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2024-07-13

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通用8篇)

篇1: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XX市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技术预案(试

行)

索引号: 002645443-04-2011-5011 生成时间: 2007-05-06 发布机构: XX市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

XX市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

技术预案(试行)

(XX公卫委办〔2007〕5号)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4〕141号),进一步加强我市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有效防范医务及监狱管理等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规范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措施和程序,提高处置效果,切实维护其健康权益。根据《浙江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技术预案(试行)》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定义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监狱管理等有关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保健、检验、随访、管理、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它锐器刺破皮肤、粘膜,从而发生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适用范围

卫生、公安、司法等系统有关工作人员。具体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负责抓捕和监管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嫌疑犯、犯人、吸毒人员的公安、监狱、劳教等系统的工作人员。-1-

3、工作原则

3.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确保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

3.2各级卫生、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3.3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本预案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工作制度开展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并为工作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

4、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处理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应采取应急措施,对暴露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和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同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

4.1报告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在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的同时,应立即报告所在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或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

4.2危险性评估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评估工作可由所在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或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

4.2.1暴露级别评估

暴露源的概念: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根据暴露源接触的不同方式,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3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4.2.2暴露源病毒量水平评估

根据暴露源不同病毒量水平,分为轻度类型、重度类型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且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4.3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4.3.1紧急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用消毒液(如75%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4.3.2预防性用药

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1)用药时间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如果危险性评估较高,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用药原则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轻度时,由本人

决定,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①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如双汰芝(AZT与3TC联合制剂)300 mg/次,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天。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

②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

③毒副反应

应注意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果用药后出现毒副作用,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减少剂量或换用药物,并详细记录药物毒副作用情况。

5、监测

5.1暴露源监测

如果暴露源没有阳性或阴性的血清学化验结果应立即做快速检测。必要时,应同时检测病毒载量。

5.2职业暴露者监测

重大事故中的暴露者要立即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该血清留样备用。如果职业暴露者以前已有艾滋病病毒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HIV确证中心实验室在收到送检的血样后应以最短时间(最迟不超过48小时)做出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及时反馈。

6、职业暴露事故登记

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单位要建立事故登记制度,对事故情况

按要求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附表1),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艾滋病病毒载量水平;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日期、项目和结果),并按统一规定保存和上报。

7、随访和保密工作

所在地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单位的配合下,应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对暴露人员进行随访和提供咨询。随访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暴露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暴露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结果填写在“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内,报至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逐级上报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半年进行一次汇总(附表2),逐级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随访的同时,向暴露人员提供咨询。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在随访过程、咨询过程、档案记录和机算机信息等各个管理与服务环节中均注意保护求询者的隐私。要建立完善的保密措施和职责。

8、组织管理

8.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成立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由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临床医疗技术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其职责是:

8.1.1负责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

8.1.2保证药品及时供应,避免浪费。

8.1.3为管理人员和医务等相关职业暴露人员提供并完成与工作相关的充足有效的技术培训,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和“普遍性防护原则”安全意识。

8.1.4职业暴露登记和监测。收集管理各单位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监测暴露源和职业暴露者,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8.1.5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管理,做好药品的使用、发放、更新和管理以及事件的登记、处理和跟踪检测等工作。

8.1.6事件后的咨询、技术指导、分析总结等工作。

8.1.7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职业暴露者心理辅导工作。

8.2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设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之前负责本辖区内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工作,设立确证实验室之后负责本辖区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认和指导工作,开展职业暴露预防和应急处理的培训工作;职业暴露事件发生所在地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初筛、流行病学调查、日常检测工作等。

8.3各级医疗机构负责暴露者和被暴露者就诊时的伤口消毒处理。

8.4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建立和药品的供应参照《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用药的通知》执行。应急药品储备库(点)要完善药品更换机制,确保供给,避免浪费。

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药物储备库(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可指定医疗卫生等单位设立药物储备点。市级常规储备1-2次应急处理事故用药。职业暴露防护用药不得擅自用于非职业性原因暴露的事件。

附表1: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附表2: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事故汇总表

篇2: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及《**市医院经血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和流程的知晓,增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后感染风险,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细则要求,组织2014年**市人民医院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演练。

二、目的

1、通过演练,加强职业暴露知识知晓及防护意识

2、熟悉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上报、预防用药及随访流程。

三、演练时间及地点

2014年8月15日8:30,**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

四、演练具体步骤

(背景)医生在给患者清创缝合时,病人因疼痛抖动手,医生被缝针刺伤。1、8:30局部处理。①轻轻挤压伤口旁端(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②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0.5%的碘伏消毒。2、8:40报告。①报告科室主任。②报告院感科

3、院感科专职人员询问情况,暴露源是乙肝患者,立即开感染性疾病筛查给暴露者检查乙肝表面抗体情况,同时告知其随访时间。并嘱咐其在内网院感系统上报职业暴露。

4、第二天:暴露者拿到化验室的检验结果后到院感科咨询。院感科专职人员查看检验结果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立即嘱其到药房借两支乙肝免疫球蛋白肌注,同时打电话给药房进行职业暴露用药登记。追问暴露者既往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建议自愿于市疾控中心接种乙肝疫苗。

尖扎县人民医院 2017.5.20

尖扎县人民医院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演练总结 经过演练方案的制定和反复修改,演练前与急诊医学科主任协调沟通,明确各自职责和审议演练方案的合理性后,我院于2014年8月15日在急诊医学科进行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演练。现将演练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演练收获

1、本次演练真正做到了很高的真实性,演练当时由急诊医学科主任临时决定演练的职业暴露当事人,真实体现整个流程存在的问题。

2、演练了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上报、院感科处理和随访等整个流程,最后点评整个流程存在的问题,让医务人员熟悉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二、演练存在的问题:

(一)急诊医学科存在的问题:

1、局部处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充分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

第二,进行伤口清洗未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清洗时间过短,仅将受伤处血液冲洗后即停止清洗;

第三,没有擦干局部就进行消毒,这样会让消毒液稀释,达不到更好的消毒目的。

第四,伤口未进行包扎,必要时应包扎,小伤口可用创可贴进行包扎。

2、报告存在的问题:

第一,轮转医师报告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未详细关切询问情况; 第二,报告科室负责人时报告给护士长,医师应该报告科室主任; 第三,报告主管部门时不清晰,将院感科混淆为感染科; 第四,最后未进行院感软件上报详细情况。

3、预防性用药存在的问题:

职业暴露当事人拿到免疫球蛋白后再次来到院感科交给院感专职人员,免疫球蛋白直接在自己科室注射,无需再找院感专职人员。

(二)、院感科存在的问题:

1、专职人员未向职业暴露当事人说明于药房领取免疫球蛋白后于何处注射。

2、院感科专职人员接到职业暴露当事人电话报告后,事先知晓是演练,故只询问是否已局部处理,得知局部处理后即挂断电话,未告知其进一步处理流程。

(三)、此次演练共性问题:

虽此次演练做到了很高的真实性,但因演练前已说明为演练,故无论是急诊医学科医务人员还是院感科的专职人员,都存在因为是演练未完全按流程执行的现象。

三、整改措施:

1、医务人员为职业暴露高发人员,各项诊疗操作频繁,应规范各项操作,减少职业暴露发生,但是有些职业暴露在规范操作前提下仍然难以避免,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最后的防线,做好局部处理、上报、预防用药评估和随访。

2、院感科针对处理流程应详细向职业暴露当事人说明,并让其复述一遍,避免因阐述不清或不详造成处理不及时等。

3、演练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医院或医务人员对相关预案的掌握情况,保证实际发生时,医院及医务人员能从容应对,演练涉及的各级各类人员认真对待,抛开、解除为了演练而演练的思想。

院感科

篇3: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1 播出系统应急预案流程

电视台应按照上级下达的安全播出工作精神, 为播出部门制定具体的播出控制和操作守则, 有效杜绝安全播出隐患, 才能向广大电视观众提供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具体实施应根据不同电视台的自身情况及相关的播出设备进行设置。

根据播出过程中出现的事故性质不同, 可将安全播出事故分为技术事故和责任事故和其它事故。技术事故是由于设备软硬件故障或播出系统技术配置上的问题引发的事故, 责任事故是指人员违反相关制度或操作规程而导致的错播、停播事故。针对播出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要求播出值班人员按照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流程及时处置, 处置完毕后要将故障发生具体情况、时间和处置经过详细记录在值班记录本上, 以便事后及时总结。以下是播出应急预案的参考处理流程, 如图1所示。

2 保证播出系统安全播出必做的工作

从播出机房的播出系统运行实践来看, 必须做好并不断完善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 善于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和设备, 以实现电视节目的安全优质播出。播出机房供电系统应接入两路外电, 播出系统应配置UPS电源, 这样能有效解决电源闪落和主备电源倒换时设备复位停机的问题。从信号源、播出系统到供电系统, 电视节目播出线路上的各个关键环节, 都应做到主备份配置, 主备切换方便可靠, 以确保系统状态良好。配备监控预警系统对播出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 要具备声光报警功能。在每个频道的子系统中引入备矩阵, 将主备服务器信号、中央一套、垫播风光信号、录像机等信号源接入备矩阵。在切换台、矩阵出现异常情况或发生瘫痪时, 可切换到备矩阵, 并切出信号源。垫播信号是由控制软件循环播放的风光欣赏片, 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垫播信号必须一直循环播放, 以备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应急。

其次, 建立一个高效完善的安全播出管理机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建立上下班交接制度、值班巡机制度、重点时段加强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机房24小时值班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 构建管理和技术系列统一标准, 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提前做好应急预案。

再次, 建立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技术素质心理素质过硬的播出技术人才队伍, 加强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及应急预案演练, 提高一线播出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最后, 要对摄像、制作、编辑、上载和设备管理等和播出有关的各部门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各部门工作都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监督。

一套稳定可靠的硬件设备系统是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基础。完善的播出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是安全播出的保证。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及应急预案演练是安全播出的有效手段。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安全播出的必要条件。总之, 安全播出是设备、管理、人力协调运作的过程。

3 播出系统应急处置方式

当播出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 值班技术人员应按照电视台制定的播出应急预案, 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应急处置, 可分为以下几种处置方式:

1) 当出现非法或信号内容有误时:当出现反动或法律法规禁止的声音画面及字幕时, 应切换到垫播风光信号;当出现字幕有非法内容或错误时应将字幕键切换开关关闭。

2) 当出现技术设备故障时:当主播服务器输出信号出现画面定格或花屏等异常状况, 而备播服务器输出信号正常, 判断为主播服务器故障, 应将信号切换到备播服务器;当主备播输出信号都出现黑场5s或定格10s以上及花屏等异常情况, 应切换到垫播风光信号;当不同信号源间要进行切换时自动和手动都不起作用, 判断为主矩阵切换器故障, 应切换到备矩阵切换器播出。

3) 当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节目时:中央一套信号源应同时备有两路信号源, 当转播中央台新闻联播节目时出现声音或画面异常时, 应切换另一路中央一套信号源。

4) 当直播实况节目时:应采用延时播出系统, 使现场信号滞后数秒时间播出, 如出现异常情况, 播出值班人员能有充足的时间切换备播信号源, 或对信号作其它相应处理。

5) 其他特殊情况时:当因特殊原因节目素材来不及上载或整个播出系统瘫痪时, 应用录像机播放节目备播带并切换录像机信号源播出。

4 结论

应急预案主要是提供播出事故的规避, 而不是播出事故的处理。应急处置方式应按照具体情况设置, 没有固定的参考模式, 但可以设置多级应急操作供选择。这种机制是建立在设备可控性之上的, 因此, 播出系统的先进性和稳定性是安全播出的基础。当然, 应急方案最终是以人为最高控制权的, 只有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播出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才能保证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

摘要:电视作为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其播出安全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密切相关。一旦发生安全播出事故就会影响人民群众正常收看电视节目,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 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对于电视播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电视播出系统, 阐述了影响安全播出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置, 以期为保障电视节目的应急播出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播出,播出系统,应急预案,处置方式

参考文献

[1]任克勤.电视播出系统的运用及应急预案[J].数字传媒研究, 2105 (4) :52-54.

[2]陆春艳.论硬盘自动播出系统应急方案及故障的判断处理[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9) :211.

[3]郑云玲.安全播出系统中的应急系统[J].科技传播, 2015 (23) :133-134.

篇4: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关键词] 艾滋病; 职业暴露; 在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117-02

2007~2010年云南省共发生HIV职业暴露283例,其中医务人员212例,公安司法干警45例,其他26例。暴露方式主要为刺伤/割伤、皮肤/黏膜接触、抓咬伤[1],暴露发生地以医院为主[2],医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防护相关行为有待进一步培训、规范,推广普遍性防护原则势在必行[3]。2010~2012年我市在艾滋病专项经费和全球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对部分HIV职业暴露高风险工作人员进行分期培训,下面就情景模拟在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置培训中的应用作一些分析。

1 情景模拟演练在HIV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培训中应用的模式

情景模拟是指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创设情景, 在特设的情境中进行各种技术操作及处理事情的一种方法[4]。现对情景模拟设计及培训组织实施作一阐述。

1.1 情景模拟设计思路

情景模拟是为学员提供一个无风险的学习防护知识和防护技能的条件与环境,情景设计要紧密结合暴露现场实际,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真实案例,以真实、典型案例为依托,查阅职业暴露相关资料,自主设计整个暴露和处置过程,对情景模拟演练过程进行编导。演练围绕着一个HIV职业暴露的发生经过而展开,目的是通过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整个过程的演练,让学员了解和掌握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1.2 仿真场地和职业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

设置仿真场地,提供职业安全防护用品。职业暴露风险人员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戴防护眼镜;如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工作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1.3 应急处置演练关键步骤

1.3.1 局部处理措施 扮演者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① 用肥皂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②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③伤口用消毒液(如75%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1.3.2 报告 立即上报本单位感染管理负责人,负责人接到报告后赶到现场,对伤口进行评估,初步评定级别,并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同时报告当地HIV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专家到现场来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级别进行评估,并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经科主任审核签字后上报本机构职业暴露管理部门。

1.3.3 用药 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时间尽早开始,在2 h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 h。再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确定用药程序和用药方案。

1.3.4 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师对职业暴露者进行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心理辅导和有关卫生宣传教育。

1.3.5 随访咨询 暴露相关人员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随访,主动向有资质的咨询员咨询有关事项。职业暴露调查表先报至本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再逐级上报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4 仿真情景模拟教学的组织实施

学员自由选择组合成5人一组的演练单元,分别扮演HIV感染者、HIV职业暴露工作人员、感染管理人员、疾控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使每个学员都能承担角色。演练前,各组学员分别根据模拟情景进行讨论、编排,然后以流程图为脚本,完成职业暴露应急处置中的角色扮演任务,最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

2 情景模拟演练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置培训中应用的优点

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5],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这种教学方法, 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见效快等特点[6]。情景模拟培训结束后,对参加演练的118个学员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97.5%的学员认为培训形式具有实用性, 98.3%的学员认为培训有利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84.7%的学员认为培训学会了规范使用防护用品, 82.2%的学员认为培训提高了标准预防的依从性, 94.9%的学员认为培训规范了操作程序和纠正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为, 72.9%的学员认为培训可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 93.2%的学员认为培训可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调查问卷来看, 学员们对情景模拟演练在HIV职业暴露应急处置中的应用是认可的,认为此培训方法值得推广。

3 情景模拟演练应用的局限性

情景模拟的职业暴露现场与真实的暴露现场毕竟有极大的差异,如何让模拟设计最接近真实场景是最大难题, 况且不仅医务人员有暴露危险,如部分公安民警也常处于HIV职业暴露风险中,暴露现场可能不具备应急处置的设施条件。另外,情景模拟教学毕竟不同于实际暴露突发过程,扮演者不是真正的艾滋病暴露人员,很难准确表演出暴露后的恐慌心理和担惊受怕的情绪变化[7],难免会将模拟情景过于乐观理想化,而真正的暴露情景复杂多样,模拟表演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职业暴露应急处置过程。

4 情景模拟演练培训的结论

通过情景模拟演练,使学员了解和掌握了职业安全要求,掌握了预防措施和职业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掌握了血液、体液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流程等相关知识,增强了学员自我防护意识和自觉遵守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操作程序,避免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为,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高风险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苏兴芳,方清艳,霍俊丽,等. 云南省2010年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2012,35(3):170-171.

[2] 项丽芬,高洁,单多,等. 云南省德宏州2004-2009年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状况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7(2): 148-151.

[3] 段佳丽,杨冬梅,孙继东,等. 北京郊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防护现况[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4):339-341.

[4] 葛宝兰,常娜,杨海娥,等. 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09,8(9):17-19.

[5] 汪芝碧,黄雪玲,郭绘,等. 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2010,39(19):2684-2685.

[6] 戴子刚. 论情景模拟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08,26(8):764.

[7] 周翠云,陈惠清,周春莲,等.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的探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9):687-689.

篇5: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体检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体检中心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后应急工作预案、流程。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应急管理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1.医护人员应当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

2.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隔离衣。

4.医务人员在处理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受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感染性物质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6.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四、应急预案:

1.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2.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生理盐水冲洗粘膜。3.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

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5.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抽取暴露人员血标本送检及详细登记、上报。6.预防性用药,随时和咨询。

五、处理流程:

发生职业暴露后 → 肥皂清水液冲洗、挤压、消毒 → 报告医院感染科 → 采样、评估、登记 → 预防性用药 → 报告给疾控中心 → 随访、登记、监测

篇6: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

(一)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检验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检验科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流程。

(二)本预案适用于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各种医疗检验过程中的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检验科常见的传染病有:艾滋病病毒(AIDS)、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

(三)本预案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此处所谓可疑传染病病人是指能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的病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主要是针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疾病造成的职业暴露。

(四)工作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制度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积极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五)设立检验科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各项工作,医院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助感染管理科做好应急诊疗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能

(一)检验科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能: 1.检验科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主管副院长

成 员:检验科主任、感染管理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医务科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麻醉科主任 2.职能

(1)根据本科室特点,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操作规程。(2)组织科室所有人员培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3)为科室可能暴露的员工提供合格的防护物品和安全技术设备。

(4)对职业暴露人员做好经常性监督和评估,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人员安全操作情况。

(5)建立规范的暴露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健康监督制度,对每一次意外暴露情况做详细记录。

(6)为职业暴露人员提供职业暴露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的技术支持和咨询。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职能:

1.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组织人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防护方案。

2.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服药、定期随访”的原则,进行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检测确认工作。

3.感染管理科接到感染确认报告后,负责情况的上报和治疗药品的领取和发放。4.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做出初步的危险性评估,指导被暴露者进行伤口消毒处理。5.收集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基本资料和标本结果,做好登记,便于调查分析,随访复查。

6.做好被暴露者的心理辅导工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等,并负责与上级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得到技术指导。

7.做好被暴露者的跟踪随访,及时安排定期复查,情况严重者,送上级相关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8.加强对所有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和教育。

9.督导科室人员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操作治疗,避免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

(三)临床科室:

1.责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临时紧急处理。

2.(病人)的病情资料,如暴露源情况不明,设法动员病人给予配合,做相应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或病情资料报送医院防保科,以备对照评估。

3.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主任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两份。(所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科)

4.当事人被暴露后,由科室开出相应项目检验单,抽取血样标本,经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签字后,送检验科检测,并将检验结果送回感染管理科存档,以备跟踪评估。

(四)检验科:

主要承接相关检测工作,接到相应项目检验单后立即进行急查,迅速报告检验结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如医务人员在夜间值班时发生职业暴露,则送检的血样标本由所在科室的二线值班医生签字后即可接收。

(五)医务科及护理部: 1.做好相关科室的协调工作。

2.协调安排被暴露者的相关费用和支出。(费用由当事人科室支出)3.解答被暴露者业务外的有关疑问。

(六)相关专科等根据医务科、护理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意见,做好被暴露者的跟踪治疗。

三、登记和报告

(1)职业暴露报告程序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在2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l小时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所在科室、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或护理部)。

四、应急预案

(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1.暴露分级:(1)一级暴露:

a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b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2)二级暴露:

a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b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

a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b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2.暴露的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3.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1)局部应急处理措施:

a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b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c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d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e污染物的泼溅:发生小范围的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范围和程序。

(2)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a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检验科对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b实施预防性用药。1)用药时间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用药原则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使用基本用药程序。3)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如双汰芝(AZT与3TC联合制剂)300mg/次,每日2次,连续服用28天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

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

4.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即刻、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12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暴露者应按照“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登记并报告,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的具体部位和损伤程度;病毒源类型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完成后资料交医院感染管理科存稿。

6.保密

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

(二)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1.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5ug)。

2.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4.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病人梅毒病毒阳性者,给予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生素预防治疗,推荐长效青霉素240万单位,每周一次,每侧臀部注射120万单位/次,连续注射两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梅毒抗体检测。

5.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篇7: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规范预防、控制、应急处置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有效保障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学生公寓的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

2.编制依据

本预案的制定依据是《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护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及教育部和本地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4.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界定

本预案所指突发事件是指在本校学生公寓突然发生并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下列安全事故、事件:

⑴火灾事故;

⑵人员拥挤踩踏事故;

⑶内部聚集打架斗殴事件;

⑷外来暴力侵害事件;

⑸危急发病事件;

⑹非正常死亡事故;

⑺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地震、特大雨雪等灾害对学生公寓财产安全和学生人身安全造成危险或实际损害的事件;

⑻后勤保障意外中止,导致学生公寓一时不能正常运行的事件;

⑼其他危及学生公寓财产安全和学生人身安全的突发事件。

以下对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简称突发事件。

5.工作原则

处置学生公寓各种突发事件要遵循下列原则:

(1)先行控制,随后处理;

(2)生命安全高于财产安全;

(3)预防为主;

(4)及时、合法、公正。

(5)属地管理。

(6)鼓励学生参加抢险救灾,但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对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危险的抢险救灾工作。

6.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6.1应急组织体系

6.1.1成立我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小组

总指挥:xxx

副总指挥:xx

6.2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小组职责

⑴负责统决策、指挥、协调应急响应行动及善后处置工作,下达应急处置工作指令;

⑵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地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请示应急处置及善后工作;

⑶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负责与地方有关职能部门协调联系,以便共同应对、妥善处置事件;

⑷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追究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

⑸总结学校有关工作经验和教训;

⑹突发安全事故处置完毕后,负责完成相关书面总结或报告。

⑺负责其他应当由指挥小组处理的事项。

7.预防和预警

⑴学校各有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明确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有关制度和管理措施,有效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⑵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日常性管理,在实践中运用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

⑶完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储备,完善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的应急设施、设备,确保事故预防、控制和处置必需的经费开支。

⑷学生管理部门、安全保护部门和学校公寓管理组织各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纪教育,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消防安全、公寓财产安全、学生人身安全防范知识,自觉遵守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⑸学校安全保护部门和后勤物业管理部门要规范配置学生公寓的消防设备和器材,经常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消防安全隐患;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特种设备进行年检年审和日常维护检修;严格禁止在学生公寓区内或附近地域贮存或使用各种危险化学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

⑹学校安全保护部门和公寓管理组织要在学生公寓区相关部位设置醒目的安全通道标志、安全警示标志和各种报警、求助电话公示标志,并安装必要的安全监控设施,加强对学生公寓区的安全巡查。

⑺学校各单位、各部门组织不应在学生公寓区组织大型聚集活动。如有必要在学生公寓区开展大型聚集活动的,必须严格执行报告审批制度,必须预先制定安全保护工作方案,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有关部门应当就处置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组织必要的演练,但必须周密制定演练方案,确保演练行动的安全和秩序。

⑻学校后勤部门要加强对学生公寓的供水、供电、供暖、通讯等设备的安全检查与维护,确保后勤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防范各种后勤保障事故的发生。

⑼学校安全保护部门要经常对学生公寓周边安全环境进行检查,对学生公寓周边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执,预防因学生公寓周边存在的安全问题而影响学生公寓的安全。

8.信息报告

发生突发事件的现场人员或者首先发现事故的人员,应立即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小组任何一名成员报告;接到报告的负责人应立即向指挥小组总、副指挥报告。指挥小组领导应迅即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并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启动信息报告、对外求助和校内应急响应措施。

9.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

9.1总体要求

发生各类突发事件时,到达现场的指挥小组成员必须立即决策并指令采取一切可能的自救措施,并按照规定的信息报告方式、渠道和时限向有关部门报告;应根据处置突发事故的实际需要,迅即决定向“110”、“119”、“120”等社会救护机构报告。

9.2分类响应措施9.2.1火灾事故

⑴指挥小组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指挥小组成员接报后必须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全力组织开展一切可能的人员疏散、物资抢救及灭火工作全力组织人员疏散和自救工作。

⑵第一时间内向当地公安消防119指挥中心报警。

⑶在消防队伍到达现场后,主动提供有关信息,配合消防人员进行人员、物资抢救和灭火工作。

⑷立即采取诸如切断电源、媒气等紧急安全措施,避免继发性危害的发生。

⑸立即通知本校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人员伤害的,应立即向120求助。

⑹配合医疗部门对受伤人员进行全力救治。

⑺火灾扑灭后立即封锁现场,以便对事故进行调查。

⑻因火灾造成学生人身较大损害的,应尽快通知学生家长;并妥善做好来校的受害学生的家长、亲友的接待安置工作。

⑼根据事故性质和严重程度,决定成立事故调查、善后处理等专门工作组,尽快依法、公正、妥善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及其他各项善后事宜。

9.2.2人员拥挤踩踏事故

⑴现场公寓管理人员立即开展现场疏导,立即报告指挥小组成员。

⑵指挥小组成员接后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控制势,制止拥挤,做好人员疏导疏散工作。

⑶发生人员伤害的,应尽快将受伤人员送医院救治。

⑷根据现场情况决定向社会救助机构求助。

⑸尽快通知受伤人员亲属,并做好相关的情况通报、接待安抚等工作。

⑹组织开展事故调查及善后处理工作。

9.2.3内部聚集打架斗殴事件

⑴现场发现者应当立即向公寓管理员报告,或者立即直接向保护处值班员或负责人报告,或者向校务值班干部报告,或者向学工处领导报告;在学工处责任人和保护处责任人未接到报告的情况下,其他接报人应当在努力劝阻、控制面的同时,迅速向学工处负责人和保护处负责人报告。

⑵学工处负责人、保护处负责人接报后应当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组织人员果断采取必要措施制止事件、控制主要当事人。必要时可以向110报告,由属地公安派所出警,采取制止、控制措施。

⑶事件导致人员伤害的,立即将受伤人员送医院检查、医治。

⑷在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人的统指挥下,学工处、保护处和有关系部协同迅速开展事件调查取证工作,尽快掌握事件全部真相,并形成调查报告。

应当慎重考虑是否将事件作为刑事或治安案件交由公安处理。如果事件并未产生严重人身伤害后果,当事学生能配合调查、认识错误、承担责任,则由学校调查处理。

⑸根据事实,对于凡在事件中受到伤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应当接受严重处分的学生,应当通知其家长来校。由学工处负责人、保护处负责人有关系部负责人分别向各该学生家长通报事件真相,取得各学生家长对事件处理的理解和支持。

⑹在学工处负责人、保护处负责人和有关系部负责人的主持下就伤害赔偿问题进行调解,公正处理伤害赔偿事宜。

⑺根据事实和有关规章,对当事学生作出学籍处理或纪律处分。

⑻跟踪教育、帮助受到学籍、纪律处分的学生。

9.2.4外来暴力侵害事件

⑴现场发现者应当立即向保护处值班校卫队报告,或者直接向110报案。

⑵保护处值班校卫队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赶到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事件发展,控制有关当事人,同时向110报案、向保护处负责人报告。

⑶对外来施暴者,保护处校卫队员在110警员尚未到达之前,应当先行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将其控制,不得简单驱逐。

⑷保护处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事件现场处理工作。

⑸对受到伤害的学生,立即送医院救治。

⑹保护处负责人与受理事件的公安保持密切联系,掌握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并向学校领导报告。

⑺支持受害学生依法追究侵害人承担法律责任。

⑻对引发事件以及在事件过程有严重错误的学生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9.2.5危急发病事件

⑴发现事件的学生或公寓管理员应当先行、立即单独采取或同时采取以下措施:

A向学校值班医生报告;

B径行将发病学生送附近医院;

C报120求助;

⑵有关班主任、辅导员、系部学生工作负责人在得悉事件后应当尽快亲自或派员前往医院看望发病学生,了解病情,并向学校领导报告,请示事件处理意见。

⑶如病情较为严重,经医院救治不能迅速脱离危险的,学校应当尽快通知学生家长。

⑷对于紧急发生的医疗费用,学生本人及其家长暂时未备的,学校应当先行垫付,待后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⑸经医院救治已脱离危险,但尚需较长时间继续治疗和康复的,应当办理休学。

9.2.6非正常死亡事故

⑴学生公寓突发学生非正常死亡事故的,学校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小组的统指挥下立即采取以下先行措施:

A向上级主管理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作出事故初报;

B向当地公安、医疗部门报告,由其作出权威的非正常死亡原因认定,以便进一步认定责任。

C通知非正常死亡学生的家长。

⑵非正常死亡原因确认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有关部门作出正式书面报告。

⑶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学校迅速成立事故处理组织,组建责任认定、善后调处、对外联络、人员接待、信息发布等专门工作小组有序开展相关工作。

⑷处理非正常死亡事故,应坚持事实清楚、责任明淅、以人为本、依法办事、公平公正。要防范可能发生的矛盾激化、事态扩大等情形。

⑸事故处理完毕后,对事故进行全面总结,并上级主管部门作出终结报告。

9.2.7台风、洪水、地震、特大雨雪等自然灾害对学生公寓财产安全和学生人身安全造成危险或实际损害的事件

⑴根据气象预报,在灾害性天气到来前,学校后勤部门应对公寓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后勤保障设施等进行安全检查;如确认其难以抵御即将来临的灾害性天气,则应通知并协助学生公寓提前将学生疏散到安全地带。

⑵灾害性天气已经来临,并构成对学生公寓的危险,学生管理部门则应立即组织学生疏散到安全地带。

⑶院、系两级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辅导员等应与学生同患难与共,做好受灾学生的安置和心理安抚工作。

⑷对因灾患病或受到人身损害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救助。

9.2.8后勤保障意外中止事件

⑴事件发生后,公寓管理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后勤管理处、学生工作处、保护处,接到报告的部门负责人应立即向各自的主管领导报告。

⑵后勤部门应迅速组织抢修,尽快恢复后勤保障。

⑶学生工作部门应组织足够的学生工作者深入了学生公寓,向学生说明情况,对学生生活作出临时性安排,稳定学生情绪,防止发生群情不稳。

⑷保护处立即安全保护力量进入学生公寓,防止发生意外安全事件,维护学生公寓的秩序。

10.附则

1、本预案未尽规定的事项,由应急指挥机构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以指令决定。

2、本预案由学院学工处、保护处、后勤管理处联合负责解释。

篇8: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化学品泄漏接连不断[1,2,3], 本文以Asp.net为开发平台, 以SQL Server 2005为后台数据库, 结合基于Google Maps API的WebGIS技术开发了水上危化品泄漏应急处置预案系统, 此系统不仅可以查询化学品的应急预案, 也可以根据危化品的密度、溶解度、蒸气压自动生成应泄漏于水后的状态和应急处置预案, 并对Google地图进行2次开发, 定位事故地点, 从而在第一时间定位附近的设备, 机构等位置, 结合专家意见, 得出决策方案, 从而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1 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应急现状

国外的现代工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它们的危化品应急响应系统在产生后已经历了一段长期的发展和完善期, 管理体制、人员组织和相关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4]。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危化品事故应急能力建设, 要求船东必须配备危化品泄漏事故应急设备物资和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澳大利亚分别在Townsvile、Cairns等地区建立了国家级应急反应设备库, 并通过和地方政府、航运、消防等机构共同协作, 有效的应对水上突发事件,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英国在应急反应建设中形成了中央、地方政府, 企业等相互合作的模式, 由中央设立强有力的协调部门对各种应急力量进行协调。加拿大政府建立了全国危险货物信息统计系统。德国制定了国家应急反应计划, 针对性的对危化品应急反应提出了详尽的应急反应预案。对比国外的危化品事故处置的发展水平, 我国的应急响应系统起步较晚, 在危险化学品信息公开, 事故应急咨询, 事故救援体系建设等管理方面, 还有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5]。

2 泄漏事故应急处置

2.1 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化学品的溶解度或者溶解性、相对密度 (相对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为1 g/cm3) 、蒸气压等理化性质基本上决定了化学品泄漏于水中的状态。这些状态基本上分为5种:水面漂浮、水中漂移、水中溶解、沉淀和挥发。首先判断危化品的密度, 如果密度小于1.010 g/cm3时, 泄漏后在水面上漂浮, 如果密度大于1.027 g/cm3, 则泄漏后会沉入水底, 如果密度在1.010~1.027 g/cm3之间, 则泄漏后会在水中漂移。其次, 判断蒸气压的大小, 如果危化品在水中是漂浮且蒸气压大于2.67 kPa, 则短时间挥发;否则, 需要判断溶解度的大小, 如果溶解度小于1 g/100 g, 则长时间滞留水域, 此时按照水面漂浮、水中漂移和沉淀3种状态进行应急处置。若溶解度大于1 g/100 g, 则可以短时间溶于水中, 此时按水中溶解状态进行应急处置, 见表1。在气体和蒸气大量释放的情况下, 只能采取回避措施。此系统生成的泄漏应急预案内容是针对每种危化品溶于水后的状态分析, 并结合《化学品安全说明书》、《国际化学品安全卡》标准自动生成应急预案。具体流详见图1。

2.2 泄漏事故应急处置社会力量位置定位

为了更快的定位事故发生位置和调用周边社会力量, 包括救援设备和救援机构等, 采用基于Google Maps API的WebGIS技术来实现应急救援的快速实施。WebGIS, 即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WebGIS一般由多主机, 多数据库和多个客户端以分布式链接在Internet上而组成, 包括WebGIS浏览器, WebGIS服务器, WebGIS编辑器, WebGIS信息代理。Google Maps API是Google提供的一个基于JavaScript技术的API, 需要一个支持Google Maps API的浏览器。API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是能用来操作组件、应用程序或者操作系统的一组函数。Google Maps API就是用于网络上进行地图发布的API函数集, 可以让第三方网站通过编程的方式调用Google地图数据库中的信息, 用户可以合法的调用其中的函数。本系统采用WebGIS技术, 将Google Maps API进行2次开发, 在Asp.net加载Google地图, 必须到API的主页申请一个相应的Key, 获得Google Maps API Key的同时, Google会提供一个相应的测试网页。此时, 基于Google Maps API 2次开发的前期准备结束, 可以对Google Maps API进行2次开发。将设备, 机构, 取水口的经纬度存入数据库, 通过连接数据库, 设备、机构、取水口的位置即被定位在Google地图上, 比如选择显示机构, 则海事局, 医疗机构, 环保局, 水利局等以图标形式分别显示, 同时机构的联系电话、管理人等信息也可在地图上得知。当事故发生时, 在Google地图中定位事故位置, 其附近的机构、设备、取水口信息便可清晰的看到, 从而在事故第一时间便可得到社会力量的援助。同时, 此系统也可以手工输入距离范围, 查询在此范围内的设备、机构、取水口等信息。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功能模块简介

系统主要包括现场应急预案生成, 危险化学品安全说明书, 危险品种类, 船舶信息, 设备信息, 机构信息, 环境信息, 航道信息, 法律法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维护等功能, 采用B/S结构的开发模式, 可通过Internet实现危化品泄漏应急预案自动生成, 以及查询危化品的信息, 船舶信息, 下载法律法规, 定位机构, 设备所在具体位置, 专家库信息等。现场应急预案生成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 通过此模块可以得到危化品事故的应急预案。水上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 指挥人员了解事故信息 (重点包括事故类型, 化学品名, 事故地点, 大概泄漏量) , 同时对船舶所载的危险货物的种类和注意事项需十分清楚, 这就需要系统中的查询危险货物各项详细信息的功能, 并根据事故货物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可能产生的危害以及应采取的施救措施等信息的提示对事故进行处理[6]。如果数据库中存在此危险化学品的相关数据, 则可直接查询得到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如果数据库中不存在此危险化学品的相关数据记录, 则需要输入危险化学品的溶解度或者溶解性, 饱和蒸气压, 相对密度, 泄漏量的级别, 设计时将泄漏量分为大, 和小2个级别, 因为随着救援时间的增加, 泄漏量是动态变化的, 这样有利于得出更准确的预案内容, 并保存预案便于下次快速查询, 生成的预案内容也可随时打印。同时, 为了节约生成预案的时间, 在输入溶解度, 饱和蒸气压, 相对密度时, 分为手工输入和自动增减的功能, 增减幅度为0.1。危化品安全说明书可以查询危化品的相关信息, 重点包括理化性质和个人防护等基本常识。事故发生时, 指挥人员需要了解船舶的构架, 通过船舶信息可以查询到船舶的结构和船舶经营人等信息。需要调用机构力量和设备时,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地位, 按图层显示周围最近设备机构的联系电话, 数量等信息, 最后参考专家意见, 确定行动救援方案。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

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无处不需要数据的流动、存取[7]。此系统数据库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生成数据库, 首先围绕预案内容表, 字段包括危化品中文名字, 事故类型, 事故地点, 泄漏量, 溶解度, 相对密度, 蒸气压等, 延伸出危化品信息表, 设备信息表, 专家库, 电话信息表, 救援机构表, 法律法规表, 取水口信息表, 船舶信息表, 环境信息表等26个数据表。危化品信息表可以用来查询危化品的理化特性, 危险性, 急救措施, 消防措施, 泄漏应急处理 (未涉及泄漏于水后的状态) , 操作处置与储存和个体防护,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毒理学资料, 生态学资料, 废气处理, 储运信息等。船舶信息中UN编号为外键, 当输入化学品的UN编号, 也可以查询所载危化品船舶的相关信息, 比如船名, 运输量, 条形码, 船舶所有人, 船舶经营人等。设备表和救援机构表均包括名称, 经纬度, 管理人员, 联系电话等, 当应急救援需要查询时, 输入设备名和救援机构名便可得到设备的存放地点, 联系人, 从而迅速的进行设备调度和配置。为了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电话信息, 此系统将电话信息单独设计成一个表, 便于分类查询。同时, 系统考虑到环境和水文的相关信息, 比如风力, 风向, 降雨量等, 最后需要参考专家意见, 将专家姓名, 电话信息, 所属机构等信息作为一个专家库。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工作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 是系统管理员的重要职责, 包括备份数据库, 备份事务日志, 备份数据库及日志之间的相互作用, 恢复数据库系统, 保证数据安全, 定期更改用户口令等。此系统采用B/S模式进行数据库的维护, 包括数据库备份, 数据核对, 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 定期更改用户口令等, 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库的部分信息如图3。

4 结束语

本系统将基于Google Maps API的WebGIS技术, 信息管理技术等应用于水上危险化学品泄露应急处置预案生成的过程中, 有效快速的进行事故现场应急救援, 系统主要研究成果有对危险化学品的相关性质按照《化学品安全说明书》、《国际化学品安全卡》的标准进行详细统计, 分析并详细说明了应急预案生成过程和原则, 但还存在不足之处, 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比如应急预案的生成涉及到很多因素, 泄漏量和影响范围建立数学模型做进一步分析, 同时根据危险化学品溶于水后的状态或者危险化学品的其他物理性质进行更准确的分类等。

参考文献

[1]沈斐敏, 雷兢.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危险分析及控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5, 31 (11) :33-34.

[2]丁斌.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J].安徽化工, 2008, 34 (1) :58.

[3]陈家强.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及其处置[J].化工标准.计量.质量, 2005, 25 (5) :33.

[4]杨用君, 刘祖德, 赵云胜.我国危化品应急响应系统存在问题及改进[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7, 33 (12) :36-37.

[5]杨春生.对国内突发事件现场指挥系统的探讨[J].中国应急救援, 2008 (2) :18-20.

[6]Faisal A, Al Hothali.Study of hazardous materialtransportation in Fairfax County;Response of emer-gency personnel&risk analyses[D].Farifax Coun-ty, Virginia:George Mason University, 2000.

上一篇:房产证转让协议书下一篇:提升运输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