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认识教学设计理念

2024-07-23

长方体认识教学设计理念(共9篇)

篇1:长方体认识教学设计理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理念: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人的创造源于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体验者,才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适宜、愉悦的探究学习环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让学生的灵感源源不断,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探究既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中,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探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内容步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3、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构建。本课中,在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后,提出了“你还有哪些发现?”,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热情,完全进入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状态,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对象分析: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之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它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感受,本课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深入地学习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因此,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了解它的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本节课上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中抽象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以及长、宽、高的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不断积累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让学生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使学生丰富了感知,形成概念,同时极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引导发散思维,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后,又提出“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知道只需要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以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的润滑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一些现象,比如:学生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短关系”时出现迷茫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时不断参与和收集学生活动情况,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补充。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应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篇2:长方体认识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3至15页 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课程标准》认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的亲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再现生活知识的原型,可以使其充分体验和自主探索知识,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前一学段直接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的,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分析:

生已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的核心目标,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要注重让在学生亲历经验,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与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触摸、测量中,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活动对形体的特征和关系的进行研究,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逐步发现、概括长方体的特征。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个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特点,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亲历小组活动,培养其合作意识和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能运用其特征解决简单问题。教学资源: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白纸、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昨天通知大家每人准备2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同桌两个人互相看看,你的同桌准备的是长方体吗?

学生互相检查,反馈。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有可能回答:6个面、12条棱、8个定点;面、棱、顶点;有长方形的面……

师:看来大家对长方体有一定的了解,从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主要是根据面、棱、顶点来判断的。

面是指长方体中平平的部分。什么叫棱?生用自己的话说。

师规范语言:你观察的很仔细!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课件演示)什么叫做顶点?生用自己的话说。

师再规范语言:三条棱的交点就叫做顶点。(课件出示)

师:刚才有人说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是这样么?请你亲自摸一摸、数一数!

学生动手体验,初步感知。师:谁来说说?

指名1人到前面边说边演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师:大家同意么?

师:看来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二、小组探究,探究长方体、正方体面、棱的特征

(一)小组探究,探究长方体面、棱的特征。

师:看!我手中的这个立体图形,它也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这么说它一定是长方体!生观察,提出异议。

师:大家说的真有道理!看来我们对长方体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深入、全面的认识长方体!(出示课题)

师:下面咱们就以4人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你可以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的方法,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老师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各小组用简洁的语言记录本小组的发现。(2)、汇报时小组可以派2名学生来说,不仅要说明你们的发现,还要简洁说说你们是用什么办法发现的。

(3)、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有不同观点的可以补充!师:各组基本完成活动,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面的探究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对于长方体的6个面你们有哪些新发现? 学生汇报: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证明方法:剪下一个面和对面比较;量出长和宽相等;描下一个面与另一个面比较。师:还有没有其它情况?

生补充:有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它4个面是面积一样的长方形。师:谁来全面说说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生根据刚才的汇报回答。

2、棱的探究

师:对于长方体的棱你们有哪些新发现? 生: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证明:测量方法、推导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师:有补充么?

生: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共分3组。师:到前面来具体说说。学生演示。(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移到学生有序的数,这样不容易遗漏。)

师:你们组观察的真细致!还有哪些组有同样的发现? 师: 除了面和棱还缺少什么?(顶点)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大家对长方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现在同桌两个人互相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师:谁来说一说?

学生小结。

3、认识长、宽、高探究

谈话:从一个角度看你桌子上的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各面)所以,(课件演示)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演示)

师:再次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我们把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师边说边演示)谁来找找长、宽、高?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学生来找长、宽、高。师:大家都很聪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臵的不同而改变的,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分别叫做长、宽、高师:现在同桌两个人选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上,互相介绍一下长、宽、高。

(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老师手中的物体是长方体吗?(不是它是正方体)师:你知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出示表格)

师: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

三、实践运用 巩固新知

1、在长方体的纸盒上你能够找到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在图上你能找到长方体的长、宽、高吗?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课件出示)

2、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师:只这两个不一样大小的两个长方体,它们大小相同吗?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长、宽、高不同)看来长、宽、高对长方体很重要,他决定着长方体的大小。

3、制作一个(如图课件出示)的长方体灯笼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长的木条?(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4、选择哪些几号的灯笼纸做面?(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四、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小结。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符号来结束今天的这节课,你想用一个什么符号?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相对”、“相交”的位臵关系

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

掌)。

2.研究鼓掌动作。①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②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③那么鼓

掌时,两只手的位臵应该做到掌心相对。(板书:“相对”)④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⑤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两只手互相交*,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板书:“相交”)

3.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臵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二)、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让学生初步观察,并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大体上是长方体。

3.让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如药盒等),边小组讨论长方体是怎样组成的。学生不难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三)、研究面、棱、顶点中的各种关系

1.教师指导。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两种位臵关系----相对和相交,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深入观察,看一看长方体中,面与面、棱与棱之间有没有相对或相交的关系。

2.学生观察、讨论,并在教师指导下得出了结论: ①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面与面相交就形成棱; ④棱与棱相交就形成顶点。

四、具体研究长方体 研究长方体中6个面的形状及长、宽、高的确定(略)。

(四)、指导看书与课堂练习

1.看书、质疑。

2.同学们彼此交换各自的学具,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的特征。

3.教师逐步画出长方体透视图(如图)边画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

4.教师出示一个非长方体教具(如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长方体,并要求从不同角度说明理由。最后由学生提出办法把它“改造”成一个长方体。

(五)、课堂小结

五自我问答: 通过这节课是想说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可以自己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学会学习的方法。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条件。在分析教材时我们发现,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臵关系。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我们的确费了不少脑筋,最终还是跳出了数学,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找到了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不仅能尽快接触教学内容,而且一下子就接触到了教学内容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昨天通知大家每人准备2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同桌两个人互相看看,你的同桌准备的是长方体么?

学生互相检查,反馈。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有可能回答:6个面、12条棱、8个定点;面、棱、顶点;有长方形的面…… 师:看来大家对长方体有一定的了解,从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主要是根据面、棱、顶点来判断的。

面是指长方体中平平的部分,什么叫棱? 生用自己的话说。

师规范语言:你观察的很仔细!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生用自己的话说。

师再规范语言:三条棱的交点就叫做顶点。

师:刚才有人说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是这样么?请你亲自摸一摸、数一数!

学生动手体验,初步感知。师:谁来说说?

指名1人到前面边说边演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师:大家同意么? 生反馈。

师:看来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二、小组探究

师:看!我手中的这个立体图形,它也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这么说它一定是长方体!

生观察,提出异议。

1、提出小组活动要求:

师:大家说的真有道理!看来我们对长方体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深入、全面的认识长方体!(出示课题)

下面咱们就以4人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先一起来看看小组活动要求: 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师:由1号组长带领组员开始活动。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师:各组基本完成活动,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1 汇报的小组可以派2名学生来说,不仅要说明你们的发现,还要简洁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有不同观点的可以补充!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对于长方体的6个面你们有哪些新发现? 学生汇报: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证明:剪下一个面和对面比较

量出长和宽相等

描下一个面与另一个面比较 师:有补充么?

生补充:有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他4个面是面积一样的长方形 师:谁来全面说说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 生根据刚才的汇报回答。

师:对于长方体的棱你们有哪些新发现? 生: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证明:测量、推导。师:有补充么?

生: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共分3组。师:到前面来具体说说。学生演示。

师:你们组观察的真细致!还有哪些组有同样的发现? 学生反馈。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大家对长方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现在同桌两个人互相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学生小结。

三、认识长、宽、高

师:再次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我们把从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师边说边演示)

谁来找找长、宽、高? 指名1人回答。现在谁来说说?

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学生来找长、宽、高。

师:大家都很聪明,长方体的长、宽、高湿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臵的不同而改变的,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分别叫做长、宽、高。

现在同桌两个人选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上,互相介绍一下长、宽、高。学生交流。

1、制作一个如图的长方体灯笼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长的木条?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2、选择哪些几号的灯笼纸做面?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四、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符号来结束今天的这节课,你想用一个什么符号?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资源:教具:长方体模型、课件

学具: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白纸、尺子、剪刀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棱 顶点 6个 12条 8个、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习题设计 拓展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在生活中还有一种很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课下像今天课上一样请你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然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六、教师反思:

在《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较注重让在学生亲历经验,让学生在观察、触摸、测量中,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活动对形体的特征和关系的进行研究,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逐步发现、概括长方体的特征。为此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探索活动一:从同学互相判断所带的形体是否是长方体入手,反馈学生对长方体的了解,从而引出面、棱、顶点的概念与个数。有个别学生简单的认为长方体就是有6个面、12条和8个顶点这些特征,故而引出一个特殊的形体,满足上述特征却不是长方体,让学生判断说明。

探索活动二:学生在上个环节中通过对比知道,长方体在面、棱等方面还有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在小组长的探索下,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验证新的结论。

探索活动三:在汇报交流的活动中,各组汇报结论并进行简单的验证,是学生对发现的长方体特征进行反思与整理的过程。

在这些探索活动中,学生自己能探索发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教学环节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的思维与方法。

七、点评

这是一节几何课的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基本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在设计上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从生活原型中经历观察、验证等过程深入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与问题情境并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首先是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三个要素的概念及其个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一系列的看、摸、数、量、比等活动获取知识,进一步探索面、棱的特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的结合,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教学中,不停改变立体图形的摆放位臵,充分让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能够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自主探索,发展学习。

四、教学活动(一)基础训练 复习导入:

1、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图)

2、把这些图形分类(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占一定的空间位臵。

3、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

4、对于长方体你有哪些知识是已经知道的?(拿盒子边看边说)

5、每人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的物体。

这些大小不一的物体都是长方体,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出课题)

(二)新知学习

1、利用你准备的工具从长方体的顶点、面、棱中选一个内容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填写在表格中。(2人或4人合作都行)

2、学生汇报、(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归纳、教师把表格内容一一完整。

3、从顶点引入认识长、宽、高(相交于顶点的三条棱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正方体的所有棱长度相等,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的长、宽、高是相对而言的,底面较长的一条是长、较短的一条是宽、垂直于底面的棱是高。

【小结】(学生)教师结合演示

(三)巩固练习

1、学生找长、宽、高(示范汇报)(4条长、4条宽、4条高 2、测量牛奶盒的长宽高并填在表中。(汇报数据并检查准确率)

测量其它的物件的长、宽、高(课室内的)3、做练习纸上的练习题。

4、计算长方体各面和面积(15页第2题、第4题)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2)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有()个面是正方形。

2、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凡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都是长方体。…()(2)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相等。………………………… …()

3、解答下面各题: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2分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

篇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生活中有各种形状的物体,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8页, 看到了哪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三种物体。

学生回答后, 教师用多媒体闪动上述物体的长方体轮廓, 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 让学生在脑海里对长方体形成表象。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中引入长方体的物体, 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二、利用实物, 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 (摸着长方体的面) :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作长方体的面, 请同学们拿出你带来的小长方体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指长方体的棱) 叫作长方体的棱, 先用手摸摸长方体的每条棱, 再用彩笔在自己的长方体物体上画出长方体的每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大家找一找, 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顶点。

教师一边说一边在长方体图形上分别标上“面”、“棱”、“顶点”, 并让学生说说在摸面、棱、顶点时的手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 有利于他们对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认识。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 观察、交流。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 那么长方体究竟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呢?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按照下面表格中的顺序认真进行观察,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2) 汇报、展示。

(1) 师: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指名汇报, 师生评判。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复述并板书:“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还要注意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特殊情况说明。

师: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 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做适当的点评, 如果用课件, 可以动态演示两个相对的面移动后可重叠来说明完全相同。)

(2)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是怎样知道的? (明白哪些是相对的棱,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先独立思考, 再同桌交流后教师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将三组不同方向的棱涂成不同的颜色, 并板书:棱三组4+4+4=12或4×3=12。再把“12”、“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填入表中。

(3) 师: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生回答师小结:

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你还能找出其他特点吗?

设计意图:把长方体的具体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 培养空间观念, 构建新知。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 师: (出示长方体框架) 要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 该怎么办?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引导, 要让学生明白实际上就是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

(2) 师:请同学们拿出细木条 (芦苇秆) 和橡皮泥, 小组合作共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大小自己决定, 边制作边思考“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得最好。

教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小组做适当提示: (1) 长方体的12条棱是一样长吗?可以分成几组? (2) 观察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3条棱有什么不同? (3) 相互平行的棱有什么特点?

展示学生作品后小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接着在长方体上标出长、宽、高, 并用彩笔标出其中的一组)

师:请同学们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想一想长方体的长、宽、高与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 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观察、思考, 进一步比较直观地抽象概括, 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把长方体先横放, 再竖放、侧放, 根据你摆放的不同情况, 分别指出它的长、宽、高。 (如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位置变换的观察, 既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什么叫作长、宽、高,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强化巩固, 整理延伸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巾盒, 并在盒子的6个面上分别标明前、后、左、右、上、下, 先观察它的上面是什么形状, 量一量长和宽各是多少, 哪个面和它相同, 再对前面、右面进行观察, 分别说出它们的形状、量量长和宽, 说出与它相同的面, 并把完全相同的面涂成同样的颜色。

课外延伸: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 其实长方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几件长方体的物体或包装箱, 选其中一件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然后再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篇4:长方体认识教学设计理念

①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③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学生列举已学的平面图形及名称)

师:这些都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我们认识了。(出示粉笔盒、易拉罐、魔方、皮球、台灯罩等实物)大家看看,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你以前认识过,它们叫什么名称?(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是立体图形)除了这些立体图形,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种形状的物体,因为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首先呈现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等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老师现在所指的部分就是长方体的面,请同学们在你的长方体上找到它的面;接着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顶点,用食指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也请同学们找到后用手摸一下;最后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棱,请同学们也摸一摸。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同学指出面、棱、顶点,另一个同学说出名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教学例一:同学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这三个方面继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并将结果填写在表格内。(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找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样数的?想一想怎么数才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集体汇报。

总结归纳长方体的特征,填写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以上几方面观察一个长方体实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用量一量、数一数等数学方法自主学习,在充分思考查找的基础上,同桌交流。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在反馈知识点的同时反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对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地探究长方体的棱。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识长、宽、高

教学例二: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观察这个长方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组?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他们的长度相等吗?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后,全班反馈: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可以分成三组,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2.揭示概念,说明相对性

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长方体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的,随着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对应的棱也就不同了,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引导通过不同的摆放情况,说出相应的长、宽、高)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长方体实物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通过课件,出示墨水盒、牙膏盒、粉笔盒的实物图,然后,去掉它们的实物表层,留下它们的轮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画下来的长方体只用实线画出能看到的三个面,另三个面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同学们,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已经探究完毕了。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正方体,同桌之间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参照长方体特征的探究步骤,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全班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板书。

我们共同探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觉得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幅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图1):

图1

三、巩固新知

①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②完成29页“做一做”和30页的“做一做”。小组内完成,全班反馈时展示学生的作品。

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个顶点和( )条棱。

④长方体每个面都是( )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相对的棱长度( )。

⑤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已知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将生活和教学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5: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过去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也是学生深入研究长方体的开始。长方体是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初步形成,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的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教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生通过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理解如何求长方体的总棱长,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打下基础。[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4页,“认一认”“说一说”及“试一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掌握求长方体总棱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感知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会求长方体的总棱长。

3、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

3、(板书课题)

4、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图片)

师:把你带来的长方体物品展示给大家吧!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长方体的面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2)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1)用手摸一摸(2)指导学生观察: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4、师: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长 方 体 面 棱 顶点

个数 形状 大小 条数 长度 个数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长 方 体 面 棱 顶点

个数 形状 大小 条数 长度 个数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 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总棱长=(长+宽+高)×4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计算自己做的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计算它们的总棱长。

3、完成“练一练” 第2、3题。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8条棱和12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都相等。()

(3)在长方体中,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4)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是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空间观念的积累-----动手操作

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并展示自己动手做的长方体纸盒。

二、空间观念的形成------多向思维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姓名:马莉 访问链接: 省份:陕西省

通讯地址: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丁家中心校 邮编:713600 联系电话:***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篇6:《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平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复习导入新课:(课前准备)

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

2、说明:以前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平面图形。

3、教师:我这里有一些实物,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开关吗?

(屏幕出示常见的物体。如:木箱子、纸箱等。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小结:现在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二、尝试探究:

1、让学生尝试举例:

①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立体图形,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②看一看:同学观察屏幕上的实物,哪个是长方体? ③同学们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分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面的大小呢?

②课件演示。③分组汇报。④教师板演。(6个面,且对面完全相同。)

3、认识长方体的棱:

①屏幕演示:棱——两个面相交的边。

②摸一摸:拿起自己的长方体实物,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③数一数,量一量:长方体有几条棱?然后量一量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小结:(12条棱,相对的棱长相等。)

4、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①屏幕演示:三条棱相交的点。

②摸一摸,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个顶点? ③教师小结:(8个点。)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屏幕出示:长、宽、高

篇7: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物和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通过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现代数学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集体协作、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二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活动框架一个.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形状的纸盒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屏幕出示下面的一组图形:

师:说出这些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屏幕上显现:平面图形)

再用课件演示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程:用4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逐一围成一个长方体,并将长方体旋转一周.

师(指着长方体问):这还是长方形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长方体.

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学具,使学生感觉它的面很平.再用两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平平的)再将它放置桌上,让学生观察.

师:因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或图形就是立体图形.(屏幕上同时出现若干种立体图形,或在讲台上摆出各种实物图形,请同学们指出在这里哪些图形是长方体.)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二、新知探究

1.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①面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看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边说边用电脑将围成的长方体图形展开(或将长方体实物模型展开.)

生:长方体是由面围成的.(板书:面)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并用手摸长方体的面.):这就是长方体的面,请你们拿起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

学生摸完后问,你有什么感觉?(平平的)

②棱的认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处,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③顶点的认识.

师:再继续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处,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通过用手触摸、用眼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观察长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的顶点.)

(2)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分两个层次探究,难点分散,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①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要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探究.请同学们拿着长方体,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按照方位进行有序地数.

生:长方体有6个面(板书:6个)

问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讨论)

通过讨论观察交流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好,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请看屏幕.

(课件演示:上下、左右、前后面运行重叠画面)

注:没有多媒体的可用实物操作演示.用铁丝制作一个长方体活动框架,再用带磁性的贴面糊上六个面(用三种颜色涂六个面),演示时,将相对的面取下叠在一起.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相对的面相等)

②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观察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研究棱的特征.棱的特征要根据它的条数和长短去探究.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有序、而不重复、不遗漏地准确数出12条棱.(板书:12条)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概括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注:没有多媒体的可用实物演示操作,用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活动框架,一一拆开进行演示.(铁丝分别用三种颜色作色)

③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顶点的特征.

师:研究顶点,应从个数上来研究.

通过课件演示或实物操作得出长方体有8个顶点.(方法同上)(板书:8个)

④师生共同小结出长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现在你们讨论一下,如果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度,只要量出哪几条棱就可以?为什么?(启发学生只要量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那么你们知道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我们把它们分别叫做什么呢?

师(结合多媒体演示说明):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在立体图上分别标出长、宽、高)

练习: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练习后教师说明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21页中的做一做.

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远处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屏幕显示立体图.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P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3.小结: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的第1、3题.

2.补充练习:这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请你根据存在的数据,说出这个物体的上面是什么形状?并说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P

篇8:长方体认识教学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 认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体的认识过程, 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 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渗透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回忆以前我们都认识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我们都叫他们为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看老师手里的这个长方体, 你都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 体会感受面、棱、顶点的产生过程。从中发现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 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 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 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 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 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 在观察中感知虚线含义, 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 初步感知长正方体特征。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 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通过看一看, 数一数, 量一量, 想一想等方法, 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向全班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

(1) .对“相对”的理解; (2) .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 而不是2条。 (3) 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 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 老师很佩服, 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 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 四周压下痕迹, 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 用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 师生合作, 抽象概括。

师小结: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 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课件演示:二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 ;长方体有12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 ;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设计意图]这里我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 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 认识长、宽、高。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 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 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 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 练习。

(1)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2中自己选择材料, 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2) 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意图有三:1、检验自己对长方体的特征是否清楚, 对长方体特征的一个再认识。2、重点放在研究特殊的长方体上。特殊的长方体在学生认识上是一个难点, 学生在操作中对特殊的长方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我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材料, 巧妙地引出了正方体。通过对比, 进一步把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沟通联系, 加深理解。

(3) 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1) 出示下图, 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2) 出示一组长方体, 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3) 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 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 拓展新知

1、基本练习。

(1) 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 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 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 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 你们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习。

(1) 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 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 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 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 面积是多少? (单位: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以上这些有层次的练习, 巩固了特征, 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

篇9:“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一折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观察我们教室,你发现哪些东西比较多?(生答略)请观察一下,如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看看黑板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呢?

师: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手怕)那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魔方的这个面呢?(生答略)

师: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抽象出图形,建立表象。

师(指板贴的两张白纸)问:你能看出这两纸白纸分別是什么形状吗?(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师:那我们就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好吗?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3揭示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已经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师:通过刚才汇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认识了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它们画下来,抽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特征。

(1)学生从材料袋中拿出长方形纸,通过操作、实践、合作研究,自主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①布置研究任务。

A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你喜欢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B把找到的特征与组内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②分小组合作研究。

(2)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生汇报后,师介绍“对边”)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白纸演示):我们知道上下两条较长的边是一组相对的边,简称为“对边”。(板书:对边)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边演示,边描述自己的发现)

师:淮来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板书:对边相等)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提示):量角的大小,应用量角器,在这里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2研究正方形特征。

(1)根据长方形的具体特征,猜想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合作研究出长方形具有这些特征,那你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猜想一下正方形具有哪些特征?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操作验证。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4)指名完整说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师: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自学课本,认识长和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评析: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到全班交流,由点到面,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操作活动,应用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展示学到的本领,好吗?

活动(一):围一围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拼一拼

师: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

活动(三):折一折

1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2拿一张长方形纸,在它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活动(四):画一画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出每条边的长度。(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呢?

2实践活动。

(1)拼一拼。

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几种拼法?

(2)想一想,至少有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上一篇:科创学院社会实践总结下一篇:公司项目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