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2024-07-14

毕业论文(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通用11篇)

篇1:毕业论文(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学校代码:

学号:

遵义师范学院

毕 业 论 文

题目:小学美术手工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学校:遵义师范学院

专业:美术

年级:2011级

姓名:袁虹

指导教师:张丽娜

完成时间:2013年8月20日

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2006春季学期小学教育专业陆 伟

内容摘要: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丰富人的思维,因此,美术教育将随着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要重视学生在这期间的培训,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首先就的培养他们审美能力,让他们通过一些普通的学习和认识方法(观察、记忆、认知),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

关键词:审美理解力;理性情感;表现技能;美术符号;审美意味

正文:

美术教育就其价值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工具而言的实用价值。二是其作为修养而言的本质价值。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以儒家“乐教”的教育为基础的,它非常重视艺术所起的陶冶情操的作用。与此同时,也非常强调专门训练,与基于教养的自我表现的追求。当今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的美术教育应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除了传授绘画技能外,他还将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在扩展人的视野,提升人的审美境界,开发人的右脑的潜能,均衡人的理性情感,完善人的品性人格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是人生来就懂得美,会欣赏会理解美。一个几岁的孩子本能的会喜欢某种颜色。或爱听某些乐曲,但他却不可能去喜欢齐白石的画与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作者的经验,感受和风格。一个几岁的孩子,是绝对不可理解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理解力。

所谓的审美理解力,就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的意义,内容的能力。对此,我认为通过一些普通的学习和认识方法(观察、记忆、认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一、对美术知识和表现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三年级就其从绘画发展期看,正处于陈述的符号期与陈述的写实期的承前启后的阶段。这时的学生,作品还充满了天真的幻想,淳朴的造型,大胆的表现力,对绘画报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热情。再从教材本身来看,又自成一段(小学美术教材分三段:1---2年级为一段,3年级为一段,4---5年级为一段)。这时的学生,已开始用软笔和水彩画工具作画,同时也开始学习其它方面的会话知识。为使学生在课堂中多了解美术的技能技巧,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我在上,《有趣的色彩》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分别在玻璃杯中盛入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然后将红色

水慢慢注入到黄色水中,再将蓝色水慢慢注入到黄色水中,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晰的观察到颜色变化。大自然的天空是广阔,深邃的,但很少有同学去刻意地欣赏这种自然美。于是事先布置了作业,让学生们去观察夜晚的星空。我利用上课时,让学生说说星空的色彩,以及所看到的景象,然后提问:那如何来表现发光的星星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很多同学想到了用黄色,白色等浅色去画星星。那又如何更确切地表现星星的亮呢?况且用白色的蜡笔作画,在远处根本看不见。如何又快又清晰地去表现呢?当我提出用水彩的蓝与紫去表现时,学生将信将疑,当画面呈现在面前,再仔细回想时,学生顿时醒悟。从而明白了蜡与水不容的特性,同时也对美术的表现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又如,在上《小提包》一课中,我利用了人在欣赏过程中常表现出的“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在课前请同学到生活中找材料,如小积木,不同形状的橡皮、笔套、螺钉等。已开始,他们都不明白这些实物有什么用,当在课中通过方块、笔套等醮色的铜印,用蜡烛的烟薰纸再敲印等实验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在生活中这些细小琐碎的物件还能帮助人们设计出具有疏密、有序、不同机理的漂亮图案。使学生在做做想想中对美术的技法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工艺制作的认识,那就是工艺制作不仅仅局限于折、剪、粘贴,它还可涉及到日常生活中有用的或没用的物质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能触发创作的灵感。别看只是一颗螺钉,一个笔套,它能帮助你完成一幅美丽的画,更懂得了美源于生活得道理。

一根黑线,一块黑色,谁也不会去欣赏它赞美它。然而,当它置于特殊的环境或物件中时,黑色同样会放射出不同的光彩,这也就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一个十分浅显的实例,他说:“我们是把玫瑰花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欣赏的。假如,我们从花朵上扯下花瓣并分析美的实质在何处,美就会遭到破坏。因为整体感是产生美感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体”与局部都是相对而言的。然而,在美术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只重局部不重整体的普遍现象。如,在画人物的五官只注重某一局部的画法,刻意地精心地去塑造人物某一局部的特征,而忽略了五官在脸部的美的黄金比率。在教学中,为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在教学《小提包》一课中,我首先认识到,让学生明白彩纸在提包制作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游戏,找出和提包具有相同图案的彩纸,以及说说这样的排列会在制作中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如果你来排列,准备怎样?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自觉的感性认识,即使学生的洞察力得到了强化,也使学生明了方块与彩纸在提包中所赋予的一种特殊使命。学会用整体的方法去观察作业的效果。又如,在上《一盆花》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水彩画工具,因此对涂色带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把目光都放在色彩的条配上,从而只注意到了花的色彩的“艳”,而忽略了盆与花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盆在纸中的相应位置。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通过三个不同形体变化的有趣人物,并给他们穿上漂亮的服饰,将这些人物形象与不同比例的盆花加以相对应,由于强化了所画的对象的整体造型特点,从而让学生明了构图的好坏是一个关键。不能仅把目

光停留在某一点上,静止孤立地去作画,而舍去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果这样,再美的事物也会显得不美了。

二、对各种美术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

一些形体、线条、色彩等符号,在美术中往往都赋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例如,红色象征庄严,绿色象征生命,水平线的开阔感、三角形的稳定感等。然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限制,因此,他们大多只是从事物的表面去看结果。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决定颜色形态,很少顾及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在美术作业中,需发现有些学生偏爱明亮的颜色。而有些学生,偏爱灰色调。因此,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性,初步理解这些符号的象征意义。再敲印中,我利用色彩之间的比较以及线条之间的排列,让学生通过色彩、线条的形状,进行想象:(1)把颜色同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联系起来。如看到红色,你会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又会给你怎样的感觉?通过问题的提出与启示,很多学生都将红色与血、火、太阳甚至还将交通的信号灯、消防车等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让他们产生联想,将颜色同人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中为什么要用到这些不同的颜色,它们又各代表着什么呢?这时的学生,思维活跃,说出了红色在节日里可代表吉祥,幸福。交通信号灯表示停止。消防车的红代表着危险等不同的含义。(2)从情感出发加以联想。如,为什么夏天喝的饮料的包装设计通常会用绿色做主题?从而引申出绿色给人们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正好迎合了人们的一种解渴的心情。由于有了先前的准备,由此学生想到了在敲印中既可使图案水平排列,也可不规则排列更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人的心情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敲印。从而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排列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会给人一种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对审美意味的理解

所谓的审美意味,是指事物或者是艺术品的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的审美特质。对审美意味的理解,并非靠刻苦的记忆或背诵就能获得的。它主要靠对形式的把握能力,同时有涉及到个人的经历,情感等因素。一道数学题,只要有一定的公式,经过一定的计算和推理,就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而一件艺术品就像一个千变万化的魔方,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作品的审美意味的理解就会不同。由此可见,在对审美意味的理解中,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摆脱常规思维的习惯。其次,还必须要有情感的投入。在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有的同学问我,为什么画中的颜色会和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实际物品两样呢?从这个问题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的理解力还受到一般常规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他们还无法理解外界事物对所画物体的影响力,更无法把自己的感受与艺术家创作的心境以及所体现出来的蕴味相联系。这正如一件艺术品,有人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而有人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所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教学小提包一课中,假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为自己选择怎样的提包呢?这也就为学生设计制作提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也就是在设计中,不仅仅要着眼于图案的常规排列、色彩等因素,还得考虑顾客的心情。因此,在制作

过程中,学生不仅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组合图案,而且还注意到了在折纸包时的整洁、挺括,以及为提包设计出了不同形状的手柄:有挖空形的、有穿绳形的更有自己设计剪制的手柄。课后,通过讲讲,说说,自评等环节,让学生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既说出了创造意图,又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帮助,这时的提包已不再是用简单的敲、印、粘、折制作成的纸提包,而是融合了同学的感知、情感和创造。把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意蕴融会在一起,从小提包的制作中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那份浓浓的热爱生活,主动乐观的精神。

如果说素质教育意味着人的知识的统一性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的话,那就更不能忽视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目前的信息社会里我们需要用更精致的审美眼光,更因为未来社会生活品质的提高将有赖于人的审美意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2:毕业论文(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谈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的静物画教学、构图教学、创作教学、欣赏教学、素描教学等方面通过分析联想与想象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及鉴赏能力,进而达到对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和提高.

作 者:卢宏飞 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G40-014关键词:学生 审美理解力 培养

篇3:毕业论文(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1、美术审美的认识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以及对人才的要求, 现在家长, 学校越来越重视从小就对孩子的多方位的培养。美术, 绘画, 欣赏我国自古有之, 一副好的作品, 也会像听音乐一样使人产生复杂的感情, 或者喜悦, 或者哀伤, 或者奋进, 或者沮丧等等。人们可以通过一副美术作品产生各种想象, 在头脑里形成画面, 可以通过这幅作品了解过去, 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甚至也了解作者对于未来的想象。好的美术作品一定是有灵魂的,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孩子的审美意识, 美术鉴赏水平, 美术感悟能力, 然后通过自己的感悟做出好的作品。

2、美术教学及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当然, 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成为画家, 成为画家并不是美术教学的最高追求, 美术对于孩子的美好道德的养成也是必不可少的。类似美术这样的艺术教育可以给孩子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和培养, 通过不同风格艺术的展示也会对孩子的到的习惯, 行为做事, 形成一定的影响, 使他们对于真善美有更深刻的领悟, 因为艺术来不得虚伪, 来不得欺骗, 尤其是善, 善良是艺术的重要灵魂, 孩子们可以从一幅画里面感受到受难者的痛苦, 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感受到劲草的挺拔, 感受大树的宽容, 感受蓝天的宽广, 感受大海的壮阔, 从而把对于美术的欣赏, 画到心里, 用到生活中, 学会更深刻的感悟, 这对于对与生活, 对于学习, 保证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学习, 不断有新的感悟是弥足珍贵的。

美术教学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审美意识的提高,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孩子的思维跳跃, 活跃起来, 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文明健康生活的好习惯等。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 不断升华的复杂过程, 也跟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有所不同, 在培养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意识要分阶段, 分层级逐一进行, 那么在教学中通过老师的教学人为的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师教学中如何通过美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情景结合, 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对于刚刚接触美术, 不懂得如何欣赏的孩子来说, 切记用枯燥乏味的讲说让孩子就去学习技术, 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吸引孩子的兴趣, 很难使他们爱上美术, 发现“美”的存在。小孩子一般喜欢听故事, 老师可以根据画面描述讲述一个小故事, 神奇迷离有趣的小故事会激发孩子兴趣, 同时让他们对所画的内容产生丰富的联想, 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们爱上美术。

2、深化情境体验, 感悟情景内容

第一部是使孩子们喜欢上画画, 接下来便是如何画好画, 正如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如小学课文中《最后一堂课》中的胡桃, 不同的角度会画出不同的内容, 画画对于创新性思维的锻炼和挖掘正是如此,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让他们与画中内容进行对话, 产生共鸣而激发思维, 不受限制的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画面, 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画出脑海中的内容。

3、创造情境美, 陶冶学生性情

前文提到, 美术对于审美意识的提高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对真善美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学美术的过程是分阶段, 分层次的, 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提高。学生对于所画内容要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就需要结合生活, 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中。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对所画内容赋予感情, 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表情, 声调, 动作, 来声情并茂的把画中内容解读出来。并发表自己的感悟, 体会作者画面的灵魂, 是悲伤, 是喜悦, 是感恩, 是善良等等, 并激发孩子们从生活中发现艺术之美, 对建筑物的形状, 对家具摆设的配置, 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感悟等等。老师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画画, 不仅仅是技能与知识的传播, 还承担着教孩子们如何去做人, 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艰巨任务。

4、表述人文科学意境, 提高学生素养

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科学意识的第一阶段, 很多艺术都与一定的民族, 风俗, 社会, 时代相结合, 很多画面表述的内容不仅仅是纸上的那几笔色彩, 很多都在背后传达了一定的社会习俗等人文精神。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一个美术老师, 不应该仅仅知道美术, 还要了解一定的历史, 人文, 科学等各种知识, 只有这样他才可能会把画面更深刻的背景信息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画面的背景产生兴趣, 对人文历史, 科学文化产生兴趣, 从小就培养起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5、感悟生活, 表心中所想

生活乃是创作艺术的源泉, 在生活中“美”与“不美”是人们欣赏事物, 风景, 人情的最基本的情感, 正式基于这种情感, 人们不断发现美, 感悟美, 创造美, 使美的事物不断延存。教师也应该激发学生对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感悟, 发表自己的想法, 同时也激发学生对于图片, 画面的感悟, 找出美之所在。对于美学的领悟是一个随着个人知识, 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提升的过程, 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发现美, 追求美的意识对以后学生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小结

总之, 美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其说语文, 数学, 自然科学等课程赋予孩子的是理性的, 逻辑的思维方式, 不如说正是美术等其他艺术课程赋予孩子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强烈的感悟能力, 丰富的想象能力, 强大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 一定要重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意识, 并把艺术与其他教学相互结合, 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摘要: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美, 如何发现美, 感悟美, 这就应当从小就培养起审美意识。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 对于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 品行道德, 甚至思维模式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美术教学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何作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通过美术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学,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王谦, 李宁.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9) .

[2]王大根.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3]闫汝乾.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 2000 (4) .

篇4:毕业论文(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课改下推出的新教材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上以绘画为基础的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而强调了要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农村学校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要把美术学科的教学纳入美育的轨道,注重对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根本任务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那么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的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以美学之理论于教育,应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这个说法可能不全面,但是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这对初中美术教师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有很大的启发。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术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虽然艺术比较集中的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可以全面的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它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而其中社会美在审美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由此,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所需的新型人才。美術教学在中学教学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中学生能够欣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使初中阶段的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1.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

美术是一门培养审美情趣的艺术学科。梁启超曾经说过:“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艺术教育即情感教育,这一说法,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就从其功能上讲,把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或许是可以的。如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课外的写生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自己去捕捉美、感受美,还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并感受到大自然里的美景,从而对祖国及山川的美好景色产生由衷的喜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不仅如此,美术作品也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感化,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美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并将其内在美充分向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的身心都徜徉于作品之中。

教师想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加强他们的情感教育。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置身于真实的美景之中,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这样他们对美的感受才会更真切,而感情也会更强烈。同时,美术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多参观、欣赏、解读和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能从作品中感受生活、自然和人生,从而能够真正领略艺术之美。

2.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并构建他们的审美追求

众所周知,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形式是对美感而产生出的情感反应,但是这种感受和感化又都受到审美理想的制约。如果将审美比喻为大厦,那么审美理想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而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教师所面对的对象是身心都还在发展的中学生,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导致他们在面对生活、艺术时,往往是非难辨、美丑不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判的,也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但是,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并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分析,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而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的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不管其内有各种各样的内涵,最后都要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而美术教学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审美形式的教育,也就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多彩、无限变化的世界和有着高矮胖瘦、坐立行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最终,我们还置身于风光无限的自然界,还能感受到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变曲流传、花卉的娇艳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就是通过对这些形式的感受,才能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感知。但是这些审美形式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成为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之前,他们往往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他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学生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

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中学美术教学的最初阶段,要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因为,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都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而在西画中,线条不仅能用来勾画轮廓,而且还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造型的因素,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临摹优秀的作品,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艺术的感受与形式美感。培养审美能力还要提高学生对色彩感知的能力,对色彩的感知因人而异,常人只能分辨诸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简单的色彩,而美术专业的人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就较强。若学生有了良好的形式美感,对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总结

在当今社会中,教育、文化以及艺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而审美教育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如今的美术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绘画作品,而是更加关注对精神以及艺术修养的培养。其中,审美能力培养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审美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主观意识,人们在看到一件事物时,通常都会以自己的审美观点来对该事物进行判断,因此,学生的审美会直接受到自身审美能力的影响。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以及国家对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以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美术教育通过发掘和利用艺术中的审美因素,来对中学生的美术意识进行强化,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感受美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欣赏美是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深入和发展;而创造美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巩固和提高,初中美术教师如果能很好的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那么就基本完成了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并同时提高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了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兰.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审美能力培养探析[J].中学课程资源,2015(5):10-11

篇5:毕业论文(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的诗词大多具有感情强烈、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意境清新等特点。当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去感染、塑造学生,造就他们完善的人格与和谐的心灵。本文我将结合《清平乐村居》的教学案例来谈一谈。【案例描述】

苏教国标版语文第十册26课《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段。片段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首词,词这种文体形成于唐,盛于宋朝。词分为上下片,由于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今天我们要学习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生:齐读课题。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才是它真正的题目,那么你知道“村居”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村是农村,乡村的意思,居是居住生活的意思。师:答得真好。农村大家去过吗? 生:去过的。

师:你在农村看到怎样的景象? 生:一望无际的稻田,农民们在辛勤的耕作。

生:天也格外的蓝、空气也十分清新,有时可以看见炊烟袅袅。生:农村有耕牛,家家养狗养鸡。生:……

师:你说的真好,真美。那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呢?打开书本,自由读一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反思之一】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第一首词。相对于诗,学生对词的了解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词牌名等相关文学常识,让学生对词有了初步的认知。随后,我改进了课堂教学策略,由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冲动。片段二:感悟田园风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也激起老师朗读的兴趣。不过,我要提个小要求:就是在老师读的时候,你们展开想象,你反复看到哪些景物?(师范读)生:我看到了茅草屋、小溪、豆田和莲蓬。师:答得真全啊,莲蓬就是…… 生:荷花啊。

师:嗯,难道你们的想象就仅限于书上的吗?再想想看? 生:哦,白云、青山、…… 【相机板书出示】

()的茅屋()的青草()的小溪()的白云()的豆田()的莲蓬()的荷花()的青山

师:真爱动脑筋,找得真全。看看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是那么的苍白,只有把它放到课文里才具有生命力。联系上下文,自由读一读课文,展开想象试着填空,让这些词语变得更具体。生:自由读,同桌交流。上黑板填写。

(低矮)的茅屋(茂密)的青草(清澈)的小溪(变幻)的白云(碧绿)的豆田(青翠)的莲蓬(盛开)的荷花(连绵)的青山 师:这幅画面真美。但俗话说有声有色,可惜呀,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

生:我想象到了,淙淙的水声,像古筝的声音。师:真美!还有吗? 生:我听了鸟语,唧唧啾啾,好不开心啊!生:不对,这是夏季,应该听到的是蝉呜。生:我仿佛闻到了散发的淡淡花香。师:(相机补充)哦,正是(飘香)的莲蓬

师:你们俩说得都有道理,想象无极限嘛!看到这些词语,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听到了水声,闻到了花香,看到了一幅明丽的画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生:真是太美了。

生:真像是走进了世外桃源啊!师:能读好吗?边读边想。生:齐读。反复读。【反思之二】

《清平乐村居》在描写手法上,作者没有一句浓笔艳墨,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淡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田园生活画。而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有效地扣住“有声有色”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展开联想,使这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画面立刻变得活泼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片段三:感悟田园生活。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醉”的?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的很自在,很悠闲,还能喝点小酒。生:我觉得这对老人很恩爱,在半醉半醒之间互相聊天

生:我认为这里的醉不仅仅是喝醉,还有陶醉的意思,陶醉于这种生活、陶醉于山水之中。

生:我觉得作者仿佛也陶醉其中……

师:是呀,一辈子风风雨雨就这样过来了,《诗经》有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俩相濡以沫、相亲相爱、相敬如宾,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读好它吧!生:自由读、齐读。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卧”的。

生:我觉得比躺、趴、侧、睡要好,想怎么卧就怎么卧。生:我仿佛看到他在卧的时候小腿晃动着,很悠闲自得。生:我来补充,他的小脚丫还在动来动去。

生:他的头也在摇摆着,哼着歌,剥着莲蓬美美地吃着,无忧无虑的。

师:——难怪是“最喜”啊!羡慕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吗?读出来-巴!生:齐读。

师: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一家。

生:和和美美、和睦温馨、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反思之三】

古典诗词的外在形式是语言文字。在诗词语言的表达中,往往包含着字面意义、文体意义和情境意义。在这三种意义里,情境意义是最不易为人所把握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普通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里所焕发出来的艺术光彩,领会语言在有限的形式里表达的无限的内容。如该片断中“醉”“卧”等字,本人通过绘声绘色的渲染和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真正实现人情入境。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感情与诗歌寄于的感情产生共鸣,乐于进行交流。【案例分析】

该案例通过反复钻研教材及对学生学情充分的分析,本人对该课乃至古诗词教学有了较深的认识。针对如何通过古诗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认识。

一、感受韵律美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诗词,大多讲究押韵,句式整齐匀称,句内节奏感强,此皆为古诗韵律美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准确、清晰、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示范朗读及表述,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理解词意,领会词情,增强记忆,感受诗词韵律之美。如该课“茅檐/低小(xiao),溪上/青青草(cao),醉里/吴音/相媚好(hao),白发/谁家/翁媪(ao)。”全诗明白如话,画面动静结合,辛弃疾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农村田园景象,呈现出一种宁馨、清新的风格。因此我在教学中则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感受韵律美。进一步说,学生在感受韵律美的同时,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生地浸润到内心深处,激起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二、品味意境美 1.理解语意,由点及面

中国的古诗词,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内涵悠远,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如果将这“点”再次还原 成“面”,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但这个前提必须是充分理解语意。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在充分理解语意基础上,我利用“通感”的手法,调动学生五官进行想象。学生由作品提到的几处景物联想到整个画面,不仅由点及面,而且达到了“有声有色”的境界,妙趣横生。2.情境交融,物我相忘

苏教版教材的收录的古诗词,以写景状物居多,作者用传神之笔为读者展示课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写景的句子都会留下诗人感情过滤的痕迹,或触景生情,或寄情山水。例如《清平乐村居》,全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段教学,本人积极创设情境,如利用插图,增强学生画面感;再者,通过品读文字展开联想,让学生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境界,深刻领悟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如“谁家翁媪”“醉里”“卧剥莲蓬”等),最终体会到诗人借景物描写使感情外化、物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达到心灵相通,物我相忘的境界,充分品味到这意境美。

三、实践创造美

要想利用诗歌教学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仅感悟体验诗歌的意境之美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对诗歌的感悟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调动审美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

创造的方法有很多,如续写、扩写、改写、表演等。相对于续写、扩写而言,改写是最具有创造性的。所谓改写,就是把文章体裁改换一种方式,例如:把古诗词改写成现代文。如《清平乐村居》一课课后习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后,本人抓住词中“相媚好”这一留白之处顺水推舟:“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并积极引导学生“披文以人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展开想象,用想象、联想来充实古诗的“空白”,入境、人情、人心。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使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

篇6:毕业论文(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教育部门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第一 审美教育的任务。

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第二 审美教育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篇7:毕业论文(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儿童,他们是天真的,他们是单纯的,他们对待美好的事物,更是全身心地接纳。随着年龄的增长,美术课成为他们上学必修的一门功课,这就不仅要求他们的审美达到一定高度,而且还要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审美素质教育和心理方面的培养,关乎每一个学生能否学好美术课,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以及陶冶情操的目的。

一、提升儿童的欣赏能力及审美习惯

小学教学中的美术欣赏课是以引导小学生对审美对象产生好感以及对事物赋予一种向往为主的心理活动模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兴趣、认识和关注,从而与理解、观察密切相关,直至能模拟下来。

具体方法有:

1. 生活中带有强烈色彩的事物,能够刺激孩子的视觉神经,不妨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等等;再比如,绿的草、黄的花,花的上面蝴蝶飞等等。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自然景观,让儿童尝试着勾勒出每天都看到的事物。

2. 儿童往往在欣赏时能记住景观的模样,但到了真正画出来时,难免丢三落四,这时,老师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要启发他们仔细想一想自己漏掉了哪些细节,下次再观察的时候,注意什么,甚至可以拿着画去对比,印象就更深刻了。

3. 小学的语文课本或者数学课本上都有很多图画,美术老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课本上的图画,让孩子描述画里透露的情节,使孩子通过仔细琢磨,提升对作品的感受力和赏析力,甚至对哪幅画画得好、画得细,会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和评判。

4. 带孩子去参加画展,不要怕孩子看不懂,让儿童养成在欣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阅历”对画面产生联想的习惯,对那些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作品展开讨论,并结合画展中的作品,让孩子尝试练习自己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培养儿童的博爱情愫及宽广胸怀

如果画的作者对画中人物或景色没有足够爱心的话,是画不出美妙的作品来的,而且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宽广也能在画作中体现出来。所以,教师要培养儿童爱的能力,比如,爱花草树木、爱小动物、爱父母、爱家庭、爱祖国,只有学生对事物产生了喜爱的心理,才能细心观察,反复琢磨,用心刻画。

具体办法有:

1. 用音乐作为辅助工具,在学生对画作进行欣赏时,加深对美的感受,甚至通过听觉感受加深视觉记忆,尤其古典音乐和轻音乐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创作的意境中去,感同身受地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画这幅画,这幅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如果自己画,要如何表达,等等。

2. 鼓励学生多看诗、背诗,欣赏古今中外名著。

教师可以在学生欣赏画作的同时,大声朗诵跟画有关的诗词和名句,或者生动有趣的文章,使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加深,这种教学手段是为了渲染气氛、引起共鸣。

3. 动画是美术课中的一项内容,为了弥补静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不足,将动漫资源引进到教学中,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美术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图画融入动画片的情节中,让孩子参与其中,配音、扮演角色、模拟动作,使学生对画中的人物、动物有认知,再回归到讲解画作时,就听得更明白了。

三、加强儿童的文化素养及顽强意志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课的理解,很容易停留在“信手涂鸦”阶段,刚开始只是觉得好玩,时间长了,如果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或者自己的水平没有明显进步,就有逆反情绪了,甚至有的打起退堂鼓,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好的耐力,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随着小学中年级以后画作欣赏内容的不断丰富,需要孩子了解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了,比如,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作品就要求学生对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有独到的见解,第八册的教学课程还安排了剪纸、竹编等手工课,这也要求学生对工艺作品甚至刺绣、竹编等作品熟知、掌握,随着欣赏佳作品质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引导孩子静下心来,因为习画需要宁静、淡泊,这是一种与世俗名利相反的心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被烦心事所纷扰,要有超凡脱俗的情趣,这是一种高洁的品质,更是一种气节,唯有闲适恬淡的性格和顺其自然的胸襟才能达到如此开阔、贤雅。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畏艰难,不断求索的决心,还要有举一反三的精神,从用色到造型,从停笔到触笔的运用,体会着艺术不可言说的规律、不断延展的生命力和永无休止的境界,让学生无论从人文修养、绘画技巧还是创作思路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在生活中,拥有对美的评审标准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闰心玉.小学美术综合与探索领域的教学模式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1-10.

[2]余停顺.试论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M].光明出版社,2009-07.

[3]王静.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04.

篇8: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关键词】审美理解力;理性情感;表现技能;美术符号;审美意味;审美活动的开展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是人生来就懂得美,会欣赏会理解美。一个几岁的孩子本能的会喜欢某种颜色。或爱听某些乐曲,但他却不可能去喜欢齐白石的画与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作者的经验,感受和风格。一个几岁的孩子,是绝对不可理解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理解力。

一、对美术知识和表现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三年级就其从绘画发展期看,正处于陈述的符号期与陈述的写实期的承前启后的阶段。这时的学生,作品还充满了天真的幻想,淳朴的造型,大胆的表现力,对绘画报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热情。我在上,《有趣的色彩》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分别在玻璃杯中盛入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然后将红色水慢慢注入到黄色水中,再将蓝色水慢慢注入到黄色水中,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晰的观察到颜色变化。还有我利用上课时,让学生说说星空的色彩,景象,然后提问:那如何来表现发光的星星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很多同学想到了用黄色,白色等浅色去画星星。但用白色的蜡笔作画,在远处根本看不见。如何又快又清晰地去表现星星的亮呢?当我提出用水彩的蓝与紫去表现时,学生将信将疑,当画面呈现在面前,再仔细回想时,学生顿时醒悟。从而明白了蜡与水不容的特性,同时也对美术的表现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对各种美术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

一些形体、线条、色彩等符号,在美术中往往都赋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例如,红色象征庄严,绿色象征生命,水平线的开阔感、三角形的稳定感等。然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大多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决定颜色形态,很少顾及深层次的含义。在美术作业批改中,需发现有些学生偏爱明亮的颜色。有些学生,偏爱灰色调。因此,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性,初步理解这些符号的象征意义。我把颜色同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想象:如很多学生都将红色与血、火、太阳甚至还将交通的信号灯、消防车等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让他们产生联想,将颜色同人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中为什么要用到这些不同的颜色,它们又各代表着什么呢?这时的学生,思维活跃,说出了红色在节日里可代表吉祥,幸福。交通信号灯表示停止。消防车的红代表着危险等不同的含义。

三、对审美意味的理解

所谓的审美意味,是指事物或者是艺术品的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的审美特质。对审美意味的理解,主要靠对形式的把握能力,同时有涉及到个人的经历,情感等因素。因此,在教学《小提包》一课中,假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为自己选择怎样的提包呢?这也就为学生设计制作提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也就是在设计中,不仅仅要着眼于图案的常规排列、色彩等因素,还得考虑顾客的心情。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组合图案,而且还注意到了在折纸包时的整洁、挺括,以及为提包设计出了不同形状的手柄:有挖空形的、有穿绳形的更有自己设计剪制的手柄。课后,通过讲讲,说说,自评等环节,让学生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四、审美活动的开展

美术教师除了上好美术课以外,还可以开展各种与美术相关的兴趣小组、艺术沙龙或定期举办艺术节或与学校的德育部门一道舉办一年一度的艺术夏令营、艺术冬令营等课外艺术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参观现代建筑、现代企业及现代设备设施等,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与劳动创造的美,认识科学与美术的联系。

美术教师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使者,其本身的审美素养更应丰富深厚。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精良的专业知识外,还要通过不断努力地学习,发展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之一,教师的人文修养十分重要,只有孜孜不倦地遨游学海的老师才能信心十足地引领学生带着审美的眼光理解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寻求美、认识美、感悟美、传递美。

参考文献:

[1]张洁著.《美学怎样才能成为美学》

[2]周继尧等著.《课堂美学初探》

篇9: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创设美的意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变“枯燥”为“趣味”。生物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语言,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的紧张和疲劳, 能有效的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去年我在暑期培训时, 观摩了一位生物教师教学“保护生物多样性”, 首先他播放了一段电影《可可西里》的视频, 伴随着优美而哀伤的旋律, 一幅幅藏羚羊被血腥屠杀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音乐声停止, 教师低沉的声音响起“在你欣赏影片的时候, 可能又有一只藏羚羊被捕杀, 我们能做什么?”———由此引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题。整节课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表现出对保护生态系统的极大热情。这一融合艺术美、语言美的课堂导入, 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积极参与到各种课堂活动中去, 美的意境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有效的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自觉思考和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 科学准确的语言, 严密合理的板书、兼顾科学性和美感教学媒体的选择, 合理地演示和运用精美直观的教具和挂图、生动形象的模型和标本、先进的多媒体课件, 给学生创设了美的意境, 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 激发饱满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达到心灵美和外表美的初步统一。

制作精美的动植物标本, 教师诗情画意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板画、设计美观的板书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美, 以其直观的特点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 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弘扬崇高美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融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品德。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懂得尊重生命, 热爱自然, 理解生命之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皆有情。例如动物的羊儿跪乳, 鸟儿反哺等, 生物在生命历程中的点滴都值得人类学习和思考。在教学中很多生物学家追求真理, 顽强拼搏, 坚持真理, 锲而不舍的动人故事, 也可以作为思想教育的素材。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造的高产杂交稻, 从此解决了我国12亿人的温饱问题;达尔文从一个虔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推翻“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进化论的伟大创始人, 在科学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都体现出科学家的高尚美德, 同时启示学生只有具备崇高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 才能获得成功, 心灵美对每个人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素材, 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无形中, 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情感得以升华, 审美素质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四、充实学生审美实践经验, 表现美创造美

生物学还是一门实验科学, 充分发挥生物教学实践性强的优势, 能充实学生审美实践经验, 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展示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些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如:1) 野外实习:老师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去野外采集标本, 或观察动植物的栖息场所和生活习性, 或做生态调查, 让学生投入自然的怀抱, 充分领略自然美景, 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启发他们把美的感受升华成创造美的灵感;2) 制作标本: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也可以“把美留住”。学生把色彩各异, 造型奇特的各种蝴蝶成标本, 并运用分类学知识将它们整装成盒, 陈列展出, 这既丰富了学生昆虫学知识, 又是让他们实现了美的再创造;3) 补充课外实验:利用生物兴趣小组,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补充实验, 例如生物讲到营养生殖时, 指导学生对仙人掌进行嫁接实验, 让仙人掌上长出白色黄色, 或粉色的“蓓蕾”, 使学生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 还获得创造美和收获美的喜悦。讲到生态学知识时, 组织学生进行美化环境的实践活动, 栽种树木, 给树木修剪整枝, 管理苗圃等, 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创造热情;4) 设计制作简单工艺品:指导学生将绿色又叶脉清晰的桂花树叶加工、处理和染色后, 制作成各色各样的叶脉书签, 学生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 将生物美和艺术融合起来, 充分展示出来。

篇10:毕业论文(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 学生 审美 能力 培养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美育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政治教学也步例外。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一些粗浅的认识。

1、提取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教育学认为,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思想政治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素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去感知美、热爱美。如讲《我爱你,中国》一节时,教师通过对《江山如此多娇》图画的讲述,引导学生神游祖国的大江南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为祖国的山河壮丽、江山如画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感受祖国的自然美。当然,激发学生带进素材表现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蕴涵的更为动人细腻的美。如讲《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节时,可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盛典》,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五十六个民资大团结的盛世局面,展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之美,通过这种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时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发育还步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强,易于冲动,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势必影响到他们对美的理解。如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这些都是对美的错误认识。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消除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以便正确区分真善美和假丑恶。如讲《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一节时,教材指出:“进入青春期后,我们都十分在意自己的体态和容貌,有的为自己个子矮而自卑,有的为自己长得不漂亮而烦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托尔斯泰的介绍。年轻时的托尔斯泰对自己的体貌绝望过,但是他并没有自甘落后,自认为丑的托尔斯泰将全部精力转移到挖掘自己的潜能上,研究哲学、文学,最终成为一代人们敬仰的艺术大师。可见,我们不但要注重形体和风度的外在美,而且要更加注重心灵与精神的美,即内在美。使学生注意自己的仪表,体现自己的外在美,使自己更具魅力。在审美的教育中,帮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感受美、去鉴赏美、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3、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深化其审美的能力。美能净化人们心灵,陶冶人们情操。学生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激发他们去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在這里,美育与思想政治是相为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美。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许多事例,从古到今,如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学家司马迁;为医学事业尝遍百草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的物理学家邓稼先;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的科学家诺内尔——这些鲜明的、生动的、具体的美的形象,是激发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源泉。他们是美的创造者,他们之所以付出毕生的精力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使学生更深层地认识美,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学习中创造生活的美。

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含有美育的教育,通过教材中诸多典型事例去发现美、歌颂美、赞扬美。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历史、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展现出许多哲理的光芒,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师的言行举止,“导”的方式和程度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美的评判。可见,只有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才能深化其审美的能力。

篇11:毕业论文(在美术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审美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 钢琴教学中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理念成为教师们热议的话题。钢琴学习是一个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利于提高音乐学习者的技能训练水平, 促进音乐演奏技能的最优发展, 而且可以使学习者感受到钢琴艺术的美, 创造美的作品, 秉承对艺术的传播和创新。

一、钢琴审美的重要内容

钢琴审美来源于音乐审美。音乐审美能力是人们在欣赏音乐、创作音乐、传播音乐过程时感受、体验、联想、想象、理解、创造美得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首先, 感受美。感受美指的是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对音乐作品音响、速度、节奏、音高、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和声、调式等各方面的美的感受, 这是获得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 表现美。表现美指的是人们在对音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 将内心对美的感受和想象通过运用适当的的方式、方法、技巧, 创造性的表达音乐作品的能力。这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必经阶段。

再次, 创造美。创造美指的是通过发展个人的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创造意识, 主动按照美的规律去表现美, 创造美的能力, 这是音乐审美能力的最高阶段。

此外, 钢琴审美还包括想象美、鉴赏美等细微环节, 想象美是能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内容进行融合, 把感受到的音乐加以升华, 得到更加美好的形象, 从而充分领略音乐的美。鉴赏美顾名思义, 就是鉴别欣赏音乐作品的美感, 先从听觉上感受, 再进一步去思索和理解音乐作品传递的美感。

二、高校钢琴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钢琴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的核心, 钢琴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美育课。高校钢琴教学不仅要教给学习者专业技能,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 引导他们自觉感受音乐的思想、美感, 让他们懂得欣赏音乐, 表现音乐, 创造音乐, 如果不能引导学习者培养这种审美能力, 就离开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对学习者全面深入地学习音乐知识不利。

三、钢琴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原则

第一, 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需要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结合。强调学习者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钢琴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 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 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习者的音乐审美能力。

第二,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协调一致原则。

审美主体是指受教育者即学习者, 审美客体是指教育内容和手段。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原则, 就要根据学习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的选择作品, 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 才能收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四、钢琴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第一, 聆听和演奏的不断练习过程, 是音乐学习者体验音乐艺术之美的前提条件, 也是学习者感受音乐艺术之美的动力。培养钢琴审美能力, 需要让学习者不断的聆听钢琴曲目, 倾听他人的声音, 欣赏不同风格的、优秀的钢琴演奏, 学习者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 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 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 最后形成一种钢琴音乐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悦耳动听的音乐有助于音乐形式美的把握, 良好音乐听觉感知力的培养有助于审美感受力的提升。同时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 增强钢琴音乐的实践技能。这两者的结合决定了学习者对钢琴音乐审美的个人欣赏和个性思考, 对音乐作品产生独到的审美体验。

第二, 音乐形象对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音乐形象是个重要的美学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客观选在的声象和主观存在的听象、视象。声象是指它组合的“声音形式”当然就是它“诉诸感官”的“声音形象”了。在一些中外论著中还有称“音响形象”“曲调形象”的;当音乐声象“落”在听感官上, 直接产生听觉映象, 这就是“听感觉形象”;如果听乐时, 还能间接于脑内引起视表象的浮现, 这就是“视表象形象”。钢琴作品有极强的音乐形象表现力, 这是由钢琴本身丰富的听象所决定的。旋律的舒缓, 让人平静;节奏的柔和, 让人忧伤;节奏的强烈让人紧张。这些都是钢琴作品的音乐形象传递的氛围和思想。对音乐形象的感知是学生钢琴学习的必要手段, 因此需要教学者有步骤, 有规律的进行。在教学中正确结合音乐形象的讲解, 提高钢琴教学的效率, 需要语言的支撑。语言是解释音乐形象的重要方式, 通过语言传递作品所要利用的节奏技巧、技术要领, 让学习者在听课的过程中了解音乐形象, 领悟所要传播的审美思想。

第三, 良好的钢琴技术, 是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证。良好钢琴技术的教育需要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不仅在强调触键感和速度等问题, 还要求教师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钢琴技术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 将钢琴音乐中的和声、节奏音色等因素发挥音乐感染力。调用各种手段, 让学习者站在审美的高度认识到钢琴技术训练的重要性。

第四, 教学者的演奏方式是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钢琴是一门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科, 教学者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具有艺术性的示范演奏, 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领悟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者的审美能力。

第五, 结合名作的讲解是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因为优秀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能有效地将美感传递给受众, 同时学习者对这些作品较为熟悉, 便于开展审美教学。用大量的名作进行审美教育, 增加学习者的什么经验积累, 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对这些名作的二次构思, 增强他们对作品的综合感悟能力。

第六, 音乐背景是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背景往往包含着时代特征、人文历史特征, 对学习者传授音乐的背景知识, 可以使他们对钢琴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

第七, 因材施教, 体现个性是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学习者的性格不同, 个人喜好不同, 因此在欣赏和学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 这些个性化的感悟有利于其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 要对学习者的个性审美体验以支持, 给予广阔的审美空间, 博采众长, 不能刻意灌输名家对钢琴作品的情感体验。一方面, 要做到启发、培养学习者的欣赏、表现、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 要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运用音乐知识技能的能力。发挥学习者的多方面思考、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鼓励他们对钢琴作品进行准确的审美评价以及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钢琴作品。

第八, 教学实施的审美化是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一项措施。钢琴教学过程中突出审美意境是教学者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习者的审美心理, 用各种办法如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让学习者获得审美体验;布置作业任务多样化, 让学习者深化审美意识。

钢琴教学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中提高学习技能, 反过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 形成良性循环, 达到教学的目的。高校教师要通过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然后积极引导学习者, 将审美能力贯穿到钢琴教学的整个过程, 使他们不仅懂得欣赏钢琴作品的美, 而且能够创作美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吕宝文.构建以审美为核心的高师钢琴课程体系[J].美与时代 (下) , 2010, (9) :84-85.

[2]韩绍杰.高师钢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8) :79-80.

[3]郭义玲.高师钢琴审美教育的方法[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7, (4) :118-119.

上一篇:智能建筑工程资料下一篇:理实一体化教学心得-郭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