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的力量参考及每日写作指导

2024-07-08

团结的力量参考及每日写作指导(精选3篇)

篇1:团结的力量参考及每日写作指导

【文题】

也许你攀登过“天下观止”的黄山,也许你游玩过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许你曾到过风景迥异的异国他乡,也许你注意过城市的天际线,也许你见过田园牧歌的“世外桃源”,也许你欣赏过傍晚时分老人融于夕阳中的美丽风景……

清你拿起笔来,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游记。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定,文体自选。

篇2:团结的力量参考及每日写作指导

要写好一篇游记,一要整理素材,即:影像图片、实物纪念、文字资料等。二要盘点游踪作着游踪是游记文章的一大特色,要么定点.观察,要么移步换景,哪个空间方位,哪个观察角度,甚至哪个时间段,一般都须点明。三是写出情理感悟。一篇游记凸显的是“我”的个性所在,灵魂所在。写游记,就要边走边看,边看边悟,触景生情,情理相生。

要写好这类游记,可采用这样几种方法:一、自然游记类写法。我们可以选择白已印象最深刻最让自己动心的某处风景来写,写作时应注意不要而面俱到,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很小而恰切的角度,写出白己的独特体验,二是社会类写法。我们可以着眼于某一处的历史以及变化,例如“石库门的变迁”、“上海的老风景”等。三是人景结合类写法。人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靓丽的风景,不可或缺,将人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映相衬,定然也是奇妙而精彩的思路

总之,我们可以让眼睛尽情地旅游,让心灵自由地地散步,让山的诨厚、水的灵气、云的舒卷……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让读者有乐山乐水乐人之感。

没有黄山的秀美,没有华山的险峻,没有泰山的陡峭,没有峨眉的逶迤,没有九华的崎岖,可是,那又何妨?

——题记

因为仰慕云海日出之胜景,人们早早便在黄山顶上等候:因为仰慕“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奇观,人们在泰山之巅眺望:而为了欣赏神奇的“喀斯特地貌”的神奇,我站在了福泉山的脚下。

“福泉虽小,五脏俱全。”虽无黄山的云海翻腾,仙人指路,但福泉有的是奇峰异石,怪杉异松。看,不远处一块修长巨石拔地而起,似一身穿白长袍的亭亭玉立的少女,倚石壁而生的针松,根系于石缝之中,倒悬于绝壁之下,横空而出,点缀少女胸前,好似颈间挂的翡翠玉石!

虽无泰山的宏伟壮观,高耸人云,但福泉有的是巧夺天工,大自然神工鬼斧的杰作。那瀑布白上倾泻而出,骤然分散成一颗颗珍珠般的水滴,再往下便越发细小,近潭面处便已像雾般飘渺虚无,随风而舞,随风而跃。(教学论文 )站在瀑布边,感受到的不是壶口瀑布的奔腾和咆哮,也没有声震如雷鸣般的声响。这里不是壮汉在擂鼓,而是一双纤纤玉手在抚琴。一指一弦、一弦一音,在山谷间回荡,那是在演奏一曲古国的风韵,优雅,柔和,缠绵,回味……

顺着崎岖的山间小径,品味“窈窕以寻壑,崎岖而经丘”的野韵,欣赏“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美景。我们一行人手牵着手,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往上登。那小径仅容一人上下,有些地方还得侧过身子或弯下腰,否则就要和坚硬的石壁“亲密接触”了!

有一处石潭长得好生怪异:潭水深而碧透,四周峭壁而围,独有里面一处有一似门的岩洞,再往里是一瀑布,潭的周围是照不到阳光的,只有那岩洞里,总有几缕金色的阳光,再加上瀑布冲撞石壁而溅起的水雾,神秘,朦胧而氤氲,似乎里面藏着什么,有想去一探究竟的冲动,可是前面无路,只能望而却步,任神秘留在那氤氲里。

吃过午饭,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站在了“搁船尖”的顶上,放眼望去,周围的景色全在我的眼下,确实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情,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傲志。闭上双眼,任风在耳边呼啸,感受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自由自在:我们大喊,让风把我们的声音吹到天边,彻响天际!

不与黄山比秀美,不与泰山比险峻,福泉山有自己的小巧玲珑之美,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不虚此行!

【评析】

本文选取了福泉山的奇峰异石、怪杉异松、瀑布、石潭来写,写出了翡翠玉石的迷人景色,也写出了瀑布的优雅、柔和。文章笔到之处,皆生动再现了景物的神韵,一幅幅瑰丽的画面映入游人的眼帘,刻进作者的脑海,走入读者的内心。本文在介绍“搁船尖”的景色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这样就调动了读者的情绪,因而更吸引读者。

漫步徽州

似乎,梦中的徽州是自然的。

撑着油纸伞,走在徽州古道——斗山街。我不知道,在这条类似于雨巷的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有多少个倩影如同诗人一样在追求寻找呢?追寻着那个丁香般的姑娘……

如梦的古城,如画的练江,在太白楼前,似乎看见一个古人的身影,他喝酒吟诗,如此豪迈,如此洒脱。

“枿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内心深最真挚的感情。似乎也是这样一个故事在练江的河西桥下一处河滩,也多了一个很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碎月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古人—

—李白而修建了太白楼。那建筑,充满了明清的气息,四壁上的碑石和拓片以及对联的画幅以现代人的手迹居多,给太白楼添了少许现代的气息。而楼上陈列的文物,从出土的陶瓷到现代歙砚都分明地显示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以来两千余年的悠久文化。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体味到远古文化的魅力,更多的可以体会到那种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相互交融,浑然一体,配合得天衣无缝……

太白楼后面的山坡,就是新安碑园了。至于称其碑园的原因,似乎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一座小园,且设计典雅精美,布局婉转别致,建筑小巧玲珑吧!

徽城多山,山不高,亦无仙,却颇有名气。长青山,古称乌聊山。坐落在徽城中心,宛如徽州古城的枕头,有了它,徽州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吧。山上断瓦残垣比比皆是,无一不记录了吴王汪华公在此处的苦心经营。偶然从草丛中露出的汉白玉的断阑干,不禁让人想象,此处或许经历过一场激战。

与长青山相对的就是以花、竹、松闻名的问政山,此山属徽城名山之一。在上山的道路两旁,翠竹掩映,烟岚缭绕。犹如一道道绿色的屏风将其与世隔绝。颇有几分“岭松篁笼古刹,万家烟火出层城”的韵味。问政山不仅有青青翠竹,更有那沁人心脾的珠兰花。清晨,在黑幕中,闪闪烁烁,高高低低处,跳动着几点星火。是采摘的人们——老人、小孩、农夫、农妇全家老少一起出动——贪婪地呼吸着淡淡的清香,触摸着晶莹饱满的露珠,其乐融融。

徽州古城一直以来都以其特有的徽派建筑闻名于世,一幅幅跳跃在红木上的鸟语花香,果实丰硕的图画,一段段发生在青石板上的故事。用手抚摸她那或光滑或粗糙的表面,闭上眼睛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有徽州独特的气息。

在中外观众都瞩目的电视剧《红楼梦》中,其中重要的情节“黛玉进府”、“道人人世”是在黄山市内歙县等地拍摄的,而影片中的物件、摆设、船舫雕花窗板、古籍书箱是由当地地方政府所提供的。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特有的徽派建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对于片中角色的展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徽州,如同一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史书,用一个个朴实的文字向世人展示着徽文化的魅力,一个个跃然于历史画卷的图画。回头看看徽州的历史,或辉煌或坎坷,但它依旧存在,是所有徽州人的骄傲。

雨中,撑起油纸伞,漫步古徽州。

【评析】

篇3:团结的力量参考及每日写作指导

一、时评语体变迁之态

(一) 时评的语境格式与语篇结构

在哈桑看来, 语篇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 它是这个环境下的具体语言应用;反过来, 语境则可以用来预测语篇的结构成分, 并且影响语体及其结构。为了划分不同类别的语体, 哈桑引入了语境格式, 将其定义为“实现语场、语旨与语式的一组具体的值”。[2]给构成语境格式的三个变量赋值, 语篇便有了固定的结构元素、结构顺序及次数。语境格式所预测的语篇结构的元素、元素间的结构顺序和次数, 便构成了哈桑的语体结构潜势理论。同一个语体结构潜势的语篇结构中的语境格式的必要成分及其分布相同, 那么这些语篇就是同一语体。

(二) 时评语体在新媒体中的变异——以“每日评论”和 “团结湖参考”的时评文本为例

1. 时评的语体结构潜势。在哈桑看来, “同属一个语体的语篇都是某个已知的语体结构潜势的可能实现”。[2]可见, 任何语篇的结构模式都可用语体结构潜势来表示, 而确定语体结构潜势最关键的步骤在于找到语篇结构中的必要成分和非必要成分, 以及这些成分的排列次序和出现次数。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报纸专版“每日评论”和微信公号“团结湖参考”的时评文本为研究对象, 以2015年1月~2016年1月为研究时段, 每月随机抽取1个构造周, 共得到13个构造周, 每天抽取1篇评论, 就得到报纸和微信各91篇时评语料。分别将报纸和微信的时评语料的篇章结构成分的出现次数进行统计, 出现频率达到100% 的即为必要成分, 其余为非必要成分, 以此确定其语体结构潜能。

(1) 报纸时评的语篇结构。语境可以预测语篇的结构成分、结构顺序等, 时评所特有的语境格式决定了时评作为一种语体有其结构的规律性。从横向进行比较, 不同媒介的区隔性将打破语体的平衡状态, 语体间的非必要成分会有较大差异; 从纵向进行观察, 时评语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替代升级而发生变异现象。基于这种动态的语体观念, 本文将新媒体与报纸时评的语体比对放置在纵横交错的坐标系进行考察, 从而更深度地揭示时评语体展现的变化。

本文将抽取的91篇报纸时评语料进行结构元素出现频率统计, 得出报纸时评的语体结构潜势。从统计结果可知, 91篇语料样本中, 标题、文章署名、引出评议论点、评议论证和结论部分出现的次数都是91次, 出现频率都为100%, 即这些成分是构成报纸时评的必要因素。有52篇评论出现评议背景, 出现频率为57.14%, 有67篇评论插入材料, 出现频率为73.63%。也就是说, 结构成分中的评议背景和插入材料在时评文章中可有可无, 那么这些元素就属于非必要成分。

根据哈桑的语体结构潜势理论, 报纸时评的语类结构潜势可以用如下模型归纳:

[标题]→[文章署名]→ (评议背景) →[引出评议论点]→[评议论证]· (插入材料) →结论

“→”表示结构成分的顺序展开, 各成分间顺序不能颠倒和错位;“[]”这个符号内的内容表示必须出现的成分;“ ( ) ” 这个符号内的内容表示可能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的成分;“·” 表示该符号前后两个成分的顺序可以互换。

(2) 新媒体时评的语篇结构。根据哈桑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 当语篇的语场即语境发生变化时, 语篇结构的非必要成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产生时评语体的变体。

笔者抽取“团结湖参考”微信公号所推的91篇时评语料, 对其进行语篇结构的总结归纳, 旨在得到新媒体时评的语体结构潜势模型。由研究结果可知, 91篇语料样本中, 标题、文章署名、文章导读、引出评议论点、评议论证和结论出现频率为100%, 即这些结构元素是新媒体时评语篇结构中的必要成分;而插入材料、个人经验背景、类比陈词并未在所有的时评文本中出现, 出现频率分别为91.20%、64.84% 和39.56%。因此, 这些结构成分就归为语篇结构中的非必要成分。根据哈桑的语体结构潜势理论, 新媒体时评的语体结构潜势可以归纳为如下模型:

[标题]→[文章署名]→[文章导读]→ (插入材料) · (个人经验背景) →[引出评议论点]· (插入材料) →[评议论证]· (插入材料) →[结论]· (插入材料) → (类比陈词)

2. 时评语体在新媒体的变迁。在哈桑看来, 同属一个语体结构潜势的语境格式中的必要成分和非必要成分的区分, 为不同语体的辨认提供了标准, 同时也为语体上的变异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上文对报纸和新媒体时评的语篇结构的归纳, 将两者的语体结构潜势进行比对, 可以发现, 新媒体场域中的时评语体的结构成分更丰富、结构方式更复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非必要成分增多且结构复杂。将报纸时评和新媒体时评进行比对发现, 必要成分仅增加了文章导读部分, 这属于内容编辑的一种变化, 其设置更多是出于用户体验的考虑。相较而言, 非必要成分的数量增加较多, 包括个人经验背景、类比陈词。此外, 插入材料的结构方式更复杂, 在论点以及结论提出前后, 插入材料这个成分出现的次数和频率较高。与报纸时评语体的事件背景材料不同, 新媒体时评更强调带入感, 即作者通常会引用个人的经验性背景来引入评论对象, 如2015年5月8日推送的《让二货先走, 让暴力慎行》一文, 主笔蔡方华便是以上文的舆论反映开头, 以个人在北京开车所遇的经验来引出让二货先走的观点;类比陈词的加入则是新媒体时评文体普遍具有的写作倾向, 即感性而具有情怀的情绪抒发代替了传统的宣传呼吁式总结, 如2015年6月18日推送的《人贩子一律死刑, 根本不是问题》一文, 作者用“因为我也有可能身陷绝境, 我也有深深的恐惧”结尾, 具有人文关怀也深受启发;相关材料的引入在新媒体时评中出现频次更高, 这与微信文本追求趣味性、接地气和亲和力的特性有关。

(2) 语体更加多变, 凸显碎片化与个性化。在时评的篇幅上, 报纸时评和微信时评差别不大;但在段落划分上, 新媒体时评的段落数量增加, 每一段所呈现的文字数量减少, 这是微信语言所体现出的碎片化特点。“我”、“大多数人”之类的表达在微信时评文本中出现的频次更高, 作者在提出论点的同时也不忘照顾多数人的想法, 有意识地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观点。例如, 2015年6月18日推送的《人贩子一律死刑, 根本不是问题》一文, 作者直接表达, “我很理解丢孩子的恐惧, 很多年前, 我甚至亲身体会过这种恐惧”便是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反思“支持人贩子死刑”的观点。

(3) 有趣比思想重要, 情怀比说理动人。“团结湖参考” 的主笔人员在内部有个共识, 那就是“有趣比思想重要”, 正如其主编蔡方华提到:“时评文章确实要表达某种思想, 但思想不会在移动互联领域自己行走, 它需要翅膀, 这个翅膀就是 ‘有趣’。”[3]一直以来, 党媒的时政报道不免落入语言表达程式化、文章结构模式化的旧俗。然而, 互联网所具有的个性化思维要求新媒体文本需要具备趣味性。内容固然重要, 形式包装更不可忽略, 倘若在开始阶段便利用感性的方式使读者快速进入, 后期的理性分析和舆论引导才可能发挥功效。这就是蔡方华所提到的思想需要翅膀, 这个翅膀就是有趣, 而有趣的手段就是利用感性化的包装吸引注意力有限的受众。于是, 在时评的语体中增加了非必要成分:类比陈词。以2015年4月16日《对青年法官而言, “小确幸”实在是奢侈品》一文为例, 文章最后引用了歌词结尾来表达对新一代年轻法官从业现状的隐忧, 既服务于主题, 同时又具可读性。

二、时评语体变迁之因

无论是在何种类型的语篇中, 语类或语篇意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 都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的作者、读者、语篇、语境四种因素的相互交往而产生的。[4]因此, 语体变异现象的发生与时代、情景和不同社会的交际目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一) 语体结构潜势框架中非必要成分的改变是语体变迁的根源

王德春、陈瑞瑞将语体定义为“一定语境类型中形成的、 运用与语境相适应的语言手段, 以特定方式反映客体的语言功能变体”。[5]从以上定义可知, 语体是一种功能变体, 它是动态变化的, 而不是静态封闭的。任何语篇结构元素都包含一些必要成分和非必要成分。必要成分是构成语体的决定因素, 非必要成分决定某个语境格式的变体。因此, 倘若语篇中非必要成分增加或减少, 就会促使这个语体发生变异, 而非必要成分发生改变主要是由语场变化引发的。

新媒体时评语体的非必要成分增多且结构更加复杂, 主要原因在于时评的语场发生了位移。报纸时评的语场是传统媒体场域, 新媒体时评的语场则是新媒体场域。布尔迪厄所提出的场域与惯习的关系或许能解释语体的变迁现象。一方面, 场域和惯习两者相互制约, 场域对形成起到塑造作用, 即时评语场对时评语体的结构模式起到了规制作用, 不同媒介的时评语体便会产生不同的“语体惯习”;另一方面, 两者在认知上又有一种构建关系, 惯习让场域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那么新媒体时评的“语体惯习”则让新媒体场域成为充满意义的世界。

(二) 媒介变迁引发的新尺度倒逼时评在新媒体语境下发生变异

麦克卢汉曾提出过一个重要概念:媒介即讯息。在他看来, 每个新媒介的产生都会创造一种全新的环境, 通过在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从而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无疑引进了一种新的传播尺度, 从而对时评语体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 时评要在新媒体中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就不得不适应新技术引进的“新尺度”。

从语体学视角来看, 这些“新尺度”就包含上文总结的新媒体时评语体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与当前的传媒生态有密切联系。我国正处于新旧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期, 融合从表层的技术融合逐渐过渡到深层的理念融合, 传统媒体意识到, 除了进行技术升级外, 用互联网思维来运营新媒体至关重要。 体现在时评写作上, 就是语体结构元素更丰富、结构形态更复杂, 个人文本风格被发挥到极致, 清新有趣的口语表达成为到达受众的有效“切口”。

同时, “新尺度”所塑造的碎片化和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也倒逼新媒体时评进行改革。新媒体时评需站在受众的立场思考问题, 即从受众的阅读习惯出发, 对时评文本的传播形式进行优化。“团结湖参考”之所以能脱颖而出, 原因就在于主创人员有效把握了新媒体时评的传播特性。及时跟进时政热点话题, 注重时评语言的口语化和个性化表达, 在有限的文本中呈现丰富的信息, 这些特征正好契合了新媒介即时开放实用的特征。

摘要: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的报纸评论专版“每日评论”以及微信公众号“团结湖参考”的时评文本为研究样本, 参照哈桑的语体结构潜势理论, 分析了时评语体在新媒体场域中呈现出的新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研究表明:新媒体时评的语篇结构元素更加多元, 结构方式更加复杂;呈现出语言个性化与碎片化的新特点;新媒体时评更加注重有趣和情怀性的表达, 而时评语体的变异则与语体动态发展过程以及媒介技术变迁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时评,语体,新媒体,语体结构潜势,团结湖参考

参考文献

[1]蔡方华.以“小而美”跻身新媒体红海——“团结湖参考”的转型之路[J].新闻与写作, 2015 (07) :20.

[2]方琰.Hasan的“语体结构潜势”理论及其对语篇分析的贡献[J].黑龙江大学学报, 1999 (01) :34-37.

[3]蔡方华.以“小而美”跻身新媒体红海——“团结湖参考”的转型之路[J].新闻与写作, 2015 (07) :20-21.

[4]方琰.语篇语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17) :18.

上一篇:汽车租赁行业问题下一篇:学校每周工作小结2月27-----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