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境

2024-09-07

经济环境(通用8篇)

篇1:经济环境

从环境经济到环境管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环境管理的依据

摘要:文章结合实例从经济学角度对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治理污染的环境管理建议.作 者:庄华  作者单位: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环境工程事业部 期 刊:城市建设   Journal: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 “”(15) 分类号:X3 关键词: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污染治理    环境管理   

 

篇2:经济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

----关于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和第一阶段深入调查研究环节的要求,4月2日至18日,我带领调查小组对我县近年来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涉及全县26个乡镇和县政府的42个职能部门,调查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履行职责、效能建设、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公正执法、文明办事、高效服务等情况。调查期间,我们走访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组织召开了由部分人大代表、乡(镇)村两级干部、企业代表、和个体工商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群众反映的部分比较突出的重点问题和相关职能部门交换了意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单位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增强行政效率、提高执法水平、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较好成绩,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

和对经济犯罪案件的侦破、查处和审判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工商、税务、财政、环保、国土、建设等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反映较好,通过综合治理,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

3、强化服务,接受监督,政务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这次调查发现,全县各行政执法部门和乡镇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认识都比较高,配合调查意识强。一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公开办事制”、“限时办结制”,在办公场所设臵和完善“三牌一图”,在干部职工中强化了经济发展意识和单位形象意识,大部分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都有所增强,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和行业形象。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县人事局、卫生局、城管局、房产局、环保局、公安局、公路局、农业局、计生委、安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水务局、林业局、药监局、交警大队、交通局等单位分别在县电视台等媒体上就各自的职能职责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开通了投诉电话,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一些单位还聘请了执法监督员,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力度。县委县政府逐年对全县的执法执收、管理服务部门和单位进行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公开测评和问卷调查,拓宽了社会监督渠道,进一步改善了机关工作作风,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全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逐步深入

4、加大投入,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基础环境得到改善。随着县委、县政府对民生工程的大力关注,各级各部门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讯工程、饮用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交通路网工程等基础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水、电、路等瓶颈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全县经济发展基础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发展的要求、群众的愿望和投资者的呼声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县经济发展的环境还不容乐观,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公仆意识差,宗旨观念不强,服务的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职能部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科学发展意识不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性不高,为普通老百姓办事不积极,服务不主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头上。一是服务态度差。在调查中老百姓普遍反映:一些职能部门,尤其是权力较大的部门,衙门作风盛行,公仆意识衰退,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甚至办事找不到人,推诿、扯皮、拖拉现象还比较严重,普通老百姓办事艰难。二是服务质量差。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审批事项没有进服务大厅,没有公示办事指南,群众办事找不准地方。有些老百姓不识字,询问一些情况,办事人员不理不

5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有些部门之间配合意识不强、部门内部缺乏协调沟通,造成办事效率低,有些涉及多个部门管理和行政许可的事项在办事和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扯皮现象,有利益的事就争着管乱办许可证,没有利益的事、麻烦事就推诿无人管。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府职能弱化,部门职能强化,继续下去就会形成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会成为空话,加快---经济发展的口号就会成为谎话。

三、建议及要求:

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立足县情,着眼长远,狠抓当前,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

(一)进一步强化领导,建设政令畅通的政治环境。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于政治环境,重点在于领导者的执行力和抓落实的力度。要下决心解决某些干部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的问题,解决政令不畅的问题,坚决杜绝“决策与执行脱节、部署与落实脱节、讲话与办事脱节、台上与台下脱节、汇报与工作脱节、宣传与事实脱节、承诺与兑现脱节”等现象。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影响发展环境的案件,要按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财政财政制度建设,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

批快捷通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涉及的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优惠政策进行统一协调和集体研究,实行公开办事、透明行政,杜绝暗箱操作,杜绝腐败行为。在行政服务中心和各职能窗口单位,要认真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建立起办事高效、服务周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进一步深化整治,建设稳定有序的法治环境。一要加大依法治县力度,着力解决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问题,对服务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粗暴执法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要严肃认真查处,予以通报,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畅、部门利益至上的顽症,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二要采取高压态势,从重从快从严查处那些强揽工程、强买强卖、阻工闹事、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的人和事,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三要加大扫黑除恶工作力度,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犯罪,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经济发展基础环境。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争取上级支持方面,力度是相当大的,效果也非常显著。但要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就还要继续向上积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县政府对建设资金要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办大事,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力争出实效,切实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硬环境。

篇3:新疆环境经济手段分析

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同样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而我国的环境问题又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中以新疆的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 使新疆原本脆弱的生态和自然环境变得更加恶化。这就提出了如何用环境经济手段来保证新疆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新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环境经济手段保护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根据新疆环境问题的具体特点, 研究适合新疆特殊环境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和环境经济政策。

二、环境经济手段的涵义和分类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简称环境经济手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看, 一种政策手段只要同时对环境与经济有影响, 就可以称之为环境经济手段。但环境经济手段一般是从狭义的校对进行界定的。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观点, 当某种手段的应用足以影响到经济当事人 (污染者) 对可选择的行动 (如安装治污设施以减少污染排放、缴纳排污费以获准污染、与其他厂商协商以取得许可等) 的费用进行评估时, 该手段之前便可以冠之以“经济”之名。这就是说, 环境经济手段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环境经济手段可以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类, 一类侧重通过“看得见的手”, 即政府干预, 来解决环境问题, 称之为庇古手段, 另一类侧重通过“看不见的手”, 即市场机制, 来解决环境问题, 称之为科斯手段。每一类又包括若干种具体的手段。所谓庇古手段, 就是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所表述的政策措施, 即由于环境问题的重要经济根源是外部效应, 为了消除这种外部效应, 就应该对产生负外部效应的单位收费或征税, 对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单位给以补贴。所谓科斯手段, 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所表明的内容, 只要能把外部效应的影响作为一种产权明确下来, 而且谈判的费用不大, 那么外部效应的问题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自愿交易而达到内部化。其方法是由排污者和该污染的受害者谈判 (自愿协商) 解决污染问题, 其实质是通过明确产权制度消除外部性影响, 从而使市场机制有效运作, 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三、新疆环境经济手段实施现状

新疆的环境保护事业是在1972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开始发展起来的。自七十代成立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来, 到1995年,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初步形成了全区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 培养了一支环境保护专业队伍。1996年7月26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条例的第三十二条中就提到: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必须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 执行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按照审查批准的《排放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浓度等排放污染物。这是新疆环境保护中首次应用环境经济手段。从2005年8月1日起, 新疆对全区的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开展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 以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 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为此, 自治区环保局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自治区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 》, 据了解, 将要实施的许可证由自治区环保局统一印发, 是排污企业必须具备的生产资质, 而且每年审核一次。柯坪县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排污许可制度, 境内的排污企业要进行申报登记。该县向各排污单位下发《关于开展2007年度排污申报登记工作的通知》, 对申报对象、申报部门、申报时间、申报内容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 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及审核工作, 对逾期不报及虚报、谎报的单位, 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2008年和田地区也推行了该制度。

四、完善新疆环境经济手段

新疆的环境问题既具有全球和中国环境问题普遍性的特征, 又有明显的特殊性。解决新疆环境问题, 要有以下主要思路:

(一) 利用财政手段保护新疆环境。

由于新疆地区工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资源利用效率低, 该区万元工业产值的“三废”排放量大大超过发达地区, 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可以看到, 从八十年代中期起, 随着价格体系改革的深化, 我国逐步减少对能源的补贴, 能源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 由市场调节, 通过放开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提高国有能源企业效率的同时, 也达到了减缓环境恶化的目的, 即使这样, 仍需进一步降低能源补贴, 以实现改善环境的目的。建立资源输出与受惠地区的补偿机制, 如“西气东输”过程中, 新疆一些地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这当中既包括天然气开发的破坏又包括铺设管道对环境的破坏损失, 应由东部予以补偿;建立大江、大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下游地区资源开发的环境补偿制度, 上游地区为下游地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上游地区限制自身发展, 为环境保护投入的人力、物力下游应给予补偿, 对从事有益环境或无害的生产活动, 如使用不影响环境的生产技术、原料生产的产品, 或从事环境科技研究、开发, 建设污染处理设施等, 给予经济上的补贴和优惠。

(二) 加强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持, 增加环保投入。

环保科研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开展环境法制、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环境管理与政策、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环境规划与标准、突出环境问题与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思路等环境战略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开展新疆环境本地情况调查、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毒化学品污染与防治、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监管及风险防范、农业面源污染和食品环境安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辐射环境安全等重大环境问题的研究, 提高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

各级政府要把环保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正常支出科目, 并保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幅度。要充分利用民族区域政策, 简化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 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环保项目。鼓励社会广泛投入, 对资助环境建设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自治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 加大环境执法和宣传教育力度。

未来一段时期, 新疆的环境法制工作要做好:一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既符合新疆环境实际, 又满足新疆境内各民族生活习俗的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定;二是坚持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行为, 加大执法力度;三是完善环境标准体系。要根据新疆实际, 翻译出版一批民族语言文字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知识宣传材料,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文明, 推行绿色消费, 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摘要: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新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 严重地阻碍着新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分析了新疆环境经济手段现状, 提出必须运用适当的环境经济手段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同时提出了选择环境经济手段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经济手段,庇古手段,科斯手段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 (16) 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217-219.

[2]厉以宁等.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3]王金南.排污收费理论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69-77.

篇4:经济环境

摘要: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公共物品性等特点,使得市场制度在环境保护领域失灵,这就需要依靠政府进行干预来补救,但政府的干预需力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以避免干预过分不足造成政府失灵。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干预

1市场制度环保领域的失灵

1.1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外部性,特别是环境损害会造成外部不经济,这致使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对环境损害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却转嫁给社会公众来承担。

1.2环境资源的公共财产特性

环境资源的不可分性是环境公共财产特性的重要原因,此特性必然导致企业滥用环境资源。

1.3环境资源的价值未得到应有重视

1.4环境损害的时间分布不均衡性

可能在相当常的时间内,环境损害的增长是缓慢的,是属于一个量变的范围。但当超过一个阀值后,就会产生质变,恶化程度就会迅速增长,但这时在补救就太迟了。在达到阀值以前,人们不会将即将到来的供给的突然减少计算到与他人讨价还价中,因此在市场上没有一种价格心系会提醒人们节约使用该资源,,但一旦按以前的成本交易,就会将对环境后再生资源的破坏推过阀值。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环境保护的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靠政府进行干预来补救因市场失灵长生的弊病,因为政府天生就是一种克服外部性和产权不明等问题的制度安排。发达国家从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历程中总结出的规律也表明:“经济靠市场,环境靠政府”。

2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的行为改变几个经济量变,从而改变经济当事人的成本收益计算,最后使他们自动的做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事情上来。

改进产权制度

就是通过明确产权,为环境资源寻找代言人,激励拥有产权的人们去捍卫自己的利益,最后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以较小的政策投入获得较大的结果。比如对一条河流的保护,可以成立一家环境公司,这家公司的利益,就来自河流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所产生的效益,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他就会主动与河边上的那些排放污水的厂家去交涉。实际上,这家公司是在经营环境,将环境价值转变为商业价值。

2.1实行环境资源核算

传统的GDP的指标体系已不能正确反映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程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反,对环境资源的无限制消耗却成为GDP增长的助推器。因此,要积极实行环境资源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环境污染的报告问题都可以通过其价值量的形式,在经济指标中得到反映。

2.2足额征收排污费

排污费是建立环境损害的补偿机制,使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一种手段。通过收费的形式对环境资源予以定价,并将其价格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从而改变市场价格信号以劝阻某种有害的环境消费后生产行为,同时也刺激了污染削减技术,其收入还可以为政府治理环境提供资金支持。

2.3财政投入政策

具体来说,包括一下两方面的内容:(1)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政府是环境保护投资的重要来源,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2)财政补贴。做法对植树造林、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社会经济活动实施相应的财政补贴。

3结语

篇5:经济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

摘要:1 我国环评制度的发展和特点 发展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后,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开始引入我国.1978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首次提出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开始实施,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强制性法律制度确定下来,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作 者:祝兴祥 作者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期 刊:环境保护 PKUCSSCI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23)分类号:X3

篇6:经济与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7:优化经济环境

宁夏新闻网

2006-1-26 17:32:53 ——2005年11月14日在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自治区副主席 郑小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优化经济发

展环境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级政府和纠风部门,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把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抓重点、抓巩固、抓落实,纠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积极开展行风评议工作。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从2003年开始,自治区连续两年在全区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和重点窗口行业,开展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公开评议工作,促进了政府部门和行业的政风行风建设,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各参评部门、单位对评议工作高度重视,均成立了以 “一把手”为组长的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以及政务公开等制度,并针对本部门、本行业政风行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整改,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政风行风建设得到加强。从前两年的测评结果看,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和窗口行业的满意度逐年提高,说明人民群众对各级政府部门的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是肯定的,对自治区抓政风行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是满

意的。

按照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全区性的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公开评议工作暂告一段落,转入正常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今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对象主要是:党委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府工作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单位,服务窗口,重点是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部门和行业。整个评议工作从6月份开始,11月底结束。69个参评部门和单位都通过宁夏日报、宁夏新闻网等媒体向社会做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公开承诺,认真解决影响政风行风建设的突出问题。自治区和各市、县(区)都开办了《政风行风在线》栏目,各级参评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走进直播间,与人民群众进行交流沟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问卷调查已经结束,评议结果

正在汇总。

(二)认真抓好“四个坚决纠正”。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从2004年开始,自治区对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以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进行了坚决纠正。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开发区由36个减少为22个,规划用地面积由324平方公里压减到132平方公里。清理并偿还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2.52亿元。清理拖欠工程款9.39亿元;拖欠农民工工资绝大部分已经偿还。一些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得到处理。银川市在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过程中,实行最低补偿价保护政策,群众得到的补偿均高于市场评估价的25%。他们通过建设康居新村,妥善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同时,制定得力措施,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管理,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做到了“无震荡拆迁”和“良性安置”,维护了群众利益。

(三)深入开展“三项重点治理”。主要是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收费乱、看病贵、负担重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一是认真治理教育乱收费。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收费和“两免一补”政策,全区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达53万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55.79%,涉及金额1.4亿元。坚持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开展创建“教育收费规范县(市、区)”活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建立健全了收费巡视、责任追究、社会监督等制度。2002年以来,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194起、违规收费994.13万元,清退601.48万元,处理责任人73人。二是狠抓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认真治理整顿医药市场和虚假医疗广告,严肃查处无证或证照不全的药店和诊所。加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全区县以上公立非营业性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招标药品品种基本涵盖医保药品目录和80%的临床常用药品。开展医院“管理服务年”活动,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收受 “红包”、开单提成和乱收费等问题,全区县以上公立医院普遍实行了住院费用清单制、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三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政策,农民减负4.9亿元。加强涉农收费专项治理,查处涉及农民负担案件166件,处分有关责任人员81人。

(四)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治理。一是狠刹公路“三乱”问题。全区取消公路收费站点7个,查处“三乱”案件47件。今年初经国务院三部门检查验收,实现了全区境内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目标。二是认真开展整顿统一着装工作。全区清理出违规着装的部门14个,涉及11025人,收回服装3959套,标志11025套,维护了制式着装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坚决纠正企业违法排污、危害群众健康的问题。在今年的环保专项行动中,全区共检查企业800多家,对造纸企业和电石、铁合金、焦碳行业进行了清理整顿,关停属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企业55家,对30家电石、铁合金企业的69台矿热炉进行停产治理。四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高考移民”问题进行了认真清理。2004年以来,全区共清理出“高考移民”427人,维护了我区考生的利益。此外,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等不正之风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党政机关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和公车钓鱼、公车娶亲以及印制、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券(卡)等歪风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

2002年10月全区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着力提高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以建设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法制环境、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为目标,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推行政务公开、优化服务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积

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工作。自2001年国务院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出全面部署以来,我区的清理工作始终健康有序、扎实有效的向前推进,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经过清理,我区已取消、调整和停止执行的行政许可事项达486项,占清理前行政许可事项总数的45.7%。目前,全区已有76个行政机关进入政务大厅办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把过去分散、封闭、串联、无期的行政审批改变为集中、开放、并联、限期的便捷服务,提高了政务公开程度和办事效率。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多个层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削减、行政审批行为日趋规范,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公开、透明、高效的服务;通过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交给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学施政、民主施政、依法施政的意识不断增强,更新了管理理念;各地区、各部门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积极探索管理方式创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法治政府建设。国务院《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后,自治区政府提出了落实《纲要》的具体措施,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研究制定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

(二)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推行政务公开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各级政府代表人民依法行政的根本保证,也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一是大力实施“阳光工程”。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自治区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普遍制定了政务公开实施方案,编印政务公开手册和办事指南,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同时,将政务公开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实行考评。目前,全区25个市、县(区)和所有区直部门和乡镇全部实行政务公开,所有的行政村都实行了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在国有企业和中小学全面推行。二是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听证、论证制度。近年来,自治区和各地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电价、水价和物业管理、集中供暖、出租汽车服务费、垃圾处理费等,事先都通过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以减少决策失误,使各项决策更符合实际、符合民意。三是抓好政务公开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部门围绕政务公开工作,强化了政务大厅、服务窗口和政务公开栏等的建设。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兴庆区、金凤区以及自治区民政厅、国土资源厅、地税局等部门均设立了政务大厅,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自治区发改委、经委、财政厅、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计厅、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还设立了政务公开栏,除了向社会实行政务公开外,还在本单位内部公开了制度建设、工作运转、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方便了群众。

(三)进一步规范各类行政行为。规范各类行政行为,严格限定公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是依法行政、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保证。一是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自治区共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基金项目285项,降低17项,每年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8000万元。二是规范政府投资管理行为。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政府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除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外,一律不再审批。对其它项目,实行备案制。对属于政府审批权限和范围的政府投资项目,只要资料真实齐全,建设条件落实,且不需提请人大、政府审定或举行听证的,规定在20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并按程序予以批复;企业自主投资项目备案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办理核准最长不超过20个工作日。自治区发改委自主开发的“自治区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备案办理系统”,已投入使用。三是严格行政执法检查行为。2003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和办法,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如:为了优化教育环境,制定了《关于中小学乱收费行为党纪政纪处分规定》。为了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定了《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中违纪违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规定(试行)》;为了解决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自治区国家公务员违纪违规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这些制度对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执法行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投资者营造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为人民群众营造放心满意的购物环境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目的。近年来,自治区政府紧紧围绕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力度。一是协调组织工商、技监、烟草、公安、经贸等部门严查深挖假冒伪劣产品。深入查处食品、卷烟、酒类、洗涤用品及化妆品、农资产品、摩托车及其配件等11类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反映强烈的商品。二是规范了医疗、药品市场。2003年以来,全区药监系统共监督检查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1.7万家(次),查处案件3906件,罚没金额共计469万元。三是优化纳税服务,打击偷逃税行为。地税部门对查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申报纳税、涉嫌偷逃税等企业,在进行相应处罚的情况下,敦促其按规定补办手续,规范了我区企业的纳税申报情况,以点带面地规范了税收征管秩序。2004年,全区地税稽查机构共检查企业1200户,查补各项收入10297万元,查办各类举报案件112起,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共1251.22万元。四是集中整治文化市场。自治区文化、工商、广播电视、公安等部门组织了多次较大规模的集中整治行动,全面检查区内各种文化经营场所。2001年以来,共检查各种文化经营场所4491家(次),收缴并销毁非法物品349549件,责令停业整顿206家,取消违法经营资格127家,移交重大案件14起,净化了文化市场。五是整顿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准入资格制度,有效地遏制了承建商使用劣质钢材和偷工减料的行为,我区至今未发现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

(五)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投资者、企业和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树立政府机关良好形象的具体体现。各地、各部门在切实帮助广大投资者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困难的同时,对他们的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个人再教育、换领驾驶证等方面,与当地群众同等对待,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在宁夏投资创业。自治区教育厅指定银川市20多所中小学为“外商子女入学定点学校”,并挂牌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求全区各市县也将最好的学校列为“外商子女入学定点学校”,着力解决好外商子女入学问题。自治区公安厅在原有38条便民利民服务措施的基础上,又在户籍管理、交通服务、出入境管理、消防管理等方面推出了29项便民利民新措施,努力为群众创造良好、便

利的服务环境。

(六)认真抓好经济发展环境投诉受理工作。为了及时受理并处理投资者的投诉事项,切实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2003年3月,自治区制定发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投资者投诉管理暂行办法》,就投诉受理、投诉处理、办理责任等作出具体规定。自治区经济发展环境投诉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后,及时向社会公布了投诉电话,开展投诉受理工作。截至目前,共受理投诉78件,已全部办结。全区多数市、县(区)也成立了投诉中心,及时受理

群众投诉,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有些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工作质量和效率不高;二是当前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工作中侵害群众权益以及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群众上学难、看病贵、负担重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时有发生;少数行政执法部门和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办事不公、吃拿卡要、刁难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仍然存在。三是对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层次问题,研究的还不够深,长效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我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四、今后工作重点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自治区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力度,切实把优化发展环境工作贯穿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始终,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加大纠风工作力度,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大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力度。全面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促进政府机关和窗口行业的作风进一步好转。

(二)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机构的权力与责任,将社会和市场可以自行解决的事务从政府职能范围中逐步分离出去,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真正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二是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与行政首长负责制相统一的决策机制和行政执法责任机制,积极探索综合执法制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和失职追究制等各项制度,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三是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下大力气解决文件多、会议多、应酬性事务多等问题,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机关。继续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为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创造必要的条件。逐步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以及公务人员履行职责中的越权越职、失职渎职、违法违纪、不作为等行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党纪和程序的规定追究责任,以责任制约权力。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和行政执法绩效评估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全面考核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推动公务员队伍建设。

(三)严格行政事业收费行为。继续全面清理各类行政性收费项目、标准、依据和征收范围,及时取消各类不合理收费,降低收费标准。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要编制收费目录,每年向社会公布。加强收费监督管理,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只能流动和现场收取的项目外,按照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票据、统一缴纳原则,在政务大厅设立收费窗口,采取凭证收费、凭票交费、收缴分离的办法,统一收取。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足额及时缴入财政专户。加强对中介服务的管理,定期清查中介机构的收费项目、标准、范围,规范其服务行为。

(四)积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实行和完善土地经营使用权出让公开招投标拍卖制度、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和产权交易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教育,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公证等社会中介机构,规范服务行为,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服务和监督作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切实解决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商品“假冒伪劣”问题,特别要对直接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等制假、售假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和打击。

(五)着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实行检查审批、备案制度,减少对企业和基层不必要的干扰。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投资者和企业合法利益。积极培育律师、公证和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优良的法律服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全社会文化道德素质,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开放形象”的意识和风气。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从优化发展环境入手,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城市综合执法水平。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需要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我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得到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关心和支持,这次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关于全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汇报,对加快我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自治区政府将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在自治区人大的监督下,进一步开拓进取,务实苦干,扎实工作,使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取得实效,为加速推进我区现

篇8:经济环境

协调是指在不同的事物之间, 尤其是可能相互冲突的事物之间,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 能最大限度地兼顾对方, 而不是顾此失彼。所以环境法中的协调发展原则指的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要求对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利益都应当均衡地加以考虑, 以实现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利益的互惠共赢。

2 协调发展原则的演变

协调发展原则体现的是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在人类发展历史中, 由于缺乏一种全面而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许多国家出现了环境枯竭、生态破坏以及资源枯竭的问题, 从而最终影响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在人类的发展理念上, “征服自然”的观念占据统治地位, 所以在政府决策和法律制定中, 往往由于经济原因牺牲了环境利益。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抗, 人类遭到大自然最无情的报复, 无论是发达国家亦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难逃这个魔咒。

环境的危机引发人类对于传统的自然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人们开始怀疑传统的增长方式并开始探讨新的发展模式。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觉醒, 协调发展原则孕育而生并被加以推广。协调发展原则的面世, 彻底地改变了过去环境与发展完全矛盾的唯一选择方式, 它是人类对传统发展观的一次彻底的革命。协调发展原则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正确的位置与利益分配, 它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一个伟大飞跃。

3 协调发展原则的实现

协调发展原则的实质正是利益的分配原则。它通过确认环境与经济利益的正当性, 从平衡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利益分配结构。协调发展只有建立在以下三个利益原则的基础上, 才能在总体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目标:

(1) 环境利益优先原则。在实际操作中, 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伴随的往往是环境利益的损害, 但极少有人会出于环境利益而放弃经济或者社会利益, 为此, 环境法应当以环境利益优先的原则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和环境公益的关系做出妥善安排, 避免不当私益侵害环境公益。

(2) 利益平衡原则。利益平衡原则要求在环境立法、执法中对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加以充分的认识, 协调好私益和公益、现期利益与规划利益、部分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单纯地坚持其中任何一种单项利益, 最终都会影响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 利益正义的原则。利益正义就是指缩小各项利益之间差异, 同时加大保护少数利益。环境法在确认和坚持环境公益的优先价值取向的同时, 亦不能否认其他利益诉求的合理与正当性。所以, 对失衡利益必须给予合理补偿, 对于超衡利益必须给予控制。

4 协调发展原则在各国的实践

从20世纪90年代各国开始尝试制定和修改系统的环境基本法, 并确立了新的环境政策目标。许多国家更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扩大了环境保护的范围, 并且在政策上作出了“环境价值优先”的选择。这对于我国拓展环境保护视野, 协调经济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1) 1967年, 日本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第1条第1款, 关于“保护生活环境的目的”是作为第2款“与经济健全发展相协调进行”的附记而规定下来的。并在1993年制定的《环境政策基本法》中公开宣誓:“把作为人类存续基础的环境维持到永远的将来, 为人类的福利作贡献”定为自己的目标。

(2) 韩国1990年《环境政策基本法》第2条规定:鉴于环境质量及其保持, 保护舒适的环境并且维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是国民享有健康、文化的生活以及国土保持与国家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3) 2002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第3条规定: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环境, 将人、社会和国家的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自然综合体的保全优先;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确定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容许度。

(4) “环境保护优先”的生态理念在我国开始得到推广, 并在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得到了体现。例如,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其中首次提出了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良好区的生态保护新方略。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 提出了“协调发展、互惠共赢”的原则。而2006年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 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 对枯竭排放、资源开发以及生态开发行为的限制将会越来越严格与完善。

5 对协调发展原则的展望与建议

(1) 继续加强政府决策机制内环保政策份额。具体环境问题由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所以各级政府的决策就成为解决具体环境问题的最有利手段。从实际情况看,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涉及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一再要求加强考虑环境因素的综合决策, 但仍然在很多地区流于形式。

所以, 在各级政府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过程中, 必须继续加强决策的全过程中对于环境份额的考虑, 坚决摈弃“环境与发展相互分割”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各项利益平衡关系。也只有通过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相关环境措施, 才能从源头上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政府决策所产生的整体经济与环境效应可以满足不同方的利益、各层次的利益, 使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 完善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价的机制。环境与资源的价值的评价是为协调由于利用环境和开发资源活动而产生的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而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价环行为受益和损害的程序来保障政府正确做出对于各类环境利用和资源开发行为的决策, 从而预防可能的环境损害风险。

政策环境的评价机制将成为所有决策的资料来源, 其目的在于直接避免或减少决策性失误、防止产生由决策导致的环境问题, 为区域开发的规划和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的环境依据。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完善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规范, 扩大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 制定与时俱进的评价标准, 并最终改革整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是个很早就提出来的环保理念, 但是一直无法在我国得到有效实施。环境公益诉讼能直接体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民主性, 是对不当行政决策监督进行制约的有力法律武器。当然, 公众参与并不一定能保证永远作出正确的决定, 但是它在程序上满足了正当性的要求。在公众参与的公益诉讼领域,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私人检察官”等相关规定, 在维持民法上的原告诉讼资格要求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标准不变的大前提下, 适当扩大公民以个人名义代表公众利益提起环境诉讼事由的范围, 赋予更多的公众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 这样可以真正发挥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优势, 达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

6 结论

经济全球化和系统化以及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对经济增长提出了迫切要求, 但这要求直接导致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的紧张与冲突。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日益贫乏的资源, 我们只有以协调发展原则为纲, 落实其他环境法原则, 才能平衡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分配。我们要积极地以综合的生态价值取代单纯的经济价值, 改变传统的掠夺式的发展主导价值理念, 最终走出环境与经济冲突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明.现代化与人和自然的矛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4][日]原田尚彦.环境法[M].于敏,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5][俄罗斯]M.π.彼德罗夫, 胡孟春.世界荒漠[M].李耀明, 译.上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6]汪劲.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金钟范.韩国区域发展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8]燕守广, 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1) :55.

[9]李福源.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科技发展观[J].昆明理工大学, 2007 (1) :29.

[10]张厚明.试析“十一五”时期的宏观调控环境[J].经济与管理, 2006 (7) :6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经济环境】相关文章:

国际经济环境06-16

环境经济手段06-23

经济环境效益06-28

环境经济损失07-14

现代经济环境07-30

经济环境论文范文05-10

旅游经济环境分析07-09

优化经济环境心得06-22

经济与环境系统05-28

环境经济核算06-07

上一篇:2022六一儿童节发朋友圈的句子_儿童节怀念童年心情说说下一篇:汽车三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