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木兰辞原文赏析

2024-07-18

《木兰诗》木兰辞原文赏析(精选9篇)

篇1:《木兰诗》木兰辞原文赏析

《木兰诗》木兰辞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又名《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保家卫国的热情、勇敢善良的品质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作品原文

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惟闻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通:帖;惊忙一作:惶火伴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现代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想什么,问姑娘在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想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可汗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呀: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作品拼音

详细参考

木兰诗(注释翻译赏析)

文言常识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鸣溅溅〔jiān〕金柝〔tuò〕阿姊〔zǐ〕霍霍〔huò〕可汗〔kè hán〕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文章修辞

木兰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重点导析

1.比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由于木兰诗出自北朝,而木兰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证出木兰并非汉人可能性极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领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领袖受汉文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子”这个称呼。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7.“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

③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9.“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伙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相关成语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解释: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造句: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磨刀霍霍】

解释:原意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造句:这路敌人磨刀霍霍,马上就要行动了。

篇2:《木兰诗》木兰辞原文赏析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篇3:《木兰诗》片段赏析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出征前这一段详细描写, 生动而又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出征前及出征过程中了木兰真实的、复杂的心境,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情有义, 有血有肉的, 替父从军, 为国尽忠的英雄兼常人的英雄木兰形象。

1. 结构作用———承上启下。

.整个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木兰讲代父从军的缘由。第三部分, 写从军后的战斗及凯旋归来。该段作为第二部分主要描写木兰从军前的细心周到的准备工作以及出征的途中的情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句式手法———重复对仗。

该段先用四个重复的排比句式描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东西南北, 每个市买一样东西看似荒诞不合理, 但恰恰烘托出出征前繁忙准备、精挑细选, 渲染了战争的气氛, 烘托出紧张的出征氛围。两个“不闻……但闻”也是重复句式, 含义更加丰富。对比中烘托木兰思家卫国的复杂心境。

3. 场景转换———动态画面。

“东、西、南、北市买东西”动态的场景描写木兰出征前准备工作;“旦———暮———旦———暮”、“家里———黄河边———黑山头”寥寥几个字就用一个动态的过程向我们展现了木兰离开家走向征途的时空变换, 变现木兰远征, 在远征, 离家越来越远的情形。动态画面, 形象生动。同时“黄河边———黑山头……”时间地点的不断变化, 也烘托出战事的紧急, 烘托木兰的从容奔赴前线的英勇形象。

4. 艺术手法———对比反衬。

爷娘唤女声与流水声、马鸣声, 一边是亲情, 一边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 一面是报国之情;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音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反映出木兰从征途中思家、卫国的复杂矛盾心境。然而, “不闻唤女声, 只闻流水声, 马鸣声。而木兰依然选择了后者, 选择了卫国, 越走离家越远, 勇敢地奔赴前方。两个“不闻”表现出木兰从军的坚定;两个“闻”则凸显出木兰在征途中所经受的磨练。“不闻”与“闻”形成鲜明的对比, 深刻表现木兰忠君报国的精神。此外两个“不闻……但闻……”看似并列, 实则递进, 既写木兰一步步走远, 也进步一深化木兰毅然决然的走向征途的无畏形象。

5. 人物刻画———真实生动。

其中, 全文的中心是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 但是该段爷娘唤女声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严酷的描写也侧面展现了一个常人的木兰、一个曾经时闺中女儿的木兰。作为一个女孩她有不同其他女孩的一点, 她可以英勇的代父从军, 但她仍有有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 也有对战争的惧怕。该段描写强化了她作为一个女孩的身份, 但是这段描写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 反而使故事更真实更加合情合理更加引人入胜。正是在对家的思念中, 对战争有着惧怕的前提下, 毅然决然的奔赴战争前线, 才更加体现出木兰的英勇无畏。

6. 环境描写———细腻。

黄河流水”写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燕山胡骑”写出社会环境中战事的急迫, 两句烘托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严酷。

7. 词语运用———双声叠韵, 反复咏叹。

篇4:《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地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

学生:大连红星海学校 七年级六班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

(屏幕显示,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巾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评:如此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导读部分,既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导读,也提醒学生要学会从导读中提炼概括信息。这里的四字词语是美的,余老师的巧妙提醒更美。

师:我们这个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

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就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á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这个音。好,一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

生:机杼(zhù)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 辔 (pèi)头 燕 (yān)山胡骑(jì) 朔 (shuò)气 金柝(tuò) 策勋(xūn) 赏赐(cì) 旧时裳(cháng) 溅溅(jiān) 啾啾(jiū) 霍霍(huò)

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

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

生:(体会读)

赏析:课进行到这里,每个环节的处理都是简洁而充满美感的,一种余映潮老师语文课独有的简洁美:从开课的直接导入,到导读的巧妙分析,从字词的简单处理,到老师的深情范读,无不营造一种简洁而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没有花哨的赘余,却深深地吸引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木兰诗》的美好境界。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么呢?

我发现了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唧唧复唧唧”,读。

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师:这一段的段意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生:(做笔记)

师:好了,第二段开始了,“问女”,读。

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师: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生:(做笔记)

师:“东市买骏马”,读。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来概括。征战远行啊!好,下面就该你们说了,你们读一段,然后马上告诉我,一齐说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说出来!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多聪明啊,怎么就知道是这两句呢!

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师:更加聪明了,“爷娘闻女来”,读。

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这一段,可以用这样两句诗来概括——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雄兔脚扑朔”,读——

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说起来——

生:“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大家聪明在哪儿呢?就聪明在发现规律了,老师说了三句,你们找了四句,从规律里面能够提炼出,哦,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两句诗,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中国的《木兰诗》的教学中,只有你们这个班发现了这个秘诀,(学生笑)。没有任何人发现,是真的,不信,你们去查,所以,谢谢大家!

评:美美的示范,美美的引导,美美的诵读,美美的发现,细节到位,水到渠成。这里体现了余老师研读教材的细致、深入;而且明明是老师发现了规律,却归功于学生,看似不经心,实则是对学生大大的鼓励,这也是课堂美好氛围的一种营造。

师:好,继续,开始我们的选段品析:第一个片段:“万里赴戎机”,读起来!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看(大屏幕显示)!这六句诗的层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起说,几个层次?

生:三个。

师:这一节的内容与结构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们要把它读得深刻一点,读出它的文学味道,读出这一节诗语言表达的精练之美,然后你们要品析这一段写出哪些内容呢,你们还要品析哪些字用得特别的美呀,特别的精致呀……先思考一会儿,再说话吧。

生:(思考,作批注)

师:真好!用笔来记录自己的思考。下面,我们可以说话了。

生1:首先,在这一节诗里,我抓到了这几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万里”,第二词是“飞”,第三个是“百战”,然后是“十年”。找到了一个好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首先,从“万里”这个词体会到的是木兰代父从军,奔赴战场的路途遥远。“关山度若飞”中的“飞”字用得也很好,是写出了木兰去征战的行程之快吧。

师:那样一种英姿!好,继续说。

生:“寒光照铁衣”,从中我感受到了,既然是寒光,我觉得它指的是晚上的月光。而“铁衣”,下面的注释中解释说是“古代人穿的铠甲”,也就是说写出了他们征战的艰难,连晚上都得穿着铠甲睡觉。后面那一句中“将军百战死”的“百战”,和后面一句中的“壮士十年归”中“十年”是写战事时间的漫长,并且这里所写的十年,并不是实指的十年,而是指比这十年还要多,指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艰难。

师:百战之苦哇,十年之艰呀!就这样用简短的句子写出来了!

生2:我和刚才的同学找的一样,就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若飞”的这个“飞”字是指像飞一样跨过一座座山,那就是说这个战事是非常紧急的。

师:这个“飞”字,不仅仅是表现战事很紧张,形势很紧张,它表现的是一幅极其美好的画面,英姿飒爽,奔腾向前。没有任何危险能难得住她,没有关隘、山头能够难得住她。“关山度若飞”呀,任何险峻的关隘山头都很轻松地过去了,这就写出一种气概。

生3:我找到的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我找到了最喜欢的两个词语,就是“传”和“照”,这两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战地的艰难,也突出了木兰这次替父从军打仗的辛苦。

师:对,这两句诗就是特写镜头:“朔气传金柝”写的就是声音;“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色彩。“朔气传金柝”写的是动景,“寒光照铁衣”写的是静景。

多优美的表达,而且它的取材,写的是夜间的军营生活,就从这个角度来表现征战的艰苦。继续说,请你来。

生4:我找到的是这一段的最后一节诗。“壮士十年归”,“十年”体现的是木兰打仗的艰苦,而再联系上文,是“将军百战死”这句话表明了战场上随时都有可能丧生。我认为这句话衬托了木兰的勇气。

师:对,“将军百战死”,写的是战争残酷;“壮士十年归”,写的是英雄的凯旋。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军们和士兵们有的牺牲了,有的荣归故里。

生5:我想说的是“万里赴戎机”这句话,它的意思就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我觉得这句话就说明了木兰去奔赴战场信念的坚毅、坚定。

师:远征,再远征。无所阻拦。“万里赴戎机”,“戎机”指战斗,不远万里去战斗。到哪儿去战斗啊?燕山,胡骑,鸣啾啾,那个地方有侵略者呀。

师:好,我们来系统地梳理一下。三十个字的精炼之美,到底美在哪里?

承上而启下,注意下面的四字短语呀,(屏幕显示)表现了“征途之遥”,“征战之勇”,“军旅之苦”“百战之烈”“十年之艰”,可谓“字字千金”。三十个字写了漫长的军旅生活,战争生活,战斗生活,太美了!太精致了!这就是三十个字,六句诗的魅力。

这六句诗,两两对称,对偶精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都是对偶的。

“飞”字用得特别精彩,写出了战事紧迫,行军神速,表现了木兰跃马驰骋,勇敢矫健的英雄形象。一个字写出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就叫做语言的表现力。

师:好,请大家关注下面的学习内容:积累一个“戎”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古代兵器的总称。“戎”就是军队、军事,由于戎的兵器军队的军事含义,就有了“兵戎相见”这个成语,就是打仗,我和你兵戎相见;“投笔从戎”,指的是文人不写文章了,去打仗。你看看抗日战争的时候,有很多抗日的将领是投笔从戎。“一身戎装”,写的是军人穿的军服。“戎马生涯”,就这一辈子就是在打仗里面过来的。“戎马倥偬”,成语,这一辈子就在战斗里面,感觉忽然就过去了。“万里赴戎机”,“戎机”就是战争,就是战斗,就是军事。大家看,“戎”字很古老,但是并没有远离我们。

师:还要积累一项修辞知识——互文,大家要做笔记。上下句或者若干句,它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兼顾、补充的,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就是,将军们有的战死了,壮士们有的回来了。就这样互相地交错补充,或者说是互相渗透。大家翻到课文练习二,这里都是互文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不是说到东市专门买马,到西市专门买鞍鞯,这几个句子是相互渗透补充,是说往各个方向去买来了参军的用具。“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就是打开我房间的门,这里看一看,那里坐一坐。“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就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来理云鬓贴花黄。句子与句子之间,彼此交错,互相补充。明白了一点道理了吧?

好,还有一个积累,四字词语。就是这一段文字,我们用文学的语言来评价它,它的表达特点是什么呀?惜墨如金,墨是什么呀?

生:墨水。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

生:字。

师:对,文字,文字用得极其精练,就像金子一样的宝贵。舍不得用,为什么舍不得用呀?生动的描叙在后面呐。《木兰诗》,如果我们把它看成写女英雄的诗歌,那就错了。女英雄是娇美的女儿呀,还要回到她女儿的生活里面去。她是一个既能战斗、又热爱和平的人物形象。

评:这一块的教学,师生对话精彩;启示我们:教师该何时出场,师生的对话究竟该达到怎样的一种境界。课中积累也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戎”字的积累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互文”是一种修辞的积累;“惜墨如金”则巧妙地从本段表达艺术角度进行积累,真可谓丰富多彩,一举多得。

师:继续我们的学习,你们说,下面是应该品析哪一个片段呢?

生:“爷娘闻女来”。

师:那么聪明呀,是不是呢?

生:是,(大屏幕显示)哇……

师:我就知道大家会“哇”一下子的。读起来,爷娘闻女来——

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观察,瞬间做出反应。又是三个层次。好,阐释一下。

生:我认为在“开我东阁门”之前,“磨刀霍霍向猪羊”之后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是“对镜帖花黄”是一个层次;剩下的另一个层次。

师:分别是家人、木兰和伙伴,你们的眼光很敏锐。继续深思,例说这一节诗语言表达的传神之美。

生:(思考)

师:好吧,先表扬一句。你们的聪明表现在哪里呀,第一次,我一说完大家就急着举手,我说“思考吧”才开始思考。第二次就没有举手了,先思考再举手,这就是聪明的学生。好,你来说。

生1:我找的是第一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相扶将”写出她的爸爸妈妈已经很老了,但是还要扶持着出来看木兰,说明他们对木兰很是想念的。

师:多么欣喜的感觉呀,“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扶”着去迎接自己女儿的凯旋。

生2:我找的是“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这句话也写出了她的姐姐对木兰的想念之情,所以她穿上艳丽的衣服也出来迎接木兰。

师:也是一种喜悦,而且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迎接自己的妹妹。这个细节太漂亮了。

生3:我找到的是第三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从“磨刀霍霍向猪羊”,可以看出她的弟弟也十分兴奋他姐姐回来,想要杀猪羊来庆祝姐姐回来。

师:对,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弟弟脸上的笑容,“磨刀霍霍向猪羊”呀,多么快乐呀,姐姐回来了。

生4:我找的是最后一个层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是讲木兰的伙伴根本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说明她在打仗的时候和男兵一样勇猛,借此赞美木兰打仗的时候非常勇猛。

师:对,伙伴皆惊忙,就是侧面烘托。

生5:我找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因为木兰在征战的时候,她是和男兵一样,没有好好地打扮过自己,这里体现出她回家后的快乐心情。

师:对,通过“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句诗的描写,让我们可以看见木兰回家的快乐,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当窗理云鬓”,那种秀发像云一样的美丽呀。

生6:我不是找了一个单独的点,我是在前两个层次中找了六个小细节来阐释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我在第一个层次中找的是前三个同学找过了的“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妆”和“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三句话,完全可以表现出听说了木兰得胜归来之后,这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杀猪宰羊来庆贺的场景。这是第一个层面。

师:你说的是其乐融融,我再给你加四个字,亲情融融啊!

生6:这是第一个传神的层面。第二个传神的层面,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因为我觉得从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中,可以体现出木兰征战之后回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故乡之后的一种喜悦的心情,到处看一看,走一走,坐一坐。并且是换了她自己原来女性的衣裳,这样可以体现出木兰回家时的喜悦和快乐心情。

师:闺中情怀,女儿本色!

生7:我找到的也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段,还原了木兰本是女儿身柔美的那一面,木兰本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然而为了父亲要征战沙场,也体现出了木兰的勇敢,和她的那种男儿气概。

师:这一句就像前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那样,是一个特写镜头,细腻地写出她的动作,同时表现的还有她的心理。“当窗理云鬓”是多么一种欣喜的感觉。

生8:我找的是“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行十二年”说明了征战时间非常长,“不知木兰是女郎”,伙伴却仍不知木兰是女子,看出木兰的心思缜密,把自己是女性的一些细节掩盖得非常好,再加上刚才那位男同学说的,她打仗作风特别勇猛,加在一起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女子。

师:是啊,“惊忙”两个字用起来很传神。不是惊慌,惊慌就不好听了,既惊讶,而且忙起来,“惊忙”一词很传神呀。好,同学们大家品析得太美妙了!这一段话叫做尽情渲染。

师:这里,我们会学到好多好多的四字短语。传神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态”,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创造了热烈欢快的喜庆氛围。这就是84个字,16句诗的魅力。

评:不难看出,在余老师不着痕迹的对话引领中,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品析的最佳境界。教师、学生、文本渐渐融为一体了。课堂对话简洁、融洽、切题,充满浓浓的文学色彩和《木兰诗》独有的诗歌意境。

师:继续积累:一个“阁”字。“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屋中的一种,就是楼阁。《木兰诗》中的阁,特指女子的卧室。闺阁,女孩子的房间叫闺阁。有的地方,小木头房子也叫阁,楼阁。还有许多美好的词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古诗里面:“亭台楼阁”、“仙山琼阁”,“束之高阁”,还有“空中楼阁”,现在把它用来比喻不切实的想法,或美妙的幻想。

师:还要积累一对成语:“磨刀霍霍”就是一个成语。但现在这个成语情感色彩已经有变化,它的用途也有了变化。现在的成语就把它解释为: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地活动;“扑朔迷离”,现在把它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

师:现在,你们要猜猜,老师刚才讲了一个四字短语叫“惜墨如金”。那么现在还会有一个带“墨”字的短语出来,会是什么“墨”呢?

生:“挥墨泼毫”。

师:能够马上想到“泼墨挥毫”,不错啊。其实是“泼墨似水”呀,就是在这里不惜用繁笔来进行描写。多有味道呀,中国的语言文字里面的文化是太漂亮了。

评:又一次课中积累,“阁”字与“戎”字一样,是浓浓的文化积累;“泼墨似水”与“惜墨如金”遥相呼应,巧妙至极。两次课中积累可谓简洁中见丰厚,质朴中见灵动,美妙至极!

师:好,同学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屏幕显示),《木兰诗》,读!

生:《木兰诗》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似水,尽力铺排。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既有英雄气又有儿女之情的木兰形象,传达出美好的意蕴。

师: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云鬓花环,楚楚动人,这就是木兰;“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绕女儿情”,这也是木兰。木兰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册上唯一有这样美好形象的文学形象,再也找不到诸如此类的第二个人了。好的,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谢谢大家!老师很高兴!

生: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总评:这是一节诗歌品析课,这堂课本身何尝不是一首诗呢?这首诗美在精致的教材研读,美在精美的教学设计,美在精彩的师生对话。

一、角度独特的教材研读。读导读,余老师能抓住四字词语,将《木兰诗》的内容、故事特点、主人公形象以及这首诗的典型性及其风格诗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清新而自然。读诗歌内容,余老师能奇妙地发现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两句诗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诗歌用词、用句乃至修辞等手法的研读之精深自不必说。

二、精美而有韵致的教学设计。由导读入手的整体感知,由朗读入手的内容把握,由第四段过渡段入手的选段品析,再到课中的两次积累(看起来是知识的积累,其实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蕴的积累),无不简约而精美,丰厚而有韵致,整个课堂节奏充溢着诗歌一样的精美与凝练。

三、精彩而有品位的师生对话。整堂课的活动主角是学生,老师看似不经意的插话,却巧妙地将学生的品析推向了更细之处和更高境界,不难看出,在第四段品析之后,学生对木兰还乡那一段的品析更细致、更有深度、更立体、更具品位了。就这样,整堂课,师生的对话洋溢着诗一样的顺畅与自然之美。

总之,这堂课的美正体现着余老师课堂教学的美,余老师为学的精致与细腻,为人的温和与谦逊,做事的简约与干练都在这堂课中体现着、演绎着。

篇5:诗歌《木兰诗》原文赏析

[注音版原文]

木兰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解]

1.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篇6: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凌歊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馀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翻译

免去当涂太平州知州职后一天,同僚为我在郡中摆设酒席,我写下这首词送给郭功甫。

凌歊台上长满青色的麦子,姑孰堂前只留下了佳篇名章。我暂且做官隐居,稍为百姓分辨是非。

江山依旧,浮云碧天,昨天的主人今天成了客人。谁要勉强把主客分个一清二白,那就去问江边的“新妇石”吧。

注释

当涂:地名,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

郭功甫:即郭祥正,字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北宋诗人。

凌歊台:又作陵歊台,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城关镇(姑孰),在黄山塔南。

姑孰堂:当涂地名。

姑孰:当涂古名。翰墨,义同“笔墨”,指文辞。

管江山:“吏隐”的代称,把做官作为隐居的一种手段,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隐。

惺惺:此处意谓清醒、明白。

新妇石:即望夫山。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黄庭坚对徽宗寄有希望。但党争复起,朝政更趋腐败。黄庭坚请求外放,只在任九天就罢官离去。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戏剧性事件让作者感慨万千。他在一次宴会上写成了这首词。

赏析

该词从当涂的名胜古迹写起。开头两句概括了当涂的山川风物。缀以“青青麦”三字,引发读者“黍离麦秀”的联想。《史记·宋微子世家》写到殷商旧臣“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遂作《麦秀》之诗,诗云:“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青青麦”字面上又是用《庄子·外物》所引的逸《诗》:“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昔时高台离宫,而此时麦苗青青,透露出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姑孰本是当涂县的古名,姑孰溪流贯其中,姑孰堂凌驾溪上,颇得山水之胜。所谓“馀翰墨”,实即感叹昔人已逝,只留下了佳篇名章。这两句寄寓了山谷宦海浮沉的无尽感慨,无论是称雄一世的帝王,还是风流倜傥的词客,都已成历史的陈迹,只有文章翰墨尚能和江山共存,垂之久远。接下来两句写出知太平州。经过迁谪的动荡磨难,忧患馀生的作者已把做官一事看得十分淡漠,所以他把此事只称为“管江山”、“分皂白”。再加上一个“暂”字,一个“稍”字,更突出了这种淡然超脱的态度。

下片开头两句概括了九日罢官的戏剧性变化,与上两句适成对照,大有物是人非之慨。“江山”承上而来,山川形胜,碧天浮云,着一“空”字,是因为“昨日主人今日客”,本来要“管江山”、“分皂白”的主人,一下子成了“诸公”的客人了!这一句集中揭示了政治生活的反常和荒廖,它运用当句对,一句之中既构成今昨主客的鲜明对比,语气斩截,强调了变化之突兀,其中有感叹、不平、讥讽、自嘲,内涵颇为丰富。最后两句则展现了作者自我解脱的感情变化。新妇石是千百年来历史的见证,阅尽了人世沧桑,但见人间的升沉荣辱都只如过眼烟云,本无须有是非彼此之分。“谁分宾主”句,看似作者劝大家无分宾主,尽欢一醉,深乃用“万物之化,终归齐一”的老庄哲学来作自我解脱。

篇7:《木兰诗》木兰辞原文赏析

咣当复咣当,木兰在书房。不闻读书声,唯闻东西响。拾起碎茶杯,问女何所想。女儿无所想,心中堵得慌。硕士毕业后,工作无处寻。应聘三十家,个个不让进。细细问原因,嫌是女儿身。决意女扮男,只身闯深圳。

东市剪长发,西市买西装,南市练举止,北市学粗腔。旦辞爹娘去,暮色下车忙,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车站人流闹嚷嚷。旦辞车站去,暮坐办公室,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白领手机叮当响。

白天步履匆,夜晚加班忙。全国各地跑,业务节节上。同事喜合作,领导频表扬。总部见总裁,总裁走上前。肩膀拍三拍,奖赏十万元。总裁问所欲,木兰不贪钱与权,愿还女儿身,业绩超以前。

上司闻她回,满脸是迷茫。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捋发忙。开我公司门,坐我电脑旁。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风习习来,满室飘清香。出门看客户,客户皆惊忙。交往一两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这首《新木兰辞》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作为一个硕士生,在家乡无用武之地,只能离别家乡,闯荡异乡,这其中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当今社会在用工制度上存有怎样的弊端?

3.倒数第二段“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捋发忙。”两句中,你能揣测一下“女士”和“男士”的心态分别是什么吗?

4.表现木兰工作勤奋、辛苦,成绩突出的诗句有哪些?

5.木兰的成功经历证明了什么?(请用戏曲《花木兰》中那句著名的唱词来回答)在当今就业艰难的情况下,木兰不仅成功就业,而且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这给你以什么启示?(请用成语或警句、俗语来回答)

参考答案:

1.木兰女扮男装,只身闯深圳,大获成功。

2.因为木兰是女儿身,各个单位都不接收她;在用工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重男轻女。3.女士: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不想被木兰比下去;男士:暗自给自己鼓劲、加油,力争赢得木兰的好感、青睐。

篇8:《木兰诗》木兰辞原文赏析

“唧唧复唧唧,本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全诗开篇从压过机杼声的叹息声入手,写木兰的心理活动,从而传情达意,引出可汗点兵,军书上“有爷名”这一代父从军的原因。同时,一个忙碌在织机旁,又想着爷娘事的朴实农家姑娘,也鲜活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一方面渲染出了出征前购置装备的忙碌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了木兰能为父尽孝替父出征的高兴心情。但踏上征程以后,木兰禁不住思念起在家的爹娘来,这虽是戍边战士共同的感受,但在木兰这样一位女扮男装的女子身上,又显得更加突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几句诗一方面是写远征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在黄河流水的呜咽声中,在燕山胡骑的嘶鸣声里,传达着木兰对父母的无限思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以凝练的笔墨,写战争的艰苦性和残酷性,使人不由自主地去想象木兰在大漠寒风里驱马挺戟同敌人搏斗的场面。这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木兰,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而是一位骁勇善战、为国尽忠的沙场英雄。值得玩味的是,这里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战争的惨烈,也没有对木兰女扮男装,混迹于男性世界展开描述,这恐怕是源于作者的内心深处,始终为木兰保存着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他不愿意用惨烈的战争来消损木兰作为女性的美丽。“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凯旋归来,天子论功行赏,木兰并没有贪图富贵名利,她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她归心似箭 ,只想回归故里,回到父母身边,依然过自己的平民生活。在这里,木兰的品格又得到了升华,从一个勇敢的巾帼英雄,变成了一个不求功名利禄的贤达女性。“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是写木兰回家后的表现,传达出的是木兰再著女儿装的喜悦心情。木兰穿好女儿装后,喜剧性的场面出现了,“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全诗最后以双兔为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喜剧性的幽默之中,饱含着胜利的喜悦,完成了对木兰形象的塑造。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木兰诗》塑造出了一位忠孝两全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在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美好愿望。木兰为尽“孝”去替父从军,驰骋疆场十余年,立下赫赫战功,同时又为国尽了“忠”。古人常为“忠”“孝”不能两全而抱憾终身,而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一举“忠”“孝”两得。父亲年老体弱,小弟年幼无知,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勇敢地奔赴沙场,这就是保家与卫国最好的统一,这就是“忠”与“孝”最好的统一。这正是古人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必须说明的是,木兰的“忠”和“孝”,不是愚“忠”愚“孝”。她的“孝”是替父从军,以实际行动为年迈的父亲分担重任,并不是守在父亲床前养老送终;她的“忠”是冒着生命危险保家卫国,也不是拜倒在皇帝老儿的脚下唯命是从。这就使木兰两全的“忠”和“孝”,有了更加积极的意义。

篇9:花木兰与《木兰辞》的故事

凤凰山里出凤凰,人中有凤凰,一凤一凰都出在了花家。这里,就是传说中花木兰的故乡——万花山。然而,花木兰并不只是一个传说。

在花木兰没有成为英雄之前和其他的娃娃一样,在木兰的村庄里拦羊、放牛、耕读,学习骑马射箭。她是花弧的第三个女儿,大姐花木莲、二姐花木恪,小弟花木丹。应该说,她们生在花家是幸运的。父亲花弧当年差一点儿就成了将军,退役后就精心培养这几个孩子,教习他们兵法骑射,习武学文。

在那样一个动荡年代里,战争频发,花弧和家人曾经几度离散。在那些流落的日子里,母亲朱氏拉扯着花木莲、花木恪饱受离乱,过了好些苦日子。像许多上了战场的男人一样,花弧数年不归,传说他死了。可是他又死里逃生荣归故里,留下了累累伤痕,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于是,花弧终于可以不用征战了,回到家里和家人团圆,又和朱氏生下了花木兰和花木丹。花木兰出生的时候,有凤鸣焉,曰木兰木兰,取名木兰;花木丹出生的时候,万花山上的松柏之间,忽然在一夜之间花开五色,有凰名曰:木丹木丹,遂取名木丹。这两个孩子诞生,为花家带来了安定和好运。

有一天,花木兰和花木丹都中了邪,无论怎么都没办法。忽然从门外来了个行脚僧,说了一番话便都好了。临别行脚僧说花木丹不能与异族女子通婚,否则姐弟二人永远不能再见面,不然的话会有一场血光之灾。

花家的这几个孩子都是眉舒目展,长得好看。老大花木莲最是出落,也最是心灵手巧剪得一手好窗花,可惜跛了脚,没学成什么本领,嫁给了赶牲灵的行头。老二花木恪却恰恰相反,文武双全,号称“天下第二”,破格成为小吏。

这后来出生的两个小的,却刚好颠了个倒。老三花木兰英武矫健徒手搏狼,而他的弟弟花木丹却是温柔善良怀中抱兔。姐弟二人差了六岁,一个假小子,一个假女子,家里人带他们到街市买衣服,时常分不开谁是男娃谁是女娃。

在木兰的村庄里,她们平静地生长着。直到花木兰十八岁那一年,柔然大举进攻。大姐花木莲的丈夫,在赶牲灵的行头中,与柔然骑兵迎面相遇,为了掩护同伴逃生,奋勇冲向敌军战死。花木莲年纪轻轻二十八岁就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留下一双儿女,一个背在背上,一个拖在手中。

北魏可汗大举点兵,全国上下从十五岁到五十岁,每家每户都要出一个男丁到前线参军,点兵的名册上每一卷都写上了花弧的名字。花木兰一家,五十四岁的父亲年迈多病,而十二岁的花木丹年纪尚小,都上不了战场。

一家人一筹莫展,花木兰更是着急,忽然她想到了家里最有本事的二姐花木恪,由于她已经是小吏了,花木兰劝她代父出征。此时,二十四岁的花木恪早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可是花木恪一心想要找个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一直迟迟未嫁。为了前程,花木恪不可能延误自己的婚期。

夜已经很深了,花木兰面对着一张织布机,想起惆怅的父母和新寡的大姐,唉声叹气了很久。她不愿意看到年迈的父亲再去上阵,更不愿意看到年幼的弟弟去参军,就做出平生最大的一个决定。可是,花弧已经下定心,以自己战场一死免除一家人抗拒兵役的后果。在临行之前,他唯一要了却的心愿,就是看着花木恪出嫁。在花木恪的婚事前一天,花木兰和花木丹赶着车去了趟街市。花木兰置办了一些灶头,早早地把花木丹一个人打发回去。接着,又到兵驿找到了父亲的故人,交割事宜之后领了些官银,分别在东西南北街市买齐了坐骑披挂。

这一天,花木兰直到夜黑了回来。花木恪的婚礼上张灯结彩,生女犹得嫁彼邻,花木恪也算如愿以偿。办完了花木恪的婚事后,花弧就要奔赴前线了,他已经暗中立下了遗嘱,嘱咐花木兰照顾好一家人。可是从早到晚,谁也没有再看到花木兰的身影。后来,才发现了花木兰的一封书信。此时,她早已奔赴在行营的路上了。

原来,花木兰昨天已经报到过了,说自己是花弧的儿子要替父从军;为了不让人发现,从几个不同的地方买齐了装备,寄存在离家不远的一家驿站。当晚彻夜没有合眼,第二天天不亮就蹑手蹑脚起来,朝着家的方向拜了几拜,趁着启明星尚见,一路小跑出了村庄。到了驿站早早取了坐骑,随着队伍向黄河方向去了。一家人谁也没有想到花木兰瞒天过海,不知不觉提前走了一天。

事已至此,生米做成熟饭,想追也追不回来了。看到木兰留下的一封书信,早把家里的事安排妥当了,花弧老泪纵横。花木兰在信中说,哪怕女人全部战死,也要为花家留下一个男人,留下一个读书的种子。

三年后,花木丹带着一株牡丹花,踏上了长安游学的道路。

乐府三千盲人,操弦听音,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一切都使花木丹感觉到耳目一新。但是讲究门第的社会,公子哥们根本就看不起这个从北地来的少年。花木丹只有以自己加倍的刻苦用心学习本领,远离浮华奢靡的风气。因为自幼通晓音律,花木丹的天赋和才华,让乐府教师无名氏对他刮目相看。

无名氏本来有名,他叫燕赤霞,据说正是《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因为长相奇异似张飞,为人怪异多白眼,再加上姓燕似是北地之人,又偏说从南方来,燕赤霞屡屡为世人所诟。殊不知,人不可貌相,燕赤霞只是怀才不遇。

花木丹天性质朴勤奋好学,就连德高望重满园桃李的长老也很注意他。

花木兰自从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之后,还是被校官发现了。但是,一来校官从前是花弧的部下,与花弧共过事,二来前方战事吃紧,也就没追究。幸而,从本地招募来的新兵都被编在了不同的行营,所以花木兰竟然没有被故人发现。

nlc202309090622

三年来,花木兰吃苦耐劳,再加上以前经过花弧调教,原本就训练有素,很快就适应了军营的生活,表现颇为出色,屡屡立功。校官深深感到了老花弧的调教有方,不但没有揭穿花木兰的这一重身份,反而在他新近被提拔为将军后组建了木兰营。从此,花木兰也就从一名协助管营正式成为了木兰营的营长。

这时,正逢赫连勃勃新死,诸王子争立,匈奴内部动乱。北魏一代雄主拓跋焘抓住时机,一场决战匈奴的战役拉开了序幕。在一次城外的侦查中,花木兰与匈奴王子邂逅,但是他们彼此都不能暴露自己真实的身份。

他是匈奴王子中最英俊的一个,只因为从小流落民间,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在王子看来,匈奴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拥有广袤的草原。而他的父亲赫连勃勃苦心经营的“统万城”恰恰是他们最致命的弱点,因为匈奴自古人少,适合在草原和大漠打游击战,常常使得千里奔袭的汉人找不到攻击目标。而今一旦把自己困入一座城池,那么城池筑成之日,便是日后国灭之时。

英雄所见略同,花木兰和匈奴王子的见解不谋而合。花木兰熟读《史记》,留心匈奴人自古驰骋草原深谙游击战术,而广袤无垠的草原和大漠正是他们消耗敌人的最佳战场。从前汉人往往兴师动众大军征伐,却每每因为找不到决战主力,常常远道而来无功而返。因此,汉人和匈奴形成了长城沿线的划分的格局,千百年来双方谁也没有把对方征服。而今,匈奴一旦逾越,企图在长城以内固守一座坚不可摧的城池,那么对于一举歼灭匈奴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王城之内,匈奴王子曾经哭着向父王赫连勃勃进谏。直到赫连勃勃临死的时候,才幡然醒悟,意欲把王位传给这个王子。然而,匈奴王子羽翼单薄,再加上诸位兄弟因为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王子审时度势,断然不能接受父王的遗愿,而是筹备补救的办法,他要弃城而走,率领一支骑兵把敌人引向大漠。

在王城外,拓跋焘亲任统帅,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常常出现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有一天,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引起了统帅的注意。带领这支部队的正是花木兰。营中军士平时也不分什么列队行伍,打仗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带队的花木兰也经常不按常理用兵,但是常常能够出奇制胜,神出鬼没,克敌制胜。

拓跋焘一眼就看出来花木兰是一个难得的将才,有心要重用他。花木兰终于得到了机会,向拓跋焘献上了围困匈奴的奇谋。听了花木兰的见解,拓跋焘顿时茅塞顿开,最终下决心改变了战略,从而改变了战争的局面。

几年来,魏军与匈奴展开的都是正面对决,大小战役彼此之间互有胜负。旷日持久的消耗,使得双方都没有力量战胜,也都不肯放弃。

一场十月围城开始了。魏军中,出现了一位带着面具的先锋,他在战场上挺身而出,有万夫不当之勇,采取声动击西、围点打援的战术,每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在匈奴的营中,也有一支格外勇猛的精锐部队,常常令魏军损失惨重。有一天,这两支部队终于遭遇了,双方厮打得难解难分。

最后魏军弃城而走,匈奴无功而返,各自退让一步。这一次,正是花木丹和匈奴王子在战场上的相遇。他们实力相当,彼此都放过了对方一命。

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彻底胜利的一方,也就有彻底失败的一方。魏军终于大获全胜,掳掠了大量的财货,长安皮货和奴隶的价格因此而大跌。

在王城的废墟中,一个女孩手捧兰花站立着一动不动。眼前的人们纷纷倒地,一群放箭的军士正在射杀着奔跑的俘虏。这一次魏军大获全胜,正是及时采取了木兰的战术。但是,对俘虏的处置却不是花木兰能够控制的。但他总算说服了军中的将士,只有朝北跑的才能回到草原,才能重新成为我们的敌人。

“快朝南跑——”,一个沙哑的声音一声叫喊。忽然,这个小女孩听见了花木兰的声音,转身朝南跑了。魏军的弓箭终于放过了废墟中的最后的匈奴。

战争结束了,木兰从营长升为将军。可是离回家的路还有多远呢?家里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呢,花木丹也送出去上学了吧?

在长安学府中,一位翩翩公子花木丹和那位横眉竖眼的燕赤霞成了莫逆之交。当时长安的文人之间,弥漫着一股虚伪浮华的气息,燕赤霞和花木丹都被当成另类。但是,他们二人却成了知音。燕赤霞的《乐府诗》每每被花木丹用心揣摩,他根据自家故事开始创作《木兰辞》,但是却一直没有花木兰的下落。

其实,谁都怀疑花木兰是否活着,打仗毕竟是生死无常,九死一生。

但在花木丹心中花木兰永远活着,仿佛一转身之间就回到了家人的身边。

可毕竟,又是那样遥远,生死未卜,死亡也许就在不久的过去,遥远的将来,或者就在来不及眨眼的下一刻。

结束了与匈奴的战役,北魏与柔然展开了一场更加旷日持久的战争。北魏的将士们每一次出征,都能看到他们带着面具的战神,于万千军中取上将首级,令神鬼胆摄,他就是花木兰。但是,没有人知道每次攻下一座城池,花木兰都要打听匈奴王子的下落;也没有人知道木兰遮住了自己的面孔是害怕王子认出来。但是,自从那一次战场上相逢以后,花木兰再也没有找到王子的下落。

公元439年,北魏政权终于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时代,与公元402年取代东晋的宋政权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历史进入到南北朝时期。

战争结束了,木兰将军成了木兰元帅,整整打了十二年了,木兰再也不想打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长安水边的花木丹此时正在继续着《木兰辞》的创作,此时他仿佛看到了那离家十二年的姐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此时,花木丹其实还没有姐姐花木兰的消息,他更不知道花木兰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他只知道战争一结束离姐姐回家的日子就不远了。花木丹游学长安,虽然有子建之才,却生不逢时,只混得一个乐府助教的职位,每每和乐府教师燕赤霞放浪形骸,二人渐渐浪得长安酒徒的虚名。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就在花木丹心灰意冷的时候,兰花郡因为一曲《敕勒歌》,让乐府助教花木丹眼前一亮,原来天下也竟有这等标致之人!兰花郡也一样眉清目秀,正与花木丹年龄相当,志同道合,久而默契,常常秉烛夜游。兰花郡,字子兰,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是带着兰花。

nlc202309090622

然而,花木丹并不知道这位气质如兰的公子本是女儿之身,更不知道她为何要隐去自己的身世。他是和哥哥兰若一起从北地而来流落长安相依为命的。

本来在他们推心置腹的长谈中,兰花郡是可以把一切都告诉他的,似乎都已经就要说出来了。可是,花木丹是那样单纯,没有一丝邪念;兰花郡最终还是欲言又止。在兰花郡的心目中,花木丹是那样的完美,那样的雍容华贵,就如他的木丹花。这是花木兰离开家乡时带来的一株,如今眼看都快成林了。

鲜艳的木丹花夺人眼目,常常让人流连忘返,长安唯独此处有此花。

有一天,花木丹连人带花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归来见天子,天子坐名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花木兰回乡的消息到底来迟一步,花木丹从此不知去向没了消息。

自豪而又快乐的英雄花木兰,过了黄河,过了无定河,过了乾坤湾,望见了肤施水,回家的路越来越近了。木兰一路轻骑,终于回到阔别十二年的故土。

只见喜鹊枝头,花家人谁也没有想到是木兰回来了。自是欢天喜地,杀猪宰羊,不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一句其实是后来的补叙。其实,当时美中不足的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候,没有木丹的身影。

正是那一片成林的牡丹,给他带来了意外的灾祸。原来学府长老发现了木丹花天下稀有,暗起贪念,只是碍于名节,无从下手。凑巧遇上了北魏初平,朝廷一年后要在洛阳汇集天下文士,献文于朝,歌功颂德。于是,学府就要有所贡献。而长老认为,花木丹的那一片牡丹花,就是他最好的主意。

一年后的聚会,果然就被定为了牡丹花会。如果牡丹花会一旦成功,花木丹或许就可以一举成名天下皆知,那么离他见到花木兰的日子真的不远了。单纯的花木丹就这样离开长安,在洛阳城外辛辛苦苦地培育起了他的牡丹花。

殊不知这原本只是一场阴谋:牡丹花花养好之时,便是花木丹遭劫之日。但是这一切,早已看在另外一个人的眼里。花木丹的才华终于引起了长老的妒火,一直企图阴谋暗害他,只是因为木丹花迟迟不开。最近花木丹在长老那里常常动辄得咎,每每因此而寝食难安。燕赤霞心知长老虽有识人之眼,却并无容人之量,长老断然与花木丹不是同路中人,而今却要如此提携定非真心,必有蹊跷。果然,在去木丹花会的路上,花木丹先是意外坠车没有损伤,继而又差点被麻袋闷死。

一年多了,还是没有花木丹的消息。花木丹失踪,谁也没有告诉花弧,都说过几天就回来了。就连花木恪都回来了,还是没有花木丹的消息。

花木恪虽然和花木丹同在长安,却早生分了。花木恪虽然已在长安城做了女官,但是她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花木恪听说花木兰凯旋归来,就想走花木兰的门路升个一官半职,一看花木兰最是在意花木丹,就身返回长安去打听花木丹的消息去了。一打听,就打听到看起来对花木丹颇为器重的学府长老那里。

牡丹花会,长老名利双手,终于达到了掌修国史的目的。

花木兰本来想亲自去长安打听,传闻拓跋焘南征途中几乎遇险。花木兰亲自前去,准备调拨人马奋力相救,却是有惊无险。原来拓跋焘意欲南征,想请花木兰作为主帅,花木兰几番推辞,拓跋焘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

花木兰坦诚心迹,说出了自己是女儿之身,只因国仇家恨才想到替父从军。从今,如今北方平定,愿意回乡务农稼穑,织布绣花。拓跋焘也不好再强人所难,只好一声大笑,花木兰原来是个女的,且放她回到故乡去罢了。

花弧直到闭上眼睛,也没有等到花木丹回来。他只有将所有的期望,都托付给木兰,嘱咐她以后好好照顾弟弟木丹。可是花木丹究竟在哪里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关中道上,四月,翩翩飞雪。花木丹正和自己情投意合的至交好友兰花郡一起在返乡的路上。

原来花木丹并没有死。在花会之前燕赤霞便识破了阴谋。正当木丹被一个麻袋装进去,扔在马车上准备抛到荒郊野外,孰料,驾车的车夫夺路而逃,原来是兰花郡和他的哥哥兰若劫了马车接应。虽然他们被人识破,但毕竟好不容易得以逃脱。这一天,也正是花木丹终于得到了花木兰消息的那日。

牡丹花会,乐府教师燕赤霞演奏了新作《木兰辞》轰动洛阳,一举而成为千古绝唱。兰花郡和花木丹一路逃回长安,向花木丹的故里去了。

而兰花郡的哥哥兰若哥哥又返身回到洛阳,他是给燕赤霞送葬的,把他送到了千里之外的东南故里,终于了却他平生的心愿,与他的妻子终于生不能同室,死必同穴。故无名氏者,本燕赤霞也,后每为《聊斋》所用,终不可考。

但故事并未到此结束,否则《木兰辞》的作者一定天下皆知。其中更有隐情,便是那花木恪终于问到了花木丹的下落,竟然在蛛丝马迹中得知与小弟在一起的兰花郡竟是匈奴公主。而告诉他真相的长老假装慈悲,说花木丹完全有可能遭受劫持。而花木恪当年自从出嫁后,也迁到了长安,而且特开一例,久为女官,她依理揣测,既然兰花郡身为匈奴公主,那么她的哥哥必然是匈奴王子。长老听花木恪这么一说,就更加坚定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匈奴复国的秘密。

此时,花木兰在返身的途中,去了长安追查花木丹的下落,木丹花都没有了,看来不会在长安找到花木丹了。这个时候,花木兰正好遇见了花木恪。

花木恪就花木丹与兰花公主和匈奴王子的事情,一并告诉花木兰。花木兰忽然记起了多年前行脚僧的话,说花木丹不能与异族女子通婚,否则会有一场血光之灾。如果花木丹现在还活着,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和匈奴公主在回家的路上。想到这里,花木兰快马加鞭追回家里,她必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姐弟二人终于相见,但是,花木丹却把敌人引回家里。花木丹果然还蒙在骨里,还不知道兰花郡真实身份。这天晚上,兰花郡磨刀霍霍,她永远不能忘掉这声音。夜半时分,一个黑影闪过,花木兰遇刺。

上一篇:新媒体新闻真实性下一篇:《我说我们的家风家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