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感受

2024-07-21

心理感受(精选8篇)

篇1:心理感受

教师常常要做学生的心理工作,给学生排忧解难,而教师的心理压力又由谁给解决呢?教师这个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及社会的认可的不对等,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压力。

教师的工作环境是学校,每天和自己的上级同事,又和自己的学生终日在一起。社会分工的其他工作都是针对物品或者人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间段来服务,而老师的服务对象是人——成长中的人,并且肩负着指导他们成长的重任。那种八小时以外的时间还在为自己的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殚精竭虑的事情,是不做此项工作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做教师根本就是一个累身更累心的活计。而社会对老师的认同却是让老师不平衡的的。在外地的公汽里看到一句话:市民应该做到尊师重教。朋友看到了之后说:看你们教师多受重视。我苦笑了一下,说:“市民做不到什么,社会才提倡什么的。”因为教师的收入低,部分家长急功近利仅仅关注学生得的短期成绩对老师求全责备等原因,教师得不到社会的真正重视,压力太大。碍于自己的所谓“面子”,普遍的现象是有了心理问题不会疏导又不去找专业人士治疗,甚至于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普及的情况下,教师有了心理障碍和疾病却不自知!积劳成疾是常有的事情,所以现在的舆论开始纷纷关注教师的”亚健康”状态,不仅是身体的,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心理。那么,教师怎么样避免或者剪除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就我个人而言,运动是一个调节身心的好方法,找几个朋友,在运动场上大汗淋漓后,不仅疲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有资料指出:运动时,身体内部会分泌一种物质,俗称“快乐物质”——会让人们放松,高兴。

二、要有知心朋友。时常和他们聊天,好的,不好的;得意的,失意的:大的,小的„„把心事跟大家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办法。

三、利用好你的假期。对于平时假期少的教师,可以选择附近的地区游览,逛逛市区,或者去家乡有名的景区游览。当然。教师的两个长假是你放松自己调节情绪的最佳时间。

四、照顾好家庭。什么都不顺利的时候,家是你永远的避风港湾。永远不要试着只顾大家,不顾小家。最后的可能是会失去两个家。

以上,是我的体会,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一点建议仅给同行们参考,当然,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和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探索,我认为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此外,还可以结合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二、倾注真诚的师爱,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我认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这样才能结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跨越“代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能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自身的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倾注真爱,促进内化。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

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2:心理感受

我喜欢这位讲师的一个原因是她引用的例子非常切近生活和实际。我们很轻易从日常生活中懂得。

关于这种从众心理,她提到假如你在一个广场上玩,人潮涌动,每个人都朝着一个倾向跑,即使你有点不知所措。但他仍是会下意识的跟上,然后才想起发生了什么。

听起来有点好笑,可是作者提到这是人类求长处避错误的本能,我彷佛理解了。

别的,关于闯红灯的现象,我们也或许看到一些景象:假如一私家闯红灯,有时会有人跟着,假如有人带头所一定会有一些追随。当然,这也和私家本质有关,但也有从众心理。

篇3:实施心理干预 感受教学快乐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成功的助推器

首先, 必须解决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由于有大量的训练题要完成, 不少学生起早贪黑, 每天呆在教室里的时间十几个小时。学业负担及高考压力沉重得让许多学生喘不过气, 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 一方面要精简作业,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另一方面, 让学生养成科学的作息习惯, 科学合理安排时间, 劳逸结合, 积极锻炼身体, 强健体魄。事实上, 会玩的人才是最善于学习的人。有一句英国谚语是:All work makes Jack a dull boy (一直学习把杰克变成了呆子) 。因此, 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平和的心态, 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其次, 必须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科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 (IQ) , 更依赖于非智力因素——情商 (EQ) 。因此, 教师要恢复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其不畏困难的良好品质。几句鼓励性的评语, 一两条中肯的建议可能会完全改变一名学生的发展, 尤其对于那些身处困境而又渴求上进的学生。在笔者教过的学生中, 接触到这样的学生有不少。下面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有一个名叫小鹏的男生, 聪明伶俐, 但化学基础差, 高二分科后才开始抓紧时间学习, 但不知从何处下手, 因为胆怯不敢来跟笔者谈, 就在作业本里夹了张纸条, 希望笔者能指点迷津。笔者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了一些鼓励的话。接下来笔者找他谈心, 开导他, 使他放下了思想包袱, 树立了必胜的信念。然后我们就学习化学相互交换了看法:如何归纳总结知识, 如何分析解题思路。在笔者的指点和帮助下, 他的学习很快就入门, 并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最终考上了较理想的大学。临走时, 小鹏赠送给笔者一件雕塑——一只展翅飞翔的鹰。笔者知道他不仅是在对笔者的培养表示感谢, 也寄托了他对笔者的殷殷期盼:希望笔者能够在工作上如雄鹰般展翅翱翔。

还有一个名叫小媛的女生, 她没能在上一次高考中顺利过关, 在笔者上课的班里复读。那是在第一次月考后的一个晚自习上, 当笔者问及学习的状况时, 她谈到本次考试成绩仅56分, 跟上次高考的成绩不相上下, 她显得有些焦虑。接着, 她问笔者:“我怕不会再有什么长进了吧?”笔者马上感受到她想赢却又怕输的心理。于是笔者反问她:“你们正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怎么会不上升?”笔者的话及时地消除了她心头的疑虑。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有意识地注意该学生的表现, 笔者发现她听课非常认真, 平时学习很积极很努力。结果, 在第二次月考中她的化学成绩一下子上升到75分, 第三次考了81分, 第四次月考竟然飙升到95分。

这两位学生的巨大变化让笔者非常惊喜, 也让笔者坚信对学生进行思想开导的必要性。的确, 对失败的恐惧恰如浓雾, 使深陷其中的人难辨方位, 焦虑不安。帮助学生摆脱失败的阴影, 树立自信心, 激发勇气, 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使他们奋发向上, 开创非凡的局面。在帮助学生插上振翅高飞的翅膀时, 笔者感受到为人师的不平凡, 也颇有成就感。

二、处理好“鱼”“渔”关系——快乐的源泉

一位能点石成金的奇人遇到了一个贫穷的孩子, 为表示同情, 就给这个孩子赠送了几块金子。孰料, 穷孩子竟无动于衷, 奇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细究原因, 孩子说:“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那几块金子可以让他享用一时, 暂时摆脱贫困, 而掌握了点金术却足以让他受用一世。教育也同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让学生自己产生“造血功能”, 则只会使教师整天疲于奔命、心力交瘁, 也会导致大多数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掰嘴喂食对于双方来说都的确太痛苦。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用苦难来折磨自己以显示对教育的忠诚, 用低效的忙碌来安慰自己的良心。笔者并不否认教师应该有极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过苦行僧的日子。如果教师深思生活的意义, 教师难道不该幸福地活着么?教师是否该在教学观念和技巧方面多推敲和琢磨, 追求至美的教学艺术, 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 激发学生上进心, 以此来享受教育的快乐?

教学应该是快乐的, 而不该是愁眉苦脸的。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学生具有对事物和知识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 还有经过锻炼的分析和思考的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教育的双方都能达到快乐的境界该是多么幸福。笔者认为, 无论是学习书本知识还是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好奇是智慧的开端。唯有好奇, 才能吸引注意力, 激发兴趣, 调动潜能, 进而使学生孜孜以求。教师需要启发学生的心智, 焕发斗志, 培养好奇心, 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例如,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位教师, 在读高中时, 他就注意到老师讲解析几何课时徒手画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 他就开始寻思:能否设计出一种仪器用来画圆锥曲线, 就像使用圆规画圆那样方便准确?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地琢磨, 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 却一次次地失败, 但是他毫不气馁, 而是不断地分析失败的原因, 进行改造, 再尝试。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从高中毕业一直到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三四年, 终于他成功制作出圆锥曲线绘图仪, 并获得国家专利。很显然, 强烈的好奇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他成功的关键。

总而言之, 教育应该让活泼的生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若能让参与者感受到饮用清甜山泉, 呼吸清新空气般的舒畅感觉, 那么师生就会无怨无悔, 非常自豪。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力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8.

篇4:感受学生心理 激发学习兴趣

一、使教学过程具有情节性、悬念性

所谓教学过程具有情节性、悬念性,是指教师在钻研文本基础上,在定位教学目标的同时,确立学生需要掌握的若干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力争做到让它们有层次地衔接起来,使教学过程具有情节性、悬念性。其效果如同我们看情节波澜起伏的小说一样——看完上集,急着想看下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方面,重视导语的运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喜欢用新颖的导语来导入新课,常见的导语方式有:温故知新式、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陈述式、对比式、题解式、故事式等。这些导语的灵活运用,能够在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心理,凝聚注意力,让他们的听课神经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笔者曾在一个新的班级上过公开课,由于与学生的关系陌生,有点担心学生配合不理想,我灵机一动,把姓名介绍设计成导语。我说,我的姓名叫唐国友,唐朝的“唐”,国民党的“国”,朋友的“友”,但是不要认为我是国民党的朋友(学生大笑)。我是同学们的朋友(学生鼓掌),今天,我能站在这里上课,是因为我们“有缘千里来相会”(学生大笑),我相信我们合作很愉快,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生齐说:有!)这一节课很成功,因为我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起学生欢快的笑声,在笑声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创造出融洽的学习氛围。这是其中的一个很不错的案例。

另一方面,安排每一个知识点紧凑衔接,让学生以猎奇的心理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分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研究、探索、整理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层次分明,脉络流畅,富有吸引力。教学课文《地毯下的尘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定位的知识点有:(1)归纳人物米妮的性格;(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3)感悟童话的主题。关于这些知识点,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思路:首先,题目设疑——“地毯下的尘土”中的“尘土”真的是尘土吗?(因为预习,学生大部分能回答“不是”,是十二枚金币)其次,从内容方面设疑——是谁获得这十二枚金币?(学生回答是米妮)米妮是什么人?她为什么能够获得十二枚金币?(学生马上默读课文)接着,让几位学生上黑板板书后,又设疑——米妮是这样的好孩子,课文对她的描写,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学生小组讨论辨别)再接着,又设疑——米妮是这样勤劳善良的孩子,她又有什么收获(物质上和精神)?最后,总结性设疑——学习这篇童话受到什么启发?(师生互动,归纳主题)如此周密安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逐个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比较好的案例。

二、开展课堂小组活动,教学方法多样化

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发挥学生能动性,反对教师满堂灌。这种新思维,不但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且体现了当代的教育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在课堂上开展适当学习小组活动十分必要。例如,师生互动,教师把身份降下,与学生探讨,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这是学生非常企求的。再如生生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学习比赛,合作探究,让学生展示个性,表现自己的能力,学生更加喜欢。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情感熏陶法、意境感染法、朗读欣赏法、图文并茂法以及表演示范法等。把这些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相互配合、灵活运用、相得益彰,课堂就会形成了一种热烈的、活跃的、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三、展示教师语言魅力,让学生心情舒畅

平时上课,强调教师要教态自然、亲切,固然重要,其实,要求教学语言准确、恰当、讲究艺术,同样重要。俗语说“教师靠口才吃饭”,就是这个道理。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让学生听得清楚,这是当教师的基本条件。语言幽默、风趣、生动,让学生听得入迷,这是教学的艺术。用鼓励性、引导性、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这是教学的手段。所有这些要求,都是语言魅力的展示。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恰当的语言风格,会给学生一种新的听觉感受。此外,评价学生时注意对象、讲究分寸,效果更佳。比如评价回答问题错了的学生,你说:“你回答得有一定道理,不是全对,但你有勇气,相信下次回答得更加准确。”这样,就会消除学生答错题的尴尬局面。评价回答问题对的学生,你又说:“你回答很对,而且比上次更好,希望你继续发扬。”同样,这个学生会更加有激情,争取下一个问题的回答。教师不同的语言表达,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教师重视语言技巧的运用,学生听课就会感觉舒畅、享受。

四、针对不同时间段,采取灵活措施,调节课堂气氛

师生都知道,上午第一节课和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上午第一节课,学生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教师上课没有压力。而下午最后一节课,经过一天的学习,学生身体和大脑都感到疲劳,他们学习没有激情,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上课压力较大。此时,教师有必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措施来调节课堂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较好的方法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用单纯而不烦琐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效果肯定不一样。比如,选择激将奖励法,让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得到奖励。星期五最后一节课的最后15分钟,一般教师认为这个时间是无法控制的,如果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背完课文某段,可以提前5分钟下课,教师话还没有说完,教室里立刻响起朗朗书声。结果,学生刚背完课文时,恰好是到了下课的时间。这种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特征,让学生忘掉急着想回家的浮躁心理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感悟。

总而言之,要让学生感觉上课时间过得快,关键在于细心感受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这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宗旨。教无定法,但是,有些教师错误地理解这个内涵,他们在课堂上大讲故事、笑话,开展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活动,博得学生一笑,但学生在大笑之后什么也没有学到。这种做法,我们不主张。以上这些点滴体会,是我平时教学实践的结果,它在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方面得到印证。各位同行,倘若你感兴趣,不妨来试一试。

篇5:心理感受作文

我的心跳得比往常更快了,害怕开导不了人家,反而被他们弄得有理也说不清了。这就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通知播出后,人变得越来越多,我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不知什么时候,老师也参加到了我们的.行列中来,坐到了我们的面前,当我抬起头来,大吃一惊。

老师把这几天来的郁闷向我和沈婷诉说了一番,我们给老师的意见是:

1、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2、也可以通过锻炼的方式来发泄。

老师听得头头是道,决定试试。

还有很多很多。

篇6:心理感受作文

你说,即便摆脱旧矛盾,仍会产生新的矛盾;你说,表面看上去轻松的工作,不一定真的轻松;你说,我不想科研不想技术不想老师,根本就是无路可走;你说,天下有轻松的工作,却不一定有轻松的人;你说,只要在一起,做什么都可以;你说,结束异地,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字字句句,我记得真真切切;字字句句,我彻头彻尾地相信。只是,再有说服力的语言,终究只是语言而已。人,无时无刻不得不面对的,是现实,明知不想要却不得不要的现实。

越来越相信,幸福,真得只是一种单纯的心理感受。同样的事实,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甚至迥然相异的风景。别人眼中的光鲜,于当事人,也许掩饰着难言的苍白;别人看来的凄苦,于当局者,也许享受着别样的温馨。外人的言论眼光,不过是无关痛痒的过眼云烟,实质上,苦乐己晓,冷暖自知。幸福还是痛苦,只有自己能够选择。所以,你必须学会无论在怎样的处境中,在心中,始终坚持前一个选项。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季,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对我们这样的群体,却是一个残酷的季节,似乎身边每个人都不顺心,跳楼事件也时有耳闻。虔诚地祈祷,春去夏来的时候,能够看到朋友们久违的舒心笑容。

篇7:心理感受的作文

一大早,我赶着朝阳兴高采烈地来到“作文写作班”学习。教室里,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块儿聊天。上课了,徐老师拿出一摞本子,脸上透出一丝为难,环视着同学们,说:“老师这有一个本子,和其它的本子不一样,特别漂亮。”说着老师举起了本子,“这个本子应该给谁呢?”同学们的头“唰”地向那引人注目的本子看去,我的视线也不由自主地向那里移去。那本子的确漂亮,蔚蓝的天空中有几丝卷云,碧蓝的海水拍着海岸,一棵枝繁叶茂的椰子树灿烂地沐浴着阳光。教室里鸦雀无声,好像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这时,一个声音划破了沉默,原来是艾夕在说话,他的脸通红,好像熟透的苹果,他说:“给我吧!”他刚说完,全班哄堂大笑,同学们有的觉得应该给我,因为我语文成绩好;有的觉得应该给才蔡中正,因为他体育好;还有的觉得应该抽签决定,大家七嘴八舌的,你一言我一句争论不休,教室里炸开了锅。

最终,徐老师决定把那个本子放在普通本子中间,传到谁就归谁,大家一致赞同。那个本子被传到我的好朋友朱紫嫣的座位上时露出了原形,只见朱紫嫣毫不迟疑地从下面抽了一本,然后把那本漂亮的本子和剩下的本子向后传。后面的同学和朱紫嫣一样,坐在最后的张文昊没有选择地拿到了那个本子,而他却把本子随手就给了艾夕,教室里传出了掌声。

篇8:对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及建议

随着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 让我们深深感到, 开展这一活动, 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对整个班集体的建设和院风建设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学生开朗活泼、心理健康、学习情绪高涨;同学之间团结、和谐、真诚、宽容、理解、互助;班纪班风严明纯正, 班级生活井然有序, 未出现明显的学生问题, 营造了优良的学风院风。实践表明, 这种“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积极效果和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心理互助的效果是明显的。

对于被辅导者来说:第一, 在学校中感受到真诚的爱,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互助”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的心理特点而开展的, 他 (她) 们往往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 相互交流, 倾诉烦恼。因此, 他 (她) 们容易沟通, 容易接纳, 容易引起共鸣, 这是成年人无法代替的, 而他 (她) 们面对家长和老师则是一种闭锁心理, 即使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信箱, 许多学生也仍是望“室”生畏, 望“箱”发怵, 不敢说出心中的痛苦。而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则符合他 (她) 们的心理需要, 从而达到“互助”目的, 同学问热情的关怀、谆谆善诱, 使他们体会到了真诚的关心。

在听取助人者介绍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后, 觉得行之有效, 从而增强了抗挫折的能力。从学习适应性测验的前后对照显示, 这些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了显著提高, 学习开始有计划性, 听课方法有所改善, 焦虑有所缓解。“心理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 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2、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建议

2.1开展朋辈咨询的方法

1、个体咨询

这是为大学生的心灵交流中心。可以是电话、网络、和面谈的方式。

2、团体咨询

通过团体的互助交流活动、心理训练活动达到专题活动的目的。

3、日常咨询

对大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 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生活交往活动解决。

2.2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运作

1、准备工作:明确活动目标、参与辅导活动的对象、活动的规模、内容与形式和活动的指导者, 根据需要挑选活动助手。

2、活动组织构建:针对活动内容, 公开宣传, 吸引同学们自愿参加。

3、活动运作:设置活动主题情景, 营造活动氛围;选择较简单、轻松并容易促进相互认识的活动让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 从而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团体成员之间开始融合之后, 要适时地引向深入, 促进良性互动, 逐步成为知交, 并在活动当中发展潜能而有所成长;精心选择符合活动成员特点的、有吸引力、有新鲜感的活动形式;巩固深化咨询的成果, 为以后的活动和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尽管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刚刚起步, 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不足:

1.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科学的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对学生咨询人员, 没有职业纪律的约束, 往往在角色互动的过程中不能恰当地掌握各种“度”。例如, 是否能做好咨询工作的保密工作;是否能做到在专门场所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帮助;是否能做到不和来访者发展咨询以外的关系等。

2.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在咨询工作中, 心理咨询人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很重要。本身心理素质薄弱的人在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帮助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而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

3. 专业心理咨询员和和朋辈辅导员需互相配合。

专业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辅导在咨询问题、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两者不是互相独立的。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 专业心理咨询在培训学生咨询骨干、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等方面为朋辈心理咨询提供指导和重要的技术保障;另一方面, 朋辈心理咨询反过来促进专业心理咨询的开展, 缓解目前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与专业心理咨询员不足的矛盾, 为及早发现和诊治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信息和帮助。

3、结语

实践证明,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模式, 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 是迈向完满人生的阶梯, 它将带动高校心理辅导从障碍性咨询走向发展性的辅导, 从面向个体咨询发展到面向全体辅导, 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木明, 唐军梅, 王汝干.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8) .[1]张木明, 唐军梅, 王汝干.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8) .

上一篇:关于微笑面对生活演讲稿下一篇:大学生假期实习调研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