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2024-07-24

金融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共14篇)

篇1:金融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金融学作业

班级:XXX级电子商务班姓名:XXX学号:XXXX题目:结合中国国情,就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谈谈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生产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即以经济建设为核心。而金融,简单的来说就是资金的融通。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发展,金融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日益重要。

市场经济其实就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或者金融经济,其价值在于将货币这一概念价值流向事物,包括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金融保障了货币的筹集,流动和使用。使社会资源合理利用。

宏观调控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调节。而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国家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业联结国民经济各方面,它能够比较深入、全面地反映大家的经济活动,同时,利率、汇率等金融手段又对微观经济主体起到调节。

在中国经济生活中,货币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和财富,成为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货币。金融连接着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生产经营,联系每个社会成员和千家万户,成为国家管理、监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和手段。

其实,用最朴实的话说,金融就是资金的流动和存储吧。然而,经济就是对资金的管理。所以说,经济的管理需要资金的流动和存储。没有良好的融通,那么经济就很有可能出于低靡状态。我国现在正处于物质文化的需求,只有搞好经济,提高生产力,合理处理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解决当今的矛盾。

综上所述,所以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篇2:金融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钟毅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战略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各级各部门要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金融形势,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举措,在银政、银企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中,努力做大金融资源这块蛋糕,充分利用好各类金融工具,为加快安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强劲动力。钟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努力掌握金融规律,提高熟练掌握金融手段的本领。要树立全局观念,自觉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法规;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好各种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和协调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理解和支持金融改革,自觉地防范金融风险,依法维护金融秩序,保障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钟毅要求,要开动脑筋、加足马力,把对金融知识学习钻研的热情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在探索中注重总结,着力改善安岳金融生态环境。要以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为核心,发挥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领企业的作用,合理利用经济、行政手段,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建立诚信政府,尊重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打造信用高地和金融洼地,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资金流向安岳。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转变职能,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进服务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制度、内容,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融资环境。要做好面向公众和企业的征信知识宣传以及面向机关干部的金融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全社会的金融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善于学习、研究、运用金融,提高运用金融规律服务地方经济工作的能力。

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唐兴玉,县委副书记孙振军,县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付明伟等县委中心组成员和固定列席人员,县级副科级以上单位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参加会议。

篇3:金融开放仍是未来中国金改的核心

盘点过去几年的改革, 金融市场的开放可视为中国金改的核心。一方面, 坚持对外开放, 降低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门槛, 拓宽QFII及RQFII渠道;另一方面, 放开国内市场, 鼓励多种形态金融机构百花齐放, 让小贷、信托及农村金融机构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的同时, 金融开放为盘活中国的金融资源锦上添花。

尽管在最近几年, 中国的金融市场已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就目前来看, 中国的金融开放仍只算完成了一半。在中国的各项社会融资渠道中, 银行信贷仍占着大头, 这也指明了未来中国金改的目标:中国的国有银行体系需要一场以金融开放为核心的改革, 中国的银行业需要向外资, 更要向民间资本开放。在当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 已有不少代表、委员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建言, 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化的情况下, 中国地方政府应当退出城商行, 将这块资产卖给当地最优秀的企业家, 推动当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也能推动当地的城商行更好、更快发展。

在我们看来, 让地方政府退出城商行, 把资产卖给当地的企业家, 其实就是变相鼓励成立民营银行, 推动银行业市场开放。这样的举措, 对城商行及地方政府来讲, 其实是种双赢。在城商行层面上, 它们可以走市场化道路, 更少受到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压力;而在政府层面上, 如果既做不大, 也做不强, 同时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威胁, 比如出现经济下行、金融动荡, 城商行也将成为地方政府的负资产, 尾大不掉, 还不如及早市场化, 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好。这也在考验决策层是否有足够的远见。

在中国推进任何改革, 决策层的远见, 以及顶层设计都十分重要。问题只在决策层是否有足够强的政治决心。银监会发布的“新36条”实施细则一度让民间资本看到控股银行业的希望, 但很遗憾, 自去年5月底发布后, 这些细则已成了“柜头文件”,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渐渐没了声响。

这种“只闻雷响, 不见雨下”的格局表明, 中国的金融改革在顶层设计方面还存在相当多的不足。空有政策, 却没有监督落实的机制, 一切行为皆服从官僚集团本身的利益。这也是此前中国诸多改革最终悬空的原因之一。即使一项改革对中国经济、对政府都大有裨益, 但只要它损害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就很难推行下去。要克服这样的阻力, 只能从市场开放、引入多元经济形态开始。只有足够市场化, 足够多元与独立的利益主体, 才能推动中国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从这样的角度观察, 未来中国金改的核心仍将是金融开放, 尤其是银行业的开放。只有足够开放的金融市场, 才能形成足够的动力, 推进各其他金融领域的改革。

篇4:金融不是经济的核心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吗?迄今为止,马克思对货币的认识和阐述,以及希法亭(《金融资本》作者,编者注)对金融资本的论述,在根本上很难予以反驳。那就是,无论怎样夸耀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复杂性甚至神秘性,但金融资本的利润,根源上都是来自于对产业资本所带来的利润分享,甚至盘剥。没有强大的产业创新能力和实体经济,就不可能支撑更为庞大复杂的金融体系。

因此金融始终是寄生在实体经济之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实体经济形成蓬勃强大的生命力之前,过度夸大金融的重要性并不妥当。

实体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社会经历了“资本→商品→增大的资本”这样的循环,而金融则意味着“资本→瓜分→增大的资本”的循环,前者是以物生钱,后者是以钱生钱,绕过了商品产销的“惊险一跃”。

如果企业家在实业领域无心艰难创业,居民无心付出艰巨的体力或者智力,政府无心为企业搭台培育税源,而是所有人都将更多期望、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依赖金融投机猎富,则几乎等同于一个人想要提起自己的头发,让身体离开地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是近年来金融学本科生被广泛灌输的概念。其中最有趣味的就是“现代经济”一词。我不知道这其中现代性体现在哪里,隐含的意思,大概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是只考虑劳动力,而西方经济学等“现代学说”考虑了劳动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多种要素。其实,从资源、劳动力到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看,资本并不对其他要素有什么优势或者核心地位。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众的艰苦劳动和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高、政府的制度创新和企业家的勇于进取、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配套能力等,都是缔造“中国奇迹”的基石,而不是中国的金融业。毕竟一直到2004年之前,中国金融体系还几乎乏善可陈。正是中国政府长时间踏踏实实地致力于诸多的实体经济,有意无意地没有让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瓜分和盘剥过多,才使得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活力。

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的核心吗?目前全球金融体系仍然是“一超多极”体系。美国作为目前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政治、军事和金融在全球的支配力,大大超越了美国实体经济在全球实体经济中的地位。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曾指出,美国持续、强大的基础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得益于美国金融体系能够动员和运用全球经济的大部分净储蓄。换言之,美国善于烧全世界的钱,来结出属于美国的科技创新之果。这可能是“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的核心”的真实含义吧。

如果是这样,这就意味着,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能最终形成国际金融领域软硬霸权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中国要谋得这样的竞争优势,路途坎坷。

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金融在目前的中国之所以显赫,一是政府和民众都在苦苦寻找如何保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巨额财富的妥善方案;二是在一个行业久了,总是会以为自己所在的行业特别重要,金融从业人员也不例外。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实体经济是功率强大的引擎,而金融体系带来的迅捷高效配置的资本和廉价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其他要素一起,构成了使引擎磅礴运转的燃料。燃料匮乏不行,过度燃烧或润滑,以持续榨取引擎的额外功率也不行。中国需要重视金融行业和金融人才,需要有稳健可靠的金融体系,但并不需要将其置于显赫或核心地位。

篇5:欧洲才是美国真正的经济金融对手

欧洲才是美国真正的经济金融对手

斯诺登事件从发生到现在已经四月有余,不过,法德近期才先后就监听事件向美国表达强烈不满。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表示,TTIP第一轮谈判在9月份,欧盟急于提升欧洲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积极推动美欧自贸区,因此把监听一事暂时放在一边。但现在形势又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本月18日,欧盟和加拿大达成自由贸易原则性协议,这是八国集团内部第一个自贸协议,对重新制定全球规则影响深远。既然要参加规则重新制定,欧盟当然要迫切保护自己的利益。与主张减少金融监管,推动金融自由化的英国、荷兰等国不同,法德等国家要求在新一轮的全球化中加强监管,保护自主权。而监听事件恰恰触碰到法德等国的痛处——监听范围已经不仅限于对公民的监听,而是涉及到欧洲国家领导和欧盟机构,内容可能涉及银行监管和账户安全等,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隐私问题,而演变成信息安全问题。愤怒的欧洲人既担心自己的银行体系被美国控制,也担心中了美国的政治圈套,不仅没有从欧美自贸区捞到好处,反而丧失更多话语权,令国际地位进一步衰落。因此,德法在这个时候对美国施加压力,同时也是对英国、荷兰等国施加压力,要求加强金融监管。由此可见,欧盟和美国才是真正的经济金融竞争对手,包括货币、银行、产业链和贸易体系,中国和日本实际是次要,这是欧美自由贸易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美国对欧洲的监听,凸显美国对欧洲的不信任,将欧洲视为对手。实际上,美国对欧洲监听的影响要远大于美国债务上限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篇6: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才是初心

金融科技并不是个新鲜事物。货币、信用卡、ATM机、集中清算和SWIFT系统、证券交易系统、网上银行等都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出现的历史产物,只是近年来新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更加频繁,社会大众的感受认知更加深刻,对金融领域的影响范围更加扩大。毫无疑问,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有利于解决或缓解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普遍性金融难题。

比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可以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难、融资贵等市场失灵问题,有效提升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也将助力现有金融监管理念和体系的全面改革。展望未来,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金融的业态,从而带来许多新的我们迄今尚不知道的好处和风险。构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以下几点。

一、要深刻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虽然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关注的对象不同,但是都需要始终秉承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和宗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要深度促进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

如果没有过去以来的金融创新,就不会有前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同样,如果没有技术的进步,就不会有基于现代科技的现代金融服务。当前,科技创新和技术迭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和频繁,更加需要我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打破传统行业、产业边界,解放思想,通过新技术应用、产品服务创新、跨界融合创新,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服务效率,助力新经济、打造新动能。

三、要深入探索把握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通过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弥补以往传统金融无法覆盖和服务的领域,更可以改变和重塑金融风险监管的理念和体系架构等,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用新的技术和模式,提升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将更多金融风险的“事后处置”前移到“事前预测”、“事中干预”。

四、要深耕更加有利于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生态环境。

加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金融制度体系变革,大力培育创新资本,减小金融业的虹吸效应,为新经济提供更多符合其客观发展规律需要的金融要素资源,为尽快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提供不竭动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插上科技和金融两个翅膀。

作为互联网金融中的一员,悦才始终不断坚持创新,今年6月由我司自主研发高端、高效、附带云计算系统的决策引擎系统1.0版本正式运行,成功推向市场,并获得市场多个金融系统一致认可。

篇7:金融学核心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汇集国内外专家学者,整合国内外研究力量,对国际金融经济的理论、战略、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开展一些金融专项课题研究活动。强化理论前沿研究,向政府部门提供金融领域的信息和建议,为制定有关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国内外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发展研究,为金融合作研究中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尤其在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具有优势。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国际金融研究》的影响力多年来一直位居金融类期刊前列,被南京大学(C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家权威机构评定为国家级经济金融类核心期刊。

金融研究:

《金融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金融学会主办、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社会科学类刊物。《金融研究》内容涵盖中国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既展示国内权威部门、权威人士以货币信用为主要内容的重大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动向,也推出实务工作者的研究体会和心得,力图全方位深刻反映国内货币信用理论、政策和实务的发展状况和成果,坚实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发挥研究专业领域的权威导向作用,为经济金融部门培养和发现新人服务。中国金融:

《中国金融》杂志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刊物,以“大金融、宽口径、全方位”为视野,以解读、宣传金融方针政策,反馈金融政策执行情况,研究实际金融问题为主要任务,以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为宗旨。《中国金融》杂志1998年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经济期刊分会评为“首届全国优秀期刊”,2002年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中国期刊方阵”。

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是1955年创办的全国性综合经济理论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199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定为“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1999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2000年获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奖”和首届“国家期刊奖”两项大奖,是唯一入选的经济理论刊物。2002年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篇8:金融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独立的第三方评估鉴定机构将是突破艺术金融困境的决定性力量

艺术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 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但是作为新鲜事物, 市场对艺术金融未来的发展并未形成共识。一方面商人们不断推出新型的艺术金融产品和交易模式, 而传统的艺术行业从业者们对艺术与金融的这场联姻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艺术金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投机性交易和价格泡沫。

艺术品金融化的前提条件是艺术品的资产化, 而资产化的前提条件是艺术品的价格评估机制, 因为一个资产如果没有公允的价格体系, 那么这个资产就很难作为金融产品进行交易, 并进一步在金融体系中流通和交换。一家企业之所以能够被买卖, 甚至被包装上市, 是因为金融界对企业的市盈率计算方式达成了共识, 不同行业的企业的市盈率标准是不一样的, 而这个市盈率标准在业界被广泛采纳和使用。行业市盈率成为IPO发行定价的主要参考值, 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则被市场各方看做定价基准。

艺术品市场缺乏这种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市盈率标准, 即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价格共识, 因此无法像股票 (企业资产的货币化表现) 那样被份额化买卖, 自然谈不上高度的市场流通性了。如果无法实现市场的广泛流通性, 艺术金融的开展便缺乏基础, 更不可能成功。那么艺术品应该怎样定价, 又由谁来定价呢?首先需要明确, 我们这里谈的定价是在金融界形成一种有共识的价格评估体系, 而不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价格标准。那么什么样的价格评估体系才可能在金融界形成一种标准, 并得到广泛认可呢?那就是艺术品能够在市场上自由流通的一种公允价格。

2.8亿的鸡缸杯能够以这个拍卖价格在市场上轻易找到买家么?当然不能。拍卖价格是一件艺术品在拍卖现场可能实现的最高价格, 但是并非在市场上能够自由流通的价格。一件艺术品在金融体系可以通行的价格, 至少需要有两个以上的买家愿意以此价格买入该件艺术品。那么问题就进一步简化为, 如何能够确定一个价格在市场上可以被两个以上的买家所接受呢?我们只能依赖于熟悉艺术市场的专家, 一个真正的市场专家最可能有能力判断在今后的六个月至一年内单件艺术品的价格走势。

但是市场专家也同样有他的局限性, 任何专家的关注点都是有限的, 熟悉当代艺术市场的人未必能够对古代瓷器进行估价, 对古书画价格了如指掌的人很难做到对古代家具的价格也同样精通。另一方面, 对于价格熟知的人, 也未必对艺术品的真伪有同样程度的认知。而在日常的鉴定和评估中又往往可能会涉及到各种门类的艺术品, 金融机构本身很难做到对艺术市场和鉴定专家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因此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评估鉴定机构可以整合优秀的评估和鉴定专家, 从而对专家进行有效管理, 通常一项评估任务往往需要多个专家共同作业, 来保证质量。

针对金融机构的评估鉴定,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价格波动风险的把控, 既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所带来的货币供应和心理预期的改变, 也包括消费趋势转变而带来的购买方式的变化。因此艺术品评估鉴定机构所需要的人员知识和经验构成是多元化的。艺术品的评估鉴定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 需要对艺术和金融两个学科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 单纯依靠价格数据库来进行价格预测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因为当前市场所存在的数据库的质量不可靠, 于是造成价格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编制的指数模型失真。而单纯依赖一位市场专家的价格预测也是片面的, 不足以以此形成一个可以被金融界广泛认可的价格评定标准, 独立的第三方评估鉴定机构将是突破艺术金融困境的决定性力量。

艺术金融业务实际操作中的价格评估问题

目前, 艺术金融领域最受关注的商业模式是金融机构的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和文交所。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必然解决了某一类型的商业问题, 例如艺术品质押融资解决的是艺术品的资产化问题, 金融机构将艺术品视为一种资产, 对应某一个价格, 并按照这一特定价格水平为借款者发放贷款, 艺术品则作为贷款质押物。文交所则是通过类证券化电子平台的方式, 将一件艺术品或艺术品资产包的产权分割进行销售, 投资者可以在文交所认购被分割后的产权, 再通过转手交易来实现盈利。将艺术品份额化的交易模式降低了艺术品的投资门槛, 同时扩大艺术收藏的受众范围, 为艺术家或艺术商人减少存货, 通过股权交易增加艺术品的流通性。作为交易平台的文交所出售的是艺术品的股权而非艺术品本身, 因此形成了除传统一级和二级市场以外的一个新型交易市场。现在文交所也经营未经分割产权的艺术品。

1. 崔白, 双喜图

2. 马远, 踏歌图

无论是艺术品质押还是文交所的艺术品类证券化交易, 其核心都是艺术品的定价问题。文交所的艺术品交易平台则是将艺术品虚拟化的电子交易平台, 股权的定价也依赖于价格评估。通常文交所会以低于市场价将艺术品推向市场, 这样就给股权的上涨留出了空间。但是如果在最初价格评定的时候, 评估价格虚高, 就很容易对不了解艺术市场的投资者产生误导。尤其是一些在市场上流通不是很充分的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价格很难做到客观, 所以独立的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艺术品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需根据艺术资产的估值来决定贷款金额的多少, 通常银行或金融机构会选择与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 由评估机构出具鉴定、 估值和风险评估报告。这种方式能够做到各机构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参与到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中的各合作方包括艺术品的预收购方、保险公司、仓储方等在操作中对质押艺术品的状况和价值都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艺术品质押融资由于只涉及到借款方、贷款方和与其相配套的一些服务机构, 商业模式比较清晰。而且被银行所认可的质押物通常是经过长期市场检验的蓝筹类艺术品, 价格波动相对较小, 对于真伪有争议的一些艺术品会直接被银行拒之门外, 以便最大可能地减少艺术品鉴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银行对借款人的背景也有很多硬性要求, 预收购方的资质也必须经过严格考核。如有逾期还款现象发生, 则由事先商定好的艺术品的远期收购方出资回购借款人质押的艺术品。因此艺术品质押融资是一种定位于优质客户服务的业务。

但是, 质押融资业务流程中对专业评估机构的要求较高, 评估机构必须对艺术品市场有足够的认识, 并且有强大的专家网络能够对不同的艺术品做出客观的真伪鉴定和价格评估, 并能在实际操作中保持第三方的独立身份, 不受任何一方利益的干扰。艺术品鉴定应由几个专家背靠背完成, 对某项鉴定业务将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该门类中的专家参与鉴定, 专家不得与借款人发生直接交流, 以此来保证鉴定工作的独立性。鉴定工作实现流程化和细则化, 改进传统完全依赖专家直觉和眼力的鉴定方式。

评估价格的工作由艺术市场专家和经济学家完成, 评估机构内部有艺术品交易价格的数据库, 对市场价格的评估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因为针对的是金融机构, 对风险的把控将至关重要, 因此除了对市场价格的预估以外, 对艺术品价格的波动必须有清晰的趋势性预测, 这就需要对宏观经济、货币发行、 甚至是股市和房市的发展都做出分析。 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艺术市场专家对一级或二级市场的实际交易状况的判断, 得出评估价格。因此艺术品的价格评估实际上是一个很综合性的技术工作, 目前能够胜任此工作的机构寥寥无几。

上海开展艺术金融项目的条件已接近成熟

艺术金融作为文化金融的一个分类, 在过去几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和停滞发展的市场起伏。以往艺术金融项目鲜有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国内尚未建立起能够使其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产业框架和人才储备, 金融机构对艺术行业的特殊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大量的投资或投机客为追求短期利益任意炒作、盲目跟风, 推出了一些在理论基础和实践执行上缺乏理性根据的项目, 致使艺术金融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前景不明。

然而, 经过数年的发展和建设, 在某些地区, 例如, 上海开展艺术金融项目的条件已经接近成熟。以艺术金融中的艺术品抵押融资业务为例, 开展艺术品抵押业务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提供此类业务的金融机构、专业的艺术品仓储机构、艺术品保险公司、专业的评估鉴定机构, 当然还要有此类需求的客户。

2014年, 上海举办了一系列以艺术金融为主要讨论话题的论坛, 包括上海自贸区举办的艺术金融论坛、上海国际收藏论坛有关艺术金融的讨论、中欧商学院艺术品金融高峰论坛、 上海财大EMBA艺术品金融论坛等等。这些论坛的举办反映了业界对艺术金融的关注度, 是有利于其发展的大环境。

目前, 上海自贸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总面积3115平方米的恒温、恒湿具备专业艺术品储藏条件的艺术品仓库, 可以存放免税或普通艺术品。在建的二期工程, 建筑面积20200平方米, 完全按照艺术品的储存要求进行建设, 层高、承重和货物进出通道将更符合专业标准。 目前, 已有像佳士得等国际艺术品交易公司租赁使用自贸区艺术品仓库, 据称截止2014年10月, 已经有3000多件国内外艺术精品进出库。

3.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1. 陆俨少, 秋山雅集图

安盛艺术品保险等国际性专业艺术品保险公司于两年前进入上海, 开展业务。而中国的保险公司如人民保险、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等都推出了专门的艺术品保险险种, 并积极开展此类业务。上海自贸区艺术品仓库的多件艺术品保险则由平安保险公司承保。在传统的艺术品财产险之上, 亦有保险公司开始尝试保证保险业务, 即对于在银行质押的艺术品进行类似于反担保形式的保险业务。

开展艺术金融业务的重要前提, 艺术资产的估值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2011年底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与全国最大的典当行——上海东方典当行合作开展艺术品抵押融资业务, 由专业的第三方艺术品评估机构——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对艺术品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的价值, 以及对艺术品价格波动和流动性风险进行预测后, 上海东方典当行决定抵押放款金额, 进行放款。

近年来, 有多家银行开始尝试推出艺术金融业务, 例如位于上海自贸区的农业银行自贸区支行、中国工商银行、山东潍坊银行等对此业务都有所尝试。在上海多家银行已经或计划建立文化艺术支行或开展相应的专项业务。而上海银行已经将艺术品质押融资列为正规业务, 并已成功完成数笔贷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是上海银行指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江浙沪地区拥有大量的艺术品收藏家, 其中的很多人也是企业家,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 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则可以为这些人解决燃眉之急。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建立的艺术品鉴评体系, 在操作层面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首先, 研究院利用长期积累的包括国内各大文博机构专家和专业行家的团队进行鉴评把关, 每一件需要鉴评的艺术品, 都必须通过专家团队的鉴评, 只要有一位专家提出了否定意见, 这件艺术品就不能通过鉴评, 不能进入质押融资环节。而每一位专家都要对自己的鉴评结论负责, 事先签定保证书, 如果经专家鉴评可以进行质押贷款的艺术品, 将来发生了问题, 造成金融机构的实际损失, 参与鉴评的专家必须负相应的责任。这样一来, 对于存在真伪、年代争议的艺术品, 只要有一位专家提出否定意见, 就不可能进入质押融资环节, 直接控制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也为整个艺术金融产业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为了便于理解, 我们可以搭建一个模板, 模拟一件艺术品向上海银行进行质押融资的整个操作流程。藏家需要用艺术品进行质押融资, 可以向上海银行指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质押融资的收件初评, 这个第三方机构负责向藏家进行流程操作的解释, 并对于艺术品进行初步测评, 测评通过, 艺术品才进入下一个价值鉴评环节。

由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进行的艺术品价值鉴评, 通过专家团队, 对相应艺术品进行鉴评, 只有当所有鉴评专家对这件艺术品鉴评通过, 才可以进入艺术品保险环节。平安财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会为质押贷款的艺术品办理保险和理赔业务。 然后, 由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为艺术品办理质押保管业务。最后, 上海银行艺术金融部门向藏家放款。至此, 艺术品质押融资的整个流程完满结束。

在初评和鉴评环节当中被筛下来的艺术品, 但是仍有价值, 并仍有质押融资需求的, 可以通过东方典当行办理艺术品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这样, 更多的艺术品质押贷款, 可以通过典当行这么一种形式, 取得小额贷款, 进一步盘活艺术资产。上海银行推出的艺术金融质押融资业务, 合理地解决了艺术金融在评鉴、保险、保管、质押等方面的业务诉求, 尤其是第三方独立的艺术品评鉴体系, 具有强大的可复制性, 是国内首创。

上海银行的艺术金融业务也具有特别的意义。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将聚合全球金融机构、资产、产品、人才等要素, 必然对艺术金融的大发展提出要求, 艺术金融必须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上海银行艺术金融的举措, 既是破题之举, 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宏伟蓝图里颇具色彩的一笔。未来, 如果推广得力, 相信这一举措很快会影响到艺术市场, 引发一系列的深刻联动。

这些联动效应将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艺术品的流通一向是艺术产业里最薄弱的环节, 质押融资的推行和畅通, 将极大地改善艺术品流通现状, 在现有的一级市场、拍卖市场之外, 多了一个流通渠道, 而且这个流通渠道和固有的艺术品一二级市场完全不同, 它不受市况行情的制约和影响, 以金融机构作为后盾, 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艺术金融的推行, 为艺术市场大大增加了流动性, 不但盘活了艺术市场里的存量资金, 还把我国目前沉淀的2万亿艺术资产, 变成了可流通的艺术资本。这部分资本的激活, 将使目前我国艺术市场每年数百亿的交易总额, 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在当今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之际, 艺术金融无疑将产生极大的助推效应。

三、此举不但是金融行业增添了一个新的业务, 而且其环节联动的性质也将对艺术品保险、保管、评鉴、典当和拍卖等相关产业起到正面的推动力。而且以权重而言, 艺术金融对这些相关产业的推动所引发的市场效应, 可能比单纯的艺术市场的推动更为明显。

在今天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总额高达2万亿的艺术资产长期沉淀无法激活, 已经阻碍了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 艺术品产业的繁荣发展, 是依靠各环节紧密协同、积极配合, 才能收获的, 艺术金融领域的合理创新和稳步发展, 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2. 曾梵志, Head of an Old Man 智者

篇9:金融泡沫的核心是政治泡沫

为什么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政府未能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什么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非常迟缓无力?诺兰·麦卡蒂、基思·普尔和霍华德·罗森塔尔认为,关键在于金融泡沫背后的政治泡沫。政治泡沫是僵化的意识形态、反应迟钝且低效的政府机构和特殊利益的产物。当政治泡沫滋生之时,各种政治因素会使监管者对金融问题视而不见,让各种隐含着巨大道德风险的市场行为大行其道,从而为金融泡沫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政治泡沫》一书中,他们阐述了政治泡沫催生以房地产业泡沫为起点的金融泡沫,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的机制和过程;他们还指出,这种模式已经在美国历史上反复出现过了多次。

根据该书,政治泡沫是指一系列政策偏差,它们催生、培育并放大了那些导致金融危机的市场行为。政治泡沫是顺周期的,当市场上出现了追求风险的行为倾向时,政治泡沫不但不会反对之、抑制之,反而只会扶植之、教唆之。例如,在金融泡沫产生、发展时,本应加强监管,但是政治泡沫却放松监管;当投资者本应去杠杆化时,政治泡沫却鼓励他们继续举债;当货币政策本应收紧时,政治泡沫却促成了更宽松的信贷环境。

麦卡蒂、普尔和罗森塔尔对“政治泡沫”的生成机制的分析启人深思。他们提出了一个“三I一体”框架。第一个“I”是“意识形态”(Ideology)。意识形态就是某种“思想体系”,它通常与“某个阶层或群体采取的或想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因此往往被用来为特定的行为提供正当性理由”;而且这种“思想体系”是“不问原因毫无保留地被作为一个整体全盘地接受,并且被不顾事实真相、不顾事件的实际发展过程而顽固地坚持”的。第二个“I”是“制度”(Institution)。一方面,制度就是“游戏规则”,决定了对于社会行动来说至关重要的激励机制,而坏的激励机制会诱导破坏性的行为;另一方面,制度也型构着政治决策过程,例如,政治家支持什么政策,肯定会受到选举制度的影响;联邦政府的结构(两院制、总统否决权、国会内部的委员会制)也可能会阻碍政府灵活地做出政策反应。第三个“I”是“利益”(Interest)。自利和贪婪是政治泡沫的催化剂。

金融泡沫和政治泡沫密不可分。机会主义的金融家经常与机会主义的政治家及气味相投的意识形态死硬派结成同盟,利用一切可能的政治机会去谋取利益。(例如,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存在着一道“旋转门”,今天的监管者可能就是明天的企业家;反之亦然。)不难想象,政治泡沫甚至比金融泡沫更加顽固。意识形态的死硬派是不会修正自己的世界观的;在出现了危机的时候,他们只会想方设法地去找替罪羊,责怪它们偏离了正统,而不愿意承认需要责怪的或许正是原来的正统观念,这就使得政策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另外,由于意识形态刚性,决策过程将会被拖迟、被扭曲,当政策得以通过时,原先的逆周期政策可能已经变成顺周期的了,从而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了种子。

自由市场保守主义并不是唯一促进政治泡沫发展的意识形态。作者们正确地指出,事实上,在一定意义上,正是那些位于政治光谱左翼、秉持以经济平等和种族平等为基石的再分配平等主义信念的政治家们,为加剧住房泡沫的政策提供了关键的支持;而房地产企业和金融企业的高管们则巧妙地利用了他们的政治意愿。

作者们承认,如果说金融泡沫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流行症候的话,那么政治泡沫就可能是资本主义民主的一个永久性的特征。只要不愿意完全放弃资本主义可以带来的好处,那么这两个特征就都是无法彻底清除干净的。但是他们也坚信,某些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确实比其他政策更加可取。为此,他们的建议是推进“政治改革”,以便建立一些简单的、稳定的、直指问题核心的规则,预防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例如,他们强调,只有37页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1933年通过)就比3000多页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2010年通过)好得多。这不禁让人想起哈耶克对国会立法权的质疑。哈耶克认为国会应当只立法规定“游戏规则”,而不能试图去满足具体的社会目标。当今时代,美国的民主制度之所以显得“低效”,无疑与国会的绝大多数立法活动都涉及再分配有关。

篇10:金融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金融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深化金融服务、化解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除了人本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崇尚服务这些现代企业文化的普遍性要求之外,金融业在长期实践中还形成了“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的“三铁”精神。金融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应当包括“责任、审慎、合规、创新”。责任是动力之源,就是要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有对发展社会主义金融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审慎是经营之道,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审慎经营原则,确保金融资产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合规是立身之本,就是恪守诚信原则,把合规经营作为生命线,坚持依法、合规、规范经营;创新是必由之路,就是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把创新精神贯穿到金融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激发金融创新活力。

一、责任是动力之源

金融企业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神圣责任,金融从业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要把增强企业和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作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努力培育责任神圣、各尽其责、共享和谐的责任文化。紧紧围绕金融发展的大局,提炼企业使命、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健全企业问责制度,强化各级经营管理者对股东的责任、对金融消费者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激励企业经营管理者全心全意搞好企业,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紧密结合业务流程的改革创新,制订各类职业标准和岗位职责,激励每一个员工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育职业精神,营造尽责为荣、失职为耻的浓厚氛围,使企业成为一个各尽其责、共享和谐的责任共同体。

二、审慎是经营之道

必须贯彻审慎经营原则,健全科学决策机制,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培育一种以深谋远虑、周密谨慎、严格细致为行为特征的审慎文化。审慎是金融企业家特有的气质。金融企业通过信用扩张来满足社会的投资需求,必须比一般经济行为主体更加深谋远虑,更加周密谨慎,更加严格细致。要完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界定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经营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划分,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协调运作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要树立审慎经营、稳健运营、协调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围绕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全面审查企业的经营战略,调整风险偏好,优化业务结构,追求资本约束下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要倡导周密谨慎、严格细致的经营管理风格,全面加强基础管理,从财务绩效、客户服务、内部管理、员工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金融安全稳健运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三、合规是立身之本

合规经营是金融企业落实诚信原则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金融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举措。坚持合规经营,不是被动地服从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也不仅仅是金融企业哪一个部门的职责,而必须努力在金融企业全体员工中培育一种诚信正直、内控优先、主动合规的合规文化。要强化法人治理结构的合规职责,建立专门的合规管理部门,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树立“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将合规经营纳入核心管理目标,切实纠正重经营业绩、轻内控管理的做法,严格遵循合规法律规则开展经营活动,努力成为社会诚信的表率。全面加强合规培训,培育合规意识,由企业高层带头倡导和推行诚信正直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念,牢固树立遵章守制、合规为荣、违规可耻的观念。加强合规考核和合规问责,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挂钩,与经营单位业务授权挂钩。

四、创新是必由之路

要大力倡导敢于革故鼎新、勇于承担风险、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将创新精神贯穿金融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培育崇尚学习、追求创新、宽容挫折的创新文化。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转变,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变革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探索创新成果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形式,使创新型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得到体现。完善金融创新的推进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研发、技术支持和市场营销的创新协作机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以项目为纽带的创新团队建设,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的创新活动,培养造就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创新人才。不断突破成规旧俗,形成既有个性自由,又有团队协作,鼓励创新尝试,宽容创新挫折的组织氛围,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创意充分涌流的环境。

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理念的层面,而必须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企业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引导、沟通协调工作和企业形象塑造是四种最为主要的传导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体系。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用制度规定下来,成为协调利益关系、判断行为得失的共同准则。不断总结企业在科学决策、风险控制、合规管理、金融创新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制度化。不断推进企业绩效考核、薪酬分配、人力资源开发等制度的改革创新,形成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相一致的激励约束机制,坚决废除那些虽能带来短期利益但与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存在严重冲突的政策措施。制定高标准的企业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对员工基本职业道德素质、管理与业务的合规性、利益冲突的识别与规避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结合具体岗位制定尽责标准和奖惩措施。全面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纠正片面地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等倾向。企业的制度建设必须体现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科学管理的要求,努力建设以人为本、透明公正、导向明确、赏罚分明的制度文化。

篇11:金融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我国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

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金融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成新的发展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促进我国金融企业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在金融企业发展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作 者:刘兆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信用合作联社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F832.1 关键词: 

篇12:金融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优化金融环境是充分发挥金融与金融机构作用的需要

金融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影响是通过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来体现的,其作用表现在:1、以资本的分配者的身份影响和调节经济,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不仅具有货币的创制、流通、兑换、保管、收付和结算等功能,还逐步成为资本分配的重要工具。金融机构掌握着社会上存在的大量的金融资本,并且从货币流通的中间人逐步成为一定程度的支配者,甚至成了决定市场经济发展的万能垄断者。2、以其近乎完备的功能和手段影响和调节经济。金融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而且具有提供交换媒介、筹措和分配资本、转移和分散风险、稳定物价和经济四大功能。其功能的影响和调节的范围,远远超出了货币功能本身,也不等同于货币功能和信用功能的简单相加。3、以其广阔的活动领域和宏大的规模影响和调节经济。如跨国资本流转,已大大超过跨国的商品贸易。再如有的国家,国内所有的金融资产远远超过其国民生产总值。还有,金融市场的周转额超过同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成为现代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所存在的普遍现象。

篇13:金融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一、实体经济运行和金融改革推进互为促因

从长期的经济运行趋势来看, 金融改革势在必行。正如人民银行所说, “今年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环境异常复杂。”经济增长趋缓, 内外动力不足, 产能过剩严重。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增长7.7%, 二季度增长7.5%。上半年,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 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同比增长20.1%, 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进出口同比增长8.6%, 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9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 金融系统却呈现“空转”状态。虽然M1和M2的增速都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新增人民币贷款5.08万亿元, 同比多增2217亿元, 但资金向实体经济的流向意愿却不强, 以各种途径和各种产品的形态在虚拟经济内部循环。因此, 金融改革刻不容缓, 如何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趋暖, 为金融改革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首个8月份经济数据暗示, 始于7月份的良好数据表现将持续。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 由7月份的50.3升至16个月高点的51, 高于50的荣枯线, 表明制造业在扩张。8月汇丰PMI终值也高于50, 结束了之前连续3个月处于50下方的局面, 由7月的47.7升至50.1。另外, 此前还公布了好于预期的7月出口、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利好的8月PMI增加了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将强劲增长的可能性。这一切, 为实施金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时间窗口。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进一步扩大仅仅是金融改革的一小部分, 实际上此前央行对“钱荒”静观其变的态度就已经表明了中央的思路, 金融应当服务于实体经济,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金融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而其背后的隐含条件, 或者说金融改革同时还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任务, 那就是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只有金融系统本身的健康运行, 才有可能讨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可能性。

二、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目前面临许多问题

1、“投资饥渴”和“信贷宿醉”依然是目前金融系统的路径依赖

我国经济长期以来依赖投资拉动, 经济严重向投资倾斜。金融危机以后, 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2007年投资占GDP的42%, 信贷繁荣将这一比例进一步推高, 2010年达到48%, 2011年更高, 2012年依然为48%。金融危机以后, 信贷成为刺激增长的重要手段, 中国家庭、企业、政府背负的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 之比从2008年的130%增加到现在的将近200%。但这一阶段的实体经济缺乏内生动力和增长点, 大部分信贷的投向不能有的放矢, 反而造成了新的产能过剩, 并且提高了坏账比例的潜在可能。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政策取向变得进退维谷。短期来看, 继续增加信贷, 扩大投资热, 以保证经济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 即便短期有效, 也不可持续。而将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 在中国绝非一日之功。

2、“金融空转”与监管缺位既增加了金融风险, 又导致实体经济供血不足

今年以来, 贷款投放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出现显著增长, 但是经济反而不温不火, 体现出实体经济明显缺血的状况。这表明相当数量的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打转, 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底,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7.1万亿元, 信托产品7.47万亿元, 保险资产7.4万亿元,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1.89万亿元。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润, 把资金引向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在实体经济利润率低下的背景下, 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企业三角债、银行票据和进出口贸易成为主要的“空转”风险点。金融机构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 银行信贷资产就变成了“理财产品”、“信托”、“券商资产管理”等, 轻松逃避了监管。而一些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的大企业, 会将银行资金转向信托市场, 通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追求更高的回报。总社会融资占比数据来看, 新增贷款比例较往年有所下降, 而增长最快的则是新增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 2013年6月分别为12.1%和11%, 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的1.2%和9.1%, 以及2010年同期的7.4%和4%。

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无法适应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金融风险有不断积累的可能。基于分业监管的行政体制架构, 面对混业经营日新月异的发展, 显得捉襟见肘。最初我国实行统一监管是基于银行业一家独大的金融现状, 此后证券、保险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行三会”的形成。然而快速的金融发展已经不仅使信托业以及其它金融业态迅速壮大, 也孕育出大批的金融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 大量的混合金融产品被不断创造。在这种情况下, 分业监管无法覆盖所有的金融领域, 监管套利和表外业务的繁荣也大大增加了金融的风险。中国银行业没有适当地服务于中国的实体经济, 与此同时, 金融系统已变得如此复杂, 使得风险正在通过监管体系的漏洞显现出来。本周,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说, 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还需大幅提高”, 他还警告称, 要“防止监管套利”, 以及“防范风险传染”。这些风险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监管制度已经达到有效期。不仅如此, 虚拟经济内部的“空转”, 破坏了实体经济的供血机制, 使其日益萎缩。

3、金融资产质量和金融机构信用遭到市场怀疑

如果说8月16日光大证券的“乌龙指”是一场个案, 不具备普遍意义的话, 日前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潜在风险上升则成为业界普遍的担忧。经济增速下滑使得银行的业绩表现低迷。工商银行今年上半年, 该行不良贷款率出现小幅上升, 行长易会满表示, 工商银行仍将对坏账可能增加的势头保持警惕。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大幅提高了信贷投放, 此举维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 并使银行利润年度增幅保持在20%以上。但光伏设备、造船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利用这些现成的信贷扩大了业务, 造成了产能过剩。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早些时候曾表示, 虽然该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一直在1%以下, 但该行仍面临坏账规模上升的巨大压力。农业银行行长张云警告称, 随着中国政府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将面临压力。虽然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水平仍处于极低水平, 但坏账规模可能要超过报告所示, 因为各银行都在为掩盖借款人难以偿还的到期贷款而投放新的信贷。

尽管汇金公司今年上半年总计斥资约3.4亿美元增持了中国四大银行的股份。但在经济放缓以及中国金融系统健康状态持续令人担忧之际, 此举被认为是为了提振股市。一个佐证是美国银行周二宣布将以至多15亿美元将所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悉数出售, 从而退出八年前对其的投资。一旦交易完成, 美国银行将不再持有建设银行的股份。专家认为, 继过去几年旨在刺激经济的信贷巨量扩张之后, 市场仍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警惕。

三、支持实体经济必须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1、必须建立更加宏观审慎的监管体制

8月20日, 国务院公开发布文件, 同意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成员单位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业内人士指出, 这意味着金融行业迈出大监管时代。金融机构混业经营, 也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复杂性。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 非常重要。国务院文件明确规定, 联席会议不刻制印章, 不正式行文;也不改变现行金融监管体制, 不替代、不削弱有关部门现行职责分工。这在目前“三会”已经通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庞大统一的监管体制系统的背景下, 已经跨出了一大步。然而, 要真正解决监管重叠、交叉、缺位的问题, 还需要进一步改革, 形成更为统一和富有实际宏观审慎监管效用的监管体制。

2、必须引导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向实体经济转移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进一步扩大无疑迈出了积极正确的一步。传统的融资模式包括直接融资模式和间接融资模式两大类, 而资产证券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 再将这部分贷款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在这种模式下, 银行不承担贷款的信用风险, 而是由投资者承担, 银行负责贷款的评审和贷后管理, 这样就能将银行的信贷管理能力和市场的风险承担能力充分结合起来, 提高融资的效率。

引导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向实体经济转移应当富有针对性。金融产品的涉及和金融业务的延伸应当避开产能过剩的行业, 应当更多服务于有先进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理财产品的涉及应当成为融资的重要工具, 而非金融系统内部高收益业务的快进快出。鼓励消费性金融产品的涉及与推广, 拓宽保险资金的应用化。

3、必须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制的基础上, 倒逼银行加强成本控制和内部管理。强调金融监管三大支柱中的内部监管, 保持银行经营的独立性, 在信贷投放和业务定位时, 结合宏观经济周期, 详细评估行业特征和企业前景, 控制不良贷款的潜在风险, 保持金融资产质量的优良。加强纪律建设, 对业务流程和合规操作高度重视。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接受更为广泛的监督。

篇14: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核心要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本质是促进社会资源能够实现帕累托状态的最优,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转向“决定性”,市场化就理应成为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核心要义。

第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意味着在市场化条件下,真正实现让供求等经济因素决定市场价格;第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要更多体现市场化的特征,市场要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还意味着整个金融市场要更加健全,特别是要推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向纵深领域发展。

笔者以为,要实现上述目标,在中国现实背景下,起提纲挈领作用的便是减少行政干预等外在因素的束缚,而让市场这一内因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金融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体现便是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我们正在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放开了贷款利率限制,这无疑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但由于存款利率限制放开的“这一城”尚未攻克,我们的利率市场化还没完全实现。国家出于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等因素的考量,对利率仍然有管制,导致利率不能真正反映市场价格,也不能真正反映资金融入与融出需求的对应关系。

而在汇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站在促使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高度上,一直推动汇率上涨,而忽视了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以及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这样的汇率水平与真正反映外需情况以及资本流动的汇率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可见,我们在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同时,要在制度设计上加以改进,从真正市场化的着眼点出发,制定相关政策。

不仅如此,在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是,由于贷款利率限制取消,银行将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经营,以往单纯靠利差赚取利润的经营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未来若要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银行必须思考利润增长点在哪里。但上面已经提到,同样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我们的存款利率还存在限制,这就使得中国的银行发展虽然不能再被形容为温室的小苗,但毕竟也不是在风雨中成长的参天大树。尽管银行各种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理财业务在如火如荼发展,但传统存贷利差仍然是其利润的最重要来源。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大资管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如何进行业务模式转型都值得深思,而这首先需要我们进一步将存款利率限制取消掉,让银行在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定价上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决定。

同时,目前在中国金融机构中,银行仍然占据重要位置,间接融资仍然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这不能反映真正的市场融资主体和资金供给方力量的匹配,这也是中国大范围的影子银行、民间金融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民间金融存在种种弊端,我们在制度上总是针对这些机构的发展进行规范,却没有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出台政策措施不仅要关注短期目标以及效果,还要更多基于长远的角度,探索有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良性制度。

在推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最近扩围在即的新三板是市场关注的热点。综观世界各国,资本市场都是一国金融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但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并不是很健全,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以IPO为例,中国A股发行已经停止一年有余,这样的行政干预不是市场化应该采取的办法,因为上市公司优劣理应由市场去挑选,监管部门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监管效能上,并且要下放对市场的监管权,把资源配置的权力交给市场,让所有合格的企业拥有平等的上市机会,提升个人投资者的理性参与能力,这才是监管者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该重点加以考虑的出发点。

事实上,金融是一个大系统,以上三点也是相互促进的,金融定价的市场化有助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有序竞争,而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支持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发展壮大,这显然会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迈向更高阶段。

上一篇:极限挑战节目分析下一篇:年级学生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