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型论文

2024-07-26

教学研究型论文(精选6篇)

篇1:教学研究型论文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划分大学类别的关键要素。有学者按照教学与科研关系,把大学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教学型四类。我们将其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三类。因为上述中间两种类型大学的本质相同,我们将其合并称之为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和理论型精英学者,其教学主要围绕科研进行。这类大学主要包括“985”、“211”大学和部分部属、省属重点大学,它们主要致力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属于精英高等教育,这类大学约占总数的5%。教学型大学的主体是地方院校、新建本科院校、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它们主要培养实用技术型本专科人才,一般不负有专门的科研任务,这类大学属于大众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型大学也称研究教学型大学,这类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处于中间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兼有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方面的性质。它们是区域、地方和行业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在某些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具有一定数量的标志性国家科研成果。这类大学大都是部属大学和省属重点大学,大部分能够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在这类高校中,本科生数量占2/3以上,校均规模一般不少于1、5万人。实际上,我国现有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规模多在2万人以上。在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大约为400多所,约占本科院校总量的65%。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教学科研相统一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与科学研究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但是,不同类型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地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基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在普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才方面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主要围绕专业教学进行。其教育教学特征可概括为:在科研中教育,在教育中科研,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其含义为:一是坚守科研的教育性,科研选题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二是在教学中科研,通过科研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互补共生。

1、科研具有教育性

科研具有学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教育的等多种价值,每个科研项目的价值取向并不均等,有的偏重学术价值,有的偏重经济价值,也有的偏重社会价值,还有的偏重教育价值,不同的科研机构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作为教书育人的组织,“高校中任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科研活动,都应该得到鼓励与支持,而任何不利于人才培养、与教育目标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科研活动,都应该被谴责与制止”。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有自身的特性,即教育性。这种价值表现为:一是学术研究的内容具有教育价值;二是学术研究的内容与受教育者需求的一致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必须强调教育性,否则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研究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会出现危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要把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依据之一,这是划分教学研究型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及其专职科研机构的分水岭。其价值追求并非单一的科研能力培养或职业技能培训,而是人本的、学术的、社会的、经济价值的复合体。

2、在教学中科研

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这类大学结合地方经济文化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力军,是地方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基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国家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它们用最先进的科技去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用高新技术武装企业技术人员,为科技成果转化做贡献。能否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通过科技成果转移、科技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服务乃至直接孵化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促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否达到高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上,要求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参与探索知识的活动来发展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并将新的成果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当教师把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加以梳理和升华,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时,就为培育新的学科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教学工作将科研成果加以传播和验证,也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提供了原动力,因为学科的中间地带往往是催生新的科研的增长点。

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条件与基础

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有条件的,虽然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但科研工作并不一定都能为育人服务,有时科研的负面价值甚至危及到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这里存在一个科研道德或者科研伦理的问题。研究性大学的科研目的性强而教育性弱,只考虑学术价值、经济利益而很少考虑教育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科研来育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条件是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它们相互渗透,实现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统一的基础是科研与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1、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教学科研一体化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但是,不同类型的大学,其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有所不同。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它们之间不是如有些人经常强调的那样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问题。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辅导培养学生,科研则通过教师带学生做科研课题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事实上,科研与教学的影响是相互的:科研成果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不但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而且科研成果也更新教学知识体系,解决教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教学为科研提出了目标要求,科研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服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具有教育性,它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基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除具有教育性之外,还突出研究性。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科研院所共有的职责,而教育性则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区别与科研院所的本质属性。科研院所的目的是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开展社会服务,其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而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的直接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其手段兼顾了目的。

2、教学与科研统一于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是相统一的,其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即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统一的途径是在教学中科研,在科研中教学,它们两者统一的实质是教育性。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C1ark)教授指出:研究活动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学习手段,学生参与研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通过系统的教育制度大规模地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当代学科发展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出现综合的趋势。表现在:其一是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其二是这些学科更多出现在技术转化和应用领域。当前,科学研究的成果大多都处于这些学科交叉点和技术应用与转化上。它对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拓宽专业,注重多元文化交融环境下的能力和素质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境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这不仅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也要通过科研来完成。科研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做研究和探索,这使得高水平的科研保证了高水平的教学。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数优秀人才都是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造成的学术气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或“隐形课程”,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属性是育人,育人的渠道是教学与科研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在教学中搞科研,以科研来反哺教学。评价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水平,不能仅仅看科研成果,更要看教育教学的质量与育人的水平。因此,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各项工作中,要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始终放在第一位。只有将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统一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时,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才能培养出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制度保障

l、清晰定位,特色办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等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保障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分类制度上的统一,使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及教学型大学相区别。其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清晰定位,特色办学。一是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把科研与教学统一起来;二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立足校本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其应用性学科领域优势。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应该定位于培养各科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像研究型大学那样的精英学者。要回归教学研究型大学育人的本质属性,需要对其人才培养制度进行改革。其关键在于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坚持让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大师、名师,教授、副教授走向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科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盲目向研究型大学看齐的倾向,把争创硕士点和博士点作为主攻方向,将理论研究置于教学前面而迷失了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也照搬于研究型大学,致使全国同一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相同,课程结构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也大都是统一的“规划教材”、“优秀教材”,从而忽视了教学研究型高校应重视的实践性、应用性。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一流的学科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而教学和科研是创建一流学科的两个重要支点。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是有机关联、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互补功能尤为重要。特色发展的思路,一是在学科建设中要使其研究方向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特点,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这就要求在学科建设中要突出特色学科,加强优势学科,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并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群。二是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学科的科研优势和特色,以优势、特色与创新研究项目为骨干研发方向,以争取大项目、大课题为主要目标,以选择区域性强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学科为重点,迅速提升学科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课程开发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教育教学研究是高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知识领域的研究存在空白或比较薄弱,这一知识领域的教学就难以保证内容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存在缺陷,不利于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因此要研究学科前沿领域的问题,尤其要关注技术的最新成就和技术转化应用方面的状况。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校本的特点,即课程开发和建设与特色专业、特色学校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基于学校的软硬件状况,瞄准技术发展和应用开发的前沿领域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当地社会发展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开发课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其实质就是校本课程质量、声誉和品牌的提升和构建的过程。

2、改革教学方式,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科研要围绕育人来进行,选题标准不仅包括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还应包括科研有无教育性及教育性程度的大小。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要协调好各个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科研应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教学力求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尽力提倡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性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融合,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信息,注重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其实施要领是:第一,要把科研的思路带进课堂;第二,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常常采用讨论的方法,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讨论、研究的东西整理成论文发表;第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要把研究所需要的很多很多元素,都融到教学里面去”。

导师制是协调科研与教学的较好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在明确导师研究方向的前提下,结合其承担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引领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快速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科研工作的重点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应用型科研项目为主;另一方面,科研项目应结合教学内容,在研究方式、程序设计上都能为学生理解、应用和掌握,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同时,通过亲自参加面向生产与科研实际的真实课题研究,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创新能力。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来看,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支撑,加大教学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大与市场的联系,提高办学效益。

3、改革评价制度,教学与科研并重

教学的科研性与教育性统一的关键,是在制度层面上改革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评价制度与考核办法,防止研究性与教育性的异化。大学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只满足于传播既有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发现新的知识并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职责既是创造知识,也是传播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都是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但是,现在通行的年度量化考核中,课时统计与科研成果评价相互分离,脱离了教学与科研的实际过程。这种评价制度的缺陷,一是教学与科研权重不合理、不科学,多数学校重科研而轻教学,尤其在职称评定、绩效计算和福利分配中更为明显。二是人为地割裂了教学科研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显然不利于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的评价制度应该建立在多元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第三者评价的功能,既评价教学过程与结果,又评价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这样,才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在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实现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篇2:教学研究型论文

一、研究型教学课题 课题一:

设计一个至少3人以上的抢答器,要求: 1.按键输入选择电路

2.输出显示电路,显示抢答选手的号码

3.并有仿真结果,仿真软件自选 课题二:

研究-型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查阅资料,选择一种国外公司的-型A/D转换芯片,分析其功能并给出一个该芯片的应用实例。

二、研究型学习报告 报告提纲如下:

1.报告题目

2.报告摘要(200字)3.报告正文

正文包括:引言、原理、设计、仿真、结论及参考文献几个部分

三、报告提交时间及方式

报告提交时间:最晚2016年12月15日前提交电子版, 要求文件类型为pdf文件。

篇3: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教学,科研,双赢

在大学里, 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常常被视为一对矛盾, 而由于对教师评价又往往偏重于科研, 强调课题经费和论文的发表;另一方面, 对教学的评价却没有好的硬指标, 在教学上投入精力多少无法立即显示出来。这样的情况便使得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放到科研上, 尤其当教学与科研在时间上产生冲突时, 往往牺牲教学、马虎教学, 甚至出现教授不愿意承担本科教学的状况。

教学与科研一定是互相冲突吗?两者有没有协调的可能?协调的最佳途径是什么?我们选择了全国8所一流研究型大学的60名教授和14名教学管理者 (一般也是教授、博导) , 进行结构式访谈, 以了解这些教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8所研究型大学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兰州, 教授涵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各个学科。

一、教学与科研:彼此冲突又相互促进

教授们认为, 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科研需要精力、需要时间, 教学也需要精力、需要时间。但是, 一个学者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当科研压力很大、任务很紧的时候 (如有的教授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且必须在两三年完成) , 矛盾就会很突出;此外, 由于教育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教授的教学任务也很多很杂, 既要承担本科教学, 也要承担大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培养任务, 往往是顾了这边顾不了那边, 正如有一位教授所言:“就感觉时间不够用。像我们带博士、硕士、MBA, 带的太多, 有点顾不过来。”

但另一方面, 从内容上说, 或者从本质上说, 教授们又一致认同, 教学与科研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科研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教授们认为, “一个从来不做科研的教授, 那教学是绝对做不好的。”“教学要上档次确实要有科研依托。”首先, 科研为教学内容提供知识源泉。教师要教好学生, 必须有雄厚的知识基础, 科研的积累能提供这种知识基础;科研还能让教师了解知识发展与创新的动态。所以, 有科研背景的老师, 才能了解学科前沿,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科研是教学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机制”。其次, 科研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做过科研的老师“对自己的学科理解得特别深”, 懂得科研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因而能深入浅出地教学。如某教授的亲身体会:“我自身是基础课老师, 没有搞科研之前, 我确实是书本上写什么就讲什么, 但是自从搞了科研, 十几二十年下来, 自己都感觉上课要生动得多了, 有开拓的地方, 你就有发挥的资本, 我觉得这两个不应该对立。”

教学能更好地促进科学研究。首先, 教学提供科研的宽厚基础。教授们认为, 承担本科教学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门槛, 设了一个动力, 你必须逼着自己去学东西, 逼着自己看很多很多新东西”。这些知识可能是非常基础的, 或者说看起来与自己的科研关系不大的, 但“现在的学科的一个基本走向是交融”, 它可以“使你对这种基础概念的理解不断地加深”, “会让我们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系统, 能够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理解这些问题”, 因而为自己的科研提供了宽厚的知识基础, 使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一点”。其次, 教学引发科研的灵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 往往会产生一些科研的灵感, 这些灵感有的来自于学生的提问, 有的则来自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 “可能学生提的是一些比较粗的问题, 但是你仔细去想一想的话, 真的可能是很好的科研问题。”

“教”、“研”相长。教授们认为, 科研和教学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 比矛盾要大得多。“没有一定的科研基础, 他肯定讲不好”;“大凡讲得好的人写得也好, 写得不好的他讲的也不好, ‘教’跟‘研’相长”;好的教学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告诉大家什么”, 而是师生间的一种“合作”, 是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科研方向的开辟、教学内容的更新、新的教学方向和课程的开设, 以及教育的更新, 这些互补起来。”一个好的教授的“科研、教学应该融为一体的,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呢, 能够最快地把他的科研成果带入教育, 带入整个人才培养的活动中。反过来, 这个也是促进他自己科研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二、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

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能够互相促进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教学都能有这种效果, 只有研究性教学才是促进这两者相长的最佳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 1998年美国博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 明确提出把研究型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要求;我国随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也在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那么, 何谓研究性教学?总结教授们的观点是:第一, 要把科研的思路带进课堂;第二, 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第三, 在教学方法上, 常常采用讨论的方法, 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还鼓励学生把自己讨论、研究的东西整理成论文发表;第四, 关键的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我希望给予的是精神”。总之, 借用一位全国名师的话是:“要把研究所需要的很多很多元素, 都融到教学里面去。”

运用研究型教学, 除了能达到上文所说的“教”、“研”相长以外, 教授们认为, 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还体现在: 研究型教学利于科研。研究型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来说, 都更接近于教师的科研, 例如很多研究的灵感、火花都可能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中, “学生提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 或者我们自己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那我们告诉自己的学生去思考。”有些教授还在授课过程中找到了研究课题, 并利用教学来促进科研。 研究型教学促进教学。研究型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教学。首先, 研究型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教授们把自己的科研课题带进课堂, 讲述自己的科研思路与体会, 或介绍一些科研上的前沿信息, 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意识;而以研究问题形式组成的学习小组,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研等过程的学习, 则可以很好地训练科研能力。其次, 研究型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会引起学生更多兴趣和更高的参与率。

三、研究型教学的组织形式

如何开展研究型教学?总结教授们的观点如下。

1.组成研究型学习小组

由于教育规模的扩张,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班级规模都偏大, 一个班常常有一百多个人。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教授认为开展研究型教学存在困难, “所以现在上课最多能够做到启发式的, 你要真正能够展开深入的讨论必须是要小班, 但是现在客观条件肯定做不到。我们现在一个人承担两个大班, 基本上一个大班是120-150人, 所以你根本没有办法去开展这样的工作。”但也有教授在大班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 再组成小的研究型学习小组, 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型教学。下面是一些教授的做法。

教授之一:在百人大班的基础课教学中, 再生出一门只有十个人左右的小班, “这十个人实际上是我的一百个人的一个子集”。大课上讲的是比较基础的东西, 小课则是研讨性的专题课。由于这十个人对这门课特别有兴趣, 愿意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探讨, 所以教授讲授的是前沿一点的专题。该教授认为, 不要求学生一定完全懂, 但希望告诉他们存在这样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做研究的话, 大概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我希望给予的是精神”, 希望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具体形式是教师自己先讲两个专题, 然后给出一些问题 (有的选题都是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同行那里获得的, 很前沿) , 让学生做。学生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一组, 去查一些资料, 然后一起讨论, 并且做汇报。类似的做法被不少教授采用, 他们还鼓励学生把自己讨论、研究的东西整理成论文发表。

教授之二:把课程变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 如每周讲两个小时, 剩下的两个小时由助教和老师带着学生利用课后和业余的时间开讨论课, 讨论更深层次的问题。

教授之三:在三四年级的学生中组成小班讨论, 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讨论班围绕某一个方向, 进行研究型学习。一个班大概有6~8个人。一般是老师选定方向,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如果学生自己有方向也可以。小组的学生就某些问题读书或写一些论文, 然后学生报告, 老师作指点, 最后形成论文。

2.开设一些特别的研究型课程

新生研讨课。一些学校在大一年级开设新生研讨课, 并且让知名教授去授课, 讲授教授自己的科研及研究的经历与体会。如一位教授谈了他们的设想: “我们在想, 从一年级开始, 就给学生们开专题讲座, 让他们一进门就知道做研究, 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的积累。你要做研究, 你要去找知识。这打算从今年新生入学开始, 这是可以把研究和单纯的本科教学结合起来。到了二年级, 我们希望老师定期地开一些讲座, 把一些科研的前沿问题 (介绍给学生) 。”

另一名教授则谈了他上新生研讨课的体会: “新生研讨课, 我基本上讲的都是我自己课题的内容, 就是跟他们一开始讨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比如说, 那个生命物质DNA, 为什么两个核糖中间要有一根链连起来的。我们知道是磷酸二酯键, 我们就讨论为什么是它, 不是别的。就讨论这个, 从各种角度讨论, 其实这是一个已经有答案的问题。八几年在SCIENCE上就已经出过这么一篇论文了, 我们就装着不知道, 学生看不到这个文献, 我们讨论, 讨论完了以后, 学生讲学生的观点, 完了我把这篇文章拿出来, 人家是这个观点。他们说, 噢, 噢, 从这几个方面, 我怎么没想到有这几个角度可以想。他们可能又想出新的角度来了。”

暑期课题研究课。还有学校利用暑假为学生开设小班化的课题研究课。如一名教授从1985年的暑假开始, 就主动开设这种课, 至2006年暑假, 一共开了10届。这是本科生的一个创新型课, 学生自愿报名, 由教师负责指导, 院系提供学习的场所。学习时间20多天, 主要任务是科研培训, 学习做研究, 每一届最后都出一本学生的学术论文集。下面是这位教授的体会:

“这个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经过这种科学研究的培训之后, 这些同学到了研究生阶段后的能力明显比别的同学要强, 有些老师甚至评价说, 上过这个课的同学, 他的精神面貌都和别的同学不一样, 明显地感到懂事, 能力、为人方面都明显的有长进。同学也说这课对他们影响特别大, 终身受益。这个课时间是20来天, 跟他们朝夕相处, 每人要完成一个学术研究的课题, 写一篇论文, 有的同学第一次在这个课上写论文。这个课叫课题研究课, 是本科生一个创新型的课, 从新时期以来, 我们一旦开出这个课以后, 我们再也没有放弃它。同学们的热情比较高, 往往提前几个月就问, 下面一个暑假还开不开啊。本科生这个学习热情的确很高, 如果我们的教授们能好好地带一带, 他们很快就能脱颖而出的。”

3.让本科生参与研究梯队

让本科生直接参与到教授的研究梯队, 让他们在参与研究中学习, 也是一种研究型教学形式。如一位全国名师就组成了一支由博士、硕士、本科生都参与的研究梯队, 本科生在这个梯队中学会研究, 另一方面他们对教授的科研也是一种促进:“能够把博士、硕士、本科生很好地融为一体的话, 我觉得这个对研究的促进要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强得多”。另外, 让本科学生参与到研究中来, 参与到知识的生产和创造中来, 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所以该教授认为, 要改变对学生的看法, 学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消费性的学习, 而可以成为一种产出性的学习。

“从知识的生产来看,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消费知识, 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消费着社会的财富的话, 他付钱, 他上学, 而这种学习过程中一点都没有给社会的回报, 我觉得这是非常浪费的一件事。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有多少学生啊, 尤其大学生, 如果让他们的学习本身不仅是消费, 而且是一种创造, 特别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 加入这个链条、这个环节以后, 我觉得会增加不少财富。”“变消费性学习为产出性学习。”

四、研究型教学的困难及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意的问题

保证基础, 适度进行。有教授认为, 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打基础, 创新需要基础, “当他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 你让他提创新, 要搞什么东西, 我觉得是不现实的。”“本科生大部分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所以, 在进行研究型教学时, 要适度, 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 教授做的科研一般很专深, 或者说涉及的领域很窄, 故必须在宽厚的基础上适度向专、深发展。其次, 教授在课堂上介绍的科研要与课程相关, “ (如果) 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来介绍自己的研究而和课程内容又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的话, 可能就不好了。”

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对象, 注重教学方法。教授们认为, 研究型教学一定要考虑到学科的内容,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一位教授的体会是, 一定要将科研问题、科研成果拿到课堂上, 但是内容要千挑万拣:“并不是所有的科研问题、科研成果都适合带入课堂, 你要进行一些挑选。挑, 实际上是很难的, 你要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背景、能力, 还有他的兴趣, 有时候我们研究的很多问题过于专、深, 过于枯燥, 你要研究很有价值, 但是很枯燥, 你拿到课堂上有的会没有效果, 或者是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 学生们会理解不了, 所以你可以适当地找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我们做出来的问题。”

另一位教授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不同课程的不同阶段, 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以他所教授的有机化学课为例, 这是一门一年的课程, 教授第一学期以讲授为主, 但是这种讲授并不是灌输式的, 而是研究型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认为, 这批学生 (因为) 高考有一点畸形。为什么?就是背结论背得太多, 中间的过程, 为什么是这样子, 他不太考虑。所以我第一学期一定要讲。”“讲什么, 结论我都不再讲了, 我就讲为什么。”“我就讲为什么是这样, 给他们一个思路和方法, 带他们一下, 所以这是第一个学期。”第二学期则增加讨论的内容, “在一起研讨, 讨论, 它能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

关注科研方法与思维的训练。研究型教学不仅仅是把教授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 更关键的是研究方法与思维的训练。一位教授谈了他个人的体会:

“我有这个体会, (以前) 我写了一篇文章, 然后在上课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是班主任, 我让我们的学生听, 他们根本没法理解。”“但是后来我体会到, 你做过研究之后, 你可以把你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这些东西放进去;分析问题, 怎么搞研究,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后如何去思考, 如何去解决, 如何来进行验证, 就把学习变成研究性的学习。所以, 我们现在感觉, 研究性教学, 首先要研究性地教, 才能引导研究性地学, 这就是说老师教书, 不是简单地像教书匠一样地把书上的东西贩给学生。”

2.研究型教学的困难与限制

班级规模过大。虽然一些教授将大的班级分为小的研究小组, 开展研究型教学, 但这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人力, 而且惠及面常常只有少数学生。所以, 仍有不少教授认为, 现在本科教学班级规模过大, 不宜开展研究性教学:“每次都像讲座一样”, “很难讲得深”, “讨论性的课程比较难开展”。

课程内容滞后。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学科的发展, 这使得研究型教学非常困难。如据某大学教授介绍的计算机教学, 他说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机, 无论是笔记本还是台式机, CPU都是32位字长的, 而从2004年开始, 国际上已经推出了64位字长, 但是我们大学教材上讲的还是16位字长的。用这么落后的教材, 要想进行研究型教学, 把科研成果带到课堂上来非常困难。但如果要改成新的教学内容 (32位) , 又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教师评价体系的限制。有些教授提到, 开展研究型教学还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如课时限制、工作量限制等;最关键的是, 开展研究型教学比传统的教学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但这样的付出得不到现有体制的承认, 这使得教授积极性不高。一位教授坦白地道出了众多教师的心声:

“原因有两条, 一是课时的限制, 我有这么多内容要讲, 如果为了一个问题在那纠缠不清, 那我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第二, 启发性教育非常耗费时间, 我同时带研究生的课程, 叫高等传热学, 在这门课上, 我尝试过让他们几个人合作做一个课题, 给你两个月时间, 然后来答辩, 再请些老师来打分。效果很好, 但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应该说我们看得更远一点, 对学生是有好处的, 但是还是回到刚才那个问题, 你做了这么多东西, 没人觉得 (它的意义) 。”“不是说我们要追求回报, 我都是教授了, 但我觉得人要有种被承认的感觉, 我不在乎你给我多少钱, 但你要反映出来。”“你花了好多时间都没有得到承认, 积极性就没有了。”

也正因为如此, 前文我们介绍一名教授多年来为本科生主动开设的暑期课题研究课, 效果虽好, 但20年来只由他一个人带着一个助手 (这名助手还是他的学生, 现留校学生处工作) 承担, 其他能这样投入本科教学的老师并不多。这位教授说:“我从85年暑假开始, 一直坚持把暑期课题研究课开下来, 开到现在为止, 开到今年暑假为止, 一共开了10届。我一个人开了10届啊, 耗费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非常希望有更多的教授投入到这件事来, “这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我希望一个系, 至少有20名教师能投入到这份工作当中来, 不一定要求一年里20名教授都开, 一年由一名教授开, 另一年由另一名教授开, 如果说一个教师能开10届的话, 那么20个教师可把这个课开200年。”

由此可见, 研究型教学虽然能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双赢, 但要鼓励更多的老师进行研究型教学, 还需要一些条件。这里除了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外, 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最为重要, 一定要使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与付出得到承认。

篇4:教学研究型论文

高校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创造和使用的一系列原始资料,是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整个教学史的缩影和见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展现整个教学史的全貌,反映高校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办学的依据和凭证。高校教学档案多属于原生态材料,它既能客观、真实、形象、具体地反映各高校基层单位的教学、教改和管理实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与质量。教学档案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结晶,是教师通过不断积累和反思教学、提出问题、改进教学的信息资料库,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依据和参考资料,是了解教学内容、考察学校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术交流的信息源。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依据。因此,教学档案不仅要作为一个工作系统来管理,而且要从办好学校的高度来抓好这项工作。

二、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

所谓教学研究型高校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的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谋求并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

对于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从管理方法上可以采用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上可以采用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1、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

(1)分级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高校行政管理层次的划分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级管理,即在校级教学档案部门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在各院系设立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对教学档案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校级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的原则及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凡是涉及全校招聘、招生、教学/考试安排、学籍及学位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的相关文件归入校级档案管理部门统一保管,各院系产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文件及研究成果等可由院系档案管理部门保管。这样既有利于优化馆藏,也方便各院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利用。

(2)分类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将教学档案分类进行管理。从校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文件及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文件汇编》,《规章制度汇编》,学校及教务处下发的各类文件、规章、规划、计划、总结、各种重要会议记录原件、承办结果等;第二大类是教师档案,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统计表,晋升职称申报批准材料,教师深造证明,进修、高访登记表,工作量考核表及考核结果总汇、评选文件、资料及获奖证书复印件等;第三大类是科研成果档案,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成果转化及获奖情况,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译著)、编撰的教材、省内外讲学及出国讲学的讲义等复印件等;第四大类是教务、考务档案,包括了在教学、考试过程中高校对各项资源的统一调度和安排的记录等;第五大类是学籍档案,包括本校所有学生的学籍档案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有价值的档案材料等;第六大类是学位档案。

从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建设档案,包括教材档案、课程档案、教学档案、实习档案;第二大类是教学管理档案,包括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表、考试安排等教学过程档案;第三大类是教学成果档案,包括科技制作、毕业论文成果等。

在整个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从宏观角度加强信息的统筹规划、收集和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各院系对于专业信息的深层次分析和使用,有利于对问题的灵活把握和处理。

2、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教学档案保管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教学档案价值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就是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教学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通过网络为广大师生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前面提到的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是高校教学档案资源管理方法的应用模式,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发方式看,最重要的模式就是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所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为利用者提供方便、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学校、服务教育为目的,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纸质文档的数字化处理,形成电子文档;二是档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以解决档案的组卷、查找和利用问题。尽管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将长期共存互动,电子文档并不能完全替代原始手写档案和纸质文档,但教学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将大大改善其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同时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的网络化,即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教学档案信息的查询以及档案信息的统计、分析、报表制作等服务;二是教学档案管理主体的多样化和网络化,以前档案管理的主体就是特定的档案管理人员,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不单包括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同时将教学档案的使用者转化为档案管理主体,并分别赋予不同类别的管理主体相应的权限,比如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学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增加、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经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审核确认后即生效存档。同样,新的档案管理系统还存在其他各种不同类别和权限级别的信息提供节点。这种网络化的教学档案信息系统不但能统一处理各种信息和数据,避免自相矛盾,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收集、共享,降低了劳动成本,同时也解决了重复劳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剑卿:《浅议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5):141-143。

2、冯睿琳:《试论高等学校档案的价值》,《兰台世界》,2008(8)上半月:50。

3、刘连玉:《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模式及科学管理方式探讨》,《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5(6):39,41。

4、倪丽娟、马龙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探索》,《兰台世界》,2006(3)理论版:38-39。

5、潘晓君、张大莲:《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研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6):59-60,62。

6、李淑艳:《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思考》,《经济管理论坛》,2005(12):47。

7、郭燕辉:《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探究》,《中州大学学报》,2008(6):101-102。

8、周凤梅:《浅析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图书与档案管理》,2007(35):189,218。

9、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3-105。

10、吴慧红:《教学档案的作用与管理对策研究》,《兰台世界》,2008(8)上半月:12。

*本文为山东工商学院校级课题(2008G51)的研究成果。

篇5: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关于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研究型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契合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一定会大显身手.

作 者:崔梦楼 徐军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文学传媒学院,石家庄,050035刊 名:教育探索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EXPLORATION年,卷(期):“”(9)分类号:G642关键词:研究型教学 后现代主义 研究性学习

篇6:教学研究型论文

[摘要]

本文以成人学习特点及工作需求为出发点,就如何开展成人计算机教育培训工作,阐述了应树立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教材、师资安排上应做精心的准备。在教学实施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搭建教学平台,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效果,最终使成人顺利掌握计算机技术,满足工作需要。

[关键字] 成人教育;计算机培训;教育培训研究

计算机技术在当今社会应用越来越广,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各行业办公必备的一种基本工具,掌握一门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各单位工作人员必备技能。那么如何才能让以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员尽快掌握其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呢?那就是针对成人特点、工作需求,开展积极的教学准备工作,多手段、多方式实施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从而在日常工作中顺利应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成人计算机教育培训要点如下:

一、掌握成人计算机教育特点,确定培训目标

要做好成人教育工作,尤其是计算机相关培训工作,掌握成人教育培训特点尤为重要。通过实践分析,成人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共同特点为:一是计算机应用在其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用计算机和相关应用软件办公是其工作所要求的,如财会人员开展电算化应用。二是学习目的明确,成人参加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出色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决定了成年人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同时也就决定了他们对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应用感兴趣,对与工作无关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三是教育培训是以解决问题和学习新知识为核心的。了解了以上成人计算机教育特点,将为我们开展教学准备,实施针对性教学,提供保证。

二、依据培训目标,开展多方教学准备工作

基于以上成人学习特点及需求,在为其开展培训前必须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工作,1

具体如下:

(一)在教学目标上,应突出解决问题,强化应用。

成年人学习计算机应该是学以致用,用计算机解决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例如,单位领导层应掌握各种政务网站的使用,随时获得有用信息;办公人员应掌握打字、常用办公编辑软件、网络基础知识;财务人员应掌握电算化软件、报表制作软件的知识,以上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学习得以解决,这就是我们开展教学要完成的目标之一。另一目标是强化应用。因为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计算机并非他们的专业,也不是他们的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实用的技能,就如掌握汽车驾驶技能一样,掌握与工作相关计算机应用是做好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应用上,努力让学员掌握计算机技术在其工作中的应用,尤其要突出操作能力。

(二)在教学内容上,应对学习难度、顺序,辅助知识、实习课时比重,求新、求易等方面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一是调整内容,降低难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减少理论内容,以降低学习难度,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中,理论知识如网络模型、协议工作原理应少讲,而网络的应用要着重讲,如WWW、E-mail、DHCP服务器的配置等内容。二是先操作技能,后理论知识。即对于必须讲的或不可避开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调整顺序,使操作性强的课程提前学习。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先开展拆机实习,然后再讲各配件理论知识。这样就使学员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消除了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抽象感和枯燥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习理论知,用学生所熟悉的、已接触过事例讲授,使他们不再对理论感到枯燥,前后知识可以融汇贯通起来。三是根据需要,丰富教学相关辅助知识。即依据学员不同,丰富其与教学内容相关专业或业务知识。如培训文字录入员,应使学生对一般的文法、文章格式有所了解;培训财会电算化人员,应使学员了解财会方面的基础知识;培训多媒体编辑人员,应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美术知识。四是突出上机操作,强调动手能力和对软件的熟练使用,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应增加课时量,充分强调必要的基本技能,如打字、Windows基本操作、文档编排。五是求新、求易。即适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做到内容常新,应用软件版本较新,操作容易,特别是培养学员对新技术的掌握及应用能力。

(三)在教材准备上--突出“基础、通俗、实用、先进”原则

成人计算教育培训教材不能照搬职业学校教材和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相关内容,其选择应针对成年人的特点、学习与工作需要,并考虑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知识更新周期短等特点。突出“基础、通俗、实用、先进”原则。基础知识是学员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切入点,选择的好可以使学生迅速入门,选择不好将影响其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基础知识的选择应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如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键盘使用、文字录入是必须要讲的,是要求学员必须掌握的。而该课程中的计算机原理知识、二进制知识则可少讲或一带而过,否则会把学员吓着,再也不敢学习计算机了。通俗即文字语言描述易懂,直白,图文并茂,操作步骤简单明了,配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或实习指导用书。如理论、原理方面的书籍应具有逻辑图、原理图,语言类的书籍应配有流程图和上机操作指导。实用即满足学生要求,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如在选择财务人员培训财会用书时,应该选择具有账目、工资表管理、制作事例的书籍。选择公务人员办公用书是则应突出文档编排、WWW访问及邮件应用等事例内容。计算机发展迅速,软件升级更新较快,所选书籍内容应该是较新,在目前较为流行,至少应该与学员工作环境一致,这就是所说的先进。

(四)在师资准备及选择上,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加快知识更新,强化经验交流。

做好计算机成人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调动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广,知识更新快,要让老师做到面面俱到,紧跟形势,存在着很多困难。同时各类计算机教师资源比较缺乏,一个人往往要上几门课,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做以下工作,一是在学校专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师资库。二是在教师选择上,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及权威性,同时具有工作细致及较好的耐心。三是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新专业知识的培训,如定期让任课教师参加新知识讲座,举办校际计算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共同探讨一些课程的授课方法和心得;或者加强专业课题研讨,给教师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强化教师责任感,选择有教学耐心的教师任课是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环,成人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学习,文化水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所问的问题也就

不一样,作为授课教师应用极大的耐心,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态度和蔼、仔细解答,通过解答问题实现与学员的交流,同时会缓和学员紧张、不自信的心理,让他们感到教师对待大家的真诚、热情,使学员在倾听讲课的同时,不断增强自信心,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实施多手段、多方式教学,保证培训效果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供良好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使多媒体教学在教育培训中应用广泛,在计算机教学中就更为明显,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一是利用教学软件、益智游戏开展教学,寓学于乐。如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为了练习鼠标的使用,玩把纸牌或挖一回地雷也未尝不可。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较为复杂、难懂的看不见的原理性内容直观的表现出来。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中,将邮件服务器工作原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员面前,使其直观的看到了SMTP、POP3协议工作位置及功能。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演示活动,使教师操作内容及步骤清晰可见了。四是积极组织学员实习教学,以丰富其实践经验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了教学的文化情景,以极大地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学员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二)运用灵活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成果,保证教学质量。

1、开展“问题教学”模式,先实践,后理论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启发、研究讨论,分析与示例,解释,上升到理论知识,最后掌握理论知识。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从问题出发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以问题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学员通过教师的讲授,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达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圆满地解决问题。如在《数据库应用》课程中,讲到函数的章节时,我们不是直接讲函数的定义、结构组成、使用语法,而是先展示实际问题,应用函数开展计算,通过分析、示例、学员动手体会,了解函数的功能、使用方法,最后我们再来总结函数的定义,结构组成及基本语法。通过这个过程学员便很容易掌握函数应用这个知识点。

2、联系实际应用,鼓励学员操作,掌握知识

成人学员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应用意识比较强,务实性学习的特征突出。因此,教学应遵循“保证基础,强化应用”的原则,在授课时紧密结合学员应用需求,授课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尽量多联系实际,使所授知识尽量形象化、具体化;在教学语言上尽量活泼、通俗。如在财会人员培训的《数据库管理应用》课程中,学员关心的是工资条如何制作,职工工资如何管理,各种税费如何计算。当我们讲到这些内容时,他们会觉得有用,就乐于学习,乐于实践,也学得进去。

计算机课程需要学员去大胆动手、实践操作,这样才能掌握知识,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但是成人学员往往不像小学生那样敢于动手、勤于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站在学员的身后观察,如果是胆小、怕损坏设备的,就告诉他不要有什么顾虑,请放心大胆的操作;如果是动手能力差,不会操作,则可以给他们做示范。计算机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只有鼓励学员大胆动手,才能提高操作能力,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3、合理安排,展示、讲解、练习结合计算机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只讲不练或集中讲授理论后再进行操作往往不是好的做法。因此应灵活、合理分配理论讲授与上机实践时间比例,以达到最佳效果。一般来说。理论原理型授课应增加实物展示内容。技能型的内容要多练(比例1:

3),如指法、汉字录入。技术素质型的内容应讲、练(展示)、调相结合(比例1:1:

1),如计算机维护、网络维护。软件操作型的内容宜在机房边演示边练习(1:2),如各种应用软件使用培训。

在授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理论课涉及硬件的,应准备实物,涉及软件、原理性的应制作课件。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中,讲网络媒介时,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通讯介质应让学员看到,在讲到用户访问Web站点过程时,通过制作动画课件,让学员直观的看到Web站点工作原理。二是在上机实习环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将授课内容分步演示,有条件的可以实施一台计算机演示,一台计算机练习,这样将强化对学员的指导。利用教学软件的监控功能实现部分学员的监控,了解学员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充完善讲义内容,保证学员与教师授课同步。

4、利用类比、通俗理论知识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要领知识比较抽象,不易被学员接受和理解,成人学员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里正确理解掌握新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联想、对比的方法,把相似的,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将深澳的知识通俗化,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这样授课,学员不仅听后印象深刻,而且会感到所学内容一与生活接近,理解起来也就不再困难了,轻轻松松就把知识掌握和接受了。

综上所述,成人计算机教育培训有其自身特点,基于其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准备工作,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将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以德,成人教育发展纵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年9月

[2] 朱涛,成人教育--历程思考探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3] 李芳乐、杨浩、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方法与案例,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4] 孔蜀江,陈志文,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09月

上一篇: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秘密下一篇:《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