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历年试题

2024-07-28

上海体育学院历年试题(共8篇)

篇1:上海体育学院历年试题

2014年上海体育学院考博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运动生理学

1简答(10分*3)

(1)试从生理学角度分析800米全速跑后为什么不能完全静止休息?

(2)试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才能获得最大力量”?

(3)运动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作用?

2.论述

(1)试述骨骼肌与心肌的生理学差异?(15分)

(2)试分析运动训练与运动疲劳之间的关系?(15分)

(3)有句话叫“走是最好的健身运动”,请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4)试述运动对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的影响?(20分)20分)

篇2:上海体育学院历年试题

摘要: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高中体育教育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在新时代下,高中体育教学已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合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优化创新。它的应用改变了高中体育教学现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体育;合作教学;探讨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以“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理念为基点的合作学习模式逐渐被应用到高中体育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教学阶段,体育课程是一门重要学科,其主要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化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体育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长期受到高考升学压力,高中课程设置的影响,体育课程逐渐向边缘化方面发展,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化,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此,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应用合作教学模式,来改变当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多样化的能力。

一、体育合作教学概述

体育合作教学模式是把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在“互动、互助、相互切磋和观摩”基础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作教学模式具有全新的教学观,能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教学模式非常适合高中体育教学,主要是因为它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在新课标背景下,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具有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需要客观、合理地设置合作学习主题,时学习目标明确化。二是:要采取异质分组的方法,确保小组间的平衡。在体育合作教学中,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比如,组织能力、技术掌握差异,使划分的小组更加合理。三是:要明确小组、个体责任,这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个人活动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避免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形式化。四是:成绩评价方面。在完成合作学习之后,要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展示成果,教师予以客观地评价,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比如,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合作教学策略

1、学生内部展示,不断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小组内部成员沟通、交流,让学生勇于在小组中展现自己各方面的动作技能,表达自己对该项体育运动的看法,引导学生全面而客观地认识体育动作,正确掌握动作要领,更好地融入到体育合作学习中。以篮球教学为例,由于学生的篮球基础各不相同,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小组成员展示篮球技能,小组成员相互讨论篮球运中产生的问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掌握篮球必要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2、不断优化体育合作教学模式评价

在对学生各方面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在小组中的地位,要以小组为核心,客观地评价班级中每位学生。而在评价小组的时候,教师充要分考虑到小组中每位成员表现突出的地方,创新的方面。以此,使班级学生能够相互配合与依赖,共同成长,构建一个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基点,共同创编某个武术组合工作。在完成武术动作的时候,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小组成员要相互配合、相互依赖,共同完成整体动作。在评价学生合作情况的时候,教师要对那些合作非常好的小组、小组成员予以表扬,使学生具备相互配合完成任务的意识,也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合理划分小组

在体育合作教学中,合理划分小组是其首要前提,小组规模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比如,小组过小会出现小组过多的现象,不利于课堂管理,也不利于各方面资源的优化利用。就其分组来说,小组规模好以2—6人为宜。教师要采取“异质分组”的方法,充分考虑该学期体育课程具有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在此基础上,需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开展对应的小组活动。由于高中体育课程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特点,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小组成员,推选小组负责人等,不断增进小组成员间的友谊,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以健身操学习为例,在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男、女生的搭配,快慢结合,注重小组整体表演的形式,对其表演效果予以客观地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准确掌握动作要领。

4、确保个体责任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个体责任,要让班级中每位学生都能明白自己在小组的职责、任务。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合理的特异性任务,不断细化小组整天任务,落实到每位小组成员身上。以排球垫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份排球点球报告,要包含各方面的技术要点,比如,半跪垫球、正面垫球。同时,每个小组成员单独完成,形成一份完整的报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适当安排一些活动,定期以抽查的方式,对不同小组成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而考核成绩将直接和整个小组成绩挂钩,有效防止“浑水摸鱼”现象的出现,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还能提高身体素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配合与依赖,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品质,能够互帮互组,共同成长,也能充分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合作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合理划分小组,分配学习认为,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符合新课标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于运鸽.高中体育教学之合作学习探究[J].快乐阅读,2013年32期

[2]陆霄.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年08期

篇3:上海体育学院历年试题

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的定义是除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外的所有运动术科,例如:体育运动项目中足球、篮球、乒乓球、学校体操、瑜伽、跆拳道、网球、游泳等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非专业运动技能比专业运动技能更能促进其全面的发展;从学校的角度,注重综合运动技能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运动技能;从就业的角度方面,用人学校不但要看重专业运动技能,更注重的是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因此,提高武术学院本科生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多方面的就业需求。目前,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存量增加,社会需求趋向饱和。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存量迅速扩大,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正在逐年递增。[1]作为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不但要突出本专业技能优势的同时还要提高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和知识,应在注重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培养,使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培养与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培养同等重要、协调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武术学院本科生“一专多能”的全面性人才和多种能力共同发展的要求,对本院本科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07级全体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07级62名本科生发放问卷调查,掌握目前有关本科生培养的情况及对以后培养的展望,共发放问卷62份,回收62份,有效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97%。发放与回收日期在2011年2月22日,对所发放问卷收集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培养基本现状的调查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体育专业毕业生尤其严重,供大于求的现状越来越突出。[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除了就业环境变化导致的结构性原因之外,还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欠缺,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是重要原因。

3.1.1 就业趋向基本现状的调查

由图1和图2调查结果表明,有34%的学生就业趋向去学校做体育老师,有21%的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有11%的学生选择公务员和创业,有8%的学生选择俱乐部,有15%选择其他;16.1%、46.8%的学生认为非专业运动技能培养是非常重要和重要的,30.6%的学生认为非专业运动技能培养是一般的,而有4.8%的学生认为非专业运动技能培养是不重要的,1.6%的学生选择其他的。

就业趋向的选择和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对就业的帮助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非专业运动项目课程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尽管目前去学校做体育教师工作不太理想,竞争又相当激烈,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想为自己争取机会,所谓的机会是要靠自己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尽可能去争取。因此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武术学院2007级本科生大部分从主观态度上,能够认识到非专业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不论是从就业的趋向和就业帮助程度中,还是从拓展自己业余兴趣中都能看出非专业运动技能对学生毕业后有一定的帮助。从图1就业趋向中选择做老师占了最大的一部分;而且图2中认为非专业运动技能培养是非常重要和重要的比例达到了16.1%、46.8%,从就业的趋向和就业帮助程度的比例中能够引伸出多数学生认为非专业运动课程对学生就业趋向有所帮助,能够意识到非专业运动项目课程的开设的重要性,在武术学院以后的培养中应相对的加以重视。而有4.8%的学生认为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培养不重要,其不重要的原因是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学不到知识(说明非专业运功技能课程中的问题所在)和其他等因素。

3.1.2 2007级本科生学习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培养内容的现状调查

由表1调查结果表明,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培养的内容中学习最多的非专业运动项目是篮球(72.6%)、足球(62.9%)、瑜伽(56.5%),而相对最少的项目是田径(35.2%)、羽毛球(9.7%)、排球(16.1%)。

因此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清楚的了解目前非专业运动项目课程培养现状的基本情况,篮球所占比例最高72.6%,男生选择人数为34位,女生选择人数为11位,没有选择篮球的是17位。从本专业项目特点分析,武术学院本科学生中男性的比例远高于女性;从性格方面的差异,男生喜欢集体的激烈对抗项目,而女生比较喜欢运动量小的个人项目,更深入调查,在选择篮球的学生中,抽取3名男生和三名女生篮球的成绩,有三名80分以上,三名90分以上,总体看还是比较好的;从现阶段篮球在中、小学影响力较大、覆盖面较宽、推广普及较好的原因;这或许是篮球学习最多的原因。那么多学生认为篮球课重要,可以考虑把篮球做为必修课,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这项运动技能。

然而羽毛球和排球比例分别为9.7%、16.1%,对于比例低的原因并不是学生不喜欢,而是因为在限选课中没有这两个项目,有些女同学想学习这些课程但学习不到,在任选课中限制人数又选不到。所以建议武术学院在限选课开设排球和羽毛球的课程,也可以实行俱乐部的形式学习。田径在中小学也是体育运动大项之一,但显示的比例并不理想,也可能是因为田径要求身体素质特别高,四肢的力量、爆发力和耐力,不容易学习,一般学生都不太会选这些课,又因为做体育教师这些项目必须要会,所以考虑到这些问题,把以后做体育老师能够用到的体育项目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没有选择,必须要学。

3.2 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培养的教学情况

3.2.1 课程质量水平

从表2和表3中显示,武术学院2007级本科生对课程质量总体评价非常满意占9.7%,比较满意占61.3%,一般占22.6%,只有6.4%是对课程质量不满意;从运动等级来看,健将所占比例较高,占53.6%,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分别占32.1%和14.3%。教师的运动水平与课程质量水平对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培养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分析,武术学院2007级本科生对学习非专业运动技能课程质量水平比较满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跟上课程的安排,能够掌握课上学习的技能,并且学习后能够做技术示范。但有22.6%和6.4%的学生认为一般和不满意,原因可能是理论课程远远少于实践课程的课时数,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只会技术动作,对教学能力方面比较欠缺,也有同学期望适当的加强课程中理论和自身教学能力课时数,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师的运动等级对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不仅能够从心理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更体现在技术教学的示范。试想一位武术健将的教师和普通的武术教师来给学生授课,教师在做示范时动作的力度规范度以及动作的潇洒飘逸,使学生从视觉角度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心理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教师的运动水平,示范动作的标准程度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力越大,所产生的教学质量越好。

3.2.2 影响非专业课程质量的因素

由表4可见,影响课程质量的因素较多,涉及到教师专项水平、教学风格,教师重视程度和课堂教学方法,其中教师教学风格和课堂教学方法是影响课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分别达到33.7%和39.3%,而教师专项水平和教师重视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0.7%和16.3%。

学生对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课程的质量主要受到以上四个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教学方法是有直接联系的,教师的风趣幽默与严肃刻板所体现出的风格和上课气氛肯定不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讲谁好谁差。风趣幽默的教师往往能别出心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在活泼的气氛中完成教学训练工作即学生认为老师好说话,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训练质量下降;而严肃刻板的老师则可以较好地把握课堂节奏,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其课堂气氛可能较严肃压抑,学生感觉紧张。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风格方面取长补短,达到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目标。

3.3 对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培养的展望

3.3.1 学生希望非专业课程培养途径

从表5显示,学生希望通过限选课作为培养途径的占59.7%,任选课作为培养途径的占21.0%,必修课作为培养途径的占14.5%,俱乐部作为培养途径的占3.2%。因此从调查结果中得出大多数学生比较满意现在的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培养的教学途径,以至于在支持以后的培养途径还是以限选课的途径学习的比较多,这也可能是因为学生四年都是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已经从潜意识中适应这种培养的途径,也可能是限选课比必修课的途径更能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只有1.6%的学生喜欢通过俱乐部的途径进行学习,这也许因为俱乐部比较轻松,不会有太大的教学压力,以拓展非专业运动项目为主。

3.3.2 学生希望非专业运动技能培养以开设什么课程为主

从表6显示,以开设学校体育为主的占40.5%,以开设健身课程为主的占27.3%,以开设兴趣课程为主的占17.7%,而以开设民传课程为主的占12.9%。

因此从调查结果中分析,武术学院学生希望以学校体育占的比例最高40.5%,说明了学生对课程的开设还是以自己的毕业后就业趋向有很大的关系,不能一概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大部分还是想在大学期间学到知识的,还有学生想要以开设健身(健美操、瑜伽等)的课程为主,这也许和现阶段的健身在社会中影响很大,有很多社会人士想通过一些健身运动来缓解自身的压力和疲劳,相对体育教师来说俱乐部更容易找到工作。

4 结论

(1)目前非专业运动员以就业趋向为导向,武术学院07级在以后的工作中选择学校教师的比重大,说明了武术学院学习非专业运动技能课程培养的主导所在;大部分学生认为非专业运动项目技能十分重要,但在培养课程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2)学生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满意程度不理想,学生希望增加学生个人教学能力的培养,而现实中教学理论、学生个人教学能力的培养比重少,因此,教师要抓好实践课程并适当增加理论和教学能力的课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调查得知武术学院2007本科生比较满意以限选课为教学途径,希望更多学习以学校体育和健身课程为主,学生喜爱以时效性强的课程,如健美操、瑜珈等健身的课程,表明需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情绪,适当加强以健身、娱乐性为主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余贞凯,杨文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调查与研究,

[2]余贞凯,杨文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调查与研究,

[3]刘俊.高中篮球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8-49.

[4]蒲玉宾,姜娟等.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4):63-65.

[5]朱红香.高师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104-105.

篇4:上海体育学院历年试题

关键词:上海体育学院;高尔夫专项;高尔夫运动

1.上海体育学院高尔夫专项建设现状

上海体育学院高尔夫专项属于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的一门专项。休闲体育的培养目标:意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休闲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较强的休闲体育实践能力,依据高尔夫项目专长,且能把握休闲体育活动规律和洞察休闲体育市場变化,能从事休闲体育指导与服务、经营与管理、策划与设计等与高尔夫有关工作契合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主要课程:休闲体育理论与方法、运动休闲事业管理、心理学、教育学、体育产业与经济、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市场营销、高尔夫等课程。授予学位:体育教学学士。主要就业方向:通过系统的体育教育,本专业毕业生可在休闲体育工商企业(如休闲度假村、高尔夫会所、高尔夫销售、高尔夫俱乐部会所管理、赛事管理、健身休闲俱乐部等)、政府或公益机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主题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活动与竞赛场所等)、休闲体育事业机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单位就业。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高尔夫专业相关场馆与相应设施现状

上海体育学院高尔夫专业在10-13学年的实践场地主要在上海体育学院健身苑内,内含四个打位(打靶型),无法看出球路和击球距离,只能分析动作和熟悉球感。随着高尔夫专项的顺便开展、成绩突出和高尔夫热潮,学校开展了相应的面向全校高尔夫爱好者的高尔夫俱乐部课程、高尔夫限制选修课和高尔夫任意选修课程,以满足校内其他学生对高尔夫运动的需要。

2.2上海体育学院高尔夫专业师资现状

上海体育学院高尔夫专项教师一名,师资力量偏少。

上海体育学院与明高高尔夫进行合作,由明高高尔夫的教练对学生进行高尔夫球的技能培训,上海体育学院的高尔夫球教师也曾经参加过专业的高尔夫培训。我校也与东方高尔夫等附近的球场建立合作关系,到球场进行打球和培训。

2.3上海体育学院高尔夫专业教材体系现状

众所周知,现代高尔夫运动进入我国,一共才二十几年的历史,而高校高尔夫专业教育也只经历了十几个寒暑,上海体育学院高尔夫的专业教育更是从2008年才正式开始,这都导致了现阶段针对高尔夫方向的研究十分匮乏,用于高尔夫教育的专业教材也非常有限。

上海体育学院现阶段还没有成形的教材使用,理论课上的教授内容大多来源于网络或是其他高尔夫培训机构,但是目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积极的展开对策。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则是使用自行编纂的《高尔夫概论》(未出版)。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硬件设施问题。高尔夫运动在目前仍然是“贵族”运动之一,办学的设施条件是众多开设高尔夫专业高效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在上海没有高校拥有自己的用于高尔夫专业教育的球场,最多只能建设高尔夫练习场。专业高尔夫教育办学机构缺乏自己的高尔夫球场、球具设计操作实验室等,这容易导致,学生在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对高尔夫的了解还比较浅层和片面。对于一个标准的高尔夫场地,动辄数千万甚至更多的场地建设费和每年高昂的维护费用,使得高校对于高尔夫场地的需求只能望而兴叹。

3.1.2师资与教材匮乏问题。教师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技术上也同样缺乏一流的教练。高尔夫专业教育也缺乏经验丰富、专业只是过硬的高尔夫专家来承担整套高尔夫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高尔夫教育的专业教师真正高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非常稀少。由于高尔夫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的高尔夫专业人才在社会上非常短缺,这就导致许多专业高尔夫专业人才在择业的时候很少往高校教育方面挂靠。球会优厚的待遇条件是高校无法与之比拟的。

虽然我校高尔夫专业教育有了系列教材,但是教学机制不统一,教材内容跟不上高尔夫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自行编纂的教材又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致使高尔夫专业教育没有相应配套的专用教材。

3.1.3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高尔夫产业界目前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人才规格和质量满足不了高尔夫产业发展的需要。我校高尔夫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的学科领域过于广泛,没有突出高尔夫专业的专业特色,内容多而杂各类学科课程比例相当,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单薄,并且课程设置明显带有背景学科特色,与高尔夫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我校高尔夫专业学习主要以体育学科主干课程为主,缺少理论专业方面的培养,如高尔夫环境保护、现代高尔夫经营管理学、高尔夫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高尔夫市场研究等课程。

3.2建议

3.2.1完善场地及硬件设施。场地与硬件设施是高尔夫顺利教学的保证,我校要重视场地和设施问题对教学的影响。要尽可能的保证高尔夫课程地点在练习场、球场或是高科技分析教室进行,如果现有资源无法满足,则可以与临近的高尔夫企业进行合作,租用或是其他形式来满足高尔夫教学的需要,可以在高尔夫球场的闲时进行高尔夫的教学,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高尔夫教学的需要,也可以节省教学成本。学校也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沟通,新建球场可以对外承包或是租借,除高尔夫教学时间可用于对外营业,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收教学支出。其他分析器或高尔夫动作纠正器需要的资金较少,应尽量购进。

3.2.2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制定专业教学用教材。教师是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只有优秀的教师力量才可以推动高校高尔夫专业教育的成功发展,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必须加强高尔夫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高尔夫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具有一定的高尔夫技能,需要学校鼓励高尔夫教师多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进修,可以组织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国外高校高尔夫教育的宝贵经验,进行交流学习。中高协经常会组织主要面向高尔夫球社或其他高尔夫相关公司的培训活动,学校可与中高协进行交流,寻求相关方面的帮助。

3.2.3规范教学针对性。目前我校高尔夫教育存在着办学层次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

我校高尔夫专业教育应该清晰高尔夫教育的具体方向,培养方向不应仅仅模糊为高尔夫方向,应结合上海市高尔夫球场的人才空缺现状,调整高尔夫专业的教学方向,将课程设置清晰化。加强对高尔夫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增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相关课程的比重。(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映涵、唐辰.球会为什么对大学生说NO[P].《假日休闲保高尔夫周刊》,2012,3月上刊:36-37

[2]贺瑛.中国高尔夫专业教育发展现状之研究[J].华章,2010(18).75-76

[3]刘文涛.广东省高校高尔夫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A].武汉体育学院.2009(12).

[4]金银日.高尔夫球运动政策规制与舆论环境刍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8):7-10

篇5: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新闻系简介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创建于1985年,1994年5月正式成立新闻系。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体育社会学方向),2007年开始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体育新闻学人孜孜以求,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社会上享有体育新闻记者的摇篮之美誉。

一、专业特色

1、构建“四、三、二、一”的体育新闻教育模式。(四个板块即:新闻传播、体育新闻传播、文史和体育。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两个重点即: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一个坚持即:始终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2、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体育新闻人才。

3、强调国际化办学理念,为学生出国、留学与教育实习提供平台。

4、建立以校友为核心纽带的实习就业网络。

二、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新闻系现有广播电视演播室、电视编辑实验室(2个)、播音主持教学实验室、媒介创意实验室、摄影教学实验室、视觉设计实验室等7个教学实验室,与媒体合作建成了十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三、师资队伍

新闻系下设体育新闻和广电2个教研室,现共有专任教师23名,其他专任教师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具得博士学位1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人。此外还聘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媒体多名专家和知名校友担任客座教授。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篇6:上海体育学院记者节策划方案

一、主办单位:

学工部、团委、研工部

二、承办单位:

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党总支、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团总支

三、时间:

10月下旬-12月上旬

四、主题:

六十甲子庆 巍巍绿瓦情--2012上海体育学院首届记者节校庆系列活动

五、主要活动:

1、“ 校庆盛世〃绿瓦情”新闻作品大赛

活动简要介绍:以“聚集校庆热点”为主题,以校庆系列活动热点、校园新闻或自己身边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为对象,挖掘你认为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进行采访,完成一份新闻作品——消息(1000字左右)、通讯(2000字左右)或评论(1000字左右)

活动对象:上海体育学院全体学生

校内评审: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新闻教研室

校外评审: 《上海壹周》 《新民晚报》 《东方早报》专家 时间:10月20日-11月5日

2、“我眼中的母校”摄影大赛

活动简要介绍:用相片讲述校庆期间的故事,联系自身,表达绿瓦

学子对于母校的热爱,展示同学中懂得摄影、有创作能力的才能。

活动对象:上海体育学院全体学生

校内评审: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实验中心

校外评审: 《文汇报》 《新民晚报》 《东方网》专家

时间:10月20日-11月5日

3、“传媒之声”主持人大赛

活动简要介绍:立足播音主持专业建设,挖掘播音主持人才,丰富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持力量,拓展学生的大学课余生活。举办“传媒之声”主持人大赛。推荐优胜者参与主持各项校庆系列活动。活动紧密贴合易班,由易班用户进行群众意见投票。

活动对象:上海体育学院全体学生(播音主持专业必须参加)校内评审: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广电教研室

校外评审:浦东新区电台 上海东方电视台 东方卫视专家老师 时间:10月20日-11月8日

4、模拟演播室-微论坛

活动简要介绍:作为“记者节”在校庆庆典期间内举办的微论坛活动,将邀请过去二十年内在传媒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友返回校园为绿瓦学子传经论道。同时配合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实验中心的实验室、演播室资源,搭建模拟演播室的环境来模拟报道此次微论坛。

活动对象:上海体育学院全体学生

校内指导: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广电教研室

校外嘉宾: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 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

上海东方电视台 专家老师

时间:10月20日-11月8日

5、“写出你的style”微小说大赛

活动简要介绍:为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也为喜欢写作的同学提供展现的平台。体裁要求为微型小说,字数必须在200字以内。希望能引导同学们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故事,表达出真情实感,一展自我风采;希望能通过此活动,让更多同学了解并喜欢上微小说,能投身与创作中,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增强本院学习氛围。

活动对象:上海体育学院全体学生

校内评审: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新闻教研室

校外评审:《故事会》 《上海壹周》专家老师

时间:10月15日-11月5日

6、记者节颁奖典礼暨校友互动会

活动简要介绍:近三十载新闻学子将济济一堂,既能够了解到今年新外学院学子的成绩和进步,为我们今年记者节的获奖学生代表颁奖;又能够重温校园时光,用自己的实践经历为在校学子言传身教,谆谆教导。

活动对象: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全体学生及获奖代表及嘉宾校友 负责机构: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党总支

篇7:上海体育学院历年试题

测试方法与评分标准

一、初试(满分100分)

形象气质、语言能力考察(准备时间为10分钟)。

(一)新闻稿件播读(80分)

1、基本要求:播读所抽取的指定稿件,在不影响原义的情况下,允许略作文字、语句和语序等方面的调整。

2、评分标准:

仪表仪态,气质形象(40分);

音质、音色、语音(30分);

交流感、对象性、可接受度(10分)。

(二)指定英语稿件朗读(20分)

1、基本要求:抽取指定英文稿件,现场说或读。

2、评分标准:发音标准、语言流畅。

二、复试(满分100分)

信息整合能力、现场主持能力、赛事解说能力考察(准备时间共为20分钟)。

(一)指定话题评述(限时3分钟)(50分)

基本要求:围绕抽取的指定话题,展开评述,时间请控制在3分钟以内。评分标准:

思维创造能力(20分);

话语组织能力(15分);

声形表现能力(15分)。

(二)赛事解说(50分)

篇8:上海体育学院历年试题

本科生导师制,简称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世纪初由威廉·威克姆首创,随后由劳威尔将其引入哈佛大学,与此同时,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1]本科导师制是指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由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规划、科学研究、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协助第一课堂教师、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管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科生导师转型培养制度实施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分别在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硕士论文数据库,通过对相关专业资料等方面进行文献检索,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全面了解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效果,从学生和导师对导师制的认识,导师制工作与指导的内容、指导方式、指导频率、指导效果、问题与建议等着手了解,制订导师制实施的调查问卷,并对武术学院部分本科生120名及导师共22名进行发放。有效回收本科生问卷112份,回收率93%;回收导师问卷22份,回收率100%。

2.2.3 数理统计法

收集问卷,整理数据,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便为研究结果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3 结果与分析

2016年,上海体育学院依据《本科生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行)》,结合上海体育学院的实际情况,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3.1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

3.1.1 师生对导师制的认识

针对本科生对导师制实施的背景与目的的认识做了调查,有61%的学生比较了解导师制开展的目的,也有38%学生不太了解,甚至1%学生完全不了解实施导师制的背景。本科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学院给每个本科生配备导师,导师关心学生学业的发展,关怀学生个人的成长。在导师调查中有23%完全了解,有77%基本了解导师制实施的背景与目的。

导师对导师制开展的必要性看法,有18%导师表示很有必要开展;有45%导师表示开展一般;有14%导师表示开展可有可无;有22%导师表示没有必要开展。那么,从表1得出:本科生认为对导师制有无开展的必要性看法,有32%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有13%学生表示没有必要开展,导师制流于形式,作用不大,形同虚设;有9%学生对导师制开展表示无所谓;有46%学生表示对导师制有必要开展,能够给出学生生活就业的指导性意见。

学生反映导师有个人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导师扎实而有效的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特别对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大一的学生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导师给予些指导性建议,能更好让学生适应大学校园环境;导师还给予对学生就业工作、专项技能、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指导,鼓励学生有些创新的意识,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敢于创新,让学生学会一种能够去独立思考,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基本素养。

3.1.2 导师制中双方关系的确立

从问卷得出:学生选择导师是采用双方选择占43%,单方选择占24%,统一安排占33%。目前导师少共22名,13至15级本科生共200人左右,学生占的比例多,讲师规定2名,副教授以上3名,所指导的学生大部分占9名以上,其中学生选的老师名额有限度,所以有的学生没办法选到自己喜欢的导师,最后只有统一安排调剂给其他老师。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有68%不太了解,导致有些师生都不熟知,甚至师生专项不对口。导师也表示希望指导自己本专项的学生占91%,对技能的指导、专业的发展可能会有利。由此可以看出,导师制在双方关系的确立上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事实上,导师有着不同类型的风格,如学术型、专业型、教学型等。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业状况、兴趣特长、受导需求等。

3.1.3 导师制中导师的指导内容

注:多项选择

表2得出,学生在导师那里获得得指导内容,按顺序排列第一是学业占55%,其次就业占46%,生活占34%,心理占28%,思想健康占21%,其他方面占3%。从调查发现学生希望在导师那里获取得指导内容正是导师指导的意向。目前调查表明,导师帮助学生最大是学术科研指导及职业生涯指导占38%,专业方面的指导占34%,人生价值观占18%,思想、心理和情感占10%。不同年级不同特长需求的学生,导师与学生接触一段时间后,对学生也应该形成一定评价,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情况适时做出培养方法的调整,真正地实现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尊重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正当权益。从人格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需要因材施教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的指导对象,导师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勇于思考,积极面对各种挑战的生活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让本科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使大学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追求和向往。

3.1.4 导师制中双方的交流方式

从问卷得出,学生希望跟导师交流的频率是:表示一周一次占40%,一周2次占23%,一个月一次占19%,不定期约见16%,一个月及更久时间一次占2%,说明学生还是非常乐意跟导师见面交流。实际导师跟学生交流的现状,表示不定期约见34%,比例最高,其次,一周一次占29%。学生希望跟导师的见面方式:表示定期集体约见46%,不定期集体约见27%,不定期个人约见占13%,学生主动询问占13%,其他方式占1%。实际上,导师采用见面方式跟学生的期望值几乎相近。学生希望跟导师采用交流的方式:表示喜欢面对面交流占76%,网络交流占38%,电话交流占23%,其他方式交流3%,选择的地点大部分安排在导师办公室、训练房、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地点;师生见面交流的平均时间约半小时占40%,约1小时占36%,约1刻钟占14%,1小时以上10%。导师表示,跟学生采用的交流方式是根据与学生沟通事情本质即到达指导效果,大部分采用师生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后期会再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追加及跟踪反馈。学生也希望师生间能够多交流,通过聊天的方式来给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

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对导师工作职责的评价,从问卷得出:导师非常明确占37%,比较明确占41%,一般占19%,根本不了解占9%。说明导师还是非常有责任心。导师制下的一切指导安排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杰出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只要导师认为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可以不受教条约束地实行,比如授课的时间、地点和方法都可以灵活地变通。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实施导师制,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早操管理、答疑、实习、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等,内容多、涉及面宽。教师对学生有全面、深入、动态的了解,专业学习也重在知识的系统传授上,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新思考和实践,培养的毕业生能真正适应多样多变的社会需要,工作单位都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负责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困惑,解答学习上的疑难,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帮助其就业。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提高,最终达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熟练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努力让已经在本科生导师岗位上工作的教师最大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履行导师的职能。

3.1.5 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有57%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一般,有所收获;有23%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很好,获益匪浅;有19%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不太好,收获不大;有1%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很差,没有收获。在调查中学生表示,与导师见面沟通少的原因: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没有必要去找导师占39%;寄希望于导师主动找学生占22%;不知道该与导师沟通什么占21%;导师比较忙占18%。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得到学生的支持,因此我们就要研究和关注学生需要的是什么?

有些学生表示:导师制实行下来挺好的,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解决了很多困惑,首先学生的主动发现并积极的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其次,导师会根据你自身的情况做出分析,这样一来解开了不少迷惑。导师制实施是有帮助的,导师制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学生会在专业知识等方面有疑问,需要找导师进行答疑解惑。也能够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以前其它学院老师上课不能去蹭课,现在有了技术指导,解决了些问题,也丰富了课程资源,专项不再仅局限于自己的专项圈了。

注:多项选择

学生在与导师的接触中,表示有所收获占46%,获益匪浅占23%,收获不大占20%,也有11%的学生表示没有收获。大部分学生反映实施导师制还是有好处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进一步做出研究,不仅让学生在学术方面能得到进步,掌握科研方法;在专业技术上也会得到提升;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上也能跟着导师学到很多。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导师对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规划、毕业论文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1.6 导师制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表5看出,学生对导师制存在问题的主要看法:表示学校对于导师制的激励和监督等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占15%;表示对学校对于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内容要求模糊占11%;表示对导师制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保障,操作性不强,占14%;表示对导师指导质量不高占8%;表示导师资源太少学生表示导师太忙,缺乏时间认真指导占23%。导师工作都也繁忙,导师制不要对导师规定指导次数,太过于形式,重于育人效果。学校要通过不同渠道与形式加大宣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导师制的了解,充分发挥导师制指导的作用。导师作为导师制的主要参与者,导师本身由于学校教学、科研考核的强化,及其对导师辅导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在锐减。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占23%,反映出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其次,学院要加强学生的管理,学生是主体,积极参与导师制工作。当然,导师能够主动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不同需求,耐心了解学生遇到的种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境与疑惑,学生也才有机会及时表达自己的各种观点和态度,并有可能得到师生积极的回应。

从表6看出,学生对导师制实施的效果不甚理想责任在于:有49%的学生表示责任要看具体情况,不能说完全是谁的责任;有22%的学生表示责任在于双方都有责任,是相互影响的;有19%的学生表示责任在于学生,学生应积极配合;有10%的学生表示责任在于学生有一部分,但主要是导师的责任。导师与学生是导师制运行的双主体,彼此的关系应当是紧密而和谐的。但“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松散的、自由的,类似于学习伙伴,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在本科教学方面,讲师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主,副教授还增加带硕士生,教授再增加带博士生的任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任务,另外导师还有自己的运动队,担任班主任,行政任务,进修出差,教学团队的任务等等,导师们往往负荷过重,也会导致导师指导学生缺乏精力。导师表示,有些学生不主动,态度也不端正,自己一点都不努力,这种情景下相互都有懈怠上的敷衍。

据了解,武术学院的学生每周课程也不少,课比较满;有些学生参加运动队的训练,有些参加活动表演排列,有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有些在做自主创业的事,有些做自己爱好的事等等。导师会布置学生阅读大量书籍、文献相关的文章,也会在此基础上布置作业、读书笔记或课程论文写作;也有导师安排学生参加一些导师的活动等等。可能对于有些学生的特长爱好各有取长,导致了学生形式主义地参与导师指导也会存在应付因素。

导师和学生都有责任,由于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导师除了教学任务,另外增加了工作量,导师效率也会有所下降,而学生大多数都是应付的心理去对待。导师制开展过程中部分导师和学生互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

3.2 导师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1)从管理方面,整合各方面的管理常规、制度,从学校发展出发,不是为了某一目标或任务而进行单一对接,还需要建立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基础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应该给二级学院更大的自主权,体育专业学生有别于其他专业,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导师制管理除了指导学生选课,职业生涯设计之外,应强化导师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及探索,或强化读书强化课外科技。(2)导师制与学生双向选择,导师的选配办法是坚持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采取学生自愿选择和导师的选择方法,要求并根据师生双向意愿确定、按学院实际情况适当调剂,合理分配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量,以保障导师制的实际运行效果。导师建议,导师不认识的本科生,不愿意带也硬安排给导师带,不是本专项的学生指导存在很多问题,专业不对口,科研论文及专项技术等没法指导。例如,术科专业学生建议以专项指导老师为中心,其他论文科研根据学生研究兴趣进行选择,通过项目开展,学生申请,没有必要强制性每位学生、每位老师都全勤投入,不利于教学效果,成为流于形式的教学手段,通识导师制也需要系统管理,而不仅仅是导师一包到底,没有意义。(3)明确奖惩制度,加强导师制考核。根据导师的工作量与专项进行细化及制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及时完善导师制度,全面完善。只有这样,本科生导师制才不至于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下一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