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本

2024-07-30

马克思文本(共7篇)

篇1:马克思文本

为伊消得人憔悴——《皇帝的新装》备课札记

文/司艳平

参加国培送课下乡活动已经两年,第一年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以在生活的艰辛中感受爱贯穿课堂;第二年讲的《写景作文片段训练》,以课本为轴心,梳理写景手法的相同运用,进而学生当堂写作,当堂点评。如今,国培再次送课下乡,我在想自己的教学内容。《皇帝的新装》是我一直未曾投入上过的一篇课文,就来上上它,如何呢?

备课时,我眼前晃悠的全是王君老师的“自我的深度迷失”,她对《皇帝的新装》的解读,我印象极深,再看她的“认识你自己”的课堂实录,我心里有了谱,就将《皇帝的新装》定位为主题型文本,但我还是想上出与王君老师不同的感觉。我认为,这篇文本不仅仅是自我的迷失,更是整个社会群体的迷失,而要对整个社会迷失负最大责任的应该是皇帝。皇帝的不务正业,对自我缺少省察,这都是导致闹剧上演的诱因。可是在选择课堂落点时,我犯了难,几经思考,我将落点落在“倾听底层声音”,将百姓定位为唤醒皇帝迷失的人。

当我把这个设计发给王君老师后,她的意见点醒梦中人。主题型文本的解读,应该立足文本本身,如果单单拎出哪一点,单单考虑几句话,就想从中挖掘出你想要的东西,显然有点空中楼阁,立论站不住脚。这篇课文的基调是讽刺,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安徒生没有讴歌谁,有的只是讽刺与批判。然后,君姐又为我指出了一个方向,倘若在主题型文本上难以突破,不如另辟蹊径,寻找不同的课型。她让我读《语文教学通讯》12期的贾龙弟老师和诸雪群老师的《童话阅读要有童话感》一文,从中寻找灵感,寻找新的突破点。

我迫不及待找到这篇文章,认认真真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被吸引了。作者说,童话阅读需要童话的姿态,童话阅读也需要儿童的视角。更为主要的是,童话教学应该以儿童的思维去理解童话,蹲下身来和孩子对话,才是童话阅读教学的路径。读到此的时候,我心内仿佛被掘了一口井,童话教学的走向究竟在哪里?我的心仿佛流出了清泉,虽然只有几滴,却给了我巨大的灵感。

于是,我丢开原有的设计,重新定位课型,重新选择教点。王君老师说,教学其实是一种选择。选择哪种课型,选择怎样的教点,选择什么方法,选择什么方向,这也是考量一个语文教师的成熟度。抛开主题型文本,我将文本重新定位为语用型兼诵读型,在多层次的朗读中进行语言训练,以读为抓手,是我选择的教学方法。

要在读中与学生领悟童话语言的独特魅力,要在读中与学生平视,以他们的视角看待童话。要教出童话的味儿,要教出童话语言的味儿。坐着想,走着想,吃饭想,睡觉想,就在这时,我忽然有了古人所讲的“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这种对待文本痴迷的程度是我从教将近二十年的第一次。就像是在诚心对待相爱的恋人,不知该以怎样的竭尽全力的心思来面对它。这样的感觉,很美,很享受。你会觉得你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只剩下你眼中的文本,眼中的课堂,其他的俗物全都不入你眼。那种自得自乐沉浸其中的感觉,美妙无比!

一番相思下来,课堂的思路明晰地印在脑海,课堂的整个定位好像是由来已久,只不过是你没找到那个敞亮的豁口。当我把新设计发给君姐的时候,她说,这个设计有意思,又让我在课堂的整体性上稍作修改。如果不是君姐,就没有我的这个设计,更没有这节堪称我的里程碑的课。

讲课结束后,听课老师说他们被这样的设计震撼到了,震撼到它的耳目一新,震撼到课堂上学生的精彩一浪高过一浪,震撼到童话的语言可以这么教。关于这节课,我要说的还有很多很多,先将备课札记写出来,作为岁月的留念,作为对君的感谢。

【传说】小揭(湛江)(416585502)2015/1/19 13:15:05 靠自己的力量去开发这方面的内容。

这是连学科专家都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伟业。要一线教师来做,真是太难了啊!

我真替平妹妹捏一把汗。

但让我惊喜的是,艳平两天后传过来的新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并且她还告诉我,她准备自己来一个“同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就《皇帝的新装》,主题型文本上一次,语用型文本再上一次。

好伟大的艳平!

这次看她的教学设计,我只提醒了她一个问题:语用型文本的上法,最忌讳的就是把课上成了习题课的模式。扎根语用,不是回归落后年代的“字字句句落实”。重心在语用,但又要把“语用”和主题理解巧妙融合,这样的语用课,才是活的语用课。艳平心领神会,说马上调整。

之后的第三天,我就接到了她整理的第一个课堂实录。我不放过她,要求她两个都整理,并要求她写出“悟课”。我知道整理课堂实录工作的繁重艰难。但我狠狠心。课上了,不记录,就白上了。不充分地反思,也白上了。好不容易折腾一回,那就要争取最大的效益。繁重和艰难,都要战胜。

艳平的决心和果敢让我叹服。她咬紧牙关,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完了所有文字稿,一共15000多字。

我想,这是她献给自己的2015最好的礼物。这样的呕心沥血,这样的开拓奋进,持之以恒下去,艳平,了不起啊!

课本身,我倒觉得不用多说了。他们已经成为了文字,成为了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史记》。他们永载了史册,将永恒了。艳平,有了自己的又一块纪念碑,而且,这一次是大理石的,甚至是水晶的,质量很高。这一课,是艳平的“代表课”。

主题型文本的上法,艳平最后定位在“比”上。这个点,我以前还真没有发现。看来艳平读文本,读到了非常细的地步。她对文字,是相当敏感的。而这种敏感,对于教师,弥足珍贵。或者说,这是老天爷给的饭碗哟。

语用型文本的上法,她则用力在童话的几种特殊表达上:一是代用语气词。二是矛盾反差。三是程度夸张。四是刻意反复。应该说,这些都是童话语言表达的突出特点。研究这些,引导学生咂摸这些,其价值是非同小可的。怪不得同事们惊呼: 这样的课堂耳目一新,让他们眼前一亮。是!我们在“主题”的圈圈里兜得太久了。这样的上法,真是一种全新的开拓啊!

如果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艳平可以继续思考:如何组织这四方面的内容?好的教学内容有了,你完成了教学设计的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就是教学创意,教学思路。还是那个建议,如何把“语用”更自然,更体贴地与“主题”理解融合,让他们相得益彰,水乳交融。这个工作,事实上你还没有太做。你现在的“平行铺展”几个要点的上法,优点是清晰明白,缺陷是还比较生硬。一堂课如一场戏,一篇文章,一首歌,这就需要起承转合,需要铺垫蓄势。你的好原料,还需要加工呢!

当然,这是更高的要求了。面对这样的要求,我自己暂时也还不能一下子想出好法子来的。

谢谢艳平,你的研究,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增了信心。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艳平最大的收获,乃是战胜自己和获得了研究的快乐。

语文的乐趣,是真实的。语文人的研究幸福,也是满满的啊!享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快乐,是最有分量质地最好的享受啊!

【昭君专栏】享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快乐 2015-01-19王君语文湿地

享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快乐

文/王君

我亲眼全程见证了艳平妹妹研究《皇帝的新装》。因此,感动,且振奋。我被一位年轻教师的探索深深打动,并被她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才华折服。一个爱语文,爱生活的老师,只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没有上不好课的呀。元旦第一天,艳平妹妹通过老公传过来她的一个公开课教学设计,请我帮忙看一看。我一看课题是《皇帝的新装》,心头就紧张。这样的名篇,老一辈早就上出了高度,崔颢题诗在上头啊!年轻一辈,包括我,也有过绝不浅薄的研究。平妹妹来上,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我只看了一遍,就发现了问题。艳平显然是主题型文本的上法。她想出新,把主题归纳的落脚点放在了“上层统治者应该多倾听民意”上。我觉得这不太恰当。显然,除了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子外,童话中的整个人群,包括老百姓,都是安徒生讽刺的对象。在这个故事中,没有褒扬老百姓的意思。艳平这么讲,有些牵强。

我给她提了两个建议:第一,重新思考文本主题的落脚点。第二,主题型文本的上法已经被大家上滥了,能否换一个角度上,上成语用型文本,兼诵读型文本的方式。这样,才可能真正出新。

建议是提出来了。但其实,我自己心中也没有底儿。这个童话如何有全新的解读,在语言运用上如何去开掘,都绝不是简单的问题。这意味着,艳平需要把自己的第一轮设计完全打倒,彻底重来。

她的元旦,怕是全没有了。我很心疼。

我没有时间帮上具体的忙,只推荐了一篇文章,《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12期的《童话阅读要有童话感——从两个童话阅读题说开去》。这贾龙弟老师和诸雪群老师的文章。很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真好!

我想象着艳平会怎么上。作为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多意义诠释文本。仅仅就主题挖掘,就有无数条路可走。独辟蹊径,是天大的挑战。这些年来,我们在“主题”上纠缠得太多了,太久了。多得,久得我们都要忘记了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儿童,忘记了童话教学应该拥有的儿童视角,忘记了童话教学“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的几大大功能都应该奠基在“审美”上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思想教育的痕迹太重了。王旭明老师提倡“真语文”,李华平教授说“语文学科不要迷失在学科丛林的沼泽中”,余映潮老师说“仅仅致力于文本解读式的教学是偷懒的教学”„„这些叮嘱,是沉重的,也是击中现在语文教学的沉疴的。语文学科应该着力于“语用”,这个观点,任何时候,都不该过时。

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语用”的现存知识太少了。已经有的那么一点点,根本不足以应对创新的课堂教学。语文老师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针对具体的文本,靠自己的力量去开发这方面的内容。

这是连学科专家都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伟业。要一线教师来做,真是太难了啊!

我真替平妹妹捏一把汗。

但让我惊喜的是,艳平两天后传过来的新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并且她还告诉我,她准备自己来一个“同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就《皇帝的新装》,主题型文本上一次,语用型文本再上一次。

好伟大的艳平!

这次看她的教学设计,我只提醒了她一个问题:语用型文本的上法,最忌讳的就是把课上成了习题课的模式。扎根语用,不是回归落后年代的“字字句句落实”。重心在语用,但又要把“语用”和主题理解巧妙融合,这样的语用课,才是活的语用课。艳平心领神会,说马上调整。

之后的第三天,我就接到了她整理的第一个课堂实录。我不放过她,要求她两个都整理,并要求她写出“悟课”。我知道整理课堂实录工作的繁重艰难。但我狠狠心。课上了,不记录,就白上了。不充分地反思,也白上了。好不容易折腾一回,那就要争取最大的效益。繁重和艰难,都要战胜。

艳平的决心和果敢让我叹服。她咬紧牙关,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完了所有文字稿,一共15000多字。

我想,这是她献给自己的2015最好的礼物。这样的呕心沥血,这样的开拓奋进,持之以恒下去,艳平,了不起啊!

课本身,我倒觉得不用多说了。他们已经成为了文字,成为了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史记》。他们永载了史册,将永恒了。艳平,有了自己的又一块纪念碑,而且,这一次是大理石的,甚至是水晶的,质量很高。这一课,是艳平的“代表课”。

主题型文本的上法,艳平最后定位在“比”上。这个点,我以前还真没有发现。看来艳平读文本,读到了非常细的地步。她对文字,是相当敏感的。而这种敏感,对于教师,弥足珍贵。或者说,这是老天爷给的饭碗哟。

语用型文本的上法,她则用力在童话的几种特殊表达上:一是代用语气词。二是矛盾反差。三是程度夸张。四是刻意反复。应该说,这些都是童话语言表达的突出特点。研究这些,引导学生咂摸这些,其价值是非同小可的。怪不得同事们惊呼: 这样的课堂耳目一新,让他们眼前一亮。是!我们在“主题”的圈圈里兜得太久了。这样的上法,真是一种全新的开拓啊!

如果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艳平可以继续思考:如何组织这四方面的内容?好的教学内容有了,你完成了教学设计的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就是教学创意,教学思路。还是那个建议,如何把“语用”更自然,更体贴地与“主题”理解融合,让他们相得益彰,水乳交融。这个工作,事实上你还没有太做。你现在的“平行铺展”几个要点的上法,优点是清晰明白,缺陷是还比较生硬。一堂课如一场戏,一篇文章,一首歌,这就需要起承转合,需要铺垫蓄势。你的好原料,还需要加工呢!

当然,这是更高的要求了。面对这样的要求,我自己暂时也还不能一下子想出好法子来的。

谢谢艳平,你的研究,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增了信心。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艳平最大的收获,乃是战胜自己和获得了研究的快乐。

语文的乐趣,是真实的。语文人的研究幸福,也是满满的啊!享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快乐,是最有分量质地最好的享受啊!

篇2:马克思文本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比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从狭义上讲包括毛泽东思想文本、邓小平理论文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本以及科学发展观文本。毛泽东思想文本为延续至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伟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文本是对毛泽东思想文本的继承和发展,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本以及科学发展观文本既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又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本。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本, 一方面, 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 它们各自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 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因此,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既不能彼此割裂, 又不能相互替代。

一、邓小平理论文本与毛泽东思想文本的区别与联系

邓小平理论文本与毛泽东思想文本虽然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但二者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第一, 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毛泽东思想文本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同志在同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同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该思想中所包含的各种文章, 如《实践论》、《矛盾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 都是经典的毛泽东思想文本,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邓小平理论文本, 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 两者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同。

由于毛泽东思想文本产生于中国革命的过程中, 所以他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如何开辟一条新型的革命道路并胜利实现之的问题。它主要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任务、道路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是革命胜利的思想理论保障。邓小平理论文本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等问题。

第三, 两者的文本特征有所不同。

在文风上, 毛泽东思想文本处于革命的需要, 他要用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论证结构来指导中国革命, 因此, 他的作品结构往往具有精密的论证, 系统的分析, 他的语言特色严谨而不失幽默风趣。邓小平理论文本语言言简意赅, 很少有长篇大论以及深奥难懂的大道理, 往往以群众式的语言进行阐释, 贴近群众生活, 通俗易懂。在传播过程中, 由于毛泽东思想文本产生于上个世纪前半期, 科技发展相对落后, 它主要以书籍、报刊为传播渠道。而邓小平理论文本产生于上个世纪后半期, 科技发展有所前进, 它主要以电视、影音作品为传播渠道。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作为统一的科学体系, 具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关系。它们具有以下两方面的联系;

第一, 两者都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 它们都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原则和方法。例如, 它们都坚持唯物辩证性;都坚持理论源于实践都坚持群众路线;都坚持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等。其次, 它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不仅仅是对原有思想理论的生搬硬套, 它们是在发展和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例如, 邓小平在《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这篇谈话中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 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充分表明了他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认识,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 两者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我国历史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即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的产生。它们都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去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例如在进行中国革命的斗争中, 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 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主张, 这与当时我国的实际是紧密相连的。又如邓小平在处理香港问题时所采取的一国两制的方针, 也是充分根据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所制定的。再如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二、邓小平理论文本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本和科学发展观文本的区别与联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带动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它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这是一个动态的理论创新过程。这三种文本在不同的时代主题、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中有各自的特殊性, 呈现出不同的鲜明特色。

第一, 三者的文本特征不同。在文风上, 邓小平理论文本语言简洁, 朴实、幽默风趣, 不讲空话, 简明扼要而又思想深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文本理论严谨, 版本形式简单, 在传播过程中, 邓小平理论文本以电视、影音作品为主渠道, 传播范围相对狭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文本主要以网络为传播渠道, 传播范围更加宽广。

第二, 三者虽然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 但他们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同。邓小平理论主要用于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它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20世纪末我国的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 它适应了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潮流,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发展观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 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不协调, 城乡、地区间的收入、教育、医疗差距拉大等, 科学发展观正是紧紧围绕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产生的。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但他们是紧密相连的。这三种文本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第一, 三者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它们都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根据并适应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应运而生的, 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列宁指出;“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者应具有的宽广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站在时代的前沿审时度势, 以科学敏锐的思维去观察时代、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顺应时代的千变万化, 对当今时代特征做出了正确判断, 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时代潮流相顺应并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二, 在理论的构建过程中, 三者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 都必须与当时的时代要求相适应, 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各个重要成果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共同的理论特点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它是整个理论的主题, 也是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有共同的立足点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它是我国社会各个阶段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时代特点, 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 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小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仅是一种科学, 不仅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还为我们的各项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基本的方法论, 对各项工作的健康稳固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通过对邓小平理论文本与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比较, 我们可以更深入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科学体系、了解各种理论文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基本观点和发展脉络;了解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是在怎样的条件下、针对什么样的问题提出来的;了解它们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必然性,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列宁全集 (第26卷) [M].人民出版社, 1988.

篇3:马克思文本

关键字:文本理论  信息型文本   商务信函  翻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更多的企业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竞争,而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商务信函成了国际贸易活动的一种重要沟通工具,其翻译研究受到了译者和商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了保证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针对商务信函的翻译研究应主要集中在如何使目的语读者准确无误的理解商务信函译文所传递的商业信息并实现文本预期功能的目标上。这和纽马克的文本理论所关注的是一致的。

一、纽马克的文本理论

根据布勒的语言学理论,纽马克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Newmark,1988:39)。表达型文本是指文本主要用来提供有关说话人的信息,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或偏见等等,常见于严肃性文学作品及权威性声明。信息型文本是指文本主要用于传递信息和反映客观事实。常见于教科书、科普读物和新闻报道等。号召型文本是指文本用来使读者按照作者意图来行动、思考,并作出反应。常见于广告、说明书、宣传手册等等。纽马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提出两种翻译原则: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是指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再现源文本中的语境意义,语义翻译服从源语语言和作者;交际翻译是指目标文本尽可能地把源文本所产生的效果表达出来,交际翻译服从目的语语言和文化。

该理论对商务信函的翻译具有强有力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文本功能是由文本发出者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选择不同的文本形式决定的, 不同的交际功能和目的必然会有不同的文本形式。文本功能不同, 选择的翻译手段自然也不同,可以选择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或者直译或者意译,译无定法。

二、商务信函的特点

(一)词汇特征

商务信函是一种正式的公函语体,在用词方面,大多使用正式书面词汇,力求用词简洁朴素、准确具体,能充分体现商务公函的规范正式、公事公办等特点。不仅涉及独特的专业,而且涉及实际商务工作技能。信函中通常会出现许多专业词汇,大量使用专业术语、行话等。如“clean B\L(清洁提单),Shipping Marks(唛头),Consignee(收货人)”等,许多日常用语中的词在商务英语中意义发生了变化。另外,大量使用缩略语是商务英语词汇的另一个特征。如“CIF= 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FOB= free on board”,即“装运港船上交货”;“L\C= letter of credit”,即“信用证”。

(二)句法特征

英语商务信函的主要功能是准确传递经济信息,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从而有效地进行商务活动,因此它的语言必须简洁明了、礼貌准确,多使用专业套语和巨型。如:“Owing to the great demand for the product,this offer is valid only for five days(由于该产品需要量很大,此报价有效期为五天)”“Enclosed is a copy of our current catalogue(随函附上一本我们现在适用的目录)”“Should we get any further progressive information from our factory, we would let you know(假如我们从工厂得到进一步的消息,一定通知你方)”。

(三)语篇特征

商务信函的语篇风格有其特定的和约定俗成的特点,具体地可以归纳为七个以英文字母“C”开头的词,即七“C”。1.Correctness(正确):使用的语言无拼写、标点、语法等方面的错误,传递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价格、货号、数量、信用证号码等)准确无误,而且指要使用正确的格式等等。2.Completeness(完整性):内容完整无缺,必须包含所有必需的事项和信息。3.Clarity(清晰性):所写信函必须清楚明了,让对方很快了解信函所要传递的信息,不会产生歧义。4.Conciseness(简明性):言简意赅,清楚明了地将事情说清楚。5.Concreteness(具体性):语言表述要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抽象、空泛的词语。6.Courtesy(礼貌性):商务信函讲究有礼貌、不卑不亢、表达委婉得体。7.Consideration(体谅性):体谅对方的要求或困难。

商务信函不同于普通的交流信函,其特点鲜明,语言的选择性很强,语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也很强。具体体现在表达直截了当、简洁明快、淡于修饰,用词规范、语法结构严谨、句子排列一般固定有序。只有充分掌握这些语言风格,才可以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和商业目的。

三、文本理论下的商务信函翻译

商务信函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具有规范性、庄重性、平实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不用比喻、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段,而多使用言简意赅、概括力强的词汇。行文要求准确化、专业化,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套式和用语,并构成了搭配,大部分句子在使用时可以直接套用。例如,“请告知”译为“please let us know”,“函悉”译为“in the receipt of…”,“特此奉告”译为“wish to inform”。

商务信函的以上特点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遵循交际翻译的原则,准确、生动、真实地再现交际者的目的、语气、情态、感情色彩和交际功能,从整体上保持原有文本的商务交际“效度”和“信度”。下面我们从文本功能理论出发,结合具体实例,从用词和句法等方面来讨论商务信函的翻译方法。

(1)承蒙怀特先生关照,我们得知贵公司为所在地区最大的丝绸进口商之一。

译文:By\Through the courtesy of Mr.Write, we are given to understand that you are one of the leading importers of silk in your area.

该句委婉的说明了得知信息的途径,并表达了想建立业务关系的愿望。“承蒙关照”在日常英语中的表达一般是“be indebted to sb for a kindness”,但用在此处语气显得过分,因为这里表达的并不是“感谢”义,而是一种客气礼貌的说法,是商务信函中惯用的说法,不能按照常情直译。

(2)卖方须在6月15日前将货交给买方。

译文:a.The vendor shall deliver the goods to the vendee by June 15.

b.The vendor shall deliver the goods to the vendee before June 15.

商务信函语言必须是精确无误不存在任何歧义的。除了词语严格要求外,细节问题也要仔细处理。信函上约定的双方应该做什么,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约束,因此必须要严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如果规定的日期包括所写日期,就用介词“by”;如果不包括所写日期,即到所写日期的前一天为止,则用介词“before”。

(3)受益人必须通知信用证开证行。

译文:The beneficiary must inform the L\C issuing bank.

“通知”用tell也可以,但遵照语义翻译的原则,翻译应把源语的语境意义尽可能表达出来,商务信函作为一种非常正式的契约文体,要求语言正式、严密。此句中,如果用“tell”,文体风格就变了,“tell”作为口语词,代表非正式文体。而“inform”在商务信函英语中与正式文体的风格相符。

(4)允许分批装运和转运,除非另有指定。

译文:Partial shipment or transshipment shall be permitted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on the face hereof.

商务信函英语的另一个典型特点是古体词的使用。“hereof”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信用证英语词汇,该类古词语的使用可以为译文增加古典严肃的风格,并让读者感受到双方正式礼貌的态度。

四、结语

商务文本的本质是一种由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共同实现的商务交际行为,是在商务交际活动中为达到特定的商务目的而构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商务交际功能。商务文本的内容涉及广泛,涵盖各行业领域,其文字特点的跨度较大,包含多种文体。譬如具有法律效力的涉外文件和外贸单证、商务信函、商业报告、商业文档、商业宣传等。商务文本因其语体、语域、风格及功能各不相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与文学作品强调文字美感、注重文采修辞不同,商务信函属于应用型文体,更注重文本的“信息性”,更强调文本的语言环境和读者的认知水平。只有充分认识到商务信函的信息型文本特性,才能根据这种具体的文本,作出正确恰当的翻译策略选择。文本功能论指明了各自的文本“核心”和作者在翻译中的“身份”,因此在商务信函翻译中尤其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宁波大学牛新生老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39,45.

[2]徐美荣.外贸英语函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1~2.

[3]段云礼.实用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

社,2012.

[4]平洪.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5).

篇4:马克思文本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 为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正确认识与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之间的关系被众多学者提上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 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 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有利于更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科学体系, 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理论指导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实际, 在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利益多元化等一系列挑战。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的。”这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尤其是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内容丰富, 博大精深。因此,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 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方法论启示。

另一方面, 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的主题不同, 具有不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 对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 列宁主义研究俄国革命,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捍卫, 邓小平理论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它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不同程度地回答和解决了时代提出的特定问题, 从而确立了自己相应的特征。例如从时代特征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就能更深入地把握其丰富的内涵, 把握其科学体系, 领会其思想观点, 才能进一步认识各个不同理论在指导我国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有利于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方法,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繁荣发展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中指出:“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为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仅是一种科学不仅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稳固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些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实践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才能坚定正确的方向, 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 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理论作家科学、严谨的科研精神, 从而为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树立了典型的模范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精神, 广博的知识积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才能担当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 才能更好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有利于转变思维, 提倡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带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的相互促进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相结合, 已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并开展了较长时间的深入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绩的背后, 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虽然大力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但从总体上看, 高校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支撑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二者之间的关系, 有脱节现象。为了防止“两张皮”现象, 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即文本研究。

一方面, 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 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扎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的基础上,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导, 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 凡是注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的, 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健康的开展下去;凡是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将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研究。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 要想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 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深入的开展下去, 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就必须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研究, 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

由以上论述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 并逐步发展起来, 是因为它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论和重要载体。因此,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研究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篇5:马克思文本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语文教学;辩证

【中图分类号】G65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首先必须被认识到,是一门母语教学。从古至今,我国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充斥着大量文选类教材。我们熟知的蒙学书籍《千家诗》就是典型的文选类语文教材,再如《昭明文选》《文章正宗》《古文观止》等等,发展至现代语文教育,我国的语文教材,依旧沿袭了这一传统。此种类型的语文教材,在当今诸多学者和专家的探索下,大家褒贬不一,对此我们不敢妄加评论,仅分析我国文选类语文教材的大环境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文本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对其的影响。

一、依据历史背景

文选类教材发展至现代语文,早已不再是古代语文教材单纯的诗歌合集或是词赋总集,也不像古代文选那样有朝代分类标注。在学校教育产生后,为了适应大规模普及教育现状,所用的分年纪层次的教材,是包含多种类型、不同年代选文在内的合集。有些文章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有些则带有作者创作中融合进去的方言。这些元素,在学生实际阅读过程中成为了一道屏障,无法理解文章的意义。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单元第4课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对紫藤萝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进而抒情,这篇课文是一定要讲到写作背景的,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了迫害,宗璞的弟弟身患绝症,作者在看到这饱含着生命力的紫藤萝后,有感而发。那么什么是“文化大革命”?依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显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教师要将这一历史背景交待清楚,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宗璞一家会受到迫害,只有了解了这段历史背景,学生才能完全理解这篇文章。

二、尊重文本自身

很多我们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被我们的教师、专家、学者们过度解读,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学者的重视,如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故乡》,作者鲁迅,在《故乡》中有一个人物“杨二嫂”,年轻时被称为豆腐西施,却渐渐被生活磨灭为一个可气、可恨、可怜的人,鲁迅形容她就如同“圆规”。尊重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是很重要的,但现实解读中却被大量过度解读,有一篇文章,《为什么要把杨二嫂比作“圆规”?》(《语文教学通讯》B版2011年第10期),此篇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两大原因,第一,形似,第二,神似。首先文章教学过程十分精彩,但师生互动问题的问答过程,却让人啼笑皆非,如杨二嫂的两手为什么是“搭在髀间”而不是插在腰间?经过一番激烈的研讨得出结论:搭在髀间是为了掩护自己放在裤腰带里偷的东西!即使非专业的老师,也会发现此问题的不妥之处,鲁迅设置这个人物固然有自己的考量,但“为什么‘搭在髀间?”这样的问题,鲁迅恐怕也没有想到是为了“掩护自己偷的东西”。这样的过度解读早已经曲解了文章的本意,分析出来的答案,又能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什么有益之处呢。

三、结合上下文分析

一篇文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若不能将其看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就会把一个完整的作品,分割的支离破碎,如同一个精美的花瓶被打成碎片,毫无美感可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背影》,作者朱自清。这篇文章读起来可感受到文中父子之间的浓厚深情。朱自清在文中描写了一段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过程。单读这一段,学生心中会有疑虑,为何是父亲要如此费力的为我买橘?为何一定要穿过月台?甚至有的学生提出父亲这样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由于没有结合上下文分析造成的,朱自清在文章的前后都对父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两人之间的关系现状做出了解释“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在这样“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我与父亲内心都是焦灼的,结合背景资料之后,又可得知作者与父亲的关系有些紧张,而翻越月台买橘,是父亲向自己的儿子表达爱的方式,父亲的言语虽少对儿子的爱细腻却又深情。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课除了作为一门课程,更要让学生热爱汉语。语文课应该“美”起来,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就多次在自己的文章和演讲中提出,让语文课“美”起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强调了语文“读”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大量的阅读”“大声的朗读”“反复的诵读”,都是我们该运用到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在阅读中感受文本,在阅读中体味语文的“美”。作为一名研究者,必须认识到依据历史背景,尊重作者和文本,并结合上下文,注重文章或著作的整体性来解读,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还原历史的真相,真正体悟一部完整的作品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指引。我们需要的是那原始的文本,而并非所谓的“新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界对此也一直发出呼唤,“回到马克思”。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研究,还是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文本教学的研究,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撑起学术的一片天空,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还原文本的真实面貌。

参考文献

[1]中国语文教材经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J].2005.

篇6:浅析书面文本与口语文本

一、书面文本的特征

文本范例:我来这儿是为了告诉你们, 在未来中美两国建立深厚的外交关系是及其重要的。美国人民深深地敬佩中国人民。中国文化悠久, 源远流长, 无论是文化, 宗教, 哲学, 艺术甚至科学技术都值得世人长久膜拜。我们此刻始终记得在二战期间两国深厚的情谊, 如今我们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回顾中国空前的转变并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个封闭落后的计划经济, 转变为了一种富有驱动力, 以市场为导向的驱动型, 开放性经济。20年来空前的增长, 赋予了中国人民无论是境内游还是境外游更大的自由权, 他们拥有了乡村选举权, 土地经营权, 自由选择职业权和平等受教育权。在过去10年, 人均GDP也早已翻了一番。大部分的中国人民过着他们20年前完全不敢奢望的幸福生活!

1.上下文, 目的和接收者

孔博利特和卡特总结出了三种有影响力的因素:上下文, 目的和接收者 (读者/听者) 。所有的交流都有一定的上下文语境, 这种语境产生不同的文本类型和语言种类。所有的交流都是有目的驱使的, 并且我们的目的会决定:我们是否想要采用书面文本或口语文本进行交流, 采用何种题材, 格式, 风格和语言进行交流。以上被选中的文本范例就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任职期间于1998年在北大公开发表的一篇演讲词。很显然, 这个文本适用于非常正式的场合, 并且没有丝毫口语化的东西。它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境为了某一种特定目的而被创造出来的。它也反应了许多可能影响到它的设计, 风格, 框架, 结构, 语言的各种因素。这个演讲是公开的, 正式的, 它是为了一种特定目的:表面上是为了祝贺中国国庆, 而实质上含蓄地移植强化他国的价值观和信仰。是为了呈现给一些特定的读者 (参会者) 和一般性的读者 (那些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参会的人们) 。

2.模式

上文已经探讨了上下文语境, 目的和接收者, 接下来就该阐述具体特定语言的选择了。模式这个术语用于陈述语言用法。根据麦卡锡和卡特的争论, 模式一词指称“无论通过何传播媒介, 发话人所做的决定以至于它与口语或书面语相关联的特征都会包含在他传达的信息里。”因此,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 模式将会在以下三个广义范畴上进行论证:风格 (类型) , 词汇和语法。

连贯的语言会形成文本, 它属于一种文本类型, 文本的类型可分为:说明文, 记叙文, 议论文。尽管例文是一篇演讲词, 它却是要在公众面前, 通过理性陈述传递某种目的。因此这个文本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流畅性, 以避免一些口语的特征, 如:口语化, 停顿, 犹豫, 错误不恰当的开头以及随意添加词。

为了更深入分析微观的教学大纲, 词汇和语法值得细细推敲。在日常口语交际中, 词汇大多简单明了, 使用更多的是动词而非名词, 更是高频率使用模糊语。整体而言, 口语文本倾向于更低的词汇密度, 使用更多语法词, 动词, 称之为“义动词 (虚义动词) ”。

除了词汇特征之外, 语法特征更能区别书面文本和口语文本。简而言之, 对口语文本而言, 语法更多使用简单句型, 缩写, 省略和正常语序。我们容易发现以上特征在给出的例文中却很少出现, 相反, 书面文本确是他们的充分体现。

二、口语文本的特征

口语文本相较书面文本局别明显, 众所周知, 口语文本和书面文本的语法结构, 类型, 目的, 风格等完全截然不同, 而口语文本有其自身更为独特的特征。它更多采用省略结构, 文本题材更是不同, 倾向于使用模糊语。

1.省略。我们不难发现, 书面文本十分正式, 完整, 更多用于公文写作, 文学作品和一些其他严肃正式的场合。书面文本的结构完整, 应该有完整的主语, 动词, 宾语。然而口语文本却十分随意, 因为只要发话人讲所要传递的意义传递给了听话者, 他的目的也就完成了。然而, 省略则被经常应用于口语文本中, 尤其当谈话双反都明白谈话的主题, 说话的涵义, 原因, 目的。因此, 省略是常被采用的口语文本特征。省略不仅包括句子内容的省略, 也包括助动词, 连词的省略。

2.结构。口语文本的结构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书面文本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记叙文, 描写文, 议论文和说明文。每一种类型都尤其特点, 而口语文本则十分具有弹性, 它不受时间, 空间的约束, 只要听者能接受, 谈话主题就能立刻切换, 灵活性自然不在话下。而这却是书面文本所不能相比的。

3.模糊语。诸如以下一些表达:一些, 东西, 大约, 某些, 任何, 可能, 也许, 无论什么等等, 这些常被用于口语表达中的词汇, 都被称作模糊语。模糊语的使用也是一个区别口语和书面语的显著特征之一。

4.其他的一些特征。口语文本除以上一些明显的特征之外, 也有其他的一些特征, 如文本的篇幅通常会更小, 由于交谈的时间地点所限, 发话人不可能无限延长说话时间, 因此整体上而言, 篇幅更小, 并且更具人文性。口语属于交际语, 目的在于传达观点, 因此口语文本更具移情作用, 本文篇幅所限, 其他特征不做深入讨论。

尽管口语文本和书面文本二者在许多地方有其独特的特征。但二者究其根源仍无严格区分, 我们也不能武断, 绝对地将二者机械地割裂开。严格意义上说, 二者都是为了人类交流的一种工具 (视觉和听觉上的) 。而二者在语言形式和上下文用法上也有交叉。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它们二者结合使用才能使我们的语言更有力, 更精彩。

参考文献

[1]Cornbleet, Scandra&Carter, Ronald (2001) The Language of Speech and Writing.London:Routedge.

[2]Carter, Ronald. (1997) .Investigating English Discourse:Language, Literacy, Literature.London:Routledge.

篇7:走进文本 深入文本 超越文本

关键词:文本;阅读兴趣;阅读契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是通过提问、讲解、分析、板书,让学生机械地记住阅读的结论,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是接受并记忆“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阅读兴趣、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造精神就会被扼杀。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走入文本,自主发现,并能建构超越文本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能超越文本呢?教师又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让学生体验超越文本的快乐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创造超越文本的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能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

【案例】《狐狸和乌鸦》(苏教版二上第11课)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乌鸦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当。”

生2: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嘛,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师(愣了一下):这是一只乐观向上的乌鸦,失去了东西不气馁,继续努力可以重新获得,你的眼光很独到。(那名男生兴高采烈地坐下。)可是狐狸不是靠劳动,而是靠欺骗得到肉的,它说的好话是真的吗?

生:狐狸说这些话,是骗乌鸦的,是为了得到那块肉。

师:既然说的是假话,乌鸦还会沾沾自喜吗?

生:不会。

……

二、渗透阅读思想,教给超越文本的方法

文本的超越,需要方法引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超越什么?学生可以超越文本固有的主题,用心研读,和文本产生共鸣,进行合理的个性化解读,进而达到超越文本的境界。而此时,教给学生个性解读文本、超越文本的方法就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

【案例】《祁黄羊》(苏教版四下第9课)

师:祁黄羊,就在他辞职的几天里,一下子成了晋国人议论的对象,整个晋国人都感觉非常惊讶,不只是悼公。如果你是晋国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员,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请选择“茶楼”“祁府”“王宫”其中的一个场景,来试试,会说些什么?

生:我们选择祁府,我是他的亲人。你真是的,不想为父亲报仇了吗?你这个不孝子,真是的!

生:我选择的也是祁府,我也是他的亲人,我会说,祁黄羊你这个人真是的,你选解狐,他不是你的仇人吗?以前杀你父亲的是他,万一他当了中军尉,来欺负你,你不是更惨了吗?你要为你的前途担忧啊。

生:假如我是百姓,我会说,祁黄羊真是个任人唯贤、处事公正的人,因为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生: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祁黄羊是狡诈的人。

师:哦,何以见得?

生:因为祁黄羊早就打算让自己的儿子做中军尉,但怕人说闲话,当他探知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大病缠身,已经卧床不起,于是他就先推举了解狐。当解狐不久去世,祁黄羊再保举自己的儿子便显得很自然,而且还让悼公觉得他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

为重。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也说明你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老师和你一样,有过相同的认识。不过,我查了资料,原来祁黄羊荐贤的故事并非如课文中所写。祁刚开始推荐解狐担任另一职位,解狐做得很好,“国人皆称善”,后来,祁黄羊再推荐祁午接替自己的中军尉一职,他也做得很好,为百姓所称颂,从而,祁黄羊荐贤成为千古美谈。而我们的课文却把这两个故事结合起来了。

三、把握阅读契机,提供超越文本的空间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课文本身是否存在可以超越的理解空间,学生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利用这种空间?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或拓展出一片超越的天空?此时,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几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微妙。

【案例】《最大的麥穗》(苏教版六下第16课)

生: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现在,才能成就未来。

生:苏格拉底不是直接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验,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几个学生在低声议论着什么。)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大家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欢迎各抒己见。(老师边说边把目光转向刚才小声议论的同学)

生:我们几个人有一点疑惑。

师:大胆讲!

生:苏格拉底是古人,他的教学方式很生动、很活泼,上课地点不局限于教室,这样做学生收获很大。可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老师上课却走不出教室呢?

师:听了你的发言,老师真的感到很惭愧,这或许就是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缘故吧?

生:还有……

师:请继续讲。

生:我们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也是有缺陷的。他让弟子们去摘取“最大的麦穗”,这个要求值得商量,我们认为,把这个要求改成“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自己最满意的麦穗”是不是更合

适些?

师:能不能说得更明白些?

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摘“最美丽”“最饱满”“最奇特”“最大”的麦穗。这样做的话,就可保证弟子们人人有收获,个个都能体验到采摘的快乐。

师:只有不迷信权威的人才能拥有如此的智慧!你们将来必定能够超越苏格拉底的成就!鼓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上一篇:办公室节约制度下一篇:社团活动部三月份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