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社团论文

2024-08-01

浅析体育社团论文(精选6篇)

篇1:浅析体育社团论文

附件1:

北京市先进体育社团和体育社团先进工作者评选办法

(2010-201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发挥市体育总会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推动市体育社团工作的发展,激发和调动广大体育社团服务于北京市体育的中心工作,努力提高体育社团的工作能力,总结、推广体育社团工作的先进经验,表彰在体育社团工作中做出成绩的社团和个人,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先进”,特指为北京市体育做出贡献的市级体育社团和为体育社团作出突出成绩的市级体育社团工作者。该办法在市体总其它文件引用中,统一简称“双评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北京市体育类社团及社团专、兼职工作人员。

第四条先进体育社团、体育社团先进工作者的评选(统一简称“双评”)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

第二章 评选奖项和比例

第五条先进体育社团奖项:

1.先进社团,20个,每协会2万元(实体化试点社团不享受现金奖励);

2.创新工作奖,10个,每协会1万元(市级体育社团参评);

3.区县体育总会优秀管理奖(含2个开发区),18个,每协会1万元

第六条社团先进工作者:市级体育社团、区县体育总会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先进社团的评选比例为25%;创新工作奖的评选比例为10%。

第八条市级体育社团、区县体育总会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比例为每个市级体育社团1名,约计100人。

第三章 先进体育社团的评选

第九条先进体育社团评选范围:在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体育类协会、俱乐部、基金会等连续两年取得年检合格的市级体育社团。区县体育总会直接入选区县体总贡献奖。

第十条先进社团的评选条件

1.严格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的章程开展活动。社团 1

理事会团结奋进、决策民主、工作积极、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积极探索社团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发展方式。

2.组织机构健全,组织制度规范。具有以章程为核心的组织机构以及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民主决策制度、财务制度、换届选举制度、监事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分支机构管理制度及其他工作制度,执行情况优良。

3.社团制定有长远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完成了目标任务,年终有工作总结报告,没有出现安全责任事故。

4.社团举办活动经常、持久。体育赛事活动计划落实的好,举办了有一定社会影响、参与度高的赛事活动,积极参与、指导群众体育活动,在赛事活动上有创新,全年活动社会效果好,会员反响好。

5.社团注重思想建设、人才建设、活动品牌建设,有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社团积极发展新会员,不断壮大社团组织,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益于会员的服务。社团专、兼职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合理。

6.凡社团举办的大型活动都报经体育主管部门和市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有详实具体的筹备实施方案、竞赛规程、安全工作方案、医疗保障措施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经费来源证明材料和经费预算办法,设备器材检验检测合格证明以及竞赛举办场所或者管理单位同意使用证明。

7.财务管理规范。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帐务有专人负责,支出手续严格,帐目清楚并定期公布。换届和变更法定代表人时进行财务审计,审计中未发现问题。

8.主动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加强与其他社团间的团结协作,按时参加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类会议和各项活动,及时完成体育主管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按时交纳会费。

9.社团对年检工作认真规范,按要求上报年检材料,经审定连续两年年检合格(不含社团成立当年的年检)。在社团年检不合格和基本合格的社团不予参加评选。

10.自觉遵章守法。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违背社会道德风尚,社团没有任何会员参与非法邪教组织、非法集会、煽动聚众闹事和越级上访等违法违纪事件。严格遵守外事纪律。社团的国内外外事交流活动及时向体育主管部门报批。

第十一条单项工作突出社团的评选条件

1.社团在某项工作或者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获得重大突破取得显著成绩。

2.社团的工作或者活动具有时代感,有独特的创意、创新和品牌效应,有广泛的社

会影响。

3.社团在连续两年的年检中,一年为合格,一年为基本合格。

第四章社团先进工作者评选

第十二条社团先进工作者的评选原则为每个市级体育社团各推荐1名,市体总根据各社团的自身建设和发展情况综合评定。

第十三条评选范围:连续在市级体育社团工作一年以上的理事、常务理事、监事、监事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及其他专、兼职工作人员。

第十四条评选条件

1.模范贯彻、落实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思想作风正派,敢于同封建迷信及一切不良倾向作斗争。

2.热爱社团工作,遵守社团章程,热心为社团和会员服务,富有奉献精神热心于协会工作,不计较名利得失,甘于奉献,在协会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建设上开动脑筋、献计献策。

3.工作责任心强,精通业务,所管理的社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对本职工作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注重学习政策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素质较高,工作积极努力,成绩显著。

4.热心服务于会员、社会、政府,服务于群众体育事业,重视、支持群众体育工作,能较好地解决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5.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善于沟通和协调,组织活动能力强,能经常向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汇报工作,沟通情况。

6.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能够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发挥本社团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创新型社会团体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

第五章评选办法

第十五条先进体育社团和体育社团先进工作者的比例按第七条第八条之规定确定。“双评”按规定条件进行,评选表彰社团总量控制在市级体育社团总数的40%左右。

第十六条先进体育社团的评选要依照自我评估、社会评估、政府相关部分门评估相结合的规范化的评估原则,由市体总及相关体育行政部门代表组成的“双评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双评小组”)负责并指导“双评”工作的开展。

第十七条先进体育社团的评选在各体育社团总结全面工作和自荐的基础上,由“双

评小组”根据各体育社团的综合情况和评选条件确定初步名单。

第十八条体育社团先进工作者的评选,由各体育社团根据评选条件,经民主程序认真研究,提出先进工作者的推荐名单,由市体育社团“双评小组”评定推荐人选。

第十九条由“双评小组”提出评估结果和评选市级先进体育社团和体育社团先进工作者名单,报请北京市体育总会审核通过。

第二十条各单位上报材料必须A4纸打印,一式二份(一份报送,一份自留)加盖公章,做到整齐规范。

第六章表彰及其他

第二十一条市体总于评选年的年底或次年初召开北京市先进体育社团、体育社团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对先进体育社团和体育社团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

第二十二条 对被授予先进社团、单项工作突出社团的体育社团,市体总将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第二十三条对被授予“体育社团先进工作者”的个人,市体总将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二十四条市体总将对“双评小组”提出的拟受表彰的先进体育社团和体育社团先进个人在市体育局或市体总网进行公示,凡在公示中反馈意见较大或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社团,取消其评选资格。

第二十五条在评选内,社团获国家级奖励的将直接被授予先进社团荣誉称号。个人获国家级奖励的可直接授予“体育社团先进工作者”。社团举办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赛事活动或者全市有影响的重大赛事活动,可直接授予单项工作突出社团。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修订后实施。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归北京市体育总会。

篇2:浅析体育社团论文

卢元稹和吕树庭[1]在《体育社会学教程》第一次在体育中运用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指的是人们在活动(体育)中自然形成的,没有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但是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利益、情感的基础上成立的。刘一民[2]在《关于创建体育行为学的构想》中对非正式体育群体的描述是:“非正式结构体育群体没有正式的规定,没有稳定和明确的组织形式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在国际大环境推动的热潮下,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已成为“群众性”的休闲娱乐健身的主要群体布局,尤其是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中。张铁明[3]阐述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党准确的领导和安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决定着非正式结构社团的成长,主要体现在群体规模小,单一的人际环境,日常活动场地的匮乏以及缺乏专业的指导。刘明生[4]在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增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开设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倡导政府为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机制保障。研究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对体育社团有很大的研究意义,而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锻炼人数规模分析展现了群众参与健身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了解人数规模对社团发展的影响,了解各影响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和特征,进而为正确认识非正式结构社团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洪山区的非正式结构体育组织成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洪山区随机抽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200名,都来自洪山广场、公园以及各个社区等运动场所。这些对研究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了近几年在体育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资料。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特别是关于“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等相关方面的论文和书籍,为该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为保证调查问卷的可信度,问卷的设计是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经过效度和信度的检验设计了人数规模分析调查表,并随机发放给武汉市洪山区非正式结构体育成员200名,共回收有效问卷为190份,回收率为95%。对回收的190份问卷进行了统计,根据数据统计出样本中人数规模大致为0~10人、11~20人、21~50人和50人以上这四个等级,再运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出表1。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8.0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从不同变量因素对人数规模的影响进行统计描述,最后用Excel软件绘制表格。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规模与锻炼项目的相关分析

由表1中的相关分析可看出,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规模与项目的相关系数为0.710。当相关系数r接近0.8,说明二者的相关性很高。由表4可以得出广场舞和羽毛球是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最受欢迎的两个项目,共133人占样本总数的70%。其中在0~10人的人数规模、11~20的人数规模和21~50的人数规模中,广场舞和羽毛球是人数最多的两个项目。

2.2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规模与空间距离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看出,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规模与空间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885。当相关系数r已经超过0.8,说明二者有很强的相关性。空间距离主要指的锻炼者锻炼的地点和家的距离。由表3可以看出人数规模在0~10人中空间距离主要1000m之内,其中离家500m占该规模人数的73.7%.在11~20人的规模中距离超过m的为0人,21~50人的人数规模中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人数减少。

2.3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规模与年龄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看出,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规模与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650。当相关系数r接近0.8,说明二者的相关性比较高。该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在30~50岁之间人数最多。其中,在人数规模在0~10人的团体中年龄在30~50岁最多(76.8%)。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表明,当团体的规模在增加的时候其内部的人数就越少,呈现“倒U”形式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上述分析可得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体育的人数规模与运动项目、年龄、空间距离有很大的相关性。

3.1.1运动项目对人数规模的的特征

通过上述的分析得出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运动项目中主要以广场舞和羽毛球为主,这突出了运动项目的的单一化。具体体现在:场地设施,技术的缺陷和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等因素。

3.1.2不同年龄对人数规模的特征

从调查数据上得出在非正式结构社团中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体现了其年龄的中年化。在群体中,人们主要选择小团体,年龄和自己相近的人参与一起锻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的发展。

3.1.3空间距离对人数规模的特征

根据规模人数与空间距离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小规模的群体会随着空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这体现其空间距离化。他们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选择在离家近的`小区,广场和附近的学校。

3.2建议

3.2.1加强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引导,促进社团多样性发展

加强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正确引导,加强社团的技术指导,让成员用更科学的方式进行锻炼,同时加强活动项目的趣味性。体现出运动的“新颖性”和“针对性”,做到运动项目的普及化。

3.2.2增强人们的体育观念

增强人们的体育观念,不仅仅需要在运动项目上创新,同时也要打破传统的年龄的界限,提倡全民运动。促进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一起相互交流,同时还可以减少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这不仅可以使社团规模得到发展,还能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如:交流能力、接触不同年龄段的知识等。

3.2.3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首先满足人们有地方锻炼,再考虑其人数规模的发展。公共服务的建设是一项相当繁重的工作,政府需要转变其思想观念,需要与当地社区相结合,转变单一发展的模式,应充分发挥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公共服务的建设能使全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进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卢元稹,吕树庭.体育社会学[J].福建体育科技,.

[2]刘一民.关于创建体育行为社会学的构想[J].体育科学,1990(2):82-83,81,96.

[3]张铁明,谭延敏,刘志红,等.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9(11):23-40.

[4]刘明生,李建国.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53-56.

[5]谭延敏,张铁明,胡庆山,等.农村自发性体育活动群体组织识别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9(1):14-24.

篇3:浅析体育社团论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公共服务,人才培养

2014年,党中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这种需求除了物质器材上的需求外,就是高校体育社团对于社会公众体育的指导、组织和咨询。高校体育社团作为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大环境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从高校体育社团与社会公众体育的切入点入手,进一步探索高校体育和公众体育的人才输送渠道,为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和体育人才为公众体育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1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发展调查

目前基本所有高校的体育运动都空前高涨,体育社团也随之迅猛发展。各大高校都有自己专门的体育运动特色和体育运动人才培养计划。随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成效卓然。目前通过某高校已有体育社团的调查,其占全校总社团数量的21.4%,分别包含了足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牌协会等。

通过问卷调查法,针对各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学生,就体育社团和体育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球类运动中篮球占据了主要人群,羽毛球、乒乓球、足球都超过了10%,而喜欢排球和其他球类的学生则不是很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都比较明确,锻炼身心、结交朋友和丰富生活都是学生的主要目的。而在是否愿意参加公共体育服务问题上,大多数学生还是表示可以接受,只有约18.2%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

2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定位以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2.1体育社团的特点

整体来说,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社团中比较有鲜明特色的一类,表现在它具有极强个人爱好和种类繁多两种属性。第一,社团成员兴趣爱好明显。体育社团的成员基本都是对某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感兴趣,出于自身的热爱和一定的运动基础,加之又不需要深奥的专业基础,所以学生往往会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二,体育社团类别多,涉及面广。体育社团覆盖面极广,大体包含了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舞蹈类运动、拳击类运动以及户外运动,甚至棋类项目也是体育运动的范畴,所以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涉及到具体的某一个项目,因此体育社团理论上可以覆盖大部分学生。

2.2体育社团的功能

体育社团的功能体现在“智、体、美”三方面。其中“体”是体育社团的最突出功能,也是体育社团的根本所在“。智”体现在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协调性、配合性发展,包括对学生脑力思维的培养。“美”广义上体现在体育运动的运动美学上,狭义体现在舞蹈类运动的“塑形”之美和舞蹈艺术之美上。

2.3体育社团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体育社团对学生的培养与其自身的功能定位是一脉相承的。具体有以下两方面的能力提升。第一,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体育运动讲究团队配合,特别是在一些球类运动和集体舞项目上。社员在长期的配合中不仅养成了组织沟通、协调配合能力,还易培养学生分享交流的素质。第二,培养学生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体育运动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受人瞩目,会分出胜负。尤其在一些体育赛事活动中,无论赛事大小,总会有冠亚军之争,学生不仅要面对来自对手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观众期盼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学生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包括策略和心理上的调整。长期下来,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3高校体育社团与公共体育的差异

公共体育主要指民间的一些体育健身运动。最突出的属性在于“民间性”,没有明显的纪律约束。公共体育的主要人群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由民间的某项运动爱好者自发组织形成的团体;一是个人层面上独立的体育运动,其中又以第二种人群占绝对数量。高校体育社团与公共体育的共同点比较明显,即都呈现多元化和大众化。但二者在其他方面又有较大的差异,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点。

(1)组织机构。高校体育社团归根结底也是学生组织,就会有学生组织的各项要求。从部分划分、人员配置到阶级属性都有明确的要求。而公共体育由于其特殊的“民间性质”,组织机构往往不是那么明确,人员配置也比较混乱和模糊。

(2)行政管理。高校体育社团的行政管理是比较到位的,等级制度和部门分工都基本完善。高校社团一般由团委统一管理,个别体育社团还会请相应的指导老师。相比之下,公共体育队员则几乎没有常规管理。

(3)体育基础。体育基础上的差异包括体育人才和体育设施。高校体育社团的体育人才比较突出,入团的社员几乎都有一定的运动基础,个别社员的水平还十分突出。高校的体育设施也比较完善,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而公共体育在体育基础上都处于薄弱环节。

4高校体育人才融入公共体育事业的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人才融入公共体育事业是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打破原有的模式,把体育社团学生、体协学生和体育相关专业的学生综合在一起,让学生带着专业理论和运动特长到社会中去锻炼,并最终反过来修正自己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实践。

(2)高校体育人才融入公共体育事业是社会体育发展进步的需要。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力量,而高校是社会的人才储备库,自然要贡献力量来刺激公共体育事业的进步。高校体育人才给社会公共体育事业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体育学科理论,更多的是高校社团成熟的机构设置、管理经验等。

(3)高校体育人才融入公共体育事业是全面健身,打造体育强国的需要。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体育强国目标,不仅是针对运动员和学生,更多地是针对广大普通群众。高校体育人才能给社会群众带来专业的指导,帮助群众健康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将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层面的体育水平。

5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高校社团的中坚力量和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将越来越多地承担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公共体育事业的进步息息相关,体育人才融入社会体育的模式是关键所在。学校要反复论证反复尝试,多考虑各种模式之间的配合,最终实现人才的最优配置和公共体育事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建媚.我国体育社团问题特征与发展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153-155.

[2]高跃琴.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及其功能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篇4:浅析大学体育社团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社团 体育教学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35-01

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是一种大课程概念。大学体育课应不只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浓重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氛三大局部,应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有特性、有个性、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社团活动形成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水平,推动了校内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加速校内体育工作深化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

一、高校建立体育社团的意义

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价值观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高校體育社团的参与者基本上都是在追求娱乐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该团体组织者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参加社团的成员当中大多数都是抱有满足消遣娱乐和提高精神情绪的修养、增加社交机会、寻找伴侣、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锻炼自身的能力为目的。高校体育社团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各高校体育社团之间通过各种友谊赛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如三人制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健美操赛、排球赛等),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也给社团成员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平台,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基础。每周上一次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通过协会活动延长了学生锻炼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悟和巩固课上所学的体育技术知识,并逐步达到熟练运用与掌握的目的,把体育课、课后体育活动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体化,提高了体育课教学质量。

二、大学体育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1.加强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构建,首先是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味和喜好的需求,有组织地大量展开体育社团的体育竞赛活动,吸收了大批相对固定的会员,运用竞技竞赛剧烈的竞争和不同方式的互动,引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再认识过程,也就是引发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大学生体育社团健全了对高年级学生停止体育教育的构造,较系统地衔接了一、二年级体育课,并把体育社团的“专项课”和“裁判员培训班”按正轨课程布置在课表的下午或晚上,依据学生的兴趣、喜好组建相对固定的教学班。教学内容以二年级选项体育课内容为根底,偏重增强体育理论学问的传授。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转变等方面,都需求有较丰厚的体育科学理论学问为指导,利于运用已知去探究未知。大学体育社团的设置打破了大学体育课时数的限制,把高校体育教育贯串于大学四年的高等教育之中,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动身点,让学生在系统教育过程中理解本人,懂得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艺对本人会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具有终身体育的意义。

2.把服务作为学生社团工作重点,拓宽社团发展平台。学校的相关部门必须完成职能的转变,一个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体育类社团是由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而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学生在一起往往是为了分享体育带来的快乐,自主管理表现得格外明显,有着一定的排外性,如果一味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很难切实做好社团工作,应当主动去服务他们,与他们分享更多的社团信息,提供足够的社会商家资源,切实解决他们的对外交流与资金来源问题。

3.加强学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争取政策支持。场地器材条件落后,学生活动兴趣受限,社团开展活动受限。体育社团办活动的原则是:“以最少的经费,办最好的活动”。社团活动经费来源有限,怎么样以有限的经费开展活动,开展有特色的活动,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是目前高校社团现状的一个重要课题。各院校的体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价不断上升,体育器材的价格也有明显的上涨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配备。学校的占地规模过小,致使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受到制约,场馆已无法满足来锻炼的学生的需求。应该引起学校对学生社团加强重视,适当的划拨活动经费,同时紧密结合社会,吸收社会资源,增强社会经验,争取必要的活动经费兴建活动场馆和更多的开放体育场馆,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支持。

4.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大培训教育工作,加强监督。定期举行相关会议,弘扬社团文化,端正社团工作意识。学生社团是学校、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组织”,它在学校、社会与学生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在如今的的信息化社会,交流变得方便快捷,社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了很多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尤其是有着较强表演性的体育类社团,经常有机会参加演出。很多社团为了扩大影响力,在对外活动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盲目性,时常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加大监督力度,社团联络人应时刻了解社团动态,防止不必要麻烦的发生。

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体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生群体性组织。适应了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巨大工作潜力,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在组织管理上将单项体育协会纳入体育管理系统,使其与校内体育教育实现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翟弈轩.浅析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篇5:体育社团计划

育社团活动计划

课外体育兴趣小组,在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今后学习及培养体育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为了给爱好体育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将本学期体育社团的活动安排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体育社团的活动,进一步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及运动技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活动要求:

1、每周四、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后进行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操场集中。

2、体育社团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在体育室不准大声喧哗,在操场不准做与体育学习无关的事,应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保证体育过程中的安全。

3、爱护体育教室内的设施和用品。

4、努力学习,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内容:

1、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体育常识知识,(体育项目、体育设施、基本的使用方法、尝试各种田径运动项目。)。

2、以集体训练为主,以个人练习为辅,以培养技能为主进行教学。

3、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4、进行体育游戏,培养体育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5、进行体育竞赛,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采取的措施:

1、体育教师要认真负责,把它看成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小组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丰富。

2、做好组织工作。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要挑选各班有一定体育基础、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要选出身体素质较高、成绩也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社团小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骨干力量。

3、安排好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一般情况下每周组织两次,要坚持课余活动的原则。

4、订立必要制度,抓好思想工作。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习制度,准时参加体育活动。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期结束时,要举办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检验学生的训练成果。

2013-2014白勉峡镇九年制学校体

育社团活动方案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每周周3周5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以“体验新课标、新课程”为重点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的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愿望和要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具有自觉接受教育和锻炼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每次参加活动都能既满足各自需要,乐意参加,又确实增长见识,有所得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期的课外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一、活动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活动应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地、因校制宜”的五大原则。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分成低段组(1—3年级)、中段组(4—6年级)、高段组(7—9年级)同时开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课程设置如下:

1.体育游戏 2.跳绳 3.障碍赛跑 4.跳橡皮筋 5.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比赛。

二、活动安全注意事项:

1.穿运动鞋参加活动,衣着宽松,尽可能穿运动服装,不能装、带各类坚硬、锋利的物品;

2.在指定位置进行规定项目活动,不能擅自进行其他项目活动,更不能乱窜乱跑;

3.要根据身体情况开展活动,如有身体不适或受伤应立即告知老师; 4.活动时,同学间要互相协作、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不能互相吵闹、争执甚至打架。

三、指导教师职责:

1.要加强安全教育,并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2.按《大课间活动方案》准备活动器材,做好安全检查工作。3.检查学生衣着,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4.活动时,要做好组织及安全防护工作,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5.如有意外伤害事故,要严格按照《伤害突发事件处理办法》进行处理。6.及时做好活动记录,随时接受各级督查。7.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不能做聊天、乘凉等活动。.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督导,认真巡视,切实保证活动开展的时间和活动效率,杜绝将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移作它用,并确保活动安全。

四、安全措施

1、要求体育老师牢固确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把学生上课及活动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体育老师对兴趣小组成员情况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确保活动安全。

2、要组织学生召开《加强体育课运动安全》的会议,使学生们了解运动安全知识、运动安全技巧,明确安全运动的重要。

3、每次体育社团活动,都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五、体育社团组织机构 组长:周燃

成员:各年级体育老师,各班体育委员,身体素质良好的各年级学生(从三至九年级选拔)

六、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份

活动主题:开学各项工作

1、学生报名注册,完成学生开学体育社团教育;

2、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总结学生暑假体育实践工作;

3、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新学期体育社团大会,启动新学期体育各项制度,完成体育各项工作计划。十月份:

活动主题:秋季运动会

1.各年级学生报名积极参加运动会的各个项目。2.各运动会鼓号队、彩旗队进行训练。3.举办运动会。十一月份:

活动主题:羽毛球比赛

1.对参加比赛的同学进行分组,分别分为1—3年级、4—6年级、7—9年级 2.组织学生在体育课及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十二月份:

活动主题:课间操比赛

1.每天在规定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做课间操。2.小学生和中学生分别进行比赛。一月份:

活动主题:学期工作总结

1.《守则》、《规范》书面检测。

2、体育社团各项工作总结、资料归档。

3、布置寒假体育实践活动。

三月份:

活动主题:新学期总体规划

1.检查社团成员寒假体育实践活动情况。2.为本学期体育社团的活动进行总体规划。3.对社团工作进行安排与实施。四月份:

活动主题:春季运动会

1.制定比赛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2.对各个项目进行分组,集体项目提前进行训练。3.举办运动会。五月份

活动主题:爬山

1.组织学生参加爬山活动。2.活动期间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六月份:

活动主题:乒乓球比赛

1.鼓励学生主动自愿积极参加比赛。2.将比赛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分别进行比赛。七月份:

活动主题:学期工作总结 1.2013-2014白勉峡镇九年制学校体

育社团活动总结

这一学期我们的体育社团活动有序的开展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给学生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喜悦,学生们在活动中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另一面。现将本学期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们天真、活泼好动,很喜欢体育社团活动。利用体育社团活动的有利时机,为学生身心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体育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体力,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优良品德,陶冶美的情操。

(二)、任务完成情况:本学期的体育社团活动组织严密,活动有效。严格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计划,及早动手,积极筹划,使体育社团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固定,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另外,活动内容全面,小组成员对活动内容掌握较快,每次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一定发展。

(三)、主要经验和体会:我校体育社团活动内容多样化,有针对性地组织体育活动。活动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发挥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教师要分类指导,指定不同的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活动有时比较缺少目的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以后要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形成正规的管理模式,制定良好的纪律来规范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

篇6:浅析体育社团论文

4.4注重挖掘体育学科模块教学和体育社团两者的共通点。

要实现体育学科模块教学和体育社团的有效衔接必然要挖掘两者的共通点。如两者的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兴趣,培养学生体育专长,因此在教学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化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但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科学的方式,避免学生在错误的学习道路和锻炼道路上越走越远。

5.结论

上一篇:概论试题下一篇:木业公司总经理年度任职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