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2024-06-20

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通用10篇)

篇1: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在数据体量、复杂性和产生速度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论引导方法已超出了现有常用的框架。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网络舆情是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基础和晴雨表,准确分析网络舆情,把握网络舆情的内在特征及其在演化过程中的潜在规律,对于新形势下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维护网络社会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分析中价值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海量数据集合,必须通过深度挖掘、计算、分析才能创造价值的海量信息。大数据的价值不在信息本身,而在于通过分析数据关联性预测未来。网络舆情分析是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而大数据技术为网络舆情分析、预测提供了支撑和保证。一)、舆情分析、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传统舆情分析是对已发生的网络舆情进行监测,而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其滞后性。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就是挖掘、分析网络舆情相关联的数据,将监测的目标时间点提前到敏感消息进行网络传播的初期,通过建立的模型,模拟仿真实际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实现对网络舆情预测。二)、网络舆情全面是实现大数据价值的条件:大数据技术要预测舆情,首要条件是对各种关联的全面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传统数据时代,分析网民观点或舆情走势时,只关注网民跟帖态度和情绪,忽视了网民心理的变化;只关注文本信息,而较少关注图片、视频、语音等内容;只观察舆论局部变化,忽视其他群体的舆论变化;只解读网民文字内容,而忽视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舆情分析角度看,网民仅仅是信息海洋中的“孤独僵尸”犹如蚁群能够涌现高度智能而单个蚂蚁如附热锅到处乱窜。大数据时代,突破了传统数据时代片面化、单一化、静态化的思维,开始立体化、全局化、动态化研究、分析网络舆情数据,地看似关紧要的舆情数据纳入分析计算的范围。

篇2: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要点: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无论政府和企业,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应对,正面临着大数据的挑战。

大数据,正由技术热词变成一股社会浪潮乃至国家战略。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无论政府和企业,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应对,正面临着大数据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对网络舆情管理必将在管理思维、工作模式、技术方法等领域发生重大变革。

一、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管理工作变革

(一)社会治理与舆情管理

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ZB(10的21次方),其中75%来自于个人,远远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总量(200PB)。过去几年全世界产生的数据量甚至超过了历史上2万年来产生的数据量的总和。我们的世界正在被数据化,一切皆可“量化”,数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带来了更大的管理问题,信息爆炸与信息对称。比如,环保部门投入巨资监测环境数据,构建环境物联网,尽力还原真实环境治理现状的实时的基础数据库,以辅助决策治理。但是公众常常通过手机拍摄雾霾天气或是污染现场,并且在网络上快速传播。环境监测公示数据与网民环境感受,一旦不能形成对应,势必产生负面情绪。

(二)从重视到行动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理,亟需新的工作体系与之匹配。通过成立本单位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制定相关制度,培养专业人才,结合第三方专家顾问,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从而,以维护群众的权利来树立政府的权威,倾听民意进行科学决策。

我们看到,有一些政府机构已经逐步摸索形成了这样的舆情管理的责任机构,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值得借鉴。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小组组长,单位下属各部门确定专人为小组成员,并分别组成监测,分析,应对等职能部门。制定舆情管理工作制度,做到网络舆情工作有章可循,完善网络舆情的联动应急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和第三方顾问,善用互联网思维模式,通过新媒体多种形式和手段,信息公开,倾听民意,疏导舆情。

二、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管理思维变革

(一)认识与转变

在10年前,我们将互联网称为“虚拟世界”。在今天,网络“虚拟世界”正在向“镜像世界”转化。虚拟世界的匿名性、非对称性、非真实性,正在转变为镜像世界的对称性、真实性(真实的画面、真实的情感等)、即时性。在全球范围内,大到国家社会治理,小到企业经营个人形象,都受到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思维必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带来政府舆情管理相关行政职能的改变,面对网络舆情的行政流程的改变,政府信息

公开速度和透明度的改变,信息发布的效率和方式的转变。这种改变应上升为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管理,融入网络

舆情管理从流程上看包括是监测、发现、研判、应对。但是,在网络舆情面前,是不是拥有这样的流程就能够从容应对呢?问题还是大量存在的。这和我们大多数政府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关,我们看到,很多单位的舆情工作只是一个或几个工作人员负责,或者一个部门负责,发现问题的处理办法是层层上报,由领导批复处理。实际上,这样的模式与网络舆情管理是不吻合的,难以做到全面分析,准确研判,及时应对。那么,如何创新舆情管理的模式呢。舆情管理,应自上而下,形成一整套全新的工作体系。一把手总负责,全员转变思维模式。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力量,和第三方专家顾问力量。敢于接受网络曝光和检验,融入网络,充分在网络空间展示形象。这样才能消减物理与文化空间的矛盾和区隔。

三、大数据时代的舆情分析技术变革

(一)移动互联网将再次改变舆情格局

据最新数据,我国手机上网网民突破5亿,80%的手机网民使用手机看新闻。各大互联网门户网站,纷纷在移动新闻客户端上发力,大有形成第四大互联网入口的趋势。随着4G网络的普及,视频类应用将迎来新的爆发,视频的真实感将更大的拉近网络空间的距离感。移动互联网的每个信息发布节点,将是每一个网民,全民麦克风的时代即将爆发。在这个背景下,网络舆情将会演变为何种格局,大数据

分析技术在哪些方面还能拥有用武之地?这一领域,势必会迎来新的技术突破与应用。

(二)用大数据预判舆情趋势

篇3: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 是社会舆情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过去, 舆情只存在于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言语谈论之中, 对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舆情的获取、收集只能通过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进行, 获取效率低下, 样本少而且容易有失偏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大众往往以信息化方式 (如博客、微博、论坛等SNS网站或各类即时通讯软件) 发表各自看法, 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收集, 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而且信息保真、覆盖面广。

互联网产业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 已成为大众思想文化信息的主要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已显著体现。网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 由此诞生了“官”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科研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收集、分析、研究和引导工作。尤其是微博等平台流行之后, 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可在数小时之内传遍全球, 因此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机构, 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网络舆情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可以积极主动地了解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 帮助政府部门应对互联网问政。

1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 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 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网络舆情具有自由、即时、分散、多变、情绪化等特点, 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容易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 特别是负面的影响。如果引导不善, 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各级政府来说, 为了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发现、分析和正确引导, 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有效化解, 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和有关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整理。这样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软件系统即为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1.1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功能

典型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可以及时发现相关的舆情信息, 代替传统的人工搜索;

2.可自动对一些负面信息、重大舆情及时发出预警;

3.可以进行定性定量的舆情信息分析, 协助用户准确判断具体舆情或者某一舆情专题的发展变化趋势;

4.能够自动生成舆情资讯报告和统计各类汇总数据, 提高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辅助领导决策。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并不只是提供简单的舆情信息搜索, 而更多地体现为全网搜索、自动采集、定向追踪、分析处理、自动预警、统计报表等功能。

全网搜索指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能在整个互联网范围中搜索关键词, 类似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但互联网搜索引擎只能提供搜索服务, 仍然需要靠人工去主动搜索, 而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有自动采集功能, 系统可7×24小时自动搜索并采集互联网上与本地区或本单位有关的信息, 不需要人工参与, 在采集页面之后, 还会对信息自动分类、自动获取关键词、建立索引等操作。

定向追踪功能可以实现对某具体舆情源的重点检测和追踪。分析处理功能主要指传播路径、话题演化及观点倾向等分析, 可细化为话题发现及追踪、倾向性分析、信息过滤、多维度关联等子功能。

自动预警功能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系统会以短信、邮件等方式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实现及时报告、快速预警的处理效果。统计报表功能主要指将分析与统计结果以简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 有舆情简报、趋势图表、聚类图等方式。

1.2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技术架构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由3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成: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前端应用模块。其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信息采集模块可对来自微博、论坛、博客、贴吧、新闻、搜索引擎的文字、图片及音视频进行采集, 主要有采集要素、提取关键词、建立全文索引、自动去除重复信息、结构化转换、分区存储等功能模块, 结构化转换之后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在抓取数据后, 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 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 数据统计。对于新闻评论, 需要过滤掉无关信息, 将新闻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数量等进行保存。对于BBS论坛微博等, 需要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发布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 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

数据处理模块对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包括根据语义分析结果自动分词及自动摘要、自动分类与聚类、模式识别、关键词比对、正负性质预判等。数据处理模块是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 涉及的最主要的技术包括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信息内容识别技术。其中, 基于语义的内容识别方法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前端应用模块主要提供用户需求层的信息, 具体包括热点搜索、关键词搜索、自动汇总统计、自动推荐关键词、采编辅助功能以及生成各类用户需要的统计报表等。系统对采集分析的数据可以通过负面舆情、分类舆情、最新舆情、专题跟踪、舆情简报、分类评、图表统计和短信通知等形式推送给用户。

由图1可见, 对舆情信息的分析与处理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 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微博、贴吧、论坛等, 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 然后分析其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 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网络信息具有即时性, 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加以引导和控制, 故在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中, 海量信息的处理效率是关键因素, 同时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包含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 这就涉及到大数据问题。

2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分析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2012年7月给出的数据显示:2010年, 全球数据量已达1.2ZB (1ZB=1024EB, 1EB相当于10亿GB) ;2011年, 全球被创建和复制数据总量为1.8ZB;2013年, 生成这样规模的信息量只需10分钟。《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显示, 目前我国拥有3.27亿的微博用户, 人均微博账号数1.45个, 平均每天发表微博2.13条, 转发3.12条。腾讯QQ用户超过7.8亿、QQ手机版用户超过3.8亿。值得注意的是, 据消息人士透露, 2012年12月初微信用户已经达到2.7亿。产生的数据形式多种多样, 类型复杂, 这些都表明我们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纷繁复杂, 已无法仅使用人工来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 结合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优势, 我们提出一种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2.1 大数据的概念

关于大数据的定义, 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各研究机构和IT公司对于大数据都提出过不同的概念。但是所有的概念对于大数据的描述已经达成共识:首先, 大数据意味着海量数据加复杂类型的数据;其次, 大数据不仅仅意味着数据本身, 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海量数据中进行快速查找和信息的快速获取。IT界对于大数据的特征用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这4个V来概括[2]:第一, 数据量巨大 (Volume) , 在数字化世界中, 用户每天的生活 (通信、上网、购物、分享、搜索) 都在产生着数量庞大的数据;第二, 数据类型繁多 (Variety) , 海量数据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音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类型的非结构化数据量占比已达到近80%, 并在逐步提升;第三, 价值密度低 (Value) , 需要从低价值的原始海量数据中进行深度挖掘和计算, 总结出具备高价值的数据, 比如1小时的视频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只有一两秒;第四, 时效性高 (Velocity) , 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 数据处理的速度越快、越及时, 其价值越大, 发挥的效能越大。

大数据的相关技术目前应用最成熟的是由Apache基金会提出的Hadoop解决方案。Hadoop是由Apache所发起的开源分布式计算框架, 目的是解决海量结构与非结构信息的存储与处理问题。Hadoop的核心机制是通过HDFS文件系统和Map Reduce算法进行存储资源、内存和程序的有效利用与管理[3]。通过Hadoop, 可以轻易的将多台普通的或低性能的服务器组合成分布式的运算-存储集群, 提供大数据量的存储和处理能力。

2.2 Hadoop在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Hadoop存储海量数据、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优势, 结合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技术架构, 我们认为可将Hadoop技术应用到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信息采集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中。下文将从多个方面提出Hadoop对典型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改进。

2.2.1 海量数据的抓取过程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与搜索引擎的区别是, 搜索引擎在抓取页面时一般使用广度优先策略, 系统根据URL地址进行重复采集, 对于论坛、贴吧、微博等舆情载体不会按照主贴、跟帖、翻页的方式进行精确采集, 采集深度无法满足舆情分析系统的需要。同时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还需做到对新闻、论坛、博客、贴吧等舆情载体的全面采集, 尤其是针对论坛、贴吧等这些舆情高发的网站。

典型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中的数据抓取的过程是首先使用专门的采集器来抓取数据, 结构化转换之后存储到数据库中, 再将这些数据建立索引, 而数据库的插入操作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效率会变得很慢。而Map Reduce的抓取算法可省去将数据全部插入的过程, 直接处理抓取的数据, 将数据采集的时间大大缩短。

另外, 由于Hadoop的分布式框架, 还可将海量数据部署为分布式采集, 此种改进也将显著提升数据采集的效率。

2.2.2 海量数据的存储方式

数据采集阶段之后, 有些数据需存储起来以供处理。在图1中描述的典型系统架构中, 需要将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转换, 再存储在数据库中。但采用传统数据库对大数据进行处理, 对于软、硬件平台的要求都非常高, 这将给用户带来十分高昂的成本压力。

而Hadoop的HDFS文件系统被设计成在一个大集群中可以跨机器地可靠存储海量的文件。此分布式文件系统与关系型数据库的存储方式最大的区别是HDFS的横向扩容 (scaleout) 架构的扩展性很强。关系数据管理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最大劣势是关系数据管理系统 (并行数据库) 的扩展性不能胜任大数据分析的要求。关系数据管理模型追求的是高度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面向超大数据的分析需求, 纵向扩展 (scale-up) 系统, 即通过增加或者更换CPU、内存、硬盘以扩展单个节点的能力终将遇到瓶颈;横向扩展 (scale-out) 系统, 即通过增加计算节点连接成集群, 并且改写软件, 使之在集群上并行执行, 才是经济的解决办法。

2.2.3 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优势

如图1所示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信息采集模块将从微博、论坛等网站采集到的非结构化数据使用工具转换为结构化数据, 再存储到数据库中。这种结构化转换不仅会极大的影响数据采集及分析的效率, 还可能会损失数据的精度。

相比而言, Hadoop不仅能管理结构化数据, 同时还可以管理以非结构化文本为中心的数据, 如Facebook、Twitter、微博。这种处理多类型数据能力非常重要, 它催生了No SQL平台和产品, No SQL正是针对非结构化数据而提供的一种新的数据管理模式, 牺牲了一些已在RDBMS中成为标准的功能 (如数据一致性、存取控制、标准查询语言以及参照完整性等) , 从而保证了海量数据的高可用性[4]。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如Oracle, IBM DB2, Microsoft SQLServer和My SQL都不能处理混合数据类型和非结构化数据。

2.2.4 数据处理方式的改变

典型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中应用关系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处理, 图2说明了关系型数据库与Hadoop技术对大数据的不同处理方式。

由图2可以明显看出关系型数据管理方式的两个局限性。一是存储方式的局限性, 纵向扩展的数据总量有限制。二是Map Reduce处理大数据时会将任务分解并在运行的多个节点中处理[5]。

在Map Reduce的默认设置中, 数据按块存储在分布式文件系统中, 任务提交后分别交给不同的Map任务去处理。Map任务从输入中解析出链/值 (Key/Value) 对集合, 对这些集合执行用户自行定义的Map函数得到中间结果, 并将该结果写入本地硬盘;Reduce任务从硬盘上读取数据之后会根据key值进行排序, 将具有相同Key值的组织在一起, 最后用户自定义的Reduce函数会作用于这些排好序的结果并输出最终结果。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 Map Reduce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主要有二:一是将问题分而治之;二是把计算推到数据而不是把数据推到计算, 有效地避免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通信开销。

2.2.5 自然语言处理及分类聚类技术的应用

在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数据处理模块中, 涉及到大量自然语言处理及分类聚类技术的应用, 而Map Reduce已经被用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在实现了Hadoop架构的系统中, 我们也可进一步研究, 将这些算法应用到系统中, 逐渐将整个系统的架构转换为分布式计算的框架, 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效率, 保障系统的实时性。

中文分词、标注、语法分析等的Map Reduce应用也都在机器翻译系统中被实现。分类聚类也是机器学习的重要方法, 其中很多算法因为复杂度较高, 在实际中一直缺乏应用, 而Map Reduce的出现无疑为它们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实际上很多研究者已经研究并实现了相当多的分类聚类算法,

如在Hadoop平台下基于SVM的分类算法[6]。但这方面仍在探索, 发展还不太成熟, 可作为今后系统升级的方向。

3 结束语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运行中需实时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 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微博、贴吧、网络论坛等, 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 然后分析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 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基于舆情突发性、即时性等特点, 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加以引导和控制, 故海量信息的抓取和处理效率是关键因素, 同时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包含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 这就涉及到大数据问题。

基于Hadoop存储海量数据、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优势, 结合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技术架构, 我们认为可将Hadoop技术应用到系统的信息采集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中。Hadoop框架在大数据抓取和处理方面现已得到成熟应用, 在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应用Hadoop框架, 正可以提升系统的处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 2007, (1) :11-12.

[2]顾芳, 刘旭峰等.大数据背景下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 2012 (8) :21-24.

[3]Hadoop[EB/OL].http://hadoop.apache.org/index.html, 2012.

[4]张俊, 周新等.NoSQL数据管理技术[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3, 4 (1) :3-11.

[5]孟小峰, 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 (1) :146-169.

篇4: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网络舆情;网络社会治理

一般来说,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1]具有信息量大、类型多样、时效性强等特点。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各类网络数据规模和种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我国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网络数据监测和管理更加困难,对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

网络舆情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2],主要涵盖两点:一是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事件、热点信息,二是公众表达的观点、态度、情绪和意见。大数据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普及,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各类新兴网络媒体存在门槛低、用户群庞大、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实时互动性强等特点,每个人都可以制造和传播新闻。

网络社会既包含网络信息、网络行为等直观因素,还涉及这些因素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等因素,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中观点、矛盾、诉求的集中体现。在大数据时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构成复杂的网络社会,其所涉及和影响的领域,不仅包括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同时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的内容。如果说网络舆情治理是对网络传播的社会舆论信息的监测和管控,那么网络社会治理就是通过对网络信息、网络行为的治理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充分合理地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网络新闻新特点促使网络舆情监测难度进一步增加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约为5.55亿,较2014年底增加3572万,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为4.60亿,较2014年底增加了4420万。[3]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了网络舆情监测难度。第一,传播平台众多,传播主体大众化。除门户网站外,BBS、QQ、MSN、微博、微信等用户群庞大的通信工具、社交网络也都在时刻传播新闻,公众只需要几个按键就能随时转发新闻资讯并加载评论。这使得新闻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第二,影像技术进步,传播内容多样化。随着影像设备和手机功能增强,公众可随手获取最新的新闻图片和影像,网络新闻传播形式已不仅局限于文字加简单配图,更多的是愈加高清的视频和图片,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更具有说服力,也更难被之后的信息所改变。第三,搜索引擎发展,信息获取主动化。搜索引擎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并与语言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通过语音、图片搜索信息更为便捷,公众从以往被动接受信息,转为更准确、更快速的搜索和评论各类信息。

(二)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难度进一步增加

网络舆情检测和分析手段落后。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包括多种数据源、数据种类和格式,规模之大超出传统数据库采集、存储和分析能力,谷歌执行董事长艾瑞特·施密特曾说“现在全球每两天创造的数据规模等同于从人类文明至2003年间产生的数据量的总和”[4]。如何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增强舆情信息监测、分析能力,并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

网络舆情应对方法不当。例如,在以往的网络舆情应对中,一些地方政府经常使用删帖、禁言等封堵信息的办法,但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是传播到某个网站被动等待浏览,而是迅速传播到多个网络平台,甚至每个人的手机中,删除网站信息容易,但是删除成千上万人手机中的信息恐非易事。网络新闻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使得封堵信息越来越难,这对政府的应对速度、方法提出了挑战。

(三)网络舆情更为深入的涉及社会关系

参考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5)》[5],可将网络舆情划分为涉警涉法、环保、反腐、财经、教育、医疗、国际热点等方面。网络舆情已不仅限于信息的传播,而是越来越深入涉及社会关系,并显示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以近年来的“滴滴专车”事件为例,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开始限制和处罚滴滴专车的同时,各大社交网络充满了为其鸣不平的用户,同时很多网络媒体和行业专家也都肯定“专车”服务,认为有利于社会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6]。该事件本身不仅是网络新闻传播,也不仅是政府部门表态,更涉及多项行政管理法规及行政法律关系,涉及专车服务包含的民事合同关系,同时也存在市场主体创新经营如何适应政府市场监管的问题。而公众和专家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加以评议,甚至不乏专业意见,也显示出其希望参与社会治理的愿望。

三、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理念,完善治理方法

政府应该保持更加开放、包容和积极的心态,使网络治理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调整,在调整中完善。应更充分地发挥互联网作为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倾听民意和舆论监督平台的作用。对于存在的问题,应该改变治理策略,要从封堵不同的声音向增强自己的声音转变,要从简单处理网络舆情信息向深入调整网络社会关系转变,从对违法传播行为的处罚向进一步解决深层次社会矛盾转变。从而跳出“怀疑政府—封堵信息—抨击政府—矛盾加剧”的恶性循环,逐步建立“舆情引导—行为管理—调整化解矛盾”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设,提升治理水平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网络舆情监测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目前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检测主要停留在治安层面,应进一步建设迅速而有效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主要作用:一是通过互联网了解社情民意,获取和分析最直接、最真实的公众诉求;二是随时了解和准确收集与政府各部门相关的舆情信息,并加以追踪;三是掌握突发事件和舆情信息的发生过程、最新变化及断未来走势,以便于政府选择最佳的干预时机和措施;四是有助于及时制止、处罚违法行为,防止违法舆情信息传播和失控;五是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从而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调整相关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

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在“云平台”存储、计算能力基础上,通过电子政务专网、终端存储和服务等设备共同构建,并通过专用程序为政府各级用户提供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舆情管理等舆情监测功能服务。该系统可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在各市、县逐级设置,共建网络舆情数据中心,并依职权和级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增强网络舆情监测的系统性和时效性。

(三)提高政府信息传播公信力,增加治理着力点

对于网络舆情治理来说,提高政府公信力已刻不容缓。某些政策的出台或者具体的行政处罚案件中,虽然政府可能有失当之处,但是由于公众的关注,再经互联网传播放大,各种谣言四起,就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就必须建立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开渠道,在第一时间发布全面、准确、权威信息,向公众答疑解惑。目前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已建立了政府网站和微博,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某些政府网站和微博建立之后,信息更新不及时、对公众的疑问没有反馈,逐渐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因此政府网站和微博,应及时发布更新与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对公众的疑问要及时解答。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潜力巨大,各级政府应提高行政效率,将本地区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信息网络,通过发布信息、积极互动,提高政府信息传播公信力。

(四)推进互联网法治体系建设,强化治理能力

法律是加强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的有力武器,在网络治理方面应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互联网监管法规,但存在操作性不强、立法滞后、法律位阶不高、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再加上部分公众法律意识淡薄,治理效果十分有限。例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不仅立法位阶较低、条文简约,而且调整范围较小,主要是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规定,对网络舆情治理、网络行为规范仍然缺乏专门法规加以调整。鉴于此,我国需加快相关行政立法进程,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网络监管和执法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国杰.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06期.

[2]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政法舆情危机应对实务手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4]孙培梁,林枫,昌志泷.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研究[J],载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年第3期.

[5]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篇5:大数据给网络舆情带来的三大变革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数据带来的信息爆炸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未来的舆情监控、舆情研判方面都面临着大数据的挑战。

互联网的信息泛滥深切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网络信息的不断膨胀也给以往的舆情监测工作提出挑战。网络舆情监测要想适应现在大数据时代的监控要求就需要做出变革。包含舆情工作方式的变革、舆情管理思维的变革、舆情数据分析技术的变革。

一、舆情监控工作方式的变革

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来临之前,普通大众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信息的接受者,网络信息的可控性非常强。这就造成了舆情管理者的工作形式单一且没有很大压力。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普通大众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网络信息的缔造者与传播者。这就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大了信息的不可控性。促使舆情监控工作从单一向多元转化,从监控信息到研判、疏导与处理转化。

二、舆情监控管理思维的变革

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一个单位的舆情管理者一般是单个人或是一个几人的团队组成,在工作单一的情况下,这样的体制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靠人工做舆情监控就有点天方夜谭了。在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舆情管理的思维变革,靠智能监控系统改变现在的一切。由舆情监控系统代替繁重的人工工作。但由于舆情服务对于专业性的要求非常高,最为有效和专业的处理模式是专业团队+人工智能。

三、舆情监控数据分析技术的变革

在数据量小的KB时代,人工审阅完全可以把控舆情脉动。但随着EB甚至ZB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数据的加入和渗透,人工审阅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时需要的就是改变分析技术和分析方法。专业的舆情智能分析系统非常必要。

篇6: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1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就是一种获取规模、存储规模、管理规模以及分析规模等,此类规模均远远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

(1)数据规模极其庞大,并且与日俱增。

(2)数据的类型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视频、音频、图片、文本等。

(3)数据等流传速度非常快。

篇7: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

作者:(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月

定价:59.90元

□书评人 胡澈

著名的科幻小说《三体》讲述了这样的剧情:整个宇宙中有许多人类尚未了解的文明,直到一位地球人与三体人进行了通讯。至此之后,三体文明开始了解地球文明,并试图用“心理崩溃”的方式控制科学家,实现阻止地球文明进步的野心如果当时三体文明中产生巴拉巴西,复杂网络研究的权威,也许就不用费尽周折,便能知道如何洞察地球人的行为。

在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的新书《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中,他试图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的行为是否可以被预测?这位美国物理学院的院士巧妙地把历史和数学结合起来,有趣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的行为并不是随机的,并不是泊松分布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规则。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人类的行为规则是基于优先级排布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列表,而如何按照优先级排列顺序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换句话说,当你有紧急的事情,需要联系一个人的时候,你认为如何联系对方可以最好地实现你的目标?电话、短信、微博或者是微信?在巴拉巴西的眼里,想要预测对方的行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判断各种任务对于他的优先级,挑选最高的那一项即可。因为人类会不自觉地列出一个优先级列表,并在一段时间内优先完成最需要完成的任务。

这看似简单,却不是作者的梦呓,在《爆发》一书中,巴拉巴西像个历史小说家,道出一段段历史情节,层层递进,让人深陷其中,一口气“爆发”着读完此书。

全书逻辑缜密,并在每一篇的开头都以一个历史故事开篇,形象生动地描述着人类行为“爆发”现象的前因后果,并指出人类行为不是按照泊松分布,而是幂律而人类行为在幂律分布中呈现出一种“爆发”的现象。

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反应是三体的故事,第二反应则是计算机科学家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对于后Web2.0时代描绘的一种场景:互联网巨头掌握着数据和“云”,将群体的智慧吸收,并影响着群体。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数据被掌握在互联网巨头之中。如果真的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每一位用户的行为都有可能被掌握。

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曾提出一种判断机器人的原则:

被测试的有一个人,另一个是声称自己有人类智力的机器。测试人与被测试人是分开的,测试人只有通过一些装置向被测试人问一些问题,如果测试人能够正确地分出谁是人谁是机器,那机器就没有通过图灵测试,如果测试人没有分出谁是机器谁是人,那这个机器就具有人类智能。

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

假设巴拉巴西的理论可以结合大数据运用于此,人工智能机器通过获取测试人的行为分布数据,在快速运算下,是否可以通过图灵测试?

我认为是可能的,虽然机器在语义方面的理解依然处于一个研究阶段,但用户“爆发”行为的分析可以提供一种精确的方法去模仿人类在此方面,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已经积极开始行动。

虽然听起来似乎恐惧,但就我个人来看,我们应该乐观。因为人类仅仅有意识地分享出了一部分的信息。在后续发展中,人们积极地分享自身的数据亦有其好处比如心脏突发类疾病、肥胖症等疾病可以有效地预判。

不管如何,巴拉巴西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数据引导自身的发展,积极地利用“爆发”的幂律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

(原标题:大数据时代的人类行为预测)

篇8: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舆情分析系统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监控可以映射互联网空间,可以直接反应社会舆情的具体情况。在传统意义上,社会舆情只存在于人民的思想观念或言语谈论中,想要获取、收集社会舆情,则需要通过实际的调查和访问才能够实现,可以想象效率是非常低的,而且容易出现偏颇等问题。互联网时代大发展,受众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和信息化的方式参与新闻传播、发表舆论,在互联网上的社会舆情即为网络舆情,可以通过系统自动抓取,创新的技术手段给舆情收集带来极大的便利,也显著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

1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功能

1.1代替人工收集

传统的舆情监测要靠人工来完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容易出现误差,进而影响舆情分析和判断。而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则是应用新型技术,可以通过预先的设置及时发现网络舆情信息,从而代替人工收集、搜索工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够扩大收集覆盖面,使舆情信息的真实性明显提高。

1.2自动预警

如今的舆情分析系统,可以事先设置敏感词汇、语句,锁定网络积极分子,一旦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布相关的负面信息,作为重大舆情情况,系统会自动、及时地发出预警,提醒工作人员注意监控网络舆情,可以有效避免网络暴力、网络谣言、泄漏机密等情况的发生。

1.3判断未来趋势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分析有了更科学的技术支持,系统通过对定性、定量的信息进行分析,便可以形成数据库、曲线图,能够通过这些科学的数据协助工作人员准确判断舆情,并且能够准确预测出某一专题的舆情变化趋势。

1.4舆情可视化

在传统的舆情分析中,工作人员要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才能够完成可视化的工作,而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则能够根据监测情况而自动生成资讯报告,并根据具体要求附有统计、汇总数据,以表格、曲线等形式将舆情完全可视化,不仅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且还能够更好地辅助领导做出科学决策。

2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应用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都有着海量数据的存储空间、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优势,并结合分析系统的技术架构,在大数据时代发挥着积极作用。

2.1数据的抓取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能够自动抓取舆情信息,可以根据地址等不同的指标信息进行采集和抓取,采集深度基本能够满足分析需要。同时,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还能够在舆情信息抓取后,对网络舆情载体进行全面采集,例如:论坛、微博、贴吧等。舆情分析系统在抓取数据过程中,使用的是专业的信息采集器,并在将舆情信息进行结构化转换后,存储到系统的数据库,再进行数据索引,可以节省全部插入数据的复杂过程,能够直接处理舆情数据,极大程度地缩短了数据采集所花费的时间。

2.2数据的储存

网络舆情数据采集完成之后,需要将这些数据存储起来,再通过专业手段进行处理和分析。在分析系统的技术架构中,非结构化数据需要进行事先的结构化转换,之后再存储到数据库当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时代的舆情数据十分庞大,传统的系统数据库很难对这些数据进行完美地处理,给用户造成了高昂的成本压力。因此,业界提出了关系数据管理技术,该技术追求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并正面数据分析的需求,通过增加计算节点连接成集群,并且改写软件,使之在集群上并行执行,考虑到用户的经济压力这无疑是比较完美的解决办法。

2.3数据的处理

传统的舆情分析系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在存储方式和任务分解两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局限,给数据处理造成了很大困难。而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则可以将数据按照存储板块分布到文件系统之中,并提交数据处理任务到不同的环节之中,通过科学运算,得出中间结果,并将结果写入硬盘进行储存。最终,用户可以根据自定义函数的算法,得出最终结果。

3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分析网络舆情需要关注很多环节,例如:网民态度、隐含情绪、心理变化等,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相关部门利用数据分析系统实时采集、分析、检测海量的网络信息,并及时监控,设置关键的、敏感的舆情信息预警,从而协助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对网络舆情事件做出行动,进而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目前,虽然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不同,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为了避免因为网络信息的混杂而影响受众的正常判断,需要中和各种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情况,为监测机构提供详实的数据,加强共享与交流,进一步扩大网络信息源,以提高对于舆情走势的判断能力。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大数据技术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而不应该彻底沦为网络舆论监控的手段。

4结束语

目前,在大数据技术的保证下,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热点。但各国对于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研究工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不少机构和企业在数据储备阶段挣扎不前。因此,网络舆情监测部门需要加强注意,利用好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体制,搭建起高效的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拟定法律条例,关注大数据分析,以提高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网络舆情分析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梅,刘东苏,李慧.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6(03):25-28+33.

[2]孙培梁,林枫,陈凯.大数据时代司法行政系统网络舆情应对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9):90-92.

篇9: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关键词】舆情;大数据;公信力;融合

【作者单位】刘波维,绵阳师范学院。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崛起,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期望把它发展成为高校舆情引导的主力军。近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校报协会年会和各省内高校校报协会年会,主题也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虽然这些会议的主题也谈及了媒体融合,但是他们的重点只是如何发展新媒体,忽略了传统媒体。作者通过搜索中国知网资源数据库关于高校舆情的论文发现,近年来涌现了许多新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路径类论文,如何碧如的《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干预机制研究》、陶赋雯的《“微媒体”视域下高校舆情建设路径探究》等,但他们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融合起来引导舆情却很少涉及。在大数据时代,过分地拔高新媒体在高校舆情引导中的地位而忽略传统媒体,这对高校舆情的引导发展不利。本文以此入手,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微信成为大数据时代高校舆情新宠

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阶段。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提出的大数据是通过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采集海量化的数据,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应用,进而使它们形成新的概念。其特点概括成四“V”,即容量巨大性(Volume)、种类多样性(Variety)、速度高速化(Velocity)以及很大的价值性(Value)[1]。目前,各大高校的舆情宣传工作主要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高校舆情传播方面有如下优势:其一,信息的海量化和多样化;其二,受众绝大多数是本校的师生以及部分社会人群,因此舆情引导目标受众相对固定;其三,发布、接收信息不受时空限制,在时效性上优于纸媒等传统媒体;其四,微信定向发布可以精准送达目标人群。

二、大数据时代的校报彰显核心竞争力

虽然微信等新媒体在舆情宣传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不能取代纸媒等传统媒体在舆情宣传中的作用。校报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校媒介,是高校舆情宣传的主流媒体。校报是一面旗帜,用广阔的视界、专业的角度、理性的思维洞察问题的实质,预见舆情的未来,引领着师生。这是新媒体所缺失、不能弥补的核心竞争力。从信息源来看,新媒体为了体现传播事件的即时性,往往忽略了对舆情真实性的求证;相反,校报因为其周期性较长,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内容进行求证,所以其准确性往往更可信。另外,校报是经过拥有专业知识的编辑筛选,以及有一定政治高度的高校党委层严格审查后才印刷发放的,比微信多了一道甚至几道关卡,减少舆情发生裂变的可能性,对舆情的宣传更精准,效果更佳。

2015年,成都商报总编辑陈海泉在成都商报战略发布会上指出,大数据时代,有价值的报纸要做好深度报道、调查新闻、专栏文章、数据新闻,从传递信息向传递价值改变[2]。新媒体对高校舆论的宣传是多种声音的快速传播,在注重“快”和“多”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深”和“精”。2015年,四川省高校校报协会举办年会,四川大学的校报负责人在讲述他们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经验时表示,该校庞大的微信粉丝们更多时候是在使用微信的实用性服务功能,比如川大校园内的停车场导向、华西大学的门诊网上挂号等,而正式的舆论宣传和导向更多地还是依靠传统媒体。校报的头版往往会是国家和校内重大新闻资讯,其他版面会做教学研究、学生学习生活风貌、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深度剖析。校报综合各种声音并对舆情进行主流疏导和预测,通过树立典型,唱响主旋律。美国评论家、舆论之父李普曼曾把报纸比作探照灯,把筛选比作聚焦,筛选决定探照灯需要照向的地方和人群。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校际之间协作共享,构建高校舆情大格局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高校舆情宣传引导过程中使用的时间和发挥的作用是有差别的,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需要相互融合互动的。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做好舆论引导的“时、效、度”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快餐式和病情式的。这种快餐式和病毒式传播方式决定了新媒体在初期阶段能起到较大的宣传作用。不管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量多么的海量,数据的真正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绝大部分则隐藏在表面之下[3]。因此,需要校报等纸媒搜集分析新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和多向度的舆情,发挥“过滤器”和“把关人”的作用,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给受众。因此,高校利用新旧媒体,控制舆情传播的路径是:微信等新媒体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师生,校报等传统媒体则将这些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链接相关内容,找出舆情的发展状态、原因等因素,预测其发展方向并找到相关的内容传播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校报充当着舆论领袖的作用,它既传播和接收信息,又担负着把受众引导向自己所倡导的主流舆论方向上。由此可见,要想达到最佳的舆情宣传效果,必须将高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充分利用起来,让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达到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

高校舆情宣传对象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特殊群体,其特征跟社会其他群体有显著区别。他们受教育的程度都很高,且个体间差别不大,性格热情奔放。因此,一旦出现某一带有争议性的事件时,舆情就会很快在这个高度集中和庞大的受众群体传播,使某一种观点快速得到加强和支持。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提出的“群体极化”现象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高校新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发送信息的即时性和准确性上,这恰好弥补了校报等纸媒的劣势。而纸媒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和创新,深度报道、观点评论等具有方向性引导的传播内容是它的主要特色。我们看看近两年高校校报对舆情的报道和引导:在艰难困苦环境中不畏险阻、积极向上的励志故事“轮椅上的成长岁月”(《曲靖师院报》)、“多份兼职在身 坚持按摩照顾偏瘫父亲——90后女生背着父亲读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报》)等;倡导诚信的“哪怕几十元,我也要还”(《西南石油大学报》);响应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的“丽维家创始人周宇翔:我靠什么打动雷军”(《西华大学报》)、“‘传奇’大学生半年拉950万订单”(《临沂大学报》);以及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倡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退休副教授的‘穷’和‘富’”《湖北大学报》……这些虽然看似是对身边事物的报道,实际是根据整个社会、高校出现的正负舆情提出主流舆论的观点,并进行正面引导。校报通过树立一些典型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奏响舆论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的奏响往往对正面舆情的“群体极化”现象更有利,避免形成負面舆情的“群体极化”现象。

2.实现高校间舆情协作共享,构建大数据时代的大舆情格局

高校与高校之间舆情协作共享除了网站可以互访,互相邮寄校报共阅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利于大数据时代舆情引导的协作共享,有利于更好地对负面舆情防微杜渐。然而,我国高校传统的舆情管理观念和处理方式是对负面舆情“堵”和“禁”。例如,高校都有自己的贴吧BBS和主页留言方式等,一旦有不利于学校的言论,他们就会采取删帖或者封号的方式来进行控制。这种落后的理念和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也严重地影响了高校之间的大数据共享。大数据时代,高校应该考虑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舆情管理的协作创新。笔者认为,只有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高校间的舆情协作共享,才能构建大数据时代的大舆情格局,也才能有效地管理好各自高校的舆情发展。

如何实现高校间的舆情协作共享?首先,高校的管理者需转变观念,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舆情,切勿只报喜不报忧,对负面舆情不只是“堵”和“禁”,而是利用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及时曝光,积极迅速进行“疏”和“导”;同时,负面舆情出现之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传播,广而告之,并引以为鉴。其次,高校间应加强舆情管理的交流沟通,分享各自的舆情治理之道,真正做到大数据时代的舆情协作共享机制,构建起大舆情的格局。

综上所述,高校舆情管理需要合理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只有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和传播优势,发挥各自的功能,加强融合互补,才能真正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效、度”。

[1] 王超. 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探析[J]. 学术论坛,2015(1):18.

[2] 陈海泉. 2016成都商报“进无纸境”战略发布会举行[EB/OL].http://news.iresearch.cn/content/2016/01/257640.shtml.

[3]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M]. 盛扬燕,周涛,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篇10: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民群众网络问政意识不断增强,国内外热点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的关注和反响也日趋激烈。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传播性、自由性等特点,网络也由此成为公众表达意愿和诉求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形成。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正面网络舆情对政府工作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但负面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也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因此网络舆情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对于如何妥善应对处置网络舆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锦州市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在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应对上也存在一些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提升锦州市政府部门的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能力成为政府部门面临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因此,本文选择对锦州市政府部门的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问题进行研究。

本论文首先对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将政府监管理论作为研究视角进行了相关分析,之后,对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的对象、内容,以及监管与应对的方式进行了阐述。紧接着,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了锦州市政府部门监管与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网络舆情监管理念滞后,监管思路定位偏差;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预警技术手段落后;应对处置方式简单,方法不当;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公开措施不得力;网络应对机构不健全,人员专业素质不强。在借鉴了国内外政府部门一些先进的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的经验基础上,本文认为锦州市政府部门应当从做好网络舆情监测监控,及时准确掌握网络舆情态势;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及时有效处置应对网络舆情;强化网民和网络运营商自律意识,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完善锦州市网络舆情监管法律制度,提供政府部门的监管应对制度保障等方面,来提升监管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监管;锦州市

I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the masses’ awareness of taking part in political affairs has raised constantly, the attention and the response to the hot issu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web is also increasing fiercely.Because the Internet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openness, immediacy, transmissibility and freedom, the network also become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express the public’s wishes and appeal;therefor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been formed.To a great ext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ffects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ies.There is no doubt that positiv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an promote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and negativ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a lot of negative influence on government management, so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begin t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on how to deal with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roperly for all governments, from central to local levels.As a less developed western province, Gansu province also has some problems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n supervis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These problems exert a lot of adverse influence o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so it becomes a top priority task to improv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for Gansu province.Therefore, this paper chooses to research the problem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Gansu province.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And it make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ory.After that, it expounds the object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Gansu province.Then, the paper analyses two cases about government supervision 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Gansu province which are“ The ev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detained because of posting in Gansu province” and “So-called Tianshu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general drunken driving incident ”.Based on them, the paper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Gansu province which mainly include: The lack of regulation concep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Deviation of the orientation on regulation thinking;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is imperfect;Early warning technology falls behind;Response is simple or improper;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s imperfect and measures are noneffective;Network mechanism is not sound,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not high.Based on the reference to some experiences those advanced

II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Gansu province shoul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supervise and deal with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monitor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ell, grasp its trend timely and accurately;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disposal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imely and effectively;To strengthen the self-discipline awareness of internet users and network operators, build civilized and healthy network environment;To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of Gansu province, provide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of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etc.Key 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Government;Supervision;Gansu province

III

目 录

1.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意义....................................................2 1.3 相关研究综述................................................3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4

2.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的理论基础............................5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5

2.1.1 舆情的涵义...........................................................................................................5

2.1.2 网络舆情的涵义...................................................................................................5

2.2的网络舆情监管理论基础.......................................7 2.3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的对象...................................8

2.3.1 新闻跟帖...............................................................................................................8

2.3.2 网络论坛...............................................................................................................9 2.3.3 博客.......................................................................................................................9 2.3.4 微博.....................................................................................................................10 3.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11

3.1 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的内容...........................11

3.1.1 网络传闻.............................................................................................................11 3.1.2 批评意见.............................................................................................................11 3.1.3 网络谣言.............................................................................................................11 2.1.4 网络诽谤.............................................................................................................12 3.2 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的方式.....................12

3.2.1 网络舆情常态监测与处置.................................................................................13 3.2.2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13 3.3 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存在的问题.................16

3.3.1 监管理念滞后,监管思路定位存在偏差.........................................................16 3.3.2 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预警技术手段落后.....................................................16 3.3.3 应对处置方式简单,方法不当.........................................................................17 3.3.4 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信息公开措施不得力.................................................17 3.3.5 危机应对机构不健全,人员专业素质不强.....................................................17 4.国内外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的经验及启示.............19

4.1 国外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的主要做法.......................19

4.1.1 美国政府以网络自律和技术引导为主要方式.................................................19 4.1.2新加坡政府施行分类许可证制度......................................................................20 4.1.3韩国政府以网络实名制管理为主要方式..........................................................20 4.2 国内政府监管与应对网络舆情取得的成效.......................21 4.2.1 我国政府部门全面深度“触网”.....................................................................21 4.2.2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建立.............................21 4.2.3 应对网络舆情提速,加大官员问责.................................................................22 4.2.4 政务微博从最初的信息发布走向与网民良性互动.........................................22 4.3 国内外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经验的启示.....................23

4.3.1 网络舆情监管应对工作要立足实际.................................................................23 4.3.3 努力提高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应对的责任意识.....................................23 4.2.3 创新网络舆情监管方式,采用有效应对处置措施.........................................24 5.提升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能力的建议........25

5.1 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及时有效应对处置网络舆情.............25

5.1.1 政府信息及时权威发布,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25 5.1.2 要处理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不断拓展信息公开渠道.....................................................................................................................................26 5.1.3 加快推进锦州市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和网络平台应用.............................26 5.2 强化网民和网络运营商自律意识,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26

5.2.1 强化网民自律意识.............................................................................................27 5.2.2 提高网络运营商行业自律水平.........................................................................27 5.2.3 锦州市网络监管部门要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网络环境.....................................28 5.3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监管与应对涉甘网络舆情提供制度保障.....28

参考文献................................................30 致 谢..................................................32 作者简历................................................33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较2012年有所下降。类似即时通信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则发展稳定,在2013年,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 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达86.2%。

诚然,网络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平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通过网络传播,以更快捷、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也持续升温,进而引起的社会反响、导致的社会问题更不容忽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有效应对网络舆情,这将成为衡量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监管,我国除在已有一系列法律中规定了涉及网络信息活动的有关内容外,还颁布了许多有关网络方面的专门立法、司法解释和其他规定,其中比较重要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1998),《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2000),《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计算机信息系统国家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互联网IP地址信息备案管理办法》(2005),《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05),《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2005),《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中国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2006)等等;这些网络立法涉及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信息传播规范、信息安全保障等主要方面,对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网络用户等行为主体的权责做出规定。这为我国处理网络相关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使我国各级政府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水平大幅提升,通过开放互动平台,网友畅所欲言,各级政府获取了更广泛真实的民声,增加了解社情民情的新渠道,同时也使得舆情监管体系在预防危机发生、减轻危机损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http://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但政府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不主动不积极,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经验欠缺、手段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等。

锦州市的网络舆情监管也存在上述问题。首先,缺乏针对锦州市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长期以来,锦州市没有出台互联网管理方面的相关法规,政府部门监管网络舆情存在“无规可依”的问题。直到2013年,省政府才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锦州市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办法(试用)》,为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具体应对网络舆情提供了法规政策依据。其次,锦州市信息公开制度仍不健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各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虽有长足发展,能够通过官方网站对外发布工作信息、开展业务办理,但对于部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网民对相关工作提出的质疑,不能及时做出正面回应,通过官网或官方微博向网民反馈信息也相对滞后,导致在管理、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工作中容易陷于被动。再者,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机制不完善不健全。锦州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制定系统完整的网络负面舆情应对预案,各有关单位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办法、应急处置策略以及相应的辅助措施均比较欠缺。面对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缺乏具体有效的工作步骤,只能被动应对,不能主动作为,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较低。

因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选择以锦州市为例,对互联网时代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问题进行研究。论文基于政府监管理论的启示,通过对发生在锦州市的网络舆情政府监管与应对案例进行剖析,来分析锦州市政府部门目前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能力的建议。

1.2 研究意义

经查阅相关文献后,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的研究,偏重于理论分析和宏观分析,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微观分析的研究数量有限,而且就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进行研究的文献较为少见,所以笔者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丰富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在实践中,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锦州市构建网络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情民意表达机制,为引导网络舆情有序正面发展发挥作用,为营造锦州市网络文明健康秩序贡献力量。也期望论文的研究能为其他省份政府的网络舆情监

管与应对工作提供参考与帮助。

1.3 相关研究综述

网络舆情问题一直是政府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许多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相关主要研究有以下几方面:

1、关于网络舆情影响的研究

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对社会上重大事态的发展影响巨大,甚至成为各级政府领导的决策参考,但其也存在着一些偏差。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应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讲究引导舆情的方法和艺术;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正确处理规范管理与积极鼓励的关系1。还有学者指出,近年来网络舆情危机已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但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我国政府还有许多应对不当之处,导致公信力下降,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我国政府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2。

2、关于网络舆情监管应对的研究

有学者提出通过网络开展舆论监督的载体主要有网站监督、政治博客和公共论坛。总体来说,网络舆论监督通过两种力量来实现:一是借助道德的力量让被监督者产生心理压力,促使其主动改正错误;二是借助国家权力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3。还有学者对舆情监管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公共治理视角下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表明,完善基于网络监测系统的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建立专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的新格局,将会有力提升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对构建和谐网络舆情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

3、政府监管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研究

有研究者提到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反应迟缓,缺少预警机制,由于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很难对网络事件做出及时处理,目前几乎所有对网络舆论的回应,都是由相关领导看到之后批示下来才进行;第二,处置简单粗暴,轻引导,对于网络蔓延的一些非理性情绪,负责网络舆情监管的相关部门则很难做到把理性思维放在首位;第三,监管主体单一,任务繁重,随着网络社会的加速发展,政府部门单靠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网络舆情监管任务,12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

吴芸.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22). 3 罗莉,兰伟平.网络舆论监督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0(1). 4 虞崇胜,舒刚.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治理创新[J].廉政文化研究,2013(1).

这也成为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的突出困境;第四,基层官员的媒介素养还很缺乏,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网络舆情监管的公正性就必然降低,损害政府形象的同时,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网络舆情的传播1。

通过梳理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多从理论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将具体的地方政府作为研究对象,切实提出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能力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择锦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锦州市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案例的深入剖析,试图提出切实有效的提升锦州市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能力对策和建议。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两点:锦州市现阶段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升锦州市政府的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能力?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在阐明研究背景和所要研究的问题后,首先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明确论文的研究坐标。之后对研究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网络舆情和政府监管进行界定,并分析政府监管理论予以本文的启示,接着对锦州市现阶段网络舆情监管的内容、对象、方式和应对策略进行阐述,结合锦州市初中生发帖被拘事件、“天水市委秘书长”酒驾打人事件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锦州市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借鉴和总结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2、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的运用。提出“互联网时代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研究——以锦州市为例”的课题,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来界定研究所涉及的概念,分析研究的理论视角,阐述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的现状以及国内外其他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的经验。

(2)案例研究方法的运用。通过锦州初中生发帖被拘事件、“天水市委秘书长”酒驾打人事件两个案例的分析,尝试总结归纳锦州市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存在的问题。

孙林.浅析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困境及其改进对策[J].才智,2012(36).

2.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舆情的涵义

据历史文献记载,“舆”字的基本含义是“众”,本意指车厢,后来逐渐演变成众人的意思。《辞源》中把“舆情”解释为“民众的意愿”,这一解释是把“舆”与“情”两字相连后最直白的解释。据《旧唐书》记载,“舆情”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使用是从唐朝始的,是指“民众的意愿和意见”。1此后,舆情的字面解释就是指民众的意见。

我国当代对舆情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舆情概念的界定也多种多样,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综合有关方面的观点看法,结合本文研究实际,笔者认为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中,以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为中心、阐述事件的发展和变化,作为事件的主体受众对其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所采取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拥有的一种政治态度。它所表达的是多数民众对于社会中的事件现象、产生的问题所持有的想法、信仰、态度、意见和建议以及产生的情绪等等的总表现。

2.1.2 网络舆情的涵义

明确了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一种类型,是指以互联网络作为介质和载体所反映出来的舆情。具体来说,网络舆情是指由个人或社会群体构成的网民群体,针对自己所关心以及和自身利益密切关联的各种公共事务、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公众人物等等,以网络媒体为媒介和载体,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形成的多种意愿、态度、情绪、意见重叠交错的总和。

互联网络被世界各国公认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类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深刻改变了一直以来的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舆情的传播也有了新的渠道和途径,如今,网络已成为民众表达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全新方式,也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新焦点,特别是网络舆情通过网站、论坛、博客、微博以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QQ、微信等网络渠道来表达和传递,其影响力不断壮大。同时,由于网络 1 王来华.对舆情、民意和舆论三概念异同的初步辨析[J].新视野,2004(5). 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各个层面、各种声音、各方诉求通过网络交错发声,得到了充分表达和展现,可以说,网络舆情能够在很广范围和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广大公众真实的意见和看法。

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公共性的特征,因此,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基于网络传播,又容易演变和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方式,表现出的特点是匿名性、突发性、广泛性。

(1)匿名性。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要通过严格的审核,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要经过初稿、编辑、定稿、发布等多个环节,信息的来源和经过的每个环节都要把关,信息的真实性能得到比较可靠的保障。但在互联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掌握一定的表达权和话语权。比如,论坛、博客、微信等平台,用户注册账号后,发布信息就不再需要验证审核,可以随时发表观点,发布的信息也很容易被其他用户转载共享到其他网络平台,并不断扩散、广泛传播。由于发布过程不对信息进行审核,不对信息内容真实性进行审查,也无法对发布者的身份进行鉴别,因此,信息在产生的最初就存在匿名性,之后又经过传播扩散形成网络舆情,其匿名性的特征就更加明显。

(2)突发性。从传播速度来看,网络信息相比传统媒体信息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即时性。由于要受时间、空间限制,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速度相对较慢,因为有发稿时间、播放时间、播放时长、版面篇幅等因素制约,信息传递必然带有滞后性。但互联网由于开放式的属性,每个网民都可以独立发布信息,大量信息又通过网站、论坛、QQ 群等沟通工具,实现交互式传播,迅速在网上扩散。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以及网络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使得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有了随时爆发的先决条件,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事件有关的信息通常很快就发布到网上,比传统媒体更加及时迅速。可以说,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同时,网络舆情就伴随着形成了,而随着网络舆情的扩散,社会民众也开始广泛关注,社会舆情压力也不断增强,网络舆情的这种突发性特征,迫使政府必须在最快时间快速回应网民诉求,以避免爆发更大的网络舆情危机。

(3)广泛性。网络舆情在传播覆盖面和网络舆情涉及内容两方面都具有广泛性,一是由于互联网络的开放性,信息传播不受限于空间和时间,网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传递信息,所以网络舆情一旦形成,传播覆盖的范围将非常广泛。二是由于互联网络的自由性,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也必然包罗万象,涵盖古今,既有经济、政治、文化,也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等,信息量极为丰富多元。

2.2的网络舆情监管理论基础

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自20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学术界在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市场失灵问题,政府监管理论一开始旨在弥补市场失灵,之后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又表明政府监管也存在失灵问题,而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作为监管者的关键特征和职能,提出了监管的原因、条件和界限。政府监管关涉政府、企业、民众三方面利益,监管的实质是上述三方利益的平衡。监管本质上是一种游戏规则,从经济学角度讲,政府监管失灵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产生了监管悖论,政府如何实现有效监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进行政府监管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学习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政府监管的职能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由于近年来网络舆情迅猛发展的态势,许多学者将政府监管理论的研究运用到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研究方面,据目前研究表明,地方政府作为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行政机构,履行网络舆情监管职责。一方面,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网络舆情应由地方政府监管处置,网络舆情危机产生和频发,具体应对舆情危机的政策和措施需要由地方政府来执行,地方政府的职能使其成为应对网络舆情的核心主体。另一方面,我国正在进行政府职能转变,而职能转变工作尚未完成,政府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越位”和“缺位”的情况,具体到网络舆情的监管方面,政府在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方面,特别是在应对社会公共突发事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网络舆情危机时,常常显得较为被动,由于很多时候不能妥善处置,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所以,正确把握政府监管和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分析厘清政府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机制,形成处置网络舆情的有效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在政府监管理论的视角下,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监管,主要指政府及其部门为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利益,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直接或间接的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规范,促使网络舆情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其中,应当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对于监管的主体来说,政府自身拥有宪法和有关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具有进行监管的工作职能,是网络舆情监管的主体。同时,除了直接进行监管外,政府也可通过借助各种社会组织机构,为监管提供技术、手段和人才保障,以期达到有效监管的目标。

第二,对于监管的对象来说,政府监管的对象一般情况下包含正面舆情、负面舆情和普通舆情,互联网络上经常性地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情绪化的信息,以

及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甚至于违法犯罪信息等。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简而言之就是对正面网络舆情加以吸收借鉴,对负面网络舆情进行引导规范。

第三,在监管的方式方面,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不是简单的舆论控制,而是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出发点,寻求维护民众言论自由权和表达权。一方面,没有言论自由的监管不仅达不到良好效果,而且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另一方面,言论表达如果不受的政府适当监管,也容易偏离方向,误入歧途,造成不良甚至严重后果。所以,通过采用合理适度的监管,把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当日,政府舆情监管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有直接和间接,引导和强制、问责和追究等等,如何用好这些监管方式,是政府监管的执政能力的考验,政府要结合实际,动态把握,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四,在监管的目的上,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的目标,是为民众舆论表达搭建平台、通畅渠道,并通过对具体的舆情进行规范,引导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对正面舆情加以鼓励,另一方面对负面舆情加以规范,通过监管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2.3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的对象

一般而言,所有政府部门网络监管的对象主要包括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客等几种内容,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监管的对象当然也不例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网络属地管理原则,锦州市在监测省外各类网站的同时,尤其要重点监管锦州市本省有关网站及其舆情活动。

2.3.1 新闻跟帖

新闻信息通过网站发布后,网页下方一般会设置留言框,网民通过留言框发表评论,即是新闻跟帖。新闻跟帖的数量基本可以反映出网民对信息的关注程度,而新闻跟帖的内容则代表网民所持的看法和意见。新闻跟帖相对来说是最直接反映网络舆情的一种方式。

新闻跟帖由于是网民针对某一新闻所发表的看法和意见,其主题通常比较集中,一经发表显示后,其他网民除可对该新闻信息发表评论外,还可对之前的网民留言进行跟帖回复,表达支持或反对意见,甚至网友之间也进行着观点交锋。特别是针对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理性客观的新闻跟帖通常具有较强较广的影响力。新闻跟帖为网民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同时也为政府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提供了观察和发现舆情的平台,一般情况下,一条新闻信息的跟帖达到一定数量就很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

2.3.2 网络论坛

网络论坛作为互联网络的常用的交流平台,是网民表达观点、阐述思想、抒发情感、交流体会的重要渠道,可以说是一种大众互动平台。网络论坛一开始是在BBS(电子公告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许多知名网络论坛已经发展成为虚拟的信息社区,论坛用户数量巨大,各种言论聚集、思想交汇、观点碰撞,影响面十分广阔。网络论坛一般会设定专门主题,网民可以围绕主题简单发表意见,也可进行深入讨论。目前,我国较有影响力的网络论坛主要有: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论坛”、“百度贴吧”、“新浪论坛”、“猫扑社区”等。锦州市较有影响力的本土网络论坛如“飞天论坛”、中国锦州网论坛、每日锦州网论坛等,锦州市网民通常会通过本地网站论坛发表观点,反映自身诉求,评点政府工作,锦州市网络舆情监管部门也定时或不定时动态监测以上网站,通过运用涉甘关键字进行检索筛选,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处置负面舆情,吸纳借鉴正面舆论观点。网络论坛相对于新闻网站等平台,管理更加宽松,网民发表言论的随意性更大,所以网络论坛作为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己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2.3.3 博客

博客,就是网络日志,指在网民通过博客方式在网上发表的个人文章和文字,博客内容一般按照时间排列前后顺序,是一种网民表达个人思想的平台。博客通常包含文字、图片、视频以及链接等内容。网民在阅读博客后,可以通过跟帖评论方式进行互动,与博主或他人进行交流。博客能够迅速发展起来,首先是操作简单便捷,写作、编辑、上传也如同发送邮件一样,操作简单方便,易学易用,非常适合大众网民。其次,博客迎合了广大网民自我认同的愿望和展现个性的需求,网民通过发表大量原创性博客,在虚拟网络世界能够实现某种精神满足。互联网由于信息爆炸,信息量巨大,绝大部分网络信息最终销声匿迹,但博客由于存储于个人账户的属性,能够长期保留,但又不同于邮箱的隐秘性,博客是对外公开的,所以博客既可以表达网民情绪,又能够存储保留的特性,赢得了广大网民的青睐,从而迅速发展起来。博客在1998年前后起源于美国,2004年左右开始在我国普及推广,之后发展迅速,大量博客网站开始涌现。目前,我国影响力最大的博客有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网易等。博客由于发布信息相对自由开放,但凡通过系统监测过滤,就可以及时发布,一些有影响力的博客对负面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同时,博客也是正面网络舆情的强力助推器,比如每年全国“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般都通过博客,广泛征集网民和社会的意见建议,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向社会公布议案、提案。博客可以说是汇集民意、倾听民声的一个便利渠道。

2.3.4 微博

微博客,简称微博,顾名思义,就是简化微缩版的博客,微博字数限定在140字以内,由于字数少,语言简练,使得微博的发布更加及时、便捷、简单,文字实现即时发布、及时更新、及时分享。微博随意性、时效性、自由性的特征更加突出,同网络论坛、博客等比较起来,微博的独特优势就是网民更易使用、更易接受。具体而言,微博有几种特点。首先,文字表达碎片化。博客虽然在字数上没有限制,可短可长,但仍然是一篇文章,大多叙述完整,篇幅也较长,而微博的关键就在于“微”,上限要求140个字,一句话、几句话都能随意表达,使得网民的原创性明显增强。其次,发布渠道多元化。微博由于其简短便捷的特性,发布的平台和渠道也自然地更加多样,比如,除正常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之外,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都可以作为发布渠道,这大大提高了微博发布的及时有效性,网民借助智能手机,通过简单操作,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微博。第三,信息发布的即时性。由于发布微博几乎没有审核程序,发布渠道又多种多样,信息产生和发布实现了即时和同步。微博的出现迅速拓展了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同时也相应带来一些负面情况,由于微博的转发和评论也非常简便迅捷,由微博引发的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监管和应对微博舆情的难度也相应更大。因此,锦州市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既要通过政务微博,大力发扬微博正能量,又要努力克服微博带来的负面影响。

3.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

3.1 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的内容

3.1.1 网络传闻

网络传闻是指针对当前社会状况或刚刚发生的社会事件,网络上传播的带有一定情节的故事,虽反映着网民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但其真实性却未经证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民众意愿和诉求的具体反映。一些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或热点敏感事件发生后,网民未经证实就开始纷纷表达态度,由于网络自由开放的特性,网络传闻传播迅速,产生和形成网路舆情的几率较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即时关注跟进,一旦负面舆情产生,就迅速处置。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网络传闻在传播扩散的整个过程中,信息的内容和细节会在不同的网民那里发生出乎预料的变化,因为每个人对信息的选择、甄别和侧重都不尽相同,进而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猜测和加工,这样一来,网络传闻在传播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增加进个人的想法和意志,从而使信息发生裂变,以致于最后完全走样。一般来说,网络传闻的真实部分能暴露社会中被隐满的真实事件和事实真相,有助于政府改进工作,但其虚假部分却会混淆视听,造成隐患,因此要正确应对,趋利避害。

3.1.2 批评意见

批评意见指民众由于对社会现实、政府公共管理以及个人自身状况等不满而表达的一种批评性的言论,在互联网络中,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批评意见。网民的批评意见涉及面十分广泛,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借助网络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传播迅速、影响面大、持续时长,甚至一些负面言论其情绪宣泄和偏执程度也很强烈,更易引发负面网络舆情。网络批评意见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一方面,批评意见既是民众建言献策,参与社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又是政府了解汇集社情民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政府改进自身工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另一方面,失实和偏激的网民言论和批评意见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形成负面网络舆情,对政府工作造成被动,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因此,对涉及锦州市的失实批评意见,锦州市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要积极应对,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1.3 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那些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虚假不实的言论。网络摇言的传播速度极快,影响力也很广。其来源一方面是一些媒体的新闻报道本身不准确,或因媒体观察角度有差异,造成了网民的理解差异,进而蔓延扩散,形成网络谣言。另一方面,网民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道听途说到一些信息,经过网民自己加工改编后又形成了新的谣言。网络谣言的主要特点是其内容来源渠道非官方,甚至是非法的,因此其危害性也较大。国内以及锦州一些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演变,网络谣言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很多群众对事实真相并没有掌握清楚,又一时受到网络谣言的迷惑和蒙蔽,做出非理性行为,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了干扰甚至破坏。

2.1.4 网络诽谤

网络诽谤是指诽谤者通过网络向被诽傍者发表攻击言论,损害其名誉,造成被诽谤者精神、财产等多方面损害。由于互联网络自由开放,网民发表言论自由,信息传播迅速,虚拟的网民身份又易于逃避承担言论责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隐匿身份,利用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编造发布虚假信息,匿名攻击诽谤政府、社会和他人,达到自己非法目的或借机获得不正当利益。我国涉及诽谤的法律规定,为监管网络诽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网络诽谤作为新生事物,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如网络言论自由性相对较高、诽谤攻击者隐匿性强、诽谤造成的侵害不易界定、徘谤责任难以追究等,致使我国在网络诽谤监管方面一直存在监管真空。直到2013年9月9日,法检“两高”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后,经过几个月的清理以及对网络诽谤者依法打击,网上爆料社会负面现象特别是批评政府的声音明显减少,帖文情感词力度也有所下降,网络积极正面的声音日渐增多。

3.2 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的方式

锦州市省级网络舆情监管的政府职能部门是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立于2011年8月,主要职责有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国家互联网信息传播方针政策,推动互联网信息传播法制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负责网络新闻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的审批和日常监管;组织、协调网上宣传工作;牵头处置互联网信息内容突发事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网站;指导各市(州)互联网有关部门开展工作等。2013年,锦州市又出台了《锦州市加强和改进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锦州市互联网省市县三级管理体系,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监管、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

律、全社会共同监管”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截至目前,锦州市兰州、金昌、陇南、甘南等10个市州建立了网络管理机构,配备了专门人员。省级层面建立了省互联网宣传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日有提示,周有安排,月有通报,遇有突发事件、群体事件或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时,随时召开省直新闻网站通气会” 的全省新闻网站统一协调机制,建立了省网信办和重点新闻网站对接制度。从具体的监管方式看,锦州市网络舆情监管主要由日常网络舆情监控和网络舆情引导组成。

3.2.1 网络舆情常态监测与处置

锦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负责承担全省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已经建立了日常舆情报告、重要信息专报、定期综合研判、应用智能网络舆情监控系统24小时舆情值班等工作制度,探索网络舆情发展新方向,初步形成了多层面、全方位、宽领域的全省互联网舆情工作体系。锦州市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相应设立网络舆情监测的部门,负责监测涉及本部门的网络舆情,但主要采取人工网络舆情监测方式,即相关人员仅通过上网的方式对各类型的网站的信息进行浏览、监控。

具体监测过程中,网络监测人员通过对大量的网上舆情信息进行搜集、整理与初步评价,一旦发现可疑的网络舆情信息,即可进入研判、报送和反馈程序。网络舆情信息研判结果第一时间报送相关负责人,负责人迅速将建议和修改意见反馈,保证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迅速高效传递,确保时效性,根据对舆情信息的研判分析,相关负责人作出判断,指挥、协调、布置工作,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监测处置流程如图3-1所示。

图3-1 锦州市网络舆情汇集和研判工作生命周期图

3.2.2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锦州市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管的制度。网络舆情监管部门通过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网络宣传,提高网民素质,培养“意见领袖”群体,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积极建设网评员制度,探索网络发言人制度等,在网上舆论斗争中主动占据主导优势。另一方面,锦州市网络监管部门通过与网媒、网站密切协调联系,加强网站和论坛建设,规范网民信息审核发布,科学设置主题,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评论员等意见领袖的作用,努力营造网络文明健康环境。在正确应对,积极进行澄清引导的同时,对网帖进行密切关注,主动导帖、积极跟帖、善于劝帖、注意收帖、适时结帖。一旦发现恶意的、有煽动性的、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负面网贴,立刻回帖引导,或者采取强硬措施关闭、删帖、停止回复等手段,确保负面网络舆情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3.3 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锦州市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应对紧急突发网络舆情事件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成熟的应急机制,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3.3.1 监管理念滞后,监管思路定位存在偏差

大多数锦州市政府部门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政府公共治理观念,认为网络舆情需要通过封堵方式应对处置,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存在消极对待网络舆情,回避问题和矛盾的“蛇鸟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升级。例如,“锦州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中,当地公安机关没有及时回应网民和媒体关切,导致事态升级扩大,造成工作上的严重被动局面。一般情况下,政府部门认为屏蔽消息可以稳定公众情绪、减少社会危害,有利于开展工作。但是,民众却希望掌握更详细确切的信息,了解事实真相。这样一来,当政府部门遮遮掩掩,不愿意及时公开信息或澄清事实时,广大网民反而会更加聚焦关注事态发展,而且会试图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或结合经验猜测等方式形成判断和结论。导致网络舆情不断升级爆发,为政府部门应对处置造成了更大困难和问题。这种不正常、非良性的互动,归结起来,其实是锦州市各级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公开的自信和自觉。

3.3.2 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预警技术手段落后

锦州市政府部门在智能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普及应用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形成一套网络舆情收集、分析、预警、处置机制,除省互联网信息办、省公安厅、省国安厅等部门在探索使用智能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外,其他大部分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监测还处于人工搜网阶段,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舆情监测。例如,“天水市委秘书长”酒驾打人事件,由于事件牵涉天水市委领导,天水市委宣传部门能够及时介入,而天水市委宣传部门已配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因此,对舆情的发展变化能够动态掌握,也为妥善处置舆情提供了技术支撑。但又如“锦州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涉及的部门是武山县公安局,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缺乏等因素,目前锦州市基层公安局普遍没有配备舆情监测软件,因此,整个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在短时间内当地公安局并不了解掌握,导致了应对延迟和应对不当,事件后期,锦州市公安厅介入事件处置,由于省公安厅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较为先进,处置舆情经验更加丰富,所以,对有效化解该事件

舆情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一些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度也不够高,对社会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做到及时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布舆情预警。通常情况下,都是网络舆情全面爆发后才采取措施被动应对,而没有提前发现、提前处置,没有掌握舆情应对主动权。“锦州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中,武山县公安局既没有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又不能准确解答网民质疑,就是典型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3.3.3 应对处置方式简单,方法不当

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的负面信息时,锦州市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采取较多的方式仍然是:一拖,无视网络言论反映的社情民意,不及时甚至不回应网民诉求;二堵,相关部门通过一些渠道协调网络管理部门,屏蔽有关负面信息,禁止网民检索相关关键字,禁止网民发布带有相关关键字的帖文,让网上负面信息“消失”,三删,通过网络管理部门,利用技术手段,把不利或负面信息及留言进行删除。以上三种简单的处理方式,表面上看,可以一时化解负面网络舆情,但治标不治本,从长远看,引发负面网络舆情的隐患未除,“病根”犹在,而且“病情”正在不断恶化,如不及时化解,下一次爆发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例如,“锦州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中,武山县公安局明显存在无故拖延、答非所问、避重就轻等方面的问题,对事件的发展有害无益,更加助长了舆情的扩散。

3.3.4 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信息公开措施不得力

2012年4月国家社科院报告指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拖沓随意、表述不清、数据不详、统计方法多变,习惯以“影响社会稳定”、“涉及国家秘密”等理由拒绝信息公开等。当政府不愿意公开信息或政务公开的诚意受到质疑时,广大民众就会试图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或结合经验、猜测等方式形成自己的判断。只要真相被公之于众,各种谣言都会不攻自破。很多网络舆情危机之所以大规模爆发,就是因为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公布信息,澄清真相,导致民众产生误会,从而爆发网络舆情危机。比如,“天水市委秘书长”酒驾打人事件发生后,天水市委宣传部门能及时发布信息,在遭到网民质疑后又披露详尽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很快平息了舆情。但“锦州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中,当地公安微博没有及时回应网民质疑,即使在改为行政拘留后,也没有动态发布事件进展,导致网络舆情不断高涨,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当地公安部门急于对事件做出说明,用词欠妥当,网民并不容易接受,反而不利于危机的化解,说到底,这是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的表现。

3.3.5 危机应对机构不健全,人员专业素质不强

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需要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统筹施策,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但当前锦州市政府部门应对突发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工作机制。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后,宣传部门牵头有关单位,成立事故处理临时性机构,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由于临时工作机构缺乏长期配合,不同部门在紧急状态下很难实现高效沟通协调,因此,无法满足有效解决突发事件的现实需求,往往造成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被动、有利时机错失、应对结果不理想等情况。“锦州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中,事件初期,甚至没有引起涉事公安局的重视,也没有引起当地政府和网络管理部门的重视,只由武山县公安局进行了一些避重就轻的回应,直到舆情迅速扩大,全面爆发,难以处置,锦州市公安厅才介入事件,成立工作机构,积极研究应对,但已经错过有利时机,虽然最后平息了舆情,但却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对当时“两高”刚刚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应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据,缺乏统一的危机等级划分体系、报告机制、跨部门资源调配机制、媒体合作制度等制度化、系统化的应对机制。所以,监测、控制、应对、引导的方式手段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未能有效应用在实际工作中。“锦州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中,当地公安局在事件前期和中期只是单方面回应网民质疑,没有和有关网络监管部门、上级公安部门等形成工作协调机构,更没有采取监测、控制、应对、引导等一系列必要应对程序和措施。此外,锦州市政府部门从事网络舆情应对的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工作更多基于实践经验,普遍缺乏政府公共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系统性学习培训,一般不具备成熟的公关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背景。由于缺乏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和有效应对机制,使得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

4.国内外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的经验及启示

4.1 国外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的主要做法

随着信息化在全世界的快速深入发展,监管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课题,由于各个国家在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东方,欧洲、亚洲各国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也采用了宽严差别很大的做法。比如,美国主张通过网民自律、行业自治的宽松方式进行管理,而新加坡、韩国则普遍采用非常严厉的管理制度。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网络管理制度,可以借鉴适用的、成功的经验,对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4.1.1 美国政府以网络自律和技术引导为主要方式

美国可以说是全世界互联网管理最宽松的国家,始终高度奉行并保护公民言论自由,几乎所有涉及互联网信息监管的草案都曾被美国法院否决,认为其违背美国宪法的精神。“例如美国 1996 年出台的《通信正派法》于 1997 年 6 月被美国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反美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随后该法案被宣布废除。”但自从 2001 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为了打击恐怖主义,确保国家安全,美国也加强了互联网监管,建立了互联网监视中心,在必要情况下互联网上的所有内容,甚至公民个人的私人信息均可以受到一定程度的监测和控制。去年因“司诺登事件”而曝光的“棱镜计划”,就反映出美国政府对全球各国政府和民众进行全面监测窃听的事实,其保护国家安全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对其他国家隐私的侵犯也引起了全世界的不满。具体而言,美国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行业协会管理为主要管理模式。美国的行业协会是政府与市场和行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在保护其成员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的同时,还致力于规范其成员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标准,倡导行业和成员自律,对违反规定者,行业协会通常采取一定措施要求其整改。

(2)倡导行业自治、用户自律。和政府直接介入干预相比较,行业自治、用户自律更具优势。由美国民间组织自发建立起的自律模式,有效保障了互联网行业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例如,行业组织有美国民主与技术中心、美国在线等,专门从事网络规范制定,防范杜绝违法有害信息。同时,美国政府努力培 11 姜胜洪.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舆情视角[J].未来与发展, 2006(6).

养网民的是非辨别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倡导理性、文明的上网行为,呼吁网民自觉建立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德良知和道德底线,以防范负面网络信息产生。

(3)运用分级过滤软件进行技术控制。目前,美国互联网行业已经研发、运用了各类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其中最常见的是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级的过滤软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属的 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推动了 PICS(platform for Internet Content Selection)技术标准协议,完整定义了网络分级的检索方法。“例如他们研发的RSACI(RSAC on Internet)分级系统,把网页内容中出现的恐怖、暴力、色情、低俗言论等分几个维度进行分级管理。”1美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动态更新阻止网络用户访问的负面网址清单,实现不良信息的筛选过滤。

4.1.2新加坡政府施行分类许可证制度

新加坡互联网普及程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同时,新加坡政府对互联网信息的管制却非常严格,对互联网信息的管控手段强硬。新加坡政府对网络服务商实行分类管理,在1996 年出台了《新加坡广电局分类许可证通知》和《互联网运行准则》,确立了分类许可证制度,对网络空间内的不良信息进行具体而详细的分类,规定“网络服务供应商必须依法登记,网络内容提供商负责及时清除网络有害信息,若违反规定将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从而促使网络运营商依法自律自治。”2同时,新加坡政府严格界定了许可证持有者不得传播的禁止内容,列出负面清单,一旦在网上发现有危害国家或公共安全、激化民族矛盾、违背社会公德的信息内容,立即依法从严惩处网络供应商和相关信息传播者。

4.1.3韩国政府以网络实名制管理为主要方式

韩国可以说是全世界对互联网监管严格的国家之一。韩国政府监管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和最主要手段就是实行实名制管理,2002 年,韩国政府开始在各类门户网站、论坛、邮箱、博客、微博、网络视频等网络应用空间试点推行实名制,并运用教育、立法、监管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和手段保障实名制的落实。为管控互联网上谩骂恶搞、色情暴力和虚假负面信息,韩国政府要求所有网民在论坛上发帖、回帖以及在社交网站上传照片、视频时都必须对本人身份证和真实姓名进行核实。“根据 2007 年韩国政府出台的《通讯网络信息保护关联法》,若各类网站没有验证、记录留言网民的真实身份信息,就可能会面临 3 万美金的高额罚款。”3这样一来,网民发表言论的同时,自身身份也被网络管理机构掌握,因此,有 12 石萌萌.美国网络信息管理模式探析[J].网络传播研究,2009(7).

李晶.新加坡网络内容管制制度述评[J].《公安大学学报》.2002(4). 3 高荣林.网络实名制可行性探讨[J].前沿,2010(15).

效约束了网民的不良言论。

4.2 国内政府监管与应对网络舆情取得的成效

4.2.1 我国政府部门全面深度“触网”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政府部门开始实施上网工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取得显著的成效。截至2013年,中央和省、市、县四级政府都建立了官网,甚至许多乡镇、社区都开通了自己的网站,以服务辖区群众。同时,各级党政机关通过开设网络留言平台,为民众开通表达诉求渠道,目前在具影响力的网民留言平台是人民网开设的《地方领导留言板》,截至2013年底,累计已有52位省委书记和省长,400多位市级负责人,1000多位县级领导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网友留言做出公开回复,涉及全国内地31个省区市中的30个,累计总回复数已突破20万件。据统计,2013年全年,《地方领导留言板》共刊出网民留言121214件,收到各级领导回复81809件,整体回复率近70%。《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由于受欢迎程度最高,已经连续多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负责同志开始频繁现身网站论坛,开通博客微博,全面深度“触网”。据统计,2013年,人民网社区论坛共对16位省部级领导进行现场采访,在线回答网民提问。这表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正积极通过网络论坛、留言板、博客、微博等网络方式与网民良性互动,有效对接,积极了解社情民意,推进政府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4.2.2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建立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务报刊和网站,党建工作要在网络时代与时俱进,推进党务公开,提高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2010年6月30日,中央11个部门新闻发言人共同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开启我国党政机关发言人制度序幕。此后,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也迅速跟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政府部门信息公开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地方政府随后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协同宣传、新闻等部门,形成与新闻媒体长效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社会发布政务信息。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规定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政府部门原则上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新闻发布会,主动做好重要政策法规解读,妥善回应公众质疑,并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有力地促进了政府信息披露制度进一

步完善。

4.2.3 应对网络舆情提速,加大官员问责

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不断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建立了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及时高效回应民众关切,妥善应对处置舆情。东中部经济较发达省份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进步更加明显。例如,2013年12月7日发生的湖北省高院某庭长开房事件,12月7日有网友上传了一段视频,爆料称“湖北法院院长张军”在武汉某酒店开房嫖娼,网友表示该视频来自酒店的监控。9日凌晨,《湖北日报》主办的荆楚网发布消息《湖北对网上举报省高院院长开房一事作出回应》,称7日网上出现《网曝湖北又现法官嫖娼门》的信息,经了解,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均非此人。9日22时,湖北省纪委、省高级人民法院调查回应,确认网上被曝光人员系省高院刑三庭庭长张军。经查,张军与一名外单位女子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根据有关规定,研究决定提请依法免去其庭长职务,停止工作,并将依纪做出进一步处理。从有关信息发布到网上,到当地官方网媒作出回应,再到湖北省有关部门公布具体调查情况和处理措施,仅仅两天时间,可谓反应快速。

快速反应,迅速应对网络舆情只是治标之策,要做到标本兼治,还需要依法对违法乱纪、失职渎职、造成社会危害的公职人员进行处理,加大行政问责力度。2009年6月国家出台《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规定》,指出对突发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处置失当,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存在违法犯罪的当事人要移送司法机关。比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的“表哥”杨达财、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件、中央编译局长衣俊卿不正当男女关系、沈阳卫生局长与医院院长开房事件等发生后,相关责任官员先后被免职,对于情节严重、违法违纪的人员均移交司法机关办理。

同时,我国纪检监察部门通过网络平台,设立网络举报渠道,接受匿名举报、实名举报等多种举报形式,大量违纪贪腐问题通过网络举报后得到了查处。中纪委、监察部于2009年10月28日统一开通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2013年9月12日,中纪委监察部又开通了官方网站,第一时间发布查办案件信息,受理人民群众举报检举。全国各地方纪委也相继开通了官方网站或举报网站。

4.2.4 政务微博从最初的信息发布走向与网民良性互动

2010 年起,我国各级党政机构陆续开通政务微博,各级党政机构和公务人员开通的政务微博在近几年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政务微博数量已达到近20万家,政务微博也发展成为政府新闻发布和

紧急突发事件处置的“标配”,党政部门通过政务微博第一时间通报权威信息,成为新闻信息源和事态发展演变的重要决定因素。政务微博已成为党政机构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的集中表现之一。比如,“国务院公报”微博于2012年11月10日正式上线,将及时发布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当天收获了23万粉丝,成为迄今最高级别的政务微博。目前,政务微博已经覆盖到了全国31个省区市,政务微博不仅在规模和数量大幅增长,而且各地各级政府以及公务人员操作使用微博的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2013年12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超过10万个,较去年同期增加4万余个。报告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政务微博不仅覆盖全国各省市区,并在新闻办、团委、法院、气象等部分垂直领域实现多个省份和不同层级的合纵连横,基本探索出一套政府通过自媒体发布信息、实现和网民有序互动的新途径。

4.3 国内外政府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经验的启示

4.3.1 网络舆情监管应对工作要立足实际

从国外发达国家网络舆情监管的经验来看,要有效监管应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必须要结合本地和本部门实际,也要遵循法律制度、文化背景以及社会风俗,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样的,锦州市政府部门监管、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同样也要结合地区和部门实际。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体制机制都在进行转型,由此引发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也不断产生、日益增多,一些敏感突发公共事件,如房屋拆迁、食品安全、医患纠纷等,一经网络传播,极易引发网络舆情事件,给政府监管应对带来很大挑战。然而,我国网络监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法律、机制、体制、技术等各个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由于我国各类社会矛盾易发、频发,政府公共管理面临形势严峻,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我国还不适合采用较为宽松的美国网络管理模式,应该参照比较严格的亚洲国家模式进行监管,因此,在建立应对各种突发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政府要通过正确监管和引导网络舆情,努力培养网民网商自律意识,逐步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发展环境。

4.3.3 努力提高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应对的责任意识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对互联网络的影响力存在认识理解不够、估计判断不足的情况。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依靠信息化技术的进步飞速发展,其不仅是一种媒介,而且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一旦利用网络自由开放的优势,经过蓄意谋划煽动,就可能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造

成严重危害。例如,2005 年发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4·16”反日大游行、2008年发生锦州陇南市“11·17”群体事件、2009 年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打砸抢事件等在当时影响力非常大群体性事件,事件的开端几乎都是先从网络开始广泛传播非法言论,煽动群众参与,同时将活动时间地点等告知广大网民和群众,造成很多不知道实际情况的群众大量集聚参与,从而引发了影响恶劣,危害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所以,锦州市各地各级政府要努力提高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在网络舆情爆发的必要时刻采取果断措施应对处置。

4.2.3 创新网络舆情监管方式,采用有效应对处置措施

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的核心,是针对网民群体里具体的“人”的管理。因此,如果一味地采用封堵、删除、隐瞒等手段,不疏导,只封堵,短时间里也许会达到平息事端的效果,但实际上只是治标,不是标本兼治。监管网络舆情的关键就是要把焦点聚焦到具体的“人”上。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完善健全相关机制体制,努力实现政务公开透明,民众诉求表达畅通,有关方面沟通配合,共同合作,妥善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民众和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要用相关制度明确界限,分清网民维权行为和网络违法行为,对于网络违法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及时净化网络环境。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道德伦理建设,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公众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体系,推动网络自治、网民自律。因此,锦州市政府部门在网络监管和应对的方法上要结合自身实际,既学习先进,又善于创新,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认真总结归纳我国网络监管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有效运用到锦州市网络舆情监管的具体实际中。

5.提升锦州市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能力的建议

5.1 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及时有效应对处置网络舆情

面对网络舆情的发生,尤其是负面网络舆情的频发,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显得至关重要,政府通过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平息能起到非常关键有效的作用。近年来,中央政府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视,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在中央部门普遍推行,相比之下,地方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参差不齐,一些发达地区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和执行的较好,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这几年,锦州市在信息公开制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新闻发言人制度已逐步建立,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省委省政府,省直部门,各市州党委政府三级新闻发布体系,全省73个省直部门、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党委政府和27所重点高校和事业单位、22家国有企业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并且在中国锦州网公布了新闻发言人名单及其联系电话,实现了新闻发布的广泛覆盖。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政务信息时,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具体业务单位联合主办。市州和县区虽然尚未做到每个相关业务部门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但遇到需要向社会发布具体政务信息的情况,一般由当地宣传部门牵头,具体业务单位参与,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同时,借助微博迅速兴起,广泛普及的浪潮,锦州市通过人民微博、新华微博、央视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六大微平台,探索建立了“锦州发布”微博矩阵,已形成“锦州发布”为引领,联动全省2000余个官方微博的政务微博矩阵,成为政府传统发布有效延伸和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外宣品牌。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为更好地应对涉甘网络舆情,锦州市政府部门在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5.1.1 政府信息及时权威发布,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

锦州市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建立迅速反应,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重要舆情一经发现,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向网民和人民群众澄清事实真相,达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信息发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借助多种媒体,灵活进行,如召新闻发布会,接受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采访,通过官网、微博等平台发布信息,通过网络在线与网民实时对话沟通等,在做好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切的同时,要做好舆情发展的后续跟踪应对,及时公布动态进展,择机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网民关切。做到政府部门权威信息贯穿整个网络舆情的发现、发展和平息全过程。特别是在紧急

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几乎成为人们了解事件详情和事态发展最新信息的主要媒介,是公众发表观点评论的最主要平台,因此,应对紧急突发社会公共事件,锦州市政府部门要更加主动地掌握网络舆情发展引导权,通过灵活有效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机制,第一时间、第一手资料发布事态进展,高效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此外,锦州市还应建立政府信息发布问责机制,对于政府信息不公开、信息公开不及时、信息公开不准确等情况,一旦造成不良影响和社会危害,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5.1.2 要处理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不断拓展信息公开渠道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2008年5月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信息公开有4种方式: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传统媒体,明确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原则和措施。2013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可以看到,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面对网络信息传播手段多样、传播速度飞快的挑战,政府监管部门已不能通过封锁信息等落后手段管控网络舆情,只有及时发布权威真实信息,才能有效遏制虚假不良信息。特别是在紧急突发事件发生时,更加需要防止虚假信息扰乱民心,消除民众逆反和恐惧心理,保障公民与政府共享信息,实现政府与人民群众良性互动。因此,在应对锦州市网络舆情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的关系,锦州市政府部门要及时发布信息,鼓励媒体充分报道事态,并适时引导舆情走向,宏观把握局势发展,尽力发挥好网络媒体的作用。

5.1.3 加快推进锦州市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和网络平台应用

锦州市电子政务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普及面较广。但从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性上看,锦州市政府网络平台的应用率和群众满意度却不是很高,大量政府网站信息过时或缺乏实用性,网站更新缓慢、微博闲置弃用等现象较为严重。为此,要通过加强网络技术改造,升级完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对于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领导在线与网民的沟通对话,解答疑问,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5.2 强化网民和网络运营商自律意识,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从国内外政府监管和应对网络舆情中,我们得到的一条重要启示,就是前面

论述过的,从本质上看,政府管理网络舆情的重点核心,实际上针对的是网民,说到底就是对具体的“人”的管理。所以,首先,虽然网络具有隐匿性,但网民却是现实中的个体公民,因此网民自身的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都是决定网络文明程度的最直接因素。其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网络运营商的自律意识,一是网络运营商负责发布网络媒体对具体舆情事件的看法和评判,而主流网媒的观点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网络运营商对网络舆情的发展也承担重要审核、把关责任,网络运营商负责对网民言论的把关工作,不当甚至有害言论能否发布、是否封堵、能否及时删除,对发布有害言论的网民是否设置技术封锁,都是网络运营商来具体操作的。因此,每个网民、每家网络运营商都要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5.2.1 强化网民自律意识

网络舆情的责任主体本身是多元化的,但最核心的是网民自身,因为网站提供的论坛、邮箱、博客、微博等信息发布平台,都是网民用来发布和传播信息的工具,而且目前大多工具在最初使用发布信息时,不进行审核就直接发布,为网民带了很大便利。但网民在享受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也相应的要履行有关责任。广大网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遵循,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履行道德规范,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身素养,提升道德修养,做到尊重他人权利。发表言论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公正客观,不轻易发布虚假信息、来源不明信息,不发布攻击诋毁政府和他人的有害信息,做到言论真实,依据合法,理性客观,只有每个网民都能顾大局、讲诚信,网络环境自然而然地会朝着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高素质的网民应具备以下基本特点。首先,清楚自身合法使用互联网络的重要性,明确使用互联网是作为公民的合法权利,应予切实保障,同时,积极主动参与使用网络。其次,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是,必须遵守法律,尊重人权,能够维护社会公共利和社会道德,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第三,公民使用互联网要始终以理性为准绳,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要兼顾保障他人权益,如果言论失真失实,侵害到他人利益,要理性处理,主动承担责任,及时澄清,公开道歉,必要时承担法律后果。

5.2.2 提高网络运营商行业自律水平

网络运营商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起着关键的重要作用,网络运营商负责网络信

息的把关,在信息的审核、编辑、发布的整个流程中,负责筛选、鉴别、取舍,信息最终能否发布,哪些内容作为重点推荐,甚至在网站什么位置发布,这些因素都直接决定着信息的传播扩散,也直接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因此,网络运营商自律意识的强弱,是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的先决条件。一是网络运营商要遵守法律制度,严格做到对违反法律,危害安全,破坏稳定的非法信息坚决抵制,及时删除,禁止传播,对造成危害的要及时报告公安机关。二是网络信息管理员要增强责任意识,守住职业道德底线,在审核过程中,一旦发现虚假有害信息,能够及时封堵删除,同时,对发布有害信息的网民及时进行清退和限制。三是网络运营商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考虑网站用户数量,而让那些素质低下的网民鱼目混珠危害网络,更不应该以不正当目的,不负责任地散布有害信息,危害网站甚至整个网络环境。网络运营商要做到遵循事实依据,严格把关,切实核实新闻事实,实事求是发布相关情况,回应社会关切,才是有效应对网络流言的手段,也是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5.2.3 锦州市网络监管部门要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网络环境

在强化网民和网络运营商自律意识的同时,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锦州市网络监管部门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网民和网络从业人员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网民理性使用网络的能力,实现网络舆论自律和网络环境自我净化。锦州市网络监管部门要通过“文明健康网络”等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宣传内容积极健康的网站。同时,建立互联网网站不良信息举报平台,对发布不良信息的网站要依法依规进行整治,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大力弘扬主旋律,严守网络舆论阵地,主题鲜明地和网络违法行为做斗争,使广大网民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以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真正实现网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网络运营商严格行业自律,共同维护网络文明健康环境。

5.3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监管与应对涉甘网络舆情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法律制度建设,夯实制度基础,确保有法可依,是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根本保证。我国是法治国家,法律手段是最权威手段,只有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我国网络管理法规建设,才能实现有效开展网络舆情监督。从中央立法的角度看,要力争形成完整、系统、全面的网络监管法律体系,针对网络作为新媒体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克服立法滞后的矛盾,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改变网络舆论监督中许多领域法律空白,无法可依的现象,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延续性和协调性,逐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规则,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明确网络舆情监督的法律责任,明确监督主体的权利义务,有效打击遏制网络犯罪。从锦州市网络监管立法的角度看,省政府去年出台的《锦州市加强和改进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办法(试行)》,为锦州市完善网络监管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制度基础,省互联网办公室等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要以该《办法》的实施为契机,结合锦州市网络舆情监管实际,借鉴国内外政府舆情监管经验,学习发达省份网络舆情监管立法的优秀成果,以《办法》精神为指导,尽快出台一批符合省内网络舆情监管实际的办法条例,不断健全完善锦州市网络舆情监管体系,为更好监管和应对涉甘网络舆情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及传播[J].理论界,2007(1). [3] 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 [4] 罗莉,兰伟平.网络舆论监督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0(1).

[5] 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5). [6] 许宁.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问题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2). [7] 杨丽丽,吕少蓉.地方政府应对媒体能力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2). [8] 王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

[9] 刘丽敏.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1(1).

[10] 周文飞.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11] 陈晨.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12]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 [13] 姚利权.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现代物业,2011(8).

[14] 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6).

[15] 李风燕,刘贤喜等.浅论网络自由的控制策略[J].网络财富,2009(11).

[16] 王来华,林竹等.对舆情、民意和舆论三概念异同的初步辨析[J].新视野,2004(5). [17] 孙林.浅析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困境及其改进对策[J].才智,2012(36).

[18]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19] 刘毅.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6(4). [20] 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1] 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7,5. [22] 李飞.推进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机制建设[J].大连干部学刊,2010(6). [23] 叶浩.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M].南京:尽速出版社,20l0.

[24] 刘毅.舆情视角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9). [25] 谢海光,陈中润.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J].中国政治学院学报,2006(3). [26] 虞崇胜,舒刚.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治理创新[J].廉政文化研究.2013(1). [27] 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7(5). [28] 吴芸.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22). [29] 柯健.和谐社会视角下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初探[J].红旗文稿,2007(15). [30] 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 [31] 黄鸣刚.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预警研究——以浙江省为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2] 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10).

[33] 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5). [34] 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5] 申楠.我国网络舆情监管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36] 邓惠惠.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37] 张乐.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9] 肖兴志,宋晶.政府监管理论与政策[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0] 王月明.地方公共权力监督制约体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41] 王蕾.政府监管政策绩效评估[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42] 王月明.地方公共权力监督制约体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致 谢

上一篇:医用耗材监督管理制度下一篇:院士专家工作站申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