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论文

2024-07-25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论文(精选10篇)

篇1: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论文

摘要:人

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损耗着自然资源,一些原本具有丰富自然特色与魅力的城市景象悄然消失。近年来人类建设更以破坏自然为代价,造成了全球变暖和天气极端以及城市热岛环流等诸多严重后果。因此,人类城市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提高植物景观等绿色空间的作用力,使城市生活质量最大限度趋于自然状态。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实践

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生活资源却日渐缩减,其生活质量因此难以提升。通过植物景观设计有计划的建设城市绿地是改善城市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公路旁、公园、住宅区等诸多闲置区域都能见到或整齐美观,或线条流畅,或色彩缤纷的植物景观,这些植物景观不仅从感官上改善人类主观感受,其具备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等更从实质上提升城市空间质量,丰富城市自然风貌。

一、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与应用的原则与程序。

1、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植物景观具有独特而多样性的作用,因此站城市规划中对植物景观进行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和程序。首先,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针对城市规划区域按照植物所需的土壤、光照、温度、水分等生长条件进行全面了解,并注重待选植物之间的物种关系,从而科学合理的对植物景观进行选择搭配。其次,城市植物景观设计还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我国城市人口众多,土地资源较少,在设计植物景观时,必须最大限度的考虑植物的“附加作用”,选择具有促进民众健康和具有环保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的植物,以实现植物景观的效益最大化。

再次,城市植物景观设计还需遵循多样性原则。城市植被稀少,保持植物的多样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不同环境不同需求的地段植入品种多样的植物是推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最后,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统一性。植物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关乎城市形象与人们的审美感受,植被之间的色彩、韵律、节奏、高度只有保持大局统一,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与可持续发展。

2、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程序。

城市植物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城市空间中存在的植物景观绝不仅仅是发挥单一的作用,从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和打造城市丰富形象等各方面都有植物景观的参与,因此,在对城市空间的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时必须遵循几个重要程序。

第一,确定城市空间的设计目标。即对规划区域的植物景观需求进行了解,根据需求与进行设计,确保实现该城市空间所需的植物景观目标。

第二,对城市空间进行适宜性分析,根据其自身条件和资源以及本土特色、文化特质等进行设计。

第三,根据城市空间的政治因素和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等确定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根据规划策略循序渐进。第四,完成大致规划策略后紧接着制定出具体而可行性高的设计方案,有条不紊的根据设计方案对城市空间进行植物景观建设。

二、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与应用。

1、植物景观设计之生态效益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的平稳性与和谐性以及可持续性问题尤为突出。城镇建设对自然造成的破坏造成物种消亡和气候异常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莫大的挑战。植物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促进生态平衡的手段之一,人们通过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优化城市环境。多数城市公园中通常引种了品种繁多且密度、色彩、搭配极为丰富的植物,因此,公园辐射区域内通常空气污染相对较低,其间鸟语花香,成为城市中难得的休闲区域。

2、植物景观设计之物种多样性的体现。

由于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工业排污和汽车尾气等污染造成一些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同时物种多样性难以维持。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其土地资源极其匮乏,难以实现大面积的地面植物景观布局。因此,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通过采用高楼窗口垂直绿化的手段,选用抗寒、抗风、耐积水的矮灌木和藤本植物进行种植,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城市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和谐性。

3、植物景观设计之防灾避难的体现。

城市植物景观除具有改善环境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外,还肩负着防灾避难的重任。大面积的平坦草地在危急时刻可以作为救援直升机起降场所。娄底市娄星公园占地广袤且地势平坦,其间乔木、灌木、花草等植物错落有致的分布,是人们消遣休闲的重要场所。2008年汶川地震时娄底市震感强烈,恐惧中的娄底人民夜间纷纷在娄星公园扎营避灾,当夜娄星公园足有上万民众聚集。可见,当灾害来临时,植物景观设计还具备防灾避难的效用。

4、植物景观设计之形象提升的体现。

城市景观设计通常是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城市街道、建筑等需要通过植物景观设计实现视线聚集和空间分布以及市容美化等,可以说,一些建筑物无法实现的功效只有植物景观可以实现。怀化市鹤城区河西过度区域是连接河西商业区与城南新城区的欠发达村落。通过在该片区域设计植物景观,短时间内该区域沿河风光带杨柳垂堤,其间流畅的分布着色彩各异的树木、灌木与矮小花草,从对岸望去,俨然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休闲公园。通过植物景观设计,该区域很好的组织了视线,分隔了空间,城市形象无形中得到提升。

三、结语。

中国自古就有苏州园林,中国人对山、水、建筑和植物的多样布局和对其和谐统一的追求由来已久。现代中国城市同样对植物景观孜孜追求,可以说城市植物景观成为了现代城市中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唯一渠道。如何在经济增长与城市扩张的同时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环境最优等是现代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应当多方探究的课题。就当前而言,只有确保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亲民行、和谐性才能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郭建斌。地域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分析应用[J]。中外建筑,2010,02:98—100。

[2]李春娇,贾培义,董丽。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中国园林,2014,01:93—99。

篇2: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论文

摘要:人

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损耗着自然资源,一些原本具有丰富自然特色与魅力的城市景象悄然消失。近年来人类建设更以破坏自然为代价,造成了全球变暖和天气极端以及城市热岛环流等诸多严重后果。因此,人类城市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提高植物景观等绿色空间的作用力,使城市生活质量最大限度趋于自然状态。

篇3: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论文

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城市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和谐共存。它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 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 创造一个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居住环境, 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

可持续发展范式

自然辩证法中, 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 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 也存在共同的原则、共同的信念和价值标准即本文所提到的可持续发展便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种范式, 它要求在城市景观设计实施中, 要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当今可持续发展已作为城市景观设计行业的一种范式指导城市景观设计。它强调城市景观设计不要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 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 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要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

可持续发展范式新美学与传统设计美学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设计和生态的观念的变革也带来了景观设计美学的变革, 呈现出一种与传统的景观设计美学不一致的形态结果。生态的景观植被中所需要的复杂性、可变性和多样性, 正挑战着传统中人们脑海中通常所呈现的景观美的原则。景观设计师们在运用景观生态原则的时候, 一种革新的美学也随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生而出现。新城市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把城市景观设计看作是寻求人与生存环境之间最佳关系、寻求人间天堂, 从这个意义看来, 城市景观设计只能是渐进过程, 不再完美, 没有未来。

新城市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一种革新的美学, 而建立新的美学并不仅仅在于学习、熟悉和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 而且也在于给人们讲述新的美学何以存在的理由, 引导社会文化中的传统美学转向新美学, 这也是景观生态设计最终成功的更为坚实而长久的基础。这种新的模式必须与传统的美学相调, 才能被顺利地运用到实践中。正如琼·纳赛尔在她名为《凌乱的生态系统, 有序的结构》的文章中, 指出在城市景观肌理中保留和引入许多固有的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栖息的方式是与西方文化规范中对整洁和秩序的喜好相冲突的。她建议设计师应该提供给公众新的理解和审美线索, 以便告诉人们一个表面上“不整洁的”景观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秩序化的结构”模式的一部分。这对于西方传统的景观设计美学来说, 将是一个挑战。因为不论是在西方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或者有些滑稽和玩世不恭的后现代主义中都体现出了某种对规整景观的庄严姿态的青睐 (图1) , 而这些都要在人们对这些形式方法的生态适应性的考虑中做出调整。另一方面, 面对人类追求形式的本性与有时看来杂乱而缺少秩序的生态场景如何融合这一问题, 一种崭新的、生态引发的美学是现代景观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在这样的探索中, 新的城市景观设计美的形式与生态的功能将逐步全面融合。在这样一种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本身的最少设计中, 自然的生态过程得以更好的显露, 从而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元素、生态现象以及自然过程中的美。在这样的前卫探索中, 将生态过程与艺术和美结合了起来, 达到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应用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实践而言, 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避免在城市生态敏感地区建设项目, 更重要的是要从正在发展的景观生态学中汲取景观设计所需要的新视点和新方法。这一问题上, 我们已经有了相关探索与思考, 例如, 莱尔在《为

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设计》中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以及罗伯特·萨尔在《灰色的世界, 绿色的心》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和生态城市的原理。

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设计得出的另一种推论是: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的不可逆行为。在城市发展和景观保护的选择上, 城市景观设计师是一个技术持有者, 有责任为保护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景观资源提供客观的建议。此时景观设计师不是将自己的论证只集中在发展项目的美学意义上, 而是在实践中坚持他们应有伦理责任去真实、理性、客观地表达城市景观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理想城市景观。

如今, 我们在追求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设计范式时, 较为简单的是在设计中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我们已经开始研究各项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工作, 比如绿色城市景观、野生生物走廊, 城市公共景观网络和城市景观生态廊道 (图2) , 资源循环再生利用, 利用太阳能的能源规划等等。今天在很多城市景观设计实践中, 无论从环境保护和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还是从废弃工业用地的复兴到可持续城市景观资源的管理, 我们都有一些较好尝试。例如德国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项目在10年中巧妙地将衰败的城市工业区改建成了公众休闲和娱乐场所 (图3) , 并且在设计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 赋予了旧的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城市景观设计取得了可持续发展, 为世界上其他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 这里曾经是泰森钢铁厂的用地。1985年随着整个产业的衰落, 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钢铁厂关闭了, 原有的厂房和设施淹没于野草之中。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在设计中, 充分利用工厂遗留下来的庞大建筑、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道、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 以这些设施作为公园建设的基础, 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手段将这些破碎的片断融人了新的生活和景观之中。高炉等成为供游人攀登和眺望的场所 (图4) ;旧铁路的路堤与高架铁路被筑成公园的游步道 (图5) , 并种植草坪, 成为大地艺术作品;锈蚀的铁架成为攀援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成为攀岩运动的训练场。它们不再是可怕难看的废墟, 而是具有功能和美学价值的可持续的景观。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 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原有的废弃材料得到尽可能地利用, 红砖磨碎后用做红色混凝土的骨料, 堆积的焦炭、矿渣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 遗留的大型铁板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 (图6) ;来自屋顶、路面的雨水和地表水由明渠引至工厂原有的冷却槽, 再到沉淀池, 经过旧熔渣生产线所在地的风力迭水澄清过滤后流人埃姆舍河。

独特的设计思想为北杜伊斯堡城市景观公园带来了震撼人心的城市景观。在生态上, 原有工业遗址的污水得到了净化, 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而利用原有“废料”塑造公园景观的手法,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 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资源和能源的索取, 使城市景观设计取得了可持续发展。创造和展现了一种保留历史脉络而前卫的工业遗存的独特城市景观美, 启发了人们对城市景观设计形式、含义和作用的重新思考。

结语

篇4: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不断升级,城市不断更新与扩张,但城市景观系统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尽管有了所谓的标榜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却沦丧了文化传统与情感记忆。随着人们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以及设计界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相信景观设计会从整体到局部都被重新认识。

关键词::城市;传统造景;系统;整体与局部;场地精神;时代精神;景观营造

一、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设计无疑应以传统文化特色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接受着现实与理想的考验和筛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自古追求“人杰地灵”,同时又强调“景物因人成胜”的能动作用。城市景观与山水为友,而非敌,这是城市建设中处理用地很重要的部分。学习地方志,传承古人在相地建设中的经验成就,这是设计一个有历史和个性的城市景观所必须去理解和运用的资料和手段。

这类问题,在如今老城新建的过程中更是十分突出。城市发展必然需要新建与扩容,这是现状所必须的,但这个过程中往往又出现了几个误区:

1.拆毁老建筑与树木,重新进行定位和开发。这是最为鲁莽的方式方法,却是最为普遍的。这种项目往往是自顾自家,景观失去了优良的背景,因此也很难令人得到认同感与归属感,城市园林的营造也自然成为了空洞的数据。

2.围绕老城区进行卫星城的建设,老城区逐渐没落。这种福尔马林式的“保护”无疑会使城市失去活力,这在更大的程度上扼杀了城市景观的活力。

3.建筑被强势列入景观系统,非建筑景观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任何对事物情感的产生过程都是需要一定的情景和实物的,在景观中就必须有一定空间和尺度。正确处理建筑与景观(狭义)的关系是城市局部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从整体控制,从局部解决——园林景观城市的形成

首先必须是整体控制。这必然上升到城市设计的高度与景观设计对接,景观城市风貌的良好界面:历史和树木。可以看到最外围的是城市道路,它是整个城市的输送系统,依附于它的景观设计以线形为主,这种线形往往与步行道相互依存,构成了人们出行的第一条“景观”和最直接的庇护。它决定了出行的舒适度,是城市化景观向自然景观过度的分界线。

以一种谦卑的态度营造城市景观与建筑,绿化坡地广场是场地的性格也是城市生活的象征 。

如果规划控制良好,下一个层次会是城市公共空间和室外空间。前者指更大程度上的放松。这在新城建设中需要注意,这个空间是步行系统的渗透,往往结合景观建筑,形成花园的景观模式。

现在的城市景观问题,更应侧重于对生活的意义。在我看来兴建一个完全复古的园林景观区域是不可取的。首先,它不符合时代精神,传承的意义并不是保守和复原,而是应结合现状的选择性的继承和创新;其次,私家园林建立在士大夫寄情山水、以小见大的情怀和基本尺度之上。但对于今天的中国,其手法却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是一个信息量的问题。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其标识性却越来越弱了,标识性弱化,显示了设计语言系统的凌乱。万科第五园的设计,景观、建筑贯穿始终,其语汇绝非最地道的“传统语汇”,但没有人会怀疑第五园中浓浓的中式情怀,这是值得我们思索和借鉴的。

其二,是尺度问题。去过苏州园林参观的人都知道,人头攒动的情景使得所有期望的“境界”化为乌有。事实上,古代私家园林是内向型的,其尺度也因此相应较小,只有静与空才是体验私家园林美感的最佳环境。

其三,文化交融的问题。文化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交融进步的过程,固步自封和一味模仿都会走向偏执。而文化对设计的指导意义就在于:选择一种适度的语汇去搭建可以引发人们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空间和景观。

三、景观内涵的营造

城市景观是一个系统,这是从共性上去控制,而城市同时又是丰富多彩的,这也造就了在局部上的情景变化。方法和手段是多样的,但毫无疑问的是,场地精神与时代精神却是一定的,只有敏锐的抓住这两点,才可能营造出恰当和感人的景观情景。

场地精神是在建筑设计中被提及的名词,我对它的理解是场地中及场地周边可感知范围内的主要“力量”。对场地的阅读和分析就是要基于这些事物的“力量”分析,从而可以恰当的取舍,形成设计的主题。

时代精神往往是一种环境力量,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营造模式的抽象。可持续发展、环境共生等等都是当今城市景观营造关注的核心精神。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呈现出一种交融和交叉,景观、规划、建筑的协作关系越来越紧密,景观设计因其对环境的直接关系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知。一个好的项目设计的评定也不再单一以建筑功能和形象本身决定,因为城市环境本身就应是一个以景观和建筑相互映衬,共同承载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存在。而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讲,景观的意义甚至要大于建筑本身。

篇5: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论文

|导航电气 |给排水 |暖通 |建筑 |结构 |园林 |水利 | 电子样本 商易宝 广告 简易样本库 代理商专区

电子样本 工程求购 论文 图纸 软件 论坛 产品 | 企业 | 项目 | 找工作 | 展会 | 课程 | 期刊 | 城市规划 | 厂区规划 | 安全疏散 |

节能门窗 | 节能玻璃 | 会所 | 我的办公室电子样本 产 品 求 购 工 程 图 纸 论 文 软 件 论 坛 企 业 其 他甲方有话说 |

成功故事·体验分享 | 兼职俱乐部 | 消防设计 企业免费注册所在位置:CO.163.com > 网易建筑 > 论文库 > 正文

查看其他行业论文库:网易给排水网易暖通网易电气网易结构网易建筑网易园林网易水利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的文化再生--德阳市旌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构思论文上传:viviar论文作者:贡宇您是本文第 457

位读者摘要:城市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充分认识城市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认识城市、把握城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文化的地区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俗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自然条件构成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地区性是城市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城市文化生长于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中,它是人们根据地区特征,将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最具活力的要素,进行最佳组合的结果,是人们深思熟虑的愿望。

关键词:城市滨水 景观塑造 文化再生

城市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充分认识城市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认识城市、把握城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文化的地区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俗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自然条件构成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地区性是城市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城市文化生长于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中,它是人们根据地区特征,将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最具活力的要素,进行最佳组合的结果,是人们深思熟虑的愿望。

和意图的体现,着眼于地区特色,创造城市文化,是对城市文化高层次的追求,也是在不断增长的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压倒一切的趋同性的压力,城市个性的觉醒。

芒福德曾说过:“未来城市的职责是充分发展地区的、文化的和个人的多样性与个性”。近些年,许多城市对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都非常关注,但是如何在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同时,使城市景观又具有自己的地域文化背景,使当地居民产生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使外地游客领略到当地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风采,是规划设计中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难题。在四川省德阳市旌湖滨水景观规划没汁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引入了“文化规划”的概念,无论是在整体设计上,还是细部设计上,都注入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就本次规划中的“文化规划”内容作一重点介绍。

1项目背景

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上,南与成都接壤,北至绵阳,位于成一德一绵经济带中心,与周边城市均有高速公路联系,交通十分便捷。德阳市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成都平原就是各族文化交流和生产活动汇集的所在地,虽地处古蜀文化偏僻处,但又充满开放精神;古代蜀文

明的伟大发源地——三星堆,就位于德阳市西南广汉境内的鸭子河畔,此外,德阳还拥有如三国名将庞统墓、三国遗址落凤坡、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等文物古迹资源。

旌湖是沱江的支流绵远河流经德阳市区的称谓,它由南至北从德阳市区穿越,最窄处为250m左右,最宽为330m,具有城市景观与防洪的双重功能。本次旌湖滨水景观规划河段北起规划路——青衣江路,南至规划路——嘉陵江路,河段两岸滨水景观规划面积达350hm2。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滨水休闲绿地,其内容包括了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健身、游戏场、安静休息区和生态湿地,其功能设置充分考虑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保护)的不同年龄层次以及不同社会层次的需求。旌湖黄河路段至珠江路段为人工石驳岸,修筑整齐;黄河路以北、珠江路以南路段,尚为自然河滩与滩涂。水岸多为生产性用地,没有充足的亲水空间和良好的沿河景观。考虑到江河流水的涨落情况,岸线一律做成了堤坝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亲水性。除了黄河路以北地区和珠江路以南地区外,旌湖边城市道路与居住区已基本建成。对于现状建成区在规划中以导引性指标,进行控制和设计引导。

2规划指导原则

保护文物古迹,是对外宣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对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单纯就文物古迹而言,它像生物标本与化石一样,只具有给人们一定信息量的作用,毕竟仅是一个无生命的东西。作为空间艺术的建筑与城市环境,离开了内部的人文活动,存在的意义就显得较为无关紧要了。换句话说,只有在人的文化活动和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合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环境。所以,仅仅保护文物古迹以及民族建筑,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的“物化环境”去充实,并不能真正起到长期而有效地保护地方民族文化,并引导其健康发展的作用。

因而,木次规划小组在德阳地方传统文化活动的发掘保护、整治开展方面,进行了仔细、全面的工作,并与地方有关部门达成一致,确定了本次规划重点强调的德阳影响较大的文化内容,包括:古蜀国三星堆文明、三国蜀汉历史、以德阳孔庙为代表的儒家建筑文化以及古蜀道风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达国家本土文化保护事例的分析,提出了在城市中心以“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带”建设,来代替西方城市结构之中的广场和绿地建设,从而改善目前复杂混乱的城市面貌,全面提高城市中心滨水区的环境质量。总的来说,针对城市人文景观规划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1)自然生态和入文景观敏感度的保护原则;

(2)局部设计与整体性的有机联系原则;

(3)滨水休闲空间地段设计中的整体连续性原则;

(4)人文景观的特色性和可识别性原则;

(5)滨水空间中以人为本的可达性和舒适性原则;

(6)人文景观休闲空间的多样性原则。

3规划构思与总体布局

3.1 规划构思

“水在城中”是德阳市的空间特征之一,规划设计力图强调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滨水特征。在旌湖两侧安排了自然公园、文化娱乐、商业休闲、体育活动、人文集会等活动,充分利用城市中自然的山水,为市民和旅游者提供一个山水城市的景观环境,为城市规划一个文化绿带(Culture

Greenbelt)。整治河道水质,恢复水清,树绿、鱼跃的生态水体。再现并提升水乡滨水环境质量与景观特色。形成水、绿结合,水、街交融的注满活力与尘机的环境景观。具体来说,要做到:

(1)多元的功能复合旌湖滨水是全市公共活动的集聚中心。在包含行政办公、文化娱乐、金融商贸与会展多种功能的同时,强化市民公共生活活动功能。促使多元功能之间的互动,增强城市活力,使中心区人气旺盛、商业繁荣、文化气息浓郁。

(2)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以人为本,营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为目标,精心塑造生动和谐的城市建筑群体与开放空间,构筑优美、舒适的绿化和滨水环境,安排亲切宜人的市民驻留活动场所,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强化城市的文化气氛,以满足21世纪的城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高需求。

(3)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根据德阳山水城市和旌湖区地形环境特征,结合德阳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国内外城市中心建设的优秀经验,塑造一个既具有时代特征,又独具地方特色的市中心形象。

3.2 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1)功能分区

根据现状用地情况。结合滨水休闲空间地段设计中的整体连续性和人文景观休闲空间的多样性原则,分为6大功能区,即:滨水休闲景观区、滨水商业景观区、体育运动景观区、绿化种植景观区、公共集会景观区及水上休闲景观区。

(2)总体布局

本着人文景观的特色性和可识别性原则,以功能分区为基础,以古蜀文化为底蕴,以创造尺度亲切宜人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为目标,设置了36处景点,景点名称都以诗化的语言予以表达,并以石刻、牌匾、楹联等形式反映出来,它们是:

三星堆文化区(青衣江路一凯江路):三星伴月、婆罗临风、象舞丛林、錾凿古石、金杖驮鱼、金生丽水、太阳礼赞、望帝春鹃、俚歌乐舞、日月宝镜、汤谷扶木、鸾鸟自歌。

蜀汉历史文化区(凯江路一长江路):蜀汉钟鼎、凤雏书台、三聚德园、雀台垂钓、唤鱼联姻,云台观日、翠竹亭楼、凝思花径。

孔子文化区(长江路—珠江路):神泉灵涌、彩虹飞地、竹径听箫、山水比德、琴台栖凤、明堂辟雍、乐水灵苑、秋云狭庭。

古蜀道文化区(珠江路—嘉陵江路):碧溪翠湖、高山仰止、落霞月潭、松潘叠溪、石海鱼乡、金雁睛澜、绿野水车、渔歌唱晚。

每个景点都以特定的地方文化为物质空间设计灵魂,并通过空间形态、细部设计、植物种植、活动引导等手段来表达与烘托,如:三星伴月

是旌湖北段上的3座绿岛,位于北公园月亮湾内,小岛规模不大,种植各类灌木与花卉,并在其上分别建雕塑“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爬龙柱”和“鸟身人面像”。水流激荡岸际。古朴的雕塑与生气勃勃的绿荫似乎在低声私语,三星堆文明的神韵在时间的长河中,似乎永远的延续着„„

婆罗临风 位于三星伴月对岸婆罗广场上,植有一棵移自鸭子河河畔的、高大的婆罗树(当地俗名,即马桑树),虬枝怒放,玉树临风,月夜别有一种清幽神秘,它与“三星伴月”共同形成旌湖36景中的组景——“三星伴月-婆罗”。

金生丽水 是珠江路北侧引旌湖而成的一个内湾,位于商业俱乐部旁,以地方石材于方寸之地塑造悬崖峭壁、险石暗礁,以细白石沙铺于水底,并制造间隔的人造波浪,水浪拍击声中,隐约有丽水河的千古之韵。

琴台栖凤 为比德广场之内一个临水高台,立意来源干孔子对音乐及“风鸟不至,河不出图”。本台主要设滴水喷泉和水晶浮雕墙,浮雕内容以体现历史文化为主,使游人更直观了解德阳的数千年文化与历史。

凤雏书合 位于黄河路桥北侧的凤雏书台,为纪念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冢、军事家庞统而设,书台周围广植青松、翠柏,并加奇石若干。景色优美,绿树婆娑,书台上设读书亭,整个书台为仿古型制。

蜀道古韵 设于北公园内,构思来源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该设计利用仿古栈道的形式,通过栈道两侧一系列岩壁石刻,反映了自公元前316年秦襄王开辟蜀道以来,蜀地无数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走过的足迹。

绿水之车 在南公园靠嘉陵江路之侧,在儿丛翠竹之间,摆着几架农用水车。伴着淙淙的流水声,水车在悠悠转动着,川四平原—座座竹树环绕的农舍便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在历史长河中,让人感悟到悠悠蜀魂。

这些不同类型景点的设置,为城市人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了相应的环境空间。而这些活跃在高品位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民间群众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民间娱乐活动,又吸引了前来观光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既弘扬了城市文化,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了与这些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相适应,结合城市文化街道建设工作,在历史文化淀积较为深厚的街区,形成了部分形式与内容上与之呼应的过渡性城市公共空间,在方便休闲活动的同时,深化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城市的环境品位。

在景点设计中,为了强调各个地段的不同文化内涵,体现各个景区与景点的可识别性,特别设计了分别针对古蜀国三星堆文明、三国蜀汉历史、孔文化以及古蜀道风情4类特色铺地与栏杆。这些铺地与栏杆从图案、花纹、比例、材质各方面,突出了上述几种特色文化,具有很强的识别性与地方性。这个思路得到了当地建设与文化部门的认同,并即将在一期工程中付诸实施。结语

1986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明确指出“要对构成21世纪特征的重大世界挑战作出应答,就必须在发展中强调两个主要目标——发展中的文化尺度和人的文化生活”,“要在经济和技术发展中,将文化和人的价值恢复到中心的位置上来。城市是文化的集中表现,现代化带来了城市文化创新的契机,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规划,应把城市看作一种文化存在,以自然为底蕴,理性地对待科学技术,使城市不仅成为人们生息的场所,而且是精神的家园。

论文上传:viviar 录入时间:2005-12-16

用户评论发表评论dsl308,您已登陆。

未登陆用户只能以游客身份发表评论,请您登录发表评论。广告销售:020-61210163-6客户服务:020-61210163-9About

NetEase联系方法客户服务相关法律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06

ICP证粤B2-20030235 跨地区ICP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粤002号

篇6: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论文

摘要:主要论述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作用、应用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

关键词:园林植物;城市景观;植物配置。

园林植物是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适用于室内外布置,以净化、美化环境,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故又称观赏植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综合运用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植物等园林植物素材,通过景观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的自然美,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的环境空间。合理应用园林植物能创造出优美的城市景观效果,实现最佳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一、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中不仅可以改善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园林植物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气候、防风等作用。

1.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1)“空气净化器“①园林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CO2,放出O2,调节空气中的CO2和O2的平衡。②园林植物具有吸收有害气体和监测环境质量的作用。许多园林植物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的CO、HF、CI2等有害气体,同事还可以应用部分园林植物对部分有害气体的敏感特性来评价监测环境质量。③园林植物具有良好的吸尘和杀菌、灭菌作用。此外,城市园林植物还是天然的”消声器“,能有效减弱交通工具、人等产生的噪音。

(2)调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小气候园林植物是生态

环境中的重要因子:能有效吸收太阳辐射、降低空气温度;通过自身的蒸腾作用有效调节空气湿度;具有净化水体,保护水土流失的作用等。

2.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城市景观不仅给城市增添生机与活力,还能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园林植物以其不同的姿态、色彩、气味,使人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获得对大自然的审美享受。

二.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在城市景观设计时,应根据立地条件,结合园林植物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设计,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一致。这就要求设计者在队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方案。

2.生物多样性原则

自然界植物千奇百态,丰富多彩,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如果城市景观中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失衡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配置应注意多种乔、灌木、藤本、草本相结合,形成区域性植物群落,增加种群的稳定性。

3.艺术性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美学原理,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城市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同时注意植物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感。同时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景观效果,创造:“源于自然,胜于自然“的景观效果。

4.经济性原

园林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在城市景观设计时须遵循经济性原则,从种植成本和后期管理费用双重考虑,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应用

1.结合景观设计地形特点合理选用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空间设计要依据地形起伏状况和空间大小等方面的条件和艺术要求合理配置。园林植物空间的轮廓线要有高有低、有平有直、与地形的起伏变化相结合。

2.应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合理配置园林植物

不同的园林植物有不同季相变化。城市景观要有四季变化的自然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时可根据植物生长习性进行选择,如早春开花的有迎春、碧桃、玉兰、丁香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薇和多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银杏等;冬季翠绿的松、柏、竹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不同,植物的季相变化时间会有差异。因此,在园林植物季相搭配时要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的植物品种进行搭配。

3.园林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组合园林植物不仅具有独立的景观表象,还是园林中的建筑、山水、道路、雕塑及喷泉等园林景观小品构景的重要组合材料。

⑴ 园林植物是城市景观构景中的一大亮点,植物与建筑的结合是景观功能和实用的统一体。园林不仅能使建筑产生季相变化,还可衬托和丰富建筑的庭园景色。根据景观建

筑的主题、意境、特色等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能使植物对景观建筑主题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园林植物配置能软化景观建筑单调、平直、生硬的硬质线条,打破建筑的生硬感,丰富景观建筑构图,使景观建筑景色丰富多变。

⑵ 在城市景观中,植物材料对假山石的重要性,不能忽视。裸露的假山石没有生机和季相变化,如点缀一些苔藓、小草、松等园林植物,可增添假山石的生气;园林水体也只有与园林植物结合才会有生气。园林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体,还可以丰富水面空间和色彩。常用的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王莲等。

⑶ 园林植物与园路的组合园路旁通常要以树木、草皮

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小路以条石或步石铺于草地中,曲折的道路旁种植园林树木可作为必要的视线遮挡,进行空间划分。

四.景观设计中应用园林植物应注意的问题

1.有毒园林植物。住宅区景观中不宜用有毒园林植物;在幼儿园及儿童游戏场地中,忌用有毒、带刺以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以免伤害儿童,不能选用有毒的乔灌木和花草。常见的有毒园林植物有夹竹桃、毒箭树等。

2.城市景观规划区原有植物的保留和利用。

3.注意多种园林植物配置方式的综合应用。园林植物配置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等多种方式。应用时可根据地形、面积、建筑物等因素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

五.结语

篇7: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论文

关键词:中国论文发表网,网上论文中介,省市级论文发表

城市景观设计是一座城市文化内涵最直观的呈现。城市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城市中的建筑和景观设施则是一种现代标志,要将历史、文化、生活等象征性元素融入城市景观形象之中,才能赋予景观更深层次的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是一座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文化也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一旦将地域性文化特色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它就会变成了一座城市的灵魂。每一座城市都是历史的延续,城市中最著名的景观和建筑场所,成为其文化内涵最直接的呈现载体。

当一名外国人到一座城市后,最想看的往往是那些最具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如去埃及会想看金字塔,去巴黎想看卢浮宫,去威尼斯要看圣马可广场。这些是因为这些城市景观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体现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和风土民情,浓缩着城市的历史和祖辈们的记忆,是这座城市最骄傲的精神象征,因此景观设计一定要重视地域文化。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文化。目前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存在着过度追求形式美,忽略了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性的现象。从北方平原到江南水乡,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内陆,不管地区的气候或自然条件差异,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及建筑物,导致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趋势,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缺失。

目前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各种相仿的景观设计作品,一些城市建筑也出现了崇拜、模仿欧美建筑及景观设计的倾向,把这些工业化复制的景观设计当作时尚的标志。文化特色的消失使这些城市失掉了自己的灵魂,也消解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篇8: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论文

在一个城市中, 城市道路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它特有的点、线、面, 为城市记忆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很好平台。

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城市记忆设计的原则

1. 尊重历史文化的原则

对于襄阳这样一座历史名城, 城市中散布着许多文化古迹, 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城市记忆设计时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 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 我们不能生搬硬套, 而需要挖掘传统文化中适应现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 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景观形象。另一方面, 城市记忆设计应将各个历史要素合理地组合和表达, 使其符合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演进规律。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主张不为局部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 坚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统一。在城市记忆设计中, 既要体现对历史的回忆, 又要展现对未来的希冀。

3. 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记忆设计应以人为本, 应尽可能适应各阶层市民的认知需求, 为人们了解历史提供平台, 为人们生活增添色彩。设计时, 还应考虑到人们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社会活动中对城市记忆的要求。

4. 整体性原则

城市记忆设计的整体性体有两个方面:一, 一条路的城市记忆设计是连续的, 整体的。要能突出一个主题。二, 在城市记忆设计中, 要结合自然环境及其它景观设计要成为一个整体, 使其融入到整个城市道路的景观中, 让人们在景中了解历史, 在景中回味历史。

二、设计实例——襄樊大道改造工程城市记忆设计回顾

1. 襄樊大道建设背景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汉江中游平原腹地, 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 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1983年8月, 国务院批准撤销襄阳地区, 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为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 凸显了历史文化的底蕴, 扩大城市的影响力, 2010年12月9日, 经国务院批准襄樊市正式改为襄阳市。

襄樊市这个称谓在襄阳市历史上存在了二十多年, 这二十多年也正是襄阳飞速发展的黄金时间。为了留住人们对老襄樊的记忆, 2014年, 襄阳市政府将联系襄城与樊城的干路 (环城东路、解放路、长征路、丹江路、前进路) 统一命名为襄樊大道, 并开始对它进行综合整治。

该工程设计起点为清河路, 设计终点为环城东路与内环南线高架桥相接处。设计全长8267.051m。中间依次经过前进路、丹江路、长征路、解放路、汉江一桥、环城东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30~60m。

2. 确定景观主题及景观设计目标

首先, 设计人员对襄樊大道建成年代、在襄阳市路网系统中的作用、道路沿线区域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道路远期发展的前景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来确定道路景观主题及景观设计目标。

襄樊大道胜利街至一桥段紧邻护城河及襄阳古城墙, 道路沿线隔护城河相望的有阳春门、仲宣楼、长门、襄阳古城墙等历史遗迹。这些历史遗迹记载着襄阳的历史, 展现着襄阳城的深厚文化底蕴, 该段以“襄城文韵”为景观主题。解放路至大庆路段为老樊城商业区, 是商贾云集之地, 形成了多个特色街巷, 一些商会均在该段设有会馆。道路沿线既分布有四官殿、定中门、水星台等城楼遗址, 又分布有黄州会馆、山陕会馆等商业建筑遗迹。这些楼、馆遗迹承载着樊城的历史和文化, 见证了老樊城的繁华与辉煌, 该段以“樊城演绎”为景观主题。

大庆路至清河路段该段沿线分布有襄江商场、华洋堂等大型商业场所、铁路文化宫等大型公共建筑以及火车站、汽车站等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单位。该路段为老樊城辉煌的延伸, 展示着襄阳的现在, 联系着襄阳的未来, 该段以“樊城新貌”为景观主题。

襄樊大道是一条襄阳发展的时光隧道, 从襄城到樊城依次展现了襄阳的历史。它的景观设计目标, 就是“老襄樊的历史记忆之根, 发展历程之痕;新襄阳的文化延续之脉, 特色魅力之路”。

3. 城市记忆主题的确定

通过确定的景观主题及景观设计目标, 下一步就要考虑城市记忆展示主题及文化元素的提炼。

古襄阳城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有秀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文化。李白、韩愈、皮日休、孟浩然等著名诗人都留下过大量赞美襄阳的诗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和诗歌分析、归纳、总结, 确定襄城区段主要以展现襄阳的优美风景及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城市记忆主题。经过专家的浓缩与提炼, 确定了“襄阳八景”。“襄阳八景”的文字4个字一组, 取自古代的文献资料和诗歌, 稍加修改而成。每组文字都有一个故事, 或者是传说, 或者是自然风光, 读起来朗朗上口。“岘山叠翠”——十里青山半入城, 一山连一山, 处处是名胜, 遍地皆古迹, 可谓一石一古迹, 一木一景观。山峦重叠起伏, 气势磅礴, 松柏苍翠, 堪称襄阳绿色屏障。“汉江鸭绿”——一江碧水穿城过, 美丽清澈的汉江, 为襄阳赢得十里风光。李白曾如此歌咏汉江:“遥看汉水鸭头绿, 恰似葡萄初酦醅 (《襄阳歌》) 。”“金城汤池”——一座襄阳城, 半部中国史。襄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中国战争史上独具文化价值的古城墙和最宽的护城河, 素有“铁打的襄阳”美誉。“万山夕照”——万山西屏古城襄阳、北抵汉江。每当夕阳西下, 霞光晚照, 登临万山之巅, 屹立绝壁江边, 穿越千年神女弄珠的浪漫, 欣赏大江东去的风光。“诸葛草庐”——诸葛大名垂宇宙, 隆中胜迹永清幽。诸葛躬耕地, 三顾茅庐址, 是风水宝地, 也是智慧源泉。三国故事从这里开始。“习池佳境”——习家池背靠岘山, 东临汉水, 苍松翠柏, 风景优美, 是中国郊野园林的鼻祖, 是园林文化、诗词文化、书画文化、宗族文化、酒文化的汇聚地、结合体。“鹿门夜月”——鹿门山与岘山隔江相望, 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中这样写着:“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昭明古台”——昭明台, 位于襄阳城中心, 北街入口处, 古代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 屡毁屡建。此楼雄踞城中, 巍巍壮观, 自古被誉为“城中第一胜迹”。

樊城有大量会馆文化及丰富的民俗文化, 樊城段城市记忆主要展示会馆文化、民俗文化及儿时的童趣。通过大量调查与分析, 确定八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及八种常见童趣。民俗文化——“吹糖人”、“牛肉面”、“清汤挑子”、“舞灯笼”、“赛龙舟”、“划旱船”、“蚌壳精”、“踩高跷”;童趣——“跳山羊”、“跳皮筋”、“跳房子”、“摸瞎子”、“滚铁环”、“斗鸡”、“打陀螺”。

4. 城市记忆及文化元素的载体

城市记忆及文化元素的载体有多种形式, 襄樊大道城市记忆及文化元素的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人行道铺装。在人行道铺装时, 将上述“襄阳八景”、“民俗文化”及“童趣”做成青石地雕, 每类为一组, 铺设于护城河边及商业比较集中路段的人行道上, 集中进行展示。

(2) 路名牌。襄樊大道采用灰色整石路名牌, 在路名石上标注道路名称及道路的历史。在有历史意义的路段, 也设置整石讲解牌。让人们对道路的历史, 存在的意义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3) 具有文化特色的“LOGO”图案。襄樊大道的“LOGO”设计以襄城最有名的“仲宣楼”为主题图案。城市家具中的路灯、垃圾箱、公交站棚、隔离护栏、检查井盖等都标记有襄樊大道的“LOGO”图案。

(4) 景观节点。襄樊大道沿线分布有6个绿化景观节点, 三个现代标志节点, 6个历史文化节点, 沿线平均每300~500m就存在一处重点景观节点。这些节点大到一栋建筑小到一处石景, 都可作为展现城市记忆的载体。襄樊大道在胜利街交叉口拆除大量建筑, 规划建设“劝业堂”, 着巨资修缮“山陕会馆”、“黄州会馆”。

在景观设计中, 尽量采用天然、古朴的本地材料, 从地方文化中提炼出相关的形态、色彩和寓意。绿化树种尽量采用本地树种。在设计中, 尽量不要繁琐, 有些可以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 让景观中自然体现出文化, 让文化自然渗入景观设计中。

三、结语

篇9: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景观设计要点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要点

1 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

2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

2.1 景观与自然协调的原则 城市景观的总体设计要以较好利用本区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追求景观整体风格的统一。同时,景观总体设计应力求自然和谐,强调可以自由活动的连续空间和动态视觉美感,避免盲目抄袭、照搬;公共设施的尺度需与空间相协调,地面铺装应尽量统一;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使景观、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整体和谐。只有综合考虑,才有可能规划布局出功能合理、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

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要追求可持续性发展,即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协调关系。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基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始终处于平衡或协调状态。自然景观和传统景观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景观设计中要对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创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历史延续性、又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环境景观。善待自然与环境,规范人类资源开发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原则。

2.3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城市景观便失去了其特有的意义。城市景观不仅是向人们展示的,而且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其中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细部设施的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

场所。

2.4 保护和发展文化景观的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村镇的改造,许多文化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景观风格趋同化使得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日趋减少。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根本。在公共空間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将其表现在景观设计中,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

作用。

3 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沈阳浑南的浑河沿岸的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 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

可分。

4.1 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 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各类休闲娱乐建筑前面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商业街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非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仿佛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会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结束语

面对未来城市化趋势和城市问题,我们有必要从观念、规划的方法论以及城市规划设计与发展的战略上进行思考,建设生态安全、健康愉悦而又可持续的现代城市。城市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 谭宇,连芳.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方法[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2)

[2] 李波.城市景观设计分析[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03)

[3] 姚强,李仲舒.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26)

[4] 李泉煌.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方法[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5] 倪勇.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景观设计[J]. 东方企业文化. 2010(05)

[6] 杜斌,周庆翔.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探索[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3)

[7] 刘军.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8)

篇10: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网络思维论文

因为城市是由大量建筑所构成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尽管如此,结合低碳概念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缺乏较全面的方法综述。因此,对低碳概念中与城市景观具体结合并加以实践利用的部分尤为值得我们关注与探索。

一、低碳概念的景观分类 低碳概念在景观中可以分为的减碳和固碳这两个方面对低碳生境进行营造。低碳是不仅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概念,也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不论在减碳或固碳环节,都需要同时从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上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索。

二、营造减碳式景观生境的规划与设计手段 景观中的减碳概念,其落脚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碳能源的循环与再利用,即低碳景观能量流的植入。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的碳源来自土地利用和能源利用,因此减碳可以从其城市宏观战略上进行把控,同时在微观上对景观设计方法与技术进行改进。从规划战略方面,怀来的“零碳城”模式对低碳景观的营造具有启示意义,所谓零碳并非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是碳源和碳汇可相互抵消的动态碳平衡。清洁能源、创意研发和红酒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构成了怀来基础产业的耦合结构,这种无碳影响的产业集群构建为零碳城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宏观层面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怀来借京张高速铁路建设之机,对风能观光等低碳景观旅游产业进行启动,通过营造此类非物质化的、自然的低碳旅游吸引物,来实现其新产业基础上的零碳城理念。 不仅在产业定位上如此,一个城市的景观交通体系也是减碳的重要环节。建设景区之间的零换乘系统,并结合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使其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能够在降低交通能耗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市民骑车或步行出行,形成绿色交通的良性循环。而且中国园林自古就具有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交通体系多以天然石材、草坡花境依随相伴,这种低碳式的景观体系也是今天的我们所值得借鉴的。 设计层面上,低碳景观则更多的体现在观念性的引导,即低碳场所精神的景观语汇营造。景观设计在担负着美化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功能的同时,还应该作为一种可以对居民进行潜移默化的科普性资源。为迎接第十七届省运会,江苏常州计划启用2.9亿实施“一路两区”景观照明提升工程,这无疑是在追求景观品质的同时进行着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而与此同时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结合景观设施在柏林遍地开花;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兼具景观美化功能的风力发电等。可见景观的美化并不一定需要以碳能源为代价来进行打造。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自身对低碳景观设计的忽视与不足。

上一篇:因病去世哀悼词短信下一篇:学生党员假期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