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企业

2024-07-15

涉农企业(精选8篇)

篇1:涉农企业

涉农企业农业推广的相关理论基础 涉农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1.1涉农企业的概念

涉农企业是指从事涉及农林牧渔等农业商品的初级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产供销一体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具有较高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直接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企业、间接与农业相关的企业以及农业中介、农业信息和农业科技等企业。1.2 涉农企业的特征

涉农企业的良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涉农企业呈现出多方面的特征(陈娆2011)。

(1)生产的立体化。涉农企业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特征及其对外部条件的不同要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多项目的立体化生产,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使涉农企业的生产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从涉农企业的加工层次看,表现为由浅入深,如农产品的生产、初级加工、二次加工和精加工等;从技术层次看,表现为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新兴技术和尖端技术等的融合;从能量转化看,存在传统利用模式,二次、三次利用模式及多次利用模式,还包括循环利用模式等;从资源利用看,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对副产品、有机废物等等循环利用。

(2)经营的综合化。涉农企业和相对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家庭、个体经营单位而言,其生产规模较大、社会化程度高,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其经营的综合化表现在:一是表现为农业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并以经济为纽带,把农业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表现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部门的纵向综合。农业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农、林、牧、渔各业,向前扩展到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向后延伸到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部门,从而体现出涉农企业经营的综合性。

(3)发展的外向型。中国加入 WTO 以后,涉农企业的开放性进一步加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加深,逐步形成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的,并包括产、供、销及其与此相联系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新兴产业体系。

外向型涉农企业是以创汇为目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品质和技术密集程度等为标志与其他涉农企业相区分;它是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前提,以销定产,以市场需求来确定科研开发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它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型和部门分割格局,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

国内外研究综述

(1)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扮演的角色研究。根据农业成果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可将农业成果分为两种类型:“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融合不同的学科知识,以农业成果是否具有外部性,又将其分为两大类:“私人技术”和“公共技术”。研究认为,具有“公益性”的农业成果应该由政府扶持推广,而那些产权明确,物化程度较高的“私有化”的“非公益性”农业成果应该进行市场化有偿服务,通过农业企业这些推广载体,可以加大农业推广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成果的推广效率(张岳恒和孙良媛 1999;黄季和胡瑞法 2000;李维生 2007;沈贵银和张应禄 2007;温思美和张东梅 2000)。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扮演的角色指明了方向。

(2)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运行模式研究。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国内外研究者,根据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依赖程度、企业性质、企业在农业产业的中位置以及合作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对涉农企业的推广运行模式做了分类。国外学者将农业推广模式分为“农户+企业”、“农户+中介+企业”两种模式(Eaton and Shepherd 2001)。国内学者根据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将推广模式分为股份制型、企业化型、契约型和合作制型等模式(翟海和唐艺荣 2008;刘宁杰 2009);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丁振京和孙丽敏(2001)将推广模式划分为“农户+农工商企业”、“农户+加工型企业”和“农户+销售型企业”。根据企业在农业产业中的位置,张耀刚等(2006)将其分为二次返利、契约型、保护价型和市场连接型。学者们对不同推广模式下涉农企业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现阶段的农业推广模式没有很好的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 赢模式,农业推广中,单方面违约、毁约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户与涉农企业之间存在利益不均衡,相互信赖度低等问题,容易是农户利益受到损害。其次,在微观层面上,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对“杨凌科技示范园”、“国欣模式”、“大华模式”等具体的实践模式进行研究,探索了这些不同类型企业推广模式的运行现状,揭示了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王亚新和郭来滨 2005;张凌鹏和杨立社 2006;郑华平2008;程瑞芳和武剑 2008;黄志宏 2006;郭红东和蒋文华 2007)。

(3)影响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运行因素的研究。Dorward(2001)研究认为,影响企业与农户双方利益选择的因数主要是双方的交易成本,承担的风险大小和权力的安排;Boger(2001)通过对波兰生猪企业订单状况运用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发现,生猪养殖户资产投入能力,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加工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影响加工企业生产推广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主要存在政府干预太多而涉农企业自主权太小的问题(顾兴树和揭筱纹 2009)。张越杰和邵喜武(2004)通过对吉林省涉农龙头产业进行研究,从农户、农业技术、社会影响等方面揭示了影响涉农企推广的因素。刘洁和刘永平(2007)从农户利益角度出发,深刻剖析了影响企业推广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家庭特征、农户户主、政府的参与程度以及土地调整频率主要影响企业的推广和农民的参与;潘金刚(2007)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人力资源情况以及企业的营销能力是影响企业推广的重要内部因素。

(4)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创新机制的研究。Gow(2001)研究认为改善农户和企业间的相互信赖度,加强合作契约可以有效保证企业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但 Boger(2001)认为健全企业推广法体制,用法律来监督和保障企业推广,约束企业和农户双方的行为对企业推广更为有效。张耀刚等(2006)通过对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推广模式的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货物流为基本因素的商品型农业技术;也有一些研究者从社会学角度,提出构建多元农业推广主体间协同合作的新格局,认为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适当的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整合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多元化推广体系的发展(黄天柱和杨和财 2007;高启杰 2010;袁乐平和赖守红 2007)。

(5)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的运行效果研究。欧阳欢(2005)从理论分析角度提出了企业农业推广绩效的考核指标。Patrick(2004)、Cadilhon 和 Fearne(2005)论述了企业农业推广给当地和自身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带来的效果。Matopoulos 等(2007)通过对食品企业推广工作的研究,提出了企业推广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和不利后果。马志雄和梁邦平(2009)通过对广东省 21 个市县的企业推广数据分析,剖析了龙头企业在农业推广中的带动作用。张克云等(2005)通过调查农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信赖度以及实际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欣种业推广模式的运行效果。也有研究从农户投入,产品质量,农户违约的方面调查了企业推广模式的实际运行效果(蒯旭光等 2008)。

结论:

(1)在推动政府农业推广模式改革创新的同时,重视多元农业推广体系中其它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尤其是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涉农企业模式更有活力、更有效率、与市场联系更紧密。(2)政府应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业推广,为涉农企业参与农业推广创造条件。同时,对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3)政府农业推广模式应以公益性农业推广为主,有偿农业推广应进一步放开,交给市场,由涉农企业等市场主体进行资源优化配置。(4)涉农企业应加快人才培养、技术储备,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及市场占有率,优化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共同发展现代农业。(5)在发展我国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时,应充分借鉴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推广改革经验,尤其是涉农企业农业推广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予以吸收利用。

篇2:涉农企业

我县农村信用社近年来一直将信贷工作重心放在服务“三农”上,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经营宗旨,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和创新力度,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我县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促进了我县经济建设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今年,县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区农村信用社合规文化建设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一个坚定,三个结合”的要求和“抓改革、促发展、”的方针,始终坚定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在做实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满足广大农户资金需求的同时,通过不断创优金融服务方式,切实加大对涉农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确保牢牢站稳农村金融市场。截止今年7月底,我县农村信用社投放涉农贷款余额10.48亿元,其中涉农企业贷款余额3.31亿元,仅今年就投入1.8亿元,为涉农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

县农村信用社理事长 梁绍宜 同期声:

服务三农 助推是信用县域经济发展是农信社的经营宗旨 首先从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方面我们是尽职的或且说是尽到最大努力的 一是从涉农企业得到实惠的20多家企业获得贷款 现有余额达3.38亿元 且部分民贸民品企业实行不上浮的优惠利率 二是从报表反映的币货数据看 在”从紧”的货币仍长1.47亿元 三是从财税收入上看 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的“双赢”目标

自年初以来,我县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竞争意识,转变发展观念,改变工作方式,变以往被动的服务方式为主动服务,彻底摒弃坐、等、靠、要的思想。在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的同时拓宽信贷投放领域,加大信贷投入,做好金融服务工作。通过制定“限时服务”,“不间断金融服务”,“上门服务”等相关金融服务制度,并逐步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涉农企业资金需求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并且简化信贷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充分认识到做好涉农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与农民群众有着切身利益的关系,认识到涉农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切实按照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方针,采取以简化操作流程,优惠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为涉农企业资金需求开辟绿色通道。

盛隆茧丝公司业主 同期声:

环江信用联社解决我们的生产 收购蚕茧(扶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我们来办事的时候 各位信用联社的员工对我们非常的热情 办业务非常快捷 给我们带来方便

通过不断优化金融服务质量,在简化信贷操作流程的同时,积极组织信贷员深入企业进行调查,逐步缩短审贷时间,为企业发展生产赢取时间。

县农村信用社理事长 梁绍宜 同期声:

在贷款审批程序上我们是执行限时办结制 一般在我们审批权限内的大额贷款在10天左右 无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5天 主要是贷前调查这个环节需要一定时间 快的在四、五个工作日也就可以了

目前,县农村信用社信贷的大力支持下,森源木业、宏祥木业、江缘茧丝绸公司、盛隆茧丝公司等的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成为重点涉农龙头企业,为我县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江缘茧丝绸公司 同期声:在信用社以及其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我们从小到大 从无到有

森源木业 主任 同期声:原来建厂的时候底子较薄

还有资金比较困难

所以面对金融危机时资金非常紧张

在这个时候我们向信用社写打报告(申请)然后他们下来了解情况以后

发现我们的资金链问题

由于资金的问题原料没有到位 所以生产不稳定 他们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最关键解决流动资金问题

有了他们对我们流动资金的帮助

我们才有充足的资金发展

县农村信用社还积极创新信贷产品,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强化贷款营销工作。在今年信贷规模收紧的情况下,该联社积极向区联社领导沟通汇报,在县联社已经没有信贷规模的前提下,及时与兄弟联社沟通协调,通过与融水、东兰等联社发放社团贷款的方式,支持我县重点涉农龙头企业江缘茧丝绸公司4600万元,盛隆茧丝公司4000万元。

县农村信用社理事长 梁绍宜 同期声:

(我们)积极到外县外地区争取资金来投放本县龙头企业等措施 切实为企业解忧排难 配合政府为促进社会稳定作了大量的工作

企业江缘茧丝绸公司同期声:在近年国家对银行(信贷)收紧

这个融资比较难的情况下 他们领导都是到外县市给我们融资 从融水给我们融资1200万 保证我们收丝(收购蚕茧)资金的到位 不(向蚕农)打白条 为我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很大的支持

编后语:为帮助涉农企业发展,我县农村信用社确实做到了“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积极探索信贷方式,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涉农企业资金需求。在这里,我们希望这些得到信用社资金扶持的涉农企业趁势而上,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谈涉农企业的节税技巧

除了通用的企业节税筹划方法外,涉农企业的节税筹划还有很多独特的技巧—这些技巧依托国家的税收政策,也凝结筹划人的聪明才智;这些技巧大都是冲着最重的增值税去的—谈技巧必须谈操作,我们就通过以下的案例操作来欣赏涉农企业的节税技巧吧。

案例1:收树就能享受采购农产品抵扣政策

这个案例节约的税款我们无法计算,因没有数据;但它彻底解决了家具公司的难题。

某家具公司生产某种牌子的家具,在当地已有名气,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和品牌等,都已有规模。但他们有一个苦恼,就是:收购的农产品不能提取13%的进项税金;交纳的增值税居高不下。

依据增值税条例第八条第(三)款规定: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

这个家具公司为什么不能提取13%的进项税额呐?通过咨询我们了解到:这个家具公司所谓“收购的农产品”是指他们向当地老乡收购木板(板材),税务机关不让他们提取进项税额。

依据相关税法精神,允许提取13%进项税额的农产品,是指初级农产品;初级农产品就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农业产品。税务机关认定木板(板材)是“经过加工(锯开)的产品”,已经不具备初级农产品的特点,因此不让家具公司提取进项税额。

也就是说,初级农产品一旦经过加工一哪怕是最简单的切割,也就失去了税法规定的初级农产品的特点,不能提取进项税额了。

木板是树拉开的,树属于初级农产品—采伐一棵树如从地里拔出一棵葱,采伐不属于加工。如果家具公司改变收购内容—从老乡手里不收木板了,收树,那么,就可以享受从初级农产品收购价款中提取13%进项税额的政策优惠了,合法减轻税负。

家具公司在我们的建议下,收树;依据税法条文,允许提取进项税额抵扣增值税,但节税数据不详。

案例2:把免税事项从销售业务中分离,减轻增值税税负

这个案例的筹划效果是:年节约123.8万元,减轻税负39.94%。

这家乳品公司是家国有企业,从产奶到加工成奶制品采取“一条龙”经营模式,即企业由牧场和加工厂两部分组成。牧场养牛,生产原奶;加工厂把原奶加工成花色奶,在市场销售。做咨询的那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是2100万元,销项税金350万元,进项税金只有40万元,仅增值税一年就交纳了310万元,增值税税负高达14.76%(310÷2100),显然很高。

“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是导致这个企业税负高的主要原因。在这个模式下,本应该享受免税优惠的牧场(牛奶)也交纳了增值税。

根据国家增值税有关政策的规定,这个“一条龙”经营的企业属于工业生产企业,不属于农业生产者(包括牧场),所以,企业的最终产品(奶制品)就不属于农产品,不能享受农业生产者自产自销的免税待遇。由此企业能抵扣的增值税就很少,因而交纳的增值税就相对较高。

依据增值税法规的相关条款,这个“一条龙”企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主要来自饲养奶牛所消耗的饲料。奶牛所消耗的饲料又包括草料及精饲料,草料大部分是向农民收购或牧场自产的,只有向农民收购的草料,可经税务机关批准后,按收购额的13%提取进项税额,牧场自产的草料就不能产生抵扣作用。而养牛所需要的精饲料,由于我国税收政策对饲料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免税待遇,饲料企业连增值税专用发票都没有(没有权力购买)。因此,乳品公司在购进精饲料时,根本无法取得进项税额抵扣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精饲料这块就无法抵扣。

综上所述,这家乳品厂的抵扣项目,仅为少得可怜的外购草料部分,但它们生产的奶产品,由于是工业产品,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全额按17%税率计算销项税金。高额的销项税额减去少量的进项税额,就是企业应该交纳的增值税税金,所以比较高。

针对这家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增值税的相关政策,我们向企业提出,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将牧场和加工厂分开,分为两个独立法人,分别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分别独立核算,但在生产协作上仍保持以前的连续性,即牧场生产的鲜奶仍供应给加工厂,加工成奶产品后销售。但牧场和加工厂之间由原来的内部协作关系,改变为企业间的购销关系,进行购销结算。这样设计,可以产生以下节税效果:

(1)牧场自产自销未经加工的农产品(鲜牛奶),符合农业生产者自销农业产品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条件,可以享受增值税的免税待遇,税负为零;牧场的鲜牛奶销售给加工厂,价格按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

(2)加工厂购进牧场的鲜牛奶,可以作为农产品的采购处理,即按收购额提取13%的进项税额,来抵扣销售奶产品的销项税金,这部分进项税额已远远大于原先按草料收购额提取的13%的抵扣额;加工厂销售奶产品,仍按17%计算销项税金。

依据我们的设计和企业当年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以下筹划效果:

假设牛奶的收购价占奶产品总收入的60%,那么,我们可以得出:

企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金=2100×60%×13%=163.8 (万元)

企业应交纳的增值税=350 (销项税金)-163.8=186.2 (万元)

这比以前交纳的310万元节约了123.8万元,降幅为39.94%;增值税税负从14.76%降到了887%(186.2÷2100)。对于这个小企业来说,这个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案例3:采购农产品索要普通发票可以节约税款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05号)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农产品,可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的通知》(财税[2002]12号)的规定,依13%的抵扣率抵扣进项税额。

涉农企业向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可以根据普通发票和自填的《收购凭证》提取抵扣额,也可以凭小规模纳税人到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方式有两种,就有了选择;选择不同,税负也就不同。我们用数字计算一下。

某食用油生产企业向一家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大豆,总价款(价税合计)为100万元,取得两种不同购货发票的税负计算如下:

(1)取得普通发票,直接按总金额的13%扣除率提取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100×13%=13 (万元)

(2)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即小规模纳税人开一张100万元的普通发票,到税务机关换取相同税额和总额的增值税发票,则:

进项税额=[100÷(1+3%)]×3%=2.91 (万元)

通过数字比较可以看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比取得普通发票少提进项税额10.09万元(13-2.91),减轻税负的比例为采购总价款(价税合计)的10.09%(10.09÷100)。若这个企业全年的采购额为1亿,则可以节约税款1009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

篇4:涉农企业如何抱团发展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脚步的加快,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种协会、商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又出现了一次发展高峰,企业之间纷纷自由结合、抱团发展,甚至利用微信群、私募、众筹等各种新型合作模式,来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涉农协会之河南经验

企业如何发展?面对普遍低迷的经济现状和风云突变的国内外市场,这是每一个企业家都异常关心的问题。特别对于“周期长、见效慢、低收益”的涉农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为了降低风险,提高自身抵御能力,也为了开拓市场,强大自己,抱团发展成了企业不谋而合的一致选择。而行业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正好是将各个企业聚集在一起的最佳载体。

在林林总总的社会组织中,不管是联盟还是行业协会,其发挥的社会作用,基本是一致的。而经历30多年发展的行業协会,在社会中受到的关注度自然更高一些,其功能也较为齐全和强大。

如今,行业协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变化当中的新生主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能够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企业发展、促进行业自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往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协会,往往都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有的甚至成为解决本部门离退休老领导待遇的一种途径,与现代化治理的行业自律南辕北辙,工作中作用发挥很小,运行也缺乏规范,有的甚至变相收费,增加企业负担。

那么,涉农行业协会应该如何袪除积弊,更好地给企业提供服务,让他们抱团发展、互利共赢呢?在这方面,河南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近两年,随着全国上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渐重视,涉农行业协会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对于涉农行业协会,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联结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河南食品点多、线长、面广,去年5月以来,政府就不失时机地努力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培育市场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做一些突破。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新型协会的建设,引导和扶持一批活跃在政、企业、社会之间的中介力量,它们不带官方色彩,可以一行多会,互相竞争,逐步改变以往官气十足的变味儿的协会,真正在政府、企业、消费者间架桥铺路,在同业同行中推进自律,维权代言,共荣共赢。”河南省食安办副主任张红林告诉记者。

他表示,目前,河南力争用3年时间在食品领域建成多个行业协会,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企业、社会、消费者五个轮子同转,五力齐发的健康发展态势。可以预想,随着社会力量以各形式组织起来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更多的人从批评、抱怨的旁观者转变成为参与者、建设者,河南的食品安全监管将会为之面貌一新。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正在积极筹措经费,抓制度设计,抓典型试点,抓指导培育,已经出现诸如芽菜协会、腐竹协会、天然联盟等新型行业协会雏形,虽还是星星之火,但一定能够燎原。”张红林说。

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企媒合作试验田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前,全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作为中小企业,“抱团发展”肯定胜过“单打独斗”。在中国,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受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在这种困境下,如果这些企业继续各自为战,通过压低价格的方式恶性竞争只会自取灭亡。只有通过抱团发展的方式,才能使中小企业团结互助,共同开拓市场,迎来发展的春天。

鉴于此,许多企业便以联盟的形式活跃在市场之中,扮演着和协会同样重要的角色。2014年10月,由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等多家媒体联合涉农企业发起的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堪称全国农产品行业的试验田,一开始就吸引了雏鹰农牧集团、河南瑞阳集团、河南奈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民权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新郑市佳源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等100多家颇有影响力企业的参与。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总编辑、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秘书长杨秋意介绍:“作为全国唯一的‘三农期刊,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联合广大涉农企业发起成立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共同树立农产品安全品牌形象,架起了一座企业与政府、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成立联盟的目的,就是通过行业自律,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只有从源头上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这点上讲,中原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盟的成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农业大省,我们要通过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业品牌,使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成为河南农业的一张名片。”

在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筹备会上,雏鹰农牧集团副董事长、首席质量官侯五群被推选为联盟首任会长。他认为,成立联盟首要是体现出“好”和“善”。好在哪里?对消费者来讲,要把安全的理念灌输给大家;对做农产品的企业来说,联盟要成为一个好的组织,把企业展示出来,把企业的产品品牌和好的品质宣传出去,联盟企业遇到问题,可以有好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得到有效解决。“河南是粮食大省,农产品品类多、数量大,如果通过联盟把河南的农产品推向全国,贡献将是巨大的。”

杨秋意表示,安全联盟要统筹规划,打造一个互相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推出一批河南优秀涉农品牌企业,邀请有信誉、重质量的农业企业和科研、规划等行业精英加盟,使联盟的服务功能增大。

路在何方

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民间团体组织,目前尚未在民政部门注册,也没有任何行政职能。

如何发展?如何吸引更多的农企加入到组织中来?这是摆在杨秋意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在没有任何行政职能的前提下,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服务好涉农企业,才是联盟的魅力所在。”杨秋意说,“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与推广前提下,融资和产品销售是企业家们共同关注的大问题,这也是联盟努力的方向。”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成立后,在中原大地上接连又出现河南健康食品安全联盟、河南涉农诚信企业联盟等。

“对于联盟的未来,我很看好!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的将来,会像一些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一样,架起企业同政府沟通的桥梁,为成员企业共同发展贡献力量。”杨秋意说。

张红林也对这一组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权威专业媒体充分发挥自身智力和信息等优势,联合农产品领域既有战略合作伙伴,牵头组织农产品安全联盟,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在这里,媒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如果运作规范,就能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彰显社会责任,对新老客户做深度服务,拥有更加稳固的会员单位和固定的读者群;而加盟的各涉农企业也能抱团发展,抱团维权,严格自律,从而加快形成行业自治,形成农产品安全與发展相互促进、期刊与企业合作共赢的格局。

张红林还特别提醒:农产品安全联盟在建立之初一定要把基础打牢,把经念好,切不可搞花架子;要多做实事,善做善成,一步一步地把这种协作自治和合作协作功能体的各种功能释放出来,成为在全国农产品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企媒合作试验田;要在推进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在激励媒体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探索创新,提供更多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更大的发展舞台

7月初,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正式出台,这标志着讨论多年的协会“去行政化”终于迈出了关键性步伐,这对于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这样的社团无疑是个好政策。

其实,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行业协会“去行政化”都是一个众望所归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协会、商会、联盟等社会组织,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政府可以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而企业也能放开手脚,轻装上阵。

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实现政会分开。此次出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就是厘清二者职能边界,实现协会“去行政化”的关键一步,将对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建立政府依法行政、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的新体制产生积极作用。

方案明确,脱钩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与其主办、主管、联系、挂靠的行业协会商会。方案还提出了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二是坚持法制化、非营利原则;三是坚持服务发展、释放市场活力;四是坚持试点先行、分步稳妥推进。

篇5:8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体制创新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涉农企业在此过程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对涉农企业、涉农企业经营体制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与不足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涉农企业在现有经营体制上的不足以及经营体制的创新将为目前我国涉农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涉农企业、涉农企业经营体制

一、涉农企业概述 涉农企业,是指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服务等活动,和从事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研发、服务活动的企业,泛指农、林、牧、副、果、菜、桑、茶、烟等行业企业。

“三农”问题直接关乎中国社会发展大局,由于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非同寻常,因此至今依然是一个探索中的难题。而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破解,则将长期困扰中国的真正崛起。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在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视为中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和发展的战略基础,提出以农村改革发展带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发展。然而,落实这一战略安排的重要抓手还在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了在新形势下有效破解“三农”治理难题,当前必须以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超越性创新为突破口,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深入发展。

二、涉农企业经营体制现状

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它在服务农民、离市场的要求、企业创新以及政府的扶持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优惠措施不到位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先后出

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在用地、用电、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还不够,特别是对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的力度还不大。资金紧缺使企业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从而导致企业实际生产能力远远低于设计生产能力,如某企业原本设计的年生产能力20万吨,目前实际生产能力仅为1000吨;

2、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在我国,既懂农业经济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由于受资金短缺的影响,涉农企业也难以吸引到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导致了人才流动频繁,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据调查显示,涉农企业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以初、高中生居多,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极少,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目前涉农企业现有主导产品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与合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专利;

3、创新意识缺乏

涉农企业绝大多数是民用企业,多数源于传统家族作坊,管理体制落后。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大多依靠简单的组织机构和廉价的管理成本,这些企业往往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收摊子思想严重,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4、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链条缺损等

总的来说,我国多数涉农企业规模小,管理粗放,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品牌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企业举步维艰。总体来说,我县涉农企业现状可以用“低、小、少、散”(科技含量低、规模小、种类少、分布散)来概括。

三、涉农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各级各部门对涉农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乡镇虽然都有分管领导抓农业科技工作,但多数分管领导甚至是主要领导只注重计划生育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对科技工作不清楚,对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甚了解,更谈不上重视科技,关心企业发展以及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任其自由发展,从而制约了企业扩大再发展。

2、企业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因此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加上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不多,导致一些产业重复发展,打造不出精品,形成产品滞销,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打击了发展的积极性。

3、投入严重不足,生产加工技术、生产设备等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不高。总体来说,多数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虽然企业积累了一部分启动资金用于前期建设,后期由于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实力薄弱,政府没有更多的投入,因此企业没有能力扩大规模发展壮大,企业发展困难重重,有的甚至面临倒闭。目前全县仅有楼下富民养鸡场、黔西南州富洪茶叶有限公司、普安县周易农产品精加工厂、普安县青山清真牛干巴厂等规模化的农业企业,但也存在资金短缺、厂房和设备相对落后、加工环境差、产品质量难于保证等问题。

4、开拓市场乏力,品牌产品极少。

例:某县有茶叶、核桃、百合、天麻、银杏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资源,但企业思想保守,竞争意识、营销策略、大市场观念明显滞后。对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知识不甚了解,实际形成品牌的只有茶叶、薄壳核桃、鸡枞油等,从而造成产品知名度低、市场占有率小。多数企业未申请注册企业自己的知名品牌,加之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较少,技术支撑力量跟不上,因此本地优势产业没有展现出应有的自身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四、涉农企业经营体制创新

所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早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已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 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农忙季节缺人手、务农劳动力老龄化等现象,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求更加紧迫。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既可以理解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也可以理解为对过去农业政策的调整。

“中国未来种田的将主要是粮食种植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此前表示,他在湖北农村调查发现,粮食种植大户最多的租了两万亩农地,雇了几十个工人,全部采用机械化运作,获得的收成和效益都很好。而在重庆调查,厉以宁了解到,在一些农村都有专业的柑橘、西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合作社,成员由农民组成,采用的管理办法是土地入股、账目公开,合作社领导人由农民自己选举,这种情况下,农民能把农业经营得更好。

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2.6万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品质量可追溯,4.6万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3.1万家专业合作社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认证,1523家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合作社产业分布广泛,涉及种养、加工和服务业等。

2、提升农资龙头企业扶持力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今年农业部将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近年来,农业部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10年,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八大部委共同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服务与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去年3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主要目标就是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意见提出,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去年11月底,农业部召开了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同时还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上述意见精神的落实,也意味着对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心。

3、让农民获得合理利润

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中已经确定明年将通过完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财税政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并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规范资金使用范围。

此外,还将稳定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稳步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健全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逐步扩大补贴试点范围;健全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为了更好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也要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工夫,尤其要不断创新公益性推广机构的服务机制和服务内容,切实发挥主导性作用。

篇6:涉农企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5号,下称“财税〔2012〕5号”)的发布意味着非金融企业金融租赁公司也可以享受计提贷款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

非金融企业计提贷款准备金也可税前扣除

财税〔2012〕5号第一条明确,准予税前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范围包括:贷款(含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等)、进出口押汇、同业拆出、应收融资租赁款等各项具有贷款特征的风险资产;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等资产。

《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2〕4号)曾将金融企业可以提取呆账准备金资产范围扩展到抵债资产、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拆借(拆出)、应收利息(不含贷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应收保费、应收分保账款、应收租赁款等债权和股权。

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49号)基本上沿用了国家税务总局令〔2002〕4号文件规定。与财税〔2009〕64号文件一样,财税〔2012〕5号结合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要求,将呆账准备规范称作贷款损失准备,对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范围具体分为贷款、具有贷款特征的风险资产和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3类。

特别要注意的是,财税〔2012〕5号在财税〔2009〕64号基础上增加了应收融资租赁款可以计提贷款准备金的规定。而且应注意,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公司包括金融企业办的金融租赁公司和非金融企业办的金融租赁公司两种。

此前,一般观点认为:对于金融企业办的金融租赁公司,由于银监会将其归属于金融企业,可以按财税〔2009〕64号文件和财税〔2009〕99号文件计提贷款准备金;而非金融企业办的金融租赁公司由于没有银监会的认可,不能享受金融企业计提贷款准备金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财税〔2012〕5号增加了金融租赁公司,并取消了国家允许从事贷款业务的规定,财税〔2012〕5号的发布意味着非金融企业金融租赁公司也可以享受计提贷款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

正常类中小企业贷款不许税前计提减值准备

财税〔2012〕5号明确,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前扣除政策,凡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财税〔2011〕104号)的规定执行的,不再适用本通知第一条至第四条的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延长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财税〔2011〕104号),将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的政策,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

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9号,下称“财税〔2009〕99号”)规定的基础上延长执行至2013年12月31日。

财税〔2009〕99号规定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在计算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按照风险进行分类: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

《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结合金融企业不良贷款的种类和特征,对金融企业风险分类制定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具体标准,分别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值得注意的是,财税〔2012〕5号补充完善了原有政策的漏洞,也就意味着正常类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不允许税前计提减值准备。但金融企业除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外的其他正常类贷款部分,仍然可以按照期末风险资产余额的1%计算可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范围有限定

根据财税〔2009〕99号文件的相关规定,涉农贷款是指《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统计的农户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其中农户贷款,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给农户的所有贷款。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给注册地位于农村区域的企业及各类组织的所有贷款。农村区域,是指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

中小企业贷款,是指金融企业对年销售额和资产总额均不超过2亿元的企业的贷款。此处所规定金融企业认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比《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规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上限要低,且没有行业的区分。

此处应注意,何谓中小企业的资产总额文件没有明确规定。部分税务机关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51号)

篇7:涉农企业

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99号

全文有效 成文日期:2009-08-21

字体: 【大】 【中】 【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有关规定,现就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通知如下:

一、金融企业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对其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照以下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一)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

(二)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

(三)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

(四)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

二、本通知所称涉农贷款,是指《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统计的以下贷款:

(一)农户贷款;

(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

本条所称农户贷款,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给农户的所有贷款。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和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位于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和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农户以户为统计单位,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

本条所称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给注册地位于农村区域的企业及各类组织的所有贷款。农村区域,是指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

三、本通知所称中小企业贷款,是指金融企业对年销售额和资产总额均不超过2亿元的企业的贷款。

四、金融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冲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九年八月二十一日

篇8: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我国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受到学界和企业界较多关注。董成森和黄大金[3]对我国涉农企业在产业体系中重要作用及其科技创新现状做出分析的基础上,从制度、人才、 资本构成、企业自身特点和示范推广的角度,提出了加快我国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对策。赵倩倩和魏凤[5]指出我国农业企业存在原始创新缺乏、研发资金难以满足需求、技术人才短缺、创新环境不完善和创新信息来源单一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张正河[6]对全国12大类980家涉农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了涉农企业科技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确定了加大财政支持的4个创新重点方向。然而,大多研究均从涉农企业自身角度开展,对其创新能力的水平与发展趋势及其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等方面还缺乏系统分析。为此,本文采用2004-2010年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数据,以我国涉农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象,以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比,分析了我国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变化与发展趋势,并探讨其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我国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本文数据来自于2005-2011年期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年鉴,实际数据为2004-2010年的数据。根据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比性,选择了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皮毛、羽毛(绒)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 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十类涉农(部分涉农)的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全部工业企业数据为基数。

选取的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包括: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支出;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科技创新效益指标包括: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等。

1.2分析方法

涉农工业企业和除涉农工业企业外的其他工业 (ER)的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和效益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EN表示涉农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能力或效益等单项指标的总计值;Ei表示十类涉农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某一类企业的相应单项指标值;ES表示全国所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相应单项指标的总计值;ER表示除涉农大中型工业企业外的其他工业企业相应单项指标的总计值。

涉农工业企业以及全部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对销售收入和出口销售收入的贡献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RS表示新产品对销售收入贡献率 (%);SN表示新产品销售收入;ST表示销售总收入;RES表示新产品对出口销售收入贡献率 (%);ESN表示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EST表示出口销售总收入。

数据分析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5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科技创新投入变化

科技创新的投入包括人员投入、经费投入、设备投入等诸多方面[7]。本文主要从研发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变化趋势。薛庆根[8]在评价不同来源经费投入的创新效率时指出,采用R&D人员全时当量比单纯采用科研人员数量更为可靠,因此我们选取该指标评价研发人员投入变化情况。2004年我国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43.8万人·年,到2010年快速上升至137.0万人·年(图1),是2004年的3.1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7.7% 。涉农工业企业2004年R&D人员全时当量仅为3.4万人·年,到2010年提高至10.1万人·年,约为2004年的2.98倍,其年均增长率为16.9%。涉农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例在波动中略有下降,2004年的比例约为7.7%,至2010年为7.4%。涉农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人员当量的提升倍数和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主要包括政府投入经费、企业投入经费和银行贷款投入经费3个方面[8],在此仅分析R&D总经费投入变化情况。我国工业企业和涉农工业企业R&D经费在2004-2010年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分别提高了3.21倍和3.11倍,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2.8%和22.4%(图2)。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工业企业及其中的涉农工业企业的R&D经费支出总量增长速度均高于全时人员当量的增长速度,人均R&D经费水平呈增长趋势,7年间工业企业平均人员投入当量的R&D经费支出额度增长了34.6%,而涉农工业企业平均人员投入当量的R&D经费支出额度增长了38.1%。虽然,涉农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总量和人员全时当量的增长速率均略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但其人均经费支出额度的增速却高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可见,我国涉农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环境在日趋改善,但是其科技创新投入还低于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有待加强。

2.2科技创新能力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其科研产出上,包括专利、科技论文、科技成果等[9]。本文以我国涉农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为评价指标,分析我国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变化(图3)。2004年全国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为4.2万件、1.4万件和1.8万件,到2010年分别增长至19.9万件、7.3万件和11.3万件,分别增长3.7倍、5.2倍和6.3倍,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7%、 26.6%和30.0%。与全国工业企业专利数总体增长水平相比,涉农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速率基本持平(24.5%),发明专利申请数的年均增长速率(28.1%)高了1.5个百分点,但其有效发明专利数的年均增长速率(25.9%)则要低4.1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随着科技创新投入的逐年提高,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增强。虽然涉农工业企业与全国工业企业在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速率上基本持平或略高,但其有效专利拥有数的增长速率却明显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这表明涉农工业企业专利的维持年限要短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其科技创新的市场转化能力要弱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而科技创新的市场转化作为科技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的顺利进行有利于解决农业创新的推广等问题,并能有力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10],所以涉农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市场转化能力亟待提高。

2.3科技创新效益

当前,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及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科技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也越来越强,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也在发生变化[11]。本文主要采用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及其占总销售收入和总出口销售收入的比例(贡献率)来进行评价。

2004-2010年涉农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由0.19万亿元增加至0.70万亿元,销售收入由0.18万亿元增加至0.69万元,出口销售收入则由0.03万亿元增加至0.09万亿元,分别提高了2.74、2.84和1.96倍,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8%、21.2%和16.8%(图4)。全国工业企业新产品的经济效益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率 (19.9%和19.8%)均略低于涉农工业企业,表明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转化能力在向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追进。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速率达到17.2%,略高于涉农工业企业,这说明涉农工业企业在新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速度上要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还在进一步的拉大。

涉农工业企业和全国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口销售收入对企业总销售收入和总出口销售收入贡献率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涉农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口销售收入的贡献率分别由2004年的9.0% 和6.8% 提升至2010年的11.2% 和至10.7% (图5)。涉农工业企业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相比,其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的差距在7年间由6.6个百分点缩小至5.9个百分点;但其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贡献率的差距则在7年间略有拉大,从10.1个百分点增大至10.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涉农工业企业新产品的销售收入贡献率虽然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断在向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靠拢,然而其出口销售收入的贡献率却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拉大。这一结果表明,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不断增强,然而其经市场转化后的新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因此,涉农工业企业不仅要强化科技创新能力量的增长,更需要注意质的提升,确保涉农工业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近年来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增大, 科研人员团队和经费支出快速增加,但其增速略低于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可喜的是其人均经费增速高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随着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加大,涉农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拥有数均快速递增,(发明) 专利申请数增速已超过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但其专利拥有数的增速却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说明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市场转化能力不足。涉农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销售收入及其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逐年提高,其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速以超过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但其出口销售收入的增速却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同时新产品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贡献率远低于工业企业的均水平,表明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在质量上与工业企业间存在较大差距。

3.2建议

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随着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加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其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提升涉农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 不但要增加政府投入,还要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自主投入,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大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投入,要鼓励“引进来、走出去”,培养壮大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2)加强成果市场转化,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涉农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在销售收入和出口销售收入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对企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其贡献率以及专利拥有数的增长速率还低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表明涉农工业企业的成果市场转化能力有待增强。要鼓励和引导涉农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建立三方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推动涉农工业企业的经济发展。

3)优化技术创新方向,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涉农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在销售收入贡献率增长速度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贡献率却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说明涉农工业企业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因此,要鼓励涉农工业企业调整科技创新的方向,将新产品的研发方向由中低端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转移,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采用2004-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数据,比较分析了涉农工业企业与全国工业企业在研发(R&D)人员与经费投入、专利申请、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距,探讨了涉农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7年间涉农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和经费支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9%和22.4%;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专利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5%、28.1%和25.9%。随着科技创新投入增加,科研产出快速提高,其对企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断增强,新产品占销售收入和出口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由9.0%和6.8%提高至11.2%和10.7%。然而,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相比,涉农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增速、科技创新对企业效益的贡献要略低,尤其是在具有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研发上差距较大。提出了涉农工业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等建议措施,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上一篇:关于圣诞节的由来下一篇:以宽容为主题的演讲稿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