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

2024-07-15

浅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共11篇)

篇1:浅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

浅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

广东仲元中学

政治科组

屈秀萍

【摘要】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注重上课时让学生充满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注重精讲精练,有效提问,优化评价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每一名教师都应努力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注重上课时让学生充满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注重优化自我评价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下面笔者就思想政治课堂的有效性的构建作一浅谈。

一、通过创设情景,提出探究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它主要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进行的研究。而课文研究,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或思考题,转换成一个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的课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鉴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政治课堂探究式的问题,应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创设。为此我们应针对教学信息,根据课堂目标“依本扣纲”进行严格有序地选择,设计成有内在联系的、环环紧扣的“探究式问题链”,于重点、难点、关键处设疑、置疑,以引起学生注意,改善探究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要内容,降低探究难度。如讲《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时,结合“西藏的人权问题”、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以及民族分裂分子近来的一些破坏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行径等时事热点,我对学生提出以下三个探究问题:①结合民族平等的原则来驳斥西方反华势力鼓吹的“西藏的确存在严重的人权问题”;②结合藏独分子的分裂行径,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③结合西藏的变化,谈谈怎样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学生拿到自己的探究课题时,兴趣十分昂然,积极性非常高,马上上网查阅大量资料,也积极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二、运用多种直观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政治课教学中我正是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堂课的主人。

(一)利用计算机课件,创造环境,引人入胜。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法去讲解很枯燥,同时有许多概念、原理,由于学生对其缺乏感性知识,也使得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动画模拟可以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配上教师简练语言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讲《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框题时,通过播放一段flash动画,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形成的新型的民族关系;在讲授民族团结重要性时,我在屏幕上展示藏独分子分裂行径的破坏后果和海外华人团结一致保护圣火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视频。形象、生动的演示使学生很快领会人类最初形成的过程,这样就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课件最大的优点是能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能以动画显示各种图像,并且通过交互设置,可以随放随停、反复使用。这种声音和形象的有效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教学环境,使学生受到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很快激发起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

(二)开展多样的活动,将抽象的理论变成活知识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用填灌式教法单纯以灌输语言材料为目的,而应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中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在政治教学实践中,我有时会将一些课本上的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内容编辑成短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如教“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节时,我编了短剧《小王的求职故事》,教“股票、债券和保险”内容时,我编了短剧《陈大伯的投资路》。学生在表演中,根据对话的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配之以一定的情景,或声音,或图像,或兼而有之,这样在课堂上便创设了一个较真实的交际情景。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展开对话,形象生动,富有真实感。

三、精讲精练,有效提问,提高训练有效性

实践证明,无论是教师主宰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还是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完成大量的训练都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改革这种全讲全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精讲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教师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探究思路,指引探究方向,推荐探究方法,激发探究勇气,强化探究热情,避免走入误区,尤其是在学生的探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时,教师要适时点拨,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但在点拨时应注意点到为止,切忌越俎代庖,要给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指导学生探究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然而,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加入适当有效的提问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设问,然后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老师在等待他们的回答,在倾听他们的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而在教学中,我往往会担心学生对问题的把握,担心课堂占用时间过长,往往会在学生思考或回答的过程中,加以提点,或者很明显的引导,这对教学任务与时间的把握是及时的,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并不充分,长期以往甚至让个别学生养成依赖性。

有效的训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效训练不是采用“题海战术”,而是要求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尽可能的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接受、掌握和巩固新知。要做到有效地训练,教师在组织训练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各层次的学生人数,大致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结构等,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训练的容量、难度等方面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组织训练时应分层逐步递进,做到各有所得,共同进步;训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课堂训练或课外训练,可以采用口头、书面或动手实践等;训练的题目要求精选化,要选择一些新题型或对已有知识的提升和综合运用,这样在提升作业有效性和减轻学生、教师负担上都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还要严格控制作业时间,课堂作业应尽量控制在课堂上完成,建议给学生留10—15分钟,课后作业也要严格控制,如果我们都能在布置作业以前好好的想一想,那么作业的有效性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启发分析,指导学习方法

正是由于学生个体间差异的客观存在,当学生探究出现困难时,教师就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比较,找出适合表达的相关因子,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过程,也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时,让学生思考辨析题“没有民族团结,就一定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了民族团结,就必然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探究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和探究,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就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认识更加科学、深刻和完善。这种从熟悉的现象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分析,提出问题,引起思维的撞击,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还能让学生能在简单层次上像科学家那样去“主动发现”,获得探究乐趣,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加深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达到有效教学的有力途径是多样的,要求广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教学形式。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政治教学服务。而每一种有效教学形式都需要教师课前付出艰辛的劳动。这就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发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去营造政治课教学的明天。从最基本的入手,平实之中,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的效果。

篇2:浅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

王珍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已经日渐成为广大老师的追求。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本学期对构建有效课堂的实践探索,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语文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根本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合实际课时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首先开门见山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告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一堂课结束要检测这堂课师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有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有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小组协作、探究深化。只有主动参与,充分自主学习,学生才能自己去发现、探索、感悟,学习才更有效。小组协作、互助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让课堂变成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舞台。但小组协作不仅要有外在的形式,更要有内在的思考。我班有29名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我把他们分成7个小组。小组之间合作学习,互相促进;课堂上遇到难度大的、学生独立

思考后仍不得甚解的问题,则可以实施小组讨论,由小组长组织,每小组选一名代言人到讲台上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同时小组发言人也可以选一个助理专门协助他板书,然后小组之间互相借鉴、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创新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欲望;小组讨论能让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互相启发,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小组展示,不仅暴露了学生自学中的不足,有利于老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而且本小组展示的成果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怎样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我们课堂提问研究的重点,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

中,避免太多或太少。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提出来:“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上,在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过程中,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就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篇3:浅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

关键词:学困生,爱心,耐心,恒心

每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学困生教育上都有自己成功的经验与独特的教育方法, 能给学困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特点的学习环境和自我超越的空间, 在这里我就学困生的转化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一、教师的爱心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

1. 教师对学困生尤其需要有爱心

我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对学困生是否具有爱心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 在40分钟课堂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和发挥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也能产生学的愉悦, 增强学好的自信, 升华学的情感, 追求自我潜能的开发。

2.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

教师良好的心态对学困生学的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学困生倍感亲切, 对学困生产生正向诱导, 诱导他们加强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作为教师, 特别不能因为学困生影响了所教班的平均成绩, 甚至拖了后腿失去耐心而对他们另眼相看, 这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师要注意自身情绪的控制

作为教师, 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辅导尤其要注意合理而科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对唤起学困生的情绪共鸣、增强他们学习的心理需要、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千万不能因学困生的一时愚钝而埋怨他们, 因为他们也有自尊, 甚至比其他学生更为强烈, 一旦受到伤害, 也许用你今后一辈子的真诚也不能得到原谅。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学困生转化的保障

1. 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化

对于学困生, 交流与对话更能让师生双方站在平等的地位上, 更能用一种合作与进取的精神进行智慧与心灵的交流, 这样在课程生态环境下与学生对话,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和情感、智慧和人格的统一和发展, 因此, 作为教师, 面对学困生一定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化。

2. 课堂教学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作为教师, 既要注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提高和鼓励, 更要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怀和教育, 要通过“抓两头, 促中间”对学困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消除学困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 树立起他们自信、自立的风帆, 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深入学生, 才会使学困生感受到学的乐趣, 而不是枯燥乏味, 才会使他们获得信心, 收获成功。

三、尊重、关怀、信任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学困生极其敏锐的心理决定要想在根本上转化和提高学困生, 使其健康的成长, 作为教师, 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信任学生是其转化的关键。教师要借鉴布卢姆强化班级授课制中个别化教学的思想, 给学困生更多的尊重、关怀和信任, 创造一种适合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育方案。

1. 尊重学困生, 促进他们转化

事实上, 学困生是学习过程中潜力最大的学生。新课程为教学创设了一个更亮丽的舞台, 作为教师要善于借助这股东风, 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 赋之以生命、赋之以灵魂、赋之以活动, 给学困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更大的空间。要尊重学困生, 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所寄予的期望, 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感觉到自己是很有希望的, 这样会和他们情感相通、心理相融, 激起他们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 焕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无穷向上的力量, 从而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意志上有一个质的转变、新的发现, 架起他们走进知识殿堂的桥梁, 使他们成为“最有希望的学生”。

2. 关怀学困生, 帮助他们转化

教师要针对学困生基础较差的特点, 单独进行课后辅导, 作业尽可能面批;要善于发现他们在课堂回答、课堂作业、考试中的闪光点, 保护学困生最初的积极性, 多关怀他们, 多鼓励他们,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要了解他们的苦衷, 体会他们心理上的感受, 极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用关怀架起师生间沟通情感的桥梁, 给他们更多学习上的帮助, 帮助他们树立新的起点、新的目标;要循序渐进, 防止急躁, 成为他们最信赖和值得尊敬的人。只有这样, 才会因此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相信学困生, 激励他们转化

新课程提倡相信学生, 让学困生也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教学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打好他们的基础, 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事实上, 大部分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 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和高尚的事业心、责任感。学困生的转化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作为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会提高、能进步, 可以赶上来, 要学会经常对学困生说“你行!你是好样的!”, 只有这样, 才会主动和全身心地去相信他们, 使曾饱受歧视的学困生感受到温暖, 同时信任会培养他们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的成绩有不断的进步, 从而就会喜欢学习, 并向好的方面转化, 也就会改写一个学困生今后的人生。

篇4:浅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备课环节、导入环节、提问环节等出发,寻找方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一、做好备课工作,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备课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与低。如果教师事先没有备课或者备课不充足,那么整个教学活动就无章可循,更别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务必做好备课工作。

(一)认真分析教材

不管是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还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教材都是依据。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其在整部教材中的地位。只有这样做教师才可以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分析教材,吃透教材。

(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教学本身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合而成的。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到语文教学中,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当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会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效率,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要遵循教学大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分析教学难点,慢慢掌握教学难点。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其往往会将学习视为享受,而非负担。尤其是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由于小学语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教师如何借助这些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是第一个教学环节。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兴趣。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图片等来导出新课,以此来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事物更感兴趣,为此,教师要将语文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快地消化教材中的知识。

(三)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年龄小、好胜心强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该活动中。在活动结束之后,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其奖励,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又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巧设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问题是主线。问题既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计,掌握提问技巧。

(一)以学生为基础,保证问题设计与客观性相符合

由于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基础等都存在着差异,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问题,保证问题难易得当。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设计一些从课文中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设计一些经过推敲课文得出答案的问题。这样做可以保证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也不会打击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不应太大或者太宽,否则既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变散为聚,确保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小学语文教师要变散为聚,巧妙提问,确保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帮助学生理清整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理解与认识。

(三)化顺为逆,保证问题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堂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掌握提问技巧,即化顺为逆,具体来讲就是从相反的视觉来提出问题,这样做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从日常教学中总结出优秀的经验,并要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保证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胡华杰.奏响有效教学的旋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

[2]胡尊忠,王美华.语文课设计要契合儿童心理:浅谈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4(16).

[3]高惠珍.有效处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语文教学对话预设与生成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篇5:浅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弹指之间,我踏上讲坛已近七年,还记得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激动;更难忘记第一次面对学生成绩时的无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可为什么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却是不理想呢?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思索着这一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如今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在这里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激发兴趣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学习起来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想学好数学,我觉得很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数学课对于好多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没有兴趣,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展示多种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创新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方式、情境教学方式等,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我在讲授《分数除法应用题》时,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活动“旅游”,先用课件展示九寨沟的图片及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适时出示拓展题目,让学生选择旅行社,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讲授前我们应该认真挖掘教材,研读教参,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关键,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整堂课的教授方法。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避免做许多无用功。还要熟悉你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变通你的教学目标,教无定法,只要学生能很快的接受就行了。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实现有效性,上好课是必须的。一堂好课不仅使学生掌握到许多知识,而且对于我们教师的成长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非常有益的。在经过了精心的备课以后,接下来就上课了,我们应该努力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结合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添加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编制一些教学课件,来辅助数学教学,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具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这些情境和教具、课件等辅助手段,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有效、科学的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场所。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保障。尤其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课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都认真听讲,可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年龄还很小,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不令人满意的情况,比如做小动作、说话、影响他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对这些学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一些暗示。如眼神、手势等。也可以很自然的边讲边走到他的跟前,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给他起一个警示作用。

篇6:浅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改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模式 双边活动

【论文摘要】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双边活动”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英语大型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师、教材和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毋庸讳言,这种教学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培养了大批的外语人才。本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对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日渐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教育部高教司于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作为“四大质量工程”之一,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自主式方向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大学英语的改革应该积极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既是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应有它的内在理论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它不能凭空构拟,必须要有它赖以形成的理论基础。

1深入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信息意义,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取代。换言之,学习是学习者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与吸收;学生的角色是意义构建的主动者,教师不再是学习的`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尤其是自主性学习。作为促进者、帮助者,教师在教学中要。

1.1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策略,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学习策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习策略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一般性的和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具体策略;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即学生不仅要拥有策略本身的知识,还要拥有如何调控策略的知识。

1.2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开发并丰富自主学习资源,实施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自主学习方式。

1.3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获悉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文化移入,即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文化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4利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以及学习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1.5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使之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总之,作为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的内容和体系、了解学生的语言和知识水平,而且还应该对学生外显的行为和可能操作的变量进行观察,进而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努力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反馈、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作为活动程序,它应确定教学活动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模式

2.1以教师为主导,定向引导,启迪思维在开始一个新单元教学前,教师应从课文中提炼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活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知识性的,课文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文化方面的或现实生活方面的。启迪思维、拓宽知识面的问题设置,使学生感到课堂内容有新鲜的东西,值得一听,从而消除了他们对英语课的厌倦情绪。此外,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将课堂语言内容与现实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调动一切语言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一切都为我们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2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双边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视为复杂的人,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者,应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督促.培养其对语言的分析能力及运用能力。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媒介与学生进行信息、认知及感情等方面的交流,学生也可就疑难结构或对与课文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向老师提问,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两方面同时得到发展。在交流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作为教师应尊重他们各自的认知方式,给他们多一些关心与理解、多一些尊重与帮助。通过师生间认知交流的感情共享,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三个利用”、“一个重心”为指导原则。构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3.1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自主学习训练初期,我们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自主学习行为的责任感、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3.2利用课外实践自主学习行为在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和了解自主学习策略后,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布置自主学习内容――阅读内容、语法内容、听力内容,周末开放语音实验室,新建自主学习中心,使学生有良好的场所将自主学习行为付诸实践,从而激活内化了学生所学知识,有利于新信息意义的构建。

3.3利用评估促进自主学习效果客观、科学、准确的自主性学习评估体系是教师、学习者获取自主性学习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指导和管理、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又是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自学方法、提高自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需建立自主学习的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有机结合的评估机制。通过随堂检测、定期测试、抽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日志、报告等方式来实施形成性评估,并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愉悦;通过期末测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估,让他们看到学习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3.4以建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为重心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也离不开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与资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意识与能力,学校须全方位支持,创建“大学英语站”和“外语影视资源站”。汇聚经典英文影片、名著读物和极为丰富的音频资源和试题库资源,充分利用因特网上浩瀚的信息资源。为自主学习者自行利用网络媒体,主动地进行能动性、独立性、开放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

4结语

篇7:浅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

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久远、内涵十分广博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人类发展的规律,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以史为鉴。历史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思考和感悟利用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

一部好戏取决于一个好剧本,一节课的好坏与教学设计的优劣密不可分。在讲课之前,首先要做好学案设计,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合在学案之中,这样课上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上《三国鼎立》这节课时,我对导入环节做了这样的处理: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作为背景音乐,一张张幻灯片打出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图像,让学生畅谈他们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全体学生自然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三国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去,学生的思维阀门一经打开,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无疑提高好几倍。同时,把对知识的落实作为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三者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出课堂的更大优势,例如我经常在阶段教学后,用知识竞答、问题接龙、电脑闯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打消学生对考生的反感情绪,加深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强化师生合作,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我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师徒结对等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在小组中讨论,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时候,找准切入点,促进学生多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有一次讲到有关轮船发明的知识时,适当的加入了地理中提到的无风带和幽灵船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学生特别感兴趣,在学习历史的也对地理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历史教学很难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有一次上课介绍到有关古代拱桥的历史时,结合一些科技书籍中提到的关于拱形实验的例子,指导学生做了个小实验,短短的几分钟,学生通过操作清楚的体会到了拱形桥坚固的原理。用学生的话说:“历史课还有实验,太稀奇了”。巧设三维目标,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备课过程中,我在不断思索:一节课怎能将三维目标贯穿其中?我深感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做到小而细,贴近学生的实际,切忌大而空。我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从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在蒸汽时代的一课中,我设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思考瓦特成功的因素,体会个人努力只有和时代需求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首先让学生介绍瓦特的故事,然后师生共同挖掘瓦特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此过程中体会个人努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性,慢慢解决学生做事目的不明确的习惯,大大提高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古今结合,培养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汲取精神营养,悟出某些规律性认识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找到历史在现实中的影子。比如,在讲授中美建交时,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理解中美建交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体会中美关系来之不易,理解当今世界中的外交现象,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加快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改革开放的信心,开发思维潜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的思维习惯。苦练教师基本功

一是要坚持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现在教室都安装了先进的电子白板,我上课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它,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课件对学生的视觉冲击非常大,但学生苦恼的是:笔记该如何记呢?于是在平时的课掌教学中我坚持写板书,通过设计了结构式板书,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一目了然。二是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被逐渐的弱化,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和工作中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课堂中的每一句话都写出来,反复磨练,哪一段语言应该低沉一些,哪一段需要欢快的节奏,什么时候轻,什么时候需要加重语气,经过不断磨练,轻重缓急、高低变化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三是用教师的激情去感染、打动学生。我深信:知识会遗忘,但情感不容易遗忘。因此在设计时,我格外注意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增加我对这节课的感情,有了这份感情,才能打动自己,打动了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别人。

篇8:浅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

一、有效课堂中的数学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

新课程强调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 在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习内容。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包括教材提供的内容,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编, 积极开发利用生活、社会中的数学教学资源。这些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有联系的, 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另外, 学习内容提供的方式应是多角度、多形式的, 包括师、生共同的。

(2) 组织学习活动。组织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能力的提高。应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让学生经历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证明、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3) 组织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行为表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另外,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闪光点”应予以肯定和赞赏。

二、有效课堂中的数学教师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激发者、辅导者, 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高效教学课堂中如何做到这一点, 笔者认为:

(1) 设计问题情景, 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 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 开展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 使学生常思、多思;从创设问题情景来开展探索式教学, 培养学生追根溯源去思索的习惯, 使学生学会深思;从挖掘“问题”来开展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化归、推理、概括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善思;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 培养学生去分析, 使学生学会反思。此外所创设问题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当学生思维不清楚时, 不是告诉学生思维方向, 而是引导学生辨别方向, 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3) 引导学生健康的品德, 使学生在学会数学, 获得数学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数学是“工具”, 是“基础”, 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同时, 数学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对学生的健康品德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价值。数学的抽象性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现象的本质, 数学的精确性和广泛应用性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探究数学问题时所表现的不畏艰难、挫折,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

三、有效课堂中的数学教师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者

新课程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是平等式的交流, 合作式的参与。作为教师, 要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尊重学生的多元性反应, 在教学活动中做一个学习的合作者, 让学生处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之中。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与“学”的合作。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合作式的参与活动的过程, 与学生共同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在思考中, 相互配合、相互启发, 在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自我完善。

(2) 学习内容上的合作。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学习内容应是师生共同发现与提出、探究, 数学方法的寻求, 数学结论的得出, 数学问题的解决, 都应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得到的, 师生应在合作参与中体验教与学的成功, 感受教与学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篇9:浅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

一、激发情趣营造氛围

大家知道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7、8岁的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学习外语时有许多成人甚至中学生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而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教学模式单一跟教学方式落后。相当部分的英语教师,到现在还保留着占用太多时间授课,而不是“用课”。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英语课堂,几乎除了朗诵和听写单词之外,没有别的教学方法了。所以同学们都很烦上英语课,觉得特别枯燥无味。缺乏学英语的环境氛围。

二、精心设计钻研教术

农村小学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条件有限,又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特别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单一,因此,英语的教学质量提高的速度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当部分学生在经过中学六年的英语学习以后,他们学到的英语仍只能算是“聋哑”英语,词汇量达不到一定的数量要求。因此,英语课要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力,通过对外语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品德、文化、和心理素质,要应贴近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把所学的内容能应用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去。如韵律诗、儿歌、游戏、会话表演等,学生在学过这些英语以后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使用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使抽象的单词变得更加直观,使英语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以听、说、读、写为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练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牛津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课文,如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护、残疾人问题、自然灾害、慈善公益活动、科技、旅游等,教师可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出课文以外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平时多给学生听录音,看影碟,看幻灯,看英语短片电影,看送教下乡的一些碟片,多以现代的教学手段为平台。开展书法、朗诵、阅读理解等课外活动。

三、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巧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这就改变了原来传统而单调的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照本宣科。要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画面、影像、色彩和音响等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讲解、说教变成动态的图像,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的知识基础的支持下,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初级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还要以自己的态度来激活课堂气氛,用轻松活泼的气氛影响学生的情绪,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曾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上课教学宜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应用综合的教学路子。因此,小学英语课程安排时宜短时间、高频率,保证学生每周都能多次接触到英语并有足够的实践量,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使教师能更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

篇10:浅谈构建有效课堂

浅谈构建有效课堂

 

文/张才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学生的发展、追求有效教学”的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已广泛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活力?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下面就我的教学经历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要“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

二、鼓励质疑,重视感悟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多激励,少指责

课堂上,教师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当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表扬是对学生回答的充分肯定。接受学生的观点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下一步的教学,具体表现为:认可学生的观点,或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比较或者概括,这会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并鼓励他们:“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

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成长的场所,它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而有效课堂正是绽放活力的舞台,有效课堂能更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我们的教学获得生机和独特价值,能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篇11:浅谈如何构建历史有效课堂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中师历史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学生个体智力活动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必须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中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粗浅的探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驱,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就会入迷,就能钻进去,就会全神贯注,执着一念,专心致志,变被动为主动,满腔热忱,忘我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乏味之事,还可以弥补智力不足,学习就会大见成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课上的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要想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必须从“激发和培养兴趣”入手。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用他的一言一行,一顾一盼,举手投足,使学生学习动机始终处于激发的状态,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和爱的关怀,如沐春风,从而努力向前不断进步,将学习活动发展为一种自觉的追求活动。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历史学习妙趣横生,进而就能积极主动克服困难,以苦为乐,顽强拼搏。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以生为本角色转换

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应该为“学”服务。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教师控制、主宰着全部教学进程,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和听命于教师的安排。久而久之,学生不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而是把它当作教师的事情,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步变弱,学习兴趣日益消减,学习质量不断下降。为此,教师首先必须自觉地意识到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并有效地加以引导,帮助每个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学习的持久动力,真正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是讲述、板书、念课文,带着学生从课文中划答案,教师充当了灌输者,而学生则充当了某种容器。学生对此反感而又无奈。《历史课程标准》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和推广学生探究学习的方这样,历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感知与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探究方法的伙伴。教师可以历史为平台与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兴趣中思索、体会、成长。比如,笔者在讲解秦朝的皇权与中央官制时,让三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个短剧,分别扮演秦始皇、丞相、御史大夫。短剧的主题是讨论赢政统一六国以后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与权力问题。在短剧表演前,先提出问题:“皇帝的由来”是什么?皇帝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学生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短剧,一边认真地寻找着问题的答案。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枯燥地讲解,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合理整合开发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课程实施者转化为课程开发者,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赋予教材以个性化的意义,教师要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施教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把教学内容合理地调节、整合,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感觉知识完整的美。比如,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课文有三个标题“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笔者在讲解的时候,把它重组为“日军的侵华与暴行”、“中国的抗战”两大标题。“中国的抗战”又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中国战场与国外战场。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学生对日本的侵华与中国的抗战一目了然。再比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时,提问学生: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会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连起来: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在重新整合书本内容时,内容有跳跃性,学生为了找到教师讲解的内容,必须很认真地去阅读课本,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了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把学生积极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经历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而且,对教材必要的开发与调整,还能节约教学时间,适合学生头脑中知识的链接,衍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参与

我们认为,从学生主体分析,要使学生产生行为参与,就必须有明确的行为要求指令,如观察„„、制作„„、讨论„„、表演

„„;要使学生产生思维参与,更要有明确的问题设置,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获取„„信息、描述„„事物、论证„„问题等等;即便是情感参与,也需要一定的问题或任务。一堂课如果没有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要完成的任务,那么学生的参与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实践证明,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持久性、广泛性和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是否有比较良好的学习问题和适度的学习任务。在执教人民版必修1第七单元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我创设了以下教学问题情景。

某同学撰写介绍美国中央政府职责的历史小论文,作了如下的表述。请你指出文中的错误之处。

18世纪晚期,美国有一位总统在位期间,没经国会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后因个人私怨,他又免了该法官的职务。后该总统为了争取连任,特意讨好选民,否定国会提出的“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立法草案,国会不服,经国会再次讨论,最后以2/3以上的总人数通过。总统很不高兴,再次行使否决权并宣布解散国会,却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宣布总统的这一行为是违宪的,该总统十分郁闷„„

师::请大家找出“论文”中的错误之处。

生:„„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

多媒体展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示意图。

上一篇:关于开展学先进见行动活动情况报告下一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