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处扶贫案件得到的启示

2024-07-20

查处扶贫案件得到的启示(精选4篇)

篇1:查处扶贫案件得到的启示

查处扶贫救助案件得到的启示

——中共禹谟镇纪委

救灾款和救助金都是被救助对象的救命钱,历来被比喻为“高压线”,乱摸不得,谁要是不信这个邪教,不按规矩乱摸乱碰,不被击死,也要受伤。

案例回放一:2008年3月份禹谟镇纪委在新寨村开展下访挂牌接待工作中,了解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治安主任在负责发放2008年1—2月份的雪凝救灾款和灾民补助款时,没有严格按照金民发(2008)17号《金沙县民政局关于下发2008年雪凝天气灾害补助资金的通知》“每户只能发80元”的规定,擅自主张将两种款共计4600元按各村民组现有人口进行了平分。从而引起应得补助款农户的不满,反映非常强烈,要求追回他们应得的补助款。

案例回放二: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在负责发放2007年第四季度的特困群众救助金时,还有5户人家未及时来领取,为了不影响在县民政局报帐,当时就用他人的私章为没有来领款的5家农户进行代盖,并将5户人共计1300元钱存入信用社申请的个人帐户,报帐结束后,由于忙于其它事务就把此事忘记了,到2008年8月中旬县审计局对禹谟镇社会事务办2007年组织发放的各种款、物进行审计时,此款才在2008年8月17—21日补发。

镇纪委对擅自主张平分雪凝救灾款的村民委员会主任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取消了不是党员的治安主任资格;对迟缓发放特困救助金的工作人员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从两个案例发生的性质来分析:两个案例都涉及政府开展扶贫救济的社会事务办,被处分的人员都没想在其中捞取好处,只是没有及时按要求正确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一种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的表现。

从两个案例的暴露和查处过程来分析:平分雪凝救灾款案件是镇纪委主动到村进行挂牌接待时,群众才反映出来的,迟缓发放特困救助金案件是县审计局在审计中才发现的,从而说明我们群众法制意识不强,下级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核销帐务时,存在一定的把关不严现象。在查处两个案件调查取证时都非常容易,当事人都能积极配合调查组的工作,涉案违纪人员都能全面认识自己的错误,说明我们的事前预防措施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虽然两个案例涉案人员都受到一定纪律处分,但为了让个案达到处罚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对今后如何预防此类案件的再次发生,我们提出如下看法:

一、加强对镇、村干部的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在思想上时刻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思想道德意识教育。

二、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可以说工作制度各单位都制定得有,都挂在了墙上。但各单位制定的制度是流于形势,还是真正结合单位实际而制定的呢?在工作中又是否严格按制度执行这就很难说了。禹谟镇纪委查处的两个案例就是镇社会事务办在发放雪凝救灾款和特困救助款时,没有严格按制度按时按要求办理而造成的。

三、加强监督制约机制。乡镇设立的纪委就是负有随时对乡镇二级机构开展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的责任。在查处的两个案例中如果县民政局在划拨每一笔款时都主动向乡镇纪委进行通报,乡镇纪委就能及时对自己辖区内各项款项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监督,就不至于发生监督不到位和事前无预防措施的现象。乡镇党委、政府也要充分信任纪委的同志,要善于放权,不要把纪委看成是给党委、政府找茬的,开展工作对纪委隐隐瞒瞒,存在一定的戒备心里,出了问题才想起纪委的作用。

四、加强对干部的党纪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乡镇党委要积极组织干部对党纪法规知识理论学习,干部才能在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工作中才能自觉做到依法行政,这样就会减少和避免干部违纪违规的发生。

篇2:一起病死动物加工案件的查处

1主要案情

鞍山市千山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监执法人员在市场监督检查时发现某业户销售烧鸡。经了解, 此业户为南方人, 加工原料来源可疑, 怀疑其从事病死鸡加工。为了获取证据, 查出其非法加工场所, 执法人员采取了跟踪的方式。经过3 d的跟踪调查, 发现此业户确实在千山区某村有加工点, 执法人员秘密勘察环境后, 怀疑此处为病死鸡加工点, 并掌握了其加工时间。经过周密部署, 执法人员在该加工点加工时间进行了突击检查, 当场发现该业户正在加工病死鸡。执法人员表明身份后, 立即对现场进行控制, 录像取证, 并找到违法嫌疑人进行询问。违法嫌疑人赵某, 系安微人, 2008年6月到千山区租住临时房, 从事病死鸡加工, 加工点只有一口锅, 条件十分简陋, 环境极差, 现场发现的病死鸡是从周边市区养殖户低价收购的。该加工点无任何相关执照, 无相关检疫手续, 该违法嫌疑人对加工病死鸡的行为供认不讳。执法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依法取缔该加工点, 并对赵某进行行政处罚。

2法律依据和证据采集

对这起案件的处理千山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关键证据的采集上做了周密工作, 真正做到证据确凿, 适用法律准确。

2.1 法条适用及证据采集

2.1.1法条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五条第 (五) 项:“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下列动物和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下列动物产品:…… (五) 病死或死因不明的。”

证据采集:违法加工现场发现病死鸡、市场销售的病死鸡产品, 执法人员都进行了录像取证。

笔录:当事人承认收购的是病死鸡, 承认加工病死鸡。

佐证:执法人员对养殖户李某进行调查取证, 李某承认销售给赵某病死鸡。

2.1.2法条适用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二十条规定“兴办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和隔离场所, 动物屠宰加工场所,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并附具相关材料。经审查合格的, 发给动物防疫合格证。”

证据采集:现场未发现《动物防疫合格证》且当事人不能出具。

笔录:当事人承认未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

2.2处罚依据

2.2.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六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屠宰、经营、运输动物或者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动物产品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采取补救措施, 没收违法所得和动物、动物产品, 并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2.2.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七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 兴办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和隔离场所, 动物屠宰加工场所, 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 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

2.3行政处罚

该加工业主无《动物防疫合格证》、无工商部门经营许可证, 属于典型的加工病死动物黑窝点。动监执法人员按照上述《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 对该加工点依法取缔并对当事人赵某罚款4 000元。

3案情分析以及应对措施

3.1一条龙隐蔽经营形式

我们查获的非法动物加工点基本上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一条龙经营形式, 业主利用早、晚两段时间到周边镇、村养殖区收购病死动物, 然后在中午进行屠宰、加工熏制, 第2天早上到市内各早市、农贸市场销售。千山区位于城市周边, 是鞍山市肉类加工产品集散地之一, 熟食加工点较多, 人员结构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千山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进行了拉网式排查, 由千山区动监局牵头, 公安分局、工商局、镇政府、村委会配合, 不放过每一个隐蔽角落, 坚决取缔黑加工点和加工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

3.2违法者极其狡猾

非法加工病死动物的违法者以外地人居多, 往往在不同地区被查获多次, 反侦察意识很强, 他们选择的加工地点非常隐蔽, 对跟踪车辆警惕性也很高, 一旦发现就停止收购病死动物, 每查获一起案件都要昼夜跟踪2~3 d。针对狡猾的违法者, 一是采取换车跟踪的方法, 两辆车轮班跟踪, 执法人员在加工点昼夜蹲守, 等嫌疑人收购病死动物时再进行跟踪, 其他执法人员在外围等候;二是化妆跟踪, 执法人员化妆成捡破烂的、卖水果的接近加工点隐蔽拍摄获取证据, 以不引起他们的怀疑;三是昼夜监视, 违法者常常半夜、凌晨收购加工病死动物, 执法人员昼夜监视, 在非法加工点刚开始加工病死动物时, 执法人员就将违法者当场抓获。

3.3处罚执行难

篇3:查处案件线索失败的教训及启示

一、明确责任

这几年,各级审计机关对查处案件线索越来越重视,能不能查处案件线索已经日益成为审计组有无成绩以及成绩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项目是某县扶贫资金专项审计调查,现场调查时,审计组长抽查了8个项目,其中就有这个案件线索。审计组长发现,有一个村以工代赈修建的长约1000米的道路,仅仅修好才几个月的时间,道路两侧边沿已多处破损、路面多处有横断纹裂缝、路边杂草丛生,疑点很明显。事后查明,这是该村利用以前修好的道路,弄虚作假、重复申报骗取国家扶贫资金。发现疑点后,一名同志热情很高,主动请缨,审计组长同意由他负责跟进这个线索。

这几年,农村道路修建,牵扯到的部门和项目资金比较多。部门涉及发改委、扶贫办、交通局、统筹办、财政局等单位,项目有村村通、以工代赈、整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建设专项补助等。为了查清问题,这名负责人延伸了相关部门,多方取证调查,发现这个村几年来道路修建项目繁多、资金来源庞杂、支出内容混乱,项目互相穿插,村上财务管理极其混乱,无法判断扶贫资金到底用在了哪里。因为前期不了解情况,这位同志思想准备不足,时常暴露出畏难情绪,甚至打退堂鼓。审计组内部对查处这一问题,也产生了不同看法。最终决定由审计组长继续调查该线索,但已给当时工作带来很大被动。

明确责任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审计中发现线索不容易,但要查实更得凭真功夫。审计处(科)长要科学合理地明确责任,一般情况下,首先要看线索是谁发现的,谁发现的就由谁查到底,一般不宜临时调整。除非到了突破不了的关键时刻,可以调派其他同志增援,否则应该保持明确的责任主体。要注意干部承担责任的能力、责任意识、工作作风与任务相匹配。同时要强化协作攻关,查处案件的荣誉、成绩都由审计组共享,责任也应共担。尤其是遇到困难时,要采取组建攻关小组、请求外援等方法,强化合作攻关,增强能力,力求突破。

二、把握环节

案件查处,往往快到揭开真相的时候,情况就越复杂,而且此时现场审计时间也所剩不多了。当时审计组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们考虑能不能想个办法,一次就把证取齐、取全,便将涉及的各部门、镇集中起来,集中取证。事实证明,这些失误使得后期的审计调查更难,涉及到定性的问题最后没有办法查实,另外,查处的时间拖的太长,既影响了该项目报告的起草,又影响了下一个项目。

这是典型的冒进、急躁症,也是经验不足的表现。作为审计处(科)长把握审计环节,一要善于掌控重点。重点是明确责任人、抽调得力人员、协调好各方配合等。二是要切实把握好方法。哪些方法只能是审计组内部掌握的,哪些方法是可以向被审单位公开的,哪些是可以半公开的,都必须把握好这个“度”。三是节奏要能稳得住,切忌急躁、冒进。要一步一步仔细分析,稳扎稳打,坚决破除一招制敌、一次查清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到最后关头,即使时间再紧张,也要扎实证取,必要情况下可以申请增加审计时间。

三、注意取证技巧

取证贯穿于查处案件的每一步,比如在审计中实地看到村里的道路、办公和公益设施建设等情况较多,对有关文件、图纸、合同、成本等取证不及时;在与调查对象谈话时,技巧不够,有时光想着早点突破,过早抛出实质性问题,常常引起对方警惕,对谈话中发现的一些苗头性的疑点敏感性不足,当时不以为然,没有取证。等审计组回头梳理资料、整理工作时,又发现有价值,造成了被动,也是重复劳动,还因为已经引起对方注意,无形中加大了取证难度,甚至导致无法取证。

要想成功取证,一是要坚持及时取证。口里一边询问,手里一边记录,不管是和谁谈话,也不管是在路边还是在办公场所,一概如此。等谈完后,待其确认无异,当场签字。二是重要证据不过夜。对一些事关重大的证据,当事人往往找各种理由推脱、解释,甚至编假话欺骗审计组。对此种情况,审计人员应坚持一查到底,必须见人、见物,坚持重要证据不过夜。三是坚持多方取证形成证据链。对当事人当时陈述的事实,应组织审计人员兵分多路,同时找相关的部门、人员谈话取证,形成互相验证的证据链。这对那些找审计组要求更改证词的调查对象特别有效,也增强了审计证据的效力,更有助于移交后的处理。

篇4:查处扶贫案件得到的启示

2005年10月?熏我们朝阳区档案局依法对区属某委所属某单位丢失会计档案的违法行为给予了行政处罚。这是我们在《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修改后办理的第一起行政处罚案件。

一、案件查处经过

2005年7月14日,我局接到区属某委所属某单位的举报,反映该单位会计档案1990年至2004年的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账丢失。我局立即派人前去了解,情况属实。该单位会计6月23日向领导报告,出纳员形成的会计档案没有归档,领导询问,出纳员回答丢失了。7月7日,该委财务科对该单位进行会计基础工作检查时发现,该单位会计档案1990年至2004年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账不知去向,并发现2003年至2004年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账为后补。

我局决定成立3人案件调查小组,迅速展开工作,根据掌握的线索对照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制定工作方案。同时,围绕该单位会计档案丢失认定、责任认定进行调查取证,先后3次进行现场检查,与13人23人次开展询问调查,取得证据材料16份。事实清楚?熏证据确凿?熏认定该单位1990年至1994年和2004年会计档案的银行存款账、现金日记账确实丢失,属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认定如下:

一是该单位档案实体没有实行集中管理。1990年至2004年银行存款账、现金日记账没有按规定向主管会计档案的人员移交归档,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落实,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库房或专柜,长期存在安全隐患。违反了《档案法》第五条、第七条、第十条第一款,《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五条第二款、第十二条,《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十一条第一款,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第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

二是当事人出纳员没有依法办事。1990年至2004年会计档案的银行存款账、现金日记账未按规定向主管会计档案的人员移交归档,没有执行档案管理制度;公私物品混放杂乱;发现会计档案丢失没有向所在单位领导报告,也未报案。出纳员作为这部分档案的事实保管者,是档案丢失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违反了《档案法》第五条、第十条第一款,《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二条,《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第六条、第十一条第一款,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第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

9月18日调查结束。案件调查小组写出《XX单位丢失会计档案案件调查报告》及拟处理意见,经局长办公会研究讨论,本着事实符合要件、证据确凿充分、法律适用准确、程序合法的原则,做出了处理决定。2005年10月11日,分别向区属某委及其所属某单位送达了《限期整改建议书》和《行政处罚通知书》。依据《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项、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区属某委所属某单位警告,并处罚款10000元;给予出纳员警告,并处个人罚款1000元。责令区属某委所属某单位2005年12月30日前完成整改工作。建议区属某委对当事人出纳员给予行政处分。

区属某委对所属某单位档案工作未履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的责任,限期于2005年10月31前研究制定出整改方案;2006年6月30日前完成整改工作。

10月18日,决定执行完毕。

二、难点问题的处理

这是一起严重的档案违法案件,我们通过实践体会到,查处工作的关键是把握以下几个难点问题:

1、事实的认定问题,即1990年至2004年共15年的会计档案到底是丢失了还是根本没有形成?证据表明: 1990年至1994年的会计工作于1994年10月12日通过了区属某局组织的复查,有复查情况表为证;2004年的会计工作在2004年12月9日通过区属某委会计基础工作检查,有检查情况表为证;有证人证明,在给会计室帮忙时,看见当事人柜内有两排开本大小一样、紫红色和绿色的账本。据此证明:1990年至1994年和2004年6年该单位出纳确实形成了银行存款账和现金日记账。同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该单位1995年至2003年这9年银行存款账、现金日记账的存在,故只能确定6年的会计档案丢失。

2、丢失时间、数量要件的确定,即到底什么时间丢失、丢失数量多少是此案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纳员称这部分会计档案是在单位搬家时丢失的。据调查,单位搬家时领导专门研究了各环节工作,并明确责任到人,而且搬家当天一直到案发止,单位领导没有接到因搬家丢失物品的报告,故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档案是在单位异地搬家时丢失。因此?熏丢失时间、丢失数量两个要件的确定,只能以2005年6月前发现丢失的时间为准。具体丢失时间、丢失数量不能确定。

3、法律责任的确定,即到底都有谁应承担这起案件的法律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指的是谁?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的依据必须是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针对这一会计档案丢失案件,责任涉及到几个人:一是会计人员,没有按照《会计法》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履行职责,会计档案没有按时归档;二是办公室主任管理不到位(会计室设在办公室);三是领导作为单位法人代表负有领导责任。但是,《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没有相对应的罚责。法规只提到“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其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指的是谁,业务主管还是行政主管没有明确的法条解释。因主管人员责任追究没有充分的处罚法律依据,故此案没有对主管人员责任进行追究和实施处罚。

4、处罚数额的确定,即为什么罚单位10000元?个人1000元?依据《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项、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可以对该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出纳员个人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之所以确定单位10000元、个人1000元罚款额度,我们主要考虑,这是第一起行政处罚案件,不是以罚款作为主要目的,而是想通过这种手段,达到教育目的,使各单位进一步强化档案法制意识。另外,按照《行政处罚法》、《北京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规定,对个人处以超过1000元的罚款,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为了减化手续,故将罚额确定在最低线。

5、如何对待办案中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问题。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出纳员几次威胁说:“你们对1995至2003年会计账没有认定丢失、没有追究领导责任等处理不合法,我认识某级领导,我的同学在市司法部门工作,对你们的处理我会咨询他们,我会提起复议或诉讼的。”对于这些干扰,我们一方面不受影响,严格依法办事,同时,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教育处罚相结合,在做处罚决定时用好自由裁量权。

三、几点启示

(一)丢失档案是我国档案法明确规定的一种违法行为。但在本案中丢失档案的时间跨度、价值、数量之大是触目惊心的。这起案件告诉我们:

1、个别单位领导和档案人员依法治档的意识相对薄弱,在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方面不到位。档案法规规定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目前在不少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意识淡薄。此案中几任领导都说“没人向我反映会计档案不归档和丢失的事”。相当部分领导认为档案工作有人管就行了,缺乏考核管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2、上级主管单位档案室履行监督指导职责不到位。《档案法》第七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负责保管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此案中区属某委由于档案室档案员对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监督、指导的意识不强,加之兼职过多,无暇顾及对三级单位档案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也是造成违规现象发生的又一因素。

3、档案工作制度落实力度不到位。本案中该单位也制定、出示了《会计档案制度》、《会计交接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安全和保密制度》,其中规定了“及时记账算账,科学管理会计档案,做到妥善保管,存放有序,查找方便,不随意堆放,防止损毁、散失和泄密”等内容,但由于监督约束不到位,形同虚设;档案保管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库房或专柜,长期存在安全隐患,致使会计档案不归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部分会计档案丢失。

4、档案人员履行职责不到位。一方面,档案人员没有按照《档案法》规定,认真履行职责,不按制度办事,对长期不归档问题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也不主动向领导汇报,并没有明确提出改进档案工作的意见,造成档案丢失违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没有档案工作职位,使档案人员身兼数职处于应付状态,缺乏对档案工作的钻研与研究,造成档案业务素质不高,难以履行管理职责,影响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5、档案安全保管制度不完善。档案作为重要的历史记录,它的安全保管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档案利用和单位搬家、档案人员变动、交接等特殊情况下,相当部分单位没有把档案作为重要特殊的财产加以保护,没有明确具体的制度和预案,使档案安全受到威胁。

(二)这起案件的查处过程告诉我们:

1、领导的重视支持是案件查处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此案在查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主管副区长指示“要依法办案,严肃查处”。市档案局法规处处长、区法制办正副主任亲自参加案件讨论,及时给予法律指导。区属某委领导也大力协调配合案件调查。区档案局局长亲自挂帅指挥,特别是案件每进行到关键环节,多次召开会议集体讨论分析,慎重作出决策,保证案件查处始终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顺利进行。

2、执法人员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此案调查刚开始,执法人员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询问调查和现场检查,结论是“1990年至2004年会计档案的银行存款账和现金日记账丢失”。报局长办公会讨论,会上对这一结论提出质疑,认为没有充分证据证明1995年至2003年账目曾经存在过,怎么能谈得上丢失呢?否定了执法人员做出的初步结论。

3、行政处罚适用法律要正确。此案执法人员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适用了《档案法》第十条,确定当事人不归档的行为,就是据为己有。在局长办公会讨论时,提出不归档放在办公柜里或者为了加班拿回家,这样用“据为己有”一词显然不准确。

4、当事人的证言不能作为判断案件的惟一证据,要充分利用人证、物证和档案历史记录。此案发生后,我局围绕该单位会计档案丢失认定、责任认定进行调查取证。我们一方面先后与13人23人次开展询问调查,取得证据材料16份,另一方面通过查找区属某委移交进馆的馆藏档案资料,取得了记录该单位会计档案确实存在的重要证据,最终确定案件性质和责任的追究。

5、执法人员在行为方式上必须符合法定要求和法定的时限。此案在调查取证阶段,由于我们缺乏经验?熏案件查处领导小组反复对案件讨论分析,执法人员反复调查取证,占去办案时间的三分之二,导致后面程序的进行时间就比较紧张。由于我们调整及时,才保证了时限不违法。即在3个月内完成了立案审批、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结案等法律规定的所有程序,特别是当事人享有的陈述、申辩、举行听证和行政复议、诉讼的权利,执法人员都在法定的时限内依法告知了当事人。

6、收集和制作的证据材料要做到合法、有效,足以证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程度和后果。如:收集的证据材料要加盖单位的印章,并有提供人签字,笔录文书中要详细记载执法人员出示证件、亮明身份的情况,要注明被检查(询问)人对笔录的意见,即有“记录属实”、“情况属实”等字样并逐页签名。

上一篇:关于公司策划销售项目所需协助人员安排工作的请示下一篇:信息院通知下发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