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荐人考试的一点感受

2024-08-03

保荐人考试的一点感受(精选6篇)

篇1:保荐人考试的一点感受

保荐人考试的一点感受

一、资料运用

1、教材

在从业资格考试的教材中,《证券发行与承销》无疑是最重要的,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下午的《投资银行业务知识》考试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在这本书上找到答案。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也很重要,也要反复地看,上午的考试《证券综合知识》中,很多证券方面的常识就是来自这两本书。《证券投资基金》中,考试也会有些内容,但不算多。

《证券投资分析》中,宏观经济中的那一章很重要,近两年考题中的GDP、CPI、国际储备、基准利率、选择性政策工具、货币层次、我国的汇率政策、财政政策等,均可以直接在这章找到答案。与其说是考什么《货币银行学》教材与《国际金融》教材中的金融知识,倒不如说是考这章的宏观知识。

这里想强调的是,对这几本从业资格的教材一定要重视。有些通过了从业资格考试的同志认为,从业资格考试很简单,所以也认为从业资格教材的内容也很简单,不重视。但是同样的教材,不同的考试,完全可以考出不同的难度。从业资格考试是单选(四选一),选项内容直接从书上摘下来的;而保荐人考试是不定项选择(一般五个选项),选项内容大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改编一下的。

以下对其他指定参考教材说明一下:

1、《证券知识读本》(2006年修订),周正庆主编,如果就平时课外阅读来说,这本书编得挺好的。但遗憾的是,考试大纲没有按这本书的内容和顺序来编,07年备考中,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当然,这也不能说明这本书对备考没有用,自己考虑吧。

2、《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戴相龙主编),这本书考的内容也不算多。07年考了P231页的“五级贷款分类方法”,但考的太深了,根据一些数据计算风险的拨备率,而书中只是一些概念。

4、《证券发行上市审核工作手册》(2006年修订),、俗称“黄宝书”,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这本书属于工具书,是一些文件汇编。这本书是很重要的一本书,有较多考试的内容。但是,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教材中有讲述。这涉及到学习复习主线的问题,即是以从业资格考试教材为主线还是以黄宝书为主线。考试大纲基本是按从业资格考试教材的内容顺序列示的。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吧。

5、2007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审计》,从考试大纲可以看出,《会计》书中的章节内容几乎都列进去了,所以会计教材要全面的看。考试大纲只是列了《财务成本管理》及《审计》书中的部分章节,只要看大纲中列有的内容就可以了。《税法》中的内容,大纲也列了很多,但税法的内容其实是很细的,不容易真正弄懂弄会,我个人并没有看这本书(自认为税法基础好),答题都是靠以前的知识,07年考试考了两分税法。所以,我也不知道建不建议大家看税法这本书,如果要看,肯定要花很多时间才有点效果;如果不看,好像又漏了两分考点。自己考虑吧。

6、《货币银行学》(黄达主编),个人觉得07年指定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不如06年指定的那本教材好。06年的那本教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例如,很多教材都提到巴塞尔协议,但都不如06年的教材讲得透彻。

7、《国际金融》,考的内容不算多,不超过两分,好像考了个离岸金融市场方面的,还有一个外汇储备方面的(也可归入证券分析中的宏观分析)

8、《财政学》,陈共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考试内容不多,按大纲复习就可以了

9、《期权期货市场理论与操作》,今年期货考的内容不算多,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与《证券交易》中的期货知识便足以回答相应的考题。当然,不知道明年会怎么考。

2、充分利用以前的考题

有人认为,以前考过的题目不会考了。但是,我们要做的是全面复习,而不是去猜题。而且重要的知识点可能年年都会考,07年有个别题目几乎和06年的一样。另外,看以前的考题,就可以知道某个内容是个知识点和考点,这就让我们去留心这方面的内容。如第一次参加考试,那更要研究以前的考题了,否则,你都不怎么清楚考试是考什么内容的,复习就会有一定的偏差。

3、适当地做一些题目

个人认为,如果只是看书而没有做一些练习,效果可能不会太好。看书的时候,好像自己知道了,但真正合上书一做题,就做错了。

《会计》可以参考一些注册会计师的辅导书,个人推荐北大东奥策划的那套辅导资料,这套资料目前公认的备考注册会计师考试最好的辅导书,讲解和习题都很经典。《会计》是由张志凤编著,可以买他的轻松过关之二或轻松过关之一,叫《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指导及全真模拟测试》,可以把客观题做一下,因为时间的问题,综合题可不做。

法律方面也可以参考上述北大东奥策划的《经济法》。也有些人用司法资格考试中对应的题目,对此,我没有用过,可以问一下他们的看法。

证券知识方面,可以做点从业资格考试的辅导书。虽然该辅导书的题目的内容很简单,几乎都是书上的原文、不带任何转弯,但是除此以外,找不到别的证券方面的题目(也可能是我不知道),有还是比没有好点吧。

财务管理方面,我也找了上述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书中对应的题目练了一下。不过,今年考试考得很少,只有3分。

审计方面,我也找了上述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书中对应的题目练了一下。不过,今年考试考得很少,只有1-2分。

另外,考试考多了,做题做多了,也应可以学会自己归纳知识点,自己给自己出题目,弥补缺少辅导练习的不足。如《证券发行与承销》,自己至少可以归纳两三百个考点,背下来。《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也都可以分别归纳一两百个考点。《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分析》中的宏观经济也可以归纳不少考点。第一次归纳提炼这些考点时需要不少时间,然后反复看,看到后面,可能只需要一天就能把这些考点全过一遍。

如果在深圳,以上提到的练习书在红荔路图书馆对面的金融书店都应该有得卖。

4、充分交流

如果有一帮同学,封闭式的学习,那是比较好的一个事情。大家可以在课余、休息时间或专门抽出时间来交流心得、互相提问等。因为保荐人考试的试题资料很少,需要通过互相交流提问等来加深印象。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看书,证券方面又没有相应质量的题目,会有很多盲点,会有很多自己不注意的地方,有时候自己根本没想到那也是一个知识点。

二、平时的准备工作

可多了解证券方面的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如没有开户买卖过股票的人,就要去开个户,买卖点股票,体验一下;也可以去申购赎回一些基金;也可以去看看股东大会网络投票;也可以关注一两个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中公告预申报稿开始至上市交易的整个过程中的程序和文件。

总之,目的就是增强感性认识、减少抽象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考试内容变数

考试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变数。据他人回忆,04年的时候,考了很多财务管理,06年考了很多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财务管理考得不多,但到07年,考了很多法律的内容,而会计的内容考得又少了一些。这可以看出,这个考试还不是很成熟,命题者也是在思考探索。

但不管怎样,证券、法律、会计知识对开展投行业务都是很重要的,考试也应该是重点。我们只有按大纲有重点地全面复习,以消化考试可能的变化。

四、结束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还有句话叫“天道酬勤”。从现在开始准备吧,就当再参加一次高考。

以上仅为个人的一点感受,对于复习的时间、内容、方法等,请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出调整。

篇2:保荐人考试的一点感受

保荐人代表是稀缺资源(可能监管部门觉得保荐人代表太多了,即不便于管理,还要受到舆论关于当初决策实施这一政策的种种责难,并且也利于实际发挥其对发行人的监督作用,反倒是会增加保荐机构的人力成本),对于目前的中国,但凡是稀缺资源,关于如何分配才能体现公平,很多都是采取“选拔性的”的考试。各位仁兄想想自己当年参加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那题出的不也是如此,没办法!名额稀缺嘛!既是“选拔性”考试,那绝大多数人注定是要被放倒的,这话估计各位仁兄上学的时候都听辅导老师讲过。因此,本人今天不想探讨:出题人多没“人性”、该考试能证明考过的人比没考过的人能力强多少以及计算器都不让用之类的问题。至少因为被“自虐“了三回,能够总结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应对考试的“道道”,希望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关于考试的难度

如上所述,保荐人胜任能力考试主要目的不是测试每个做投行的业务水平有多高,主要目的是找到高考分的人,以便在分配资源时,即保荐人代表头衔,保持相对的公平,好比累计投标询价的道理。各位仁兄再想想“博弈“的道理,假设通过率只有10%,而当年有30%的人认真准备了考试,如果想仍然保持既定的通过率,就必须大幅提高试题的难度,比较有把握的方法是:

1、超出考纲范围。常规性考点已考过多次,不论怎么出,都无法增加难度,但如果你没复习过的考点,你一定是答不出,除非你是”先知“。

2、加大计算量。在不给你计算器用的情况下,即便你心算能力强,你也总要消耗时间吧,对了,这就达到了增加题目难度的目的。要知道180分钟做100道选择题,做一道题的时间平均也就两分钟。

3、增加题干的长度和绕弯程度。这是最有效的也是最隐蔽的提高试题难度的方法,而且不像超出考纲范围那样容易受到考试人的责难。增加题干的长度最重要的功能是消耗考试人只有2分钟时长的宝贵做题时间。绕弯就不用说了,弯绕的多了,光你搜索大脑记忆,思索、加工和分析信息所要消耗的时间都海了去。当然了,如果你大脑的运算速度也象IBM所产的“深蓝“一样的话,估计这招就不管用了。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就是想说:保荐人代表胜任能力考试挺难的!不似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看一遍书就能过,有些人甚至不看都能过。

二、如何准备才能确保一定通过 其实确保一次通过的方法,谁也不敢说,或者说出来了,不具备操作性。因此,本人想跟大伙分享的实际是:大概要复习到什么水准,能保证你有70-80%的概率可以通过考试,除非你临场发挥失误(毕竟不需要你考满分,照着能考七十分的水准复习,即使发挥稍有点失常,也是能过的)。本人总结一下,主要有三点:

第一,纯熟地掌握80%的考点,如果能有90%更好。

纯熟的概念就是你能在看到试题不超过30秒内就知道出题人想考你什么知识,会设下那几个圈套绊到你(如果题干长的话,可适当放宽的1分钟,再长的话,你可能无法在2分钟时长内做完该题)。纯熟地掌握考点,光我该死一遍一遍地看书不行,也太慢,比较好的方法是按大纲温习过一遍全部考试内容后做一些模拟题后再次及多次温习和巩固考点,尤其是主要考点。当然模拟题要足够接近于真题即考试题非常重要,接下来就是模拟题从何而来,关于这个问题,本人下面会说。

关于掌握的概念,主要不是生记硬背(你若拥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不在本人讨论的范围),而是理解记忆,即你需要明白一条规定的来由,这样规定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举个例子,《证券法》第六十九条“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此考点是如果认定造假行为,确定发行各参加方“有罪”的方法不同及其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在监管部门来看,如果存在造假的事实,发行人是100%有罪的,无须给予辩解权利,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发行人的高管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以及保荐人是过错推定责任,即监管部门先假定你有罪,给予辩解权利,得自己证明自己无罪(好像比较难哦),承担连带责任;而发行人控股股东则是过错责任,即监管部门得找证据证明你有罪。

不过,考点也不是都能理解记忆的,比如,让你计算证券公司净资本指标是否符合监管要求,你需要先记住很多的比例,比较容易搞成一团浆糊的那种,唉,这就没办法了,只能生记了,本人的经验是考试前一天晚上甚至考试前再强记一下,能管到考试就行了。

第二,加强分析和计算能力,争取不用计算器就能准确的完成一道复杂计算题,而且时间不超过2分钟(有点苛刻和缺乏人性吧,没办法,谁让你要参加这样的考试。各位参加考试的仁兄应该感受到:昨天下午那科,这种题还是比较多的)。加强分析和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主要说说怎样实现,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考前早点做些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模拟题,别觉得太偏了或没意义,主要目的是加强分析和运算能力,当然同时也能巩固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各位仁兄一定注意到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次通过保荐人考试的很多都通过或参加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考前参加注会考试太苛刻了(如果你有这时间,那更好不过了),大伙都还要做项目,买本注会题书自己做做可行,实在没时间,能看懂例题也行。

第三,考前一次逐字逐句的阅读所有考试内容(范围尽量的广,尽量多的涵盖当年新增的法规),再加按不同层次(主要依据于你是否记住了和记忆的准确性)多次的重复和巩固也非常重要。

三、关于复习时间

我相信,这是很多位仁兄抱怨考不过的主要借口,其实想想真是没时间嘛,也不尽然,把打球和陪老婆逛街的时间牺牲掉,再加上一些零碎时间和考前一个礼拜休假突击就够了(不过,还要取决于仁兄的基础如何,即使差点,早动手也是可以避之的),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嘛。本人认为,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时间,想想“挤牙膏”和“海绵”理论吧,而在于心理上工作和复习这两个角色能否快速转换的问题(这好像是属于EQ的问题,记得有人曾讲过的一个例子,一个温州个体户老板,29岁就创造了一年十几亿销售规模的辉煌业绩,因偷税太多被国家税务总局盯上了,专门对他下发清缴欠税的通知,封了他两家店,这哥们跟没事似的还在张罗着开新的分店计划)。比如,一分种前你还在改招股说明书,一分种后要利用一个空挡看几页会计书。是的,这比较难,但习惯了也就没什么,好像刚开始干投行那会,不大能习惯“起得比鸡还早,干得不驴还累”。嗨,想想考过了能给你带来的未来价值,值也。

三、关于考试模拟题

这是保荐人考试的另一个难点,没题做,不象注会考试。因为发展时间短(才三年时间,今年才是第四次考试),市场太小,专业提供考试指导服务的组织或公司也不太愿意往这个领域投入资源,另外,专业性太强,模拟题也不是一般非专业人士能编的。

篇3:塑造人物的一点感受

一、理解人物是塑造人物的关键:

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 概括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理解人物, 二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 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要完成角色在剧中的使命, 首先一定要正视这个角色, 对这个人物做充分的准备, 要知道我要做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 在排练和演出中准确并迅速地抓住人物感觉, 尤其是心理和形体感觉, 并在反复的创作过程中用心演泽, 不断去探索体会人物新的心理内涵, 再调动并运用自己各种舞台表演技巧, 去表现人物, 充分使所演人物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得以准确而艺术的呈现, 这样的角色和故事, 一定是精彩的。

二、挖掘潜台词是为把握人物提供依据:

众所周知, 如果说根据剧情理情结构变化, 合理设置并巧妙解决冲突, 是舞台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那么, 我认为解读人物内心, 把握其思想, 是塑造人物、服务剧情发展的有效途经。实践告诉我们, 从潜台词中理顺人物的心理活动, 也是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潜台词是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思想、愿望和目的。斯坦尼说:“潜台词是角色的并不明显的, 但在内心感觉到人物的精神生活, 它在台词字句底下不断地流动着, 随时都会给予台词以依据, 赋予台词以生命”。作为演员, 准确地把握人物内心, 挖掘存在于人物内心, 盘旋于人物思想中想说又不曾说出的潜台词, 对塑造一个成功的舞台人物形象,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丰富表演手段必须苦练业务技能:

戏曲演员的业务技能, 也就是“唱、做、念、打”这四种艺术表现手段, 也是一个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功。顾名思义“唱”指的是唱功, 曲唱千遍自转弯, 就是指多唱多练, 流畅优美, 声音才会圆润通透, 富有感染力;“做”指的是做功, 就是“手眼身法步”, 我们称之为戏曲的灵魂, 也即表演。“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戏曲表演技巧很多, 要通过不懈的磨练, 才能运用自如, 得心应手;“念”指的是念白。戏曲界有句行话叫“千斤念白四两唱”, 这句话虽然夸大了念白在戏曲表演中的功能, 也说明了戏曲念白的重要性和它的难度。念白的功能是通过角色的独白、角色间的对话和对事物的表叙, 使观众很快了解剧情的进程始末;“打”则是指武功, 这是每个演员必修的功课, 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唱做念打”四者有机结合, 构成完整的戏曲表演体系, 只有具备了过硬的“四功”才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彰显戏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作为戏曲演员应该明白其在创作表演过程中的重要性, 如果缺少过硬的基本功, 就失去了舞台创造的手段, 就难以创造出鲜活的舞台人物。俗话说“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苦练基本功, 丰富自己的表演手段, 在艺术实践中学会体验和合理运用唱做念打的艺术功能, 才能为塑造人物形象增光添彩。

四、演好每个角色, 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我觉得作为一名戏曲演员, 应当重视生活对艺术的滋养, 艺术源于生活, 并高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唯一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戏曲艺术离开了“源头活水”, 戏曲所表现的程式就会干枯空洞。演员如果离开了“源头活水”就会缺乏活力, 缺乏表演依据, 缺乏内在情怀, 所以平时要有意识地去观摩身边的人与事, 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养分。

篇4:对新教材的一点感受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探究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

48(2007)7(S)-0031-2

江苏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已经一年多了,作为一名高一物理教师亲身实践了一年新课程,下面我就谈谈对新教材的一点认识。

1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1.1 新教材强调三维目标,突出探究教学

“人教版”新的共同必修教材在内容安排上较之以前的旧教材有了重大改变:首先,插入了很多探究性实验,操作步骤的标题更加醒目,实验思路更加明晰;在许多规律课之前开设了一节专门的探究性学习课,各节课内又插入了“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做一做”等。这些实验使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真切的过程体验、锻炼科学思维、应用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进行透彻的概念理解和规律探究。其次,章节知识排列更加系统合理。有些内容的呈现次序进行了前后调整。比如,《力》与《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进行了前后对调;《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一章也调整到了《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这两章之前;本在高二热学中安排的《能源和能量耗散》,也被前置到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有些内容作了合并简化:像《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超重与失重》这些本来在旧教材中作为独立的三节内容,现在被压缩成一节课。所有的这些调整不但加强了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降低了高中课程前后内容的台阶,使得知识的排列更加系统合理、梯度更加有序,而且能使新学的知识及时得到运用。再次,替换了一些简单陈旧的题目。如,《功率》和《平抛运动》的例题都被更换。最后,新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正文主体之外,大量的类比、比喻漫画的插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准确理解。如,《摩擦力》一节,说明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的小孩子推木箱插图等;画龙点睛的名人名言的及时出现;注重物理前沿知识渗透的实例,如《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添加到了《重力》一节;有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图片和事例;设置了“科学足迹”,分别回顾了“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牛顿科学生涯”;安排了“科学漫步”,分别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黑洞”等;也有专门的STS知识介绍,像“速度与现代社会”,“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生活”。对科学研究史料图片的挖掘整理,珍贵历史照片的重现等栏目都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印刷纸张色彩丰富、避免了单调;教材最后附上了“课题研究”,必修Ⅰ的最后还介绍了实验的重要性、如何做好物理实验、误差和有效数字。总之,从实质内容的变化到外在结构的改变,新教材都紧跟了时代步伐。

1.2 新教材要求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再有本事、再能讲,也代替不了探究实验,不可能把新教材中的多节专门设置的探究性学习实验、每节课中的演示实验用嘴给说全了;学生也不可能只看看教材中实验的文字介绍就能掌握做实验的技能,就能理解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案、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切切实实的转变满堂灌的老观念、在黑板上做实验的坏习惯,必须务实地开展探究性教学;学生也不能还是老习惯,上课很少积极独立的思考,就等着教师填鸭式的“喂吃”,要积极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要学会主动“觅食”的本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在教师的有效引领和细致组织下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热火朝天的探究。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各个环节中,学生都要有出色的表现、得到全面锻炼。

2 新教材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知识调整后,给人感觉是深浅不一,难易有些失控。有些知识难度偏大,能力要求的台阶太高。像《必修Ⅱ》中去掉了原教材“功和能”一节,使得师生利用功和能的知识,高屋建瓴地把握全章的能力大大弱化。因为原教材中这一节虽然内容很少,很不起眼,但它对于随后定义动能表达式、建立动能定理、定义重力势能、理论上推导和证明机械能守恒定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新教材去掉这节后,虽增加了一节《追寻守恒量》,但仍无法替代原来的《功和能》一节课。动能表达式、动能定理完全靠学生自己做实验探究;功与能之间的关系靠学生自己慢慢去探索、去领悟,导致功能关系被隐化、模糊化。这给人的感觉是为了贯彻探究理念而机械的设置探究实验。相反的,有些知识的简化又太草率。比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超重与失重》、《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这些原本是独立的三节课的内容现在被合并成一节课,本意是想利用刚学到的应用牛顿定律解题的方法直接去解决要另花两节课时间去讲的“超重与失重”、“共点力平衡的条件”,是想节省时间、一步到位,但实际情况是教师一节课要么讲不透、要么讲不完,很难完成教学进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新设置的一些探究内容挖得太深、被删除的内容再次重现。比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些探究性的实验一节课能不能很好地完成、学生的探究到底能进行到什么程度?值得思考!而斜抛运动的规律、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开普勒第二定律的重现,这些本是老甲种本上的、而且被以前教材或高考大纲明确删除的内容又被重新启用,也许是为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可是越拓展,学生的包袱越重、课堂容量越大,师生的负担越重。

最后,新教材使用的符号前后不太一致。《必修Ⅰ》第一章时间、时间间隔用“Δt”、位移用“Δx”表示,等到第二章就变成用“t”表示时间,而到《必修Ⅱ》中又用“l”表示位移,这种变化又有多大的意义呢?能不能一步到位、统一起来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大昌.我对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认识.www.pep.com.cn

篇5:学习几何画板的一点感受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的好处。

(1)、有较强的绘制几何图形以及函数图象的功能,在作图中保持几何关系的不变性(如:中点、垂直等),大大方便了计算机的作图。

(2)、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是联系数学直观和抽象的主要工具。使用《几何画板》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展示了数学美。例如:勾股树的展示。

(3)、能动态地演示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比较容易地突破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把数学的抽象思维变成了一种现实。

(4)、方便的计算功能。计算测量线段的长度、角的大小。

(5)、变换功能使图形变换变得更易于操作。

二、《几何画板》运用中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几何画板》首先要熟悉软件的功能,还要结合数学问题本身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及不变性。

(二)、运用《几何画板》中的颜色功能,有利于强调或区分部分图形,帮助学生理解。

(三)、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去自助的研究数学问题或探究数学知识。《几何画板》的操作比较简单,学生易于上手,让学生学会利用《几何画板》去研究数学问题,从面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习题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正方形OFEG与边BC,CD相交于点N、M,求四边形ONCM的面积。该问题解决关键在于得出四边形ONCM的面积与三角形OBC的面积相等,引导学生注意四边形OFEG的运动特征,让学生应用《几何画板》的动画特征,转动正方形OFEG,观察四边形ONCM面积的变化,从而探究出S四边形ONCM=S△OBC的结论;

篇6:谈谈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谈谈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前不久有人吵着要消灭中医,那是痴人说梦,或者是故意炒作,以求出名。今天我把我曾经放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网站上的一段帖子,已经网友的回帖登出来,供大家批判。

一、不应该对中医中药持否定态度。在没有西医传入中国之前的许多许多年前,中国人完全考自己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很多植物可以治病,也发现一些特别的动物或动物成份可以排毒、散坚等等,除了药物外,我不懂得各种理论,比如阴阳五行,水火木土金,经络,针灸等等怎么会被发现可以治病的。我们必须承认“存在”这两个字,第一,中医中药历史悠久,已经存在到今天;第二,中医中药的确能够治病,无需循证医学来证明疗效“是否”,而是要中西医共同回答为生么,回答为什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为了进步。这是中医必须向西医学习的。

二、中西医结合。现在又很多人把中西医结合误解为“中药+西药”,实际上有些人就是这么做的,不信?很多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使用抗生素的数量比西医还要多,档次比西医还要高,但是,同时他们还在给病人喝汤药。同样,有些本身是西医,为了显示自己的多长,也在开西药的同时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张中药处方来。还有一种现象,不知能否称为荒谬:在病历的末尾,竟然有两种诊断:一是西医诊断,如“支气管肺炎”;二是中医诊断:比如“痰症”云云。这是“一国两制”吗?我不知道这种诊断模式何时开始流行于祖国大地的,但是肯定有“有关部门”要求的。

三、现代中医生很尴尬。我不是说现代中医,我指的是“医生”,从中医药大学学习的课程是中西比为3:7,或者4:6,结果,由于接受了西医的影响,经常和自己打架,因为他们经常不能说服自己,经常发现还是西药管用。他们其实很痛苦。这一点我可不是猜测,是有调查研究的。

四、西医误解中医。最典型的例子是英文翻译惹的祸:中医的心、肝、肺、肾等,被早年学西医的肤浅地翻译为:heart,liver,lung,kidney。中医先生莫名其妙:我那心

2013 压根就不是你那heart,我那肺也不是你那lung,你们非要说我们的心不科学。就中文字的存在而言,“心”这个字没准比你那个heart还要早得多,当初我们中医对“心”的理解包括了心脏、脑和意识,其内涵可比你西医那个heart要强多了,你们硬要把我们的心弄成heart,是你们无知。挺有道理,我同意。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心”这个字绝对是像形文字。

五、吃什么补什么。这个是我最不能理解的。红枣、赤豆、花生衣都可以补血,因为它是红颜色吗?再比如,吃动物器官补人的相应的发生病变的器官。我1984年患肺结核,可吃了不少猪肺。又比如三鞭丸治疗阳痿。这又叫人怎么评论呢。在我的行医历史上曾经让我哭笑不得过:一位黄胆的病人,中医嘱咐不能吃橘子和蛋黄。这是吃什么补什么的反论。

六、经络理论。中医的经络我相信是一个很深奥的系统,只是迄今没有被发现。但是,中医、西医都想要从解剖上去把那个“经络”挖出来,据说有一位研究了一辈子经络的医生(我不知道是中医还是西医),最后仍不能成正果,只好作假交差,可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能作假呢,后来被揭穿,自杀身亡。我以为,如果用西医的理论解释,经络可能就是细胞因子网络,或者是由神经介质网络组成的一种系统,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中医们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七、分裂祖国的行为。什么中医,中医就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可是我们现在还有藏医、蒙医、云医。我就纳闷,中国由很多少数民族组成可以理解,但是怎么能允许在一个“大中医”之下出现藏、蒙、云呢,遗憾的是,这些藏蒙云并不是大中医的分支,而是独立的,如此,岂不是有分裂祖国之嫌?哪一天再搞出个疆药、昆药、甘药来岂不乱套,在中国国土上出现的这些少数有民族特色的诊治疾病的医或药却要独立于中医药而存在,有点不可思议。

八、个别不自重的行为。少数中医有不自重的行为。举几个例子:1999年,我任感染科主任,一位中成药的医药代表向我推荐他们的治疗乙肝的药物,拿来的药物介绍首先猛猛地把伪科学、伪药批判了一通,然后推出自己的药物。我注意到有一张数家医

2013 院共同临床验证的结果表,其中第一项写着:HBsAg的转阴率60%!我看见到这个数据丢给他一句话:你立即离开我的办公室!同年,某大学的博士生研制了一种所谓基因治疗方法,并且制成了药物,并获得国家批文(当时还没有SFDA),该药在上海隆重上市,当时我参加了上市会,记得是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邬祥惠教授和上海市原传染病医院巫善明院长做的大会主持,那位“发明人”在会上做了主报告,原来他做的课题就是用某一味中药做了细胞模型实验,发现对某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的mRNA有调节作用,于是就成了基因药物。两位主持人非常愤怒,因为他们觉得被欺骗了,毫不客气地指出其谬误,当时震惊了上海市的感染界,几乎没有一家医院进这个药,但是新闻媒体不管,照样登他们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报纸用了一个整版登载,于是这家药厂在医药商店赚了不少治病心切的患者的黑心钱。还有人公开声称有治疗慢性乙肝的“祖传秘方”,我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指出:1965年Blumberg才发现“澳抗”,并随后发现DANE颗粒,确定了过去所谓“血清型肝炎”的病因之一是乙型肝炎病毒,那么这个“祖辈”也就40岁左右!2003年,上海有一例“必须”救活的SARS患者,从外地请来一位高人,开了一张中药方子,声称3天后体温必将正常。我不记得其中有一个什么很厉害的药物,他给的剂量是通常剂量的20倍。上海的中医不敢配药,请示了一位中医出身的市领导,他大摇其头并指示:要慎用。大家是否记得降糖中药中放入优降糖使人致命的事件?当然这些不自重的事例毕竟少数,但是造成的影响很坏,比如老毕指出的那些个药名一眼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西医也是如此,假药也是满天飞,“齐二”的事件是极端的例子之一。我是想说明,做医药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弄虚作假,不要把病人的性命和健康当儿戏。中西医皆应如此。

以下是一位网友的针对性的帖子:

一、不应该对中医中药持否定态度。在没有西医传入中国之前的许多许多年前,中国人完全考自己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很多植物可以治病,也发现一些特别的动物或动物成份可以排毒、散坚等等,除了药物外,我不懂得各种理论,比如阴阳五行,水火木土金,经络,针灸等等怎么会被发现可以治病的。我们必须承认“存在”这两个字,第一,中医中药历史悠久,已经存在到今天;第二,中医中药的确能够治病,无需循证

2013 医学来证明疗效“是否”,而是要中西医共同回答为生么,回答为什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为了进步。这是中医必须向西医学习的。中医中药的疗效是不可否认的。

中医很早就用青蒿治疗疟疾,行之有效,但青蒿素的历史才有多长?如果中医能多几个“青蒿素”就好了。但反过来看,青蒿素还是中药吗?苦参素、黄连素、丹参滴丸、联苯双酯还是中药吗?

二、中西医结合。现在又很多人把中西医结合误解为“中药+西药”,实际上有些人就是这么做的,不信?很多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使用抗生素的数量比西医还要多,档次比西医还要高,但是,同时他们还在给病人喝汤药。同样,有些本身是西医,为了显示自己的多长,也在开西药的同时煞有介事地开出一张中药处方来。还有一种现象,不知能否称为荒谬:在病历的末尾,竟然有两种诊断:一是西医诊断,如“支气管肺炎”;二是中医诊断:比如“痰症”云云。这是“一国两制”吗?我不知道这种诊断模式何时开始流行于祖国大地的,但是肯定有“有关部门”要求的。

不知是谁提出来的中西医结合?是否因为中国有中医,所以自然就要有中西医结合?个人认为现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以及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其实就是中医中药的西化,已经彻底抛弃了中医的精髓,对于中医来说就是走上一条不归路,这样发展下去,中医只有死路一条。相信最终得到的绝不是中医的实质而是一堆零散和肢解的分子、元素罢了。西医有什么先进项目与指标,立即拿来主义,跟得紧,你说搞西医的国内跟着国外跑便也罢了,中医的你跟个什么劲啊,小日本的汉方研究那也叫中医啊,彻头彻尾地中药西化,玷污“汉方医学”这样的名头了。整来整去,把好好一个小柴胡汤搞成具有肝损性,人心惶惶,好象中药都是毒药,扯淡!看到文献上连篇累牍的中医药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学、蛋白组学研究等等,心中只有阵阵悲哀感。中医何去何从,天晓得?也许现在所作的工作与研究是通往揭示真相的一个阶段,甚至是必然的过程,但绝不是答案。这条路感觉越走越窄,离真相越来越远。

说到双重诊断模式的问题,的确是有关部门的要求,现在中医病历的书写基本是在西医的大框架下,硬加进了一些中医特色,如辨病辨证依据(相当于西医的诊断依据)、4

2013 中医的鉴别诊断,在诊断上要求执行双重标准,我想,这也是现在中西医结合的体现之一,硬生生地“中+西”罢了。很牵强。

三、现代中医生很尴尬。我不是说现代中医,我指的是“医生”,从中医药大学学习的课程是中西比为3:7,或者4:6,结果,由于接受了西医的影响,经常和自己打架,因为他们经常不能说服自己,经常发现还是西药管用。他们其实很痛苦。这一点我可不是猜测,是有调查研究的。

是。很多中医院校学生很痛苦,悔不该踏上这条贼船。现在中医从业者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医学的坚定维护者,很多非正规中医院校毕业,学历较低,有家传或私学,部分有故作神秘之嫌,坚决排斥一切现代医学的成果,不看化验单、不明确西医诊断,仍是两根指头加一个小枕头打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地道的中医了,从继承的角度上说他们可能作的最好,最原汁原味了,在群众中也有其生存空间,认为中医就该这个样;二是从正规中医院校出来的,是业内的主力军,如缪老师所说,中西医兼学,其实啥也没学好,有点四不象,整天中不中西不西两层皮,包括我个人。另外还有西学中的,不过说实在的,学的好的,学得地道的真不多见,更多的是也是两层皮,但出成绩的往往是西学中的,个中真味让人费解,也许他们对于现代研究技术和手段的掌握更有优势?

对于学中医的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随着中医学历的逐渐升高,部分人对中医终于忍无可忍,最后改行了之,常见的三步曲是中医本科-中西医结合硕士-西医博士,从而彻底完成了蜕变。但还有一种相反的现象,就是转了一大圈,拿到了博士学位,到头来才觉得那些所谓的现代研究多属扯淡,越研究越不能还原中医的本质,这和上面说得第一种人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农民地头纳凉,和一个人奋斗一生功德圆满也在地头乘凉完全是两个概念和层次,这种转变后往往对中医的认识会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虽然还是稀里糊涂,但起码明白了什么是错的和什么是对的,这已经很不易了。

四、西医误解中医。最典型的例子是英文翻译惹的祸:中医的心、肝、肺、肾等,被早年学西医的肤浅地翻译为:heart,liver,lung,kidney。中医先生莫名其妙:我那心压根就不是你那heart,我那肺也不是你那lung,你们非要说我们的心不科学。就中文字的存在而言,“心”这个字没准比你那个heart还要早得多,当初我们中医对“心”

2013 的理解包括了心脏、脑和意识,其内涵可比你西医那个heart要强多了,你们硬要把我们的心弄成heart,是你们无知。挺有道理,我同意。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心”这个字绝对是像形文字。

哈哈,缪老师还是很风趣的,所说极是。不过现在这种拉郎配仍是大盛其风,也许只有真正解决了中医的本质才能解决这些形而下的东西。

五、吃什么补什么。这个是我最不能理解的。红枣、赤豆、花生衣都可以补血,因为它是红颜色吗?再比如,吃动物器官补人的相应的发生病变的器官。我1984年患肺结核,可吃了不少猪肺。又比如三鞭丸治疗阳痿。这又叫人怎么评论呢。在我的行医历史上曾经让我哭笑不得过:一位黄胆的病人,中医嘱咐不能吃橘子和蛋黄。这是吃什么补什么的反论。

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的确存在很多这样的“糟粕”,不过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医从业者正在逐渐摒弃之。在民众中仍很流行这些旧观念。

六、经络理论。中医的经络我相信是一个很深奥的系统,只是迄今没有被发现。但是,中医、西医都想要从解剖上去把那个“经络”挖出来,据说有一位研究了一辈子经络的医生(我不知道是中医还是西医),最后仍不能成正果,只好作假交差,可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能作假呢,后来被揭穿,自杀身亡。我以为,如果用西医的理论解释,经络可能就是细胞因子网络,或者是由神经介质网络组成的一种系统,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中医们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经络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认为它是虚无的、不存在的,在经络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毕竟还有些极强的生命力,能指导临床就有说服力,但对于最终能将经络提出来、挖出来这一想法,呵呵,个人并不太乐观。这似乎违背了唯物主义,可谁又能说唯物主义就是唯一的真理呢?

七、分裂祖国的行为。什么中医,中医就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可是我们现在还有藏医、蒙医、云医。我就纳闷,中国由很多少数民族组成可以理解,但是怎么能允许在一个“大中医”之下出现藏、蒙、云呢,遗憾的是,这些藏蒙云并不是 6

2013 大中医的分支,而是独立的,如此,岂不是有分裂祖国之嫌?哪一天再搞出个疆药、昆药、甘药来岂不乱套,在中国国土上出现的这些少数有民族特色的诊治疾病的医或药却要独立于中医药而存在,有点不可思议。凡事一和政治挂钩,俺就头大,所以无话可说了。

八、个别不自重的行为。少数中医有不自重的行为。举几个例子:1999年,我任感染科主任,一位中成药的医药代表向我推荐他们的治疗乙肝的药物,拿来的药物介绍首先猛猛地把伪科学、伪药批判了一通,然后推出自己的药物。我注意到有一张数家医院共同临床验证的结果表,其中第一项写着:HBsAg的转阴率60%!我看见到这个数据丢给他一句话:你立即离开我的办公室!同年,某大学的博士生研制了一种所谓基因治疗方法,并且制成了药物,并获得国家批文(当时还没有SFDA),该药在上海隆重上市,当时我参加了上市会,记得是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邬祥惠教授和上海市原传染病医院巫善明院长做的大会主持,那位“发明人”在会上做了主报告,原来他做的课题就是用某一味中药做了细胞模型实验,发现对某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的mRNA有调节作用,于是就成了基因药物。两位主持人非常愤怒,因为他们觉得被欺骗了,毫不客气地指出其谬误,当时震惊了上海市的感染界,几乎没有一家医院进这个药,但是新闻媒体不管,照样登他们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报纸用了一个整版登载,于是这家药厂在医药商店赚了不少治病心切的患者的黑心钱。还有人公开声称有治疗慢性乙肝的“祖传秘方”,我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指出:1965年Blumberg才发现“澳抗”,并随后发现DANE颗粒,确定了过去所谓“血清型肝炎”的病因之一是乙型肝炎病毒,那么这个“祖辈”也就40岁左右!2003年,上海有一例“必须”救活的SARS患者,从外地请来一位高人,开了一张中药方子,声称3天后体温必将正常。我不记得其中有一个什么很厉害的药物,他给的剂量是通常剂量的20倍。上海的中医不敢配药,请示了一位中医出身的市领导,他大摇其头并指示:要慎用。大家是否记得降糖中药中放入优降糖使人致命的事件?当然这些不自重的事例毕竟少数,但是造成的影响很坏,比如老毕指出的那些个药名一眼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西医也是如此,假药也是满天飞,“齐二”的事件是极端的例子之一。我是想说明,做医药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弄虚作假,不要把病人的性命和健康当儿戏。中西医皆应如此。

2013 现在宣传媒体包括网络中充斥着巨多的乙肝广告,绝大多数是中药,每年治疗乙肝的中药也是层出不穷,除了坑了老百姓、坏了中医的名声外,就是肥了部分不法分子,真的让人痛心。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监督部门切实把好关,从严再从严,我想我们的专家应该从中发挥一已之力。

上一篇:开通公交线路讲话下一篇:安全生产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