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4-07-30

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共8篇)

篇1: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9年9月23日)

罗 荫 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60年前的金秋10月,伴随新中国的诞生,旧中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这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划时代的跨越,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起点。站起来的亿万人民从这里出发,60年间演绎了前所未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迁,谱写出追求富裕、走向强盛的壮丽诗篇。在新中国6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共同见证茂名人民在新中国的大家庭里的奋斗历程,分享50年的辉煌成就,展望茂名发展的美好未来。这是我们对新中国60周年大庆的最好献礼!

茂名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巾帼英雄冼夫人,终身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中央权威,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功垂千古,深受历代人民群众爱戴景仰,是广东、海南人民及东南亚等海外侨胞心目中的“岭南圣母”。她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被江泽民同志誉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茂名更是一个受历史机遇特别垂青的城市。在新中国建

亿元,比1958年增长76.3倍,年均增长9.1%(按可比价计算,下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茂名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1990年至2007年,GDP增速连续18年保持在2位数以上,年均递增15.0%,比同期全国年均递增9.7%高出5.3个百分点。全市人均 GDP由1958年的106元/人增加至2008年的20013元/人,增加143倍,年均增长10.5%,是环珠三角地区第一个人均GDP突破2万元的城市。地方财力明显增强,200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37亿元,比1958年增长128.9倍。2005年,我市首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2008年,经济总量和来自茂名的财税总收入(161.4亿元)在全省排名第八,位居东西两翼地级市首位。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应对百年未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经济增长呈现回暖上升、逐月加快的态势,上半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比第一季度增幅(4.7%)提高2.8个百分点;1—8月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3%,比第一季度增幅(-3.1%)提高1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比第一季度增幅(-5.7%)提高8.5个百分点。

50年来,茂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二、三产业迅速崛起。建市初期,我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小商品买卖为主,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50年后的今天,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构筑起了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三大产业比重从1958年的68.0:8.6:23.4到2008年的18.8:41.6:39.6,非农产业的比重提高了49.2个百分点。

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壮大,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善。建市初期,农业生产方式极为落后,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茂名通过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主的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了“三个第一”、“三个最大”。即:农业总量全省第一。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71.72亿元,增加值完成229.5亿元,比1958年增长23.4倍。蔬菜总产量全省第一。蔬菜种植面积130.73万亩,总产197.48万吨。肉类总产量全省第一。200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0万吨。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全市水果种植面积359.11万亩,总产量217.6万吨。其中荔枝145万亩,产量占全省的1/2,全国的1/4,全世界的1/5。全省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2.1万亩,总产量131.03万吨,粮食总产量多年来位居全省第一。全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罗非鱼养殖水面30万亩,年产罗非鱼15—17万吨,占全省的1/3,全国的1/6,全球的1/12。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产品知名品牌不断增加。2008年全市35家农业龙头企业,平均每家带动农户4777户,平均每个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收入4663元。获得省、部级名牌农产品称号的农产品19个,绿色食品认证9个,国家级无公害产品51个;农副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目前已拥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09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告别泥砖房工程”,改造泥砖房30多万户,受益农民150余万人,规划建设了一批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户户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公路,92 %的村委会已通硬底化公路,解决了48.69万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从根本上改善

河水变清的目标,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色生态长廊。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茂名曾是全国18个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如今,昔日工矿城市那种油气四溢,臭味难闻,烟尘滚滚的形象,早已被树木葱郁、街道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宜人的“国家园林城市”的秀美景色所代替。近年来我市又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建、改建了森林公园、新湖公园、茂南大道等一批绿化亮点工程、精品工程,投资25亿元对油城路、红旗路、茂名大道等进行改造,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城乡碧水蓝天,生态环境宜居宜业。

50年来,茂名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卓著。建市之初,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茂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50年后的今天,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体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示范性高中建设成为全省、全国先进,高考上省专科线以上人数连续7年稳居全省第二;中等职业教育水平跃上全省前列,全市现有中职学校39所,在校生77467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高职院校,在校生21200人。科技事业日益发展壮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才结构逐步改善,全市现有各类人才48.3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含经营管理人才)18.97万人,每万人口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264人。卫生事业得到明显加强,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基本建成了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文化事业得到长足

汽车10辆,家用电脑55台,固定电话88部,移动电话148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摩托车101辆,彩电104台,固定电话75部,移动电话126部。养老、医疗、低保、城镇救助、农村五保等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2008年底,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0.6万人、26.9万人。

50年来,茂名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加强。加强党的建设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市委历来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经过50年的发展,全市党员从建市前的3322名发展到221946名,党的基层组织从247个发展到8331个,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特别是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江泽民同志继1993年之后再次亲临茂名,把高州作为“三讲”教育的联系点,并在这里首次向全党初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推动了茂名的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茂名因此而名扬天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开展“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茂名特色,取得了重大成果;认真执行《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固本强基工程、“十百千万”工程、“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创建新型农村党小组的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茂名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向50年来为这片热土奉献智慧、倾注心血的历届领导和建设者、劳动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50年的发展历程,50年的坚韧奋斗,经验良多,弥足珍贵。50年的实践证明:加快茂名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谋划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建市50年,是茂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一个续写辉煌的新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的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综合竞争力,切实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切实提升民生质量,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切实建立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争当我省东西两翼

1我们衷心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茂名发展,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衷心祝愿全市人民幸福安康!祝愿茂名的明天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篇2: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充满丰收和喜悦的金秋时节,我们欢聚在涪江之滨,共同庆祝XX建市20周年,这是XX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共同的喜事。在此,我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XX辉煌二十年庆典致以热烈的祝贺 向勤劳智慧的XX人民表示亲切的慰问向所有为XX繁荣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20年前,XX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节拍,沐浴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肩负着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探索丘区经济发展、人民致富路子”的重任,开启了XX发展的新纪元。20年来,XX市历届领导班子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今日XX,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比建市初翻了2番、财政收入翻了3番。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了以食品、纺织、化工、机械、电力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化经营发展迅猛,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现代商贸服务业充满生机,旅游业取得历史性突破,观音故里、中国死海、国宝宋瓷享誉海内外。

今日XX,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走在全省前列。非公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扩大,利用外资逐年增加,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今日XX,交通便捷四通八达。遂回高速公路和成南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遂渝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达成铁路复线、遂绵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建设,遂内铁路和高速公路将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XX作为四川盆地中部交通枢纽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区位优势凸观。

今日XX,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区建成面积达47平方公里,聚居人口42万,新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高档次商贸中心和旅游项目,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随着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山水园林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显著增强,使川中明珠熠熠生辉。

今日XX,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公民素质不断提高,人心思进、人心思干氛围十分浓烈。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欣欣向荣景象。

大江东流,岁月汤汤。XX人民二十年艰苦创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地鼓舞着XX人民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夺取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作为典型的丘陵地区,XX的发展是全省发展的缩影和代表,XX一定要成为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的典范。希望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城乡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努力建设一个民主、文明、繁荣、和谐的新XX。

同志们,朋友们:

回顾XX历史,振奋人心;展望XX未来,前景光明!

我们深信,XX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奋力赶超的状态去拼,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去闯,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去赶,XX不断的跨越发展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祝XX的明天更加美好!

祝XX人民幸福安康!

篇3: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 我作为基层局馆长来参加这个大会, 感到非常荣幸。我们欢聚一堂, 共同祝贺黑龙江省档案馆50华诞。值此, 我谨代表哈尔滨市档案局、哈尔滨市档案馆及哈尔滨全市档案系统的干部职工, 向黑龙江省档案馆建馆5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哈尔滨市档案工作的黑龙江省档案局馆的领导和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省档案馆成立于1964年2月8日。50年来, 黑龙江省档案馆以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档案事业无限热爱的高尚情操, 在奋斗中发展, 在拼搏中奋进, 在创新中超越。初步形成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地方特色鲜明的档案资源体系。1999年, 省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省级综合档案馆, 保存有完整的极具政治、经济、民族、民俗价值的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有见证日本侵华罪恶历史的731特别移送档案;有记录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抗日斗争的历史档案;有作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清代五大连池火山喷发满文档案文献》等等。从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 到保管、保护、利用, 无不浸透着档案人的心血。经过50年的建设发展, 省档案馆馆藏内容日益丰富, 馆藏结构逐步优化, 档案业务建设扎实推进, 档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已建设和发展成为我省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和政府信息公开中心, 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半个世纪铸伟业, 五十华诞展宏图。回顾以往, 省档案馆在目录中心建设、档案展览、档案编研等工作中给予哈尔滨市档案局 (馆) 的经常指导和各方面的支持, 有力地推动了哈尔滨市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特别是我到哈尔滨市档案局馆任局馆长这3年来, 亲身感受到了省档案局馆对哈尔滨档案工作的厚爱, 感受到了省档案局馆各位领导和档案同仁对哈尔滨档案工作的支持, 使哈尔滨市档案工作始终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新的一年里, 哈尔滨市档案局将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按照省档案局的工作部署和要求, 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全力实施“超越自我, 服务大局, 依法治档, 创新发展”新的档案工作主题, 以改革为统领, 全面开展“一主、两翼、三大保障”的重点工作, 在档案服务大局、服务民生中作出新的贡献。

50年的风雨沧桑, 流逝的是岁月, 永驻档案人心中的是继往开来的光荣事业;50年的辛勤耕耘, 流出的是汗水, 见证的是龙江人民建设家乡的历史印迹。我们坚信, 省档案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在国家局的指导下, 在以齐秀娟局长为班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 一定会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再创辉煌!

篇4: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我和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们。当时,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的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在这里,我想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3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生长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让我们紧紧携起手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

(据新华网)

篇5: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美好季节里,我们在这里举行庆祝酒钢建厂50周年大会。首先,我代表酒钢集团公司,向莅临酒钢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庆祝酒钢建厂50周年,回顾酒钢5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要缅怀几代酒钢人艰苦创业和改革创新的历史,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热爱酒钢的满腔热情;就是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动员和带领全体职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优良传统,发扬时代精神,为打造百年酒钢基业而奋斗!

酒钢50年的发展,靠的是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酒钢的每一步发展及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和各兄弟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代表酒钢集团公司,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酒钢的各级领导、兄弟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酒钢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前辈,向酒钢的广大职工及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酒钢始建于1958年。50年来,几代酒钢人风雨同舟,前赴后继,顽强拼搏,改革创新,经历了起步创业、徘徊求进、配套建设和快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经受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与磨难和市场经济的奋争与洗礼,终于把酒钢建设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现代化钢铁基地。

1958年,酒钢作为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按年产钢200万吨的规模开始建设。以鞍山冶建总公司为主体的五万多名建设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发展西北钢铁事业,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在雄关脚下。在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下,创业者们以大无畏的豪迈气概,提出了“苦战三年,基本建成酒钢”的宏伟目标。酒钢人白手起家,因陋就简,不畏艰险,战天斗地,拉开了建设的序幕。1961年初,由于资金不足,生活困难,被迫缓建。1962年5月酒钢下马,人员疏散。

1964年酒钢恢复建设后,围绕1号高炉进行了配套建设。1970年,经过“全国抬酒钢”的“大会战”,1号高炉终于实现简易出铁。由于工艺不配套,有铁无钢,连年亏损。1975年,酒钢又一次开始配套建设,期间几经波折,举棋不定,陷入长期徘徊的低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酒钢人始终没有放弃同命运的抗争,酒钢的科技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红矿选矿工艺难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给酒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酒钢决策者制定了“分步建设、逐步配套、滚动发展”的思路,1983年开始高炉配套和炼钢工程建设,到1985年底,酒钢人梦寐以求的炼钢厂终于建成投产,当年实现扭亏为盈,从此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结束了长达20多年徘徊求进的被动局面,开始了持续稳步的发展。

1986年至1995年,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酒钢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劳动、人事和工资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在甘肃省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通过“拨改贷”政策筹集资金。先后建成了炼钢连铸、高速线材、2号高炉、3号烧结机、中板等工程项目及公辅设施,形成了铁、钢、材综合配套的生产能力,使酒钢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为酒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五”以来,酒钢全面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组建了企业集团,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宏兴股票成功上市。以第二条高速线材工程、黑沟矿工程、炉卷工程、不锈钢工程、碳钢薄板工程、发电机组工程、嘉策铁路工程、榆中和翼城钢厂以及国内外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大规模项目建设相继建成投产,酒钢的技术装备全面升级,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积极发展非钢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XX年,钢产量突破700万吨大关,销售收入达到305亿元,利税总额达到35亿元。

酒钢通过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嘉峪关本部、山西翼钢和兰州榆钢三个生产基地,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XX年底,拥有资产总额413亿元,形成固定资产233亿元。今天的酒钢不仅形成了年产钢800万吨、销售收入350亿元的规模,而且从一个单纯生产型的钢铁企业,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煤电、物流运输、机械制造、建筑安装、建材耐材、焊接材料、房产开发、酿酒、种植养殖、餐饮旅游等多种产业,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XX年,酒钢在全球钢铁企业中排名第42位,在国内钢铁企业中排名第16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172位,连续多年成为甘肃省利税大户之一。

在酒钢快速发展的同时,职工收入、住房条件、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显著改善,文体设施基本配套,职工思想、文化和技术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回顾酒钢50年建设和发展历程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老一代酒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心血和汗水凝结和培育了“铁山精神”。特别是历任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无论是在艰难曲折的前20年,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后30年中,始终不渝地为酒钢的前途命运呕心沥血,为酒钢的发展壮大奋斗拼搏。没有历任酒钢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和广大职工的勤奋工作,就不会使酒钢形成今天的发展规模和竞争优势;没有老一代酒钢人奠定的良好基础,我们就不会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

我们更不会忘记,酒钢的每一步前进和发展,都深深地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凝聚着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毛泽东同志对酒钢建设作出过重要批示。邓小平、xx、xx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视察过酒钢。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多次深入酒钢指导工作。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帮助,为酒钢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坚定了酒钢人扎根戈壁,献身祖国钢铁事业的信心,也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以更加坚实的步代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酒钢的5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风雨历程,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50年,是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50年,是敢为人先、执著创新的50年。

酒钢50年的峥嵘岁月,如同一幅气势磅礴的多彩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艰难困苦千秋业,顶天立地酒钢人”,既是对酒钢创业和创新历史的高度概括,也反映了酒钢人钢铁报国的坚强信念和心声。

酒钢50年的风雨砥砺,是一部用心血和汗水凝结成的宏伟史诗让世人品味。艰苦创业、勇于献身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必将成为酒钢独具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鼓舞酒钢人奋发向上,推动酒钢的事业扬帆远航!

5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构建核心价值观,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50年来,我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党政工团密切配合,加强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关心职工生活,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弘扬铁山精神,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我们锤炼了一支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形成了同舟共济,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4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8名,省部级劳动模范26名,有420多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先进荣誉称号,获得省部级以上集体荣誉560余个。酒钢也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5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这是新时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传家之宝。在创业之初,酒钢人挖地窝子,住马架房,在戈壁荒滩上战风沙,斗酷暑,抗严寒,肩扛手拉,土法上马;在坎坷的建设中,酒钢人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艰辛,不畏挫折,无怨无悔;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酒钢人不因地偏而无远志,不因境差而无追求,锐意改革,勇于创新。50年来,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是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中,酒钢人始终胸怀大业,矢志不渝求生存,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放弃不气馁,不动摇不停步。“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酒钢人不屈不挠,为祖国的钢铁事业奋斗拼搏。

5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这是在市场经济中,迎难而上,抢抓机遇,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酒钢带来了新生与活力。酒钢人对改革创新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鲜明的认识。从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到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到结构调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酒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创新。我们坚持以改革、改造、改组和加强企业管理为主线,全面深化内部改革,努力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了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促进了企业战略性重组;实施了精干主体、减员增效、增资减债、流程再造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深化劳动、分配、人事、保险等制度改革,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了再造一个新酒钢的目标。

篇6: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建国55周年、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首先,我代表区委,向全区历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历届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优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新中国诞生前夕,我们党深刻总结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百多年的革命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三十多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历史,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确定实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之后分别在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1954年9月15日召开了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这两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从此掀开了我国民主建设的新篇章。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实践探索的伟大创举,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和共同愿望。

实践雄辩地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国家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有效地组织和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精神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保证了国家机器合理、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很好地坚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视发挥它们的作用,我们的事业就生机盎然、蒸蒸日上;什么时候忽视或者破坏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就要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倒退。我们一定要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在这个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分别于1983年和1987年成立的。成立以来,区人大、区政协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做了大量的工作。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104项关系全区发展大局的各种决议、决定、规定,听取审议315项各项工作报告,提出了673件建议,选举和任免了659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区政协及其常委会提出了1134件提案、840多条建议。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人大和政协工作也在不断探索中稳步前进,在不断总结中渐趋完善。实践告诉我们,要做好新时期的人大和政协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和政协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做好人大和政协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要定期把人大和政协工作列为常委会议题,党委主要领导要主动听取人大和政协工作汇报,支持他们的重要活动,出面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党委、政府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以及重要人事安排,要事先与人大、政协领导商量,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有关会议、文件要按照规定让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参加和参阅。组织部门要把人大和政协知识纳入到领导干部培训内容之中,增强领导干部的人大意识和政协意识。宣传部门要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大和政协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人大、政协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人大组织作为地方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组织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人大和政协组织持何种发展理念,往往对地方的发展方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人大和政协组织务必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项工作中去,积极推动我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要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大、政协及其常委会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因此,人大、政协要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于群众之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汇集民智,维护民利。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于人民,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注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和支持他们深入群众,联系选民,反映人民意愿,依法履行职责;积极热情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解决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使人大、政协及其常委会真正成为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四、要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也是人大和政协组织几十年来发展的经验总结。要做好新时期的人大和政协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夯实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把求真务实贯彻落实到人大、政协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去,体现到每个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行动中去。要努力做到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使人大和政协组织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五、要进一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区人大、区政协边工作、边研究、边探索,不断从机制、组织、制度等方面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如制定工作规程、开展工作评议和述职评议、规范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建立人大街道工作委员会和政协乡镇活动小组等,履行职责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区人大和政协组织都只有2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一些具体制度、程序和工作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和实际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我们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做好新时期人大和政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解放思想,奋力开拓,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完善制度,改进工作,增强实效,不断开创人大、政协及其常委会工作新局面。

篇7: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建市二十周年纪念大会。这是245万**人民的一大喜事,也是**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前来出席盛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

有为**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届班子领导、省部属在衢单位人员、驻衢部队和武警官兵,以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建城历史。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市,从此掀开了**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二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市历届班子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建市20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二十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二十年,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二十年。

这二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3.8亿元,比1985年翻了四番多,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400美元;财政总收入26亿元,比198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亿元,比1985年翻了六番多,年均增长24.8。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工业增加值比1985年增长21.8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生态效益农业蓬勃发展,建成绿色特色农业基地500多个、100多万亩。旅游、商贸、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逐步兴旺。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评价,**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综合实力列117位。

这二十年,**改革开放大步迈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改革促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市累计新批外资企业479家,实际利用外资近2亿美元。近三年全市实际引进市外资金122.2亿元。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先后与美国、日本、阿塞拜疆等国家的有关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企业改革攻坚取得重大突破,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体制机制活力日益显现。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行政管理体制稳步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财税、金融、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全面推进,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进步全面推进,**市和6个县(市、区)全部迈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县行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文化名市建设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先后荣获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等殊荣。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初见成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优势明显。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着力建设“平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这二十年,**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二十年来,我们注重打基础,增后劲,不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浙赣铁路复线和杭金衢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等级公路里程超过1000公里,**民航正式开通,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乌引工程、碗窑水库、城防工程、城乡电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中心城区“一城四区”的框架已经形成,建成区面积38.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人,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76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85以上的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乡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85年增长1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414元,增长8.8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7025元,增长61.2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2.8平方米和48.6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五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省领先,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目前,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费入学,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为82.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80,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为75.4。家庭来料加工业、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下山出库异地脱贫等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这二十年,**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全市上下心齐气顺。二十年来,我市历届领导班子讲团结、重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创新,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争先,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

绩。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实干,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十年发展历程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诗篇,二十年沧桑巨变是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二十年的辉煌成就,归功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源自于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凝聚着历届班子、历任领导的心

血和汗水。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和全市人民,再一次向所有为**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要紧扣经济中心,突出发展主题,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争取能快则快、既快又好的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重把上级精神与**实际结合起来,把学各地之长与创**之新结合起来,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团结务实,狠抓落实。善于用事业凝聚人心,用发展集聚力量,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事业,谋发展。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重在开辟未来。当前,**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市第五次党代会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全面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确立了“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明确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四个翻番”,争取到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超过45%,力争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管宏观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发展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最突出、最迫切的任务,都要坚定目标,增强信心,克难攻坚,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牢固树立特色竞争理念,发挥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营造特色环境,创造特色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坚持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统筹协调发展,注重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得实惠的事情办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坚持凝聚人心、集聚力量,团结拼搏共创大业。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弘扬创业创新文化,支持改革,鼓励创业,激励拼搏,让各种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各种创造源泉不断涌流、各种智慧潜能充分释放,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公论,使**真正成为创业者投资发展的热土、实干者施展才华的舞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辉煌的成绩已经载入史册,美好的未来需要共同创造。我们坚信,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宏伟的蓝图必将会变成现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篇8: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非常荣幸参加今天举行的纪念大会。省档案馆建馆50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省档案馆始终坚持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 不断完善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模式, 拓展服务领域, 积极推进“三个体系”建设, 努力完成“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建设任务, 档案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在此, 我受省委常委、秘书长李海涛同志的委托, 并代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向省档案馆建馆5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省档案事业做出贡献的全省档案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向老一辈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 我就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珍贵的文化宝库,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历史源远流长, 大约5、6千年前, 当人类发明了文字, 用以记言记事, 就出现了档案。从古到今, 档案记录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 大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 小至个人参与的社会活动, 都以档案的形式传承保存下来, 成为人类社会宝贵的历史财富。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档案工作,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档案是全党、全国人民各方面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它不仅对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有促进作用, 而且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当前, 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推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革新, 信息网络化、档案数字化日益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 档案工作的重心也逐步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 从党政机关转向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 甚至是家庭, 从服务党和国家转向服务社会、服务百姓。从目前档案工作的实际效用看, 档案已经成为一个地方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塑造、经济活动、城市建设以及日常生活中, 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全省广大档案工作者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认识所肩负的探索历史规律、鉴知发展大势、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的历史责任,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努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

二、筑牢基础, 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水平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服务基层, 服务群众, 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我们要进一步找准服务方向, 从档案工作实际出发, 着眼档案事业长远发展, 以丰富馆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 加大档案基础建设, 促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要不断丰富档案资源体系。档案资源是档案馆的立馆之本。当前, 档案产生的方式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档案服务的领域也不断拓宽。我们要努力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 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源接收征集机制, 在重点规范党政机关资源建设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档案覆盖面, 使档案资源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门类更加齐全。同时, 也要将重要活动、重大事件以及反映民俗民风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档案收集进馆, 合理的整合和配置档案资源, 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时代精神、适应民生需求的档案资源体系。

要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档案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 彻底改变“闭门守摊”的工作方式, 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料”、档案馆变成“思想库”。黑龙江有着极为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 省档案馆收藏了自1684年以来的档案文献和资料55万卷 (册) , 其中不少是档案精品, 极具文物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是省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反映了1683年黑龙江设治之后清代真实的历史面貌;清代的满文档案、满汉合璧档案鲜为人知;黑龙江放荒招垦档案数量浩繁;清代五大连池火山爆发的档案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黑龙江民国档案完整系统, 内容宏富;中东铁路档案独具特色;馆藏3万多卷日伪档案是揭露日本侵华罪行的铁证;革命历史档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开发北大荒档案、大庆油田档案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佐证, 等等。这些档案是黑龙江文化的积淀, 对于丰厚黑龙江历史文化底蕴, 提升我省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着力打造黑龙江档案文化工程, 充分挖掘我省优秀人才、风土人情、城市发展、民族历史等蕴涵的丰富资源, 进一步加强对档案资源的编研和活化利用, 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厚实系统的档案史料。

要积极搭建档案利用平台。档案资源只有在利用中才能体现应有的价值。为强化档案的公共服务性, 我省将打造“五位一体”的公共档案馆作为转型的主要方向, 相继建立了文件查阅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提升。下一步, 要继续创新档案服务方式, 强化档案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档案文化的成果。同时, 加强档案查阅和政府信息查阅窗口建设, 加大档案开放力度, 通过举办大型的黑龙江历史基本展览和各种专题展览的多种形式, 免费向社会开放, 使档案更加贴近百姓、贴近民生。

要加强档案基础建设和安全管理。确保档案完整与安全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地方经济条件制约, 我省档案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 普遍存在库容饱和、馆库损坏严重、功能单一、档案保管条件较差等问题。下一步, 要重点加强档案馆库建设, 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进行科学规划, 争取建设一批充分体现社会性、文化性、开放性、现代性和标志性特点的档案馆。要把确保档案安全作为首要条件, 以对党和国家事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档案安全工作, 坚决杜绝各类危害档案安全事故发生, 确保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 实现永久保存和利用。要采取有力措施, 加大对重点档案整理和保护力度, 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 抢救濒临破损档案, 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

要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信息化、“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加快建成档案资源信息数据库、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平台、政务信息管理平台、多媒体档案展示平台等, 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大力提升档案工作科技水平, 逐步实现省级电子公文的网上在线接收、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检索服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网上发布等, 为人民群众查阅、使用档案信息提供便利。

三、将档案工作积极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积极将档案工作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转变服务理念, 完善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水平, 努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取得新突破。

(一) 围绕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做好档案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央和省委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坚持自身改革和服务改革到位。要结合实际, 重新审视和检验档案工作, 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 夯实工作基础, 创新工作举措, 更好发挥档案“存史、资政、维权、育人”的功能。同时, 要从改革的大局和全局出发, 根据改革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 调整档案工作服务方向, 及时收集、管理和利用改革中形成的档案,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档案服务。

(二) 围绕服务全省经济发展做好档案工作。

当前, 全省工作重心是全力推进实施“五大规划”和“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档案部门要找准服务全省中心工作的切入点,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优势, 深入研究这些领域的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重大问题, 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积极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要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基础性作用, 切实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管。

(三) 围绕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档案工作。

要紧贴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档案工作, 使档案工作在服务民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结合做好就业、社保、救助、教育、医疗、人居等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民生实事项目, 整合民生档案资源, 加快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 做到民生工程推进到哪里, 档案工作就覆盖到哪里, 不断简化利用手续, 配备利用设施, 丰富服务手段, 为人民群众依法获取档案信息提供便利。

(四) 围绕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好档案工作。

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日益繁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事业, 积淀了丰厚的档案文化资源。我们要树立“大文化”理念,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龙江优秀精神等进程中, 充分发挥档案文化存储、文化传播等功能, 使档案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支撑。要依托现有档案信息资源, 组织开展丰富的档案文化活动, 吸引更多群众走近档案, 熟悉档案, 通过档案了解龙江的辉煌历史、灿烂文化, 感受龙江发展的巨大变化。同时, 要做好地方特色文化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物古迹档案等的抢救、保护工作, 使这些重要文化珍品得以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

四、大力弘扬兰台精神, 建设一支过硬的档案干部队伍

省档案馆建馆50年来, 一代代档案工作者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默默奉献, 不仅创造了巨大的文化财富, 也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档案部门特有的兰台精神。兰台精神是档案工作人员的灵魂和核心, 是一种团结和凝聚全体档案员工为档案事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拼搏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他们在“清冷”的岗位上干出了“火热”的事业。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档案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后, 要继续大力弘扬兰台精神, 以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推进档案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在这里, 我要强调的是, 做好档案工作, 档案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是关键, 特别是, 当前各领域知识呈爆炸式发展, 各类信息数量大, 更新速度极快, 档案干部一定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不断拓宽视野, 深入研究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 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着力培养档案学术人才、档案管理领军人物, 实现档案人才由单一专业型向复合多样型转变。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使那些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档案干部有干事的舞台, 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要关心爱护档案干部, 帮助档案干部解决实际困难, 营造一个风清气正、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激发档案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上一篇:美术教师的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农村远程教育制度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