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开卷

2024-07-08

中国近代史纲要开卷(通用6篇)

篇1:中国近代史纲要开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09课程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题(开卷)(补)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是(A)。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奴隶主土地所有制D.资产阶级所有制

2.揭开近代中国人民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的第一页的是(C)。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D.镇南关大捷

3.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D)。

A.兴中会B.华兴会C.岳王会D.同盟会

4.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标志是(A)。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B.中共三大C.黄埔军校的建立D.北伐战争

5.以下属于抗战期间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是(C)。

A.平型关大捷B.百团大战C.徐州会战D.长沙会战

6.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在(A)。

A.1946年6月B.1947年8月C.1945年8月D.1948年8月

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B)。

A.独立的社会形态B.过渡的社会性质C.封建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8.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D)。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四大

9.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C)为核心。

A.道家思想B.民本思想C.儒家思想D.资产阶级思想

10.中法战争期间的,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是(D)。

A.三元里斗争B.黄海海战C.马尾海战D.镇南关大捷

1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D)。

A.二十条B.一战C.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12.新政协的召开是在(D)。

A.1946年B.1947年C.1945年D.1949年

13.邓小平南方讲话是在(C)年。

A.1990B.1991C.1992D.199

3二.多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AB)。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D.官僚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2.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表现是(ABCD)。

A.军事侵略B.政治控制C.经济掠夺D.文化渗透

3.以下属于洋务派的有(ABC)。

4.陈天华的著作有(AC)。

A.《警世钟》B.《驳康有为论革命书》C.《猛回头》D.《革命军》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ABCD)。

A.胡适B.鲁迅C.陈独秀D.蔡元培

第1页(共4页)A.李鸿章B.曾国藩C.左宗棠D.光绪

6.抗日战争胜利意义是(ABCD)。

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B.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C.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基础。

D.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7.以下属于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有(BCD)。

A.公私合营B.委托加工C.计划订货D.委托经销代销。

8.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AB)。

A.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C.打倒资产阶级D.推翻清政府

9.以下属于维新派的有(ABC)。

A.梁启超B.康有为C.谭嗣同D.李鸿章

10.三民主义学说包括(ABC)。

A.民主主义B.民生主义C.民权主义D.民本主义

11.以下属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有(ABCD)。

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周恩来

12.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基本经验是(ABC)。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协同奋斗D.国民党的抗战

1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是(ABC)。

A.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D.坚持阶级斗争

三.填空题

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3.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4.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是在(十二大)。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香港回归祖国是在(1997)年。

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9.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

10.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一化”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思想基本原则)。

12.澳门回归祖国是在(1999)年。

四.名词解释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2页(共4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

“中体西用”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中国封建制度作为根本,利用西方“长技”,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用冯桂芬的话来说,就是“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其间由于受到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工作决议,决定组成中央局,由陈独秀担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毛泽东留任做秘书。

中共一大宣告中共的诞生。中共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初步探索高峰期的深化与拓展。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前提,即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有基本矛盾和在人与人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革命史上第一次把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的矛盾等。

4.《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主要内容是: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2)建立基层组织政权“两”,3)设立“圣库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这种方案是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悖离的,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5.《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的良好开端和探索中的重大成果。

其内容包括五大经济关系和五大政治关系。

其主旨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意义是:在指导思想上为召开党的八大作了准备;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和最初的重大成果。

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革”结束后,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第3页(共4页)

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7.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五.论述题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八)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专制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4页(共4页)

篇2:中国近代史纲要开卷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社会的性质(基本国情)(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中国资产阶级的划分及其性质

中国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其中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和大买办的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机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他们经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小,设备落后,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民族资本阶级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也有以来妥协的一面。

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救亡)(前提);独主自主地建设现代化,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发展)(目的)。

两者的关系:区别,主题不一样。前者(救亡)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 的问题;

后者(发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 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前者(救亡)是后者(发展)的前提;后者(发展)则是前者(救亡)的必然要求和目的。

5.帝国主义没有能够瓜分中国的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只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列强经过反复争吵协商,最后认定,还是暂缓瓜分中国,而是采取保全清政府为其共同的的统治工具,实行“以华治华”。

主要原因: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6.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掠夺的方式和途径

①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为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

②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抵制外国商品倾销,报读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③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种种特权,吧中国变成了他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对外买一,从长期出超逐渐转变为大量入超。

④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总之,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是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7.近代我国反侵略战争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8.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9.洋务运动中举办的洋务运动的洋务事业主要内容

①兴办近代企业 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在创办军用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记忆解决,因此兴办了了一些民用企业。②建立新式海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 主要有三种:翻译学堂 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 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 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和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10.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历史作用: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开始被视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1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2.三民学说的内容及其评析(旧三民 新三民)

1)、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民权主义,内容包括“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忽视劳动群众在国家的地位)

3)、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1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者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三座大山)

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 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15.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命运。三种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两个中国命运: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还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6.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17.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个事实说明,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18.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内容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19.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成功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0.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民主革命中,共产党连续出现了三次“左”的错误的原因

第一次:1920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清理。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第三、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21.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当,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当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2.长征精神及在今天的意义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应,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3.公民政府在抗战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2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争中的原则和策略总方针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间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的条件:①共产党有足够的力量②尊重他们的利益③同顽固派做坚决的斗争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同顽固派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2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土地政策及其依据 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依据: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要改善农民生活,提高他们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也要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26.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整顿“三风”,就是要在全党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意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

27.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胜利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取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8.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土地政策及其依据

1、“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2、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3、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 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聚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依据:第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第二、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29.国民党政权溃败的原因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0.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原因:一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的民主革命力量。

二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四是有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五是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篇3:中国近代史纲要开卷

1《纲要》课的特点有利于开展案例式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纲要》课的特点完全切合案例教学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为实行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纲要》课主要讲授目的是使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围绕这一目的,《纲要》课教学一方面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另一方面又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经验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这一目标的实现,单靠“说教式”教学难以取得应有效果,目标决定形式,这为《纲要》课运用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

其次,《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为案例教学的实行提供了素材保证。《纲要》课涉及的是从1840年到党的十七大这样一个跨度达160余年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进程波澜壮阔,史料浩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包罗万象,具有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的特点。这种复杂性、广阔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为《纲要》课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保证。

最后,《纲要》课的教学定位为实行案例教学提供了现实依据。《纲要》课定位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改变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缺乏鲜活性等弊端。运用案例教学,通过史论结合,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弊端,充分发挥《纲要》课的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有利于学生把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理性认同。

综上所述,《纲要》课的主要特点,为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素材保证和现实依据,案例教学的开展则是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

2《纲要》课案例选取的主要标准

选择案例是《纲要》课实施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和关键。中国近现代历史时间长、事件多、人物杂,可选择的案例也多,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因此,如何选择案例就成为摆在案例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笔者结合实践,认为《纲要》课案例的选取应注重准确性、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和生动性。下面结合实践具体谈谈体会。

首先,案例选择必须遵循准确性,这一点对于《纲要》课来讲,尤其重要。历史史实如果存在错误的话,那么即使案例再好,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历史本身追求的原则即是它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能因为刻意为了说明某问题,而将一些材料加以某种臆断地联系起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真伪,不能以历史故事来取代历史真实,尤其是一些文学化的历史作品,杜撰成分较多,不宜使用。

其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只有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具有震憾作用,才能起到教育、指引、警示等作用,也只有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纲要》课案例的选择要针对大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问题、疑难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围绕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剖析,使案例真正发挥释疑解惑的作用,以达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最佳效果。例如,教师案例的选择可以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地历史观,认清“告别革命”、“侵略有功”论者的错误实质。

再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时效性。时效性对于历史课来讲同样重要,尽管其讲述的内容已经作为一种历史事实客观存在,是过去的东西,但是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却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地,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很多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视野的不断开阔,人们对其认知也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时刻关注近现代史研究的发展动态,尽量融入当前近现代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

最后,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生动性。在遵循以上几个标准之外,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的具有生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乏味的案例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导致其对《纲要》课的排斥心理。教师选择案例要善于截取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有血有肉的片断,既可以选择文字案例,也可以制作视频案例,其目的都是以生动的史实打动学生的心灵,再导之以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纲要》课案例教学方法及注意问题

《纲要》课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因人而异,或依教学内容不同而灵活采用,笔者结合实践,来介绍一下案例教学最常用的几种方法。

第一,上课直接应用案例教学。遇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尽可能使用案例进行讲解,这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对案例讲解、分析和点评,得出案例所反映的历史结论。例如,在讲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时,教师可以运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等典型案例来说明,这些案例直观明了,直接点明了“文明者”的野蛮暴行,教师结合案例可以有力批驳“侵略有功”的错误言论,最终得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这一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充分讨论,然后在回到课堂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分析和点评,并在透彻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例如,教师可以把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一些资料整理为案例发给学生,让其讨论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是否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中国有没有走改良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各种意见汇总点评,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进步性和正义性。

第三,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以讨论、辩论等方式应用案例,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这也是案例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纲要》课中很多问题都是大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同学在课堂各抒己见,形成交锋,然后教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对发言进行点评,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长处,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首先,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的关系。案例教学对于《纲要》课来讲,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适合于案例教学的地方就选取案例,不适合的地方,就仍坚持传统的授课法,两者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处理好案例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案例的选择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授课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不能本末倒置。有些教学内容可能非常适合选择案例,有些教学内容不适于应用案例,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甄别处理,不能一刀切。

最后,处理好案例结论和学生讨论的关系。在由学生参与的案例教学中,往往会形成十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有时也与案例设置的结论背道而驰,这时教师就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思维,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和案例中的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案例教学使教学过程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应当积极提倡案例教学,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王艳霞.职校政治课教学应重视案例教学法[J].读与写杂志,2008,5(11).

[3]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7).

篇4: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互动教学探析

【摘 要】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而为了让学生在沉重的历史知识、枯燥的政治知识的学习中,更为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其内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并在集体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

【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有效互动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szxm04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3-02

前言

互动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还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通过教学场景的设定,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多项要素,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1]。互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性,通过教学课堂的转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个性化发展平台,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本文主要结合课程内容,并充分利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以及传统考评方式改革的条件优势,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模式。

1.以教师的“先动”作为互动教学的基础条件

课堂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思维活动发挥作用的重要过程,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找到学习和训练的重难点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先动”作用,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作为互动教学的基础条件。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总有效率,需要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即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除了需要了解课堂教学的大纲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外,还需要广泛收集与课堂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新闻、史实还有重要人物的分析等,以进一步完善互动课堂的教学体系。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维新变法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以及失败后留下的教训。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是关于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师在前两节内容的教学中,已经对农民群众的斗争形式,以及引发斗争的原因进行合理分析,包括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衰落等方面原因的分析,所以学生需要对这一类问题形成基本的解答思路,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作为突破点,让学生结合前期学习内容开展互动、合作学习。学生解决问题形成的思考能力、参与课堂的组织能力均与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只有将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才能保证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维新运动”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维新变法的原因作为课堂讨论重点,开展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解析和引导下,全面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2.以学生的“主动”作为互动教学的关键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与学生互相交流过程中,能够更为全面了解学生学情,进而合理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而学生在与教师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对自身的解题思路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在逐步探索中,形成自身解题思路,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活动教学课堂上的“主动”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判定标准之一[2]。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拥有足够大的空间发挥自身主管能力型,给予学生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可以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思想潮流的特点,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传播,以及五四运动兴起的历史意义等内容,从大的层面上看,是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在新时期革命的思想路线抉择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中国革命的胜利,给我们国家的命运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一些学习均需要学生主动去理解和体会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互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即抛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前期所学知识,并主动查找相关材料进行验证和解决,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合作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题的解决技巧,并能够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协助和参与课堂活动的开展与组织,是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3.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教学重点

互动教学课堂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关系的基础上,促进课堂的良好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学术性交流,包括问题的探讨,知识的传播和接受,或者是情感上的交流与触碰等,均是良好的教学课堂互动性表现[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融合思想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两大模块的内容,大部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常处于尴尬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教师枯燥地讲课,长篇大论地讲述课程内容,不关心学生的接受情况,无课堂交流,导致学生出现听课倦怠情况,甚至对这一门课产生厌恶心理,不利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也不利于互动教学课堂的开展,所以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并坚持“互动性”教学课堂的关系组织。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国民党政权所特有的阶级性质,在其统治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发展战略重心发生转移的原因和特点,最后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等方面,在重难点的教学任务设定中,则要求学生着重理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深刻内涵。政治理论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其引发的历史原因和根源,并以全局观念看待问题发生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以,教师在开展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应用,包括问题提问、问题解析还有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与学生的问题交流与竞争,不仅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目的,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思想上提升,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4.以“研讨”形式作为互动教学课堂考评标准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传统课程考评方式上,主要是取40%的平时成绩和60%的闭卷考核成绩,虽然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我发挥空间,但仍然缺乏科学合理性,且平时成绩的分数考核中,大部分由教师个人评定,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能力,而“研讨”形式的考评方式,则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会,并根据学生的研讨结果,结合平时课堂表现,作为课程结束后的考评标准,其中研讨分数的评定由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评定,以确保分数的合理性[4]。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主要包含反对侵略的斗争史、新革命道路的发现与探索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理解到国家发展和繁荣昌盛的原因,以及自身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主动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承担责任。所以在整个课程的研讨内容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题目,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每一组的成员为5到6个人为宜,每一份小组均共同合作完成一道题目,并通过PPT来讲解研讨内容,其他小组则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评分,最后结合教师的评分结果实行综合评定。如研讨题目“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等,需要提及的内容则需要包括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还有相应的实践作用,并突出表现理论的正确性和价值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激发和鼓励等方式,增强学生在教学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则需要在师生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成立完善的互动教学体系,即教师设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适宜的教学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合作探究话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并在与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同时,为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互动式教学氛围,教师还有必要实行考评方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嘉敏.《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06-110.

[2]夏襄君.高校情景剧互动教学法创新——以《纲要》课程为例[J].法制博览,2015(32):298.

[3]张颖.探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历史人物评价专题讨论为中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109-111.

[4]周文宣,唐平,罗剑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型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110-113.

通讯作者:

篇5:中国近代史纲要答案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答:

(1)资本主义列强间激烈争夺引发了一战,战后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日本对华资本输出增加;1917,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新的反帝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部分;1919共产国际成立,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亚非拉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2)资本主义列强的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始和发展。1929年到1933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互相配合,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抵抗日本的侵略,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开始想全世界扩张,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确制定应对策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

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1)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与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主张实行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使中国继续走半殖半封的社会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两国中国之命运

继续半殖半封的旧中国,或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人民所唾弃,其反动统治也根本上被推翻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 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得到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认可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3)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原因:分清敌友,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 第二,走群众路线的方法 原因: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充分发动群众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以农村为革命重点,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这些是应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集体奋斗凝聚了集体的智慧。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 “左”倾错误? 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2)(主要原因)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遵义会议表明革命的政党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才能逐渐成熟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势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避免奴役的厄运,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们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补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作用:使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49年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人民革命的道路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2)第一,建立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下篇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说明什么?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篇6: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张可明学号:

1105616034

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牵绊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史中,一次又一次,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最后内战的结束,从中经历的无数耻辱,无数不甘,国人心中留下了数不清的伤疤和不可磨灭的印记,终于等到中共建立了共和国,以为从此远离了噩梦,却又再一次陷入了另一个似乎走不出的漩涡,经历十年文革,太长久,总也成就了一个中国,从此崛起。关键字:近代史,艰难,伤痕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以此作为近代史的起点,开始了一段令国人振奋,悲哀,无奈的不可磨灭的历史。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签订,为中国近代史写下了一个耻辱的开头,世界就这样用近乎残酷的方式让中国人认识了当时的时局,认识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世界。当时在一连串的失败后,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大堆的条约,使得帝国主义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9世纪60至90年代,各地群众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并不是偶然的。他们还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人构成的威胁,但是这样更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击,刺激了中国人民的醒觉,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不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实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主义形态。帝国主义势力于中国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互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由于外强的进入,大量倾销商品使得中国本身的自然经济迅速崩溃,白银外流严重,人民生活失去经济来源,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了中国从落后的自然经济中发展到商品经济,然而过程却是异常艰苦的,当人们意识到仍旧依靠单纯的自然经济手工劳动已经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是已经太迟,而地主,官僚等得出现更是使他们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这种情况在19世界70 年代终于开始转变,中国的民族资本兴办的形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但其中的真正的民族资本家却因为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过小,设备落后,受到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这样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去附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1867年,台湾人民也在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奋起反抗,《马关条约》签订时更让他们鸣锣罢市,表示抗议,1884年,中法战争时,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国军舰,爱国商人也罢工,码头工人则不运送法货。1900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鸦片战争后只有少数人朦胧意识到的民族醒觉意识,在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醒觉。19世纪60 年代初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这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主用,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但洋务运动有封建性,加上对外国的依赖最终难免失败。由此给人民心中一个重击,寄予的希望都无望。清末新政可以算是中国最伟大的政治革命,清末新政自1901年开始,在慈禧太后主持下,进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清末新政的伟大和成就,在海外史学界已经得到承认,清末新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彻底而迅速地对中国政治系统加以改造,在体制和思想两个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传统向现代转移,从中国转向西方模式,造就了新旧两个中国的分野。清末新政之前的中国政治与清末新政之后的中国政治有着根本意义上的区别,清末新政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政治在西汉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次革命。“新政”以政治上的革新为主,实际拟定和实行的改革措施以政治为多,改革所影响最深的领域也是政治。新政的开始起因于帝国的危机,但它又刺激引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价值观,反而又加剧了帝国的危机,促进了清朝的灭亡,然而新政所带来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制度,却保留了下来。新政所规划的改革措施,很大一部分没有来得及推行,已经明令实施的计划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而举步维艰。但是,清末新政是一系列历史事件链条中的一环,它受到了以前历史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也影响和限制了后来的历史环境。新政的失败更是让国民对未来的飘渺的希望一个迎头重击。一直到了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全国响应,人民首尽了太多的压迫,太多的委屈,终于在这一刻爆发出来,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得封建帝制终于覆灭,年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整在人民当然地以为会迎来新生活的时候,人民艰辛取得革命成果却袁世凯窃取,虽然如此,1921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得五四运动,依然是人民心中对自由、幸福无限追求的体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逐渐扩大,却形成了国民党和中共的对峙,国民党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厉行文化专制主义,企图压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但是民心所向,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心中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人民一直坚持着的它,一直相信它,坚持了七年直到抗战胜利,再坚持了十年,直到内战结束。

1927-1937年为土地革命时期,也是十年内战时期。期中中国出现短暂繁荣的现象,但是因为国民党的欺压,中国人民开始作出坚韧的反抗斗争,为了取得民族的独立和自身的解放。从而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经历了长征的洗礼,一步步的走向中国革命的心局面。

刚开始,在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后,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但国民党变成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息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这个政权性质与当时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的本质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国民党实行***和军事独裁统治。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而且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同时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以控制广大人民的行动。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一个个的控制手法,正是为了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

不过在“一战”期间,因为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的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轻工业发展显著;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可是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相当的不成熟,也为成为中国的统治阶级,所以很快就被国民党控制了。

这样的情况,这样的背景使得中国人清醒了,也开始站起来了。无论在国民党的追杀,摧残下,还是在白色恐怖统治下,中国共产党还是独立高举起反封建的革命旗帜。

可是当时无论中外,都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而且中国近代革命也曾在大城市进行过革命斗争,但不成功。不过当时的毛泽东主席已经在艰难的探索中发现了问题,他最早关注农民问题,最早提出进行农村的武装斗争,还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领导创建了第一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出以农村为中心,最早提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以由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后来的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广州起义,让我们革命时期走到了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实行私有制,农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保护中小工商业,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这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再加上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大大推动国家的进步,而且根据地也慢慢的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使身在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由于中国情况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而且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所以中国共产党滋长了一种“左”的急躁情绪,而且“左”倾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在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使得很多方面产生了很多的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所以迫使到最后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再加上红军战士秉着长征精神,为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拼搏一战,展现了长针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经历过种种的阻碍和困难,中国共产党已在人民的心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地位,而且慢慢的走进了人们的心中,所以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人民都满怀信心的去斗争、去奋斗。这次的土地革命是成功的,它确立了中国的性质,找到了中国的前进方向,而且人民也开始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带给他们明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经历了109年的不断战火后,中国人民终于都能够过上自由和平的生活,然而回忆当中的战火烧得依旧猛烈,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谨记历史的教诲,谨记自己的处境,自尊自强,不再受辱。

而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并不彻底,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6年5月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党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因为“文化大革命”中江青集团的艰难曲折的斗争,使得“文化大革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遇巨大的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在国家**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依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也打开了心的局面,这一切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

尽管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严重挫折,但是从总体上来讲,在以毛泽东未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下,新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主义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随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人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人民定以此为戒,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自由、富强的时代。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2)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1月第一版

(3)费正清 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

(4)[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5)[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8)《江泽民文集》人民出版社(9)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10)蒋士第等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第11次印刷。

(11)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3)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15)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16)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7)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18)费正清、赖肖尔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19)费正清著 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上一篇:第一届游泳比赛总结讲话稿下一篇:2011国庆城乡环境治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