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实施方案省级

2024-07-25

一村一品实施方案省级(共9篇)

篇1:一村一品实施方案省级

2011年一村一品专业村项目

实施方案 项目申报单位:左权县石匣乡长城村 项目责任人:禹永红 项目编制人:张晶 联系人及电话:*** 编制时间:二○一二年九月一日

二、立项依据

1.项目的立项理由

依据晋农新农发(2012年)5号文件,根据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结合长城村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以及蔬菜种植经验,提出了长城村设施蔬菜基地项目。生产模式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过近三年来的生产运作及有关专家的多方论证和评估,认为项目确实可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长城村位于左权县城22公里处,清障河依村而过,石阳线

横穿西东,海拔1200米左右,属温带大陆季节性气候。年均日照时数2570小时,平均气温7.4°C,昼夜温差15°C—21°C,无霜期为150天,年降雨量为540毫米左右,土地宽广肥沃。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设施蔬菜生产是集工程设计、建筑、农艺、生物、环境、材

料等现代技术和装备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进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化经营、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设施蔬菜生产具有周期短、茬次多、见效快,比较效益高的特点,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化蔬菜基地的建设可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力,为农民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项目设计方案

1.项目目标

新建设施蔬菜大棚30栋,每栋面积1000平方米。预计年产

蔬菜30万公斤,按每公斤平均3.5元计算,年产值为105万元。

2.项目实施地点及规模

本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左权县石匣乡长城村西坪地块。主要

建设内容与规模: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30栋;

3.技术措施

设施蔬菜主要生产技术与流程:

选购高抗专用新品种→晒种→浸种→催芽→小拱棚育苗→

移栽定植→整枝绑蔓→人工授粉→采收→上市

4.实施内容及资金使用计划

(1)支持环节及资金补助标准

设施蔬菜使用省级资金10万元。

(2)实施内容及资金使用计划

设施蔬菜使用省级资金10万元主要用于日光温室材料款。

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资金筹措采取国家投资与个人自筹相结合的办法。

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30栋,总投资255万元;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资金筹措计划:享受政府补助48万元,银行贷款60万元,大学生村官星火创业基金60万元,扶贫资金50万元,个人筹资37万元。

四、组织及管理措施

1.财务管理

严格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范》和《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专户、专帐专用、专款专用。对项目设置专人进行管理监督,并严格按项目批复方案由专人审批列支,依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国家的有关财政法规、规定对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要求,实行工程建设预算制和决算制。严格按照项目核算程序要求,管理资金。

2.进度管理

本项目的资金使用及工作量主要集中在施工与购买设备阶段。通过施工与调试,使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付诸实施,并使其形成不使用价值的工程实体。要充分注意到人、财、物得实力和调动的因素,适当考虑季节性气候的条件影响,既防止形式面过大,造成力量分散,物资紧张,资金短缺,又要防止开工面过小,造成工作面狭窄,资金利用率不高。在调试阶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保证正常投入使用。

五、项目效益评价

1、项目社会效益

通过蔬菜大棚建设,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农业的又快又好发展,为指导和引导全乡乃至全县设施农业的建设发挥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项目经济效益

计划新建设施蔬菜大棚30栋,每栋面积1000平方米。预计年产蔬菜30万公斤,按每公斤平均3.5元计算,年产值为10

5万元,前三年去除成本毎棚年纯收入可达2.2万元,实现年人均增收1012元。

3、项目生态效益

长城村设施蔬菜大棚项目二期工程实施后,推广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实行节水灌溉,减少水资源损失,缩短轮灌周期,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一系列措施可有效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

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一村一品实施方案省级

陕西省一村一品提升工程试点村

申报村名称:(盖章)

*行政村

负 责 人:

联系电话:

县级主管部门:

负 责 人:

联系电话:

市级主管部门: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填制日期:

**省农业厅

—1—

申报村名称:*县*镇*村

一、申报村基本情况

*行政村,隶属延安市*县*镇,位于*镇南片,距*镇政府7.5公里。全村共119户,443人,耕地面积1300亩,其中果园面积1100亩,占总耕地面积85%。挂果面积890亩,其余幼园为近两年栽植。人均果园面积2亩。其中标准化示范园有450亩,占全村果园总面积的51%。全村海拔约为1100米,土层厚度100—150米,无霜期平均在172天左右,日照时数2825小时,常年降水量在640毫米平均气温9.4度,苹果成熟期昼夜温差达10—15度,完全符合苹果最适宜生产区七项气象指标。典型的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得我村雨热同季,水源洁净,无任何工业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土壤富含有机质剂钾、钙、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生产绿色优质果品的优越条件。全村土地平整,农作物丰富、其茎叶、秸秆及其深加工副产品资源丰富,有利于养殖发展,2012年全村沼气池的普及建造,有效的建立起果畜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推进了我村绿色有机苹果基地的建设,增强了果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实现了具有丰富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村共建沼气池78口,畜禽存栏情况为猪234头,鸡270只。苹果种植是我村的主导产业,2013年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约750(万元),其中苹果产业收入约680(万元),苹果产业收入占农业经济总收入的90%。从事苹果产业的农户为110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92%,人均纯收入约为1.3万元,*镇人均

—2—

纯收入11220元,全县人均纯收入10185元。

为了拓宽苹果营售渠道,提高我村苹果市场竞争力,增加村民经济收入,2009年,我村率先加入*远大果品营销服务贡献公司基地,并于2010年6月8日转换加入*县驭龙专业合作社联社上官村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迄今为止,共有56户入社,入社农户数占从事苹果产业农户数的59%。作为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我村与时俱进,响应县乡两级政府的新优技术推广,已培养出农艺技师职称人员4名,专业果业技术人员20名。在日渐强大的科技指导下,高效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新模式已在我村遍地开花。自2008年起,连年荣获国家“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证书”,“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形象已远近闻名,深入人心,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为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做好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工作,我村于2013年年底,制定了五年规划,规划在未来五年,积极发展现代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以促进村民增收为目的,不断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果业,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果业,实现果业强村富民,农民安居乐业。

二、申报村获扶持情况

为加快推动一村一品发展,进一步发挥一村一品在农村经

—3—

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县人民政府以培育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创新农村发展方式为目标,以一村一品村为试点,以涉农项目(新农村建设、沼畜配套项目、标准示范园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项目)为载体,实现“村新、景美、业盛、品优、人和”,来带动周边地区果业发展,农民增收。

2011年,承担全国标准示范园建设,累计建成标准示范园450亩,同年9月28日全国果树施肥现场观摩会议在*县本村召开。2012年承担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全村共建沼气池78口,沼气建设改善了我村农村环境卫生,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主导产业再上新台阶。2013年荣获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上官村现代农业园区)带动示范村。

三、主要申报理由

1、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村位于黄土高原南端,海拔约为1100米,土层厚度100—150米,无霜期平均在172天左右,日照时数2825小时,常年降水量在640毫米,平均气温9.4度,苹果成熟期昼夜温差达10—15度,完全符合苹果最适宜生产区七项气象指标。雨热同季,水源洁净,无任何工业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土壤富含有机质剂钾、钙、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生产绿色优质果品的优越条件。凭此,建成了高比例的标准化示范园,能够有效的承担县乡两级政府的各项新技术试行和推广,不但更广泛的宣传了我村优质果业的品牌,而且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4—

2、先进的科技带动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大村民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优质苹果的生产。我村常年聘请县果业局的技术人员作为专职果树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紧紧围绕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目前已有农艺技师职称人员4名,专业果业技术人员20名。这些人才,在管好本村果园的同时,还帮助周边各村果农修剪、管理果树,形成了以*村为核心的科技辐射中心。

3、强大的品质号召能力。以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科技人才为基础,高效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新模式已我村遍地开花。自2008年起,连年荣获“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证书”,“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形象已远近闻名,深入人心,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4、健全的组织领导。为了拓宽苹果营售渠道,提高我村苹果市场竞争力,增加村民经济收入。2014年,我村正在筹措建立独立的专业合作社,以现有的三委领导班子为理事会基底,认真遵照相关政策规定,把握政策实事导向,怀着高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全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合理的规划布局。我村计划未来五年汇集产业基础、科技、人才、专业合作社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一套自主的发展模式,着力在贮存和销售方面加大投资,已申请准备建立一座标准化气调库,总贮存量为300万吨,以满足全村及周围果农苹果季产年销周年供应的需求,为我村苹果生产产业化、有机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发挥巨大的作用。

—5—

四、乡镇政府推荐意见

负责人签名:

(单位公章)

****年**月**日

五、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推荐意见

负责人签名:

(单位公章)

****年**月**日

六、市级农业主管部门推荐意见

负责人签名:

(单位公章)

****年**月**日

七、专家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

****年**月**日

—6—

八、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7—

篇3: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

关键词: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保护措施

1 阳城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自然条件

1.1 生产优势

阳城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光照充足, 月平均温度11℃, 无霜期175~185 d, 光热资源属全省高值区,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植物营养积累。年降雨量在600 mm左右, 且雨热同季, 土地肥沃, 非常适合发展高产高效农业。

1.2 品质优势

阳城蚕丝享誉中外, 蟒河山茱萸在全国品质最优, 阳城小米、香菇、木耳、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品质闻名全国, 市场旺销, 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1.3 规模优势

阳城蚕桑华北第一。阳城是全省小杂粮生产基地县, 中药材生产面积6 670 hm2。

1.4 生态优势

阳城小气候类型多, 土壤类型丰富, 既可生产主要农作物, 又可生产杂粮、杂豆、杂果、薯类, 还是优质药材基地, 为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提供了适宜的生态优势。

2 阳城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效

2.1“一村一品”推进快速

全县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77个, 占全县行政村的80%。专业村已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产业特色, 主导产业涉及蚕桑、畜牧、干果经济林、中药材、蔬菜、食用菌、薯类、小杂粮、观光农业、其他等十大产业。专业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 农户从事主导产业的经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2.2 主导产业聚集加快

全县以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为主体, 通过“一村一品”带动产业聚集, 初步形成以蚕桑为主、区域特色明显、市场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六大特色主导产业。2011年, 蚕桑基地总面积达到5 800 hm2, 继续保持华北第一县的美称;猪、鸡、羊饲养量为410万头 (只) , 蛋鸡养殖稳居晋城市第一位;干果基地达到7 670 hm2;栽培食用菌450万袋, 年产量400×104kg;小杂粮基地达到6 670 hm2;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到66.7 hm2;中药材基地达到4 000 hm2。

2.3 品牌创建效益显现

以“一村一品”为依托, 通过开展标准化生产和质量体系认证, 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其中, 阳城蚕茧经国家农业部蚕茧质量检测中心检测, 综合指标居全国第一, 用阳城蚕茧生产的“梅花”牌SE桑蚕丝, 曾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阳城蚕丝和阳城山茱萸已成功申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受到保护。皇城蔬菜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5个蔬菜、小杂粮品种经过了无公害认证。阳城小米、核桃、黑木耳、香菇等产品打入大中城市市场, 供不应求。

2.4 经营活力增强

围绕蚕桑产业, 建起13家茧丝、椹汁加工企业和丝棉被加工企业, 建成了“桑+茧”、“饮料+丝+被”产业链;围绕小杂粮、核桃、花椒、山茱萸等产业, 生产出山茱萸饮料, 建起10余家加工企业, 建成了“土特产+礼品、食品”产业链;围绕红薯产业, 建起了粉条加工企业, 建成了“红薯+粉条”产业链。全县建成较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7家。

3“一村一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资源优势突显, 经济强势有待培育

阳城“一村一品”多以生产销售初级产品为主, 加工能力滞后, 产业链不长, 聚集度不够, 产业规模与加工能力不配套,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低, 竞争力较弱, 经济效益还不高, 资源优势尚未形成品牌优势和经济强势。

3.2 标准化程度低, 质量品牌意识不强

“一村一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 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 品牌建设积极性不高, 投入力度不大。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村看, 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 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 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3.3 产业链条不通, 中介组织作用有待提高

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滞后, 产加销互相脱节, 大多数农户还是单打独斗, 风险高、效益低, 培育发展产前、产中、产后中介服务组织的要求更加迫切。

3.4 科技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中, 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没有有效嫁接, 科技创新与应用对提高产品品质和增产增效的作用不明显, 农业实用技术尚未得到大力推广, 良种良法推广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4 稳健发展“一村一品”的保障措施

4.1 完善发展规划, 促进产业升级

阳城县应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及产业基础, 科学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 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 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 制定“一村一品”发展的总体规划, 构建“一主五辅”六大产业布局。

建立6个蚕桑专业乡镇, 200个蚕桑专业村, 完善蚕桑茧丝绸一体化市场运作机制, 推动蚕桑产业由原料生产为主向缫丝、织绸、服装等后续产业发展;加快桑叶、桑枝、桑葚、桑皮、蚕沙、蚕蛹等蚕桑产业综合利用, 推动蚕桑产业向深加工型高附加值产业迈进, 唱红阳城蚕桑这台大戏。

以南部山区8个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 建立牛羊养殖产业带。在富粮区乡镇建立蛋鸡生产区, 整合肉类联合加工, 开发分割肉、冷鲜肉、小包装及快餐食品, 实现肉类加工现代化。

以中部富田乡镇为主, 建立核桃、花椒、山茱萸干果经济基地6 670 hm2, 干鲜果专业村60个, 提升发展干果深加工产业, 做大做强核桃、山茱萸、仁用杏产业, 让农民尽快从中受益。

以沁河、芦河流域为主, 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力争蔬菜专业村达到30个, 在蚕桑生产基地和富粮区建设食用菌专业村30个, 以鑫辰美食用菌种植公司、泰溢菇业、东鹏绿汇等为龙头, 带动辐射周边农户生产, 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

以南部5个乡镇为主, 建立中药材基地10 000 hm2, 专业村达到30个。

4.2 加快品牌培育, 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竞争力

4.2.1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 确立标准化指标体系, 组织创建标准化示范区, 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 加强“三品”质量认证管理。

4.2.2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抓手, 着力打造阳城品牌, 使之成为“一村一品”的展销平台、推介平台、招商引资引智的平台。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实施意见, 支持龙头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山西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积极组团参加各种展示展销活动,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4.2.3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保护

推进特色商标的申报注册工作, 鼓励对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名牌产品, 提高阳城县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对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特色的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认证, 加强品牌的宣传、保护和推广, 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4.3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支撑

篇4:一村一品的含义

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

专业村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50%以上;专业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70%以上。

(1)农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经营形式。从事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必须是优质专用品种,并与产业化组织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B.主导产业的规模。从事种植、水产养殖的,种植面积或水产养殖面积要达到本村农用地面积(指耕地、林地、园地、牧地、滩涂或水面等)的70%以上;从事牲畜、禽类养殖的,要有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养殖量要达到总养殖量的50%以上。C.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D.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E.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2)其他类型专业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B.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C.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发展模式

按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形成过程中依靠的主要力量,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及其他类型。

政策导向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改革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地树起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一品”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不是“拍脑门”硬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篇5:一村一品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粮、优果、兴畜、扩菜“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服务为支撑,以提高我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培育特色产业,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优化发展环境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北杜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国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

(二)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普及适用技术,打造名牌产品。

(三)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镇域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推进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四)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凡是有效益的能给农民带来最大利益的产业、产品,只要法律允许,社会需要,都应支持发展。

(五)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抓好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农村商品经济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业者,农业科技人员组成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三、目标任务

依据目前我镇农业产业基础,经过调查摸底,XXXX年镇党委、镇政府决定率先从北里、南朱刘、成任村等6个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示范村抓起,着重从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示范,辐射带动全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抓建的6个示范村

南朱刘村、北里村、成任村、南杜村、杨家寨村、边方村

(二)抓建7个推进村

北杜东村、北杜西村、北杜北城村、靳里村、齐村、北朱村、西刘村

(三)抓建示范村,推进村的主导产业

(略)

(四)示范村推进村的建设目标:

1、示范村利用两年时间达到两个70%,即主导产业覆盖农户数达到总户数的70%,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

2、示范村推进村到,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主导产业收入提高10%。

3、推进村利用两年时间达到两个60%,即主导产业覆盖农户数达到总户数的60%,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

四、帮扶政策

(一)对镇上确定的示范村、推进村由包片领导和驻村指导员驻村帮助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对镇上确定的示范村,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区级“一村一品”发展示范村,争取省、市专项投资,对取得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年终由区、镇两级给予村干部及包抓干部以奖励。

(二)从XXXX年起,镇上将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围绕主导产业,按工作进度适时进行政策扶持。

种植业:以优质粮,时令鲜果、设施蔬菜和杂粮作物为重点,从名优新特品种的引进,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示范园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申报,产品认定,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等环节进行指导、扶持。

养殖业:以规模经营扩张和质量安全为重点,突出奶牛、瘦肉型猪和笼养鸡,从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疫病防控,粪便无害化处理,饲草种植,饲料加工,无公害基地申报,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等环节进行指导,扶持。

非农产业:以农村服务、商贸流通为重点,从新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劳动力资源转化组合,人才培训和市场供求信息服务等环节进行指导、扶持。

(三)镇上将整合各类涉农建设资金,重点帮助示范村解决在通村道路、人畜饮水、沼气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农业建设项目、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将优先向示范村安排。

五、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为了确保“一村一品”顺利实施,镇政府成立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高钰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副镇长刘海洋同志担任,政府相关部门及各村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业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刘海洋同志兼任。各村也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将此项具体工作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以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认识,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一村一品”发展扎实推进。

2、广泛宣传,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舆论氛围,各村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标语、召开群众会等形式,切实加大对“一村一品”的宣传力度,为“一村一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广大农民学先进,学典型的热情,增强广大农民的自主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一村一品”工作的深入开展。

篇6: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一、贫困村基本情况:

该村辖22个村民组,20个自然庄,780户家庭,户籍人口3341人,共有耕地面积6870亩,人均耕地2亩,林地面积480亩,大小塘坝27面,水域面积1500亩。

二、项目建设理由:

1、资源条件:

仁巷村有着当家塘坝张刘坝,系小二型水库,水源充足,在其下游是平坦农田,适合种植草莓和蔬菜。

2、发展产业的基础:

仁巷村有着种植草莓、蔬菜的习惯,有种植大户,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群众有种植草莓和蔬菜的强烈的愿望。

3、市场前景:

XXX乡草莓品种是“丰香”、“红颜”,这两个品种的产品口感好,色泽鲜艳,含糖度高。草莓作为营养丰富的保健性水果,已成为全年需求的消费水果,而早熟、无公害、高糖的XXX草莓因为其收获周期提前,口感较一般草莓好、个头大、色泽艳丽,含糖高度达12%,其草莓产品远销多个省、市,产口供不应求,农民收益稳定,效益显著。蔬菜品种依着豆角、莴笙和西红柿等中低端消费群体,外销到长丰、淮南等地。

三、实施方案内容:

1、项目建设地点:

定远县XXX乡仁巷村。

2、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立足仁巷村地理资源优势,坚持科学规划、连片建设的原则,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建设20亩面积20个草莓、蔬菜大棚。

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总投资3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争取滁州市交通银行支持5万元,自筹5万元。村集体占83%,其他占17%。按照投入资金比例分红。

4、项目技术措施:

(1)品种选择:草莓品种为红颜、丰香两种;蔬菜选择芹菜、莴笙、豆角、西红柿等品种。(2)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通过聘请当地的.种植大户对草莓、蔬菜生产进行技术培训,发放生产技术手册。通过网络和长丰草莓市场进行信息服务。

四、项目建设计划安排:

201X年6月,流转土地20亩;7月份平整土地和修建引水渠道、排水渠道;8月份搭建钢架大棚;9月份栽植草莓。

五、项目投入管理模式:

1、村集体资金投入模式:

村通过争取资金注入,项目建成后出租给种植大户徐孝峰和15户群众和贫困户。

2、项目运营管理模式:

大棚建设好后,出租给予大户、群众和贫困户,村集体收取租金,群众和贫困户通过产业增加收入。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并给予政策支持。

六、项目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每个大棚钢架、薄膜投入10000元。建成后,每个草莓大棚年产5000斤,均价为5元∕斤,毛收入为25000元,扣除人工及其它成本,纯收入为15000元,草莓大棚合计收入为300000元。蔬菜大棚每个年产值为0元,扣除人工及其它成本,纯收入为6000元,蔬菜大棚合计收入为120000元。

2、社会效益:

篇7:市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经验介绍

——区域特色明显。各县区充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目前南昌县的粮食、禽蛋、蔬菜、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百强县行列。新建县基本形成了三大特色产业带,即以“三水”产业、草食畜禽、优质稻为主的滨湖特色农业带,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丘陵生态农业带,以无公害蔬菜、花木和特种养殖为主的近郊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文秘家园资料精品农业带。进贤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七个一”(一只蟹、一根针、一盆花、一瓶酒、一朵菇、一支笔、一张网)产业群体。安义县的小水果、无公害蔬菜、古村生态旅游已成为县域主导产业。湾里区的花卉苗木、有机茶、观光旅游,青山湖区的无公害蔬菜、针织、炒货等特色产业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

——特色基地扩大。在“一村一品”工程的推动下,全市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建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全市已培育建成了8大特色种养示范基地,即新建县药湖6000亩特种水产示范基地、南昌县蒋巷镇黄湖5000亩特种水产示范基地、安义万场3000亩无公害果业示范基地、进贤8000亩优质油茶丰产林示范基地、桑海20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新建县铁河万亩珍珠养殖示范基地、湾里区万亩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南昌县蒋巷镇国5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已建成了10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即50。万亩优质大米生产基地、百万亩油料生产基地、3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0万头瘦肉型猪生产基地、2万头奶牛生产基地、千万羽家禽生产基地、30万亩工业原料林生产基地、10万亩竹类生产基地、7万亩精养特种水产基地、3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从而,为切实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龙头带头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工程的推进又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如江西阳光乳业有限公司与南昌县的小兰、尤口、武阳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蛟桥镇等10多个乡镇80多个村签订了互惠互利而又稳定的鲜奶收购合同,带动了这些村的奶牛养殖,形成了一批奶牛养殖“一品村”。又如佛塔生猪批发市场,去年生猪交易量已超百万头,带动了佛塔村周边村的生猪生产。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2家,带动农户71万户。

——科技作用突出。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各地十分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在目标上,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在方法上,采用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6个,面积80.64万亩,已有19家企业、41个品牌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证书,有机食品年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安义现代农业示范园被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定为蔬菜特供基地。

篇8:一村一品实施方案省级

关键词:经济发展,特色农业,对策

实施“一村一品”农业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农业资源, 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2006年以来, 扬中市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举措, 促进了全市特色农业的发展,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1 发展“一村一品”的意义

“一村一品”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生产一个产品。各地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有的地方自然资源丰富, 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 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 有的地方人文底蕴深厚。因此, 各地确定发展经济的路子应该是各不相同, 发展“一村一品”关键要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1.1 是培育主导产业的重要途径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集中生产要素投入, 实施块状发展, 连块成片, 连片成面, 形成区域特色产业, 从而促进农业基地化、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 把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做强做大,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提高农业整体竞争能力。

1.2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农民为主体, 坚持面向市场选择、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3 是开发农业多功能的重要载体

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与现代高效农业结合起来, 与观光、旅游、餐饮、休闲、科普结合起来, 发挥多功能作用, 不仅能增强农业多功能经济效益, 也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4 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

通过品牌建设, 建立产业化基地, 可用最直观、最通俗的方式培训引导农民, 让农民在参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 学习掌握先进的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 培养一批土专家、技术员和经营能人。

2 扬中市“一村一品”发展的成功典型

“一村一品”是复杂的工程, 可发展的产业、可实施的项目很多, 根据我市近几年发展“一村一品”实践, 可从成功典型中得到启示。

2.1 柳编工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柳编是扬中市的传统产业, 近几年扬中市西来镇北胜村吸收集体会员14人、个人会员166个, 组建扬中市柳编专业合作社, 扩大柳滩面积133.33hm2, 吸引从事柳编的人员上千人, 为农民致富找到一条新路子。该合作社已培养柳编经纪人12名, 从事柳编残疾人有100多名, 50岁以上中老年妇女有200多人。仅此项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 最高达3万多元。合作社全年销售收入达到3 000多万, 产销率达100%, 为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户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木刷加工成为出口创汇的有效途径

木刷加工是扬中市油坊镇的优势产业, 于1994年组建了扬中欣欣刷业有限公司, 1998年成立了扬中市木刷生产协会, 打出了“绿扬”品牌, 深度开发了成品油漆刷、食品刷、工业用刷等系列产品, 远销27个国家和地区, 吸引300多户农民、3 500余人生产加工木刷。协会建苗木基地2个, 种植杨树200多hm2, 2012年产值达4 500万元, 创销售4 000万元, 利税361万元。

2.3 秧草种植发展成为地方特色产业

扬中市三茅街道原中林村、八桥镇创新村发展有机秧草产业, 建有100个塑料大棚, 吸收近500多个农户种植秧草, 其生长周期为每年10月到来年5月, 价格能卖到10元/kg, 产量高, 效益好。使秧草成为扬中一大“名片”, 成为扬中的主要特产, 年产量600 t左右, 通过加工开发出不同风味的佐餐, 咸秧草产品创造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并通过我市江鲜美食节, 开发出一系列的秧草菜肴, 使秧草伴着扬中江鲜一起扬名。目前秧草种植已列入扬中“十二五”农业产业化品牌战略, 种植面积扩大到666.67 hm2以上。

2.4 苦瓜生产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苦瓜是夏季食、药兼用的佳蔬, 具有多功能作用和多疗效的保健作物。扬中市新坝绿健苦瓜专业合作社创办以来, 已探索走出一条“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拥有会员有200多个, 从事苦瓜种植群众280多人, 面积达66.67 hm2, 年加工苦瓜产品近20 t, 年销售额近1 100万元, 每667 m2收益达4 000~5 000元, 最高可达万元, 人均年收入6 000元, 成为该镇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新亮点。

3“一村一品”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主导产品抓特色

特色就是竞争力, “一村一品”即为特色的体现。发展“一村一品”要立足于本地资源状况, 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找准“一村一品”发展切入点, 发展优势明显, 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3.2 品牌发展为基础

实践证明, 品牌是优势和生命, 打造品牌就是创新的过程。要重视开发生产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特优新农产品, 突出“品”的特色;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 提高“品”的档次;要加强宣传, 让品牌打入市场、打响名片, 增强市场竞争力。

3.3 股份合作是载体

农民股份合作制能促进资源、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 使一部分不愿意种田的农民, 在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 使愿意种田的农民获得更多承包土地的机会, 并能更好地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 村级集体经济也会因此而发展壮大。

3.4 加强领导是保证

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发展“一村一品”和其他工作一样, 必须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连续数年来, 我市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为发展“一村一品”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投入和体制等环境。要从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和战略高度, 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一村一品”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真正把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抓紧抓好。

参考文献

[1]庞道林.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必由之路[J].中国合作经济, 2009 (4) .

[2]赵亚萍, 张蕾, 等.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8) .

篇9:一村一品闪亮登场

临汾展区:吉县苹果分外“红”

在临汾展区,最打眼的要数吉县的苹果了。在这次展会上,为将吉县苹果推出去,工作人员用上百个苹果垒成一个大苹果,这个大苹果代表着吉县苹果的品牌。临汾市农委名优农产品开发中心主任张国明告诉记者,吉县是全国最佳苹果优生区,全县种植面积28万亩,农民人均3亩多,享有“中国苹果之乡”、“中华名果”等多项荣誉称号。

吉县苹果主要以红富士为主,不仅色度好,而且糖分高。吉县苹果好吃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独特的生长环境,苹果种植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光照条件好。

在吉县苹果销售展位,记者见到了来自太原市的张女士,她一下子买了8箱,正在等人过来搬运。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做水果生意的,这次想带回去试销一下。销售展区,记者见到吉县苹果的另一个品种秦冠苹果,秦冠苹果色泽红润,形圆,规格统一。记者还看到苹果上贴的防伪标签,消费者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上查询苹果生长地等内容。

张国明告诉记者,吉县苹果大部分是靠出口,主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每年的销量都很大。

除吉县苹果外,临汾市一县一业的支柱产品还有隰县玉露香梨和襄汾县三盛合米醋。其中,隰县玉露香梨被称为中国第一梨。隰县梨肉厚汁多,香甜味美,营养丰富,清新润泽,是“中国金梨之乡”,这里出产的“天天”金梨汁,原汁含量高达60%以上,远销全国16个省市和地区。

这次推介会,临汾市带来了吉县苹果、隰州金梨、翼城7C鸡蛋、晋沃蔬菜、襄汾三盛合米醋等特色农产品,展示临汾农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成果、新风貌,积极搭建特色农产品通向市场的快速通道。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临汾农业以西山百万亩优质水果基地建设为龙头,带动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200万亩:以平川新增60万亩设施蔬菜为重点,带动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120万亩:以东山干果发展为新的增长点,带动全市干果面积发展到240万亩;以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安泽县和三晋地黄营销第一村——襄汾县荀董村为亮点,带动全市优质中药材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到“十二五”末,全市“一县一业”基地县发展到9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000个,进一步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目标。

太原展区:小店区孙家寨村绿色蔬菜受“捧”

在太原展区,孙家寨村展位上,放着各式各样的绿色蔬菜,包括油菜、生菜、辣椒等。孙家寨村是太原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山西省“一村一品”标兵村,该村共有524家农户,2110人,耕地2650亩,其中蔬菜面积2100亩,占到全村耕地的79.2%,2011年新建和改建设施蔬菜面积500亩,实现人均一亩菜田,户均一亩设施蔬菜。蔬菜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8.5%,今年人均收入31400元。

近年来,孙家寨村以科技为支撑,以蔬菜为主导,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和提升产品品质,初步形成了“一园一基地、一村一品牌和一业一市场”的发展格局。建成占地100亩的益丰新品种示范园,每年示范蔬菜新品种300个以上,有30多个品种实现大面积推广,带动周边农户建立了2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亩均增产15%以上;油菜、生菜、西红柿、西芹、黄瓜5个品种注册了“并州绿”品牌商标,走上了蔬菜生产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村委会组织菜农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计划建设占地约3000亩、总投资100亿元的综合性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市场。大同展区:一县一业展风采

在以红色为主调的大同展区,一副对联赫然在目:一村一品凭特色实现收入翻番,一县一业靠规模推进经济跨越。

大同县的黄花菜、阳高县的杏仁露、灵丘县的苦芥、广灵县的小米……近年来,大同市的“一县一业”发展迅速。到目前,全市9个农业县区都确立了“一县一业”特色主导产业;58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主导产业占到40%以上,从事“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人数达到16.2万人,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明显。

大同县是闻名全国的黄花菜主产地。这里生产的黄花菜色泽金黄、角长肉厚、蕊多,久煮不烂、脆嫩可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该县黄花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主要有县黄花总公司、三利农副产品公司等4家,年收购加工黄花达1500多吨,产值达3000多万元,占到全县黄花总产量的50%以上。目前,大同县黄花菜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9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阳高杏仁、阳高京杏,已成为名牌产品走入市场。同时,阳高县还出口销售杏脯,在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香港地区产生影响。

上一篇:重力教学设计吴韧下一篇:四年级作文:龙门石窟导游词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