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民教育

2024-06-27

小公民教育(共8篇)

篇1:小公民教育

关爱孤寡老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一次奇特的志愿者之旅

公民既有享受的权利又要尽到自己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寒假期间我带领学生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公民应尽到自己的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一起分享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中的小故事。

社区有几位位孤寡老人。我和同学们见他们十分可怜便想帮帮他们。上午我和帅帅来到了一位老爷爷家。这哪里是个家呀——屋里没有一丝光线,乱七八糟的。他正在煮面条,一见我们,他便瞪住我们,生怕我们吃他的面条。我们勇敢地递上刚摘来的菜,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低着声音说:“有毒„„”我们退了出来,帅生气地说:“好心当成了„„”我鼓励帅哥:“帅,不要气馁,我们一定可以办好这件事。”他灵机一动,回家拿来了一袋糖和一包烟,神秘地说:“看我的。”他用烟和老人拉近距离再送老人一袋糖,他高兴地收下糖,像藏宝贝一样地藏了起来。我们得到了老人初步的信任,我们终于和老人搭上了话„„

我好奇地问老人:“这么糟的环境,您怎样的生活?”由于他多年很少跟人交流,听力和表达能力都衰退减弱了,支支吾吾地说着,听不明白。我们商量准备给他打扫屋子。我们拿来扫帚簸箕等工具正准备进行打扫,老人情绪马上激动起来,超起一把镰刀挥舞着。我们大吃一惊,马上反应过来,我们耐心地解释,老人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老人愣了几秒,把镰刀扔在了一旁,坐在凳子上发呆。我们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正准备离去。这时我发现老人的眼角边有一滴眼泪,那滴眼泪包含了多少情感呀!

下午,我和雨静、雨晨来到一位孤寡老爷爷的家。我们敲了敲门,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正准备说话,他便“嘭”地一下把门关了。雨晨不耐烦地说:“这么坏的脾气呀!”

我们看了看四周,他家院子的四周有围墙,围墙旁有一棵大树,粗壮的枝桠伸到了墙内。雨静一拍脑袋,扭头对我们说:“过来。”他们对视了一眼,就爬到了围墙上。我赶紧叫他们下来,好奇的孩子已经纵身一跃,跳进了院子。我们推开老爷爷的房门,他无精打采地坐在床边,厨房里没有一点动静。应该还没有吃饭。

我们三人便开始行动了。我拿出一些新鲜的蔬菜,雨静拿出面包,雨晨找出老年人喝的奶粉,我们忙开了,倒油,加热,一点都不敢马虎。不知什么时候老爷爷已经站在了我们的身后,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我们扶着老爷爷坐在桌旁,老爷爷夹起我们做的菜,尝了一口,我小心翼翼地问:“爷爷,好吃吗?”“好吃,好吃!你们真是一群好孩子!”看到老爷爷会心的微笑,我们才真正明白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

从那以后,我们便成了老人家的常客„„

社会有很多这样的孤寡老人,长久孤独的生活让他们养成了怪癖性情,封尘了自己的心灵,其实他们更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这次经历也让孩子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升华。

开福区高源小学周丹

篇2:小公民教育

读《文明美德 伴我成长》有感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头燃烧到底,一直都的光明的。人生如戏,人的一生都是多灾多难的坎坎坷坷总是避免不了的,在这些坎坷中人们不断的磨练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和强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的,只有坚强的人才会如此。

读了南丁格尔的《为了生命的尊严》。这篇材料让我知道了生命对我的意义,南丁格尔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她不顾所有家人的反对,终身未嫁只做护士。她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可以用英,意,法,德语自由的交流,她从小就对护理工作深感兴趣常常跑去看护生病的村民。而在当时在英国人的观念中,凡是有关医院护理的字眼都是被视为可怕的事,她经常偷偷的跑去医院调查并且信息只有医学才能治病,为了学习护理知识她背着家人偷偷学习,在克服一切困难后她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她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在战争爆发时成千上万的伤员得不到治疗和照顾而死去,她就带着一支护理队奔赴战场,不分昼夜的工作,在短短的数月里把伤员的死亡率从50%降到了2.2%······从战场回来后,她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理学校,然后又创办了助产学校,她成功的护理工作从社会底层升到了受人尊敬的地位。

南丁格尔她付出了青春但是也影响了世界的医学,让人们去重视医学,这就是她努力一生换来的。郭明义是辽宁鞍钢的一名工人,他54次捐全血和血小板,累计6万多毫升,他16年中捐出工资总数的一半给希望工程累计为贫困学生和灾区群众的捐款超过12万元,资助了180多贫困名儿童,受资助的都说他是“活菩萨”,同事说他是“活雷锋”,不了解的人说他是“不开窍的傻子”。

他们这种贡献精神是无私的,我们不能为自己的利益而活,我们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将心比心,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好公民。让我们珍爱生命,尽可能的奉献爱心,让文明永葆青春,让社会更加和谐。

我读了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和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篇3: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小公民

学校的国际理解英语课程还在发展之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前行。让学生学会合作,理解相互依存性、文化多元性是国际理解课程追求的最终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形成国际意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为此,中关村第一小学在英语课程中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广泛接触国外文化,拓展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涵养人文素质。

作为学校可选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国际理解课程,从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到对文明趋同文化求异的深刻理解,再到由外显的文化意识转化为内在品质的熏陶,始终保持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一、对中外文化的介绍

四年级的可选择课程中,教师以“节日”为主题,设计了新年、春节、复活节、中秋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外节日文化的教学内容。在视听表演课上,教师围绕感恩节这一主题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不仅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的方式介绍感恩节的历史,还让学生将打猎、钓鱼、种庄稼以及大丰收时欣喜若狂的样子演绎出来。在趣味阅读课上,教师对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进行介绍后,让学生们记录下自己家族清明假期中所做的事情,在相互分享中展开对清明节的不断了解。

二、对文明趋同文化求异的理解

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更要求学生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在日常英语课堂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复活节与清明节时,不仅从各自的节日意义进行简要的说明,更让学生在理解其中的宗教特色与本国习俗的过程中,结合自己亲身的体会加深对节日内容的理解。在讲到庆祝活动时,教师鼓励学生将春节的庙会与感恩节的游行进行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春节与圣诞节这两大中西方最隆重的节日意义进行比较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还根据学生对节日饮食热衷的特点,鼓励学生说出各种节日大餐的特色:春节的饺子、感恩节的火鸡、正月十五的元宵、复活节的火腿等。在这些饕餮大餐的差异之中,让学生感悟与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多元文化的意义。

针对学生容易忽视的文化差异点,教师会向其揭开其中的奥秘。在讲到“日常问候”时,我们会有意地向学生指出中国人喜欢用“吃了吗?”等问题为寒暄语,但对回答的内容不感兴趣。而这种问法会让西方人感到涉及了自身隐私,因而在与西方人打招呼时,应更多地谈论其他内容。比如:天气“Nice day, isn’t it?”在讲到单词“present”时,我们会告诉学生,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往往会推辞一番,而且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以免显得不礼貌。而西方人的处理却完全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针对课堂中的知识点不断进行延伸,在讲到“白色”一词时,不仅先将白色与中国戏曲脸谱中的主人公“曹操”进行了联系,还将西方文化中“白色”所代表的截然不同的意义与学生们进行分享。

三、将外显的文化意识转化为内在品质

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必须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来获得。实践是体验学习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关键所在。学校在依托英语课堂进行循序渐进的文化渗透的基础上,主张将学习时间、选择权、评价权、体验权、主动权、话语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与同伴、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对中西文化异同的理解与体验。中年级英语课堂内外也熠熠生辉。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学习三年级的“Nian”(新年)、四年级的“Three Little Pigs”(三只小猪)等内容时,教师依据英语故事对学生进行详尽的分工:动手能力强的制作道具、有想法的改编剧本、语言能力强的出演角色等。经过共同努力,最后呈现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中西文化特色的课本剧。课堂外,学生们尝试改编,将“Little Red Riding Hood(《小红帽》)”“Snow White(《白雪公主》)”等经典童话故事进行重新演绎。依据学生们的兴趣点,结合课堂内容,学校还为学生组建了英语俱乐部、举办了各种英语比赛,以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受益:未来Community(City/Neighborhood)的海报制作、戏剧沙龙表演、讲英文故事俱乐部、学习英语歌曲俱乐部、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文歌曲大赛、查字典比赛等各类活动丰富多彩,备受学生喜爱与推崇。这些形式各异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还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培养其与他人合作的品质。高年级的英语课堂更是遵循将学习时间交给学生的宗旨,为学生创造机会将自己的旅游经历、知识趣闻以PPT的形式与同学分享。

学校为广泛统筹资源助力学生快乐发展,还设置了外教课,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教师,根据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向学生展示各自独特、异样的工作与生活情境。为学生近距离了解世界不同的人提供了鲜活的资源。同时,学校还集结了家长资源,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为各个年级的学生开展精彩纷呈的讲座。

我们还不断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中展示,在活动中成长。学校从2006年至今每年都会举办“英语节”活动,由于“英语节”总是在某个节日的前夕拉开帷幕,因此,每年的活动主题会围绕节日文化元素展开。在2014年的英语节期间,我们鼓励低、高年级学生一起学习圣诞歌曲,制作圣诞帽,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多种圣诞活动,营造圣诞氛围。学生们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感悟中外文化的特色,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正像一位刚参加完本届“英语节”活动的一年级的学生所说:“我跟大哥哥和大姐姐一起学习制作的圣诞帽是我做过的最漂亮的圣诞帽。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有机会在圣诞节这一天亲自去国外过,到那时,我也会将我制作的中国结以礼物的形式送给他们。”中国文化已深入学生的骨髓,但他们也同样渴望发现更多异国的精彩。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让他们用自己的脑、自己的嘴、自己的手想出、说出、做出他们喜欢的事情。

篇4:小公民教育开辟育人为本的新途径

思考:“何以为生”、“何以为人”孰轻孰重

记者:王校长,您好。我们注意到,你校的小公民教育教育课题受到省内外教育同行的关注,大家想了解一下小公民教育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王兆芳校长(以下简称“王校长”):我们实验小学1998年秋季建校。小公民教育课题也随之开始酝酿。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1999年全国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了。我当时明显地感觉到,素质教育不应停留在讨论搞不搞的层面上,而应落实在如何搞的决策上。从小的背景来说,全省70多个县区,唯有东辽县没有实验小学。辽源市东辽县“三分四合”以后,县城迁到白泉也都十年了,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实验小学。兴建实验小学可以算得上是利民、惠民、富民的大工程,从而结束了东辽县有县城没有实验小学的历史。尤其是当时的县委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实验小学是全省实验小学家族中的新成员。新成员有新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个新的优势,如何在办学上体现新思路,是你们领导班子需要认真考虑的大问题。”现在回顾起来,我觉得小公民教育是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记者:既然小公民教育诞生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那么,它与素质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王校长:我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素质教育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来体现。学校也应该在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的作用下创新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我校来说,小公民教育就是力图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始终把小公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小公民教育来实施素质教育。

记者:请您简要地阐述一下小公民教育的主旨?

王校长:从小公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小公民教育属于实践层面,素质教育是认识层面的。两者相得益彰。自然而然,小公民教育要体现出的主旨也会是素质教育的。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学校教育,其主要宗旨是教人去追逐、适应,去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着力教会人的“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依靠着“何以为生”所得到的知识和本领,人们创造了一个日益发达、丰富的物质世界,为人类提供了物质上的方便与享受,使得生活更加便捷。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主旨有了悄然变化:不仅仅教人“何以为生”,更重要的是教人“何以为人”。即促进人的发展,使人从简单的动物性生存状态向觉醒的、负责任的生活状态过渡。小公民教育主旨在于教孩子学会做人,既要解决“何以为生”的问题,又要解决“何以为人”的问题。

记者:请您谈一谈对“何以为生”、“何以为人”的理解?

王校长:我想,从人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来看,“何以为生”是解决最基本的需要——人所以存在的生理需要。比如当问到“人为什么要工作?”学生们往往脱口而出:“为了赚钱。”这种回答属于低层次需要,思想境界显然是不高的,教科书上也不是这样讲的。但我们首先给予认可,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确实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存在就是合理,活着就是正确,它们是“何以为生”的基本意义。然而,存在、活着,乃至工作、赚钱,仅此而已吗?我们再问学生:“工作除了赚钱这个目的是否就没有其他目的了呢?”这时候,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工作能给社会创造财富”,“工作、劳动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工作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工作能使人充实,富有乐趣”,“工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再请学生举例证明上述观点,并着重讨论了“工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把学生引导到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那么,这样就回答了“何以为人”的问题。显而易见,“何以为人”是“何以为生”的较高层次,两者孰轻孰重也就自然分明了。

记者:从我们之间的交谈来看,你们对小公民教育有了比较深入地思考,并且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你和你的同事在寻找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是开展小公民教育的先导,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动力。

立项:理应如此且恰当定位

记者:小公民教育这一课题中的“小”挺有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要求。王校长,请您谈一谈最初提出这一课题的过程?

王校长:记得当时我们酝酿、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动了一番脑筋,“现代人教育”、“小主人教育”、“小能人教育”等等都成了我们论证的课题。辽源市教科所先后两任所长张福全、王淑华等专家多次到我们学校帮助指导,谈论最多的就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人才。围绕这个话题,我们想到了“现代人教育”。当我们把谈论的焦点集中在现代人才标准的时候,辽源市教科所王所长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们大家。她说,现在的孩子长大以后,无论做什么,你起码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正是这句话,让我们大家的思路都转到公民上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吉林省教科院在东丰县南山宾馆开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我们把前期研究的情况做了汇报,谈了课题的初步设想。经过反复探讨,最终确定了课题名称,称之为现代小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记者:你能对小公民教育课题作一个定义上的解释吗?

王校长:“小公民教育”是一个描述性课题。“教育”指的是体现发展性、主体性原则的教育过程。“小公民”指的是经过六年小学教育的合格毕业生。所以如此表述,是因为小学生对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的称谓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和记忆。

从通常意义来理解,公民是一个集权利与义务于一身、具有社会属性的主体。作为具有社会属性主体,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掌握是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自然人的小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公民,发展将是贯穿其中的,发展性是本质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典型特征。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学生,也是具有主体性的活生生的人,同样会体现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在主体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根据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预设发展目标,创设发展条件,取得发展成果,则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只有立足于发展,在发展中体现主体性,才能使其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

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他们属于正在成长中的自然人,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决定了他们具有双重性:既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又具有一定的依存性和模仿性。这就说明了小学生是潜在的主体,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发展其主体性,发展将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因此,为小学生的未来而预设的发展目标是小公民,在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按小公民的标准去培养教育,让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是小公民教育的主旨。一句话,小公民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公民打好基础。

记者:课题立项要有充实的理论依据。我想,小公民教育课题也一定是在你们大量查证的基础上,获得理论支持之后才确立的吧!您能谈一谈小公民教育的理论依据吗?

王校长:一是依据上级文件精神。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我们国家在第一次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既要求学生逐渐具有现代公民的意识和素质。

二是依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邓小平指出,当代教育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和我的同事读了邓小平的著作,深刻地感觉到,论述揭示了当代教育的本体功能——“设计未来”,其基本内涵是,根据未来社会,而不是当前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去培养人才。通过对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来设计和规划未来的发展蓝图,最终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

记者:王校长,您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育人目标有什么感想?

王校长:我国的基础教育能提出上述比较切实的育人目标很不容易,也是很不简单的。那是咀嚼了痛苦的历史、经历了沉痛的教训之后的一种思想觉醒和飞跃,是教育思想在实事求是精神基础上的回归。让学生学做什么样的人,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提法:上世纪五十年代,有过“红与专”的大讨论,要求学生做又红有专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到了六十年代,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确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作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到了文革时期,做人的标准提高了,要求学生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纯粹的人。那时候,这样的口号喊得十分响亮,脱离了实际,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悬空的标准不能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品德要求,成了苛求别人、粉饰自己的虚拟口号。这种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教人做什么样的人是十分关键的大问题,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育人目标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进步。

记者:小公民教育课题能够立项为省级课题,您作为主持人,所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王校长: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国家公民。未来的国家公民,现在学校理应打好基础。我们把这一朴素的思想转化确定为小公民教育课题,展开长达10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合格小公民上,学校、家长、社会共同为之努力,合力运作。应该说,不仅找对了教育起点,而且定准了培养规格;不仅理应如此,而且是恰当定位,符合教育“三个面向”的思想,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面向全体的教育公平的原则。

操作: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记者:在小公民教育课题研究的操作上,你们是如何把握的?

王校长:小公民教育实验研究,是一项整体的改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验变量比较多,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为达成实验目标,我们从加大领导力度、发挥专家组作用、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增加必要的投入作为保障条件,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抓住重点和综合运作的基本策略,在建立小公民教育的目标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验操作。

记者:从整体脉络上,你们都做了哪些主要的工作?

王校长:首先,在深入分析未来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确立未来社会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标准的基础之上建立小公民教育的目标体系,建立小公民教育的目标体系要注重打好“两个基础”:一是通过教育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会主动地学习,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二是为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不仅要为就业掌握一技之长,而且要全面地参与社会生活。

其次,建立小公民教育的运行体系。小公民教育是需要给予最大空间的实践,学校所有课程和活动都是小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每位教师都必须把自己看作是小公民教育的教师。同时,要时刻牢记自己是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的创造者,是教育时机的把握者,要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和每一项教育活动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把握每一个教育时机,充分实施小公民教育。

在小公民教育的运行过程中,我们通过目标分解与责任落实实施小公民教育。目标分解就是将总体目标在纵向、横向或时序上分解到各层次、各部门以至具体的责任人,形成目标体系的过程。目标分解是明确目标责任的前提,是使总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目标分解应按整分合原则进行,也就是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分目标,各个分目标的综合体现总体目标,并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在目标分解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区分层次、规范起点的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学科在德育等一些起点要求上有着一致的规范。我们把培养教育目标分解开来,化整为零,落实责任,变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小目标实现了,大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营造小公民教育的氛围。走进校园,“小公民成长的摇篮”的烫金大字熠熠生辉,蕴含着父老乡亲对小公民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善诚勤恒”为内容的修德铭凛然矗立,表达着德育思想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镌刻着“言必信,行必果,常问责,常思进”的励志铭,在苍松的掩映下庄重肃立,激励着广大师生健康成长。步入正厅,“小公民教育在校园里升华”的红色横幅,意味着明天的太阳将在这里冉冉升起。“为未来做准备,争做合格小公民”巨幅标语,横贯操场一侧,与墙壁上的古诗配画遥相呼应。各班教室走廊墙壁上都开辟了“童年的梦想在这里放飞”的专栏,为小公民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空间。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内容的大型德育墙报镶嵌在走廊一侧,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天真无暇、活泼可爱小公民相聚在实验小学的天地之间,沉浸在小公民教育的浓厚氛围之中,汇成一片阳光地带,处处洋溢着心的飞扬、爱的灵动、美的陶醉。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非常强调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请您结合小公民教育的实践谈一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小公民基本素质的形成完全在于日复一日的教育培养,来自于平时的培养教育过程之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也拿不出结果。

我们坚信,开展小公民教育将回馈给家长和社会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篇5:小公民教育

一、指导思想

围绕教育规划纲中提出的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为主题,通过主题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书声琅琅,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二、活动时间

2012年2月到2012年5月底。

三、活动主题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

四、活动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五、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启动(2012年2月27日—2012年3月)

1、征订读本,人手一册。

2、做好环境布置:各班出一期专题黑板报。

3、利用学校广播台开辟专题栏目,指导学生阅读。

第二阶段:读书实践(2012年3月—2012年4月)

各班级在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征文、演讲、办手抄报、主题班会、主题实践活动等。

1、进行一次征文比赛

中、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交流感受,并将读书心得写下来,文体不限,主题鲜明,字数在1500以内。各班在5月16日之前选送5篇学生作品参加校赛。

2、举行一次演讲比赛

各班举行以“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选出两名优胜者参加学校演讲比赛。学校于4月底举行演讲比赛。每人演讲时间不超过5分钟。

3、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各班举行以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例如读书心得交流会、课本剧表演、选择书中一个主题延伸、讲故事比赛等。

4、创办一份手抄报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读书,办报,学生读以致用,增强他们的写字绘画编排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及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

5、进行一次实践活动

各班举行一次讲文明公益劳动

第三阶段:征文上报(2012年5月)

1、各班举行心得交流会。

2、指导学生写征文,1000字以内。

3、学校评比,奖励,校内举行演讲比赛。

4、2012年5月30日之前上报征文。

六、评比表彰

学校将在2012年5月对读书活动进行总结,根据各班读书活动的开展和成果展示的情况,评比表彰文明美德之星、文明美德班,把在“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书读得最好,在学校、家庭、社会最讲文明美德的学生评选出来,树立个人榜样,把在“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书读得最好,在学校、家庭、社会最讲文明美德的班评选出来,树立集体榜样。

奎屯市二中

篇6:小公民教育

一、指导思想

围绕教育规划纲中提出的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主题,通过开展“真善美伴我行”主题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求真、向善、尚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时间

2012年4月到2012年5月底。

三、活动主题

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

四、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

五、活动安排

(一)宣传启动

1.征订读本——《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每班两本。

2.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晨会、读报、夕会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宣传讲解。

(二)读书实践

1.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讲文明公益劳动

2.以班为单位举行以“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例如读书心得交流会、校园好故事报告会等。

(三)征文比赛

活动目的:为进一步强化《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读书活动效果,给同学们提供一个集思广益,分享感悟的表达平台,以加深对真善美的认识,特举行以弘扬真、善、美这个道德主弦律的征文活动。

活动对象:四至六年级的全体学生 征文要求:

(1)题目自拟,体裁不限;(2)征文内容:

①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真善美(记叙文); ②发现、挖掘真善美的内涵,积极弘扬传递正能量(议论文或者倡议书)。(3)字数要求:1000字以内

(4)每班选两至三篇优秀征文于4月24日前交邹谨逊老师处。奖项设置:

(1)分年级分别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4名,对好的征文作品学校专栏展示并推荐参加省“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评比;

(2)对获奖学生所在的班级按班级考评条例加班级目标管理考评分;(3)对获奖学生的指导老师(语文老师)按学生的获奖等级在学校对教职工的期考评中加相应的考核分。

评委安排:四至六年级语文备课组长,语文教研组组长

(四)演讲比赛

活动目的:旨在通过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发现、挖掘真善美,积极弘扬传递正能量。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锻炼并提升高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对象:四至六年级学生

活动内容:以“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为主题,结合个人和社会实际,设计演讲具体内容。演讲题目自拟。

活动时间:2015年4月 23日下午

活动地点:音乐室 活动流程: 1.参赛选手抽取参赛序号;

2.主持人介绍参赛评委 ; 3.主持人宣读演讲比赛规则; 4.按序号进行精彩演讲; 5.颁奖。活动要求:

1.各参赛选手必须按时参加抽签和比赛。赛前,四至六年级每班上报参赛选手2人,确定演讲题目。

2.比赛采取命题演讲方式进行,演讲稿内容必须围绕“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的主题,结合实际,突出亮点,主题鲜明。

3.每位选手比赛时间限定在3——8分钟内。4.参赛选手必须在赛前10分钟入场签到,点名时不在场,则视作弃权处理。参赛选手必须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在比赛过程中,若有疑义,由评委会裁定。

5.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着装整洁,仪表端庄,讲文明,讲礼貌;各参赛选手必须从始至终参加听取其他选手的演讲,不起哄,不喝倒彩,做文明观众,对每一位选手的比赛都给予掌声鼓励。

评分标准

1.本次比赛中主题演讲采用10分制进行评判,要求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表达形式相统一。

(1)思想内容占5分:主题鲜明深刻1.5分、联系实际1.5分、材料典型有力2分。

(2)表达形式5分:有声语言,使用普通话,语音标准,口齿清晰,音量适度2分;动作、表情与语言相互配合协调,能准确,直观,灵活地表达思想感情2分;全场效果0.5分;风度仪表0.5分。

2.评委评分当场计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余的平均分为选手最后得分(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3.当场确定获奖的名次。

奖项设置:

(1)按年级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5名;(2)对获奖学生所在的班级按班级考评条例加班级目标管理考评分;(3)对获奖学生的指导老师(语文老师)按获奖等级在学校对教职工的期考评中加相应的考核分。

工作人员安排:

1.评委安排:刘春玲 胡 南 梁先球 刘小苗 曹朝凤 彭积旺

袁银香 费红花

2.主

持:周晔香 3.场地统计:邹谨逊

六、活动措施: 1.广泛进行发动。各班要以黑板报和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的活动氛围。

2.抓好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读书,让学生读懂读本。第二个环节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第三个环节是征文竞赛,让学生在写作中进步。第四个环节是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要注意把读书、实践、写作、演讲等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发挥良好的作用,确保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取得实效。

3.搞好四个结合。一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二是与班团队活动相结合;三是与经常性的德育活动相结合;四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泉峰办事处学墙完小

2015年4月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青少年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让真、善、美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扎根于学生心中,培养求真、向善、尚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①②③④⑤

昌吉市第四中学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 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方案 各处室、年级部、班级:

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总要求,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理解总书记对“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根据教育部关工委、教育厅关工委、昌吉州教育局和昌吉市教育局的部署,学校经研究,决定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在我校开展五好小公民“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读书活动。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而努力奋斗。

二、组织机构

(一)昌吉市四中成立青少年主题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周东亮 校长 副组长:高成军 党总支书记 高德良 校长助理

(二)昌吉市四中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 任:王继新 德育处主任

办公室副主任:赵生忠 德育处副主任 李孟纯 团委书记

张虫滢 少年大队辅导员 罗耀君 七年级部主任 苏建康 八年级部主任 薛世杰 九年级部主任 沈永飞 高一年级部主任 朱坤芝 高二年级部主任 王兆宝 高三年级部主任 办公室成员:各班主任、语文、思政教师

三、活动主题:

“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

四、活动内容

1、阅读主题教育读本

读书是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的核心部分。语文教师要有机结合平时阅读和作文写作、布置寒假作业等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认真阅读《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读本,配合班主任认真组织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体会。

2、组织召开主题班会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系列活动之一

各班在读书活动期间,要组织召开“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班会,对怎样争当一名“五好小公民”展开讨论(小伙伴、小主人、小帮手、小标兵、小卫士)。

3、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各班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主题教育读书的内容,按照“五好小公民”的具体要求,组织开展有班级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题可参考《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教育读本。

4、开展优秀征文评比

根据主题教育读书内容,结合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班主任组织学生写作征文,畅谈自己的志向和人生目标。德育处、团委、少先大队及年级部将适时组织征文评选和表彰活动,并推荐优秀获奖作品参加市级以上评比。

5、举办主题演讲比赛

通过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宣讲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方向,引导学生认同并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追逐个人梦、中国梦的路途上奋勇前行,举办一次“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

6、举办主题摄影比赛

结合读书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美丽中国”主题摄影比赛。通过学生的独特视角和全新创意,对充满激情、充满艰辛、充满希望的“中国梦”进行形式多样的演绎,进一步丰富“中国梦”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展现“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群体的文化追求,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唱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五、竞赛要求

1、征文。认真阅读《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知识读本,在老师指导下撰写征文。题材不限,紧扣主题,观点正确;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叙事典型;形象生动,要求原创,杜绝抄袭,切忌假大空。文章要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围绕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广泛发动青少年学生讲述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用文章记录和表达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强化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字数为1500字以内。

2、摄影。通过学生的独特视角和全新创意,对充满激情、充满艰辛、充满希望的“中国梦”进行形式多样的演绎,进一步丰富“中国梦”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展现“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群体的文化追求,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唱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3、演讲。“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是活动的主题,不是演讲的题目。主题鲜明,脉络清晰,事例生动,语言流畅,服装、体态自然大方,普通话标准,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鼓励民汉双语结合(如:汉族学生用民语演讲、民族学生用汉语演讲),演讲稿要求原创,脱稿。每人演讲时间不超过6分钟。

六、活动步骤

1、第一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2月):宣传发动,争取知晓率。

积极宣传发动,及时订购《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知识读本,通过板报、国旗下讲话宣传、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这次读书活动的意义、主题、要求。

2、第二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读书实践,争取高效率。(1)两个“一”活动开先锋,激发阅读兴趣。读一本书(《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撰写一篇有质量的征文(2014年3月),3月底(31日止)各班进行初选。

(2)一次班会亮主题,激发爱国豪情。各班召开一次题为“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的主题班会(2014年3月1日—3月31日),深切理解“五好小公民”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系列活动之一

(3)一次简报显身手,激发学习热情。各班结合读书、实践等活动内容组织出一期板报、一份手抄报(2014年4月1日—10日),每班组织评比,各班择优报送3份手抄报到年级部,年级部上报德育处。

3、第三阶段(2014年4月15日—5月):征文、摄影、演讲,争取参与率。

(1)以“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主题征文比赛(2014年4月16日—5月2日)。各班在班级征文评比的基础上向学校推荐参评征文5名,同时注明指导老师,学校组织语文老师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推荐本校优秀征文10篇,5月选送市教育局参加评选。

(2)以“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主题摄影比赛(2014年5月1日-10日):各年级可先在年级部内举行摄影初赛,推选8幅作品参加全校摄影决赛。

(3)以“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主题演讲比赛(2014年5月11日—30日):各年级可先在年级部内举行演讲初赛,推荐5名参加全校主题演讲决赛。

4、第四阶段(2014年6月):总结表彰,争取优秀率。学校结合学期结束工作,举行“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表彰会议,并做好活动的初步工作小结,对获得校以上荣誉称号的老师、学生予以表扬奖励,让更多的优秀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

七、活动要求

1、各年级部、各班级要高度重视,广泛发动,配合语文教师组织每位同学积极参与《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知识读本征文活动。活动过程中,各班要将参加征文活动学生名单和文章题目汇总表,按时送交德育处。

2、各年级部、各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征文严格审核自评,征文电子文稿一律以A4纸排版,并请自留底稿。标题使用宋体3号字,加粗;正文使用宋体小4号字,行距1.5倍;文章题目下方写作者姓名、班级、指导教师姓名。

(1)征文。题材不限,紧扣主题,观点正确;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叙事典型;形象生动;要求原创,切忌假大空。字数分别为小学组800字以内,中学组1500字以内。

篇7:小公民金秋感恩季主题教育方案

20xx年9月5日—10月15日。

三、活动内容

1.开展“开学第一课——父母教会我”主题教育。各级少先队组织要组织少先队员观看于9月1日晚上20:00在cctv-1(综合频道)、cctv-2(财经频道)播出的“20xx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将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第一讲《孝》,由郑渊洁主讲,第二讲《礼》,由容祖儿主讲,第三讲《爱》,由秦勇主讲,第四讲《强》,由藏族武艺班老师主讲。有条件的学校要以中队为单位,组织少先队员集体观看《2014开学第一课》,引导少先队员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2.开展“微照片流露真情感”照片征集活动。各级少先队组织围绕主题开展照片征集,邀请少先队员、家长、老师参与随手拍活动,将和谐师生情记录下来。各级少先队组织、少先队员们、家长、老师可以将照片直接发送至温州市少先队微信平台,市少工委将开展微摄影评比,具体流程详见附表2。学校也可以将优秀照片在宣传窗、学校网站等进行展示。

3.开展“感恩”主题征文活动。各级少先队组织要围绕“尊师重教”、“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我心中的.父母”等主题,广泛发动少先队员积极参与征文活动,用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一个个情真意切的感人故事,表达少先队员对祖国、对父母、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四至六年级每班可以推荐1篇征文发送至大队辅导员王婕老师邮箱zz,截止时间为10月10日。

4.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各中队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员,结合工作学习经历,写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个关键词的认识、理解和感受,自行在新浪微博或腾讯微博上发布,格式为:“#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我是……(姓名或身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某个词)就是……,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参加活动的人员分别于9月上旬、中旬各发布一次。请各中队中队辅导员分别于9月10日、18日前将本中队参加活动人员发布内容链接地址(点击微博发布时间,复制弹出页面链接即可)汇总表(见附件3)报大队辅导员处。

各中队至少有3名队员或者辅导员参加即可。

附件:1.“微照片流露真情感”照片征集活动具体操作流程

2.“我为价值观代言”活动发布方式、汇总表

附:“微照片流露真情感”照片征集活动具体操作流程

围绕“感恩教师、尊师重教”这一主题,开展照片征集,照片内容自拟,记录点滴感动。各级少先队组织、少先队员们可以将照片直接发送至温州市少先队微信平台,市少工委再进行统一评比。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点击微信“添加朋友”,在“查找公众号”中搜索“z少先队”或者“z”,然后给予关注。

2.添加关注后,点开温州市少先队对话平台,直接将照片发出。

3.将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学校、中队、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送至对话平台。(形式:《xxx》、李xx、xx小学、xx中队、13xxxxxxxxx)

附2-1:

“我为价值观代言”活动发布方式和内容格式

一、新浪、腾讯微博参与方式

在网页或手机端登录微博,微博正文中编写140字以内的“价值观体”,可同时上传1-9张图片或1段视频。

二、内容格式

所编写“价值观体”文字请写明“#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字样,以便话题抓取使用。

(1)文字。即“价值观体”,格式为:#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我是……(姓名或身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某个词)就是……,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

例如:#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我是一名小学生,爱国,就是一言一行、均感使命,就是学习成才、建功报国。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

篇8:小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与公民的本质内涵密切相关,而公民概念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蕴涵,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尽管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公民理论阐述有着不同的取向,但无一例外地折射出“公民”概念的本质内涵,即公民是作为个人权利和义务相完备的主体性存在。“公民身份是一种成员地位,它包含了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这种成员地位旨指平等、正义和自主。公民身份的本性和发展在任何特定的场合,通过相互的情境、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沟通而获得理解”。[1]可见,在政治哲学视域中,公民身份既是一个与权利相关的概念,也是一个与义务相关的概念,它是公民在政治共同体生活中承担政治事务、进行政治活动的身份确认与保障,因此蕴含着非常明显的“主动公民身份”(Active Citizenship)诉求。

然而,自17世纪以来,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陆续取得成功,自由主义作为反对封建束缚的一种历史性思潮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逐步发展成为西方政治生活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政治思潮。而作为自由主义重要理念的个人主义则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冲击着传统的人性观和世界观,现代人已习惯于用亲密情感来衡量包括各种非人格的社会因素在内的一切,这使得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原本平衡的关系出现了某种失衡,并导致了以下危机:

1. 民主的赤字。

民主在全球化巨大冲击下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悖论:一方面民主在全球广为传播;但另一方面,在所谓“成熟的民主国家”中,人们对民主的幻灭与日俱增。在许多西方国家,公民尤其是年轻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与水平持续走低引起了人们严重担忧。[2]一份1964年的民意调查表明,76%的美国民众信任政治家们一直或基本上在为选民们谋福利,而30年后一份类似的民意调查则表明,持这种信任态度的民众比例下跌到仅为25%。[3]

2. 社会资本的销蚀。

社会资本——普通公民的民间参与网络,以及体现在这种约定中的互惠和信任的规范——作为一种社会粘合剂,它不仅可以减少经济交换中的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从而促进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可以为个人带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财富,从而提高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可以减少冲突,增加妥协,增进公民对政治的、社会的参与,使民主制度运转良好,提高政府效率,从而实现善治(good governance)。因此,社会资本是一个完善社会所必需的,它是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必要补充。然而,经济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移民浪潮却对如何继续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带来了问题。大量的事实证据表明,近几十年来,一向以活跃著称的美国公民社会也正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社会资本在不断萎缩。[4]

3. 共享价值的迷失。

一般而言,一个社会总是扎根于一定的共享价值之上,而这些价值总是奠基于一定的道德基础上,然而,自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新的道德”思潮席卷了西方大部分国家,它有力地冲击了许多传统的道德规范,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如英国的学校课程评定机构(SCAA)通过召开价值教育论坛确认了某一组核心价值的存在,全球伦理协会也希望诸如责任、同情、诚信、公平、尊重等这样一些价值能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支持和共享。然而,即使有了这众多的回应,关于价值共享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所谓大家所认同的某一组核心价值,在不同的环境或不同的语境中仍然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它仍然无法完全解决“道德相对主义”所提出的问题。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日益膨胀的个人主义是与17世纪以来公共信念和公共生活的衰落直接相关的。现代社会的公众不再视参与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为义务,甚至认为公共生活变得极其无趣,而这或多或少都与主动公民身份的消解有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主动公民身份的再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正因为此,西方许多富有洞见的学者纷纷开展了对主动公民身份的研究和探讨。

二、主动公民身份:三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虽然主动公民身份目前已是国际社会在讨论公民教育政策时常用的一个术语,但是究竟何谓“主动公民身份”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主要是由于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主动公民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正是基于这一考量,本文并不打算对主动公民身份的内涵进行界定,而是转换研究论域,对西方学者关于主动公民身份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使我们能从宏观上对主动公民身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总体来说,学界对主动公民身份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一是政治性描述。这种政治性的描述一般而言是作为与现时代政治相契合的政治性口号而被采用的,呼吁广大公民通过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与政府一同承担起关乎自己和他人美好生活的共同责任。然而,通过仔细比较,我们也会发现在不同的国家对“主动公民身份”的理解实质上是不一样的。比如,虽然新加坡和加拿大两国政府都支持主动公民的培育和发展,肯定公民在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美德,但是,新加坡政府对反对性的政见仍持保留态度,同时,抗议和示威游行在这两个国家中也是被区别对待的。正如科尔(Ker)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究竟何谓‘主动的’公民身份以及它们对政策和实践有着怎样的潜在意义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5]

二是理论性界定。从理论上来看,对“公民身份”的解释先后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化,并形成两大鲜明的理论传统: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传统与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传统。与此相应,对“主动公民身份”也同样主要存在着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解。公民共和主义将主动公民身份的理论基础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扩展,强调公民不仅要在理论上拥有参与影响其未来福祉的讨论和决策的可能性,而且也能够从实际上运用这种可能性。[6]新自由主义则将“主动公民身份”的概念更多地与服务供给联系起来,认为“面对政府责任在社会供给领域的广泛撤退,新自由主义国家的公民需要表现得更加积极以保证他们所有权享受的服务的标准和类型”。[7]

三是经验性分析。现在已有一系列通过运用现实调查的数据来研究“主动公民身份”的方法。还有一些研究则试图通过设计或加入其他的指标以扩充原先的测量量表,从而使“主动公民身份”的维度更加丰满。总之,通过各种方法的混合运用(调查、访谈、观察等)分析学生对公民活动的态度。

由此观之,主动公民身份的本质特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然而,尽管问题极其复杂,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少学校仍然积极探索与自己学校具体情况相符的主动公民教育的方法,其中以英国伦敦卡姆登自治镇的前首席行政长官彼特·米切尔(Peter Mitchell)提出的“全校策略”(a whole-school strategy)框架最为显著,[8]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很多学校的具体实践都是对这个框架的反应和折射。

三、“全校策略”与主动公民身份再造:任重而道远

在当代西方,很多国家的公民教育已经普及。但鉴于在全球化浪潮中所产生的上述一系列问题,主动公民教育被日益提上议程,即它“不仅指关于公民身份和公民社会知识的教育,还包含了关于价值、技能及理解能力发展的教育”。[9]“全校策略”就是对这一本质内涵的积极反应,这个框架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

1. 领导层。

如果没有校长和学校高层管理团队的充分支持,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在“全校策略”中,校长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学校的高层管理员工中培养一种以责任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并带领这样的团队完成以下任务:(1)设定目标和价值;(2)课程发展;(3)动机;(4)质量管理;(5)边缘管理。由于学校的公民教育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所以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

2. 课程编制。

学校公民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与课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课程的编制是学校公民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学校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中,课程的编制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部分:(1)课程的制定;(2)创造性的学习经验;(3)课程评价;(4)学生的参与。

3. 专业进修。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社会正逐渐从教育型文化转变成参与性的学习型文化,教育从其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主动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中的专业进修不仅仅是指某一堂课或某一个理论会议,也不仅仅是指关于公民身份的教学实践,而是包括更为广泛的内容,它要求学校的所有员工:(1)知道和懂得公民教育三大组成部分(即社会责任、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素养)[10]的内容及其目标;(2)清楚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学校的公民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3)知道并懂得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民主的和参与性的学习方法;(4)以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为范本调整自己的行为及关系处理方式;(5)帮助和支持学校内部能够促进公民教育的组织和机构的发展。

4. 管理。

在主动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中,管理意指保证所有的资源、体制以及人都能够认识到公民教育所设定的目标和价值,这意味着要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关联并有所重叠的三个方面调配好资源和责任:(1)学习,即指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2)行为,即指学校作为公民共同体;(3)民主参与,即指学校作为一个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一起参与民主活动。当然,这三种共同体在不同的学校其各自所要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需要通过某种管理方式使主动公民教育贯穿于这三种不同的共同体中。

5. 环境。

此处所谓环境,不仅包括学校公民教育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也包括所有能促进学校公民教育发展的资金、与其他社会共同体和组织的合作关系、与当地政府和权威机构的关系等一系列条件,因此,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很难一概而论。鉴于此,服务于主动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以建议的方式提出了以下几点:(1)将学校和其他社会共同体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学校的公民教育置于学校议事日程的核心地位;(2)重新审查自己学校的面积及设施使用情况,以寻求机会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于学校公民教育和社区发展的自然环境。(3)所有的学校都应与当地的权威机构保持联系;(4)公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所有的学校都应将长期发展作为其考虑的中心,并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商业活动以及其他共同体组织恰当的合作关系。

6. 审查。

确切地说,审查并不是主动公民教育的组成部分,相反,它只是作为一种反馈审查前文所述“全校策略”的五个方面究竟实行到何种程度以及其实行的效果如何。公民教育的目标就是使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发生改变,人们将自己作为主动公民看待,希望并有能力对公共生活及公共事务产生影响。而这一目标的达到与否不能通过考试来检验,因为考试的得分高低并不必然表明一个人的政治行为素质高低以及公共参与的能力高低,鉴于此,主动公民教育的“全校策略”对审查部分设计了这样一个框架:首先,认识到公民教育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其次,学校的道德风貌及思想观念;最后,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

以上就是关于主动公民教育“全校策略”框架的全部内容。实际上,西方国家的很多中小学已经或正在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践行着“全校策略”,并在相当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难得的经验。总体而言,这个“全校策略”是比较现实可行的。当然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全校策略”的实行也会遇到很多难题,尤其是在具有不同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推行时就更是如此。因此,主动公民身份再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国情、区情和校情灵活应对,切不可生搬硬套,盲目移植。

参考文献

[1]Keith Faulks,Citizenship,London:Routledge,2000:13.

[2]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7):2.

[3]John Potter,Active Citizenship in Schools,London:KoganPage,2002:40.

[4]Robert D Putnam,Bowling Alone:Americans’DecliningSocial Capital,Journal of Democracy,6(1),January 1995:65~78.

[5]Kerr,D.,Nelson,J.and Ireland,E.Exploringthe Meaningof‘ActiveCitizenship’in England,Europeand beyond,nfer-news,Summer,2006:4~5.

[6]Hvinden,B.and Halvorsen,R.Emerging Notions of ActiveCitizenship in Europe[EB/OL,]2001.http://www.shakti.uni-urb.it/eurex/esa/PDF/ESA_Hvinden.pdf.2006-01-18.

[7]Kennedy,KerryJ.Student Construction of‘Active Citizen-ship:’What does Participation Mean to Students?,British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55,No.3,September2007:307.

[8]Peter Mitchell,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Citizenship andSocial Education,CSV,1999.

上一篇:我发现了秋菊的美作文600字下一篇:小熊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