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看图列式答案

2024-07-02

一年级看图列式答案(共13篇)

篇1:一年级看图列式答案

看图列式

一、看图列式

还有几条鱼?()()()=()(条)

还有几朵荷花没有开?()()()=()(朵)

()()()=()(辆)

梧桐树有多少棵?()()()=()(棵)还剩几只鸟在树上?()()()=()(只)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只)还有几只小兔没有来?()()()=()(只)

二、选择。

三、你知道它们都等于几吗?

四、算一算,填一填。

五、连一连,比一比。

六、想一想,填一填。

七、聪明小屋。

篇2:一年级看图列式答案

2、图文应用题

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一共有几只海鸥?

()()()=()(只)

一共有几只扇贝?()()()=()(只)

现在有几个小朋友?

()()()()()=()(个)

1、有()只小熊在拔河。有()只小熊在跳绳。

2、一共有()只小熊?

()()()=()(只)

男生有()人,女生有()人,一共有()人。()()()=()(人)

篇3: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看图写话

一、细看图画, 弄清图意

看图写话,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 看清图的内容, 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下来。看图写文, 关键掌握两点:一是观察, 二是想象。观察和想象是两把开启看图写话之门的金钥匙。只有通过细致观察, 通过合理想象, 才能把看图写话写得生动、有趣。

观察是写的基础。没有观察, 没有看清楚图的内容, 自然就写不出句子来。在学生看图之前, 老师应要求学生注意两点:首先, 观察时要抓住重点, 弄清图意。通常的做法是对画面进行重点的观察, 看一看处在中心位置的人物或景物。有了重点, 再对它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其次, 观察时要有顺序。一般先整体观察, 看主要画的是什么内容, 再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等顺序进行观察。从而明确画面所交代的时间、地点及有关的人和物, 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观察时的合理顺序, 写话时才会条理。

二、合理想象, 培养其想象力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需要一定的想象, 才能使图画动起来, 丰富起来。图画上可能发生的事, 人物可能说的话, 都让学生去想象, 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教育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时, 我向他们展示了一幅画, 画上画着校园里的一棵小树, 树干上缠满稻草绳。虽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可小树却仍没发芽。上完课我让孩子们写写他们想对小树说些什么, 我发现学生的作品字里行间满是稚气, 有个学生写道:“小树小树, 你真可怜, 你穿了这么多的衣服, 怎么还被冻死了呢?我希望你快快长出叶子……”孩子认识的字不多, 所以文字的表达有点不清楚, 但这几句话却真实可爱, 流露出学生对小树生命的怜惜与期盼, 用他们无邪的童真童语表达出他们独特的想象。

三、启发口述, 联句成篇

写话就是用笔说话, 像说话一样, 一句一句地说, 别人才能听得清楚。看图作文大多要求写一句话或一个较为完整的小故事。在一年级时, 我就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由于表达能力差, 因此, 这一环节, 制定了三个练话句式, 让学生逐句练说、练写: (1) 谁?在哪儿?干什么? (2) 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 (3) 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结果怎样或心情如何?通过一段时间的练写, 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练习连句成段, 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坚持强化练习。同时, 还经常收集一些主题鲜明的画面, 让学生进行说话, 写话训练, 利用课文中出现的词说一句话, 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这些词, 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写话中运用上这些词。

四、降低要求, 树立其写作信心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 刚开始只要求他们用一两句话写清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就可以了。教师要懂得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写作成果, 保护他们的童真童趣, 让他们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和喜悦, 让他们喜欢表达、喜欢写作。

小学一年级的看图写话是作文最初步的训练, 是培养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的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所以指导一年级学生的看图写话, 是作文的一种基础性训练, 对孩子的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4:一年级看图列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看图列式;教学;有效策略

一、一年级学生没有掌握看图列式的原因

我们很多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一年级看图列式这个内容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该列减法算式,部分学生却列成了加法算式(我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列),为什么呢?是学生不理解?还是这个知识难度大?算式的反列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根据我多年的教学,我觉得有这样的几个原因:

(1)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理解比较浅显,只对表面事物关注,找不到数量关系。

(2)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不能准确说出图意,也就不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了。

(3)图中的文字信息少,学生不能结合生活理解图意。

二、看图列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1.会说图意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容易被色彩图案所吸引,而忽略了数量,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时一定要时刻提醒并强调有多少个。在学生列式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让他们边观察边思考,思考后再说图意。说图意是很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抓得好抓牢了,看图列式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

在说图意时,先让理解的、会说的学生教不理解、不会说的,一带一,一帮一,这样后一种学生就可以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先学会说图意,再达到理解。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孩子把题目意思完整地读三遍,一旦了解了题意,其数量关系也明了了。我一般是让孩子进行“看图说三句话”的训练。如果说个别学生存在说图意的困难,教师可单独一对一提示: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其中我会重点强调“一共”的含义是合起来的意思。原来有几个,拿走几个,还剩几个?

接下来是全班说,要求学生在说的同时要配以动作。比如加法的,统一要要求:左边有几个就举左手,右边有几个就举右手,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就把双手掌合在一起。这动作简单易做,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更有一个好处,学生在边说边做手势时不至于让手闲着搞小动作或玩东西。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让学生在说图意的同时配以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意,增进理解,这样教学非常有效。

最后是当小老师。一年级小学生的表现欲强,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投其所好”,让一些表现好、说得好的学生上讲台来教大家说,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形成一个竞争机制,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上讲台来说的机会,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何乐而不为呢?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假以时日,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说得更好,更有兴趣,列式也不会觉得难了。

实际上,培养学生“看图说数学”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只要能够把图意正确地说出来,就能列出正确的算式了。

2.重理解

在教学一年级看图列式这个教学内容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凡是列加法算式的,全体学生都掌握了,但是列减法算式的时候,部分学生总是出错,其实这部分学生都知道正确的得数是几,就是要把减法算式列成加法算式!我觉得原因肯定是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图意。怎么办呢?我把这部分学生集中到一起,请他们说说图意,结果是都不能正确地说出图意,看来我的猜测是正确的。我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原来有10苹果,吃了3个,还剩几个?“3个!”回答得特别快。我表扬他们:“老师刚才说的就是图意呀,你们真棒!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谁还记得老师刚刚是怎样问你们的?”有一个胆子大点的学生就把我说的图意说了一遍,虽然说得不是很好,但大意是说出来了,还是对的。在我的鼓励下,这个学生又把图意说了一遍,其他的几个学生也重复了一遍我的话,即图意。我又接着问他们:“原来有10苹果,还剩6个,吃了几个?”学生略一思索,答道:“4个!”我把图意叙述出来了,学生就会做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不理解。然后我让学生看着试卷那道题目,让他们把图意再说说。针对这部分学生,我每天花十分钟的时间出两道题目给他们练习。进行巩固,效果很不错。实践证明,一年级看图列式,重在理解,学生理解了题意,自然就会列出正确的算式了。当然,我还鼓励学生把图意也写出来呢。

另外,我还采用了“两自两评”的教学方式,即自讲→自练→生评→师评的形式。这种方式把“想”的过程留给了学生,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

3.多练习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记得快,忘得也快。当我们教师在教学完看图列式这个知识点后,并不意味着这个知识点的终结,如果就此打住,不及时巩固、不多练习的话,学生肯定会掌握得不够牢固的。所以,强化练习是很有必要的。我先进行每天必做的强化练习,题量要少,两道即可,这样练习了两周;接着改为隔天做两道了,这样再强化练习一个月。经过巩固练习后,看图列式这个知识点,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达到了98%。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强化练习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一些变式题的练习,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美国教育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根本要素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建立合理和本质的联系。”组织合理的有层次推进的“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新知识是如何从原有知识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促进学生有意义地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对于一年级看图列式,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学生只有在正确理解了题意、正确地表述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2]《学科教学难点分析与对策》,2011

篇5:一年级下册看图列式计算题

2、小强家有35个

3、马场上有46匹马,灯笼,已做好30个,还要做多少个?

苹果,吃了7个,还有多少个?

跑了9匹,现在马场上有多少匹?

4、商店有55把

扇子,卖出去5把,现在有多少把?

5、学校要箱?

6、小白兔有31棵白菜,吃了7棵,还有几棵?

把82箱文具送给山区小学,已送去50箱,还要送几

7、汽车总站有13辆(1)和,30辆

8辆

一共有多少辆?

(2)

少多少辆?

8、草地上有16匹

(1)

(2)

9、花园里有27只

(1)

共有多少只?,50只

,5只

少多少只? 一共有多少只?,20只

,30只

。(2)比

篇6:一年级看图列式答案

摘 要: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主要以看图列式计算为主,这种纯图画式和半图半文的解决问题看起来极其简单,但作业中却错误百出。笔者将错题进行了记录、整理和分析,并尝试由“图”入手,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比图、画图,并从中收集整理信息,辨别提炼信息,理清思路,正确列式计算。希望以此提高“解决问题”启蒙教学的有效性,为今后解决稍复杂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看图列式;错例分析;策略;解决问题

一年级是学生首次接触“实际问题”的开始,教材以动态化的情境,强化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感知。本以为如此显而易见的解决问题,毫无挑战可言,可等到批改作业的时候,笔者还是吃了一惊,班上总有十几个孩子出现相同的错误,就连课堂上“能说会道”的好学生也都“翻了船”。怎么会这样?这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索。课余,笔者把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了整理汇总,从中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找到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一、错例汇总

二、错例分析

1.没有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一年级的学生入学不久,接触的数学知识十分有限,仅局限于用自然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没有任何概念,有的只是生活经验和生活语言的积累。他们看图全凭兴趣,目的性不强,看到什么说什么,不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而看图列式是一种图示化的数学语言,大括号和问号更是两个抽象的符号,要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是需要时间慢慢建构的。

2.没有产生列式计算的心理需求

一年级的孩子智力开发得都比较早,而教材上看图列式的数据又比较小,学生一看,马上就知道问号处是几,再不济也能从图上直接看出来或数出来是几。当学生已知结果后,就没有挑战的欲望,学习兴趣就会减弱甚至消退,根本产生不了要列式计算的需求。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直接口答结果,而不喜欢列算式。在不得不列式时,他们不是从加、减法的意义上去思考,而是凭个人的感觉直接、随意地写上算式。

3.没有掌握算术法解题的形式

受感性思维的制约,一年级学生很难在“有无问号”之间自觉跳转,尤其是学了“一图四式”以后,更是觉得每一幅图都一样,既可以写成加法算式,也可以写成减法算式,却不知道“一图四式”是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的,而解决问题时必须根据已知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病例4中的列式错误,反映出学生对算术法解题模式的不理解,不明白算式结果就表示所求问题,而结果通常是写在等号后边的。只有弄明白了算术法解题的形式,才能清楚地认识到数量间的关系。

4.没有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

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图和信息同时呈现时,图的刺激往往比文字和符号更强烈。如病例3,学生看到飞走了3只小鸟,马上想到了用减法计算,没有考虑问题问的是什么,问题与信息有什么关系。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对题目中指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的反特别敏感,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见到“还剩”就用减法;看到“来了”就用加法,看到“走了”就用减法。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构建加减法的模型。

三、改进策略

既然发现存在问题,就得想办法解决问题。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笔者发现从“图”入手,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比图、画图,理清思路,强化训练,能切实提高学生看图列式的能力。

1.看图――收集信息

仔细看图是解决看图列式的第一步,也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为预防孩子漫无目的地看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找一找画面中的数字、大括号、问号;数一数图片中的数量,数的时候要有序,以免看漏和数错;圈一圈题目中的关键词,如“一共”“原来”“走了”“来了”“还剩”等。一开始看图,教师要率先示范:“从图中我看到了„„先„„后来„„”搜集到有用的信息后,再提出问题“现在一共(还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训练和熏陶中逐步学会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图片。

2.说图――整理信息

光“看”不“说”是假把式,要知道学生是否真的看懂图意,理清思路,就得让他们开口说,说得出、说得对,才可能答得对。所以,“看”完图后,学生就要学会用三句话“说”清图意了。三句话是由两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组成的。例如学习“加法初步认识”时,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图1中左边跳来了2只青蛙,右边跳来了2只青蛙,一共跳来了几只青蛙?以此引导学生用“左边„„右边„„一共„„”这样的三句式描述静态的信息。通过提问“一共有几只青蛙?”来渗透加法的意识。学习“减法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说一说:图2中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跳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青蛙?以此引导学生用“一共有„„走了„„还剩„„”这样的三句式描述动态信息。通过提问“还剩几个”来渗透减法意识。当学生能够很顺畅、完整地用三句话说出题意时,再让他们口答一下问题的结果,并强调:在列算式的时候,问题的结果要写在等号的右边,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列式是否正确。

3.比图――分辨信息

比图,就是对比图片的意思。一年级的看图列式的类型比较单一,就那么几种,反复出现,易于归纳。通过比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辨别分析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明白在何时用加法计算,何时用减法计算,从而正确列式计算。就拿最常见的带大括号的看图列式来说,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要么是求和,要么是求部分数,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注意问号的位置,进行对比辨别。

图3的大括号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就是求总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图4中的大括号下面写了“8个”,表示总数已经确定,问号出现在篮子上方,就是问篮子里剩余几个,用减法做。图5和图4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减法,为什么减数会不一样?当然,为了避免“一图两式”带来的负迁移,在呈现图4和图5的时候,笔者并没有着急把“?”号标出,而是让学生讨论,仅仅知道总数,没有问号时,可以写出几道减法算式?但是一旦加上“?”,就只能写出几道算式了?经过分析、比较、辨析后学生明白了,对于没有问题指向的减法问题,可以列出两个算式,但如果出现问号,应该看清问号的位置,从问题出发,明确求什么,再列式计算。

“画图”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更是一种习惯。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更能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具体化,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年级的看图列式,图文并茂,有些信息直接由文字告诉学生,有些则要如捉迷藏般在图中寻找,从中提炼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才能解决问题。

就拿图6来说,有些学生看图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树前面有3个人,后面有3个人,一共有6个人”,因此出现了“3+3=6”的错误。此题的难点就在于,除了从小男孩的语言中知道“后面有8人”,还要通过思考理解另一个信息:“我”这“1个人”,这不仅需要仔细观察图和文,还需要思考语言中蕴含的隐性信息。如何找到这个隐含的信息?讲解习题时,笔者通过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剔除了无关的干扰因素,轻松地突破了难点。首先笔者让学生用圆圈代替人物,把“我”以及“我”后面的8个人全部画出来,化隐性为显性,化抽象为直观。然后笔者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我后面有8人”的这8个人在哪里?说话的小朋友有几个,在哪里?最后说一说“要求一共多少人,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趁机画上大括号和问号。学生一看所画的图示(如图7),豁然开朗――要求一共有几人,就是把“我”和“8个人”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篇7:一年级上册看图列式综合练习题

武威师范附属小学一年级六班 姓名:

一、基础看图列式(共4题)

二、专求左边的部分数(共2题)

三、专求右边的部分数(共2题)四、一图四式题(共2题)

五、情景看图列式题(共9题)

六、综合运用(共1题)

1、有()只小熊在拔河。有()只小熊在跳绳。

篇8:一年级看图列式答案

关键词:一年级;小学数学;看图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63-02

看图列式计算,虽然有图画做依托,但要准确地领悟图的意思,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教学反馈中发现,学生看图列式计算出现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弄不清题意,找不出已知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知道总数和一部分,另一部分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常常弄不准已知和未知。

第二,题意已弄清,但不知用怎样的算式表达。尤其是面对减法问题时,学生常常会误做加法。

第三,计算出问题。比如在减法算式时,学生会误以为用一部分来减另一部分。

针对以上现象,要有效解决一年级“看图列式计算”问题,需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不断尝试、反思和总结。

一、看图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学会收集图中的有用信息,包括图画中物体的数量、数字、文字、大括号、问号等符号。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还要特别强调不要漏看和看错,漏数和数错。学生通过仔细看图,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对图画的表象认识,并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阶段。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勾画出题中的数字,然后再找出题中的关键词语,如“原来”、“还有”、“还剩”、“一共”、“吃了”“飞走”等等,这些词语在练习的过程中已经让学生先理解其含义。因此,从这个基础上,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仔细看图是解决看图列式的第一步,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

二、说图

出示生动具体的情境图,学生都能会意。要帮助和了解学生心里真正的解题思路问题,就要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着手,也只有通过学生表述题意,说清图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寻找解题方法。所以,“看”完图后,学生就要学会 “说”清图意了。这一环节很重要,学生能够准确说清楚图画的意思,就代表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了。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把题目意思完整说一说,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明了了。一般是让学生进行“看图说三句话”的训练。开始时,学生可能还停留在仿说和跟说的层面,随着说话练习的加强,他们对于问题情境的结构就会清晰起来。例如,一年级数学“初步认识加法”的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说三句话:小丑右手拿着3个气球,左手又拿来1个气球,他一共有几个气球?其中我会重点强调“一共”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这样的语句来渗透加法问题意识。另外我还会让学生运用“左边……右边……一共”、“原来有……走了(飞走了,开走了,拿走了)……还剩”这样的句式来描绘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当学生能够很顺畅、很完整地用三句话说出题意时,他们就能相对准确地写出算式了。

三、列式

在看图、说图意的基础上,列式基本上就水到渠成了。因为学生基本上已经理解了题目的意思,知道了求一共有多少(即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用加法;求拿走了,还剩下用减法等等,初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比图

这里说的比是对比的意思。低年级的看图列式类型不是很多,也很好归纳。比较不同类型的看图列式的解题方法,能让学生更加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什么时候用减法计算,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辨别能力和比较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是对学习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学生有了比较这一学习过程,在做看图列式题目的时候就不会容易做错了。例如,在讲授“有大括号的看图列式”时,我就同时给出了两种类型的看图列式,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如图):

虽然学生说的只是片言只语,说得并不完整,但也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了这两种有大括号的看图列式的不同后,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正确率高了很多,并能自己说出它们的不同了,这也是学生的探究学习阶段。在练习设计时,要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从开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最终达到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具有基本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而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9:一年级看图列式答案

(一)班级

姓名

1.2.3.4.5.6.7.8.

9.10.

12.11.13.

一年级(上)看图列式复习卷

(二)班级

姓名

篇10:看图列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情境图,理解图意,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2、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3、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图画意思,并根据图画列出数学算式。课前准备:练习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看图列式。

二、复习

(一)在括号里面填数 +()= 13()+ 5 = 12 7 +()=14()+ 9 = 16 16()=9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及各部分的名称。

(一)看图写出加法算式 出示

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各部分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小结:求总数,我们就用加法来计算。

(二)看图写出减法算式 出示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各部分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知道总数,让我们求一部分的,就用减法来表示。

(三)大括号问题

观察刚才做过的题目中的大括号,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大括号表示把左右两边的合起来,求总数,我们就用加法来计算。总数告诉我们,求的是一部分,就用减法来计算。归纳为:大括号和数字用减法,大括号和问号用加法。

(四)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后讲解,汇报答案。

篇11:一年级数学 看图列算式心得体会

张庆梅

听了屈老师的课,学到了很多知识,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因为这节课我教过。看图列式计算,虽然有图画做依托,但要准确地领悟图的意思,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通过多次练习才发现,学生看图列式计算出现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弄不清题意,找不出已知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题意已弄清,但不知用怎样的算式做表达。

3、信息数不准确。

4、计算出问题。我认为,看图列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看懂题列对算式。学生怎样才算是看懂题,是出示一幅图,问学生“你能看明白你会列算式解决吗?”接着就让学生列算式解答。的确,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理解力较强的)真正理解掌握了,但很大一部分同学,只是“看着葫芦画瓢”。当真正把加减法题混合在一起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只能胡乱猜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下我问了每次都做对的同学,我发现,只要会做的,他们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看来,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没错。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从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做切入点。找到了切入点,我组织了两节看图列式训练课,先引导学生找数学信息,逐步要求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一定量后,再请学生找出所求的数学问题,同样用语言表达。最后引领学生完整地表达每幅图所表达的数学信息和所要求的数学问题。通过这样分步训练,慢慢地学生借助于数学语言这一载体,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图意,列式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真是一个惊喜。

篇12:看图列式教学之浅见

[关键词]图示化语言 算术思想 数量关系 结构模型 看图列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14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6~47页,出现了解决问题看图列式的内容。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这一内容的出现,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范畴从关注“数”转移到关注“信息和问题的对应解答”上。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新的符号,即大括号和“?”号。所以,这一课的教学任务艰巨,学生面临的新知识点多,既要看懂图意,又要学会叙述信息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掌握如何看图列式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型。

课堂教学中,在列式解决的这个重要环节,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比较顺利,可一旦出现求部分数用减法解决的题目时,学生就会出现顽固的错例——用加法来列式,即把未知数作为参与计算的量进行列式。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都会苦恼抱怨,有的索性规定学生“问号在下用加法,问号在上用减法”。那么,怎样解决看图列式教学的苦恼和困惑呢?

二、成因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现状分析

该阶段的学生入学一个多月,学习能力弱,接触的数学知识非常有限,局限于用自然数表示几个物体的数量,并初步认识减号、加号、等于号和加法算式、减法算式,理解“减少”可用减法来算,“增加”可用加法来算。同时,这也说明学生对数学问题没有任何概念,有的只是生活经验和生活语言的积累。而看图列式是一种图示化的数学语言,对学生来说学习障碍有哪些呢?我分析后得出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障碍:(1)不认识大括号和“?”这两个符号。(2)不明白大括号和“?”这两个符号的作用。数学符号的形成本身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使学生对其实现准确的理解并达到概括化的程度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师要正视和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步理解并掌握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3)数学问题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让学生用数学语言(算式)来表达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全新的过程,这是该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可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

2.从教材的编排情况分析

从一年级上册教材安排来看,教学此课前学生学习了5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简单的加减法的认识以及6、7的认识,而且在5以内数的认识时学习了一图两式的看图列式,学习6、7的认识时拓展到一图四式。由于教材第46~47页的内容完整呈现了数学信息和对应的问题,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解决问题内容的雏形。因此,学生学习有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从本课内容来看,教材要求学生按科学系统的要求学习这部分内容,如“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教材中的这三句话清楚地囊括了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算法、列式解决、验证解答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也说明了教材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纵观小学六年的教材,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一至三年级以算术方法解决问题为主;四年级开始学习方程法解决问题;第三学段起解决问题基本以方程法为主。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任务是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起始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及算术方法的基本模型。因此,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基础便是不带问号的看图列式及相应的生活经验。

3.从数学知识的内在关系分析

从算术思想和方程思想两者的关系看,两者有着相同的本质,即数量关系,无论用哪种思想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以正确把握数量关系为前提,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对未知数的处理。算术方法将未知数作为运算结果出现在等号之后,方程法是将未知数假设成已知量参与等量关系进行列式。在列式计算中,学生喜欢列加法算式,就连“已知总数求部分数”的题目也列成加法求解,这是因为学生习惯于用“部分数相加等于总数”这个数量关系来表达。这应该是正确把握数量关系的一个等量关系式,此时学生未被强化算术思想,因此出现错误是他们思维的真实体现。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四年级初步接触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总摆脱不了算术方法的禁锢。因此,从数学知识的内在关系看,在学生初次列出等量关系式时,教师不应该简单的予以否定,而是应在肯定学生的前提下适时引导,为渗透方程思想埋下伏笔,有利于后续教学中算术法和方程法的顺利过渡、迁移。

三、策略思考

1.科学引导,顺学而教

看图列式的教学看似简单,但学生的错误率却相当高。为使教学尽快达到效果,让学生掌握看图列式的技能,教师往往会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一开始便规定学生用三句话的模式说图意,记“合起来用加法,去掉减少用减法”的规则。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背景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在结果呈现之前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情,再辅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同样的图,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便会发现多样化的想法。如图1:①有6条鱼,拿出了2条,列式为6-2=4;②由于6可以分成2和4,所以用6-2=4;③因为4+2=6,所以6-2=4;④因为4+2=6,所以用加法解题。学生的反馈有符合教学意图的答案,如①②③,也有不符教学意图的答案,如④。同样符合题意的列式却有多种理由和想法,通过交流、辨析、比较等活动,学生达成认知的统一。

对于不合题意的加法算式,其实也正确反应了图中总量和部分量的数量关系,只是未按教材现阶段的算术方法的要求将未知数作为运算的结果出现。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将未知数作为运算的结果放在等号后,这是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接着根据要求引导学生将已知数圈出,按“先已知再未知(问题)”的顺序叙述图意,然后说明总数去掉部分数用减法来表示,最后说明要求的问题需作为运算的结果出现在等号后面。这样教学,不仅给了学生空间展示真实的思维,使学生逐步掌握看图列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2.多样练习,形成模式

(1)口述题意,完整表达。

这个阶段要训练学生用完整的三句话描述图意的能力,让学生熟悉解决问题的结构。这里,教师需反复强调“先说信息,再提问题”,旨在教给学生一个说的框架,使学生形成两种数量关系,即“部分数加部分数等于总数”“总数减去部分数等于部分数”。

图3和图4中问题的解决分别对应上述两种数量关系,然而图3也有学生将算式列成6-2=4,错因便是受情境干扰,忽略了数学符号表达的意思。图4有的学生列式为3-1=2,其实这样列式也是正确的,表达的是“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只是该阶段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确总量和部分量的数量关系,即列式为4-1=3。若学生能用三句话的模式表达出“比多比少”的题意,当然也应得到肯定。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列式之前,必须引导他们用三句话描述题意和提问,将“图”转化为“文”。通过语言描述可强化信息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求总数应该把部分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求部分数应该将总数减部分数,用减法计算。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将口头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并通过板书逐句呈现完整的信息和问题。这样从口头到文字,层层铺垫,丰富了学生对完整的数学问题结构的认识和数量关系结构的建立。

(2)对比辨析,合理引导。

首先,针对学生列式时不清楚未知数要作为运算结果出现在等号后面的情况,可安排相同素材的内容,将三个量分别作为未知数时如何列式的情况进行对比练习。如下题组:

同时,教师要结合算式让学生圈出图中已知哪两个数量,并利用这两个数量列式计算出“?”处的数量,写在等号的后面,强调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模式。

其次,针对学生对大括号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及阅读图示能力的培养,可适当出现大括号往下括以及竖括的情况,通过对比使学生深入理解大括号的意义。如下两图:

练习中以基础典型图示为主,适当出现变式图示,强化学生对阅读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对图中符号的正确理解。

(3)解析算式,感悟算理。

一年级的看图列式看似简单,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学生正确列出算式就是达到目标,往往会忽视后面一步,即反思算式和感悟算理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将会影响后续学习这类知识的思维习惯。此外,从学生整个知识学习的过程来看,看图列式的教学应该使学生形成根据数量关系列式和列式后解释验证的习惯。

总之,一年级上册看图列式的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教学难点多,学习任务重;看似内容少,实则蕴含重要的教学价值,影响深远;看似内容新,实则教材前面有铺垫,学生生活有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几点,使学生轻松扎实地掌握看图列式的内容,为解决问题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3:一年级看图列式答案

1、加法问题:

(1)这类问题没有大括号和小问号的提示,也没有虚线和斜线的提示,通常是写一道加法算

式,如果题目给出两道算式的空要你填的话,就写两道加法算式:从左往右加写一道,从右

往左加写一道。如下图:

(2)这类问题因为有大括号和小问号的提示,明确了问题是什么,所以通常是根据问题问的是

什么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算式就可以了,所以只写一道。当小问号在大括号的小尖尖处的时

候,通常求左右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要求学生可以这样描述:有4只小兔,又来了2只

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算式只写一个,可以是4+2=6,也可以是2+4=6)

2、减法问题:

(1)这样的问题有虚线,但是没有明确去掉的是哪一边的,所以通常情况下是要写两道减法算

式的。两道算式都要先数出总数是多少,再减去左边部分,得到右边部分—6-2=4;总数减

去右边部分,得到左边部分—6-4=2。

(2)这类的问题有明确的指示,虚线和斜线都表示拿走去掉的意思,这里虚线圈走的部分和斜 线划掉的部分都表示从总数中去掉了一部分,这种情况只能写一道算式,但是要强调的是一 定要用物体的总数来减,学生容易写成用剩下的部分减拿走的部分。

算式应写成: 10-4=6 8-3=5

(3)这类问题有大括号和小问号提示你,问题问的是什么(有时问的是左边部分有多少,有时

问的是右边部分有多少),所以先要找到总数是多少,然后去掉没有小问号的一边,就知道了。

但是学生的描述也很重要,不少学生会看图,但是不会说题目的意思,家长要让孩子在家多说,例如“一共有7只小兔在吃草,走了1只,还剩几只小兔?”或“一共有9只小鸡在吃食,现在只有5只在吃食,走了几只小鸡?”。后一种是逆向思维,学生较难表述。

算式应写成: 7-1=6 9-5=4

3、连加和连减问题: 下面的两道题是对比的,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左边的是连加,右边的是连减。

左图表示:

左部分有3个气球,中间有4个气球,右部分有2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算式是:3+4+2=9 因为:图中气球没有表示减少或去掉的标志——虚线或斜线,只是单纯的3部分气球,所以用加法来表示。

右图表示:

原来有9个气球(这个一般学生很难找对)先飞走了2个,又飞走了3个,还剩几个?

算式是:9-3-2=4或9-2-3=4

还有这样的题:

(1)

(2)(3)

算式是: 9-1-4=4 7-1-2=4 8-4-2=2

这两题同样是连减,但是(2)(3)要难于(1),因为小鸡已经走开了,不在原来的位

置,所以要找出原来有几只要先思考一番;汽车后面冒尾气的表示是开走的,远处的又表示是

先开走的,没有冒尾气的又表示是停着的没有开动的。

(1)

(2)

这两题都是连加,(1)算式是:4+3+3=10(2)表示车上有4名同学,先来了3名同

学,又来了2名同学,一共有几名同学?算式是:4+3+2=9或2+3+4=9或4+2+3=9

4、加减混合问题:

(1)

(2)(3)

算式是:6-2+3=7或6+3-2=7 6-2+3=7或6+3-2=7 4-2+3=5

第(2)题较难,因为原来车上有几人学生不容易看出,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

上一篇:关于新学期学习计划下一篇: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