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2016美国大选看法

2024-07-22

谈谈2016美国大选看法(精选7篇)

篇1:谈谈2016美国大选看法

谈谈对美国大选的看法

机制-3班陈磊

1121144 美国大选从一开锣就很有戏剧性。在爱荷华州民主党初选中,民调幅度落后于希拉里·克林顿的奥巴马意外拔得头筹;8日在新罕布什尔州,希拉里翻盘。共和党方面,麦凯恩、哈克比、罗姆尼三人也是轮番领先,难分轩轾。这种现象显示此次大选竞争十分激烈,很有看头,现在预言鹿死谁手还为时过早。美国有51个州,各州人数(相应的“选举人”票数)多寡、选民“政治光谱”差别甚大,仅凭两个小州的初选结果,远不足以推论最后的结局。

美国华裔同其他族裔一样,对大选十分关注,天天读报,议论选情。但与以往大选不同,很少有人担忧,更谈不上焦虑。这是为何?

华人对大选不感焦虑

首先,中美关系总体良好,没什么值得焦虑的大问题。美国朝野现在最关心的是伊战和国内经济问题。在此种情势下,同中国的经济摩擦、政治争论、军事猜忌都降为次要问题。两党候选人的竞选政纲都没有把中国和中美关系问题列为重点就是证明。民主党8位候选人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谈到中美关系时,有人强硬,但具体内容仅是经贸摩擦,特别是中国产品安全等问题,而非重大战略和原则问题。

其次,两党在对华政策上基本一致,不论哪位候选人当选,对华政策都差不多。此种状况是从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中美是“利益攸关者”开始的。这一论断此后成了朝野共识。中美经贸争吵不断,军事较劲也曾发生,但不牵动大局。奥巴马为争选票曾放过一“炮”——声称“如当选将禁止中国玩具进口”,但旋即撤销。在爱荷华州胜选后,他郑重宣布当选后将坚持“一中”政策。

现阶段中美关系相对稳定

这里使用“相对”一词,包含两层含义:“稳定”不是绝对的,而是与“不稳定”并存;“稳定”不是永远的,而是在现阶段的条件下。

首先,尽管中美两国综合实力仍有较大差距,但中国已不可等闲视之。和则两利,战则俱伤,没有单方能赢得胜利,于是出现了一种“不对称的均衡稳定状态”。

其次,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许多利益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方面最明显,中美互为最重要贸易伙伴,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最大比重,使两国金融息息相关;美国制造业大多在华设厂,物美价廉的中国货成为美国人日用消费品最大来源和抑制通胀的重要杠杆。政治方面,朝核、伊朗、伊拉克、以巴冲突、反恐等国际重大问题的处理,都需要中美合作。中美既是能源消耗大国,又是废气排放大国。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合作。

第三,世界总体格局虽还是“一超多极”,但美国独霸气焰正在消退,“金砖四国”(中、俄、印度、巴西)崛起,日本复苏,欧洲直追。美国为维持领导地位,一方面要拉拢中国牵制他国,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中国联合他国抗衡美国。

第四,经过多年努力,中美已建立起一系列沟通交流、协商合作的机制。包括两国元首经常性会晤、经济战略对话、领袖和外长热线、军事交流机制、国会交流机制等,使分歧和争论能及时协商解决,这是两国关系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五,两国民间交流也取得很大进展。中国商人和“中国制造”广泛深入美国各州城乡,以及来美华侨华人迅速增多,他们为增进中美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后摩擦的聚集点:幻想中美关系绝对稳定,没有争吵和摩擦,不仅幼稚可笑,也是危险和有害的。中美两国存在两大根本性分歧。

首先是两种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分歧只能谋求和平共处,不能企图谁消灭谁。否则就会重回冷战,对任何一方都没好处。

其次,作世界霸主、领导全球的愿望使美国时刻戒备他国,而中国最有可能首先赶上美国,这是中美关系不容易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正因为此,中国要把赶超美国、争进最先进行列与“永不称霸”处理好。

就当前而言,不论哪位候选人入主白宫,中美两国的摩擦和争吵还将聚集在三大问题上:其一,经贸摩擦。包括产品安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美国贸易逆差等。这些问题在国际贸易中是双方获利多少之争,十分平常。吵归吵,闹归闹,生意还得做下去。玩具贸易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吵得全球都起波澜,到头来还是继续交易。其二,军事较劲。此问题的实质在于台湾。美国很清楚,中国现阶段推行国防现代化、加强战备的直接目的是保卫领土完整、防止“台独”。但美国不肯履行“八一七公报”停止对台军售。摆在台面上的理由是,“防止大陆动武,增加台湾与大陆谈判的筹码”;骨子里的理由却是,希望台海长期维持现状,不愿大陆强大,幻想台湾继续作牵制大陆的“棋子”,以及销售军火的大客户。

其三,人权、宗教等依然是中美长期争吵的话题。这是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所决定的。美国要充当世界人权领袖、民主自由堡垒,于是时而就这些问题对华攻讦,乃是要向全世界作出的表演和示范。

总之,中美关系将继续稳定与争吵并存,友好合作、健康发展是主流,吵闹是支流、副产品和杂音。

篇2:谈谈2016美国大选看法

在历时36天的争议和悬念之后,备受注目的美国总统大选终于确定了获胜者。当联邦最高法院宣布争议结束时,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秩序。和以往的“战胜者”一样,副总统戈尔体面地宣布退出,与他的竞选“敌手”布什州长和解,并号召自己的选民转而支持即将继任的合众国总统———尽管戈尔本人不服法院的判决。正如戈尔所言,这是一场十分“特殊”的选举,因为和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总统选举不同,这次选举的结果可以说不是由选民决定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法官最后决定的。这倒并不是因为法官们有意要代替选民去作出这一重大政治选择———现代民主原则显然禁止他们这么做,而是因为双方选票比分在决定性的佛罗里达州相差无几(约万分之一),属于任何选举的正常“误差范围”之内;选举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不规则”现象———即对法律要求的偏离,例如负责组织选举的官员以某种方式偏袒其中一方,或过时的选票打孔机不能明确体现出“选民的意愿”(或自动计票器不能识别这种意愿)等等,都有可能导致人为的选择错误。如果是后面这种技术性问题,那么解决争议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显然是对佛州选民的全部600多万张选票进行人工统计,但时间已经不允许这么做。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要求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司法解释问题,因为其他人都可能因与竞选结果的种种利害关系(例如富人一般都希望共和党人做总统)而偏袒一方,惟有法官可以被信按照法律(而不是人情或自身利益等和法律无关的因素)作出一个中立的决定。因此,竞选双方在相持不下时,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法官,且不论结果如何都坦然接受法院的仲裁。是法治使得利益对立的人有可能走到法律的共同保护伞之下。

然而,法治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又是被世界各国的历史所证实的。困难的关键在于法治的前提是存在一个公正的司法机构,它能在超越人的利益、感情和偏见的基础上宣布“法律是什么”,且其话语对这个社会具有最终的约束力,不论人们———尤其是对此有利害关系的权势人物———是否愿意接受这种决定。但任何人类机构都是由活生生的普通人组成的,每个凡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感情或信仰,并因此而期望获得某种特殊的政治结果。每个由人所组成的政府都是为了人———或更准确地说,经常是为了某些人———的利益而服务的。既然如此,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些“不食人间烟火”、超越人性弱点的法官?因此,法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难题:社会需要法治,而严格意义上的法治又几乎不可能实现。西方的“法治国家”为了建立一套近似于公正的司法体制煞费苦心,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来保障法官个人(而不仅仅是作为组织机构的法院)的独立性与超越性,使司法决定与法官的个人利益(包括职位、工资、社会地位和名誉等因素)“脱钩”。即便这样,法治国家仍然不能保证法官们每次都像机器那样不带偏私、准确无误地译解出法律密码的本来意义,以至今天我们仍经常能听到同样博学与睿智的法官之间经久不衰的辩论,就像佛罗里达州与联邦最高法院对戈尔与布什之争的判决一样。但这已是人类目前所能达到的最近似于法治理想的状态了。事实上,尽管西方社会对政府一贯不太信任,但对法官却“情有独钟”(社会调查一直表明公众对法院的信任度高于其它政府机构):如果其他政府官员是“在狭义上理性”(即自私)的普通人,至少法官们还能铁面无私地秉公释法。

有理由表明,社会对法院的普遍信任是民主社会实现法治与秩序的必要条件。事实上,任何政府(不论是专制还是自由或民主)的存在、维持与运作都是和信任联系在一起的。理由大致如下:首先,一个稳定的社会必然是按照某种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基本规则(如写在纸上的宪法、法律,或不成文的习俗与共识)来运作的,而不论运用规则的结果是否对某些人有利(例如,按照正常程序规则所产生的选举结果表明戈尔输了,戈尔本人及一大批同情他的支持者也须认同这个结果)。其次,这种规则首先必须获得政府的维持与实施,才能在人民心目中建立起有效性(如果戈尔利用其副总统的职权或布什利用其兄弟在佛罗里达州的权势,去操纵选举而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那么选举程序就将在选民心中逐渐失去地位);只有政府官员自己先遵守规则,而不是纯粹为了自身的利益行动,并获得了普通百姓的充分信任,人民才会跟着遵守规则(所谓“上行下效”,在中外其实都是一样的),从而达到社会的法治。因此,关键问题是如何保障政府去遵循其自身所要实施的规则。当然,通过及时淘汰那些显然违反规则的官员,民主政治本身为政府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种维护机制。但正如麦迪逊所言,经验教导人类“辅助防御”的必要性。历史证明,以政府之外的力量去制衡政府,往往是不够的,因而还必须在政府内部建立起一种力量来防止政府官员对规则偏离得太远。具备这种力量的机构存在于政府内部,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但它又和其他机构具有不同的利益和考虑,且不被它们的意志所左右。这就是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法治国家的公民之所以还相信其政府基本上会按照所确立的规则行动,并因此自己也愿意遵守规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能够信任的法院。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曾说过,美国政治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最后都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入法院,并在那里获得解决。无疑,这个论断被最近的这次大选验证了。就和以往的所有重要决定一样,美国最高法院的这次判决是否明智,历史将为此作出公证。但不论如何,选举最终的解决方式毕竟体现了美国公众和政治精英对法治———或法院———的尊重。如果说民主政治是一种由利益冲突引起的权力较量,那么法治与宪政是使得一个政治上分裂的民族回归统一的力量。正是法治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使不同的政治党派在“驴象决战”之后,还能像戈尔所说的那样和平地走向一个“共同点”。(上)

(作者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篇3:谈谈2016美国大选看法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观察、了解这次美国大选,本刊特邀几位常年从事美国政治研究的中青年专家学者进行“圆桌访谈”,纵论形势特点及所反映出的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等。这一访谈将选择关键的时间节点不定期举行,贯穿这次美国大选的始终。以下为9月9日进行的第一次访谈实录。

1、两党初选“欢乐开局”

《世界知识》:2016美国大选可以说是“欢乐开局”,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该如何归纳迄今为止显现的特点,怎样理解“特朗普现象”?

张志新:2016美国大选目前所处的阶段应该叫“初选前期”,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第一,非传统参选人崛起并持续引领人气。那些原本不是传统政客的参选人如共和党内的特朗普,以及自称“社会主义者”的桑德斯,因其不拘一格甚至出位的言论而深得选民喜爱。第二,政党组织在选举中的作用持续下降。特朗普、克鲁兹等人凭借其“反政治正确”、“反全球化”和“孤立主义”、“排外主义”言论迎合了底层选民对现状的不满,赢得了超高人气,几乎打乱了共和党高层的部署,令他们显示出无法控制局面的尴尬。第三,两党参选人之多表明,美国政治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动期,各种力量在事关美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包括内政方面的移民、医保、税制、司法改革,外交方面的伊朗核、朝核、巴以关系和中国崛起问题——的缺乏共识,自我感觉良好的雄心之人都想出来表达观点,导致“群雄并起”。

刁大明:目前阶段也可叫做“隐形初选”。在这个阶段,那些的“体制外竞选人”一般以博出位、吸引眼球为目标,而像希拉里·克林顿、杰布·布什那样有背景、志在必得的“传统竞选人”则相对低调,竭力避免言语犯错、阴沟翻船。美国国内将后面这类竞选人称为“建制派”(ESTABLISHMENT),那么相应地,前面那类人就是“反建制派”。

这次初选开局,分别以来自佛蒙特州的国会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和大地产商唐纳德·特朗普为代表,民主、共和两党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出“反建制”的某种态势,说话标新立异的人暂时赢得高民意支持率,主导了媒体战,特朗普更是一枝独秀,把共和党初选电视辩论变成了一场个人脱口秀。

目前参选人众多,特别是共和党的17人达到了1972年初选制度实施以来本党的最高纪录。究其原因可能有二:第一,这次选举是没有在任总统寻求连任或副总统谋求接任的“开放式选举”(拜登副总统仍未决定参选),对两党都是如此。而民主党已连续执政多年,加上希拉里·克林顿的强势,无论是在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内部都已压了太多有抱负的人,他们需要得到机会表现自己。第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国内政治处在一个动荡周期,两党争斗激烈,改革议程举步维艰,对民意的回应性差,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高层政治论坛出现一个立场不代表华盛顿却能取悦民意的人,就很容易占据媒体,成为民众情绪的宣泄口。

特朗普能否走得远令人怀疑。尽管他自己已经显示出了要认真选一场的兴趣,也同共和党高层签署一旦初选失败不会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的保证书,但这个人口无遮拦,不具备政策辩论的优势,“竞选娱乐化”的趋势终将难以为继,媒体炒作总有“退烧”的时候。共和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相对于“反建制派”的高调出位,“建制派”显得过于沉沦。2012年大选的隐形初选期间,几乎就是与现在同时期的时候,与“反建制派”尽情表演同步,得到党内精英支持的“建制派”竞选人、也就是后来成为总统候选人的米特·罗姆尼虽然从2011年9月到2012年2月连续被四位“反建制派”暂时反超,却稳步整合着越来越多的党内支持。这一状况目前尚未在共和党内重演,杰布·布什、斯科特·沃克的支持率不升反降,卢比奥的支持率低位徘徊,无异于一场“信任危机”,如果未来一两个月没有改观,长远看对民主党有利。

董春岭:现阶段是各种非主流参选人拼跨界知名度的最好时机,也是民众宣泄情绪、释放愤怒的主要阶段,真正的选举还没开始,还没到主流竞选人拼政策的时候。特朗普之所以突出起来,就在于他对普通选民厌烦两党斗争、金钱政治、王朝政治的心态把握得非常敏锐。他将自己打造成愤怒的“商界精英”,与那些高高在上的政客区别开来。他的“口无遮拦”和怪异发型、着装看似无意实为有心,不仅迎合了共和党内那些极端的思潮和政治路线,还借助于普通民众“反智主义”的倾向,展示了一种“邻家大叔”的形象。他频频通过“过激的言论”在媒体面前设置议题,迫使其他竞选人跟着他炒起来的话题走,始终掌握着先机和主动。“特朗普现象”是美国社会思潮的一种反应,并非简单的“娱乐化”。特朗普还能走多久,取决于这位谙熟美国政治潜规则的土豪能否凭借扎实的政策主张赢得选民和党内大佬们的信任。随着选战的推进,大选的“娱乐色彩”将会淡化,一切归于理性和传统,正常、严肃的竞选人终会真正走入聚光灯的光圈,这是美国政治机器运作的规律所在。

2、希拉里坐困“邮件门”

《世界知识》:希拉里能否摆脱“邮件门”丑闻?拜登会参选吗?

刁大明:“邮件门”丑闻的本质就是共和党阵营发动的一场政党攻击。前一段,希拉里应对公邮私用丑闻失误,导致其支持率下降,主要还是对此事重视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处理“邮件门”的必要性、没有采取更好方法处理非议。目前她已调整策略,出来道歉。值得注意的是,她的丈夫比尔·克林顿尚未出面替妻子背书,这说明希拉里团队在内部有预判,认为“邮件门”尚不致失控。1991年就当选国会众议员的桑德斯是个有经验、有气质的政客,对年轻人也有吸引力,但他拒绝金主,缺乏资源,很难作长期竞选。目前看,桑德斯的确有可能赢得艾奥瓦、新罕布什尔两个关键指标州的初选(自1972年建立逐州初选制度以来,最终获得两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者基本上至少要拿下艾、新两州中的一个),但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会赢得整个初选。1992年民主党初选中,比尔·克林顿并没有斩获艾、新两州,但在3月初的“超级星期二”中拿到了南方多州的支持,一下子反败为胜。目前看,能绊倒希拉里的还是“邮件门”,如果共和党人决定发起诉讼,她就有大麻烦了。

拜登还在犹豫,必须在10月13日民主党首场初选电视辩论之前作决定。今年5月拜登长子、特拉华州前总检察长博·拜登患癌去世,他生前一直希望父亲“再博一把”,拜登团队借此摆出“哀兵”之态。但即便拜登参选,他也不大可能颠覆希拉里的领跑主角地位(除非希拉里彻底栽倒在“邮件门”上),最多分流一些选票,并且影响选举结构和希拉里的竞选策略。从另一个角度看,拜登无法去除作为奥巴马副手的“政治烙印”,若参选必将在医保改革、工会利益、美古复交对古巴裔移民的影响、伊朗核协议对美国犹太裔的影响等争议问题上为奥巴马政府任内的决策承担主要责任,这反倒会分散原本将集中在希拉里身上的压力,对希拉里未尝不是好事。目前看,希拉里仍是民主党内最具分量的竞选人,但有鉴于“邮件门”还在发酵,民主党高层不得不开始考虑“B方案”。

在民主党初选中的另外一匹“黑马”可能会是马里兰州前州长马丁·奥马利。此人年轻,有州执政经验,属民主党内的自由派,是平民主义的代言人,劳工组织、低层民众对他有好感,短板是执政期间巴尔的摩发生了骚乱,还有就是2014年任期限制无法连任后推出的接替人选在州长竞选中败给了共和党人。奥马利如能抓住10月13日初选辩论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进而民调支持率有所上升的话,还是有一定变数的。

张志新:在民主党内乃至整个美国,人们对希拉里的印象是严重分化的。喜欢希拉里的人认为她谦逊、好学、敬业、称职、有能力,反感她的人视之为“政治婚姻下的权欲狂”、“高高在上的贵妇人”、“极端的女权主义者”。事实上,可以影响希拉里竞选前景的丑闻不止“邮件门”,还有她任国务卿期间应对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被杀事件失误的“班加西事件”、克林顿基金会吸引外国政治现金的传闻,而她的应对都不算成功回应民众关切,缺乏诚意,难掩特权阶层的傲慢与冷漠。10月12日民主党初选辩论后,国会还要就“班加西事件”再次举行听证。此次宣布参选后,希拉里声称将汲取2008年失败的教训,追求竞选团队年轻化,精心准备政策,同时宣称要深入百姓、倾听人民心声,但她的一些实际举动与此形成鲜明反差,被媒体抓住大加炒作,比如在纽约花600美元做美发,宣布应对气候变化倡议后登上私人飞机扬长而去,这些都在普通民众心中留下负面印象。很多选民已在质疑希拉里的人品,也有人呼吁她先暂停竞选、处理好“邮件门”。共和党则指责她绕过法律把国家安全置于风险之中,无法成为值得信赖的总统。

董春岭:与共和党群雄并起相比,希拉里在民主党内一枝独秀,树大招风,容易受到党派攻击,然而她过于自信,对各种围绕她的负面消息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足够警惕,应对失慎,在公众面前表现太过放松。“邮件门”发酵至今、影响之大是她始料未及的。不过,共和党那边还不能推出一个可在资历、政策水平等方面对她真正构成挑战的像样的对手。这个人如果有,必须符合共和党的保守主义主流价值,具备白人、成熟男性、出色的政治履历(最好兼有地方和联邦层面的管理经验)、个人实现“美国梦”的传奇经历等综合条件,还要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强大的筹款能力、极高的社会声望,最好还是移民后代。最被看好的杰布·布什在大西洋理事会讲话、共和党初选首场辩论中的表现非常平庸,过于循规蹈矩,完全没有展示出一个强势总统候选人和大家族传承者应有的气质、情商和决断力。如果他再不振作起来,其显赫的家族背景将成为负资产。

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曾提出有名的“历史周期理论”,认为每隔30年左右美国主流观念就会在自由主义(追求公共利益)和保守主义(追求私人利益)之间完成一次转换。上一个保守主义周期始于1977年吉米·卡特入主白宫,终结于2008年小布什离任,奥巴马的上台则是新一轮自由主义周期的开始。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民主党在2016年的赢面还是比共和党大一点。

3、中国话题“工具箱”

《世界知识》:中国议题在这次大选中很早就被抛出,两党20多位竞选人几乎人人都已谈及中国,不乏偏激言论。如何解读这个现象?

张志新:从两党竞选人迄已发表的言论看,涉及中国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人权、经贸、南海、网络安全等四大问题上。主要有三方面的背景。一是中国股市动荡引起全球股市波动,影响到了美国通过加息促进经济复苏的议程,也就使得共和党政治人物有借口指责奥巴马政府的经济政策太依赖“向中国借债”。二是近期中美在安全和政治领域的矛盾比较突出,摩擦比较集中,南海、网络安全等问题引人关注,映射到大选初期阶段就是两党竞选人争相发表意见。三是美国国内对华政策辩论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且还在延烧,刚好与大选重叠,而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访美,这将是中国历代领导人距离美国大选最近的一次访美。

调侃中国最多的就是特朗普,这与他曾经长期同中国公司企业打交道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也是因为他深知在美国炒作中国议题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就算将来真当选了也无需严格按照今天发表的观点处理对华关系。他这样干也是看到,中国近年表现靓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经激发起美国国内的忧患意识,拿中国说事,“机遇论”也好、“威胁论”也好、“崩溃论”也好,容易吸引眼球。

不过也要看到,目前两党竞选人的话题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医改、移民等内政方面,本次大选的主战场是争夺中产阶级的支持,外交议题虽也有不少触及,但按热度排列最突出的是伊朗、“伊斯兰国”、美俄关系问题,中国崛起和美中关系仍然排在外交议题相对靠后的位置,后续如何发展还要观察。但不涉及中国话题的美国大选也是不可想象的。

经过一段时间以来对美国的观察,中国学术界已经接近形成一个共识:无论谁在2017年入主白宫,下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调门都会比奥巴马政府强硬。而在美国国内,舆论压倒性地认为奥巴马政府对外、对华太软弱、太迁就,希望下届政府能够有所调校。所以,中国不仅要对本次美国大选的中国话题热有应对方案,也要提前就美国新政府上台后的中美关系做准备。要冷静、巧妙地应对美国大选对中国话题不可避免的炒作,对出位言论是否回应、如何回应是门学问,不要给某些人进一步炒作的资本。过激的言论总会引起反弹,《亨廷顿邮报》9月9日就刊文批评一些竞选人和国会议员近期发表的反华言论“粗鲁”、“片面”、“错误”,发表这种言论的政治人物不适合充当美国的领导者,应避免深化紧张和互不信任。还要坚持不懈地向美国人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地人清楚中美相互依存、互惠共赢的道理。两国媒体对对方国家的报道评论都过多关注那些消极的事情了,长此以往会对决策产生越来越负面的影响。

董春岭: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内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忧患意识,资本主义制度不行了吗?美国政治制度出问题了吗?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走向衰落了吗?这种意识促进了美国的自我反思,推动美国逐步走出危机。这一过程的副产品是不少人将中国作为美国反思的重要参照物,具体表现就是过度强调中国偷走美国的就业机会和中美市场竞争,过度强调“华盛顿共识”终结、“北京共识”时代来临,过度强调中国崛起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这几年外交进取性明显加强,习惯了中国隐忍、低调的美国明显不适应,其焦虑感正好与大选选战揭幕相遇,是一种尚未完全走出危机、战略不自信的表现。

刁大明: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议题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复合型的结构,涉及面广,对竞选人来说就像一个“工具箱”,无论是炒作意识形态、经济还是军工、安全、战略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抓手,而且代价低廉。

本次大选迄已涌现的参选人大多具有“中国标签”,比如希拉里·克林顿任国务卿期间对制定“重返亚太”战略的亲身参与,前海军部长、弗吉尼亚州前国会参议员吉姆·韦伯的越战经历和南海情结,共和党参议员马尔科·卢比奥、特德·克鲁兹因古巴裔身份而带有的浓重意识形态色彩,他们炒起中国话题各有资本、驾轻就熟。就连威斯康星州州长斯科特·沃克这样没有什么涉华经历的竞选人也为应对支持率低下而临时抱佛脚,对特朗普调侃中国的举动采取“紧随策略”,比着偏激,展开示强竞赛。

篇4:谈谈2016美国大选看法

按照美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大选年11月第二个星期二是法定投票日。我想谈谈对第58届美国总统选举的一点观察与思考。特别说明,此文不过是管中窥豹,绝非全面透视。

一、“特朗普现象”的出现,对理解今天的美国社会有何帮助?二战之后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随着两极战略格局的崩溃,“华盛顿霸权”似乎也走到了其国际影响的顶端。世界在变,美国社会同样也在变。这个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非政府权力对社会的影响力有了级数般的跃升,这就是特朗普们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出身“体制”外,最后为“体制”所容纳,这在过去的美国政治中是不可思议的。

在过去,我们所能见到两党之外的独立候选人的最大作用,不过是作为“两党政治”的陪衬,于当事人自己最多也不过是过一过民主选举的“政治瘾”,做一个主流政治的“陪练”罢了!对之,局中人和旁观者彼此大都心知肚明。在上个世纪,影响美国社会最大的事件莫不过是在越战背景下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民权运动。在这时,有激进、有*落,也有最终的回归。但是美国人的传统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由此出现了根本的改变,其本质的标志就是人的个性更加突显并决定了今后一代又一代新美国人的选择,也决定了他们对国家政治的根本态度。

尽管,此前的美国佬也同样不缺少这一点。对之,我们过去关注得最多的不过是性解放、摇滚乐、嘻皮士、学生风暴、……这些不过只是选择和更造前的某些表相而已,最终未不代表或意味着什么!另外一个变化则发生在技术层面。即电脑和作为信息交换技术基础的互联网体系在全球的普及。这一技术发明及其广泛的社会化推广,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来源广泛、数量巨大、传输不受限制的各类信息无障碍在这个星球的广泛传播,使得人们对全球,直至个人身边的“世界”的了解日渐深入。

如此,使多元化社会更加无序,公民个体意识更为强盛,……这些都彻底改变了社会底层成员的精神面貌,当然财富分配和社会地位上的悬殊,也更为明显地加大。

二、特朗普究竟代表了美国社会中哪部分人的社会要求?“特朗普的支持者几乎全是白人,超过70%年收入少于10万美元且低于共和党人平均水平,43%只有高中及以下教育水平。这些白人、男性蓝领工人也被称为‘愤怒的一群’,也是一批过去不愿投票的‘沉默的大多数’”。可见,他的支持者主要来自美国福利体制下,最为失意的底层选民。遗憾的是,美国恰恰是西方国家中福利保障水平最差的国家之一:围绕“奥巴马医疗改革方案”在美国社会的争论过程,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受教育程度不高,意味着这些选民要改变自己在“社会生活食物链”中的位置很难;“蓝领”工作岗位,意味着他们不缺少工会组织,进而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某些分支的流氓化;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意味着这些人对现状带有极大的情绪,不排除其中出现一些激进分子,甚至社会极端分子。

因此,川普在外来非法移民、少数裔族群、甚至妇女问题上的偏激表态,在这些人中引起共鸣,这一点也不令外界感到奇怪——总是需要为自己的“失意”寻找原因的。于是,上述被评击的对象,就成为不需付出什么代价的政治“替罪羊”。其实,在当前的西欧一些国家也是这样!那么,他们将在这次选举中如何影响大选,其影响力究竟有多大?这是决定本次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美国选举政治的制度设计中,早已对之有所防范。其中,核心的两条就是,其一州级投票中“胜者通吃”规则和建立选举人团的“间接选举”原则。这是在必须获得过半选票前提下,谋求国家政治稳定的绝妙思维。

我们现在在一些东方国家还有以色列,看到的全民投票后出现的政局错综复杂、彼此拉据、以致国政紊乱的情况大抵与此有关。

三、为什么美国新闻界最具影响的三大纸媒不约而同地力挺希拉里,而FBI却在距投票仅11天宣布重启“邮件门”事件的调查?这两件都发生在竞选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如此公开抛弃了新闻界客观公正、不偏向于某一党派候选人的传统中立立场,对特朗普大行鞭笞,寓意何在?——也许,秉承传统自由主义立场的编辑和记者们已经强烈感受到受川普煽动起来的保守主义思潮,正在严重浸蚀着美国人传统价值观!的确,这位口无遮拦的“大嘴”某些一点也不逊于当年希特勒的类似狂言,已经使东海岸新英格兰地区的人们感到了阵阵刺骨的凉意!詹姆斯·科米局长拿着自己职业生涯的命运这样做,应该不是在开玩笑。他冒着违反美国任何联邦政府机构不得干预大选,必须在选举期间保持中立的法律规定的风险这样做究竟想干什么?——也许,科米先生也是位“愤青”,对华盛顿现行政治极度的不满,以致强烈希望改变。于是以法律的名义帮助川普一把?在真相没有走到阳光下面之前,尽管可以有无数个“猜想”,但谁也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这是这次大选中最离奇的一件事。

篇5:谈谈2016美国大选看法

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党代会已先后结束。正式揭开大幕的2016美国大选将颇具非传统色彩,在特朗普/彭斯组合与希拉里/凯恩组合之间对决,在反政治正确与坚守精英政治传统之间选择。

从两党初选延绵至今,本次大选的一个基本特点已经显露无余,那就是,两个主要候选人都在对方和己方阵营里是“史上最不受欢迎的人”,也正因为此,两人对自己竞选搭档的选择均走了传统和谨慎路线,特朗普选中了有茶党背景的现任印第安纳州州长麦克·彭斯,希拉里选中了前弗吉尼亚州州长、现联邦参议员提姆·凯恩。

7月24日CNN/ORC发布的只针对两位候选人的一对一全国民调显示,特朗普以48%的支持率领先希拉里45%的支持率。此后不久,主要得益于小额捐款猛增,特朗普的竞选筹款状况显著改善,累积筹得7000多万美元,与希拉里差距不大了。不过,包括两位布什前总统在内的多位共和党建制派大佬缺席党代会。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7月19日发布的民调显示,支持或倾向共和党的选民中半数认为共和党处于分裂状态。

帮助特朗普取得2015年9月以来最好声势的,是四大因素。一是7月19日至21日在克利夫兰举行的共和党党代会的舆论效应,全美媒体当时完全聚焦特朗普。二是在共和党党代会前夕美国国内接连发生警察枪杀黑人和黑人青年伏击杀警事件,进一步凸显控枪、族裔关系两大顽疾,加深公众对奥巴马政府治理社会问题不力的愤怒,客观上产生了有利于特朗普的效果。三是欧洲不断发生“独狼”式暴恐袭击事件,扩大了美国国内对特朗普外交和移民政策的支持人群。

随后,也是最重磅的,是7月22日在民主党党代会开幕前夕发生的新一轮维基揭秘行动,其所曝光的两万份民主党内部邮件披露了该党高层和华盛顿利益集团操纵伯尼·桑德斯退选和抹黑特朗普的黑幕。尽管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黛比·舒尔茨辞职顶包,但事件仍然分流了民主党的部分支持者。

7月25日至28日在费城召开的民主党党代会试图力挽狂澜,党内大佬和坚定支持民主党的各界名流悉数上阵为希拉里站台,他们一连串“教科书级”的精彩演讲将该党的“精英党”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第一夫人米歇尔、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的演讲,极具现场感染力。

民主党人经过内部协调的站台策略十分明确:突出“美国是最伟大国家”的主题,捍卫乐观主义,向选民发出国家走在正确道路上的心理暗示;在强化希拉里坚持公共服务精神、面对压力从不退出的强者形象的同时,还原她作为一个人的“本来面貌”,为其储备感情牌;揭批特朗普的“反智”和“不能提供解决方案”,强化此人一旦当选将凭感觉而非经验和理性治国的印象。

共和党的站台策略同样明确:极力描绘国家危机四伏的阴暗画面,渲染“美国优先”的意识,将特朗普刻画成将扭转危局、让美国“再次强大起来”的“超人”。

民主党的确把险些分裂的大会开成了团结的大会。然而他们是否征服了更多电视机和个人电脑前的公众,是否真的帮到了希拉里,仍然是个疑问。

接踵飞来的“黑天鹅”

过去30年的美国选举史上,真正延长政治周期、从业已连任两届的本党总统手中接过国家领导权的候选人只有里根政府的副总统乔治·布什。他在1988年的成功当选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包括里根时代杰出的经济治理表现、冷战后期美国高亢的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情怀。

再上一次,是1928年,共和党的赫伯特·胡佛接替本党总统柯立芝入主白宫,而胡佛在柯立芝当政时期任商务部长,他的竞选同样赶上了一个经济繁荣期,商业与工业效率的结合在美国成为趋势,而胡佛曾连续七年担任商务部长的履历使其深受其益。

相比之下,希拉里并不享有类似的“天时”。尽管希拉里已经创造了历史,成为美国首位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女性,但她真正追求的是彻底撞碎“玻璃天花板”,而不是止步于“打破一道缝”。希拉里背负着的三大竞选包袱,并未因民主党党代会的精彩纷呈而有所减轻。

这三大包袱,第一个是希拉里和她夫君的“政治狂”的恶名以及夫妻“二人转”,这使得相当多的精英和普通大众无条件、无保留地反对她,本能地拒绝各种人为的煽情。第二个是希拉里缠身的丑闻。第三个是她作为参议员的投票记录给公众留下的“不诚实”印象。

比尔·克林顿是美国历史上天才的竞选高手和最成功的总统之一,民主党高层希望克林顿运用其高明的政治活动技巧和人脉资源来激励本党成员并争取无党派人士。比尔·克林顿肯定是要拼出老命为妻子奔走呼号的,他是希拉里阵营“天字一号”的助选员,然而在一些人看来,比尔表现得越出色,越衬托出希拉里相对于他的逊色,这是一个吊诡。

得益于体制内的“公正”,希拉里勉强渡过了前两个阶段的“邮件门”丑闻和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班加西遇袭丑闻,但还要费尽周折应对“维基揭秘”的阿桑奇的挑战。第二波解密邮件正在赶来的路上,据阿桑奇本人透露更具爆炸性。

希拉里此次竞选,非常不幸地赶上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范围内的反建制、反政客、反政治正确浪潮,特朗普在极力迎合、煽动、利用这股浪潮,连保守的共和党也承认得寄希望于“非传统”的竞选方式,而希拉里团队截至目前还没有表现出已找到有效应对办法的足够迹象,更谈不上拿出“奇招”。

政策比拼往往是美国大选进入后半程的焦点中的焦点,本次大选在政策方面拼的是谁能赢得中产阶级的支持。奥巴马八年,各项经济刺激和社会改革措施都没有使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明显受益,反而加重了中产阶级的税赋负担,在移民、族裔、控枪等问题上的政治正确压缩了高收入蓝领群体的收入增长空间和安全感,他们的选票至关重要。

nlc202309081830

面对这种社会心态,希拉里在接受提名的演讲中讲述了他父亲早年创业的往事,承诺“我作为总统的首要任务将是提高美国薪资,创造更多机会和优质的工作岗位”,声称“我坚信只有中产阶级繁荣,美国才会繁荣”。但她无法偏离民主党的自由主义传统,坚持美国对移民开放。特朗普则讲了“农夫与蛇”的故事,言外之意民主党的政治正确将把美国变成绿化的欧洲。

希拉里试图向选民展示“光明面”,她承认选民关注的问题,“华盛顿太无能”,需要继续变革;特朗普引导选民关注“阴暗面”,他正在克制自己的言论,同时调整策略提出具体的政策。哪一种方式更能抓住选民的心?精英政治和民粹主义谁将胜出?从美国大选政治史的记录看,当然是展示“光明面”的演讲更有感召力,然而现时美国社会氛围诡异复杂,这一次会不会出现例外?

两党代表大会结束后,2016美国大选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政策辩论阶段,希拉里团队将会竭尽全力遏制已经开始的选情下行,扭转民粹思潮左右选举议程的不利局面,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自己拥有优势的政策阐发上来。

7月30日,美国国土安全部正式公告,“扩大不得入境非法移民临时豁免”,使得近百万没有签证或偷渡来美的非法移民有机会身份“转正”。此举可以取悦大量少数族裔居民,为希拉里助选的意味浓厚。

民主党方面终需面对的最大问题仍是选民对传统政治的厌烦和不信任。更何况,这不会是一次只拼政策的选举,拼的也是接踵飞来的“黑天鹅”。这“黑天鹅”,可能是通过第三方渠道公之于众的政治秘闻,可能是发生在美国内外的恐怖袭击、枪支暴力事件,也可能是世界某一地区热点问题的爆发,甚至可能是投票日遭遇恶劣天气——要知道投票率的高低对民主党选情有直接影响。

美国国税局证实,根据“举报”,已开始对克林顿基金“付费服务”的合法性进行正式调查。另一则值得注意的新闻是,特朗普在长期经商期间的缴税记录存疑,他至今没有像历史上任何一位候选人那样在获得提名前就公开自己的缴税记录。另外,特朗普讲话过于随意的“大嘴巴”毛病越到选举后期对他伤害越大,这几天他的团队就在忙于平息因他出言嘲讽一在伊拉克阵亡的美军穆斯林士兵的父母而引发的公愤。

美国的选举政治已经坠入一个“黑洞”:竞选双方竭力互证谁是“骗子”,而不是自证能力;大量年轻选民凭感觉而非理性投票,相信与其选择政治经验不如选择推倒重来。所以,此次两党党代会上,政治集团特别在意对两个女儿的包装,希拉里之女切尔西和特朗普之女伊万卡的演讲颇为重头,伊万卡略胜一筹。

即便是拼政策,希拉里也不是没有短处。共和党人批评奥巴马的路线既没有提振美国的经济,也在世界上削弱了美国的地位,美国底层白人强烈抱怨没有受到公正对待,恐惧被少数族裔和移民“夺去机会”。尽管民主党高层人士竭力为希拉里的愿景辩护,但“并未开启一个新的政治时代”,“希拉里·克林顿给自己裹上了一层奥巴马总统的外衣,而不是同他区分开来,给出一条新的路径”——《纽约时报》的评论说。

民主、共和两党的基本盘都是稳固的,尽管丑闻激怒了一些桑德斯的支持者,但他们的情绪将在随后三个月的选情中得到消解。两党都将全力争夺“灰色地带”和中间选民。所谓“灰色地带”,是指非红非蓝的七个中小州的选举人票;所谓“中间选民”,是指大约占选民总数30%的尚未决定投票意向的人。

希拉里已经为彻底撞碎“史上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准备了四个四年(从2000年当选代表纽约州的国会参议员算起),忍耐了八年(从2008年在党内初选中败给奥巴马算起),就要发起“最后一英里”的冲刺,但如果大势改变了,再精明的选举策略、再“永不言弃”的个人斗志、再丰富的从政经历可能都无济于事。

美国大选中的中国情绪

美国两党党代会在中国国内吸引了广泛的关注,特朗普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粉丝众多,俨然已经“势如破竹”。

希拉里在中国公众当中不受欢迎,源于她在第一夫人、参议员、国务卿任上处理涉华议题时的表现。有人认为她对华强硬,是“重返亚洲”战略调整和两国人权问题摩擦的始作俑者,有人和美国公众“感同身受”,反感她的“贪恋政治”和“政客虚伪”。使更多人难以释怀的是希拉里与南海问题的关联,对她2010年在河内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发表挑衅性谈话、2011年访菲期间登上美国军舰使用“西菲律宾海”一词谈论南海问题记忆犹新。这些记忆挥之不去,可以说中国公众并没有做好希拉里成为美国总统的心理准备。

本次大选开始以来,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两人发表的言论中,涉华内容均不占主要分量。谈中国比较多的是特朗普,他的强硬言论主要集中在贸易问题上:“我的竞选对手支持过几乎每一个毁灭我们中产阶级的贸易协议。她(希拉里)曾经支持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曾经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她丈夫犯下的又一个巨大错误,也是个灾难”;“要让中国停止肆无忌惮的窃取知识产权的行为,停止非法倾销,停止毁灭性的货币操纵”;“他们(中国)是最恶劣的。他们是史上最大的货币操纵国”;“我们与中国的那些糟糕透顶的贸易协议,包括和其他国家的,都要彻底重新谈判。这也包括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给美国更优厚的条件。如果不给我们更好的条件,我们就退出”……这样的言论具有鲜明的民粹特点和策略取向,是说给中下层选民听的。

在阿桑奇捅漏民主党邮箱前两天,中国有热门公众号和新兴智库发布“立此存照”,预测特朗普将大概率战胜希拉里,所罗列的数条理由归根结底是判定美国的民意基础发生了有利于特朗普的变化。

这个预测做得太早了。需要提醒的是,个人好恶往往引导其持有者选取那些符合“审美情趣”的信息加以阅读、吸收,渐渐地可能使其偏离冷静观察、客观判断的轨道。

篇6:谈谈2016美国大选看法

这位越战老兵出身的前海军部长虽然只做过一届国会参议员,但却是民主党党内公认的军事鹰派。客观分析,韦伯可能只是个议题候选人,其存在的意义只会提升亚太政策在未来大选中的受关注度。但无论如何,一些带有总统相的政治人物的试水,也算得上正式拉开了2016年竞选周期的大幕。

民主党只有希拉里?

吉姆·韦伯宣布参选意向一个月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再次进行了关于民主党初选提名的民调,其结果是韦伯只以1%的支持率位列第七,而居于榜首的仍旧是得到65%以上民意认可的希拉里·克林顿。事实上,自从媒体与公众开始关注后奥巴马时代的白宫大位以来,希拉里始终是民主党的绝对人选。更为重要的是,这位前国务卿在与任何共和党潜在候选人的对决民调中均可轻易获胜:根据2015年1月的民调显示,希拉里仍旧领先于表现最佳的杰布·布什或兰德·保罗大概13个百分点。如果如此独大的趋势得以延续,关于2016年大选的所有悬念似乎只剩下希拉里何时参选这样一个问题了。

由于下次总统大选的开放性以及近年来竞选愈发前置的趋向,2016年竞选周期极可能在2015年春季正式开启,其最具分水岭意义的标志应当就是希拉里的参选。根据众多侧面信息显示,希拉里的有偿演讲已经安排到了今年的3月4日,这就意味她全身心地投入选举最早也要在3月底或4月初才有可能。与2008年大选相比,希拉里这次选择了不紧不慢的节奏,并不急于过早暴露。至少从目前看,希拉里的拖延即便引发了某些对其是否参选的猜测,但并未明显减少公众的关注度。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她在3月之后还迟迟没有举动,则会遭遇公众关注的黄金交叉点,其后将面对更多劣势。

如果希拉里的迟缓是出于竞选布局的话,其考量还算有些道理。对于希拉里的再次参选,最重要且最为普遍的质疑是其年龄问题。2008年希拉里初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无法吸引年轻选民,七八年后凭借近70岁的高龄出战,更为年轻的支持者未必会买账。这也可能需要希拉里在竞选策略上花费充分时间来做好功课。同时,与2008年相比,希拉里的资质虽然更为丰富,特别是更具外事与危机管控经验,但也平添了如班加西事件等把柄供对手炒作,因而需要更为谨慎。值得玩味的是,1月27日爆出希拉里愿意到国会众议院就班加西事件接受听证会质询的消息,这或可理解为她选择直面问题,为选举扫清障碍。再者,希拉里在2014年中期选举中支持的多位民主党候选人大都落败于共和党人,甚至其背书都帮不了自己的亲家玛乔丽·马戈利斯在民主党初选中胜出,这也反映出希拉里的民调优势与实际选民支持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需要希拉里阵营重视。此外,有观点分析,希拉里将宣布参选时间拖延到第二季度,也是有意回避在第一季度将竞选资金公开,这样可以为其有偿演讲报酬的使用腾挪出更多空间。

希拉里的隐忧也表现在民主党阵营内部对其他候选人的广泛猜测之中,这也反映出民主党党内对于行政经验、新生代以及自由派政策议程的一定期待,毕竟这些优势是没有政府行政首长经验、年龄偏大且游走在新民主党和进步民主党之间的希拉里所缺乏的。从近期的态势观察,前马里兰州州长、52岁的马丁·奥马利算得上是民主党籍州长中的翘楚。尽管如此,在2014年中期选举中,其副手安东尼·布朗甚至将民主党基本盘的马里兰州州长大位输给了共和党对手,足见公众对奥马利政绩的不满。相对而言,现任马萨诸塞州国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代表着民主党党内极端自由派的声音,但政治经验的浅薄使其有成为“女版奥巴马”的嫌疑,况且她的年龄比希拉里只年轻不到两岁。总体而言,虽然目前民主党党内仍旧无法明确哪位人选可以与希拉里对决,但这种“孤独”的状态并非好事,希拉里参选后或许也需要一些党内对手作为竞选陪练,从而不断抛出议题,动员选民。不然在整个初选过程中,共和党争得热火朝天,而民主党却毫无悬念,媒体的关注度显然会倾斜,无形中提升了共和党候选人的公众认知度,无助于希拉里及其所代表的民主党守住白宫。

共和党人才济济?

相比于希拉里在民主党的“女王”地位,共和党阵营2016年参与总统大选的可能人选已显得颇为拥挤,甚至令人难以选择用“人满为患”还是“人才济济”来形容。说“人满为患”,是因为共和党目前公开表达过兴趣的人物已多达25位,而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在网站开设的初步民调也一次性设置了35个可能人选。这其中既有夺标呼声较高的前任或现任州长,还有茶党支持的国会议员,甚至包括具有极端保守派立场的意见领袖,可谓良莠不齐。说是“人才济济”,是因为这些可能人选包括着多位40岁到50岁左右的具有州长或国会议员经历的政坛新生代,与希拉里的“老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目前已宣布意向并建立类似试探委员会的共和党主流候选人有两位,即佛罗里达州前州长杰布·布什以及南卡罗来纳州现任国会参议员林赛·格雷汉姆。通常认为,格雷汉姆只能类似于民主党的韦伯,布什才是2016年大选共和党颇具可能性的总统人选。特别是在其辞去了所在所有大公司的董事职务后,几乎可以确认杰布最终会参选。客观而言,杰布·布什的优势至少有三。其一,背靠实力雄厚的布什家族,杰布具有丰厚的竞选财力来源,募款方面毫无问题。其二,杰布来自佛罗里达州这一关键摇摆州,在大选政治版图上更易先得一分。其三,杰布的夫人是拉美裔,其在移民政策上也算得上有些见解,因而共和党期待他的参选能够改善共和党在拉美等少数裔选民中的劣势地位。

但不可否认的是,杰布·布什也存在着明显短处。比如,有观点认为,其实他最该辞去的职位是“前任总统小布什的弟弟”。换言之,小布什执政八年的负面遗产一定程度上会殃及杰布·布什的白宫之旅。另外,从履历上看,杰布·布什从2006年卸任州长到现在尝试参选总统已过去了整整10年,这很容易使其远离当前政治与政策议题,成为过气角色。杰布·布什能否很快回归到政治第一线、熟悉并驾驭当下最新最火的政策议题与公众关切,应当是其竞选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1月15日,罗姆尼公开表示有意参选总统,如果参选,这将是他第三度参选。罗姆尼这一表态旋即得到共和党党内某些声音的极力支持,虽然日前他又表示不会参选,但这也足见目前共和党还远远没有出现令人充分满意的候选人,即便是杰布·布什也并未且难以占据绝对优势。

2016会是场什么样的选举

如果2008年大选因为巴拉克·奥巴马的参选令人倍感新鲜的话,2016年大选极可能是一次老将云集、乏善可陈的选举。目前看,民主、共和两党的潜在人选中不少曾是总统选举政治的过客,而更可能上演的剧情是,共和党这边两位前总统参选人的儿子(杰布和兰德·保罗的父亲都曾参与总统竞选)之间竞争提名之后,与前总统的夫人决战白宫宝座。如此令人称奇的桥段,无疑暴露出美国政治精英化甚至家族化加剧的总体趋势。

就两党比较而言,民主党面临着政治世代断档的严重问题。作为新世代的奥巴马提前就位,导致前一代的希拉里等人仍旧在后奥巴马时代下跃跃欲试,挤占了新世代继续上升的空间。而在共和党这边,由于茶党等党内派系因素的影响,党内新世代力量虽然异军突起,但严重存在着执政经验不足、政治立场偏颇等选举障碍,仍旧需要更长时间的历练。在这种情况下,2016年大选对民主党而言可能将是一次后奥巴马时代对希拉里一代的补偿,而对共和党人而言,虽然极可能最终是杰布·布什或罗姆尼等老面孔获得提名,但更为重要的是新世代的首次集体亮相。从这个角度出发,2016年选举可能是美国政治下一个周期的关键起点,即便希拉里胜出,她也会在2020年面临空前的连任压力,而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共和党人,更来自从未停歇的历史车轮。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篇7:谈谈2016美国大选看法

要知道,早有报道称,不少共和党人将集结大会,对特朗普进行最后狙击。结果,“打了鸡血”的特朗普最终突破了党内障碍,进入美国总统大选的决赛阶段。

对于美国大选,定位理论大师劳拉·里斯曾这样解读:美国总统大选意味着要建立一个在选举日当天至少全美51%的消费者愿意买单的品牌。在美国这样一个大而多样化的国家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即使是iPhone,在美国市场上也不曾拥有51%的市场份额。

那么,怎样在大而多样化的市场中,建立一个“51%的消费者愿意买单的品牌”?2016年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希拉里、桑德斯等人的品牌策略得失又如何?让我们听听劳拉·里斯的实时解读。

特朗普为何战胜17位党内候选人?

《中外管理》:特朗普多次参加总统大选,这次是他走得最远的一次,抛开政治见解差异,特朗普的个人品牌战略在哪些方面得到了突破?

劳拉·里斯:特朗普在启动他的总统竞选时,发表了一个攻击墨西哥移民的演说。此外,他承诺在墨西哥和美国之间建立一道围墙,并要求墨西哥承担围墙建造的费用。

两周之后的民意调查中,特朗普的支持率排在了第一。

在参加总统竞选的候选人中,还有另外17位共和党派人士。但除了特朗普之外,没有一个候选人聚焦于某一具体事务。相反,他们强调自己的背景和过去的政治立场。其他候选人将总统竞选视为美国总统的岗位竞争。他们所传达的信息就像去应征公司工作职位时准备得面面俱到的简历。

在政治(和营销)中,这种做法不再奏效。政治候选人(和营销中的品牌)要取得成功,就需要聚焦于某个单一的概念或定位。

不懂营销让希拉里吃了大亏

《中外管理》:特朗普的策略似乎是把双刃剑,获得大量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激烈反对者,您认为他的品牌策略缺失在哪里?

劳拉·里斯:从通常的逻辑来看,一个更讨好大多数人没什么争议的战略可能对特朗普更有效。但这样会缺失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只有当你启动某个具体的、具有争议的话题时,例如移民改革,它才会产生大量的公关效应。一个政治候选人的成败很依赖媒体,如果你无法产生公关效应,那么你的政治竞选就很有可能失败。

争议制造新闻,新闻建立品牌。没有争议就没有新闻。

举个例子,看看希拉里,她用过八个不同的口号,但没有一句被大部分选举人记住:

Love and kindness(爱与善良);I'm with her(我站在她这边);Fighting for us(为我们自己而战); Break down barriers(攻破屏障);Love trumps hate(爱战胜恨);Make America whole(让美国团结在一起);Build ladders of opportunity(建立阶层机遇);Stronger together(共同强大)。

比较一下希拉里在品牌策略上和宝马的差异。

1975年,宝马启动了一个广告策划,广告口号是“终极驾驶机器”。这句口号是在41年之前推出的,宝马至今仍在使用。而在这41年中,宝马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豪华汽车品牌,去年销量超过100万台。

特朗普的失算

《中外管理》:特朗普在大选中个人品牌的得失,对企业的品牌策略会有哪些启示?

劳拉·里斯:一致性是很重要的一点。特朗普如果能保持聚焦在“移民改革”上,他今天会是一个更强大的候选人。

但他没有这么做。他继续针对他提出的各个问题发表立场观点:税负、枪支管控、健康保障、外交政策、贸易和很多其他问题。

如果你针对每个问题发表观点言论,从数学上来说,你就有可能至少在一个问题上冒犯到每个潜在的选举人。

举个例子,假设对美国选举人来说有10个重要的问题,在特朗普发表观点的每个问题中,一半选举人持赞同意见。那么,要计算在所有10个问题上与特朗普持一致观点的选举人的数量,你只需要0.5 0.5 9次。结果,每1000个选举人中最后只有1人会在所有10个问题上与特朗普立场观点一致!(当然,这是一个简化了的数学假设,在现实中,每个问题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彼此关联的。)

换句话说,一个总统候选人在越多问题上站位希拉里,他就越可能冒犯更多的选举人。

真正伤害希拉里的两件事情

《中外管理》:希拉里作为有能力阻止特朗普入主白宫的人,在这次大选中并不顺利,您认为其品牌策略存在哪些失误?“电邮门”和“高人一等”的形象是否致命?

劳拉·里斯:我们认为“电邮门”事件对潜在的民主党选举人不会造成影响,它只会对那些不为希拉里投票的潜在共和党选举人造成影响。

对希拉里真正造成负面影响的是这样两件事:一是缺乏某个明确的成就;二是选举运动中缺乏某个单一的概念。

特朗普可以自称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已经建立起一个广为人知的品牌。希拉里有什么成就?大多数选举人很难说出她的某个成就。

希拉里的竞选更糟糕的一点是缺乏聚焦。她最近的公开邮件使用的标题是“我们可以一起做”,文中她列出了她想完成的八个事项。也就是说,她继续分散自己的议题,并在每个议题上都采取明确立场。这对一个政治候选人或品牌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战略。

《中外管理》:与八年前和奥巴马竞争的大选相比,您认为希拉里这次的个人品牌策略有什么变化?是否有所改善?

劳拉·里斯:她似乎对营销知之甚少。八年前,希拉里参与民主党提名竞选时,她陷入了今天同样的困境:缺乏聚焦。

在2008年的选举中,她使用了很多不同的口号,包括:Strength and experience(风度和经历);Countdown to change(变革倒计时);Solutions for America(美国的对策)。

另一方面,奥巴马在竞选中一路都用一个单一的概念:你可以信任的变革。在2012年的总统竞选中,奥巴马用了相似的战略——一个简单的概念:前行。

换句话说,就是让奥巴马继续留在白宫以完成他从2008年开始着手的工作。

2016美国总统大选的两大借鉴

《中外管理》:您认为从品牌战略角度来看,迄今为止这次美国大选最值得企业借鉴或引以为戒的地方是什么?

劳拉·里斯:两个值得借鉴之处:一、聚焦;二、一致性。

政治竞选就像建立品牌,你要提前作出决策聚焦于哪个单一问题,然后将你所有的竞选资源聚焦到这个问题上。

但是企业从中吸取经验了吗?显然没有。大多数企业尝试建立品牌的方法,仍然是使用过于宽泛,且并不实际传播任何具体信息的口号。它们的口号试图吸引每个人,但最终谁也吸引不了。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课题库下一篇:期中考后英语教师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