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

2024-04-10

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通用8篇)

篇1: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

扬科学精神,育专业人才

——****科学学院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总结

为营造良好的科技学术氛围,提升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挖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潜能,****科学学院以第三次党代会为契机,开展了第九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学术节以“扬科学精神 育专业人才”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同学们展现自我、提升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一、精心准备,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科技学术氛围

为使科技学术节得以更顺利地展开,****学院党支部和分团委高度重视,精心动员,要求各个学生组织和团支部充分活跃起来,着力打造“特色型、专业型、团队型”的科技学术活动,多方面、全方位挖掘学生的潜能。科技学术节开幕之初,****学院分团委和学生组织的主席团成员就对活动方案进行了细致的商讨,最终确定了“扬科学精神 育专业人才”的活动主题,并对活动细则做了科学分析,拟定从专业、创新、文化、科技四个方面全面展开,为大家提供“平民化”的舞台,使同学们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能力。

11月18日,随着学院科技学术节的开幕,****学院科技学术节的各项活动全面铺展开来,为全院学生奉献了一场策划充分、内容丰富、有特色、高水平的科技盛宴。

二、科技竞技促进学术发展,努力培育创新应用型人才 科技带动创新,知识孕育精英。为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以学生组织为领头羊、各个团支部为支撑,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活动。活动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为宗旨,以“挑战杯”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为引导,通过开展科技知识竞赛和实践性比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中,“挑战杯”科技学术作品作为考察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学术能力的大型赛事,在选拔过程中,****学院以团支部为一个参赛单位,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邀请专业教师和优秀的研究生进行评选,营造了浓厚的专业学术氛围。此外,科技部还组织了计算机知识竞赛,题目涉及广泛,既有与日常相关的小知识问答,也有高尖端、高水平的科技前沿问题,同学们的课外知识、专业文化得到完善,并充分体现了当今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青年学生的活力,展示了****学院的优良学风,为下一步科技学术节的深入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学术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是对大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要求。为此,****学院以ITAT计算机技能大赛为引导,开展了“网页、FLASH、PHOTOSHOP设计大赛”、“大学生看世界”摄影比赛等实践性强、突出生活场景的活动,既为同学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享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提供了契机,也掀起了“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新高峰,将学院的科技学术氛围推向了新高潮。期间,学院还播映了多部以科技为主题的专题电影,鼓励同学们挖掘生活中的科技元素,积极创作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三、学术节凸显专业特色,全力打造科研型学院

在“务实、求实、踏实、扎实”的良好院风影响下,****学院广

大师生潜身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探索专业学术的新领域。孟广武院长作为****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多次对毕业生进行了论文指导,鼓励****专业学生大胆思考,努力进行高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建模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学术节期间,曾现洋老师以“漫谈****建模体系的创建”为题,为大家奉献了一场专业研究型的学术报告。此外,会计系主任张廷新还以“反倾销会计理论研究”为题做了报告,以此鼓励会计系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严谨的学风孕育了****人缜密的思维,在此期间,****学院的专业成果也日益凸显。在全国大学生****竞赛中,桑广、赵国栋两位同学脱颖而出,与其他9名山东学子一同晋级决赛。在科技学术之星、科技学术作品的选拔过程中,****学院也挖掘了一批以赵宏伟、李成允等为代表的学生,他们或在各大专业比赛中成绩优异,或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或多次参加全国学术论坛,树立了先进典型,成为全院学生的学习榜样。

笔下生情,为提高课堂质量,端正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院开展了课堂笔记评展活动,并邀请优秀教师为大家讲解笔记的要点、结构布局以及整理笔记的意义等,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此外,****学院还开展授课模拟大赛、会计实务大比拼、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活动,以此发挥****与应用****、会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三大专业的优势,努力培养专业型高素质人才。

四、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与科技学术相得益彰

浓厚的文化气息,是养育优良人才的沃土,科技学术节虽然是以

科技为重要出发点,但其中的文化底蕴依然是众多学子需要加强的基本素养。为此****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气息浓郁的文化活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

“赢在大学”征文比赛以“规划大学生活,把握精彩人生”为主题,引导大家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同学们朴实的文笔中流露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以及乐观积极地人生态度。他们执着于专业、执着于梦想而孜孜不倦、博学至精的精神,正是科技学术节的意义的精髓所在。

宿舍是每个同学的第二个家,是温暖的港湾。科技学术节期间,****学院举行了以“科技点缀生活 和谐萦绕心中”为主题的宿舍文化节,通过开展“吾爱吾舍”征文、宿舍文化装饰、DV宿舍故事大赛、宿舍PPT风采展示、特色型宿舍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的活动,以先进带动整体,以活动促进和谐,以特色展现多元,将科技融于生活之中。

将所学知识用于服务社会,展现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是科技学术节的一大突破点,为此,****学院09级会计专业珠心算小组发挥专业优势,赴河东小学德育基地进行了珠心算精华传递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了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做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出色的口才、机智的反应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学院举行了口才风采大赛、模拟法庭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同学们用敏捷的才思、幽默的语言、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

心理素质,展示了当代大学生高思维,敢做敢说的优秀特点,也使学院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开阔,更具有吸引力。

我的创意,我经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一直都是科技学术节的重头戏,历来都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在科技学术节开幕式上,曾获得省创业计划大赛银奖的“奥维”团队就做了作品展示,并同大家分享了成功的经验。在本次科技学术节期间,****学院分团委鼓励同学们积极组队参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经过近二十天的准备,学院共收集到来自班级、学生会各部门的三十份创业计划作品,并集中进行了PPT项目展示及优秀计划书的评选,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科技学术气息的形成。

为搜寻民间艺术人才,展示传统文化,****学院开展了手工艺品大赛。该大赛得到了同学的积极响应,很多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此类比赛体现多才多艺的理念,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民间作品,充分显示了我院的教育工作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为我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版。

六、总结

****学院在校团委的统一指导下,以“扬科学精神 育专业人才”为主题,以“文化、创新、实践、成才”为宗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群众性活动。使广大青年学子更加崇尚学术、更加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知难而进,进一步弘扬了创新精神,勇攀高峰的精神。弘扬了我院的先进教育理念,加强了我院的学生教育工作,发展了我院的科技学术力量,丰富了我院的科技文化内容,使我院的科技学术教育

不断发展。

当然这次科技学术节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挑战杯”大赛缺乏一定的深入了解,大量借鉴前辈经验;活动开展的宣传力度缺乏,活动范围狭窄;有些活动组织缺乏条理性,组织机制不完善;一些考核制度不完善,评议并非透明化等问题,还有待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总而言之,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科技、学院文化氛围,促进了大学生群众性科技文化活动的普及和深化,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建了良好的校园实践科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和发明创造。科技文化节已成为****科学学院学术活动的催化剂,使科技文化活动不断蓬勃发展,成为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2: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

各位参赛选手:

经相关领导、老师以及本大赛筹备委员会的商讨与多方协调,现对第五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广东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决赛所提供仪器作出如下说明:

为提倡并鼓励各参赛选手队伍能以最为简便、最为低耗的实验方案,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价值,亦同时为一天(8小时)的决赛实验时间提供可行性,故决定仅为各参赛队伍在决赛中提供生物化学实验中常规常用仪器,例如:

PCR仪

冰箱(4℃、-20℃)不锈钢座式灭菌消毒器 超净工作台 超声波清洗器

低温保存箱 电热干燥箱 电热恒温干燥培养箱

电热恒温水浴锅(室温+5℃~99℃)电泳仪

电子分析天平(0.0001g)电子天平(0.01g)高速冷冻离心机 恒温培养震荡器

以上为大赛所提供之主要实验仪器,若对此有疑问,请随时与负责之同学取得联系,我方将热情为各位参赛选手解答。

此外,若各参赛队伍所需上述列表以外之仪器,因各种原因我方未能提供,初赛评委或赛事工作人员将主动与各队伍负责人取得联系,协商解决方案。

谨预祝各参赛队伍在本次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筹备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相关负责人:陈凤宜*** 吴静怡 ***

颗粒制冰机

可调高速电动匀浆机(22000rpm)蠕动泵

台式离心机(4000rpm)台式酸度计

旋风式微型高速样品粉碎机 旋片式真空泵 旋转蒸发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投射仪

篇3: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

大学生对于参加“挑战杯”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很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中途就被淘汰,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选题不好,没有找准正确的方向。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好事半功倍,选题差劳而无功。因此, 对于刚刚步入科研领域的大学生来说,更应认真、慎重地对待选题。

本文作者有着多年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的实践经历。通过对历届挑战杯获奖者的作品题目进行剖析, 并结合自己亲身体会,从选题原则、选题途径、选题策略和选题禁忌四个方面来探讨“挑战杯”作品的选题问题。

一、选题原则

从挑战杯竞赛的宗旨、目的以及历届挑战杯获奖作品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挑战杯参赛作品的选题需要遵循“先进性、创新性、价值性和可行性”四项原则[5]。

(一)先进性

先进性就是指你的作品能够反映当今科技的发展水平,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当某一作品的选题处于学科前沿或是研究别人未曾研究的领域,或是虽然有人研究,但还没有成果出现的领域, 那么该作品就具有先进性,在竞赛中就有可能获胜。 比如第一届挑战杯北京大学的作品“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土地评价模型的建模研究”,该作品是把计算机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中,这个选题在当时就具有先进性。我们知道,在上一个世纪中,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信息技术最主要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才开始问世,80年代电子计算机在国内刚刚起步,更谈不上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可以说,在当时,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开创一片新的天地,都具有先进性。如果对历届挑战杯的作品题目进行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到,第一届挑战杯一等奖获得的作品中,有一半作品的选题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以后逐年下降。图1给出第1至第9届获奖作品中,选题涉及计算机应用的作品所获奖励占总奖励的百分比(第1到第7届最高奖为一等奖,只统计一等奖,第8到第9届只统计特等奖)。如果现在再来利用计算机来从事某一领域内的研究,就很难具有先进性可言,更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那样热门。一般在新兴学科和热门领域内选题,往往能够反映当时的学科发展水平,具有好的先进性。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图2给出第1至第9届获奖作品中,选题涉及到人工智能的作品所获奖励占总奖励的百分比(第1到第7届只统计一等奖,第8到第9届只统计特等奖)。

(二)创新性

在战杯中获奖的作品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选题突出“新”,创新性非常显著。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又分为多个层面:它包括理论上创新、方法上创新、技术上创新和应用上创新等等。

1.理论上创新:理论上创新是指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学生自己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后逐步上升为自己的新的理论见解。一般只有充分掌握研究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理论见解。有了新的理论见解,不论是否采用他人的技术或方法来验证,多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如果思想、方法、手段和技术路线均为自己所开创,那么你的选题就属于原创课题。这种课题容易得出新的结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研究风险和遭受非议,也是值得探索的。

2.方法上创新: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来阐述一些已有的问题,也常常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科学结论,这种选题也具有很好的创新性。这里说的“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包含自创的新方法,也包括将别人创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新的领域。对于绝大多数本科生来说, 由于理论积累和思维深度、广度还是相当有限,一般难以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因此,主要的创新形式是在技术、方法和应用上的创新。

3.技术上创新:利用新的研究技术,比如新设备、 新试剂、新手段来研究已有的问题。这种选题具有很好的新意,往往能够更好地证实或否定别人的思路或假说。

4.应用上创新:是指把他人思想、技术或方法,应用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上去,特别是在交叉学科领域,也有可能得出新的科学结论,有时还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收获。应用上创新的关键是要寻找到新的材料、新的研究对象或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社会问题, 前人不可能进行研究,所以选定这方面的课题,只要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就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研究价值, 无须费力气去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

图3是对第十届“挑战杯”的23件特等奖作品,从创新点进行分类统计。图3统计结果显示,获特等奖作品中,应用上创新排第一位,约占52.2%,其次是方法上创新和技术上创新,各占26.1%和21.7%,而理论创新最少。理论创新需要充分掌握研究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理论见解。由于大学生受到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限制,加上缺乏实践锻炼,所以很难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论见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思想上、方法上、技术上或研究对象上的创新,多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那种使用已有的思路和理论,在技术上和研究对象上又没有新意,只是重复、验证或丰富他人的结论,就缺乏创新性。从历届大学生“挑战杯”获奖作品的题目中不难看出,好的作品不但突出选题上的“新”,而且在一件作品中往往包括多个创新点。

(三)价值性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一定要对人类社会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价值性在于通过研究能够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能够增强人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为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服务。总之,价值性在于无论何种选题,都应该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能够对社会的进步有贡献,能产生效益的(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所选的题目要具体,在你现有的条件下要能够实现。它包括你的假设是否合理,你的设计路线是否可行,你的实验条件是否跟上,你的经费是否充足,你的人员知识层次是达到,你的外部环境是否允许,你的研究对象是否支持,你的研究资料是否能够获得,你的调查是否会受到阻挠等等。

除了上述所说的四项原则外,大学生在选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扬长避短。有些学生一开始非常热衷于挑战杯课外研究,但由于对从事的研究课题不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厌烦枯燥无味的实验,以致失去研究兴趣,半途而废。这也属于一开始选题就出现了问题。

二、选题途径[6]

我们知道选题需要遵循的原则后,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选题,好的题目从哪里来。一般可从以下10个途径来考虑。

(一)热点问题

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一般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每年都会发布有关该领域或部门的研究《指南》,表明了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关注的热点,选题时可以依据有关领域或部门的研究《指南》,提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科研课题。

(二)社会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速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新兴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例如,人们对手机彩电等显示屏分辨率要求的提高,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便得到快速的发展,因而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这种为了推动市场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从社会需要中选题, 往往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也是选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亲身实践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会不断地遇到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捕捉生产和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是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的源泉。例如关注生态村建设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精神需求问题;生态环境产业化问题等等。

(四)空白地带

科学在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在不断地交叉与渗透。在交叉处的空白区寻找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也能形成十分有价值的课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将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先进经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 领域中,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效果和作用。

(五)观点质疑

任何一种理论或结论,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有缺陷和不足。因此,要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现有的理论和观点。当人们从来没有质疑牛顿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时候,爱因斯坦却对其进行了质疑,并由此萌发出建立新的时空观的设想。许多前人的理论和观点,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都会显示出缺陷和局限性。只有质疑现有的理论和观点,才能提出更新的理论和观点。

(六)历史难题

善于发现书本中的历史难题,也是选题的一条途径。我国数学家侯振挺教授,从“马尔科夫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Q过程的唯一性”问题,从而解决了概率界多年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并创建了“侯氏定理”。 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也一样。

(七)学术争论

对于自然现象或规律的认识,历史上往往存在着不同观点,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争论。例如,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和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之争,都是历上最著名的学术争论。关注当前学术争论的焦点,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八)反面思考

在思考问题时变换一个不同的角度,从相反方向思考。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但是, 如果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也有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反复推敲

在阅读书本以及期刊文献时,经常会遇到“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某种程度上”、“在给定范围内”等一些限定词。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这些限制词,是发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鲁迅说过:“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这对科研选题也是很有启发的。

(十)失败案例

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案例中寻找到失败或失误的原因,就有可能在失败的废墟上,重新筑起科学大厦,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图4从是选题途径的角度,对第十届“挑战杯”的23件特等奖作品的选题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显示, 获特等奖作品中,源于热点问题的选题约占30.4%,其次是源于社会需要的选题占17.4%。如果仅对社会科学类进行统计,9件获特等奖的作品中,有4件作品的选题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占44.4%。因此,有关社会调查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选题,需要瞄准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数据的获取、加工、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以上简单地列举了科研选题的常见途径。对于千奇百怪的自然界和复杂多端的人类社会,有着各种疑难杂问。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导师的指导下,就会找到合适的科研课题,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三、选题策略

(一)类比策略

通过研究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采用类比思维方法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二)对立策略

从已有事物、经验或课题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采用对立思考方法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三)转换策略

通过对事物之间的转换来获取研究课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转换策略一般是通过巧妙地绕过问题障碍,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未知问题变成已知问题的一种思考策略。例如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 就是运用了转换思考策略,利用浮力等于物体重量这一原理,解决了当时无法直接称大象的难题。

(四)移植策略

移植策略就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或方法, 移植到其他领域,进而产生新课题的一种思维策略。

四、选题禁忌

(一)选题过大

学生对于所选课题应是力所能及和深有体会的, 切莫好高骛远、贪大求全。学生在科研选题时必须要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难题,而且要对所选课题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

(二)缺乏条件

选题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科研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例如研究资料、科研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研究场地是否具备,研究时间是否能够保障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选题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选择科学研究的课题的时候,既要注意实际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实际需要的问题并不是谁都能够研究的,这就要看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

(三)含糊不清

科研课题一定要精练、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模糊、空洞。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缺乏科学性,而且目标不清楚,难以下手。例如“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这个课题从形式上看,好像没有什么不妥,但实际上却含糊不清。到底是研究如何优化教师行为,还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果两者都研究,研究的切入口、研究的重心又在何处?这样表述,带有结论性口气,更像一句工作口号, 缺乏研究的味道。

因此,大学生“挑战杯”选题不宜选太大、复杂的课题,更不应该选择带有结论性、口号性的空洞课题。

摘要:通过对历届挑战杯获奖者作品题目的剖析,探讨了挑战杯参赛作品选题的基本原则,并从热点问题、社会需要、亲身实践、空白地带、观点质疑、历史难题、学术争论、反面思考、反复推敲和失败案例10个方面,以及类比思考、对立思考、转换思考和移植思考4个角度,分别阐述了选题途径和选题策略。最后对选题禁忌做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挑战杯,科技作品,选题,剖析

参考文献

[1]张灵,胡桂英.从“挑战杯”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高师创新教育[J].现代教育,2007,(11):168-169.

[2]平扬,冀宁,李新玲.109名院士为“挑战杯”题词:鼓励青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N].中国青年报,2007-11-01.

[3]柳晓森,陈杰.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开幕——王兆国致信祝贺[N].人民日报,2007-11-16.

[4]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官方网站[DB/OL].http://www.tiaozhanbei.net.

[5]宋伟.科研选题论证中的四原则[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1,3(04):70-71.

篇4: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学术科技活动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进行创新型科研的重要基地,很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各种学术科技活动为平台,探索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缺乏创新的毅力。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灌溉式教学,轻视实践;创新实践活动少,学生参与少;一些专业课设置不合理,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成为重中之重。大学生要在大学校园经历四年,四年光阴不短不长,却对大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有自己热爱的专业知识,以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关键。

二、基于学术科技活动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具有创新性、探索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创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灵魂,探索是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有效途径,自主是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必备条件,实践是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地了解并把握这些特征,才能够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平台上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便为国家储备高素质人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学的基本宗旨是发展学术、追求真理。要积极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把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让他们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教育环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并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学术科技活动、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非常关键。

高校要鼓励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下,积极参与实践科研活动(类似“挑战杯”“建模大赛”等学术科技活动)。为让大学生能够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加一些科技社团,高校要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通过创造这种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探索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迎接挑战、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还是大学生本身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等院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

面对当前许多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高校必须开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新思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组织模式进行探索,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际工作中尝试实践。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科技论文写作给予入门指导,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全程式培养模式,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有用之人。

2.探索过程中的体会

近几年来,国家和各地方院校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科技竞赛活动,为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其创新能力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以泰山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为例,我们以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为契机,开展适合本专业的学术科技活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科技立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认证杯”数学中国建模网络挑战赛等。我院还积极开设特色的社团,宣传组织全校同学参加。

在每年的五月份,学校都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建模协会每年都被评为“校十佳社团”。每年九月份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不仅我院系的学生积极参与,全校大学生也都积极参与。竞赛前期,学院组织赛前筛选,以赛前模拟考试选择有能力、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参加,还组织专业知识渊博的教师对他们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竞赛期间,我院还领导成立创新实践小组,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导师从旁辅助;竞赛结果出来之后,学院领导给予获奖人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公示,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同时,对于每年举行的科技立项,鼓励对此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加。譬如,我院李同学在房亮导师的指导下,于2011年参加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其“农村联合生态养猪实施方案设计与分析”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并且得到了泰安市政府的重点资助。此项目的成功,激发了我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热情。

不仅如此,院系在教学过程中,还开设了科技创新所需知识的相关课程培训。课余时间为学生请一些有名人士开设科技讲座,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指导。最终实现课程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由此来构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学院网站上,学院通过“科研研究”专栏对学术科技活动进行宣传,并展示科研成果,让全校师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最前沿的学术科研竞赛。

以上举措都是以学术科技活动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很值得提倡和发扬的。

3.以学术科技活动平台,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学生在教学中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自己容易掌握的学术科技活动,才能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锻炼,自我能力的提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不能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来教学,应该善于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及正确引导。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高校是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的重要环境,科技创新活动与校风学风建设是相互促进的。积极开展类似“挑战杯”的科技竞赛来激励学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可利用的资源,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情况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充分实现学生、教师、高校的三方共赢,更加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为祖国提供更多创新型人才,建设美丽中国。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正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重点以各种科技竞赛为平台,构建适当的科技活动组织模式,努力探索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才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时期,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核心要素。对于大学生而言,根据自身专业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以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高校和社会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大学生自己更要珍惜时间、抓住机遇、勤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代玉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29(2):199-124.

篇5:首届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开幕词

在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开幕词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下午好!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今天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院党委、院行政对第一届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顺利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

学院“十五”发展纲要确立了“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并提出“要全面建设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我院第一届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技兴趣,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学生钻研科学,展示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促进我院校风和学风建设,形成健康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借此机会,我对本次活动提出几点要求:

1、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群策群力,确保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的顺利开展。各系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特点,确定相关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要引导学生到实验室去,通过各种实际操作,发明创新等提高活动水平;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2、活动过程中要增强群众性,扩大活动的参与面,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学术活动中来;要注意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培养科技兴趣,又能提高科技品德修养。

3、开展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是一项很好的活动,今后要把这项活动常规化,成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每年举办一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品牌,以此来充实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预祝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圆满成功!

篇6:第四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

暨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开幕式 本报讯 2010年5月17日早,第四届第四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暨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开幕式在广东药学院大学城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出席嘉宾分别有省委副书记刘玉浦,省人大副主任陈小川,省政协副主席王珣章等人。

挑战点燃希望,创业成就梦想

“挑战点燃希望,创业成就梦想”的口号带我们进入了学生科技氛围中,一支训练有序的旗手带着各大高校的标志拉开了终审决赛的帷幕,全省有77所高校,40万的大学生参与到挑战杯活动中去,676支团队进入省级赛,而今天的终省决赛的队伍为36支,参赛人数也是历届之最,体现了各大高校对挑战杯的重视

接着由团省委书记()致开幕词,说明了我们广东省对这个科技学术“挑战杯”活动的重视,以及体现了我们现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强,对大学生给以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接下来来由承办方广东药学院的党委书记吴梅兴致欢迎词,对各位来宾的到来给予了热烈欢迎。提到广东药学院近年来对挑战杯的投入已取得一个很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给广泛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发挥他们的才能。

国家的希望在于创新,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

在观看我们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短片中,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我们广东大力投入到学术科技氛围中来,弘扬了我们岭南一带的先进文化,以及帮助到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转变,同时营造了一个科技盛宴,让我们广东的大学生更能展翅翱翔。国家的希望在于创新,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我们最前沿的大学生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接下来由主办单位代表团省委谭君铁书记致辞,他说道我们大学生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创新,因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做到无愧于青春,无愧于大学,见证成长与奇迹。

接着一个“挑战人”的挑战宣言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震撼,因为他们的热情,因为他们的激情,因为他们的坚持,更因为他们的勇敢。

最后的在主持人的倒数时候,舞台背景的火箭与舞台左边的飞碟,伴随着巨响点火发射,象征着青年学生的科技梦想瞬间放飞升空,把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在启动仪式的同时,全场观众共同放飞手中的纸飞机,满载着青年学生心中绚丽的创业梦想,迎风飞向自由蔚蓝的广阔天空。

篇7: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宗旨

提高我校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拓宽知识视野,为学生成为厚基础理论、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必备条件。

第二条

申报对象

全日制本科一、二、三年级学生,硕士一、二年级研究生,以及五年制本科生的四年级学生均可申报。

第三条 申报项目范围

重点申报学术思想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资助范围为:

一、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二、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性研究的创新项目。

三、小发明、小创作、小设计等项目。

四、社会调查项目。

五、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

第二章 申报及评审

第四条 申报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

第五条 申报人一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不得同时在不同项目之间交叉申报,已有项目未完成者不得申报新项目。

第六条 申报、评审程序:

一、学校发布申报通知。

二、申请者填报《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立项申报书》,上交学校(一式三份)。

三、学校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按本办法要求进行初步评审筛选,并对拟推荐项目提出具体推荐意见报学校主管领导审批。

第三章 经费资助与管理

第七条 对于立项的课外学术科技项目资助,科技发明制作项目约2000元/项,学术论文(包括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学术论文)项目500-1000元/项。重点项目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资助经费。

第八条 经立项评审通过,将下拨资助金额的50%。中期检查通过后,将下拨余下的资助金额。

第九条 资助经费使用范围:

1、科研业务费:

(1)测试、计算、分析费;(2)科研资料费。

2、实验、材料费:

(1)原材料、试剂、药品等消耗品的购置费(2)标本、样品的采集加工费。

3、小型实验器材、工具购置费。第十条 下列开支不能报销:

1、招待费,包括礼品费和餐费;

2、订报刊费、电话费及购买电话磁卡费;

3、购买大型仪器、设备费。

第十一条

项目启动时间从学校正式公布之日算起。项目完成时间一般在一年以内,最长不得超过二年。

第十二条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项目必须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讲师。

第十三条 在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或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在一定范围内组织一次学术报告会,交流和汇报研究成果。

第十四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须向学校提交结题报告(一般包括项目研究情况、使用方法与手段、查阅引用资料情况、成果完成形式和价值、得失经验等)、研究论文及成果实物等,并填写项目结题报告书。学校对已完成的项目组织鉴定。

第十五条 首次项目完成情况好者,二次申报时可优先资助。

第四章 验 收

第十六条

验收分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

第十七条

项目的验收由学校科技处把关。验收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种类型。

第五章 奖励

第十八条 对项目完成好的,即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或针对此项目发表的文章刊登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刊物的个人,学校给予表彰,推荐参加全国同类学术科技竞赛。

第六章

附则

篇8: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

关键词:课外学术科技平台建设,发生发展,思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 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 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这三个方面, 在一个时期可能同时存在, 并相互发生作用, 但因社会背景的不同, 会凸现出不同的侧重点。或重学习, 或重创新, 或重应用。创新是中间环节, 学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 应用是创新活动的指向。目前我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基本呈现一种互动的促进机制, 即学术科研活动促进学习的深入、创新的活跃、应用的广泛。

一、我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历程和基本情况

1988年9月, 伴随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逐步为社会接受, 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80年代初期到1989年前后,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和校园文化的繁兴,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始启动。全国学联在其启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不断修正校园文化活动领域, 最终提出“要将学术科技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来抓”, 开启了高校共青团、学生会和学校有关部门校园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工作的新思路: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基金;营造校园良好学术氛围;促进研究与应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建立评比表彰制度。

第二阶段,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系统化、规范化, 并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迈进。1989年12月20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31所高校联合发起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 开启了“挑战杯”活动的序幕。它经过十年的磨砺, 逐渐成为将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整和起来的一个平台, 成为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一面旗帜、一个主战场, 它确定了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 1999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使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总体突破。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在量的积累中逐渐实现了质的飞跃。它不再是“业余爱好”、不再是小打小闹、不再是小家碧玉, 而是发展到研究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学术理论和科技发明, 成为高等院校与现实社会、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平台建设的现状与思路

近年来,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为高校育人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 在培养学生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高校经过多年的内涵建设, 对学生的学术科技活动也越来越重视, 都有着相对较成熟的学术平台, 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平台建设还存在着科技平台走向成熟还需努力、缺乏或只存在运营不成熟的科技活动组织机构、国家级学术科技类比赛项目参与较少等一些问题, 现结合长春中医药大学实际情况, 探讨大学生学术科技平台建设的新思路。

(一) 争取各方面支持, 找好着力点, 打开突破口

学生的学术科技能力决定了她个人的科研生命、创新能力、职业生命力, 共青团组织应该呼吁各级领导、部门都要高度重视, 应该把它列入重点建设工程来抓, 争得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与保证。尤其中医学、中药学从学科的属性来讲, 属于自然科学中应用科学的范畴, 研究周期长、经费高、出结果难, 学生的科技活动需要政策引导、制度支持。研究生导师学术科研水平高、课题充足, 是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最佳人选, 而对导师最有约束力与管理权限的莫过于学科, 因此找好着力点, 以政策引导、制度约束, 才能打开突破口, 形成良性循环。

(二) 创设良好外部和内部环境

在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全国学术科技类活动挑战杯竞赛中, 相对技术创新的如火如荼,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一些学科领域的学术科技活动则有些边角余料、生命垂危的感觉, 其形式与内容需要组织者的拓展与创新, 其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 其受重视程度则需要参与者的争取。此为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生社团等组织机构在学术科技平台建设中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许多细节性工作都是由它来完成的,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工作的有章可依, 有规可循, 科学化、正规化、有序化使管理机制建设变得必不可少;强大的师资队伍、内涵丰富的图书馆、畅通无阻的校园网络建设等为学生所用的学术资源是学术科技平台建设的基本保证。此为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 打造知名品牌, 吸引广大团员青年参与, 营造浓厚氛围, 搭建广阔学术科技平台

上一篇:时事政治学习资料下一篇:艾滋病日宣教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