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旅游发展规划

2024-07-26

某某县旅游发展规划(通用6篇)

篇1:某某县旅游发展规划

拓宽思路,加大投入,放眼长远,发展旅游————关于发展某某县旅游事业的政协提案

提案人:

内容:

某某县历史文物丰富,革命遗址众多,自然风景优美,区域文化独特,境内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景区50多处。山川毓秀,嘉木葱茏,地下聚宝,民风淳朴,实可谓“居晋冀之要塞,揽天地之形胜”。其中以平X关战役遗址、XX灵王墓、北魏觉X寺、XX寺唐代石佛冢群、X花山天然溶洞、X子梁XX草原最为著名,红X绿三色旅游为塞北旅游一大亮点儿。但近年来,群众普遍反映旅游投资不足,导致资源品质有所下降,故在此作了些调查,望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

一、某某县旅游业发展史

1997年,某某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开发某某县旅游资源,发展某某县旅游业。同年成立了“某某县县立鑫旅游总公司”,为县政府直属全额事业局级单位,负责全县旅游开发建设。1998年某某县县旅游公司与文物局合并一家,对全县文物、旅游进行统一行业管理和开发建设,公司更名为“某某县县旅游发展总公司”,性质不变,名称延用至今。2001年全县旅游“十五”规划中,按资源特色提出了某某县县“红、X、绿”三色旅游发展计

划,即以平X关战役遗址、白XX特种外科医院、三X九旅旅部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觉X寺、XX灵王墓、XX寺等为代表的“古色”旅游;以XX溶洞、XX草原等为代表的“绿色”旅游。

现有旅行社两家,分别为XX市平X关青年旅行社和某某县县平X关旅行社。旅游定点购物中心一家(芳X土特产经销部)。

二、某某县旅游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某某县县旅游业沿着发展“红、X、绿”三色旅游的正确路线前进,我县资源丰厚,交通便利,各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本人经过近一年来的观察,某某县发展并不顺畅,就发展模式难脱“小熊掰玉米”之嫌。现以本人近一年去过的XX草原和桃X榕洞景区为例,谈谈看法。

XX草原我于2002、2006、2011年分别去过一次,感觉一次不如一次,尤以去年七月份去的一次印象深刻,从山下到山上便道都像多年未修,山下修建的景区管理处也已废弃,门窗残破,原来洁白的蒙古包状建筑、迎宾牌楼早已荒废,成了垃圾场,甚至便溺之所;基本无像样的便利店,景区内草场大不如前,景区内管理人员、马夫等人缺乏统一管理,言语粗俗,甚至对游客恶言厉目,往往使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桃X山景区相对情况较好,但在景区人文景观设臵上远远不足,沿途阶残草荒,几无令人欣喜之处,费尽艰辛爬到山顶,也无法让人与印像中的“溶洞”、“喀斯特地貌”发生联系,唯有一点,山下红综鱼,河边小酒馆儿,还可宽慰游客,聊解旅途疲劳,境地之尴尬,完全可用“惨淡”来形容。

其余景区境况也不尽如人意。纠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景区的后续投资不足,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某某县旅游,一个景点一次性投资后,又去开发另一处,不再或很少继续增补资金,甚至在景点开发不成熟之时都寄希望于“以景养景”,结果景区(点)数量日渐增多,但质量却每况愈下,形成“小熊掰玉米”的状况,拿起这一个,丢掉前一个,游客慕名而来,失望而归,口口相传,声誉日下,形成恶性循环,实在令人扼腕。

三、几点建议

以上所说无意自毁形象,但作为某某县县民,深深的希望自已的家乡能够成为真正的塞上明珠,引以为傲,在此,我提以下几点建议,如有不妥,请各领导及相关人士给予指正。

1、改变“以景养景”的做法。某某县旅游现在正在发展阶段,还需大量资金注入,应在景区内大量增加台阶、扶手、公厕等基础设施、修建人文景观,增强景区综合观赏性。

2、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精品意识,规范并提高工作人员资质审查标准,统一管理、定期考核,从文化素质、形象、语言、精神面貌等方面严格要求。

3、完善餐饮、停车、住宿等配套设施,由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规模视景区大小不等,但标准统一,收费一致,使游客每到一处景点,都能感到安全、舒适。

4、加强科技、文化产业旅游项目,提升苦荞、特色农业等

项目的文化品味。

5、提高旅行社服务能力,完善旅游线路设臵,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四周辐射的旅游资源网络。

6、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与省、市旅游公司进行更为广泛的合作交流,实现发展自我的目标。

7、引导本地甚至外地企业、企业家投资旅游项目也是个可以探讨的途径,既利于企业的转型发展,又减轻了政府的资金负担,还可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一举多得,值得考虑。

2012.5.25

篇2:某某县旅游发展规划

我是人,现为中国《西部时报》记者,长期关注西部旅游开发进程。的旅游资源丰富,并且这些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所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现在高速公路将穿境而过,下大力气发展旅游事业,是很好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契机。作为一名人,家乡的发展也是我关注的事

。综合各方信息,我草拟了对开发旅游的一些建议,试作抛砖引玉的探讨。

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旅游业好比火车头,它能够全面带动、拉动和联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联动第二产业,还能够促进招商引资,对于像这样工业基础等较薄弱的地区,这一性能将更加明显,应当作为引爆产业优先发展。另外,旅游业还是一个“环境产业”,它在全面改善一个地区的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对一个地区的经济、交通、治安、生态环境、卫生环境、治安环境、政策环境十分敏感,应引起各级相关领导的必要关注。

一、客观分析我县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条件

九十年代初,国家旅游局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旅游的六个要素,即行、游、住、食、购、娱。我们现在就从旅游六要素来简要分析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条件。、行

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鹫峰山麓,前临国际良港三都澳,后倚世界双遗武夷山,北接温州经济区,东南距省城福州仅个小时车程。主要交通线路为国道、省道及宁德—县际公路,距海岸线多公里。如以后高速公路修成,与周围地区客源的车程将进一步缩短。现全县主要景区都通有公路,小交通顺畅。不过在小交通方面,还要达到行游合一,很多路不仅是交通路,同时也应该是景观路和文化路。

⒉游

县城海拔米,居华东区之冠,夏季气候凉爽宜人,年平均气温℃。最炎热月份平均气温也仅’,在福建享有“天然空调城”之美誉。的冬季严寒,几乎每年都有降雪,冬可赏雪的景致在华东地区并不多见,所以冬天旅游依然有商机。境内旅游资源

丰富,九龙漈瀑布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号称“福建第一,华东无双”,鲤鱼溪历史悠久,古朴幽雅,人鱼同乐的淳朴风情独具特色,滴水岩名列《辞海》;千年古刹灵峰寺及宗教名胜方广寺、林公宫香客如云。此外,还有奇石如林的石门山、峻拔巍峨的仙风山,山泉洁净、洞幽谷深的九龙石窟原始森林密布的官山,野生动物众多的陈峭鸳鸯溪,烟波浩淼的芹山湖等,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面积平方公里范围内集瀑布群——鲤鱼溪——陈峭鸳鸯溪——森林——湖泊——奇岩异石——灵峰寺、方广寺、林公宫、郑氏亲河等风景名胜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尽管有如此丰富的资源,我们也不能忽略自身的弱项,我大致罗列了景区的弱项:

⒈面积小且分散;

⒉可观性一般;

⒊相距行程较远,交通不便利;

⒋旅游基础设施有待改进;

⒌现在景区景点还是以游览为主体,功能单一;

⒍部分重点景点人工建筑过于突出,影响了景点的品质和口碑。

进入年代以来,旅游市场最突出的变化之一是,由于已经有了多样化的旅游可能,一般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以单一形态出现的一般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这一趋势在可见的未来必将越来越明显。以自然景观为发展主导时应具有前瞻性。鲤鱼溪的爱鱼文化、千年灵峰寺、兴福寺、本地民俗等都有久远的历史。从长远来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把握游的内涵。一是要使看进一步深化,使可看性逐步递升逐步深化,不断增强吸引力。二是要不断丰富游的内容,不仅要看,而且要玩,要增加更多的文化吸引力。三是要超越传统范围,达到旅游目的地处处皆景。比如:完全可往深层挖掘历史悠久、独具文化魅力的风雨桥文化内涵,并把它做大做精。如果运作得当完全可做成一个国际性的品牌,浙江的楠溪江在这方面的成功运作很值得我们学习。另外,晚清的服饰遗存,也迫切需要抢救性的发掘,这也是的文化魅力之一。

⒊住

现有的宾馆饭店以实用为主,特色不鲜明。离宁德、福州等客源城市只要小时的车程,如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行车时间将大为缩短,被邻近省市客源做为旅游目的地的概率就会增加,以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完全可以建一些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精品休闲度假设施并努力使之达到体系化,即在已有的规模上形成合理的档次结构和布局体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系,也就是说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住游合一,要使旅游者在住的过程中感受到特色文化的魅力,使我们的住宿体系也成为吸引旅游的重要因素。随着本地人民逐步走向富裕,传统的民宅开始被人们废弃或改建。传统的民居是的文化魅力之一,建议政府促成保留一部分优秀传统民居,并发展成观光项目。新旧城区能互为衬托彰显各自魅力,使看起来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特色小吃花样繁多,单马铃薯、魔芋就有多种制作方法。馄饨的吃法也具有本地特色。不过好多美食的知名度仅局限在本地,县里还要下大力气加以推广。食的要求是特色化、精细化、品牌化。特色化,一定要具有当地特色,从食的方面体现文化的吸引力。精细化,是中国几千年不变的要求,即孔老夫子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不破坏环境,在不违背野

生动物保护法的前提之下,任何原料都可以采用,但各种原料的制作最终要达到精细的程度,这样才可能构筑一个城市旅游饮食特色。品牌化,要通过饮食的发展,形成品牌宴席、品牌服务、品牌菜肴。同时,要把店内就食和客人购买结合起来,使旅游饮食成为吸引旅游者来旅游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拉动本地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⒌购

购物是全国各个旅游目的地的薄弱环节,也不例外。购物的发展需要结构性的优化,也需要更深的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购物的发展是资源深化利用,不断提高本地土特产品的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购物拉动外经外贸的发展,进一步拉动相关工业企业的发展。本地消费水平不高,物价低廉,能引起游客购物消费的热情,要作为一个亮点来宣传。

旅游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体验经济,旅游产业就是阅历产业。买一点纪念品回去,这是体验和阅历的延长,也是体验和阅历物化的表现。

⒍娱

娱乐的发展首先是民族化、地方化、民俗化。其次是要考虑集中性的娱乐场所。第三是要培育一台体现目的地特色的主题晚会节目。是个小地方,当地人有自己传统的娱乐方式,比如:搬铁枝、习武等,稍做挖掘,就能整理出很多精彩的娱乐节目。

二、用多种手段促进旅游的发展

如果只讲旅游产业的发展,那么上述六个要素就可基本概括,但旅游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旅游目的地是全面性综合性的,旅游业只是其中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内容而己。如果我们站在了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高度上看问题,那旅游业发展的领域就会逐步拓

宽,内涵会逐步深化,从而达到与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的全面结合和深化利用。相应地,这里就形成了旅游发展要素的概念体系,这是旅游产业保障体系,也是使旅游产业六要素得以优化和提升的基础。

⒈文化和环境

文化是指一个目的地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体现。华东各地的气候、地理、风光都有类似的地方,人为创造差异是诸多景区标榜自身特色的惯用手法。举个例子:舟山桃花岛的风光在浙江沿海实属平庸,但精明的投资商借助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及影视造势,很快异军突起,打的就是文化特色牌。资源与产品不存在对等性。二流的资源不意味着只能开发二流的产品。资源是原有的自身素质,产品是加工创造。一流的开发理念完全可以把二流的旅游资源开发为一流的旅游产品。旅游要摸索旅游者心理,创造差异,用差异来突显的旅游特色。如果说,特色是旅游之魂,那么文化就是特色之基。要努力挖掘本地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文化积淀,真正形成的旅游特色。在文化体现方面,国内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模仿之风过甚的问题,也不例外,应该有所警醒,不要一再忽略自身的文化优势,抹杀了自身的文化特色。要知道,一流的赝品还是赝品,二流的真品永远是珍品。

重返自然、返朴归真是时下旅游的潮流,那么多品质粗糙的人工景观,并不能体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它对我县旅游的口碑传递是消极的。建议县里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遏制人工造景现象的蔓延。环境的破坏很难再恢复,希望有关部门在项目建设之初做广泛的市场调查与论证,同时多听取专家的意见。

另外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对活文化的保护。因为传统文化与活文化是依托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之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说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对文物古迹这样物质遗产的保护。环境的文化,尤其是在这类文化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文野之分,高下之分。这就提示我们,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必须把文化放到首当其冲的位置。

近多年来,的很多河流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包括鲤鱼溪、九龙际等景区。人民环保意识的淡薄也是我县旅游事业发展必须面临的挑战,这些都是影响制约旅游长远发展的因素,必需下大力气解决。

一个旅游景区既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也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认识的不同对旅游开发的去向也不一样。比如现在很多人认为开发旅游既带来效益又能起到保护环境之功效,也有许多人认为每开发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环境就一定遭到灭顶之灾。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反映了两种环境观念的差距。丽江古城、大理、阳朔等地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的海外游客,甚至有许多旅游者在此长期定居,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地和睦的生活氛围和人们的友善、从容的生活态度。返观,人民不可谓不朴实、不友善,但近期的几起哄动国内外的案件确实给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客观的讲,还算是一个犯罪率比较低的地方,不过,在我的印象里,自有有线电视以来,电视台从未停止播放过港台的各种暴力、黑帮凶杀片(我其实并不是在攻击县里的电视台,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很普遍,只是全国的这种现象的一个小小缩影。电视的教化功能己不用我多说,但媒体在改革二十多年来的疏忽做法,无疑影响了人们的处世行为,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所以在经常上演令人惊诧的暴力片翻版就不奇怪了。

旅游需要和平的天空,具体体现在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上。其次体现在当地的和善方面,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使客人感到不友好,不亲切,处处宰客,时时留心,这个地方是很难留住客人的,也很难形成好的口碑。

⒉制度的旅游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在行业管理体系的完善上,在市场环境的培育上下更大的功夫。在制度供给上应该加强创新的力度,制度的创新可以是产权层面上的,比如旅游景区的民营化发展,也可以是行业管理和运作上的,比如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公私伙伴关

系。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些地方因急于招商引资,让一些大大小小的企业把整个旅游区分割占有,导致不少地块被有意炒卖的企业搁置,不少地块被低水平开发,整个旅游区的规划难以编制和执行的现象。

西部有瑰丽的景色,但很多人去了都不愿意投资,为什么?优惠政策一大堆,优惠到已经觉得不可思议的程度,这样的政策是不可能持久的。

⒊宣传

诚如每位明星都是在媒体上的频繁曝光而广为人知一样,但是如何塑造好的旅游形象是一个重大问题。

首先要摸清自身家底,把信息进行汇聚和整理,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而且是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动态工程,这就要求系统化,要具备更高的文化。塑造形象时,在文字表达上要能够高度概括和浓缩我县的资源特色,透彻深刻地理会其丰厚的内涵;要运用美学手

法,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源自现实又高于现实,营造引人入胜、心驰神往的意境;要体现本地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定位,要么洋到家,要么土掉渣;宣传口号要琅琅上口,易于理解、记忆,便于传播;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和周围县市旅游形成差异,最终形成一个层次鲜明、上下衔接、互为补充,彼此诠释的旅游主题形象体系;树立主题形象,并在客源市场上形成牢靠的形象定位;确立旅游代表性景观镜头;建设旅游咨询中心,为越来越多的散客服务以及在各个旅游区点包括其他旅游企业在内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咨询系统。要有系统的宣传思路和一系列的宣传方案,还要准备好各种素材,配合宣传思路的需要:如优异的影像图片资料、文笔优美的文字素材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县的旅游宣传软件方面,尚有很大空间可以提高,举几个例于说明:

图片类:风光还是有自身的特色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到一张达到专业水准、给人印象深刻的风光艺术图片。一张好的照片往往起到和名牌商标一样的作用。读者在阅读时首先看到的是图片,然后再品读文章。如果图片不能抓住读者的视线,那么再优

美的文字也只能给人留下夸大之嫌。另外图片要常换常新,信息的量要大,使目标读者对我景点产生更美好、更主体的遐想。县里也可以和一些专业摄影媒体联合举办影赛,这样既积累了图片资源,又大大地扩展了本地知名度。还可以请著名的摄影家来我县拍摄风光,利用

名人效应及佳作效应制造广泛影响。

文章类:当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读者不再视官样文章为唯一诉求,所以文字宣传应迎合普通读者阅读心理为取向,以休闲文章为主,各种体裁并存。描述对象可以是本地的林林总总。要细处着手,大处着眼,在读者心中塑造一个特色鲜明的形象。目前有关

介绍我县旅游的文章数量不多,质量也属一般,所以文字宣传也是一项基础工程,需要县里组织人员进行创作,或者通过有奖征文等形式获得。文章同样也要出精品。

影像类:我观摩过数量众多的旅游风光宣传片,绝大多数片子品质一般。原因有四:一是出资方不懂高品质影像,拍摄方应付了事;二是出资方制作经费少,不能提供高制作应有的经费保障;三是摄制方人员艺术水准不高;四是拍摄之初定的起点就低。我觉得高水平

制作的旅游风光片对人精神的陶冶是极为迅速的,唯美的画面音响效果能让人心旷神怡,并产生无限的美好联想,从而萌生亲临旅游的欲望。电视的覆盖率及宣传效果无疑是众多媒体里最好的,所以县里在做宣传方案的同时,不应该忽略这个强势手段。拍摄这样的风光片需

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各,包括:剧本、制景、音乐、道具、器材等等,专业要求相当高,所以建议聘请国内高级专业人员参与。

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欣赏力更是如此。但真正能把目的地旅游的信息做大范围扩散的,基本上以高知阶层居多,所以在做宣传策划时,应考虑这一主导因素。

通过媒体进行咨讯传播的载体有多种,比如:电视、报刊、宣传页、纪念品等,要善于用有效手段对主要客源地进行大强度、高频率的渗透。利用新闻效应来提高我旅游景区名气的做法也值得尝试。比如:浙江省的新昌县,前几年一直默默无闻,后来因为电视剧《笑傲

江湖》把此地作为主要拍摄场地而迅速扬名。同样是黄健中导演的电影《山神》,也在我县的九龙际瀑布拍摄过重要场景,不过我们当时没有这个商业宣传意识,否则今天的旅游业将是另一番景象。虽然,限于当时条件,拍摄瀑布时没有打灯,景物在电影里的基调显得

很灰,但是依然不妨碍我们今天用它来宣传,只是需要找个好的点子,从新切入。

用小投入打名人牌:找个名气大点的民歌手,资助她在我县拍摄的费用大约在一万元间。拍摄完成后,添加赞助单位、景区字幕并在中央及地方台播出,其所形成的影响和我们所得到的回报将是巨大的。操作难度不大,可以参考一下歌手陈思思和黄果树瀑布的合作。

这一两年来,尽管关于的轰动性新闻都是负面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在新闻的时效性尚未消褪情况下来发布消息宣传本地旅游,且动作宜早不宜迟。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很多公司在举办活动或需要宣传时,都委托北京专业的公关公司来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为委托方节省不少人力物力,而且效果明显。

综合:

从旅游者的角度看,即便面对同一种产品,面对同,一种“原材料”,由于旅游者的个性特征、所处的社会阶层、秉持的生活方式、拥有的旅游阅历丰富程度以及旅游者的态度和预期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产品”。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内在的异地消费规定性增加了消费者进行体验的难度,加之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旅游者再次体验同一旅游产品的可能性较小,从而对其是否会成为回头客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将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整体供给的评价,从而影响其向其周围人群进行扩散的信息内容,影响旅游景区潜在市场的开发。所以我们必需从基础做起,提高旅游多样化综合性的服务。把建设一流的旅游景区,创造体验经济和阅历产业,列为繁荣的重要发展目标。

篇3:某某县旅游发展规划

关键词:玉龙县拉市乡,旅游业发展,问题,对策

一、玉龙县拉市乡概况

玉龙县拉市乡隶属云南省丽江市, 位于100°10'E~100°18'E和26°45'N~27°19'N之间, 处于玉龙雪山南麓, 东临黄山镇, 南接太安乡, 西与龙蟠、太安两乡相连, 北与白沙乡为界, 总面积159.7km2, 是典型的“一坝一乡”, 坝区平均海拔为2450m, 山区最高海拔3860m。坝区中央即为水域面积约1000ha的高原湖泊型湿地——拉市海, 她是玉龙县境内最大的淡水水体。拉市乡辖海东、海南、吉余、美泉、均良、南尧六个村委会, 84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约15593人, 其中95%是居住在坝区的纳西族, 4%是生活在山区的彝族, 1%是其他的民族。

二、玉龙县拉市乡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玉龙县拉市乡旅游业发展现状

丽江市是云南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的旅游城市, 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拉市乡距丽江市城区仅有8km, 又是丽江至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地, 所以拉市乡处于高品质旅游产业的辐射范围内, 其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较为明显。1999年拉市美乐度假村的建成, 标志着拉市乡旅游业正式起步, 而2005年拉市海农村旅游合作社成立, 对拉市乡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带动并规范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不到两年, 农村旅游的效益明显凸现, 从而带动了玉龙县拉市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在10多年的发展中, 借助滇西北旅游发展的强劲势头, 拉市乡的旅游业从无到有, 已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目前, 拉市乡有湿地公园 (前身为美乐度假村) 、三文公司、观鹤山庄、吉冷当山庄、万强庄园等集餐饮、娱乐、住宿功能的旅游接待单位, 皑鹭湾、圣洁园、乐梅谷等九户农家乐;有部分农户的果园采摘点;有群众自发组织的马队、船队。主要旅游资源有指云寺、拉市海、美泉龙潭、乡村田园风观等。开展的旅游活动主要有观鸟生态旅游、湖泊观光旅游和农家亲情旅游三种形式。主要游客对象为科普爱好者、生态旅游者、当地周末游客等。

(二) 玉龙县拉市乡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起点不高、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旅游促销手段较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参与水平低等问题, 阻碍了拉市乡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群众自发兴起的骑马、划船旅游项目, 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 无序竞争、管理粗放、盲目发展、漠视安全、急功近利、服务水平低、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呈现, 如不加强引导, 加大投入, 规范管理, 极易引发热点、难点问题, 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目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 旅游业发展与基础条件不相符。

旅游业被认为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行业, 但这只有在那些旅游资源丰富、配套设施相对完备、可进入性好、商业价值高的地区才能发生。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只有在与旅游业有关的产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旅游业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就玉龙县拉市乡而言, 其周围滇西北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远比它丰富, 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备, 而且近年来经过政府等部门的努力, 滇西地区的交通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 可进入性大大提高了, 商业价值更与日俱增, 而拉市乡旅游资源有限、配套设施不完善或有些根本就没有、可进入性差、商业价值低, 过度超前发展, 其结果是旅游效应不高, 对区域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2. 对旅游业的依赖性大。

拉市乡是典型的农业乡, 随着旅游的开发, 其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旅游业, 容易受到旅游需求变化的影响。总体而言, 随旅游业的扩张, 旅游需求在增大, 但并不是所有旅游目的地都平均分享这一增长。在周围滇西北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开发旅游的情况下, 其它像大理古城、丽江玉龙雪山、迪庆州的藏族文化等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远比拉市乡大, 从而使旅游者对拉市乡的旅游需求相对较少, 仅仅限于在丽江停留时其中一个旅游地的选择, 或者是在丽江和香格里拉来回游时的一个休闲区。旅游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导致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益减少, 致使区域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甚至破坏。

3. 缺乏系统规划, 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和合理的游

览线路, 旅游项目单一, 使游客无法得到最优质的旅游体验。有的游客来到拉市海, 甚至会问:“除了骑马划船, 在拉市还能干些什么?”。

4. 乡村生态旅游规模过小, 形不成品牌。

全乡农家乐仅有九家, 而且拉市乡农家乐一个共同的缺点是没有自己的特色, 包括庭院设计、房屋布局、饭菜等, 部分农家乐还存在价格过高的问题。果园采摘等项目由于存在着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活动, 有些时候甚至价格比市场还高, 所以长期以来该项目发展缓慢。另外, 忽视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如农家乐与果园采摘就可以联系起来发展。

5. 缺乏旅游业发展的资金。

拉市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当地居民不太富裕。虽然通过发放小额信贷资金等方式, 对村民发展旅游进行了扶植, 但毕竟能够得到扶植的村民只占少数。另外, 拉市旅游的知名度不高, 吸引不了外部资金的注入。

三、玉龙县拉市乡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具体措施

(一) 玉龙县拉市乡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拉市乡的旅游资源, 无论是拉市海还是乡村田园风光, 都属于生态旅游资源的范畴, 应该借鉴国内外开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方法和经验, 采取以下对策加快拉市乡旅游业的发展:

1. 以社区参与为基础。

为确保生态旅游开发真正建立在以社区为基础的原则上, 鼓励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全过程, 包括参与旅游开发和管理决策、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和项目等。对社区的开发参与者进行旅游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并组织其到优秀生态旅游开展地考察、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旅游经验。形成旅游资源使用补偿制度、游客捐助制度和旅游利益社区共享机制, 使所有的社区农户从旅游开发中受益。

2. 以保护环境为基点。

拉市海的生态环境脆弱性, 其旅游开发应坚持“环境保护式”的原则。应建立综合的旅游环境影响监测和管理制度, 制订游客行为规范, 向游客传播环境保护知识。另外, 做好整个拉市乡境内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生态旅游也是一种经济活动, 它要求管理者了解市场供求信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 生态旅游开发应建立在可行性研究、市场需求分析和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之上。同时, 应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和信息推广工作, 让潜在的游客能够意识到在拉市乡可以获得的生态旅游服务的良好感受。

(二) 玉龙县拉市乡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采取以拉市海为主、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为辅的开发策略。一是加强拉市海景区的旅游设施建设, 增加旅游项目, 规划出最佳游览线路, 合理、有效利用拉市海旅游资源, 从而带动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 使游客在拉市的乡停留时间延长, 促进餐饮、住宿业的发展;三是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特色农产品, 整合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如种植连片的油葵、油菜等能成为旅游吸引物的农作物;四是利用好现有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拉市的苹果、冬桃、梅子等是当地市场知名产品, 有数量众多的苹果园、冬桃园、梅子园, 可以把这些果园都开发成旅游景点和自助采摘点;五是扩大农家乐的数量和规模。新建的农家乐, 要以纳西族文化为依托, 并独具特色;六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如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传说, 并开发成旅游产品;七是举办相关研讨会。引发学者、专家对拉市乡的关注, 进而利用学者、专家的舆论导向作用, 来影响目标游客。此外, 研讨会的召开本生就具有新闻效应, 客观上宣传了拉市乡;八是加强旅游管理, 规范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

四、结束语

近年来,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崛起, 总体发展势头较为良好,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 而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具体分析发现问题, 然后提出解决对策, 从而达到一个稳定发展的平衡点。笔者通过分析, 发现玉龙县拉市乡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从这个过程中笔者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些民族贫困地区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重要切入点。发展旅游业拓展了产业发展的空间, 大大增加了当地村民的非农收入, 从而为下一步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 乡村旅游成功的秘诀在于, 农民自发而又自愿组织起来的旅游经营合作组织。在乡村旅游兴起的初期, 没有下发政府的行政指令, 村民在旅游市场的刺激下, 把强烈的脱贫愿望转化为实际行动, 把初期各自为政的分散旅游服务行为发展为较规范的旅游集体合作社, 这样就把分散的单家独户的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提高了景区景点的吸引力, 逐步实现了旅游资源开发与外部市场的对接。说明各种类型的合作经营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民需要自己的组织。

第三,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分配机制, 处理好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 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只有乡风民俗朝健康方向发展、其内矛盾冲突大幅度减少、村民和谐共处, 乡村旅游才能快速发挥它的效应。

第四, 必须充分重视来自农村基层的创造性实践。农民具有丰富的乡土智慧, 他们通过实践能够解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长期未解决的问题。经济学中的“自组织理论”, 在学术界领域的探讨远未完成, 但拉市乡的农民在短短几年内却解决得很好, 乡村合作经营组织不仅日益成熟且规范, 而且还促动在乡的大范围内将成立旅游协会, 完成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 推动更多类型的合作经营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涓.浅析地理位置对旅游的影响[J].福建教育学院学

[2]王继庆.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3]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顾筱和, 黄郁成.试论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2)

[5]张建雄.滇西北旅游业发展中的隐忧与对策[J].旅游学刊, 2003 (3)

篇4:关于县职校发展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县职校发展 问题 思考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益于民办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利好政策,这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县职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对县级职校发展定位、师资、设备、教学管理和配套服务等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新的建议,供同仁参考。

一、 职校发展定位问题

目前,中职院校往往通过培养(或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实用型人才来为经济社会服务。就县职校而言,笔者认为,在发展定位上应以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为主。只有坚持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为主的办学方向,县职校才能找准舞台并彰显实力、特色和存在的价值;只有依托当地资源办学,培养人才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让当地人看到现代农业或工业潜在的巨大价值、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活力,县职校才能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得到当地人的欣赏、信任和支持,才能吸引当地有志青年投身农(工)业教育与科技事业,保证生源不断,实现职校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计,县职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资源,如种植、养殖、园艺、农机修理、民用建筑、农产品加工等实(验)训基地或条件,办出品牌专业和学校特色,更多地培养(培训)地方实用人才,为地域经济社会(主要是“三农”)发展服务。

近年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县职校应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及时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制定发展规划,创新体制机制,造就品牌专业,形成学校特色,充分发挥职校的功能作用,实行开门办学,抓学历教育,搞短期培训,创设新的生产实验示范基地,增加服务当地的新项目、新内容,让学生(学员)到职校来学习既可以拿到文凭、上岗证,又可以学到真本领,毕业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办好职校关键在教师。拥有一支既掌握理论又懂得专业技术的教师团队,对职校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目前,许多县职校教师数量不足,能力水平不高,尤其缺乏专业教师。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引进专业教师,壮大师资队伍。其次,与企(行)业深度合作办学,请企(行)业出教师,或聘请专家、技师、能工巧匠到校任课或兼课。最后,抓好教师培养使用工作,引导教师加强自学,提高自己水平;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或请专家到校授课培训,鼓励支持教师脱产进修,让教师定期到企(行)业跟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组织指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或课题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多参加校内外的优质课或技能竞赛活动,相互听课评课,合作探讨教育教学问题。

三、 教学设施设备问题

缺乏教学设施设备,也是影响目前县职校发展的一个较突出的问题。目前,许多县财力有限,对县职校投入较少,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对县职校制定特别政策,加大投入。除了中央给予资金支持外,地方财政也应增加投入。同时,县职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争取企(行)业在实(习)训场地、技术设备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应做好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场地)的建设,增添教学设备,巩固已有专业,根据社会需要适当开设新专业,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办出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此外,县职校还可以以“学生一年在县职校学习,一年到省市级职校实训,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进行联合办学。

四、 教育教学管理问题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各县职校按上级指示要求,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使职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县职校应继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第一,实行学分制管理,以盘活整个教学资源。学分制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学生所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是学校为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上的课程,选修课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自主选择的课程。每门课程都折合成相应学分,学生只要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就能毕业。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同时选择多个专业,修满学分后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保留学分,就业一段时间再回校继续学习。在学分条件下,只要完成了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目标,学校和老师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学校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学生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学校、老师、学生通过学分制形成了供给和需求的共振。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自主教学、学校自主办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教师的责任心,盘活整个教学资源,开创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整合教育资源等都大有裨益。

第二,抓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中职生心理正处于从童年期幼稚性向成人期成熟性过渡的阶段。这一时期,中职生自我意识正在增强,独立性、自觉性、思维能力等也迅速增强,但由于知识基础较差、缺乏社会经验、自信心不足、对职业前景不了解等原因,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和人生发展方向普遍感到迷茫。因此,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该怎么做”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并付之实施。比如,对学生进行血型思维方式、气质类型、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组织学生参观职校成果展、观看有关专业介绍的录像,听专题报告或外出参观访问,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或职业发展计划,并按计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县职校多从中学转变过来,其教学思想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等受“中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也比较陈旧,尽管这几年有所改进,但总体上仍偏深偏虚,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都不够强。尤其是专业课教材,理论部分普遍偏多而深,实践操作部分则偏少而简,有些内容与实践相脱节,学了的用不上,有用的却没学。因此,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根据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大胆开发新课程,选择或自编教材,实施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标准和要求,把必要学的选为教学内容,对不需学的、过时的东西一定要勇于放弃,让学生学得了,学得进,并且用得上。

第四,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讨学习。教学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指导、激励、促进的作用。从目前我国县职校的现实来看,多数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学科教学要求确实有不同的地方,他们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职校教师应克服以往重教法轻学法、过分运用语言传授和忽视实践活动的做法,改变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突出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或活动式教学方式,运用激疑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导学式教学法、发现法、合作探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行为引导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应坚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自主活动学习为指导思想;注意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亲切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交流、合作探讨、互携互助、共同提高。

第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职业技能。中职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生产、服务或管理的第一线工作,他们的职业技能熟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就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业绩、晋升与发展。因此,县职校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把书本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验、实(习)训基地和设备安排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学习知识技能,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五、 配套服务工作问题

要使县职校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除了县职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以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有关部门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多年来,国家一直较为重视职业教育,颁布了有关政策法规,加大了投入,并对生活困难职校生进行资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县职校的办学条件。但从整体上看,国家对县职校建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还不够,投入仍太少。因此,应对县职校(农村职业教育)多作宣传,多加投入,多给政策财力扶持。而作为职教服务支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培训、教研、招生信息或就业指导服务等相关部门,也应为县职校发展做好服务性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因此,可考虑增加编制,充实人员,或单独成立教研室(所),加强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指导或研究,不断引导教师通过学习研究,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提高质量,逐步实现县职校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春祥.服务新农村建设破解农职教发展难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7)

[2]张广照.简化课程内容改变学习方法[N].光明日报 2009-02-12

[3]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曾俊香(1959-),男,广西武鸣人,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

篇5:某某县旅游发展规划

为促进**发展振兴,加快**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市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现状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扶贫开发的整体形势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在社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导致贫困的因素和制约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较多,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贫困人口多,返贫几率高;基础条件差,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相对贫困问题突出,与周边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明显;扶贫对象规模仍较大,全县仍有贫困人口*****人,特别是相当规模的群众仍处于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地区,需要移民搬迁。要做好新阶段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还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二)扶贫开发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县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十年,是我国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扶贫开发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和关键阶段的起始之年,中央、省、市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颁布实施,为我县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

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组织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为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县划定的**特殊困难区域为主战场,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为主要任务,围绕“四个发展定位、四个发展战略”,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发展和更加注重扶贫开发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扶贫对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扶贫机制构建的总体要求,举全县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以扶贫开发的成效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县、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列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且处于**特殊困难区域的村进行重点扶持,并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群体特点,落实扶贫政策,实行差异化的扶持措施。

——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安排项目、分配资金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形成扶贫开发整体合力。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对扶贫对象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对因灾因病等陷入暂时性贫困的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家庭实行易地搬迁扶贫。

——自力更生,社会帮扶。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鼓励其通过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强化政策引导,健全激励措施,营造浓厚氛围,鼓励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三)工作方针。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开发扶贫与社会扶助两轮驱动,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在扶贫帮困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三、奋斗目标

促使县划定的特殊困难区域行政村和省、市扶持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全力扭转贫困地区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的扩大趋势,实现贫困人口年均减少4500人。到2016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到2020年,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四、对象范围

(一)扶贫对象。

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这一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为*****人,其中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

(二)县划定特殊困难区域。

**特殊困难区域为我县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涉及**镇、**镇、**镇共计26个行政村。

(三)贫困村。

坚持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实施整村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县除集中扶持25个省级扶持贫困村、42个市级扶持贫困村外,将**特殊困难区域的26个行政村列为县级扶持贫困村,每年扶持10万元,连续扶持五年;2016—2020年再集中扶持一批贫困村,确保全县农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五、主要任务

(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发展难问题。

1.解决行路难问题。以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完善县域内交通网络布局、缩短时空距离、增强交通运输能力为着力点,全力提升省道、县道及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到2016年,完成改(扩)建县乡道190.833公里,使80%以上的乡道达四级公路标准;到2020年,基本形成功能配套完善的交通网络,50%以上县道达三级公路标准,基本实现村组道路硬化、达到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村村通班车”的目标。

2.解决用(饮)水难问题。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中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城区应急水源和第二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6年,新建水库3个、水陂76座、灌渠459千米,改造灌溉面积9.0356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万亩,铺设自来水管道80千米。到2020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饮用水安全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解决农村7.57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其中农村学校师生1.48万人,农村居民6.09万人)。

3.解决电压不稳问题。全面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2016年前,新建**220kV线路工程;新建35kV枧下变电站一座、月子变至枧下变35kV线路一条;扩建高速变电站,新建老城变至高速变35kV线路一回;新建110kV线路一回;扩建110kV泮贤变电站;新建110kV变电站一座、110kV线路一回;新建35kV线路一回;新建110kV龙塘变电站一座、110kV线路一回。

4.解决居住难问题。全力实施好农村安居工程和幸福工程,到2016年,完成移民扶贫搬迁7000人以上。一是实施安居工程,把深山区移民、避灾移民、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将居住在偏(指比较偏僻的自然村)、远(指离中心村组或村部较远的自然村)、散(指5户以下的自然村)、危(居住在危房内或地质灾害区)、空(空心房多的自然村)的群众集中安置到行政村的中心区域。位于县划定的三个特殊困难区域的**镇、**镇、**镇每年要规划建设1个以上集中安置点,其他镇每年根据情况进行规划建设,每个集中安置点至少达到安置100人的规模。安置点采用统筹城乡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建设标准,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使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超过全县平均水平。二是实施幸福工程。从2012年起,各镇可整合移民搬迁、农危改、农村残疾人危房改和新农村建设等资金,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每年统一新建一个集中安置点,每个集中安置点的安置规划应达10户以上,安置点房屋建筑面积每户应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生活设施基本齐全,重点解决无房贫困户居住难问题。

(二)发展壮大扶贫产业,解决增收难问题。

1.大力发展扶贫主导产业。把脐橙、生猪、油茶、毛竹、蔬菜、食用菌等种养业列为我县六大扶贫主导产业,制定符合扶贫产业形成的标准,积极引导贫困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茶叶、水产渔业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到2016年,实现贫困户每户有一项以上稳定增收致富产业项目,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在全县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体系。

2.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以县城、中心城镇为依托,以东江生态农业科技园和物流产业园工业仓储区为基地,以冷链物流企业和连锁经营为主要链条,以县镇村汽车站点、专业合作社网点、商业流通网点以及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积极培育蔬菜、脐橙、生猪等优质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食品)冷链物流,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产销对接、稳定高效、管理有序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3.大力发展旅游和金融业。结合传统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曲艺、民间舞蹈和特色饮食文化,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开发红色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为先导,创新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探索建设农村生态金融试验区,逐步形成扶持扶贫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解决公共服务供应不足问题。

1.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教学网点布局,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安工程、教师周转房、教育园区建设,完成**中学优质高中建设,加强县职业中专建设,使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师资水平等达到国家标准。新建和开办一批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力争每个镇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有条件的行政村办好1所公办幼儿园。到2020年,基本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2.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优化和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县级综合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县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6月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引导、扶持县妇保院、中医院、红十字会医院向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健全城市、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彻底消除无卫生室的“空白村”,形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院前急救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行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农民电子健康档案,力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7%以上,门诊统筹全覆盖基本实施。到2020年,使贫困地区群众享受更加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3.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全面实现县有“三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镇有“一站”(综合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活动室);镇级农民健身广场实现全覆盖,每个村至少有1个文体设施完善的农民休闲广场和一支文化队伍。到2020年,健全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现自然村基本通宽带和“广播电视户户通”。

4.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到201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到2020年,保持低生育水平,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5.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五保供养制度,稳步扩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范围,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救济救助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缩小城乡社会救助水平差异,推进城乡救助一体化。到2016年,确保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5%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水环境质量控制工程,扎实推进稀土、钨等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废水、污水处理厂,完善农村、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继续实施以“青山绿水”为重点的八项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着力培育一批低碳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社区(村镇)。积极争取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可持续发展试点,争取省级稀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产业基地授牌。到2016年,完成绿化造林16.5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市、全省、全国前列。

六、工作措施

(一)专项扶贫。

1.扶贫到户。

(1)贫困户识别。依据扶贫标准,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识别好全县43285名贫困人口,并建档立卡,建立贫困户档案和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贫困人口每年调整一次。

(2)到户措施。以贫困户得到有效扶持为原则,以确保扶贫绩效为导向,落实扶贫对象帮扶政策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扶持其发展脐橙、生猪、蔬菜、毛竹、油茶和食用菌等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特别是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凡是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引导并帮助其以土地、山林等生产资料折资入股,以到户资金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国有林场等,确保其获得收益。给予贫困学生的有关政策应在已登记的贫困户中选定。

2.移民扶贫搬迁。

(1)搬迁规划。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制定好《**县移民搬迁规划》,将移民扶贫搬迁与优化人口布局、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等紧密结合,搞好移民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避灾搬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的衔接,科学确定搬迁对象、搬迁地点、搬迁规模、安置形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农村残疾人移民搬迁,做到移民扶贫搬迁稳步有序进行。

(2)资金筹措。坚持“省市支持、县统筹、镇实施”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移民搬迁资金。在积极争取省市下达更多的移民搬迁计划和搬迁扶贫资金的同时,县有关单位要把涉农资金优先支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移民扶贫搬迁7000人以上,到户资金2450万元。

(3)后续管理。全面落实移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切实为移民搬迁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国土部门要优先保障移民搬迁扶贫的建设用地指标,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落实占补平衡;财政部门要将移民扶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扶贫、交通运输、农粮、林业、水利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推进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政部门要将特困移民户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纳入城乡低保;发改、电力、电信、文广、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移民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入学、就医等方面积极为移民提供优质服务,合力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3.贫困村整村推进。

(1)贫困村规划。“十二五”期间,对25个省级扶持贫困村、42个市级扶持贫困村和26个县级扶持贫困村进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六到农家”工程,自下而上制定整村推进规划,并给予县级特殊困难区域行政村特殊扶持政策。

(2)资金投入。以贫困村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单位定点扶贫、社会帮扶等资源,集中投入。

(3)项目管理。严格实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公示制、招投标制、验收审计制、资金报帐制,强化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和绩效考评工作。

4.产业扶贫。

(1)产业规划。围绕脐橙、生猪、毛竹、蔬菜、油茶和食用菌等扶贫主导产业,制定产业扶贫规划。

(2)扶持措施。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农民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大对产业扶贫项目贷款的贴息力度,优先安排扶贫产业基地的科技扶贫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发展格局。围绕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创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5.就业扶贫。

(1)技能培训。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核心,依托县职业中专,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和各项技能培训。继续做好“雨露计划”、“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培训工作。

(2)就业转移。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免费为扶贫对象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加强进城(工业园)就业农民工的维权和跟踪服务管理工作。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残疾人就业。

(二)行业扶贫。

1.行业部门职责。

各行业部门特别是交通、水利、教育、卫生、规划建设、民政、农粮、林业、国土、文广、电信、供电、移动、邮政等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把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和条件纳入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重点向位于特殊困难区域的行政村倾斜。

2.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1)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产业。加强对农户果园建设的规划指导和技术指导,开展果业技术人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免费帮助贫困群众做好基地建设规划,免费对种植脐橙的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

(2)蔬菜产业。加强贫困农户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农民解决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鼓励支持农民把闲散、撂荒的土地向种植户集中,盘活土地生产要素,走适度集中的路子,发挥规模效益。

(3)生猪产业。依托五丰、申丰、万丰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猪养殖模式,引导农户开展生猪养殖,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4)毛竹、油茶为主的林业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户采取抚育、施肥、补植等措施改造低产毛竹林和油茶林。

(5)食用菌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户发展大棚食用菌。

3.基础设施建设。

(1)农田水利建设。统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灌溉工程,积极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政策和奖补资金,加大“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支持力度。大力实施新建和改造“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加强村组公路建设,提高村组公路建设标准,对部分运载量、人流量大的道路进行拓宽改建。加强农村信息通信工程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邮政网络建设,推进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融合。

(3)农村电网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解决因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出现的供电能力不足、供电可靠性较低等问题,提高农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提高农村电力供应质量。

4.社会公共服务。

(1)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一批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健全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2)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的统筹投入,建立新农合重大疾病再保险制度,减少农民大病贫困面。定期组织城镇医务人员开展“医疗下乡”活动,提高特殊困难群体大病救助标准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贫困户给予优先重点扶持。

(3)公共文化。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小戏台、村民活动中心等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投入,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贫困村健身场所建设和对农村文体活动的指导与支持。大力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和“留守老人关爱工程”。

5.社会保障。

(1)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水平,健全突发自然灾害救助和受灾群众生活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就业培训。针对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新增劳动力等不同就业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突出企业培训农民工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6.科技扶贫。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带动作用,紧紧围绕脐橙、生猪、毛竹、蔬菜、油茶、食用菌等六大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育贫困地区农村科技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社会化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组织县内外科技人才积极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建立一批科技服务型专家队伍,县内每个科技人员至少要结对10户贫困户,并使这些贫困户成为全村乃至全镇的科技示范户。

7.旅游扶贫。

以东江源头、客家围屋、油汶湖山区、大汶山区、粤赣湘边纵队为依托,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游、东江源生态观光游、客家文化游、乡村漫游等,打造对接粤港澳的旅游后花园,拓展贫困群体增收的新途径。鼓励旅游区的群众利用山场、田地、房屋入股并参与项目建设、开展旅游服务。位于油汶湖山区、大汶山区、粤赣湘边纵队游击区的行政村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区。

8.生态建设。

加强赣江、东江源头和中小流域、饮用水源地等生态综合治理与保护,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改厕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自然修复与工程治理,实施生态移民和避灾移民搬迁。

(三)社会扶贫。

1.定点扶贫。

(1)挂点帮扶。加强与挂点扶贫的省市单位和企业的联系、汇报和衔接,争取更大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类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对口支援贫困村,开展挂点扶贫工作。

(2)包扶贫困村。实现全县25个省级扶持贫困村、42个市级扶持贫困村、26个县级扶持贫困村单位定点扶贫全覆盖。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驻县各单位、规模以上企业,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本部门、单位的工作计划,统一部署,抓好落实。

2.社会各界扶贫。

(1)对口帮扶。大力倡导社会责任,广泛动员各类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组织开展对口帮扶等扶贫济困活动。引导民营企业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到贫困村捐资助建、助学、助困和培训人力资源、吸纳劳动力就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村带户”活动。加强规划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支持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侨联等群众团体和社会团体在扶贫开发中发挥作用,搭建帮扶平台,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知名人士、社会能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组织引导扶贫志愿者结对帮扶贫困学校。

(2)结对帮扶贫困户。广泛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坚持领导带头、因户施策、注重实效的原则,帮助贫困户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县党政领导结对帮扶5户,其他县领导及正科级干部结对帮扶3户,副科级干部结对帮扶2户,其他干部结对帮扶1户;定点帮扶工作队队长和队员应分别再结对帮扶2户和1户贫困户,确保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并将结对帮扶效果列入干部考核内容。积极发挥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的作用,搭建结对帮扶平台,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知名人士、社会能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七、组织保障

(一)强化扶贫开发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责任制。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扶贫、财政、发改、统计、民政、农粮、水利、林业、水保、交通运输、卫生、教育、人保、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旅游、果业、文广、科技、邮政、供电、电信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要相应成立镇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镇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及部门、单位履行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各镇扶贫开发工作和各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

(二)实行领导干部定点扶贫。

县党政领导重点帮扶一个镇,并安排一个县直部门和一个县规模以上企业以及一定的帮扶资金协助抓好一个村的扶贫开发示范工作;县其他领导各挂点帮扶一个村。各镇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抓一个扶贫开发示范村;其他领导各挂点帮扶一个村。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领导重点抓一个扶贫开发示范村,其他单位的主要领导挂点帮扶一个贫困村。

(三)加大扶贫开发投入。

县财政要统筹安排资金,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每年扶贫开发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比例不低于2%,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并按上级要求落实扶贫配套资金。县直、驻县各有关单位要以所定点扶持的贫困村为平台,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确保每个省、市、县扶持贫困村在“十二五”期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在50万元以上。各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扶贫力度,支持贫困乡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返乡农民创业等项目建设。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强基固本为保证,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的有效途径,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到贫困村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开展“三支一扶”,抓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选聘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任职,帮助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突出成绩的村干部,可按有关规定和条件在公开选聘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镇领导班子成员中优先录用。

(五)加强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

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扶贫工作保障机制,做到机构设置、职能调整、人员编制、经费预算与扶贫工作任务相适应,并切实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镇要十分重视镇扶贫办的建设,确保镇扶贫办有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加强镇扶贫办的力量,位于县划定的特殊困难区域的**镇、**镇、**镇三个镇的扶贫办要有2名扶贫专职干部,其他镇要有1名扶贫专职干部。县扶贫部门要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提高执行能力。

(六)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

县财政、扶贫部门对国家、省、市、县安排的各类扶贫专项资金,从计划分配到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要实行全程跟踪管理,保证专账核算、专款专用。进一步完善项目和资金的公告公示制度,认真执行县级资金报账制度、项目验收制度,严禁截留、挪用、拖欠、挤占和贪污挥霍各类扶贫资金。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全面审计、监察和检查,并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绩效与资金计划分配挂钩。

(七)加强扶贫统计监测。

扶贫、统计、民政、财政、发改等部门要组织力量,对贫困户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加快建立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并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不断规范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发布工作,更加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八)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

篇6:某某县旅游发展规划

某某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发展情况的自查汇报2007-02-02 23:05:10

县人民政府

关于教育发展情况的自查汇报

(××××年×月×日)

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教兴县战略,积极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断探索教育发展新思路,争取教育工作新突破,在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保障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根据市政府督导室要求,县委、县政府认真开展自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请予以督导并提出意见。

一、教育工作概况

县是一个山区县,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年又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个乡镇、个行政村,人口约万。××××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万元,财政收入万元。全县现有教职工人,现有小学所,在校小学生人;初中所,在校初中生人;普通高中所,在校生人。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市教育工作部署,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县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㈠中小学布局调整成效显著

我县共撤并教学点个,小学降为所,校均规模达人以上;初中降为所,校均规模达到人以上。投资万元,建设

所寄宿制学校项目工程也将于今年正式启动。

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几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多万元,消灭了现有全部危漏校舍,建起了希望学校所,改扩建学校所,多座教学楼拔地而起,投入多万元添置大批电教、仪器、图书、课桌等教学设备,促进了学校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

-学全县小学阶段适龄人口总数为人,入学人,入学率为;初中阶段适龄少年人,入学人,入学率达;全县共有残疾儿童人,人入特教班或随班就读,残童入学率为,巩固率均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一直保持“零”的记录。

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初见成效

全县各学校普遍由开展“五个一”活动扩展到开展“二十个一”活动,把“五

小”道德实践活动详细落实到二十个具体行动中。月份,经宣传部、团县委等部门共同评选出名小标兵并予以隆重表彰。

㈤高中段教育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攀升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分别为%、%和,基本达到了省市所要求的水平。高考成绩逐年攀升,-××××年高考上线率分别为%、和%,中学甚至出现了“四高两突破”,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今年,市教育局首次对我县高中教育给予嘉奖。此外,学科竞赛连年丰收,-××××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学生数分别为⒈⒌人。

㈥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办了所民办学校,所民办公助学校,改变了由政府包揽教育的单一办学体制。进一步完善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村成人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三级培训网”,拓宽了科

技文化进村入户的渠道。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培训初中毕业人员人。认真做好定单培养工作,建立多功能教育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技示范、技术推广、信息传递的作用,培养各种技术人员人。

㈦两支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几年来,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余期,进一步增进了校长对教育规律的深入了解。大力推进名师工程,评选出乡级名师名,县级名师和骨干教师名。首次组织名教师参加了业务过关考试,激发了广大教师加强自身建设的积极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累计培训教师余名,使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更加靠近新课改。引导教师走读书、科研成才之路,开展了“”工程德育论文评比活动,选评出优秀德育论文篇。教师评优课活动扎实推进,获省市级优秀奖一等奖名,二等奖和三等奖名。认真抓好师德师风,通过培训、考评,初中教师达标率为,高中教师达标率为。目

前,通过进修,拥有大专以上合格学历的达以上。在岗教师实行全员培训,继续教育率达。在职教师中获得县级以上教学标兵、优秀教师等荣誉的达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教育科学优秀论文奖的达余人。

㈧中学异地扩建工程进展顺利

中学异地扩建是县委、县政府调整我县教育发展结构性矛盾,解决上高中难的重要战略举措,被列入石家庄市件实事之一。工程在建过程中,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统筹协调,科学决策,创新思路,以冠名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目前,工程已发生工作量多万元,一期工程四栋教学楼内外装修接近尾声。学生宿舍楼已经完成楼层基础工程,餐厅与投资商达成建设协议,学校围墙基本完工。

二、我县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措施

回顾近几年的实践,我们经历了一个不断统一思想、统一步调,不断完善

思路、调整部署,不断改革创新、开拓前进的过程。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县情的认识,加深了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既经受了时代的考验和磨炼,也积累了进一步前进的经验。

㈠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为教育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持科教兴县战略,以为小康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始终将教育工作作为贯穿全县一切工作的主线,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全面坚持教育工作优先发展。

⑴统一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从我县的发展来看,表面上缺的是项目、资金和技术,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质上缺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为此,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人才意识,在积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到“重中之

重”的位置,做到了坚持“四个优先”,即在研究制定发展和计划时,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在制定经费预算时,优先保证教育事业的需要;在具体开展工作时,优先安排部署教育工作;在落实干部职工工资时,优先保证教师工资。

⑵顺应形势,科学规划教育事业发展

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教育发展形势,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闲置校产管理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年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关于对全县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进行专项整治的方案》等文件、决定,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⑶明确责任,增强各级发展教育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实行定点包干责任制,县、乡、村责任明确。县四大班子领导定点到乡,包乡负责各部

门包校、包项目,乡镇干部定点到校把教育工作纳入对各部门、各乡镇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实施教育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了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教育部门是直接责任人,各部门是协同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县政府还设立了教育督导室,由教育局局长兼任主任,全面开展督政督学工作。

㈡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拓展渠道,努力铸造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

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基础薄弱。费改税后,农村教育附加费被取消。为了不影响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委、县政府积极谋划,以政策扶持为基础,对内深挖潜力整合资源,对外广筹资金改善办学,保证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投入。

⑴恪尽职守,确保实现“三个增长”

县委、县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全面落实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责任和

经费保障责任。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县坚持再紧不能紧教育的原则,每年年初财政支出预算优先考虑教育经费的支出,基本达到了“三个增长”的要求。××××年县本级安排教育经费万元,××××年安排万元,××××年安排万元。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比例逐年上升,××××年与××××年相比,增幅分别为和。教师工资于年月统一收回县财政,真正实现了县级政府统一管理,县级财政统一筹集,县域内统一工资项目、统一工资标准、统一发放时间,确保了教师工资按时、按各项增资政策足额发放。

⑵强化内功,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

我县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小、效益低、配置不合理,严重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农

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县委、县政府适应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小学生源减少的特点,制定目标,广泛宣传,积极进行布局调整,大胆走出了一条创办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⑶借助外力,全力进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县委、县政府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全县工作的重点,在现有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积级争取省市教育专项资金,加大社会各界募捐力度,利用“贫三”项目、希望工程项目、教育扶贫工程等项目,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使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几年来,仅引进港澳办资金就达人民币万元、港币万元,建设学校所,涉及建筑面积,平方米。

㈢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但是,教育事业不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⑴加大“普九”巩固力度,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

九年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我县“普九”工作在年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合格,在进一步按规划完善学校配套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列入县、乡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县、乡政府、教育局加大普及程度、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工作措施和力度,完善制约机制,坚持了中小学生辍学情况报告制度,保证了普及程度各项指标的巩固、提高。

⑵突出德育重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强,特别是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实施

行为规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任务的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县委、县政府着眼于未来,坚持以德兴教,以人为本,把学校德育工作做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抓住教师素质这一关键,重视学生日常行为,由浅入深,科学规划,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准备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

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完善教育体系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县情的教育发展新路子。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将社会力量办学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创造民办学校

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及时解决社会力量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建立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探索出了一条与区域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办学之路。目前,全县呈现出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体系日臻完善的好局面。

㈣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构筑教育发展的人才基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是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高水平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每年教师节,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做好尊师重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并表彰一批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一批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每年春节期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组织开展慰问教师活动,热情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基本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县广大校长和教师为培养青少年学生,默默耕耘,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一部分校长和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实施岗位培训、职务培训、学历进修、基本功大赛、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有效地提高了我县教师的业务水平。此外,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教师中开展师德教育和师风检查,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

㈤依法治教,依法行政,推动教育工作规范化发展

县委、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做到了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师生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⑴规范办学行为,实施依法管理

一是规范收费行为,加大管理力

度,按有关的规定和标准收取各种费用,坚决制止乱收费行为。县是全省全面施行“一费制”之前的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把推行教育收费“一费制”政策看做是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阳光工程”,规定全县所有中小学把物价部门审核同意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予以公开。根据冀教财[]号文件,从××××年秋季新学年开学起,县就在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行“一费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试行工作的通知》,坚决执行上级精神,严格按文件规定办事。农村初中阶段每生每学年收费元,农村小学阶段每生每学年收费元。今年月下旬,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纪委、县物价局、县收费局对××××年“一费制”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和群众走访,人民群众反映良好。

二是加强科学管理,狠抓质量,突出特色。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教育局内抓管理,外塑形象,学校工作

有章可循,效率提高。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吸引和稳定了高质量教师队伍,实现了学校的稳步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县共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所,市级规范化学校所。

⑵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保证学校正常秩序

县委、县政府落实了主要领导负第一责任的安全工作责任机制,在“严打整治百日会战”第一战役的基础上,组织公安、城管、工商、卫生、教育、文体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专项整治行动,取缔学校周边米以内非法经营网吧个,清除违规摊点个,迁移学校周边农贸市场个,各学校均设置了明显的交通标志和标线,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

上一篇:三分钟母爱话题演讲比赛稿下一篇:企业工厂经理个人述职报告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