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顾问工作计划书

2024-06-01

法律顾问工作计划书(精选8篇)

篇1:法律顾问工作计划书

2016年农村法律顾问工作计划书

在茌平县司法局的领导及统一安排部署下,在茌平县律师协会的指导下,我积极践行茌平县委实施法律服务“一乡镇一团队一村居一顾问”工程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乡村法律顾问工作,积极落实乡村法律顾问工作的内容和实质。在本年度我结合农村法律工作的具体情况,现对农村法律顾问工作计划做如下阐述:

一、法律顾问工作内容

1、提供日常法律咨询意见。如提供劳动合同纠纷、工伤赔偿争议、交通事故、土地纠纷等方面的处理意见;

2、应村集体要求参与重大法律活动,拟定谈判方案、为制定对策提供法律意见;

3、协助村集体设计、制定、健全各项制度、村规民约的运作程序;

4、应村集体委托协助清理债权债务及参与和村集体有关的所有诉讼业务;

5、接受村集体授权委托,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公众传播媒体发表公开声明,维护村集体合法权益;

6、应村集体委托,并经律师专业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对外发出《律师函》,维护村集体合法权益;

7、不定期向村集体介绍宣传国家和地方新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信息,并提供有关规避风险的法律建议或相应的对策。

二、法律顾问工作方式 法律顾问的工作方式根据村集体的具体情况,可能有以下几种工作方式:

每季度安排一定时间联系村集体,处理村集体重要事务。在现场办公以外的时间,通过电话进行口头的解答及处理; 3.遇到紧急情况时,村集体可以随时联系,亲自到村集体或其以它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4.以代理人的身份代理村集体到仲裁机关、法院或其它场所代理企业处理相关事务。

5、顾问期间,村集体可以指派专人联络。

三、工作程序

应当首先解决既往遗留的法律事务,处理当前紧急的法律事务问题,参与目前将要或已发生的诉讼活动,随后转入以减少或预防纠纷发生为目的的法律事务。本律师将严格履行执业律师应尽的职责、操守,尽心尽力办理村集体所委托的法律事务,最大限度维护村集体的合法权益,并保守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商业秘密。

茌平县温陈法律服务所

薛光

2016年1月10日

篇2:法律顾问工作计划书

各位同仁

大家好!盘点xx年,我们愉悦而绩优;展望xx年,我们任重而道远。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我们个人的前途也离不开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都做的非常的好,非常的棒,收获颇多,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在迎接xx年到来之际,你我需用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精神面貌去对待我们新的生活和工作;你我更需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习力,执行力以及领导力,来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用你我的智慧和汗水推动企业革新,从而获取更大的企业效益和个人利益。为了规范大家的行为准则和提升大家的工作能力,确保公司正常化有序的运行我把xx年的工作作以下规划。

一、健全和完善公司制度,营造企业文化,组建优秀团队

1、改人制为法制,制定相关的劳动纪律规章制度,约束大家的行为规范。通过考核处罚来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在工作中一切按规距办事,按流程办事。凡事有制度可依,有章可循。

2、提升企业的向心力,组织相关的文艺体育活动(具体方案时间另订)。全面严格贯彻月度优秀员工评定,月度优秀管理评定,做到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大评选标准和力度,确实评选出对公司、对集体有贡献的人员,让其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提升全员的激情和士气,增强大家的集体荣誉感。淘汰出局没有职业道德、有损公司利益、违背企业发展、不能和公司同心同德,同进同退的部分管理人员。任人唯贤,德是 标准做事,彻底改善现场环境。

3、制定6s点检表,加强6s的评定力度,每个礼拜组织相关管理人员不少于一次的全面检查,对不合格项予以指出,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改善完毕,否则对负责人予以处罚。

4、不积极配合6s改善和不主动执行6s标准的班组(部门)负责人予以降职或降薪处理。连续3次6s检查不达标的班组(部门)责任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三、查核工序产能,实行量化管理

1、所有的工序按照《工序产能测试一览表》科学合理的测出平均效率,不管什么型号、什么岗位一个小时正常能生产多少产品一目了然。做任何一种产品,要完成多少数量,就能合理的安排多少人,需要多少工时清清楚楚。杜绝了安排不当造成的工时浪费。

2、根据产能一览表、机台数量、操作工数量制定当班的正常产能,明确的要求各班组,各工序,各岗位今天必须完成多少生产任务方可下班,严格实施量化管理(所有的计时必须规定数量)。

3、根据产能一览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价,杜绝工价或高或低的情形出现,减少操作工不愿意调岗的情况发生。能帮助管理人员正常的组织安排生产调度。对新进员工或者调动到其他岗位的员工实行一定比例产能的量化考核,不达标的不予以保底或计时。2018企业法律顾问工作计划

第一个月 了解情况

主要了解顾问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公司历史(成长史、以往的失败案例和成功经验),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管理架构,部门结构,业务流程等。

第二、三两个月 着重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经深入了解公司情况,提出改进公司内部管理、控制的建议;对历史遗留问题加以梳理,重点解决突出的法律问题;保证公司的运营畅通。

第四、五两个月 规范各类合同文本

收集公司各类合同文本(包括劳动合同,业务合同等)。针对收集到的合同文本,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从法律的专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规范合同的各项要件,对原合同中欠缺之处加以修改和审定;协助制定标准的合同文本。

第六个月 中期总结

针对公司六个月来的实际运营加以分析、研究,并与顾问单位进行深入探讨,提交一份工作报告,总结法律顾问工作及公司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处理建议。同时对服务模式以及实施方案作相应的调整。

第七个月 劳资法律培训

针对公司的劳资问题,结合公司的实际劳资纠纷,委派我所资深劳动法专业律师,深入剖析相关法律;指导公司相关人员掌握签订劳动合同的相关技巧。

第八、九两个月 协助完善规章制度

通过对公司总体架构运行情况的熟悉,找出其中的弊端,寻求完善的方案,充分调动公司各单元的活力;补充完善公司的规章制度,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寻求公司效益最大化。

第十个月 一线人员法律培训

对顾问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免费的业务法律培训,针对公司不同的情况委派相应的具备施教才能和拥有施教背景的专业律师担纲,从整体上提高公司员工的法律素养和意识。

第十一个月 税务建议

针对公司在税收交纳、代扣代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派我所税法方面的专业律师,为公司讲解、透析如何合法纳税,如何最大限度地取得税收优惠,达到合法节税的目的。

篇3:法律顾问工作计划书

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2年, 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推出《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提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司法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复合型法律人才。这是国家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是深化法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标志着国家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二、实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度改革

1. 改革人才培养制度。

目前, 法学教育仍然表现为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灌输, 尽管也有教师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法, 但是在应用时也是围绕理论知识点来举例运用, 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割裂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法学教育应该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 比如增设法律谈判、法律文书写作、法律诊所、公益诉讼等课程。其次, 探索创造多种途径加强学校与实践部门的联系, 比如加强学生法律社团与法律援助机构的合作、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公益诉讼、实体法的课程教学对接公检法等事务部门。再次, 课堂教学倡导小班教学, 探索案例讨论、模拟谈判、模拟法庭、案例汇演、普法剧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最后, 应将实务讲座等制度固化下来, 通过邀请著名学者、法官、律师等实务部门的人士参与课堂教学、开展讲座等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见识, 同时增强其实践能力。

2. 改革人才选拔机制。

根据2014年6月上旬公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法学专业连续第7年登上了代表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薪资较低、属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红牌”专业榜。但另一方面, 我国每万人拥有律师数又明显偏低, 根据2014年的统计资料, 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1.6个, 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 (美国30人、英国15人) , 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别达到了20人和12人。这就造成一个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 法学就业率低, 另一方面, 法律人才需求空间又很大。究其原因, 与目前的法律人才选拔机制不无关系。以司法考试与公务员考试的关系为例, 国家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是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的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分为中央和地方考试。考生如果想成为法官、检察官, 除了参加司法考试外, 还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 “一职双考”的制度无形中增加了考生的考试负担, 更重要的是大大损害了司法考试的权威性。除报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 考生主要参加的是地方公务员考试, 目前的考试制度造成了以一个省级考试的效力否定了一个国家级考试的效力, 以次要能力的考核否定了专业能力的考核的奇怪现象, 其荒谬之处显而易见。

3. 畅通人才流动机制。

篇4:浅议如何做好企业法律顾问工作

关键词: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制度;依法经营;维护企业权益

一、积极参与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济活动

企业法律顾问参与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保证经营决策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及法律上的可行性。其作用体现在:确保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有可靠的法律依据;保障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利得到充分体现,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最大化;保证经营决策在法律上是最佳的方案,有利于决策目标的实现;从法律上保证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应当获得的利益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甚至法律陷阱,杜绝上当受骗,避免显失公平,防止由于法律上的原因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企业法律顾问参加重要经济活动的主要任务除参加有关会议为领导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依据,起草、审核、修改有关法律文件外,还有参加经济活动的考察和谈判,处理有关法律问题,办理有关法律手续。

企业法律顾问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参加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会议,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意见,通过日常管理工作主动提出意见和方案等。企业法律顾问无论以哪种方式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都必须做到掌握“第一手”资料,即要了解决策事项的有关背景、当事人的资信情况、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在此基础上,为经营决策提供正确完整的法律意见和方案。同时,企业法律顾问还要注意协调好与企业有关业务部门的关系,通过与有关业务部门充分协商,交换看法,取得共识,形成一致意见。只有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更好地为企业规避法律风险。

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依法经营

目前,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理薄弱,而企业管理问题又往往表现为企业法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依据,也是实施国家法律的有效形式,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实施程度,体现着企业的管理水平。根据《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规定,参与起草、审查企业重要的规章制度是法律顾问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法律顾问履行这一职责的重要性在于有利于保证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性、有效性,使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利在制度中得以充分体现,促进企业依法治理。

企业法律顾问在起草审查规章制度时,首先要了解制定规章制度要体现的管理思想和要达到的管理目的,了解所辖事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负责执行待制定规章制度的主要部门、相关部门及与其他规章制度的相互关系。企业法律顾问在起草规章制度时,要掌握本企业撰写体例,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起草规章制度条文,并力求准确规范、通俗易懂,最后征求意见、修改完善、讨论并发布。企业法律顾问在审查规章制度时,要注意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协调性进行审查。

三、处理各种法律纠纷,依法维护企业权益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法律纠纷,关键是如何发挥企业法律顾问作用,尽量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目前,企业纠纷的解决途径主要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企业法律顾问要根据纠纷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最佳的解决途径,目的是为了迅速化解纠纷,减少企业财产损失,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当然,企业法律顾问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解决法律纠纷都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得到企业领导同意后再着手准备相关文件;二是要充分了解案情,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三是案件处理结束后要有结案报告,总结案件的处理情况和经验教训。

四、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入,企业涉及知识产权的业务日益增加。企业法律顾问在具体处理知识产权法律事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参加制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规章制度,根据知识产权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保护与管理;二要组织知识产权理论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学习,培养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促使企业领导和员工在企业经营管理、科研生产中自觉形成维护知识产权的工作氛围;三要依法加强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注意对知识产权的预防性保护;四是利用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等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同时对商业秘密等主要通过自我保护方式维护其权益的智力成果,采取确定保密范围、与员工和有关当事人签订保密协议等措施有效进行管理;五是对侵犯本企业合法知识产权权益的行为主要采取进行诉讼、申请仲裁等法律手段,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对违法行为要积极向国家有关机关反映、报告,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五、做好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企业依法治理

普法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教育活动,企业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对依法治企、提高职工法制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适应国家、行业和企业的需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企业最基层做起,定期举办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讲解《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对于营销、采购、业务代办人员应集中组织学习《合同法》知识,使其掌握签订各类购销合同的知识和技巧,全面提高企业干部员工整体法制素质。从普法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高度重视普法教育,强化法治观念,建立科学的企业普法体系,努力探索企业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企业法制文化环境,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为企业提供更高效、更有力的法律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蔡颖.如何加强企业法律顾问工作.《中国集体经济》,1999(2)

篇5:法律顾问工作计划

解决方案计划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贵公司的具体情况,现对贵公司法律顾问工作职责及工作计划做如下阐述,有不妥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法律顾问工作内容

1、提供日常口头或书面法律咨询意见。如提供劳动合同纠纷、工伤赔偿争议、交通事故、债务清偿及债权追讨等方面的处理意见;

2、应贵公司的要求通过授课、座谈等方式对公司员工进行专项法律知识培训;

3、为贵公司草拟、审查、修改各类合同、协议、章程、声明、备忘录、索赔理赔书、意向书、委托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纪要等。根据贵公司的需要,以法律顾问的名义对外签发律师函、律师声明、法律建议书等法律事务文书。协助贵公司各个部门制定、修改内部的规章制度。审查、完善客户草拟的合同及其它法律事务文书;

4、针对贵公司较大的经济贸易项目或其它重大项目,提供参与式、综合性法律顾问服务。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谈判,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意见书及项目所需法律、法规、政策依据。为贵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参考意见及法律论证;

5、应贵公司要求参与客户重大业务活动,拟定谈判方案、为制定对策提供法律意见;

6、协助贵公司设计、制定、健全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规范各种经营运作程序;协助贵公司制定保密制度和签订保密协议;

7、应贵公司委托协助清理债权债务及参与和贵公司有关的所有诉讼业务;

8、接受贵公司授权,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公众传播媒体发表公开声明,维护贵公司合法权益;

9、应贵公司委托,并经律师专业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对外发出《律师函》,维护贵公司合法权益;

10、不定期向贵公司介绍宣传国家和地方新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信息,并提供有关规避风险的法律建议或相应的对策。

二、法律顾问工作方式

法律顾问的工作方式根据贵公司的具体情况,可能有以下几种工作方式:

1.每月或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到贵公司现场办公,处理贵公司重要事务及通过电话、传真、电邮等方式不能有效处理的其他事务,由律师至贵公司处接受委托办理,必要时贵公司亦可派人到律师办公场所委托法律事务解决相关问题;

2.在现场办公以外的时间,律师可通过电话、传真、电邮等方式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解答及处理;对法律文书的审

查及完善,律师可通过传真、电邮等方式进行处理,以及其它通过电话、传真、电邮等方式可以有效快速处理的事务;

3.遇到紧急情况时,贵公司可以随时联系律师,双方到贵公司、律师所或其以它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4.以代理人的身份代理贵公司到仲裁机关、法院或其它场所代理企业处理相关事务。

5、顾问期间,贵公司可以指派专人与顾问律师联络,为顾问律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如临时办公场所等),提供开展业务需要的资料和情况以便于顾问律师受托后及时解决具体问题。

三、顾问律师的工作程序

顾问律师应当首先解决既往遗留的法律事务,处理当前紧急的法律事务问题,参与目前将要或已发生的诉讼活动,随后转入以减少或预防纠纷发生为目的的法律事务,协助建立健全合同制度等。

如能成为贵公司的顾问律师,本律师将严格履行执业律师应尽的职责、操守,尽心尽力办理贵公司所委托的法律事务,最大限度维护贵公司的合法权益,保守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商业秘密。

本计划书仅做介绍之用,如贵方有聘顾问律师意向,双方应签定常年法律顾问合同,具体以合同的约定为准。

顺祝

商祺

篇6:法律顾问年度工作计划

1、各帮教小组在接到衔接通知书后,应签订帮教安置责任书,及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组织开展帮教。

2、各帮教小组要在安置乡帮教工作站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确定责任人,落实责任制,实行一帮一、二帮一、三帮一,切实做到“帮教人员、帮教对象、帮教措施”三落实。

3、各村帮教小组要帮助、引导、扶持刑释解教人员落实就业或解决生活出路。

二、各村帮教小组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本辖区的回归人员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以及回归人员的摸底情况,调整工作布置。

三、落实见面和谈话机制。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找到本人,根据具体情况、文化程度、思想状况等不同情况,分别以不同方式把当前社会情况、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等基本情况,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对其宣传和教育。坚持谈话教育,通过定期谈话和帮教,准确掌握帮教对象的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回归社会后的困难等,针对性地落实帮教措施。

四、加强衔接工作,严防漏管失控。各安置帮教管理机构在接到名单后,应当逐一核实登记,建立档案,一人一档,并完善帮教责任书,落实帮教措施,切实做到“帮教人员、帮教对象、帮教措施”三落实。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对象的管理监控。做到当年的刑释解教人员底数清、情况明,对重点人员不能脱管失控,尽量减少漏管失控现象,及时消除治安隐患。

五、加强与派出所信息通报。及时将在教人员名单、核查通知书、释解通知书及办理报到登记、“三无”、“三假”、重点帮教管理、外地流入我乡、人户分离等人员基本信息主动通报派出所,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列管。

篇7:顾问工作计划书

1、提供日常口头或书面法律咨询意见。如提供劳动合同纠纷、工伤赔偿争议、、债务清偿及债权追讨等方面的处理意见;

2、应贵公司的要求通过授课、座谈等方式对公司员工进行专项法律知识培训;

3、为贵公司草拟、审查、修改各类合同、协议、章程、声明、备忘录、索赔理赔书、意向书、委托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纪要等。根据贵公司的需要,以法律顾问的名义对外签发律师函、律师声明、法律建议书等法律事务文书。协助贵公司各个部门制定、修改内部的规章制度。审查、完善客户草拟的合同及其它法律事务文书;

4、针对贵公司较大的经济贸易项目或其它重大项目,提供参与式、综合性法律顾问服务。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谈判,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意见书及项目所需法律、法规、政策依据。为贵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参考意见及法律论证;

5、应贵公司要求参与客户重大业务活动,拟定谈判方案、为制定对策提供法律意见;

6、协助贵公司设计、制定、健全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规范各种经营运作程序;协助贵公司制定保密制度和签订保密协议;

7、应贵公司委托协助清理债权债务及参与和贵公司有关的所有诉讼业务;

8、接受贵公司授权,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公众传播媒体发表公开声明,维护贵公司合法权益;

9、应贵公司委托,并经律师专业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对外发出《律师函》,维护贵公司合法权益;

10、不定期向贵公司介绍宣传国家和地方新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信息,并提供有关规避风险的法律建议或相应的对策。

二、法律顾问工作方式

法律顾问的工作方式根据贵公司的具体情况,可能有以下几种工作方式:

篇8:法律顾问工作计划书

关键词: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法律规制,私法自治,利益平衡,制度构建

重整计划是破产重整制度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它既是重整程序中各方利益主体通过协商彼此让步寻求债务处理的协议, 也是他们同舟共济争取公司复兴的行动纲领, 是贯穿整个重整程序的一条主线。计划的内容是否公平公正以及是否切实可行, 直接关系到破产企业能否重整成功, 同时也与债权人、出资人、职工等利害关系人密切相关。因此, 200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以下简称“新破产法”) 明确规定重整计划必须获得人民法院的批准后方才发生法律效力, 债务人也才能执行该重整计划。而重整计划获得法院批准分为“正常批准”和“强制批准”两种情形。其中, 最引人观注的是重整计划的强制批准。所谓重整计划的强制批准是指当所有表决组未能一致通过重整计划时, 法院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且充分保障反对者利益的基础上忽略反对者的意见, 强制通过重整计划, 并赋予其执行力。由此可见, 重整计划的强制批准, 是国家通过立法借助法院对相关法律关系及当事人利益所进行的一种强制调整, 是法院审判权的延伸, 充分体现了司法权力对重整计划的干预。应该说, 在立法论上, 强制批准基于社会利益优于个体利益的法理念, 符合社会观念中的公平正义, 自有其正当性[1]。然而, 在深受权力本位执法观念影响的中国, 如何预防强制批准权被法院滥用的问题, 则是摆在破产法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 本文试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以期为完善我国的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提供参考。

一、异化的社会本位论: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价值取向之偏失

新破产法实施以来, 重整制度为那些限入困境的企业获得新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上市公司重整在中国证券市场可谓是如火如荼。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的统计, 截止2011年7月6日有超30家上市公司进入重整程序[2]。其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重整都有地方政府的参与, 地方政府扮演了重整中的主要角色, 主导了上市公司重整过程。而且, 地方法院有希望更多动用法院强制裁决批准重整制度的趋向[3]。法院对于批准重整计划的态度几乎是“逢案必裁准”。司法实践中法院滥用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的现象有不断蔓延之趋势。为此, 有人曾毫不讳言地说“新破产法实施后, 债务重组简单了, 只要债务人聘请评估机构评出企业的偿债能力, 并在清算条件下的偿债率之上加两个百分点, 然后把偿债能力分析报告发给债权人, 如果重整计划未获通过, 法院强制裁定就行了”[4]。一旦遇到各表决组未通过重整计划时, 法院往往会根据债务人或管理人的申请以社会利益优于个体利益为由对该重整计划予以强制批准。

不可否认, 一个企业倒闭清算必然会使社会整体利益受到削弱和减少。相反, 若该企业能够通过重整起死回生, 不但不会使社会整体利益减少, 而且能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 实现整体社会利益最大化无疑是法院行使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的核心价值取向, 破产法的立法理念应从债权人本位理念向社会本位理念转变。从这个角度而言, 新破产法赋予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权力确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过中国自古以来有强调社会公共利益而相对忽视个体利益的观念传统。因此, 高举社会本位大旗、强调拯救困境企业的强制批准制度, 在这样的土壤中容易变样, 与立法的初衷相悖[5]。而且, 中国司法一直依附于国家行政, 没有独立地位, 法官就很难站在社会利益的高度去裁判案件。司法不独立则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都很难实现[6]。何况, 社会利益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不同的法官有不同的认识。这样一来, 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将诸如企业破产倒闭所带来的失业增加、税收减少、社会不稳定、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均被视为社会利益。这意味着任何表决组或任何债权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这些“社会利益”。如果有表决组或债权人不服从这些“社会利益”而拒绝表决或不通过表决, 法院则在不明显违背新破产法第87条第2款规定条件的前提下强制批准该重整计划。显然, 此时的社会利益或社会本位已经“异化”为了法院滥用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的理据。

二、法律的不完备性: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滥用之原因

传统法学理论认为法律是完备的。但完备法律理论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立法机关可以并且能够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二是法院在执法过程中始终会保持中立的立场。然而, 事实上法律通常是不完备的[7]。具体到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而言, 其不完备性表现为:

(一) 法院难以在重整计划批准程序中始终保持中立的地位

首先, 法院难以彻底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地方政府主导我国当下上市公司的重整便是例证。因此, 法院的强制批准权很容易沦为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保护之目的而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司法, 强迫法院强制批准一些本无可行性或不利于债权人的重整计划草案的突破口[8]。其次, 司法腐败难以使法院在重整计划批准程序中始终保持中立的地位。司法腐败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法院系统客观存在但短期内无法根除的毒瘤。在重整计划强制批准程序中, 如果有人出于私利而贿赂法官, 那么很难想象法官在行使强制批准权时会本着中立、客观的立场作出公平公正的裁量。

(二) 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本身存在制度缺陷

在我国关于重整计划强制批准的制度设计主要体现为新破产法第87条的规定。即“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组拒绝再次表决或者再次表决仍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但重整计划草案符合下列条件的,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批准重整计划草案: (1) 按照重整计划草案, 本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所列债权就该特定财产将获得全额清偿, 其因延期清偿所受的损失将得到公平补偿, 并且其担保权未受到实质性损害, 或者该表决组已经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2) 按照重整计划草案, 本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债权将获得全额清偿, 或者相应表决组已经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3) 按照重整计划草案, 普通债权所获得的清偿比例, 不低于其在重整计划草案被提请批准时依照破产清算程序所能获得的清偿比例, 或者该表决组已经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4) 重整计划草案对出资人权益的调整公平、公正, 或者出资人组已经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5) 重整计划草案公平对待同一表决组的成员, 并且所规定的债权清偿顺序不违反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 (6) 债务人的经营方案具有可行性。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重整计划草案符合前款规定的, 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裁定批准, 终止重整程序, 并予以公告”。从该条规定的内容看, 新破产法已经对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 如果仔细推敲这些条文, 并与各国破产法特别是美国破产法相比较的话, 其存在的立法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为:

1. 新破产法未合理设计公平对待原则。

公平对待原则是各国破产法均规定的一项原则, 指处于同一优先顺序的债权人必须获得按比例的清偿。重整计划是否公平对待了同一优先顺序的表决组的成员是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然而, 新破产法第87条第 (五) 项虽然规定“重整计划草案公平对待同一表决组的成员”, 但该条规定的是公平对待“同一表决组”而非“同一优先顺序组”。事实上, 根据新破产法第82、85条之规定, 重整计划表决时的法定债权组可以分为担保债权组、职工债权组、税款债权组、普通债权组、小额债权组 (必要时设立) 、出资人组 (涉及出资人权益调整事项时设立) 。但法律并没有强制性规定同一类别的债权只能分为一组, 如果同一类别的债权被分成几组的话, 那么极有可能出现处于同一优先顺序但分属不同债权组的债权清偿比例各不相同。普通债权组和小额债权组就是很好的例证。显然, 新破产法的该项规定明显与“处于同一优先顺序的债权人必须获得按比例的清偿”原则不符。这无疑为债务人或管理人恶意制定不公平的重整计划以及法院滥用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空间。

2. 新破产法未规定最低限度接受原则。

所谓最低限度接受原则是指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前表决通过重整计划的表决组数量的最低限度, 即至少有多少表决组通过了重整计划, 法院才可以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在德国, 《德国支付不能法》第245条规定, 只有过半数的表决组通过重整计划, 法院才可以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在美国, 《美国破产法》第1129条 (a) (10) 规定, 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前提是至少有一个受损害的表决权组接受了重整计划。不难看出, 德国破产法对最低限度接受原则的法律规定明显高于美国破产法。然而我国新破产法第87条第1款虽将再次表决和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前提限定为“部分表决组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但由于该条的立法未直接明确规定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最低表决组数量, 因而司法实践中极有可能出现全部表决组均不通过重整计划草案但法院却一意孤行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情况。

3. 新破产法未全面规定绝对优先原则。

绝对优先原则起源于美国的判例法。在1939年发生于美国的Case v.Los Angeles Lumber Products Co.案件中, 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提出了“绝对优先原则 (rule of absolute priority) ”这一概念, 并明确了绝对优先原则的含义。美国现行破产法即1978年破产法, 审慎继承了绝对优先原则, 并将其作为被强制批准的计划必须符合的一项核心要件加以明文规定[9]。一般认为, 所谓绝对优先原则是指如果任何一组债权人或出资人反对一项重整计划, 则该重整计划就必须保证, 只有这个组的成员获得充分清偿后, 在优先顺序上低于这个组的其它组才开始获得清偿[10]。绝对优先原则适用于享有不同优先顺序的表决组。然而, 尽管我国新破产法第87条第2款第 (五) 项规定“重整计划所规定的债权清偿顺序不违反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 但这一规定与美国破产法关于绝对优先原则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29条 (b) (B) 和第1129条 (b) (C) 的规定, 重整计划对于异议的无担保债权组的清偿应该是以下两种之一: (i) 全额清偿; (ii) 任何数额的清偿, 前提条件是优先位阶低于该组的组别没有得到任何清偿。重整计划对于异议的股权组的清偿应该是以下两种之一: (i) 清算价值和回赎价值两者中数额较高的一种或者相当于其权益价值的清偿; (ii) 任何数额的清偿, 前提条件是优先位阶低于该组的组别没有得到任何清偿。不难看出, 美国破产法规定的绝对优先原则核心内容在于规制无担保债权人的债权清偿和股东权益分配。然而, 在我国, 虽然新破产法对担保债权和无担保债权的优先顺序作出了规定, 却未涉及债权与股东权益的关系, 这在司法实践中有可能出现重整程序被歪曲利用的情形。例如, 如果代表股东利益的管理层发现了一个盈利前景很好的项目, 为了甩掉无担保债权, 公司可以先努力制造“资不抵债、深陷破产”这一现象, 然后再进入重整, 从而使破产重整成为负债企业“合法”甩掉普通债权, 神奇“扭亏为盈”的工具[9]。

4. 新破产法关于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前的程序设计不健全。

公正、正当永远是强制批准存在的基石。为了保证法院公正、正当地行使强制批准权, 各国破产法都比较重视法院行使强制批准权前的具体程序设计。以美国为例, 根据美国破产法的规定, 美国法院在行使强制批准权之前必须进行的法律程序主要包括: (1) 信息披露程序。在美国, 对重整计划的接受或拒绝是在法院确认重整计划的披露报告后进行的。披露说明的内容视债务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按照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的规定, 重整计划表决前的披露一般应包括以下信息:债务公司的背景、历史以及发生财务危机的经过;解决债务公司财务问题已采取的措施和打算采取的措施;方案提要;比较债权人在破产清算程序下期待得到的分配额和从方案中能期待得到的清偿。其目的是为法院作出确认方案裁定援用“最大利益”标准提供参考;提供足够的财务信息与预测以表明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有担保债权人和债权人会议有没有就方案对他们的处理表示同意;关于债务公司经理的信息, 包括董事、高级职员的姓名与报酬[11]。 (2) 重整计划的接受或拒绝程序。美国破产法第1126条详细地就债权人如何行使重整计划的接受或拒绝权以及某一类债权视为接受重整计划的条件作出了规定。该程序类似于我国的债权分组表决制度。 (3) 重整计划的修改程序。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27条的规定, 重整计划的提出者可以在确认之前的任何时间修改重整计划。当然, 为了防止重整计划的提出者滥用重整计划的修改权, 该条还对重整计划的修改内容进行了限制。 (4) 通告及听证确认程序。在美国, 重整计划在经过接受或拒绝程序以及重整计划被修改之后, 法庭应当进行通告。之后, 法庭应该召开确认重整计划的听证会, 当然, 利益当事方可以拒绝对重整计划进行确认。

与美国破产法相比, 我国破产法仅对分组表决程序、异议组的再次表决程序以及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申请程序及申请条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并未对重整计划表决前的信息披露程序、重整计划的修改程序以及重整计划的听证程序作出详细的规定, 这无疑会助长重整计划制定者的“傲慢”气焰。在重整计划的制定者看来, 重整计划的批准只是时日早晚而已, 只要其制定了重整计划, 第一次表决不通过, 再表决一次, 再不通过, 直接由法院强制批准即可。至于新破产法第87条第1款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同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组进行协商”, 形同虚设。况且, 该条款并未对债务人或管理人与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组协商后是否可以修改重整计划作出明确规定。正因为如此, 实务界已有人撰文呼吁“破产重整:莫让债权人会议沦为‘橡皮图章’”[12]。

5. 新破产法未规定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后异议利害关系人的救济程序。

破产程序与诉讼程序相比更为复杂, 因为破产程序中既涉及实体问题又涉及程序问题。一旦处理不当, 则直接损害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以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为例, 破产法一方面赋予了法官在强制批准重整计划时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另一方面, 由于重整计划内容本身与商业活动紧密相关, 作为非商人的法官难免在行使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时出现差错或滥用职权。因此, 为了纠正法官滥用或误用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的行为, 美国破产法在“第11篇项下案件引起的核心诉讼”中明确规定:“债权人对重整计划批准持有异议, 认为重整计划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侵犯自己合法权益时, 可以直接向破产法院提起诉讼, 并且, 债权人对破产法院裁定不满的, 还可以向地区法院甚至巡回上诉法院提起上诉”[13]。然而, 我国却缺少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后的类似程序。这意味着, 一旦重整计划获得了法院的强制批准, 即便持反对态度的利害关系人认为法院不应该批准该重整计划, 也必须无条件服从重整计划。新破产法没有为其提供相应的权利救济途径。显然, 这样的制度设计无疑不符合破产法所追求的公平、公正价值理念。

三、价值取向矫正与制度构建:规制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的法律思考

就破产法而言, 我国规制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应遵循从价值取向矫正到制度构建的逻辑进路。

(一) 私法自治与利益平衡:规制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的价值基石

破产重整从本质上说是挽救快要破产的债务人, 维护社会秩序, 保障社会的安定, 避免企业因解体造成激烈的社会动荡。长期以来, 大多数学者主张破产重整在价值取向上实行的是社会本位说, 即要求其他个人利益或群体利益必须服从社会整体利益[14]。总体而言, 将破产重整的核心价值取向定位为社会本位, 本身并没有错。但是, 因为强调社会本位或社会利益最大化而漠视私人利益或者将社会利益无限制扩大化, 却是错误的。对于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而言, 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是建立在妥善处理好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职工等私人利益基础上的。换句话说, 如果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职工等私人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那么所谓的社会利益最大化也必将是“异化”的社会利益最大化。因此, 在我国确有必要在理论上重新矫正这种异化的社会本位论。考虑到我国“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干预、公法与私法的混淆已经严重影响了立法和司法”的客观现实[15], 我国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在价值取向上应坚持私法自治基础上的利益平衡原则。

1. 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中的私法自治原则。

我国的破产法是同时兼有民商法和经济法双重性质的法律。但长期以来学者们较为重视从经济法角度去研究和论证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上的合理性, 至于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中带有民商法属性的私法自治问题却被学者们忽略了。实际上, 破产重整作为一种再建型债务清理制度, 主要是通过债务调整和企业整理来实现企业的起死回生。作为破产重整的最重要法律文件的重整计划, 在内容上也主要是围绕企业的债务调整方案和企业整理方案来制定的。很明显, 企业的债务调整方案和企业整理方案主要涉及的是私人利益, 属于私法范畴。因此, 法院在强制批准重整计划时首先应遵循私法的基本原则———私法自治原则。

当然, 从表面上看私法自治与法院的强制批准似乎存在矛盾, 因为法院的强制批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私法自治的一种限制或否定。从各国的立法经验来看, 两者并非不可调和。以美国为例, 《美国破产法》第11章基本上采用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把有关债权人调整和企业的整理的一系列事项的决定权, 交给了对企业享有债权和其他权益的人们, 但同时又规定在符合“公平和衡平”原则的标准下法院有权不顾债权人的反对而强制批准该重整计划。只不过在私法自治与法院的强制批准之间, 《美国破产法》更加重视私法自治。可以说美国破产法规定的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是建立在遵循私法自治的基础上的。而且为了充分保障私法自治, 《美国破产法》在重整计划内容的强制性要求、重整计划表决前的信息披露、重整计划的异议和听证、重整计划利害关系人的救济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制度设计。而这些内容恰好是我国新破产法立法缺失的地方。

2. 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中的利益平衡原则。

维护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是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在立法论上的主要理由。然而具体到司法实践中如何判定个案中的“社会利益”却是呈现在法院面前的一个法律难题。因为除非有法律的明文规定, 法院很难将某一个或某一类具体的私人利益或团体利益界定为“社会利益”。实际上, “社会利益”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模糊的概念, 它是建立在诸多个体利益、团体利益基础上的一个利益集合。具体到重整计划而言, 重整计划中的社会利益本质上就是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企业职工、政府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集合。从这个意义上讲, 重整计划是整合了多方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的综合方案。然而, 实践中重整计划中每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每个利益主体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则其在表决重整计划时极有可能出现波斯纳先生所说的“搭便车问题” (即坚决不让步) [16], 重整计划所要追求的社会利益最大化将难以达到。由此可见, 为了确保重整制度维护社会利益的目标得以实现, 法院必须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因此, 利益平衡原则无疑是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法律上的利益平衡分为法律制度上的利益平衡和司法裁量上的利益平衡。前者可称为状态的平衡, 即平衡应是法律的最优化状态;后者可称为方法的平衡, 即解释及适用法律的平衡方法[17]。因此, 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中的利益平衡原则, 既需要立法者在制度设计上注重体现利益平衡原则, 更需要法院在行使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时坚持这一原则。

(二) 制度构建:规制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的立法建议

为了规制法院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的滥用或误用, 我国确有必要以私法自治与利益平衡为基础, 进一步完善重整计划强制批准制度的具体制度设计。为此, 提出如下立法建议:

1. 合理设计公平对待原则。

为了避免出现处于同一优先顺序但分属不同表决组的人存在不公平对待的现象, 笔者建议将新破产法第87条第 (五) 项规定“重整计划草案公平对待同一表决组的成员, 并且所规定的债权清偿顺序不违反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修改为“重整计划草案公平对待处于同一优先顺序的人, 并且所规定的债权清偿顺序不违反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

2. 明确规定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前至少有一个表决组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 并将债务人或者管理人与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组协商程序改为“重整计划修改程序”。

具体条款设计为:将新破产法第87条第1款修改为“在至少有一个表决权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前提下,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可以在不损害其他表决组利益的前提下同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组协商修改重整计划。协商修改重整计划后, 债务人或管理人应当将修改后的重整计划提交给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 并由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组对修改后的重整计划再次表决一次”。

3. 完善绝对优先原则。

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笔者建议在新破产法第87条第2款的基础上增加一项:“重整计划草案应公平调整债权人的权益和出资人的权益, 在债权人未按照重整计划草案获得足额清偿前出资人不得享有投资收益分配权”。

4. 完善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前的程序设计。

(1) 增加规定信息披露报告的制作与提交程序。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全面, 直接影响债权人是否积极、善意地行使表决权。只有债务人或管理人真实、全面地披露与重整计划相关的信息, 作为一个理性的债权人在权衡利弊后才会同意重整计划草案。显然, 增加规定信息披露报告的制作与提交程序, 既尊重了债权人的意思自治, 也减少了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适用空间。具体立法建议为:将新破产法第79条和第80条修改为:“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六个月内, 同时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草案和信息披露报告。前款规定的期限届满, 经债务人或者管理人请求, 有正当理由的, 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延期三个月。债务人或者管理人未按期提出重整计划草案或信息披露报告的, 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重整程序, 并宣告债务人破产”、“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 由债务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和信息披露报告。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 由管理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和信息披露报告”。同时在新破产法第81条之后增加一条规定, 即“信息披露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债务人的基本情况以及发生财务危机的经过;债务人的债务构成结构;解决债务人财务问题的基本设想及其可行性分析;债务人破产的债权清偿比例估算;重整成功后的债权清偿比例估算;与重整计划相关的其他需要披露的事项”。

(2) 增加规定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前的听证程序。从我国新破产法的规定来看, 当债务人或管理人按照新破产法第87条的规定提出了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申请后, 人民法院在自行审查并判定该计划符合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条件后便可以直接裁定批准该计划。显然, 人民法院的这种自行审查模式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 为了保证法院在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前获得全面、充分的信息, 作出科学准确的综合判断, 法院有必要听取异议表决组的意见。基于此, 笔者建议在新破产法第87条前增加一款, 即“人民法院在收到债务人或管理人提出的批准重整计划的申请后应当及时召开听证会, 听取其他异议表决组的意见”。

5. 增加规定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后的异议利害关系人的救济程序。

上一篇:体育运动作文汇总下一篇:数字化城市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