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影评

2024-07-20

奥斯卡影评(精选7篇)

篇1:奥斯卡影评

2010-2011奥斯卡文化赏析影评

标题:对自由的追求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姓名:郭凯敏系别: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气系专业:08通信工程学号:20080205002

3在观看影片美国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的时候,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给我已有的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甚至无法给这部有口皆碑的影片做一个简单的五星评分。我不能只单纯的考虑它超越制度,超越文化的 “不自由毋宁死”的象征意义。

麦克墨菲用他的顽劣与桀骜试图应对所有想要将他驯服的清规戒律,他的出现像一块投入死水中的卵石,打破了疯人院死寂的湖面。只是与许多表现自由精神的摇滚电影或者政治电影不同,麦克墨菲的极端反叛行为并不是由于他接受了某种先锋教育或者摇滚精神熏陶,他对自由的渴望和依赖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上帝重新创造出来还给人类的品质。这种品质因为在现代文明过于平静的秩序中十分稀缺,所以非常诱人,贫瘠压抑如精神病人也会在他的鼓舞下享受到了正常人一样的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和快乐。他带领病友外出捕鱼,晒日光,与女孩嬉戏那一段戏拍得非常感人。

疯人院最大的权力掌控者、规范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是护士长拉奇德(赞一下她的扮演者,十分到位地刻画了这个角色),这是一位冷冰冰的清教徒一般的中年女性,在今日的眼光看来应该是那种尽之尽责、雷厉风行的职业女强人。这位从动作,神态,面部表情都透露着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的管理者,一面口头上时刻都挂着那种服务行业装腔作势温情僵硬的礼貌用语,一面不可动摇地维护着疯人院里的神圣秩序。她,及她一丝不苟的头发与白大褂,连同不停播放的、声响足以妨碍正常听力的“抒情音乐”,为这座死气沉沉的疯人院穿上了一件人道、慈爱、祥和的外衣。

尽管影片似乎有意将拉奇德塑造成为该片最大的反面角色,然而我对于这样一个曾任职于军队、从一名小护士熬到一间精神病院的护士长的女性还是不自觉的产生了同性之间的某种理解和同情。整日与精神病人生活在一起是常人无法体验的高压且枯燥的工作,或许她年轻时也是一位温柔仁爱的好姑娘,或许她曾无数次被发病的患者攻击过,无数次的为没能控制好一个忽然躁狂的病人而偷偷抹眼泪,但是她终究还是累了倦了,丢失了年轻时的爱心和耐心、笑容和理想,最终变得坚硬麻木。她是被权威制度同化和改造过的人,顺理成章地扮演了卫道士的角色,不可动摇地服从制度也不过是以一种最省时有效的方法执行自己工作职责罢了。说到底,她也一直囵于制度的压制之中,虽然是管理者,却也是牺牲者。

这部影片拍摄在70年代的美国,60年代时美国接连爆发的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嬉皮士运动、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文化运动兴起了一场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这股思潮几乎席卷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价值观,所以文艺作品中创作出麦克墨菲这样一个狂野放任气息十足、宁可咆哮着死,不愿屈膝着死的反叛权威者,自然也迎合了这种价值观念认同。然而悖论在于,社会之所以称作社会,是有其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和理想模式标准的。那些与正统的观念冲突,不受社会主流文化认可的行为就可能被界定为“异常”或者“疯癫”,而有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阐释了他对“疯癫”的理解,他写道,疯癫的现代概念就是一种实施控制的文化发明:曾经被接纳为社会和荒唐人生一部分的疯子们被视为一种威胁,他们被隔离到了精神病院里,变得悄无声息。

在人道主义主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今天,或许像用麦克墨菲最后被强制实施的“前额叶摘除术”那样手段来诊治精神病人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了,但是如何尊重精神病患者或者任何一类的“少数”人群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话题。

尊严、自由、平等是作为人类中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价值,但自由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它是不断抗争的结果。精神病人有被社会妖魔化的历史,也曾被大众所遗忘,医务人员被贴上白衣天使的标签,却也曾利用权威建立一种不平等的倾轧关系。推而广之,无论是统治国家,管理医院,还是所谓的治疗“网瘾少年”,我们都必须意识到的是,他们所面向这些对象中都没有谁是要被制伏和被标准化的。有压迫的地方必有反抗,即使作为先驱的星星之火会被暂时熄灭,也终将会有被唤醒的大力士来接替他的位置,举起巨石,砸碎铁窗,飞越“疯人院”。

篇2:奥斯卡影评

类名 代 家 别 Black Swan 2010 美国 剧情/惊悚

语言 英语

片长 107 Min

导演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

主演 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Nina

文森·卡索 Vincent Cassel....Thomas Leroy

米拉·库妮丝 Mila Kunis....Lilly

薇诺娜·瑞德 Winona Ryder....Beth MacIntyre

詹尼特·蒙特戈里 Janet Montgomery....Madeline

芭芭拉·赫希 Barbara Hershey....Erica

Ksenia Solo....Veronica

塞巴斯蒂安·斯坦 Sebastian Stan

托比·海明威 Toby Hemingway....Tom

影片简介:

妮娜是生活在纽约的一个芭蕾舞演员,和她的同行一样,妮娜这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芭蕾舞。她和自己固执的妈妈艾瑞卡住在一起。艾瑞卡曾经也是一名芭蕾舞演员,现在她不再跳舞,但是为了让女儿能在舞蹈上有所建树,她对自己的女儿施行着令人窒息的管教。

现在,妮娜所在的芭蕾舞团要排演《天鹅湖》。导演托马斯?勒罗伊也准备替换掉原先的首席芭蕾舞演员贝丝?麦金泰尔,使用妮娜做为这出新演出季的首演演员。妮娜是他的第一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现在妮娜有了一个竞争对手:一个叫做莉莉的芭蕾舞演员一样用自己的表演打动了托马斯?勒罗伊。《天鹅湖》是一部对演员要求极高的芭蕾舞剧。女主演既要能扮演纯洁、高尚、善良的白天鹅,还要能扮演邪恶、凶线、狡诈的黑天鹅。

妮娜试演了白天鹅,她的表演相当完美,打动了导演;与此同时,莉莉饰演的黑天鹅一样获得了众人的赞赏。两个年轻的舞者在对角色的竞争过程中产生了令人不能接受的情感,而妮娜似乎也阴暗面--这种阴暗最终将会毁掉她的生活和才华。

一句话评论:

不管是《红菱艳》还是《彗星美人》都没有《黑天鹅》这么令人坐立不安。如果你想在讲述芭蕾舞演员的影片中找到某种硬核的内容的话,那么《黑天鹅》会是你的最佳选择。

--《好莱坞报道》

阿罗诺夫斯基掌握了早期波兰斯基或者是柯南伯格的那种游刃有余,不紧不慢的拍摄电

影的技巧。影片的后三分之一的那种令人惊悚和震惊的心理戏,像极了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和《罗斯玛丽的婴儿》。

--《每日银幕》

幕后制作:

从一个小小的构想开始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对芭蕾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是最近的事情,早在许多年之前,他的妹妹在学校里的表演课中学习芭蕾舞的时候,阿罗诺夫斯基就开始构想一部关于芭蕾舞演员的影片。后来,这个框架又融合进了一个摔角手的故事,不过由于篇幅的限制,达伦还是放弃了这个宏大的计划,先拍摄出了《摔角王》。

《黑天鹅》的大体情节,来自一个叫做《替补演员》的剧本。剧本的故事发生在纽约的戏剧界,讲述了一个演员通过角色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阴暗面。对于这个剧本,阿罗诺夫斯基的印象很好,他说:“这个剧本看起来有《彗星美人》的感觉,但是其中的惊悚元素又是彻头彻尾的罗曼·波兰斯基的面孔,那些双重人格和虚实莫辩的幻想和对手,又是脱胎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短篇小说集《双重人格》。”不过,对于这个故事,阿罗诺夫斯基并不是太满意,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直接切入一个演员的内心世界太过于唐突和直接。拍摄这部电影,最好的方式是让舞台上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有所呼应。阿罗诺夫斯基说:“如果舞台上的人物有了分裂的倾向,那么现实中的人物的分裂就可以更加完善而且有理由;如果现实中的人物有了分裂,那么也可以反过头来促使舞台上的这种分裂更为彻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想到了《天鹅湖》这部芭蕾舞剧。于是便构想着要把故事的背景搬到芭蕾舞台上来。”在《天鹅湖》中,有白天鹅和黑天鹅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是互为补充的镜像。对于阿罗诺夫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把《天鹅湖》放在影片中更为合适的。阿罗诺夫斯基说:“我觉得这出舞剧非常有戏剧性、也很有代表性。尤其是这样的影片能够营造出来一种狭小和逼仄的空间感。”

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之后,有很多评论文章称影片有波兰斯基和柯南伯格的感觉,实际上,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和文森·卡索也是这么认为的。波特曼说:“影片里的这种心理暗示和人格分裂,很像是《罗丝玛丽的婴儿》。”卡索则认为《黑天鹅》有着大卫·柯南伯格早期作品的影子。达伦则承认说,自己受到了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和《怪房客》的影响。

两个出色的女演员

2000年,阿罗诺夫斯基找到了娜塔莉·波特曼,告诉她自己有一个关于芭蕾舞演员的电影正在考虑之中,希望她能参演到这部电影中来。那个时候,影片的剧本还没有成型。阿罗诺夫斯基和波特曼说了讨论了一些影片中的场景和他最喜欢的情节设置。听了阿罗诺夫斯基的讲述之后,波特曼决定要在这部有惊悚情节的剧情片中扮演主角。

波特曼回忆说:“达伦告诉我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对这部电影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在诸多方面都有开拓性的创意,比如影片展示了一个舞蹈演员的内心世界,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一个角色的两面性。无论是戏中戏的设置还是人物的情感,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都是难

得一见的。因为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在银幕上扮演别人,我也曾经有过崩溃和不适。可以说,饰演影片中的主角,让我有了一个反观自己生活的机会。”在确定出演这部电影之后,波特曼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库妮丝给达伦,她希望米拉能在影片中扮演自己的“敌人”莉莉。在一次非正式的简短了解之后,达伦敲定了由米拉来扮演莉莉。米拉说:“我的角色没有娜塔莉的角色那么复杂,但是她显然更有激情,也更有看点。如果说娜塔莉的角色是内向的、是自省的,那么我的角色就是外向的、是富有攻击性的。我和娜塔莉的角色是完全互补的。”

为了能在银幕上扮演好芭蕾舞演员,尽量少出破绽,波特曼和米拉在影片开拍前半年就开始了芭蕾舞的专项训练。她们要把自己的肌肉、形体和状态尽可能地调整到专业芭蕾舞者的水准。戏份吃重的波特曼最为辛苦,她每天除了接受五个小时的芭蕾舞训练之外,还要接受形体训练、游泳和气质训练等等。在开拍前,波特曼还特意去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舞蹈编舞。米拉在这段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有氧训练和普拉提训练,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要在电影里完全展示出专业芭蕾舞演员的气势与素养。米拉说:“我曾经跳过芭蕾舞,知道这其中的困难和艰苦。当我们站在台上的时候,会跳就是会跳,不会跳就是不会跳。根本没有办法假装或者是做戏。身体的协调性、用肢体去表达舞蹈的内容和情绪,都是没有办法作假的。所以我们为表演这部影片做了长时间的训练,目的就是尽量减少破绽与遗憾。”

长达十年的等待

从看到最初版的《替补演员》的剧本,到达伦找到《摔角王》的编剧马克·海曼再次给他编写剧本,再到影片拍摄完毕上映,整整过去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达伦拍出了一部金狮奖影片,波特曼也在导演方面小试了身手。不过,要问这部影片为什么这么姗姗来迟,达伦会告诉你,还是机缘问题使然。

2007年1月,达伦曾经把一份有详细细节的拍摄计划交给过环球公司,希望能得到拍摄的启动资金。当时的环球公司给了达伦一个答复,他们需要达伦用短平快的方式制作出来这部影片,也就是说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影片拍摄完毕。不过,当时达伦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剧本,所以这部影片也就因此而在环球公司流了产。在这之后,达伦拍摄了马克·海曼的编写的《摔角王》。影片大获成功,在成功的刺激下,达伦再次邀请了海曼,让他将《替补演员》改编为《黑天鹅》。2009年6月,迟迟没有开拍的《黑天鹅》被环球公司周转了出去。进入自由市场的《黑天鹅》因为有着达伦和波特曼的号召力,而显得格外吸引人。很快,福克斯探照灯公司看上了这个项目,并且投资给了达伦1200万美元。在这笔钱的帮助下,《黑天鹅》得以开拍。

2009年的年底,《黑天鹅》正式开拍,因为资金的限制,达伦在纽约完成了影片的拍摄。他在影片中展示了和《摔角王》极为相似的色彩和颗粒感,手持式摄影的使用精准地传递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苦痛。达伦说:“十年时间,我觉得这段时间让我成长了很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拍摄的经验和基础,我才能拍摄好这部电影。如果当时就这么开拍了,可能这部电影会非常幼稚和粗浅。”而波特曼则表示说:“十年时间里,我似乎又在演员这个染缸里染上了一层别的颜色,似乎离角色的内心又近了一步。”

花絮: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认为《黑天鹅》和《摔角王》是姐妹片。

·影片中有一场两个女人之间的床戏,为了能让娜塔莉·波特曼不那么尴尬,米拉·库妮丝建议她在拍摄前喝一点酒。于是波特曼便喝了整整一瓶烈性的龙舌兰酒。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波特曼不得不醉倒在床上。对此,阿罗诺夫斯基感到非常愧疚。

·剧组最早曾经考虑要在法国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拍摄全片。但是最终由于预算问题而放弃了这个想法。

·影片最初的剧本叫做《替补演员》(The Understudy),故事全部发生在纽约大剧院内。阿罗诺夫斯基很喜欢这个剧本,但是建议要把故事改成芭蕾舞演员的生活。

·为了拍摄好那些发生在后台的故事,阿罗诺夫斯基特意在林肯表演中心的后台观察那些演员们是如何准备上场和下场之后的表现的。

·男主演文森·卡索把自己在影片中的角色比作纽约芭蕾舞团的编舞大师乔治·巴兰钦。在卡索的眼中,巴兰钦是一个懂得指导舞者的狂热艺术家。

·娜塔莉·波特曼推荐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库妮丝扮演莉莉。米拉·库妮丝从小就接受过专业的芭蕾舞训练。阿罗诺夫斯基用Skype的视频聊天就确定了让米拉·库妮丝扮演莉莉,没有搞正式试镜。

·影片的作曲是克林特·曼塞尔,他和阿罗诺夫斯基合作了从《梦之安魂曲》开始的所有影片。在《黑天鹅》的原声中,他使用了很多来自于芭蕾舞剧《天鹅湖》的音乐元素。

·纽约芭蕾舞团的演员、编舞Benjamin Millepied,是本片的编舞并且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他也是娜塔莉·波特曼的男友。

·早在2000年,阿罗诺夫斯基就敲定了娜塔莉·波特曼来扮演影片的女主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曾经是扮演妮娜母亲艾瑞卡的候选。

·布蕾克·莱弗利为莉莉这个角色来到过剧组试镜。

·这是第一部没有演马克·马格利斯参与的阿罗诺夫斯基导演的剧情长片。

篇3:公关奥斯卡

所以,这个比其他电影节都要年长的电影奖,坚持了他80多年来的价值取向。它不像金棕榈奖对电影艺术本身探讨有登峰造极的关注,也不像近些年来对政治越发敏感的金熊奖。美国人的大胆与有趣并没有延续到奥斯卡本身,在评奖方面,他们延续着一贯的保守稳重原则,坚持不懈地捧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电影。

这些原则不仅表现在最终的获奖名单上,也包含在对更多受提名的影片的态度上。尽管像《孩子们都很好》这类独立制作的小电影,对家庭、人生话题的关注是近几年奥斯卡的一股风潮,79届的文艺轻喜剧《阳光小美女》与77届对美国中年人家庭生活的关注都曾在评奖时间引起大热,它们充分代表了生活的随意性和人们随处都能遇到的问题。但是由于本片的话题太过前卫,捐精生子,大议同性恋,这些一向都是保守派们所回避的话题,因此没有得到垂青几乎是意料之内的事了。

在符合价值观的原则上,奥斯卡评委常常要做的一件事其实还是,平衡。尤其是在那些竞争激烈的奖项上,把奖杯颁给谁是要“做出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的。事实上,奥斯卡毕竟是一个商业奖项,它除了考虑影片的艺术性外,很多时候还要在乎其在商业上的作为,以及在大众当中的口碑如何。

华人导演李安曾在自己的自传书《十年一觉电影梦》里仔细回忆过《卧虎藏龙》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前前后后,其中让他身心俱疲的就是要参加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带着电影跑到电影节上,一来可以让各国的片商注意到优秀的影片,二来当影片准备冲击奥斯卡时,在外围拿到的奖项越多并且越有份量,对奥斯卡的影响力就越大。

《国王的演讲》可以看作是一个因此而成功的典型案例,相对来说小成本和没有特效制作的英国历史影片,本身题材就是奥斯卡关注的对象。而在奥斯卡正式颁奖前,本片除在金球奖最佳影片败给了《社交网络》外,在美国导演工会、制片人工会、演员工会可是连续夺魁,这些专业奖项的肯定奥斯卡不可能注意不到,而那些主创在颁奖时发表的获奖致辞时,还特别感谢了一个名叫韦恩斯坦的公司——能让这样一部小成本的英国历史剧突出重围大放异彩,这家公司这回的公关手腕不可谓不高明,其实在此之前,韦恩斯坦一直在走背运。没有韦恩斯坦数月以来坚持不懈的造势,不知道《国王的演讲》还会不会这么顺利的把四座小金人奖杯捧回家。

同样存在公关因素的还有娜塔莉·波特曼的女主角,奥斯卡在颁发最佳演员奖时,最喜欢那些演绎政治人物的、或者精神分裂的、要么就是坚忍不拔的人物和演绎了一个孤独、变态、精神独角戏的娜塔莉·波特曼最有竞争力的对手应当属《孩子们都很好》里的安妮特·贝宁,在本届奥斯卡前,贝宁已经凭借《美国美人》和《成为朱丽娅》有过两次奥斯卡的提名,这次她演绎的女同性恋形象更是满足了很多人对女同性恋的想象,很多人都以为奥斯卡会奖最佳女主演一奖颁给安妮特·贝宁,然而却最终失之交臂。我们无法确切得知评委们具体是怎么想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娜塔莉·波特曼在颁奖前频繁的各项公关活动,以及她背后的公关团队为其在近两个月内笼络起的媒体支持,都是安妮特·贝宁所无法企及的。更重要的是,娜塔莉·波特曼身上还有人们对女明星最好奇的那点事,她那已经开始胀大的肚子和《黑天鹅》舞蹈指导的情史,更容易激起大众的关注。奥斯卡的评委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些。

篇4:奥斯卡影评

2012年12月初,极具影响力的电影杂志《视与听》(Sight & Sound)率先晒出“2012年度十佳影片”,正式拉开影评人颁奖季大幕。

《视与听》杂志是英国电影学会主办的专业电影杂志,每年都会邀请一批世界各地的影评人各自提名5部影片,学会对提名汇总整理,给出最终的年度十佳榜单。2012年的榜单上,美国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作品《大师》荣登首名;在第62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阿尔弗莱德奖的影片《禁忌》(Tabu)位列第二;获得2012年戛纳金棕榈大奖、由迈克尔·哈内克执导的《爱》位列第三。

12月3日,纽约影评人协会奖(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揭晓;12月5日,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National Board of Review)颁布;12月9日,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和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奖(New York Film Critics Online)三个奖项同天公布。

一部电影或者一个演员能获得影评人协会的认可,自然是好事。问题是,影评人协会的奖项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奥斯卡评委们的选择?

对此,业内人士各执一词。不过,从历年情况看,影评人协会奖的选择极少和奥斯卡结果重合,因为后者更倾向于从更宽泛、更大众化的范围做出选择。以2010年为例,当时大卫·芬奇执导的《社交网络》几乎登顶所有北美影评人协会年度十佳评选,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拿到手软。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社交网络》摘得奥斯卡桂冠毫无悬念时,却在最后一刻遭《国王的演讲》逆转,与小金人失之交臂。

今年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林肯》男主角丹尼尔·戴-刘易斯是影帝最热门人选。刘易斯在纽约影评人协会、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和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公布评选结果之前就已众望所归;《爱》极有可能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对此,纽约影评人协会、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和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也都心照不宣。

不过,影评人们也有不少“另类”选择。

比如纽约电影人协会把最佳女主角奖颁给了主演《蔚蓝深海》(The Deep Blue Sea)的蕾切尔·薇姿(Rachel Weisz),而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和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则不约而同地把最佳女主角奖颁给了《爱》的女主角——85岁高龄的埃玛妞·丽瓦;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则把出演《南方的野兽》的德怀特·亨利(Dwight Henry)评为最佳男配角,这位演员之前几乎是默默无闻,而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把最佳女配角奖颁给了《顺从》(Compliance)的女星安·唐德(Ann Dowd),奥斯卡评委中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恐怕也寥寥无几。此外,纽约影评人协会、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和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都把最具分量的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留给了再次杀出男性竞争对手包围的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和她的作品《猎杀本拉登》。

在最佳动画长片奖上,纽约影评人协会、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和洛杉矶影评人协会都认为最佳动画长片奖非《科学怪狗》(Frankenweenie)莫属,而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则把这一奖项颁给了《无敌破坏王》(Wreck-It-Ralph),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更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奇可和丽塔》(Chico & Rita),这部前年发行的动画片甚至没有资格进入第85届奥斯卡奖候选名单。

再比如最佳纪录片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和波士顿影评人协会的选择依次是《寻找小糖人》(Searching for Sugar Man)、《守门人》(Gatekeepers)和《瘟疫求生指南》(How to Survive a Plague );而纽约影评人协会和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则把这一奖项颁给了《第五中央公园》(The Central Park Five),这部纪录片也没能入围奥斯卡奖相应奖项的候选名单。

篇5:《铁娘子》奥斯卡类型片影评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获得金球奖影后之后,开了两个过头的玩笑,一个是“我打败了梅丽尔(梅丽尔·斯特里普凭《希望温泉》入围)”。一个是感谢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替我摆平了所有对手”。梅姨和韦恩斯坦兄弟都因为提名、获奖太多,屡屡被人拿来开涮。韦恩斯坦兄弟的人脉尤其深不可测,能凭借强大的公关让《莎翁情史》打败《拯救大兵瑞恩》已经是陈年旧闻了,关于他们最新的传说是:请来米歇尔·奥巴马宣读最佳影片就是他们一手策划的。结果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詹妮弗·劳伦斯领奖时摔倒了,整个人差点匍匐在楼梯上,像一只受伤的天鹅。此时韦恩斯坦兄弟就在台下,梅姨则在幕后准备颁奖。也许是他们念了“混淆咒”,詹妮弗·劳伦斯才数错了台阶。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千万不要在奥斯卡的地盘挑战梅姨和韦恩斯坦,当他们合力时,足以改变某些自然规律——比如让并不优秀的《铁娘子》得到第84届奥斯卡的荣宠。

政要人物是个工作狂=奥斯卡类型片

说那么多的题外话,原因之一是《铁娘子》实在是部平庸的片子,话题寥寥。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片中出演撒切尔夫人之前,至少有过一百次更精彩的演出,但因为那一百次的演出与韦恩斯坦兄弟没什么关系,得奖的概率也低得可怜。这一次,韦恩斯坦公司作为《铁娘子》的出品和发行方,那自然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梅姨和韦恩斯坦兄弟弹冠相庆,作为看客却总觉得有些不妥。

韦恩斯坦兄弟对小金人近乎变态的迷恋,正在把奥斯卡得奖影片变成一种类型片。过去只有商业电影会有类型片的概念,说白了就是按照赚钱概率较高的公式来运算。韦恩斯坦则找到了得奥斯卡的公式,《国王的演讲》是另一部获奖无数(包括最佳影片)的韦恩斯坦电影,也是《铁娘子》的模版,这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是英国政要,讲的都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找来跟原型一点都不像的大牌演员,把整部片弄得跟百变大咖秀似的,比如梅姨那唐老鸭的嗓音,就敢到处张贴奥斯卡竞选海报了。我们真该庆幸《铁娘子》没能复制《国王的演讲》式的压倒性成功(一个影后,一个化妆,而后者更像是支撑前者得奖的理由之一),否则韦恩斯坦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现任女王的柯基犬了,说的是它在被阉割后一度闷闷不乐,但在亲朋好狗的帮助下最终战胜心魔,勇敢地出去找姑娘的励志故事,由凯特·布兰切特主演。

说回《铁娘子》中,撒切尔夫人面对的主要矛盾,一是政坛的性别歧视,二是因工作忽略了家庭,并将其疯狂地夸大:片中的男人经常公开对撒切尔的性别和出身(小卖铺店主的女儿)表示不屑,这可真奇怪,我还以为英国都是绅士,而且早就习惯了被女人统治,什么女王伊丽莎白啊,女王维多利亚啊,女王莎士比亚啊„„等等,为什么莎士比亚听起来像个大文豪,管他呢,总之很多女王就是了。我真的不相信在那样强烈的歧视环境下,撒切尔能成为国家首脑。尽管时代不同,但我觉得用今天的希拉里对比撒切尔足够说明一些问题,性别的不同是劣势也是优势。这个观点等到希拉里成为美国第一个女总统之后说会更有说服力。

家庭方面,撒切尔退休之后因为过于思念亡夫,常常出现幻觉,仍然与丈夫默契地拌嘴,这部分灵感源于真实的戏份还算处理得有趣。但剩余部分的夸张部分,最夸张的一场戏是撒切尔当选议员后第一天上班,她坐在车里,她的孩子在外面痛苦地敲车窗,后来还边哭边追逐汽车尾气。整个过程中,撒切尔都摆出一副“我爱你们,但我也有我的事业”的挣扎表情。我说首相您至于吗,您孩子至于吗,是上班又不是上刑,您晚上难道不下班吗?当然啦,导演可以说这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方式,但我相信,没这么狗血,而且效果更好的处理方式并不难想出。只不过在韦恩斯坦兄弟的“小金人公式”的限制之下,一部只许被拍成个人奋斗史的片子又能带来多少新鲜感呢?更多动漫新番 电影 新剧尽在()()()

“不值得花钱看”也可以是种类型片

《铁娘子》引进国内时被安排在了三八国际妇女节上映,而在这一天,还有很多其他电影上映,它们不约而同打出旗号:为女性量身定做的类型片。事实上,在好莱坞代表的国际影坛上,这个档期是根本不存在的。这让笔者联想到,就在刚刚过去的学雷锋日,因为有关单位的某种特殊需要,成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档期,放映主要的是雷锋同志的类型片。本来,这种类型片和《铁娘子》一样,基本上不会和商业扯上关系,但最近有一条新闻,说的是《青春雷锋》在南京上映首日竟然获得零票房。比这更搞笑的是制片方还出来辟谣了,说不是零票房,有89个人买票进场呢!89个人啊!估计整个南京城也不超过100个人吧!这上座率也忒高了点„„等等,我刚才接到通知,说南京有800万常住人口,让我来算算这个百分比是多少,估计会有很多个零呢。

为什么没有人去看伟大的雷锋同志的类型片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小学时期多次被包场以及被要求写观后感的报复。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恐怕还是因为大家不用看,就知道这种电影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就像美国人可以一眼看出《铁娘子》是个什么类型,中国人也知道《青春雷锋》是个什么类型,它在片内片外也按照我们预想的那样做着这种类型片该做的事。比如主演异口同声宣称“拍这部电影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跟我当年看完《离开雷锋的日子》后写的观看感是一样一样的,而且我甚至以此为基础发明了一种文体,只要输入刘胡兰和董存瑞,就可以生成相应的观后感,那么我可以告他们抄袭吗?

篇6:奥斯卡影评

但最后的颁奖结果却给了大家一个惊喜——

最后得到这一奖项的是一部由国家地理出品的纪实作品——《徒手攀岩》(Free Solo)

正如片名所示,这是一部介绍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作品,导演金国威和伊丽莎白·柴(两人是一对华裔夫妻)通过对职业徒手攀岩运动者亚历克斯·霍诺尔德(Alex Honnold)长达一年多的跟踪拍摄,记录了他徒手登顶酋长岩的全过程。

所谓徒手攀岩,就是free(摆脱)一切的装备,包括安全绳、铁索、头盔甚至手套,所依靠的仅仅是鞋子和你的双手。Alex曾经徒手征服过许多岩壁,也曾在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多次攀登过酋长岩,但从未徒手征服过酋长岩,或者说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没有人徒手征服过酋长岩。

因为这块岩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花岗岩石,垂直高度达到了914米。

这部纪录片用前80分钟展示了Alex徒手攀登的准备工作,以及他与女友之间的琐碎生活,用最后20分钟还原了那段惊险刺激却又令人震撼的登顶过程。作为一部带有科普性质的作品,它很好的介绍了徒手攀岩这项运动,而在此之外,它对于观众也有着强大的情绪冲击力,同时兼具一定的思想性。

徒手攀岩本身无疑是一项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而摄制组通过精心选取的镜头视角,带领观众身临其境,让我们在明知最后结果的情况下,依旧会惊心动魄,四肢流汗。而在最后成功登顶的一刹那,镜头伴随着雄壮乐声渐渐拉远,蕴于影像之中的情绪张力彻底迸发,令人在震撼之余,不禁感动落泪。

但是为了不干扰Alex,无人机设备只能进行远距离拍摄,而大部分的记录工作,都是靠着悬挂在峭壁之上的摄影师手持拍摄完成。

当我看到这些镜头是如何拍摄完成的时候,我在心中已经为这部作品打上了五星。当然这些拍摄者所面对的不只是困难的拍摄状况,他们明白Alex的状态依旧会受到拍摄人员的影响,尽管他本人对此表现得十分从容,但拍摄者还是必须要在画面质量和对Alex的干扰程度之间,尽力作出平衡与取舍。Alex在攀登时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是如此。

而这部电影作品也从另一个侧面为大家呈现了徒手攀岩者的内心写照,当家人一次次质疑,当成就被人用猎奇的目光看待,当自己的登山友人一个个的坠下峭壁,他们为什么还在坚持?电影中用科学检测说明了Alex的神经需要更强大的外界刺激才能获得兴奋感,但是如果用感性的方式来理解,徒手攀岩或许只是他们为自己人生前路选择的一条道路,为自己的人生成就作出的一次定义,而他们登顶成功那一刻的成就感与喜悦感,或许是我们这些只能抬头仰望之人永远都想象不到的。人终有一死,能自己选择自己的死法,不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吗?

但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可能与俱来,徒手攀岩所需要的,不只是free那些安全装备,更重要的是free自己的恐惧,将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与眷恋,连同生死,一起置之度外。纪录片捕捉了Alex与其女友的一些生活琐屑,女友为他的生活带去了美好,但却也成了他攀岩的一种负担。Alex的状态也的确因为女友的出现受到了影响,在准备练习过程中两次受伤。所幸他最后成功完成了徒手攀登酋长岩的挑战,我不能断言他在攀岩过程中一定是决绝的,但至少,他承受住了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

或许在我看来,Alex就是一名超级英雄。《黑暗骑士崛起》中的布鲁斯·韦恩抛开了绳索,抛开了恐惧,最后逃出了数十米深的地牢,而Alex却靠着他超凡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徒手攀上了一座900余米高的巨岩。

篇7:奥斯卡简介

·最佳影片:《无间道风云》 ·最佳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最佳男主角:弗雷斯特·惠特克 ·最佳女主角:海伦·米伦 ·最佳剪辑:《无间道风云》 ·最佳歌曲:I Need To Wake Up ·最佳原创剧本:《阳光小美女》 ·最佳配乐:《巴别塔》 ·最佳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 ·最佳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 ·最佳女配角:珍妮佛·哈德森 ·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

·最佳视觉效果:《加勒比海盗2》 ·人道主义奖: 谢里·兰辛 ·最佳摄影:《潘神的迷宫》 ·最佳服装设计:《绝代艳后》 ·最佳改编剧本:《无间道风云》 ·最佳动画长片:《快乐的大脚》 ·最佳音响效果:《追梦女郎》 ·最佳男配角:阿兰·阿尔金

2008年第80届奥斯卡获奖电影名单

最佳影片 《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最佳导演 最佳导演:科恩兄弟《老无所依》 最佳男主角 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血色黑金》(There Will Be Blood)最佳女主角 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最佳男配角 贾维尔·巴登(Javier Bardem)《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最佳女配角 蒂尔达·斯温顿(Tilda Swinton)《英雄不问出处》(Michael Clayton)最佳动画长片 《料理鼠王》(《美食总动员》)(Ratatouille)最佳外语片 《伪钞制造者》(The Counterfeiters)奥地利 最佳化妆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Didier Lavergne、Jan Archibald 最佳配乐 《赎罪》(Atonement)Dario Marianelli 最佳歌曲 《Falling Slowly》 出自 《曾经》(Once)作曲作词Glen Hansard、Marketa Irglova 最佳动画短片 《彼得和狼》(《Peter&the Wolf》)最佳真人短片 《the mozart of pickpockets》

最佳音效剪辑 《谍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Karen Baker Landers、Per Hallberg 最佳音响效果 《谍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Karen Baker Landers、Per Hallberg 最佳视觉效果 《黄金罗盘》(The Golden Compass)Michael Fink、Bill Westenhofer、Ben Morris、Trevor Wood 最佳改编剧本 科恩兄弟 《老无所依》 最佳原创剧本 《朱诺》(Juno)Diablo Cody 最佳艺术指导 《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美术指导Dante Ferretti 布景指导Francesca Lo Schiavo 最佳摄影 《血色黑金》(There Will Be Blood)Robert Elswit 最佳服装设计 《伊丽莎白:黄金时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Alexandra Byrne 最佳剪辑 《谍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Karen Baker Landers、Per Hallberg 最佳纪录长片 《驶向阴霾的出租》(Taxi to the Dark Side),思想 最佳纪录短片 《自由空间》(Freeheld)终身成就奖 罗伯特·博伊尔 Robert F.Boyle 最新官方 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颁奖礼获奖名单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

丹尼·鲍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第81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西恩·潘,《米尔克》(Milk)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朗读者》(The Reader)第81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希斯·莱杰,《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佩内洛普·克鲁兹,《午夜巴塞罗那》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机器人瓦力》,迪斯尼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入殓师》,日本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化妆

获奖者 Greg Cannom,《本杰明·巴顿奇事》

第81届奥斯卡最佳配乐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第81届奥斯卡最佳歌曲

《Jaiho》,A·R·拉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福克斯探照灯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积木之屋》 第81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

《玩具岛》

第81届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

《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华纳兄弟

第81届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福克斯探照灯

第81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

《本杰明·巴顿奇事》,派拉蒙

第81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

西蒙·比尤弗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米尔克》(Milk)第81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

《本杰明·巴顿奇事》,派拉蒙

第81届奥斯卡最佳摄影

安东尼·多德·曼托,《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第8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

迈克尔·奥康纳,《公爵夫人》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剪辑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第8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走钢索的人》,木兰影业 第8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微笑的Pinki》

第81届奥斯卡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 杰瑞·刘易斯

回答者:hao123-资深专家 十级 2009-2-23 14:59:26

奥斯卡获奖影片 贫民富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剧情简介

贾马尔·马里克(戴夫·帕特尔饰),来自孟买的街头小青年,现在正遭到印度警方的审问与折磨。原因是贾马尔参加了一档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直播节目,然而就在他面对最后一个问题之前,有人揭发了他作弊。贾马尔当然矢口否认。

在解释为什么能完美答对每道题的同时,贾马尔的生活也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他讲起了认识的一位宝莱坞明星,在一起抢劫事件中丧生的母亲,以及他与哥哥沙里姆如何认识了拉媞卡(芙蕾达·平托饰),他一生的挚爱。

三个无家可归的年轻人被一所孤儿院收容,每天以乞讨为生。但是孤儿院的负责人却想弄瞎他们的眼睛以增加乞讨收入,于是他们逃走了。然而在他们爬火车时拉媞卡却因意外失足,再被孤儿院的人抓去。兄弟俩在泰姬陵附近暂时住下来,贾马尔以给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为生,而沙里姆则与街头混混趁机偷取旅客的财物。

但是贾马尔对拉媞卡的思念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最终他说服沙里姆一起回到孟买寻找拉媞卡,可是一系列的变故使得他虽然见到了拉媞卡,却再次失去了她──她被黑帮老大夺去;而兄长沙里姆也成了黑帮的一员。

于是贾马尔想到了来参加这个电视节目,因为他知道这是拉媞卡最喜欢的节目,她一定会看到他。此时,隔在贾马尔与2000万卢比之间的,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

警方认为贾马尔的故事“虽然怪诞,但貌似有理”,于是放他回去继续参赛。拉媞卡果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他,沙里姆此时也幡然醒悟,给了拉媞卡车钥匙与电话,催她快去找贾马尔。最后一个问题是“请说出三个火枪手的名字”,贾马尔并不知道,于是他使用了电话求助。电话打给他的兄长沙里姆,接听的却是拉媞卡。贾马尔听到她的声音固然兴奋,但可惜拉媞卡也答不上这个问题。于是贾马尔猜了一个答案,可喜的是他猜对了!而此时沙里姆为了能让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与黑帮老大同归于尽。

上一篇:中共昭通市委关于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下一篇:检察院荣辱观念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