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随想

2024-08-05

声乐教学随想(共12篇)

篇1:声乐教学随想

声乐教学随想

——学会“借鉴与贯通”

内容提要:声乐专业有很多唱法,有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原生态等等。民族特色鲜明,通俗浅显易懂,美声庄重优雅,业内人士区分更加详细,中国式美声唱法,西洋式美声唱法,原生态唱法等等。每个唱法都有独特魅力,但我们不能被唱派禁锢,要学会各个派别的融汇和贯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我个人认为原生态唱好了好听,西洋歌剧唱好了好听,不管用什么方法,好听就是目的。

关键词:唱派

歌剧从业人员

民族音乐从业人员

说实话我始终认为,如果把高中课程很好的读完,就完全可以算作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想想高中政治课里的哲学课,我们都学什么了?人在一生里遇到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合格的高中教育足可以应付。当老板需要微积分吗?当歌唱家需要和声学吗?卡拉斯,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里拉斯,一个都没上过大学!人一生需要的哲学思维,在高中就学了,那就是,要用全局的而不是局部的、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用联系的而不是割裂的观点来看问题。这是思考一切问题都必须遵循的一个总的原则我记得韦小宝有句名言:用刀杀人是杀,用石灰杀人也是杀,杀人就是杀人,管他上流还是下流?原生态唱好了好听,西洋歌剧唱好了好听,好听就是目的,管他是哪个派别!唱的好听都有理,唱的不好听,说下大天也是白费。整天争论美声好还是民族好管什么用?现代民族是什么?是抄袭,不错。可是难道西洋美声就不是抄袭? 既然都是抄袭,谁还笑话谁? 京剧是借鉴来的,昆曲是融汇得来的,歌剧也是借鉴来的,现代民族管他是金铁霖派还是土生土长派都是所谓的“借鉴”。如果不是“融汇和贯通”,社会也早就退化消亡了。南北朝的时候女人以瘦为美,故有赵飞燕,大唐以胖为美,故有杨玉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和需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所以不可能不融合,不可能不互换,不可能不相互拿来借鉴,既然大家都在抄袭,谁笑话谁?美声现在貌似也是大不如从前了。四百年前的bel canto是什么?是阉人唱女声,四百年前的昆曲是女人唱男声,现在让我们听,相信也不会有人爱听。八百年前的十字军东征,为了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这个问题,杀得血流成河,搞得瘟疫横行黑死病鼠疫肆虐西亚和欧洲大陆,真是荒唐!

所谓的美声伴随着歌剧起源于意大利。但是如今和意大利还有多少关系呢?没有了,四百年下来,它早就成了全世界的了,德国人拿去,照自己的口味改一改,法国人拿去,也找自己口味改一改,英国人美国人莫不如是,中国人拿来就不能改?如同火药起源于中国,可现在还是中国人的吗?还姓中吗?有人说,京剧是中国的有别国发展了吗?别忘了,歌剧之所以流行于西方世界,是因为基督教,因为罗马教廷,因为文艺复兴,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是由它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而这些社会历史条件在中国没有,所以京剧是独特的。难道我们没注意到,歌剧连同所谓美声唱法的最初传播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区吗?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也是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因为教廷与贵族的扶持,美声、歌剧的从业者,收入丰厚地位崇高,收到良好的教育,生活优裕,所以总结留下

了他们歌唱文化中的大多数合理成份。可是我们民族早年的声乐从业人员,是下九流,是社会的最底层,有很多都是文盲,无法总结保留历史发展长河中那些珍贵的东西,口传心授的办法倒是保留了很多糟粕。尽管如此,古籍中的只言片语,也足够我们回味深思的了,吃透了这些只言片语,就受用不尽,足以毫无愧色的面对全世界的同行。一个是蓝皮尔蒂,他是西方世界至今为止成就最高的声乐教育家,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歌唱的声音在头中,靠骨盆里的气息供养它。一个是中国古籍里留下的只言片语,我简化归纳为这样一句:气,沉于丹田,行于背;声,灌于顶,旋于百会。有心者玩味下,这俩者之间,是多么有趣多么的心意相通啊!蓝皮尔蒂大师说这话是在一百年前多一点,可是我们古籍中这种只言片语,在一千年前就有了。谁聪明呢?谁声乐文化发达?

总结就是一句话,又唱的好听,又不费嗓子,能常保艺术青春到六七十岁,就是好!至于是什么方法嘛,谁会“融汇、借鉴、贯通”就是谁的了!

篇2:声乐教学随想

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美术组

网络语境下,书法学习日趋式微,国学的兴起从侧面折射出传统经典的缺失。书法进校园、中考高考加分足以看出国家的重视。这些重大的举措,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了无限活力。我校的特长走班教学具有前瞻性,立在书法教学的前沿。美术组从书法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教师们自己主动学习,慎独律己,在书法教学方面孜孜以求,勇猛精进。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书法水平,也在学科组中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如何在学生中开展书法教学并将研究应用于实践。我们组就“核心素养”做了大量的讨论和实践。站在一个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角度,以“传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挖掘书法中的教育元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改进课堂教学,落实《纲要》要求:

一、从传统的书法训练中传承文化基因

毋庸置疑,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在浩于烟海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碑帖林立,蔚为大观,名家辈出,薪火相传。这是东方文化的根,书法的学习,就是寻根之旅,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膜拜和皈依。然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练书法就是写一手好字,书法家就是专门写字的人……这些片面的认知只关注了书法技法的外在表现,却忽略了整个书法艺术产生、发展、繁荣、传承背后的强大生命力。书法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应该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是在进行书法训练的同时,让学生跟随文字的演变,畅游中华文化悠悠长河,感知祖先的智慧;让学生跟随点横撇捺之间的穿插避让,领悟和谐的真谛;让学生跟随灵动飘舞的线条,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跟随书法家的成长经历,激发生活的热情……这样,有了传统文化这样优良的“基因”,我们的书法课便鲜活而有生命了。学生和老师也不会因为书法的艰辛训练而感到枯燥无趣,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便会激励着师生,为成为一名传统文化的追寻者和传承者而努力。

二、从独特的学习方式中培养意志情感

学习书法需要做到“四到”:眼到、手到、身到、心到;读帖、临帖、背帖、创作是书法学习者的必修课。从教学角度说,书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两点——观察和对比。观察字帖中笔画的特点,观察每个字的外形,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观察毛笔在纸面的动态变化;将各种字帖对比,将自己的作品与字帖对比,将同学的作品与字帖对比,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的作品对比……观察与对比无不体现着学习者的内心交流和碰撞。因此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内化学生的意志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时,既要清楚的分析自己写的到位的地方,又要理性的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孩子冷静观察周围事物、客观分析评价问题的情感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一起评价同学的作品时,既要帮助同学找到优点和缺点,又要反省自己是否存在与之相同的毛病,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养成积极合作、谦虚谨慎、宽容大气的意志品格。

三、从持久的书写练习中养成行为习惯

书法训练绝非一日之功,能够坚持的进行书法训练即便书艺没有取得大的成就,练习者的心态和习惯也必定受益匪浅。对于学生而言,在书法训练的过程中有利于养成干净利索、稳重有序、持之以恒的生活习惯。我们的就是教学程序,先让学生从练习工具的摆放和使用开始学习,和学生一起研究各种学习用具在书包中应该如何摆放,如何按顺序依次陈列在书桌上,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文具……经过几个课时的训练,每到书法课学生都能有条不紊的自觉练习,下课时自觉分工排队清洗笔砚,而且在其他课堂上也都能够做到平心静气、井然有序。自古谓文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除了内心精神世界的纯洁与丰盈外,外在的生活习惯,举手投足之间更能折射出文人的气息,因此书法训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从蓬勃的兴趣爱好中加强人文交流

篇3:声乐教学随想

很多学习者在学习中经常问到我这个问题, 老师, 我学习的属于什么唱法?我个人认为声乐的教学有独特性, 要因材施教, 因为每个人声音条件不同, 身体状况不同, 所以只要是科学的, 自己唱得舒服, 不费力, 就是好的唱法, 是适合自己的唱法, 是属于你的唯一的唱法。各种派别和唱法都是好的, 只要是好听, 听众能够接受, 原生态唱好了好听, 西洋歌剧唱好了好听, 好听就是目的, 管他是哪个派别。唱得好听都有理, 唱得不好听, 说下大天也是白费。整天争论美声好还是民族好, 现代民族是什么, 我觉得这些都是融合和贯通, 相互借鉴的。可是难道西洋美声就不是借鉴?京剧是借鉴来的, 昆曲是融汇得来的, 歌剧也是借鉴来的, 现代民族唱法和土生土长派都是所谓的“借鉴”。如果不是“融汇和贯通”, 社会也早就退化消亡了。南北朝的时候女人以瘦为美, 故有赵飞燕, 大唐以胖为美, 故有杨玉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和需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 所以不可能不融合, 不可能不互换, 不可能不相互拿来借鉴, 既然大家都在抄袭, 谁笑话谁?美声现在貌似也是大不如从前了。四百年前的bel canto是什么?是阉人唱女声, 四百年前的昆曲是女人唱男声。现在让我们听, 相信也不会有人爱听。八百年前的十字军东征, 为了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这个问题, 杀得血流成河, 搞得瘟疫横行黑死病鼠疫肆虐西亚和欧洲大陆, 真是荒唐。所以, 不必争论什么唱法好, 什么唱法适合自己, 不要把自己框在条条框框里, 这样会束缚自己的发展。

所谓的美声伴随着歌剧起源于意大利。但是如今和意大利还有多少关系呢?没有了, 四百年下来, 它早就成了全世界的了, 德国人拿去, 照自己的口味改一改, 法国人拿去, 也照自己口味改一改, 英国人美国人莫不如是, 中国人拿来就不能改?如同火药起源于中国, 可现在还是中国人的吗?还姓中吗?有人说, 京剧是中国的有别国发展了吗?所以, 别忘了, 歌剧之所以流行于西方世界, 是因为基督教, 因为罗马教廷, 因为文艺复兴, 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是有它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而这些社会历史条件在中国没有, 所以京剧是独特的。难道我们没注意到, 歌剧连同所谓美声唱法的最初传播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区吗?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 也是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因为教廷与贵族的扶持, 美声、歌剧的从业者, 收入丰厚地位崇高, 受到良好的教育, 生活优裕, 所以总结留下了他们歌唱文化中的大多数合理成分。可是我们民族早年的声乐从业人员, 是下九流, 是社会的最底层, 有很多都是文盲, 无法总结保留历史发展长河中那些珍贵的东西, 口传心授的办法倒是保留了很多糟粕。尽管如此, 古籍中的只言片语, 也足够我们回味深思的了, 吃透了这些只言片语, 就受用不尽, 足以毫无愧色地面对全世界的同行。一个是蓝皮尔蒂, 他是西方世界至今为止成就最高的声乐教育家, 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歌唱的声音在头中, 靠骨盆里的气息供养它。一个是中国古籍里留下的只言片语, 我简化归纳为这样一句:气, 沉于丹田, 行于背;声, 灌于顶, 旋于百会。有心者玩味下, 这两者之间, 是多么有趣多么心意相通啊。蓝皮尔蒂大师说这话是在一百年前多一点, 可是我们古籍中这种只言片语, 在一千年前就有了。谁聪明呢?谁声乐文化发达?

总结就是一句话, 又唱得好听, 又不费嗓子, 能常保艺术青春到六七十岁, 就是好。至于是什么方法, 谁会“融汇、借鉴、贯通”就是谁的了。

篇4:高中作文教学随想

所有的写作教程都讲,写文章要在审题、立意、布局、构段、谋篇及表达方式等多方面下工夫。我认为,这是针对具体写作而言的,要想全面提高高中生高考作文的质量,还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训练。

(一)勤积累

很多同学的作文,干瘪枯瘦,究其原因,就是平时掌握的作文材料太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题目,再好的构思,再好的写作方法,如果没有话说,那也只能是苍白无力的无病呻吟。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之始,就做好学生的物质储备工作。笔者主张应指导学生阅读《读者》一类杂志上的经典美文,因为这些文章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学识,还能让学生学会作文的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快。这一短平快的做法,为本人多年教学实践所证实。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把自己认为有实用价值的事实材料,或寓言故事,或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最好讲给同学们听,以便加深记忆和信息共享。但要记住考虑到应用。名言警句最好要分散开来抄写,三五个放在一起。这个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养成平日留心媒体上有意义事件的习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作文的内容自然就丰富了。长此以往,作文自然有话说,肚儿也就鼓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积累,教师也要把自己积累的材料与学生共享,互通有无。一方面学生作文积极性提高了,另一方面教师的信息更新也就加快了,教师在教作文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再是老调常弹,正好一举两得。

(二)学点花拳绣腿

在武术上,“花拳绣腿”是讽刺没有真功夫,只会点花架子的肤浅者。但写文章学会一招半式,毕竟比随意行文要好得多。因为,从多数学生的作文来看,写作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同学对所给材料全抄全搬,机械生硬,死板呆滞;有的学生写作带有意识流的痕迹,不顾文章观点材料的统一,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或者有道理未明,与论点相悖的现象;或者不顾古今中外事例的内在逻辑顺序信手写来,一团乱麻;或者材料堆积,缺少分析,材料与观点油水分离;或者作为论据的材料一展再展,一叙再叙,忽视了论据为说理服务的宗旨,主客颠倒,冲淡了文体;或者脱筋断骨,缺少过渡,思路跳跃,文脉断层;或者材料古旧,缺乏新意,七百年谷子八百年糠,却嚼得津津有味,不忍割舍;或者一股脑儿三段式,不知分段,不知展示自己文章的精彩之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得文章是写成了,但在布段谋篇上却陷入了困顿。作为教师,应针对以上弊端予以纠正。结合作文的基本程式,让学生的作文有章有法,学会文章布局的基本技巧,使文章的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中心思想服务。

(三)小处不可随便

高考作文占语文卷面分值的百分之四十,接近半壁江山。因此,作文平时训练的严格要求和作文讲评的精雕细刻,就显得很重要了。

1.文章的第一段要“打眼”,结尾要简洁利落,首尾要呼应。 “打眼”就是惹人注意,让人喜欢。古人讲文章的开头要做成“凤头”,就必须做到语言的表述过关。写记叙文要从小处下笔,自然人题,才能无斧凿之痕。写议论文一般要做到开宗明义,或褒或贬,观点鲜明。同时,既然是“凤头”,那就必须要短,一般在二百字左右,给人以清秀的美感,否则,就变成猪头了。虽然也可能内容不错,但总给人以闷、蠢、笨的感觉。文章写到最后当结则结,该指出的指出,进一步亮明自己的观点,加深读者的印象;该含蓄的含蓄,让读者有余味无穷的感觉,但如果拖泥带水,没完没了,读来就会让人生厌。

2.标点符号要规范。每届高三抑或高考作文的评卷中,我们都发现很多学生连起码的标点符号常识都不能准确把握。有的不知断句,把两句话或几句话合在一起说,或不能根据逻辑重音的要求正确地点断,有的一逗到底,全段甚至全篇都没有一个句号;有的句逗不分,全是似有似无的瞎瞎眯眯的小点,有的错用标点符号,甚至有的同学给自己的作文标题加上了书名号。

在标点符号知识点块的训练中,学生一般都能明白理解,可到了实际应用上,他们却往往不加以注意,致使在作文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尽管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谈到不再单独在这方面设题,但作文正是检查学生这一方面实际能力的手段。标点符号是一篇文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使用和书写标点符号,可以让读者包括阅卷者读懂文章,把握文脉。有人说只要内容好,标点使用不规范无伤大体,充其量算作白璧微瑕。殊不知,这一点瑕疵也要在阅卷者的心目中留下印痕,影响作文的得分。

3.书写要认真,字体要美观。好的文章,美观的字体,能给阅卷者以愉悦。据统计,高考每篇作文的平均阅卷时间大约为三分钟。客观上讲,阅卷者不可能不受心理愉悦程度的影响,书写出众的作文自然会比其他同样内容的文章得分高些。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高中生的书写水平很差。笔者曾经在一个班级做过调查,百分之九十字写得不好的同学都承认自己现在的字写得都不如小学时候好,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结果呢?那就是很多学生平时写字不认真,缺乏老师的正确指导。再加上学生感到学习内容太多,书写自然就马马虎虎,长此以往,写字连横竖都写不好了。所以,老师应坚持要求学生用钢笔写字,必要时要按照字帖练字,抓住一切动笔机会练字。同时,作为教师的板书也要工工整整,大大方方,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作文教学要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作为教者,有了思想就要付诸行动,“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结合作文讲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结果,对自己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有益无害的。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篇5:教学随想

幸好,接受了季校的建议,将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为:扎扎实实地读,灵活有效地学。一课时,虽然没有用上华丽的图画,没有用上精彩的录像,但是学生在我灵活的点评和全面的照顾下,学得有滋有味,读得神采飞扬,课堂氛围也非常融洽。设定的目标都高效完成,看着评委们满意的笑容,我心中紧绷着的弦终于松下。

时间飞逝,转眼一年时光。当老师们拿着教材,对《再见了,北京!》这课露出难色的时候,我毫不犹豫,自告奋勇地说:“我来上!”既然已经承诺,就该准备准备了,可是当我打开电脑,寻找教案的时候,才知道老天对我的不良习惯进行惩罚了。原来去年一晚上的构思只是存在脑子里,事后并没有将教案完整录下。蜗牛找出了去年的听课笔记,可是只有我第一、二次试上的内容,比赛那天,她也忙着拍照一个字都没有记。

怎么办?幸亏课件还在,我只能对着一张张幻灯片慢慢回忆去年上课的情景,但是已经零零散散,支离破碎了!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来以后不管什么还是要写下来才行,不能信任自己的脑袋了!夜已深,我还在挑灯奋战,整理思路。

今天早晨,年级组的老师们如约出现在我的教室。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者,但不一样的听者,不一样的时间(我想,奥运在孩子们的脑中已经更淡了)。课同样不是很顺,读词读句磕磕碰碰,一句话重复了两三次依然会读错,一段话的朗读基本不能做到流畅准确,这还是好学生呢!看来,我是高估我的学生了,不提前朗读,不预习他们就不会有出色的发挥。

篇6:教学随想

———记一次上课随想

这几年一直从事小升初奥数的研究与教学,我发现很多同学对于正方形与圆的结合图形感到困惑,难以着手解决。刚讲完这些知识,就简单地写一些教学随笔,与大家谈一谈„„

有位艺术家说过,最简单的就是最美的,所以最简单的就是最高的境界。这也一样,正方形和圆就是最美的几何图形,同时也是最简单。但结合在一起对于学生来说就有难度了„„我们来看几到题:

1、如图,已知正方形面积是18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北师大附小六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正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正方形边长是圆的半径,即ar,但是小学没有学过“某数的平方是18”呀?!通过圆的面积公式Sra18。

评:此题难点在联系正方形面积与圆面积关系

2、如下图3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三帆中学试题)

解析:通过正方对角线相互垂直,可以作辅助线,将正方形分成四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为3248,这个直角三角形面积是

22rr28,则r216,所以圆的面积为16

评:此题难点在于半径与对角线联系起来。

3、右图中正方形周长是20厘米.图形的总面积是平方厘米.(101中学试题)

解析:通过正方形周长,可知圆的半径(即边长)为2045,图形面积比两圆面积和少一个阴影部分面积。哪这道题就转变成了求阴影部分面积,阴影部分面积等于两个90度的扇形和与正方形面积差。

4、右图中4个圆的圆心是正方形的4个顶点,它们的公共点是该正方形的中心.如果每个圆的半径都是1厘米,那么阴影部分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清华附中试题)

解析:利用正方形的对称可得,正方形内四个空白的面积都相等,可知正方形内空白面积,与外的空白面积相竺,恰好是四个90度扇形的面积和(即一个圆形面积)与正方形面积差,空白面积可求了,则阴影部分面积很容易求出。

总结:做这类的题关键在于找出正方形边长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已知条件与需求条件的相互转换。

篇7:作文教学随想

大山小学:熊世毅

今春偶有机会到成都听了贾志敏等名老特级教师讲作文教学,时间虽短短两天,深感作文教学之间有着深奥。作文教学乃艺术,教学作文,就是享受艺术、体验情感、分享快乐。听了专家们的点拔,让自己真正深刻体会到在作文教学中与他们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多大,真正理解学无止境,明白快乐学习、快乐教学的内涵。

刚教过两篇课文,一篇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篇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直读两位先生的作品,只感觉写得好,读得舒服,但一直只享受在作品的微妙之中,不得其中的奥秘,经专家一说,好像有点“恍然大悟”。朱自清的一句“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时光一去不复返呢?”勾起人的深深沉思,几个漂亮的词语:“轻轻滑过”、“悄悄挪移”、“指尖儿间溜走”„„让人更是沉浸在用词如此贴切的韵味之中;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留给我们的却只有平实,“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刻意的描绘。又如“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平淡中透出真实,平凡中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回味自己教学作文,在这两个方面何曾真正地体会过,真正地教过学生?

自己从事的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免也教教作文,对城里孩子与农村孩子也多次作过比较,作过分析。城里孩子嘛,见过的现代生活较多,阅读资料比较丰富,农村孩子虽没有城里孩子那样“见多识广”,但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告诉了我们,城里被关在“四合院”里的孩子们哪有农村孩子见过哪么多“新鲜事”,所以从教学作文素材来看,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稀奇”。城里孩子写写什么飞机、火箭之类,还有游乐园、黄山景观„„农村的孩子写的当然也不少啊,小河流水哗啦啦,天上小鸟叫喳喳,水牛、肥猪、小羊,山树、野草、黄花„„不是更有一翻韵味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城里孩子,还是农村孩子,都有可抒发学生情感的人与事与物,为啥?不能写,为啥?写不好。

在了解学生的同时,反省自我,教学学生作文也冶自己心性,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恰当表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与感受,该“抓”不“拿”,该“踢”不“揣”,是“吼”就不“叫”„„一字一词一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求有朱自清的精妙,但求自我的独到。文字的表达,有时如水,润之滑之无形,有时如刀,锋利具以杀人,有时如歌,澎湃万里,让人沸腾,“三月小雨润物于舒”、“金沙水拍云崖暧”,入情入境,人间喜怒哀乐,无不在文字之间,恰当的表达才能深得其奥。二是要表情达意,什么“泰山,你好高啊!”、“母亲,你真伟大呀!”„„空话、废话。虽是名家所写,但却是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母亲轻抚我头发”之类来得真、来得实。作文教学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何为真情实感?人要真,事要真,感要真,不在于大,而在于实。情真如朱自清《背影》,事真如老舍《草原》,感真如鲁迅《呐喊》。三是教师启智,师者导之督之,偶听一话:“不想教好学生的医生不是好经理”,什么话,屁话。但其中有一个哲理——启智,这对我引起一阵思索,这不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独特之处,换个角度去思维,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之,督之,学在于练,练习练习,习得而练之,练之而习得,学生就是在不断反复中成长,教学、合作、探究也涵蕴在其中。

曾读过几篇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作文教学五步法》、《范文的作用》等,但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表达与表情两个方面。

篇8:色彩教学随想

在观察色彩时, 把色相、明度接近的颜色相互比较, 找出其中微妙的特点。学生一开始作画时, 铺颜色阶段容易做到整体观察, 但是到了深入刻画阶段, 就容易陷入局部观察, 常常盯着一个色块去画, 最后使画面色彩很难和谐统一。所以, 在局部深入刻画时, 要注意整体观察, 画脚看头, 画脸看背景和手, 画地看天等。不仅看取景内色彩, 还要注意画外环境的色彩。另外, 在作画过程中, 要适当休息, 因为长时间紧盯某一画面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色感减弱。

绘画时, 一定重视色彩的记忆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记忆与想象是紧密相连的, 最简单的记忆也离不开想象。学生因从小生活环境不同、学习程度深浅不同, 对事物认识能力所表现的方式方法各有所见, 教师不要泯灭学生在色彩中的灵性与想象, 一味地“照葫芦画瓢”, 因为模仿、抄袭只是开始学习绘画的一种最初形式, 而绘画需要有个性的表现, 允许学生对同一物体做不同描绘,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用美术语言完成自己的创意, 使学生表现的心愿得到尊重和发展。

色彩基础教学还应当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和技法技巧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使绘画各要素协调发展。学习色彩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对象, 而是学会用色彩语言去表达对象的内在美及作者自我的感受。因此, 不仅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色彩的造型规律, 还要调动学生思维分析, 培养审美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基础色彩的教学中, 主题性色彩训练是灵活掌握和创造性运用色彩的关键。在设计观念和方法迅速发展的今天, 新的色彩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 不提供答案, 师生共同研究与分析, 一起去实现的一种互动的主题性教学。

篇9:语文教学随想

语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起来就是语文。”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广义的语文就等于生活。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阅读教学,让学生走进作品,做“如果是你,你会有怎样的体验,有怎样的想法,怎样的表现等”的假设,调动学生的体验,拉近作品和生活的距离,和学生的距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写作教学更需要学生的生活体验,好的作文需要浓郁的生活气息,脱离生活便没有好作文。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自然会有真情实感。现在我们提倡学生写体验式作文,对纠正不良文风大有帮助。教师倡导学生写自己的体验,学生便会有意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感悟生活。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习惯,他们自然会关注生活体验,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

二、准确把握语文能力,实施大面积渗透教学

语文教学也有目标,有明确的总体目标,但就每一节课而言,并非只关注显性的目标,那些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就能实现的隐性能力的渗透更加重要。我们不是不重视知识,但只是实现了知识的累加的课堂,很难达成语文课标的要求。我主张将要培养的语文能力覆盖到几乎每一节语文课中,实施大面积渗透教学。今天练,明天还练,今天不会,明天不会,总有一天会领会。在阅读教学中,我始终将课文当作例子,当作培养语文能力的例子,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我告诉学生答案很重要,但探求答案的过程更重要。教学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现代文教学,我首先让学生明确阅读现代文应该具备的能力,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知晓不同文体的现代文阅读方法和分析的角度。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同文体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学生学习也会各有侧重。教学中教给学生各种文体共性的东西,反复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多说多做,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记下几个答案不重要,通过训练提高能力才是根本。文言文教学中重视知识点的归纳,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形成系统的知识树,由课内到课外,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文言语感。一节课的目标达成很重要,长期的总体的目标实现更重要。

三、重视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锤炼,多读书,勤练功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既是授课的工具,又是学生的语言示范。教师简明、连贯、得体而又富有激情的语言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不讲课也渗透语文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应重视课堂语言的锤炼,语文教师的话应该是典范的、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水平高的。教师的学识也对学生学语文产生重要的影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亲”源于教师知识的源头活水,所以语文教师更要多读书。我们提倡学生多读书,教师也应该多读书,不然就会落伍,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对语文老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功。“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读多了,功力也就深了,上课底气也就足了,旁征博引的多了,激情也就有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10:《青春随想》教学设计

1、鼓励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2、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了解自己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

3、了解一些青春期的知识,以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

4、以歌颂青春为内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活动过程:

1、“青春随想”第一站──感悟青春:

你认为青春是什么?

2、“青春随想”第二站──青春的风采:

请写出青春的风采:

3、“青春随想”第三站──青春的心愿:

你的青春心愿是什么?

4、“青春随想”第四站────青春的座右铭:

你的青春座右铭是什么?

5、“青春随想”第五站──青春的宣言:

请写出你的青春宣言:

6、“青春随想”第六站──青春的颂歌:

请唱出你心中最美的青春颂歌吧:

二、畅谈活动收获

参加这次活动,你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三、作业: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定文体,自主立意,写出真情实感。

材料链接1——《青春》诗赏析

青春(沈庆)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轻轻的风青青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枯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去紧紧依偎,

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在那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她,

洋溢着眩目的光华象一个美丽的童话。

允许我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都不能入睡,

允许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的飞。

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上,

梦里的日子很多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

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纠缠的晨晨昏昏,

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年岁岁

材料链接2——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六条标准:

1、与他人相似。年龄相仿的人其心理应该基本相似,差异有一定限度。反映在想法、语言、举止、嗜好、服饰上,不要过分与众不同,使人难以理解。悬殊越大,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越重。

2、善于群体交往。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作社会、集体一成员,不能脱离群体而而单独存在。青少年要善于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性情孤僻、独来独往、置己身于群体之外,这种心理状态是很不健康的。

3、勇于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环境,创造机会,把握时机。屈服与环境而逃避现实,或超越实际而盲目乐观,这两种心态都显露心理上存在障碍,不加以矫正会导致病态。

4、反应适度。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和程度各不同,但敏捷者不能过度,缓慢着不可迟钝,如遇重要事情无动于衷或为此整日愁容满面,吃不好睡不香,如坐针毡,都是心理不健康。

5、思维合乎逻辑。心理健康的人说话办事专心致志,有条不紊。若一个人说话东拉西扯,做事条理不清,想问题总钻牛角尖,甚至时常前后相饽,凌乱无序,没有轻重缓急,这也被认为心理不够健康。

篇11:青春随想教学反思1

《青春随想》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课程,比较适合初三年龄段的学生。此话题是学生最敏感、最有兴趣的话题。针对即将初三毕业,面临中考的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大,逆反心理严重,沉迷于网络游戏,家庭变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人格缺陷,性格偏激,很难把握自己。因此,此话题对学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通过创设探究性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体验和反思中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多板块有创意的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青春的随想》,它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开展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要能贴近生活,贴近自己,激活创造性思维。

“青春”是一个时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么样能让学生清楚直观的感受到青春的含义,除了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外,我还结合了一些文人对青春的解读,并通过一些小故事让学生去猜猜这些成功者是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青春。在理解了青春的意义后,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青春心愿,并且在同学之间交流。相处了三年的时间,大家对彼此都很熟悉了,也许有一些平时想说但又没有机会说出来的话,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自由的抒写自己的心愿,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下面的板块活动也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本次活动的亮点是“我们即将毕业”这一环节。在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下,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很高了,都打开自己的心扉,畅所欲言。在这个环节展示班级学生的生活学习照片及视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来讲讲照片里的故事,我认为效果很好。看到照片里熟悉的面孔,回想起了以往一起度过的时光,让学生暂时放下了包袱、忘记了一切的压力。有的学生谈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有的学生回忆起了过去的一些不快„„在这个高潮环节的推动下,我还让学生把自己写下的青春心愿留在了他们的青春纪念册上,希望能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初中回忆。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中我更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进行教育,力求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设置的问题均为学生成长的热门话题,意在调动学生多角度思维,课堂上

篇12: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

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

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

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上一篇:初中说明文??猴下一篇:班主任,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