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2024-08-02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精选8篇)

篇1: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摘要: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医疗卫生农民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述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提出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表明,在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2002年lO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3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意见》指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lO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始推行。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

1.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

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1.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原则

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原则。合作医疗资金由政府、集体、农民三方负担,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经费;乡(镇)、村集体给予资金扶持;中央和地区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平衡的原则,既保证这项制度持续有效运行,又使农民能够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原则。

1.2.3筹集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个人每年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相应提高缴费标准。乡镇企业职工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扶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类型、出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具体补助标准和负担比例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1.3.1政府支持

政府的作用在早期主要是制定合作医疗的发展政策、宣传和发动群众。

由于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所以,给予合作医疗一定的资金支持是政府的一种责任。在实践中也大多以村为单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举办。

1.3.2集体扶持

农民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不像城镇职工那样有可以归属的工作单位,因此,他们只有依靠最基层的集体组织——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承担着国家和政府管理农村和农民事务的绝大部分职能,故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也同

样离不开农村集体组织的扶持。这种扶持不仅仅是在操作层面上,而且还包含一定的经济支持。

1.3.3自愿参加

自愿参加的原则考虑到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自主权,合作医疗的实施主要靠政府的宣传和动员,让农民充分了解合作医疗的政策和可能带来的福利,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自主选择。

1.3.4具有互助共济的合作保险性

农民以户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交纳的费用和享受的补偿不是完全对等的,村办村管或乡办乡管的合作医疗实现了特定区域内的参加者之闻的相互共济,具有一定的费用分担、风险共担、互助互济等合作保险的特性。

1.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新

从制度设计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以往在农村实施过的历次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4.1政府承担主要筹资责任

对合作医疗,中央政府在以往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和民主监督,但对政府的经济责任从未做出规定,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由村集体和农民承担筹资责任,政府财政一般不予直接支持。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衰减,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主要依靠农村集体和农民为主进行筹资就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开放后历次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均归于失败的教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有效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先要在合作医疗的筹资制度的设计方面有创新。2002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实行农民个人缴纳、集体扶持和国家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并明确指出,从2003 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1.4.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4.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

(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

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

(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即使在起步阶段以乡(镇)统筹的,也要逐步向以县(市)统筹过渡。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县一级,打破了乡村界限。通过在更大范围的农民群体共同筹资和县级财政支持,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从而为实现“大病统筹”的政策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5)制度设计上考虑到相关政策的协调

任何一顼制度的顺利实施都需要有协调的制度环境,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常常在执行中遇到政策冲突,例如在过去曾经将合作医疗筹资列为农民不合理负担而予以限制,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改革开放以后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奏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考虑到了与相关政簧的协调性问题,在政策上明确了“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交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而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篇2: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广大农民的健康和利益密切相关,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农合”自从实施以来,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了许多弊端。现将近年来相关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观点作一综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般性分析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分别把“新农合”制度归入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济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持前两种观点者较多。目前官方没有明确的划分,但从官方对“新农合”的定义来看,侧重于社会救济方面。从“新农合”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目的而言,是国家试图通过借助社会保险的形式,实现居民的互助共济,“新农合”应该归类于农村社会救济体系。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实施“新农合”是国家从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作出的一项决策,这种政策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还无法做到将13亿人口全部纳入国家城镇医疗保障体系,故政府借鉴了保险业的运作模式,通过“大数法则”让农民缴纳一定的经费,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1.2 “新农合”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

关于逆向选择问题,目前国内专家的观点普遍比较一致,都认为在“新农合”的参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新农合”实行农民自愿参与原则,即农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山东大学刘雅静在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问题时认为,由于人们健康水平不同,不同人群面临的疾病风险不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必然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合作医疗的潜在参加人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老、弱、病、残者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因为他们受益的概率更高;年轻健康者因其受益可能性较低,因而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如果任其自愿选择必然是大量健康者不参加,而参加者多为体弱多病者,也就是参保农民都要比未参保农民的身体状况差,长久来看,“新农合”基金必然难以为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2008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已达2729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8.14亿,参合率为91.5%,提前两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2.1 农民参合积极性低,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在2003年的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之前我国曾有过两次重建合作医疗的高潮,但都由于投入太少和基层的应付性行为等原因而终于失败。这几起几落的重建工作给农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极大的打击了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首先,原有合作医疗制度无政府参与,集体“空壳”使得农民全盘出资,报销=自费,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报销比例”、“转诊程序”等词,短时期内农民无法充分理解,以致大部分农民都处于观望状态。再次,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期望过高,“大病统筹”原则使大多数住院人得不到多少实惠,这也让农民参合积极性大大受挫。最后,大部分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自我保健观念薄弱。他们存在着“小病能扛,大病没那容易恰巧碰到我”的侥幸心理,不想没病先交钱,尤其年轻人是最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

2.2 缺乏有力监督,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有限,长期以来缺乏民主监督的主动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缺乏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支撑,对服务提供者

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缺乏高效制约能力,各种侵蚀问题难以避免。即使大多数地区设置了监督机构,也由于监督模式单一且极不固定等问题成效不大。另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投诉及仲裁机制,医疗纠纷解决渠道有待加强。

2.3 管理成本过高,农民压力增大

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县为单位统一审核报销,统筹层次表面上很低,可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健康状况差异又大,县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跟不上,管理成本偏高。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在乡镇成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极大地增加了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减轻压力,许多县乡政府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而最终又将被循环转嫁给患者。

2.4 资金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据统计,2004年城镇人口约为3.97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为8.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危房率达3316%,需要改造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60%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一些村级诊所只有诸如高压消毒锅、听诊器、血压计等最基础的医疗器械。尽管近几年上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需要,从而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2.5 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因为资金不足,条件差,工资低而无法引进专业卫生人才,没有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来了也留不住。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大专学历人员17.1%,中专学历人员59.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卫生人员素质低。3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及对策

3.1 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制度有效实施

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畅运作,国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各地政

府也应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规范性文件。只有在管理上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经办机构和参合患者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

原农村合作医疗依赖于个人和集体,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合作,这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个人自助共济的原则。农民基于对政府的信任才会有积极性,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诚信服务、取信于民,保障农民的知情权,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政府以民为本,积极参合。

3.3 完善基金筹措机制,减轻农民负担

合理的筹资机制实质就是明确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在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收支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自主自愿,确定所需筹资额,并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户交纳额度。

首先,政府在将医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村合作医疗专项预算资金。其次,政府补助的基金要先到位,“即由地方财政先将合作医疗的补助金筹齐,然后中央财政注入补助金,再凭着已经到位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收缴个人负担部分,让农民感觉到真实可靠”。最后,强调投入机制的多元化,国家通过税收杠杆,鼓励企业、社团等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产捐助,还可以考虑发行彩券充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开筹资渠道。

3.4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会化程度

篇3: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简称新农合) 是在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下,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至3个县市先行试点新农合, 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到2010年, 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农合制度的目标。2003年, 新农合试点工作在全国陆续展开, 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全国只有333个县开展试点, 8000万农民参加。到2008年底, 东部地区有810个县 (市、区) 开展新农合, 参合人口达到2.89亿, 参合率为95.7%;中西部地区有1919个县 (市、区) 开展新农合, 参合人口5.26亿, 参合率为89.9%。截止到2009年9月底, 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 (市、区) 数达到2729个, 覆盖了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 (市、区) , 参加新农合人口是8.33亿, 参合率为94%。从总体来看, 新农合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参合农民、卫生服务提供者以及政府都有收获:一方面, 农民就医通过新农合获得一定补偿, 对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保障农民健康方面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 收入、年诊疗人次数、病床使用率均有提高, 服务质量、效率也有很大改善;另外, 政府通过新农合制度的运行密切了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农民自愿参合积极性不高

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的原则, 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参合率较高, 在2009年全国平均达到了94%, 但主要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地区参合率高, 农民的支付能力强, 而且当地政府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较大。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一些村镇干部对新农合制度的相关政策了解不透, 向农民宣传解释的方法也比较简单, 把主要精力和重心放在了“收费”和完成“参合率”指标上。由于工作方法简单, 不能把相关政策正确传给农民群众, 不能正确引导农民确立自我保健意识, 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同时一些农民对医疗消费投资抱着侥幸心理, 认为现在没病就没必要花这20元钱, 这些都导致了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不高。

2. 筹资成本高

由于新农合制度采取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 不能强制筹资, 这就使新农合制度经办机构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动员宣传以及收缴费用, 筹资成本较高。以县为统筹单位为例, 一个县的人口, 大一些的县就有100多万人口, 小一点的县也有20-30万人口, 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新农合制度的宣传、签订协议和征缴农民的参合费用等工作。而农村居民居住大多较为分散, 经办机构面对千家万户, 亲自到每家每户上门收取参合费, 还有一些外出务工农民需要多次联系才能收到参合费, 因此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财力。据统计, 平均每个乡镇花费的征缴费用就占到整个征缴额的30%左右。

3. 医疗资源短缺

一是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业务运行不足, 医疗设备缺乏, 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一些卫生院连基本的诊疗设备, 都不能满足农民基本诊疗需求;二是乡镇卫生院人员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农村卫生发展的瓶颈。乡镇卫生院中大部分为中专学历, 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匮乏, 而且许多卫生院由于编制和人事关系的制约, 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工作后无法入编, 不愿留在卫生院工作;三是乡镇卫生院基本的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 人员工资待遇不高, 职工生活条件差, 许多卫生院的技术人才都不愿留下, 基层卫生院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4. 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由于财政困难, 目前各地尚未建立起地区统一的新农合制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大部分地方多为手工操作。部分县 (市、区) 虽已建立了本地的新农合制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平台和网络平台, 新农合相关数据不能共享和互连、互通, 难以实现新农合数字化、自动化、规范化管理, 不利于全国、省、市、县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宏观决策分析、基金运行监管、政策落实监督等各项工作的运行。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强宣传, 提高农民参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政府应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 使广大农民了解参加新农合医疗的具体方法、享受到权利、管理和监督的办法等,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建立新农合制度的意义和益处, 引导农民认识预防保健的重要性, 不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尤其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速的疑虑和意见, 有针对性的通过日常事例进行具体、生动的宣传, 激发民众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 逐步提高筹资水平, 完善筹资机制

要根据各级政府财力状况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及承受能力, 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及农民个人筹资水平, 积极探索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2010年开始, 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 其中,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 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相应提高到60元, 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分两年到位。地方增加的资金, 应以省级财政承担为主, 尽量减少困难县 (市、区) 的负担。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 困难地区可以分两年到位。

3. 政府加强组织和引导, 完善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构建农村新型医疗保健制度是一项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 必须由政府直接引导,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国家应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 列入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合作医疗中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审计和监督, 强化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 同时也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考评制度, 激励管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4. 推行人才准入制度, 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水平

农村医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也决定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维持与发展。针对目前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着医务人员队伍学历偏低, 业务素质水平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应从政策制度上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奉献、择优的用人机制和富有激励机制的分配制度, 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人才环境。即对农村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院长、站长、所长实行聘用制, 对医疗卫生人员实行全员合同制基础上的人才准入制度, 引进大学毕业生, 尤其是鼓励滞留在农村或城市没就业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充实乡 (镇) 卫生人才队伍。为了使这些大学生能安心在农村工作, 政府可以规定他们在农村工作期间工资由政府发放, 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 政府为他们在农村工作期间提供一些补助等。对在岗的医务人员在业务上通过短期培训、中长期外出进修,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要定期对技术技能进行考察, 制定专门的业务技能标准进行考核和聘用。同时, 还要对其道德素质进行审查。如医生的医风医德, 资金管理和医药费报销人员的廉洁奉公等等, 都需要制定一定的参考标准给以制约。同时, 这些人员的行为需要接受群众的监督。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以来, 一直存在着农民自愿参合积极性不高、管理机构不健全、筹资成本高、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提升新型合作医疗水平, 提高农民参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应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完善管理体制, 全面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从而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趋于完善。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邹文开.农村新型医疗保障政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136-153

[2]庹国柱, 王国军, 朱俊生.制度建设与政府责任: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75-100

[3]李立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49-160

篇4: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筹资模式

一、新农合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1)农民的参保模式。由于“新农合”制度提倡农民自愿性参保,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面临逆向选择的问题。自由选择的结果必然是健康者不愿参加,参加者多为体弱多病者。大多数地方还设置了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不仅不能起到帮助参合人的作用,还会削弱农民参合的积极性。Jutting(2003)指出,因为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资的约束,以及起付线或共付比例的约束,实行自愿参保模式,有可能使农民中最低收入者被排斥在合作医疗组织之外。王红漫等(2006)基于中国东部一个富裕省份6个县的调查,用多水平多变量方法探索影响“新农合”参与、满意度及可持续性的因素。结果显示,性别、个人社会经济状况、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知晓程度、内在需要、主观期望参保费用、主观期望共付率与“新农合”制度参与率有关。谭湘渝(2008)指出,在制度实施中有的地方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前一年参加“新农合”并获得大病报销补助的农民,下一年往往选择不再参加。因为农民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一直得大病。所以,要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愿原则,实施某种程度的强制性。(2)“新农合”的补偿模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的核心是“保大病”与“保小病”的定位问题,以及服务包的设计,即哪些医疗费用可以报销。叶宜德(2005)认为,从性质上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资助、农民筹资的医疗制度,所以应把解决农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有限发展的目标。解决农民的大病风险只仅使少数人受益,对农民缺少吸引力,并且难以持久。金彩红(2006)认为,“保大病”会降低医疗的效率。一方面,以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会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预防效率一般是高于治疗效率,治小病的效率要大于治大病的效率。如果只保大病,农民往往会小病拖成大病再去治疗。如此,不仅增加新农合基金的支出,也不利于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所以应当实行“小病加门诊”的模式。然而,谭湘渝,樊国昌(2004)则认为实行“小病补偿”的模式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首先,“保小病”有违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基本原理。如果一些小病都纳入保险,那么赔付的成本可能占很大比重,保险的作用将很难发挥。其次,“保小病”会导致“新农合”基金不堪重负,危及基金偿付能力进而危及制度本身。第三,“保小病”会导致更严重的道德风险。也有部分学者提出折中的观点,即“新农合”坚持“大病统筹”不能动摇,但要做适当修正,要以“保大病和住院为主,适当兼顾部分慢性病、多发病等特殊病种”。(3)“新农合”的支付模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控制基金收支平衡,逐步提高补偿水平,医疗机构的支付模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金彩红,2006)。顾昕、方黎明(2004)也认为在坚持自愿性原则的前提下,合作医疗对农民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其给付结构。作为理性人,农民最关心的无非是能否从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有总额预算、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服务付费等方式。其中,按服务付费的缺点是医院提供的服务越多,收入越高,结果会导致供方提供过多的不必要的服务,使医疗费用不合理地增长。按人头付费是由保险公司按参保人数定期向供方支付固定的费用,供方负责向病人提供服务。在这种方式下,医疗机构完全有激励控制病人的医疗费用。按病种付费是为每个病种设定一个固定的补偿金额,病人入院时就按病种分类。按病种付费可以提高效率、缩短病人住院天数,但其对技术要求颇高,在农村实行的可能性不大。

我国目前的支付模式普遍实行按服务支付的模式,存在严重的供给诱导需求倾向。供给诱导需求是指医生拥有并且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去影响需求以谋取利益。医疗机构的供给诱导需求是“新农合”制度中医疗供给方道德风险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产生是由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及“新农合”制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董立淳,2009)。

二、新农合的筹资模式与筹资成本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身定位是低水平的保障制度,筹资水平低,加上支付模式上的缺陷,对医疗机构的行为没有约束,医疗支出不断增长。在资金来源方面,许多地方政府调用了地方的卫生经费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而减少了对卫生领域的其他投入(金彩红,2006)。王大超、徐欢(2012)认为在我国新型农村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地方财政和农民个人承担的部分没有体现出地区间的差异,实行的是一刀切的筹资方式,这样会加大地区之间筹资的不平衡,影响保障的水平,不利于新农合的均衡发展。另外,我国“新农合”制度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筹资机制,各地区的筹资形式存在较大差异,筹资成本高低悬殊。新农合筹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专人上门收缴方式,这种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筹资时间长、工作繁琐;二是滚动式筹资方式,即从参合农民医药费报销所得中直接扣缴下一年参合费用;三是“三定”筹资方式,即农民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以指定的金额主动缴纳参合费,目前只有少数地区采用这种方式。

三、政府的责任

邵德兴(2005)提出创建“新农合”制度离不开政府的干预。第一,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属于对个人和社会均有用的准公共物品,政府必须干预;第二,“新农合”制度作为一种医疗互助共济的制度建立在农民自愿合作的基础上,农民是否合作取决于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础,只有政府强化干预,主动调整和解决各种矛盾,“新农合”的创建和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封进、余央央(2008)认为医疗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合适的激励机制,能够控制医疗费用并保证医疗质量,所以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竞争性的医疗市场。在医疗供给方面,要让医院、医生形成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市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而政府的作用应转变为参与医疗融资。邓大松、杨红燕(2006)从传统合作医疗出发,指出政府的积极支持推动了传统合作医疗的发展繁荣,而政府的消极支持也成为恢复性重建合作医疗时期制度频繁起伏和最终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政府是决定新型合作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

四、研究小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如何专注其中的关键问题对症下药,直接影响该项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施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具体实施模式存在区别,“新农合”的运行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如何从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方面提高效率,使农民真正受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另外,在对“新农合”进行绩效评价时,偏重于从参合率和补偿率进行考量。而如何从农民的主体地位出发考量“新农合”,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红漫,顾大男,杜远举,邓喜先,王宏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满意度及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5)

[2]谭湘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值得参保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1)

[3]叶宜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筹资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8)

[4]金彩红.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缺陷的理论分析[J].上

海经济研究.2006(9)

[5]谭湘渝,樊国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补偿模式研究——兼与质疑“大病统筹”模式者商榷[J].经济体制改革.2004(4)

[6]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型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5)

篇5: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农合”自从实施以来,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了许多弊端。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述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提出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表明,在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200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3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意见》指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lO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始推行。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原则

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原则。合作医疗资金由政府、集体、农民三方负担,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经费;乡(镇)、村集体给予资金扶持;中央和地区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平衡的原则,既保证这项制度持续有效运行,又使农民能够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原则。

(3)筹集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个人每年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相应提高缴费标准。乡镇企业职工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扶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类型、出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具体补助标准和负担比例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1)政府支持

政府的作用在早期主要是制定合作医疗的发展政策、宣传和发动群众。

由于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所以,给予合作医疗一定的资金支持是政府的一种责任。在实践中也大多以村为单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举办。

(2)集体扶持

农民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不像城镇职工那样有可以归属的工作单位,因此,他们只有依靠最基层的集体组织——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承担着国家和政府管理农村和农民事务的绝大部分职能,故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也同样离不开农村集体组织的扶持。这种扶持不仅仅是在操作层面上,而且还包含一定的经济支持。

(3)自愿参加

自愿参加的原则考虑到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自主权,合作医疗的实施主要靠政府的宣传和动员,让农民充分了解合作医疗的政策和可能带来的福利,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自主选择。

(4)具有互助共济的合作保险性

农民以户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交纳的费用和享受的补偿不是完全对等的,村办村管或乡办乡管的合作医疗实现了特定区域内的参加者之闻的相互共济,具有一定的费用分担、风险共担、互助互济等合作保险的特性。

1.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新 从制度设计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以往在农村实施过的历次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承担主要筹资责任

对合作医疗,中央政府在以往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和民主监督,但对政府的经济责任从未做出规定,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由村集体和农民承担筹资责任,政府财政一般不予直接支持。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衰减,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主要依靠农村集体和农民为主进行筹资就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开放后历次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均归于失败的教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有效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先要在合作医疗的筹资制度的设计方面有创新。2002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实行农民个人缴纳、集体扶持和国家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并明确指出,从2003 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即使在起步阶段以乡(镇)统筹的,也要逐步向以县(市)统筹过渡。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县一级,打破了乡村界限。通过在更大范围的农民群体共同筹资和县级财政支持,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从而为实现“大病统筹”的政策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5)制度设计上考虑到相关政策的协调

任何一顼制度的顺利实施都需要有协调的制度环境,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常常在执行中遇到政策冲突,例如在过去曾经将合作医疗筹资列为农民不合理负担而予以限制,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改革开放以后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奏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考虑到了与相关政簧的协调性问题,在政策上明确了“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交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而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般性分析

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分别把“新农合”制度归入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济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持前两种观点者较多。目前官方没有明确的划分,但从官方对“新农合”的定义来看,侧重于社会救济方面。从“新农合”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目的而言,是国家试图通过借助社会保险的形式,实现居民的互助共济,“新农合”应该归类于农村社会救济体系。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实施“新农合”是国家从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作出的一项决策,这种政策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还无法做到将13亿人口全部纳入国家城镇医疗保障体系,故政府借鉴了保险业的运作模式,通过“大数法则”让农民缴纳一定的经费,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2 “新农合”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

关于逆向选择问题,目前国内专家的观点普遍比较一致,都认为在“新农合”的参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新农合”实行农民自愿参与原则,即农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山东大学刘雅静在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问题时认为,由于人们健康水平不同,不同人群面临的疾病风险不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必然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合作医疗的潜在参加人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老、弱、病、残者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因为他们受益的概率更高;年轻健康者因其受益可能性较低,因而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如果任其自愿选择必然是大量健康者不参加,而参加者多为体弱多病者,也就是参保农民都要比未参保农民的身体状况差,长久来看,“新农合”基金必然难以为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2008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已达2729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8.14亿,参合率为91.5%,提前两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3.1 农民参合积极性低,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在2003年的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之前我国曾有过两次重建合作医疗的高潮,但都由于投入太少和基层的应付性行为等原因而终于失败。这几起几落的重建工作给农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极大的打击了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首先,原有合作医疗制度无政府参与,集体“空壳”使得农民全盘出资,报销=自费,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报销比例”、“转诊程序”等词,短时期内农民无法充分理解,以致大部分农民都处于观望状态。再次,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期望过高,“大病统筹”原则使大多数住院人得不到多少实惠,这也让农民参合积极性大大受挫。最后,大部分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自我保健观念薄弱。他们存在着“小病能扛,大病没那容易恰巧碰到我”的侥幸心理,不想没病先交钱,尤其年轻人是最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

3.2 缺乏有力监督,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有限,长期以来缺乏民主监督的主动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缺乏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支撑,对服务提供者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缺乏高效制约能力,各种侵蚀问题难以避免。即使大多数地区设置了监督机构,也由于监督模式单一且极不固定等问题成效不大。另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投诉及仲裁机制,医疗纠纷解决渠道有待加强。

3.3 管理成本过高,农民压力增大

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县为单位统一审核报销,统筹层次表面上很低,可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健康状况差异又大,县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跟不上,管理成本偏高。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在乡镇成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极大地增加了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减轻压力,许多县乡政府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而最终又将被循环转嫁给患者。

3.4 资金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据统计,2004年城镇人口约为3.97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为8.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危房率达3316%,需要改造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60%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一些村级诊所只有诸如高压消毒锅、听诊器、血压计等最基础的医疗器械。尽管近几年上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需要,从而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3.5 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因为资金不足,条件差,工资低而无法引进专业卫生人才,没有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来了也留不住。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大专学历人员17.1%,中专学历人员59.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卫生人员素质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及对策

4.1 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制度有效实施 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畅运作,国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各地政府也应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规范性文件。只有在管理上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经办机构和参合患者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

原农村合作医疗依赖于个人和集体,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合作,这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个人自助共济的原则。农民基于对政府的信任才会有积极性,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诚信服务、取信于民,保障农民的知情权,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政府以民为本,积极参合。

4.3 完善基金筹措机制,减轻农民负担

合理的筹资机制实质就是明确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在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收支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自主自愿,确定所需筹资额,并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户交纳额度。

首先,政府在将医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村合作医疗专项预算资金。其次,政府补助的基金要先到位,“即由地方财政先将合作医疗的补助金筹齐,然后中央财政注入补助金,再凭着已经到位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收缴个人负担部分,让农民感觉到真实可靠”。最后,强调投入机制的多元化,国家通过税收杠杆,鼓励企业、社团等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产捐助,还可以考虑发行彩券充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开筹资渠道。

4.4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社会化程度

篇6: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文献综述..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大意义及取得的成果.(一)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大意义.1.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

2.推动了农村医疗保健工作

3.加强了党和国家对基层群众的联系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成果.1.新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安全稳健运行,农村卫生组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农民健康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xxx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一)政府引导,政策支撑.1.政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文件

2.政策鼓励和引导

3.大力进行宣传工作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机制.1.政府组织,自愿参保

2.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

3.多方投资,互助共济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医疗报销流程.1.医院直接报账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报账

3.所需材料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自愿原则,筹资难度大.1.宣传缺乏广度,致使部分农民参与意识不够强

2.部分政策执行不到位

3.没有建立有效的资金筹集机制

(二)二三级医院“先付制”,农民支付压力大

1.先付制使农民面临经济压力

2.报销存在滞后性

3.高昂医疗费用仍旧使低收入农民受困

(三)转院审批制度,易增加医患矛盾

1.转院审批制度使参保农民转院困难

2.制度执行过程中易产生医疗纠纷

3.医患矛盾频繁,影响社会安定

(四)政策对慢性病补偿病种较少

1.慢性病治疗时间较长花费昂贵

2.小病报销费用较低,致使农民降低参保积极性

3.慢性病存在潜在的危险性

(五)市外就医报销过程麻烦,特殊群体医疗负担重

1.异地就医,报销困难

2.在外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员参保存在障碍

3.重症急诊病患市外就医几率大

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一)政府主导,强制参保

1.政府制定法律政策

2.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

3.宣传引导与法律手段相结合(二)理顺新农合报销体系,实时报销便民

1.简化报销手续

2.提高参保范围

3.对于大病在就医点直接报销

(三)取消转院审批手续,适当降低门诊报销比例

1.取消转院审批手续,方便急诊病患转院和医疗费用报销

2.适当降低门诊报销比例,平衡资金支出

3.在允许范围内,进一步便民利民

(四)开源节流,充实新农合医疗基金 1.开源增资,扩宽投资引资途径

2.尽量避免过度治疗

3.规范资金使用

(五)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1.开展医疗下乡活动,让更多的医疗资源贴近农民

2.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农村居民健康生活

3.关爱老年人健康,敬老爱老

(六)加强机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1.规范监管机制,配齐监管人员

2.依法加强执业监管

3.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参考文献

篇7: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姓名:222

专业:社会工作

班级:09级

院系:文法学院

学号:333

3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结合实践所推行的旨在使农民受益的社会保障制度。它的实施使农民从中得到了好处,并真正的帮农民解决了医疗保障中的一些问题,但是由于它的不完善和一些缺陷,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它的健康运行。

关键词:新农合、医疗、问题、农民、制度

正文:2003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逐渐在全国普及。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2 859个县(市、区)中95%的县(市、区)开展了新农合达到2 729个,是2004年的8.1倍;2008年参加新农合人口8.15亿,参合率达91.53%,比2004年增长了9.1倍;2008年,全国补偿支出收益人次达5.85亿,是2004年的7.7倍。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推行以来,覆盖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大,收益的农民也有了显著的增加。

在最低筹资标准方面,2003年规定,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给予参合农民每年人均补助10元,地方财政年资助额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个人每年缴费不低于10元(合计新农合筹资水平为每人每年30元)。2009年提出从2010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其中,原有200元部分,中央财政继续按照原有补助标准给予补助,新增40元部分,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补助80%,对中部地区补助60%,对东部地区按一定比例补助。农民个人缴费原则上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有困难的地区,个人缴费部分可分两年到位。可以看出,新农合筹资水平(每人每年)有了显著提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较大地促进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了部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社会满意度低。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根据调查显示调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二、制度存在缺陷。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上。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采用的农民自愿参加原则存在弊端。从表面上看,自愿参加原则很民主,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筹资,这就使那些没参加,或者虽然参加了但无力支付费用的农民得不到集体和政府的医疗补贴,造成了结果的不公平。所以说,采用自愿参加原则实在有些不妥。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主体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但是事实上来自这三方的资金都是不稳定的。从农民个人的角度来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信任,所以参合率不高。从集体的角度来看,由于在2006年取消征收农业税,导致集体筹资的来源变得难以保证。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在筹资上起着最主要的作用,但政府的出资力度明显不足;而且各地的情况不同,政府的出资额却是相同的,这显然是不够科学合理的。

三、乡村医疗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农民需要。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乡镇卫生机构的管理层多是中专学历人才占比39.5%,大学本科仅占比3.2%,硕士学历人才占比0.1%。大多数的管理者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培训,管理知识很难适应乡镇卫生院管理的需求。同时,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素质也不容乐观。2008年,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58.7%为中专学历,其次大专占比20.3%,高中学历占比10.3%,初中及以下占比8.4%,大学本科学历仅占2.2%,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在乡镇卫生机构不存在。乡镇卫生人员中的其他技术人员学历构成,仍然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学历以及初中及以下人员,占比分别为39.7%、24.8%以及20.3%,大专人员占比13.8%,大学本科仅仅占比1.4%。加上

长期以来,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滞后,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一些贫困地方的卫生站甚至存在危房,医务人员短缺,且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得不到培训,技术骨干严重流失,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医疗需求。甚至在农村出现到县,乡镇医院看错病,导致死亡的案例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农民不去这些县,乡镇医院,而去省或者市一级的好医院,他们面临的又是天价的医疗费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望而止步。所以从这点来看,也严重制约了新型合作医疗的有效运行。

四、宣传力度不够。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五、缺乏必要的法律与政策。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一般社会保障的特点——强制性。强制性必须通过立法来实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好的制度也需要相关法律支持和保障。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全面调整农村医疗保障社会关系的法律,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有一些地方政府规章,但这些地方政府规章明显法律效力很低。而且,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中,势必会产生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而现有的一些地方政府规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法律责任问题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将不利于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可困境,为了确保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发展,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就要从各方面着手,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例如:

1、建立完善的筹资机制。建立稳定有效的筹资机制是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针对目前筹资机制的缺陷,政府应尽快采取措施。首先,由于政府在筹资上起着最主要的作用,政府应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其次,政府应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且科学合理的筹资标准。同时,政府在医疗卫生设备和人员方面应对偏远、贫困地区特别照顾。最后,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大中型企业、慈善机构及个人为农村合作医疗捐款,发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彩票等形式筹资。

2、.完善制度,宣传引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好事、实事,要大力宣传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让大家知道这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项“民心”、“民利”、“民生”工程,是健康工程和温暖事业。对这项工作,应加大推进的力度,不断研究和完善各种制度,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机制上有约束力,在经济上有吸引力,在过程中有透明度,让广大农民群众都能自觉自愿地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把好事办好,好事办实。

3、更新设备,规范服务。及时更新农村医疗设备,加强乡镇医院人员医疗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村医疗设备、技术及服务水平,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高水平医疗人才到乡镇卫生机构服务,使农村居民真正得到实惠。杜绝合作医疗中的不规范行为,严惩合作医疗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让农民得到公正而廉价的医疗服务,充分享受健康权益。

4、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为了能够确实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应尽快进行专门立法。国家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以规定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方法;规定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保险站的组建方法及其职能;规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权利和义务等。要把它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面向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使之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监督,从而保障和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篇8: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成果

自2003年起我国推行新农合以来, 农村医疗保障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一) %开展新农合的县 (市、区) 不断增加

从表1可以看到, 截止到2006年底, 有1451个县 (市、区) 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己经扩大到全国2451个县 (市、区) ;2008年底, 全国已有2729个县 (区、市) 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底, 全国有2768个县 (区、市) 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达到全国县 (区、市) 总数的近96%。

(二)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断增加

从表1可以发现, 到2005年底, 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2.36亿人, 共有1.79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参合率为75.7%;2006年底, 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为5.08亿人, 4.10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参合率为80.7%;到2007年底, 全国共有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合率达86.2%, 与_上年比较, 参合农民增加3.2亿人, 参合率增长5.5个百分点;2008年底, 全国参合农民8.15亿人, 参合率为91.5%, 与上年比较, 参合农民增加0.89亿人, 参合率上升5.3个百分点;截止2010年底, 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数达8.36亿人, 比上年增加52万人, 参合率为96%。从参合农民数量来看, 2010年底达8.36亿人, 目前新农合已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三) 新农合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目前各地逐步建立由政府领导, 卫生部门主管, 相关部门配合, 经办机构运作, 医疗机构服务, 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 以县 (市、区) 为单位统筹, 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建立了全国统一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以及农民等有关各方参与的以基金运行、审核报付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建立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的医疗救助制度。应该看到, 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义重大, 在7-9年的时间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使得农民看病就医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通过大病统筹制度, 一部分得大病的农民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 看病就医率有所上升, 医疗负担有所减轻,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有所缓解。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农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 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法制不健全、医疗监管难度大、农民认识不到位等, 目前新农合仍然存在缺陷。

(一) 法律不完善和制度不健全

要做到新农合制度顺利开展, 我国政府就必须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其保障, 目前为止我国的新农合制度还仅仅是靠卫生管理部门的条文和规定, 还没有一部具体的关于新农合实践的法律法规, 没有法律规范, 有可能导致新农合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纵观在医疗保障方面能够取得很好的成就西方国家, 几乎都有法律法规作为医疗保障制度推行的保障。只有法律法规完善了, 合作医疗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才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 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其坚强的后盾, 相关措施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

(二) 医疗监管难度系数较大和管理不规范

第一, 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存在疏漏。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成立临时性机构, 即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 构成人员多为卫生部门内部调剂或暂时借用其他部门, 无编制, 缺乏经费保证, 造成了工作上疲于应付和效率不高;医学文书管理不规范, 病例书写不完整;基金管理存在潜在危险。一些试点县 (市) 的部分医院存在不合理用药, 延长住院时间, 克扣和拖欠补偿费用, 冒名住院等问题。第二, 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不规范。“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部分医疗机构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制度采取各种策略, 为了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性服务, 医疗机构和医生掌握更多的信息, 容易决定治疗患者的费用, 有对患者采用最高收费标准的倾向。有的住、出院手续掌握不严, 住院天数较长;有的目录外用药超标, 突出表现在县级以上定点医院超标严重。第三, 有些医疗机构药价过高。现在“看病贵”反映在药品价格方面,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部分药品价格虚高, 中间环节比较多, 不合理的加价比较多。一些医院使用比较高价药品的现象比较普遍, 而廉价的药品, 生产企业不愿意生产, 一些医疗机构也不愿意使用, 结果就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医药方面不合理负担比较沉重。

(三) 保障水平有限和报销范围窄

保障水平是涉及到农民能否得到真正实惠的关键, 当前保障水平有限、报销范围狭窄是新农合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普通疾病的门诊费和慢性病的长期治疗费用不予报销或者报销比率很低, 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需要住院治疗的重大疾病, 规定了较高的起付线, 较低的封顶线, 具体是:乡级起付线为100至300元, 住院补偿比为75%至80%;县级为300至500元, 住院补偿比为65%至70%;市级为800至1500元, 住院补偿比为55%至60%;省级1600至2500元, 住院补偿比为40%至50%;省以上2600至3500元, 住院补偿比为30%至40%。封顶线为每人每年4万元, 不分医疗机构级别, 全年累计计算, 包括住院补偿、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补偿、正常产住院分娩补助、门诊统筹补偿和大病二次补偿等”1。由于给农民带来困难的费用经常是重大疾病医疗费用, 而且大多在省级医院, 然而其报销比例一般仅30%至40%, 大部分的医药费仍然需要农民自己承担, 难以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

三、规范和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为了让新农合真正发挥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笔者认为, 我国政府、医疗机构、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 完善法律制度以明确政府责任

1. 完善新农合制度, 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政府的支持。

法律法规是新农合制度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新农合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多障碍, 就是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因此, 我国应该尽快将新农合的基金筹集、保障形式、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合制度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 加大政府投资和合理运作资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政府费用补偿能力是影响农民对新农合参与的积极性一个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得了小病都渐渐可以负担得起了, 但是一旦生了大病, 大部分人仍然付不起高额的治疗费用。对此, 只有依靠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农民大病没钱治的境遇。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 新农合的参合基金的数额在不断增大, 为了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可以考虑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新农合基金的收益率。前提是在保证足额发放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补偿之余, 对剩余的基金金额要进行合理运作, 可以转为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 也可以将其投入到风险极低的债券上, 也可以应尽量争取新农合基金可以按照最高的优惠利率计算利息, 从而确保其能够增加价值。同时加大基金监管力度。

(二) 加强医疗监管和简化报销手续

服务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新农合政策落实的情况, 影响农民群众对新农合的印象, 因此相当重要。

1. 提高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

医疗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医疗水平的高低。据统计, (周东月, 2010) “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来看, 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仅占职工总数的0.9%, 大专生占12.9%, 中专生占61.4%, 无学历者占24.8%。而且, 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和平均值均呈下降趋势”2, 这种趋势亟待解决, 所以要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医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增加卫生技术人员。为此可以落实乡镇经办机构人员编制, 公开招聘, 择优录用, 同时定期组织专业培训讲座、组织机构成员进入较好的医院进行提高、又或者引进水平较高的医务人员来此指导, 以此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2. 控制医疗费用与药价。

医疗费用上涨与药价提高是农民最反感的, 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监管。医疗主管部门应对大型设备检查费用、各种疾病的收费标准、医药价格进行统一规定, 严格控制药价的不合理提高;卫生行政部门要在选择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时, 尽量形成竞争、择优录取, 并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检查行为、基本用药以及目录外药品占总费用的比例等进行监管, 努力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及药价的不合理提高, 防止医疗费用上涨和药价提高的现象发生。

3. 简化报销手续与复杂程度。

简化报销手续是农民的迫切要求, 一些地方进行了改革, 取了宝贵的经验。如, 山东省荷泽市曹县卫生局决定采取以下措施简化新农合的报销程序。其中“门诊报销取消先付款后报销的补偿模式, 实行一个窗口报销。参合农民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 报销部分直接从应付款中扣除, 患者只付个人自费部分。住院报销的部分, 参合农民在县内定点医院住院治疗, 可按花费总额 (预计数) 的60%交纳住院押金, 其余部分从报销补偿款中扣除, 如有结余退给患者, 不足部分由患者补交”“一证通”和“农医卡”电子结报。3

(三) 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

1. 增加农民收入水平。

由于受自身的经济状况的限制, 农民会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首先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 这样会对身体健康上的投资持忽视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新农合实施的效果, 所以应该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新农合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认知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 进一步拓展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

2.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认识水平不高造成的, 只有提高广大农民自身素质水平, 才能保证新农合顺利的开展落实。提高农民素质主要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两方面。第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政府可以选派相关技术人员向他们进行知识讲座或者定期向农民宣讲一些新的科技知识, 慢慢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第二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 一方面要增强农民疾病风险意识, 另一方面要提高互助共济和风险共担认识, “新农合是实行的“风险分担, 互助共济”的原则, 分担风险, 就是把承担医药费的风险在健康人和病人之间的分担, 同时也是人在健康时段和生病时段的分担。积极鼓励老弱病残者参加新农合, 更加鼓励年轻人和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者参加”。进而促进新农合制度顺利有效的开展下去, 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参考文献

[1]何剑, 邱修平.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9.

[2]胡善联.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与评价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8, 2.

上一篇:1-重庆市司法局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公证的通知范文下一篇:《终南山》诗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