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2024-07-01

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共10篇)

篇1: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计划

1、认识国旗,知道爱护国旗,能分辨是不是国歌,升旗时要安静站好。

2、愿意上学,喜欢和同学一起游戏。

3、别人讲话时,不乱嚷嚷,不随便插话。

4、爱惜学习用品。

5、不打架、不骂人、不争抢东西,要学会礼让。

7、按时上学,不迟到。上课铃响,要立即进教室做好,不下座位,不打闹,认真听讲。写字姿势要端正。

8、回家后先做作业,再玩。不乱撕作业本。

9、认真学做广播操和眼保健操。

10、学习做值日、整理自己的书包。

11、注意安全,自己不随便外出,不在马路上去玩,外出一定要有大人带领。

12、讲卫生,早晚漱口、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

13、遵守纪律,课下不追逐打闹,课间做有益的游戏

篇2: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古蔺县二郎小学李贵英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生的启蒙教育;是如幼儿学习走路迈出的第一步,对于整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一步走好了,那么就可以勇敢的迈出第二步、自信的迈出第三步、快乐的走好第四步,之后的路就可以扎实稳健的走得更好更远了。因此,做好一年级学生的常规行为习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年级的学生走进学校,可以说什么都不懂,像一张白纸。不论是做什么,教师都必须一点一滴的从头教起,从头做起,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而且要不厌其烦,具备超强的耐心。比如说教学生怎样“读书、放书、发言、握笔、听课、扫地、放桌椅……”。这些平时看似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但却又是难以记住,容易忘记的。所以在工作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小学生该如何“坐、立、听、讲、写、说、玩”,明白下一分钟该干什么,学生个体的行为得到了规范,第二步就是对整体的行为进行规范,比如:上课铃声响,全班静息等教师;教师讲话时,学生保持安静,不发出任何声音;在课堂中,教会学生看教师的手式,教师用固定的动作表示:安静、静息、坐正、起立,学生看到教师手上的动作就会明白教师的用意,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还可以固定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口令,例:师说小身子(生答坐正);师说小耳朵(生答专心听);师说小眼睛(生答看黑板)。在师和生一问一答的口令之中,学生边说边做,言行就得到了规范。这样课堂就能得到有效的调控了。在课堂上时时提醒学生读书时要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写字时身正、脚平、右手握好笔、左手按书;别人发言时,仔细倾听……,每个细节处都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要怎么做。学生不专心及时提醒,表现好的及时表扬,树立榜样,创造一种公平竞争,争优评先的良好班级氛围,这样不仅听课率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常规行为习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将成为一种愉快的身心体验之旅。在教学课文的设计中,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直观感强、注意力时间短等特点,设计一些边读课文边比动作的环节或拍手读词语、生字卡片;也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有时可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对教师进行提问和评价;可以运用图片和教具的直观、形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时也可以停下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或韵律操;教师也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或亲身感受吸引学生的眼球。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兴趣、能够喜欢上课、听课,从而顺利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篇3: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一、重视起点

一年级入学第一天是学生生活的新起点, 学校环境对学生来说处处都是新鲜的。这一天, 教师给他们的印象非常重要, 所以这一天教师的行为举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准时到校, 做事态度严谨, 不能随随便便。记得2010年我在后裴庄完小担任一年级教师时, 班里43人中有21人不到6周岁。在开学的第一天, 我把所有的家长和学生叫到一起, 提了一个要求, 即:孩子必须与父母住在一起, 以便父母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 积极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我还告诉家长必须记住:“从小操心, 长大省心。从小省心, 长大闹心。”这个要求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同, 这样我既与家长达成了共识, 又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教学态度严谨, 这对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 我们班的学生虽然有一半年龄较小, 但做事从来就是非常准时认真, 如按时到校, 按时完成作业, 无一例外。

另外, 第一天, 教师在和学生的谈话中要及时渗透校规、班规, 让学生知道什么事应该做, 什么事不应该做, 应该怎么做等。开学前一天重视思想教育, 可以为以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做准备。

二、严抓过程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师生一拍即成的, 而是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 在教师引导下长期积累形成的。因此,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必须常抓不懈。

1. 常提醒。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过程中, 恰如其分的提醒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1) 学习习惯提醒。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上课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 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 有问必答提醒。教师提醒学生, 对于提问一定积极回答, 只有想回答问题才能积极思考倾听。 (3) 有疑必问。有人说:“有疑则进”, 有求知欲, 则有兴趣。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 使学生听课时能产生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 充满自信。这正是成功的学习所需要的一种心理优势。 (4) 文明举止。学生平时待人要有礼貌, 尊敬师长, 打扰别人要说对不起。 (5) 正确姿势。学生不论听讲还是写字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坐姿, 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 所以平时一定要抬头, 挺胸, 两脚并排而站。 (6) 写字习惯。学生坐姿要端正, 握笔姿势要正确。学生写作业时, 教师一定要认真观察,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坐姿, 使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美观的坐姿。 (7) 卫生习惯。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 如常洗澡、饭前勤洗手、衣服保持整洁干净、勤换洗等。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8) 环境卫生。平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下课必须看自己座位底下是否干净, 如有纸屑等垃圾要及时捡起, 装进自己准备好的小垃圾袋, 并及时倒垃圾, 这样班里的卫生就会一直保持干净。 (9) 准时性。学生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如上学准时到校, 上课准时走进教室, 平时准时完成作业, 课前做好一切准备等。

2. 树榜样。

众所周知,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 所以首先,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注意言传身教,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先做到, 学生耳濡目染, 这对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多表扬做得好的学生, 哪怕学生有一点进步, 有一个好的举动, 都要给予表扬, 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激励其他学生向这些学生学习。比如, 我在开学的第一天会表扬前几名到校的学生, 夸奖有较强的时间观念的学生。有的学生不用教师说就把笤帚摆好、自觉捡垃圾等, 教师都要给予表扬, 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样效果很好, 我班上课基本没有迟到的学生, 班风特别好。

3. 多交流。

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 和学生聊天,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以便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另外, 教师要多和家长交流。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 光靠教师的工作是不够的, 家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和家长交流时要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一,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评结果

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教师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并且, 教师评价要多样化, 有针对性。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 一句表扬、一朵小红花或五角星等都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 对学生的优点及时评价是培养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必不可少的手段。

篇4: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

一、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仿佛一位神奇的魔法师,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上课起立时,教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下课后,教师俯身捡纸,就是最好的榜样。对学生好的行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1.善于语言引导

学生就是白纸一张,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认为教师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的期待和依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我们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的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使用文明用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亲和力,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如教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教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教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注重行为示范

“老师像天使,交给我们善良;老师像大树,交给我们正直;老师像大海,交给我们包容;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很多时候,教师就像是一面镜子,是学生对照自己行为的参照。因此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齐,当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地,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了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得都很好。

二、及时表扬鼓励

低年级的学生最崇拜教师,期望当“小老师”“小干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如“我是老师小助手”,带个“小老师”上岗证,每天检查同学的读书情况。让每位学生轮流尝试角色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都希望获得成功,以满足“自我实现”的成长需要。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地鼓励能激发其进取心。这样的鼓励不只是来自教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的。我班开展了为自己评奖的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这样的评比活动,提高了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常规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行动中去。

三、“顺口溜”辅助

顺口溜几字一句,不仅易记,而且说起来朗朗上口,是一年级新生喜欢的方式。教师可利用顺口溜来强化新生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说顺口溜的过程中,记住要求,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为让学生记住听到上课音乐声响了,马上坐好,等待上课的要求,养成习惯,可以说顺口溜:“铃声响,进课堂,快快走到座位上;迅速地,掏出书,整整齐齐摆桌上;人坐正,腰挺直,唱首儿歌等老师。”说记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常规要求,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但要注意教记儿歌时,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

四、奖罚分明,强化学生行为

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表扬正强化学生的行为,处罚负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教育中学生犯错,要进行适当的处罚教育。适当的处罚教育不是讽刺挖苦,不是体罚,不以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和“治”学生为目的。它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情感,经过可行的教育促使学生吸取教训,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树立责任感和自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处罚教育的方式要尽量经过学生讨论来定,坚决排除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随意性和武断性,实行按约处罚。所以,对这种处罚,“违约”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篇5: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说过:“要想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我们还是从一年级就学会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吧:身体坐正,振作起来,做好听课准备„„这样,学生就会非常容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上”为了让学生上课能够专心听讲,我首先结合语文课本第一课《培养良好的习惯》,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姿。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提醒学生坐端正。一二年级的学生上课往往坐不住,爱做小动作,所以我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表扬坐得端正的学生。如:“××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课件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教学中,经常教师刚出好题目,就有学生说出答案了,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在幼儿园学过或家长教过的。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提问:“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我在课上尽量创造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因为教师没有喊到他,慢慢地就不爱举手了。通过师生谈心的机会,我引导学生不管老师喊不喊你,你只要会都要举手,这样老师才知道你已经会了;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4.培养学生完整回答问题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说话不完整,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注重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一开始虽然比较费时,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上课回答问题前,要求学生先听清老师的问题,然后再回答。对于能完整回答问题的学生,除了师生口头表扬外,还请他们做小老师,教其他学生说。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养成了回答问题完整的习惯。

5.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经常会听到家长埋怨:我的孩子总要边做边玩,一会儿站起来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与作业无关的事情都会想起来做,就是作业不做;我的孩子依赖性很强,遇到问题就退缩,特别是在完成解决问题时,孩子看到自己不熟悉的题型就大叫“我不会”;我的孩子做完作业就把本子往家长面前一推,还理所当然地说“检查吧”„„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已经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不良的作业习惯。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呢?

(1)先复习后作业做作业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总结所学知识,检验其掌握程度的过程。数学学习要养成先复习功课,弄懂概念、掌握算理算法、理清思路后再做作业的习惯。

(2)先自查后请教作业完成了,还应该独立检查。遇到独立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去请教别人,不要不懂装懂,应在别人的启发帮助下弄懂后自己再独立完成作业,不要简单地把别人告诉的答案一抄了事。

(3)认真按时完成作业书写要清楚整洁,格式要正确,算式要规范、美观。按时完成作业,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对于一些特别

篇6: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0-11-17 10:35 金宝双语小学 班级工作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读书习惯。先让学生养成双手捧书读的习惯。

二、写字习惯。教师应随时提醒:“写字必须‘三个一’”,三、坐姿。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应当会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师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四、注意力。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可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提请学生注意,“拍一拍”、“拨一拨”、“点一点”等;如不便走下讲台,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授),“注视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收拢其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邻座同学也可以协助提醒。

除此而外,恰当的赞语、激励,合适的奖励等各种不同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也是重要的。

此外,勤于读书、会圈点勾划的习惯,讲卫生(做眼保健操等)的习惯,学习用具正确使用的习惯,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课外活动计划安排的习惯等,都与小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有密切关系,都应纳入培养教育的范围。只要老师心中有规范,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严”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它也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的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个标准,我认为应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对于小学生而言,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作则,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中期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儿童处于心理发育初期,个性还没有形成,可塑性较强。如果在这个时期就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的劳动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为榜样,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方法,它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德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以榜样引路,弘扬文明行为,抑制不良行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榜样示范包括仪表示范、语言示范、性格示范、行为示范、人格示范等,以性格为例来说,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班规是不行的。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我首先组织学生逐条学习,理解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文,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再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并实行定量与定级相结合,鼓励学生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并结合实际,提出“管好自己的生活”、“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学习”、“管好自己的手”等要求。要求学生把好人好事都记录在册,每周操行评比一次,做到公正,公平,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从“个别教育”入手,抓住一二个典型,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质熏陶。如: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宗旨;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做到时时讲、日日讲、月月讲,以防为主。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树立善于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的意识。形成维护集体,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培养高度的主人公意识。同时还应培养小学生在突发事故中的应变能力,以便使突发事故中的各方面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二、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是一个从细致的量变到比较明显的质变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我主要从“训练”、“督促”和“素质养成”几方面去培养。

1、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我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2、督促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每次写字时,做作业时,我总忘不了对学生说声,“注意三个一”。平时,在集队、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我始终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全面关心、教育、管理和指导学生。

3、素质

全面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一定要摒弃“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陈旧观念。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所以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学生要以德修身,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的体验、践行,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板报、橱窗,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张课桌,每一寸土地都能说话,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长期持之以恒的深化教育,让学生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转化为内在的素质。

三、家校结合,发挥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后天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的。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发挥家长的作用。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培养青 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不断提高素质,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提高家教水平,提高家庭文明程度,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待孩子真正做到爱得理智,教得及时,严之有度,导之有法。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思想与行动之间有一道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道鸿沟填满。”我们坚持在每个学期初,都把全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告诉家长,并请家长配合实施。平时加强与家长密切联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必要时,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选择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如举行“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主题会时,我邀请了一位学生的父亲参加,他是一名警察,通过对少年犯罪案例的讲述,使学生们懂得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从小做起,懂得自爱、自律,要树立起自信自强的信心,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活动懂得了在学校要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要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一个好公民。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靠后天习得。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但是,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崇拜金钱,过度消费,私欲膨胀等等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学校、家庭是儿童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这三者中,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显的教育目的,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有一大批受过专门的训练,懂得教育,懂得学生心理,知识丰富,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教育目标明确,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景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则是通过新闻媒体、社会风尚、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各种形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实施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起着全面的影响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7: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一、问题初步归因分析

以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阶段的新的划分所提示的特征和规律为理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准则,以目前我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实践依据,以未来社会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为教育目标,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目的,积极的探索小学阶段道德生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以凸现个性,培养一代新人。

二、解决问题主要措施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充分利用班队会、思品、等课程,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三别”、“四带”、“五无”。

2、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

(二)组织各种班队活动,落实“行”的要求。积极开展有益的班队活动,健全广阔的少先队活动阵地,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理论和实践挂起钩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坚持每周一次班会制度,总结本周本班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安排下周工作。每月最后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讨论会,进行一次

阶段性班内总结。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办好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4、寓“小学生常规”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益的义务劳动,提高队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项目研究进程、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1、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开题计划、实验成果总结等。

2、案例分析。

3、学生相比上学期的行为习惯上有显著进步。

严丽

篇8: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一个6、7 岁的孩子从幼儿园来到了陌生的学校, 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 他周围的小朋友发生了变化, 他的学习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呢? 我先重点训练新生的坐、立、行。在训练坐姿方面, 我引进了注意力训练的方法, 即对新生进行坐姿+ 视点凝视的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让孩子按照学校要求的标准坐姿做好, 然后我会在黑板正中间放上一个硬币大小的彩色磁力扣。要求孩子们身体不动, 眼睛盯住彩色磁力扣, 大家进行比赛, 看谁盯得最久? 在时间把握上, 可以从1 分钟延长到5 分、10 分等等。这个方法颇受孩子们喜欢, 在比赛中既纠正了坐姿, 有锻炼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新生大约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 到第二学期时, 在听课中90% 的孩子都会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有了坐姿, 我们再来训练站立、行走就容易多了。我要求孩子们, 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全班60 多人不可能一下子都达到, 总有几个做不到的。这时, 我就把要求编成儿歌, 当我说: “站队时”, 孩子们就会说: “快、静、齐”。然后我会逐一表扬好的, 对做不好的给以具体指导, 再检查, 一旦做到了, 马上给他奖励, 当孩子们得到老师的夸奖后, 都会兴奋地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练习行走时, 我会先领着学生学习我们学校的路队礼仪, 让他们先记牢路队礼仪的小儿歌, 在讲解儿歌时, 就向学生提出要求, 如: 学生在楼道内, 上下楼梯时都要靠右行走。走路时, 要轻声慢步, 不能奔跑等等。由于孩子比较小, 有时只是讲解还不明白, 我就会亲自示范, 把这些要求都分解成具体步骤, 明确告诉孩子每一步需要做什么, 这样大多数孩子都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提要求, 训练, 最终看到了效果, 良好的行为习惯已基本形成。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有从入学起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入学的前几周的教育非常的关键, 我觉得这一阶段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去听课, 怎么去学习。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在日常学习中从小事做起, 从细节做起。在培养学习习惯上, 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抓起的:

1. 课前我会要求孩子们准备好学习用具, 并放在课桌的中间。

2. 纠正新生读书的姿势, 我会给孩子们做具体的示范动作, 让孩子明白书要放在哪里, 后背要怎样挺直。我会不时地提醒学生: “读书时”学生齐答: “要挺直”这样做, 学生容易记住, 而且易于操作, 利于养成好习惯。

3.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写字习惯, 我会先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 然后进行示范。学生边观看, 边模仿。针对学生在写字时出现的不正确的姿势, 我会及时纠正。经过一个学期的纠正, 基本上学生就可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

4.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大家都知道: 他们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由于在座姿训练时, 我经常进行视点凝视训练, 我们班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比其他班级的孩子长一些。但是也会出现孩子好动、溜号的现象。所以我会在这个时候, 给他们提示, 如我会说:“小眼睛”, 学生答: “看老师”, 或者, 我有时走到学生中间拍拍肩膀、摸摸头等等, 用我的肢体语言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对于表现好的孩子, 我会用恰当的赞美来激励他们。

5. 培养学生大声发言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发言时先举手。规范举手的姿势。发言时必须站直, 声音洪亮, 吐字清楚。有些女孩子声音比较小, 我就会笑着做个喇叭的手势提醒她大点声或者重说一次, 久而久之孩子们都会大声发言了。

6. 下课后, 安排值日班长说口号, 整理备品, 为下节课做准备。

7. 放学后, 跟家长做配合要求孩子在家能按时完成作业; 会预习功课;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具。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学生习惯的培养还包括卫生习惯的培养。一年级孩子比较小, 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如何打扫卫生, 我要先在班级教孩子们如何拿扫帚和戳子, 如何扫地、拖地, 如何摆桌椅, 如何擦黑板……然后我会采取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等孩子们喜欢的方式督促孩子尽快学会打扫卫生。此外, 我会专门安排值日班长每周一检查个人卫生。要求每个学生做到勤换衣服, 勤检指甲。

总之,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培养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时, 教师做到要求要细、训练要勤、表扬要多、示范要多。“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恒心。相信孩子, 静等花开。

摘要:习惯一旦形成之后, 很难加以改变。因此, 在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初始学习阶段, 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低年级班主任, 要努力帮助刚刚走进校园的孩子们走好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使幼小的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9: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一、用儿歌口令强化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手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课堂里,有时候因为讨论交流或者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而使学生到达一个兴奋的极致,很长时间不能安静下来,我就编了维持课堂秩序的顺口溜,比如,课堂上讨论交流后,我会大声说:一、二、三,学生马上跟着喊出:坐好来!并立刻坐好;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讨论或者交流的时候,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停下自己的话语,我就大声说:七、八、九,学生马上喊出:闭上口!并随之安静下来;每当朗读前,我就大声说:身坐正,学生马上跟着喊出:腰挺直,口令一出口,学生马上双手拿书,端正坐好,做好朗读前的准备……这样的小方法,小口诀,让学生不但明确了自己课堂上应该怎么样去做,而且让他们懂得了课堂 上是有纪律约束的,不能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或顺口溜,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行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使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行为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坐到,而且要作得更好。当操场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当遇到学生向我问好时,我总是微笑着说声:你好!……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操场上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走在楼道里时,都主动靠右行……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三、齐抓共管,严格要求

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监督来保证。因此,我联系各科任课教师,让他们明确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了解班级里的各种活动时的儿歌、口令,在课堂上,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动目标和班主任老师的一致,共同要求和训练学生,使学校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责任,也是其他教师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我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篇10: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实施方案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是经过反复训练

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

理上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上

学年我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如今我班学生已升上了二年级,我打算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又增加两项新内容:

行为习惯:

1、培养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对老师有

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老师好”);爱爸爸、妈妈和其他亲人,接递物品用双手。

2、爱护校园环境,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垃圾,爱护校园绿化,不攀折花木,不践踏绿地。

实施时间:内容一:1----------6周内容二:7---------13周实施途径:

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班队课和每天放学前5—10分钟的时间,专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

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工作措施

1、班上中队委成立文明行为习惯互助岗,监督全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各组纪律组长成立自律队,课间在校区内执勤,及时纠正监督本组学生的不良行为。并用量化的方式开展小

组互评争优创优。

2、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前5—10分钟,由班委向班主任进行汇报,班主任及时总结批评。

3、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班级小干部的评优工作挂钩。

4、常抓不懈,建立健全班级管理机制,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5、各小组参加综合考评,评出活动优胜小组,在期末发小奖品。

总结:

1.要求各小组全面总结活动开展情况,以口头形式于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在班上交流。

上一篇:扶贫基金会活动方案下一篇: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目标管理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