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离别作文

2024-07-09

第一次离别作文(共14篇)

篇1:第一次离别作文

第一次离别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次离别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次离别作文1

小鹉的灵魂把它最后留下的两篇羽毛也带走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离别,第一次真正的离别。

那天早上,天空湛蓝,云朵洁白,可鸟儿没有叫,鱼儿没有吐泡泡,花朵的枝叶也没有沙沙作响,太静了……鸟笼里的小鹉,身上花白的绒毛被血染得焦黑,水晶般的眼睛半睁半闭,结实的腿变得颤巍巍的,脚上血迹斑斑。小鹦紧靠小鹉,低垂着头。小鹉的翅膀少了一只,那里露出了内脏,粘着浓水。

如果没有那只可恶的猫,小鹉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就是那只猫,看见了妈妈放在楼下的鸟笼,看见了小鹉,小鹉没来得及躲,就丢了一只翅膀……

小鹉眯着眼睛,细细地梳着它染血的羽毛,它不吃也不喝,只卧在角落里,静静地等待着奇迹。等到了宠物医院,它已经昏昏沉沉了,它完全瘫软在医生的手心里。在手术中,小鹉疼得昏迷,醒来时,翅膀的缺口被鲜黄的手术线缝好,可我知道,在它心里,还有一个大大的伤口。

我用小盘子给它盛好小米和水,手刚伸进去,小鹉便惊恐地尖叫几声,使劲挥舞着它剩下的一只翅膀,随后又卧下了……小鹦大声喊叫,望着小鹉,拼命咬着笼门;小鹉低声呜咽几声,瞪大了眼睛无力地看着窗户外面的白云,半张着嘴……下午三点,小鹉看了这个家最后一眼,便平静地死了。没有留下一滴血,最后的叫声随着风荡走了,那快乐的回忆就只剩下两篇翠绿的羽毛了……小鹉被安葬在蓝色的绣球花下。它的红嘴还是那么油亮,眼睛也没有黯淡无光,但无论我们怎么喊它,它都不会再叫了。

银色的鸟笼,还剩一个黑洞洞的小木屋,还有望着空盒子的小鹦。小鹉把翠绿的羽毛也带走了,它一定是不想让我伤心了,希望我好好陪着小鹦,孤单的小鹦。

这才是真正的离别吧,多么痛苦而残酷。

第一次离别作文2

校园里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仿佛是一刹那,五年快乐的生活就过去了。我的童年就像是坐着云霄飞车,时缓时急,又像是天上的月儿一样,有阴晴圆缺,都在脑海里留下了点点滴滴的记忆。也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离别。

新的一周在和煦的春风中开始了,上课铃声一响,班主任就走上讲台说:“詹潜在这个礼拜四就要离开我们班了,他要去美国上学了。周三我们为他举办一场欢送会吧!”教室里一片寂静,我虽然早就知道他即将离开我们,我和他也不是特别好的朋友,但突然从班主任的嘴里听到,心里不由得不舍起来。班主任老师继续说,每个同学都为詹潜准备一份礼物吧,再为他写一篇文章送给他。于是,在周三欢送会的前一天,我熬夜为他折了代表我们班另外三十一名同学的三十一只千纸鹤。一边折着千纸鹤,一边回忆着五年里和他同窗共读的学习生活,他做过我的同桌,还曾经每周在一起学习吹笙……

转眼就到了周三,这一天像是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欢送会上也没有伤感的气氛,我将连夜折好的千纸鹤交给了詹潜,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为他写送别的文字。

你好?还是再见?

也许明天你就去美国了吧!你是个非常优秀的课代表,也是一个不错的吹笙乐手。在最后的一节课里,我想对你说,你陪着我从一年级走到了五年级,为我的小学生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但是你却要去海峡的另一边了,我们再也无法一起读书一起进步,无法一起学完小学的课程从这里毕业。我们会想着你,希望你也经常和我联系!

最后,我在交给他的信纸上画了一个民乐笙,我想他会记得曾经有个害羞内向的小女孩陪着他一起吹笙的日子。会记得曾经有个同窗为他折过三十一只千纸鹤。

人生的`第一次离别,就在最普通的一天里,以最普通的方式结束了……

第一次离别作文3

今年的盛夏,弥漫的不只是考试的战火,还有毕业的苦涩。就在今年的毕业季,我离开了生活六年的母校。

我们在六年级时,完全不知毕业的感受,还像原来一样,玩耍、开玩笑、备战……直到我们参加毕业典礼,当我们穿上博士服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毕业了。

在去毕业典礼时,大家一同说到,在典礼上谁也不能哭,可刚一开始,大家的眼里都闪着银光,有人大声的讲笑话,可谁也没有笑。那时,在赛场上被视为对手的人,现在热情拥抱在一起;那年,发誓绝交的人,此刻依依不舍;那时,害怕的老师,现在看起来都那么慈爱。我们在六年级上学期时还笑着说:“没事!还有一年呢!”,我们在下学期时也觉得,还有一学期呢,谁知道毕业的事好像就在昨天。

典礼上,我们哭了,老师也哭了,六年的时光就像一场电影把一群人聚在一起,中间,有人走了,有人来了,最终用一个片尾曲,打散了所有人,那部电影叫《小学》。他教会了我们很多道理,也让我们经历了很多精彩和失败。我还记得典礼上的照片,那是一群充满希望的身影,穿着博士服,眼里闪着泪光。

这是我第一次尝到不舍,不过六年的生活有错过,有伤心,这些都化作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

有人会说,现在的科技水平,想要保持联系一点都不麻烦,真的吗?只留下一串冷冰冰的号码,想念一个人时,愣在电话那头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留下一些枯燥无味的关心吗?我想,这只会是我们之间的隔阂。

当我们再进母校时,看见学弟学妹们在自己当年的座位上会不会心生醋意?听见老师在讲述上一届毕业生的趣事时,恍然发现,自己就是老师口中的上一届。

六年,带来的不只是不舍,还有无限美好的回忆;六年,带走的不只是童年,还有小小的遗憾。我要把所有的祝福和不舍化为成长的动力,爬上更高的峰!

第一次离别作文4

那天清晨,辉煌的朝阳随着压抑的一天,悄然来到。踏着沉重的步伐,走向那条熟悉的小道。

走到校门口,只见一条红毯直铺而来,霸气的坐落在正中央,一排排椅子,整齐地摆放在地上,阳光洒落在上面。鸟儿在一旁唱起宛转的歌谣。早晨的校园,寂静,无声,仿佛一切都在为那场盛大的离别准备着。

人群缓缓走进校园,每一个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艳到。有了我们的加入,校园才一改之前的静谧,活泼了起来。暑假的来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为的是假期,愁的是离别,我同样也不例外。椅子上的空位一个个减少,我的心情也随之紧张,压抑,直到中庭人山人海时,这场离别也终要来临。一段枯燥而又乏味的演讲,使我更加烦躁了,看看这周围的一切,仿佛也在抵触着这段演讲,望能尽早结束。

一段凄凉的音乐在耳边回响。怎么?终完还是要面对这个场景吗?看像高大的教学楼,墙壁上茂盛的爬山虎,以及陪伴我了六年的同学。心中荡起无数涟漪。六年的时光在脑海里无限循环,从一年级的幼稚,到如今的青涩,从稚嫩走向成熟,如此之大的转变,都是在这里完成。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也献给校园;第一次考试,第一次懂事,第一次叛逆……。

排好队伍,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一步一步向校门迈去。我知道,这一步意味着我们将从小学升到初中,这一步意味着这里将永远变为母校,做一步将和从前的一切说再见,这一刻,大家都流下了泪水,心中的不舍浮现在脸上。可却无奈,我们不能让时光倒流,不能将一切定格在这一幕。只能默默安慰道,虽分离,但终会重逢。六年里,或是水墨丹青的淡雅,或是水彩油画的浓艳。摸着心,闭上眼,平静地将记忆封存,放在内心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保留着。大方迈出这一步,心向往着未知的远方。

青葱岁月,都是回忆。不舍和怀念都如流水般的文字在纸上写出,在心头流露。面对那些相聚离合,我能做的只有凝眸不语,心照不宣……

第一次离别作文5

我的人生中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炒菜。第一次当扶助员……这些第一次都让我难忘,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第一次离别。

那天,我们班要举行一次联欢会,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我们大家把教室打扮的比花园还美!

啦啦…。我们班的男生大叫到:今天要开联欢会喽!今天,我们是先要送许可力回意大利,还有我们要庆祝新年快乐。当许可力走进我们教室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同样的感觉就是可力要走了,我们大家都很难过,有的甚至都哭了,尤其,是智浩他跟可力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大家犹豫了一下………老师说你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这儿吧,把浓浓的祝福都写在这张纸上,大家轮流把名字写完以后,我偷偷地在后面许了个愿就是:可力长大以后能来看我们大家。

我看了看可力他是那么单纯。那么讨人喜爱,只是他那眼里有暗暗的忧伤我自己独自笑了笑,我真想哭,我和可力也是几年的老同学了。可力的笑容让我感觉到他也不想走,我们很快就要开联欢会了,要开始为可力表演自己的才艺了,当我表演的时候,我悄悄地望了望了可力,他看着我让我想起了以前,他对我笑的时候。

可力,就要去意大利了,我跑到他面前高高兴兴地望着他,他对着我笑,不知什么时候可力的爸爸拿了些礼物送给了大家,就在那一顺间,我笑了。过了一段时间,老师拿着我们送给可力的书,和我们精心准备的礼物和信,接着我们就和可力一起去拍照,老师把可力站在第一排我们都笑了,智浩和可力紧紧地握住了手,智浩突然哭了。

恋恋不舍地拉着他的手,再过一小时可力的飞机就要起飞了,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可力,就这样可力的背影渐渐地消失了。可力走了教室变的冷清了,连最吵的同学都不吵了。我们大家都在心里,慢慢地怀念,刚才的一切一切,和过去的一切一切,真想时间停留在那一瞬间!

篇2:第一次离别作文

我的第一次也有很多:第一次举手发言;第一次上学哭鼻子;第一次做饭给爸妈吃;第一次……。

我现在想说的是第一次懂得了离别。离,小时候妈妈老是给我水果吃,可是那么大得梨子我怎么吃的完,就叫妈妈给我分一半,妈妈却毅然的不让我分。现在才知道,那是“分离”“离别”的意思。

篇3: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

在一段相当精彩的开篇之后,故事开始走向了波澜不惊,甚至让人会误以为这部伊朗电影也将会不可避免地滑入好莱坞式的巢窠之中——一个贫苦的、善良的保姆走入一个濒临分裂的中产家庭,并最终感动他们,夫妻俩得以破镜重圆,谁知剧情竟是急转直下——保姆一天擅自离开,被照顾者被捆缚于床上,差点死去,而此时家中又少了钱,纳德一怒之下把保姆推出门,而此时的保姆已有身孕……

焦点围绕在保姆的流产是否因为纳德的这一推,被推出门后她究竟经历了什么成为了双方剧烈争论的焦点。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彼此双方就都不太平的家庭更是因此陷入了一锅沸粥之中,尤其是纳德,正因为心烦无比,才会如此地暴躁,这又连锁反应地使得更大的麻烦突如其来地降临。

那种对细节的反复拷问演示,“你究竟是不是在已经知道了保姆怀有身孕的情况下还雇佣了她?”“我是站在这里,她是在那里,我不可能把她推倒。”“他推了我以后,我就坐在这里,有邻居作证。”一切都已经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撕开脸面的指责与辩驳。

西敏想要通过给钱来摆平,却是遭到了纳德执意的反对。影片通过一个细节,反映了纳德在生活中是如此地较真——女儿在加油站自己加了油,工人却没有找回零钱,纳德认为工人没有服务却获得了小费是不应该的事,因此执意要求女儿索回零钱,他胜利了。但在这件事上,他却没那么容易。他执意地不肯给钱,认为保姆的流产与自己无关,纳德看似始终是在追求着生活里的真理和正确,虽然他也对保姆一家表示了同情,但原则就是原则,不可更改。

影片中,每个人都显示着自身执意的那一面。西敏非要去西方国家不可,即使不惜付出离婚的代价。保姆对被冤枉的愤怒甚至超过了流产本身,她以真主起誓,执意地辩白自己从未偷钱。保姆的修鞋匠丈夫因为穷人的敏感,而执意地认为这些有钱人瞧不起自己,并在可耻地撒谎,一遍又一遍地大吵大闹。如此之下众多人物的执意不仅仅是只有在伊朗才会发生,执意之下,是生活的重压,是愈来愈拉大的阶层鸿沟,才会造成了那么多的不解乃至愤怒。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影片中不停出现的法官戏就像是我们用以仰仗的评判标准,我们如此地信赖法官将会理解自己,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而法官往往面目模糊,有时连镜头都吝惜地不肯给予,他们不偏不倚、淡漠冷静的声音底下其实隐藏着无能为力的虚弱,谁能断清生活的是是非非?再说,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正义凛然,可是否曾想到自己有阴暗的角落不肯去面对?纳德的女儿怀疑他事前已经知道了保姆怀孕之事,纳德无语。保姆家中无力偿还欠债,丈夫正面临着又一次的牢狱之灾,她的流产虽然并非是因为纳德的那一推所致,但她却不愿承认。

争执之下显出的是残酷。戏里有一句台词,“你们还年轻,再生一个,有什么事?”说得那么的轻描淡写,就像是掉了一件小玩意那么简单。而纳德,虽然最后同意了给钱,却又硬是逼迫保姆以真主的名义发誓,她的流产究竟是否因为自己的那一推所致,那时保姆家中已是债主上门,此举把笃信宗教的保姆更是残酷地逼上了绝境。纳德看似仍在为生活的原则而战,但他的这种残酷使得原本愿意跟随他的女儿也发生了动摇。生活之中,没有胜者。

《纳德和西敏》,捧得2011年第6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故事的叙述十分紧凑老到,环环相扣,张力十足,虽没有刀光剑影,也无特技肆虐,这种勾勒是建立在对人物性格的深度刻画之中,某些段落真是能让观众看得透不过气来,那不是被紧张的情节所绑架,而是剧情之下于生活的心有戚戚焉。 【责编/九月】

影片信息

中文片名: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

英文片名: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

导演: 阿斯哈·法哈蒂

编剧: 阿斯哈·法哈蒂

主演: 蕾拉·哈塔米 / 佩曼·莫阿迪 / 沙哈布·侯赛尼 / 萨瑞·巴亚特 / 萨日娜·法哈蒂 / Marila Zare'i / Ali-Asghar Shahbazi / Kimia Hossein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语言: 波斯语

上映日期: 2011-03-16(伊朗)

片长: 123分钟

篇4:第一次离别作文

一天放学回家后,我找不到我的橡皮了,于是我大声问:“妈,我的橡皮丢了!”“又丢,又丢!你告诉我,这是你丢的第几个橡皮了?”“第……第八个……”“快去拿个新的去!”

第二天,当我在学校写作业时,又发现橡皮不见了,我失落地想:完了,我完了!回家一定少不了一顿数落!于是,我去找我的好同桌好朋友邓万耀借,当他慷慨地把笔袋给我时,我惊讶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他笔袋里的所有橡皮都是我丢的!更惊讶的是,他一次都没用!于是我气愤地说:“你……你……好哇,这都是我的橡皮,原来是你……偷的!”“我不知道是你的,我是从地上捡的。”他解释,我根本不听,把我的橡皮都拿了回来。

第二天上早读课时,老师带着邓万耀走了进来,说:“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我们的邓万耀同学要转学了……”老师话音未落,我的心便“咯噔”了一下,天哪,怎么说转学就转学了呢?那一刻,我的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儿,后悔、伤心、不舍……我们坐在一起,一起看书、一起打水、一起学习、一起笑、一起玩乐……我的心情仿佛一下子落入了谷底。这时,他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抱了抱我。当时,我哭了……

篇5:第一次离别作文

我第一次离别是和妈妈,原因是我要和爸爸出国,可是妈妈需要工作,没有办法一起陪同。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离别时难过的滋味!在出发的前一天,妈妈细心的叮咛我要带的东西;这时我想到要和妈妈离开一阵子,心理便感到难过。到了隔天,妈妈载我们去机场时,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咛我们要注意安全。妈妈带着我们到了安检门,和我们挥手道别时,我的眼泪便不由自主的流了出来。虽然旅行只有几天,但是一想到要和妈妈分开,使我心里感到万分不舍。起飞后,虽然想要从窗外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出妈妈的身影,这时我又再次感到离别那令人心酸的滋味。

虽然只有一个礼拜分离的时间,但对我来说,却有如度日如年般的久。但奇怪的是,当我与妈妈重逢时,却没有预设中感动的画面,转而变成厚实的安全感─这些安全感让我了解到了妈妈虽然不能无时无刻待在我身边,但是我知道她永远都会待在我的心内。

从这一刻开始,我知道了离别后的重逢不一定会是抱在一起痛哭的,也会有一种情况是沉默不语的。可是内心所想表达的情感却不一定较淡薄!虽然说两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可是内心所想的.却都是一样——开心而幸福。

篇6:第一次离别作文

我第一次面对生死离别,是在我二姨的葬礼上。在这之前,除了在电影和电视里看过,我从没面对过真正的死亡。可是我二姨的去世,给了我太多感触。

去年的9月28日,我跟往常一样放学回到家,却只看见姥姥在家。我问姥姥:“爸爸妈妈去哪里了?”姥姥说她也不知道。过一会儿,天渐渐地黑了,突然门响了,我兴奋地跑过去,一看不是妈妈,而是爷爷,爷爷说接我去他家,爸爸妈妈有事不知晚上能不能回来。去了爷爷家,在我们快要睡着的时候,有人敲门,我一看是爸爸。爸爸对爷爷、奶奶和我说:“可心的二姨今天下午出车祸去世了。”听了爸爸的话后我一下子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二姨真的离开我们再也回不来了?再也不能陪我玩了?二姨生前十分疼我,我小时候,她一有空就抱着我玩儿,每次来都给我带礼物,鼓励我好好学习。想到这些,我再也忍不住哭了出来。

篇7:《一次离别》的摄影与剪辑分析

文_老张

本文的标题貌似有点不合逻辑,严谨和随意,本是相反的概念,之所以用引号把随意两字括起来,是因为,随意的拍摄方式是《一次别离》的拍摄表象,而其实,影片随意而拍的镜头画面,却涵盖着导演极其严谨的电影语言。

以随意的视觉感受,控制严谨的故事节奏,这不是一般功力导演所能掌控的,此片和早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有点相似,但并没有那么真的随意,有时候刻意而为的随意,倒是一种做作,而恰到好处的随意,是源于故事本身的需要,加上摄影师的扎实技术,融合一体才算完美,我们一起看看本片的摄影吧。

突出特色

本片能够以30万美元的超低投资,一举囊括奥斯卡、金熊奖等国际顶级桂冠,绝不是浪得虚名,当然,能够击败同时参展的1亿美元投资的《金陵十三钗》,其成功绝对不在摄影,美工和道具上,更多的是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还有就是故事本身的深刻内涵和耐人寻味的画外之音。因为我负责写的是拍摄方面,有关剧本或者情节架构就不多说了,相信很多电影评论家会有更大的热情来议论纷纷。

从摄影角度看,本片导演能够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长中,全部采用手持式拍摄,可见其对故事的内容有多么大的自信,因为手持拍摄避免不了的晃动,对于这么长的时间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压力,如果观众受到画面的影响那就得不偿失了,实际看来,这种影响已经降低到了最低,甚至影片都没有用音乐和其他方式辅助表达,也是导演追求极致效果的剑走偏锋。

为什么可以这么做?个人理解,这个故事实在是太紧凑、太连贯了,而演员的表演能力更是让我对伊朗电影刮目相看。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剧本,这么好的节奏,这么好的细节刻画,这么好的主角和配角,这部影片的摄影风格,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好就好在,本片的故事都是在一种张弛有度的气氛中铺陈,而稍许晃动的手持拍摄,恰恰利用了第三者旁观的角度,用独特的纪录片一样的视角,带领观众随着人物而一步一步演绎故事。演员的对白、环境的细节,都是很严谨的,千万别以为导演真的是为了省钱,和我们经常看到的许多国内纪录片相比,无缘无故的晃来晃去却被认为是追求真实感,其实那才是错了,是一种无病呻吟罢了。

“随意”也要认真,别把观众不当回事,画面的一丝一毫的放松都会变成真的随意,这里面的辩证法,我们都应该仔细思考的。

01 长镜头的运用

本片的开头和结尾,是两个长镜头。片头手持摄像机,以法官的视角,固定的焦距,固定的空间,完全通过两个人一气呵成的连贯而激烈的争吵开始故事,演员的表演力非常优秀,用语言和表情搭建了情节,仿佛我们也是法官,面对着他们的争辩,我们被替代了,不再是观众,也成了参与者,而当争吵的最后,人物双方开始靠近镜头,用人物的远近,改变了画面的镜别,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交替变化,镜头却始终没有改变视角,手持拍摄微微地晃动,和人物的情感冲突相吻合,在不稳定中延续着,直到人物前后走出画面,也就完成了这一组镜头,进入片头字幕,自然而轻松地实现了整部影片的开场,也决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那就是冲突,不断的情节冲突,将一如开始,贯彻始终。

02 人眼视角的构图

《一次别离》的故事非常生活化,大多数的场景在居室内完成,因此很多画面,摄影师选择了接近人眼视角的标准镜头,这样焦段的好处就是真实感得到保证,观众通过画面,看到了几乎和主人公一样的视角,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环境中,参与到故事的情节里。人眼的焦距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视角,这种规格的镜头适合表现单人或者多人的中近景景别,保持和人物的距离感,而又不疏远。

我们从这几个过肩镜头的外反拍对应画面和单人近景画面,可以看到这种视角的优势,使用大光圈可以虚化背景,降低环境元素的影响,同时又让人物没有从环境中完全剥离。如果使用中焦距或者长焦虚化背景,在光学透视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立体感会削弱,当然,要是使用广角或者普通摄像机那种较大的景深,则又会让背景显得有些凌乱而碍眼。

03 利用道具巧妙构图

道具有多种用法,除了最基础的美工设计范畴,还有就是可以寻找环境中的真实景物加以利用,这一组镜头,父亲在车里面,女儿在车外加油,通过反光镜里面女儿的动作,转接父亲的表情,并实现父亲和女儿的交流,原本是分镜头拍摄,但画面组合之后,就流畅自然了。这里面的反光镜的作用很重要,由此可见我们拍摄的时候,应该多方面考察周边可以利用的元素,或者用主人公的眼光换位思考,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换做自己的话,会有什么反应?会使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摄影师参与到表演中,才会拍摄出更好的画面。

04 熟练的跟焦技术

如果在运动中拍摄,跟焦是一项最扎实的基本功,跑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寻找借口来搪塞,那是不允许的,我们看到片中很多的跟焦画面,精准而及时,随时通过焦点的变化,改变画面的主体,这个基本功除了靠大量的练习,别无捷径。

05 朴实的光效

和众多强调光线布置的影片不同,本片大量采用模拟自然光为主,以生活中常见的光线做照明,显得朴素而真实,这种不刻意的布光,其实也是一种刻意,刻意之处在于突出了本片的真实性和自然感。

本片大多数场景的光比反差都不大,完全在摄影机的动态范围之内,这样摄影师不必顾虑太多因为频繁的人物走位运动而造成光线穿帮的问题,只要专心对焦和构图就行了。

当然,也不要认为追求自然效果而真的不去布光,任何光效,其实都是安排出来的,只是最好的布光,是让观众既能感受到环境气氛,而又不去关注光线的存在,一切以画面的最终效果为准。

平淡的镜头组接是力量的源泉

文_蔡元卿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聚焦于普通伊朗人的家庭生活,通过一对伊朗中产阶级夫妻因为移民的分歧而被迫离婚的故事,展现了亲情、人性、文化冲突和当下伊朗特殊的宗教力量和社会形态,尤其关注了伊朗女性的处境。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用他冷静、客观又充满关切的镜头风格,展现了当代伊朗人在亲情和宗教生活方面的纠结,也影射批判了伊朗等级分明的社会现状。出生于1972年年1月1日的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塔比阿特莫达勒斯大学和德黑兰大学戏剧艺术和舞台指导专业的双学士,早在1988年他就加入了伊朗青年电影联盟,并曾为伊朗共和报拍摄了一批8毫米和16毫米的反映伊朗社会中青年生活状态的电影,还导演了诸如《城市传说》这样受欢迎的电视剧,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平实叙事风格打下了基础。

在法哈蒂的电影镜头中,“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舞台,规定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在其中塞上一干人等,让他们互相碰撞,而又相互保持距离,这种表达手法融合平实朴素的运镜,其实真的是特别考验一个导演的功力。这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电影刚刚开篇时,纳德(丈夫)和西敏(妻子)决定离婚,妻子收拾东西准备搬出去,而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整个家庭、包括瘫痪的老父亲、刚刚请来的女佣以及外面请来搬运钢琴的小工,是怎么在这个空间中互动的。

图01.

这场戏的第一个镜头,是从女儿透过窗户反光偷看走廊上刚刚回家的母亲特写开始。这种透过反射玻璃拍摄的手法,导演会反复使用,可以同时在画面中看到两个人的正面表情,信息量很大。另外,这种镜头也会解决室内空间不足的问题。

图02.03.04.05.

随着母亲拎着包穿行于屋内的各个房间,摄影机用跟拍手法整个扫了一遍屋中的内景,并且交代了带着女儿的女佣以及在给痴呆症爷爷喂食的父亲。这个段落一句对白都没有,但非常顺畅简洁地交代了整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整个镜头都铺垫了一轨外面街道的嘈杂背景音,这样的处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

图06.07.08.

大的背景交代完成,你会发现导演马上用几个特写镜头:女佣女儿警觉的眼神、喂食父子、着急收拾行李的母亲在往手提箱里塞衣物。因为上一个镜头过于简练,于是导演就用特写补充了一些特别重要人物的特写。这种小的注脚,是必不可少的。

图09.10.

这时人物开始有动作,随着女佣母女的眼神,画面自然切到家中主人母女的房间。

图11.12.

接着,镜头是顺着小女孩眼神的方向,剪到对面房间的场景,母亲嫌女佣来晚了,但需要通过女儿转达才能和父亲说话。这些对话的细节都表明夫妻俩已经不再说话了。

图13.14.

但是,下一个镜头,随着母亲的眼神方向,镜头又切到了照顾爷爷的父亲。这时,导演选用的是和母亲站位一致的机位,也就是母亲的主观镜头。不需要多余的剧本交代,一个镜头的方向就说明了全部问题:虽然夫妻俩不再说话,但是互相还都是留意对方的。这也为故事后来反复强调,母亲会回来的铺垫。另外,在电影中更多使用主观视角的镜头,会使观众有更多的亲身参与感,这对于平实叙事的家庭戏来说,十分重要。

图15.16.17.18.

之后母亲抱着自己的东西走出门外,这一组四个镜头可谓经典的叙事剪辑。第一个镜头是母亲的背景,视角明显是后面跟着人物的主观视角;第二个镜头马上接女儿的特写,交代了是女儿跟在母亲屁股后面;第三个镜头再次回到女儿的主观镜头;第四个镜头再次给回女儿的面部表情。这种剪辑手法,特别适合放到没有人物对话的段落中,并时刻记得在使用主观跟拍镜头时,要经常给到主视角人物的反打,这样观众的观影连贯性才不会被打断。

图19.20.

之后,顺着女儿的主观视角,父亲出来在给女佣讲解工作内容。这时的镜头景别就选用了中景,随着父亲的指点,屋内的情况也顺便交代清楚。

图21.22.

留意一下演员的走位,母亲走到父亲的身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取东西,这时前后两个镜头的主体内容未变,但是第二个镜头明显又是母亲偷看父亲的主观视角。再一次暗示两人的关系。

图23.24.25.

这时女儿来到母亲的房间,母亲问女儿是否要和自己一起走。这个对话段落,内容很重要,是女儿的表态,因此镜头不再使用中景别,而是标准的两人过肩正反打镜头。这种镜头由于演员会直视屏幕,因此问题的提问和回答更像是对观众的考问,这种参与感是普通中景别镜头难以企及的。

图26.27.28.

马上,在得知女儿不跟自己走之后,母亲走出房间,看着女佣母女两人一道下楼回家,这时镜头再次是先用母亲的主观镜头,然后给到她面部若有所思的特写。这种镜头大量被导演使用,更能在平实的镜头外表下,直指人心。

图29.30.

最后母亲终于收拾好所有的行李,要离开家了。这是离别前最后的段落,父亲躲在厕所,不敢直视离去的大门,母亲拉着手提箱踌躇于门口。

图31.32.

这时导演用几个不同机位的视角,拍摄了父亲偷看母亲的特写镜头。

图33.

然后顺着父亲的视线,接到了偷看母亲回书架拿CD的主观视角。这可能是母亲再一次犹豫,但父亲依然只是默默的看着。

图34.

镜头接到同样在偷看母亲的女儿。

图35.36.

之后又给回偷看女儿的父亲的特写,这个三角的视线交接,明确了三人间微妙的情感关系。

母亲回到门口,把CD放回手提箱。这个停顿时间很长,好像导演是要给角色更多的时间来改变主意。

图37.38.

这时女儿发现了一样在偷看的父亲,视线指回父亲。

而这时父亲的视线,则又躲躲闪闪,不敢与女儿直视。这个躲避的眼神,极好地表现出了伊朗文化中,对于男人面子的注解:男人,不能认输,哪怕做得决定有多么错误。

图39.40.

这时母亲开口了,两人进行着最后的对话,但是内容却是波斯语著名歌手的CD。这时镜头简单地使用正反打,让两人的语言变得更加索然无味,观众心中自然着急:为什么还不留下她?

图41.

与索然无味的对话镜头剪辑相对比的,是母亲望向女儿的镜头,导演使用长焦,可以营造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

图42.43.44.

大胆使用两人间的主观视角镜头,全部的正反打镜头都是透过窗子偷看对方最后一眼的视角。没有对话,一切尽在不言中。

图45.46.

最后,母亲终于破门而出。

篇8:第一次离别作文

还记得我最后一次去我的母校时,站在二楼的阳台上,看着母校母如诗如画的风景:树叶儿沙沙作响,风中流淌着暖暖的.花香,高大的教学楼挺立在校园里毕业季,我好难过,我的校园!

当我梦到我朝夕相处了五年的同学时,我不禁想起:年幼时,一张色彩斑斓的糖纸,带给我们最初的情喜;一条不起点的皮筋,曾是我们友谊的开始;一团团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纸条,刻下了我的心中的秘密每一种温暖都值得珍藏,每一种珍藏都是收获,每一种收获都是成长。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的剪贴画,串联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与悲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了我们的友谊。毕业季,我好难过,我的同学!

当我再次想起我的老师时,我多么地惆怅与不舍!五年来,老师给了我多少知识的彻灌!多少生命的信仰!夜深人静,我们还在睡梦中时,老师在写教案改作业;白日光明,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为我们传播知识。毕业季,我好难过,我的老师!

篇9:一次离别作文

“啊!那个小孩,你这样跑会撞到人的知道不!”“对不起!”从人群中挤出一个男孩,身后背着一个红色的头发,头上那一头红发,渲染着他活力满满的内心。他的嘴里咬着一个包子,右手拿着一瓶豆奶,一路奔向学校。今天,他的小学六年级一起去上山游玩,这可是大家见面的最后一次了!

他走上校车,和他好友打了一个招呼,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望着自己的母校,从今天之后,就要离开了。

在路上,大家欢唱着校歌,有的女同学唱着就哭了,哭得很伤心。男同学肩并肩抱了起来:“老兄,你可不要忘了我!”红发男孩看着他们,自己的眼里闪着泪光,不一会儿,便流下了一条长长的泪水,那条泪水从脸上滑下来。“好兄弟,我要去上海了!你……你可不能忘了我啊!我们……我们永远是好兄弟!呜呜呜~”从后车位走来一个叫宋江的男孩,“当然!宋江兄弟,你可一定要回来看我呀!”红发男孩回答,他拿出一张纸擦着自己的眼水。

篇10:第一次感受离别之苦叙事作文

人生中,有许多事都是突如其来的,比如生病,受伤,或是出一些意外等,当亲人的远离的痛竟是那样的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在星期五的晚上,我一如既往的和同学回到寝室,洗完澡,穿完衣服后到电话前,拨了一串熟悉的号码,“喂”电话那边传来妈妈的声音,我对妈妈说了这一周在学校的情况。妈妈对我说叫我回家,明天她有事给我说,我就说有什么事不能现在说呢,非要明天再说,我吵着要妈妈说,妈妈停了停,说:“你外公去世了。”我一听,顿时像五雷轰顶,泪水一下子就滚落下来。妈妈对我说,别伤心,明天回来看一看。我听后,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回到床上,同学叫我玩,我都拒绝了,满心的悲痛,哪有心思去玩?想起外公昔日对我的`呵护,外公平时对我的照顾,我默默地哭了一晚,早上起来眼睛都是红肿的。

第二天,我心情沉重地回到家,满院子人来人往,人们臂上都戴着轻纱,在灵堂前,放着花圈,挂着挽联,整个灵堂被悲哀笼罩着,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我看到了外公的遗像,他依旧是那么的慈祥。想到上次回来,我对外公说一定要等到我们再回来,可是,外公竟没等到我们回来就走了,来不及见到他老人家最后一面,我不禁泪流满面,那种痛是撕心裂肺,悲痛欲绝的。妈妈已经悲伤过度,一度说不出话来。一想到外公那慈祥的面孔我就想哭,祝外公在天国一路走好!

篇11:《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阔别六个多月,终于再一次回到影院。

上一次进影院还是1月12号,看的《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今晚跟随毒舌观影团,一起观看了《第一次的离别》,也是2020年一个难忘的记忆。

这是一部偏小众的影片,讲的是新疆沙雅县维族小孩艾萨的成长故事。

他是一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家里母亲患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常常会走丢。于是,除了上学之外,他还要照顾母亲。

后来有一天,哥哥去外地上学,离开了家;因为照顾不过来,母亲也被送到了养老院;从小的玩伴凯丽,因为普通话学不好,被妈妈带去库车上学;他当作宠物养的一只小羊,最后也走失了。

小小年纪,他便要面对人生的离别。而这只是人生离别的开始。

影片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南疆维族乡村的生活。

他们物质上贫困,生活的很艰辛。但每个人都能歌善舞,连小孩子都可以围着火堆,跳起优美的舞蹈。

学好普通话,好好读书,是他们唯一能够走出去的方式。只是,他们的维族父母,大多辅导不了孩子,只能主要靠孩子自己了。而且,影片中可以看出,当地还是很缺老师,学校里的普通话基本都不怎么标准。

影片里的三个孩子,艾萨、凯丽和她的弟弟,基本上就是真实的表现,看不出来任何表演的痕迹。

一方面,他们拥有孩子的天真、贪玩,一只小羊,便带给他们许多的乐趣。另一方面,他们却也是有些让人心疼的。他们没有城市孩子那些娇惯与宠爱,都要承担家庭的许多劳动,因而不能完全任性而为。

影片里,孩子们说起了自己最害怕的事,凯丽说自己最害怕父母离婚,而艾萨则说最害怕妈妈走丢了。影片里,艾萨有两次大哭,一次是妈妈走丢了,一次是小羊不见了,哭的真让人心疼。这让我想到了《何以为家》中的那个小男孩。

篇12:《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长时间的相处,让王丽娜深入了解到每个孩子家庭的状况和或许会面临的一些变故。在翻看素材的过程中,王丽娜从中看到了许多美好珍贵的片段,也看到无数动人的故事。正是在这些记录素材的基础上,有了这部剧情片《第一次的离别》。

注定地,这部剧情片不同于过往。《第一次的离别》是虚构与真实相交的故事。一方面,王丽娜让现实中的艾萨、凯丽努尔比及其两个家庭出演故事中人物,并且重拍纪录片中的片段。比如艾萨给小羊喂奶、照顾母亲以及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凯丽努尔比的家庭日常等。

另一方面,虚构的部分源自对他们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戏剧性的提取。比如基于艾萨母亲无法自理的生病状况,设计了将之母亲送往老人院的情节。在一些小事件的设计上,导演会和凯丽努尔比的母亲提前沟通,“人为”造成凯丽努尔比上学迟到的状况以及艾萨母亲走丢的事件等。

这种虚实相交、虚实界限模糊的处理,得益于导演一步步的感悟。学新闻时,王丽娜曾对于何为真实较劲过;在接触纪录片时,一直也在探讨记录与真实的界限在哪儿。但当着手拍摄《第一次的离别》时,王丽娜反而放下了这些。“你知道你追求的这种纪实,并不是拍摄手法的纪实,而是重新建构生活的纪实。”

篇13:《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心得

孩子们的忧愁无外乎与大人们有关,艾萨的妈妈常年被疾病缠身,失聪让她不会讲话,脑膜炎让她神志不清,因此妈妈的走失是艾萨最担心的事情。

而凯里比努尔担心妈妈与爸爸再次离婚,担心普通话成绩,因为在普通话越来越重要的当今,凯里比努尔的妈妈想让她转学去库车的语言学校,这样一来,她不得不与家乡与好朋友离别,此般离别相当于与童年的告别。

或许艾萨早已与童年告别了,因为家庭原因,他照看羊群、照看母亲,而随着秋季到来,他的哥哥也要去远方上学,在分别前一日,他说出不似这个年纪的话:“等你回来的时候,妈妈那时候是好的还是生病,谁知道呢?”

他早已放弃孩子的特权,没有撒娇也没有埋怨,他想用妈妈这个连接向哥哥表达不舍,但迎接他的是更多的分离。

父亲因为身体不支将妈妈送去敬老院、朋友凯里比努尔要离开家乡、自己养了多年的小羊在一个风雪天走丢了,但艾萨又能做什么呢?学着大人的样子默默接受罢了。

影片就结束在艾萨经历过多次分离后独自寻找小羊的镜头,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也是我有了上述解读的原因。

与片头长达几分钟的固定镜头呈现不同,片尾剧烈抖动的镜头让骑在小马上的艾萨看起来更显颠簸,雾气中他一声声的叫喊更显悲凉。而我们返回片头,赶着羊群的爸爸从远景逐渐走近,艾萨给小羊喂奶,一切都是那么安稳、平静。

从安稳到悲凉的过度不会有情绪的断裂感吗?这就要看导演是怎样处理生活的细节。

在领略着沙雅绿树丛生的山间地貌和黄沙漫漫的沙漠风景时,我们对它在影像风格上的联想出现在阿巴斯的电影中,这位同样擅长儿童题材的导演有着从不迁就讨好观众的头衔,因此他的电影观赏需要观众创造精神的加入才能共同完成。

篇14:《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优秀

离别悲苦,但讲述离别的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却有着满满的治愈力量。穿越都市的喧嚣,挥别科技的侵扰,当我们遁形般通过镜头之眼,将目光投射于新疆沙雅的一个小村子里,身临其境的跟随了男孩艾萨的一段成长之后,再反思自己的人生,或许或有许多的感悟和改变。

影片由出生于沙雅的导演王丽娜执导,这是一位美丽又年轻的女导演,但无疑,娇小的身体内,蕴含着巨大的创作能量,看过《第一次的离别》之后,通过影片的镜头与故事,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对这片生她养她的广袤的土地的无比热爱:诗化的美景,或壮丽,或恬静,写实的人物,或粗粝,或纯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伴随着每天的日升日落而生生不息的岁月画卷。

上一篇:关于成长的作文:“阳光”伴我成长下一篇:儿童美术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