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基本特点及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2024-07-24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基本特点及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通用5篇)

篇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基本特点及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基本特点及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表现为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这种自由化的本质,是各种不同形态的资本通过跨国界的大规模自由流动而实现的资本增值过程和价值实现过程。推动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西方国家的私人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商业活动正在重塑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全球性规则,跨国公司籍此从数量扩张进入质量扩张阶段;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一代工业革命正促使生产力要素以及生产力的全球布局发生新变化,使全球生产体系的分工出现重组;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加紧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加速市场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创新。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一个日益尖锐的基本矛盾,是跨过企业内部商品与资本流动的有序性同世界商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自由竞争和自由流动的无序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流动性极高的国际金融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给当代国际经济乃至国际关系都带来深刻的影响,也给我在21世纪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构成了新的挑战。为此,我应客观评价和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同时在该进程中警惕和反对美国化倾向;重视国际经济秩序的全球管理问题;呼吁和推动解决不断深化的南北差距和数字鸿沟;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及地区多边金融与经济合作,特别是参与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规则重写”过程,维护我国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根本利益。

当前加速发展的全球化潮流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但首先是经济现象。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显著上升的客观基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表现为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这种自由化潮流的本质,是各种不同形态的资本(既包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以及金融资本等,也包括信息资本和人力资本)通过跨越国界的大规模自由流动而实现的资本增殖过程和价值实现过程。从长远看,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将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突破国土疆界的限制,从而能在更大的范围,即全球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然而“最佳配置”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则是不断加剧的不平衡发展。不言而喻,“最佳配置”给各国带来的机会与挑战也是大不相同的。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处于初始阶段,而未来十年这一进程将步入不断深化的时期,并重塑世界经济体系。各个国家、特别是各主要大国在全球化浪潮后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将基本取决于未来十年的发展。

一、以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基本特征有三:

1.推动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并非来自宏观层次的政府,而是微观层次的西方国家的私人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商业活动正在重塑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全球性规则,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籍此从数量扩张进入质量扩张阶段,其利益要求不仅直接影响其各自母国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与外交政策,而且也已经成为影响今后国际经济秩序变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及其遍布世界各地的50多万个分支企业的总产值,已占全球总产值的25%以上,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海外的年销售总额已达11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全球出口总额,其直接投资也占到全球总额的70%。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贸易、投资中所占的这种重要地位,既是其全球扩张的结果,也是其进一步谋求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在全球充分自由流动的动因。因此,全面开放商品、服务以及要素市场,在全球范围统一市场规则,就成了跨国公司极力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

2.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一代工业革命在全球化浪潮中不仅大大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使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缩短,而且还促使生产力要素以及生产力的全球布局发生新变化,使全球生产体系的分工出现重组。信息技术产品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关键的生产力要素,计算机软件以及网络程序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非物质化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使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软产业”。走在科技革命前沿的发达国家、特

别是美国的经济结构迅速“软化”,大量的传统要素移至海外,推动全球生产体系出现重组。在这种重组过程中,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被边缘化的危险空前增大,生产力水平差距引起的南北差距和全球性两极分化更加深刻。

3.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国加紧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加速革新现代市场制度与企业制度。总体上看,目前各国大力推动的结构调整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提升,国民经济的重心从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向知识密集与高科技密集的服务业加速倾斜。现代服务业与信息产业不仅在有关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更大比重,而且日益取代传统制造业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促使国家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致使全球性的非工业化趋势近年来明显加强,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70年的28%下降至现在的18%;二是经济体制的新变化,这突出地表现为西方国家兴起并在全球极力推行的“两D”趋势,即“非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和“放松管制”(DEREGULAITON)。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美国,始于政府行政管理结构的“非中心化”潮流现已扩展到产业乃至企业结构中。从产业的角度看,新兴产业不再具有传统产业的“中心特征”,例如:直到几年前人们还认为位于美国西海岸的硅谷是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心,但现在该产业已迅速分散化、多中心化。美国东、西、中部许多大城市兴起了众多新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心,与原来西海岸的电子信息中心形成多足鼎立、全面竞争的格局,以至于美国高技术产业中又出现了一个相对于硅谷的新名词——硅巷(SILICON ALLEY,意指创立于街巷之间的诸多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使这一新兴产业不再具有单一中心的结构。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结构也从过去的宝塔中心结构过渡到平面网络结构,企业制度为适应信息急剧膨胀的市场条件而出现新的结构性变革。

二、以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潮流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国际形势基本走势的影响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发达国家政府从政策角度、跨国公司从实务角度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正进入新一轮以私人资本为主导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马克思曾经深刻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全球层次上得到了放大,如何通过主权国家政府之间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在全球性自由竞争中防止过度自由的流动失控而引发全球性危机,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的地位与影响愈加举足轻重,而其跨国指数不断提高已成趋势。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全球极力推行市场自由化,这就给全球化的经济增长带来一个日益尖锐的基本矛盾,即:跨国企业内部商品与资本流动的有序性,同世界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自由竞争、自由流动的无序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流动性极高的国际金融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自1980年以来的20年间,世界各国总共爆发了125次金融/银行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金融危机日趋频繁,就是这种矛盾失控的结果。经济全球化越深入,加强国际经济秩序的全球管理问题就越紧迫。

第二,私人资本在全球化进程中急剧膨胀,政府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和能力下降,而西方私人资本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其结果是全球资金流动更加不平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恶化。90年代以来,国际私人资本急剧膨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球性的民营化浪潮。90年代全球化进程中十分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全球性民营化潮流。1990年全球民营化的资本总额为298亿美元,到1997年猛升至近1000亿美元。1990至1997年间,全球民营化总额累计高达5000亿美元。二是世界经济的核心——国际金融市场上政府与私人资本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1983年纽约、东京和伦敦三大外汇交易市场平均日交易总额与当年美、日、德、英、瑞士五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之比为390亿美元∶1400亿美元;但到1992年,上述比例已经反转为6230亿美元∶

2780亿美元,亦即五大央行的外汇储备总额还不足三大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的一半。这是近些年来西方国家政府联手干预外汇市场波动雷声大雨点小,或不愿进行干预的根本原因之

一。三是投资基金成长迅速,证券投资的深度和广度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资金流动的主要源泉。19世纪后期兴起的全球化浪潮中,全球资本流动的源泉基本来自美欧几千个富有的家族及其企业;而当前的国际资本流动,是由各种投资基金推动的,它们“集腋成裘”,把数以亿计个人的养老金、保险金等积蓄进行全球性配置,形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组成部分。1990年,全球参与股票投资或基金投资的个人已达1亿人;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0亿。

私人资本的膨胀使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诸多领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切的某些领域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其结果是,国际资本流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分布也极不均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更重要的是,在私人资金加快流向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同时,发达国家官方的发展援助持续减少。上升的私人资金流入同下降的官方援助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是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关系中南北之间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特点。90年代以来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几乎都是由私人资本提供。私人资本流动(主要包括私人借贷、外来直接投资、股票投资组合三个部分)在1990年为近420亿美元,占当年流入发展中国家资金总额的42.6%;到1997年,不算年复一年流入的投资组合以及商业借贷,资金流入总额已达到2560亿,为1990年6倍多,占资金流入总额的85.2%。与此同时,官方发展援助占流入资金总额的比例从1990年的57%,下降至1996年的12.3%。而且,日益减少的官方发展援助越来越多地用于维护和平以及紧急救援等项目,而并非长期发展项目方面。私人资金一般都比官方援助条件苛刻,而且完全基于利润导向,极不稳定,私人资本上升为发展中国家资金流入的主要来源,不仅使许多不发达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持续恶化,而且还使原来就不平等的南北关系在私人资本利益的驱动下,进一步发生变形。在南北鸿沟加深的同时,南南利益磨擦和竞争也增加。

第三,随着技术进步加速,特别是与信息产业和流通领域相关的技术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导致全球通信、运输等涉及信息与物质流动的技术产品成本加速下降,这不仅极大地加速了全球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步伐,而且还给现代国际关系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现象,即: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以及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非政府组织沟通联络迅速国际化、全球化,国际外交舞台上的角色迅速增多;影响和制约各国对外政策,以及影响和制约国际重大事件走向的因素较过去更为复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决策,便是明显的例证;而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的大规模示威,更是全球各地诸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通过因特网串联组织发动的。

第四,全球化趋势给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提供了增强其主导地位的巨大机会,全球化蕴含着“美国化”的严峻挑战。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九十年代,正是美国利用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实力,在全球极力确立其领导地位的时期,也是美国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一个黄金时期。相形之下,日本经济在“泡沫”破灭之后陷入长期萧条,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启动后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东亚经济更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因而使得美国对于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的发言权和支配权显著增加,许多国家对于美国的仰赖加深,而对美斗争和周旋的余地缩小。从客观上看,美国在当前的全球化潮流中处于主导地位,全球化潮流的加速发展给美国提供了输出其资本、技术、文化、价值观乃至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巨大机会。如何在这样一种客观背景下溶入和参与全球化进程,在寻求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的同时,应对美国化的压力与挑战,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第五,以信息革命和技术创新为先导的全球化正在掀起范围广泛的规则与标准重新制定的潮流,从贸易、投资、金融的传统规则到国际关系的某些基本准则(例如主权原则等),都受到巨大冲击,经济领域中的某些规则已经或正在改写,一些主要的国际机构也在全球化进

程中启动或加快改革步伐,世界银行正在推进其“全面发展框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启动国际金融框架改革;国际劳工组织正推动建立“核心劳工标准”;联合国环保署正在尝试如何协调全球的环境政策;世界贸易组织也在试图发起新一轮内容更加广泛的多边贸易谈判回合。

三、全球化趋势对我在21世纪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构成了新的挑战第一,全球化以及相应发展的区域化潮流在进一步加剧南北差距的同时,也使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出现新的分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国内政治中的对外干涉思潮日趋上升,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国内政治中的“内顾”倾向日益明显,使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政治基础以及我国外交的战略支撑点受到削弱,我在团结第三世界,使其发挥在国际政治斗争中作用的难度加大。

第二,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而非政府带动的离心力运动,包括中国在内的民族国家难以依靠国家主权原则来解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所有问题。

第三,在信息革命和“新经济”形成过程中处于明显领先地位的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影响增大,某些方面的支配地位进一步加强,其对外政策、包括其对华政策中的干涉主义、强权政治的倾向明显增强;在我同美的经贸科技合作关系中,我处于“小国模式”(即不均衡依存模式),这些都使我同美周旋的余地受到制约。

四、因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外交战略思考

第一,在国际场合客观评价和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同时旗帜鲜明地呼吁在全球化进程中反对美国化倾向。目前国际上警惕美国化倾向的呼声日高,包括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大国都在此问题上出现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声音,有些国家对此问题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我宜对此善加利用,并把这一点同我在国际政治领域反对单极世界、推进多极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及早组织国内力量加强对全球化与美国化问题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团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全球化进程推向正确的方向。

第二,重视国际经济秩序的全球管理或治理问题。我国在溶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在开放市场、参与全球竞争的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加强国际经济秩序的全球化管理,是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事实上,目前国际上有关加强全球管理/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呼声日高,我应在国际经济领域巧妙地处理“决不当头”与“有所作为”的关系,以我改革开放的根本利益为依据,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全球管理的各种形式的多边合作。

第三,以发展中国家为依托,呼吁和推动解决不断深化的南北差距和发展差距问题,以此作为新时期我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的战略支撑点。实践表明,全球化过程正在加剧原来已经存在的南北差距。据统计,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穷的20%的人均收入差距,60年代为30∶1,1990年为60∶1,到1997年则已升至74∶1。而且,贫富差距在发达国家也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90年代英国、比利时、芬兰等国的贫困人口上升;当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因持续的经济景气而不断上升时,最贫困的10%的人口目前的实际收入却比1979-1996年期间的收入水平下降了18%。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的负面影响,就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在一些国家内部加剧了贫富差距和发展差距。这一点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应利用国际社会对此问题的高度关切,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及方案。

第四,树立广义的“经济外交”观念,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及地区多边金融与经济合作,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规则重写”过程,把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外交优势同经济优势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全球化浪潮在国际经济秩序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贸易、投资、金融和信息流动等规则的重写。广义的“经济外交”决不仅仅意味着加强经贸合作及援助,而且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国际与地区多边经济、金融事务的对话活动与规则重写的决策过

程。积极参与这一过程,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既是我外交发挥作用的新空间、新机会,也是我国家利益的根本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在国际及地区经济与金融事务中拥有潜力很大的外交资源优势。在国际经济领域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倡导和参与多边对话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过程,这不仅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在有关重要问题上的利益,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经济增长环境,而且还能以多边促进双边,开创我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篇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基本特点及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一、对纺织业影响及趋势分析

1. 纺织服装业进出口值减增幅度大。

如图1所示, 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即2008年7月份以来) , 我国纺织品服装月度进出口值由2008年7月的202.6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76.8亿美元。月增长率从2008年7月的19.2%大幅度下降到2009年2月的-52.1%。2月份进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31.6%。2009年3月份其进出口值回升至133.4亿美元, 月增长率也由2009年2月的-5 2.1%大幅回升至2 0 0 9年3月的7 3.7%, 3月份进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也上涨了1.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2. 纺织品月进出口值的变化趋势与纺织服装业变化趋势相似。

如图2所示, 除2008年2月, 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6月我国纺织品月进出口值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由2007年12月的64亿美元大幅上升为2008年6月的129.7亿美元。2008年7月份以来, 我国纺织品月进出口值开始减少, 由2008年6月的129.7亿美元大幅下降到2009年2月的35.7亿美元。月增长率也从2008年6月的89.3%下降到2009年2月的-35.2%。2月份进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46.3%。2009年3月其进出口值回升至59.1亿美元, 月增长率由2009年2月的-35.2%大幅回升至2009年3月的65.5%, 但3月份进出口值仍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7.7%。

3. 纺织品进口影响小于出口.

如图2所示, 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对纺织品的进口影响较小, 除2009年1月, 进口值基本保持在10亿美元与13.6亿美元之间。对纺织品出口影响较大, 纺织品出口影响及趋势与纺织品进出口总额相似, 2009年2月为最低点, 3月份开始反弹。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4. 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值先降后增, 增幅大于降幅。

如图3所示, 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由2007年12月的96.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7月的110.50亿美元。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波动上升, 由2 0 0 7年1 2月的96.4亿美元上升为2008年8月的125.4亿美元。月均增幅为5.14%, 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即2008年7月份以来) , 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开始下降, 出口值由2008年8月得125.40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1月的105.07亿美元, 月均降幅只有4.07%。说明全球经济放缓对2008年8月~2009年1月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影响很小。2009年2月降到最低点, 出口值仅有41.12亿美元, 月降幅为-60.87%, 与2008年同期下降57.93%。2009年3月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开始回升, 由2009年3月的74.3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7月的110.50亿美元, 月均增幅为24.78%, 远高于全球经济放缓之前的增幅, 说明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值受影响较小, 回升快。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二、对钢铁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1. 钢材的月进出口值降幅大于增幅。

如图4所示, 2 00 7年1 2月到2008年8月, 全国钢材进出口值都保持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 月进出口值由2007年12月的54.9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8月的109.8亿美元。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我国钢材的月进出口值由2 0 0 8年8月的109.8亿美元大幅下降到2009年5月的29.28亿美元。月增长率从2008年8月的9%下降到2009年5的-11%。2009年6月到7月进出口值有上涨趋势, 月增长率分别为3.65%和11.69%, 但进出口值仍低于2008年同期。

2. 钢材进口反弹幅度大于出口。

如图4所示, 全球经济放缓对钢材出口的影响大于进口的影响, 2009年4月—7月钢材出现逆差, 逆差额分别为1.77亿美元、2.32亿美元、3.61亿美元和1.9 6亿美元, 逆差额有减小的趋势。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三、对农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1. 农产品进出口额降幅大, 反弹期长。

如图5所示, 从2 0 0 7年12月到2008年7月我国农产品月进出口值虽有波动, 总体均保持上升趋势。由2007年12月的84.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7月的92.1亿美元。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即2008年7月份以来) , 我国农产品月进出口值由2008年7月的92.1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53.8亿美元, 月增长率从200 8年7月的9.9%下降为20 09年2月的-11.1%。2月份进出口值亦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5.9%。2 00 9年4月其进出口值回升至7 4.9亿美元, 月增长率由2 0 0 9年2月的-11.1%回升至200 9年3月的32.1 6%和4月的5.3 4%, 但20 09年4月的进出口值仍比2 00 8年同期下降了1 3.2 1%。

2. 农产品进出口额出现最低点不同。

如图5所示, 出口额到2 0 0 9年2月为最低点, 出口额为2 1.6亿美元, 3月出现反弹, 3月~4月份出口额分别为30.4亿美元和31.5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到2009年1月为最低点, 进口额为29亿美元, 2月出现反弹, 2月~4月份进口额分别为32.2亿美元、40.7亿美元和43.4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3. 对主要农产品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1) 对大豆的进口影响小。如图6所示, 我国大豆的月进口量从2007年12月的293万吨上升到2009年7月的439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9月我国大豆的月进口量一只保持波动上升, 由2007年12月的293万吨上升到2008年9月的414万吨。虽然2008年10月其进口量骤降为212万吨, 但之后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月进口量, 2009年1月份略有降低后稳步回升。到2009年7月, 其进口量为4 39万吨。其进出口值可以看出, 全球性经济放缓对我国大豆的进口影响很小。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2) 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已摆脱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如图6所示, 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从2 0 0 7年1 2月的6 7万吨上升到2009年7月的93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12月, 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较为稳定, 月进口量从2007年12月的67万吨上升到2008年12月的75万吨。2009年1月份进口量却骤降至29万吨, 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48.2%。2009年2月份开始, 其进口量虽有回升趋势, 由2009年1月的29万吨回升至2009年7月的9 3万吨, 高于2 00 8年同期进口量2 7.4 0%, 说明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已摆脱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

(3) 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较小。如图6所示, 2 0 0 8年7月以前, 我国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总体处于下降趋势, 由2008年1月的21万吨下降到2008年7月的9万吨。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仍为小幅下降, 由2008年7月的9万吨下降到2009年1月的8万吨。2009年2月份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开始稳步上升, 2009年2月的27万吨上升到2009年6月的38万吨, 2009年7月又有些回落, 进口值为24万吨, 远高于2008年同期的9万吨。说明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较小。

(4) 大米出口量处于不稳定状态。如图7所示, 我国大米的出口量从2007年12月的19万吨下降到2009年7月的4.92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我国大米的出口量都保持较高水平, 月出口量分别由2007年12月的19万吨上升到2008年3月的26万吨。到2008年4月其出口量骤降为3万吨, 此后月出口量一直较低。2008年8月出现小幅上升, 月出口量为10万吨, 之后的出口量又持续放低, 2009年1月我国大米的出口量也仅为4.52万吨。2 00 9年4月, 其出口量回升至1 3.9万吨, 比2 0 0 8年同期上涨了363%。但7月份又回落到4.9 2万吨。说明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我国大米出口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5) 玉米出口量降幅大。如图7所示, 我国玉米的出口量一直较低, 从2007年12月的4万吨下降到2009年4月的不足万吨。其中2008年的5月、9月及2009年的1月~4月, 其月出口量均不足万吨, 全球性经济放缓对其影响亦相当之大, 2009年7月玉米的出口量为1.11万吨, 比2008年同期基本相同。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四、对汽车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全球经济放缓对汽车进口影响较小, 但进口值回升幅度较慢。如图8所示, 我国汽车的月进口值由2007年12月 (包括底盘) 的12.7亿美元, 下降到2009年2月的8.09亿美元。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汽车的月进口值一直小幅上升, 由200 7年12月的1 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8月的14.4亿美元。2008年8月以来, 月进口值开始小幅下降趋势。2009年3月汽车进口值开始回升, 但回升幅度较小。2009年3月~6月汽车进口值月增长率分别为16.68%、-1 1 33%、8.2 4%和-0.1 1%, 到2 0 0 9年7月我国汽车的月进口值才有较大增值, 7月进口值为12.24亿美元, 月增幅为35%。但20 09年7月进口值仍低于2 00 8年同期的1 4.1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五、对成品油影响及趋势分析

1. 成品油月进出口值影响幅度大且回升幅度小

如图9所示, 2008年7月以前, 我国成品油月进出口值从2007年12月的27.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7月的60.13亿美元, 月平均增幅率为13.03%。2008年7月以后, 我国成品油月进出口值处于下降趋势, 到2009年1月为最低点, 进出口值为13.49亿美元, 月平均降幅为-19.05%。2009年2月成品油进出口额开始小幅回升, 2009年7月进出口值为28.1亿美元, 月平均增幅为14.88%, 高于全球性经济放缓之前的月平均增幅, 但低于全球性经济放缓之后的月平均降幅, 说明成品油进出口值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恢复到全球性经济放缓之前的水平。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2. 成品油的月进出口量影响较小

如图10所示, 我国成品油的月进出口量从2007年12月的386万吨上升到2009年7月的595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的5月, 其进出口量有较明显的上升, 由2007年12月的386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5月的605万吨。之后其月进出口量又从2008年的5月的605万吨下降到2008年10月的326万吨。在2008年12月其进出口量回升到680万吨。2009年1月开始, 其月进出口量虽又有所下降, 由2008年12月的680万吨下降到2009年3月的474万吨, 2009年7月小幅回升至595万吨。如图10所示, 我国成品油的月进出口量总体水平仍是较为稳定的。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从2008年8月的471万吨小幅下降到2008年10月326万吨, 2008年11月很快得到回升, 可见全球性经济放缓对我国成品油的进出口量影响较小。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六、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 全球性经济放缓以来, 钢铁业、纺织业以及农业中部分农产品如玉米、食用植物油等所受影响较为严重, 在全球性经济放缓后, 其进出口额均有明显下降;成品油的进出口量在全球性经济放缓前后变化不大, 其进出口额却持续下降, 可见其所遭受的冲击也相当之大;汽车与汽车零件的进出口额在全球性经济放缓前后总体变化不是很大 (除2009年2月) 。但我们也应看到, 2 00 9年2月份之后, 我国外贸进出口值及各主要行业内的部分产品进出口仍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 且较为稳定。根据以上影响及趋势走向, 政府可采取相应外贸政策调整不同行业的进出口贸易, 使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峰曲凤杰张哲人:世界经济走势及2008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J].宏观经济管理 (11) , 2007:68-71

篇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基本特点及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社会主义 现代化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自从以西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率先进入现代化轨道,这场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现代文明就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影响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区,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浪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化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高科技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最落后的国家,势必都将被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席卷。

2.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的时空约束减少、成本降低及资源互补,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渗透,使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特征,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

3.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单元和行为主体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一个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大约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80%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0%的国际直接投资,60%的世界贸易,30%的国际技术转移。四是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依赖性。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直接将纯物质生产外壳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对输出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依赖性。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对世界而言,经济全球化已不是一种选择问题,而是一种现实问题;不是要不要经济全球化以外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平等、公正,互惠,共赢、共存、共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现代化带来的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需要借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条件。

1.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对立依然存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需要同社会主义国家扩大和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和其他世界性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交流与协调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赢得了十分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2.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在贸易、投资、金融诸领域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大大加深,相互间经济流通的障碍不断减弱,经济融合的需求在日益加深,使世界经济真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助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机会,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利用这种后发优势,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有一个高的起点,增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力。

3.经济全球化冲破了社会主义发展观念的禁区,带来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念变革,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和开放。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文化交流,同时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人们观念的更新,尤其表现在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水平上。经济全球化进程打破了禁锢人们的思维模式,由封闭僵化逐步走向开放灵活,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梳理和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定位,并逐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思想。这种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定位对社会主义发展大有裨益,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特别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和挑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资本的优势,借助市场力量维护了本国的经济安全,而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技术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致使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很低,在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其经济主权受到侵蚀。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有目的地进行产业结构转移,将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在本国内主要是发展高技术工业,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工业受到威胁和冲击。此外,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安全等也构成极大的威胁。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最为严峻的挑战是政治方面。全球化的发展,往往与国家维护主权的努力产生尖锐冲突。全球化增强了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协调功能,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经济全球化是以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的国际化为特征的,全球性经济组织的运营以参与国若干主权的让度和转移为条件。在特定的领域内,主權国家必须服从于国际机构的协调,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的国家主权形成挑战。我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一方面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强大,赶上曾经主导、现在依然控制全球化进程的西方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主要由西方国家制订的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国际制度、国际惯例和标准。

3.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带来冲击和压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国际化,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文化合作和交流必将更加深入,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处于一种主宰和支配地位,他们在向对外输出文化时,不会放弃以输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渗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带来西方文化的冲击。由此可见,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既要利用全球化来发展自己,又不要被西化、被演变,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捍卫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

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1.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积极地参与和推动全球化进程,在融入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理由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经济全球化引起资本、技术、管理等向全球空前地扩散,这为处于劣势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使得它们有可能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快本国的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以赶超发达国家。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与水平,将自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和市场竞争,通过与世界经济“接轨”,带动自身经济的繁荣。如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有了飞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

2.强化国家利益、民族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及民族创新能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之势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在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我们必须实行社会塑造与自我强化双管齐下,使我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得到真正的开发。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必须着力于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两个层面,真正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潜能。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我国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依法做出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技术跨越。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我国发展的紧迫感,我们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因而相关的制度安排显得非常重要。科学、合理,可行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发展的竞争,科技发展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科技能力的现实,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举全国之力,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现某些领域的技术跨越。

4.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要坚持合作与斗争的原则。美国是资本输出大国,但同时,它也是文化输出大国。“美国之音”不停地播放,美国的文化产品大量地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美国高喊人权、自由、平等,其实质就是通过这种输出来达到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信念体系,摧毁其已有的价值信仰,转而相信美国的政治文化。我们对这种政治、文化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价值判断,不懈地抵御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和政治模式的渗透,捍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3

篇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基本特点及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承包工程,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在对外承包工程中的体现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中产生的, 而对外承包工程又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内容, 它是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

(一)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通过收购并购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为了整合资源, 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提升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本地化运营能力, 众多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相继实施业内资产重组, 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使自己成为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承揽大型、超大型工程项目, 不断体现企业的跨国化、全球化。

(二) 融资能力成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竞争的关键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的需求增长和政府财政资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国际金融机构在分配资金开始从支持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转向其他方面。在这种背景下, 寻求私人融资成为参与复杂的大型基础设施BOT/PPP项目国际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 融资能力成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竞争中的关键, 表现出投资的全球化。

(三) 对外承包工程方式不断变革

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 国际建筑工程的发包方越来越重视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 EPC (设计—采购—施工) 、PMC (项目管理总承包) 等一揽子式的交钥匙工程模式以及BOT (建设—经营—转让) 、PPP (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等带资承包方式成为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中广为采用的模式, 使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多元化格局。

(四) 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深化

在当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 工程管理和工程设计大多是欧美企业, 国际设备采购是日本和德国, 其他国家企业主要集中在土建领域。欧美等国家的大型跨国建筑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和专利, 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优势明显, 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发展中国家建筑承包商因为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 在国际工程市场中承建的工程项目经常是相对简单的劳动密集型项目, 但近年来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项目和知识密集型项目渗透。随着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使生产走向了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特点

(一)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从1979年的4家增加到目前的2 000多家。在这个企业群体的成长中, 经历了由专门从事对外经济联络的窗口企业向实体企业转变, 由单一国有经济向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的转变, 由服务类企业向制造类和服务类企业共同发展的转变, 该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行业过于集中。

(二) 对外承包工程规模迅速扩大, 经历了三次升级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初期是以土建项目的劳务分包起家的, 然后, 从土建分包到土建总承包, 中国国际承包事业实现了第1次业务升级。但这阶段是以土建施工为主的低端项目。

为了推动业务升级, 顺应国际工程市场产业内分工的要求, 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先后批准成立了一百多家工程设计企业,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实现了业务的第2次升级。

进入国际工程设计咨询领域, 带动了我国在承包工程全产业链分工地位的变化, 承揽的业务环节逐渐向业务链的上游移动。目前, 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项目规划、勘探、设计、管理等领域, 通过开展高端业务进一步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实现了向EPC承包模式的第3次全面升级。据初步统计, 目前总承包项目已经占到了我国对外投标项目总数的52.6%, 其中EPC交钥匙工程显著增多, 带动了我国国产设备的出口。同时, 通过BOT、BOOT、PPP等融资方式取得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加。

(三) 工程履行环境突变, 风险大

工程执行过程中, 环境变化是事先难以预料, 如政治环境 (内乱、战争) 、经济环境 (原材料、人工费用上涨、货币贬值) 、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 等, 都会对工程顺利实施造成很大影响, 如亚洲金融危机、伊拉克战争、国际金融危机, 都使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三、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 金融全球化使对外承包工程不稳定因素增多, 风险加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 特别是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资本流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金融工具不断更新, 使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增大, 速度加快, 投机色彩加重。随着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出, 各种交易新手段层出不穷, 金融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与生产、贸易等实际活动脱离, 从而失去相应的物质生产与产品的支撑, 虚拟成分过大。一旦金融危机发生, 不仅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发展, 而且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也受影响。比如当地银行破产、当地币贬值、外资撤离、油价暴跌、业主支付能力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 大大增加了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执行的风险程度。

对此, 2006年国资委向各承包工程企业提倡全面风险管理, 并颁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通过认真学习, 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认识到全面风险管理在承包工程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并通过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工具对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以减小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二)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明显

对外承包工程的年营业额占国内建筑业总营业额5%左右, 外贸出口总额的3%左右, 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5%左右, 这些数字说明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够大, 需政府进一步发挥对外经济合作对对外承包工程的带动作用。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政府可以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投入更多资金, 不但可以直接推动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 还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开拓市场的机会和平台。目前的经援项目是以物资、实体项目等为主要内容。如果能够集中部分经援资金, 有目标、有重点地投入资源勘探、项目发展规划等软援助上, 不但可以为企业起到开路、探路的作用, 还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市场开拓的风险和成本。

(三) 公司同质化现象显著, 行业内竞争加剧

目前, 国内许多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所从事的工程项目, 所包括的工程承包业务范围基本相同, 导致行业内竞争较为激烈。因此, 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位, 形成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化分工合作体系。目前, 已经有企业使用劳务分包商来完成项目;也有企业通过在国内公开招标确定分包商。这些形式都有助于企业之间形成风险分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化分工合作体系。

为了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 解决行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 2008年9月1日, 我国正式颁布了《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 结束了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无法可依的历史。它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提高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 我国政府支持企业通过加快对外承包工程行业联合、重组、改制的步伐, 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特点突出、技术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力强的对外工程承包的大企业集团, 从而带动中小型承包企业走出去。

(四) 资金短缺, 融资能力不足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弱, 已成为承揽大型国际工程项目的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一是融资渠道窄。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在我国尚未开展, 企业境外融资还面临着很大障碍;政策性银行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小。二是融资担保难。国家设立的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基金规模小, 而且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过长、支持范围有限。三是融资成本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加大对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提供适合对外工程承包的新金融产品, 对于符合国家支持条件的大型工程项目进行项目国内外融资试点。

二是考虑适当下调对外承包工程的贷款利率和保险费率, 或提高贷款的政策性贴息率和延长贴息期限, 特别是对大项目给予利率和费率优惠。

三是增加对外工程承包保函风险专项基金的数额, 简化使用程序, 扩大使用范围。

(五) 改进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经营方式, 提高国际竞争力

对于企业来说, 实体化、本土化的经营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一个局部市场的竞争力。当前, 以EPC为代表的大项目正在逐渐增多。我国大型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建立技术、管理密集型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向国际化的经营模式转变, 走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道路, 加快进入BOT等高端业务市场的步伐。

(六) 提高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国际竞争力, 培养综合人才

当前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普遍缺乏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综合人才,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因此, 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 进一步加大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人才培养。

现今是网络时代,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网络, 使员工在工作和学习中积累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这个网络进行交流与共享, 凝聚成企业的整体知识能力。

参考文献

[1]薛荣久.世界贸易组织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2]邢厚嫒.三十年风雨兼程.国际经济合作, 2008年第3期第5页.

篇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趋势、基本特点及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 非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壁垒

一、国际国内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走过了五年的时间,世界各国遭受的冲击还远未退去,企业出口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难题还在困扰着很多国家。为此,世界各国为了提振本国的出口行业,维护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竞相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但是,此时的非关税壁垒并不再以传统的方式出现,而是以更加隐蔽、更加复杂的形式造成国际贸易摩擦,阻碍了世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在新的经济背景和WTO(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下,非关税壁垒正在以新的趋势夹杂在世界贸易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我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之时,这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二、非关税壁垒的分类

(一)按非关税壁垒的作用方式分类

1、直接性非关税壁垒

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是指海关直接使用带有明显贸易保护的措施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品种等加以限制、管理。包括进口配额、数量限制、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信用补贴、政府采购等。最大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目的性。

2、间接性非关税壁垒

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是指表面上并没有贸易保护的目的,但是学通过一些间接的政策或措施对进出口的货物和服务进行限制。包括外汇管制、卫生和安全法规、原产地标记、包装装潢标准等。主要的特点是隐蔽性强。

(二)按非关税壁垒的作用对象分类

1、技术壁垒

技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中最常用的一种措施,指一国通过颁布法律、条例对出口国家设置苛刻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方式提高技术门槛,增加出口国的出口难度,从而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2、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指一国为了保护环境而通过制定高标准的国内环境标准,以此来直接或间接限制贸易的措施。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

3、蓝色壁垒

蓝色壁垒也被称为社会壁垒、社会条款,指一国以保护蓝领工人的劳动环境和权力为理由,要求出口企业实施一定的劳工标准和工作环境标准,从而限制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贸易保护行为,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

4、知识产权壁垒

知识产权壁垒是指一国出口企业为了达到限制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从而独占市场的目的,通过申请知识产权或者设置知识产权陷阱来阻碍其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行为。具有合法性、多样性、主动性等特点。

5、贸易救济措施

贸易经济措施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中,在对方履行协定规定的义务后,国内产业或市场遭受到不公平或过量的进口商品冲击,进而造成严重的损害,该国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救助的行为。主要形式有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

三、非关税壁垒的新趋势

(一)微观层面的发展新趋势

1、技术贸易壁垒发展迅速,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

在WTO组织框架协议内,世界各个国家不断达成协议降低各自的关税,减少了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进口许可证、配额等,这就为技术贸易壁垒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可能。许多国家通过颁布法律、条例对出口国家设置苛刻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方式提高技术门槛,增加出口国商品的出口难度,从而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的。近年来,世界各国通报的非关税壁垒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占据大部分,我国加入WTO以来向世贸组织通报的大部分也是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另一方面,技术壁垒从初级产品扩展到中间产品、制成品,从个别产品发展到整个行业和其他多个行业,从一国到一个地区进而覆盖全球。

2、绿色壁垒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多。

一方面绿色壁垒所涉及的国家不断增多,因为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很多国家开始设置绿色壁垒限制本国相关产品的进口;而且,绿色壁垒名义上具有合法、合理以及实用性广的特点,很多国家对涉及资源环境、人类健康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制定苛刻的规定,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所覆盖的保护内容越来越广,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有效的贸易保护政策经常被使用在很多的行业和产品上。例如:我国农产品和食品遭受美、欧、日、韩等国家绿色壁垒的限制,我国制造业产品经常遭受进口国环保法规的壁垒限制,还有我国的医药出口、产品包装等都受到了进口国家的限制,导致我国相关行业遭受重创。绿色壁垒的种类更是层出不穷,不断出现新的复杂的种类,这些壁垒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3、知识产权壁垒开始倾向于与技术性壁垒或绿色壁垒相结合,并被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使用。

发达国家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大量的专利技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落后很远并且专利技术又少,这就为发达国家利用强势的国家地位设置壁垒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出口产品缺乏品牌,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环境标准而受到出口的限制。

4、反倾销或反补贴作为一种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甚至被一些国家滥用。

我国就是受反倾销壁垒影响最大的国家,近年来的很多反倾销案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我们国家,很多的绿色壁垒条款都是针对我国设置的。比如,近段时间我国的光伏产业和无线电通讯设备遭受到欧盟的双反调查,光伏产业和无线电通讯产业产业遭受重创,出口一蹶不振。由于反倾销在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并且便于实施,其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救济措施中的主要方式,也是发达国家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形式,而且所涉及的成员范围不断地扩大。

(二)宏观层面发展的新趋势

1、非关税壁垒措施向复杂化、区域化、多边化方向发展,实施主体有全球化倾向。

在WTO框架协议内,世界各国通过一系列谈判已经大幅度减少了关税壁垒,反而转向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主要被发达国家使用,他们凭借着在技术上的优势,以技术壁垒为核心,辅之以绿色壁垒、知识产权壁垒、蓝色壁垒、贸易救济等措施进行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国或地区的非关税壁垒会引起其他按国家竞相对一个国家采用,同时也会引起多个国家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虽然取消了自贸区内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但是却加剧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非关税壁垒,因为自贸区内实行的是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所以,这就使得该区域内的国家凭借区域的力量来与其他国家相抗衡和竞争。

2、非关税壁垒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防守型转向进攻型。

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或者市场免受外来的冲击,但是近年来,这种手段多被用来在国际贸易中争夺国际市场,削弱竞争对手产品的竞争力,限制其他企业的进入等。即打着合理合法的旗号,主动出击,在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的同时,对竞争对手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显然能产生更大、更强的效果。所以,主动型的非关税壁垒比被动型的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有着更大大的阻碍作用。

3、非关税壁垒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手段不断增多。

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主要是保护本国市场和幼稚产业,增加相关市场和产业带来的就业。但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并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产业,非关税壁垒逐渐扩大到服务业,很多发达国家开始维护自己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利益和地位。例如,中石油对美国一家油田的收购遭受到美国专门机构的调查正说明了美国进行的贸易保护政策。由于非关税壁垒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灵活性等特点,不少国家不断创造出各种所谓“合理合法”的政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还有些国家将各种非关税壁垒结合起来使用,是其他国家难以应对。

4、非关税壁垒开始从单一的限制进口转向进出口并重的双性保护。

非关税壁垒刚出现时,大多数是为了降低竞争对手的产品优势从而限制一些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市场,然而现在一些国家使用的非关税壁垒如反倾销和反补贴在限制进口的同时,开始采用倾销、补贴等手段鼓励产品出口,进入并占领他国市场。以美国为例,美国是粮食出口大国,其政府对农业进行了高额补贴,一方面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很难进入美国市场,另一方面美国的农产品却出口到其他国家。

5、非关税壁垒的应对难度加大。

非关税壁垒不断出现新的种类,已经超出了WTO现有的协定和协议的约束范围,再加上其本身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受害国对此防不胜防,难以进行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短时间内难以缩短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所以发展中国家对这些非关税壁垒不能进行有效的应对,从而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

6、非关税壁垒措施由经济手段发展到立法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贸易保护。

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大多數非关税壁垒通过经济政策实施。但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经济体出口萎缩,以前的手段难以更好的促进本国的出口和限制外国的进口,于是,发达国家开始通过国内立法和行政干预等手段来促进本国出口和限制外国的进口。例如,2009年美国的经济振兴计划中就规定了要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也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等方式限制他国产品的进口。

四、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国家使用的各种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了很大影响,产生了双重作用。

(一)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

1、非关税壁垒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发达国家以技术壁垒为主体,再辅之以绿色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措施,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设置技术标准、检验检疫要求、认证制度、卫生安全规则等对我国的出口实施限制,削弱我国相关产品的相对优势,是我国的出口遭受重大损失。根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影响的贸易额平均在500亿美元以上,这足以见得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外贸发展影响之大。

2、非关税壁垒不利于我国出口相关产业的调整和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全球产业正在发生分工转移,资本和技术业发生大规模流动。但是,一些发达国家采用各种非关税壁垒等手段进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参与全球分工以及技术和资本的引入设置障碍,阻碍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从而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二)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的正面影响

从短期来看,非关税壁垒虽然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出口相关产业升级、出口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对我国出口企业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灵活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己免受非关税壁垒的负面影响。

1、非关税壁垒有利于我国出口相关产业的升级。

虽然我国每年的产品出口总额和总量名列前茅,但是所得到的利润却很低。因为我国劳动成本低,主要做加工、组装等低价质含量的产业,所以出于价值链的较低端,大部分利润被外国拿走。一苹果公司的产品为例,我们拿到的利润不到整个利润的15%。我国的很多出口产业都是劳动密集产业,因劳动力成本很低,然而生产出来大量的廉价产品,总是被外国采用反倾销等手段限制我们的出口。一些国家对我国实施的非关税壁垒正在推动我国出口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高新技术出口产业进而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真正具有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出口企业有很多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措施也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转型升级,不断降低成本、降低能耗,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以此来促进整个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

2、非关税壁垒有利于我国更好的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和法律从而应对贸易摩擦。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是遭遇的贸易摩擦最多、涉及金额最大,而在贸易终端解决中我国没有几次完全胜利的。以非关税壁垒措施中的反倾销、反补贴为例,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而在众多的被调查案件中我国没有一次真正胜诉过。所以,不容乐观的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尽快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和相关法律,认真研究如何应对我国出口企业当前面临的贸易摩擦。

五、我国在应对非关税壁垒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努力提升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世界性的又一次大分工、产业的大转移,我们要为此准备好各种条件,鼓励跨国公司把研发机构转业到我国,带来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另外,我们既要把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在创新,也要加大力度培养我国的高新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科技水平并占据价值链的高端,促进我国出口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二)加快我国出口企业的转型,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我国传统的加工贸易显然已经难以抵挡其他国家对我国设置的非关税壁垒政策的打击,而且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出口企业也迫切需要转型以应对其他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措施。所以,加快出口企业转型,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相关产品的出口,增加服务贸易在整个对外贸易中的份额;逐渐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价值的出口企业,鼓励和扶持有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建立和发展。

(三)加强在非关税壁垒措施的研究、国际市场竞争规则、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非关税壁垒隐蔽性强、发展迅速并且难以应对,所以国家要培养专业人才研究国外的非关税壁垒政策,以备在遇到非关税壁垒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制定出应对措施;此外,还要建立专门的人才队伍认真研究国际市场的相关规则和法律条款,掌握并提高运用和驾驭国际市场规则和法律条款的能力,以求在处理我国与他国的贸易争端中,改变以往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要在应对他国的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同时,增强主动性,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并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 非关税壁垒的演变及其贸易保护效应——基于国际金融危机视角[M]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第1版

【2】李清 孙东升 邓丽娜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及对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3】谈民宪 非关税壁垒:理論和现实的沿革和变迁[J] 陕西 当代经济科学 2006(3)

【4】冯毅 非关税壁垒的新趋势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 湖南 现代经济信息 2008(5)

上一篇:地球上的大气复习题下一篇:六下语文月考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