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优美的散文

2024-07-27

写景抒情优美的散文(精选9篇)

篇1:写景抒情优美的散文

春天是万物萌生的季节,是清纯的季节,播种的季节。桃花映面,绿树抽芽。你说,春天是生命的摇篮。

应对绿树红花,掬一捧溪水,总会想起厉雪酷冬,冰冻风寒;想起迎风霜挺立的树,破冰行驶的船,几经寒彻方有这灿烂的春天。

你看,冰雪融化着,它推着水波歌唱,歌儿又卷起了浪花。露珠站立在绿色的肩头来到了平野山川;花儿更艳了,草儿更鲜了,它们明白自己的幸福是因为有了冬的洗礼,冬的战斗,冬的牺牲;它们在生长中吸收了冬的坚毅,冬的清纯,冬的血液。

置身在这春光绚丽的队列里,哪能不热爱这播种的季节。站在梅花从中,必须会情不自禁的思考,想一些什么呢?

也许想春的广柔,人们只有努力付出包括汗水与智慧,它回报的礼品方会更多。春天是严肃的,一阵阵春风把一切渴望新生的植物,一概吹醒吹绿。春天是勤劳的,人们如果不抓紧耕耘,一年中只有叹息。春天是明媚的,它同阳光一齐灿烂,让笑声悠远悠长。

春天又是短暂的,人们务必抓紧这完美的时光,准备一年的基础,相反,秋季会变成对你的审判。因此,明媚的春天是多么宝贵。

从春天的播种,想到未来的耕耘,只有拉紧时间的手,不停顿,用心改造荒芜的土地,种植优等的禾苗,再经过夏天的管理,不怕未来没有好的收获……这,正是万物萌生的春季的气质,是朋友们思索的源泉。

篇2:写景抒情优美的散文

幻·江南

(一):

琴音从窗户外面透进来,像洇透那薄薄的窗纸。伸手推开古雅精细的木雕窗,琴音就迎面扑过来,撞在怀里,嘤嘤地低泣。

对面楼台,红木的坐椅上,直坐着暗灰色旗袍裹身的清清女人。女人怀中抱着一把琵笆,琴弦像从窗外的细细雨丝里扯下一把,紧紧地拉张在这琴身。粉嫩纤细的手指在这雨丝上拨拨划划,就拨划出几响绵密沉郁直坠人心的凄冷之音。女人端端坐着,双目凝视着远方,像怀念着谁,又像是低怨着谁。

女人身后立着位白衣男子,男子目光迷离,像被这琴音深深打动,垂手肃立的画般模样,看了直叫人心疼。那琴声越来越密,越来越沉,重重叠叠地摞在心头,像给心上了锁,憋闷的人心慌。无形的网一层层盖下来,捆得人动弹不得。有要呼喊的,喉头却干涩的厉害。

忽然一阵清清越越的箫声在头顶划过,像是无边暗夜上划过的一道流星。那高而远的音色,一下子又将人拉到仙境,脱了这悲苦凡俗的世界。是白衣男子,唇边不知何时多了一支洞箫,洞箫玉制,白里透红的温润。相较男子苍白的嘴唇,竟更多几分颜色。修长的玉指轻按箫洞,那些出尘入云的小鸟,便争相从指缝里挤出来,冲向天空,像支支小巧冲宵的羽毛。玉指轻灵的起伏,仿佛手指上系着通往天国的线,一拉一扯间,传递着天国的讯息。

而琴声也杂进来,悲伤的情感像不断积聚的愁云,一点点将脱凡的天国罩住。那箫声在四面围拢的云中挣扎,不脱幽雅的格调,忽地一气窜高,将那云穿出一个透光的窟窿。

两股力交缠在一齐,一个惨苦,一个空无。谁也吞不下谁,谁也盖不住谁。最后交交杂杂,繁混在一团,将听的人个个震傻。根根琴弦,仿如精钢利刃,在女人好端端的手上,凭添出些许刀痕。而那温润的玉箫,也丝丝地吸着男子精血,弃下一张胜雪苍白的脸。

曲已毕,而韵无穷。胸中被涤荡得干干净净,似屋宅外晾晒出一片洁白的被单,干干爽爽地随风轻扬。

燕子披一身黑衣,俊巧地穿窗而入,又从那边飞出去,急向下掠,仿要一头扎进这烟云缭绕的湖水里。那燕一掠而入白烟,不见了踪影。低头细看,全化做一尾一尾游鱼,在水面不深处张扬着乌黑的背脊。几尾游鱼时聚时散,忽地一条长线甩过来,啪地钉在湖中。是有人挥竿钓鱼,鱼儿不避不散,反而一扭身都聚过来。钓鱼人并不提竿,只右手在空中挥挥划划。是了,他是在从这些鱼游走的姿态中,领悟书法的笔意。也许,数百年前,书法大家在这湖心泛舟,随性在湖面走笔,那些横竖撇捺、点折弯勾,就都从纸面上拆散了游走下水,化成这一尾尾墨脊灵性的鱼儿了。

那些一次次在湖中晕染的墨水,就像次第开放的莲花,等待有心有灵的后世文人,到这湖边来采摘。而那笔走龙蛇的气、的神,就这样藉着这江南水乡,一代代流传下去。

湖后面是一座葱葱竹林,竹林中又不时响起清脆的声响。本就极静的世界,添了这脆响,却衬得更静了。而微风动竹,笔挺的翠意要淌下汁水。大平静中又潜藏了不平静,那随风飒飒而动的竹叶,像是铮铮做响的剑气。

随那声音遣步入林,满目的绿意畅人胸怀,而那隐隐约约的剑气,又随着不断的脆响,凝成肃杀的威势。几片叶子落地,又随风卷起,像是纤手一指,指给我一盘未下完的棋局。棋局未完,而下棋的人却已然不见,留下一座空落落的林子,和一盘永不完结的棋。

不远的林外,传来“空空”的声音,渐渐弱下去,最后听不大到,是竹蒿点水的声响。那船似是远去了,载着我的心,还有我的江南之梦。

落叶飘零

(二):

叶飘零,花魂散,悲凉刹那间,瑟瑟寒风伴。冷霜袭,绿梦残,落寞红颜怨,无奈秋致远。

秋天里的你寂寞吗?

不然你的目光

为何带着一丝幽怨与哀怜,你在向我昭示着什么?

伫立于冷风中,感受秋的寂寥,目视以前的绿意----如今的枯黄,无语地、悠然地随风翩然落于红尘之中。闭上眼睛,来全身心地去感受你,感受那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的伟大与洒脱,还有那一种深深的不愿舍弃的爱......爱——有爱不孤单,想——只有想才倍感寂寞。明明是深爱,却无法表达;明明明白要放下,却又不甘心就此离开。是对生命的留恋?还是以前的美丽让人缅怀明明明白是煎熬,却又躲不开;明明明白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来。轻轻俯身轻拾起枯叶一片,抚摸你苍凉的伤口叶脉,和你一齐来品味人生,一齐感受对生命的热爱。以前的一切是那么自然,是那么简单,又是那么让人留恋。我愿意为这份单纯朴素的飘零而惋叹,更愿意为这种生命的情操与胸怀而泪落。

你----一片小小的落叶,却蕴含着世上最简单的爱,用平凡的一生写就生命的亮丽,演绎着生命的归向,宛如一首哲理诗。花飘离,暗香留,香消风起雨后,无人来嗅。你的爱在告诉我走下去,即使心在灿烂中燃尽,爱也会在灰烬中重生,用笑容为自己送行,即使情如落叶般消尽,而爱的清香却永远弥新。

风中的落叶,凝结着淡淡的思愁!如火中的飞蛾,追求着片刻的温暖!

在寒冷中飘落,在雪的怀抱里晶莹。静静地谛听那隔山踏雪的脚步声,滑过宁静,是那么亲切,又是那么遥远。多么渴望你能把脚步停留,多么期望再现你往日的温柔......情愿与你一齐化做泥土,化做风,盘旋在来时的路上。

深巷里的野菊花

(三):

就是开放在深巷,我才看见了寂寞的野菊花。除了野草以外,还有的就是清冷的石板,碎石,少许的泥土,而它却是悄然开放。除了众多的绿色以外,就只是这么的一朵黄色的花。

那里没有人走过,石板上看不到尘土的模样。我只是偶尔飘过那里,我要走过的巷弄也是前面的地方,即使我也是要过去,也不会走近它。我看见了它,就蹲了下来,我想仔细地看看,是什么样的品种,竟然如此有蛮劲,开放在冷落的巷弄。

我蹲在那个地方仔细地端详着,一株没有什么特色的野草,绿的叶子也就几片,但是顶上一朵黄色的花朵却是在告诉我,她正开着花呢。放眼再看看四周,我看见了一幢古老房屋的门口。门是紧闭着的,上面的铁锁好像已经有了蛛网缠着,肯定是生锈了,肯定是很长时间没有打开门了。怪不得这株野菊花能够开放在路的中央,亭亭玉立的是一个孤傲的女人。

我在那里蹲了很久时间,旁边走过一位老人。影子告诉我,他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他走到了我的身边,想看看我在看什么。

“孩子,你在看什么啊?”老人的语气很温和。这是一个慈祥的老人,拄着一根拐杖,那种咔叽的中山装,脚上是布鞋。我望望他,“伯伯,我在看这朵花。”我回过头来,担心老人是不是会笑话我。

“哦,什么花啊?”老人很认真地蹲下来,那种倾斜的姿势告诉我,他很不容易。我赶快站起来说:“伯伯,您慢些!我让你看看!”

“不要紧的,我老了。这么深的巷弄里,居然还能开花?呵呵!”老人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不错,一株不错的野菊花。很有精神,不容易啊”老人嗫嚅着。

我侧着身子,想看到老人的眼神是怎样的。“巷弄不是很宽,能够看出来,那里的地面比较潮湿,有了野菊花生长的环境。但是阳光呢?”我环视着四周说。

“喏”,老人的手一指他的那一侧。我惊讶地看见,墙上居然有阳光。我没有想到老人居然明白我在找阳光,我仔细地看着那阳光,已经是下午了,西斜的阳光是透过对面石头窗棂照过来的。只要一份阳光,只要一份雨露,生命就有了,我不禁释然了。

“这株野菊花,不容易啊!”我对这老人说。

“是啊,不容易。这条巷弄很少有人走,这间房有好多年没有人住了,这条路也没有人走了。……”老人或许是说快了一些,有些气喘。

我仔细地端详着野菊花,好让老人有口喘气的机会。“多美啊,一朵小小的花瓣。它和别处的菊花一样的光彩”我对老人说。

“不错,它毕竟是花啊。是花,总是要开放的。”老人跟着我站了很久的时间,好像不感觉累的样貌,一向在跟我说这株深巷的野菊花。

“如果有人走过,人们是不是会注意她呢?”我问起了一个意外的问题。老人好像顿了一下说:“或许会避开她,或许会踩掉她”。

老人看来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说的话逻辑性很强。“但是像你这样的关注这株野菊花的人,可能不会多”。

我纳闷了:“为什么?”

“这条弄我走了很多年,打那边的出口闭好以后,我就没有进去过。那时那里都是种菜园的人经过,人们才不会去注意这株野草呢,更何况这不是什么名贵的花卉”老人对着我分析着。

“是花,就要开放。您这话说得太好了,”我对老人说。“年轻人,你是工作的吧。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千万不要消沉。即使你的工作是最不引人注意,必须要相信自己,你总有被发现的一天。就像这株野菊花一样。”

我的脸红了,好像老人猜中我的内心一样。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我答应着,我又仔细的看着这株花。

“它会开花,就会结籽吗?”我问道。“可能很难啊,没有足够的阳光。它一向在争取阳光,但是也不必须,”老人跟着我分析着。

“那里没有人经过,就是带给了安全的环境。相信它会开放的很美!”老人补充着说。

我笑了,我懂得了老人的意思。尽管我没有跟老人说起什么,但是他明白我们这些年轻人跟他有着共同的人生遭遇,所以他的提醒对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时,巷弄里吹来一阵风。这样的风是寒冷的,我对老人说:“伯伯,这风冷。我们走吧。”

老人点点头,和我离开了巷弄口。在拐弯的地方,他站住了。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这菊花是最耐寒的,这样的风对他没有影响。一个经历的风霜考验的人,是能够承受任何的职责的。

此时,我最后明白。这巷弄的野菊花为什么这么艳丽,有机会就要争取,千万不要浪费了大好的青春时光。生活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坎坷是正常的,只要你有准备,有着用心向上的念头,那么短暂的一瞬间又有何妨?

篇3:写景抒情优美的散文

关键词:散文教学,写景抒情,写作方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沉浸于自然之美, 于万般喜悦中发现与感受。我们在自然中找到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同时发掘更为本真的自我。“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

自然的美是广阔而丰富的, 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细微而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 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大类, 但却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处短缺。究其原因, 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作文一般只会出现在小作文这一项中, 所占分值不大, 看上去难度也不大;另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 无非是尽量多地运用几处修辞增加文彩而已。

事实上, 真正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 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人叙事、娓娓道来, 却往往显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议论文论证说理、旁征博引, 却往往人云亦云、故作深沉;而写景抒情类的散文, 却轻灵自由、独抒胸臆, 是最能表达自我的一种文体。

要写好这类文章, 也绝非易事。虽然学生在习作中已经能掌握这类文章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注重写景角度的变化以及各类修辞的简单运用等, 但是要真正把这类文章写出彩, 笔力往往不够。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能够出彩的一些写作手法。

一、腹有诗书, 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

在古典诗文中存在很多写景抒情的佳句以及种种浪漫的情怀, 在散文写作中常常可以借用。除此之外,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 即那些能表达特定情感内涵的景物,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 往往有助于更恰当地进行抒情。

比如流水往往带有时间的流逝感, 写青春渐老、韶华已逝, 可携“落红满地”这一意象入境。再比如要写一场雨, 同样的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情感天空下, 显示出的内涵却大不同:有人从中看出温柔滋润, 万物萌生,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人却从中酿出了淡淡的愁绪, 缱绻低回, 柔肠百结,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有人独辟蹊径, 硬是在雨中炼出一份洒脱之意:“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或者“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古典诗词中那些浪漫优美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依然能与今人产生共鸣。而当你人在景中, 心中有情, 那些古典的情愫纷至沓来, 锦言佳句往往也由此产生。

诗人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万物立言, 他们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意境。古诗词中文人写景, 常与画意相通, 是为“点染”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层层古朴萧然的秋意随着作者撷取的景物洇于纸上, 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表面上虽然是写人在景中, 实则写情, 全篇则点化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这样的一种笔法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运用, 景在情先, 以情驭景;情在景后, 画龙点睛。

二、调动所有感官, 寄予景物细腻的情感特征

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 于人人可见之处, 写出新意和独特来, 这样的文章才足够出彩。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文, 北平的皇城人海之中那么多身在秋中的人不知真正的秋意, 唯独他, 一椽破屋之下, 在院子里那么随便一坐, 手捧一碗浓茶, 就在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 就在那些驯鸽的飞声中, 在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 在那蓝白色的牵牛花前, 也在那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前, 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他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在故都的秋天里都张开了细细的触角, 否则他又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槐树落蕊, 写出它被脚踏上去的那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更写不出树影下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 隐藏着的那份细腻、清闲以及落寞之感。而这些, 都是属于秋的质感, 秋的情绪。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方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呼吸。

曾在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学生写文章, 写下“夜幕降临了”这样的句子, 并为之沾沾自喜, 但却没想到被教语文的老先生批道:“滥语, 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 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批语而对这位语文老师肃然起敬。而他的学生经此教育之后,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都很在意“天是怎样黑下来的”这回事。于是他惊讶地发现:“不同的时间地点, 不同的心境, 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 天黑得很慢, 从容优雅, 层次分明, 像走T台的模特, 不停地换装……有时候, 天黑得生猛, 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 ‘哐’的一声铺天盖地落下来, 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 真像小猫的脚步, 一点一点地挪到你的身边来。”

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文学的态度去避免那些“滥语”, 运用细腻的感受去描摹, 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真正的扩展。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过, 自然之景纯然以它动人的外观, 不掺杂任何物质的利益而令我们感到愉悦。那每一阵轻柔的晨风, 每一个无语的黄昏, 都会在你的笔端浸染上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三、写出“理趣”, 赋予文章深刻的内涵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是主体, 抒情是目的, 哲理是内在, 三者缺一不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抒情散文中的情感不同。后者大都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 前者则与景物本身关系密切, 是作者见到景物后, 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直接抒发出的人生感悟。因此, 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往往自然真挚, 有感而发, 多运用象征手法来寄寓人生感悟, 字里行间处处是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 真正写景的文字并不多, 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写景背后的一份“理趣”。一群文人墨客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聚集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饮酒作诗, 畅谈人生, 本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但是这样的快乐却引出人无端的伤怀, 人生中的一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诚如张爱玲所言:“细节是和美畅快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 对人生一切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样的兴尽悲凉之感, 千古如一。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 生命感悟的理趣, 能够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 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又比如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风》中有这么一小段文字:“风, 随处飘然而来, 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 不知其终结, 萧萧而过, 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 又向哪里去, 闻此声而伤悲。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 皆自飒飒风里来。’”这段文字, 于描写上是寥寥数笔, 但却将最常见不过的风写出了人生的况味。阅读这样的文字, 仿佛与如风的人生擦肩而过, 红尘之中的跌宕一生, 有谁去认真思索过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呢?风萧然, 意飘零, 人间种种秋意生, 这样的一种文章意境, 正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透出的“理趣”。而这样的“理趣”, 令文章有了厚度和重量, 不再流于空泛的写景与抒情。

四、妙用“物我合一”, 达成最佳的抒情效果

“物我合一”这一充满玄妙的概念, 用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 其侧重点在于审美。这是一种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主体忘怀得失, 感到自身化为对象, 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 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 人若是以“物我本为一体”的心态来欣赏大自然, 山川草木便成为人自由心灵的寄托所在, 不正体现出大道之至美至乐了吗?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庄周梦蝶”这一典故中的境界, 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型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简而言之, 就是在审美与写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化为景物的一部分来写, 常常能取得最佳的抒情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少直接写景的文字都比不上这一句的分量。这要是怎样的一份美, 怎样的一份眷念和痴缠, 才能使作者心甘情愿化身为景中的一部分?其抒情意味不言而喻。又曾经读到过一位女作家写“阳光”, 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亦可以作为“物我合一”手法的典范:

“如果我可以留下阳光的片刻, 我愿意是舒展的, 柔软的叶片, 你抬头仰望, 就会看见一叶颤动的、清晰的、透明的绿;我也愿是向上翻卷的花瓣, 环绕着花心, 在天晴的日子, 花儿盛满一杯杯阳光, 微风吹过, 花儿醉了, 摇晃着闪亮的花影, 铺洒你的来路;我还愿意是微笑的尘粒, 在浓荫的树林, 蜿蜒的小径, 飞舞在一柱阳光之中, 两旁有青草和雏菊……”

为了写那捧阳光, 作者的心都醉了, 化身为叶片、花瓣乃至尘粒, 与阳光亲近无邪, 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一种沉沦与分享, 在这里, 一草一木都是活泼有情的, 而人完全融于景中, 一丝呼吸, 一丝颤动, 都在抒写着自然间的美与感动。

篇4:写景抒情优美的散文

读着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仿佛在你面前,呈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色彩绚丽,幽香缭绕,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地描摹了紫藤萝瀑布亮丽可爱,玲珑透剔的品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顺着“温晴”这幅长轴,铺展了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等多幅图案,文章语言如诗如画,遣词造句非常精妙,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它“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一个“拿”活脱脱地道出了尽心尽力,使人看到了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最后写下了珠落玉盘般的结句“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这两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借景抒情散文,最大的成功得意于作者对于景物的仔细观察,观察细致才会写得具体。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可分为三种形式(见下图):

恰当贴切的修辞手法,也是写好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手段,这两篇散文都多次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就无法把景写好。

篇5:优美写景抒情散文600字

优美写景抒情散文1:总有有那么一个地方让我们痴狂

世界之大,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让我们痴狂,总有一个地方让我们向往。这个地方可能是一望无际遍野翠绿的伊犁草原,可能是爱琴海的蓝色小镇圣托里尼,可能是塞班岛的水晶海浪,也可能是某一座充满浪漫气息的历史古城。

而有这么一座城令我向往令我痴迷,那是一座浪漫的古典城市,它见证了二战带给人们的伤害,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沿革,他就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这座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浪漫,一样美丽。历经沧桑的布拉格在战争中屹立不倒,现在他已是千城之城。

我很想在布拉格游走一番,欣赏他蕴含的欧洲气息。穿过布拉格的大街小巷,古老泛函黄的墙壁仍然散发着他耀眼的光芒,高耸的城墙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而最高处是一个大大的钟表,他的秒针缓慢的走着,高处传来滴答滴答的声音,是时间流逝的声音。分针转了好些圈,时针慢慢挪动,时间流逝,转眼到了傍晚。路上的行人多了,他们都是忙碌了一天要下班回家的人啊。他们累了,而又想急着回家,他们走得很快,因为他们在美丽的布拉格一个温馨的家。广场中央的木椅上坐着一位两鬓发白的老人,他从容的把拐杖立在腿前,她一定是在等待某位重要的人。夜幕降临,街上的更多了,不再是孤单的行人,而是快乐的一家人。老人已然已经回家去了。夜晚的布拉格灯火通明,甚是温馨。在广场旁边有一座大教堂,正堂里满满的基督教信徒,我虽然不是基督教信徒,看到他们的忠诚祈祷,我也想上前祷告一番。那金碧辉煌的大教堂,实在是太美了太隆重了。哦,阿门,你看见布拉格的魅力了吗,看见他的浪漫欧洲气息了吗?这的确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啊。

这个叫布拉格的地方,令我痴狂,总有一天我会去到那个地方,看见他真实的魅力。

优美写景抒情散文2:山间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冬去春来,像姑娘的心一样的绿色柔纱在山林里,随风翩跹起舞。为那满山的烂漫而陶醉。于是,带上写生班和同学一起去玩。

山风扑面而来,混杂着泥土味儿,还有淡淡的清香——露珠和草的气息。小心翼翼地踩着那条发黄的羊肠小道。脚下青绿的草儿上,一滴露珠在太阳跃起的那一瞬滑落。就那样,与这一切融合在一起,自己也若有若无。

到了地点,我“哇”的叫了出来。那是一小片林子,每个树杈都恰好坐两个人上去,甚至树枝交错在一起,就是天然的书桌。在这里写生,恰好不过。

林子后面,是一片花田。田子并没有被围起来,种的也不是什么奇花异草,只是山上个一小段就能看到的小野花。它们赶趟似的聚集于此。我想,这并不是什么人刻意种植的。正因如此,那份自然的美好才如此浓厚。深吸一口气,仿佛那花草的清香,带你走进另一个世界——桃源仙境。

黄色的小花遍地开放,柔而不艳,媚而不妖,刚而不硬。它们的绿叶舒展自然,嫩生生的衬着浅黄色的话版权,橙黄色的花蕊。它的脚下,是崩裂的泥土,旁边还有腐化了的泥土块,它们在土里蓄势待发、瞬间迸发,绽放着自己的生命!不禁为它惊叹。虽然表面只是少女般的身姿,沁人心脾的清香,但这背后,却是多少心酸和泪水。那些泪水和汗水相融合,造就了它们的现在。

坐在树杈上,低头看阳光穿过叶隙,投下斑驳的树影,光斑投在地上,随风的吹拂、树的摇曳而舞动着。

抬头远望,最是山花烂漫时,那一闪的绿、红相映相衬,成为山间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优美写景抒情散文3:世界最长的柚木桥

乌本桥——世界最长的柚木桥。

从缅甸故都蒲甘到另一个故都曼德勒,150公里路程,走了三个半小时。一路尘土飞扬,酷热难当。窗外见到的是滚滚黄沙、残墙断垣以及稀落的秃碌树。进入曼德勒地界,绿油油的向日葵,我的感觉好像是从沙漠到了绿洲。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乌本桥。

导游郭小姐吃力地解说,这座瘦骨伶仃的木桥就是大名鼎鼎的乌本桥——曼德勒第一景观,游客不去乌本桥等于白走了一趟曼德勒。这座桥乍看并不怎麽起眼,跟我见过的厚实古桥,如中国卢沟桥、柬埔寨磅格岱桥迴然不同。可是登上桥,极目远眺,乌本桥就像一道长虹逐渐消失在天际的雾霭中,极其壮观。

1850年,缅甸贡榜王朝末代君主闵东完成曼德勒王宫建造后,剩下大批柚木。柚木是缅甸特产的名贵木材,质地十分坚硬,浸在水中长久不腐。当时曼德勒附近的陶塔曼湖每逢雨季,水漫湖滨低洼之地,居民往来十分不便。经闵东王同意后,曼德勒市长乌本(U Bain)就用这些木料建桥,因而桥就以乌本命名。

乌本桥长1200米,用了1086根柚木;桥墩、扶手、梁、柱、铺桥的木板,全用柚木,不使用一根铁钉,成为世界最长柚木桥。桥走“之”字形,不仅因为造型的曲线美,而且能抵消波浪衝击力,符合动力学原理。走完这道桥,起码要半个钟头,因此桥上设有六座凉亭,供游客小憩。对于情侣来说,走不完的路,最为理想;因而乌本桥成了约会的最佳场所,被当地人称为“情人桥”。我倒觉得穿红袈裟的僧人迎著落日,鱼贯过桥,那才是最富诗意的缅甸风情画。

走得累了,到凉亭歇脚,冷眼观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发现大都是游客,当地人寥寥可数(下图)。乌本造桥是为了便利民生,现在国际扬名,情侣手牵手时也刀唸他的名字,恐怕他老先生初始也料想不到。

篇6:写景抒情的散文

如火的七月,我们驱车曲径山路远,放眼迷雾群山绿;村舍瓦屋缘溪散,蝉音鸟吟夏正浓的婺源县大潋村,宛如进入了一个世外桃园。

大潋村,村子不大,百来户人家,星星点点、高高低低散落在山涧的两旁,清清的流水跌宕而下,时而轰然作响,跌溅成珠花碎玉,时而蜿蜒匍匐而行,羞涩矜持宛如处子。

沿着山涧行走,溪床上光怪陆离的卵石在阳光的照射下,晃漾着玄妙的光影。水深处,一群群小鱼聚集在磐石的青苔边,悠然自得,享受着大山的安宁与溪水的清澈。

依着村旁的古树,追寻着村民辽远的脚印,村民告诉我们,大潋村建村于南宋,村里人大多姓詹。那时,村子的詹姓始祖,口中吟诵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诗句,信步来到这个乱山深处,目睹这里的大好山水,搭草棚,起炊烟,居住劳作,并将村子取名潋川。

走入村子,只见村子沿着溪水顺着两侧山体铺开,高低错落。溪旁或院子里的梨树和桃树,在阳光的照耀下,其叶片美得让人有点眩晕,绿得有些让人迷醉。行走于麻石铺就的路面,布满青苔的石缝长满了绿油油的杂草,杂草上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

折进村子逼仄的巷道,回头而望,巷道在身后泛着暗淡的光泽......

黄昏时分,回到村口,坐在石桥上休息,石桥下的溪水潺潺地流着,牧童裸露着胴体在小中嬉戏,路边树林中的野花静静地开着,小鸟喳喳地叫着,山间树梢沉淀了几分雾色,让村子显得更加宁静、朦胧、妩媚与神秘。

篇7:优美抒情的散文

六月的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出古城顺着绿树成荫、蜿蜒秀丽的滨河大道东去二三里,在一片葱茏中,千亩荷塘便惊现眼前。

举目望去,一望无垠的荷塘,仿佛一抹翠绿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湖面,铺天盖地;湖心那方巍然挺立的玫瑰红标志性地标格外醒目,似在召唤远方的来客;远处影影绰绰的绿树翠影环绕着水天一体的湖线,如那默默守望的湖神;湖面荷托连桥,曲径蜿蜒,水映廊亭;好一副如诗如画的美景。

朝霞初露,荷塘静得出奇,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叫,更显得清幽。塘中青翠欲滴的荷叶挨挨挤挤,宛如千把万把撑开的绿伞,遮住了碧波荡漾的水面,还有水下那嬉戏着的鱼虾。微风轻拂,翠绿的荷叶上无数晶莹的露珠滚动着,妙趣连连。荷叶丛中,荷花含笑伫立,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瞧,这朵荷花像含羞的新娘,涨红了脸;咦,那朵白荷还在酣睡呢!荷花的清丽、荷塘的芳香引来一群飞鸟前来赏荷。一只羽毛丰满的美丽小鸟昂首伫立于翡翠般的荷叶上,神气十足。满塘荷叶亭亭出水,灼灼迎朝晖,碧叶流莹珠,幽香暗袭人。红花绿叶相映,尽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风姿。

艳阳高照,赏荷的游人已是熙熙攘攘,欢歌笑语,不绝于耳。此时,塘中的荷更加艳丽。阳光散落在塘面上,泛起细碎的银光。白鹭在荷塘里上下飞舞,好像从天上飘下的白云。看那朵朵荷花傲立在满塘碧叶中,有的白如玉,有的粉似霞。白的好象少女白嫩的皮肤,又似无暇的白雪。再看粉红的,真不知它是被朝霞映红了脸,还是害羞?那硕大的荷叶更加碧绿可爱,犹如一个个碧玉盘托在水面;微风过处,一波波的绿浪翻滚而来,茎秆托着花朵挺立于水面,在风中快乐地摇曳着,引来几只蜻蜓在荷塘上空飞舞翩跹;空气中流淌着荷花的幽香,说不出的一种赏心悦目。这不正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生动写照吗?

夕阳西下,大地瞬间笼上了一片金黄。斜阳的余晖洒满塘面,水波荡漾。碧绿的荷叶托着身披霞光的朵朵荷花,凝神专注,似在挽留那即将逝去的一抹余晖。燥热的空气中荷香淡淡;小径的草丛中,蛐蛐撕着嗓子唱着歌;塘里青蛙在伞似的荷叶上为蛐蛐“呱呱”伴奏,恰是一首大自然的交响曲。

明月高悬,荷塘暂时告别了一天的喧嚣,皎洁的月光下,仿佛碧玉般的荷叶挺立在水中,连成一片,是那样亲密无间。荷花披着梦幻般的纱衣,躺在荷叶上静静的睡了,是那么的舒坦,那么的甜蜜;只有那镜湖与夜空月月相对,直到那月落乌啼。

一场夏雨,荷塘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看雨溅塘中水,波纹黯消隐;看塘中水下鱼,举目深呼吸;看雨润荷花万般红,雨落荷叶千般绿,细腻的小雨就如一幅水晶般的帘子;朵朵荷花,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在轻柔的.雨丝沐浴下,显得更加清秀雅洁妩媚。片片荷叶,如母亲慈爱温厚的手接着雨,以至于那雨被感化,悠忽间轻微地嘤嘤低泣着滚落在母亲的手里,恋恋地隐入荷塘里。那声音,初起时的渺渺茫茫,而后却浩浩荡荡,妙不可言。

无意中,望见满塘碧叶繁花间悠然而立的莲蓬,周围的花丝还没落去,只剩下一片花瓣在风中摇曳,而塘中的花瓣则若小船般,载满了雨珠,在水中飘荡。为荷塘添了一份别样的风韵。之后,就连残留的花瓣也落去,飘飘洒洒的落在荷叶上,却清雅依旧,高贵依旧。只留失去保护的莲蓬迎风成长。

雨过天晴,浑浊的荷塘里锦鲤露背,蜻蜓低飞,与舞动的荷花瓣相嬉戏,秀荷清雅柔美,更是引人注目,在阳光的映射下,就好像一个个刚淋过雨的仙女,亭亭玉立在中。荷叶绿得发亮,没有残荷的凄楚,没有淡雾的缠绵,任凭你去万般形容也说不出,只能深深地去感受……

徜徉于荷塘畔,流连于水荷间,闻阵阵荷香,腻人心扉,思绪万千。

荷花柔得似棉,静得若水。烈日不能使其枯萎,风雨不能令其弯腰。它的根,紧扎地下;它的叶,相触水面;它的蓬,傲立枝头;它是那么地依恋着水和泥土。

是啊,荷叶为荷的付出,是遮风挡雨的恩情,那,荷为莲子的付出,则是耗尽一切,用尽美丽。荷花不奢求浓艳,不遗憾平凡。当生命火花最炽热时,它微微含笑,给蓝天的画卷上点金涂丹。它不强求浮华,却拥有新鲜活泼的美丽内质;它不强求辉煌,却拥有默守一枝的宁静;它虽然水中独立,但却不离群生长。当它枝头最后一瓣“云霞”飘落水面时,它也毫不忧伤,仍在寂静的湖面下留下沉甸甸的收获——藕节。

篇8:写景抒情优美的散文

一析景悟情, 景异情不移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 其重点是能够析景悟情。在同一篇散文里面, 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出很多幅图景, 作者在散文中抒发的感情也不可能是一潭死水, 而是一条有灵性的河流!因此, 教师应当练就自己在散文中捕捉多幅图景以感悟作者所潜伏的情思的能力。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景异情不移”。

例如,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文中描绘了很多幅图景, 但是每一幅图景所潜伏的作者的情思并没有因为图景的不同就发生改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景异情不移”。《故都的秋》一共描绘了五幅秋景, 每一幅都是表达清净和悲凉的意境, 体现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的强烈热爱、眷恋。如果将这五幅秋景图像合起来看、合起来想, 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感非但没有转移, 而且还将情感寄予秋景一层一层地深入表达, 更加浓烈地表述出自己对于故都的秋的那种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将秋味渲染得更加浓烈、更加无处不在。

二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

为了能够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这一有效途径, 在学生面前展示教学的具体内容。一方面, 通过实物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展示实物的样本抑或原形, 组织教学性质的参观活动等。另一方面, 是通过物象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可以通过对各种模型、图片及声像等资料的合理运用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 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明快性。后一种途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最为常用的, 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对多种素材进行综合, 赋予语文课堂极大的感染力及生动性。例如, 针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笔者将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满月夜, 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赏月, 与他们一起观赏月光照在操场边的大树上, 以及洒在宽阔的操场上的斑驳与皎洁。到了课堂之后, 当读到《荷塘月色》中描写月色的地方时, 学生们的脑海里自然会出现晚上观赏月色的景象。譬如, 课文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们通常都不能理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影, 这次学生们有了真实的感受, 就很容易地“触摸”到了课文与实景之间的那种真切、自然, 最大限度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这个案例中的直观情境创设,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也有不小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 直观情境唤起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 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发现与成功的快乐。

三归纳阅读方法, 延伸阅读教学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细细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景色, 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读, 还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 教师还应当针对所学散文的写景抒情的特征对阅读进行延伸教学, 促使学生在更多的散文里更加熟悉阅读技巧,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培养学生自主读懂、读透散文的能力。因此, 在通过上述途径开展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这两篇著名散文的教学之后, 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两篇著名散文的延伸阅读, 以实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巩固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篇是作家吕锦华的著名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中一共对四种不同的图景进行了描绘, 即立于夕阳下的左公柳、生活于沙海中的民勤人、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以及茫茫的戈壁石。为了归纳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这一教学阅读方式, 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寻找、搜集与这几幅景象相关的图画资料, 在情境里感受作者的情思。作者写柳、写人、写树、写石的目的都在于刻画人的精神, 赞扬生存在恶劣环境之下的西北人民 (即文中的民勤人) 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正是前文提及的“景异情不移”。另一篇是著名女作家陆星儿的散文《小鸟, 你好》, 也具备很强的阅读价值。在文中, 作者在清晨的鸟语花香里描绘了三幅图景, 分别是冬青吐翠、小花初放、小鸟啼啭。作者在散文里面描绘这三幅独具活力与生机的春景图, 正是为了抒发自己大病初愈时那种强烈的生命感。所以《小鸟, 你好》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也属于“景异情不移”的范畴。《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分别是《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最前面的两篇课文, 教学时正值初春, 教师在这个时候积极地进行《小鸟, 你好》的阅读延伸, 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通过上述三幅图景体验作者对生命的情思, 与作者一起感悟生命的美好。

四结束语

在新教育理念的普及下, 高中语文教育依然面临很多的困境, 需要教师持续地总结教学经验, 改革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法。只有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写景抒情散文里面的作者的“情”, 才能够使他们透彻理解整篇文章, 实现教学的有效和学习的有效。

摘要:散文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写景抒情的散文也不例外。“形散”能够促使作者在思接千载的同时做到心游万仞。散文的特征能够将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呈现给读者, 而且这种情感的载体往往不止一幅风景。在高中语文课堂里, 教师应当怎样开展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了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散文,写景抒情

参考文献

[1]牛福文.让“道”在语文教学中彰显树人的威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篇9: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策略浅探

[关键词]写景抒情 教学策略 散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6

小学语文教材在中高年级选编了大量的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这类文本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幽深远,通过对真实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深切的情感,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相融相合。教学这类文章,怎样紧扣它的文体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意境,铺设鲜活画面

(一)想象中再现画面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的思维沉入文本的画面展开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将语言所承载、凸显出来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二自然段时,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在想象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融入其中,以自己的心境观照文本情境,有效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体悟作品的精妙境界奠定基础。

(二)联想中感受画面

儿童是凭借形象、色彩和声音思维的。写景抒情类文本中的很多词语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鲜活的词语,并用直观化的语言将这种画面呈现出来,这样更易于学生沉入意境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三自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赛马》的乐曲,并以激情的语言渲染,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万马奔腾的情境中。乐曲的旋律、教师语言,让学生与骏马融为一体,享受到体验的愉悦。

二、体悟情意,品析语言神韵

(一)品原味,感受神韵之概貌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命体验,不要将教师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教师要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让他们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感知内容。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教师先揭示课题,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然后,学生展开文本初读,感受课文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形成对文本的粗浅认知;接着,学生再次自主阅读,梳理文本的写作顺序;最后,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文本内容浓缩成标题,使他们形成对九寨沟的整体认知,同时将文本的内在神韵根植在他们的意识中。

(二)入其里,感受神韵之真

写景类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将主人公自身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阅读这类文本,就需要寻其形、入其里,在“活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画的意境。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机聚焦文本中的核心词语,激活他们的原始经验,并进行拓展补充,这样使文本蕴藏的内在神韵丰满、厚实。

三、迁移训练,促进语言生长

(一)传神语词中探寻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精妙、传神、妥帖,值得学生深入品味、辨析,是促进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学这类文本要将品析的重点放在一些传神的动词、形容词中,让学生感受这类词语对描摹客观事物、表达情意的作用。如,教学《槐乡五月》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槐花香味的语句,然后体会“浸”字形成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意识到在景物描写过程中,适切、准确的动词往往使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最后,教师设置填空题,引导学生填写具体传神的动词。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

(二)形神链接处探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在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表达方式的限制。 在这种表达形式下,散文的语言显得韵味十足。根据这样的文本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语言学习和练笔的价值点。还以《田园诗情》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的语言灵巧工整,在对称之中又富有节奏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表达美,还要学会运用这种表达特点,把它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同时,通过运用,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到荷兰的悠闲、自在,真正达到“言”“意”双得的目的。

总而言之,依据文体特点展开教学是走进文本内核的最佳路径。教学写景抒情类文本,就要紧扣文本之景和作者之情的链接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沉入文本进行感悟、体验、迁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上一篇:求职语文老师自我评价下一篇:商业用房买卖税费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