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2024-07-31

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通用17篇)

篇1: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教案

今天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诗歌中的想象。

作家毕飞宇曾经对小说的创新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汽车改革经过了一百多年,但有些东西却没有本质的变化,譬如轮子,至今还是圆的。那么,诗歌的哪一部分像汽车的轮子一样“至今还是圆的”? 那就是诗歌的想象!

什么是想象呢?比如有这样的诗句:“从孩子变成大人/就等于从南瓜花变成南瓜”,这是一个通过比喻而实现了的想象:从南瓜花和南瓜的关系,想象出了孩子和大人的关系。从孩子变成大人和从南瓜花变成南瓜毕竟是不同的两件事。

所以想象就是由此物到与之较远的彼物。产生了新的事物。由A到B。如由菊花到隐士,如由杭州到天堂。

二、关于春天的想象

春天让你想象到什么?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人物:姑娘 仙女 姐姐 阿姨

春天是什么? 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冲破黑暗桎梏的光明,春天是燃起冰雪的.希望之火。春天像刚出生的婴儿,浑身上下都是嫩嫩的,

春天像妩媚的少女,花枝招展的装扮着自己。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天是一幅五彩的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想象奇特的惜春诗歌,黄庭坚的《清平乐》。

三、朗读释义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与我同住。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是顺着风势飞过蔷薇

四、鉴赏

1、请找出诗歌中诗人想象的诗句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如何理解?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诗人为何寻找春天?寻找的结果怎样?

(寂寞)(无行路)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5、诗人又为何伤春呢?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五、拓展应用

黄鹂、蔷薇、清风、落寞年迈的诗人,运用这几个形象,结合诗歌,加以想象,描写诗人寻找春天的心理。

篇2: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篇3: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译文】 茅屋又矮又低, 近旁的小溪边上长满了绿绿的小草。从茅屋中传出略带醉意的聊天声, 用的是吴地的方音, 听起来温柔悦耳而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老公公, 老婆婆 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除草, 二儿子在家中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欢的是小儿子的活泼顽皮神态:横卧在溪头的草丛中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 (1140—1207) , 字幼安, 号稼轩居士, 历城 (今山东省历城县) 人, 我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他一生力主抗金。南归以后, 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 他长期未得任用, 闲居在信州上饶 (今江西上饶市) 长达二十年之久。正是由于作者长期居住农村, 对农村生活才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农村也有了较为全面的接触, 所以他的词除了一部分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外;另一部分则反映的是农村生活画面。这首《清平乐 村居》就是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一首小词, 可以说是一幅淳朴、祥和的农村风俗画, 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作者开篇即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江南的田园风光:农舍、溪流、绿草如茵。这是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 富于田园特色:温暖的阳光下, 居住着一户五口之家, 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 其旁边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边上长满了绿茵茵的草地。空气是如此清新爽朗;景色是如此迷人秀丽;环境是如此恬静闲适;氛围是如此和谐清淡。胜似人间仙境!

接下来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引出人物。什么样的人呢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公公, 老婆婆, 他们操着带有醉意的吴音在聊天, 在此, 作者虽未对之作具体的刻画, 但我们可以想像正当作者沉醉于静谧迷人的环境中时, 朦胧中传来悠闲的谈话声, 犹如青年男女的情话般娓娓动情, 于是词人循声而见一对老夫妇亲密无间地坐在一起, 一边品酒, 一边闲聊, 多么悠闲散淡地在安度晚年生活!

整个上片四句有景有情, 有静有动, 有声有色, 组成一幅美妙醉人的图画!

下片则把画面拉开, 为我们勾勒出农家劳动的生活场面:大儿子是这一家人中的主要劳动力, 所以肩负家中的重活而在小溪东边田间豆地里除草;二儿子也没有闲着, 你看, 他正在房前编织着鸡笼, 充满着生机, 充满着希望!

尤为令人叫绝的是结尾两句:“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只有那最顽皮而又惹人喜爱的小儿子, 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溪边去剥莲子吃!这句中, “最喜”一词用得很妙, 富有情感地写出了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逗人喜爱, 让你有止不住摸摸他的头、亲亲他小脸蛋的欲望;“卧”字又与“无赖”呼应, 传神地展现了小儿的童真、童趣, 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给全词平添了无限情趣!

下片写了三个人的活动, 生动地渲染了农家生活的场面, 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大儿汗水淋漓, 仍在辛苦劳作, 表现了农家人勤劳的淳朴个性;对中儿虽然只写编织鸡笼, 但我们由此可以想像得到院中鸡犬互戏、溪中鸭鹅悠闲游动的农家特有生活景象;小儿子无事可做, 却表现了童年天真顽皮个性, 让我们也仿佛步入儿时的生活经历, 而回味无穷!

纵观全词内容, 则尽显作者之大手笔:

在描写手法上, 作者惟用白描手法来素描这一家的生活环境和老幼五口的不同面貌、神态, 写得栩栩如生, 各具个性。

在语言运用上, 通俗、浅显、清晰、优美, 有情有景、有神有韵, 写出了农村特有的生活环境、景物及生活内容, 较为完整地刻画出农村生活的画面,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有生活之美, 也有生活之快, 洋溢着清新恬淡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 全词以“溪”为中心布置画面, 展开人物活动, 展现了一户农家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小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从词的意境来看, 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而且溪上有青草, 溪东有大儿锄豆, 溪头有小儿剥莲。三个“溪”字在结构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紧凑。

篇4:清平乐.村居

醉里吴音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ǎ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草屋的屋檐。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相互说着柔媚好听的方言。

⑤翁媪:指老头与老太太。翁,老年男性。媪,老年女性。

⑥无赖:这里是顽皮、淘气的意思,并无贬意。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译文: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清碧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白发斑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x ū n)醺地用地道的吴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玩。

赏析:

这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江南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座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景色勾画了出来。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作用。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白发老人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悠闲自得地聊天。

下阕四句直书其事,刻画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任。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些辅助工作,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通俗易懂,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态,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这里“卧”字用得极妙,使得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就是说使用一字,如果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憎恶。

篇5: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原文】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1无行路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3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4?除非问取5黄鹂6。百啭7无人能解8,因风9飞过蔷薇。

【作品介绍】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上片写春天的归去。作者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下片写夏季的到来。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结尾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注释】

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8、解:懂得,理解。

9、因风:顺着风势。

10、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白话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创作背景】

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词中以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

名家评论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体山谷语也。

篇6: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清平乐

作者:晏殊  朝代:北宋  体裁:词   春去秋来

往事知何处

燕子归飞兰泣露

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草草

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日

篇7: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清平乐,清平乐王质,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诗词大全

清平乐

作者:王质朝代:宋体裁:词 断桥流水。香满扶疏里。忽见一枝明眼底。人在山腰水尾。梨花应梦纷纷。征鸿叫断行云。不见绿毛么凤,一方明月中庭。

篇8: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乐趣。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境, 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写下来。

教学简案

板块一:比一比, 看谁读得好

1.大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2.汇报展示。

板块二: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

1. 轻声读课文, 细心看插图, 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词句, 对哪些词句的意思还不太理解。

2.组内讨论交流, 确定一名发言人, 推荐一名小考官。

3.汇报展示。 (可以汇报本组对一两个词的理解, 也可以说说文中一两句话的意思, 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4.当一回小考官, 代表小组出一道题考考同学、老师。 (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

板块三:比一比, 看谁演得像

1.默读课文, 说说自己最喜欢词中的哪些人物。猜猜他们的语言, 学学他们的动作, 尝试着演一演。

2.在小组内演一演, 听听别人的意见, 并确定本组的汇报方式。 (可以两个学生配合演演翁媪, 也可以表演其中的一个儿子。)

3.汇报展示。

板块四:比一比, 看谁背得快

1.自己练习背一背。

2.在组内背一背, 并选择本组特有的背诵方式向全班汇报。

3.汇报展示。

板块五:比一比, 看谁写得棒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写下来。 (以下画面可供选择:翁媪醉聊图、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小儿卧剥莲蓬图。)

以上是李继东老师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简案。一般情况下, 很多教师都不会将诗词与游戏之间建立联系, 两者看上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不然, 追根溯源, 诗词与游戏是同源的。“一切诗歌均诞生于游戏。”荷兰伟大的语言学家赫伊津哈在其《游戏的人》中说:“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功能。它在心灵的游戏场里展开, 有它自己的世界, 即心灵创造的世界。”

或许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 李继东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 采用了“游戏”这一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整堂课中, 李老师以“比”为主要手段进行起、承、转、合。方法简单, 却抵达了诗词教学的本质。

一、游戏式比赛

在教学中, 李老师从头至尾共使用了“五比”:比一比, 看谁读得好;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比一比, 看谁演得像;比一比, 看谁背得快;比一比, 看谁写得棒。层次分明, 步步推进, 在简单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同完成了诗词学习的读、解、悟等各项任务。

赫伊津哈在表示“游戏”概念的时候, 挑选了四个词语进行讨论:“玩、争、赛、让。”可见, 竞赛具有游戏的一切形式特征, 也具有游戏的大多数功能特征。这里所说的“竞赛”其实就是“比”, 在这一堂课中, 李老师设计了老师和学生比, 同伴和同伴比, 自己和自己比, 小组和小组比, 比赛读、比赛问、比赛演、比赛背、比赛写, 各种形式, 各个维度, 将“比”进行到底, 发挥到极致, 悄然间完成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 可谓简单而又有实效。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方式。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李老师顺应儿童的天性,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诗词教学, 使得语文味的课堂中充盈着儿童味。在教学中, 学生小手林立, 小脸通红, 或激动紧张, 或欢声笑语。李老师巧妙地将儿童与语文、游戏与教学融合在了一起, 整堂课洋溢着积极比学、和谐乐学的热烈氛围。

二、游戏式问答

在李学斌博士的《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一书中关于游戏与教育有这样一个生动的说明:同样一件事, 对大人是“按部就班”的“洗澡”, 而孩子则可以凭感觉, 将之置换成“玩水”。“洗澡”是刻板而无趣的“, 玩水”则趣味盎然, 花样百出。上课也一样, 课堂问答是司空见惯的教学活动, 纯粹的师问生答是枯燥的、循规蹈矩的。而在本课例第二板块的教学中, 李老师采用了“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的游戏问答的方式, 让学生当考官, 出考题, 完成诗词教学中理解词义的教学目标。在游戏中, 学生不但可以考同伴, 还可以考老师, 其中有两个人来回对考, 相互作答, 也有一人问多人答。

生:我想考考你, 诗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无赖”在诗中的意思是调皮、可爱。我也想考考你, “锄豆”怎么理解?

生:锄豆, 不是把豆苗锄掉, 而是在豆田里锄草。

生:我想问一个小组中的每个人一个问题。“清平乐”中的“乐”怎么读?“翁媪”为什么会“醉”?“吴音”是什么意思?请简单介绍一下辛弃疾。

这一小组的四名学生分别作答。

还有守擂考 (多人问, 一人答) , 竞答考 (一人提问, 全班抢答) 等多种形式, 游戏形式自由, 课堂氛围活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由率性地表达。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解决了诗词中生字、读音、词义等一般问题, 同时还解决了诸如作者背景、文章的中心意图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读懂诗词、理解诗意的教学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得以达成。

三、游戏式表演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诗人所做的事情与儿童在游戏中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每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

诗中作者辛弃疾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寥寥几笔描绘了一幅温馨生动的村居生活景象图。李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恬静闲适的生活, 将此板块设计成表演的游戏, 引导学生这样做:“默读课文, 说说自己最喜欢词中的哪些人物?猜猜他们的语言, 学学他们的动作, 尝试着演一演。”于是, 学生在诗句当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角色, 想语言、扮人物、做动作, 尝试穿越时空的对话。

翁: (捋胡须, 眼睛微眯) 哎, 老喽, 老喽!

媪: (面露笑意) 是啊, 就说那豆吧, 原来是你锄的, 现在大儿子能干了, 能减轻我们的负担了。这烈日炎炎的, 他也不带条毛巾, 你瞧他那汗, 大滴大滴地滴下来, 滴在豆苗上, 再多滴点的话, 都不用浇水了。

翁: (指着不远处的二儿子) 是啊, 是啊, 你说那鸡笼吧, 原来是你织的, 现在你的眼睛看不清了, 二儿子可以接你的班了。你瞧瞧, 那叫一个巧。

媪: (看着远处) 是啊, 还有那莲蓬, 原来是我们有时间才去剥的, 现在倒好, 小儿子也会剥了。他还小, 就让他去剥一剥, 说不定还能培养耐心呢。

翁:儿子们都那么孝顺, 把活都干完了。我俩只好做做饭, 给鸡喂把米, 可真悠闲自在啊!

媪: (靠着老翁) 是啊, 孝顺的孩子们, 就是想让我们好好享受晚年啊!

在这一言一语的游戏中, 学生仿佛就成了诗里人、村中民, 他们放飞了想象, 体悟语言, 感受诗情。在不知不觉中, 诗中传递的村居生活的美好就潜在了学生的心田里。

“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 (柏拉图语) , 村居生活也不例外。李老师通过游戏式的表演, 将学生与宋代村民置于同一时空———课堂, 学生不仅能入情入境, 还提高了语言、想象等能力, 促进了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篇9: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清平乐,清平乐石孝友,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诗词大全

清平乐

作者:石孝友朝代:宋体裁:词 霁光摇目。春入郊原绿。残雪压枝堆烂玉。时闻枝间蔌蔌。瘦藤细履平沙。醉中一任欹斜。落日数声啼鸟,香风满路梅花。

篇10: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清平乐,清平乐姚燧,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诗词大全

清平乐

作者:姚燧  朝代:元  体裁:词   菲菲香雪。更照溶溶月。管被司花嫌太洁。故遗啼鹃溅血。方舒笑脸迎丹。两声深院珊珊。有底春愁未诉,向人红泪阑干。

篇11: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清平乐

作者:欧阳炯朝代:唐体裁:词 春来街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

势。

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撩乱,

篇12:《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 (上) 第26课。

【教学理念】

诗词是一种美, 是一种艺术, 从诗词的特点探究其教学, 应强调美育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应注重诵读欣赏和想象品悟, 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诗歌的意象, 诵读激活画面, 品赏明晰画面, 想象舒展画面, 引领学生自然而真切地融入诗境, 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诗词所描绘的情景, 并写下来。

4.感受诗词中田园生活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 体会作者白描的艺术手法,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想象, 披文入情, 感悟诗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诵读, 明晰画面, 感知意象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读题) —《清平乐·村居》。 (“乐”, 在这里应该读作“yuè”) 。你发现词与诗的标题有什么不同吗?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 规定了词的格式;“村居“是词的题目, 一般与词的内容有关。

2.什么叫“村居”?如果是长期住在某个地方, 叫—久居;分开来住, 叫—分居;新搬到一个住处, 叫—新居;过去住的地方, 叫—故居。读了题目“村居”, 你猜想这首词会是描写什么的? (农村生活) 再读读词, 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对吗?引导学生从“茅檐、小溪、青草、莲蓬和锄豆、织笼、卧剥”等景物和事件去判断和认识。

3.古人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面, 可以叫作“村居图”, 自己反复读一读, 边读边想, 说说你们看见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 划出并读准生字词, 读顺词句。注意“翁”是后鼻音, “莲”是前鼻音, “锄”是翘舌音, “剥”读作“bāo”。“蓬”一般读轻声, 但词中为了压韵要读出其声调。

(2) 诗词是有一定节奏的, 像音乐一样。读诗词一样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想想读过的诗词, 试着读出诗词的节奏来。引导学生逐句体会, 同桌互助, 在觉得需要突出的词语下加小圆点, 需要停顿的词语后画斜线, 句尾的字是压韵的, 在下面画上曲线。

(3) 分“上阕”、“下阕”朗读, 边读边联想, 把静止的画面复活, 说说自己眼前浮现出的“村居”画面。引导学生以说说具体的农村生活画面为主, 即诗词所描写的人物、景物和事件等。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艺术, 艺术的语言皆指向具体的事物形象, 理解艺术的语言离不开诵读。教学理应坚持以读为本, 以读攻读, 扣题而入, 层层递进, 缘文明象。引领学生读到“其意皆出我心”、“其言皆出我口”。语言的审美正是通过深入诵读“幻化”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明晰优美的意象, 为理解诗词铺设生活化的阅读背景。

二、品读, 想象画面, 欣赏意象

1.“诗中有画”, 我们在品词析句时需要借助联想、想象来丰富和欣赏诗词的画面, 从而进入诗的意境。用心听老师读 (投图并配音) , 用心去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激发学生自主感受、自由表达, 并努力自然真实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如:清新秀丽、朴素恬静、自由自在、和谐、和睦、幸福美满、安居乐业、悠闲自得、温馨等, 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读出画面的整体情境。

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美好的画面, 用你们的慧眼去欣赏村中的景物、人物和事件,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村居生活的幸福。

(1)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子?“走进”村子,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喜欢吗?你们还会看到些什么? (1) 投示句子与相关画面:“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2) 引导学生先认识词中写到的茅檐、溪、豆、莲、草等实景与特点, 接着复现和再造诗境中会有的虚景:古树参天、莲花飘香、翠竹摇曳、小鸟欢叫、鱼儿穿梭、鸡鸭成群等, 最后整合景物, 诵读, 体会到这是个清新美丽、朴素恬静、舒适惬意的小村子。 (3) 美美地读读句子。

(2) 在这宁静的村子里漫步, 走着走着隐隐约约听到了说话的声音, 是谁在说话?走近了仔细听听在说些什么? (1) 投示句子与相关的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你们听到了怎样的说话声? (吴音:中国吴地的方言, 它以苏州话为代表。醉里:带有醉意地交谈。) (2) 谁和谁在交谈, 你怎么知道的?是怎样地在交谈?借助“翁媪”的字形结构 (“翁”中的“公”字, “媪”中的“女”字) , 并联系句中对“白发”的描写与参看插图等, 认识“翁媪”, 初步理解“相媚好”。 (3) 这对生活在秀丽乡村的相亲相爱的老夫妇会亲切地聊些什么呢?想象“翁媪”交谈的内容、动作和神情, 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相应的生活场景, 自由地交流演说, 进一步感受“相媚好”。 (4) 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句中读好。

(3) 这对白发翁媪带着微微的醉意, 说着知心的、贴心的、暖心的话儿。当他们抬起朦胧的醉眼看见三个儿子, 更是喜不自禁, 眉开眼笑。三个儿子在干什么?你喜欢这家的三个儿子吗?为什么? (1) 投读诗词的下片。 (2) 你喜欢哪个儿子, 为什么?用你的朗读来夸夸他。学生自择品读, 想象画面:大儿子的辛勤劳作、二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顽皮, 体会三个儿子的个性特点。如:小儿子在干什么? (卧剥莲蓬) , “卧”是怎样的一种姿态? (躺、趴) 这个小儿子会怎样的卧剥呢? (俯卧、侧卧、仰卧) 他还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为什么说“最喜小儿无赖”呢? (3) 夸夸这三个儿子吧, 一同去感受他们幸福的生活! (朗读诗词的下阙)

设计意图:“诗词如画宜想象, 一字多解妙趣生”, 注重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借助自由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 感悟和充实语言文字的形象。学生的想象既依托文本, 切合实际, 又超越文本, 彰显个性, 使诗词固有的意象更加灵动、鲜活、丰盈, 学生仿佛设身处地, 感同身受, 物我一体, 品出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诗词“活”在学生的心中, 学生在用心灵感受诗词的意境。

三、美读, 激活画面, 感悟意象

1.村子景象秀美, 举家生活和美,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词吧, 比一比哪组读得最美。 (学生自主准备, 分组竞读)

2.从“茅檐低小”、“锄豆”、“织鸡笼”看, 这家农户的生活比较清苦, 劳作也比较辛苦, 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引导学生合作探讨, 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 如:村子山清水秀, 令人陶醉;翁媪相敬如宾, 老有所养;儿子各尽其能, 勤劳孝顺;合家和睦友爱, 幸福美满, 等等。从看似矛盾的描写中, 体验别样的农家幸福生活。

3.快乐、悠闲、美好、和谐、幸福等都可以用来赞美这幅“村居图”, 其实所有这些词语都聚集在了词中的一个字中, 你们能找出吗? (醉) (1) 谁醉了, 为什么醉?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 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如:主人、作者、读者。 (2) 辛弃疾在村中走着、看着、听着、想着, 他“醉”了吗?你怎么发现的?再品“白发谁家翁媪”等词句, 相机介绍词的创作背景。 (3) 你们“醉”了吗?让我们一起融入诗词中的农家生活 (由景到人, 由“翁媪”到“三个儿子”) , 随文而醉。练习美读、背诵。

4.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一朵艳丽的奇葩。描绘农村生活的诗词数不胜数, 如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 谁会背?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 (学生自由吟诵) 课后可再收集、诵读和交流。

篇13: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清平乐,清平乐张继先,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诗词大全

清平乐

作者:张继先  朝代:宋  体裁:词   天先天後。真土藏灵秀。妙用自然循火候。节节薰A教透。不分龙麝檀沈。都能入鼻通心。待得烟消息住,浑身变见真金。

篇14: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清平乐,清平乐赵长卿,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诗词大全

清平乐

作者:赵长卿朝代:宋体裁:词 楚梅娇小。好是霜天晓。宿酒恼人香暗绕。浸影碧波池沼。生成素淡芳容。不须抹黛匀红。准拟凝成阴结子,莫教枉费春工。

篇15: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清平乐,清平乐刘翰,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诗词大全

清平乐

作者:刘翰朝代:宋体裁:词 萋萋芳草。怨得王孙老。瘦损腰围罗带小。长是锦书来少。玉箫吹落梅花。晓寒犹透轻纱。惊起半屏幽梦,小窗淡月啼鸦。

篇16:《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一、“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经典诗词的教学就是在登语言文字的“山”, 观诗人言咏之志怀的“海”。“登山观海”的过程中, 赏语言文字描绘的“风光”, 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怀, 并且感同身受。这是对语言文字的涵泳, 亦是人文情怀的熏陶。引领学生读《清平乐·村居》, 应当由稼轩先生描绘的这幅清丽田园画入手, 感受词人借此生发的厚重情怀。

二、“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教师“身无彩凤双飞翼”, 不是万能的, 尤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体悟;学生也“身无彩凤双飞翼”, 也不都是天才, 对经典诗词的理解和体悟也是有限的。学习最富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经典诗词, 教师无法灌输, 学生亦无法自悟, 但有一点我们坚信:诗情是可以传递的, 心灵是可以点燃的, 因为, 不管教师还是学生, 大人还是小孩, 在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处, 都有诗意的灵性在闪光。教师要做的, 就是以自己的体悟和感动, 点燃学生的诗意和情怀。课堂上, 就需要“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灵犀相通的前提是, 教师要把自己读进诗词中, 再以洋溢着诗词意境的姿态, 走进课堂, 引领学生。

【教学目标】

1.在吟咏诵读中感受宋词的音韵之美, 想象乡村翁媪的天伦之乐。

2.在补充阅读和诗境对比中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失土之愤。

【教学设计】

一、解读稼轩, 走进村居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稼轩先生的一首词。 (板书:稼轩)

同学们昨天都查过资料, 知道稼轩是谁吗? (辛弃疾。)

我们都知道, 古人取名和我们不一样, 除了姓、名, 还有字、号。“稼轩”就是辛弃疾的号。和很多诗人、词人一样, 辛弃疾给自己取的号, 其实是在寄托他的一种志趣、一种追求。“稼轩”二字, 寄托着辛弃疾怎样的志趣呢? (停顿片刻)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轩”是什么? (有一个词叫“亭台轩榭”, 这个“轩”是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辛弃疾确实给自己建了一间小屋, 这小屋建在什么地方?你们再看这个“稼”。 (建在庄稼地里, 一个四周稻田泱泱的地方。)

我们可以猜测一下, 稼轩先生希望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田园生活, 能看到农村的美景……)

我们可以猜想, 稼轩先生坐在窗前, 他希望看到什么?

稼轩先生确实很喜欢这种清平、祥和的生活, 虽然不是很富足, 可是很安逸。

2.今天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 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清平、祥和的农村生活。拿起课本, 自由读。这首词生字很多, 请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 要把词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 要把词读通顺, 要注意词的节奏和音韵。

3.谁来读一读这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当中有几个生字和多音字, 一不小心就会读错。其他同学注意听, 听他读准了没有。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指名读。)

4.读得好, 这就叫字正腔圆。“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媪”是个生字, 也是这首词的韵脚, 他读得很好。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齐读)

5.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你读得丝毫不逊色,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亡”“剥”, 都读得很准确, 我们连起来一起读一遍。 (齐读全词)

6.还有谁想读?请你。词跟诗不一样,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读起来抑扬顿挫, 非常有韵味。其他同学注意听, 看看他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韵味十足。 (指名读)

7.还真是有那么点儿味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他读“茅檐低小”的时候, 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茅檐”后面。)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他在读“溪上青青草”的时候, 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溪上”后面。)

都听出来了吗?对, 这就叫节奏感, 这就叫有板有眼, 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预备起。

8.真好!同学们, 我们读古代的词, 不但要读得正确流利, 更要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这首词的题目《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 什么叫词牌名啊?古代的词, 都是可以唱的, 有不同的格律, 一个词牌就表示一种格律。为什么叫“清平乐”?清平世界, 清静太平, “清平乐”是“祈求海内清平之乐曲, 祈求天下太平, 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怎么读才能读出“清平”的味道, 读出“村居”的意境呢?“清平乐·村居”, (师平淡地读) 有清平祥和的感觉吗?有村居生活的气息吗?我这样读, (师用充满期待的、舒缓的语气范读) 有感觉吗?有点儿味道吗?读词就是要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你们自己试一试, 争取读出你的感觉来。 (生练读)

9.谁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觉、你的味道。注意听, 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指名读1) 好一个“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有味道。谁还想读?

(指名读2) 好一个“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来, 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齐读)

二、赏读村居, 感悟清平

1.真好!同学们, 读着读着, 我们就跟着词人稼轩先生走进了村居生活。是什么情景让稼轩先生感到村居生活的清平、安乐、祥和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 读的时候仔细看看这幅图, 仔细看看注释, 试着想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明白吗? (生默读, 思考词的大意。)

2.作者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情景让他觉得这里的生活是如此的清平, 如此的安祥, 如此的幸福?

预设:

(1)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生:这一家人虽然不是很富裕, 可是生活的环境很不错, 低矮的茅屋周围, 有清澈的小溪, 绿绿的小草, 太美了。

师:这是你的感觉, 再来读读这句词, 把你的感觉读进去。 (指名读)

生: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茅屋上炊烟袅袅, 小桥流水, 溪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 溪水中还有快乐嬉戏的小鱼, 住在这里一定很开心, 很舒服。

师:太美了, 令人陶醉啊!这是人间仙境啊!请你用朗读告诉稼轩你的感受。 (指名读)

师:好一幅恬静的村居生活图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词。 (齐读)

(2)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生:大儿、中儿都很勤劳, 一个在锄豆, 一个在织鸡笼, 小儿子很可爱。

师:老两口肯定非常欣慰, 一家人乐在其中啊。带着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指名读)

生:这户人家虽然并不富裕, 但是一家人都在一起, 团团圆圆的, 非常幸福。

师:是啊, 这家人尽管过得并不富足, 但却是一种清平、祥和的生活, 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两句词。 (指名读)

师:“最喜小儿亡赖”, 这里你们读出问题了没有?

(生交流)

师:是啊, 一个“喜”, 一个“卧”, 让我们读懂了“亡赖”的意思, 读出了可爱、顽皮, 让人喜欢不已。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词。 (齐读)

(3)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家人并不富裕, 可以说生活很清贫、很清苦, 可是那么恬静的环境、那么安详的生活, 心里头最满足的、最欣喜的是谁? (老爷爷、老奶奶。) 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对“白发翁媪”啊?

生:我看到了老爷爷、老奶奶在一起非常亲热, 喝着酒, 说说笑笑的。

师:是的, 他们很开心, 虽然满头白发, 却像年轻人一样喝酒说笑, 童心未泯。

生:我看到他们好像喝醉了。

师:是呀, 醉里吴音相媚好, 好不陶醉。来自北方的词人辛弃疾虽然听不懂此地的方音, 但是看着眼前这幅情景, 他知道老爷爷、老奶奶为何如此陶醉, 他也似乎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拿起你们手中的笔, 写一写这对白发翁媪陶醉的样子, 写一写他们相媚好的话语。 (写话, 分享。)

师:好, 孩子们, 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 让我们随着稼轩先生, 一起看看这对幸福的老人。你看到了什么?

(生1读)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 你看到了什么?

(生2读)

师:老有所乐、少有所安, 真是清平世界啊!你看到了什么?

(生3读)

(4) 诵读全词

师:虽然家境一般, 住着茅屋, 可是在他们眼里, 却是鸟语花香, 阖家团圆, 孩子们又是如此勤劳可爱, 老两口怎能不陶醉呢?来, 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 好好地读一读吧。 (齐读)

师:这就是稼轩先生向往的一种生活啊, 这就是这里的人们过的清平的日子啊。老有所乐、少有所安, 朗朗乾坤、清平世界, 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让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 (齐读)

师:我知道, 当我们真正走进这首词, 我们和辛弃疾一样, 看见了一幅和谐清平的村居图, 感受到了平静祥和的农村生活, 我们也陶醉了。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 (齐读)

三、互文印证, 祈求清平

1.醉里吴音相媚好, 辛弃疾是哪里人? (山东人。) 山东人, 北方人, 可是他听到的是什么? (吴音。) 在这里他只能听到吴音, 听不到“北音”啊。看到眼前的这幅清平祥和的村居图, 看到老翁醉了, 看到老太太醉了, 辛弃疾也醉了吗?他真的醉了吗?如果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 如果你走进辛弃疾的心里, 你能读出的就不只是这个“醉”字了。

2.辛弃疾, 山东历城 (今济南) 人, 出生前山东早已沦陷, 他一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亡国奴。在金统治区长大的辛弃疾, 目睹了同胞在金兵铁蹄践踏下颠沛流离的惨状。22岁那年, 辛弃疾率义军南下归宋, 一路上, 被国土破碎、国破家亡、饿殍遍野的苦难与屈辱深深刺痛。至67岁病故时, 他40多年一心记挂着同胞的惨状, 记挂着国家的统一。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 “直把杭州作汴州”, 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 还屡遭罢免或降职。被贬江西期间, 辛弃疾寄情于填词, 还在乡野农村修筑了一间小屋, 取名稼轩, 并自称“稼轩先生”, 将对“泪尽胡尘里”的同胞的牵挂, 将自己对美好生活、清平世界的祈求通过委婉的诗词表达出来。 (课件:音乐, 刀兵, 哭喊)

3.此时此刻, 你能感受到辛弃疾看到眼前这幅村居图时的感受吗?看到眼前的这幅幸福图景, 稼轩先生心中浮现出一幕幕抹不去的画面, 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

4.是啊, 正所谓“言为心声”, 填词寄情啊,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故土, 他在另一首词里写道: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出示词句, 生齐读。)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中原的百姓啊。 (齐读: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40多年来, 辛弃疾一直在惦记着什么? (齐读: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5.是啊, 眼前这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深深刺痛了辛弃疾的心, 我们分明看到, 一个“醉”字硬生生把稼轩先生的心掰成两半:一半是辛酸, 一半是心碎。心碎的何止是稼轩?当他站在江边, 立在郁孤台上遥望故土, 心中是何等的酸楚啊。他一遍一遍地问着——— (开火车读、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篇17: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清平乐,清平乐贾逋,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赏析 -诗词大全

清平乐

作者:贾逋朝代:宋体裁:词 薰梅染柳。借得东君手。柳色梅香到樽前,摅写才华八斗。当年占梦佳辰。今年乐事尤新。日侍玉皇香案,钧天日月常春。

上一篇:2011年第一季度工作小结及第二季度工作要点bd下一篇:我获得了表扬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