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后的反思

2024-07-17

观课议课后的反思(共8篇)

篇1:观课议课后的反思

观课议课后的反思、改进、总结、提高

“莫说冬寒万花凋,教研花开春季来。”又是一次语文教学盛宴,又是一次心的澎湃,我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美丽与魅力,真的,行走在语文教学的途中,我们都是一群追梦者,朝着语文教学的最美殿堂迈进。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无不珍惜每一次观课的机会,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我都会收获一些东西。这或许是我一直想的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观课?是为了完成一次教研任务,还是为了提升自己?我时常想,我们一踏进观课课堂,就进了一个教学的场,不再仅仅是一个听课者,应该有三重角色:听课者、作课者、学生。说是学生的角色,因为你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老师讲的,作为学生的我听得明白吗?他(她)讲的内容我喜欢吗?如此等等;说是作课者的角色,因为你必须把自己设想成作课者,假如你遇到他(她)一样的课堂问题,你会怎样处理,怎样引导,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说是听课者的角色,这可不必说了,但我们真的做好了听课者的角色了吗?听课者的角色应该有后续的跟进,也就是听了这节课后,你的反思,你从这节课中收获了什么,还需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哪些改进,等等。这三重角色,我们在听课时要随时置换,要思考。也是基于我的这种观课认识,我觉得每一节课都可以用来修正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因此,我们的评课应是诊断性的,既要有亮点的褒奖,又要有善意的提醒,既要有思考,还要有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日臻完美。借用张老师上的一篇课文中的一句“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我把这次的评课也取了一个题目,那就是——反思,改进,总结,提高。与各位老师一起共勉。

听完张老师的课,回办公室听同事们说,张老师以前是教数学的,今年改教语文,这不由得让我由衷钦佩,真的,能够这么快进入语文教师的角色,我打心眼里佩服。以前我也是教数学的,在初中教了五年,后来在小学也教数学,改教语文时,很不适应,字的读音,字的笔顺,特别是语言的运用总不尽人意,心有万千言,张嘴难表白。而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我看到她角色的转变确实很快,对语文课的把握也很好。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去读文,悟文,小组合作交流,充分留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在“慢”的教学艺术中让学生读懂了课文。学生在她的引导下,从课内走向了课外,从课堂走向了生活,实现了文本思想的内化到迁移,应该说教师教明白了,学生也学明白了,是一节很朴实的课,也是一节很真实的课。但,课堂永远没有完美,这或许就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盘点这节课,我也有一些思考:

一、如何落实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点及引读艺术。

每一篇阅读教学,都应该有一个语言训练点,这个语言训练点也应该是重点的语段,是文章主题思想的内核,是作者情感所载。在《“精彩极了”和“糟糕秀了”》这篇文章中,“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和“这些年来„„我努力地向前驶去。”这两段都可以作为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谈体会,谈思考,教师再捕捉引读的契机。比如,针对第一个语段,可以这样引读:“是呀,所以作者说,我有一个„„”在老师抛出“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巴迪一样的情况?”教师也可以适时引读,比如可以说:“难怪作者说,这些年来„„”,如此不仅训练了语言,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也把学生再次带到了文本,真正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阅读教学不能离开文本。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老师和学生跑离文本的现象,而且越走越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叶圣陶先生说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教材教”是以教材为凭借,依托教材,既要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这样才能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而“教教材”是死抠教材,往教材里钻,作茧自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死书。

二、让思维活跃的优等生成为教学资源,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困生是教学资源,优等生也是教学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几个好学生霸占了课堂的发言权,甚至抢了老师的风头。我这样说并不是批评我们的语文老师,恰恰相反,我很感动这些老师,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们给予了孩子们充分自由表达的时间与空间。我想,如果他们处处钳制孩子们的发言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噤若寒蝉,也不会有课堂上的珠玉之言,奇思妙想了。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困惑:如何把这些学生作为教学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如果不思考,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我们教师头顶几个学生,脚踩一片学生的现象。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也不希望出现在自己的课堂上的。课堂教学的问题就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契机。如何解决这种因个别学生发言太积极而使教师尴尬,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呢?我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当教师抛出问题,思维活跃的优等生,举手肯定是最快的,如果教师让他们回答,其他学生就会停止思考,懒得思考,积极性就会降低。那么怎么做呢?我们可以采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策略。教师假装没看到(但应该记着是哪些同学举手发言),继续带着疑惑的语气与目光注视着其他同学,等到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再请同学发言,如果回答不正确,或者不完整,这时可以请那些优等生做纠正或补充,或发表更新颖的观点,这样既调动了学困生的积极性,也照顾了优等生的自尊,满足了他们想表现自己的欲望。

(二)巧借东风,为我所用。

对于那些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学生,我们可以“巧借东风,为我所用”。比如,发言时,让他面向其他同学,而不是面对教师,并且教师让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他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可以这样启发:你赞成他的观点吗?你是怎样理解的?你从他的发言中懂得了什么?如此等等,这样优等生的发言就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是一次对文本的提升与再创造。教师也落得一个轻松,优等生与学困生都各有所获,可谓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一节课带给我们思考,就是一节有价值的课,不是吗? 李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比一比》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有梯度,课件设计精美,教学中渗透了识字的字理,是一节很用心的课。在这节课上,李老师态度亲和,评价语丰富,用一颗童心与学生一起识字学文。学生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可以说是全程参与,全体参与。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精湛的教学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我从这节课中学到了许多。教了这么多年语文,一直都是教高年级,对于低年段的语文教学,我从未试过,也不敢尝试,因为我一点经验也没有。李老师这节课,让我看到低年级识字学文的教学原来也如此精彩。作为外行的我,也有一些小小的思考,或许是我的一孔之见。

(一)识字教学最终旨归应该是为学文服务,因此应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这节课,学生对单个的生字读得很准,但在读词,读文时却出了状况,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可能是为了教生字而教生字的缘故。我想,在教生字时,可不可以这样说,比如:“苹”字,可以说成“苹果”的“苹”,“杏”字可以说成“杏子”的“杏”,再进行图文对照,加深印象,然后让学生找找这些词藏在文里那个地方,读读,把它读出来。不知老师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单独读一个字或词,你或许很难读准,但如果放在一个句子里,你就能很快把它读准确,这其实就是语境。字词的教学也应该在语境中进行,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二)识字写字教学应慎重对待读错,写错的字,不要故意制造错误,强化错误。

其实,有些读音的错误和写字中出现的错误,是我们教师过分强调引起的。我们习惯用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审视对待现在的学生,认为自己或以前带过的学生经常在读,或写某个字时出现的错误,一定会在这届学生身上出现,因此,提前引导学生指出可能出现的错误,并把错误的字写在黑板上,如此做法对吗?如果我是学生,会想,怎样把一个字的读音或写法,找出一些毛病出来,这样我就会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如果一个学生老是这么有事没事地为了迎合老师而故意找错,这种识字写字教学效果不是值得怀疑的吗?所以,故意指出错误,就是强化错误。我认为,还是应当在出现错误后,再指出错误。让学生经历“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至于上面说到板书错误的字,也要慎重,因为学生的随意注意往往比有意注意留下的印象更深,说不定你在黑板上正确的字没记住,那个错误的字反而留在脑海里了。如果,实在要板书出来,可以在错误的字呈现后,用彩色粉笔打上一个醒目的大叉,这样也可。

语文教学之路其修远兮,我们当在课堂上上下求索,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力和水平才不断提高。每次观课,我们都可以进行“反思,改进,总结,提高”,从课中看他人,也看自己,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与同行们一起成长,朝着语文教学的美丽彼岸,划着自己的求索之舟,努力向前驶去。

篇2:观课议课后的反思

灵空山镇九年制学校

王秀芳 4月16日~4月18日,我有幸以种子教师的身份参加了我县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专家诊断课堂活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县城四所小学中十位教师的数学课堂,聆听了专家的点评。通过参与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一、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是活动的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例如北园小学南丽峰老师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她通过创设猜一猜,看一看,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这样五个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

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里就有一个疑惑,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明确吗?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数学课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类似的,比如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只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学目标不需要每节课呈现。有些优秀的教师还特别提倡“剥笋式”的课堂,他们期望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学生会豁然开朗,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原来是这个。而王志明专家比较赞同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尤其是象我们的学生,至少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至于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

1、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学习目标要有针对性,即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而我们这里的呈现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学校现在在做的,在学案中已经给学生列出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也是按照这个既定的目标来预习的,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应该灵活掌握出示学习目标的方式和方法。

三、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的问题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标规定、是否与教材要求吻合、是否是学生需要的。

2、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生感受到)

3、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这里专家指出,教学的重点内容我们教得充分吗?比如我们经常在指导学生做阅读训练时遇到一个关键词,就是要求“概括”,我们也似乎不厌其烦地要教会学生概括。可是我们往往对学生说“注意是概括”,“你再想想,这是概括吗?”“其他同学你们是怎样概括的?”„„

我们的学生是在“尝试错误”中才学会概括的,而我们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我们应该三个步骤教会学生概括:

1、概括是什么?

2、怎样去概括?

3、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最有效?也许是我们该反思,为什么我们自认为教过很多遍的东西学生却还不会,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够了吗。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作为教师,我们如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有所提升。

篇3:对“观课议课”的思考

思考之一:“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什么不同?

从字面上来比较, “听课”重在“听”, 侧重于听觉器官的感受。听课, 强调的是对课堂上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言语的记录, 从语言中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评课”重在“评”, 常常与“评价”“评定”联系在一起, 虽然也有“寻亮点来共享, 找问题来提醒”的作用, 但更多的是让人联想到对一节课作终结性的“优良中差”式的评判认定。

“观课”重在“观”, 强调的是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整理课堂教学的信息, 包括师生的语言、神情、行动、精神、态度等多方面, 以此来感悟、体验、分析, 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议课”强调“议”, 即“议论”“争议”。“议”意味着没有绝对的权威, 意味着答案的不唯一, 意味着方法途径的多样性, 意味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结性的结果。

从深层次思考,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折射出不同层次的教研观念与教研目的。

“听课评课”重在“评定”。对于执教者而言, 上一节课, 可以让其他教师透过这节课来看其教学的能力;对于听课者而言, 他们虽也能从执教者的课中获得启示, 但往往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节课, 认识、评价这节课乃至评执教者。因为重在“评”, “研”的味道就少了, “究”的氛围就淡了;因为重在“评”, 参与者的功能定位在“助他”, 也就不可能像执教者那样积极主动。

“观课议课”重在“议”, 通过“观”来“议”, 其目的不是对已经发生的课堂进行判断、做出结论, 而是思考和研究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课, 以追求和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 参与议课的教师与授课教师之间更多的是商讨、探究, 是设想与分析。在这种“同伴互助, 智慧共享”的氛围中, 不仅仅是授课者获益, 所有参与者也都能获得自助、他助、助他目标的整合。正因为“自助”, 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明显高涨。

正确比较、分析“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差异, 就是要树立这样的教研观:“观课议课”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就行动讨论行动, 而是以外显的行动为抓手, 透过现象探究教学的本质;不是为了评价课堂, 而是为了改进课堂;不是为了评价执教教师, 而是为了促进所有参与者的自助与他助、助他的统一。只有正确认识了观课议课的目的, 教师在观课、议课中才能放大“观”的视野, 扩大“议”的范围, 实现“研”的最佳效益。

思考之二:怎样的“观课”效益才会最大化?

1. 做好观课的必要准备, 为观课中的“思”打基础。

观课议课强调的是一种“平等”, 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参与者与执教者一样, 在活动中都是主角, 需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一是熟悉活动内容。教研活动之前, 参与者对活动的主题、执教者主讲的课题应有所了解。同时, 能围绕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 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潜心研读文本, 设计出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初步方案。

二是进行集体备课。以“改进课堂”为目的的教研活动, 其研究的流程就不能局限于一次听课评课活动, 而应有课前的多次研讨。围绕活动的主题, 首先让执教者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与设计, 谈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然后全体成员围绕其设计展开讨论。讨论时, 尽可能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

2.在“听、看、记、思”的有机结合中寻找需要“改进”的细节。

孔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意思是说认识一个人, 要看他的作为, 要了解他的思路, 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因此, 在观课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听 (听教师讲的内容是否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是否体现学科特点, 教学语言是否吸引学生) , 要看 (看课堂上教和学的氛围, 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 看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 , 要记 (记教学的基本流程, 教学中处理的亮点, 教学中值得商榷、需要改进的地方) , 更要融入自己的思考, 要将“思”贯穿于“观”的全过程, 要将“思”与“听、看、记”有机结合, 尤其是对教学中出现意外、课堂出现冷场、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地方进行思索, 透过这些现象去分析原因, 探究解决的方法。

在观课中,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思考, 才能发现课堂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层层追问式

可以从整体设计来追问。一般从导入课题、教学主线的选择、教学点的切入、教学板块的安排来追问: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 能不能换个角度?有了这样的追问, 就应想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为议课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准备。

也可从局部思考追问。对执教者的设计的大体环节比较认同, 只是觉得教学中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这时就需要透过教师的行为来思考:这样教学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这个目的与文本的主旨一致吗?该如何处理?

如:一位教师执教《伯牙断琴》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课时, 引导学生就其中一个自然段中的“仙境”来展开想象, 让学生说出仙境一样的美景有些什么。

仔细一追问, 我们就会发现其教学的症结。

追问一:教师设计的意图是什么?不难看出, 教师以“仙境”一词来引发学生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仙境”。这种意图看起来不错。

追问二:这种意图与文本主旨关联大吗?文本主旨是什么?这样一追问, 问题就来了。伯牙的老师带伯牙到仙境一般的地方去, 是因为伯牙在弹奏曲子时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情与景不能有机融合。老师带伯牙来这里, 是为了让伯牙置身其间, 有情感的体验, 这样, 眼中有景, 脑中有曲, 琴中有情, 琴情合一。因此, 教学这一段时, 重点不是让学生明白“仙境”是怎样的景, 而应是这样的“景”给伯牙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追问三:该选取什么作为教学中的训练点, 才能与文本的主旨相吻合?

(2) 换位思考式

有了追问式的思考, 自然就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来教学, 会如何设计?选取哪些教学点, 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 而是置身其中, 一方面使自己的观课成为学习、准备这节课的过程, 另一方面, 有了这样的思考, 在议课的时候就不会只是谈空洞的印象、感受, 而没有具体的操作、实施策略。

(3) 对比比较式

“同课异构”是一种很有效的教研形式。在这种研究的观课中, 我们常常由此及彼, 由当前的这一课联想起另一人的同一课。这时, 我们就可以将“此”与“彼”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可以从大的环节进行对比, 也可以从小的细节进行对比, 在比较中发现二者的异同, 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如:一位教师执教《匆匆》第三自然段, 他直接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头涔涔”“泪潸潸”, 然后带着伤感来读有关句子。而另一位教师执教这一段, 是从“溜”入手, 让学生找出作者写有“溜”的句子, 想象一滴水滴进茫茫大海时的“悄无声息”, 体会八千多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溜走的感受, 然后再朗读。

这样一对比思考, 我们就会发现:前者学生体会到的“头涔涔”“泪潸潸”, 只是照本宣科;朗读也只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后者既关注内容, 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 让学生明白, 作者是将无形的时间转化成为有形的“水珠”, 然后再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 体会八千多日子如何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这样就自然感受到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 自然明白诗人为何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样的教学, 使学生与作者融为了一体。

这样对比分析, 不仅能找出前一位教师执教的不足, 还能明晰怎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言意兼得”的特点。

(4) 角色转换式

如:当发现课堂上冷场时, 及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教师提问不够准确?如果我是学生, 听了教师的提问, 我是否能明确教师的指令?该怎样改进?

(5) 节外生枝式

不少课由于教师课前已作较多铺设, 教学进行得很顺利。这时, 我们就应节外生枝地思考:如果学生没有这样回答, 该怎么办?

思考之三:怎样的“议课”才是我们追求的最佳境界?

议课, 需要观课者本着“实话实说, 突出重点”的原则, 带着“改进课堂, 自助助他”的目的, 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诚地说出来。

1.创设“和”的人际关系。

“和”, 意味着和谐, 和睦, 和气;“和”表示着合作, 合力, 合心。“和”是一种氛围, 一种力量, 一种境界。只有全体成员怀着同一个目标———改进课堂, 让课堂更有实效, 教师才愿意畅所欲言;只有在“和”的氛围中, 教师才能做到毫无保留、实话实说, 才能有“不同”的声音。

2. 追求“异”的议课效果。

议课必须有“和”的人际关系, 这种“和”不是一团和气和稀泥, 也不是人云亦云说好话。相反, 在真正和谐的氛围中, 我们会听到各抒己见的“议论”, 甚至是相持不下的“争辩”。在“议论”与“争辩”的过程中, 或许有短暂的“剪不断, 理还乱”的烦恼, 或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 或许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举棋不定。但正因为有“异样”的声音, “别样”的想法, 才能刺激参与者对原有经验的反思, 激荡起讨论与争论的涟漪, 最终达到“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水到渠成”的功效。

这种“异”体现在:

(1) 根据课型, 议课的重点有“差异”。

根据观课的不同目的, 在观课中记录圈点的重点有所不同, 在议课的过程中我们的重点也应有不同。如:打磨课应着重细节的处理, 重在找课堂中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办法, 突出一个“磨”字;研讨课重在围绕主题说成绩与不足, 谈建议与思考, 突出一个“研”字;观摩课重在透过现象、行为提升可供大家学习借鉴的方法、策略等, 突出一个“学”字。

(2) 针对对象, 议课的标准细“区别”。

议课要遵循“实话实说”的原则, 但这种“实”必须切合实际, 也就是切合教师自身的特点来“实说”。对年轻的新教师与骨干教师, 对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 标准就不能“一视同仁”, 应“因人而异”。新教师从常规要求来议;骨干教师鼓励教学设计出“新”, 教学策略求实”。

(3) 抓住关键, 议课的内容求“独特”。

要保证议课的效益, 我们就要抓住关键, 做到人无我有, 发他人未发之处, 增强评价的针对性;人有我新, 透过现象看本质, 增强评价的独特性;人新我异, 独辟蹊径提建议, 增强评价的实效性。

(4) 多向交流, 议课的方式重“灵活”。

有效的议课杜绝“一言堂”, 拒绝“居高临下”。议课者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 首先应问一问, 将话语权交给执教者。只有真正了解了执教者教学的思想, 我们才不会“曲解”“误解”, 沟通交流才不会出现走弯路的现象。

篇4:从观课议课中反思自身的教学

今天我在网上观看了哈尔滨市复华小学梁老师讲的一节思品课《花草树木----我们的朋友》一课,也聆听了韩老师的评课。使我明白了观课议课能够改进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比听课评课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在观课和议课时一定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观察教学中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从观课内容反思自己的上课。

观课的内容,包括:(1)课堂中学生注意力水平的高潮时段与低潮时段;

(2)学生是否倾听;(3)课堂是否宁静,轻声细语;(4)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参与;(5)学生间和学生与教师间是否有了互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些方面自己做的并不好。在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进行倾听,时而会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在某个班级上课时,学生并不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很大的不足,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二、从观课的任务反思自己的得失

观课议课的任务之一是促进教师经验和反思。然而,在每次的观课议课之后,自己所暴露出的问题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在问题暴露出来后,进行改正,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却很少。我们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在几年中的表现状况是一样的,这种情况在我的身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这正是对课堂教学反思、改进没有做好,不认真接受存在的问题,并改进之所带来的问题。相信所有的教师都讲过公开课,无论是具有资深的老教师,还是有待提高的年轻教师,公开课似乎就是尽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此,历经几轮试讲,反复打磨教案,精心捧出成果。而听课老师,事先对这节课一无所知,临时坐进课堂。一节课观摩下来,首先要对讲课的老师的教学情况依项打分。如果有评课的要求,就会聚集老师来评论一番,或者给予高度的肯定,或者以毁誉参半。这种情况下,上课的老师都表现出很谦虚的样子,之后,就会心里暗暗下决心,不是万不得已,就决不上公开课了。而且结合我这些年的工作来谈,我也发现了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虽然他好像是可有可无的,但我认为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个别访谈,形成性测验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这些方面,对自己的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篇5:观课议课的要点文档

观课议课是基层学校最普遍的教研活动,也是大家喜欢的方式。日常的听评课活动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听完课后教研组教师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评,内容始终停留在细节和技巧上,这个问题怎么问,那个板书怎么写,这句话该怎么说?缺乏整体立意和方向性引领,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要使用观课量表,听课前把量表发给老师听课,过程中或结束后填写,力求使听课、评课活动“前有规划与主题,中有线索与抓手,后有跟进与改变”。我们用量表指导观课,用议课代替评课,更能凸显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平等对话。

有目的关注作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效果,尤其是组织问题。思考列出教师课堂教学的议课话题如下: 话题1:课堂上,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你认为造成“游离”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可行的措施有哪些? 话题2:怎么让学生学会表达、倾听、学会笔记、评价、质疑? 话题3:学生交流时,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哪种方式更有效? 话题4:怎样培养学生勾画圈点、静心读书等习惯。

篇6: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在环峰二小举行的一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听完了吴老师和张老师的两节课,除了赞叹和佩服,更多的是自己有所收获的那份欣喜,下面将本人在此次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浅谈如下:

首先,学习情趣的培养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所有学科中最情趣盎然的一门学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两位老师的课正是体现了这点。首先看看吴老师的《石榴》一课,首先出现的是一幅图——《冠世榴园》,老师配图介绍小作者的家乡是在驰名中外的枣庄,让学生未涉入课文,就已经对家乡有这样一个有名的地方而感到骄傲,这种爱家乡的感情即将贯穿学习这篇课文的始终。另外吴老师在朗读教学中无时无刻不是体会到“情趣”二字,在教学中,吴老师由读入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中抓住“火红” “越开越密” “越开越盛”“挂满” “一个个” “像个小喇叭”等词语体会,然后披文入境地进行想象,同时出示了几张石榴花盛开的图片,着力把学生带入那个花开茂盛的石榴园。这一教学过程很好地将语言文字和所描绘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帮助学生理解了石榴花“火红” “多” “可爱”的特点,又让学生从文字中读出了美感和作者喜爱石榴花的情感。美的情趣油然而生。情从心生,学生的学习情趣自然提高。而张老师的课更是从另个角度展示她对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张老师所教授的是《哪

吒闹海》,哪吒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小英雄,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始终贯穿着这种精神的熏陶与宣扬,如老师在指导朗读时紧紧抓住一个“闹”字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东海龙王父子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东海龙王父子的可恶,也体会到哪吒为民着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老师适时在投影片上标示出重点词:“称霸一方”、“作恶多端”、“兴风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气”,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引导学生可以用语气,也可以用动作来加强朗读表现力,但一定要让听的人感受到龙王父子的“恶”和小哪吒的“勇”。通过朗读感悟,学生审美情趣得到提高,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人该学,这便是让语文教学上了更高一个层次。

其次,学习习惯的培养

情趣的培养让学生愿意去学,而好的习惯的培养能让学生轻松去学,两位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这点。

1.预习的习惯,吴老师通过检查学生的句子朗读来,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在一些学生没有预习而读的结结巴巴时,老师边耐心指导边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2.抓住关键词朗读的习惯。抓住关键词朗读是两位老师教学中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张老师在教授第三段时出示:“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提问哪几个词看出他的机灵,通过学生回答:“一闪,随即,扔”。这时老师就抓住这几个词让学生读,学生通过朗读把一个机灵的小哪吒读的跃然纸上。

3.边读边画的习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画出关键的句子。如张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哪吒用乾坤圈闹海的句子,龙王与三太子争斗的句子等。

这些好的习惯培养会让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上轻松自如。最后,学习能力的培养

何为语文?“语”是说的能力,“文”是写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说与写的能力上,张老师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在教授课文中,张老师提出“怎样才能把故事讲精彩?”并出示“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夜叉看到后,便大喝一声——”“哪吒转身一看,只见——,便笑着说:——”,让学生通过填空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为三年级的习作铺好路。而吴老师更是紧扣新课标,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的进行写字教学。

通过这次的观摩学习,拓展了我语文教学的视野,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努力向他们学习,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甘荣莲

篇7:走出观课议课的阴影

一、注重优点, 轻视不足

重优点就是议课时只注重讲授课教师的成功之处, 即使优点很少, 也千方百计地抠出几点来, 诸如“教态自然”“精神饱满”“气氛活跃”等无关紧要的话, 还有“能运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及时鼓励学生”等。“轻不足”就是很少涉及授课教师的不足之处, 偶尔有之, 也只是一笔带过, 或不痛不痒。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碍于面子;二是保守;三是讲不出所以然来。当然, 评价事物, 看主流、讲优点、给鼓励, 这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是不要厚此薄彼, 否则就失去了观课议课的意义和价值, 也是对授课教师的不负责任。

二、注重形式, 轻视实效

这种现象在教师和领导中普遍存在:

(1) 教师为完成任务而观课议课。时下, 大部分学校规定教师一个月听课三到四节。为了完成任务, 许多教师不得不去不同年级听不同科目的所谓公开课、教研课、示范课, 这还算是比较负责任的教师所为, 而在观课中有的却做着自己的事, 更有甚者是“闭门造车”。至于议课, 许多观课教师就“逃之夭夭”了。前不久湖南省道县教科中心在我校举行了六、九年级的复习研讨会, 其中安排了七堂教研课, 可以说是观课教师挤满了教室, 到了议课, 却只有同年级、同科目的几个老师了。试问教师观课议课一定要这样泾渭分明吗?即使是参加议课的教师, 也如前面所说的不过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套话、空话罢了。试想这样的观课议课会收到怎样的效果, 那是不言而喻的了。不客气地说这只能是一次劳民伤财的活动。

(2) 领导为了某种目的而观课议课。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或许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观课议课, 或许为了显示本单位教研教改搞得丰富多彩而举办活动、参加观课议课, 或许这样就有了某种业绩, 为晋升搭了人梯, 铺了道路。显而易见, 这样的观课议课成效何在呢?

(3) 学生只能疲于应付。为了观课议课, 授课班级的学生只能服从老师的安排, 做出“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合作”的姿态。让我们再看看前面举的例子吧。那天, 在六年级的语文复习课上, 授课教师首先给学生分好学习小组, 可是直到下课也未看见学生怎样合作, 怎样探究。请问, 这样的形式又有何用呢?而议课教师却抓住这点表面现象振振有词:教师能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进行教学。像这种现象在如今的中小学可谓是屡见不鲜。

三、注重教师, 轻视学生

议课时只注重教师的教态、教法、板书等, 一句话就是只看教师教得怎么样, 很少或完全不涉及学生学得怎么样。这种现象在当今中小学的议课中也是司空见惯的。下面是那次研讨课中一位被在场教师认为最全面、最中肯的发言: (1) 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进行教学; (2) 能对学生的答问进行及时鼓励; (3) 能采用启发式教学; (4) 能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5) 教师的语言应做到抑扬顿挫; (6) 教师的语言应简练, 少用或不要“啊”“这个”“那个”等口头禅; (7) 教学中应关注全体学生 (针对学生提问) ; (8) 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道是“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这个议课中, 我们可以推知许多学校教师议课的通病:只注重教师教得怎么样, 而不关心学生学得怎么样。这恰恰是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或者说是本末倒置吧, 同时也完全违背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学、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四、名师效应:完美无缺

时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经常组织或邀请名师送课下乡、传经送宝, 这本无可厚非,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对一些名师授的课听到的全是赞美声, 简直是完美无缺, 全然忘记了“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之说。如省教科院来湖南省道县的一次送课下乡活动, 有一节习作指导课, 内容是“剥大蒜”。授课教师的课前导入、习作指导、实践操作都很得体, 可就是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包”“抱”的束缚。可是在议课时却没有一个老师说出一点丁的不足, 除了赞美还是赞美, 这能是当局者“清”吗?这大概就是目前社会上时兴的名人效应吧。

篇8:有效观课议课

专题一 理解观课议课

1、你理解“观课”与“听课”、“议课”与“评课”的不同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㈠“观课”与“听课”

听课:在过去的听课中,听课教师往往习惯于坐在教室的后排,观察教师的言行,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炼,多媒体使用是否恰当,学生发言是否积极,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在这里也有“观”的成分,但是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看学生的表现也是为了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观课:观是观察的简说,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现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它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通过眼睛的观察,课堂的情景与故事、师生的精神与状态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教师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学生的活动和状态就成了观课的核心。把观课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景。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㈡“议课”与“评课”

①从词义上,评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议是议论,是对话,是讨论,议课是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②从适用对象上,评课基于判定,目的在于分辨差别,判定等第,并把结论用于教学奖惩和教师奖惩,评课针对的是人。议课是指向未来,其目的更加兼顾教师发展,对于教师发展,又不仅仅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首先自助,参与者在活动中要通过“假如我上来”的“共在同行”的介入使自己思考和发现,然后才是互助,即通过对话实现交流和分享,议课针对的是某一有研究价值的教学问题。③从取向上: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评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评课者重在指出执教者的优点和缺点,要么言辞尖锐,要么是老好好;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作为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议课者要善于发现献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螺旋式前进。④从话语结构上:评课是“总的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节课的优点不说了,不足有„„”“我认为应该这样改进„„”;议课是“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要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假如我来执教,我将这样教„„”“我这样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⑤从结果上:评课是得出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结论,发现授课老师的优势和不足,也提供教学改进的方向。而议课是从这一刻的故事出发理解教学,认识教学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一方面对这一课讨论和思考了更多的教学可能,另一方面是通过这一课中走出这一课,获得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有了“一中求多”。它更加需要教师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㈢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 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地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如果需要研究课堂上的问题和发展教师,则“议课”的方式更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有这样的观点:“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论,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评论只会彼此伤害。”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生活性、普遍参与性,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这种意义上,在校本的基于研究和改进的教研活动中,观课议课可能会成为方向和趋势,对此我还有一点信心。而且我相信,在通过观课议课获得更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后,参与赛课也就更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会是观课议课对评课活动的一种贡献。

课堂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研究课堂教学时偏执一端无疑是片面的,最好的办法是恰当好处地兼顾,而在兼顾中又总会有自己的偏好。在科学和艺术的权衡中,观课议课更靠近艺术的一侧。这样,在研究课堂教学中,观课议课大致是走整体感悟课堂的道路,看重具有意义的情境和故事,看重师生的状态和感情。齐美尔说:“在连接两只眼睛的直线上,目光承载着自己的个人人格,自己的心情,自己对对方怀有的冲动。”对于他人目光的解读,观课议课采用的方式是将心比心的整体感受和领悟。

2、为什么要提倡对课的研究要少“评”多“议”?

答:“作为一线教师,一学期之中,开课与评课,总是免不了的事。无论开课,还是评课,在我看来,都是件危险的游戏。”如何走出“危险”、远离“危险”,使对课的研究的“游戏”充满快乐呢?我想,还是少“评”多“议”更好。

“评”是什么呢?是“每次评课,都如古玩鉴定专家,面对模糊不清的古董,除了鉴定真伪,还要确定其合理的市场价位”,简单地说,就是“鉴定”和“评价”。对课进行鉴定并非没有价值,但它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只是对课分出等第的赛课,分出等第来,评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而平常的教研活动并非为了分出等第,而是为了研究,为了改进。基于研究和改进的目的,更有效的方式是“议”。从“评”到“议”是从鉴定过去的批评性和封闭性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评”的危险在于课不仅仅是课,它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对一节课的否定,可以看成开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被否定,它可能导致这位老师今后的成长进步被否定。面对这样的风险,当然,我们可以只用“欣赏宽容的目光”,只说好话,只说鼓励的话,但这样的好话又不能起到教学研究的真正作用,不能达到帮助参与者改变的真正目的。在两难的处境面前,尽管我们“如履薄冰”,但也难免“心头充满愧疚、后悔和难过”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评”,还在于课堂具有“模糊不清”性。比鉴定古董更加困难的是,教学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也难以猜透的谜,我们只能不断接近,只能说“可能这样更好,更理想”,永远也无法说“我读懂了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的,就应该这样办”。因此,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从这种意义上,我们都缺乏评定和裁决的资格。

研究重视沟通,在沟通讨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共识,促进发展;而评重视鉴定,是结果性评价,对教师的促进作用不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发展本位,因此要重视对课的研究。因此要提倡对课的研究要少“评”多“议”。

专题二 准备观课议课

1、为什么要提倡“进行有主题的教学研究”?

答: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我所指的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诸如此类的伟大事物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聚集点。正如原始人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透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去理解它们,我们成为求知者、教师和学习者。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

观课议课的团队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需要一个“伟大事物”来凝聚,观课议课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观课议课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所发现的课堂上的有讨论价值的事实和现象。提出主题,围绕主题的对话和交流,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是观课议课这种教学研究活动的“教研目标”。

一次观课议课的时间终究有限,这就需要选择和放弃。坐在一起协商主题。首先,时间有限,一次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次,协商主题体现了对参与者的尊重,使大家意识到我的意见和问题得到了重视和尊重,从而愿意在以后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次,协商本身意味着取得一致,意味着参与者需要对自己答应的事情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负责意识,从而有效提高观课议课活动的质量。议课时,可以先对预先确定的主题展开讨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预定的主题讨论结束后,再讨论课堂上生成的其它有讨论价值的议课主题。需要提出的建议是,讨论生成的问题一定要先做价值判断。

2、观课前让做课教师做观课说明有何意义?课前说明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观课议课主张参与者彼此之间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让做课老师课前有机会对自己的教学作出说明,并对观课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是尊重和理解做课教师的一种实际。课前的观课说明就是一种了解的途径和方式。让做课老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做出来。由于缺乏课前的沟通,听课目的不明确,评课重点不集中。因为缺乏共同的话题,讨论对话往往失去共同的基础,评课时,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头,难以引起深刻反思,难以实现听课评课目标。为此要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

课前的观课说明可以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说教学背景。介绍教学背景,目的在于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这可以避免参与者在不知道教学背景和全局的情况下信口开河。教学背景可以包括先前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

(2)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对于做课教师的教学创新,其他参与者不能先入为主,带着约定俗成的框子主观臆断,而是先接纳、先倾听,以审视和倾听的态度理解一个新世界。这样的课前说明不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克服做课老师采用迎合的老教法,促进教学创新。

(3)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在做课老师作观课说明时,观课老师可以询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但不主张过多的干扰做课老师的设计和信心,特别是在做课老师试图尝试教学创新的时候,更不能轻易和简单地否定,而是在观课后理解了再共同讨论。

专题三 有效观课

1、观课时为什么要“坐到学生身边去”?

答:接受新课程后,我想“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它必须贯穿在教学工作的所有环节。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这样,评价教的效果和教的水平就需要颠覆一下目前习以为常的经验和做法,即不是观察教师讲得怎么样,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从学生学的效果反射教师教的水平,从学生学习的活动看教师教的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和是否高效。你不深入学生中,你就不能获得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和了解。

走进学生中间,我才发现学生学习活动千差万别。走进学生,我也才发现师生关系的症结所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是否是一堂好课,我很赞成用 三条标准作为一堂好课的基本依据 :学生喜欢,质量不错,负担不重。所以观课时要“坐到学生身边去”

2、“站在做课教师的角度想一想”与议课效果有何关系?

答:我的想法是我要自我成长,先要有自助,然后才能对别人实施帮助。这样就转换了视角:观课不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和批评别人的优点和问题,而是把自己投放进去,千方百计地寻找对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无论自助还是帮助,它都需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而是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积极而有效地思考。

思考1 .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观课议课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这样的思考,一方面使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可以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能够真实地对实践改进产生帮助。.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观课议课致力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课老师无私地提供了参与者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的案例和平台以后,观课老师应该怎么办?“看而不说,道义何在?”在获得启迪和帮助以后,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分享,这是对参与者的道义要求。

专题四 有效议课

1、你如何认识和理解议课中的“倾听 理解 成全”?

答: 当一个人的表达不被倾听或没有人倾听时,活着比死亡更难受;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人是需要表达的,表达是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失去了表达,可能导致生存与生活意义的迷失,因为表达的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剥夺表达就是对参与者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蔑视,而提供表达则为他人是提供实现和实证的机会,是成就别人。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提倡观课议课从倾听开始:倾听是一种接纳,是一种关怀,我们需要通过倾听来成就表达者,帮助表达者实现自己。

要传递关爱和理解,倾听就不是做做样子,而是专注于对方的话语,适时做出回应,不仅认真倾听对方所说的话,还要努力去理解对方话语中隐含的意思,这样,议课中的倾听就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探询和发现。

理解和尊重人性最为简捷的方法是设身处地,同情性的理解对方,对对方的处境、立场和心情感同身受。

2、为什么议课时要“在‘最近可能区’建议”?

答:可以肯定地说,相对某一材料和学生情况,总是存在相对更完善的方法。我们认为,相对最佳的方法既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又是在现有实际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这是教学改进的“最近可能区”,在需要建议的时候,议课可以在“最近可能区”里建议。

在“最近可能区”建议的议课策略,借鉴了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 “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想。其核心是立足实践的实际,给需要建议的老师“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是在建议时“看人说话”,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实际,比如有的是新教师,教学常规还很不熟悉,课堂纪律可能是有效教学的最大拦路虎;有的老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师生关系处理方面;有的教师则可能在教材分析和处理方面;另外的教师的主要目标又是教学创新和特色形成。显然,对新任教师提出教学创新的建议可能会使他无所适从;而对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如果议课的建议集中在课堂常规和教学管理,则可能被授课教师嗤之以鼻……“最近可能区”建议即针对现有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建议既立足实际,又使建议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前面。

另外,“最近可能区”不仅指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最近可能区”,也指其它外在条件的“最近可能区”。比如在农村,在缺乏信息技术条件的情况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就可能遭到参与者白眼。在包班教学,工作时间压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求教师运用在任何一个环节花太多的时间都不现实。因此,在提出增加教师工作时间的任务——“做加法”之前,应该先帮助教师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减下来——“做减法”。

专题五 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1、观课议课中的“慈心”和“慧眼”指的是什么? 答:观课议课中的“慈心”,首先是爱自己之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是我最想让老师们接受并有所改变的话。一方面,成长意味着自身力量的增加,对成长的审视让人体验幸福;另一方面,创造意味着自身力量的实现,创造实现幸福。有效的科研能带来成长,并实现创造。其次出于爱学生之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教师要“爱岗敬业”。在我心中,“敬”意味着敬畏。敬畏就是担心,就是害怕。担心、害怕什么?害怕自己的教育实践对不起学生,伤害了学生,妨碍了学生。为什么要有这种担心呢?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生命具有不可逆性。在学校里,在课堂上,随着时间流逝的是人的生命,人生是宝贵的。对于生命活动,我们不能不敬畏、不能不小心。我想,优秀教师应该是满怀敬畏和小心的教师,而把这种敬畏和小心用到工作中,那就需要满怀慈悲之心进行研究和琢磨。

那么研究过程中的“慧眼”又是什么呢?慈心生出慧眼,慧眼是指用心教育学生,它是发现教育假设——教育实践——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得到关于自己、关于学生、关于教、关于学、关于教材等方方面面的新的认识,然后再利用这种认识改进教育实践,以谋求更理想的教育效果的行为。

努力修炼慈心和慧眼,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而优秀的科研型教师。

2、观课议课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观课议课可以促成专业引领、促进同伴互助。

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十分渴望得到专家的引领,或听专家的学术报告,或观摩名师的示范课,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充裕时间,教学经费紧张,没有外出机会等原因而无法成行,只能看专家的课堂实录,观看的名师录像课,只能学习专家的授课模式,学习名师的教改经验,而无法与专家、名师直接、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样缺乏专家的“零距离”引领,效果是有限的。如果能够依托本土人力资源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着力打造一支能够有效进行专业引领的“土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就能使大部分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教师或新任教师在观课议课活动中,通过“传、帮、带”,使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以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使专业引领落到实处。我们强调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一种伦理道德责任,我们必须认识到,成长是获得幸福能力,从而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很多教师认为在同一个学校呆久了,大家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趋同现象,在过去的听评课中,你的意见我的意见都差不多,结果是大家觉得在浪费时间,没有什么意思。而现在的观课议课是在“专业引领”下的“同伴互助”。由于“土专家”的参与,使不同的观课议课对象有了不同的视觉、经验和信息,而多样的、丰富的视觉与信息更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成人学习者,既具有一定的资源价值,也需要用他人的资源来丰富自己。如果教师彼此真诚交流、平等对话、互相碰撞思想的火花,在反复追问、逐渐明晰的过程中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分享集体智慧,就能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得到不断更新、重构和迁移,就能达到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增进友谊、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的。

②观课议课促进教师思想、促使自我反思。

首先是尊重教师思想的权利,为参与者的思想活动留下空间;其次是以参与者的思想过程谋求和实现议课的质量和效益,在彼此理性争辩中思考和谋求更加合理而有效的教学;再次,议课的任务还在于培养教师思想的责任,促进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成长离不开思想,观课议课质量源于有效思想。

上一篇:阅读让学习更有趣学习心得下一篇:广播电视台制作室、播音室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