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二单元整组课件

2024-08-05

语文第二单元整组课件(通用6篇)

篇1:语文第二单元整组课件

第二单元整组备课

一、单元教学目标: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中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并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万年牢》重点了解课文中三次写到“万年牢”:1,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巨人的花园》教学时要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

《泊船瓜洲》这首诗写了诗人的活动,写了诗人看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写人、写景、写情,三者紧密结合,又以写景为主,这是本诗的独到之处。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多看书,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扩大知识面,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个体的创造能力和群体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问,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学习文中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单元课时安排: 给家乡孩子的信 2课时 5 万年牢 2课时 6 巨人的花园 2课时 古诗诵读 1课时 语文乐园

(二)5课时

篇2:语文第二单元整组课件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学习本课的生字;复习“赢”的字形;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承受”的意思。

2.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节。

3.能在阅读感悟的过程,理解句子“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的含义,感受桑兰的坚强与乐观,并能用1~2句话表达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初识桑兰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微笑着承受一切(读题)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位面带微笑的小姑娘——桑兰。(出示桑兰的照片、名字)(读好名字)

2.学习课文第一节,补充资料。

(1)让我们先来了解桑兰的运动生涯。出示第一节。轻声读读第一节内容。

(2)引读,出示:5岁开始练体操

9岁跨入省体操队的大门

12岁入选国家队

曾多次参加重大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板书:赢——复习字形)“赢”同“羸”下半部有所不同,中间是个“贝”。

(3)出示补充资料,了解桑兰曾经赢得过的荣誉。

师:桑兰曾为国家赢过许多荣誉,让我们来看一份桑兰获奖的履历。自己轻声读一读,然后说一说你感受到她是一位怎样的运动员?

示:1991年(10岁)在第九届浙江省运动会上获得:跳马等四个单项第一名和个人全能冠军。

1995年(14岁)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得跳马第二名。

1996年(15岁)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获得跳马第二名。

1997年(16岁)在“全国体操锦标赛”和“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两次获得跳马第一名。

1998年(17岁)代表中国去美国参加“中、美、罗三国团体赛”,获得个人跳马第二名。

指名回答。师:从她的这些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出示、引读)——优秀的跳马选手。

3.学习第2节,了解“意外”的内容。过渡:可就是1998年7月21日晚上那次意外的事故,改变了她的命运。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让我们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第2节,简要地说说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

(1)指名回答。1998年7月21日晚上,桑兰在一次跳马比赛试跳时意外受伤。

(2)引读课文第2节。

师:是啊!那天晚上发生了改变桑兰命运的事。(引读事故内容)对于这位优秀的跳马选手来说这真是----(出示)这真是天大的不幸!17岁的桑兰,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始,可是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了。

(3)结合课内外资料理解“天大的不幸”。

问:请你联系桑兰的运动生涯和她受伤的情况,说说为什么说这是“天大的不幸”?指名回答。(随机板书,小结)(4张卡片)身体的疼痛,肢体的伤残,失去大好的前途,失去美好的生活。

师:17岁的桑兰,美好的人生——,可是——。从此,她将面对——,面对——;从此,她将失去——,失去——。这一切(箭头指向:一切)真是——天大的不幸!

(4)再次齐读这句话。师:然而面对这天大的不幸,桑兰却——微笑着承受一切。(再读课题)二.读文解疑,体会桑兰的坚强与乐观

1.辨析词语,体会“承受”的含义。

师:课题中的“承受”能不能换成“接受”(出示卡片)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请你结合课文内容简单地说说原因。(承受有接受事实,但不屈服的含义。)

2.整体读文,了解桑兰能够微笑着承受一切的原因。

师:这一切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但桑兰做到了,那么她是凭着怎样的信念微笑着承受这一切的呢?

(1)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交流、出示:桑兰带着动人的微笑,说:“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

(3)指导朗读。

师:桑兰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了,但她不屈服,她相信自己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这就是支持她微笑着承受一切的力量来源。让我们读好这句话。

3.细读课文3—5节,深入感悟桑兰的坚强与乐观。

(1)轻声读3—5节,划出描写桑兰不屈服的语句。

师:桑兰又是怎样微笑着承受这一切的呢?请大家先默读3—5小节之后,划出有关的句子,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争取读好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读了之后的感受。

(2)交流示句: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发现你们在小组学习时都找到了这3句话。(三句话整体出示)

前来探望的队友们„„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

每天上午和下午„„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课文顺序来学习。

指名小组读句、、谈感受,(每谈一句,穿插点评,强调“承受一切”,并穿插引读。)

★:其中抓住第3句话,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会桑兰的顽强。

师:请大家抓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两个词,再结合桑兰当时的身体状况,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做刷牙、穿衣、吃饭,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的?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选择其中的一件事来说一说。

出示:桑兰为了能自己__,她_______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小组合作,指名交流)

4.引读3—5小节,加深体会。

师:如此简单的事桑兰都做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更何况要站起来?这期间不知还要面对多少困难,不知还要付出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让我们配合着读好3—5小节,再来感受桑兰微笑着承受这一切时的坚强与乐观。

5.直接引读6、7节。

师:1998年10月30日,桑兰出院了。面对无数关心她的人,桑兰——,说——。桑兰这个坚强的小姑娘,她——,她——

6.诵读诗歌,加深体会。

(1)师:对桑兰能微笑着承受这一切,我们感到无比敬佩。那么就让我们用一首诗歌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吧。

示:从那一刻起

身体的伤痛

肢体的残疾

生活的不便

将时刻困扰着你

从那一刻起

场上将不见你活跃的身姿

如雷的掌声不再属于你

盛开的鲜花不再簇拥着你

骄人的奖牌不再与你有缘

„„

然而

你用无比的勇气

微笑着承受一切

我们敬佩你——桑兰

(2)学生自由诵读。配乐齐诵。

三.语言实践

1.写话练习,内化感悟。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深受感动,你有什么话想对桑兰姐姐说吗?请你以(出示)“桑兰姐姐,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1~2句心里话。

(1)学生写话。

(2)指名交流。

2.总结:老师要告诉大家,桑兰现在已经是一家卫星电视台的体育节目主持人,仍然在为她热爱的体操事业奋斗着。对体操事业的一份挚爱,支持着桑兰面对困境坚强不屈,乐观进取。也激励着我们做个乐观坚强,勇于战胜困难的人。

雪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空白处的想象,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两幅鸽子图(第一幅画有一只受伤的鸽子,第二幅画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鸽子)、轻音乐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以形促读,以境促读,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激情,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世间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你体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发生在受伤的孩子和受伤的鸽子之间的感人故事,题目是:雪儿。

(板书:注意“雨”字头的写法,齐读,注意“儿”读轻声)

2、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媚敷弧喃剩鸽捡哀悠阻忠递盼线慰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明媚的春天 美丽的弧线 艰难险阻 飘飘悠悠 千山万水 轻轻捧起 十分快慰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2、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①爸爸带回,我为雪儿,盼望。

②听爸爸说雪儿是,我更盼望。

③雪儿展开,我望着心里。

这三句话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小结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重点指导“剩、慰”

2、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雪儿》,你们看,雪儿飞来了!

(出示展示飞翔的雪儿图)同学们,这就是雪儿,你们喜欢雪儿吗?请你说一句喜欢它的理由。

2、可是有一天,你们喜欢的雪儿受了伤。(出示受伤的雪儿图)它飞不起来了,你看,它的眼睛里充满了哀伤。你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心里怎样?你会怎么办呢?

3、你们说得真好,我们知道作者此时正受伤在家,十分孤独寂寞,她看到受伤的雪儿,又会怎么想呢?

4、相似的遭遇使作者对雪儿格外同情,那么她又是怎样对待雪儿的呢?

二、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2、3小结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我”和爸爸是怎样对待雪儿的?

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

(生读、画、师巡视)

2、交流。

3、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4、小黑板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①我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心里会怎样想呢?

②是啊,这句话不仅要读出对雪儿的怜爱,还要读出作者对雪儿能早日展翅飞翔的盼望,以及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范读)

③读得怎么样?你们也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吗?要想读得好,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注意表情。(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5、从爸爸那里,我知道了什么?

6、雪儿如此勇敢、忠诚,是人们的好帮手,于是(引读)

谁能读好这一段呢?(指名读)

(二)学习课文(4—6节)

1、在作者的细心照料下,她的盼望终于实现了。指名读第4节

2、雪儿终于又能展翅飞翔了。(出示展翅飞翔的雪儿图)看到雪儿的伤好了,你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3、文中的“我”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课文第4小节中哪一句话写出来了?请找出来。

4、谁能用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一段?请大家练读。指名读。

5、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雪儿在蓝天中飞翔,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请听老师朗读第3句,你们边听边想象,雪儿在空中是怎么飞翔的?你觉得它飞得怎样?(引导学生从“托”、“划”、“美丽的弧线”等词上体会雪儿动作的有力,姿态的优美)

6、雪儿不但能飞,而且飞得矫健有力、姿态优美,你们想和雪儿一起飞吗?让我们配上轻快音乐一起朗读第4小节,边读边和雪儿一起飞吧!(配乐表演读)

7、看到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8、此时,翱翔在蓝天的雪儿,它的心情又如何呢?它会对照顾它,关心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9、是啊,当我孤独寂寞的时候,是雪儿给我带来了快乐。当雪儿翅膀受伤时,是“我”挽救了它的生命,给了它悉心的照顾。我和雪儿相依相伴了这么久,我们之间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要分别了,多么让人舍不得呀!请同学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挑战读。

(4)齐读。

10、“我”对雪儿依依不舍,雪儿飞走了,“我”为什么还感到十分快慰呢?

11、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全文,迁移练习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文中的“我”帮助受伤的雪儿,让雪儿重新飞向蓝天的故事,在与雪儿相识相伴的日子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吗?你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愿意把它写下来吗?„„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复习第一自然段。

2、过渡:我一个人在家是多么孤单,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这时,爸爸 给我带回来一只鸽子。

3、看图。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就是这只鸽子,它长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你们喜欢它吗?

可是在爸爸刚带回家的时候它没这么可爱,也没这么漂亮。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交流。

爸爸带回来一只怎么样的鸽子呀?(看图)

这只鸽子是怎么受伤了?

(2)如果你看到这只受了伤的鸽子,心里会怎么想?(生答)

“我”和爸爸也是这么想的,那他们是怎么样对待这只可怜的鸽子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我和爸爸怎么对待鸽子的语句)(相机板书:同情 洗澡 敷药 取名)

(3)想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4)经过我和爸爸的精心治疗,这只鸽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再看图)

它变得雪白雪白的,所以“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引说)。

想象:看到这么美的雪儿,你想说什么?

我也越发喜爱它了,所以我疼爱地对它说--(出示“我”说的话,生读)

指导用疼爱的语气读好“我”的话。

(5)师生接读: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你们能给“飘飘悠悠”换个词语吗?(自由自在)

想象:看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和雪儿会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我们不仅要读出对雪儿的怜爱,还要读出我和雪儿对大自然的向往,还希望自己的伤势快点好起来!

(6)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和雪儿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我还从爸爸那儿知道了关于雪儿的其它事情。我到底了解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一个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学生讨论。

雪儿是一只信鸽,它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忠诚地为人们传递信息,是“蓝天信使”,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我们应该真诚地保护它们,真诚地帮助它们。

(出示图片,并相机板书:盼望、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

(3)指导朗读。

3、指导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师述:雪儿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我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我的愿望能实现吗?当终于有一天,雪儿又能展开双翅飞起来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出示雪儿飞翔图)你会说些什么?

(2)文中的“我”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一句话写出来了,请找出来。(板书:欢呼)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及时评议。(谁能将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4)师范读第3句,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想像雪儿在空中是怎样飞翔的。

雪儿在空中是如何飞的?谁能表演给大家看看?

大家想和雪儿一起飞吗?全班一起边读边表演第四自然段。

(5)雪儿终于又能飞翔了,它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雪儿虽然能飞翔了,可它也十分舍不得离开。第五自然段中哪句话反映了此时雪儿的这种心情?请大家读读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

“雪儿咕咕直叫”,它想对照顾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学生练习说话。

(6)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的雪儿就要走了,“我”的心里会怎样想?“我”会怎样说?

指导朗读,小结。

4、学习第六自然段。

引读,并出示句子,理解“快慰”一词。

指导朗读。

三、总结,并指导背诵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文中的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一段最感人,你能把它记下来吗?(学生自由练背。指名试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准备:一束月季花、文字片、录音带

预习要求:

花瓣飘香

1、读通课文。

2、查字典:俯、惶、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读课文。

1、出示一束月季花,展示在讲台上。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这是今天清晨老师特意从花市场买来的,仔细观察一下,说说月季花怎么样?你们喜欢吗?(启发学生看看样子,闻闻香味)红艳艳的花朵在绿叶衬托下显得真美,还不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老师和同学们一样喜欢,有一位小女孩,她也很喜欢,大家想认识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花瓣飘香

3、齐读课题。

4、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预习了,能把课文读通吗?愿意来读给大家听的请举手。看看课文,该请几位同学来读比较好呢?提示学生:课文写了哪几个时间段中发生的事?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出示:一天清晨(2)、几天后的一个清晨(3-10)、第二天早晨(11)

第二部分比较长,请两位同学读,3-

5、6-10,请4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可得仔细听,生字读准了没有、句子读通了没有,他们读完请你发表意见。

5、学生分段朗读,读中相机正音,读后学生评价,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

6、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谁来说说。(小女孩摘花瓣送妈妈)

结合进行板书:摘花瓣

二、引导自学,读中感悟。

1、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哪些?教师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提问。(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怎么摘花瓣的?

⑵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⑶摘花瓣做什么?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几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下面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解决行吗?就请大家对照问题去读读相应的课文段落,圈圈画画,同桌两人还可以进行讨论。

3、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这三个问题都读懂了吗?指名回答。

4、这篇课文描绘的情境美,展现的人物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想不想再去细细地读读。

(一)探究问题1,学习第2段。

1、怎么摘花瓣的?在哪一节?出示段落2,指名读,你觉得小女孩摘花瓣时怎样?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体会:俯在、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

2、交流摘花的动作。

3、谁来把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演演。都想演,恐怕花瓣摘光了,咱们商量一下,就请一位同学来演。学生上台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

4、学生评价。

5、请表演学生自己说说:

你摘花瓣时动作那么轻,为什么?(小心)

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多美多香的花呀!)

你摘下以后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双手捧着)

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

(一片小小的花瓣包含了小女孩对妈妈的一份真情。)

(怕花瓣上的露珠滚掉。)

6、谁能把小女孩当时摘花瓣的情形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二)探究问题2,学习第3-5段。

1、“为什么只摘花瓣呢?”请你把3-5段连起来读读,⑴指名答,板书:舍不得,怎么说的?(低着头不好意思)为什么?

⑵知道摘花瓣是不对的,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不知所措、惶恐),想象当时小女孩被我叫住后的情形。(很突然,来不及反应;感到惊慌害怕)

⑶知道了,这句话该怎么读?指名读。

⑷我理解她吗?哪儿看出来?(我轻轻地问)(读读,她知道自己错了,我当时不忍心责备她,)

⑸分角色读好3-5

(三)探究问题3,学习第6-9段。

1、摘花瓣做什么?出示6-9段,指名回答。

⑴送给生病的妈妈。

⑵为了让妈妈高兴。(板书:送给妈妈让妈妈高兴)

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花瓣柔软舒服散发出淡淡清香,心里什么感觉?

2、再读读还有什么原因?

⑴爸爸是一位保卫祖国的边防战士。

⑵小女孩肯定会经常给爸爸写回信,在信中会说些什么呢?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板书:听妈妈话,不惹妈妈生气)

(爸爸远在千里,照顾不到妈妈,她不但不惹妈妈生气,还要让妈妈高兴;不但听妈妈的话,还听爸爸的话。)

⑶小女孩想起了爸爸心里会怎样呢?(爸爸不在身边,妈妈又生病了,小女孩很难过)

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爱妈妈,懂事)

⑷分角色读好6-9段。

三、总结升华,体验感情。

1、读到这里,三个问题都理解了,此时你们最想说一句什么?

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学生齐读)板书:懂事的好孩子

2、老师也忍不住想吟诵一首小诗,读给你们听。(配乐朗诵,字幕滚动)

3、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情境、这么可爱的女孩,课后自己再去读读把感受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4、最后,请同学们给老师帮个忙,今天,老师特意买来了这一束美丽的月季花,课也结束了,这束花该怎么处理呢?老师想请你们出出主意。

⑴送给课文中的小女孩

⑵送给老师的妈妈

⑶送给同学们。愿你们就像那一片片带着清香的花瓣。

花瓣飘香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

表一份心愿,道一声祝福,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像绒布一样柔软,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像露珠一样透亮,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习作指要】:

习作二

1.提起手中的画笔,为同学、老师、家长画张像,也可以画想象中的人物。

2.介绍画中的人物,用文字为别人画张像,写一写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3.画和写的时候,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教学要求】:

1.观察例图,学习例文,揣摩例图和例文是怎样抓住任人物特点来绘画和协作的。

2.彷例,为同学、老师、家长和想象中的人的画像,并学习例文的写法来写一篇作文。

3.学习抓住人物外貌,性格,与爱好等写出任务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介绍自己画中的人物,写出他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难点:画和写的时候,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一位同学走出教室,师问:刚才走出教室的是谁?

2.讨论:说一说他的外貌以及穿着打扮。

3.请这位同学走进教师,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师问:你能把他画下来吗?

4.教师指导:我们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也可以画想象中的人物。

二.画像指导

1.(出示武建设同学的画像),你们看,这就是赵建设为他的朋友武建设画的画像,谁来说说武建设的外貌?(这是他的外貌特征)

2.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武建设有什么爱好吗?(这是他的特点)

3.我们在画的时候,要把人物的特点画出来,让人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谁。

4.学生提起手中的画笔,为别人画像。

三.例文引路

1.小作者是怎么介绍武建设同学的这些特点的呢?我们来看看赵建设同学写的作文。

2.指名一生读例文,其他同学认真想,想一想:小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武建设同学的特点?

3.学生讨论,指名交流。

4.教师小结:介绍画像中的这个人,可以写他的外貌,也可以写他的性格和爱好者,但都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

5.学生分别练说自己画像中的人物。

6.集体交流。

7.教师评点指导:为抓住人物的特点,在介绍他的性格、爱好时,可举一两个例子。

四.学生习作

1.明确要求:向大家介绍画中的人物,要抓住他的特点,写清楚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等,也可以举一两个例子,语句要通顺,要把话说清楚。

2.习作顺序:先介绍他的外貌,再写他的性格、爱好。每写一部分用一个自然段,要有条理。

3.练习成稿,修改评议。

练习2 教材分析:

这个练习共安排了5道题目:

1.学用字词句

这道题目把学习”字词句”与”理解、积累、运用“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练习,使学生对表示颜色的词有进一步的认识。

2.学写钢笔字

重点把握好“驾、碧、望“这三个字的结构。

3.读读背背

八条成语都是以“有”字开头的,读起来押韵上口有节奏感。

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该诗语言明白浅显却意味深远。

4.口语交际

此项练习的话题是同学们感兴趣的春游活动。

5.学写毛笔字

本次的练习是“撇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好钢笔字,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诗《清明》。

2.说话练习和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学习并灵活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口语交际。

[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部分(学用字词句)

1.自读短文,用“”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交流找出的词语。

3.指名朗读,边读边想象天空的美丽。

4.去掉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朗读,体会其作用。

5.指导朗读例文。

6.回忆我们生活或学习中积累的表示颜色的词语。

7.用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说一句话。

8.自读教材所给的那段话,填空。

9.讨论交流:为什么填这些颜色的词合适?

10.指导学生朗读。

11.齐读。

二、教学第二部分(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驾”,“碧”,“望”这三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到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驾”。

①出示“驾”,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②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写“驾”字,提醒学生注意,上分下合,但上面不能分得太开。

③学生练习描写“驾”。

④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碧”和“望”字。仿写时要先看清楚范字,再动笔写。

3.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临写,教师个别进行辅导,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练字。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学生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部分(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1)审题

(2)指导

①学生自读八条成语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读

④理解八个成语的意思

(有难度的教师给予讲解)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①集体齐背

②指名背

2、背诵古诗《清明》

(1)指名读题目。

师生谈话: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在清明节人们一般会做什么呢?

(2)学生自己试着读古诗

(3)学习古诗

①读诗的前两句,讨论:在清明节人们都要去凭吊死去的亲友。诗人此时走在路上,他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的前两句,读出诗人哀伤苦闷的心情。

③于是诗人想到用酒来排解此时的忧愁,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恰巧遇到一位放牛归来的小牧童。诗人会问他什么,他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读读诗的后两句,结合插图说一说。

④看到远处飘扬的杏花酒家的招牌,诗人的心情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请你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4)练习

学生自读,自背

指名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写毛笔字的要求

(2)出示卡片,让学生说出笔画的名称(撇折)

(3)指导书写“撇折”

“东”的撇折写时要藏锋起笔,向左撇出,至折出笔锋向右横出,顿笔回锋收笔。“会”的撇折与“东”略有不同:藏锋起笔,向左撇出,至折出笔锋向右横出顺势变挑。

(4)学生练习描写“撇折”

(5)指导书写“东”和“会”

3、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口语交际

1.审题

2.指导

(1)读懂题目,知道这个题目提出的要求。

(2)分组讨论,这次春游去哪儿,可以安排那些活动,春游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组长汇报,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当。

(4)每位同学自由练说

(5)同桌相互练说

3、练习

(1)小组里选出的代表向全班同学作介绍

篇3:摭谈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是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组教材为基本教学单位, 在整合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及课外资源的基础上,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活动的一种教学理念。把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 如何有效开展单元整组教学呢?

一、细读一组教材,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以“篇”为单位的教学中, 教师考虑得比较多的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单元整组教学是以“组”为单位的教学, 需要教师整体把握整组教材, 强化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1. 细读整组教材, 确定单元教学总目标。

人教版新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按“双专题”的方式组单元, 在单元导语中既揭示了人文精神方面的教学要求, 又提出了读写能力方面的教学重点, 但是不可能罗列出整个单元完整的教学目标。而且, 人教版新教材在三、四年级又以人文专题组单元为主, 读写能力的教学要求渗透在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之中。单元整组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通读整组教材,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 制订全面的单元教学目标, 避免在单元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教学时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2. 紧扣单元目标, 制订课文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解读。单元整组教学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从单元总目标出发去解读课文、指导口语交际和习作, 紧扣单元总目标制订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教学目标。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八组中《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 分析实验成功的原因很多, 可以是小女孩的沉着冷静、急中生智, 可以是伙伴们听从指挥、做事有秩序……课文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但是根据单元导语“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 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要求, 本课教学的主目标应该是“有危险要先为别人着想”, 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课文中女孩对两个同伴说的“快!你第一, 你第二, 我最后”这句话上, 在多元解读中把握教材的主导价值。这样用单元总目标把一个单元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的教学目标串起来, 就可以使单元教学形成一个整体, 有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提高单元教学效率。

二、教材二度开发, 有机整合教学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仅靠学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教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 积极地开发语文教学资源。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效整合教材内的资源。

人教版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 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 各地学生的基础也不一样。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既要尊重教材, 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中有《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4篇课文, 教学中有的教师先教《地震中的父与子》, 再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引导学生比较文中父亲和母亲不同的爱的方式, 并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进行比较, 体会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然后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母爱, 延伸出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的学习, 让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 学生不仅感受到母爱方式的不同, 还感悟到3篇课文分别从母亲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表达母爱的写作方法;然后借助“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从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两方面进行小结, 及时迁移到写自己父母的习作练习,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学习能力、语言表达的和谐发展。当然, 整合单元教学资源时不能为整合而整合, 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整合、怎样整合等问题, 明确整合的目的, 把握整合的力度, 使资源整合真正为优化教学、为学生发展服务。

2. 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有效整合课内外的资源。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发展, 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 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能少于145万字。人教版中一组教材的教学时间一般是13个课时左右, 相当于两周教一组教材。单元整组教学建议教师在整合一组教材中的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的基础上, 能留出1~2个课时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 丰富单元学习资源, 落实145万字的课外阅读要求。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这一单元,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这本书, 开展班级读书会。当然, 也可以随课文进行拓展阅读或群文阅读, 如教学“初识鲁迅”这组课文时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致颜黎民的信》《钓虾与放牛》《藤野先生》等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的鲁迅作品, 加深对鲁迅的了解,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把握三个阶段, 整体推进单元教学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整体到部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一篇课文是一个由思想情感、语言文字等要素组成的整体, 我们一直强调“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一组教材也是一个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要素构成的整体, 单元整组教学时也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 落实单元整体感知、读写实践、回顾拓展3个阶段。

1. 用好单元导语,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人教版新教材中的每组教材前都有一个导语, 提示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在单元整组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导语, 在学生浏览整组教材的基础上细读导语, 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在读写实践、回顾拓展阶段, 还可以让学生回应单元导语, 交流学习收获, 充分发挥单元导语的导向作用。

整体感知阶段除了让学生浏览整组教材、阅读单元导语外, 更重要的是为后续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做好规划。如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 思考准备搜集哪些相关资料, 阅读哪些书籍;根据口语交际、习作的要求, 思考准备怎样去观察生活, 积累口语交际、习作的素材。单元整体感知的时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但是建议时间不宜太长、指导不宜过细, 否则会影响学生后续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的兴趣。教学时间短, 学生看不完一组教材, 可以先让学生选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课文阅读, 在生生互相交流感受时激发学生阅读其他课文的期待心理。教学时间短, 40分钟的语文课可以这样安排:一是单元整体感知后, 马上进入单元读写实践阶段, 进行单元首篇课文的初读教学;二是前半节课进行上单元的回顾拓展, 后半节课进行本单元的整体感知, 使一册教材的教学也成为一个整体。

2. 用好单元课文, 引导学生读写实践。

课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 承担着指导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多种功能。人教版新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 每一组教材基本上是编排了4篇课文, 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要求教师加强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或举一反三, 在精读课文教学时渗透学法,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应用学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或比较阅读, 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与精读课文比较,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或读写结合, 加强课文与口语交际、习作之间的联系,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在学习《乌塔》时就可以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从《乌塔》想到的……”联系起来, 开展一次辩论活动, 把课文阅读与口语交际紧密结合。

在单元整组中的课文教学时, 我们可以思考这些问题:这篇课文的教学与以“篇”为单位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怎样才能发挥单元整组教学的优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经单元整体感知过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起点在哪里?一篇课文也是一个整体, 怎样在单元整组教学中保证一篇课文教学的相对完整性……单元整组中的课文教学不能是零起点, 应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提升点展开教学;不能因为强调单元整组教学, 把一篇篇完整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 在课堂上不停地让学生跳跃学习, 造成学生阅读理解的困难、单篇课文整体的失落。

3. 用好“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 诱导学生回顾拓展。

人教版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我的发现”栏目, 到五年级在每个单元的“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交流平台”栏目, 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发现语文规律。一个单元结束时, 让学生及时复习整理所学知识, 能产生温故知新、熟能生巧的效果。回顾拓展时不能泛泛而谈, 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内容, 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一个重点展开, 或把单元中的零散知识系统化, 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或强化单元学习的主目标, 适当作些延伸拓展。如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这一单元, 在回顾拓展阶段, 让学生设计一份鲁迅先生的人物简介, 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自己在课内外学习中了解到的有关鲁迅先生的信息, 从而较全面地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 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开展单元整组教学时, 教师常常会比较关注单元人文专题的感悟、学习方法的迁移、表达方式的比较, 而忽视认字、写字、词语等语文基础的教学。在回顾拓展时, 还可以查漏补缺, 进行重点练习;或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讲评、单元检测等内容展开, 以提高单元整组教学的时效。

篇4:点击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的编写优势,指导教师用好教材,杭州市上城区在2008年上半年开始倡导“单元整组教学”,并根据“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重点研究了三种课型的操作策略:单元导读课、部分感悟课、单示总结课。在11月举行的省级六(下)册学科培训活动中,以杭州市上城区天长小学为窗口,进行了“单元整组教学”三种课型的初步尝试。

人教版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每册八个单元,每组文章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课文、语文园地都围绕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教材编写角度的改变呼唤教学方式的改变,单元整组教学由此应运而生,试图构建起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单元整组教学的意义

1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的特点。避免“篇”和“组”脱节的弊端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围绕专题组织每组的教材内容。每组教材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教材往往是围绕单元“主题”,前有布置、中间有提醒、后有检查。教材这样安排,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识字1”是关于春天的成语和四字词语,四篇课文(《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邓小平爷爷植树》《古诗两首》)中,既有春天的景,又有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学习过程中,学生找春天,画春天。“语文园地”中,讲春天,唱春天。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在此过程中,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单元整组教学”要求教师以整组审视的视角,立足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接性,做到瞻前顾后,整体设计教学流程,充分发挥教材编写优势。教师可以对本组教材进行合理调整、重组,有效整合课外资源进行教学,避免传统教学中“篇”和“组”严重脱节的弊端。

2能有效改变语文教学中“繁、碎、少、慢”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虽然新课程改革即将完成一轮的实验,但是老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不好教,教不完,课时不够。课时确实减少了,可阅读量增加了——一至六年级的课文现每学期均为30篇以上,中高年级部分课文增长,低段还不包括识字课。

当我们冷静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也经常会发现一线教师教的是新教材,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采用“分析法”“问答式”,将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对一些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缺乏整体意识,很难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高度加以审视。在教学过程中只着眼于篇的教学,忽略了篇与篇的联系,不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组块,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要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借助教材编写优势,进行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和能力迁移的训练,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寻求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做习题),“举少”而“胜多”。语文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量地加大后,产生新的语言合金,发生质的变化,才“奔涌而出”。

“单元整组教学”或着眼于同一题材,接受人文滋养;或着力于同一体裁、同一表达方式,习得表达方法。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同一专题的一组课文教学中“举三”再“反一”。

如,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

学生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比较了不同作家写的同一动物、同一作家写的不同动物,学生在横向阅读、并列阅读、比较阅读中,形象而真切地感受写好小动物的方法,在大量生动的语言例子面前真正体会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4以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容易形成知识板块

“单元整组教学”在改变教师解读教材思维模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会做合理的学习规划、会收集相关资料、会联系比较地进行学习,会整理梳理知识……因为按单元整体预设教案,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有别于传统课堂,不是本节课解决什么问题,而是这一阶段解决哪些问题。教师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单元主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搜集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

在块状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不仅明确一组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且容易理清整册教材的学习线索。如,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个“我的发现”可以总结为这样的读写方法:边看边想过电影、仔细观察写具体、神奇有趣寓道理、明贬实褒显亲昵、事物比照写形象、联系语境悟词义、深入思考多体会、遣词用语要合理。这是由各单元课文支撑起来的八种阅读、写作的方法,散落在各个单元里看不出是珍珠,一穿起红丝线,就感到它在熠熠生辉了!采用“单元整组教学”更容易使教师从一组教材走向对整本书的把握。

5能缩短教学课时,让课外阅读挤进课堂,真正落实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新课程改革至今,小学阶段145万字(平均每年24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落实,不少教师教语文还是停留在教一本语文教材上,有时感觉一本语文书还教不完。

开展“单元整组教学”,可以对教材进行重建。比如可以增加一些相关主题的文章,也可以删减一些繁琐的内容。还可以在一个整体目标的统领下,根据教学的思路与需要,打乱教材中课文与学习园地的排列顺序,那样更能突出重点,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组课文带一本书,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这样就能省出语文课时,用课堂内的语文课时组织课外阅读,达到课内外阅读有机整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只有让课外阅读进课堂,才能真正落实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二、单元整组教学的概念界定

“单元整组教学”是基于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以现行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可以对本单元课文进行调整、重组,链接丰富的课外资源,进行全盘考虑,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单元”。

1“单元整组教学”不同于“主题式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和“主题式教学”有紧密的联系,在操作方法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单元整组教学”不完全等同于“主题式教学”,它在概念界定上比“主题式教学”更宽泛,适用的范围也更广。“主题式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体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式教学。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单元整组教学”中的单元既可以是思想主题一致的单元组,也可以是知识内容相同的单元组;既可以是写作方法、语言表达方式一致的单元组,也可以是人文主题一致的单元组。也就是说,相同题材、相同体裁、相同写法的一组教材都可以实行单元整组教学。

2“单元整组教学”不同于“导读课教学”

“导读课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点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方法,重点是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导读,使学生对部分故事情节有所了解,激起阅读整本书的欲望;通过导读,渗透一些读书注意事项,让学生静心进入故事阅读。

“单元整组教学”是基于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立足点在课堂,是基于文本又不囿子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课外阅读指导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操作立足于教材本身,是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甚至再开发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3“单元整组教学”的“部分体验”不等同于“分课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是:“整体感知一部分体验一整体感悟”,在按这一流程操作时,必须走出一个误区,即“单元整组教学”的部分体验不等同于分课教学。针对这个基本流程,许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是在一组课文学习前加一个“总体感知”,即读读一组课文,明确单元主题,了解它们的共同特点,学完所有课文之后进行一次集体回顾总结,至于中间的部分体验和以前的分课学习并无区别,依旧是教师广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时目标及教学用时与单课教学一模一样,看不出单篇课文学习与整组教学的联系。

三、单元整组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教学方式转变与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不会改变的。由于备课视角的改变、教材的重新安排,需注意单元目标与单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关系,单元目标要辐射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要回应单元目标,逐步达成单元目标。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维度会更加凸显。

“单元整组教学”运用模块的概念,把几篇课文整合到一条线上来,这条线,可能是一种人文主题,可能是一种文章风格,也可能是一种表达方式。人教版教材主题单元的编排模式,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主,“单元整组教学”时教师的目标更多地转向几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注重语言形象的整体把握,易使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过于淡化。有时还会为了整合内容,一味地凸显单元组的主题,而削弱了文本语言的学习,忽略基本的字词句教学。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2整组备课与单篇备课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的主要思想是注重整组教材内容的纵、横向联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课程资源的有效引进而调整教学内容与程序,相对于单篇课文教学而言,更需要教师对整组教材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不能仅仅为了整合,而使教学左顾右盼、在不同文章之间跳来跳去,这其实是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这样的跳跃,不能落实最基础的字词句教学。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有整体的视角,部分感悟时要注意每篇文章的相对独立性,这样也符合阅读习惯。

“单元整组教学”的课时总量要把握好,由于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理想(或应然)状态是单元整组教学的课时量应该少于单篇教学的课时总量,节约的课时用于导读、总结及课外阅读。“单元整组教学”不仅仅是多上一节单元导读课与总结课,而是为了有效整合单元内的每一项学习内容,所以要从整组设计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目标及单元学习流程,这样才能统领全局又不至于顾此失彼。

3学生的阅读期待与学习起点的关系

“阅读期待”是读者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在“单元整组教学”中,往往通过一节单元导读课,学生已经了解单元主题、每篇课文的大概内容、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查找的资料等任务,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过早激发,在学习课文时产生“审美疲劳”。

学生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如果教师不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单元导读课不要导得太深,不能导得过多过细,只需要给学生铺垫一种单元学习的背景、做好一种合理的学习规划即可,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深入学习感悟时再进行练习、领悟。因为有了单元导读课,教师在部分感悟课上就要联系导读课,注意教学的起点把握,不要人为地从零开始,要从学生的问题开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的兴趣。

4教学的基本流程与个性取舍模式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有其一定的规律,现在老师们比较认可的一种关于“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华中师大附小提出的层进式的流程:“整体感知一部分体验一整体感悟”,其中“整体感知”是前提和基础,“部分体验”是提高和发展,“整体感悟”则是回顾和提升。

但是,“单元整组教学”不一定非要有一定的模式,并非需要每个年级每个单元都要进行这种模式的学习。有的单元特别适合整组教学,如:三年级下册第七组主题:国际理解与友好、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主题“作家笔下的人”。有的年级与单元并不适合单元整组教学。从学段看,“单元整组教学”一般比较适合第二、三学段。一个学期中根据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对1~2个单元进行单元整组学习即可。有时还可以就一组课文的某一点进行整合,不一定要走完整个基本流程。如,可以从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习作,选择一组教材,帮助学生建立文本样式信息库,在非刻意的模仿中进行创新超越。也可以就某单元中,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1~2课整合为一组,如:三年级下册第六组《太阳》和《月球之谜》整合,因为同是介绍宇宙知识、采取的说明方法不同;《果园机器人》和《口语交际——我想发明的机器人》《习作——想象将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整合,从读学写。

四、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课型

单元整组教学一般有三种课型:

1单元导读课(整体感知)

单元导读课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内容的整

体感知。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做好学习规划,激发学习欲望,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

单元导读课的一般流程为:链接学生起点,激发学习兴趣;浏览课文,了解学习内容;学习导语,明确学习要求;尝试实践,规划学习策略。

通过单元导读课,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对单元主题及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会感到得心应手,尤其是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蓄势、准备,可以为下面课文的预习起到铺垫,做好引领,学生预习起来会感到省时省力些,兴趣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提前搜集有关资料,使预习收效更多,课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会更积极,可以缩短教学时间,从而解决人教版教材容量大而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单元导读课以短课形式为宜。

2部分感悟课(部分感悟)

部分感悟课应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科学整合教材之间的内容,充分体现组内教材之间的关联,在整合中比较、感悟。可以是内容主题的整合提升,可以是文章表达方法的整合领悟,让学生习得读写方法与经验。

由于每组教材的特点不同,单元主题的侧重点不同,整合的路径与策略也会不一样,所以很难形成这种课型的基本流程。部分感悟课重点关注单篇课文与整组教材的巧妙关联,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

有的单元课文是描写同一类对象(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可以将这些课文进行比较、分析,从中体会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如:三年级下册第六组《太阳》和《月球之谜》,可以体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白鹅》和《白公鹅》,比较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的不同之处。

有的单元课文在思想意义上虽然相同,但是写作的角度是不同的,可以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学生的体验与知识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建立联系,逐渐升华主题。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热爱生命”,由四篇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组成,通过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一家三人准备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件、飞蛾求生、砖缝中茁壮成长的香瓜子、冷风冷雨中开放的鲜花,体会生命的价值与珍贵。“生命”是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相对成人化的话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比较课文所选的事例,体会每篇文章作者的感悟,整理表达生命的写作方法,逐渐形成对生命的清晰认识。

有的单元课文与语文园地一些栏目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发现内在的关联,合理整合教材。如:三年级上册第三组“心中的秋天”,从秋天的情思、欢乐、色彩、声音这些方面向学生展现作者心中的秋天。《秋天的雨》是一篇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向学生展现了秋天缤纷的色彩,抓住秋天特有的丰富色彩的事物进行具体描写,把普通的秋雨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表现浓浓的秋意。丰富的描写色彩的词句、灵动的语言是学生积累运用的好材料,本组《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栏目,也是一组丰富的色彩词,与本课的语言有密切的关联。“习作”是写一幅秋天的画,并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教学中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知识组块,从而缩短课时。

3单元总结课(整体回顾)

单元总结课是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回顾两周左右的学习历程。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突出重点,强化单元目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认识,融会贯通,带着成功的学习体验、浓厚的求知乐趣,积极投身到下一单元的学习中去。

单元总结课的大致流程是:“回顾与交流、联系与归总、延展与深化。”回顾是对本单元重点的必要重现,交流是同化肯定、异化矫正、差异补救。联系要注意课课联系(横向),字词句段篇章的联系(纵向)。归总是对联系环节所得的质性整理,要扎实。延展与深化要求教师注意不要为了总结而总结,要为知识巩固而总结,为能力成长而总结。

单元总结课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总结:整体探求学习规律、整体提升表达水平、全面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查漏补缺调整教学。

总之,“单元整组教学”以改变教师解读教材的思维习惯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教材真正成为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是一种省时高效的课堂尝试。

篇5:语文第二单元整组课件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先秦时期的人而言,神拥有极大的权威,而人则对其心怀敬畏。《国语·楚语下》便记述楚国大夫观射父之言:“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

在很多情况下,先秦典籍所提及的神只是泛称而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类别和形象。幸运的是,《国语》中的一段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神之具体情况的机会。在《国语·周语上》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周惠王便就此询问内史过。内史过回顾了王朝兴衰之时的诸神:“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耹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亡也,杜伯射王于鄗„„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 内史过列举的诸神包括融、回禄、梼杌、夷羊、鸑鷟、杜伯以及此次降于莘的丹朱之神。诸神都是何方神圣?依照韦昭的注解,融即是祝融,《郑语》中称其是黎,也即是《左传》所说的颛顼氏之子;回禄本名吴回,是火神,又有说其名黎,与祝融为同一人;梼杌是鲧,即禹的父亲;夷羊是神兽名;鸑鷟则是凤之别名;杜伯是周宣王大臣,被其冤杀;丹朱则是尧之子。

由此可知,至少在这段叙述中,可进入神这个序列中的,不仅可以有夷羊、鸑鷟等神兽、神鸟,还有宗神人神,即使人死之后同样可以被称为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神灵,如《周语下》记载东周王城边的谷、洛两条河交汇在一起,周太子晋称之为“二川之神”,可见神也包括河神之属。因此,《国语》中的诸神首先包括祖先神,人鬼亦可称为神,还包括自然神,如河神等,而神兽、神鸟之属也可称为神。

在《国语》中,诸神很多都拥有某种形象,并以其形象降临人间。有神兽、神鸟状貌的,还有杜伯为人形而“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而鲧则在另一处《晋语八》的相关记述中化为黄熊的形象。内史过所说的丹朱凭依王后之身而生穆王,与历史上众多的感神迹而生的故事大体类似,而从“夫神壹,不远徙迁”,以及之后派丹朱之后狸姓往祭来看,对丹朱的祭祀也符合“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规则,因此丹朱大致属于宗神之列。依据殷商至周的宗祖神观念,他们死后都是在帝左右的,《国语》也多有这类叙事,如《晋语二》记载作为天之刑神的蓐收是少皞氏之子该,开口即是“帝命曰”。在虢公梦中,蓐收的形象是“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之下”。而之所以知道此神是蓐收,主要是因为史嚚据虢公梦中形象占卜所得。既然可以通过形象而知道神名,这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某一神 1 的形象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其实,《晋语八》鲧化为黄熊的事例也是如此,晋平公生病而梦到黄熊,郑国大夫子产根据黄熊的形象而知此神应为鲧,并建议其祭祀夏郊。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既然需要通过多识多闻之人的介绍才能知晓神名,这同时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诸神形象还没有形成普及性的知识。

(摘编自张永路《〈国语〉中的诸神形象》,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人们对待神灵“战战兢兢”“齐肃恭敬”,由此可知先秦时期神灵信仰的至高权威和深刻影响。

B.先秦典籍,除了《国语》中的一段记载让人们掌握了神之具体情况,大多数所提及的神只是泛称而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类别和形象。

C.内史过列举的诸神包括融、回禄,禹的父亲梼杌,尧之子丹朱,周宣王大臣杜伯,神兽夷羊,神鸟鸑鷟等。

D.依据殷商至周的宗祖神观念,他们死后都是在帝左右的,如《晋语二》记载天之刑神的蓐收是少皞氏之子该,开口即是“帝命曰”。

解析:B项,偷换概念,第二自然段,《国语》中的一段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神之具体情况的机会。

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据《周语上》记载,《国语》中的诸神首先包括祖先神,人鬼亦可称为神,还包括自然神,如河神等,而神兽、神鸟之属也可称为神。

B.在《国语》中,诸神很多拥有某种形象,并以其形象降临人间。如:梼杌化为黄熊;杜伯被周宣王杀害后,化为人形乘坐白马素车,穿着红衣,手持红弓箭。

C.内史过所说的丹朱凭依王后之身而生穆王,而且从“夫神壹,不远徙迁”以及派丹朱之后对其祭祀符合“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来看,丹朱应该是属于宗神之列。

D.祭祀、祈祷等敬神行为可以求神降福或止祸的观念,在人们意识中的投射就具体表现为子产建议晋平公祭祀夏郊来治病的故事。

解析:张冠李戴,第三自然段,“自然神如河神等”是《周语下》记载的内容。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语·周语上》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因为夏商周兴亡之时皆有神灵降临,所以此次降于莘地的为丹朱之神。

B.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并非所有的神灵都可以均等地享受民众的祭拜。

C.在先秦时人的眼中,神与人可以相互交通。人可以通过祭祀、祈祷而获得神的降福,而神不仅可以降福于人,还可以降祸。

D.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诸神形象还没有形成普及性的知识,需要通过多识多闻之人的介绍才能知晓神名。

解析:因果失当,由“其丹朱之神乎”可见,降于莘地的为丹朱之神只是内史过的推测。而且,夏商周兴亡之时皆有神灵降临,并不能得出“降于莘地的为丹朱之神”的结论。

答案: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学生村官 谢大立

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主任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那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石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就醒了。

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时日。这季节,山下的桃花早凋谢了,这里的却含苞欲放。白居易因此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也借这诗句名满天下。

旅游,是小胡梦寐以求的事。小胡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里刨食的。暑假、寒假同学们都结伴旅游,他则打工挣学费。同学们旅行回来,带回来和一些名胜古迹的合影,他就从那些图片里领略那里的风采,做梦去那些地方。

如此的经历,让小胡收获了梦寐以求,还收获了一种叫踏实的东西。当好村官于小胡的仕途十分重要。能不能当好村官,小胡的心里是没底的。但老村主长给了他底。老村主任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星期下来,他们相处得如爷俩。上阵父子兵,就凭这古训,他这村官就当好一半了。

乡亲们的热情,使他的心里更有底了。村委会与老村主任的屋子毗邻,他们安排他住里面。被子虽是他带来的,但他们给他洗了还晒了,他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阳光的香味里。醒来,桌子上变魔术般多了一碟鱼、一碟肉、一碟豆腐、一碟炒鸡蛋,还有许多瓶咸菜。村主任夫人告诉他,都是村民们主动送来的,见他睡得香,就没有叫醒他。

激情使小胡吃罢饭就找老村主任要工作。老村主任领着他村前、村后转,山下、山上转。转到太阳快落山时,他们跟着一条河流往下走。河流旁,是一条可以走车的土路,路上没有车,走着他们两个人。哗哗的流水声,在他们的脚下时断时续地响。

水声突然吼叫起来,是流水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瀑布。阳光在瀑布里丝丝缕缕,小胡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壮观,太壮观了!”老村主任说:“对岸那两个字也壮观。”小胡放眼对岸,石壁上写着“牛吼”两个字。小胡说:“牛吼,这水的吼叫声还真有点像牛吼。”老村主任说:“像吧,要不,古人会在咱这儿留下墨宝„„” 走着说着,河突然没了。让河没了的是一座山。山硬生生地把河挡住了,水却并没有形成堰塞湖。小胡又是情不自禁:“奇特,水都到哪里去了?”老村主任顺手拿起根木棍,一头顶住石壁,让小胡把耳朵顶住木棍的另一头听。哗啦哗啦的响声随即传进小胡的耳里。老村主任问:“像不像人的肚子里有了空气的响声?”小胡说:“形象!”老村主任指指石壁的上空说:“形象可是石壁上的字说的。”小胡朝上望去,看到石壁上雕刻着“响肠”两个大字。

老村主任说:“到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领你去庐山的目的了吧?”小胡一怔,说:“到庐山的目的„„”老村主任说:“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小胡说:“请老村主任明示。”老村主任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说:“把我们这些宝贵的资源利用起来,开发旅游。”小胡说:“开发旅游?”老村主任斩钉截铁地说:“对,开发旅游!我就不信我们的牛吼、响肠比不过栗里的一块石头、大林寺的几朵桃花!”

小胡不想顶撞老村主任,又不想违心,想了想委婉地说:“人们看醉石看的是陶渊明,上大林寺,冲的是白居易„„”老村主任打断他的话说:“谁又能肯定那块石头上真的睡过陶渊明,还有那个大林寺桃花,肯定也不是白居易时的桃花。由于编得好,人们不是照样去?我们的牛吼、响肠只要编得好,肯定会比醉石、大林寺桃花吸引人。牛魔王、牛郎都姓牛,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使法时,铁扇公主就听到肠子里一阵阵哗啦哗啦地响„„”

小胡语塞、发怔。老村主任的语重心长又像魔咒一样地念响了:“只要编出了名堂,就有人来咱这儿旅游,游人来了要吃、要住、要玩,旅店、饭店、美容店就跟着搞起来了„„到那时,我们俩就对上对下都有个好的交代了„„”老村主任最后拍拍小胡的肩头说:“你是大学生,有文化;上头派来的村官,有靠山。我们这次到庐山去参观的钱,都是村民们凑的份子呀„„”

说完,老村主任如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自顾自地走了,留下小胡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4期)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栗里村醉石、大林寺桃花是借名人典故打出了“文化牌”,迎来八方游客,这一现象反映了栗里村、大林寺旅游业发展急功近利的心态。

B.关于“乡亲们对小胡主动热情”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另一方面暗示此地经济落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希望。

C.小胡出生在小山村,家境贫寒,假期里,需要打工挣学费,而他的同学却能够结伴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当一名村官可谓圆了他的旅游梦。

D.作者通过对老村主任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塑造了老村主任淳朴善良、睿智老练、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人物形象。

解析:C项“当一名村官可谓圆了他的旅游梦”不恰当,D项小说中没有描写老村主任的心理活动,A项于文没有实质的依据,借名人典故发展旅游不一定是急功近利的表现。答案:B

5.小说在塑造“大学生村官”这个形象时,表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工作热情积极,有责任感。内心渴望做好村官工作,吃罢饭,主动找老村主任要工作。

②为人正直。不同意老村主任提出的胡诌名人发展旅游业的建议,可见年轻人的正直。③质朴善良。感动于村民的热情,朴实淳厚;不想顶撞老村主任,委婉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见质朴善良。

6.小说为什么以“小胡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说主旨多元化。既可理解为经济发展不是只有旅游业这一条路,不可因为名人效应对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具有重大作用,就胡诌景点文化,欺骗游客;又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村官有责任发展当地经济,但更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两者要兼合。②丰满人物形象。小胡的进退不得,正体现了一个大学生的内涵素养,以及他作为一名村官具备的责任感。③情节上,与上文形成对比。小胡的茫然无措与前文小胡的热情高涨形成对比,使小说产生跌宕的艺术效果。④设置悬念,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小胡热爱旅游,爱的是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他不愿胡诌名人发展经济,然而作为一名村官,发展当地经济是他的责任,他该作何选择呢?引人深思。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梁思礼与梁启超

解璋玺

梁思礼生于1924年8月24日。这一年,或可称为梁启超的“灾年”。“李夫人从灯节起卧病半年,到中秋日奄然化去,她的病极人间未有之痛苦,自初发时医生便已宣告不治,半年以来,耳所触的,只有病人的呻吟,目所接的,只有儿女的涕泪。丧事初了,爱子远行”,而老年得子,算是给他一点难得的慰藉,于伤痛之中还能体会到人生未尽之乐。

梁启超固深爱着他的九个儿女,但爱小儿子梁思礼尤甚。这种人之常情是不难为人所理解的。最初,他称儿子“老baby(宝贝儿)”,后来索性改称“老白鼻”。他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这个聪明可爱、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姐姐、哥哥们责怪“爹爹信中只说老白鼻不说别的弟妹,太偏心”,结果,梁启超特意在信中写了一大段文字,专讲达达、六

六、司马懿(七女)的近况。不过,梁启超并不回避他是“专一喜欢老白鼻”的。他注意到老白鼻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变化,不到两岁,就已经“一天到黑‘手不释卷’”了,而且能唱“葡萄美酒”。随着一天天长大,老白鼻变得越发惹人喜爱。梁启超在饮冰室读书、写作时,是不允许孩子们来打扰的,但老白鼻是个例外,每天“总来搅局几次”,梁启超不仅不恼,甚至“盼望老白鼻快来”,因为老白鼻的到来,恰恰是他“最好的休息机会”。过生日了,大孩子都不在身边,他就叫老白鼻代表姊姊、哥哥们拜寿。老白鼻也乐得如此,居然“一连磕了几十个响头,声明这是替亲家的,替二哥、三哥乃至六姊的”,而作为父亲,他在信中告诉大孩子们,“我都生受你们了”。这种父子之间其乐融融的场面,不仅儿子是天真烂漫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和蔼可亲,一团孩子气呢。

梁启超1929年1月19日病逝,梁思礼只有四岁半。母亲与姊姊、哥哥们合力供他读完了小学、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母亲筹措了四百美金,送他和姊姊梁思懿到美国求学。其实,梁启超早在1925年为几个孩子预筹学费时曾说过:“至于老白鼻那份,我打算不管了。到他出洋留学的时候,他有恁么多姊姊哥哥,还怕供给他不起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中日战争爆发后,他的姊姊、哥哥们陆续流落大后方,思永、徽因身患重病,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顾及远在天津的这个小弟弟?这时,全靠母亲王夫人艰难地支撑起这个家。她先是将旧楼卖给了天津富商郝莲舫,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以及几个孩子的教育;日军占领时期,又将新楼(即饮冰室)的一部分租给了一家绸布店,熬过了更为困苦的那些日子。

梁思礼到美国后,考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由于家道中落,要像思成、思永、思忠、思庄留学时那样,靠家庭资助完成学业已不可能,他只能靠自己打工赚钱,交学费和维持生活。不久,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他与母亲的联系被完全切断,情况就更加糟糕了,生活常常陷入困顿之中,但“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苦斗精神,在国外打工读书,在饭馆里洗碗碟,在游泳池当救生员,他什么都能干”,苦读了八年。在1945年从普渡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进入辛辛那提大学读研究生,先获得了硕士学位,1949年夏,又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梁家子弟没有不是心怀报国热忱的,虽然著名的无线电公司RAC向他发出了邀请,并许诺优厚的待遇,但父亲的话言犹在耳:“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于是,他毅然谢绝了美国公司的邀请,和姊姊梁思懿同船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屡败屡战,排除万难,终于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的航天大国,梁思礼作为开拓者中的一人,功不可没。

1987年,他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并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3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梁氏一门三院士中的一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注】 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有九个子女,除梁思礼外,还有两位院士:梁思成,建筑学家;梁思永,考古学家,均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此外,梁思顺,诗词研究专

①家;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梁思庄,图书馆学家;梁思达,经济学家;梁思懿,社会活动家;梁思宁,曾参加新四军。

7.下列对梁思礼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热爱祖国。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百废待兴,梁思礼学成后,毅然谢绝了美国公司的高薪邀请,回到祖国的怀抱。

B.克难攻坚、勇于拼搏。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屡败屡战,排除万难,终于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

C.深爱自己的儿女,从不回避对某一个孩子的偏爱,一团孩子气。

D.自力更生、勤奋刻苦。在美留学8年,梁思礼从未得到过家人的接济,寒窗苦读,获得博士学位。

解析:C项说的是梁启超。答案:C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1924年是梁启超的“灾年”:妻子因病去世,丧事初了,爱子远行留学。梁思礼的出生,消解了他的抑郁情绪。

B.梁启超生前为几个子女预筹留洋学费时,没有准备梁思礼的那份。一来,当时梁思礼年纪尚小,二来,梁思礼长大后,他的姊姊、哥哥们可以帮衬他。

C.梁启超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哥哥、姊姊们责怪父亲不关心出国的子女,但是,梁启超没有作回应。

D.梁思礼历时几十年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航天大国。同时,因贡献突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梁氏一门三院士中的一位。

E.梁思礼也许没能直接受教于梁启超,但梁启超给他的童年创造了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他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自会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和熏陶。

解析:C项“不关心出国的子女”错误;D项“同时”表述不当,而且,“梁思礼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是只有“他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这一个原因;A项“消解了他的抑郁情绪”拔高了。

答案:BE

9.每当我们追念起梁启超继而谈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时,心中总是为梁启超对儿女的成功教育而叹服。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爱子情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梁启超对儿女充满着深沉而强烈的父爱,家庭气氛轻松活泼;给子女的书信中充满真挚的爱,这爱变成一种力量,注入了孩子们的生命。②重视对子女的学业培养,大力支持子女出国求学。夫人逝去,丧事初了,仍然让爱子出国 求学;预筹孩子们出国留学的学费,让孩子们无后顾之忧。③教育子女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大孩子都不在身边,他就叫老白鼻代表姊姊、哥哥们拜寿。梁启超为几个孩子预筹学费时曾将梁思礼托付给他的哥哥姐姐。④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在梁启超的爱国教育下,梁思礼和姊姊梁思懿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联系现实:当今社会,作为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几乎没有不“望子成龙”的,他们比任何时候的父母都更在意儿女能否成才。然而梁启超的成功是值得那些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考试分数的父母认真反思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知古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伤财,有违安养百姓的治政之本,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于是停止了修建道观。

C.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魏知古被赐封二百户,五百段物。随后,玄宗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D.魏知古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恩意优渥。然兴衰不由人,后因与姚崇不和,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一职。

解析:“唐睿宗停止修建道观”属无中生有;且魏知古前后两次进谏,第一次是站在百姓角度,第二次站在国家内忧外患的角度。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乖”“崇”“震摇”“藉藉”为重点词语)(2)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于渭川猎”句式、“讽”、补主语“皇帝”“手制”为重点词语)参考译文: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年,担任吏部侍郎一职,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晋州刺史。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陛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疏奏不被皇帝采纳。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了新政。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年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天下呢?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一旦时机成熟兵强马壮,如果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魏知古担任侍中。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第二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这年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与姚崇不和睦,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的宰相职位。开元三年魏知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宋璟听说后感叹道:“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14~15题。

咏赤壁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 ①铜雀:铜雀台,建安十五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4.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曹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E.杜诗则暗含对曹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解析:C项,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曹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项,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

答案:CE

15.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②: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在不合乎礼义时拒绝追求名利的做人原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圆孔与方枘不相合来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不可携手同行的节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他的晚期诗作《登高》生动而准确地概括其远离故土、漂泊在外的一句是: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2)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①(3)万里悲秋常作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②领导干部要带头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力清除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和“污垢”,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③在各种媒体、出版物等传播载体上,尤其是在网上,经常看到一些有关中国铁路、中国高铁的文章、言论等,多者不忍卒读。....④“互联网 预防接种”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缓慢改造的过程,目前,国外并....没有非常成熟的同类应用。

⑤每年正月十六这天,阆中古城万人空巷。一大早,大人让小孩穿上新衣,戴上新帽,....一家人吃过汤圆,把备好的饮料、瓜果、糕点带上出门。

⑥她不孚众望,拿出了叫好叫座的话剧《青蛇》,沿着上海国际艺术节铺设的红地毯,....走到了肯尼迪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等国际舞台上。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①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②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③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④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⑤ 万人空巷: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⑥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答案:C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作为公益性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应担当起“雅俗共赏”的社会服务职能,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更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这无疑是当下博物馆建设需要明确的功能定位。

B.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在旅游成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的同时,令人堪忧的是旅程中暴露出的诸多不文明现象,甚至违规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C.作家任林举继报告文学《粮道》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后,另一篇粮食题材的报告文学《贡米》,在《中国作家》全文发表,再一次引发各界的强烈关注。

D.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发展中的电影、多样性的文化”为主题,旨在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文化的交流,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

解析:A项递进关系不当,应为“不仅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更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B项“令人堪忧”重复,删去“令人”;C项中途易辙,将“继”改为“的”。答案:D 19.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接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B.称赞对方作品: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C.祝贺开张大吉: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D.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答案: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长期以来,硅谷一直是科技之都。但中国的科技产业,尤其是①________________,在某些方面领先于美国。部分西方科技公司,都开始借鉴中国公司的创意。“坦率地说,多年来,有关中国抄袭美国的说法已经不是真的了,在移动领域的情形与传统认识正好相反:②________________。例如,对于Facebook Messenger应用来说,了解未来发展规划的最好方法是盯住微信。”虽然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③______________,其处理能力最强大的高端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通常仍然部分依靠美国技术,虚拟现实创业公司落后于外国同行,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谷歌也领先于百度。

答案:①移动领域的科技企业 ②美国经常抄袭中国 ③中国在某些领域仍然落后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提供的语言材料来看,说理性、议论性是其主要特点。语言材料中包含着逻辑推理,前后存在着条件关系,简单说,就是由前面的(有的放后面)条件能否推出后面的结论。

如学工科可以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但并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前者不是后者的充要条件,仅是其充分不必要条件。

由此类推,有了兴趣可能会取得好成绩,但并不是有了兴趣就一定会有好成绩,前后既构不成充要条件,也不能构成充分条件。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重点看关联词语(重点关注一些表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的词语)和关键副词(表肯定或否定、程度、范围的副词)。

找出问题后,根据题目要求,再参照①的方式,指出推理的错误即可。

答案:(示例)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 会需要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材料一 网络时代,生活愈发便利,动动手指便可享受购物、缴费、挂号等服务,然而在我们感受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便利时,老年人群体却逐渐与“时代”脱节。

材料二 担心日渐衰老的父母看病不方便,一位北漂女孩儿今年中秋节回家探亲时,为父母从手机上下载了看病软件,又手绘了8页示意图,帮助老人熟悉掌握软件操作流程。

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发表你的见解。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材料一谈论的重点是老人群体和互联网科技的关系,材料二谈论的重点是子女给父母尽孝时,应当帮助父母掌握一些基本的互联网操作流程,让父母跟上“互联网 ”时代的步伐。因此,泛谈互联网的价值或者孝的意义,都属于偏题作文。

篇6: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吴姬玲

文章来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摘 要:在三年“单元整组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本研究提炼总结出”单元整组教学“的五种实施策略,旨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其中同类对比、主题升华、诵读训练、整组练说、课堂练笔等策略均体现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单元整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1964 年,Taba 等学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以激励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自此,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迅速发展。研究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设计相对单一的策略难以圆满应对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一些研究者又试图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寻求系统性教学策略。本研究在三年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单元整组教学”五种实施策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探索的。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组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整组教学”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整组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本文分别从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和策略优势两方面重点介绍笔者在实践研究中概括提炼的“单元整组教学”五条策略。

一、同类对比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的差别反映着他们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埃默等人的一些研究也证明,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成绩提高成正比[3 ]67。本研究的“单元整组教学”五种实施策略,均体现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的设计思想,旨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同类对比策略简单讲就是同题阅读,一一对比。具体而言是指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如动物、植物、风景、人物等)的若干篇文章,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到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同类对比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依次为:典型课例、初读感知;深入感悟、体验写法;同组类比、领悟异同;实践体会、学以致用。如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就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大概教学过程如下:初读课文,概括这只鹅的特点;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细读课文,感悟用词的生动形象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感情朗读,读出趣味;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总结此文的特色。接着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与《白鹅》这篇文章一一对比学习《白公鹅》,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此策略可广泛用于写同一类事物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三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可以采用这一教学策略,在同一文体或不同文体就写作方法、选材组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主题升华策略

主题升华策略简单讲就是同一主题,层层感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思想和主题虽相同,但写作的角度不同。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归纳为:课前准备、搜集资料;读文悟情、各有侧重;交流展示、深化主题。如以三下第七单元一组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的课文教学为例对此展开说明。

该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表达对和平的热爱;有记叙文,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有新闻报道,报道了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整单元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逐课阅读的同时层层感悟整单元蕴含的情感内涵,从小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和友好的意识。具体如下:(1)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为学文做情感铺垫。(2)读文悟情、各有侧重———《太阳是大家的》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快乐气氛,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一面五星红旗》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随文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爱国与国际理解之情。《卖木雕的少年》学习通过直接描写表达人物活动的写法,培养国际友好精神。《中国国际救援队》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找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激发国际主义情怀。(3)交流展示、深化主题———组织学生召开一个“世界是大家的“为主题的交流会,学生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或介绍世界各地人们的风土人情,讲述世界人们团结友爱的故事,或交流自己的学习本单元后的感受等,通过展示与交流升华学生热爱世界、热爱和平的情感。

我们认为适合于此教学策略的单元有很多,如以倡导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为主题的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的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以歌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等。此策略从“初步感知”到“侧重体验”再到“深入感悟”,能集中把握单元“主题”,课内持续反复渗透,有利于学生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净化,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诵读训练策略

诵读训练策略简单讲就是以读代讲,课课诵读。有的单元课文内容浅显,文字通俗晓畅,学生理解障碍小,而且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厚,十分适宜朗读训练,就可采用这个策略。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提炼为: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学习字词、扫清障碍;以读代讲、理解感悟;诵读展示、升华感情。

比如,二下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无论是令人向往的北京,还是美丽富饶的台湾岛,无论是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还是瓜果飘香的葡萄沟,对孩子们来说,没有较大的理解问题,只要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读好文章,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可运用诵读训练策略来展开教学,具体如下:(1)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开始单元教学之始可以采用课件呈现的形式,把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以及独特的泼水节和绚丽多彩的北京,通过图片的形式一张张呈现,把孩子们带入祖国美丽辽阔的大好河山和家乡山水风情之中。随即,引导学生通读整单元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达到了解大意、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2)学习字词,扫清障碍———在接下来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就每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学习生字和词语,为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3)以读代讲,理解感悟———在学习字词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例如《日月潭》的教学,在理解了“隐隐约约、蒙蒙细雨、朦胧”等词语后,教师可结合课件并配以抒情的乐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日月潭一天中景色的变化,感受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迥然不同的美。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然感受到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那秀丽的美景,热爱之情油然而生。(4)诵读展示,升华感情———在学习了整单元课文之后,教师可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挑选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最吸引你或者最令你陶醉的句子或段落,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展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单元整组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根据单元特点,以读代讲,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大大节约了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三年级上册以秋天为专题的第三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六单元等都可采用此策略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杜郎口课堂课改工作总结下一篇:银行个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