门店的知名度,并且用上繁体字,整体美感会好些。

三、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招牌上用错别字的情况目前较少。

建议

门店上用不规范字作招牌,目的就是吸引客人。但这不仅误导了小朋友,还对不认识繁体字的人竖起了一道屏障。为此,我建议:

一、从政府层面立法,禁止使用不规范汉字作为招牌。同时,加强工商登记、税务注册、环保评估等行政审批环节对不规范文字的监管。

篇3: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笔者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以下途径和方法: (1) 亲自收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 (2) 把收集到的错别字进行整理、分析。 (3) 有意识地搜集社会上出现的错别字并进行归类, 作为辅助分析的材料。 (4) 进行个别访谈, 找—些经常写错别字的学生谈心, 了解其写错别字的原因。

为了更准确地调查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 笔者以自己执教的高一 (6) 班学生为调查对象。该班共有53位学生, 语文基础欠佳, 几乎每次作业都有人出错。笔者从该班中收集了530篇作文, 有42万字左右;周记954篇, 57万字左右。其中, 发现有1484个错别字, 人均出现28个。这样, 通过收集、整理、归类, 掌握了学生写错别字的第一手材料。下面以高一 (6) 班学生出现的错别字为例进行分析。

二、错别字状况分析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是笔画、结构有错误, 不合乎规范的字。如“领袖”的“袖”写成“”, “宝贵”的“宝”写成“”;别字指字本身没有笔画、结构方面的错误, 但意义使用不当, 即该用甲字却写成了乙字。如“成绩”写成“成积”, 虽然有“积”这个字, 但用法不当。无论写错字, 还是写别字, 都与用字的规范化相悖。决定一个字是否规范, 以正字为衡量的依据。

1. 错字分析。

经调查分析发现, 学生写错字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 因改变笔形而成错字。例如, 许多学生把“练习”中的“练”写成“”。

(2) 因增加笔画而成错字: (1) 增加一横而成错字, 如“考试”的“考”字, 很多学生都写成“”。 (2) 增加一竖而成错字, 如“喉咙”的“喉”字, 写成“”字。 (3) 增加一撇而成错字, 如“武”写成“”。 (4) 多加一点而成错字, 如“步”写成“”。

(3) 因减少笔画而成错字, 如“悠”写成“”;“或”写成“”;“衬”写成“”等。

(4) 因部首安排失当而成错字, 如“默”字写成“”;“荆”写成“”。

(5) 生造字。顾名思义, 是无中生有, 捏造出来的字。如把“酒”写成“”;“餐”写成“”;“停”写成“”;“家”写成“”等。

2. 别字分析。

所谓别字, 是写了与词意不符的另一个字, 例如:把“刻苦”的“刻”写成“克”字, 把“冶炼”的“冶”字写成“治”字。根据对学生别字所进行的分析归类, 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因字形相近而误用别字。这类别字中所占比例最大, 这可能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汉字中形声字最多, 而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 很多汉字形体相近, 因而很容易写别字。如把“宽恕”的“恕”写成“怒”;把“瑞雪”的“瑞”写成“端”。

(2) 因音同或音近而误用别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 其字形不能明显反映字音, 每个汉字表示汉语中的一个音节, 但有许多字的声音都相同或相近。学生写此类别字, 就是由这一因素造成的。例如, 把“汇报”的“汇”写成“会”;把“刻苦”的“刻”写成“克”, 这样的例子很多。

(3) 因字义上有某些联系而误写成别字。例如, 把“坚决”写成“坚绝”;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把“首屈一指”写成“手屈一指”;把“沧海一粟”, 写成“沧海一栗”, 等等。

三、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经常写错别字, 究其原因, 既有主观原因, 又有客观因素。

1. 主观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不重视, 不少学生对消灭错别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没什么关系, 不想去了解汉字的特点规律, 不重视或不正确认识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认为写字是小事, 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于是, 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不想去查字典, 写完了也不检查。有的明知写错了, 也不愿加以纠正。其次,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规范汉字, 态度随便、草率, 没有下功夫把字的笔画和字的轮廓辨认清楚, 写起来就难免出错。

2. 客观方面:

(1) 汉字数量庞大, 笔画繁多。作为形音义结合体的不同汉字, 其形音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如形同而音义不同的同形字, 形不同而音同义同的异体字, 形义不同而音同的同音字, 形同义同而音不同的异读字, 以及大量存在的形似字、音近字等。这些因素造成了人们在书写汉字时经常容易出现错误, 再加上汉字的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挑、折、钩八种, 而且由这八种笔画交互错杂而成的字多不胜数, 不少字形体或偏旁相似, 容易混淆, 如己、已、巳, 哀、衰、衷, 等等。

(2) 受社会不规范用字环境的影响。学生学汉字的渠道是很广的, 除了在学校接受教师的灌输、传授外, 还潜移默化地受社会的影响。现今社会用字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影响了人们正确地认字和写字。不规范字在商店橱窗、宣传标语、报刊书籍、电视屏幕中不时出现, 尤以街道上的招牌匾额为多。这种现象容易造成社会用字的混乱, 引起学生误解, 并产生误导作用, 因此必须重视。

四、纠正错别字的途径和方法

规范地写字,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下面谈谈纠正写错别字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1. 要从主观上解决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多渠道宣传写错别字的危害性, 逐步提高人们对错别字的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 也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明白, 如果经常写错别字, 不仅影响自身形象, 还会影响思想交流, 影响人际交往, 甚至贻误工作, 害处多多, 使其在思想上加以重视, 从而逐渐养成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

2. 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 指导学生针对汉字特点强加辨记。

为使学生重视正确用字, 避免写错别字, 作为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就必须在识字教学上下足功夫, 应把识字教学作为一个长期任务贯穿于整个中小学阶段中。对新接触的生字和一些易写错的字应要求学生做到口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 以达到巩固的效果。针对汉字本身笔画多变, 结构繁杂, 形音义关系复杂的客观特点, 要指导学生平时学习时应认准字形, 读准字音, 辨别字义, 多查字典, 对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和近义字要认真比较, 严格区别, 坚持不懈地强加辨记, 避免写错。

3. 加大管理力度, 规范社会公众招牌广告用字, 创造良好的社会用字环境。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其第二章第十四条中规定:“公共场所设施用字, 招牌广告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用语用字。”然而, 社会上仍有不少公共场所和店铺的招牌广告与这一要求相悖, 用语用字不符合汉字规范, 出现不少错别字, 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公众招牌广告的受众甚广, 写了错别字就容易造成文字的混乱, 尤其是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作用, 因此, 有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 对不符合规定的招牌广告用字, 进行强制拆除或作适当的处理。全社会各单位和店铺也应自觉行动起来, 纠正自身招牌广告的错别字, 这对整个社会的规范用字大有好处。

纠正错别字、消灭错别字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这项工作, 为规范文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以观当今社会, 人们使用错别字、不规范字的情况比较常见。错别字、不规范字在商店、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 在招牌广告、报刊杂志也不时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 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有责任关注这一问题。

关键词:不规范字,错别字调查,原因分析,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1]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概论[M].上海:时代出版社, 1948.

[2]谭正璧.中国文字学新编[M].上海:上海北新书局, 1936.

[3]朱德熙.语法丛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篇4: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

这则消息,充分说明了规范用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不会写论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很多精力花在帮助大学生修改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乱用等问题上。”语言文字专家、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如是说。

中央电视台则针对提笔忘字、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准备以“拯救汉字危机”为己任,做了一档专门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节目中,“癞蛤蟆”这一妇孺皆知、几乎不会有人念错的动物名词,只有30%的成年人在“听写大会”上写对了这3个字;而间歇这个词,在生活中很常用,听写的错误率竟高达40%。

而且在节目录制中,成人汉字书写所呈现的低能,更让导演组咋舌。或许正因汉字危机已如此严重,央视才表现出空前的重视,首度派遣新闻主播李梓萌、郎永淳、郭志坚等集体助阵这档赛事类节目,以期通过这一活动,来增强国人对汉字的兴趣。

此节目推出后,很多网友都称自己是“失写族”。很多时候,明明平时在说的字,一到写的时候却忘记该如何书写了。

那么,造成提笔忘字、不规范用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电脑越来越普及以及打字系统的不断更新,譬如,“搜狗”“QQ”等的广泛使用,很多时候,只需要打上几个字母,就能出现想要的词语、句子甚至诗词等,甚至连前后鼻音、是否翘舌都不必考虑。如此“快餐式”的写字,就造成了面对纸张却下不了笔的现象。

再加上现在学习电脑、使用电脑越来越低龄化,很多学生从很小就习惯性地使用电脑打字,上贴吧,玩微博。现在国家为了规范网络用语,所以很多时候平常正确使用的很多词语,在网上就没有办法打出来使用,因此网民们便“聪明”地用一些另外的字代替。比如,用“河蟹”代替“和谐”、“翔”代替“屎”等。或者用拼音代替,但是又不使用正确的字音。比如,“shi”代替“死”等。长此以往,习惯了这种“替代”的孩子,习惯性地就会在生活中、学习中不自觉地使用这样一些替代的字,这也是不规范用字产生的原因之一。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许多成语乱用、同音字混用、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这些和人们平时的不注意和不在意有莫大关系。虽然现在全国推行普通话,但是很多地方方言的使用率还是相当高的,即便是说普通话也带有地方特色。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在加上平舌翘舌、前鼻音后鼻音等,很多字人们不自觉地就读错,进而写错。再加上汉字本身同音字、形近字就特别多,很多词语,比如,“嬉”和“嘻”,按照人们平常的理解,“嘻”是喜笑的样子或声音,所以组词的时候就会把“嬉笑”错写成“嘻笑”。在笔者教书的这短短几年生涯中,譬如,“平心而论”“和盘托出”“委曲求全”等,也是经常出错的。

苏士澍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说:愈是全球化,汉字书写愈显其珍;愈是科技进步,汉字书写愈彰其贵。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更从娃娃抓起,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这说明国家对汉字的重视 。那么,怎样才能脱离“失写族”和“不规范用字”的行列呢?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切实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决好师资、教材等问题。可以在小学开设“生字听写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兴趣。

二是由政府组织开展全民书法活动,用固定的时间,从小孩到成人都一起进行比赛或进行关于书法的亲子活动。

三是随着手机功能的提高,更多的人喜欢用手机上网,可以在手机上网时固定用手写来发微博或者帖子。也可和网页经销商一起联合起来,对书写规范的予以一定的奖励,相信会有很多人参加,进而扩大规范书写的人群范围。

篇5:社会不规范用字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用字的混乱现象久病不愈。近些年更是泛滥的趋势。通过的对多家商铺、招牌、户外广告等文字载体的抽样凋查,发现写错别字或不规范字的现象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有一份调查显示:在一项调查中,调查的总字数为6,620个,其中不规范字903个,占13.6%。在不规范用字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滥用繁体字,共391个,占不规范用字的43%。而仅次于滥用繁体字的是乱造简化字.共329个,占不规范用字的36%。有的繁体字已经简化,但不少商店不用规范的简化字,却要自行另造简化字。

关键词:商店招牌;抽样调查;社会用字;错别字;不规范用字;繁体字;简化字

正文

一、研究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和活动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推行规范汉字”只有使用规范汉字,才能充分发挥汉字的交际功能,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应运而生,影视、广告、出版物接踵而来,商品包装,广告招牌变着花样地吸引顾客„„这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出现了许多不规范文字,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社会用字情况不容乐观,不规范用字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以上认识,我根据老师的要求拟订了“社会不规范用字状况调报告”这一题目作为本次的作业题目。

二、本次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用字也越来越广泛。但在用字中,出现了很多繁体字、简化字和一些错别字,为了让自己了解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的情况,让人们不再用那些不规范的字,我做了这次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活动,了解社会用字基本状况,加强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增强使用规范字的自觉性,认识使用规范字的重要性;培养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规范社会用字做出贡献。

四、调查社会各类不规范用字的统计结果

由于能力、经费所限,调查范围为学校周边,随机抽取约100个词(包括海报,招牌,广告等),总字数约为350个。其中不规范字58个,占16.57%。在不规范用字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滥用繁体字,共32个,占不规范用字的55%。其他还有出现用不规范简体字、用异体字、用旧字形、用异形词和写错别字等。

1、在一些商店的橱窗上,有人为了美观,引起大家的注意,把一些字写成了繁体字。如:把“幼狮书店”,写成了“幼獅書店”;把“石头记”写成了“石頭記”;把“代客泊车”写成了“代客泊車”。等

2、有一些人,写字时为了简便,把字写成了错别字。如:把“桂圆”写成了“桂元”;市场商贩把“豆腐”写成了“豆付”。

3、有的人为了写字省事,或者没有纠正《二简》的错字把一些字写成了简化字。如:把“餐”写成了“

”。

篇6:银川市不规范用字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小组:文史学院中文系12级汉语言三班 调查时间:2012年12月16—17日

一、调查目的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汉字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国家的统一,对汉族语言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断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已经成为一个衡量城市区域文化水平的标准,更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内涵的体现。但是汉字形体各异,结构复杂,笔画多的字很难记住,形体和读音相近的字较多,因而比较难读,难写,难记,难排检。很多人受文化素质和习惯的影响,或者为求一时的方便,不规范用字,把很多的字简化,对文字的使用不求甚解,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针对现实社会中的错别字展开调查,了解社会用字状况,加强思想意识,使我们正确使用规范字,并认识规范用字对于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二、调查过程

1、前期准备

我们事先学习了现代汉语教材中文字部分的相关内容,阅读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常见的错别字》,并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对于一些常见的错别字进行了了解。开会讨论明确了调查研究的对象:1)书写错别字;2)简繁字的滥用;3)英语汉字混用等。并且把全班同学分为3个组,分别负责西夏区,金凤区和兴庆区,各小组选出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了调查范围与行进路线。

2、实地调查

十二月十三日,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对银川三个市区的一些主要干道和公共场所的汉字规范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现场记录。主要包括主、支干道及公共场所上的标牌、店牌、指示牌、广告牌、宣传画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错别字、缺损字及拼音、英文标识等。

在调查过程中,大家能够分工合作,相互协调,路线事先规划比较好,调查进行的很顺利。业主普遍态度很好,对我们的调查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很多出现用字不规范的商家当场进行了改正。

3、讨论研究

实地调查结束后,我们回到学校,首先由各组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能够认真整理实地调查记录,提出了在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于汉字使用规范情况发表看法与见解,同时由组长进行整理汇报。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长再就各组讨论成果进行意见交换,对银川市不规范字普遍存在问题总结归纳。

4、总结结题

探讨之后,针对看到的问题,由第二组组长执笔,把同学们的意见进行了汇总,形成了文字材料,作为我们这次调查活动的成果。

三、调查结果与收获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银川市的一些主干道如:等地方除了某些商场,街边小店与路边广告的使用不规范比较多外,文字的使用还是比较规范的,几乎没有发现错别字、异体字等不规范现象,但商贸城附近不规范汉字现象较多。从整体看,凌海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情况算不上乐观。繁体字的大量使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其次在一些小商店的门头,文字的使用不是很规范。不只是繁体字滥用,错别字的情况还存在。错别汉字的具体情况是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有写别字、繁体字、音同字等等。现归类如下:

1、写错字

这类占的比例最多。商家受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限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会对正确的汉字增添,删减或修改一些笔画,或混淆使用字的偏旁部首。如:西夏区同心路的一家商店把“酒水”写成了“洒水”。

2、写别字

写别字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商家只是为了方便就索性写成别字。如:怀远市场一家水果摊铺把“桂圆”写成了“桂元”。街边广告把“办证”写 成了“办正 ”。锦绣江南汉餐馆员工仪容表标准第五条为:不涂染指甲油,指甲不易过长。正确的写法应该为:不宜过长。

第二种:商家为了吸引招揽顾客,滥用成语或词组做广告。一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会使用一些人们所熟知的词语作为店里的招牌,但是这些词语里的某一些字被商家用同音字代替来显示该店的性质。如:金凤区正源南街一家服装店取名为“衣恋馆”,银川商城永安巷附近一家饮品名为“渴乐吧”。一家婚庆店名为“罗马嫁日”。还有一家品牌店名为“衫国演义”。

3、写繁体字。

在一些商店的招牌上,有的人为了美化,或引起大家的注意,把一些简体字写成繁体字。如:金凤区正源南街一家婚庆公司名为“龍鳯呈祥”;兴庆区一家饰品店名为“石頭记”;一家大酒店前的告示牌把“泊车”写成“泊車”等等。

4、使用二简字

一家餐馆的招聘告示把“加餐”写成了“加”

5、英汉混用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英文逐渐走近人们的身边,步入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使用英文标识或英汉同用。如:银川商城附近一家名为三彩的服装店招牌写作了“三color”。

除了用字方面,同学们还细心的发现了一些语法方面的问题。如:新开业伊始,提前预祝等。

这次调查研究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有了很大收获。一是加强了实践锻炼,提高了调查研究能力。二是加深了对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的认识,对今后的现代汉语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加深了对银川市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总体的了解,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

四、建议

我们应该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加大重视,尤其是文化欠发达的,较偏远的地区,更应该使规范性文字。银川作为内陆地区唯一一个国家制定的经济特区,更应该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提升文化素质。银川市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在文字规范化使用上工作,帮助广大民众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把克服语言障碍、克服方言的隔阂,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的社会工程。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强宣传,加大城区社会用字管理力度。由行政执法部门依照有关法律及规定对不规范用字单位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个人应该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也不要为了一时的简便而不规范使用汉字。

五、调查感悟

篇7: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调查成员:九三班全体成员整理人员:高育洁、季静雯、高研、张豪爽、沈子龙辅导教师:刘丽勤

2015年2月9日到3月12日

关于社会不规范用字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

公共场所的设施及招牌、广告、商品包装说明、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行业中的用字规范状况,探究社会上的错字、别字,使用简化字、繁体字等不规范用字的情况,对不规范的用字现象提出善意的批评,建议使用规范汉字。

二、调查背景: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许多外国人也都在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中国的文字在世界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指出: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促进民族间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应运而生,影视、广告、出版物接踵而来,商品包装,广告招牌变着花样地吸引顾客„„这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许多不规范文字,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社会用字情况不容乐观,不规范用字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调查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活动,了解社会用字基本状况,加强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

2、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增强使用规范字的自觉性,认识到使用规范用字的重要性。

3、通过调查研究活动,提高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为规范社会用字作出贡献。

四、本次调查活动的流程:

(一)动员阶段(2月9日---10日)。先在班上对全体同学进行活动介绍,并动员同学们积极参加这项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活动小组。之后我们还集中学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资料。为调查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做了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

(二)实地调查,采集实例阶段(2月11日---3月7日)。2月11日进入假期,这一阶段小组成员广范深入社会各个领域:汜水各个行政村、上街、荥阳等,尽可能多的搜集第一手材料。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做准备。

(三)分析研究阶段(3月8日---10日)。3月8日学生返校,到3月10日这3天我们把采集到不规范用字的实例进行分类整理,把不规范用字分为错别字、繁简字体混用字、汉英混用字、滥用简化字、滥用“成语”谐音、及网络语言书面化等五大类,找出规律。

(四)总结交流阶段(3月11日---12日)。在这一阶段我们分析了社会上诸多不规范用字存在的原因,向有关部门或个人提出整改意见,撰写本次研究性活动的调查报告。

五、调查活动的统计结果:

本次研究所用结果来自小组成员实地调查笔记和部分照片。均以调查表形式或照片呈现。发出调查表200余份收回186份,筛选其中具备研究价值的部分作为研究的依据。

六、不规范用字形成的原因:总的看分为故意写错和无意写错两种。

(一)故意写错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广告词:有些广告商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故意将一些商店招牌或广告词写成谐音字引人注意,如:某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网吧招牌:一“网”情深;服装店招牌:“衣佳”人、“衣衣”不舍;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眼镜广告:一“明”惊人;空调广告:终生无“汗”;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饮品西点门牌:幽“沫”;等等。这些字在成年人来说知道是本该怎么写,也能理解商家为何这样用,但对年幼无知识字量尚少的中小学生来说往往会一头雾水,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

2、平时,为了节省时间,书写方便,人们用了简化字,例如:某小吃部的招牌上写着××餐厅,其中“餐”字只写了左上角的一个部首。实际上那是早己被淘汰了的简化字。有些人为了简便省事,把“桂圆”写成了“桂元”,更有甚者,他嫌“豆腐”二字中的“腐”难写,就直接写成“豆付”了。还有个饭店门口居然把“盒饭”写成了“合饭”。菜店广告把“原价”的“原”写成“厂”里面一个“元”。道路急弯处墙上的提示语“拐弯慢行”的“慢”右边写成“万”。农村墙体标语把“建”的里面部分写成“占”等等。

3、繁体字的使用字则是为了崇尚古人,为了书写美观或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这些字多见于某些题写的牌匾上,还有些商店的招牌是繁简字混用,临摹毛笔书法字帖的人也会使用。

4、经常上网聊天人员用惯了网上所谓的通用语言,有意无意的就把网络语言书面化了。

5、商店的门牌汉语和外语混用:蛋糕房名字加进英文字母“DIY”;服装店招牌用英文或韩文等。

(二)无意写错的有以下原因:

1、书写者不知道这个字本该怎么写,这些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例如:菜店的广告把蔬菜的“蔬”写成“疏”;还有下图中“恭候”写成“恭侯”;“渔具”写成“渔俱”;还有“第三”的“第”,“伶俐”的“伶”也都是写错的字。

2、书写者的态度不认真。写完之后没有仔细校对,造成错别字。这种情况多见于出版物,或者影视中出现的字幕上,这些人可都算是“文化人”,如果认真仔细的话应该不会出现错别字。还有校园内的板报上,也有因为粗心而写错的字,比如“时间匆匆流走”的“匆匆”错写成下面多加个“心”。

3、有些字的确容易写错,就是“文化人”有时也是模棱两可。例如:“同仇敌忾”错写成“同仇敌慨”;“相形见绌“错写成“相形见拙”;“销声匿迹”错写成“消声匿迹”等等。这些字需要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对待,才能避免出错。

六、纠正社会不规范用字的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努力营造一种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在公共场所出现的语言文字做出硬性的规定,对不规范用字现象予以相应的处理。

其次,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意识,自觉为净化语言环境作贡献。让祖国语言文字得以正确使用并能健康发展,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对于新闻媒体、出版部门来说,更是责无旁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媒体来了解信息,尤其是对于识字量不多的未成年人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因此,整顿规范媒体、出版物的用字,就显得更为重要。新闻工作者和其他搞文字工作者,应当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用字的楷模,而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疏忽对他人造成误导。

再次,商家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来招揽顾客,创造利润,而不应该在广告和店名上做过多的表面文章,广告店名再别出心裁,而商品不被消费者认可,也只能是枉费心机。

第四,那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群,应当加强学习。至少眼前用到的非常有限的几个字应当学会。卖豆腐的不应该把豆腐写成“豆付”,卖鸡蛋的也不应该把鸡蛋写成“鸡旦”,小吃部的老板更不应该把啤酒写成“啤九”。

第五,学校机关等文化部门应当大力提倡和带头践行“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这一点上应当成为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表率。

我们大声呼吁:全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来关注母语的健康发展!

七、关于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的一点思考: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汉语的错字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有些是因长期习惯而懒得改,有些是没意识到错误。这样就可能使原来要表达的意思改变,甚至让人费解。对正确使用中国文字,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字有着不同的解释,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方便,或无心之失而写错别字。这样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写错别字的危害和影响。如果有外国朋友来中国参观旅游,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自己书写的不规范文字会作何感想?我们中国人又会作何感想?

中国文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学习,遇到问题时,勤向谦虚、公正、标准的老师——字典请教,正确使用中国文字。

总之,汉字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不是一时一人所能解决的大问题,但从净化语言文字并保证其能够健康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还必须解决。它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通力合作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

篇8: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

解放日报消息, 上海教育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陈浩日前发表了“汉字镌刻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汉字传承民族发展的智慧结晶。字音是韵律, 字形是图画, 字义是内涵”的精彩开场白。来自上海24所中学的选手代表热情回应着“悠悠五千年, 我爱汉字美”。这是近日上海教育电视台举办的沪上首档语言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我爱汉字美》 的录制现场。该节目是继《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之后, 又一档围绕汉字展开竞技的电视节目。在汉字类节目走热的当下, 如何理性解读汉字的缺失, 成了业界关注的热点。“关注汉字的准确应用比关注汉字的准确书写更重要。”语言文字研究专家、著名出版人郝铭鉴指出, 荧屏汉字类节目引发的全民听写热潮及对汉字传承、语言教育等一系列的反思, 值得肯定。“但汉字类节目不应只停留在‘书写’层面的关注。”在郝铭鉴看来, 汉字类节目容易走入一个误区, 因为过于强调书写本身, 随着比赛难度升级, 最后往往变成生僻字大战。“文字是工具学, 要全民像参赛学生一样背字典记生僻词写法, 会陷入误区。”

篇9:社会用字及规范问题研究综述

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思想的空前解放与活跃,中外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日趋频繁,语言生活特别是社会语言生活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语文学界、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一直都在在关注和思考着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本文拟就近些年来国内社会用字及规范问题研究状况稍做梳理,以期为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社会用字研究现状

(一)社会用字的调查研究

实地收集语料、记录社会用字现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社会用字规范问题的重要方法。有关社会用字的调查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着手进行。费锦昌、齐闻(1985)对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江苏、吉林等六个省市13条街道的商店用字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就繁体字、不规范简化字、异体字及错别字等不规范用字作了分类统计,并对此不规范现象作了简要的分析。陈原(1988)就北京王府井大街部分店名作了统计,发现王府井大街的牌匾用字的规范化程度不高,规范字与不规范字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主要是繁体字滥用、拼音书写不规范等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用字的问题。王维成(1991)在收集杭州八条主要街道的户外用语时,讨论了户外用语与文字规范化问题,指出了楷书的使用和繁简字问题。吴欣欣(1993)对合肥的不同街区、高校进行了社会调查,方法是拍照和抄录,对象是门牌、广告、标语等,对其中的不规范字作了统计,提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对策。陈松岑、谢俊英(1996)就北京市城区公共场合繁体字出现情况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在他们的调查研究中,除现场记录之外,还采取了现场访谈和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人们使用繁体字的状况。缑瑞隆、李文郑(1997)对商标用字进行了抽样调查,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商标用字的不规范现象。沈祥和等(1997)则对南宁市区不规范用字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包括街道、学校、工厂、报社、医院、商场等场合在内的用字情况统计,并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市民使用繁体字的心理,重点对错字的种类做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归纳。齐沪扬、王敏敏(1999)针对上海浦东新区商业广告中的繁体字使用情况做了分类问卷调查,涉及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的使用者对待繁体字使用的态度。陈汝东(1999)通过对北京、南京、武汉、重庆四市数十条主干道的社会用字的调查,总结了当前不规范用字的特点、趋势、成因及危害,并分析了汉字规范化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会用字管理的策略。吕冀平(2000)选取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及部分南方城市的社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也是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等不规范现象。

进入新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让更多人关注社会用字的问题。蒋重母、邓海霞(2001)对武汉街道招牌用字不规范现象做了一定的收集整理,提出了繁体字使用频率高、“二简”字仍在使用、拼音字母使用混乱、多种字体混用等问题。王磊(2002)通过对牡丹江市20条街道用字的调查统计,总结了不规范字的几方面问题,即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错别字、夹用外文字母等。萧世民等(2003)对报刊杂志题名用字、商品外包装用字、公共场所用字、广播电视用字、网络用字等做了较为广泛地抽样调查,并就人们对规范汉字的认知态度、认知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池昌海(2003)对杭州主要商业街道街面上的店名、广告牌、单位名、标语等做了实地观察记录,就汉字的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不同字体使用频率及外文、繁简字、异体字、错别字出现情况做了一定量的统计。邢欣(2003)在组织学生对北京、天津部分主要街道的社会用字调查中也注意到了店名用字的书法字体与商店类别的联系以及繁简、错别字、外文使用等不规范现象。罗进军(2004)在对长沙、株洲的城市店名调查中也较为详细地归纳了店名中的繁体字、异体字的现象分类。唐晋先(2006)对绵阳地区主要街道的用字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总结了不规范字的繁体、异体、旧字形、二简字、错别字等五种情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2006)在综述服务行业和公共设施等领域的语言状况时也例举概述了社会用字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使用以及一些外文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社会用字,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相关学者对社会用字的研究,内容逐渐深入,范围逐渐广泛,从一开始的繁体、异体、拼音、错别字问题到书法字体、外文使用等问题,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特别是社会用字发生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有些问题是未能较好地解决的,如繁体字问题。

(二)社会用字规范原则

社会用字的规范原则问题,学术界的论述相对不够集中。从近些年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论者多是就汉语规范谈论相关原则。其论述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倾向:

1.层次性原则

周一农(1990)提出汉语规范化的层次性,具体包括言语活动主题的层次性、非规范现象的层次性以及规范措施的层次性。于根元(2003)总结了近年来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见解,这对社会用字的规范也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如交际值是衡量规范的原则;规范主要是引导,规范也是服务;规范应该区分层次性;前瞻跟踪观是重要的规范观。

2.习性原则

张先亮(1993)指出,汉语规范化要体现柔性原则,即汉语规范化要具有灵活性、相对性,对语言现象不搞一刀切,承认中间状态、过渡状态,要树立层次观、发展观、辩证观。刘兴策(1999)指出,汉语规范化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刚柔相济原则以及自我调节原则。高万云(1998)提出规范的整体性原则,要区别对待语言的本体规范和道德规范、静态规范和动态规范,认真把握规范场和规范度。戴昭铭(1998)认为:“语言规范究其实质也是一种社会习惯,它只能通过约定俗成的途径建立,而不能由语言机构或语言学家向壁虚构。”他认为,应该树立动态规范的观念。邹韶华(2004)就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习性原则是一个上位的而且既科学又便于遵守的原则,语言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习性原则。

3.理性原则

施春宏(1999)指出,语言规范化是协调语言、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力求和谐发展;规范化是一种人文行为,语言规范化从语用本位出发,重视不规范现象的语言价值,要贯彻以语用本位为主导的规范服务观。施春宏(2000)还指出,语言规范化是对语言现象的变动趋势和语言运用的合理状态作出理性预测,语言规范化应该从理性出发。

曹德和(2006)认为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语言规范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规范中需要将语言和言语区别开来。就语言来说,以“稳固性”“社会性”以及“语用功能”为根据;就言语来说,要以“效应原则”和“伦理原则”为依据。

以上体现了学者们对语言规范原则规范问题的理性思考。但不足的是与上文所述的讨论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论文相比,集中探讨社会用字的规范原则问题的则相对较少。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不仅需要宏观上的语言规范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微观上规范理论的应用。

(三)社会用字的规范方法

关于社会用字的规范方法,学界关注的比较多。不过,不同学者由于其侧重点不同,发现的语言现象不尽相同,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规范方法也同中有异。本文不做详细总结。

三、社会用字及规范问题研究中的问题与展望

社会用字规范问题的研究是以占有大量语料为基础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尽管人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选取的语料来源(即城市、地区)也不相同,且调查研究的历史时段其特点也有所不同,但对该方面的研究,如上所述,还是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学界对社会用字的状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与改进。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社会用字研究缺乏大面积的深入调查,缺少用字状况的地区性比较。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尽管我们对各地的社会用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少横向的比较,宏观的把握。此外,上述研究多数集中于大城市的社会用字状况研究,而农村及小城镇的社会用字状况则未涉及。我们认为,只有将两者(农村与城市)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更宏观地把握我国社会用字的状况。二是有关于社会用字的规范原则还缺乏较为清晰集中的理论思考,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不仅需要宏观上的语言规范理论的指导,更需要自身规范理论的应用。三是社会用字的具体规范方法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探讨,有必要结合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在方法上做出新的思考。

语言与社会的不断变化,使文字及其应用也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社会用字的状况,及时发现新的用字现象,科学地对其进行规范。然而,我国地域的辽阔和地区的差异决定了大量的语料收集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只有通过有关部门、语言学术界地多方合作以及社会各界地广泛参与,人们才能对社会用字的状况及发展规律能有一个深入的把握,从而使社会用字向健康、文明、丰富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费锦昌,齐闻.商店用字调查报告[J].文字改革,1985,(5).

[2]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3]王维成.户外用语与文字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研究室.语言·社会·文化[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4]吴欣欣.合肥社会用字混乱情况的调查及对策[J].江淮论坛,1993,(5).

[5]陈松岑,谢俊英.北京市城区公共场合繁体字出现原因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6,(2).

[6]缑瑞隆,李文郑.商标用字不规范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7]沈祥和,周本良,黎平. 南宁市不规范社会用字调查报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4).

[8]齐沪扬,王敏敏.上海浦东新区商业广告中繁体字使用情况的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9]陈汝东.当前城市社会用字中的不规范现象及其成因和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10]吕冀平,戴昭铭.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蒋重母,邓海霞.武汉街道招牌用字不规范现象管窥[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1).

[12]王磊.关于净化和规范社会用字的思考:从牌匾、橱窗用字谈起[J].北方论丛,2002,(5).

[13]萧世民,邱斌,陈小建.社会规范用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4]池昌海.汉语研究新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5]邢欣.都市语言研究新视角[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6]罗进军.我省城市中不规范店名的考察[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17]唐晋先.绵阳城区街道用字状况的调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8]“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9]周一农.论汉语规范化的层次性[J].语文建设,1990,(3).

[20]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1]张先亮.汉语规范化的柔性原则[J].语文建设,1993,(9).

[22]刘兴策.语言规范精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3]高万云.语言规范的整体性原则[J].语文建设,1998,(10).

[24]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5]邹韶华.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4,(1).

[26]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J].语文建设,1999,(1).

[27]曹德和. 规范度评价根据问题再思考:从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谈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用字规范08-12

规范用字心得04-08

规范用字建议范文05-26

规范公务用语用字06-30

用语用字规范制度04-18

社会用字规范常识05-16

关于规范用字的建议08-12

关于规范用字的建议05-01

用字规范化检查07-24

规范用字倡议书范文06-10

上一篇:施工企业总结汇报(2013-2014)下一篇:特殊儿童帮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