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024-07-28

教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精选8篇)

篇1:教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面临着愈加激烈和严峻的挑战与困难,中小连锁超市企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是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做好战略决策?建立物流配送中心?还是联合采购?这些自然必不可少。然而,在日前于洛阳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城市连锁超市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河南四方联采的成功实践正契合了本次会议的主题,给了中小连锁超市企业突破目前桎梏的一种新思路和新商路:关爱员工,提升效益。

显然,其内涵远不只是“关爱”表面字义那么简单。中小连锁超市必须面对的,是一场对企业运作和员工管理的自上而下的观念更新,是一场对企业老总固有思维定势的全面洗礼与突破。

是谁在让顾客满意?

中小超市企业面临的困惑是,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同一起跑线上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能脱颖而出,有的能够成功上市,有的却停滞不前,规模无法突破,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由于环境的迅速变化,加上受限于企业规模等客观情况,很多中小连锁企业更多只关注日常经营,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考虑。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兼顾稳定与灵活的发展构架。其实,零售企业尽管在口头上天天重视、实际上却从心底里忽视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谁赢得了顾客,谁就赢得了市场。“做企业最根本的就是要让顾客满意,顾客满意了,我们的效益才能提升。”许昌胖东来商贸集团董事长于东来说。

那么,“老板能让顾客满意吗?是你在经营商品面对所有顾客吗?”在会上,于东来向台下的约300名企业老总反问道。他说,商品、服务、环境、价格等等,最终去落实的是每一个员工。所以,企业老总首先要让员工满意,只有他们满意了,老板才能满意。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也表示,对中小连锁超市企业而言,经营理念创新要突破以前的惯性思维,要从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认识顾客、学会热爱员工、学会奉献等方面去入手。

如何去热爱员工,让员工满意?“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工资。”于东来说,否则员工就不可能虔诚、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那么,让顾客满意也就只会成为一句口号。

涨薪带来的“可怕”后果

四方联采中,胖东来是最先给员工涨薪的。

现在,在许昌和新乡,胖东来最基层的员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200元的收入。加上公司给的股份,员工每个月还可分到近300元。课长助理每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课长6万元以上,处长助理12万元,处长22万元,店长助理35万元,店长50万元,区域经理100万元、企业副总100万元以上,每个处长助理以上的管理人员都给配车。更令人难以置信和大感钦佩的是,于东来把股份都分给了员工,目前在公司已经不占任何股份。

很多人质疑:这样做是否让胖东来因人力成本增加导致利润下滑,甚至陷入困境?

事实胜于雄辩。新乡是胖东来走出许昌的第一步。现在,在新乡市场,与胖东来门店邻近的丹尼斯百货另择他处,世纪联华原有门店转让给了胖东来,沃尔玛在新乡推迟开业进入新乡当年,胖东来这家店营业额就达到5.12亿元,第二年上升到7.6亿元,今年将达9亿元左右。“这个店做好了将来业绩可达到

每年12亿元。”于东来说。

“要学会爱你的员工。我们的员工每天是在快乐地工作,因为他们能看到希望。”于东来自豪地说,只要不是企业处理,胖东来没有一名员工会主动辞职离开,“你到我们的卖场,会看到我们的保洁员都是那样的满怀激情。”

2007年,南阳万德隆也把员工的工资翻了一倍,由原来的600多元一下涨到1300多元,年底时,发现利润一点也没有比上年少。而2008年,估计利润要比去年增长80%。

“这一年多来,我感觉工资越高,成本越低,以前我们核算成本,想着如果给员工涨薪,企业就没有发展资金了。实际上,你们会发现,我们员工工资低,但人效更低。”南阳万德隆董事长王献忠发自肺腑地说。

用“爱”去谋求更大发展

众所周知,零售业是劳动密集形行业,普通员工的待遇一直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中小超市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就更可想而知。的确,在企业效益无法为员工提供更好的薪资待遇时,该怎么办?

“不要考虑利润怎么样,要给员工合理的待遇。如果你的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太好,员工要求也不会太高。但是我们要设置目标,让员工看到希望。”于东来说:“我们的门店也是从开始的最不挣钱,到现在最挣钱。”

而且,不只是单纯地给员工涨工资,而是给员工真诚的爱,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张国贤进一步诠释道:“产品结构是技术,流程设计是技术,高科技管理是技术,世界上最高的技术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张国贤这番话更是指出了问题的根本 :“你给员工发钱,是以爱心来发的,这些钱是爱的表现。如果是要拿这些钱作为一种控制手段,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中小企业经营的是灵魂。”王献忠表示,对企业和老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改变,“要给员工降压而不是升压,涨工资时不要想员工该做到怎样,而要想,我应该给员工这么多。”

实际上,与很多企业老总的想法一样,就连张国贤和王献忠,最初也有这样的顾虑:工资涨了业绩没有提高怎么办?“我们开始也是不敢涨,心结打不开。”张国贤说。

于东来认为,中小超市企业的老总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去爱员工,改变以往的那种心态,比如给员工多发200元,就想着员工要给企业增长30%的销售,完不成就扣钱,如果这样,工资每年在涨,最后他仍然是拿着以前那么多钱,员工怎么会有活力有朝气,怎么会为企业去创造更好的业绩?他表示,企业老总要能够放下、舍得。“如果你做出合理的预算和目标后,多余部分的70%分配给员工,你看看他们会怎样对待你的企业。”

蒙牛集团掌门人牛根生说过,经营的98%是在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很多区域零售商开始效仿四方联采的这种大爱模式。山西吉隆斯商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强给基层员工和部门经理的工资分别上调了20%和50%,并给每个部门经理配车;山西美特好总裁储德群已经从5月份开始给员工大幅增长工资,并且是从1月份开始补,还给员工直接分红。因为他觉得,虽然这会使企业今年多支出2000多万元的成本,但他相信盈利会更多。

越来越多的中小超市企业开始改变观念,我们相信,他们的这种大爱行动,也一定能够为他们带来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篇2:教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班级:10广告2班姓名:江洪洋学号:20101002225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然而,何又为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昭示的理念是: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以官政为本转向以民生为本,从耗散发展模式转向和谐发展模式,从而真正转变单纯依靠以经济的增长来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观念,改变以对财富的追求和持有来回答人生本质意义的观念。按照全面小康的目标,到2020年,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尽管中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与全面小康社会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中仍有一些有待解决的困难与挑战。

贫富差距有待改善

现阶段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社会,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到2000年,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城镇也有近2000万人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达到小康。同时,大城市和县城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到2000年底,全国2073个县中,未达温饱线的占22.8%,居温饱线和小康线之间的占63.2%,居小康线和比较富裕线之间的占13.7%,达到比较富裕线的只占0.3%。而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达到GDP4,000美元,不仅远远超过了小康社会的标准,而且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就业是民生之本,不能实现较为普遍的就业,不仅小康社会难以实现,还会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贫困人口,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暖温饱、卫生健康、安居乐业、就学旅游等基本和实实在在的生活利益。

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富余和结构调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600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压力800万左右,下岗需要再就业的600万左右,加上上年下岗和待业结转的,每年需要就业的压力在2500万左右,但是,就是在GDP增长7%,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有利于就业方向 1

调整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只在1000万个左右。如果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从2003年到2020年间,农村将向城镇累计转移劳动力1700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9000万,下岗需要再就业的5000万,城镇劳动力累计需要提供就业岗位31000万。平均城镇每年需要提供1722万个就业岗位。人口问题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逐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口调控体系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数量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增长,预计未来十几年每年平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到21世纪40年代,人口将达到总量为15亿以上的峰值。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宠大的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人口总体素质较低的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观,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给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难度;流动人口增加、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及人口在不同地域间的重新分布,对传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及相关人口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显现,人口与发展问题面临的复杂性依然存在。

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的环境生态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现已签署和加入多项国际环境条约,制定了相应的履约方案。这意味着,中国要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履行责任。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热点,也是外交活动的重要领域。环境领域的“南北斗争”日趋复杂。据专家估计,到2030年,中国按目前能源需求,将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户。因此,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此外,我国的酸雨传输已受到周边国家的关注。珍稀濒危动物保护也上升为外交与贸易的争端,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形象。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旗帜下,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更加森严,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势日趋严峻。

篇3:教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目前面临的困难

1.1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有着严重的同质化倾向

归因有这样几个方面:办学特色项目所在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趋同;办学特色项目所依的现实载体外在表象趋同;办学特色项目的行程基础和建设过程趋同;办学特色项目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趋同。

就目前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 “千校一面”, 办学特色无一例外地落脚在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产学研互动、高层次、应用型等关键词上, 这无疑使得特色不特, 造成了同类型、同水平、同层次的高校之间的差异不大, 没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局面。

1.2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能力不足

科研工作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工作需要有组织地进行, 尤其在科研与本科教学紧密结合的情况下, 更是需要在一种学术组织的平台上开展。但是实际上, 由于不少普通本科院校对于教学与科研的片面认识, 科研与教学分离, 学科也与教学分离。再由于历史原因, 在普通本科院校里大多是专业强、学科弱, 先有专业而后有学科, 因此普遍出现专业是实体组织, 学科被虚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就进一步导致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呈现碎片化和边缘化。

1.3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竞争力不强, 学院经费不足, 导致发展缺乏后劲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主管部门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经费受到地方经济影响较大。加之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 教育经费的总额和使用效果差别较大。一些在当地排名靠后的学校, 除公办经费外, 很难争取到社会经济支持, 社会影响力较低, 反过来对学校的发展形成影响。

2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面临的挑战

2.1 改革的内部阻力很大

相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 都不愿意进行学校改革和课程改革。当前, 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普通本科教育方式, 很多学校前几年刚刚转型, 在思想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管理运行手段等走着强调学科性、系统性的路子。再次改革, 就意味着再次面临冲击, 对领导和教师而言, 需要一定的接受和消化的时间和思想上的准备。

2.2 改革的外部阻力也比较大

绝大部分家长、学生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认识还是有偏见的, 他们往往会认为应用技术型院校就是培养技术性工人的, 这和他们上本科院校的初衷是不一致的。错误的理解和认知让大部分人对此转型持有不认同或者反对的态度。

2.3 改革所需的师资及实训室的缺乏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满足教学要求的实训室。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师资力量紧张本就是制约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 而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 更加剧了这种紧张局面。

虽然本科院校都有实验室, 但普遍缺乏实训室。实验室基本上是以实验为目的, 仅可供理论、原理的验证性试验, 不具备可供大批量学生反复训练使用的特点, 不能满足以实训为主要训练手段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学要求。有些工科性院校在企业中建立了实习基地, 但这些实习基地往往仅供学生参观之用, 最多也只是让学生简单的“伸伸手”, 并未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真刀实枪”实干的机会。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是普通本科院校的“软肋”。

3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的对策

3.1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领导和教师还是要从个人思想上转变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实际上, 即使没有教育部的明确表态, 从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可以看出:“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国务院又把大力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来抓。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正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无论是高校领导, 还是普通教师, 都要转变观念, 尽早为将来提前准备。

3.2 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等多方面一起开展

针对现有教师队伍的现状, 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 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参加国家劳动部门承认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证书考试, 或者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工厂, 直接参加第一线全过程的生产活动, 选派部分教师到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参加专业技能培训, 做到多管齐下, 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利用目前企业人员流动的机会, 通过公开招聘, 引进部分胜任高等职业技术教学的工程师、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 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去, 也可以聘请社会各行业的专家及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共同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3.3 将部分实验室改造为实训室, 提供更加广泛的实践空间

将部分没必要继续存在的实验室改为以应用型为目的的实训室, 全天候开放, 把实践教学课程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 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职业技能。

3.4 教材和教学软件、教学方法要改革以适应现有的教育环境

普通本科教材以“知识为本位”, 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 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成熟性。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尺度编写教材。在保持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相对稳定的基础上, 及时针对地区、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此外, 还要特别重视实验、实训内容在教材中的反映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 转变教学方式, 可以满足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

4 结语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教育不可逆转, 只要采取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新的理念来发展, 就能避免走中等职业教育的老路。要把举办高等教育的一些好的思路、好的理念引进来, 带动应用技术型教育向良性轨道发展。既要讲竞争, 又要遵守规则, 做到公平、有序地竞争;要走开放式的办学道路, 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 以应用为主,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普通本科院校就一定能转型为满足社会需求、受到社会肯定和欢迎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摘要:随着教育部明确要求1999年大学扩招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普通本科高校改革的正面和反面声音不绝于耳。大部分院校仍在持观望的态度, 能够走在前面的, 也许能在教育改革中尝到好处, 但同时也有许多困难需要面对和解决。利与弊终究的平衡, 如何成功的转型, 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术型,应用型

参考文献

[1]罗三桂.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实践探索, 2004 (11) .

[2]高军, 周胜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讨[D].烟台师范学院.

[3]王为一.地市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宏观思考[D].襄樊学院, 2010年7月第31卷第7期.

[4]郑容发.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篇4:教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作者简介:施海松(1973-),女,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货币信贷政策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指出应当关注银行信贷和资产价格互相促进的因果关系、银行信贷对资产价格的倍数扩张和倍数收缩效应、房地产资产信用创造功能成倍放大,以及经济房地产化倾向必将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等问题。本文提出应当重视信贷数量调控作用,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反周期动态监管政策,调整商业银行微观约束机制,平衡不同金融资产收益水平,加强市场公众预期管理等等,从而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关键词: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资产价格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2-0038-05

2007年年初以来,人民银行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力度,加强信贷政策窗口指导等等。货币信贷政策的总体效应是好的,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国民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资产价格波动过大、房地产过热、通胀压力较大、贸易顺差扩大等问题。此外,金融监管制度设计、银行微观利益机制和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对货币信贷政策实施产生了困扰,货币信贷政策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

一、货币信贷政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市住宅地产和国内股市上市股票现值总计约8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3.5倍。由于房产和股票都是可以变现的流动性很高的金融资产,具有准货币功能,因此这些资产成为创造流动性的重要来源,尤其是资产总价值已经数倍于实体经济,更是加大了经济金融运行的复杂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艰巨性。

1.房价持续上涨大大增强了企业和居民的融资能力,助推银行信贷资金过快增长。2007年以来银行信贷投放过快,重要动因在于资产价格的波动,由于股票质押贷款在我国受到限制,而住房抵押贷款受到鼓励,所以,当前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事实上已经成为影响信贷投放的最主要因素。房地产价格推动银行信贷投放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近年来房价持续上涨使得居民和企业的房产财富成倍增长,巨额房产大大提高居民和企业的融资能力。以上海为例,2007年6月上海市居民拥有住宅资产总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城镇人口×二手房均价)达到3.56万亿元,相当于全年GDP的2.9倍,可见,居民拥有数倍于GDP的信用创造能力。二是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为巨额房产转换为货币资金创造了客观条件。近年来住房最高额抵押贷款、个人住房自助循环贷款、中小企业主额度循环贷款、住房按揭+最高额抵押贷款等等信贷品种,使得房产可以非常便利地转换为货币,房产成为信用创造和流动性来源的重要渠道。三是房价和股价持续上涨,强化了巨额房产转换为货币资金的主观需求。今年以来居民的投资型融资需求明显上升,对占全国住房抵押贷款份额过半的北京、上海、深圳等16个重点城市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8月末,以投资为主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13%,是2007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贷款品种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金融机构房贷和开发贷款余额已达到惊人的43000亿元,其中2006年6月-2007年6月房贷和开发贷款增加了9000亿元,占全部贷款同期增量的1/4强,房地产贷款成为信贷增长的重要因素。

2.部分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股市,股市获利资金回流房市,形成了房市和股市交替上涨的局面。近年来股价数倍上涨,激发了投资者的逐利动机,造成部分信贷资金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违规进入股市。张吉光通过对有关案例调查分析发现,企业或个人往往通过虚拟贷款用途或挪用贷款资金,将银行发放的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和个人生活消费的信贷资金直接投入股市;或通过第三方账户隐蔽入市;或通过企业高管人员名义间接入市;或借助票据业务曲线入市;或由证券公司通过银行同业拆借及股票质押贷款后进入股市等等(张吉光,2007)。其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投资股票尤为便利,个人可以在房产抵押授信总额度内最大限度地循环融资,由于个人资金用途难以监控,造成部分信贷资金持续流入股市,形成了货币信贷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重要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助推股价上涨;股市获利资金回流房市,又推动房价上涨;房价上涨进一步提高居民融资能力,又加大了贷款投放;从而形成了房价、贷款、股价轮番上涨的循环态势。由于股市和房市存在财富效应,具备准金融资产的功能,实际上造成了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流动性翻倍上涨的局面。

3.银行信贷和资产价格存在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银行信贷的倍数扩张和倍数紧缩效应值得关注。过度的信贷扩张势必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的信贷收缩也将重挫资产价格,银行信贷和资产价格可以相互促进,形成银行信贷和资产价格互为因果的作用机制,这方面伯南克等人的“金融加速因子”和著名经济学家清泷信宏等人的“信贷周期理论”给予了充分阐述(Bernanke 1999;Kiyotaki and Moore,1997;2001)。为了实证检验贷款、房价、股价的实际互动机制,我们以厦门为例,选取上证收盘综合指数(STOCKPRICE)、厦门商品住宅价格(HOUSEPRICE)、厦门各项人民币贷款(RMBLOAN)、厦门各项房地产贷款(HOUSELOAN)、厦门个人住房贷款(HOUSEPLOAN)、厦门个人消费贷款(CONSLOAN)等相关性很强的经济变量。考虑到近两年股市房市波动,我们集中收集了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32个月的月度数据进行统计检验。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表1 股价、房价、贷款相关系数

数据来源:《厦门市金融统计月报》、《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

①房价上涨有力促进了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厦门市商品住宅价格变动是厦门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和个人消费贷款增量变动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短期内作用尤为显著,但个贷对房价基本没有影响。协整检验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显示,厦门房价与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厦门房价与个人消费贷款增量具有长期稳定的可决系数,分别达0.8186和0.6561,说明房价对个贷解释能力很强。总之,实证分析表明厦门房价上涨是刺激个贷增长的主要成因,其显著影响体现在1-7个月内。

②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扩张是助推股价上涨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厦门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变动是股票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而股价变动在短期内对个贷变动有一定反作用。协整检验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显示,厦门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与股价、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与股价具有长期稳定的可决系数,分别达0.9742和0.9752。总之,实证分析表明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是股价上涨的格兰杰原因,其显著作用体现在1-9个月内,而股价对个贷刺激作用体现在1-2个月内。

③股票价格上涨推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全面扩张。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股票价格上涨对厦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影响极其显著,同时各项贷款变化也是股价上涨的格兰杰原因。协整检验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显示,股价与各项贷款具有长期稳定的回归可决系数,达0.9976,说明股价对各项贷款解释能力很强。总之,实证分析表明股价上涨与厦门各项贷款互为格兰杰原因,其中股价对各项贷款的影响作用更强更久,显著作用体现在3-10个月。

④股票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房价上涨,形成股价和房价轮番上涨并推动信贷扩张的循环态势。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在1-3个月内,股价上涨对厦门房价上涨有一定带动作用;而5个月以后,厦门房价则是股价上涨的格兰杰原因;统计检验还表明,房价对股价的推动作用显著强于股价对房价的带动作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显示,厦门房价对股价的可决系数达0.9718,而股价对厦门房价的可决系数仅0.3868,说明房价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明显强于股价对房价的解释能力。

⑤值得关注的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并非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所带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市场行为所导致。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厦门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和各项人民币贷款投放并非厦门房价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反映了厦门房价上涨并非市场需求所拉动,进一步分析表明,房价上涨初始原因主要源自外来因素,即外生变量冲击所导致。值得关注的是厦门地价拍卖屡创新高,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支撑因素,今年以来厦门地块拍卖楼面价格达17486元/平方米,是厦门商品住宅均价(9284元/平方米)的1.9倍,楼面价成倍抬升将继续推动厦门房价加速上涨,而楼面价抬升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行为是紧密联系的。

4.信贷资金过多投向房地产领域,除了逐利动机外,与金融监管制度设计、银行微观约束机制、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不无相关。今年在紧缩货币政策调控的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主要采取简单方式粗放压缩信贷规模:一是停办票据贴现业务;二是压缩短期流贷,同时优先发展风险收益较高的住房按揭、房地产开发贷款。可见,从风险结构优化的角度看,规模约束下的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往往是一种“逆选择”,即减少低市场风险的资产,而代之以高市场风险的资产,集中投向房地产领域,不利于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散、资产期限搭配和资产质量改善。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系数设计与货币信贷政策意图相背离,在信贷风险管理强约束的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加大住房信贷投放。具体表现在,经济资本风险系数测算中,信用风险权重占比达95%左右,而市场风险权重偏低,没有量化评估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对未来市场的综合效应,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市场风险的客观要求。比如,工行个人住房贷款经济资本系数仅3.185%,使得个人住房贷款发放优先于其他绝大多数的贷款业务,导致中央银行尽管多次上调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但是房地产贷款业务始终调而不减。

表2 工商银行经济资本系数

二是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和本位主义,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与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吻合,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5.信贷房地产化倾向加强了经济房产化倾向,实体经济投资收益下降,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增长,扩大了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和房地产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差距,大量社会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经济房地产化倾向日益明显。具体表现在,企业投资行为房地产化,财政收入主要靠土地经营收入,银行收益和资产质量主要靠房地产抵押贷款,GDP增长主要靠房地产带动。以厦门为例,近四年来厦门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收入保持在40%左右;2007年厦门各项房地产贷款增量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量49.6%;厦门市房地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1.2%。与此相反的是,厦门投资效益系数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工业利润总额增长速度也持续减缓,工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处于近20年来低点,可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沿海地区显得尤为迫切。

二、政策建议

从我国形势看,在资产价格泡沫迅速膨胀的宏观背景下,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更趋谨慎和微妙,适宜采取循序渐进、温和中性、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以信贷政策工具为主的调控组合,而不宜继续采取收缩力强、宣示性强、预期性强的以价格工具为主的调控组合。从国际经验看,次贷危机说明了美国运用加息政策调节房市并不成功,同时美国宣称货币政策不能干预股市,侧面也反映了美国运用加息政策调节股市也不理想,泰勒规则和加息政策只适用于调节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和尝试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直接针对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泡沫,减小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向银行信贷体系的传递,运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对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具体而言,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调控方式,相反,有针对性的信贷数量控制、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金融监管制度调整、金融资产价格平衡等等措施显得必不可少,是对价格政策和紧缩政策的重要补充。

1.实践证明信贷投放与资产价格高度相关,因此信贷数量调控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着眼点。一是国际经验表明,小幅加息对于资产价格泡沫几乎不起作用,而大幅加息对于刺破泡沫和实际经济的负面作用很大。美联储经济学家戈德弗兰德通过对日本、美国实际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利率政策不应该对资产价格作出反映;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比安认为,在资产价格上升阶段即提高利率,一方面可能刺破泡沫,另一方面可能抑制产出,在泡沫破灭时期,经济体系会存在两种通缩压力。二是实证数据充分证明,信贷投放和资产价格高度相关,具有倍数扩张和倍数紧缩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资产价格膨胀的背景下,信贷数量调控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着眼点。三是当前现实条件说明,信贷数量调控是我国央行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货币流动性主要是通过外汇和贷款两个渠道创造出来的,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已大体被冲销了,加上该因素具有不可控性,因此为了保持货币总量稳定,信贷数量调控就必不可少。

2.重视发挥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强房市和股市的选择性调控,直接控制房市和股市派生的信贷规模。一般来说,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比较重视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一般性政策工具调节货币总量,而对于资本市场的结构失衡、过度投机问题,央行还需要重视发挥选择性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选择性控制,解决结构性问题。

房地产市场的选择性控制主要是,参照货币单一规则,把住房抵押贷款比例与房地产价格指数挂钩,对按揭贷款比例、住房抵押贷款比例、土地抵押贷款比例采取浮动管理,具体是在房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定期同步上调按揭首付比例;在房价稳定或下降的情况下,定期同步下调按揭首付比例,从而控制房地产资产的信用创造规模,抑制房地产价格泡沫上涨。该政策特点:一是针对性强,直接针对资产价格泡沫的连锁膨胀,直接针对房产信用创造和倍数扩张功能进行调控,有效中断巨额房产向货币信贷资金的转换,阻滞房价与股价相互推高机制,从而减缓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速度。二是负效应小,对实体经济影响比较小,房地产信贷政策的主要作用领域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影响相对较小,将有利于控制资产价格膨胀速度,同时保护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保护整个经济基本面,减小系统性风险;而价格政策和总量政策虽然可以影响虚拟经济和资产价格,但同时对实体经济也会产生影响,在真实投资收益率不高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削弱实体经济活力。

股票市场的选择性控制主要是,依据《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期限最长为6个月、质押率最高为60%、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为30%、最低可以下浮10%等等相关条款,也可以把股票质押贷款比例与股票价格指数挂钩,对股票质押贷款比例采取浮动管理,具体是在股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定期同步上调质押比例;在股价稳定或下降的情况下,定期同步下调质押比例,从而控制股票资产的信用创造规模。

3.调整金融资产价格结构,平衡不同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缩小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收益差距。目前市场流动性大量集中投向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因收益率低下而持续低迷,因此有必要缩小不同金融市场的收益差距。一是适当提高债券利率等货币市场利率,通过利率结构调整,改变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资金流向,最终影响股票价格。二是强化货币市场利率的基准作用,通过调控货币市场利率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资产定价。三是渐进推高货币市场利率,如需要采取加息手段时,不应仅仅提高存贷款利率,而应着力推高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

4.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为资产价格稳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一是人民币升值为资产价格上涨提供了市场预期,若要稳定资产价格暴涨预期,就必须消除人民币快速升值的预期,把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一定范围,比如年均浮动5%左右等。二是加强热钱流入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减少资产价格上涨压力。三是放缓QFII发展进程,缩减QFII规模,严格控制外部热钱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四是取消结售汇,完全放开个人和企业对外投资。五是综合发挥货币渠道、信贷渠道、外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效果,通过各渠道之间各种效应的相互影响关系的系统分析,使货币政策操作更能有效针对经济的发展状况,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5.改进金融监管制度设计,采用反周期动态监管政策,提前预防资产价格下跌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货币政策应从金融稳定角度重视资产价格变化,防止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并将泡沫破灭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具体是要与监管部门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制度设计:一是采用反周期的动态监管政策,实行反周期性的资本充足标准和拨备方法,即在资产价格上升时期,要求金融机构增加更多的损失拨备,以满足下跌时期的监管要求。二是对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状况置于意外冲击下,预先评估金融机构稳健性。三是缩小经济资本系数监管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的差异,限制房地产贷款和股票质押贷款规模,有效调整银行的资产组合。具体要适当提高市场风险在经济资本风险综合评价中的权重,重视市场风险管理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地位,提高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系数,充分考虑未来宏观形势和行业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6.重视研究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缩小存贷款利差与上调准备金存款利率相结合,抑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为了保证货币政策意图的实现,必须重视研究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运用商业银行盈利动机实现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具体而言,调整利率应考虑利差和利率结构对商业银行放款积极性的影响,调整利率不仅对借款人产生影响,而且也对贷款人产生影响,而贷款增减的主要决定权仍然在于商业银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资产盈利幅度和盈利结构,来调整商业银行资产运作的行为,从而实现信贷政策意图。

该政策的优点在于:一是减小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动机。缩小存贷利差直接将减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益冲动,适当上调准备金存款利率又可以鼓励商业银行把资金存入央行,进一步减少贷款投放。二是减缓储蓄存款分流的速度。缩小存贷利差为存款利率上调预留更多的空间,有利于改变实际利率为负的被动局面。三是推高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上调准备金存款利率势必增加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有助于推高货币市场利率,较好平衡货币市场与资产价格波动收益率结构,缓和资金过度向资产价格波动集中的局面。四是适当保持银行盈利水平。上调准备金存款利率与缩小存贷利差相结合,可以基本维持银行既有利益。政策不足在于,上调准备金存款利率将增加一部分财政费用支出,也对央行票据和国债销售产生一定影响。

7.建立市场公众预期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等传媒宣传效应,稳定资产价格波动。一是建立公众媒体金融舆论时时监测机制,重视市场心理预期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把公众预期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把塑造公众预期作为信贷窗口指导的重要内容,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二是健全公众预期管理工作机制,灵活运用网络、电视、报刊媒体的信息宣传导向、信息传递功能和市场预期效应,合理引导公众预期心理,及时传导央行政策导向,突出央行政策的主导性,有效调整公众的市场预期和企业的投资预期,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服务。

8.调整财政税收结构,提高实际投资预期收益率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增强实体经济活力。一是加强收入分配结构调节,从以流转税为主体转为以所得税为主体,从以限制过度投资和消费为主转为以调节最终收入分配为主。二是转变税收结构,降低企业和居民税负的总体水平,鼓励实际投资和消费。三是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对必须征收的行政费用改为征税,严禁税外征费。四是增加保障性支出,增加农民医疗教育支出,提高最低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改善中低收入阶层消费状况。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当前研究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金融时报;2004,4月14日。

[2]周峻等.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波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许荣.资产定价与宏观经济波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马德伦.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J].金融研究,2007;7

[5]刘春航等.“繁华预期”、流动性变化和资产价格[J].金融研究,2007;7

[6]Bernanke,B.and M.Gertler and S.Gilchrist,1999a,“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Chp.21 in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Vol.1(c),Elsevier Science.

[7]Bernanke,B.and M.Gertler and S.Gilchrist,1999b,“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Volatility”,Economic Review,4th Quarter,Fed of Kansas.

[8]Bordo, Michael D. and David C. Wheelock, 2004. “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s: A Look back at Past U.S. Stock Market Booms”,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Working Paper 10704.

篇5: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课程标准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更高要求,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新课程改革为对一线教师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机遇:新课程改革将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使教育更人文化,教师在关注学生发展,同时教学相长,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道德修养;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自身成长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集体备课,分享其他教师的教育经验与硕果;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再局限于教材之中,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发挥自己的独创性与积极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篇6:教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012工作: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篇7:新教师面临的困难

在教学工作方面,新教师感到最困难的并不是在教材处理方面,而是备课时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育学生方面,新教师所感受到的困难程度排序较后。这说明由于强调德育,教育理论课程中这部分内容有相当份量;在教育实习中,班主任工作又是重要部分;加上有当学生干部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新教师在这方面感受到的困难程度较低。但再仔细分析,从“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其思想和个性”到“让学生了解和接受自己,建立威信”,再到“对学生做说服教育工作”,新教师感到困难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所要求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越来越高,因此,感到越来越难。所以、这方面的训练还应加强。在二、教师该如何处理与同事间的关系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能只靠自己,同事的扶持和帮助才能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更显著的成就。在**常工作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应该记住:帮助同事即是帮助自己。在帮助别人时,任何一种努力都不会白费。我们在工作中帮助同事,有助于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帮助别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也是一个人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的需要。教师之间如果缺少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真心,那又怎么去教育学生互相帮助呢?所以,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教师自己首先应该要互相帮助。

(1)首先是要把同事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2)以诚意和真心对待同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同事要看长处、优点和大方向,并要善于学习同事的长处。

(3)工作上的事务要多承担,先承担,而不能拈轻怕重、挑肥拣瘦的或计较得失,要主动去做,积极配合协助。

(4)当同事在工作上事业上取得良好成绩时,要真心为之高兴,而不是嫉妒,而当同事工作上发生失误、纰漏时,应及时地善意地指出,尽快帮助纠正,而不能幸灾乐祸。

(5)当与同事发生分歧矛盾时,要及时坦诚地交换意见,先检查自己是否做得得当。

(6)当同事在工作上生活上发生问题和困难时,应热情关心帮助。

三、合作与竞争

同事跟你是合作和竞争关系.合作是必须的,竞争是合作更加成功的动力,在一个单位应当鼓励合作、鼓励竞争。同事,就是做一件事,为同一目标做事,在当今形势下,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合作是必须的,不容回避的。竞争是同事之间显示个性、显示个体优势和才能,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有竞争才会有发展,竞争会使每个同事,从不同的角度,拓展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职场竞争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关键在于“竞”,比的是干劲,比的是能力,需要的是同心协力取得双赢的结果,决不是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对峙的小团体,去“争”权力“争”地位。只有大方向,大目标处理得好,个人的才干才能得以展现!

四、怎样培养团队精神?

人几乎都是在团队中工作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有在团队中生存的能力,怎样才能做到在团队中游刃有余呢?愿与大家分享以下知识:

第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第二、培养自己做事主动的品格 第三、培养敬业的品质 第四、培养自己宽容与合作的品质第五、要培养自己的全局观念

篇8: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被人们所熟知是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特别是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低碳、绿色、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其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之后,新型城镇化才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关注。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必须认清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由于各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和研究侧重点不同,“新型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生态文明与集约高效、制度改革与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 “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同步

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的市民化,核心是生产要素集约化,以二三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中。 目前城镇化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其中不乏成功案例。 但从总体看,还是存在着城市化要素集中度低、产业丰厚度不高、产业支撑力不足、规划与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 其根源在于背离了城镇化规律,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产业发展落后于城市开发,造成新城建设缺少产业支撑,缺少生产要素与人口的有序流动与集中, 无法真正实现城市的“集聚效应”。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原则,形成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产城一体化格局,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1.2 “人性化”的 “城镇化”

理想的城市不仅宜业、宜商和宜学,更应宜居、宜养和宜游,归根到底还是适宜人生存和发展的城市。 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现状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就业城市化快于农民市民化,多数农民工虽然以“常住人口”的身份被统计在城市化人口里,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市民, 没有平等享有市民待遇。 许多农民工“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福利在乡下”,并没有实现 “同工同酬同福利”,成为无差别的新市民。 此外,城市软硬环境建设,缺少人性化的规划与建设,有的城市甚至以“建设”的名义破坏城市文化和生态。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发展急需回到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上,坚持规划建设、人文关怀、绿色城市和商业文明等基本原则,走城市人文主义发展道路,创造一个以自然美为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1.3 培养特有的城市文化

当前的城镇化热度过高, 但缺乏自身的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千城一面、万楼一貌,除了各地气候与物产有所不同,几乎看不出城市间的差异,看不出城市的历史与人文积淀,看不出有什么文明和思想传承。没有文化的城市无异于没有灵魂的人。“新型城镇化”提倡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力争在开发中保留历史文化,在改造中传承历史记忆,在建设中留下文化基因。即使是最古老、最破旧的城市遗迹,也要精心保留和传承下来,烙印城市特色魅力符号,亮出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让城市成为唯一,让唯一属于自己的城市。

1.4 避免过度的 “行政化”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关乎城镇化成败的重要问题。由于历史传统和体制等原因,过度行政化的现象带有普遍性,城镇化建设也不例外。 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政府采取撤县建市、撤县设区和区划调整等方式,满足了区域扩张与城市增长的需求。 但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容易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有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 “新型城镇化”主张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撤出城市建设的微观领域,实行“积极但不干预”政策,集中精力做好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依靠市场力量聚合城市发展要素,依靠市场的自身调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建设成本,提高城市建设效率与质量。

2城镇化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2.1 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

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必须明晰城乡之间存在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理清发展思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释放出城镇化的巨大增长动力。受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优质的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和聚集,在“减少农民”的同时也边缘化了农村、弱化了农业。 无论从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看,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让各种生产要素在“下乡”和“进城”的过程中得到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产业在空间上的对接和互融。 城乡产业互融发展,追求的应当是城市、郊区、郊县乃至周边农村的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一部分城市缺乏战略眼光,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动地进行城市产业的单向拓展,造成产业布局上的同质化竞争。 还有的地区为提高城镇化率,违背自身经济发展规律,依靠行政手段推行“户口城镇化”。 这种做法仅仅在地理层面上扩展了城市范围,增加了城市人口,但由于城市经济实体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其结果必然是失地农民变身失业人员,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加大,反而影响城乡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

2.2 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与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与城市实现了资源的同步交互,其表现应为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镇一元结构转化。 但部分城市过度的土地开发,致使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基础设施、资金等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间的比值为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是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的核心指标, 该数值越大越不合理, 世界公认的阈值上限合理值为1.12。 1981-2011 年,全国城市用地规模弹性指数高达2.16(参见表1)。

注:(1)2005 年及以前年份“城区人口”为“城市人口”,“城区面积”为城市面积。(2)2005、2009 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上海市。摘编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1》

1981-1991 年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92.08%, 城镇人口仅增长率仅为54.69%, 城镇用地规模弹性指数是1.68;1991-2001 年,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87.43% , 城镇人口仅增长54. 04% ,城镇用地规模弹性指数达1.62;2001-2011 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72.80%,城镇人口仅增长43.72%,城镇用地规模弹性指数达1.67,均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阈值。 即便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郊区化发展模式, 在1970- 1990 年的20 年间,全美最大的100 个城市城区面积增幅为69.6%, 人口增加41.9%,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也仅为1.66,远远低于我国的2.16。 在城镇化初级阶段,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是一种推动城镇化发展有效的手段,但这种量的扩张不能单纯地拉大城市框架,而是需要强化产业对转移人口的支撑作用。 2000-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如果加上“隐性”失业,这个数字将更大。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新增岗位数与新增城镇人口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必须进一步加强产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

2.3 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是无法避免的。 在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暨中国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上,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主任魏红指出, 世界10 大污染城市,中国就占了8 个。 城市现在不仅出现了水资源污染、固体废料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不良现象,同时,绿地减少、建筑密度增大,城市变得日益拥挤不堪,由于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和治理,使得城市的魅力在减小,吸引力在降低。 据调查显示,2010 年全国77 个大中城市的空气质量年优天数平均值仅为90天。 2013 年1 月10-14 日, 全国33 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控PM2.5 指数超过300, 空气质量连续5 天为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其中2 天超过500,达到“爆表”的程度。

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据调查显示,2010 年国内部分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平均通勤时间分别为52 分钟,48 分钟、47 分钟、46 分钟,二线城市如重庆、杭州、长沙、沈阳、武汉、南京、成都等绝大部分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均在30 分钟以上。 另外,全国660 多个县级及以上城市中约2 / 3 的城市在高峰时段出现拥堵,部分城市交通出现全面拥堵和全时拥堵的现象,多数大中城市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上最为拥堵的城市(纽约、洛杉矶、东京和伦敦,进入一个整体性交通堵塞时期。

据调查,2010 年全国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河段水质超过3 类标准的已占78%。 其中,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另外在全国182个调查城市中,40.44%的城市水质较差,16.7%的极差,合计超过57%。 研究发现,淡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大量排放污水,造成水质性缺水现象。 在重庆两江支流中,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比率高达40%。 在污水处理问题上,全国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着设施不足的情况。 全国600 多个县级及以上城市中,中西部100 个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足60%。

2.4 城市文化建设脱节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 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 现阶段,部分城市缺乏文化内涵,城市建设抄袭、模仿现象十分普遍,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 许多城市打着“保护性开发”的旗号,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大量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 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地摧毁; 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和破坏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 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更多的民众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转化为城市民众的文化自觉。 但是,现今的一些城市过度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 目前不少城市纷纷提出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出现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不良倾向。 一些城市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的数量,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3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对策

3.1 转变理念,优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的过程中应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坚决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战略方向,争取让绝大多数城镇实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城镇功能的良性化。 杜绝城镇化的人为扩张模式,实现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如果盲目扩张,虽然城市变大了,城镇人口的数量急剧提升,城市化率提高了,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设施配套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运行机制受阻,这样的城镇化给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同时也弱化了城市带动农村的内在功能和承载能力,适应不了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发展理念,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着力提升城市功能,扭转城镇建设中单纯注重城镇扩张,忽视功能提升的倾向, 使城镇化由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向着提升质量转变,最终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和城镇功能良性化。

3.2 实现产业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正确协调好产业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三者的关系。 产业化方面,必须把产业化摆在城镇发展的重要位置,以产业化推动城镇健康发展,重点要依据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规模,积极并合理发展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民可就业的岗位,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建立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减少无业游民,避免过度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方面,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机制,提高土地流转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避免出现土地城镇化程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失衡局面。 在户籍制度方面,深化户籍和人口迁移体制改革,合理引导大城市的常住人口落户,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在中小城镇落户,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系改革,逐步实现公共资源与服务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逐步削弱城乡二元结构,促进非户籍城镇常住人口和农村人口共享城镇化改革成果。

3.3 以体制创新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体制创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战略保障, 城镇化是在转轨转型相互推动中走上新路的, 今后要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和开拓, 更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有力保障。 传统城镇化的转型,无论是从协调好大中城市与周围农村的关系而言,还是从处理好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建设小城镇的关系而言,都必须通过体制转轨和机制创新,突破城乡分治、市县分割的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 目前, 条块分割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城市分工、定位仍然不够明晰,在市县彼此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城镇群体和都市圈内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功能类似的深层矛盾尚未解决,区域性城镇体系的协调性不强,都市圈建设进展缓慢, 因而阻碍着城镇体系整体效益的最佳化和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 这就进一步提示我们,创新性城镇化开拓上路的过程,必须在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交互协同作用下,才能实现持续性的推进。

3.4 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上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哲理问题答题秘诀下一篇:科普知识竞赛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