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若干思考

2024-08-04

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若干思考(精选6篇)

篇1: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若干思考

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若干思考

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工作是每位高校辅导员老师每年都要面对的.问题,对每位大学生来讲它不仅是奖金更是一种荣誉.通过对几年工作中奖学金评定问题的总结,得出了几点不错的经验供同行借鉴与探讨.同时也为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法.

作 者:李云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1191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645关键词:高校 奖学金 评定

篇2: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若干思考

随着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大幅增加,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这对帮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众多资困助学项目中,尤以国家助学金涉及面广、数额大,最受同学们所关注。国家助学金原则上是照顾家庭很困难的贫困生,对其他条件要求的较少,也较为宽泛,而地方高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只能选择那些最需要的同学来照顾,不可能人人有份,而那些得到资助的同学也被人为地划分为A、B和C三个档次,这样就不但会让没评上同学产生抱怨,也会使一些被评上但档次偏低同学产生不满。因此,思考和全力做好该项工作对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帮助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校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助学金政策已经施行了很多年,但现有的国家助学金申请、评定发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对学生的贫困认定,我们从平时的生活中就能界定出明显贫困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即使加上特殊家庭(父母有人患重病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孤儿等)所占到学生人数一般也不超过10%,除以上这些学生以外,其他学生的经济生活状况差别很小。在认定过程中,我们主要是根据其所提供的申请书和贫困证明。但是每次评定时发现班级80%以上的同学都是非常积极申请,而且几乎都可以在家庭所在地开出三级贫困证明,对他们所提交的申请书、贫困证明真实性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核实方法,更不能草率认定其真假。作为辅导员,看到学生交上来的申请材料,只能认定其是真实的;还有就是如何监督国家助学金的使用问题,目前同样也没有一个合适、可行的方法。而作为学校、老师所能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引导,而学生究竟如何支配这笔钱我们确实无从知晓。为切实把党和国家对困难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把国家助学金发放到真正需要的贫困学生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初衷和效果,在国家助学金评定及日常工作中,我认为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宣传工作。在评定工作之初,要把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对学生进行大力宣传和引导,让每一位同学了解国家助学金的意义、申请条件、评定程序和办法,确保他们的知情权。辅导员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宣读相关规定,当众回答学生的疑问和咨询,把相关政策及时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而不是简单地召开班干部会议,再由班干部向同学传达。只有学生对相关规定透彻了解,让他们有正常的心态,积极的姿态参与评定活动,才能保证整个评定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诚信教育。由于国家助学金单笔金额较大,难免不让每位学生心动,因此要教育引导他们确保所提供的申请材料一定要客观真实,不做假,不夸张,不煽情,不能为了获得资助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让自己的父母被死亡,被残疾,被患病,而造成畸形心理。对获得资助的同学要通过各种渠道告知其家长,一方面让其家长了解国家相关的资助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家长今后有计划地为其提供学费、生活费。

3.深入走访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调查不深入就没有充分的发言权。客观公正的评定基础是要深入细致准确地了解每一位申请助学金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认真参考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申请书内容和贫困证明,同时还应到学生中间进行求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申请助学金同学的平时表现以及同学们的反映和意见,从而保证评定工作的客观公正。

4.严格评定程序。在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学校规定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成立由辅导员、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组成的评定小组,按照要求进行民主评议,并对初步认定的经济困难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对公示期间收集的有关信息,经过分类和分析,通过适当的方式及时处理。对于在申请和评定助学金中弄虚作假的同学,根据情节和性质进行严厉批评教育,确保助学金评定公平合理。

5.灵活执行规定。虽然我们国家和学校都有较为完备的评定制度和实施细则,但是各学院和各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学生的具体困难程度也不相同,所以在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所分配名额、等级的基础上,应该结合学院和班级的情况作适当的调整,避免僵化地按人头分配名额和等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的班级可对其适当倾斜照顾,这样做也是公平的一种体现。

6.积极有效引导。在助学金评定过后,往往可能出现一些新的意见和问题,而无论评定小组做得多么公平公正,总还会有部分同学不理解,这时辅导员应与意见突出的同学谈心谈话,消除他们的疑虑,切勿不闻不问,以免产生更多的后续问题。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受资助学生正确使用国家助学金,合理消费,帮助他们摒弃不切实际的消费观念和盲目攀比的虚荣心理,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优良美德,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努力成为班级拼搏进取,热心公益的表率。对于那些不合理使用助学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要坚决取消其下次评选资格。

7.变“输血”为“造血”。要解决贫困生的问题,一味地“输血”是不够的,还要加强“造血”能力。在对贫困学生大力资助的同时,也要积极帮他们联系合适的家教和校内勤工助学机会,疏导其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刻苦勤奋,自强自立。由于目前我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力度远大于奖学金的奖励力度,因此要努力避免学生产生懒惰心理,防止他们放弃通过刻苦努力去争取奖学金,转而凭借其家庭困难因素而热衷助学金的申请。

8.转变评定思路。现如今,大多数班级国家助学金的评定思路都是把所有符合受资助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罗列出来,再根据申请材料对其困难程度进行排序定档,这种方法固然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贫困生覆盖面,但也缺乏一种良性激励机制。篮球运动员选拔究竟是从高个里面选打球好的还是从打球好的里面选高个的?基于同样思路,我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而对其进行无条件资助,还应考虑其思想品德、学习成绩、日常表现以及他对学校、班级和他人所做的贡献等,避免产生没有“义务”的“权利”。因此可以尝试依据其所在班级的综合测评来选取排名靠前且符合受资助条件的同学来进行资助,以此避免轮流坐庄和平均主义,鼓励先进。

总之,怎样把国家助学金评定好是对我们每一位辅导员管理水平和管理智慧的一种考验。诚然,在评选过程中会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辅导员甚至还会因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受到指责,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多总结、多思考、多借鉴,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负责,争取把好事办好,努力将国家助学金的资助举措贯彻好、落实好。

参考文献

[1]张彦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模式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6).

[2]于纪航.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议[J].教育探索,2008(08).

[3]罗筑华,陈熙,占红星.独立学院贫困生国家助学金评定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6).

[4]文春玲,孔庆春,杨延娇,任妍,张慧琴.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

[5]夏侯宏,王璐,郑红勇,聂景春,罗婷婷.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09).

[6]邓凤英.国家助学金评定问题与对策探析——以高校辅导员为视角[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6).

[7]刘海南,陈力伟.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8]蒋琛,朱新洲.国家助学金资助人信息不实的原因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2).

[9]杨钧期.高校国家助学金实施困境及其对策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10]赵甫刚.高校国家助学金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9(09).

[11]程金亮.高校贫困生国家助学金量化评定体系构建[J].教育财会研究,2014(06).

篇3: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高校奖学金;高校助学金;评定工作;实践探索

国家和政府为扶持和鼓励高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一直设立有各类奖助学金,通常将奖学金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和学院级等;助学金也分为国家级和学校级两个级别。另外,现在国内很多大学也效仿国外的大学,设置了院校级别的奖助学金,一般由往届毕业生或企业出资资助。

一、高校奖助学金概念

1.奖助学金含义

所谓“奖学金”,是指学校根据规章制度规定,对学习成绩优秀、思想道德品质良好或者在某些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的一定数量的物质奖励,也可以理解为奖励学生的资金。

“助学金”这个概念也较好理解。当遇到在校学生有家庭困难、难以负担起学习费用,学生又品学兼优的情况时,国家和学校在认定情况属实后,就可以予该学生以助学金,帮助学生摆脱家庭困难的困扰,减轻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负担,以保证其继续完成学业。

2.高校獎助学金的特点

高校奖助学金的发放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的工作。首先,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属于一种政府行为,具有一定的行政性质,受相关法律保护,不能强制执行;其次,奖助学金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扶持工作,可以看作是一项公益性活动,学校必须将这部分资金全部无偿投入学校工作,不能存在要求学生偿还的现象;最后,奖助学金具有效益性的特点,国家投入的资金用于学生培养上,高校应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

第一,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知识的学习、课外书籍的阅读、网络信息的浏览、与人交谈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和途径可以极大地拓展知识面,从而提高的综合能力。有选择性地选修一些公共选修课程,可以开阔学生文化背景和视野。学生还应主动参加共青团和社团组织的活动;学生干部要积极组织、计划和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

第二,邀请企业人士来校讲课,给学生讲讲企业中的实际工作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实践内容,还让讲座变得生动有趣。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坚持做好第一课堂,结合大量实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据学院所设专业,努力探索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使学生拥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使之在竞赛中提高实践能力。

第三,全面实现就业指导的特色化,加强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建设。学校要培养更多专业的拥有职业指导资质的教师,多给教师提供参加各级职业指导师的培训机会,并予以资金和时间的支持。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而服务。

第四,加强心理教育,打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新生开始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存档,让学生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对高年级学生要开展定向就业心理辅导;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培养就业自信,主动获取就业信息,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学生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就业心态,勇敢地面对困难,超越自己,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总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需要常态化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不仅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也要着重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更需要大学生自身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远光.抉择[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

篇4: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53-03

为了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学问题,优化当前教育资源分配,维护教育公平,国家于2007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从而建立了国家层面的“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多渠道奖励资助体系。此政策对国家层面的奖助学金也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规定高校奖助学金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奖助资金,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奖助资金由中央负担,地方高校的奖助资金根据各地财力及生源状况由中央和地方根据情况按比例分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要求覆盖面达到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大学生。

一、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往往涉及以下流程:申请条件的确定及细化、政策宣传与学生申请、评审及公示、奖金发放及监督、宣传教育等,以上各项流程在高校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因为申请条件的宽泛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认定等因素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整个评定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奖励资助能否真正发给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一)基本申请条件过于宽泛,难以合理量化

2007年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为以下五条:(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2)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4)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5)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从以上申请条件可以看出,表述的比较笼统,难以合理量化后用于实际操作。各高校往往也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或者增加附加条件。高校各自的具体规定和附加条件往往不尽相同,其中不乏难以量化,甚至是不可量化的条件规定,这也就导致了各高校间的评定标准不统一。

笔者所在高校在后两个基本申请条件上细化了规定:必须是当年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简称贫困生)并获得上一学年度校内二等奖学金以上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在评审时,学生未犯受到校纪校规处理的过错一般都不会一票否决。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就变成了贫困生之间的“博弈”。而实际情况是,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更是困难重重,难以科学合理地实施,难以精准认定,从而难以确保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有效评审。

(二)国家励志奖学金评比下的贫困生认定,充满“博弈”

国家励志奖学金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基本条件的第五条: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针对这个条件高校一般为了明确化,就直接规定申请的学生是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促使高校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国家的资助资源。教育部、财政部在2007年联合发布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阐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一定要实事求是,确定合理标准,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并详细规定了从学校、院(系)到年级(专业)的三级认定程序和组织。学校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院(系)成立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成立认定评议小组。但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认定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收入标准无法统一;学生相关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失真严重;年级(专业)层级的认定评议小组成员对众多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学生日常消费支出情况无从知晓和了解等问题,从而导致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困难,每年都会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暗中较劲,私下拉票等现象。

由于高校规定只有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才能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时导致了各个班级之间的“博弈”。各班级之间为了争夺年级内仅有的平均到各班还不到两个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往往有意将班上成绩优秀但实际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同学认定为贫困生,导致了班级贫困生认定的失真,这也是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按专业排名分配的弊端。又如,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和不困难的界定难度大,有些班级甚至用抓阄来决定资助人选,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三)国家励志奖学金的使用缺乏监督,激励效果甚微

国家对励志奖学金的发放、管理与监督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要求对励志奖学金在财务制度上实行分账核算,做到专款专用,各级单位、各高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或挪用。同时要求各高校必须于每年的11月30日之前将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并记入该学生的在校学籍档案。高校对国家励志奖学金一般都会及时发放,不截留、挤占或挪用,但对获奖学生奖学金的使用缺乏监督和反馈。

当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流行着大学生之间请客吃饭的风气,而且是学生之间轮流坐庄。这就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一旦拿了奖学金,在当前风气之下,很难拒绝班级同学请客吃饭的要求。难以拒绝的关键还在于大学里很多评奖评优都需要班级民主评议或投票,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将会很吃亏。国家励志奖学金本应是用来奖励和资助那些学习成绩优秀且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的,若奖学金被用来请客吃饭就削弱了其激励和资助作用。励志奖学金的不当用途还表现在诸如:用奖学金购买高档电子产品,购买昂贵服饰,外出旅游等。

此外,高校对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的宣传、报导不够,正面宣传引导不足,导致国家励志奖学金对获奖者本人以及其他学生的激励、引导作用发挥不足。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对获奖学生的宣传、报导,既是对他们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肯定和鼓舞,更是对其他同学的激励和引导,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学风,以及班级积极向上班风的形成。

二、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工作涉及的问题往往与其评定流程密切相关,本文针对以上阐述的高校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带来一些思考。

(一)构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认定指标体系

高校对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不能仅仅依靠暂行办法中宽泛的基本申请条件的规定,而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所拥有的名额、学生家庭总体经济状况等因素统一设置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统一的科学指标体系。通常所讲的定性指标,是指无法直接量化而需要对评价目标或对象进行客观描述或分析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定量指标是指可以用数字准确定义、精确衡量并能设定相应目标的考核指标。

高校要建立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认定指标体系,并根据每年的认定情况的反馈和调查,不断改善指标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系统化。定量指标的构建相对容易,但对申请学生个人诚信、道德品质、遵守校纪校规情况等设定定性指标时,调研不足、操作不好往往会引发很多的矛盾和冲突。有些高校针对这些情况,往往设置一票否决制的定性指标,从而导致学生间的打小报告、告密等情况的发生,恶化了班风、宿舍风气,影响了学生间的基本信任关系。因而,高校在设定一票否决制的定性指标时应当慎重,同时应当建立相应的申诉机制,不能一次判定就不允许学生申辩。

(二)夯实贫困生认定基础,提高认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夯实贫困生认定的基础主要是加强与贫困生认定工作流程中各个环节密切相关部分的基础工作。一是要从新生入校以后,系统性地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以及自立自强教育。同时,辅导员要加强班级管理,培训好、管理好、使用好班级学生干部,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二是要加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库的建设,建立信息化的贫困生档案,并保证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的及时更新,例如:学生家庭收入情况,子女上学情况,家庭成员生病、意外伤害事故等情况;三是要加强班级评议认定小组的选拔和使用。辅导员、班主任应当积极参加班级贫困生认定会议,积极引导学生公开、公平、公正地认定出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推行回避制度: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学生不得参与班级民主评议投票;以宿舍为单位选拔班级民主评议认定小组成员,成员的选拔由全班学生投票选出,从而保证小组成员来源的广泛性、代表性,确保公平、公正。

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还应将贫困生认定结果公示作为一项重要程序认真执行,发挥公示的民主监督及反馈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避免公示对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产生刺激和消极影响,公示应当在班级内进行。因为,当前高校通常使用的四级贫困生认定层次中,班级民主评议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级,其他各级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审核和监督。另外,也只有班级同学之间才会对申请贫困生认定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状况、日常消费等情况有直接观察和较深入的了解。此外,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的分配必须避免班级之间为了争取名额而刻意制造“假贫困生”的现象,名额应当下放到班级,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三)监督国家励志奖学金的使用,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当前,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防止和惩罚那些拿奖学金购买高档电子产品、外出旅游、购买昂贵服装等奢侈浪费行为,公开相应的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针对举报的问题及时审查并及时反馈给举报者,并注意对举报者个人情况的保密,避免引起同学间关系的恶化,甚至冲突。此外,还应当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不应当要求班上贫困学生将自己日常维持温饱的生活费用于请客吃饭。同时切实加强班级民主评议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避免民主投票的“绑架行为”,倒逼有机会获奖的学生不得不、不敢不请客吃饭。

高校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树典型、立榜样,激励和鼓舞大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可以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优秀学子风采录等形式宣传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优秀学子。引导广大学生发扬自立、自强、自信的奋斗精神,在宝贵的大学时光里不虚度,留下自己人生浓重的一笔。同时,应当鼓励获奖学生将困难生活的经历视作个人成长、成才的财富和动力,学会用知识和能力丰富和充实自己,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脱贫”。由于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名额以及奖金额度有限,全体学生3%的获奖名额限制以及每生每年5000元的奖金额度。高校还应建立和完善“奖、贷、助、补、减”的学生奖励资助体系,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积极奋斗,实现人生理想。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工作流程的细致梳理,找出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问题所在,作了认真细致的探讨并积极思考与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法和对策。不论是从构建科学合理的评定指标体系,还是夯实贫困生认定的基础,切实做好这一根本工作。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国家励志奖学金真正使用到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激励他们从思想上“脱贫”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勤奋学习,引导他们成为自立、自强、自信的当代大学生。这也是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所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Z].财教(2007)91号.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财教(2007)8号.

〔3〕郝红艳,孙婷婷.贫困生资助政策中国家励志奖学金实施现状的调查及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9):25,41.

〔4〕刘秀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及对策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3):148-149.

篇5: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强迫症;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工作案例

一、案例概述

1.案例经过

我院14级学生小丽有一天突然哭着给辅导员打电话,并说日子没办法过下去了,不停地问着怎么办。随后辅导员找到她,经过一番交谈才得知,该生有轻度强迫症,担心教师和同学歧视,入校后一直掩饰自己,人前隐藏自己,人后不停做出一些强迫举动,如反复洗手、反复摆放鞋子等。经过一年的“假装”,小丽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症状更加明显,眼看自己已经掩饰不了了,她焦虑、恐慌、烦闷,情绪一下崩溃。

2.案例背景

该生因为父亲入狱,受到刺激,高中时期就被诊断出有轻度强迫症,吃了一段时间的药,高考结束后,该生父亲出狱,症状有所缓和。进入大学后,该生因为自卑和学习压力,强迫症复发,但该生极力掩饰,导致症状越克制越明显,伴有抑郁、焦虑症状出现。

二、案例分析

首先,大学生是强迫症的高危人群。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者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无法控制。强迫症的治疗在医学界是个难题,症状的改善过程相对缓慢,服药剂量一般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其次,小丽高中时期就已经确诊为轻度强迫症,但由于认识不足,中断了治疗,长时间压抑和隐藏自己,当“强迫”与“压抑强迫”斗争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她就崩溃了。

最后,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而小丽患病的诱因与家庭和压力有关,确诊了的轻度强迫症也不能仅靠心理咨詢解决问题,更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同时,得到家人的重视和关爱也是必要的。现在根据小丽的情况一是要联系家人,保证该生安全回家就诊;二是在回校后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帮助其治愈。

三、处理过程

1.对心理危机进行紧急干预

辅导员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学生身边,为了安抚学生情绪,选择在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倾听学生的倾诉,及时疏解学生爆发的情绪。小丽在这样的环境中,放肆大哭,哭诉自己如何辛苦地克制自己,如何焦虑地反复洗手、反复摆放鞋子等,辅导员一方面解释强迫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建议学生鼓起勇气去接受进一步治疗。几番劝说,该生同意辅导员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接该生回家治疗。辅导员24小时陪护,直到该生离校。

2.紧密联系家长提供关爱支持

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出现心理危机,但是原因需追溯到他的家庭及成长过程。所以当学生现心理问题应及时联系家长,一方面是从监护人的角度出发,可由他们决定如何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由家长协助能从根源上解决心理问题。小丽对父亲的依赖很深,征得她的同意后,辅导员第一时间是和她的父亲联系。有幸的是,该生父亲非常重视,迅速赶往学校带该生回家,并找心理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3.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治疗

一个月以后,该生回到了学校。辅导员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对象,每周面对面谈心一次,在寝室安排信息员督促其吃药、反馈寝室和生活情况等。辅导员和班级同学配合医生对其使用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精神紧绷状态的缓解,心理状态的改良,减少强迫性思维的恐惧。针对强迫性思维的症状,辅导员鼓励小丽应放松心态,适当淡化,顺其自然,不必介意,淡化它,忽视它,它就失去兴风作浪的本领。

4.接纳自己勇敢走出“强迫”的泥沼

首先,转移对强迫症的注意。这在根本上起到一种淡化的作用,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强迫性思维转移到工作、学习和兴趣爱好上面,特别是当自己强迫性思维出现时,一定要及时转移到其他的事情,去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活动,从而转移自己对强迫性思维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矛盾和痛苦。小丽听从了辅导员的建议,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兼职工作,每周末都会到学校附近的商店进行导购,生活丰富。

其次,个性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锻炼。只有不断地塑造优秀的性格,锻炼个人的心理抗压和心理调节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强迫症。经过班级学生和教师的鼓励,小丽在班干部竞选过程中,勇敢说出了自己与强迫症斗争的经历,并竞争班级副团支书的岗位。班级学生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大家对她的包容和肯定。这让小丽更加自信。

四、案例处理结果和效果

经过一年的服药,在辅导员、班级同学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丽情绪保持稳定,性格越发开朗起来,三个阶段治疗和复查后,专家表示该生如果继续保持稳定可在6个月后结束服药。这对于预期治疗3年的小丽和她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五、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1.新生心理普查和心理排查相结合,及时发现新生心理问题

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统计,发现有各类心理疾病的患者占56.3%,其中神经症占34.70%。排在前四位的是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由此可见,强迫症在各类精神疾病中患病率较高,影响面较广。我国高校在新生普查中使用的PHI、16PF及SCL-90等心理量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并将结果数据提供给学院心理教师和辅导员作为A类学生排查的依据。同时还要与心理量表相结合,使后续的心理排查工作更加具有准确性。

2.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校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这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起到了基础作用。

3.建立干预运行机制

建立及时、迅速、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是化解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危机干预机制,必须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安排,早预防,早控制”的“五早”预警机制和“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雷园媛.责任感与强迫症个体反应抑制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王东.基于信号停止任务的OCD患者反应抑制能力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3]沈义良.大学生强迫性人格与强迫症的理解与应对[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6.

[4]刘晓倩.大学生强迫症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青春岁月,2012(23).

[5]吴玉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缺失与重构[J].中国校医,2008(6).

[6]吕占德.关于油田企业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19).

篇6: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奖助学金,诚信,感恩

中图分类号:G526.78

1.前言

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以来,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升高,继续上大学深造的学子也在增长,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资源和设施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花销也在逐年上升,贫困大学生相对也在增加。国家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就提出:“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不断出台的资助政策让贫困学子如愿上大学。国家奖助学金就是政策之一,它的发放金额有不同的等级,级别和面对的对象也不同。在高额的资金以及无偿获得的诱惑下,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和发放过程中,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弄虚作假的现象频频发生,造成了评选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本文将针对这样的现象进行浅显的探析,提出对策和意见,为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

2.出现的思想问题

2.1缺乏诚信

“诚实守信”是中国自古以来亘久不变的信条。在中国教育中,从小家长、老师都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说谎,让诚信深入人心。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价值观及判断力都不够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面对国家奖助学金的诱惑时,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动摇了,出现欺骗行为。比如“伪贫困生”。由于在评选过程中,学校老师只能以询问和书面证明去了解学生的贫困程度,不能实质核查,这样大学生就会争相申请,这就出现了“伪贫困生”。这类大学生家庭经济一般,平时花销大,为了满足高额和不合理的消费,他们往往从当地政府开来假家庭贫困证明来获得各种资助。另外,有些乡镇的民政部门对学生填写的内容没有进行严格地认定或审查就直接盖章也是一个原因。现今,这个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

2.2缺乏感恩意识

有调查研究发现,缺乏感恩的现象还表现在具有极强的虚荣心。现今社会充斥着各种资讯,这些资讯成为大学生之间争相炫耀的资本,小到流行语,大到流行服饰、高端电子产品,他们都会想方设法的得到,将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放在首位,当父母不能满足自己时,对父母就会表现出明显淡漠的态度,将父母对自己的哺育之情抛在脑后。这些现象在无形之中弱化了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2.3缺乏社会责任感

有些受助大学生在得到资助之后并没有意识到得到国家的资助是需要感恩的,是要回报社会的。有的受助大学生家庭經济困难,平时又不积极努力,一味的只等着国家的资助,出现了“等、靠、要”国家无偿资助的怪现象。有些大学生潜意识里认为得到国家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面对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缺乏同情心,不知道要回馈社会,只想着从国家和社会拿到好处。主要表现在其他地区或者同学有困难时捐款的金额少之又少;对于到福利院或老人院做义工不感兴趣,等等。这样的现象在高校大学生中不是主流,但是却不能忽视。

2.4同学感情发生变化

由于国家奖助学金的金额比较大,使得很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鹜,不惜撒谎而获得。同学之间的情谊也受到严酷的考验。很多大学生在获得奖助学金之后有可能受到其他同学的白眼,甚至其他同学言语上的冷嘲热讽,更甚至是在老师的面前道是非,顺带说明自身家庭经济困却没获得资助,并说老师偏袒某个同学等等。这些情况都会经过调查,其中有些情况是真实的,有些情况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这些情况的出现对于同学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同学情谊。

3.解决的对策

3.1消除“伪贫困生”,各部门都要严格监管

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程序有几个环节需要注意。但是地方政府在出具证明时是否认真审查这个环节高校不能核查。国家或省教育部门可以派人对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抽查,对于审核不严格的地方政府要严肃批评和处理。高校和当地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关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最好能够责任到个人,一般来说是村长或者居民委员主任负责制度。对于大学生的家庭情况,村长或居委会主任是最清楚的,应该把收入评估的任务交给其基层自治部门。

3.2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受资助学生及时、深入地开展感恩教育和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刻不容缓。普通高等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1.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使他们能从认识感恩、知道感恩,并在行动上感恩。在思想上、情感上促使大学生认识并培养感恩意识,在实践中引导他们开展感恩行动。

2.以各种活动、资源为载体,创新感恩教育的内容。

首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感恩行动。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可以开展感恩演讲、感恩短信问候语、做一件表达自己感恩之情的事情等等;联想到劳动节,感谢劳动人民辛苦耕耘,给予幸福生活;结合国庆节感激祖国母亲;当然一些新时代流行的节日也是很好教育时机,外国的感恩节,值得感谢所有应该感谢的人、事或者物;父亲节和母亲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节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等等,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利用这些载体和时机进行一些感恩教育的活动,在活动中使大学生把感恩逐渐付诸于行动。

3.3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建立和谐友好的同学关系

在奖助学金的评选中,有部分大学生受不了金钱等利益的诱惑而做出一些的损害同学的行为。这主要是大学生心理不平衡造成的。部分原因是助学金不能惠及所有贫困生,使没有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心理不平衡;再来就是普通大学生的奖学金比例不高。国家奖学金的面向对象是少数特别优秀的大学生;励志奖学金面向的是贫困且优秀的大学生;而成绩相对较好又不贫困的大学生就会心理失衡。如果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么可以缓解在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中你争我抢的情况,同学之间关系相对和谐,申请自己符合条件的奖助学金,不去争抢,同学之间就可以友好相处。

4.结语

国家资助性奖助学金政策给许多的贫困学子带来了福音,使他们在求学道路减少了阻力。但是,我们应该也要看到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大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在不同的时期教育要有针对性,各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互帮互助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合格和可靠的接班人做好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韦丽红,陈志庆.论新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其对策[J]. 高教论坛.2008,(6):216-218,224.

上一篇: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下一篇:“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