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2024-07-06

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精选8篇)

篇1: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1,找一自己熟悉的需管理方向以建立管理住处系统为目的进行可行性分析

例如:图书管理,库存管理,宿舍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等等。也可采用所给示例系统或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系统。

2,要按可行性分析的规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3,可参考以下模版

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

实 验 报 告

(三)一、新系统方案

(一)系统的目标

拟在一年内建立高安教育集团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本系统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加速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而建立的一个整体性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使用此管理系统以后,可以提高和改进技术部的管理系统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广大师生也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图书馆,为高安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更好的服务,图书馆也可以调整冗余机构,精简一些人员,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

(二)系统规划及初步方案

该校图书馆由于刚刚改建成还没有彻底实现信息化,大部分业务采用人工管理,浪费人力物力;另一些业务虽已实现了微机自动化管理,但应用系统大多水平较低,比较落后。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自己开发研制。可以说水平各异,大多不符合统一标准,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本次设计的系统主要解决两大问题(1)信息化水平低,未形成标准化(2)人员冗余,普遍素质不高.(三)系统的实施方案

(1)接收各部门的功能模块建议,对系统进行改进;

(2)接收各部门的配备需要,负责硬件及辅助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维护管理工作,承担馆内计算机设备的调配;

(3)管理各类账户的网络地址,登陆权限,确保本馆各类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4)监控电子资源及各种重要数据库的运行状态,技术进行维护,妥善保管应用软件并及时进行数据备份;

(5)提高和改进技术部的管理系统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使用此系统后广大师生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图书馆,为高安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更好的服务,图书馆也可以调整冗余机构,精简一些人员,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

(四)投资方案

(1)图书馆大厅计算机有8台供查询、借还等,四个借阅室分别分配一台计算机,电子阅览室计算机超过50台,大约投入30万元

(2)技术部网络维护人员8人,工资费用大约共10万元/年

(3)支付创维科技股份公司软件研制费用30万元

(4)对集团技术部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费用大约8万元/年。攒足后劲,人尽其才,以便日后能独立对软件进行更新和维护

(五)人员培训及补充方案

(1)加强对图书馆服务人员素质的培训,要让来到图书馆的人员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2)调动所有图书馆人员的积极性,人尽其才。

(3)升级图书馆的电脑软件和硬件设备。

(4)系统的设计过程要充分采纳学生和工作人员的意见,使系统更富有人性化。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1)技术可行性分析

目前已经成功地建立了许多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而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是比较简单的,因此从技术上说,完全可以建成一个适用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2)经济可行性分析

图书管管理系统建成以后和校园网相连,提供网上服务,广大同学可以在寝室就可以查询图书馆借书的有关情况。同时可以改进管理手段为学校科研教学等多方面提高有力的支持和服务,本系统所带来的效益,是长期的很难短期用金钱估量的,同时可以减少工作人员,高工作效率,因此从经济上说是可行的(3)管理上的可行性分析

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只要进行培训完全可以胜任工作。对于缺少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招聘解决。现有的运行环境只要稍加改进就可以保证新系统的运行,从运行管理方面看是可行的。

三、结论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在国内外是一个技术上的成熟系统,并且有切实的工程技术保证,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人员和资金的保证,因此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完全可行的。

篇2: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银行打交道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银行的用户持续增长。可是人们对银行的服务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能更方便更省时地办理储蓄业务;随着拥有多种银行卡的人群不断增长,人们急切希望有一种通用的银行卡以便随时随地在哪家银行都可以存款提款;现在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现使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在网购物、在家存款取款。在这样的背景下,很明显需要建立一个新的、高效的、方便的、互联的银行信息系统,以此提高银行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一、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1)基本要求

功能要求

此系统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

存款:储户填写存款单,然后交给业务员键入系统,同时系统还要记录存款人姓名、住址(或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存款类型、存款日期、利率及密码(可选)等信息,完成后由系统打印存款单给储户。

取款:储户填写取款单交给业务员,业务员把取款金额输入系统并要求储户输入密码以确认身份,核对密码正确无误后系统计算利息并印出利息清单给储户。

性能要求

为了满足储户的要求,系统必须要有高的运作速度,储户填写的表单输入到系统,系统必须能快速及时作出响应,迅速处理各项数据、信息,显示出所有必需信息并打印出各项清单,所以要求很高的信息量速度和大的主存容量;由于要存贮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也还要有足够大的磁盘容量;安全性也是系统最重要的性能需求之一,银行计算机储蓄系统必须有可靠的安全措施,以保证储户的存储安全。

接口要求

业务员键入储户的资料要全部一直显示在屏幕;储户从按键口键入密码到系统以核对;计算机与打印机有高速传输的连接接口,最后以纸张的形式打印出清单给储户。

输入要求

业务员从存取款表单输入数据,要迅速精确,适当调整输入时间,不能让客户等太久,但也不能让业务员太过忙碌以免影响正确率。

输出要求

要求能快速准确打印出清单给客户。

2)限制条件

开发时间:预定为半年

运行环境:Windows 98/xp 及以上操作系统、数据库:Oracle 8

使用寿命:该系统至少使用四年以上。

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采用调查方法:通过对银行业务员和客户的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确定客户和实际应用中的需求;然后经过座谈或开会的形式和专家和银行经理交谈,落实最后的问题定义。

二、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当前大多数银行所使用的银行信息系统办理业各时手续繁多,人工业务操作过多,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以至客户等待办理手续过长感到不耐烦,且出错率高。

1)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

以用银行卡取款为例,储户用卡取款时不能直接取款,要先填取款表,交给业务员输入资料,再由储户输入密码以确认身份,还要在取款表单上签名以再次确认,最后才业务员才把现金交给储户。

2)工作负荷

由于办理手续的繁多和不合理,工作效率非常低,需要大量业务员,通常有储户等待排成长龙的现象,这给工作人员增加了非常大的负担和额外的工作负荷;同时也给银行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和压力。

3)人员

需要大量业务员和额外的工作人员。

4)局限性

当前系统办理业务的流程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工作效率极其低。因此急需开发一个高效的银行计算机储蓄系统。

三、预定新系统

1)对新系统的说明

该系统应包含的功能:该银行系统的四个模块分别为存款模块,取款模块,业务员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由于所有操作由银行业务员完成,因此存款模块可以实现业务员将储户的存款信息输入电脑,录入数据库,并且打印存款单给用户;款模块可以实现业务员通过计算机核对储户输入的密码,若储户密码输入正确,业务员将通过计算机计算出利息,记录取款信息并且打印利息清单给储户;

业务员管理信息模块是让业务员对业务员信息进行增,删,查,改;储户管理模块可以实现业务员对储户信息的增,删,查,改。当然以上所有的操作都是以业务员用正确的身份登入银行系统才可以完成。

用银行卡可以直接在柜台或提款机取款;在柜台取款时第一次输入密码核对正确后即可办理取款;免去了再次签名确认身份的手续;如果增加自动存款机后,储户可直接在存款机存款,免去填表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2)新系统的影响

对现行系统的影响

第一阶段最主要的影响是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以适应银行储蓄系统管理的计算机化。

第二阶段将要实现全国范围里多家银行间的互联,实现多家银行信息的集成,向储户提供一个方便、简单、及时、随时随地可以随心所欲存取款的互联的现代计算机化的网络系统。

对银行业务员的影响

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节约人力资源的开销;另一方面由于手续程序减少也可以减轻业务员的工作负担,有效地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对客户的影响

减少了储户办理业务的等待时间;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可以随心所欲存取款,并且操作简单易懂;用户还可以选择在柜台办理业务或自己在自动提款机和自动取款机办理业务。

四、技术可行性

银行信息系统技术在目前是一个技术上成熟的系统,并且在银行公局内部准备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资金和人员配置等。

开发系统的计算机硬件已经非常普及,完全没有问题;现在的计算机各方面的技术都非常成熟,相对来说开发此系统的技术也要求比较简单,因此在技术方面是可行的;同时银行还必须有一定量的系统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员,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原来的技术人员成为新的需要的技术人员,也可以雇用所需这方面的专业技术员。若按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本系统的开发是可以完成的。

五、经济可行性

本银行管理系统能使银行业务员便捷的处理银行信息数据;能够促进银行的体制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手工工作人员及费用等,这些都是使用系统所带来的间接收益。同时也促进了银行信息化的进程,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

六、社会可行性

本银行管理系统的操作简单,而且界面友好,系统的操作流程是银行业务员

所熟悉的。并且本银行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其各个功能,在当前操作环境下也能够很好的运行。

七、法律方面的可行性

全部软件购买正版,机器设置通过正当途径购得。因此法律方面不存在问题。

八、用户可行性

开发的系统操作要非常简单,以便适合大人小孩老人各类人们都可以很方便操作使用。

还有,要有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指导,以便当储户有什么疑难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答复。

九、结论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技术上考虑,还是从经济以及社会上等多因素考虑,我们的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分阶段开发“银行信息系统”的构想是可行的。

篇3: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1 原煤准备系统处理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曙光煤矿原煤进入缓冲仓后,由带式输送机运至排矸二车间内。原煤先经筛孔为100 mm的分级筛分级,筛上物进入手选带式输送机由人工反手选,分级筛筛下设分叉溜槽。物料可以与手选出的煤一起运至排矸一车间处理,也可以直接进入筛孔为30 mm的原煤分级筛分级。分级筛筛上物( 30 ~100 mm) 由动筛跳汰机排矸,排矸后的原煤经破碎机破碎至小于50 mm后与筛下物一起运至原煤储煤场储存。排矸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 1) 排矸一车间因故障停用。由于排矸一车间投运时间较长,设备老化严重,故障率大大增高,主要排矸设备———动筛跳汰机故障频繁,现已处于停用状态。

( 2) 煤质变化造成系统无法满足排矸要求。由于井下煤质发生变化,矸石量大大增加。经分析,2 号原煤中大于13 mm各粒级的矸石产率均非常高。动筛跳汰机的处理下限最低为25 mm,实际分选过程中多为30 mm,因此,动筛跳汰机对30 ~ 13 mm粒级的分选效果较差。而此粒级中矸石产率约70. 80% ,轻重产物呈现严重倒置状态。如不将矸石提前排出,则会严重影响后续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效果。因此,为应对煤质变化,曙光煤矿应采用一种更适合本矿原煤特点的预先排矸工艺。

2 原煤准备系统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2. 1 原煤筛分资料分析

该矿2 号原煤大筛分试验结果见表1。筛分特性分析如下:

( 1 ) 根据煤炭资源评价灰分分级( GB /T15224. 1 - 2009) 评定标准,综合后的原煤灰分为58. 49% ,属高灰分煤;

( 2) 从该矿的原煤大筛分资料中看出,大于100 mm粒级中均为矸石, 大块矸石产率达到10. 73% ;

( 3) 100 ~ 50 mm粒级产率为11. 72% ,其中矸石产率为11. 67% ,占本级的99. 57% ;

( 4) 自然级中50 ~ 25 mm、25 ~ 13 mm粒级产率分别为6. 82% 、18. 27% , 灰分分别为80. 13% 、66. 62% 。这两个粒级的灰分仍非常高,说明大于13 mm各粒级原煤中矸石产率均比较高。因此如将大于13 mm粒级中的矸石预先排出,对后续的洗选作业非常有利。

2. 2 浮沉资料分析

本次技术改造主要研究原煤准备车间的改造,因此只对块原煤浮沉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筛分资料,大于13 mm各粒级中矸石产率均比较高,因此将块原煤的预先排矸下限暂定为13 mm。大于13 mm块原煤的浮沉资料见表2; 煤泥浮沉综合资料见表3。

由表2 可以看出,大于1. 80 g /cm3密度级产率为87. 40% ,如不将如此多的矸石提前排出,对后续洗选作业非常不利。

由表3 可以看出,小于1. 80 g/cm3密度级产率为55. 86%,浮物累计灰分12. 52%; 大于1. 80 g/cm3密度级产率为44. 14%,灰分76. 46%。说明煤泥通过高密度排矸后可以得到灰分较低的精煤产品。当排矸密度在1. 80 g/cm3时, ±0. 1 含量为48. 32%左右,可选性等级为极难选。

2. 3 原煤预先排矸工艺分析

该矿原煤准备车间技术改造是在原有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尽可能利用已有设备,同时改造工程应将对选煤厂正常运行的影响降至最低。

由于排矸一车间现已处于停用状态,因此,改造工程在排矸一车间内进行。利用现有原煤进入排矸一、二车间通道,将排矸一车间内设备从202 号分级筛开始进行拆除更换。根据煤质资料,大于100 mm中100% 是矸石,因此,将预先排矸的原煤上限确定为100 mm。由于大于13 mm粒级中矸石产率非常高,而重介质浅槽分选机对于大于13 mm块煤的分选效果良好,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重介质浅槽分选机处理量大、分选下限低、加工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将块煤排矸下限暂定为13 mm。

2. 4 重介质浅槽分选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重介质浅槽分选机依据阿基米德原理在重力场中对煤炭进行分选,低于介质密度的轻产物会漂浮在上方,并在水平流的作用下流过溢流堰,成为精煤产品; 高于工作介质密度的物料即为矸石,会沉到槽体底部,由低运行速度的链刮板刮出浅槽分选机。在浅槽分选机中的物料分选速度快,分选过程很平稳,可有效减少矸石的泥化和破碎。为了使物料在重介质浅槽分选机内有效分选,浅槽分选机内的重介质悬浮液必须保持稳定并均匀分布。浅槽内的重介质悬浮液由合格介质泵分两部分送入。

重介质浅槽分选机的主要特性:

( 1) 分选粒度范围宽,上限可达300 mm,下限可达6 mm,并可对由于筛分效率低而进入分选机的6 ~ 3 mm物料进行有效分选; 能有效减少大块矸石及煤的破碎率,降低能耗。

( 2) 分选精度高,Ep值为0. 02 ~ 0. 05 kg /L;产品回收率高,对煤质波动适应性强。

( 3) 单台设备通过能力大,对原煤入选量及粒度组成波动适应性强,操作成本低,排矸范围大; 能及时排除大量矸石,可大大简化工艺环节,减少厂房体积。

( 4) 有效分选时间短,次生煤泥量低,最大程度地减轻矸石泥化程度。

( 5) 排矸能力强,排矸能力与刮板的宽度有关。

( 6) 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维修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

( 7) 导轨具有特殊耐磨性,同时采用特殊设计的高耐磨传动链,且减速器安装在轴上,因此维修方便,设备寿命长。

( 8) 自动化程度高,悬浮液密度可自动调节,并且生产成本低,可采用较粗粒级的重介质。

综合以上分析,本次技术改造推荐采用重介质浅槽分选作为块煤排矸方法。一方面重介浅槽的有效分选下限可达到13 mm,对煤质的适应性强; 另一方面其分选时间较短,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矸石泥化,减小后续煤泥水处理环节的压力。

3 重介质浅槽排矸工艺流程的制定

( 1) 预先分级。矿井原煤进入排矸二车间后,经筛孔为100 mm的分级筛分级,筛上物进入手选系统,筛下物及手选煤则进入排矸一车间。

( 2) 重介质浅槽排矸系统。进入排矸一车间的原煤再经筛孔为13 mm的弛张筛分级处理,筛上物进入重介质浅槽分选机分选。分选出的精煤经精煤脱介筛脱水、脱介后破碎至小于50 mm,由原煤带式输送机运至原煤仓; 浅槽分选出的矸石则通过脱介筛脱水、脱介后运至矸石山。精煤及矸石脱介筛下合格介质进入合格介质桶循环使用,脱介筛下稀介质经磁选机回收后返回合格介质桶循环使用,磁选尾矿则进入磁选尾矿桶。

( 3) 煤泥水系统。磁选尾矿用泵打至煤泥浓缩旋流器组进行浓缩分级,底流采用高频筛脱水后混入末原煤中; 溢流则进入浓缩机进行浓缩,底流采用压滤机脱水后作为煤泥产品落地,溢流则进入循环水池作为循环水重复使用。浓缩机为上下层结构,当浓缩机发生故障时煤泥水可进入下层事故水池,保证任何情况下洗水不外排。

4 经济效益分析

本次技术改造根据该矿煤质资料对预先排矸进行了模拟计算,预先排矸产品平衡表见表4。

此次技术改造后的销售收入估算,仅考虑排矸后成品煤增值的销售收入。排矸车间技术改造后每年可新增中煤3. 78 万t,中煤市场价为290元/t,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 096. 20 万元。

5 结语

煤炭企业面临着安全、环保、价格下滑等多重生存压力,曙光煤矿下大力气在观念转变、技术创新多方面做文章、找出路,以降耗提质为突破口,狠抓产品质量和资源回收率,千方百计谋发展。经过技术改造后,曙光煤矿原煤准备车间采用的重介质浅槽分选技术既可以使后续主洗环节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又能增加入洗能力,分选出的原煤含矸量少,大量矸石不再进入主洗环节,降低了主洗环节的生产加工费用。

参考文献

[1]赵跃民,等.高效选煤新技术与新设备[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2]黄亚飞.浅槽刮板重介质分选机的应用分析[C].2010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77-80.

[3]段明海.浅析模块重介浅槽选煤系统的应用[J].露天采矿技术,2006(4):32,64.

[4]何礼,李斌.老屋基选煤厂重介浅槽分选预排矸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22):232.

篇4:主动配电系统可行技术研究

关键词:主动配电系统;可行技术;平衡配电

中图分类号:TM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010-02

传统的配电系统比较简单和常见,是在复杂的网络和庞大的数据之间进行交互,来应对不确定的配电负荷,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但是,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技术爆发和发展势头迅猛,城市的电力需求也相应大,而电能损耗也增加。

而现代技术的进步,配电系统中的分布式能源的渗透率更多的决定和控制着电力负荷,在复杂的配电系统中规划整体的经济利益,影响着电网的分配模式,而配电系统也是整个电力系统的最后一环,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使用,因此对主动配电系统的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和革新。

1 主动配电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配电系统是由不同的电子配件和相关设施所组成,用来交换电压以及直接向用户分配电能的电力配比系统。而主动配电系统是充分利用配电网络进行管理,进而能够主动对部分分布式能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配电系统。

分布式能源在监管环境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接入协议的规定,实现系统的全面操控,分布式能源是由分布式储能、分布式发电和可控负荷所组成,其中的可控负荷同时拥有发电作用又具有消耗能力。传统配电系统极少存在用户端的电源,电能主要是由电网系统的电力局分配,电力配电系统的单位进行配送电能和收费。

2 传统配电系统的现状

现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电力公司大多数都已经使用主动配电系统,但相关的机制和体系并不完善,并没有成为主流电力管理系统,其中受到监管和传统配电方式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电力企业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发电的效率和产量,对电的使用比较轻视,造成了不小的矛盾。国家把大量的金钱和人力、物力集中在大型电力企业和发电设备机组中,对电网中电力的质量和稳定性缺乏关心力度,导致现有的许多配电设施设备不能得到更新和改进,输出的电力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存在隐患,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仍然不能够享受到正常的用电生活,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传统的配电系统中,客户端在接受电能和管理服务没有自主性,不能进行选择,电力公司方面在面对系统往往只是采取处理被动反馈以及对设备的维护和故障排除,并一味的追求改建和扩张来满足市场对电力的需求量。

因此,传统配电系统的进展缓慢,任重而道远,这个问题不仅是技术上的手段能解决的,也需要需求方客户的配合与管理,社会和政府再提供一些必要的扶持和政策支持,才能让电力智能化发展成为可能。

3 主动配电系统的技术要求

随着我国电能的消耗量逐年增加,而国内的发电方式主要是火力发电,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巨大,节约和合理分配电能被提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传统的配电系统只是电能的搬运工,只起到一个分配和传送的任务,电力系统一直是被动的运行工作。其技术难度较低,操作简单,电力系统网络覆盖面广,辐射状发散于各个方向,多使用自动化电力设备,只能保障故障自动排除和修复,保证供电正常,传统配电对网络系统中的电量配送和管理是没有作用的,这使得许多电能在传输和配送中有重复和浪费。

而要做到可以主动分配和管理就必须使用分布式能源的接入,这种高渗透率的接入方式能在较小的模式下改变局部范围的配电工作,而多个这样的接入点就能形成规模控制,对整个辐射范围电力公司就能整体把控,不仅可以做到传统配电系统所做的被动工作,更能迅速解决电流短路、设备情况和非正常运行状态等问题的解决和反应。

3.1 配电系统的网络规划

按照传统的被动式配电系统所运用的规划,其更注重固定模式,按照网络中的负荷预估最大值的方式,以得出配电系统的最小配电额度,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分析和规则设计,只要确保正常运行,传统配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模式简单。

而主动配电系统技术更加细腻和周详,虽然系统设计要比传统模式复杂和繁琐,但它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在分布式能源的主动管理模式接入中,加入侧响应和分布式电源。

3.2 接入分布式能源后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电力配电设备都有额定功率,在正常的电压水平下才能够运行正常,电压的稳定和功率直接关系到其与无功电压控制的模式,在传统的被动式配电系统中无功电压控制模式比较容易实现。而在主动配电系统接入分布式能源后,无功电压控制模式变得更加复杂和波动,这是因为分布式能源的属性存在带有随机性、非线性、间歇性的特征。

从而分布式能源造成有功逆流、无功电流不稳定等问题,引起暂态电压变化,由风电机组导致电压保护误导、畸变和闪变等情况的发生,因此电压质量也可能会出现影响。

3.3 短路电流和应对设备的选择问题

电路出现短路是很正常的现象,在任何电力系统中都可能会发生,所以在解决分布式电源安全接入方面,确保熔断电量不会超压,就要更换电源开关,甚至要更新全套电力设备,运行成本就会增加。

而对于变电所来说,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同一个配点时可以采用多点式接入法,而不只从一个点入手,当某个点出现短路问题时,也需要更换设备,如果接入点过多就会导致所在区域的供电饱和,无法再接入新的分布式电源接口。

4 主动配电系统的可行性

分布式电源都以直接的方式接入配电网络和设备,也可以采用配合储能组成微电网间接接入。微电网是由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能量转换装置、监控和保护装置、负荷等组合而成的小型配电系统,该系统集合了发电、配送、使用等运行方式,是一个能够自住控制,以保障和管理电能的智能系统,其有助于合理分配系统中分布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接入。

今后配电系统的发展方向必须包括这些分布式电源的能量收集和分配,组成完整的新型电力交互,主动配电系统就是应这种需求而诞生的产品。

4.1 通信技术的可行性

配电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中,需要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在设备中利用ICT保障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平衡性,大幅度提升电网系统的输送和分配效率,稳定系统的频率,并对电压和电流进行适当的调控,这种信息和通信技术是配电系统的核心部分,ICT技术就是主动配电系统的关键,它可以采用集中、组合以及单一控制进行随意控制。

4.2 主动配电系统的态势感知和预警

主动配电系统的所包含多种复杂和系统的技术,其中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①主动配电系统的不确定性建模技与分析技术;

②主动配电系统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③主动配电系统的云计算技术与云平台构建;

④主动配电系统的自适应分层分布式智能控制技术;

⑤主动配电系统的互动化服务技术:多微网协同调度技术、用户互动技术、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的主动调度技术。

这些技术都保障了主动配电系统的正常和合理运行,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阐述,只有实现这些技术的运用和构建,才能使得主动配电系统的建立达到可行。面对不同的用户和地方,就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技术,才能有效的实现电能的配送和使用。

5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城市用电系统的发展中,主动配电系统的应用范围更加明确和广泛,其所涵盖的层次和内容丰富,主动配电系统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智能技术的要求,在秉承服务用户和节约能源的理念下,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的改革。

而主动配电系统也面临着许多的考验,如在信息系统的防护和用户的隐私等实际问题。因此,在国家提供相关的政策、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上,供需双方共同参与和管理好用电设施,比如对负荷管理、用电能力、发电管控等等,让社会的电力发展在供需双方的努力下不只停留在买卖关系上,更建立起一对双方互惠互利和互相考虑的合作伙伴,营造合理的电力市场环境。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在重点执行好分布式能源的接入问题,考虑周全并且发挥其作用,为了使配电网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必须要依靠先进技术改进,引进设备,加强对主动配电系统的研发,这也符合目前配电网工程改造的趋势,还要抓住时机突破,促使我国电力系统的高效、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明天,张祖平,苏傲雪.主动配电系统可行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 报,2013,33(22):12-18.

[2] 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主动配电网还是有源配电网[J].供用电,2014

篇5:职工工资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

一、系统开发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和大学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人事工资的管理势在必行。利用计算机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人事管理的日常事务,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和大学劳动人事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工资管理是任何企业单位都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因此,开发制作工资管理系统具有较大的社会现实意义。而工资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工资计算、发放、核算的工作量很大,一般不允许出错,实行电子化的工资管理,可以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繁重琐碎的案头工作解脱出来,去完成更重要的工作。职工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可以减轻比较繁琐的手工工资管理更加针对性、便捷性、可视化的管理职工工资。工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企业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劳资关系相对复杂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手工进行工资的发放工作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由于工资发放在时间和操作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规律性,这使得工资管理的计算机化成为可能,该项目的提出正是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企业员工工资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

二、系统规划情况

可行性分析是指在客观条件制约下,对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它是在项目系统实施前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系统能否正常运行、能否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系统的可能性是只指研究系统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而系统的必要性是指客观上是否需要。可能性与必要性相符相成,缺一不可。

(一)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由于工资核算及汇总烦琐混乱且容易出错,与职工档案相关联,所得税核算复杂,因此迫切需要一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可靠、便捷的管理。

(二)系统背景

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公司 系统开发者: “***”财务小组 系统用户: “****”财务人员   

(三)系统目标

1、提供职工档案管理程序(即能够支持增加职工记录,修改职工档案数据的程序)

2、设计输入每个已建档的职工的各项工资款

3、计算每个职工工资总额并自动计算代扣个人所得税、4、汇总职工工资编制输出工资汇总表

三、系统开发的可行性

运用计算机的便捷性,程序的可操作性,让我们更能够方便快捷的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与此同时,我们能够利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各种计算机语言中,VB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和采用事件驱动方式的结构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VB可用于开发Windows环境下的各类应用程序;在Visual Basic环境下,利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新颖易用的可视化设计工具。因此,我们使用VB做简单的开发程序。

(一)项目与其他软件或其他系统的关系:

工资管理系统是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需要和员工人事管理、员工工时考勤、员工医疗保险等系统连接,能够从这些系统中正确的取得员工基本工资、津贴、医疗保险等信息。

(二)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1)法律可行性

本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涉及侵犯专利权、侵犯版权等方面的问题。(2)管理可行性

系统操作起来难度不大,用户界面也很友好,操作人员无需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只要稍加培训后,都可胜任工作,因此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不会有什么障碍。系统提供容错能力,能识别操作员的明显的误操作,并对错误操作输入进行报警处理,对误操作进行恢复处理。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扩展,日常劳资人事管理必将实现无纸化办公,并且加入到公司内部的Intranet或者是Internet上去,实现数据的共享,这样有利于劳资人事信息在单位内部的查询,提高了数据资源的利用,并且能及时的得到更新,不需要象过去那样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进行抄写,提高了工作的效率。(3)技术可行性分析

软件:操作系统:中文Windows XP 操作简单:简单的操作规则使操作人员能轻松掌握。

查询方便:用户可设定任意条件和任意的查询项目进行检索。统计灵活,数据维护简单 工作方式:非实时联网。结论

篇6:监控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姓名:宫向静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6班

一、概述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逐渐变快,功能齐全、货源

完备的连锁超市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百货商场,走入都市人的生活,成为都市人消费的重要场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已经不能只靠简单的价格战,这只会让商家两败俱伤,只有从降低营销成本、打出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出发,为顾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轻松、货源齐备的购物环境,才有肯能取得好的业绩。

商场超市人员流动频繁,商家为了方便顾客购

买、降低成本,通常会采用开放式柜台全部实行无人售货,有顾客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挑选喜爱的商品,这种方式增加了顾客的购买欲望,无疑也给顾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并且售货员与顾客之间容易共同,但随之而来的也给商家的放到带来了隐患,这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但靠以往的人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尤其在商场下班以后,商场内大量的商品更是犯罪分子主要攻击的目标,加大了商场超市管理难度。因此要考虑防盗问题,要避免货品被不良顾客顺手牵羊,避免他人蓄意破坏,避免顾客在人潮过多时发生意外。还要保障仓库的货物安全,进行员工的管理等工作,因此,超市必

须配以一整套完备的监控系统,解决运营中的安全。控制管理问题。

在商场内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不仅可以看

到顾客的购物情况,还可以提早发现犯罪分子,并可以打开录像机进行录像,以作为证据,对那些不良企图的人们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1.项目目标

加强商场超市管理,保障商品货物安全,防范

犯罪分子蓄意盗窃,完善对员工的日常管理,解决运营中的安全、控制管理问题。

2.供求预测市场分析

2011中国安防市场规模达到2700亿元人

民币,同比增长19%。其中安防工程市场规模为1465亿元,占比最高,为54.26%,其次为安防设备和安防运行服务维护。从产品分类看,视频监控依旧占据了安防市场的最大份额,市场规模达到440亿元,涨幅为22.2%,门禁识别、防盗报警、社区安防和实体防护紧随其后。安防软件作为行业内新兴的产业,2011年表现优秀,涨幅达到30.8%,市场规模为17亿元。由于受到出口等不利因素影响,去年防爆安检市场出现-5.3%的负增长。

《报告》对于安防行业最重要的一个产品分类-

安防监控做了详细的分析。2011年,安防监控多产品线企业从生产产品种类上来讲,有64.50%的监控厂商同时从事摄像机/高速球产品的生产,其次为DVR、视频服务器/矩阵等。从生产厂商地区分布格局分布来看,华南依旧占据着国内生产厂商地区分布的第一位,占比达到50.5%,其次分别为华东、华北和其他地区。

据IDC数据统计,2012年国内视频监控市场规

模将达到468亿元,未来两年的复合增长率仍有望达到30%,如此可见,市场规模增速仍旧保持较快增长。在2012年,一场模拟与高清的视频监控技术PK战即将拉响。

3.技术论证技术发展

(1)监控前端:用于采集被监控点的监控信息,并可以配备报警设备。监控前端可分为两类:

1、普通摄像头+视频服务器。普通摄像头可以是模拟摄像头,也可以是数字摄像头。原始视频信号传到视频服务器,经视频服务器编码后,以TCP/IP协议通过网络传至其他设备。

2、网络摄像头。网络摄像头是融摄像、视频编码、Web服务于一体的高级摄像设备,内嵌了TCP/IP协议栈。可以直接连接到网络。

(2)管理中心:承担所有前端设备的管理、控制、报警处理、录像、录像回放、用户管理等工作。各部分功能分别由专门的服务器各司其职。

(3)监控中心:用于集中对所辖区域进行监控,包括电视墙、监控客户终端群组成。系统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监控中心。

(4)PC客户端:在监控中心之外,也可以由PC机接到网络上进行远程监控。

(5)无线网桥:无线网桥用于接入无线数据网络,并访问互联网。通过无线网桥,可以将IP网上的监控信息传至无线终端,也可以将无线终端的控制指令传给IP网上的视频监控管理系统。目前常用的无线网络为CDMA网络。

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是近几年视频监控发展

主要的三大趋势。整体安防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在应用上如智能交通、平安城市、银行系统、公检法系统、其他专业行业系统,甚至民用系统如社区、楼宇等,还是在技术发展,诸如百万像素、HD-SDI、编码技术、录像存储技术、视频的智能分析、VMS视频管理系统等也基本上以此趋势为主要演进的方向。

随着IP技术和视频管理软件平台的快速应用,传统的视频监控行业尤其是以模拟摄像机加DVR,或者网

络摄像机加NVR的传统架构下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新的技术变革,不仅仅快速提升了传统视频监控的质量如更高的像素、更宽的监控范围,更高的解析度等,而且也在创造了新的应用,并扩展了传统的安防行业的范围。

4.投资预算

前端接入设备、资料中心设备、线缆传输设备、备件部分、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售后服务。

二、分析结论

篇7:超市销售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

一、系统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超市管理系统是市场上最流行的超市上常用的系统之一,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模块:系统权限的设定、原始数据录入、数据的汇总及查询等。从而,实现对进货、销售及员工信息等实现全面、动态、及时的管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各行业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推广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IT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越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步入信息化时代,有巨大的数据信息等待加工处理和传输,这使得对书数据库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迫切。

对于这些企业的资源管理,信息的存储和处理也显得迫切需要,要适应市场竞争,就需要有高效的处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因此加快超市的信息化进程是必可少的。

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系统的功能: a.功能:

① 记录仓库存货、销售以及进货情况

② 了解超市进货渠道、商品单价、数量

③ 了解库存商品种类数量,所售商品种类、价格、数量 ④ 统计核算日常的不断变化的数据,并登记有关文件 ⑤ 分项显示销售商品后开出的发票的内容,并且详细显示商品价格数额

⑥ 在当天汇总时修改相应文件,如总金额、总数量 ⑦ 根据日常统计,制作月统计,并制作月报表 ⑧ 操作失误保护 b.性能:

① 稳定快速,实时控制

② 核算准确,使实存商品、销售商品与所记帐目一致,能够被超市长期有效使用

③ 准确统计核算日常的不断变化的数据 ④ 结构化模块,层次清楚 ⑤ 提示通俗易懂 ⑥ 查询资料简便 ⑦维护手段齐全 c.输出:汉字输出 d.输入:条形码和汉字及商品代码输入

e.安全与保密要求:

① 数据资料有些属内部资料,不能为外人所知,系统须有保密措施,设置密码

② 不能轻易被破坏,不能让管理人员以外的人更改数据 ③ 查看资料需输入正确密码

④ 销售人员销售货物需输入代号才能打开收银柜

⑤ 万一泄露密码,应设修改密码的程序,同时密码不能过于简单 ⑥ 对断电、死机、系统崩溃等问题有有力措施以保障数据不受损失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1、系统实施运行的可行性:通过调查分析超市管理系统所具备的能力及实现的方法。确定总体结构,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所具有的能力,以最简洁最容易的方法,使用VB(Power Builder)开 发出界面友好、简单易懂、易操作、功能完备的进销存系统软件。系统的开发采用快速原型法(RPP---Rapid Prototype Ping)。即在总体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用户提出的基本需求,选择一些关键的子系统作为基本原型,并加以实现,然后逐步扩大原型向整个系统的其它方面延伸,最终达到系统的开发目标,以得到整个系统。

2、系统运行的决定性因素: a决定可行性的主要因素

超市规模、设备状况、操作人员技术 b工作负荷

由于数据量越来越大,现有的系统明显不能适应目前的庞大数据量,系统工作负荷过大。c费用支出

由于现有系统的工作负荷严重超载,在现有系统上投入的人力,设备,空间,材料,等等与其他的一系列支持性服务越来越大,导致开发费用支出巨大,严重影响系统的可用性,急需改进。d人员

鉴于原有系统的技术性含量比较低,故不需要多少高技术人员的操作,只是由于数据量的日益扩大,所需要的操作人员数量不断增大。这已无法跟上目前信息化时代的步伐。e设备

配置较好的设备,能够支持系统的运行。f局限性 经过严谨的分析,可知原有的系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技术陈旧,人员工作负荷大,系统维护及费用支出巨大,操作人员技术含量低,一个环节除了问题,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重做等等一系列缺点。3.技术可行性评价

该超市的计算机配置较高,不仅可以安装Windows 2003的运行环境,而且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安装运行平台、数据库和各类编程工具,在编程环境上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在编程人员方面,可以运用以前所学的各种开发软件的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加上不断的学习,为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由于数据库不算太大,使用Power Builer程序开发系统以及SQL Server 数据库系统软件。4.用户使用可行性

篇8: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1 合并复制技术简介

合并复制技术是基于Microsoft SQL Server体系结构合并复制功能的, 必须结合SQL Server创建数据库发布和订阅功能的支持, 实现本地SQL Server FOR CE和SQL Server服务器上的数据同步。基于POCKET PC平台的掌上电脑通过其自身支持的SQL Server FOR CE数据库系统, 支持合并复制技术。POCKET PC依靠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IIS) 服务器连接到SQL Server, 只需通过支持HTTP的无线网络连接到IIS Web服务器执行复制操作。

2 合并复制技术应用于CMIS设计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 数据库服务器系统结构。由于合并复制技术是基于Microsoft SQL Server合并复制功能的, 首先要对数据库服务器做必要的配置工作, 通过在服务器上创建发布, 可以将大量的系统表添加到即将发布的数据库中, 用于对合并复制进行管理以支持更完备的功能。CMIS是医院实现临床信息无纸化、无胶片化管理后作为医院有线信息系统功能和规模的补充与延伸而实施的, 必须基于有线信息系统数据库结构的支持。为了实现强大的数据无线连接功能而又不影响有线信息系统后端数据库服务器的系统结构, 可以考虑使用中间层SQL Server作为复制服务器, 后使用其他无侵害技术, 如数据转换服务 (DTS) 和WEB服务, 将数据传输到后端系统。 (2) 数据和表结构定义。合并复制技术可以通过在服务器上创建发布来指定多个要复制表的数据和结构, 包括行筛选 (使用WHERE子句限制数据流) 和列筛选 (限制表中要复制的列) 。在SQL Server FOR CE数据库中, 整个发布定义 (包括正在复制的表数据和架构) 是使用一种同步方法创建的。根据实际的功能需求, CMIS协助医生查房时实现病人信息查询、医嘱管理、检查治疗管理等功能, 协助护士在病人床边护理治疗时实现采集病人生命体征、执行医嘱、护理治疗记录管理等功能, 因此该系统涉及多张数据库表的操作。为提高系统的无线网络带宽利用率, 简化系统的操作流程, 提高系统的易用性, 合并复制在一次同步操作中处理多个表的特点特别适合系统的功能实现。 (3) 数据库表结构更改。合并复制支持数据库表结构更改, 通过在发布者与订阅者之间交换增量更改实现自动管理, 不会要求对应用程序进行更改和重新编译。考虑到CMIS的应用规模, 要满足医院三四十个临床病区的业务需求, 当需要更改数据库表结构时, 不必修改或更新每个病区的POCKET PC移动程序, 采用合并复制极大地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 (4) 交换跟踪数据更改。合并复制技术分别在发布数据库和SQL Server FOR CE数据库中创建系统对象, 这些对象支持在SQL Server与SQL Server FOR CE之间使用非常强大的数据交换模型来双向控制发布者与订阅者之间的数据流, 以实现同时跟踪双方的数据库表行和列数据更改。CMIS作为医院有线信息系统功能和规模的补充与延伸, 需要使用来源于有线系统的数据信息, 为了协助医护人员做出准确及时的诊断决策, 而又不会带来繁琐的操作, 系统应能够实现数据实时同步的自动管理。 (5) 冲突管理。使用合并复制技术潜在的冲突包括由不同用户更改的数据以及由于错误而无法应用的行, 它完全支持服务器上的冲突解决和管理, 包括内置和自定义的冲突解决程序。当CMIS系统由试运行阶段过渡到正式运行阶段后, 它要满足医院三四十个临床病区的业务需求, 特别是目前医院各病区查房业务一般集中在相同时间段内进行, 为了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 数据连接访问必须具有良好的冲突检测和管理功能, 例如当医生查房时利用CMIS的POCKET PC端应用程序下达医嘱, 需要使用递增的编号来管理插入数据库中的医嘱记录, 应确保无论有多少医生同时下达医嘱操作, 医嘱编号都不会发生冲突。

3 结语

CMIS系统是医院走向“数字化医院”的必经之路, 实现数据库数据无线连接存取功能是实施CMIS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深入分析合并复制技术应用于医院CMIS系统设计开发中的性能特点, 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摘要:本文从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的实际出发, 结合无线网络数据库原理与技术, 深入探讨了合并复制技术应用于临床移动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无线连接,数据库,合并复制,医嘱

参考文献

[1]李包罗.我国医院信息系统面临七大挑战[J].电力信息化, 2004, (6) :6.

[2]张冬泉.Windows CE实用开发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4.

[3]汪兵.EVC高级编程及其应用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趣味数学下一篇:消防专职队管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