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语文

2024-07-13

给予是快乐的语文(通用14篇)

篇1:给予是快乐的语文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篇2:给予是快乐的语文

给予是快乐的

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这样的哥哥。”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阅读链接 给,永远比拿愉快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10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岛上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就和妈妈一起回家了。

第二年春天,儿子栽下的花开了。高尔基看着窗外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高尔基在信中说,儿子,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下来了。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如果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美好回忆啦,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那时侯,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设计意图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文中小男孩和保

罗的神情变化可以作为文本的挈入点,逐层剖析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升华“给予是快乐的”的主题,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读准“给予、宽裕、饶有兴趣”等词语、2、过程和方法: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

1、懂得“给予是快乐的”的道理。

2、保罗和小男孩心理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

PPT课件,学习卡片。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前段时间,在咱们中国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至今仍有无数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现在,让我们在以下几个画面中重温那份感动。

(播放视频图片,教师简单介绍背后的故事。)

2、你看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学生发言情况。)

一、预习探究: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平常故事,感受那份暖暖的情感。(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1)读好词语

(2)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师相机板书)

(3)师:原来是一辆车,给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快乐,(师出示图片)看着黑板把故事内容再简单地介绍一下。(生简单复述故事梗概。)

二、合作交流: 读文交流

寻找快乐

1、师:这份快乐你感受到了吗?端起课本认真读一读,在文字中去寻找他们的快乐。(生读、思、圈、注寻找相关的句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师:说说看,你体会到了谁的快乐?(生就找到的句子简单交流。)

2、学生依据描写人物神情变化的句子理解课文。

(生根据阅读提示,再次读文,寻找表示人物神情变化的句子。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

3、师:找到的同学先别忙着汇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针对问题,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交流情况。)

4、意见统一后,拿起手中的笔,把相关的词语填到表格中。师:注意!填一个,想一个,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情产生?当时他们在想些什么?把你的感受也填在表格中。

三、品读感悟

(一)品词析句

感悟快乐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保罗和男孩的神情共发生了几次变化?你抓住了那些关键性的词语?(学生交流汇报。)

1、第一次

师:谁来读读描写男孩神情变化的句子?(一生读文)男孩在羡慕什么呢?(生体会男孩的心理活动)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师:男孩是多么喜欢这辆车,多么羡慕这辆车的主人啊!看到男孩羡慕的神情和举动,难怪保罗会

(生: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

2、第二次

(1)师:是什么让保罗感到吃惊?看着3—5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读文,体会)

(2)生体会、交流男孩的心理活动,读句子。

(3)(屏幕显示文字)师:保罗也以为男孩希望有一个这样的哥哥送他礼物,可男孩却说——(生读)(4)带着体会读文。

3、第三次

(1)师:你读懂了保罗的这“一笑”了吗?(2)生读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谈感悟。(3)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4、第四次

(1)师:保罗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生默读课文,体会)(2)读出自己的体会。

(3)师:此时,保罗的眼前也闪现出了这一幕一幕,他的眼睛怎能不湿润?怎能没有一股暖暖的感觉涌上心头?(生齐读12自然段)(4)师:在这样一个夜晚,弟弟是快乐的,男孩看到弟弟的快乐是——(生:快乐的)感到更快乐的是 ——(生:保罗)(屏幕显示13自然段内容,一生朗读。)他为什么会有这种不一样的快乐?(生谈理解)

(二)我表我心

分享快乐

师:同学们,乐于助人的你们有过这样的快乐经历吗?(生谈自己给予别人帮助的经历)

(三)身体力行

传递快乐

师:是呀!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个世界才会成为爱的家园,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才会快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去做一个快乐的人?(生谈自己的理想和决心)

四、巩固延伸

(一)小结学法

(二)阅读链接《给,永远比拿愉快》

1、师:读读短文,看看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读文)

2、交流读文的收获。

3、深情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4、师:给予是快乐的,分享也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格言带来的快乐(屏幕出示格言)(生读)

(三)作业自选

师: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同学们,读了这组课文,你准备给自己留一份怎样的作业?(生自行布置作业)

(四)总结:

师:给予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美德。让我们用今后的行动来诠释,把这份快乐传递下去。(播放视频音乐)

五、板书设计 24*

给予是快乐的保罗

男孩 车

哥哥

篇3:《给予是快乐的》教学简评

“爱”的真谛是“奉献”,但就个人内心而言,爱其实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一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境界。在“爱”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常常被困于固有的“道德标杆”的层面,而很少涉及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层面,因而往往陷于空洞说教,教育效果不理想。陈晓秋老师在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体悟“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的内心需要,其教学目标的定位恰如其分,教学效果也将印刻在学生内心深处,这样的教育是文本与人本有机结合的教育。

我个人一直信奉:内容决定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与文本的解读总是第一位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永远是第二位的。本次研讨会正值暑假,拉萨的三年级学生尚未接触四(上)册课本,对实验教材的本课内容不曾了解。陈晓秋老师巧妙地顺应课文内容的一波三折、出人意料之处,采用补白激趣、填空促思的教学方法,注重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甚至让学生确定课文题目,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书、思考,营造了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互对话的生动课堂氛围。可谓适时利用教育时机,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作为略读课文的教学,该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读文质量“精”。在课堂时间配比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克服“生怕学生学不懂”的“为人师”心态,减少教师可有可无的讲解,主要作学习方法的指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读更贵在“精”,读悟结合,读有所获。

第二,课堂结构“简”。围绕主题,除却细枝末节的琐碎问题,找寻人文教育与语文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展开语文学习与训练。课堂结构主线明确,板块清晰。

第三,拓展阅读“宽”。略读课文的教学,不能囿于课文的学习,而应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生发拓展新的学习内容。拓展的内容和形式很多:可以是人文主题的延伸,可以是情节内容的补充,可以是作家作品的赏读,也可以是语言训练的强化……以求拓宽视野和思维,把握学习方法。

篇4:快乐是爱的给予

本文讲述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栽花赏花”“写信教子”这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教育理念。前一件事情体现的是儿子爱父亲,后一件事情说明的是父亲爱儿子。前一件事情是“因”,后一件事情为“果”。前面儿子爱父亲或许是无意识的,但后面父亲爱儿子却是有意识的。其实这一点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就能看出端倪了。文中说“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一个“很爱”,宛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没有这个“爱”的前提,儿子不会想到去回爱(探望)父亲,没有这个前提,父亲也不会去欣赏儿子种的花,不会在花丛中睹物思人,想象到儿子的笑脸。

一、爱是姹紫嫣红的花

儿子很爱父亲。课文主要从这一句话体现儿子对父亲的爱:“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顾不上” “一直”写出儿子埋头苦干的样子。10岁,还是一个孩子,也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在他“顾不上”休息,“一直”栽种花草时,心里会想什么呢?“当我回家后,希望这些花能陪在父亲身边,让他不再孤单寂寞。当父亲看到这一大片美丽的花海,心情肯定会很愉快,那么父亲的身体就能很快康复。”儿子给予父亲的是关爱,是浓浓的父子之情。

儿子的这份心意父亲收到了吗?“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这一段文字虽然很短,但从颜色(姹紫嫣红)、姿态(轻轻摇晃着)、香味(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三个方面来写,写出了花儿的美,给人全方位的感受。“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高尔基看到花开得那么艳丽,心里该是多么欣慰与高兴啊!在这段描写中,景色是美的,高尔基的心情是高兴的,从中显示出高尔基的儿子心灵是美好的。这一切美好的东西,多能打动人心啊!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单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二、爱是永远愉快的“给”

父亲更爱儿子。高尔基为什么要写信教育他的儿子?一是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因为很爱儿子,才会有高尔基由赏花到写信教育儿子的事情发生。二是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在高兴的同时,想到了自己还处在懵懂中的儿子——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呀;想到儿子虽然在岛上种下了姹紫嫣红的鲜花,但他并不明白种花的意义—种花对于儿子来讲,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出于好玩……于是高尔基希望通过自己的信,使儿子明白为人们奉献美好、奉献快乐的道理。儿子的种花行为,是高尔基写信教子的基础。高尔基希望儿子把信的内容与种花的行为联系起来,来理解自己话语的含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高尔基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信的内容独具匠心:由儿子熟悉的行为谈起,层层推进中,由现象到本质,使儿子逐步领悟种花行为背后的深刻含义。高尔基首先提出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意在表扬儿子,唤起儿子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使儿子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进一步说理埋下伏线,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信的第二部分,高尔基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这里,美好的东西就不仅仅指鲜花了。我想,由于唤起了儿子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他会推而广之,美好的东西非常多:也许是一句温馨的话,也许是一个关心的眼神,也许是救人于危难,也许是……紧接着,高尔基告诉儿子,如果这样,会非常幸福、快乐——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最后高尔基向儿子揭示出这种行为、这种愉快背后隐含着的哲理——“给”永远比“拿”愉快——就像自己种花一样,为别人付出,为别人奉献美好和快乐,永远比向别人索取愉快。

高尔基的信,不仅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编入教材之后,更是写给阅读它的学生的。让读者感悟父爱子、子爱父的浓浓亲情,品味父对子的超越人间亲情的博大、深沉、崇高的爱,最终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获得启迪。

纵观全文,作者乘坐“爱”的专列在父子之间来回穿梭,并由己达人、由内而外、由近到远,提炼出“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全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语言清新,含义深刻,有父子之间亲情的爱,还有广博的人间真情,让读者从中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

【我爱思考】

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注意信的格式!

篇5:语文第五册: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

给予别人,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给予是快乐的》。

这篇课文是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课主要讲保罗偶然认识了一个小男孩,被他一心为弟弟着想的品质感动了,主动邀请他们乘坐自己的新车去兜风。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这一课要求学生继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体会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生命才有意义。

作为刚进入四年级的孩子,经过三年的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但对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理解不够;还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堂课的知识目标确定为:能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

将情感目标确定为: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学生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反复的研读中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展现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

我设计的教法是:在情境中引入;在初读中感知;在再读中感受;在切己体察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升华,让学生的情绪经历从心动――行动――情动――激动的过程。

我设计的学法是:在读中思、在读中品、在读中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螺旋上升。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前,我还制作了ppt课件,收集了与给予相关的生活见闻和故事。

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课题“给予是快乐的”,从五个层面来加以理解。

第一个层面、在情境导入中,引入“给予是快乐的.”。

在这个环节,我将联系学生生活,让他们回忆自己在得到礼物时,得到别人帮助时是什么心情进行谈话,让学生明确“得到往往是快乐的”,然后,老师话锋一转“可是,美国作家丹。克拉克却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悬念来引入本课课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产生心动的感觉。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引入学生对课题的思考,既让学生获得了“给予是快乐的”的初步印象,又激励学生产生了阅读的行动。

第二个层面、在初读课文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老师教过的方法读懂课文。在此环节,我先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进行复习,然后要求他们运用读、思、圈、注的方法,自学课文。在自学时,我还提出了明确的自学要求,引导他们去进行有效的学习。然后,我将对孩子们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测,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第三个层面;在深入研读中,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这个环节是我本堂课的重点。首先,我将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状况,出示“问题在哪”的图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然后,我放手让每个学生去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我想要这样的哥哥和我要当这样的哥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等等,鼓励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并尝试着在文中去寻找答案,也可以跟同伴合作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有价值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的感情动起来,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并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第四个层面、在切己体察中,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在这个环节,我将联系自己的切身经历,向学生讲述“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是否有给予别人的快乐。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了“给予是快乐的”的深刻内涵。

第五个层面、在交流互动中,升华给予的意义。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给予”的内涵,知道我们应该给别人留下美好的思想,美好的行为等。最后,我还引导孩子联系自己谈:我们还有两年就要毕业了,我给予的意义,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乐于奉献,勇于付出,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最后,我引导学生激情满怀地再读课文,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

课后作业的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采用的是开放式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作业。

篇6:给予是快乐的语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教学重点: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感受。教学难点: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时候你是最快乐的?(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快乐的文章,看看文中的人物对快乐有什么新的认识。大家齐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板书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看到“给予”两字,我们会想到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给予树》,你们还记得“给予”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给予”就是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作出奉献。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在给予?谁又在接受别人的给予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男孩、保罗、保罗的哥哥在给予;男孩的弟弟、保罗、男孩在接受给予。

2、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利用工具书了解词语意思。

教师点拨:宽裕,指宽绰富余;饶有兴趣,指兴趣很浓。

三、整体感知

1、读文章后,找出课文中最快乐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段,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明确:第5、第11自然段;湿润、喜悦、难忘。

2、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明确:两次;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3、当小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保罗是怎么想的呢?小男孩到底希望什么呢?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保罗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希望自己也能够当这样的哥哥。

4、小男孩说“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的目的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想当这样的哥哥?

明确:像保罗哥哥一样给自己弟弟带来快乐;指出相关句子。

5、保罗以为开新车送小男孩回家,小男孩是想在小朋友面前神气一下。其实,小男孩是想做什么呢?

明确:想告诉弟弟自己将来也会送他一辆新车。

6、保罗知道了小男孩的想法后,是怎样做的?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

小男孩想给予弟弟一辆新车。大家再读读,小男孩还想给予弟弟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启发:同学们,小男孩的弟弟脚有残疾,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行走,难免会自卑,小男孩还想给予弟弟„„(生活的勇气,生活的希望,信心。)现在,你对小男孩有了新的认识吗?(学生交流)能把你的感动、敬佩之情读出来吗?自己练习,指名读,配乐齐读。

这种令保罗出乎意料的感动文中还有吗?

明确:保罗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其实小男孩是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后,保罗心里会怎么想?短短的接触过程中,保罗两次猜测小男孩的想法,保罗每次都以为小男孩只想着自己,没想到小男孩每次想到的都是弟弟,他对弟弟的爱深深感动了保罗。

过渡:多好的小男孩啊!保罗被感动了。再读课文,想想保罗仅仅只是被感动了吗?

教师小结:保罗不仅被感动了,还付之于行动,亲手将小弟弟抱进了车里,与素不相识的兄弟俩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比较两句的不同,出示齐读: 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提示: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就能——

就能拥有那样漂亮的汽车;就能获得自己所喜欢的玩具;就能收到许多的礼物;就能品尝到各种美味;就能让自己天天都过得快乐„„

因自己获得汽车、玩具、礼物、美食而快乐。而当这样的哥哥,就能——

就能让弟弟拥有漂亮的汽车;就能给弟弟买好多的玩具;就能带弟弟去享受各种美味;就能送给大家各种圣诞礼物,就能让每个人天天都快乐„„

因给予别人所需要的东西而快乐。三个人为什么感到这个夜晚难忘? 课件出示:

小男孩弟弟因为()而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

教师明确:坐进车里亲眼看哥哥讲圣诞礼物;弟弟能过个快乐节日;帮助小男孩实现愿望。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怎样理解这句话? 教师明确: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在篇末点题,揭示中心。这个不寻常的圣诞前夜,保罗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这正是因为: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够告诉老师“给予是快乐的”,你怎么理解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就是奉献自己,生活中要帮助别人、关怀别人,付出自己的爱心。

四、拓展延伸 积累相关名人名言:

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布雷默 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罗曼·罗兰

笑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格拉索

乐观是于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是于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谚语

五、课堂小结

(播放音乐《爱的奉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啊,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不时地体会到别人给予的快乐: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真挚的爱心„„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善于给予、奉献自己,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开始,我由学过的课文导入,引出“给予”的含义,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束时用歌曲《爱的奉献》加深主题。整节课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理解“获得”与“给予”的过程,从而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但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只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篇课文给人以快乐的情感,但是学完课文后学生没有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也不是很到位。

篇7:给予是快乐的!

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坐在黄崇源前面的韩锐急急忙忙的走了过来,连气儿也没有喘,就说:“王徐,能借我一把尺子吗?”我知道,下一节课是数学课,上这课要有5样东西:数学书、草稿本、铅笔、橡皮和尺子。而韩锐缺的正是尺子。的手里只有一把直尺。我的心里仿佛有两个小人在争吵,一个在说:“把尺子借给她吧!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嘛!”另一个小人却说:“不行!不可以借给她。你又不是有一套尺子,如果你借给她,自己不也照样没法做课前准备。”双方舌战来,舌战去的。我沉思了片刻,最终选择了前者。

我从铅笔盒里,拿出直尺,给了她。说了声:“拿去吧!”这时,只听“哐啷”一声响,等边三角尺掉了出来。我兴奋极了,把三角尺拿在了手里。

篇8:给予是快乐的语文

一、能学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 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就是“能学”, 能学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基础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结构, 运用旧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教师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对每位学生都要鼓励, 都饱含期待。如在上一堂语文课之前, 鼓励一位上课不发言的小朋友多动脑筋, 主动发言, 并告诉她:“老师相信你行的,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老师对你有信心, 不会让老师失望的!”结果在上课时, 那位学生真的积极动脑, 主动发言, 而且回答与别人不同, 很有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 让学生能学, 不光从他们自身出发, 结合外在因素组织课堂自主学习也是十分有效的。

二、想学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想学主要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重视及时调整自主学习的理念与指导思想, 激发“我要学”的学习动机, 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要主动确定学习目的, 制定具体的、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并对已取得的成绩进行自我奖励等。

首先激情引趣, 设问起疑。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已有的知识基础, 对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设计好引导语,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并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定向。在设计《狐假虎威》一课的导入时, 我就利用剪贴图片, 吸引学生的兴趣, 并通过课件设计疑问,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展开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创新意识。

其次是激“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适时激疑, 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 启发学生质疑。上《狐假虎威》一课中, 请学生读完“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小朋友们兴趣很高, 提出好多疑问, 像“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老虎怎么会相信狐狸的话吓跑了百兽呢?”……小朋友们对故事十分感兴趣, 这么多疑问, 可见学生已进入到课文情景中了,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情趣达到最佳境界。

三、会学是自主学习的升华

“会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方法体现自主性。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视角, 采取不同的方法, 获取不同的结论, 是一种符合个性化学习的好方法。

1.“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学习都有其自己的方法, 人们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学习知识, 理解知识, 并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方法, 学生自由地学习, 自由地感受, 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 就有了灵性, 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

2.“小组合作, 设疑讨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是相对个体学习方面的, 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

在合作学习之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每一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可采取“个体读书寻疑———小组内质疑讨论———组际交流汇报”的方式进行。即学生先进行独立预习, 将发现的问题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然后在小组内提出来, 并在组内将各种问题进行讨论筛选等。“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已是一句至理名言。语文教学追求让学生自主读教材, 在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新的阅读能力。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提问, 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在初步感知阶段, 自由读课文,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切实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 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主动的“学问”地位, 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充分做到学生独立预习的目的。例如在笔者实习中, 发现学生在这方面仍存在着不足。许多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时, 仅仅把课文读一遍。其实学生已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就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中的句子, 课文插图, 课文空白, 课文结尾等内容进行质疑。

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进行筛选, 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题, 请小朋友们分成四人小组共同讨论。此时课堂便成了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你的感受, 他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 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学会倾听, 学会接受, 学会汲取, 学会欣赏。同时在他们分组讨论时, 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其中, 同他们交流, 把自己扮演成与学生一起探索问题的参与者, 激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发展。

四、坚持学是自主学习的延伸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坚持学的最主要因素。教师鼓励式的正确评价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更热爱学习, 愿意学习, 继续学习。而老师的不良评价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 对学习没信心, 厌恶学习。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 有一段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教师请小朋友来读读品品。有位小朋友读得很棒, 于是老师就大大地表扬他“真像我们课文中的这只狐狸!我们大家来学学他, 看谁能和他比一比?”这么一赞赏, 这位小朋友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仅积极发言, 而且课上情绪很高, 完全融入课文情境中, 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篇9:《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体验。

●过程与方法:

1.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

2.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让学生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看几张图片,(出示几张人物笑脸图,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快乐)是啊!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令你感到很快乐呢?

2.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看看课文中的他们对快乐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填充课题:给予是快乐的)学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注意这个词(给予)怎么读?“给”还可以怎么读?

4.你是怎样理解“给予”这个词的?

二、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①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字音,读通句子。

②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③画: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作出批注,写写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

①出示词语:圣诞节、羡慕、饶有兴趣、宽裕、不由自主、兜一圈、湿润,指名学生认读。

②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完成填空。

课文讲述了在_________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_________,在短暂的相处中,_________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_________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_________。

③课文中讲了谁给予了谁呢?给予了什么?

(板书:保罗的哥哥 保罗 小男孩 小男孩的弟弟)

三、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

1.课文中告诉了我们保罗的判断出现了几次错误呢?你从哪些自然段知道的?请找出来画出横线,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谈谈你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第一次保罗原以为_________,没想到__________。第二次保罗原以为_________,没想到_________。)

(1)第一次错误

①课件出示保罗和男孩的第一次对话。

②带着惊叹、羡慕的语气一起读读这段话。“哇,我希望……”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呢?按常理推测的话,你认为男孩希望的会是什么呢?

③保罗和我们一样原本以为男孩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没想到男孩却这样说(引读)“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④(课件出示:“我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哥哥”。“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对比分析)自己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从中你能读懂什么?

⑤面对这样的男孩,保罗有何表现?直到保罗看到哪一幕,他才明白过来呢?

(2)第二次错误

①默读11自然段,这段话中有什么地方打动了你?找出描写男孩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②小组汇报交流成果,说画出的词语,谈体会。

③从哥哥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哥哥为什么要这样对弟弟说呢?

④当弟弟听到哥哥对他这样说的时候,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⑤此时保罗的眼睛为什么会湿润呢?

⑥保罗感动之后是怎么做的呢?齐读12自然段。

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保罗感到难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小男孩感到难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小弟弟感到难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过渡:这个夜晚,对于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而快乐的,被给予的人是快乐的,给予的人也是快乐的。

四、反馈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收获?结合身边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小练笔:想象一下,他们后来可能会跟对方说些什么?

保罗会对自己的哥哥说:__________________。

小男孩会对弟弟说:_________________。

小弟弟会对哥哥说: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高尔基说过,给永远比拿愉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取一份真正的快乐,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人世间最美的语言。老师还想送给同学们一首诗《给予是快乐的》,相信你的体会会更深。(配乐朗诵)

五、课后延伸

推荐阅读篇目:

1.《给,永远比拿愉快》─蒋风 2.《感恩之心》─林润翰

六、布置作业

1.尝试给予别人一句关怀、一次援助,哪怕是一个笑容,并将自己的快乐与同学交流。

2.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篇10:给予是快乐的!

那一次,我由于起床很晚,学习用品匆匆忙忙地整理了一下,来到学校已经快迟到了。我急匆匆来到学校,就在把东西整理出来时,这才发现了忘带了一把尺子。于是我整天都显得无精打采的,紧紧的皱着眉头。

就在这时,她好似看透了我的心思,于是跑过来问我:“你怎么这节课面色无光,有什么不妙的事!”我只好把事情都老老实实地说了出来。她听得全神贯注,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似的。她听完后,说:“我有主意了!”于是,到自己位置上拿了一把尺子——既漂亮而崭新的尺子,对我:“这把尺子就就给你了!”我说你不是只有一把吗?这把是刚买的吧!她笑眯眯地说,“对,是刚买的。但是我觉得帮助别人是比什么都重要的,都宝贵的。”说完,她转身就蹦蹦跳跳的走了。

篇11:给予是快乐的!

在生活中,我也做过不礼貌的事,学过课文后,我就知道了什么是给予。

有一次,我去外面玩了,我看见了一位老爷爷,不小心摔倒在了地上,我心里就想:“他摔倒了,我该不该去扶他呢?真是的,算了,让别人扶他起来就得了,身上脏脏的,我才不去扶呢。”走到半路的时候,我就惊讶了,咦?怎么没人扶那我老爷爷有呢?我就想:如果我扶的话,恐怕别人就会嘲笑我吧,如果我不去,他们就会嘲笑我,上了好学,都不学会懂礼貌,我想,到底选哪个呢,我就实在忍不住了,就说:“我不管了,我直接去帮助那个老爷爷得了,我一下子奔过去,轻轻地把老爷爷扶起来,扶起来了以后,老爷爷连声感谢我,我心里就觉得非常的舒服,不但只有老爷爷连胜夸我,周围的人也夸我,我心里就感觉更舒服了,我看见了有一位,正在扫垃圾,老奶奶就让我把树旁边的那个垃圾桶拿来,我说,你自己去拿不行呀,说完,我就转身就走了,等我回头的时候,我看见老奶奶正慢悠悠的走着,我发现,她的腿不好使,然后,我就把垃圾桶拿了过来,递给了老奶奶,老奶奶说:”啊!又很少的人可帮助我,我真是感谢你呀。“然后,我就回家了。到了家,我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家人,家人们就夸了夸我。

从这件事,我就感觉到,给予是快乐的。

篇12:《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在反复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

3.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自读自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并收集有关无私奉献的名人名言(学生)

相关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给予”

1.同学们,你们刚才诵读的名人名言中,最关键的两个词是什么?(板:给予快乐)正音:给予jǐyǔ。

2.你知道“给予”意味着什么吗?(付出、奉献、赠送、失去)这到底是一份怎样的快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将课题板完整,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还记得我们学习这样的课文,用得最多的是什么学习方法吗?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用读、思、圈、注、问的读书方法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了解自学情况,随机指导。)

2.出示部分句子,抽读,正音。(相机理解:饶有兴趣、宽裕、三步两步)

3.交流学生提的问题,出示最有价值的问题。

三、全班交流,品读课文,感悟“给予”

(一)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了别人什么?

相机板书:哥哥→ 保罗

男孩→ 弟弟

(二)保罗为什么会误解了这个男孩?

1.保罗一共几次误解了这个男孩?分别在第几自然段?

2.保罗的第一次误解,错在哪儿?

3.“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和“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有什么不同?

4.如果你是保罗,你会想错了吗?为什么?

5.相机分角色朗读。(投影出示对话部分)

6.保罗第二次误解又错在哪儿?

7.男孩仅仅是想送给弟弟一辆新车吗?

8.相机指导朗读。(投影出示小男孩的话)

9.保罗全错了吗?

(三)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为什么“难忘”?

1.交流。

2.练习说话:让我们一起再来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投影)保罗的哥哥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句来说,想全部说更好。

四、拓展延伸,体会阅读链接

1.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投影)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

2.阅读链接。

快速阅读文章,想一想,你会提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

3.出示小诗,齐读。

五、阅读推荐,感悟单元主题

1.《感恩之心》

2.《给予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把你在本节课中体会到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说明】

篇13:语文教师应给予学生什么

一、为了生命的快乐

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生命的快乐。学生学习的过程, 就是学生生活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否快乐, 决定孩子的生活是否快乐。快乐的导引者是教师, 快乐的语言, 心灵的共鸣, 智慧的获得都是一种快乐, 这种快乐, 是智慧闪现, 是灵感的划过, 是赞美, 是认可;是合作的愉悦, 是完成解答的成就感。成人是否快乐, 也不完全不在于获得金钱的多少, 更在乎的是否得到肯定与重视。大人如此, 孩子也理应如此。其实, 孩子在课堂的快乐被牢牢地握在教师手中。所以,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 理应把孩子是否快乐作为重点考虑其中。

好的课堂设计就如带领孩子走过一道道风景, 风景美丽, 品味的过程自然美丽;风景美丽, 品味的过程自然快乐。

本学期我有幸听过一节成功的快乐的语文课———《搭石》, 那节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整个课堂充满了创造与快乐。执教者杨老师在教《搭石》时, 让学生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让同位同学创造性的表演乡亲们在搭石两端互相谦让, 又互拉家常的情景;同时还表演了遇见老人、孩子与异乡人时所给予的不同帮助。同学们创造性地领悟了课文, 表演中所创设的浓重的方言与符合身份的口语化对话, 让人无不赞赏地开怀大笑。这个过程里, 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文所描述的情景, 更重要的是在快乐的气氛中, 将乡亲们美好的心灵的种子种进了心田。过程中体现了老师对个性生命的关爱。过程是快乐的, 生命是快乐的。

二、无声的传达智慧

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智慧的传递。这种传递是无声的, 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不需要太多的颂歌, 需要的只是精心设计。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智慧, 一千篇课文里也藏了一千个智慧。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发现和应用这种智慧, 将其有机统一更是一种很重要的智慧。如教《搭石》的执教者杨老师, 在诠释词语“协调有序”时是这样做的。文中有这样一段“前面的人踏上去, 后面的人跟上来, 是那样协调有序。”杨老师没有去机械地解释“协调有序”的意思, 而是让一组学生站起来朗读, 先让前面的学生读“前面的人踏上去”再让后面的同学读“后面的同学跟上来”。这样如此反复, 读得节奏鲜明, 读得此起彼伏, 读得韵味十足, 然后说“这就是协调有序啊!”。这个过程真是无声的将一种智慧传达给了学生。

三、有效培养人文素养

有人说:“我们需要一种无法计算、难以考量、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 就是对文化的热爱, 发自内心的热爱。这需要对于美的敏锐感受, 对于善的由衷同情, 对于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对于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崇拜, 对于自己精神与性灵的涵咏与守护。”这就是人文关怀, 我们的孩子需要这方面的引导与培养, 就如《爱的教育》的作者亚米契斯所倡导的“爱需要唤醒”。《搭石》的执教者以寻美为主线, 介绍了作者的生活理念与经历, 介绍了作者对家乡美丽的发现并产生的相关文学作品, 将作家刘章的诗歌等作品适时引入课堂, 实现了把文学引入课堂的理念, 让孩子的思路走近了作者;让孩子的思想超越了教材并走向更广阔的文学空间。描写家乡诗歌的引入把作者的爱乡情节展示给孩子, 使教材有了更为广阔的感情凭依。同时, 《搭石》的指教者还将相关音乐、图片、散文整合于教材中, 有效培养了孩子的人文素养。她这样做, 体现了人文关怀, 给了孩子与教材相应的文化积淀。

四、促进生命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生命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指方法、知识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智慧与思想的超越。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习惯, 永远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搭石》的执教者杨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了这个问题:“什么是风景?普普通通的搭石为什么被称为家乡的一道风景?”, 以此为教学的核心与动力, 将教学过程层层推进。学生从“一道风景”入手, 寻找文本中“垫搭石、走搭石、让搭石”所体现的人性美, 最后揭示出“搭石上的故事有情、有美、有爱”这一中心, 进而结论“在作者的心中, 爱就是不可磨灭的风景。”同时, “无私奉献的精神”也随之渗入孩子心灵, 认真思考文本的习惯也得到培养。

篇14:独董马萍:给予是一种快乐

给予是一种快乐

首都经贸大学财政金融系毕业后,她成了公务员,入职北京市财政局做工业企业财务管理。“领导跟我说,我们在财政局工作,是要为企业服务的。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如今已是亿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伙人的马萍对《董事会》记者表示,“尽心尽力服务好企业的想法,正是从这开始的。”

那是20世纪80年代,马萍一腔热血地做事。此后她以北京财政局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处主任科员转任北京证监局发行上市处副处长。她称,“做公务员,有制定政策、检查工作这样的权力,但如果变成死规定去压制企业,不合理。监管不是为了管,而是为了让企业更好、更和谐地发展。我理解的服务企业,是帮企业解决问题、发展。”

马萍后来投身企业,任北京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2004年,时任锡华实业投资集团副总裁的她获邀出任北汽福田股份有限公司独董。“我当过官员,知道怎么做服务;做过券商,熟悉资本运作;还做过企业。我觉得,有机会当独董,可以帮助企业做点事情,也是个学习的机会。”

据悉,此后十年时间,她先后又出任了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独董,及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

对于独董,马萍给自己的定位是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她称,“我在财政局,因为工作,曾3天睡了总共不到9小时。到证监局后,工作比在财政局更专业、更难。一路走过来,我发现经营企业最难。做了独董,我就觉得,能给企业帮忙就帮忙,一开始就有这种服务的定位。给予是一种快乐。”

好独董,“好警察”

独董履职,首先是力促公司合规运作。

有些独董的风格是只提出问题;甚至有些独董是“签字独董”,马萍直言自己遇到过这种不负责之人。她的原则是,既要提出问题,更要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曾有个熟人跟我说,你作为独董,管那么细?只要能免责就可以了。我不认为只要免责就可以了,独董不能只是简单关心合规运作。提出问题后,你要解决问题,这样独董的价值体现才能更充分。”马萍说,“你看,好警察也会告诉你这样做不对、那样做对,而不是简单说这样不对。”

合規是基础,推进公司良好发展是关键。曾经,一家公司进行重大资产收购,马萍等独董认为方案存在一定问题,要考虑用较低的价格进行收购,而非价格过高。其后,方案调整,收购价格下降了。曾经,某公司试图进军一个新行业,马萍等独董认为方向有较大问题,将其否决掉,给出新的操作建议并获得了董事会通过。

一家企业上市后,回归到原来全力实业运作的状态,没有继续做资本运作。马萍就向该公司董事长进言两方面。第一是资本运作方面:上市接通了资本市场,要继续用好这个渠道,不断借力资本市场来支持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上市后就不做资本运作了,她同时给出了如何做的建议。其二,市值管理方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5月发布,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市值管理并非如有些人认为的炒作股票,市值是市场价值,要通过市场来发现企业的价值、帮助企业增值,马萍建议董事长不要简单去看企业利润多少,而要去让企业自身、市场去挖掘企业价值,挖掘好了能做更多促进企业发展的事情。

她强调,“做独董不是为了枪毙议案,而是为了公司更好发展,应该是这个出发点。”正式董事会会议上,马萍没有投过弃权票、反对票。

曾经,一家上市公司一年开了89次董事会会议,这让马萍记忆很深。后来她以这个工作强度去判断自己能兼任独董的公司家数:3家。值得一提的是,津贴并非马萍做独董的第一考量。“我去做独董的,一定是我们双方能顺畅沟通、我认为很好的企业,否则我不去,不是说给我多少钱就去做。有企业请我去做独董,我没有去。”马萍说,“如果你给我太多津贴,我也会拒绝,因为我做不了那么多的事。”

洞察信息得有招

想做好服务工作并不容易,马萍要面对诸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她直言信息不对称是独董履职风险较高的重要原因,自己想了一些办法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马萍表示,福田汽车在保障独董信息对称方面做的不错,一如过一段时间会开一次独董见面会,会上介绍公司、行业情况,大家沟通。

而在有的公司,董事会会议很少,马萍由是主动提出开会:既然出任独董,就得多做事,否则对不住公司,而且多开会、沟通也有利于了解公司情况,化解履职风险。曾经,出于多一些了解和沟通的目的,马萍给一家公司提要求:经理层开会,你通知我、邀请我去,我能不能去那是我的事。后来她参加过该公司一次年度经营工作会议。在一家企业,马萍提出,公司年终考核会议自己作为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要参加,以了解高管述职情况。结果如愿了。

上一篇:实施项目经理的心得下一篇:秋天的景物小学生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