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检测

2024-07-03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检测(精选11篇)

篇1: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检测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检测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医疗安全,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高度重视,确保每一把器械、每一个包装质量合格,为临床提供安全的灭菌物品。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出护士长是质量管理的责任人外,还应实力质量工作小组,并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设专(兼)职质量检测员,对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的全过程进行常规定时质量监测和每天动态质量监测;同时负责对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相关设备进行检验与验证,及时修正,并准确记录相关结果。

篇2: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检测

1.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医疗器械、敷料的制备、包装、消毒、保养、登记和分发、回收工作,定时下收下送。

2.经常检查医疗器械质量,如有损坏及时修理、登记,并向护士长报告。

3.协助护士长请领各种医疗器械、敷料和药品,经常与临床各科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预防差错事故。

5.做好物品清点工作,定期交换班次。

6.各班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本室各项任务,并认真做好统计工作。

7.物品发放、领取、使用等应有严格的手续,供应室有统一帐目,各科室有分户帐,每周清点一次,每月总记一次。

8.严格执行器械物品破损报销工作制度。

9.认真做好清洁卫生工作,每日二小扫,每周一大扫,以保持室内清洁、整齐、干燥、无尘。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监测制度

1.专人负责,定期、定时监测消毒质量,并随时进行抽查。

2.每季用指示剂监测高压锅的灭菌性能,每锅有大于5个点的化学监测指标,并有操作记录,每月对治疗包及注射器进行细菌培养、热原试验及氯化物测定各一次。

3.每周二次抽检注射器的洗涤质量,包括澄明度测定、酸碱度测定,均需阴性,并记录,每月对治疗包及注射器进行细菌培养、热原试验及氯化物测定各一次。

4.购进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物品,每批抽样监测热原试验及细菌培养,阴性后方可发放。

5.每天对清洗室、包装室、手套间、无菌室用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并做好记录,每月对无菌室进行一次空气培养。

一、包装制度

1.物品应分类包装,同一品种或类别的物品应按顺序摆放整齐,以便于使用。

2.空针筒装配时,必须严格检查是否配套、清洁、有无裂缝、漏气管,并按需要放上针头,贮盛于带有通气孔、筛孔的方盘中,在物品放入后应将筛孔密闭(到灭菌时再打开),写上有效期,签名。

3.对要保管的金属器械上油,尤其是器械的关节处,以防生锈,检查刀、剪是否锐利,其他器械功能是否良好,按各包装所需配齐器械,经第二人核对后进行包装,挂上小牌,注上名称、有效期,并签名。

4.器械包装重量不超过7Kg,纤维类织物应按使用的顺序折叠排放,其外形尺寸不大于30×30×25cm,重量不超过5Kg。

5.盘、盒、器、皿类物品应单件包装,若按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盘、盒、器、皿包装在一起时,则有盖的应打开,所有器皿口子应朝一个方向,器皿之间用吸湿毛巾隔开,以便蒸汽流通。

6.包布应一用一清洁一消毒,大小合适,禁用破损包布和无孔铝饭盒。

7.打包可捆扎,需松紧合适;包内放132℃压力蒸汽灭菌标记,包布补贴指示胶带。

二、物品管理制度

1.供应室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物品的性能及清洁、消毒、灭菌、保养的方法,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常规。

2.污染、清洁、灭菌的物品要严格分开,各种器械包和治疗包应有操作常规及物品卡,装备完毕的各种器械包、治疗包应有专人核对,防止差错。

3.各种灭菌治疗包应注明名称、灭菌日期或有效日期、签名和灭菌标记。

4.无菌物品应专室存放,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打扫、消毒,并每月进行空气采样培养,每日严格检查有效期(一般治疗用品7~10天,输液器具7天,霉季应酌情缩短),过期或有污染可疑时应重新消毒灭菌。

5.对灭菌物品每月抽样作细菌培养检查,输液器具每日作致热源测定,每种灭菌包(盒)均应放苯甲酸等指示剂测定灭菌效果,未达到灭菌要求者应重新灭菌。

6.对高压铅,应定期保养检修并进行效能测定。

7.岗位明确,各岗一卡,相互检查督促。

8.每日工作完毕,做好清洁整理工作,每周大扫除,每月对室内空气进行一次细菌培养,各种搪瓷器皿应每月擦洗一次。各种布类用品每次用后应换洗。

9.各科室用过的输液器具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供应室不定期抽样送检,测定含糖量,并做到及时洗涤、包装、消毒灭菌(包装后2~4小时内完成),防止致热源产生。

10.每月下科室核对各种治疗器材的贮备基数,征求意见。

11.供应室、洗涤室严禁洗涤非供应范围的一切物品,并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12.无菌物品贮藏室不得存放任何杂物,非本室人员不得擅自入内,取放无菌物品时要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

13.收发各种供应器材时,必须填写清单,双方认真查对,签名。

三、物品洗涤制度

1.凡是曾接触过病原微生物的物品,应先以化学消毒剂处理(浸泡30分钟),然后进行常规清洗。

2.常规清洗时,先用洗洁精浸泡、擦洗,以去除物品上的油污、血垢,然后用流水冲净,具有关节、齿槽和缝隙等的器械和器械皿,以及注射器的外管和内芯,都应尽可能张开或拆卸洗刷干净。

3.用流水冲净的物品,需用蒸馏水冲洗一次,测PH值中性后,方可包装、消毒、灭菌、供应临床使用。

4.各种穿刺针头清洗时,注意针套与针芯配套、斜面一致。

5.清洗手套时,先用消毒剂浸泡,取出后用适量洗衣粉在洗衣机中,正反面各洗涤10~20分钟,再用流水洗涤,甩干水分,自然晾干上粉。

6.各种导管经常规处理后,用加压器冲洗各导管15分钟,沥干水分,检查各导管,用松节油去胶布痕迹及污迹。

7.敷料、布类、纤维类织物,应在洗涤后予以晾干。

四、环境管理

1、供应室周围环境应整洁,无污染源。

2、室内环境整洁,无蝇、无虫,墙上无裂缝、无灰尘、无霉点、无蜘蛛网,地面无垃圾死角,每天一小扫,每周二大扫。

3、每室工作前后均用消毒液擦抹物体表面一次,无菌室、包装间及其他各室抹布,拖把应分开固定放置,并有标志,地面用消毒液拖擦,每月二次。

4、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路线采用强行通行的方式,不准逆行,严格区分无菌物品、清污物品,流水操作不逆行。

五、人员管理

1、供应室工作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得着工作服进食堂、幼儿园和离院外出。

2、注意认真洗手,操作前洗手,操作后洗手。

3、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年做一次体检,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供应室工作。如乙肝三系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

4、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物品的消毒、洗刷、清洁、灭菌的方法、程序和质量要求,以及各类物品的性能、保养方法和使用范围。

5、供应室工人须培训方可上岗,消毒工人应持有上岗证。

6、定期深入临床科室,检查无菌物品的保管和使用情况,并提出改正意见,应有记录。

六、污染物品处理

1、无菌物品收发、污染物品接收,均应有单独窗口和专职人员,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无菌区和污染区。

2、下收下送应配有专人分别负责无菌物品的收发,污染物品的接收,下送车有明显标志,上层放无菌物品,下层放污染物品,每次收发回来应用消毒液擦拭车子,每周彻底擦洗,车轮上油。

3、收回的污染物应在回收间分类,进行初步消毒后再作处理。

4、凡经传染病人或可疑传染病人使用过的医疗物品,应先做初步消毒处理,包扎后送供应室,对有红色标志的传染物,应先用压力蒸气灭菌后,再做常规处理。

七、无菌物品管理

1、加强对注射器、针头等物品洗涤质量的监控,按常规含糖耐量测定和热源测定及细菌监测,每月一次。澄明度、PH值每周测定二次。

2、各种消毒标记明确、完整、必须有名称、有效日期、责任人、核对者。标记不清、记录不全,均不得发放。每包应粘贴胶带和132℃压力蒸气灭菌指示管,测定灭菌效果,未达到要求者,重新灭菌。

3、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管理,消毒员应严格执行高压灭菌操作程序,保证消毒效果,及时检查并记录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指示剂显示结果,并按规定保留7天,每晨每台预真空压力锅灭菌前进行一次13-0试验。供应室应有质量监测员,随时督促检查。

4、保证高压锅灭菌结果,每季度一次用嗜热嗜酸脂肪杆菌作为指示菌,以测定热力灭菌的效果。

5、经高压灭菌后,无菌物品在传递过程中应保持清洁、干燥、无污染,消毒室车子(分为灭菌物品车、清洁物品车)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并有标志。

八、无菌室管理

1、无菌室通风干燥,应向外排风。

2、室内、柜内清洁、无杂物、无积尘,清洁工具(拖把、抹布等)专用,有标志,应每月用消毒液湿擦抹二次。

3、专职人员相对固定,入室前要洗手、戴口罩、换鞋,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4、接收无菌物品时应检查标记是否完整,包布是否清洁干燥,针筒盒的孔有无关闭,监测每包3M胶带是否达到灭菌效果。物品应按顺序放置。每月检查,不得有过期物品。有效期通常为7天,霉季为5天,过期或有污染可疑者应重新消毒灭菌。

5、无菌室消毒合格,空气培养细菌菌数<500cfu/m3,每月有监测记录。

6、无菌室及各包装间紫外线灯管每天用95%酒精擦拭灯管,并记录照射时间,每60天(2个月)用紫外线强度卡自测强度一次,低于70μw/cm2时报告医院感染科,得测后确实低于70μw/cm2时,更换灯管。九、一次性用品管理制度

1.由供应室统一向设备库房领取一定数量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在进货的同时,认真检查产品的三证是否齐全,同时,检查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消毒日期、外包装消毒标记等各项指标,均合格后方可领用。

2.对每一批号的一次性输液用品均应抽样检查热源反应、细菌培养,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发放给各临床科室。供病人使用。

3.随时征求各使用科室的意见,如发现有输液器漏水、漏气等现象,及时与设备科联系,或作退货处理。

4.各种输液用品由供应室统一以一对一调换的方式给各临床科室,及时回收用过的一次性用品。

5.回收后的一次性用品统一浸泡在1:100的施康等消毒液中,半小时后捞出沥干,固定放置,并毁形。

篇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措施

1 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合理布局

提高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 基础条件是搞好区域布局, 提高布局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所以, 在实际的质量管理过程中, 要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气流、物流以及人流等因素, 进行科学化的部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区域应当被明确的划分为生活区、污染区、清洁区以及无菌存放区, 各个区域之间的界限要分明, 使用屏障将各个区域分割开, 并做好清晰的标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各个区域之间的物品流动必须为单向, 不能将跳开分区或是逆向的进行物品流动, 因此在进行工作区域划分时, 要将工序相连的区域设置在相邻的地方。

2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规章制度建设

通过建设规章制度, 能够为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开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与约束, 这是提高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 消毒供应中心科室必须要从实际的工作内容出发, 明确岗位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等, 同时还要制订工作质量标准与操作规程, 以此作为考核、赏罚的标尺,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严格实行。最后, 要建立消毒供应中心监督管理制度, 采取定期普查、不定期抽查的方式, 对供应中心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有力的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情况, 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 防止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

3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队伍建设

消毒供应中心的队伍人员素质能力, 直接与质量管理工作挂钩, 只有在队伍人员素质能力过硬的情况下, 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 所以加强消毒供应中心队伍建设, 是非常必要的。第一, 从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角度出发, 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能力培养, 可以邀请行业领域的专家或权威人士来开展讲座、组织科室工作人员进修, 或是举办科室操作技能比赛等, 均可以提高其专业素质能力;第二, 要增强科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责任感, 使其明白自身的工作质量对患者的重要性, 从思想与道德的层面激发能动性, 能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搞好消毒供应工作[1]。

4 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流程管理与控制

4.1加强清洗质量管理与控制

对医疗器械用具进行清洗, 是消毒供应的一个前期工作,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灭菌消毒的效果, 所以必须要搞好对清洗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要严格遵守去污、除菌、去热源等清洗工序, 认真执行任何一道工序内容。若器械用具属于金属类, 清洗后要到达无污无锈且光亮的标准, 若器械用具属于玻璃类, 清洗后要无水珠、无污垢、无血迹且光亮, 若为碗、盘等器械用具, 清洗后除了要达到无污、清洁等标准外, 还不能出现脱瓷变形的情况, 对于利器如剪刀等用具, 在清洗过程当中要注意保护刀口。

4.2 加强包装质量管理与控制

第一, 包装工作需要由两人同时负责, 在对器械用具的包装过程当中, 必须要严格的使用3M化学指示胶带贴封, 同时要将灭菌日期以及失效日期标明, 方便在使用过程当中进行选择与核查, 并方便责任追究, 还同时要标明责任人与核对人;第二, 控制好包装体积与重量, 一般情况下包装体积要在30 cm×30 cm×25 cm以下, 如果是敷料包, 其重量要低于5 kg, 如果是金属包, 其重量要低于14 kg;第三, 将器物包装好后, 要保证松紧适宜, 过紧或过松都应重新进行包装。

4.3 加强灭菌质量管理与控制

消毒灭菌由专人负责并进行岗位培训, 持证上岗, 严格遵守操作规章制度以及高压蒸汽灭菌器的操作规程、质量要求。灭菌室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记录压力、温度、时间、灭菌效果。锅内物品按规定放置, 金属应放在下面, 空的瓶罐应该横放, 整个锅内装载时要防止锅内超容现象, 放置物品不大于90%, 同时又不得小于柜室内容积的5%。每天先做B-D试验, 合格后再行消毒物品, 每锅进行常规工艺监测, 化学指示剂包括内外监测。生物学监测每周1次。每件物品封口处外贴3M胶带, 每锅都要放132℃化学指示卡, 检测前检查化学指示卡变色情况是否符合标准, 不符合的应重新处理[2]。

5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管理

在器械物品进入到无菌室进行存放之前, 必须要对其进行灭菌、干燥、无损检查。且进出顺序要以先进先出为基本原则, 物品的存放位置要固定, 由熟悉区域环境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 每天还要对所有物品进行2次清点与湿式清扫、紫外线照射消毒, 若发现有过期或是缺损的物品, 不能供应发出, 也不能供应发出落地包或是湿包, 存放物品的室内环境温度要控制在18~22℃, 相对湿度要小于60%, 每月做1次空气培养, 并做记录。

参考文献

[1]冯翠云.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当代医学, 2013, 19 (18) :16-16.

篇4: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检测

【关键字】消毒供应;作业标准;消毒供应中心;控制管理

【中圖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70-02

在现代化的医院各部门设置中,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医院各个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以及物品清洗的任务,是保证无菌化操作的关键,它属于是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负责部门,它的工作质量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特殊情况下还会对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建立一个标准、严格的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这也是强化消毒供应中心环节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保障,需要医院管理工作者予以重视。

1 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的建立

1.1消毒供应中心的作用

要建立一个标准合理的作业流程,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明确消毒供应中心的职能作用,作为医院部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医院所有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及灭菌的物品统一回收,然后对这些物品进行一系列的消毒处理,包括分类、清点、消毒、清洗、检查、包装、灭菌以及监测发放等等环节,这些流程的开展每一环节都要保证无菌化,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保证消毒效果的良好,从而给医院的各个科室提供清洁的医疗器具,保证医疗活动的安全进行。一般来说,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后担任的,其中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1]。

1.2医疗器械回收发放流程的规范化

各个科室在使用完医疗器具后,要将其统一的回收于一个密封的回收箱中,然后由消毒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特定的时间采用专用的密闭车下收,然后运送至消毒中心,按照不同科室所使用器具的不同,进行合理的清点、分类,依据医疗器具的自身性质以及受污染的程度采取相适应的清洗、消毒以及灭菌的方法,以确保消毒效果的高效,经过消毒灭菌后的医疗物品要由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用专车运送到各个科室中,以确保医疗器具的全过程清洁,满足回收发放作业的标准规范化要求。

1.3消毒供应中心的合理化布局

消毒中心供应作业标准的开展要有基础的保障,内部各个区域的规划要明确,不同的区域之间要有实际的屏障隔离,建立各个区域之间的空气压差。此外,还要有一个合理的专用出入口,按照物品流动符合单向流程的原则,实现人和物的分流,由污染到清洁,采用强制通行的线路方式,避免逆行,有一套符合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设备,尽可能的实现医疗器械消毒物品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良好循坏。

1.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消毒工作的开展状况。在现代医院的整体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中,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护士长的专业优势,并制定一个合理的分层次,有目标的制定培养计划,从而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在新形势下采用新的理论,并实时调整管理策略,激发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可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环节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高效落实。

1.5建立标准化的管理制度

消毒中心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还需要有一个明确标准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实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把质量管理控制的意识贯穿到整个工作中,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质量控制的对象,同时也是质量控制的实施者,在各项制度制定完成后,还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公正严明的奖惩制度,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实际和医院科室的工作特点,把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进行细致化,做到专人专管,由专门的人员定期的进行质量检查和落实,实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2]。

1.6消毒各个环节的控制

消毒各个环节一般包括分类、清洗、消毒、检查、打包、灭菌以及监测等等环节,对于其中几个重要环节要给予特别的质量加强措施。对于清洗环节,要保证彻底完整,采取手工方式和机械方式相结合,以确保灭菌环节的顺利开展,例如对于管腔类医疗器具的清洗,就要采用一系列的环节,像酶浸泡——管腔刷洗——水枪、气枪冲洗——入超声清洗机清洗——再次水枪、气枪冲洗——入喷淋清洗机等的程序,提高清洗效果。

1.7包装打包环节的质量控制

消毒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毒品包装打包时,要保证包装效果的醒目、清晰,对消毒的各个事项内容有明确规定,例如责任人、物品名称、灭菌名称、有效期、灭菌采用的器具型号以及包装的具体形式等都有明确的说明,对于各个科室来说,也要有质检人员来进行再一次的检查,采用5倍放大镜,如果出现不合格的物品就要及时返回重新消毒灭菌。

2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1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节约成本

对于消毒中心部门来说,基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节约,保证工作人员可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消毒供应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控制需要有标准的消毒作业流程做基础,对各个科室的医疗器具消毒灭菌可以顺利完成,尽可能的减少临床科室常备器具的数量,这样可以提高医疗器具使用的效率和频率,降低重复灭菌的次数,进而延长医疗器具和灭菌器具的使用期限,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安全进行。

2.2控制污染源和损伤的出现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可以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从消毒物品的回收开始到最后的检查发放都要有严格的流程管理,这也可以为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奠定良好基础,在具体的消毒灭菌工作开展中,尽可能的减少工作人员与污染了的器械相接触次数,这样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受到感染,进而实现对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减少了污染源的产生,工作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也可以保证医疗器具的完整性,不会发生较大的损伤[3]。

2.3提高灭菌物品的自身质量

医疗器具的消毒灭菌工作有消毒中心按照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进行,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良好,改变传统的各个科室去污处理的盲目无序状态,这样也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此外,也要有监督管理人员加大这方面的监督力度,保证灭菌消毒的质量。

3 总结: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作业标准化可以大大提高医疗器具的消毒灭菌效果,为各个科室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对于医院管理来说,就要按照不同科室的工作特点以及消毒灭菌的特殊要求,合理的布局消毒场所,并建立一个标准、合理的作业流程,从而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控制的良好,也就促进了医院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利霞,郑蔚.环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06):64-65.

[2]邵承香,何正慧,严冰.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46-147.

篇5: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检查评价标准

检查时间____检查人____检查结果____

1、各区人员按分区要求着装

26、等离子灭菌各项记录落实

2、各区工作间干净无浮沉

27、无菌物品摆放有序

3、各区物品定点定位放置

28、无菌物品标示清楚有效期存放

4、各区每日按要求进行卫生消毒

29、一次性物品及时补充帐物相符

5、各区禁止存放私人物品30、发放人员按要求发放

6、各区卫生清扫用具专用

31、发放人员每日按记录结账

7、各区交接班制度落实

32、传递窗紫外线定时消毒记录

8、各岗位查对制度落实

33、一次性物品库房摆放有序

9、回收人员按要求回收物品

34、一次性物品近期先出远期后出

10、回收器械几时分类处理

35、一次性物品进行出库管理制度落实

11、回收人员按时记录记账

36、每月做好环境监测

12、清洗人员按要求配置、更换消毒液

37、各岗人员在岗在位

13、清洗人员按要求装框清洗

38、上班不扎堆聊天

14、清洗人员做好清洗记录

39、上班不串岗、外出请假

15、清洗后器械立即包装40、厕所清洁无臭味

16、器械选配无锈、无污、功能良好

41、值班室清洁整齐无杂物

17、包装人员按要求进行包装

42、各区垃圾及时倾倒

18、塑封机封口温度符合要求

43、按时要求下手下送

19、腹被、包布完整清洁无破损

44、下收下送车冲洗、消毒、存放

20、各操作台用必按要求擦拭

45、各区设备清洗无尘

21、各柜物品放置有序

46、各设备仪器保养性能良好

22、灭菌物品装载符合要求

47、不用微机做与科室工作无关事

23、待灭菌物品及时灭菌

48、冰箱物品放量规范温度符合要求

24、灭菌人员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49、工作区无常明灯长流水现象

25、高压灭菌各项记录落实50、下班时门窗水电气关闭

备注:

1、凡检查发现不合格项在该项后打×,注明负责人

项目总数—不合格项数

2、计算方法:质量合格率=——————————×100%

总项目数

篇6:消毒供应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制度

1、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照《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进行综合性质量检查。

2、检查小组根据供应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落实并完善。并按制定的标准实施质量检查,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作为持续质量改进的重点。

3、针对消毒隔离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使消毒隔离制度落到实处。

4、对医院和上级部门在各项检查中找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分析和整改,并将改进措施和处理情况上报主管部门。

5、科室人员在下收下送过程中,向使用无菌物品的科室,收集质量反馈意见,报护士长或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及时解决或协调相关问题,并向相关科室通报反馈意见的处理结果,并做好记录。

篇7: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

1、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院感控制要求

(1)建筑布局、物品处理流程合理,符合相关规范要求(2)消毒工作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3)有灭菌效果监测设施设备,有操作流程与判定标准

(4)物品的清洗、消毒符合“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有监测记录

(5)有供应室特殊感染记录

(6)有医疗废弃物处理的规范与流程 护理主要检查点:

(1)CSSD四个区域划分明确,人流物流不交叉,三个通道不逆行。检查复用器械的处理流程。(2)除特殊感染外,物品的处理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程序,取消初消毒的程序。

(3)预真空灭菌器每日空锅正确进行B-D测试(下排气压力灭菌器不做),每周有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现场抽查灭菌器的性能和灭菌过程是否合格。(B-D测试过程参数记录、灭菌过程参数记录?)(4)检查去污区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各类复用器械是否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包括手术室、外来器械、门诊和病区的复用器械)。检查管腔器械或穿刺针的清洗流程,有无血(5)检查科室的特殊感染记录本。

(6)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置。血迹、锈迹。

2、有相关的护理管理核心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操作常规。(核心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灭菌监测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器械管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制度、质量管理追溯制度、与相关科室的联系制度等)

检查外来器械管理制度,包括制度的台账、流程的落实和询问护士,检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和记录情况

*

3、有与相关科室关于灭菌物品质量信息的反馈与记录,并有整改措施 检查科室有关临床科室对灭菌物品质量信息反馈的记录和存在问题整改。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4、有各项培训及考核记录

检查科室的培训和考核记录本,并有签名

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

5、有专项质量管理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并有记录,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检查科室的专项质量管理考核标准,有定期检查的结果记录和质量改进的内容(如有质量问题)

查看相关资料,询问护士

6、有各种安全警示标识

科室应在相应位置设有烫伤、防跌倒、针刺伤、设备故障等警示标识

实地查看,询问护士

7、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有演练

科室有消防安全等应急预案,并提供相关演练和签名记录

篇8: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

1 质量控制标准

①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 以及物品的洗涤、包装、灭菌、存放, 质量监测及保管制度, 并认真贯彻执行, 记录齐全、准确;②工作环境整洁、安静, 物品放置有序, 标记醒目。有定期的卫生清扫制度;③工作间布局科学、规范, 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及生活区, 符合由污到洁的工作流程要求, 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不交叉、不逆向回传递送;④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消毒、清洁、包装及灭菌程序符合要求;⑤设有专门质量检测实验室。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临测, 并有灭菌效果监测登记;⑥所供应的无菌物品均注明灭菌日期及有效期, 确保医疗护理安全;⑦面向临床, 保证供应, 坚持做到下收、下送;⑧各类物品管理做到出库、入库有登记, 交接手续严格, 账物相符, 登记数据真实可靠, 每日发放有统计, 建立完善的月报制度, 条目清晰, 核算准确;⑨急救物品供应及时、齐全, 备用物品贮存量大于或等于总数的1/3, 以保证临时医疗抢救时应用;⑩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达标率95%。

2 质量管理

2.1 进行人员培训, 持证上岗

提高消毒供应室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搞好三区管理的前提。每人上岗前必须经过省级以上消毒、灭菌培训班学习, 才能持证上岗。目的是提高对消毒供应室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的概念, 懂得三区划分的意义, 掌握有关洗涤、消毒、灭菌、微生物等知识, 在工作中培养慎重、独立精神。

2.2 严格规章制度, 层层把关

规章制度的落实是搞好三区管理的关键。建立感染管理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制订各项质量标准及消毒隔离质量标准, 明确各区职责, 执行消毒隔离“六分开”、“二定时”制度, 实施有效的质控方法, 采取自我控制, 小组制约, 质控员每天检查, 护士长每周检查与随机抽查, 对检查出的问题, 现场解决, 并查找原因, 制定防范措施。

2.3 严格区域划分

区域的划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把消毒供应室划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及一般生活区。人流、物流路线由污到洁, 不得逆流或穿梭。区分三类物品:污染物品、清洁物品、无菌物品, 并分区放置, 不得混淆。三区衣、帽、鞋有标志。拖把、抹布、洗涤用具分区设置, 分区使用。

2.4 加强三区管理

严格三区管理是提供合格物品的保证。

2.4.1 无菌区

灭菌后供应室内无菌物品存放的区域。该区采用封闭式管理, 专人负责, 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区, 着绿色衣、帽、鞋和口罩, 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一般情况下, 室内地面、物面用清水擦拭, 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当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必须采用含有效氯1000~2000 mg/L的消毒液擦拭及采取其他措施, 彻底杀灭病原菌。空气每日用动静两用空气净化机消毒2次, 每次1 h, 使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 cfu/cm2, 空气中微生物含量≤200 cfu/m3。

2.4.2 清洁区

灭菌前供应室人员对清洁物品进行检查、包装及存放等处理的区域。进入此区着蓝色的衣、帽、鞋, 外来人员不准随便进出。空气微生物含量≤500 cfu/m3, 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10 cfu/cm2。空气、物面、地面消毒管理参照无菌区。

2.4.3 污染区

回收、分类、消毒处理临床用后的物品的区域。进入此区着黄色隔离衣、帽、鞋, 戴12层棉纱口罩、护目镜, 避免交叉感染, 空气每日紫外线灯照射1~2次, 每次1 h, 物面、台面、地面每日用含有效氯1000 mg/L消毒液擦拭, 使物面细菌数≤15 cfu/cm2。

3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

3.1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质量标准:

①外观良好, 符合医疗用品因有性状, 不得有异常气味与异物, 塑料管的洁净度及各部位的衔接、封口良好;②不得对皮扶黏膜产生刺激、过敏, 不得对其他有损害作用, 使用过程中不得检出有害物质;③产品经环氧乙烷灭菌其残留量不得超过10 μg/g;④灭菌产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⑤包装符合要求, 无破损、漏气、异物、异味, 微粒含量不超过国家部颁《药典》标准。

3.2 一次性输液 (血) 器, 注射器单包装标准:

①文字说明内装物, 包括“只能重力输液”字样;②制造厂名称、商标和地址;③制品名称和型号或规格;④不应有肉眼可见异物;⑤生产批号以“批”打头, 不再要求一定表明生产日期、图形, LOT位于批号前面或批号上方;⑥灭菌方法:环氧乙烷灭菌、射线灭菌;⑦使用说明;⑧失效年月, 其中年用四位数, 月用二位数表示;⑨包装破损禁止使用, 销毁;⑩无菌字样或无菌图形。

3.3 使用后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①设专人负责回收处理, 集中毁形;②使用用后即将针头、穿刺针分离或毁形, 单独存放, 注射器、输液管立即放入含氯消毒剂 (1 000 mg/L) 中浸泡30 min后再由专人专车定时回收, 二次浸泡消毒后集中无害化处理;③抽血用注射器使用后输血器一律装入黄色布料垃圾袋内做焚烧处理, 不得回收浸泡。消毒供应中心是医疗的后勤保障科室, 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 只有严格工作规程, 才能做到优质供应。

4 小结

篇9: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检测

发展的轨道[1]。

1 科学布局,按照要求配备相关设施

消毒供应中心建设或者改建时,应遵循医院建筑设计的原则,根据各科室的任务与功能,有效地预防或控制医疗感染,自成一体。为了方便诊疗器械和相关物品的回收与供应,消毒供应中心应尽量接近手术部,与病房和各诊室间的通道也应该清洁畅通。消毒供应中心各区域的功能应进行整体的规划,遵循单向流程的格局,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有清楚明确的划分,并相对独立,各区间的物品流动时有缓冲的地带。被污染过的诊疗器械进入消毒供应中心后,不可逆回。对物品进行分类管理时应避免多种物品的交叉存放。清洗与消毒灭菌环节应定地点、定设备,各个区域的设施与功能有明确的区分。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物流基地,要能够高效地提供优质无菌物品,医院也应根据其规模,配备与之相应的基础性设施与设备。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环境问题,以及水、电、蒸汽的配备。比如,洗涤用水必须供应冷、热自来水,以及软化水或蒸馏水,满足不同的清洗要求。在工作区域,应配齐回收污染物的容器、分类台、手工清洗槽以及压力气枪与水枪等;各种灭菌设备、包装台、无菌物品的存放柜等设施应一一俱全,符合国家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硬件管理要求。

2 落实责任,规范消毒供应操作流程

管理出效益。消毒供应中心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行,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常规性的事务,我们应该责任到人,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规范消毒供应的操作流程,关注相关的细节,避免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

我们从诊疗器具的回收入手,实行集中包装、运输、回收物品的封闭式管理。清洗步骤必不可少,是消毒灭菌工作的前提。手工清洗时,一般首先将被污染的器具在流动的水下冲洗,然后借助于清洁剂和软毛刷洗涤,用流水初步漂洗,最后用蒸馏水或者纯化水进行终末漂洗。清洗后的器具可进入消毒程序。我们应根据器具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控制好消毒的时间与温度。消毒后的物品,借助于干燥设备使其干燥,不同材质的器具,干燥的温度有所区别。在包装前,工作人员应组织对相关物品进行数量、功能以及洁净程度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缺。我们应根据要求选择闭合式或者密封式的包装,标识完整,具有追溯性。灭菌环节也不容忽视,做好灭菌过程中的质量检测。无菌物品要存放于专柜中,有序分类放置,由专人专车发放到位[2]。

3 加强防护,减少工作人员的职业伤害

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事务有着自身的特质。一些隐性的因素时刻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例如,工作人员接触、处理被患者污染的医疗器械是很正常的事,其中可能携带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清洗消毒的护士如果被HBV、HIV污染过的器械刮伤,容易引起自身的感染,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形成威胁。由于工作的需要,消毒供应中心经常使用一些化学灭菌消毒剂,环氧乙烷、戊二醛等,有害气体常常挥发、残留在消毒供应中心内,长期的累积,对护士的呼吸道以及皮肤黏膜都有影响,甚至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另外,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操作相关的医疗设备时,应该遵守技术规范指导,严格执行操作制度,否则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3]。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增强个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接触被污染的医疗器械时,帽子、口罩、鞋套等保护措施一一到位,让存在隐患的血液以及其他污染物无机可乘,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手卫生工作也要常抓不懈,学会科学的手卫生方法,这是预防感染最为有效的措施。使用相关仪器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定期开展相关设备的检查与维护工作,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科学合理的建筑布局、完善齐全的硬件配备是消毒供应中心正常运转的前提,规范有效的操作流程是控制院内感染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做好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凸显管理的人文情怀,才能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10月

[2] 孙雪莹,《中华医院感染学》,2009年3月

篇10: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检测

一、上季度存在的问题的整改追踪

通过对上季度存在问题的整改,护士长专业能力显著加强,布局合理,设备齐全。

二、本季度存在的问题

1、科室人员责任心不强,防护意识差

2、科室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接受能力差

3、缺乏信息管理系统

三、原因分析

1、由于消毒供应中心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临床一线,不直接接触患者,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导致很多人员认为即使发生小的差错也不会引起患者的注意或发生医疗纠纷。科室工作人员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经其情况、消毒、灭菌发放的无菌物品直接用于患者身上,很多工作稍微不慎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从而引起医疗纠纷,科室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责任心和防患意识。

2、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人员和取送人员多为工人,没有接受过专科教育和培训,对专业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连灭菌、取送过程中出现物品装载、卸载方式不规范,无菌观念不强,导致灭菌失败或运送无菌包被污染等现象发生。

3、由无菌物品领用单、一次性物品领用单两个功能模块构成。与医院信息系统(HIS)联网,完成信息录用。

四、整改措施

1、定期组织学习,使工作人员树立牢固“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强化科室人员法律意识,提升对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对工作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进行讨论分析。

2、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每半月业务学习一次。

3、提出信息管理申请报告。

五、效果评价

通过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安全隐患的预防管理,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供应室

篇11: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制度

1、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清洗、消毒规范和流程并贯彻落实。

2、区域划分明确(污染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服务热情,按区着装,并严格遵守各区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

3、负责全院重复使用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工作。掌握无菌物品的周转、使用及保管,根据科室使用情况随时增减,厉行节约。

4、按照各科室需要配置各种物品,并根据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基数,供应室每日按计划定时送到使用科室,确保供应。

5、各科室如需特殊器材,应预先通知供应室,以便准备包装、灭菌。

6、严格无菌观念,严守操作规程,保证供应物品灭菌合格,如超过有效期、外观检查不合格或疑为污染,一律不得使用,需重新灭菌。

7、各种无菌物品要有明显灭菌标志,应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和打包人签名,并做到专架存放,专人保管。

8、所有的包布、治疗巾及孔巾必须清洁无损,做到一用一洗一更换。

9、器械的清洗、消毒及保养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完成。

10、定期按要求进行各项监测工作,完整记录结果并存档,必要时留存检验报告单。

11、每日定时下收下送,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按规定清洗、消毒,分区放置。

12、科室发现供应的无菌物品有错误或损坏时,应立即通知供应室及时纠正更换。

13、被脓血污染的物品,使用科室应清洗后更换。传染病人使用的器械物品,应经消毒溶液浸泡后更换。

14、各区域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每次1小时,有记录。无菌物品存放区每月做细菌培养1次,有记录。

15、定期到使用科室征求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16、对现有灭菌器应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并建立停电、停水、停汽、灭菌器故障等应急预案,以及意外事件的处置程序,完善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

17、每日下班前,必须彻底检查水、电、压力蒸汽、灭菌阀门和门窗关闭情况,以供应室确保安全。

二、消毒供应中心查对制度

1、回收污染物品时,要查对物品的品名、器械的种类、数量、质量、性能,盒、盖、物相符,有无破损。预处理情况,以及是不是特殊感染物品。并根据器械污染程度、类别分类清洗。

2、各类诊疗包包装前须经两人核对品名、器械的种类、数量、性能、质量,包装时,要再次查对查对物品名称、数量、质量、清洁度、干燥度以及是否放有化学指示卡。拆卸的器械要进行组装,合格后方可进行包装送消毒室灭菌。

3、灭菌前要查对包外是否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有无灭菌有效期和责任人的姓名或工号;灭菌时要查对温度、压力和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灭菌后要查对五点监测是否达到标准、化学指示胶带的变色情况以及有无湿包。

4、发放无菌物品时,应认真核对发放单上登记的科别、物品名称、灭菌有效期以及所发物品的数量。

5、植入物及植入性器械,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三、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布局合理,分区明确。周围环境无污染源,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应做到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污染物品与无菌物品分开;未灭菌物品与灭菌物品分开。

2、凡有脓血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由使用科室消毒清洗后方可更换;凡传染患者用过的物品必须经高效消毒剂消毒后,方可和供应室对换。否则供应室可拒绝回收,避免交叉感染。

3、压力蒸气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使用。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污染物品密闭性回收,无菌物品密封性发放,当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

4、严格做好灭菌效果监测,灭菌锅内应设五点化学指示卡监测,灭菌物品每包内放置化学卡监测,包外有CM胶带监测,预真空压力灭菌容器还应每日进行B—D试验监测,每周做生物监测一次。以上监测结果均要有记录。

5、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严格执行无菌物品发放制度,认真检查无菌包的质量及名称、有效期。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如有散包、湿包、落地包均不能发出,须重新进行灭菌。

6、清洁区内的台面和地面每日清洁擦拭,污染区的台面和地面每日清洁消毒。各工作区的拖布要有明显标识,专室专用,严格区分。

7、各工作区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时间不少于1小时。

8、消毒液每日更换,现用现配,并对消毒液的浓度进行监测并登记;每月对工作间的空气、台面、工作人员的手以及无菌物品进行细菌培养,菌落数不得超标,有记录

9、各工作区人员相对固定,按区着装,不能佩戴首饰,不能留长指甲和涂指甲油。出入各工作区时必须要洗手换鞋方可进入,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无菌观念。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严格执行。进入工作区之前和离开工作区之后,必须洗手;接触清洁物品和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必须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进入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之前,必须洗手;戴手套之前、脱手套之后必须洗手;下收下送前后必须洗手;进行各种包装前后均要洗手;如工作中被污染时,随时洗手。

四、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制度

1、专人管理,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时要换鞋。

2、保持环境清洁,每日空气消毒2次,有记录。

3、物品放置应固定位置,设置标识。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

4、物品存放架应距地面高度20㎝~25㎝,离墙5㎝~10㎝,距天花板50㎝。

5、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干燥、包装后专架存放。

6、无菌物品摆放有序。发放时,要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7、发放无菌物品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不得发放过期、潮湿、破损包,外借物品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8、做好物品的清点和交接班工作,发放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

9、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有记录。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cfu/㎡

五、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工作制度

1、衣帽整洁,戴口罩,回收、清洗物品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系防水围裙,不能穿拖鞋。

2、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换气,每日工作前后用500㎎/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桌面、地面,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有记录。

3、对回收的各类物品分类浸泡消毒。

4、每次使用消毒液前,测试含氯消毒液浓度,并记录。

5、包布一用一洗,特殊包布要消毒。

6、室内物品摆放有序,定位管理,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7、对特殊感染及传染病使用过的器械,必须严格按特殊感染消毒处理。

六、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制度

1、所属人员衣帽整洁,禁戴手饰及穿拖鞋。

2、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有记录。

3、室内物品放置有序,工作前后洗手、清洁擦拭桌面、地面,定期消毒,并做好记录。

4、打包前按卡片认真核对,检查各类器械性能完好,包布洁净、无破损,无焦化。十字包扎,并注明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期,工作责任代号。

5、各种诊疗包需经两人查对后方可进行灭菌。

6、复消的各种诊疗包,要重新处理后再包装灭菌。

7、每日做好登记,统计工作。

8、消毒室专人管理,消毒员负责全院医疗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消毒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9、消毒期间,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坚守工作岗位。

10、定期监测灭菌锅的使用效能,确保使用安全,物品灭菌合格率为100%。

11、“已灭菌”、“未灭菌”物品有明显标记,分开放置。

12、认真作好灭菌效果监测,有记录。

13、定期进行灭菌锅的保养及室内卫生清洁工作,14、对“待消包”严格执行规范检查工作,做到送取包有登记。

七、消毒供应中心清洁卫生制度

1、供应室是医院内污染医疗器具的集散处,在完成日常工作后,务必坚持室内消毒制度。

2、根据各房间的工作性质与房间大小不同的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方法,确定消毒时间,同时要适时做消毒效果监测。

3、无菌物品存放区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室内及无菌物品储存架要洁净无尘,每天用250—500㎎/L含氯消毒液做地面消毒,空气净化1小时。定期做空气培养,并保留化验单。

4、污染区内的洗涤池,工作完毕将池内外洗刷干净,清理滤水口杂物,并消毒。

5、各房间每天要进行清洁卫生,每日工作开始和结束,各班次整理单元环境卫生,空气净化消毒1小时,必要时增加使用及次数,必要时增加使用时间及次数,每周进行一次全室大扫除。

八、消毒供应中心下收下送制度

1、根据各科室需要,每日专人专车去各科室下送无菌物品及回收污染物品,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服务热情。

2、发放与回收物品要做到:数目清楚,质地完好,若有数量短缺,质量有损,及当面分清责任,事后妥善处理。

3、在下收下送过程中,发现被脓血污染的物品时,应通知科室清洗后更换;传染病人使用的器械物品,应经消毒溶液浸泡后,标明记号,再交于供应室单独处理。

4、在下收下送过程中供应室与医疗科室发生争执时,由双方护士长本着相互尊重、互谅互让的原则适时稳妥处理。

九、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监测制度

(一)压力蒸汽灭菌

1、工艺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锅号、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每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带。

3、B-D试验:每日第一锅空锅进行.4、生物监测:每周进行一次.(二)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每次进行监测并登记。

(三)消毒质量: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度抽样3-5件进行监测。

(四)无菌物品:每月定期抽查至少一件无菌物品进行灭菌质量监测,必要时随时抽查。

(五)每月对全自动及半自动清洗机的清洗消毒效果进行一次监测,并有记录。

(六)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联系进行3次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及特殊灭菌方式也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十、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管理制度

1.外来器械由专人负责。

2.供应室专管护士与厂家校对新产品;并做好登记。3.对外来器械要认真进行清洗,打包。

4.对外来植入器械进行灭菌时,同时要做生物监测,监测合格后方可发包。

十一、消毒供应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制度

1、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照《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进行综合性质量检查。

2、检查小组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落实并完善。并按制定的标准实施质量检查,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作为持续质量改进的重点。

3、针对消毒隔离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使消毒隔离制度落到实处。

4、对医院和上级部门在各项检查中找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分析和整改,并将改进措施和处理情况上报主管部门。

5、科室人员在下收下送过程中,向使用无菌物品的科室,收集质量反馈意见,报护士长或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及时解决或协调相关问题,并向相关科室通报反馈意见的处理结果,并做好记录。

6、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优化工作流程,提出质量持续改进意见,更好的保证消毒供应工作的质量,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防范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十二、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质量管理追溯、召回制度

1、消毒供应中心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

2、物理监测法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3、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无菌物品方可发放。灭菌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原因生物监测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能使用。

十三、消毒供应中心交接班制度

1、值班人员接班时应严格进行物品交接手续,接班时发现问题有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发现的问题有接班者负责。

2、无菌物品固定一定基数,标记清楚,定期检查无菌物品有无过期、霉变等现象,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无菌物品的供应。

3、清点回收物品的品名、数量、质量,并进行登记。外借物品必须办理借物登记手续。

4、检查各工作室的常备设施性能是否良好,发现问题及时向护士长报告。

十四、消毒供应中心消毒药械、设备仪器管理制度

1、使用的清洗消毒设备及灭菌设备,应具有省级以上的卫生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省级以上的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等合格证件。

2、购进的清洗剂、润滑剂、除锈剂等,必须查验登记物品名称、配置浓度、有效期、数量等,使用时明确规定使用范围、使用方法、更换时间、注意事项,了解影响洗涤效果的因素,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购进的消毒灭菌监测产品,例如化学指示卡、化学指示胶带、B—D图纸等要查验有效期,应存放在环境干燥、温度适宜的地方。严格掌握监测产品的监测目的、监测方法、结果判定和注意事项。

4、清洗设备管理措施:(1)清洗机运行时间要符合设备说明所提供的参数;(2)观察清洗机的供水量、水流情况,是否存在管道滴漏现象;(3)排水要通畅;(4)检查处理后的物品清洁及干燥状况,是否达到消毒效果,每月抽样监测一次,保留监测结果。

5、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措施:(1)对新购进的灭菌设备要进行灭菌运转测试,连续测试3次,合格后才能正式进行物品的灭菌;(2)灭菌设备灭菌运转测试应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B—D法、包内、包外监测法)、生物监测。各项监测的操作方法要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要求;(3)应观察灭菌后物品的包装状况、是否干燥、包装是否有污渍和变色现象,以此判断蒸汽和管道清洁情况。

6、大型、贵重仪器必须有专人管理,账目登记。各仪器应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和日常保养措施,并严格执行。

7、每日上班前后应对仪器进行清洁和保养。每周对所负责的仪器进行检查,并登记。仪器出现故障,应立即通知设备科进行维修。

8、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压力表每半年检测校验一次;安全阀每一年检测校验一次,并记录。

9、新设备启用前及旧设备维修后必须有灭菌效能鉴定记录,合格后方可使用。

十五、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职业安全管理

1、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2、配制消毒液和清洗剂时应带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镜,防止损伤皮肤、眼睛。

3、在手工清洗污染物品时,应戴手套、帽子、口罩、防水围裙,防止污水污染及热水烫伤。皮肤损伤时要带双层手套,锐利器械轻拿轻放,防止刺伤。

4、所戴工作帽要将头发全部遮住,工作服被血液和体液或自身汗水浸湿后应立即更换。

5、消毒员卸载灭菌物品时,应戴防护手套防止烫伤。

6、紫外线消毒期间禁止人员进入工作间。

7、超声波清洗机工作期间,工作人员离开工作间,防止噪声污染。

8、工作环境中一旦沾染感染污物后,应立即清理和消毒。采用封闭方式运送污染物品,防止污染扩散。

(二)锐器伤的处理方法

1、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它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挤压受伤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2、75%的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3、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护理部},并报院感办备案。并按规定程序进行治疗、预防和随访。

十六、消毒供应中心征求临床科室意见反馈及落实制度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护士长应经常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临床科室,对所供应的无菌物品的数量、质量、合格率和周转情况、以及所属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等,进行认真细致的了解,并向各科室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1、了解所供应的各类 物品的数量能否满足工作需要,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增减,保证周转,履行节约。

2、了解所供应的各类无菌物品的质量,保证灭菌合格率达标。

3、了解各科室对所提供的下收下送服务是否满意,能否做到电话下送。

4、了解节假日的工作情况,对临床所需能否做到和平时一样准时送达,确保供应。

5、了解所属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能否做到微笑服务,并定期向各科室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征求意见,促进工作。

6、对使用科室随时提出的建议或意见,根据其合理性,及时进行反馈和沟通。

7、对临床科室的提出的建议或意见,每月归纳总结一次,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8、根据医院发展所需,需添加新业务及新技术时,及时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以便改进工作。

十七、消毒供应中心安全理制度

1、护理部的领导下,成立科室安全质控小组。

2、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法制法规、消防知识及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3、消防设备有专人定期检查和管理,并保证其性能的完好性。

4、加强对各工作室的安全检查,每日下班前,应仔细检查各工作室水电设施及其它安全设施,做到防火、防盗、防水、防爆。

5、做好节假日前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6、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常规器械灭菌合格率100%,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十八、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制度

1、为了提高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岗位能力,规范工作流程,将定期或不定期对所属护理人员进 行岗位培训,并制定的相关培训计划。

2、培训计划必须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体现本室工作的特点。

3、根据专业进展,开展培训,更新知识。

4、对新调入科室的护士进行上岗前培训,使其尽快熟悉专业特点,熟练掌握工作流程。

5、对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如消毒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安全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质量和安全意识。

6、组织全体人员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培训。

十九、消毒供应中心物品丢失赔偿制度

1、因工作不负责任,违反操作规程,致使医院财产损失,根据情节轻重,本人一贯表现,给予批评教育、处分或酌情赔偿。

2、贵重仪器因责任心不强无故损害者,按10%价格赔偿。

3、操作时不认真、粗心大意损坏物品者按10%价格赔偿。

4、收发时工作不认真、粗心大意,收发物品数目不清,致使物品丢失者,按50%价格赔偿。

二十、消毒供应中心灭菌物品质量监控制度

(一)污染物品回收质量监控

1、制定污染物品回收制度,明确不同种类污染物品的操作规范。

2、下收人员相对固定,使用密封性能好的、不易刺破的容器盛装污染物品,避免渗漏;使用专用封闭车,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处理。

3、不在诊疗场所清点污染物品,特殊感染物品用双层包布包装后回收,并做好标记。

4、凡有脓血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由使用科室初步处理后方可更换;凡传染患者用过的物品必须经高效消毒剂消毒后,方可和供应室对换。

5、临床医护人员将用后的刀片、缝针等取下置于锐器盒内;对下收人员加强自身防护知识教育 ;回收污染物品时要带手套,推车是要摘掉手套;用器械处理未取下的刀片等锐器,避免直接用手操作;建立针刺伤登记报告制度,发生针刺伤后按流程及时处理并随访。

6、建立回收物品登记本,回收人员要注意检查器械的数量、质量及清洁处理的情况,并登记签名,明确责任。

7、在污染区固定的位置进行污染物品分类操作,工作完毕后使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8、精密贵重器械单独放置在容器中运送,防止损坏。

(二)污染物品清洗、消毒质量监控

1、非感染症病人使用后的器械,可利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运用含酶清洗剂按清洗消毒程序进行清洗去污。

2、特殊感染病人使用后的器械应按照感染类器械器械清洗消毒措施进行处理:(1)朊毒体污染的器械、器具应先浸泡于1 mol/L氢氧化钠溶液 内作用60 min,再按照本规范常规流程进行处理;(2)气性坏疽污染的器械、器具应先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000mg/L~2000mg/L浸泡30min~45min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 mg/L~10000mg/L浸泡至少60min后,再按照常规流程进行处理。(3)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的处理方法应符合国家当时发布的规定要求。(4)感染类器械要单独运送,器械盛器要有明显的标志,不得混用,使用后要立即清洗消毒或焚毁。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应每次更换。并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3、不耐高温的器械不能置于清洗机内清洗,需手工清洗,避免器械损坏;某些不常见的特特殊器械请使用者标明清洗灭菌要求。

4、根据物品材质、结构不同选择适宜的清洗方法:普通不锈钢器械可以使用全自动清洗机按程序清洗,管腔类、腔镜器械需要手工清洗;确保清洗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5、对经过含酶清洗剂的器械,用软化水进行次漂洗,去除清洗剂。

6、用物理的方法对器械进行消毒、干燥,管腔类器械可用95%或高压气枪来干燥处理。

7、污染物品回收车或容器,每次用后以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三)器械包装、检查、维护质量监控

1、包装前要目测检查器械的清洗质量,保证各种器械光亮、干燥,没有污渍和锈迹。

2、包装前检查器械性能是否良好,要求器械无锈,关节灵活,刀剪锐利,穿刺针头锐利无钩,针芯与针套配套,螺丝无松动。橡胶导管通畅无粘连。

3、包装前检查包布、治疗巾及器械的洁净度,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布类包装要保持一用一洗。要求包布、治疗巾清洁、干燥、无破损、无异味;

4、将各种器械按要求组合包装,尖锐器械要有防护措施,避免刺破无菌包或损坏器械。

5、多种器械组合包装时,固定摆放位置和顺序,以方便临床使用。

6、包装前须经2人查对无误后方可包装,包内物品按先用后放、后用先放的原则放置。

7、每包内必须放置化学指示卡〔变色的一面避免与金属器械直接接触〕,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带,并注明包装者、查对者的工号、灭菌有效期。包装材料选择正确。

(四)灭菌过程质量监控

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上岗培训,持证上岗,无证人员禁止操作。

2、每日灭菌前检查灭菌柜门、锁扣、蒸汽调节阀等是否处于完好状态。做BD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3、根据灭菌物品类别,选择适当的灭菌方式。灭菌包的体积和质量符合规范要求(灭菌包体积不大于30×30×50cm,重量金属不大于7㎏,敷料不大于5㎏)。治疗包竖放于消毒筐内,每包之间留有10mm间隙,便于蒸汽穿透。

4、尽量将同类材质的物品装载一起进行灭菌,如必须同时灭菌时,纺织品应放在上层,金属类物品放在下层;较大的包放在上层,小包放在下层,而且装载的物品不能接触灭菌器内壁,以防出现湿包。

5、纸塑材料包装的物品,应竖放于消毒筐内或架子上。塑料面朝上或朝下都会产生水分的滞留。

6、经常清理排气口,去除毛絮等杂物。保持灭菌柜清洁,排气管道通畅。

7、防止超热现象。超过临界温度2℃时蒸汽不易凝结,穿透力减低,影响灭菌质量。灭菌时注意观察饱和蒸汽压力下的温度。

8、预真空和脉动真空灭菌器物品装载量最多不得超过90%;同时为防止小装量效应,最少不得少于柜室的10%。

9、注意检查设备管线有无漏气、漏水。每天工作结束后要关闭蒸汽、电源、水源阀门。每半年对灭菌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一次。

10、工作期间,操作人员应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五)无菌物品储存质量监控

1、无菌物品存放区储存的物品必须经过灭菌处理。接触无菌物品时要洗手或手消毒。

2、严格检查无菌包的质量:包装是否完整、启闭孔是否关闭、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是否合格、是否湿包、灭菌有效期是否正确,以上条件缺一不可。

3、将验证合格的无菌物品按类别及日期存放在物品架上。物品摆放有序,先进先出,有计划发放,无过期物品。

4、无菌包掉落地上视为污染物品。下送余下的物品视为污染物品不可再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储存。

5、无菌物品固定基数准确,登记及时准确。数目不符时及时查找。

6、无菌物品存放区环境清洁整齐,阴凉、干燥、通风良好,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60%。空气、物品表面及工作人员手细菌含量符合规范要求。

7、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干燥、包装后专架存放,标识清楚。

(六)无菌物品发放质量监控

1、运送无菌物品的车或容器等工具,必须经过清洗或消毒处理。

2、无菌物品下送时,必须装放于密封下送车或容器及袋内进行。

3、发送无菌物品和回收污染物品的人员和工作要分开进行。

4、记录发送无菌物品的日期、科室、物品名称、数量、收物人、发送人等信息。

5、遵守约定时间,及时下送。做好双休日、节假日的下送工作。如需电话下送,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

上一篇:救助管理站规章制度下一篇:广告创意考试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