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2024-07-19

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共8篇)

篇1: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 包装设计 课题名称: LENDING ZONE系列包装 指导教师: 董凌_ 班 级: 服表101 姓 名:

余立载 学 号: 20102480 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

2013 年 6 月 25 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一)知识目的

1、掌握包装设计相关基础知识;

2、掌握包装设计基本原理与技巧;

3、掌握包装设计的流程。

(二)技能目的

1、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包装结构简图的技能;

2、培养提高学生包装结构的几何组成的能力;

3、培养提高学生成品包装的整合过程的技能。

(三)素质目的

1、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不断拓展自我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

设计一系列包装

三、课程设计步骤

(一)查阅服装包装方面的各类信息

(二)对课题进行构思

(三)收集相关资料,构思出课题方案

(四)开始绘画出包装草图

(五)通过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进行设计结构,得出效果图

(六)打印装订

四、数据及结果分析

一系列包装总共有六组盒装配套六组相应的小包装配件组成。

五、总结及心得体会

经过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过程曲折可谓一语难尽。在此期间我们也失落过,也曾一度热情高涨。从开始时满富盛激情到最后汗水背后的复杂心情,点点滴滴无不令我回味无长。这次课程设计,对包装设计的流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巩固了包装设计的基础知识,锻炼动手的能力,使得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到实践中去。

在学习专业课以前,总是觉得包装其实没什么学问,也就是糊糊纸盒、贴贴标签之类的简单劳累活。通过学习知道了简单纸盒蕴藏着非凡的知识。比如成型角、旋转角、包装结构尺寸的计算、包装材料等,特别是对包装材料的选择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纵观生活中的各种物品,都通过对产品进行粗略或者精细的包装后才在市场上得以流通的。从喜糖、中秋月饼的包装中,就可以看出包装在商品中的价值地位。再与包装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去研发利用。所以无论是从宽度还是从深度来看,包装是大有前途的。本次包装设计我做了一系列自己品牌设计的包装,主要围绕品牌的领带、皮带、吊牌和袜子的包装进行设计,材料上选用纯色卡纸给人一种亮丽和充满活力的感受。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次包装设计,本人在多方面都有所提高。通过这次包装设计,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一次包装设计工作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巩固与扩充了包装设计等课程所学的内容,掌握包装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包装设计的基本的包装技能懂得了怎样分析包装的特点,怎样确定工艺方案,了解了包装的基本结构,提高了计算能力,绘图能力,熟悉了规范和标准,同时各科相关的课程都有了全面的复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了提高。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单独设计包装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

本次做课程设计同时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加强,由于课本上的知识太多,平时课间的学习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各个环节的功能,而且考试内容有限,所以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包装的功能,并且对于其在商业上中的使用有了更多的认识。在此感谢我们的董凌老师.,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模具设计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老师您的细心指导。而您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

同时感谢对我帮助过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同学的友谊。

六、主要参考书(编著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1] 于静.包装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2] 郭湘黔.包装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3] 刘建祥.包装设计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篇2: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多媒体课程设计

题 目

authorware课程设计

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成 绩: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2011年 12月

目录

摘要 ············································································································································3 第1章 概述 ·······························································································································4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4 1.2 课程设计的意义 ··········································································································4 第二章 Authorware概要设计···································································································5 2.1 Authorware的框架分析 ·····························································································5 2.2各个框架的功能: ·······································································································5 2.3Authorware中的分支结构图 ························································································5 第三章Authorware的首页设计 ································································································6 3.1背景图的选定 ················································································································6 3.2背景图文字的选定 ········································································································6 3.3图标的建立 ···················································································································8 3.4交互的建立 ···················································································································9 第四章Authorware的分支设计 ······························································································ 10 4.1分支设计premiere ······································································································ 10 4.2分支设计 PS ··············································································································· 11 4.3分支设计 3dmax ········································································································· 15 4.4分支设计 arthorware ··································································································· 16 4.5分支设计 flash ············································································································ 19 第五章 结束语(即个人课程设计总结)··············································································· 21

摘要

随着现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课件不再满足教学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制作Authorware的课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学校借助了它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随着学生教学压力的增加,有效地管理课件成为必然。Authorware的制作主要包括选题、设计策划、素材准备、课件制作、作品测试等。

本文分析了Authorware软件的组成情况以及一些基本功能模块,包括显示功能、交互功能等。Authorware的软硬件环境分析,Authorware的操作环境的分析,以及Authorware的数据流程分析,并且重点对Authorware的运用详细的介绍。Authorware主要利用声音、文字、还有函数进行制作,在文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课件制作为学校提高了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它界面美观,简单实用,能够基本上满足学校的需要,实现了学校课件的整体化,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关键字:Authorware课件、多媒体技术,学校

第1章 概述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学校老师对课件Authorwar的需求,学生对学校环境的要求不断增加,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伴随着对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学校的课件管理转向电子化成为必然。

传统的教学课件存在很大的不足:利用课本进行教学的传递,容易导致学生对课本的不接受和厌烦,而且管理的效率低下,导致资源的可利用性低,劳动力大,实用性不广泛,加上,随着时间的递增,教学的力度不断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的课件对信息的增加、删除、检索、查找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随着学校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课件不再适应学校的需要。

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传递,有着其手工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存储量大、修改方便、检索快速、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可靠性好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信息管理的效率,有助于学校的发展。

1.2 课程设计的意义

教学课件Authorware的制作需要有很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设计一个实用性强的教学课件,对于我们进行课程设计方面知识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声音、文字、还有函数进行制作设计。这些对于设计者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规划、设计和开发好这个教学课件,对于提高我们的Authorware制作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函数去运用,建立好合适的Authorware的制作和设计好美观大方的首页。

第二章 Authorware概要设计

2.1 Authorware的框架分析

多媒体课程设计 背 歌 文 景图曲图 字标交互图标 背景.雨的印记多媒体课程设计班级姓名五个图标Suns

Premiere 3Dmax flash ps hin

e

2.2各个框架的功能:

(1)背景图:本应用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主界面的背景。(2)歌曲:进入主界面的歌曲。

(3)文字:进入主界面的多媒体课程设计的文字,班级,姓名的显示。(4)图标:为了展现主界面的美观程度,我安放的图标的图像。

(5)交互图标:交互图标中把那五个模块都设置为按钮,然后分别设置这我五个按钮。

2.3Authorware中的分支结构图

第三章Authorware的首页设计

3.1背景图的选定

首先我先确定我的背景图,背景图必须要比较亮和清晰的感觉,下图是我选择的背景图:

3.2背景图文字的选定

然后把authorware打开,新建文件。然后向流程线导入一个显示图标,如下图所示:

然后双击背景图,如下图所示:

(1)接下来我又放了个显示图标为了放背景图的文字:

我在word里插入的艺术字,然后进行设置。导入到authorware中的效果图如下:

效果图如下:

(2)插入班级和姓名:

如下图所示:

3.3图标的建立

建立一个显示图标,把这些图标都放进去。

图标如下图所示:

3.4交互的建立

插入一个交互图标如下图所示:

然后分别在交互图标下建立四个显示图标,分别为:premiere、3dmax、ps、arthorware、flash。如下图所示:

最后的首页显示图为下图所示:

第四章Authorware的分支设计

4.1分支设计premiere 首先premiere的创造想法就是电子相册,我的姐姐刚结婚,心里一想不如给他们做个相册,这样作业也完成了,还可以把电子相册送给我的姐姐。

(1)分支设计的第一步

(2)首先premiere设置为群组、3dmax设置为显示、ps设置为群组、arthorware设置为群组、flash设置为群组。

(3)首先先设置premiere插入一个数字电影图标,如下图所示:

(4)双击序列01然后预览,效果图为:

4.2分支设计 PS(1)分支设计的第一步

(2)首先premiere设置为群组、3dmax设置为显示、ps设置为群组、arthorware设置为群组、flash设置为群组。

(3)单机PS打开,然后新建一个交互图标,然后新建三个下拉菜单,如下图所示:

(4)对三个下拉菜单进行设置,对彩虹设置如图所示:

(5)对三个下拉菜单进行设置,对水滴设置如图所示:

(6)对三个下拉菜单进行设置,对sunshine设置如图所示:

(7)对着三个下拉菜单设置后的效果图:

(8)最后加一个网页首页,如下图所示:

最后效果图:

4.3分支设计 3dmax(1)分支设计的第一步

(2)首先premiere设置为群组、3dmax设置为显示、ps设置为群组、arthorware设置为群组、flash设置为群组。

(3)双击3dmax然后放一个显示图标,效果图如下图所示:

4.4分支设计 arthorware(1)分支设计的第一步

(2)首先premiere设置为群组、3dmax设置为显示、ps设置为群组、arthorware设置为群组、flash设置为群组。

(3)然后双击arthorware进行设置,然后添加一个交互图标,如下图所示:

(4)分别对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进行设置,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的设置:

第三步的设置:

第四步的设置:

设置完的效果图如下:

最后的演示图为:

4.5分支设计 flash(1)分支设计的第一步

(2)首先premiere设置为群组、3dmax设置为显示、ps设置为群组、arthorware设置为群组、flash设置为群组。(3)双击flash图标,然后倒入

(4)最后效果图为:

第五章 结束语(即个人课程设计总结)

个人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我更进一步的地掌握了Authorware的一些基本操作,创建交互、按钮交互、音频控制、视频控制等,掌握了导入声音文件和视频文件,在Authorware程序控制音乐的播放,在实验过程中,我领悟到想要快速熟练掌握一个软件,一定要多动手亲自来做具体实际的操作,好多都是看着简单但是做起来却那么的麻烦。在做Authorware的时候应该多尝试多个菜单的用途,各个工具的使用。

结合这次课程设计,我总结了使用Authorware来制作课件的一些基本流程。确定选题、设计策划、素材准备、课件制作、作品测试等。

在本次实验当中,我发现素材的准备是最花费时间的,因为我做的这个Authorware是把我之前的所有多媒体作业导入到其中,premiere、3dmax、ps、flash的作业都导入到其中,这就牵扯到格式不合适的问题,所以把所有的作业都必须导成JPG格式和avi格式,因为Authorware中只认这两种格式。

当我把flash的格式转换成AVI格式插入Authorware中是可以播放的,但是把premiere的格式转换成AVI格式插入Authorware中又显示缺少“vids:DX50”解压缩程序于是又上网去查清楚,又下载安装了一个解压缩的软件。最后才得以成功的导入视频。这个繁琐的过程,以后就可以任意地转换了。还领悟了很多,在网络环境下,在软件世界里,没有什么事你不可以掌握的。不懂得,可以上网去学习,遇到问题,可以上百度搜搜,我要自学网上有很多的经典视频,都可以自学的看看,这样就会成功。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让我觉得有挑战性的是程序的格式不吻合,但是完了还是下个解压缩程序就可以了。

篇3: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1.1 问题的提出

1) 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国家, 都在中小学开设了机器人课程。机器人教育是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载体, 已经逐渐进入我国中小学课堂, 我校也就VEX机器人设计方面作为校本课程有所实践。

2) 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 这将有力促进机器人新兴市场的成长, 创造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3) 我市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活动从2003年开始起步, 在市教委、市科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培育下, 已经初见成效, 在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部分项目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从2010年开始, 市教委、市科协整合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三项全国赛事的学生机器人竞赛项目。其中VEX机器人比赛项目是机器人竞赛的一个重要项目。

4) 近年来, 我校参与了南岸区牵头的课程改革和课程领导力建设, 在校本课程设计方面有了一点尝试, 但还不系统, 不成体系。另一方面我校参加全国、市、区组织的各级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已有7年, 成立了机器人工作室, 有6套VEX机器人, 专业辅导教师2名, 在这段时间, 我校参加区、市、全国各类比赛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如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初中组二、三等奖, 市机器人大赛连续几届一等奖等, 这些成绩在重庆市内有较大影响。近三年, 我校也在这一项目的校本教材编写、课程标准制订、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是这一项目还没能形成一门成熟校本课程。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希望通过此立项课题的研究, 可以改变我校没有正规的机器人课程学习的现状, 使我校的学生有一门正规可以选修的校本课程, 让学习机器人技术的学生在学习机器人课程时有正规化的课程内容和严谨的学习标准。另外, 可以通过此校本课程的开发, 提升研究教师的课程理论研究水平, 同时让VEX机器人的学习有课程体系作支撑, 丰富VEX机器人的学习内容。

1.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1) 校本课程开发尽可能地反映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 及时融进最新的科技成果、社会问题, 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2) 使创新教育理论与创新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并曾40多次提到“创新”一词。机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正为创新教育理论与创新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创新成果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3) 为培养学生具备“21世纪技能”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适应能力、多种交流能力、非公式化的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及自我发展能力、系统化的思维能力被称为“21世纪技能”的组成部分。机器人课程以它自身具有的鲜明特点, 能为培养学生具备“21世纪技能”提供有效的平台。

2) 实践价值。

(1) 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机器教学活动中, 学生必须亲手设计与制作机器人, 自己决定在组装机器人的过程中用到哪些零部件。在电脑上设计程序, 然后再不断地进行试验, 不断地修改相关设备参数, 实现最优化的实施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得到很多方面的锻炼。

(2) 提升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能力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让没接触过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的学生从零起点学起, 以参加比赛为目标之一, 在搭建VEX比赛机器人的过程中, 以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为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设计方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成长。最终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3) 学校科研兴校的需要。实现科研兴校是我校近几年发展规划目标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也是教师队伍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 更是我们学校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抓住课题研究这个机会, 通过专家的引领,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 从而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 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高效优质地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4)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 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 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 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机器人是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领域, 在开展机器人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实施者, 更是教学的设计者、教材的编制者。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规律, 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专业的学科知识, 精湛的教学艺术, 还要有整合贯通的综合能力。

2 理论基础与依据

2.1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教育心理学家强调, 在建构主义看来, 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 皮亚杰认为, 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 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 即建构了新的认识图式。VEX机器人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 有着许多交叉领域的知识, 结构比较复杂, 因此学生无法按照一个固定的路径或模式来接收相应内容, 也不能将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其特点归类, 再逐步分类解决。从硬件的搭建、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到运用各学科知识完成某项任务, 都由学生在相互的对话、讨论以及尝试中逐渐形成, 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共享提供的资源、工具, 还能在协商中分享各自的经验、观点,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2 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儿童天生有八种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互相合作, 发挥功能, 又同时独立地存在。儿童会利用这八种智能认识这个世界和创造知识。机器人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也是有帮助的, 机器人制作活动透过真实的情境, 亲身的体验, 使用积木、传感器、马达及齿轮等组件设计和制作自己的机器人, 并为机器人编写程序, 使它完成指定的动作。机器人制作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 要灵活运用各种学科 (包括物理、逻辑、机械、电子和软件编程等) , 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 对多元智能的开发也有一定的作用。

2.3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现在已成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中影响最大和成果最多的改革之一。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教学的主题, 以合作的学习方式, 由学生进行合作互助、探索研究, 通过学生能动性、主动性发挥, 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 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生虽然对机器人所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都知之甚少, 甚至可以说连新手都谈不上。但如果能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的环境, 让他们参与到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来, 并在个体之间的对话、协作、冲突中互动, 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 具有共同的目标、协商的意义、实践、形成相互依赖的系统, 从而能把新知识和现有的知识整合起来, 明确阐述问题和推论, 不断地评论和重组他们的思维, 促进调节。所以机器人的课堂教学中, 在完成基本的知识把握之后, 关键是同学们以小组合作为形式, 进行创新设计、编制程序、组装部件、演习实验研究、研究反思等。

2.4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的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获得新信息;转换信息;评价、加工处理信息。布鲁纳发现的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本课题中, 合理的VEX机器人设计, 能够让学生边做边想, 教师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条件, 而不是提供结果和知识, 从而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吸收者。

3 核心概念界定

VEX机器人设计:是学生学习机器人、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通过对这一机器人的学习与开发, 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知识, 同时利用VEX机器人平台,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并开展与STEM有关的课程, 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涵盖内容主要包括:移动机器人, 机械臂, 机械化自动, 机械系统, 安防系统模拟装置, 小型住宅结构设计, 人工智能等。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 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因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本课题所指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专指以VEX机器人设计方法为主的学习课程内容。

4 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4.1 研究现状

截至2016年1月,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关键词检索,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课程相关研究文献如下:

1) “VEX机器人课程”的相关文献0篇;

2) “VEX机器人”的相关文献5篇;

3) “机器人课程”的相关文献11篇;

4) “机器人”相关文献28 956篇;

5) “机器人教育”的相关文献42篇。

4.2 主要研究成果

1) 机器人教育理论。如彭绍东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机器人教育》 (上) 和 (下) 是对机器人教育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

2) 机器人教学的探索。对机器人教学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机器人学科教学的探索, 二是机器人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方面。如董艳秋的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机器人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彭丽文的“高中机器人探秘教学设计”。

3) 对机器人竞赛的研究。由于目前机器人竞赛在机器人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 国内学者也对机器人竞赛做了一些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竞赛的剖析, 竞赛器械的制作等等。例如赵玉良的“中小学足球机器人系统设计”, 何智的“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的教育价值述评”, 浙江宁波市的鄞州中学把VEX机器人开设为校本课程, 名为VEX机器人工程建设。

4) 教育资源的建设。由于机器人教育刚起步, 机器人教育资源较匮乏。主要有:关于机器人优秀主题网站展台——小学机器人教育专题研究;中小学机器人教学资源网站推介;优秀主题网站展台——机器人教育在线等。

4.3 现状述评

从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

在数量上, 机器人教育的研究目前相对来说都比较少。多数的文献都是一些简单的论文, 真正把机器人教育作为课题来研究的只有几个。

在研究角度上, 机器人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对机器人教育价值的挖掘, 教学实验的开展, 机器人教育理论的阐述, 机器人教育经验的介绍。但把机器人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的还没有。关于VEX机器人设计方面的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更是没有。

我校的机器人校本课程研究刚刚启步, 以往属于课外活动开展, 前两年我们编写了相关的校本教材与课程标准, 而本课程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开发体系, 所以有必要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一个成熟的体系。

5 研究的创新及研究的假设

5.1 研究的创新

我校的VEX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开发拟完整的开发一整套有关学生学习VEX机器人设计的技术型课程, 有着完备的课程开发的体系建设, 与以往很多学校的兴趣活动小组的建设有着本质的不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主要是把VEX机器人的内容开发为成熟的校本课程体系, 为以后的教学实施找到了正规化的方向。

5.2 研究的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探索出通过机器人设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策略,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教学模式, 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的理论体系。

6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6.1 研究的目标

1) 提升教师课程研究的理论水平, 提高教师的VEX机器人教学能力。

2) 形成我校的科技类特长, 有正规的VEX机器人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设计能力, 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提升学生的机器人竞赛能力。

6.2 研究的内容

1)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课程标准研制。

2)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3)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课程实施研究。

4)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7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科技类特长学生, 范围为我校学生中有兴趣、长期坚持学习VEX机器人技术的学生。

8 研究思路及方法

8.1 研究思路

8.2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在思考选题背景、拟定研究题目、课题研究进行过程中使用。

2) 调查法: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后期学习能力进行调查。

3)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在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4) 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 不断总结, 归纳规律。

5) 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能力提升情况。

9 研究计划及步骤

10 预期成果

1) 研究报告。

2) VEX机器人校本课程标准一套。

3) VEX机器人设计校本教材一套。

4) VEX机器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一套。

5) 竞赛成果。

11 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12 课题经费预算

篇4: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关键词】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

目的:通过与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的对比,充分体现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及其推广前景。

方法:调查分析法。我们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2013级的7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对承担基础美术教学的9位老师和外校10位美术老师(广西梧州市4中1人、广西岑溪3人、广西桂林2人、广西容县4人)进行问卷调查,对答卷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

结论: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们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学习后,在理论、技能、素质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收获或提升。不难看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还有学习视角的多样化和对知识维度理解的全面性的,同时,对知识中疑难问题解决的及时性使更多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的高实效和科学严谨性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普及和推广。

1 教改项目实施对象学生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2013年11月,《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实践》项目组分别对梧州学院参加过2013-2014年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那些同学继续进行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共设计了4个单项选择题,共发放问卷72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

1.1 调查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第一题,“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学习后,你觉得自己的素描学习效果和知识技能是否有了提高”——有三个选项:A、很明显,B、有提高,C、没有提高。

调查结果是:选A的48人,占66.6%;选B的56人,占77.7%;选C的6人,占8.3%。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同学参加了本教学模式学习后,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只有8.3%人认为没有收获,这大概是没有认真地来上课,或者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来。

第二题,“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学习后,你觉得对你的学习态度有改进作用吗?”有三个选项:A、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使我变得更好学了,更有动力了,B、有促进作用,C、没有影响。

调查结果是:选A的52人,占72%;选B的69人,占95.8%;选C的7人,占9.7%。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获得快乐、收取好处,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些效果。没有受到影响的人应该是不用心学习,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的人。

第三题,“你认为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结合传统教学的效果如何?”——有三个选项:好、比较好、不好。

调查结果是:选“好”的51人,占70.8%;“比较好”的35人,占48.6%;“不好”的6人,占8.3%。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们对现有的新教学模式满意的,有部分同学更喜欢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基本上多数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第四题, “你觉得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和平时老师进行的多媒体教学有什么区别?”——有三个选项:A、比以往的教学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出不同角度的问题并逐个解决这些问题 B、以往的教学大多是先讲优秀作品,再分析学生问题作品,或者是两者换个次序来讲,总之是两者割裂开来分别讲,较少进行两者同时对比来讲,没有直接对比,不容易看出问题;新教学模式把实物图、问题作业和优秀作业同时进行比较,容易在比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C、以往的教学示范多是与写生实物不一样的作品,缺乏共性对比,对理解能力较强的优秀生指导意义更大,对普通生或差生指导意义不大。

调查结果是:选A的67人,选B的68人,选72人。数据显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的新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全面的展示知识的多维性,视角的全面性。是一个更科学规范的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1.2 调查结论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们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学習后,在理论、技能、素质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收获或提升。不难看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还有学习视角的多样化和对知识维度理解的全面性的,同时,对知识中疑难问题解决的及时性使更多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的高实效和科学严谨性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普及和推广。

2 教改项目实施教师教师和校外同行执行情况问卷调查

2014年至2015年12月,《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实践》项目组分别先后对梧州学院参加过2013-2014年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的9名美术基础课教师,以及广西梧州市4中(1人)、广西岑溪市三中(3人)、广西桂林市三中(2人)、广西容县高中(4人)共10名中学美术教师进行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共设计了五个单项选择题,一道问答题,共发放问卷19份,收回有效问卷19份。

2.1 调查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选择第一题,“你觉得此处的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相比与传统教学模式是真正意义的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新模式吗?”——有三个A.是,B.不是,C.其它。

调查结果是:选A的17人,占89.5%;选B的2人,占10.5%;选C的0人,占0%。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承担美术基础课教学的老师认同本教学模式的优势。

选择题第二题,“你之前进行过类似于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这样的教学吗?”——有四个选项:A.进行过,B.部分进行过,C.偶尔进行过,D.没进行过。

调查结果是:选A的2人,占10.5%;选B的11人,占57.9%;选C的3人,占15.8%;选D的3人,占15.8%。这些数据表明,多数承担美术基础课教学的老师意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少数美术老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选择题第三题,“你觉得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相比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哪些优点?”——有三个选项:A.信息足,B.解决问题视角更全面,C.更直观易懂。

調查结果是:选A的19人,占100%;选B的17人,占89.5%;选C的19人,占100%。这些数据表明,多数承担美术基础课教学的老师意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

选择题第四题,“你认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有哪些不足?”有四个选项:A.前期准备工作量大,太麻烦,B.有作秀嫌疑,C.好是好,条件设备有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么操作,D.吃力不讨好,实用意义不太大。

调查结果是:选A的15人,占78.9%;选B的5人,占89.5%;选C的12人,占63.2%;选D的4人,占20.1%。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媒体教学手段虽然明显比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优势,但由于需要做的前期和课堂准备工作太多,上课时还要携带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传统教学手段虽然有太多不足,但需要做的课前和课堂准备工作要少许多,所以有部分教师还是对数字媒体教学模式敬而远之。有一种观点则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这都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教学的全部,好教学的精髓是把该讲清楚的内容讲到位,该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含糊,就不应该拘泥于教学方法和模式。由于后面这种观点并没有和本项目主旨相冲突,因此不影响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问题。

选择题第五题:“你认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这种新模式可以推广吗?”——有三个选项:A.可以推广,B.有待完善,C.偶尔使用还可以,经常使用不现实,D.不可实现。

调查结果是:选A的7人,占36.8%;选B的8人,占42.1%;选C的6人,占31.6%,选D的2人,占10.5%。这些数据表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足所限(目前我校美术基础课教室没有配备投影仪和实物投影仪外校小部分美术老师的画室也没有配备有上述多媒体教学设备),要使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能成为常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简答题:“你对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经汇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1: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这都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教学的全部,好教学的精髓是把该讲清楚的内容讲到位,该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含糊,就不应该拘泥于教学方法和模式。

建议2: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能真正想方设法准备多维视角数字教学,完全靠教师的极强的责任心,如果老师缺少责任和担当,一切都将成为形式。

建议3: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每次课都能每个角度做一张教学示范,以显示多维视角的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教师会疲于奔命,这对老师是一种虐待。

2.2 调查结论

总体上,和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普通多媒体教学模式相比,绝大多数老师都认同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也认识到其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我校教学条件还相对比较艰苦,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没能完全普及到各个教室(尤其是美术基础课专业教室),校外同行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本项目所倡导的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的教改成果推广并不顺利,还有赖于设备的完善和争取更多同行的认同之后才能更好的展开。不过,前景是乐观的,只要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坚持不懈,软件是关键,硬件是基础,两者到位后自然水到渠成。

3 小结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们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学习后,在理论、技能、素质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收获或提升。不难看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还有学习视角的多样化和对知识维度理解的全面性的,同时,对知识中疑难问题解决的及时性使更多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的高实效和科学严谨性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普及和推广。至于受教学设备限制而导致的项目成果推广遇到的阻力,课题组认为,只要作为关键因素的教师这个软件有足够的坚持与担当,相关教学设备不足一旦不再成为问题,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一定能为广大美术教师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广泛推崇,从而使其优势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宗世英.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2]朱晨燕.现代媒体艺在普通高中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1(04).

[3]任国栋,戴峰泽,王霄.开放式“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项目实践”体系与师生角色研究[D].中国电力教育,2011(04).

作者简介

李升安(1974-),男,硕士学位。现为广西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学。

作者单位

篇5:课程设计题目及设计报告要求

课题

一、篮球竞赛24秒计时器设计

一、设计要求

二、总体参考方案

三、单元电路设计

1.秒脉冲发生器 2.计数器

3.译码显示模块 4.报警电路 5.控制电路

四、附图说明各部分功能的实现

1.开始状态

2.启动、置数。3.保持 4.灭显示器 5.报警

五、整体电路图

六、实验室调试1.元件清单2.调试过程

3.调试结果(照片)4.调试心得体会

课题

二、数字抢答器设计

一、设计要求

二、总体参考方案

三、单元电路设计

1.定时电路 2.门控电路 3.报警电路 4.显示电路

四、整体电路图

五、附图说明各部分功能的实现

一、设计要求

二、总体参考方案

三、单元电路设计

1.秒脉冲发生器 2.秒、分、时计数器

3.秒、分、时译码显示模块 4.校时电路

四、附图说明各部分功能的实现

1.开始状态

2.时、分、秒分别校时

1.按下S1启动定时30s,开始抢答,LED灯亮。

2.某位选手抢答有效(如3号选手)3.清零、灭灯、复位

六、实验室调试1.元件清单2.调试过程

3.调试结果(照片)4.调试心得体会

课题

三、数字电子钟设计

3.满60秒向分钟进位状态。4.满60分向小时进位状态。5.23:59:59向00:00:00进位状态

五、整体电路图

六、实验室调试1.元件清单2.调试过程

篇6: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校验码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数字电路设计

设计项目:校验码设计

姓名:Firesuiry 学号:XXXXXXXXXXXXX 指导老师:谢小东

篇7:课程设计报告封面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 号:指导教师:实习时间:原 理 课 程 设 计

化学工程08-8 班

篇8: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DSP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DSP的硬件结构以及基本的工作原理, 尤其是存储空间结构、寻址方式和通用的目标文件格式, 此外还要熟悉DSP的相关指令系统, 了解DSP在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技术, 逐渐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DSP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 随着全球性新技术革命的诞生, 使得DSP技术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之内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DSP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是较晚的, 在我国很多的理工类高校当中还是属于一门较为新兴的课程。

(1) 硬件架构很独特

对DSP的学习重点来说, 除了CPU结构, 还有一个就是掌握存储空间配置的相关知识, 这些地方的知识和相对传统的单片机知识是有一定差异的。

(2) 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很强

对DSP的学习, 首先要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基础, 因为课程与数字逻辑、微机原理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都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所以只有在掌握数字信号理论和算法的基础上才可以去了解DSP架构, 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而且DSP的学习除了要学习硬件结构之外, 还会涉及到较多的编程, 因此还需要我们的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

(3) 比较关注与实践应用

整个课程的教学方向就要偏重于实践这一块, 要对实验内容的规划以及实验平台的建设非常的关注, 而我们的教学教师们除了要精通DSP的相关知识, 还要拥有良好的工程设计素养。由于DSP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紧跟发展的步伐。

2 DSP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DSP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的内容都要及时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同时还要能适应社会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 教学内容不是特别合理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对DSP课程的设置大都是32学时或者48学时, 但现在的DSP教材大多数都是以TI的官方芯片手册作为基准, 还增加了很多的应用实例, 这些实例的增加虽然能让学生对DSP课程在理解上不再那么困难, 但是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 如果教师将实例多了, 那么必然会影响到DSP课程教材部分的讲授, 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教材部分的内容, 对实例部分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参考的话, 那么这些实例就没有什么出现的必要了, 所以说这中间的度是很难把握的, 现阶段对于这种情况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延长DSP课程的课时教学, 但是我们知道每一个课程的课时都是固定的, 如果想要增加DSP课程的课时, 那么必然会缩减其他课程的课时, 而且DSP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会受到影响,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改变会影响到学生对DSP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会出现下降的情况。

(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的不紧密

DSP课程是目前已知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 因此只是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是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DSP课程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制定, 一般情况下, DSP课程的教学时间, 有百分之70左右都是理论课程, 剩下的时间为实验课程, 由于受到传统理论教学的制约, 使得整个教学的内容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而且大部分的实验教学都是对理论性的验证, 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注重实验结果的时候往往会忽视算法方面的设计, 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缺乏的。

(3) 学生的积极性不强

我国各大高校对于DSP课程的课程设置时间并不是很长, 一般情况下都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被安排在了大三的下半学期, 有的学校会将其安排在大四的上半学期, 而很多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修满了学分, 对DSP课程就没有什么兴趣了, 而且本科生毕业的压力是很大的, 所以说学生会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去找工作, 这一情况会对大四的课程形成一种冲击, 也就间接地造成DSP课程的到课率下降。

3 DSP课程设计的改进

(1) 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

现阶段我国各道高校的DSP教材的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 而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那些内容完整, 概念准确的, 教学的内容不要单纯的局限于教材中, 要根据自身教学的目标, 结合DSP技术的发展进行教学, 此外, 要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授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 而且随着DSP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学的内容也要逐渐的更新, 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适当的给一些关键词, 让学生通过这些关键词来查找相应的资料, 通过自身的这种做法来拓宽知识面, 还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2) 创新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不同于课程实验, 在课程设计的选题和操作上更偏重于实际的应用项目, 目前在DSP课程上采用课程设计的院校并不多, 我们将数字信号处理应用中的实际项目分解为课程设计题目, 例如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处理, 区别于课程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说明上对设计内容给出指导性意见, 不给出详细的说明, 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等方式完成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秋季开学安全工作安排下一篇:象棋比赛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