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改变探究课堂

2024-07-10

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改变探究课堂(共14篇)

篇1: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改变探究课堂

课堂反思:信息技术改变了我的探究课堂

经历了暑期的远程研修,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课例教学过程中体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与传统课堂探究活动对比,使我深切感受到了“技术改变教学”,信息技术提高了我的科学探究课的效益。通过视频、图片等强大的冲击,使课堂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郁、探究欲望高涨,使我的探究课堂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三个典型的课例,分别从导入环节,教师讲授环节,课堂评价环节的设计,都恰到好处的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很好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合理的使用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的课堂不能过度依赖这种手段。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很重要,该直观的要直观,该让孩子想象的,还要让他想象,不能一味的用强大的视频音频冲击孩。因为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篇2: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改变探究课堂

焦作十五中英语学科组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探究式教学研究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探究式教学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探究式教学整合后,我们期望它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我们提出本课题作为研究,并能达到以下目的、意义:

(一)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丰富英语学科教学的内容;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形式,构建高度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媒体,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通过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能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英语探究式教学整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在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上明显提高,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探究式进行更有成效的课堂教学。

(三)通过实验研究,让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本领,构件新型的教学模式。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与同伴相互合作学习,学会带着问题探究性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用信息的多维化来满足学生思维的多元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体现自己的思想,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全国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已经确定了“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的战略方针,并且提出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目标。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校是焦作市示范学校,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激励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我们申报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课题,旨在运用学校现有的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包 括校园网、Internet),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⑴专题性讨论学习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经常性地召开课题组专题会议,进行专题性讨论与研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与市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请省、市专家进行指导。

⑵文献法

通过对有关建构主义、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有关的教育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和全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

⑶问卷调查法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征询对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意见,及时解决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结构。

⑷个案法

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重点教育研究,形成个案;并通过各个学科实验教师的具体教学,设计出典型的教学案例,并对教师个人案例也进行分析解剖。

⑸行动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研究中所取得的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再来指导实践。

四、课题研究内容的展开

本课题试图以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为时代背景,以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把信息技术和探究式教学结合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主要媒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1、理论学习,意义构建。

深入学习有关信息技术理论及实践操作相关知识及英语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积极探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产生的深刻影响,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二者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建构高度交互的英语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教学反思。

本课题研究主要将以示范课研讨的形式,组织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为何这样设计课堂教学?”、“要达成怎样的目标?”、“结果如何?”、“还可以怎样改进?”等等。组织课题组教师根据英语学科特点,选择课程内容,进行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网络化课堂教学、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案例的设计,并就案例进行论证,为建构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提供实验依据。

3、在课题组成员中广泛开展“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理清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及课程实施建议(自主与集中学习)。

4、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时间,加强课堂教学技能的切磋,研究分析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优化教学方式。

5、利用组内定期公开课进行教学研讨。

6、根据调查实践或其他学情反馈,及时修改完善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

7、结合上级教研室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优质课评比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索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要求。

五、研究展望

⒈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探究式教学研究要突破45钟的“课”概念,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探究学习机制 由于课堂内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绝非在一个45分钟的时段就能够实现的,课堂非常适合集中的讨论、交流,能够弥补背景知识、能力的不足。学校、家庭要在课余时间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网络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将文本资料和电子资料有机组合,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渗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网络自主学习的技巧、品尝成功的乐趣,提高探究的能力,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得力助手。⒉信息技术教学要保证其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学习辅导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学习的指导。教师要成为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协作学习问题的设计者、协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学生思维受阻的点拨者、学生获得成功的激励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查找所需的信息、分析信息,引导学生将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或点拨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悟出规律,掌握知识。

⒊加强学生的信息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效率。学生加工信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探究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及各学科课、内外的网络学习机会,大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操作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精心选择优秀网站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采用通过设计学生Internet学习定性评价表并观察记录、对学生的电子作品评价、对创新研究报告进行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网络探究学习,使其学会熟练地筛选、下载信息并加工信息是保证自主探究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这样考验使学生的网络探究学习的成果实现最大化。

六、研究难点及困惑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难点与改进的建议

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就是要鼓励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1、目的要明确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应以英语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实施整合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课程目标和如何改善学习这个中心,切勿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再增设有关信息技术的新目标或其他目标。

2、内容要适度

计算机最具魅力,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快的优越性而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钟爱,起到优化课堂的作用。但不是说因为效果好,就应该“多多益善”。信息技术要恰当地为课程目标服务,绝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但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信息一定要适度,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并留足时间让学生和教师充分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时,一定要选择与教材内容相统一的资料,要选那些如何将抽象化为具体、将难点化为易点的资料,切忌牵强附会、驴头不对马嘴等现象发生。

3、要务求实效

1)是不要搞花架子。要把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应用经常化、习惯化,不要只是偶尔在优质课评比中或公开课中使用。2)是要避免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一刀切。计算机确有传统教学工作的一切功能,但是不是说明有了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手段都统统抛掉,像录音机、录相机、投影仪、卡片等都不见了踪影,任何一种工具都有它的利与弊,我们要用其长、避其短。3)是要实现真正的人机互动。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如果只是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综合资料在计算机里的一种简单演示,就变得毫无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激发求知欲望。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重在过程。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将受到越来越多英语教师的钟爱,只要在整合过程注意学习科学的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运用的恰当教学模式并妥善处理好上述几个问题,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困惑

———如何克服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信息技术只有在一个系统、合作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而系统是指教师成长环境的系统、教学计划的系统等。合作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合作提供课程资源等。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教学—--像教师那样教学,它也并不总是会促进学习,信息技术只有在熟练的教师手里才能变成通往学习的途径。所以说,是教师的智慧而不是技术本身改变了教学与学习过程。但目前这类智慧型英语教师还不多,这种智慧型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和培训,而且要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索成长。

目前,在利用信息技术授课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教学计划的不完整,对信息技术的考虑超过可对教学与学习的考虑。有关研究机构没有从全局出发将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观点汇总起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计划,这使很多教师只是凭着自己对教育与教学的理解来使用信息技术。这种现象的一个后果就是评价标准的缺失,无法判断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效果如何,是不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与学习质量。而有意义的合作决定着能否成功地在教学和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合作是保障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克服信息技术弊端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被看作是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对于教师来说,和同事共享教学经验,和其他专业老师互动可以获得大量的新观点,改变先验观念、积累专业知识和激发动机。但目前这种有意义的合作在英语及其他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题研究”为我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现舞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我们欣喜的看到国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与环境。一年多来,由于全体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1)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

(2)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不仅包括学会运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培训,使教师学会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合理地设计教学,传递教学内容,继续组织相关活动,推进实验进程第纵深发展。

篇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仅仅依靠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是没有用的, 要求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加强上机操作, 教师边讲课学生边练习, 这就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起来了, 方便了课堂教学。同时, 学生亲自使用电脑进行操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活跃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氛围,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总的来说,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采用“实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概括总结—实际应用”这样的教学顺序来教学。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实际应用是在教材进行概括总结之后给出的一些例子, 以便让学生运用到刚刚所学的知识去练习。通过以上的教学顺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能够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乐趣,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 在讲解信息技术中的文件和文件夹这节内容时, 由于这是教学中的重点, 在实际电脑操作中运用的非常频繁, 可以先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任务自己先去预习, 然后教师再总结学生的预习情况。此外, 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定期地开展一些操作比赛, 比如打字速度、编辑排版以及网页设计等竞赛, 获胜的可以有奖励, 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保持持久的热情。

二、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 边讲课边练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可以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 前半部分时间用来教师讲课, 后半部分时间就是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自我练习和自我思考的时间非常重要,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自我学习的乐趣。第二, 精讲多练。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 教师应当精讲, 细致地讲, 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学习内容。比如, 在学习excel表格制作时, 教师可以先演示自己做出的几种标本来, 并且讲解制作表格的要点, 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琢磨, 自己去练习制作。可以适当地加深制作难度, 让学生牢固掌握并且巩固知识, 这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重要的作用。

三、灵活变换多种教学模式

第一,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信息技术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声音、图片以及动画等内容, 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脑同时使用, 激发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好奇感、新颖感和直观感, 有利于大大增强学生对于信息课的学习兴趣。第二, 演示教学过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 将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演示给学生看, 同时辅以讲解, 这能够将课本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这样的教学带来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第三, 加强合作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找出几个学习比较深入的学生与教师一起合作, 对于其他学生提供的问题进行解决, 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 还能够让教师从中获得新的思维和方法。第四, 耐心辅导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有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度比较慢, 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这时就应该仔细地听学生提出的问题, 并且耐心地辅导学生怎么操作, 怎么理解。教师一定要平等地对待不懂的学生, 多给予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 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敬与好感, 从而使得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信心和热情。

四、寓游戏于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一直以来都是中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 如果把玩游戏和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 就能寓教于乐, 开发智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键盘指法》一节时, 我利用《金山打字通2003》中的“警察抓小偷”“拯救苹果”“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打字游戏, 训练学生的键盘指法, 学生满足了自己浓厚兴趣的需要, 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打字的速度, 但教师要特别注意对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要选择趣味、益智等适合学生的游戏进行教学, 这样才使电脑游戏在教学应用中利多弊少。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的比赛活动, 既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极强的表现欲, 而开展比赛活动恰好能把学生的表现欲转化成学习的热情。如:在打字练习教学时可以进行PK比赛,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如:在进行画图教学时, 同样的可以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也可以采用比赛教学法, 赛后宣布获胜的作品并将作品做成动画进行展览, 学生当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老师选上。经过充分准备, 认真思考, 发挥想象力, 巧妙构思, 每个学生都能把所学的画图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创作热情异常高涨, 终使一幅幅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唐海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创新[J].华夏教师, 2014 (3) .

[2]沈贤.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J].赤子 (中旬) , 2013 (11) .

篇4:改变教学方式,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学习效率;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课堂容易走“模仿秀”。即不顾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模仿于其他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味“模仿”所造成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例如,老师讲解示范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还有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等。

一、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要让信息技术课上出它自身的特点,首先要弄清楚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的本质区别,下面作个简要的分析:

1.学习工具的独特性

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换句话说,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所以工具的独特性使它有别于其他学科以文本资料为工具的课堂教学。从未来看,它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另外,学习内容还具有开放性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

3.学习方式的实践性

其他学科的课堂中,学生接受知识后,主要通过书面练习或口头交流来巩固。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上机课时间不少于70%。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实感受信息文化并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4.学习基础的差异性

因为家庭和地域差异的原因,来自不同家庭和地域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掌握程度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呈现着不同的层次,而且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非常悬殊,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5.学习结果的长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坚实基础。

二、创设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课堂

基于对信息技术学科特征,改变教学方式创设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追求的目标,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1.巧用学习工具,打造趣味课堂

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这一独特的学习工具有它积极的一面,计算机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具有自然的亲和力,但又有它消极的一面,即学生容易将计算机当做游戏机来玩。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利用它积极的一面打造出更趣味的课堂。比如,可以利用电脑游戏所具有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的特点,将电脑游戏引入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以玩为目的的电脑游戏转化为以学习为目的的电脑游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操作鼠标时显得极其笨拙,我在讲解完鼠标的几个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移动)后,就让学生玩用“七巧板”“拼拼看”等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熟练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并不断进行巩固。学生学得乐而忘返,往往下课铃响了还陶醉在鼠标的点击中。

2.充实学习内容,打造人文课堂

信息技术课,并不纯粹为了学技术而教技术,否则信息技术课就成了枯燥的操作练习课,信息技术课就显得过于单薄,只有给技术充实内容,特别是人文因素的加入,才能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丰厚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这样在培养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遨游因特网》中的搜索引擎时,我是这样做的:

(1)出示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素相关信息。

第一、二两大组搜索语文书中《望洞庭》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第三、四两大组搜素语文书中《峨眉山月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2)完成任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并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一起将信息进行汇总,保存到Word文档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这样的课堂既让学生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又对语文学科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课外延伸阅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在文化浸润中得到滋养。

3.重视实践操作,打造求实课堂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作为信息技术老师,不要因为怕学生操作能力弱会产生各种问题而减少让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序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以完成任务的操作中领悟知识和技能的要点,这才是有实效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插入超链接》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家庭情况”做一个PowerPoint文稿,这个任务里面包含“创建不同幻灯片间的超链接、创建幻灯片到视频的超链接、创建文字或图片超链接”三种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给自己的家庭做一个PPT,有的做一个介绍自己情况的PPT,还有的做一个关于自己班级的PPT,每种PPT都有几个不同的元素,根据自己制作的元素,再分别链接到不同的目标去。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想方设法去探索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提高了操作技能,学到了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4.尊重个体差异,打造合作课堂

家庭和地域的差异,更加放大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情差异,这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新课改倡导从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

采用小组合作式的课堂教学能有效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它能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做一种教学资源,在完成共同任务的同时,实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程度发展的教学目的。例如,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异质组合的分组方式,这样便于让基础好的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实现生生互动的效果;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同质组合的分组方式,基础好的小组采用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基础差的小组主要以教师辅导为主的学习方式展开,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在四年级上册《主题活动2 创作演示文稿》一课中,我采用异质分组的分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创作演示文稿的活动中,小组成员又进行了分工,有的负责版面的设计,有的负责文字的输入,有的负责处理图片,学生在进行操作训练时,对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互相帮助,互教互学,形成了学生集体自主活动的主旋律。然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团结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产生了带动式的学习氛围,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5.注重拓宽视野,打造生活课堂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新课标中的课程任务更明确地指出: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身边的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我在教学“画图”软件的时候将之与学生学习的美术知识相结合,教学“文件大管家”这一课时与生活中整理自己的房间相结合,教学“Word”软件时与生活中的黑板报、各类报刊的编辑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身边的学习、生活之中。

根据实际的情况和不同的学情,信息技术课堂还有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篇5: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改变探究课堂

一、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要目标,信息科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对信息素养必须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它应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信息素养应包括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不单是指有关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对信息收集、判断、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指对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能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有效的使用,对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所完成的作品能进行有主见的正确评价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信息素养应包括对学生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即能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提出并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能主动探索、研究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践和体验中建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认知结构;能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分工合作,创作、发表成果。

第三,信息素养应包括重要的德育教育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和个人对信息社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能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进行个人自律;明确在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备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的习惯和规范;具有为社会服务并贡献社会的强烈意识。

二、营造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个途径是让学生通过在规定的年级或时段中开设的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科技基本知识,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力,这是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基础;另一个途径是引导学生在信息化学习的平台上进行各种学科学习和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在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以传授和训练学生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为目的的简单做法,不片面追求某一技术学习和训练的完备性,必须构建让学生有自主发展空间的特定环境,采用“以项目(或任务)带动学习”的策略,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伙伴。在精心设计的、有意义的项目(或任务)的引领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学会方法,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在信息化学习的平台上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作为信息科技学科知识或技能学习的任务或载体,或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达到其他学科

知识传授目标的工具,而是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在所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在一个能提供大量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学习的平台上,进行知识建构、实践体验、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科技的支持,能将信息科技的运用融合到自己的学习、实践、探究、合作和建构过程中,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信息化意识,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适应开放的信息社会需要的、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学生真正做到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且思维开放,思路活跃,能适应环境,健康成长。

三、关照全体学生,适应地区差异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不同起点水平及个性的差异;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四、强调问题解决,倡导创新实践

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鼓励积极表达,强调交流与合作

篇6: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也将在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产生重要改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反思教育信息化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硬件和软件资源投入逐年增加。有了好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和优质教育资源,如果束之高阁,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设施和资源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要想使这些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要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培训教师是关键

我们认为,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应当是培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既要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也应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进而确定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尤其是教师下载优秀资源,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方面加强学习让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绽放光彩。

二、资源积累很重要

我们要结合各自的实际需要,认真做好教育资源筛选、下载、存储、分类和应用工作,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本校资源库建设服务,为我们的教与学服务。

此外,我们要求认真做好对国家免费提供的教育资源的下载、存储和应用工作,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资源库、同步课堂、卫星数据资源建设力度,加快了资源征集、引进、评审与整合的工作速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教育电视台和教育网站每天免费播发大量教育资源。

我们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重点攻关、合作攻关等办法集中力量自主开发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来源的多样化。

三、学科整合是基础

篇7: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有时候和同行们一起,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现在的学生都蛮有性格,跟他们上课要‘斗智斗勇’,好累!”确实,现在的教学条件虽一年比一年好,但并不代表课堂教学就比以前轻松。还记得以前,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教学上风风火火,雷厉风行,遇到学生学习行为问题时总认为学生很不象话,连老师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渐渐的我才明白学生原来是很不成熟的,他们中不乏优秀者,但也有让家长或老师很头疼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遵循他们的个性,统一的教育模式,苛刻的要求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于是,我渐渐的学会了静下心来处理学生带给我的各种棘手问题,尽量的少一点火气,多一点耐心。

这个星期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在周二的信息公开课上,有两个学生不认真听讲(或者根本没有听讲),在有校外老师听课的情况下,竟然自顾自地玩起了游戏。我发现后很生气,因为这两个学生平时的各方面表现就不太好。课后我把他们留了下来,首先我提问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还算满意的是他们回答的还可以,于是,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学习潜力,随后批评了他们课堂上的学习态度,经过一番耐心教育(原来我可没有这样的好脾气),他俩听后直点头,中午主动跑到我办公室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讲给我听,值得高兴的是他们说的很好,比较全面,看来是真正地接受了我的批评。

高兴之余,我认真反思了一下,没有大发脾气也同样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和以前大发脾气相比而言真是事半功倍啊。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是情于情的共鸣,只有教育者真挚的情感,和蔼可亲的态度,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才能给他们创造一切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篇8:利用信息技术 改变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数学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

那么,信息技术是怎样改变数学课堂的呢?

●运用信息技术,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动力技能的重要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就是勉强的。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并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

●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一般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前人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变得“可视”化,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必要的感性准备,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级的概念与能力,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所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讨论、操作、质疑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 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 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 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电教媒体具有容量大、趣味多、效率高等优势,悠扬的乐曲,生动的画面,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用计算机代替教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特色教学

随着大量教学资源库的出现,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案例、课件、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越来越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来灵活选择,实现特色教学。

篇9: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改变探究课堂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变;优点

【中图分类号】G633.2

正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思想品德课堂发生了质的改变。广大思想品德(下称思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倡导新理念、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思品课上始终演译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声形并茂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作为一名初中思品老师,亲历了从传统教学模式到信息教学模式的变革,感受到信息化教学带来的惊喜,也发现了其中不足和问题。本文就信息技术对思品课堂的几点变化说一下自己的感触,并对信息技术走进思品课堂的优点进行说明。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1、教学理念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改革的目标完成,仅靠传统教法中老师的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学生们听一听、记一记是不可能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撑。电教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等特点,又不受时空的限制,更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所以在以抽象、理论性强为特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配合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拓展教学空间,以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教师也会在备课过程中为学生准备更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愉快地学习中培养积极地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

2、教学模式的改变。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过程完成了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四点改革。

2.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是老师板书和口述,思品老师教的班级很多,每讲一班,重复一次,不能保存又很单调,老师累的不行,学生疲于抄记,现代信息技术把投影、背投、交互白板带入课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超链接功能,灵活便利地呈现各种形式的教学信息,PPT展示板书,视频形象学习,实验模拟,既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又增加了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的体现了教学目的。

2.2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改变了思品课堂上学生听、记、背的传统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和数字学习资源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走入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现代化为今天的学习打开了一扇门,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网络知识。课堂上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网络上的知识运用于课堂的学习,能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如在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候,学生可利用网络进行有关知识的查找。搜集人民代表的相关图片资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文字介绍及优秀人大代表的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交流,更能全面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2.3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展成基于网络的和数字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即更具多样化和可测性。传统思品课堂往往把思品课讲成枯燥乏味的说教课,现代信息技术将声音、图像,甚至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因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更加多样化,节省教学时间,调整、学习内容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改革、学习负担的减轻,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品德教育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置不同情境进行检测。

二.信息技术走进思品课堂的优点

1、生动形象性,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生动形象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科学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说教课,显得枯燥和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就可以给思品课注入活力,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唱独角戏,而是借助电脑投影仪、触摸屏、电子白板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创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愉快、满意、企盼等肯定态度的极大热情,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使之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扩散性和求异性。

2、丰富多彩性,开拓学生视野。信息技术现代化为今天的教学打开了一扇门,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网络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当今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整合网络资源,将会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网络上的知识运用于课堂的教学,能有效地拓展教学空间。

3、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各门学科中,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四.总结

篇10: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一、游戏入门,兴趣参与

学生一般对计算机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也是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这一学情,我们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结合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指法练习时,一般学生会对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感到非常枯燥无味的,若教师直接讲解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学生不但会学的很枯燥,而且很不情愿去学习,更不会主动去学习了。我在教学中就是用游戏介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中一些打字小游戏,分小组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这是就有学生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准又快,如何有效地提高输入速度?

这时老师可以再讲解指法要领,我相信这时学生会学得很认真。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这样学生就在游戏中完成了指法练习,掌握了指法要领。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记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征,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地讲解,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词而且要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来验证其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基本技能,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我在给同学介绍键盘时,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键他们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的作用是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的字母,其主要作用是针对双字符键的。还抓住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注意与DEL键的区别,这两上键的作用都是删除,而键是擦除光标前面的字符键正好相反是擦除光标后面的字符。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法,我们就变抽象为直观,变死板为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也不自觉中学习了新知识。

三、自主学习,协作创新。

计算机知识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大多学生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让其带着兴趣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在渴望中学习到新知识中,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篇1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们对新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碰到了不少的问题,也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更深入的进行思考。

信息技术课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平时的课堂反馈和对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知道,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在各个学科中是比较高的。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比较大,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上,有小部分学生会开小差,比如玩游戏,浏览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网页内容,上网聊天等,从而导自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通过调查和教学反馈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上,众口难调

我们对高一新生的摸底调查发现,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整体上是一年比一年高,但是就个体来说还是差别较大,始终会有一些学生基础较低,而另外一些学生觉得自己的水平比较高,基于这样的原因,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差别较大。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希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能学习到更多实用性的和新颖前卫的东西。比如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很大一部份同学对游戏和网络感兴趣,他们希望多些了解网络相关的知识内容;对于信息安全和计算机安全,黑客等看似前卫的东西感兴趣,要求学习黑客技术;对于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和维护有需求,希望通过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维护方法等。而对于高二学生的选科调查发现,他们更多的是趋向于选择《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这两个实用性较强的模块。我们使用的是广东版的信息技术课本,从最终的教学的反馈来看,相当多的学生还不是很满意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所教授的内容。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的教学内容很难一下子全部满足。

2、教学方法上,感受不一

学生对于我们的教学方法反馈是感受不一,对于同一节课,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学生要求教师能够讲得详细点,有的学生又觉得教师讲得太多了。从我们对学生课堂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形式能够更灵活,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甚至有学生要求每节课留出一点时间给他们自由上网。在我们组织的一些课堂分组学习活动中,我们也发现在小组中有时候会出现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归入到一两个人身上,而小组其他成员却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反思

从前门分析的问题看到学生对于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是很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使教学内容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东西,而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内容不大感兴趣;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游戏,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缺乏完成动力。学生虽然对于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很大的兴趣但是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却感觉吸引力不大。学生总是喜欢新奇的东西,喜欢自由不受管束的学习,喜欢懒散,喜欢游戏,如何才能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这个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大的努力去认真对待。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尝试

1、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学,每一节课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案的设计过程里需要经过了不断的修改,每修改一次等于重新开始一样,包括教学的内容,教学流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些都需要全面的考虑,而其中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可能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站在讲台上也会有更大的自信,课堂效果才能更好。

2、多与学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学生与教师有了课堂内外的交流以后,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比较亲密友好的关系,上课的时候默契就自然多了,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会有很大的帮助,也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讲课,因此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

3、运用有趣事例启动课堂,形式多样的开展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课堂很多时候以操作性的内容为主,技术讲解比较枯燥,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通过一些好的事例作示范,特别是与学生相关的事例,学生会更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对于技术性的学习内容有了一种需求,自然学习起来就比较有动力。课堂上学习的技术是很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缺少了学生动手这一环节,技术课的教学等于纸上谈兵,学生很快就会遗忘掉,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对课堂练习时间的需求也比较多,适当的安排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课堂练习内容,使学生不至于无法完成而产生畏惧心理或者过易完成而无法深入理解,需要教师有充分的创意。同时课堂的教学活动形式应当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知识竞赛,设计寓教于乐的小游戏活动等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玩这样学起来就比较轻松。

4、适应学生,分层教学

篇12: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改变探究课堂

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学习的情况,关键在于落到实处。无论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如果学生不听、不练习、不去理解掌握,那么我们老师就是白费力气,做无用功。语数英这些文化学科的落实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等来实现,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堂该如何落实呢?

反思十月份的教学工作,以及学习其他学科的精品课堂,我意识到自己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知识点的落实还不够。每节课四十分钟,我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讲解的内容尽量压缩,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己练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学了也练习了,到底知识内容有没有落到实处呢?这一点我却要质问自己。

反思自己以前的工作,结合学生的情况,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今后信息技术课堂的落实。首先,在备课中充分准备,课堂内容安排上讲讲练练停停,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给足落实的时间。在课堂上,讲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即让学生去练习,并且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组内互评,记录结果。课堂结束前五分钟,抽查未完成的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记载仍未落实的学生。在整个课堂上我要做到随时抽查落实情况,让学生保持认真听课的状态,并主动提高学习的状态和效率。最后,主动帮助学生总结和复习,具体实施为,每节课后对本节课主干内容进行简单总结,每节课初对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复习,并尽量能够对学生进行抽查或者教师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教学都是想通的,信息技术课堂也要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更好地创新,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大概就是做老师的愿望吧。

篇1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

一、活用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而言, 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强, 有省时、省力、直观、灵活、生动、节奏快、容量大等特点。比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 运用flash动画可以将一些枯燥无味的信息元素变得生动起来, 活灵活现, 导入各种信息, 并有机组合, 声形并貌, 这样, 课堂会变得更加的生动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是学习的原动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现代科技的发展, 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作为信息技术课也需从兴趣入手,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 运用音乐、投影、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展示教学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 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 而且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增大信息处理速度, 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人机对话, 强调师生对话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滥用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 是一种手段, 一种形式, 不一定每一个环节都用得上。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 有的人过分地追求形式, 认为媒体用得越多越好, 为了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媒体。如有的教师为体现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各种媒体一起上, 计算机、VCD、录像机等, 讲台简直是教师独角表演的舞台, 转换频繁, 令人目不暇接。教师手忙脚乱, 精神紧张, 担心有啥闪失, 学生则眼花缭乱, 晕头转向。但真正的教学效果却被冲淡。有的课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制作得花里胡哨, 情景复杂, 游戏味十足, 却不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还有的教师, 丢弃常用的教具, 如小黑板、小卡片等, 一味追求现代化, 能用几分几秒完成的教学内容, 却耗费了几倍几十倍的时间。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地使用媒体, 同时不能忽视师生间的交流。单纯靠没有情感的机械的计算机, 将会淡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勉励、合作意识, 使课堂散失民主教学的气氛。

三、从平凡之处创新求异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就是要求异, 不要雷同,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 敢于参与, 敢于提出, 就是成功。积极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和鼓励。

例如, 在“画图”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对画图的基本工具使用较易掌握, 但不能灵活运用。于是, 我先让学生看了一个范图“月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你如何画出。有些同学突发奇想, 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 接着移动其中的一个圆, 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 组成一个弯月形, 然后用橡皮擦插曲多余的部分就完成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对此我表示了欣赏的态度, 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创造性地看问题。通过实例,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点燃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学生积极开拓思维, 各式各样的生活物品学生用画笔绘出。

四、注重学科关联, 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学习有实用价值, 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 而忽视了发散思维, 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 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如键盘练习时, 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学生感觉到:不但输入速度上来了, 而且对英语的学习也大有裨益。又如在教学完“多媒体制作”课后, 对学生提出要求:假如你是某学科教师, 现在有一堂多媒体教学比武课, 请你准备好一个课件。结果学生花了不少工夫研读相关教材, 并做了收集资料的工作, 制作出了具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课件。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不但掌握了计算机的教学内容, 而且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有了这样一个活的认知结构, 通过这样的方法, 学生增长的是能力和素质, 而这些能力和素质可能会影响其一生。

篇14: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改变探究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例谈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活学生的数学认知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奇、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信息技术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不但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而且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图形》的时候,虽然有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的《认识图形》基础,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管是用实物,还是用画图的方法,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知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于是,利用PPT的动画效果把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分离出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动画所展示的一个面的分离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空间观念的认知,轻而易举地给学生建立起图形的空间概念,这对于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三棱柱、正方体等都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数学认知。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把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事实的联系、教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达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原来公交车上有20个人,到了一个路口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0人”这样的题干,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完全弄不明白这是一个什么过程。于是,通过一个个小动画,把原来的20人,上车5人,下车10人的过程表现出来,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具体化为形象的过程展示,学生在对事物及其数量变化的形象演示中自然就能明白运算的方法和过程,让数学思维的获得不再成为学生被动的过程,而成为学生主动感知的过程。

三、运用“速算盒子”,改变小学数学计算的枯燥乏味,提升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速算盒子”是一款专门针对小学生开发的数学基本功训练工具,操作简单,界面清新,在闯关和PK中达到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寓教于乐的目的。“速算盒子”具有紧贴课堂,针对性强;知识闯关,分散知识点;擂台PK,挑战高手等功能,并能通过分享挑战,邀请小伙伴一起加入游戏学习的功能,能让学生在游戏与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计算方法和能力的提升、巩固。

使用“速算盒子”一段时间以来,我真实地感受到,作业盒子自带的上百萬好题,不仅让学生在闯关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数学概念,巩固了数学知识,领会了数学思维,强化了数学方法,提高了运算能力,而且老师在教师端只要手机轻轻一点,班群的作业就布置下去了。作业的批改也非常方便,对于选择题,可以利用软件自动批改功能;就解答题而言,学生做好作业拍照上传,老师就可以用手机批改;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老师还可以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几的讲解,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其个别指导的效果也非常好。通过这样一款免费的师生互动学习软件的应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升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复习一个全新的体验过程

小学数学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复习教学,不仅可以梳理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而且能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达到温故知新,获得新的数学思维和数学体验。但是,老师们经常抱怨,最不好上的课便是复习课。

那么,小学数学复习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避免机械地归纳,枯燥地练习呢?于是,我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数学体验过程。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一章内容的复习,如果仅仅让学生记住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周长和面积公式的由来和推导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于是,在复习过程中,我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与实物教具相结合,综合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概念和推导过程,以及三种图形之间的几何变化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根据自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变式练习题,供学习小组一起课堂练习,相互取长补短。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而且课堂复习与练习、运用的效果也增强了,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愉悦的过程中能够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谭兆亮.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D].宁波大学,2011.

上一篇:pep五下册英语作文下一篇:毕业论文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