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

2024-08-04

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精选8篇)

篇1: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贵州省黎平县黎平第二中学吴良英

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发挥各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有目的地选取有关生物学发展史,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培养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关键还在于青少年。他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历史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从小教育他们树立爱国的情感和志向。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包括爱国认知、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这也是认识论中的基本规律,而其中认识是基础,情感是核心,行为是归宿。作为学校教育,担负着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责任,生物学教学内容中富含德育教育因素,在教学中若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辩证地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品德

要认识生命过程,生物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在认识生命现象的同时更加尊重生物。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教育学生用人道精神去对待被用于实验的动物,要正确处理好人道和教学的关系,这样利于学生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良好品德。例如在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中,应尽可能地创造出其正常的生活环境状态,以减轻在实验过程中对蚯蚓的伤害,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放归自然;又如在观察水中含氧量对鱼呼吸的影响和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时,要尽量缩短实验时间,达到实验目的后要立即将鱼放回鱼缸,以减轻对实验鱼的伤害;在野外考察或参观活动中,应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喂食和投打野生动物,以减少人对动物的干拢和惊吓。此外,用

于解剖实验中麻醉动物的药品亦应选择对学生有害刺激性小的,以减轻因有害刺激对学生健康的影响。总之利用人道主义观点教育学生,益于学生从内心产生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2结合生态教学,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道德是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生态道德观决定了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在生态学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不同于前人的崭新的生态道德观,这对于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生态意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生态教学中要注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观点教育。要注意强调自然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每当人类剥夺了一个自然物种的生存权,就有可能失去了一道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由此使学生意识到重视万物生存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其次,在生态教学中要注重正确对待自然的价值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每个物种的存在都有其生态价值,它们形成的良好自然价值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然而自然价值是有限的,人类要正确处理好索取与维持的关系,使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否则必然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善恶观,树立生态正义感。使学生在认识到每个自然物种价值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失所造成的严重生态恶果,使学生懂得生态道德中善与恶,美与丑的含义。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物种是人类环境的创造者,无序破坏就是恶。工厂烟囱浓烟滚滚不是人类力量的象征,而是环境污染的表现等。使学生在对善与恶,美与丑的认识中加上生态内容。

恩格斯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充分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理性情感。因此在生态教学中,还要注重唤起学生的生态良心,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只不过是自然大家庭中极普通的一员,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同维护自己的自然生存权利是一致的,从而使学生形成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观念;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对自然的自觉调节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运演;用保持自然统一的情感取代瓜分自然的劣径;用对自然的权利观和义务感取代对自然的统治与掠夺;用适度消费取代无度消费;用节制生育取代放任生育;用经济的有机增长取代经济的盲目增长的生态观,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在“生殖和发育”教学中,加强性道德教育

性道德关系到一个人整个的道德面貌,还关系到将来恋爱、婚姻的顺利和家庭、社会的稳定,因此教育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是极为重要的。青春期学生,由于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趋于成熟,逐渐意识到两性差异和两性关系,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再加上受社会大环境因素的诱导,极易对性问题产生好奇和探索心理,于是出现早恋、恋师等不正常现象。此时结合“生殖和发育”教学,在进行性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性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性知识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是人类的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学习性知识,以强化学生对性的适应性。例如:利用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性别差异的普遍性,加强学生对性的适应能力;利用人的生殖器官结构教学,使学生了解男、女性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消除学生的性神秘感;利用第二性征教学,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男、女有别。每个人都必须按照社会所要求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性身份,扮演好自己的性角色,明确各自性身份的责任,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使自身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性别规范。利用性生理的发育特点教学,讲明不宜早恋的生理原因及早恋的危害,使学生明白未到收获的季节,就不要过早地去采拮的道理,要利用青春期的大好时光充实自己,学会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间的关系,尊重和理解异性的身心发育特点,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在集体中平等相处,形成健康的青春期性心理;利用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教学,使学生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从而培养学生的友爱之心和奉献精神。

4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它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还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例如利用“水池植物群落”教学中的莲,教育学生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利用蝴蝶的外表虽美,但其幼虫却多为农业害虫,而蟾蜍外表虽丑,但它却是农作物的忠诚卫士等辩证关系,来教育学生看事物不要只看其外表而忽视了内在的东西;做人不但要注重外表美,更要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品智兼修的有志人才;另外结合人体生理中的卫生保健知识教学,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不要随地吐痰,不吸烟,不饮酒,远离毒品,更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此外,还可利用科学家对科学的那种执着的,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坚强意志和契而不舍的精神。

5.在爱国主义行为上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实现知、情、行三者的统一。

“持之以恒”的原则是指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使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意识、行为更为自觉性、持久性。为了能做好这一点,爱国主义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持久地进行,而且还必须与其他学科相配套,为学生全面成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是学生知、情、行的统一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为是关键,而情是调和剂。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符合学生知识的规律的。

总之,学科的教育教学不能重智轻德,爱因斯坦在1935年悼念玛丽 居里夫人逝世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内容。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塑造,努力把德育教育溶于教学之中,德育、智育一起抓,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篇2: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中学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 国情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学生物学科德育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按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德育教育内容更为丰富。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课德育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反面;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

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了《 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10-8M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于1990年1 1月28日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在实验、实习等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中也要根据情境和问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和班级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对低年级学生重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对高中学生仍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例如,讲到遗传学家摩尔根时,笔者曾补充介绍,他在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他没有出席盛大的授奖仪式,他在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对实验生物学的褒奖。最后,以两句话简评作小结:这就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态度——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自己的事业。这实际上也向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

渗透德育还要掌握好适度性原则。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多了“物极必反”;一个知识点渗透的分量也要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使学生乐于接受。

四、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

生物学科的认识和方法,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会更为深刻,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由此进行的思想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对因为某些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是结合人体生理卫生和遗传知识来进行的,这使学生感受到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符合切身利益。那么,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高中《生物》课本结合遗传病阐明了《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道理。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讲吸烟、喝酒的危害,认为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已经讲得很多了,不必再讲,这是无视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忽视了通过各个学科、各个渠道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

五、育人效果的依赖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如果生物教师富于教学机智,就会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境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思想教育就会理入而情动,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才能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实现优化的育人效果。

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授祖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利用新旧社会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二)国情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四)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五)思想品德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六)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教师如果对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我们学校按每本教材分章拟定出思想教育任务,通过讨论作为教学依据。这样对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就可能认识得全面一些,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 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一)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三)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四)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五)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篇3: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跨学科的概念及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跨学科关系的认识论》一文中对于跨学科作了清楚的界定与分析。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是基于多学科之上的第二层次水平的, 是指在相同科学中的各科或者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合作, 形成实质性的互动与交换, 使得相互之间得到发展与丰富, 具有互惠性。互动的类型分析与区分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 但是如果知道相关的结构, 学科之间的联系形式是可以分析清楚甚至可以推导的。跨学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识论的, 在达成共同形式之前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问题, 二是技术性的, 涉及到两门学科之间因互动而产生的相互发展与丰富。

跨学科研究必须是学科间的相互接触、对话、跨越甚至融合, 实际上是鼓励学生去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 开放性的进行知识的架构, 找到统一的跨学科范式,

增强学科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在此基础上, 积极运用研究所得, 去促进新的事物生成并通过实践检验。

但是, 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跨学科方面存在着种种不理想的局面。比如说在所有高校都有开设的《音乐欣赏》、《歌剧欣赏》等欣赏类课程, 教师授课均以影像资料观看为主, 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 也不能很好的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建构学科间的平台, 因此这类课, 不管是从授课内容上, 还是授课方式上, 都不能达到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的途径和方法

(一) 加强教师职能, 改变师生关系

一个好的教师, 除了在其所属专业及课程上要有着深入地研究, 并能将自己的研究理论化, 系统化传授给学生, 还要具备深厚的学识修养, 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除了要具备驾驭课堂, 控制授课进度, 维持教师威严不可侵的统筹能力, 还更需要怀着饱满的热情, 从讲台上走下来, 走进学生中间, 倾听学生心声的新型教师形象。因此, 引导学生在公共音乐教育课堂上进行跨学科思维, 首先就要从教师这一引领者上进行观念更新。

1、向全能型教师靠近。跨学科, 顾名思义就是指研究范围在两个获两个以上的学科里。这必然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对其他学科的一定程度的了解, 能够首先捕捉到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微弱的联系, 或者说教师要拥有一定量的对其他学科基本情况的资料, 在课堂上, 能够通过这些资料建立与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关于音乐与其所学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从而达到引导其向跨学科方向思考。

2、向朋友型教师靠近。随着“90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开始进入高校学习,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 学习渠道广泛, 爱好多种多样, 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话语霸权已逐渐被消除。学生更接受的是与老师建立民主与平等, 友好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更愿意在课堂上与老师产生互动, 碰撞出学科间的火花。教师在这种时代要求下, 必然要转换观念, 朝着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方向摸索前进。

(二) 变换授课方式, 扩充课堂内容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面向的是学校除音乐专业以外的所有学生, 其这一特质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以对待音乐专业学生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但是, 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 国家教育部强调的素质教育在中小学进行得如火如荼。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会弹钢琴、会弹古筝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因此, 传统的“老师说, 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课堂的要求, 局限于纯粹的音乐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课堂内容也无法构建跨学科的平台

1、老师走入学生, 学生走上讲台。长期以来, 我们在对待师生问题上一直没有摆脱二元对立的观点, 无论是“主体客体论”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客体) , 还是“双主体论”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 都将教师与学生视为对立的双方, 而不是合作的整体, 这种二元对立的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完全割裂了课堂, 使教师与学生失去了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机会。对授课方式的改变首先就要把挡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层屏障撕开,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风采, 可以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想法, 可以在同学之间展开多项思维的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 倾听他们对音乐的种种想法, 了解学生各自的专业与研究方向, 引导学生的思路, 与学生共同进入跨学科研究的思维空间。

2、建构音乐课堂, 完善知识结构。高校公共音乐课堂由于不同学校的受重视程度, 地方差异、条件设施等客观原因的影响, 在教材的选择上都相对自由, 基本上没有确定使用哪一本作为固定的教材, 只是根据教师的专业学识, 学校的实际情况, 由老师来安排上课内容。作为有责任感的老师, 应该要好好把握这种自我学习与扩充知识的机会, 而不是随便的应付。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 要有的放矢, 把需要教授给学生的音乐问题吃准吃透, 不能仅仅浮于表面, 浅层次的音乐知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已经不再具有神秘感, 教师应该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纵向挖掘课堂信息的延伸, 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信息, 而是自动自觉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与教师一起找到学习的兴趣, 同时, 把这些知识模块安插进自己的专业中, 与之相融, 找到共通点, 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 引导思维创新, 加强学科联系

高校教育特别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 是指脱离传统思维模式, 产生独特思维能力, 发展新事物关系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于用现有的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而是用崭新的理念来处理问题。高校教育, 特别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对于培养跨学科型人才是很有助益的。

1、抛出问题, 引导思维创新。按照现代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要敢于提出问题, 并通过所学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对于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方向的研究, 要向学生抛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 学生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同样也会抛向教师, 这必然会引起一轮又一轮的带有思辨型的讨论, 学生在思考问题同时产生问题并讨论的过程中, 其思维在不断得到拓展, 把本专业与音乐相关内容进行多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并把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生成更多新的理念与新的交叉学科。

2、开展活动, 加强学科联系。教室里的讨论、思辨、反省, 其最终目的是运用在社会实践中, 让实践进行检验。学生通过课堂上老师有目的的引导, 已经对于跨学科及多学科交叉有了很深的兴趣, 如果还是继续停留在无限的想象中, 那么这种跨学科研究就会变成一种形而上学。因此,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充实了自己的知识, 完成了真正实质上的跨学科研究, 不同专业的同学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它们的内在联系。使跨学科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实践中焕发出闪亮的光芒。

小结: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至今, 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进入21世纪, 社会的高速发展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在学科建设中引入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研究, 为培养新型跨学科人才构建基石, 虽然现在尚处于摸索阶段, 但相信随着学科理论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将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更多的成就。

摘要:文章在介绍跨学科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提出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进行跨学科引导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跨学科,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安国主编花城出版社

《中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研究》李丽刚

《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周朝成

《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崔清泉《音乐天地》2006.1

《高校教师职能定位辨析》李丽傅国华《高等农业教育》2007-9

《正确处理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师生关系》郑彩莲《高等农业教育》2004-12

篇4: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情商教育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情商的基础

孩子们到了学校的大部分时间与老师们相处在一起,不论课内还是课外。老师首先要与孩子们平等相处。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孩子,如果保持与孩子一样的心态,捕捉并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似乎不是学生,而是伙伴、闺蜜;老师似乎不是老师,是头头,是大朋友;这样孩子就乐于与老师相伴相随了,不知不觉中知识的教学就融汇在丰富的娱乐中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总把头抬得高高的,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与学生持有距离,不论你老师怎么组织课堂,勉强的矜持,老师口干舌燥地面面俱到,孩子们的表现,学到的东西总不能如愿以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老师如果放下身架,参与孩子们的游戏、学习,把情感教育寓于其中,开发他们的情商,在关键时刻、关键处加以点拨,效果却极佳。

二、教师情商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语文教师情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高情商的语文教师能创造性的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能有效地传递认知信息和交流情感信息,而且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展示,语文教师的情商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事情,如有的学生生性腼腆,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如蚊子叫,对于这样的情况,情商高的语文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孩子,你的回答很正确,要是声音能大声些,就更好了。老师相信你能行的,把你的答案再说一次好吗?第二次这孩子的声音果真亮起来了,经过老师这样一次次的激励,他们对自己就越来越有自信了。而同样的情况,有的老师却是这样处理的:坐下,坐下,声音这么小,谁听得到,以后老师不请你回答了。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这些腼腆的孩子将会越来越自卑。再如课堂上有些平时表现好的孩子也突然坐不住了。情商高的老师是这样想的:咦,怎么回事?是我的教师设计有问题吗?还是我今天自己的状态不好,影响了孩子们?而不是粗暴的批评孩子,你怎么不听课,怎么回事?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从这两种不同的做法我们非常清楚后果。情商高的老师能让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增强,能不断的反省自己,从而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样高情商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何愁孩子不爱上语文,不爱上学习呢?

三、适应时代要求,挖掘教材,进行情商教育

1.让情商不再是简单的“情商”

当今,党和政府提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环境整治。为响应这一重大号召,我们周边现在也正如火如荼进行污水治理、拆除猪圈……可见党和政府是下了大力气。那么我们老师的任务之一就要对孩子们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教育。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在公共场所也有类似“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宣传标语,有垃圾箱,有警示牌等,可人们却总视而不见。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时,课前我先抓拍了一些与上面这些内容有关的不良现象及躬身捡垃圾的环卫工人工作的的真实DV,学完课文后我先让孩子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接着出示事先准备好的DV让孩子们看,最后再让孩子们说说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又怎么做?这样,就把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而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爱护环境的效果。教学六年级的《只有一个地球》时,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交流(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们一定很有感想吧,你们想对地球母亲、对人类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课堂马上沸腾起来了,大家纷纷畅所欲言,交流的内容大多来自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经历。纵观下来,这时的情商在生活中就不再是简单的“情商”了。

2.让情商成为内在动力

程颢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现在是“诚信”当头的社会,我们是老师,有立孩子们诚信之“志”之责,横纵分析,有些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总会想方设法诱惑他人,取得他人的信任。作为我们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我,在教学《我不能失信》时,从“信”字入手,明白宋庆龄是个守信的孩子。再反过来问,如果宋庆龄失信了会怎样,让学生说,从学生的交流中知道守信的重要,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从小培养“人人信我,我信人人”的意识,长大后在人际交往间会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

3.让情商之花绽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既然孩子们爱玩,为什么不让他们好好玩呢?玩不但可以益智,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让孩子在玩中绽放情商之花。《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讲得就是法国科学家郎之万鼓励孩子从小要爱动手、勤动手;列文虎克在“玩”中发明了放大镜,继而又发明了显微镜,最后竟发现了微生物,居里夫人在“玩”中发现了“镭元素”……一篇篇课文中一个个生动事例的都在鼓励、在怂恿孩子们积极玩、大胆玩,在玩中会有发现、会有发明、会有创新。特别是六年级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目的就是要孩子们明白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大胆追根求源,敢于面对问题不断地解决它,才能发现真理。敢于面对生活,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多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会有所得,就会有所创造,就会取得成功。

篇5: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

渔峡口中心学校 黄长汉 陈开喜

我们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德育,德育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智育”的德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正直、儒雅、自信、感恩”的意识。为此,我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内容、紧紧围绕学校的德育理念,结合生物学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目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适时把握时机,开动脑筋,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我校地处鄂西南的大山的面长阳渔峡口镇,学校周边有山有水,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里的学生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有着比较多的了解,很多学生还有种养的经验,因此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有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使我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物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既掌握生物知识技能,又接受了必要的德育教育。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生物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成立了专门在教研机构。

从2013年秋接受课题起学校就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由秦贵平校长任组长,向玉华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成员,全面负责我校生物课题的领导及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由所有生物老师参加的科研课题实验小组。根据课题的要求,组织专人对这个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学习。任务到人,职责明确。实验工作都要通过课题实验小组去完成。我们在教研组、年级组开展备课教研的基础上,根据年段特点,安排相关实验内容,让实验教师承担相应的课题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新课改下生物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方法、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探究德育渗透对生物创新教学及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发挥生物课堂德育渗透功能,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和创新精神,发扬学生个性。

三、生物教学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

(一)生物教学德育渗透内容

1、生物学基本观点的德育渗透教育

生物学基本观点包括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进化和生态学观点等,这些观点与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观点相融合,构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观点及个人社会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生物学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生物学科又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先接触到的自然科学,因此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教育是生物德育教育的首要目标。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学习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爱的情操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

科学精神是指在认识一切客观存在时,对人对己能善于辩误识伪,勇于祛伪存真,执着的求真、求实、求事实的精神。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

5、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进行生物学价值观教育

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除与农、林、医药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之外,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等领域。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每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在环境保护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发展,环境污染已构成对人类生活的威胁。在治理与保护环境方面,生物学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6、规范行为准则,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要有良好的身体、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才能在社会中健康地学习、生活与工作。学生在学习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领悟、逐步规范个人行为,能够辩别是非,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健康地生活。

(二)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知识、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方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我们的热情智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愿个个成人,要求人人成才。

(2)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研究分析中学生德育工作现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新课改为契机,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迎着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社会,提高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3)坚持生物教学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生物教学中,有序地坚持立意高、起点低,能做到原则,到“激励、成功希望”原则,要科学合理安排各年级德育的重点,主题要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4)虚之实做,化虚为实。

在生物教学中,充分挖掘每课内容的德育点,重点利用好活动课程,通过编话剧、讲生物学故事、搜集生物图片、播放生物录像片,让学生个人感悟和感受。(5)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在和平利用课的教学中,不能完全靠教师的单兵作战,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聘请老干部、村干部、农民为同学做报告,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层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地完善生物教学,并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

(6)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困难学生。

四、在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生命安全是安全工作中的重中这重。当今社会青少年中自杀现象严重,很多事实都反映了一些学生对生命愈来愈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古训告诫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热爱生命,爱护身体,又要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另外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不尊重和关爱植物、动物的生命。因此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是非常迫切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我在教《生物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一节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阐述了生命的神奇,如人类的起源、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人,阐述了生物生命的形成艰难曲折,每一个生物能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有这个机会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污染现象也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们具有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本人在课堂中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如:在学习食物链的有关知识时,针对学生对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富不断积累的道理不容易理解,我补充了这样的内容:“在人迹罕见的南极洲从未使用过DDT,那里的企鹅一生也从未离开过南极洲,但人们竟在南极洲的一种企鹅体内发现了高浓度的DDT,其含量比海水中高出百万倍,结果导致当地食物链被严重破坏的例子。”还联系当地实际,举了我地磨市水泥厂(现已被环保部门关停)污染环境的个案让学生分组讨论。我提出了以下问题:水泥厂把工业污水排到清江河里,会有什么后果?工业污水会影响到人吗?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统一了认识:工业污水排到灌溉渠里,农作物的生长用水受到了污染;工业污水使江河里鱼类受到了污染;工业污水会渗透到居民的饮用水源中,导致人慢性中毒,身体受损。学生明白了工业污水危害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浮游生物→鱼、虾→人;二是工业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植物→人。这样,通过运用生物知识和生态学观点,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环保意识后,本人顺势切入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话题,让学生理解“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道理,树立和增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和谐发展理念,帮助学生渐渐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生物学上对健康是这样这阐述的,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身。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身体越来越健康,但许多青少年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弱。具体的表现有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青春期综合症;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等等,家长难管,老师难教。在《青春期》的学习中,通过PPT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正常的,但也要正确应对成长过程中身体变化、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在《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愉快的心情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了解保持愉快的心情的方法。通过学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方式病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人们一辈子的幸福因,要求学生从现在起就要克服一些不良的的生活习惯,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控制上网时间,远离烟酒、毒品等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物学的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适时、时时的贯穿渗透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和激励,完善他们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并育”的目标。这对培养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是非常及时的。

(四)教学质量有一定提高近几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2013—2014学,我们学校七年级四个班在学年统测中,人均分达到了得80分,八年级五个班在八年级生物结业考试中,平均分达到了80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篇6: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下面结合《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及自己平时的所听所见所感,粗浅的谈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达到“有效”:

一、变传统的“备教”为“备学”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情况、生活经验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再加工、再处理,使教材更切合本班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改变传统教学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模式,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怎样指导学生作为备课的重点,真正做到用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扎实主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主要作用,可以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或很少进行自主的探索,就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开课时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刘翔在奥运赛场上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出示丰富数学知识的信息,让学生去找一找。在汇报的过程中结合刘翔是110米栏项目的冠军获得者理解路程的意义。

三、关注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作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时间、方式等;让学生学会交流,通过交流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同时交流的过程使得个体思考成为集体智慧,也是个体的狭隘不断走向广阔的过程,从而真正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上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认识速度以及如何计算速度时,我创设了两辆车拉力赛,“到底哪辆车跑得快?”这一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你有什么办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学生很快地建立了单位时间的表象,探索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之一:速度=路程÷时间。探索另外两个数量关系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四、练习设计做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

从数学教学的内容看,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法则、形成技能、激发潜能、培养习惯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进行评价的桥梁。为了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就要在设计练习上下功夫。

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地精心设计练习题。一要注意层次性,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二要注意发散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通过答案不唯

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思维越来越灵活;三要注意生活性,练习设计一定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四要注意趣味性,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五要保证练习时间,一节课要保证10——15分钟。课堂练习量少,对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础层面,不能深入,教学效果也不好。在《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的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意义。第二层:巧用速度单位。第三层:综合训练,设计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利用三个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第四层:活学活用,此题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采取小组合作闯关的形式,使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五、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模式,多媒体特点是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得知识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表现,创设了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能动会变、形象逼真的各种情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立体式刺激学生手、脑、眼、耳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实效。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信心。对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数学学科中我是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的

篇7: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

福兴中学:朱秀娟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抓好课堂这块教学主阵地,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一种体验性学习得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将得到展现:譬如收集和整理材料、表达交流、分工合作、表演及应变等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之际,也一定要给予学生的表现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接下来举一个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例子。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节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较抽象,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实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学生可能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另一个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但这两者是并重的,不能忽视任何一方。据此情况,我决定用角色扮演——“猜猜我是谁”这个活动来巩固和深化这个重点内容。

在学习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后,笔者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张硬纸板(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请七位同学上前,每人随机摸一张,根据摸到的硬纸板确定自己的角色。先由扮演细胞核的同学开始:“在植物细胞中我是核心人物,我控制着其他人物,大家猜猜我是谁?”“细—胞—核!”(此时,学生的兴趣空前的高涨,气氛热烈)对了!然后,由这个同学将硬纸板(细胞核)贴在黑板上,退到一边。接着,其他六个角色依次进行。当然,这些角色在描述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再由其他同学举手补充,或者由我适当加以点评。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扮演液泡的同学,上来后张口就说“大家好,我是液泡……”“哈哈……”在座的同学一起大笑起来,我也忍俊不禁,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那位自称为“液泡”的同学,自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只见他沉思片刻后继续道:“既然我已经承认了自己是液泡,那现在请大家说一说我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下面同学反应热烈,挣抢着回答他的问题。最后他还不忘补充一句“大家不要忘了,植物细胞想要喝水还要靠我呢!”。此时我都有点感动了:为他的随机应变和自信!掌声经久不息。

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仅能巩固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兴趣,挖掘出学生潜在能力。

二、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窍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实验是不行的。同时,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

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基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探索生命的方法”和“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些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实验,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探究柑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先由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哪些条件可能会影响柑橘的保存;应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大小的新鲜柑橘在下列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保鲜效果:(1)室温,低温;(2)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3)干燥,湿润。同时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现象)设计成表格,观察实验后再填写表格。最后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柑橘保鲜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

探究式实验设计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三、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达到知识共享

合作学习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教学策略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就有“独学而无人,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所以他们的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出理由,不仅会使问题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的发扬,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如笔者在教《远离烟酒》《拒绝毒品》等一类课时,笔者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收集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危害等相关信息资料,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做等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交流结束时,笔者将学生的成绩给以肯定。同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将大家收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办一份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健康危害为主题的手抄报,在校园内办一个手抄报展,展览结束后,还可以将你的手抄报送给亲戚、朋友看,让更多的人了解烟酒、毒品的危害。于是小组合作又开始为手抄报的内容排版,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书本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没有结束,学生不仅获得了保护自身健康的知识,而且还掌握了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也提供了成功的机

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准备、大胆放手、适度参与、及时指导、巧妙调控、科学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提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

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真正意义。

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例如:学习抗体知识后,笔者设置了一道关于目前热门的话题的问题: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个甲型H1N1流感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答案

D)。又例如,在学习抗体时,笔者联系了高科技在这方面的进展,比如生物导弹(单抗隆抗体)的知识,使知识得以运用,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再如,在讲述环境保护的内容时,笔者提出了: “想一想,2009年2月20日 发生在我们盐城的水污染事件,大家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呢?大家有没有买纯净水呢?”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接着让他们经历一次生物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我用纯净水洗脚呢!”,“你真高级!为什么你没有用自来水呢?”,“自来水受到污染了,不能用,有毒!”……以上这些,学生都亲眼可看到、亲耳听到的。亲身体会的生活化的知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帮助学

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8: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重视学科教育中德育的渗透

首先要纠正观念上的偏差。许多教师觉得德育仅仅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情, 这是教师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这一现状, 《意见》明确提出“日常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形式, 教师人格示范的德育力量以及教师教学中所产生的德育效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知识涵养的增加和人格的成长也应统一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

为此, 教学与教育必须结合, 而且能够结合, 从而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 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明确教师培养方向, 提高师德修养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在领导, 基础在教师。教师是学科教学的主导, 是德育渗透工作的实践者, 而学生在校接触的都是教师, 因而教师的形象、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榜样的作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其所教学科知识本身。我们在师资培养上首先应该重视加强师德修养, 以教师的修养提升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

三、确立学科德育目标, 研究德育渗透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更是首先强调了本学科的德育目标。而我们的各科教材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如何有效地、科学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将德育内容与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 是落实学科德育渗透的核心工作。

首先, 我们要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 明确本学科德育渗透的主体目标。

其次, 我们要组织各年级备课组根据学科德育渗透的主体目标, 结合学科教材, 讨论研究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四、健全德育渗透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机制, 保证德育为先

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开展, 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把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重点。

上一篇:万科青春家园楼书文案下一篇:科学家的故事手抄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