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打破思维定势

2024-07-29

成功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共9篇)

篇1:成功需要打破思维定势

摘录:要改变这种思维定势,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也就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行动。一成不变的观念将会带来毫无生机的局面。

成功之道:打破思维定势

有一种鱼叫狗鱼。狗鱼很富有攻击性,喜欢攻击一些小鱼。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狗鱼和小鱼放在同一个玻璃缸里,在两者中间隔上一层透明玻璃。狗鱼一开始就试图攻击小鱼,但每次都撞在玻璃上。慢慢地,它放弃了攻击。后来,实验人员拿走了中间的玻璃,这时狗鱼仍没有攻击小鱼的行为,这个现象称作“狗鱼综合症”。

狗鱼综合症的特点是:

——对差别视而不见;

——自以为无所不知;

——滥用经验;

——墨守陈规;

——拒绝考虑其他的可能性;

——缺乏在压力下采取行动的能力。

当然,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思维定势,只不过思维方法不同而已。固定的思维方式容易产生偏见,这种偏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它容易把人的思维引入歧途,也会给生活与事业带来消极影响。固定的思维方式多源于人格的缺陷、思维的僵化。

要改变这种思维定势,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也就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行动。一成不变的观念将会带来毫无生机的局面。不善改变思维,就根本不可能找到成功的路径。因为思维是改变自己的内在基础,只要运用头脑,积极思考,你就能够在社会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实现人生的目标。

所以说,思维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路径。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思维,自然他们脚下的路也就不一样了。

篇2:成功需要打破思维定势

同学们好,先自我介绍下。这学期的“心理沙龙”心理选修课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如何促进我们的学习潜能开发。何谓学习潜能?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而这一次课我们一起学习有关思维的知识。首先,大家先来看一道很简单的题:

1=5

2=10

3=15

4=20

5=?

很明显以上的等式是不成立的,但是我们暂且不论等式的准确性,因为通过这个不成立的式子已经检测出大家的一种思维?为什么有同学会回答是25呢?因为随着我的书写过程,大家已经不知觉中掌握了一种规律,蓄势待发。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关系到了思维定势的小知识。

所谓定势,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定势思维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举些简单的例子。

1、思维定势易产生功能固着心理,降低办事效率。铁锤是用来打钉子的,但必要时可以用来防御敌人。书本是用来读的,而没有想过它可以拿来当枕头或者其他用途。比如大家坐的椅子除了可以坐以外,还可以垫高了拿其他东西。就是说思维定势可能产生功能固着心理,只能看到事物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用途。

2、思维定势易产生刻板印象,影响对事情的判断。如果你经常听人讲“中国有个安溪县,男女老少都会骗”,那你对安溪人印象好不到那去的。或者我们班有很多莆田男“好女不嫁莆田男,好女不娶福州女”,我们大家以后也会有所顾忌吧?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你指出谁是罪犯,你大概不会犹豫吧!也就说思维定势可能造成刻板印象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判断。

3、思维定势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位警察到森林打猎,他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隐蔽起来。忽然,一只鹿跑了出来,这位警察立即跳过灌木丛,朝天开一枪,并大喊“站住,我是警察!”这就是思维定势。也就表明了思维定势有可能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

当然,思维定势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它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同学们在做同一类型和事情时,你做得熟悉了,熟能生巧,下次碰到时就轻而易举、游刃有余了,有时甚至一看到题目就可以猜到答案了。或者我们骑车看到前面突然有只小猫我们就会本能地停下或者绕道而行,而不会撞过去啊。I只能和BE 中的“AM ”搭配,所以一看到I__agirl.。就马上会反应出是“am”,而不会选择“is”或者“are”。但是如果长期保持这种思维定势,就容易使我们思维僵化,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维的惰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所以这节课我们就要打破这种常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突破“思维定势”会怎样?请看三个极成功的例子。一是“小草娃娃”,它与传统玩具娃娃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头顶上“种”草。其做法是,先在娃娃的头皮上植入生长基并均匀地种上草籽,然后喷水使小草长出,待小草长到一定高度,再修剪成人们所喜爱的发型。由于那小草绿茸茸的,齐崭崭的,还可以随时修剪,不断地变换花样,所以一时间谁见了谁爱。大家不仅争着买,细细把玩,还把它放在桌前案边,让它为生活增加了不少诗意。

二是在车顶上“种”草。如德国姑娘艾玛有辆独特的小轿车,车顶上就长满了嫩绿的小草,其做法是,先在车顶上缚上营养土,然后在上面种上绿茵茵的青草,由于艾玛常常小心翼翼地修剪,她的车顶总是美不胜收,不论跑到哪,都像开来一片美丽的草坪。

三是兰州市的李炯发明了一种能长青草的“环保绿化砖”。此砖刚问世就轰动一时,同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金奖,用这种砖做屋顶,不仅美丽而且保暖,此砖的绿色寿命可长达9年,也的确让人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上“在头顶上种草”、“在车上种草”、“让砖草合一”的事例得到一个启发,这就是,“创造”与“创新”并不神秘,关键是必须勇敢地打破一切思维定势!

板书(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

闯关堂:

要进行创新思维,首先要跳出旧有的思维框框,有什么方法或者技巧可以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呢?为了加深大家对思维定势的影响的认识,我们让大家来闯下一关。

◆突破知觉恒常性

●●●●

●●●●

●●●●

●●●●

程序: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用6条直线一笔将16个圆点连起来。它是9个圆点4条直线的游戏姊妹版。等等我们每组请一个代表上来分享下你们的成果。在分享的过程中请用箭头详细标出6条直线的方向。

总结:你们是怎么想到突破口的?在小组中都出现了哪些好注意呢?你对哪个主意印象深刻?你对参加这个活动感受是什么或者有没有什么启发?

容易患我们知觉恒常性中的形状恒常性的束缚。一看就是方形就容易被框住。

那么,除了突破知觉恒常性外,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更新思维模式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建思维的素质。

◆突破书本定势

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滔滔不绝,拳师打人,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妇女,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打得抱头鼠窜。

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

拳师恨恨地道:“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

拳师精通拳术,战无不胜,可碰到不按套路进攻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

“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脱离实际,这种由书本知识形成的思维定势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

“知识就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读书,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抹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学习知识的同时,应保持思想的灵活性,注重学习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记一些规则,这样知识才会有用。

◆突破经验定势

怎样才能突破经验定势呢?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初生的牛犊之所以不怕虎,是因为不知老虎为何物,在它脑中没有“老虎会吃人”的经验定势。因此见了老虎,敢于本能地用牛角去顶,而这时,带上“牛见了我会逃跑”思维定势的老虎,反倒不知所措,于是落荒而逃。

在科学史上有着重大突破的人,几乎都不是当时的名家,而是学问不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下面的这些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

贝尔29岁发明电话;

西门子19岁发明电镀术;

巴斯噶16岁写成关于圆锥曲线的名著;

◆突破视角定势

法国著名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玛迪梅普莱得知后,在路口立了一些大牌子,上面醒目写到:“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

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这就是变换视角,变堵塞为疏导,果然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突破方向定势

萧伯纳(英国讽刺戏剧作家)很瘦,一次他参加一个宴会,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挖苦他:“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仅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哦,先生,我一见到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常规的救人方法是从水缸上将人拉出,即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石砸缸,使水流出缸中,即水离开人,这就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想就是将自然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反向思考,如此往往能出现创新。认识对象,研究问题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手段去考虑。而不只限于一个方面,一个答案。

◆突破维度定势

在一块土地上种四棵树,怎样使他们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答案是将其中一棵树种在山顶上。找不到答案的原因是习惯于平面思维,没有建立立体的空间思维习惯,而现代化大都市的交通都是立体思维的产物。

只有不断突破思维定势、超越自我,人生才会更精彩。

检测坊:在荒无人迹的河边停着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有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两个人都乘这只船过了河。请问:他们是怎样过河的?

2.篮子里有4个苹果,由4个小孩平均分。分到最后,蓝子里还有一个苹果。请问:他们是怎样分的?

3.一位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了一位小孩,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头问:“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请问:这两个吵架的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4.已将一枚硬币任意抛掷了9次,掉下后都是正面朝上。现在你再势一次,假定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那么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5.有人不拔开瓶塞,就可以喝到酒,你能做到吗?(注意:不能将瓶子弄破,也不能在瓶塞上钻孔。)

6.抽屈里有黑白尼龙袜子各7只,假如你在黑暗中取袜,至少要拿出几只才能保证取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答案:

1.很简单,两人是分别处在河的两岸,先是一个渡过河来,然后另一个渡过去。对于这道题,你大概“绞尽了脑汁”吧?的确,小船只能坐一人,如果他们是处在同一河岸,对面也没有人(荒无人迹),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都渡过去。当然,你可能也设想了许多方法,如一个人先过去,然后再用什么方法让小船空着回来,等等。但你为什么始终要想到这两人是在同一岸边呢?题目本身并没有这样的意思呀!看来,你还是从

习惯出发,从而形成了“思维嵌塞”。

2.4个小孩一人一个。对于这一答案你可能不服气:不是说4个人平均分4个苹果吗?那篮子剩下的一个怎么解释呢?首先,题目中并没有“剩下”的字眼;其次,那3个小孩拿了应得的一份,最后一份当然是最后一个孩子的,这有什么奇怪呢?至于他把苹果留在篮子里或拿在手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他所分得的,不是吗?

3.公安局长是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父亲;另一个是公安局长的父亲,小孩的外公。有人曾将这题对100人进行了测验,结果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进行了测验,结果父母猜了半天拿不准,倒是他们的儿子(小学生)答对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是定势在作怪。人们习惯上总是把公安局长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更何况还有“茶馆”、“老头”等支持这种定势。所以,从经验出发就不容易解答。而那位小学生因为经历少,经验也少,就容易跳出定势的“魔圈。”

4.二分之一,这道题本来很简单。硬币只有两面,不要说任意抛10次,就是任意抛掷10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也始终是二分之一,不会再多,也不会再少了。对这道题,如果没有上题的那种定势在作怪,一般马上就可以说出答案来。

5.可以将瓶塞压入瓶内。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拔开瓶塞后才喝酒的。但是,也可以将瓶塞压入瓶内,不过,只是人们不常这样做罢了

篇3: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由果溯因,逆向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的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突破性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将教材里的因果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再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结尾:“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按照顺向思维定势,种葫芦的人没收成葫芦。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有意设计这样的练习: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 )葫芦。过了些日子,( )的葫芦藤上长满了( )叶,开出了几朵( )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许多( )的小葫芦。有一天,他又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这时他想到植物生长不能光想着结果,还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 ),所以他赶快( )。后来小葫芦慢慢( ),一个个都长得( )。这样的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了寓意,还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把自己的想象和种葫芦的人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二、运用比较,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人”字形线路的利与弊,再让学生针对“人”字形线路的弊端设计新的方案。有的说:“改变线路,避开陡坡。”有的说:“架设引桥,让火车渐渐爬上陡坡。”……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人”字形线路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方案,但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却是最佳的选择,它充分体现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这样,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引导学生分析美中不足,探索新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正理反推,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当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事物的因果关系。

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后,我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当学生回答:“凡卡的信爷爷收不到,因为信封没有写清地址,没贴上邮票。”这时问题似乎已经解答,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小题大做”起来,来个正理反推。假如凡卡写清地址,贴上邮票,爷爷很快收到了他的信,那么,爷爷会接他回到乡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全班同学围绕“接”与“不接”两方面思考,并开展辩论。有的说:“爷爷会接小凡卡回乡下去,因为凡卡是爷爷的亲孙子。爷爷怎么会舍得让自己的亲孙子过那种挨打挨饿又睡不好觉的苦日子呢?”有的说:“爷爷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也在有钱人家帮工,身不由己,只能养活自己,怎么去接小凡卡呢?”有的说:“爷爷不接到信也知道凡卡过的是什么日子,因为他自己也在有钱人家当仆人,在那样黑暗的社会里,穷人如在地狱,有钱人则如升天堂。”……经过这样正理反推,学生兴趣陡生,既领悟了课文主题,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鼓励质疑,多向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出示课题后,就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的?借到没有?借了怎么还?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这样热情鼓励学生质疑大大提高了多向思维能力,从而开拓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如在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教师提出,课题是“草船借箭” ,但课文中明明写的是诸葛亮用计“骗”箭。课题应该用“草船骗箭”才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学生理解了之所以用“草船借箭”为题,原因有两点:一是用“借”能够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二是既然用“借”就得“还”,这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要“还”给主人曹操的。这种颇有质量的问题,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设疑想象,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荷花》一课在学习第四段时引导学生看课件画面。“此时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那么除了蜻蜓和小鱼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我们呢?”学生们思维的闸门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尽情发挥创造,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一只小蜜蜂飞过来了说荷花姐姐你真美,我们一起跳舞吧!”有的说:“青蛙跳到荷叶上说荷花姐姐你真漂亮,我给你唱首歌吧?”……同学们思维活跃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如《将相和》一课,在秦王面前,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没有交出15座城池的意思,所以我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这宝玉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宝玉就要向柱子上撞。学习这段我是这样设问的:①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吓唬秦王保住和氏璧——理解课文)②同学们,你们说说,蔺相如会不会往柱子上撞,为什么?(引发思维的探究性,理解也随之深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开展设疑、质疑、释疑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兴趣。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语文教师必须结合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给学生提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契机,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思维,但是妨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是普遍存在于人们思维活动中的“思维定势”。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多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入手。

篇4:打破思维定势解题

A lonely and sad pug(哈巴狗) was photographed as he waited for his owner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world’s saddest dog. Pictures of the pet taken by a passer-by have become an internet foucus after being posted on the photo-sharing website Flickr.

The dog which is nicknamed Mr Newman looks terribly upset as he sits on the pavement tied to a lamp-post with a rope.

The photograph was taken outside a café in the Californian city of San Francisco, which may go some way to explaining why he is dressed in a stylish grey and purple sweater.

“He was hanging around looking for somebody to love him. I tried to cheer him up——he seemed happy to see me,” said the photographer Chris Michael.

One of the four photos of the pug on Flickr is titled “Tough day for Mr Newman” and with some other words as follows: “Despite his cool clothes, the girls just aren’t interested in him any more.”

Dozens of people on the site said they had been touched by the dog’s pitiful expressions gaze. “I come back to see this photo every now and then because it’s too cute, so does my daughter. In fact, my family all are touched,” wrote one of the pedestrians who had seen the photo. Another viewer said that she had been moved as to buy a pug of her own after seeing the photos.

Mr Newman may have won the hearts of internet users but he is unlikely to be more famous than a cat competitor Keyboard Cat, the musical pet who has become a star on YouTube.

1. The little pug waited by the road probably because .

A. it was abandoned by its owner B. it was left behind by his owner

C. it was trapped by a passer-by D. it couldn’t find the way home

2. The writer used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from the website to .

A. add some humor to the passage B. describe the pug’s loveliness

C. help the god owner recognize it D. inform girls to adopt the dog

读完这篇文章,学生就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哈巴狗被主人遗弃,等待路人来领养。只凭着经验和感觉去做题很容易误导我们,尤其对于阅读理解更是如此。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一就是严格遵循作者陈述的意思,禁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文章。现在我们来分析本文,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文章第二段的定从“which is nicknamed Mr. Newman”(绰号为Newman先生)表示出作者诙谐幽默的文风。第三段“The photograph was taken outside a cafe in Californian city of San Francisco”更能解释出小狗的主人是在咖啡店里喝咖啡时将小狗暂时留在外面。第四段“He was hanging around looking for somebody to love him”说明小狗因寂寞而四处走动想寻找路人的关爱。尤其是第五段“Tough day for Mr. Newman”(Newman先生艰难的一天)表明作者的幽默之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尽管哈巴狗衣着很酷,但女孩们还是对它不感兴趣。这句话是为了更突出哈巴狗的困境,使文章更具幽默之意。经过分析我们就可改变一贯的想法,错误地认为此文是呼吁人们给予小狗关爱,领养小狗。此文只是作者对一只在咖啡店外等候主人的哈巴狗的描述。它在等待主人时的无聊寂寞之情,无耐之中四处寻找别人的宠爱,但无人理会。因此作者戏称它为“全世界最忧伤的狗”。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解题是很有帮助的,如第一题学生倾向于A“被它的主人遗弃”,通过分析文章,理顺思路之后,就会明白选择答案B的原因了。第二题学生选择B和D,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画线句子是突出哈巴狗的困境,使文章更具幽默感,所以选择A。

那么,我们再联想2011课标卷.全国I的完形填空。文章提到一位女性,年轻时,由于她的老师运用了不当的教学方法,使她对科学失去了兴趣,通过这件事,警示我们教育的意义重大。而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给我们一种潜意识:第一节课,老师带领学生感知这一学科,畅游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帮助学生今后的学习。就因为这种思维定势,使众多考生虽能读懂文章,却迟迟不敢大胆下手选择。因此错误率极高,并且浪费时间,影响做后面阅读理解题时的心情。

学生在解题时应该思路开阔,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到另一个意境,善于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

篇5:打破定势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只运用了大脑想象区大约15%的空间,开发这个空间应该从想象开始。

2、培养发散性思维

一个问题假如存在着不止一种答案,通过思维的向外发散,找出更多妥帖的创造性答案。当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用途的时候,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可以给出我们如此多的答案:建筑房屋、铺路、刹住停靠在斜坡的车辆、砸东西、压纸、垫高、防卫的武器……

3、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思考分析的顿悟,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表现之一。在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可能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大胆的猜测,急中生智的回答,或者新奇的想法和方案等。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留住这些突然闯入的来客,努力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4、培养强烈求知欲

当人们在对某一问题具有追根究底的探索欲望时,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由此萌发。精神上的需求是产生求知欲的基础。我们要有意识的设置难题或者探索前人遗留的未解之谜,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把强烈的求知欲望转移到科学上去,不断探索,使它永远保持旺盛。

篇6: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1.思维定势既是创新思维之母,也是创新思维的宿敌。

有这样一道测试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了一位小孩,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头问:“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

请问:这两个吵架的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据说有人曾将这题对100人进行了测验,结果只有两人答对。你是不是已经从婚姻、抚养和血缘等角度开始推测他们之间的关系,感觉是不是很复杂?

其实答案很简单:公安局长是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爸爸;另一个是她的爸爸即小孩的外公。为什么我们刚才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想得很复杂呢?因为“公安局长”、“茶馆”、“与老头下棋”这些描述,使我们从以往的经验判断出发,为公安局长预先设定一个男性身份,这样就把简单的问题想得复杂了。这种预先设定的心理状态和惯性的思维活动就是思维定势。人们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一种判断事物的思维习惯和固定倾向,从而形成“思维定势”。

其次,“创造思维”这个叛逆的小孩,天生就不服“思维定势”妈妈的管教,时刻想挣脱她的束缚远走高飞,因而“创造思维”和“思维定势”又是一对生死冤家和宿敌。创造思维需要打破常规,而思维定势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思考习惯,常常对形成创造思维产生消极的作用。

思维定势可能都是在过去某一阶段的经验总结,是经过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验证的“正确思维”。但是当事物的内外环境变化时,仍然固守“正确的”定势思维却行不通了,甚至要吃大亏。

2.积极的思维定势和消极的思维定势。

按预先设定心理状态的预期结果不同,思维定势分为积极的思维定势和消极的思维定势。

积极的思维定势:当面对问题发生时,相信采取某一行动一定会出现预期的结果,这种预先设定的心理状态是积极的思维定势。在此澄清两个问题:一是思维定势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同于积极的思维定势;二是积极的思维定势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效应,积极的思维定势也存在正负两个方面的结果效应。

固守积极的思维定势会使企业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像当年秦池、爱多等很多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因为迷信品牌就是广告打出来的,只要有钱做广告就可以做好品牌,在如今这个广告媒体越来越分化、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仍然过于迷信单一广告的作用,结果巨额广告费用投进去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益,这是积极的思维定势付出的代价。

消极的思维定势:相信采取某一行动不会出现预期的结果,这种预先设定的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思维定势。比如诸葛亮成功上演了一出“空城计”逼退司马懿,就是利用了司马懿的一种消极思维定势:诸葛做事一向谨慎,千万不可冒险进攻。

积极的思维定势往往来源于已往的成功经验,消极的思维定势往往来源于已有的失败教训,两种思维定势都会形成创造思维的障碍。过去成功的经验应用于现在,不一定还能成功;过去失败的事情,现在不一定还会失败。克服这种障碍必须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归零思维。

什么是归零思维?有这样一道小测试题:

将一枚硬币任意抛掷了9次,掉下后都是正面朝上。现在请你再试一次,假定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那么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答案是:二分之一。硬币只有两面,即使是之前任意抛掷100次都是正面朝上,在不受任何外来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再试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仍然是二分之一,与之前抛掷硬币的概率没有任何影响和关联。

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不受已有成见的束缚,让思维从头开始,这就是归零思维。

3.以创造性破坏思维颠覆思维定势

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在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人们往往习惯去寻求以往已获成功的方法,以及回避以往遭遇失败的做法,这种思维定势通常有三种表现:

其一,纵向的思维方式,过分注重逻辑思维和因果关系。比如从以往参照年度和月度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数据推测今后年度和月度的发展趋势和销售业绩,以一个区域的市场开发情况预测其他区域的市场开发进度等等,可能都将不再适用今天跳跃性变化的经营环境。

其二,信奉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观念,认为事情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和解决办法。而现在在企业经营管理对象和范围上更多的是“灰色地带”。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只存在有效和无效之别;企业的人才和员工也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存在适用和不适用以及如何使用的问题;企业的性质和经营范围也很难像过去那样可以很清楚的界定,产品与服务、员工与顾客、工业与商业逐渐走向交互融合,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将无法对这些新的变化做出合理判断。

其三,消极的沟通方式,习惯使用“是的,但是”这类口语和交流方式。在对新颖的、异己的、排斥的观点发表看法时,“但是”后边的内容通常是管理人员真正要传递的信息,反映了管理者的思维定势对新问题的抵触和不接受的消极态度。

以上这类思维定势都会对管理思维产生僵固和刻板化效应,因而成为激发管理创造思维的障碍。在以往,社会的发展趋势、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态势都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过去有迹可循,未来可以预测,今天可以把握。但在今天,跳跃性的变化和不连续发展的趋势,使事物的发展失去了那种线性的因果关系和连续性,当某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竞争者掌握了更让消费者接受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时,市场会毫不迟疑地接受,而原本在产业中长期占据优势的企业则可能一举被击败。

就像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的出现那样,新的竞争者几乎在一夜之间就颠覆了传统的做生意的方式,这种跳跃性的变化使企业处在一个不连续的断层时代,如果仍然固守已有的思维定势和沿续传统的做法,必然会遭遇失败。

正如《创造性破坏》一书指出的那样:绝大多数品牌和产品都不会有连续性,先进的企业必然进行断层变革,“创造性破坏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成长的核心。”21世纪是不连续性发展的时代,跳跃性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用“创造性的破坏”颠覆已有的思维定势,才能以不断的创造思维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篇7:打破定势思维的题目

1.一只酒瓶装了半瓶酒,瓶口用软木塞盖住。不拔去瓶塞,而且不破碎酒瓶,用什么办法才能把酒喝光? @把瓶塞捅进去

2. 在什么场合里,将军和元帅是同一个级别? @象棋

3.将和帅分别是两方的 什么字,在任何场合下你都会念错? @“错”

4. 什么东西打破了,大家都叫好? @纪录

5.什么东西打破了才能用? @鸡蛋

6.在什么人面前,人们总是要摘下帽子? @理发师

7.一天晚上,W先生正在阅读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但W夫人却把电灯关了。尽管屋子里漆黑一片,然而,W先生却在继续读书,而 且还读得津津有味呢! 这是怎么一回事? @W是盲人,他在读盲文点字书

8.在尼罗河的源头被发现后,它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在此之前,世界上哪条河最长? @尼罗河

9. 南极考察人员经常要挨饿,但他们怎么也不会去吃一头极地熊的肉,即使他们知道如何捕捉。这是为什么? @因为只有北极熊没有南极熊……

10.中亚地区,人们掌握一种古老的却极具创造性的穿透一堵墙壁的方法。请问:是什么方法? @门

11.常言道:种瓜得爪,种豆得豆。R从来没养鸡,可每天却能得到两只蛋,这既不是花钱买的,也不是别人送R的。 这其中有什么奥秘? @R养了鸭子……

12.人类最早发明的比声音速度快的东西是什么? @火光

13.在一间破旧的酒吧里,“独眼龙。彼得正和他的一帮狐朋狗友玩牌,桌子边围了五个男子。 几局牌之后,其中一个人瞪着眼拉长声音对发牌人讲:”你在作弊。“发牌人立即拔出手抢打死了那个人。 有人请来了司法官,他是一个非常强壮的彪形大汉,虽然他令人望而生畏,这个案子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他却无法逮捕其中的任何一名男子。 这是为什么? @发牌人是女人

14. 一个牙疳病人去镇上惟一的一家牙科医院就诊,医院里只有两个医生,一个有一口好牙,另一个的牙齿却很糟糕,那么他该选择哪位医生看病呢? @牙齿糟糕的那个。

15.他们互相给对方看牙 一辆自行车在什么情况下,能和卡车始终保持同一速度,同一方向前进? @放在卡车上

16.月球上有没有”地震"? @当然没有,有也是“月震”~

17.有一根棍子,要使它变短,但不得锯断、折断或削短。该怎么办? @拿一根更长的棍子跟他比……

18.为什么英国人比爱尔兰人香皂用得多? @爱尔兰属于英国= =

19.有一种书不是给人看的,是哪一种书? @秘书

篇8:数学思维定势需要定向引导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不断积累数学经验, 这些经验就是可利用思维资源, 当相类似问题出现时, 学生的第一感觉是“似曾相识”, 然后调动习惯思维进行认知. 如,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与方程”,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 一个班24个女生, 23个男生, 这个班总共多少学生?如何计算?

生: 24 + 23 = 47 ( 人) .

师: 一个班总共47人, 其中男生23人, 女生多少人? 如何计算?

生: 47 - 23 = 24 ( 人) .

师: 47 - 23 = 24是减法等式, 如果列为加法等式如何操作呢?

生: 这本来就是减法等式, 如何变为加法等式呢?

师: 如果将女生人数用一个字母代替, 看能不能变为加法等式呢?

生: x + 23 = 47.

教师看学生陷入思维定势之后, 立即引入未知数, 让这个新概念帮助学生转换了切入角度, 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思维轻松跳出思维定势.

二、求新求异, 转换问题视角

学生思维定势形成都要经历排斥、接受、固化的过程, 当思维定势遇到阻碍时, 思维自身有突破的本能反应, 这时需要教师伸出援手. 如果不能转换切入角度, 可以考虑转换问题视角, 用求新求异意识, 从问题侧面展开思维突破.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 逻辑性极强, 问题自身的细微差异都需要仔细解析, 有时甚至需要另辟蹊径才能找到解决之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涉及分数内容, 到五年级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需要对分数有清晰认识. 教师设计这样一道分数应用题: 有两筐苹果, 已知一筐苹果的3 /4正好等于另一筐苹果的4 /5, 问哪筐苹果要多一些呢? 学生好像都懵了, 都在不停地摇头. 很显然, 学生陷入思维定势了, 因为比较大小多少需要知道比对双方的数量, 这样才能形成比较. 这里出现的不是具体数量值, 而是分数值, 这该如何比对呢? 教师问到: 分数是数吗? 学生回答是. 教师又问: 分数有大小吗? 学生回答有. 教师引导: 既然分数是数, 也有大小, 就将分数看成我们平常可以比较大小的数不就可以比较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在这个案例中, 学生之所以面对分数不知所措, 都是思维定势惹的祸. 教师干脆来个简单化处理, 将分数看成是整数, 比较自然顺利进行. 这其实就是转换了问题视角, 从分数是数角度切入, 也许学生还不能完全弄明白, 但思维定势已经打破, 新思维正在建立.

三、强化意识, 转换思维方式

数学教学需要遵循数理原则, 很多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的反复强调运用, 都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其实, 这些数理法则都有明确的适用范围, 一旦超过这个范围, 这些数理法则就失去应用价值. 像8. 8 + 3. 7 + 1. 2 + 6. 3完全可以用“凑整数”的方法进行运算, 但1300÷25×4就不能运用“凑整数”来操作了.

在讲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 教师为强调算术和列方程的不同, 设计了一道题, 让学生分别用算术和列方程进行计算. 题目是这样的: 已知正方形边长为8 cm, 长方形宽和正方形边长相等, 长是正方形边长的4倍, 问长方形面积比正方形面积多多少?

生: 算术法: 正方形面积8×8 = 64 ( cm2) , 长方形面积8×8×4 = 256 ( cm2) , 256 - 64 = 192 ( cm2) .

生: 列方程: 设长方形比正方形面积多x, 则x = 8×8×4 - 8×8解: x = 192 ( cm2) .

师: 这两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楚, 结果也很正确, 但思路比较麻烦, 大家想一想, 能不能用别种思路, 简化解题过程呢?

生: 既然长方形宽与正方形边长相等, 长方形长是正方形边长几倍, 其面积就是正方形面积几倍. 长方形面积就是正方形面积的4倍, 长方形比正方形面积多3倍, 算术法: 8×8× ( 4 - 1) = 192 ( cm2) . 列方程: x = 8×8× ( 4 - 1) .

师: 不错不错, 这个学生思路更简约, 看来他学会了变通, 转换了思维方式, 问题也变得更简单了.

这个案例表面看是寻找简便方法, 其实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学生习惯用“宽、长”相乘计算面积, 这就是思维定势. 当教师让学生简化思路时, 学生思维方式已经开始转移, 脱离了宽与长的束缚, 也摆脱了两者数量比较用减法的习惯做法, 将题意进行综合考量, 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被另类思维突破.

学生思维定势无处不在, 因为这些已经掌握的认知都会成为解决新问题的经验依据, 教师需要对学生认知思维定势有一定预判, 提早提醒, 强化思维转换意识, 莫等学生思维“碰壁”再行矫正, 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思维定势是认知的低层次平台, 转换思维定势就是要升级认知平台. 实践证明: 认知都是在不断建立思维定势、克服思维定势中, 实现思维定势的蜕变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周海东.思维定势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探讨[J].广东科技, 2011 (16) .

篇9:打破思维定势

最近,我接诊了一位年轻患者:男性,35岁,自1997年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习惯改变,间断出现腹泻或便秘,伴便血,血色鲜红、量少、不伴黏液及大便形状改变,无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及腹部包块。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考虑为“痔疮”,间断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等治疗,病情好转。

从2007年5月开始,患者感觉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且便后出血,血色鲜红,量较前增多,其他症状同前。当地医生仍考虑为“痔疮”所致,未予特殊治疗。2007年12月患者病情加重,逐来到我院就诊,行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癌,遂行“结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乙状结肠低分化腺癌,已侵入浆膜。

术后患者化疗半年,其后每3个月复查1次。2009年11月,患者再次来到我院复查CT,显示肝内多发占位,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明显高于正常值,肝脏针吸活检确诊为肝转移性腺癌。目前,该患者为晚期结肠癌,只能进行姑息化疗,延长生命。

生活“西化”,助癌逐年上升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病,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以上海为例,1973~1993年结、直肠癌发病率每年递增4.2%,比全球平均递增速度还要快。既往研究表明,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提早近15年,30岁以下患者占12%,因此,我国中青年人群更需要高度警惕结、直肠癌。

既往认为,在欧美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是一种与西方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升高也与生活方式是相关的。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丢弃了以往健康的、以水果蔬菜类的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搭配,取而代之的是高蛋白、高能量的摄入,生活方式开始“西化”,从而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率增高。

无症状人群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指南

从50岁开始,普通人群应该直接进行全结肠镜检查。一级亲属在60岁以前被诊断为结肠癌或腺瘤性息肉者,应该在40岁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为结、直肠癌或息肉的年龄提前10年进行结肠镜检。全面接受肠镜筛查,并切除5毫米以上腺瘤的人群,其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76%~90%。

长期“痔疮”,须警惕癌变

便中带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便中出现少量鲜血多见于远端结直肠的一些情况,包括痔疮、肛裂、肛瘘、直肠损伤,结直肠肿瘤、结肠息肉以及各种炎症和溃疡性疾病。痔疮的发病率较高,常言道“十男九痔”。故人们对便中带血的认识大部分考虑为痔疮。该患者在确诊前10年就出现大便规律变化,且便中带鲜血,当地医院确诊“痔疮”,经痔疮治疗后好转。因此,在长期的治疗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只要出现便中带血就认为是“痔疮”。

2007年,患者开始出现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及便后鲜血增多等症状变化,但由于患者和医生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未注意到变化的特点,未作进一步检查,主观坚持是“痔疮”加重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延误了诊断时机。如果患者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可能在早期发现结肠癌灶,及时予以手术。因此,提高结、直肠癌疗效最有效的办法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总之,一旦出现便中带血,尤其当大便规律和性状出现了变化时,患者应尽快去医院就诊,鉴别是痔疮还是肠道肿瘤,以便及时发现真正的原因,早期治疗。

Tips痔疮和结、直肠癌特点

* 外痔和肛裂位置浅表,常常伴有疼痛,易于发现。内痔的出血是不伴疼痛的,这是大部分人认为的“一出血就是痔疮出血”。

* 结、直肠癌的症状和体征由肿瘤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左侧结肠癌和直肠癌较多出现便血情况。

上一篇: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题下一篇:互联网创业的若干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