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层次创新型实验体系研究论文

2024-07-20

高校多层次创新型实验体系研究论文(精选8篇)

篇1:高校多层次创新型实验体系研究论文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学以致用,而是有所创新,这就要求高校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使其具有实践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理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

一、背景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教育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和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体系作为保障,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环节,包括不同层次(如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通过课程实验来消化和理解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构建学生的实践理念。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的培养,构建自己的实践理念,掌握实践的方法,以达到“授之于渔”的目的。

基于此,近20年来,高校的实验教学有很大发展,尤其是2007年以来,高校的实验教学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状态,各高校都很重视实验教学,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同时也存在着特色趋同、实验内容单一、能力培养定位模糊等问题。

本研究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分别选取了语言专业及非语言类专业两个专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语言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就是以理论为主,辅助于语音室,强调大量的背诵单词、语法和文章,课堂也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对话为主,没有突出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机能和语言、语境的运用。

而非语言专业的教学也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在实验课上主要是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和实验步骤,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没有学生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情况,必须突出实验教学的地位,运用多种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校内的实验环境,校外的实践活动,构建适合各个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有效促进各学科的协同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原则与思路

1.实验教学研究的原则。实验教学改革的三点原则:一是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二是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其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三是实验教学与时俱进,与现代实验技术结合,内容进行了更新,手段和方法先进。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以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2.实验教学研究的思路。今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这就需要高校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实验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教学目标,以教学实验资源的整合、共享、开放为基础,以教学实验内容、方法、手段和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核心,以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及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两者统筹协调发展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建成语言类专业与非语言类专业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满足学科及相关专业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高校实验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要,成为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实验教学研究内容

实验教学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语言类高校特色,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重组传统实验体系,构建语言类学科与非语言类学科共享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教学平台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了不同专业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实现实验资源共享。

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求,更新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及时引入反映新技术、新成果的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2.改革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由一般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转变,由传统实验向社会实践转变,突出实验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性,项目的应用性;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科竞赛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软件硬件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效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体系涵盖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教学内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科研、商业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安排适宜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讲义不断改革创新,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课程设计中,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实验体系结合本校办学特色,结合各学科教学的要求,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和自身实践,为体现实验系统性的原则,按照实验的最终目的将整个学科的实验类型按教学层次分为:①演示型实验:指为便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直观演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其事物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教学过程。这是目前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模式,这种演示型实验类型比较适合低年级的教学,在课堂上,当教师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演示该知识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验证型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方法与技能为目的,验证课堂所讲某一原理、理论或结论,以学生为具体实验操作主体,通过现象衍变观察、数据记录、计算、分析直至得出被验证的原理、理论或结论的实验过程。验证型实验按照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由学生操作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这一阶段在演示性实验阶段之后,为演示性实验的延伸,在这阶段,学生仍是以学习为主,目的就是为学习某个知识点,理解并消化这个知识点。

③综合型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它是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可以是学科内一门或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按照要求(或自拟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综合型实验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知识点的关联、衔接,组合和实践应用能力,完成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对接。强调不同特长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综合型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适合中年级学生。

④设计研究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设计型实验可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也可以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学生独立完成从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步骤(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选择仪器设备(或自行设计、制作)并实际操作运行,以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同时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主要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实验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学科内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会撰写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型实验教学多采取人为设置障碍、改变实验情景,调整实验路径等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对现成的实验质疑问难,对那些反常现象,深入思考本质,激发灵感,开展创新思维,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

⑤创新型实验:创新型实验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拟选题并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的一些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创新型实验应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学科内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会撰写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分析具体学科的教学要求,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选择不同实验类型,设计具体实验框架,实验环节,包括:实验知识准备、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技能设计、实验过程设计与监控、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最终构建出一套适应不同教学阶段的实验教学体系,加深学生知识点的关联、衔接,组合和实践应用能力,完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对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高校实验教学的研究最终从创新导向和能力层次需求两个维度,根据不同年级,分析学科特点,选择不同的实验类型,构建“演示型实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研究型实验—创新型实验”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创新实验环节设计过程,实现实验教学体系模块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的对应关系。

篇2:高校多层次创新型实验体系研究论文

【文章编号】0450-988902C-0155-03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其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础原理、工艺基础理论和工程设计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是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教学理念束缚,普遍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标准答案轻求异创新、重习题训练轻潜能开发、重分数评价轻个性发展。因此,有必要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生物工程专业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一、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验内容结构不合理。首先,实验教学附属于课程理论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实验课时较少。或者由于教学投入不足,实验内容上验证性的实验多,综合设计性实验少;实验设备台套数少,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少。其次,各门实验分属不同老师承担,实验指导书编写缺少统筹,因此造成教学内容重复,且大多为低水平重复。最后,实验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工程实验的核心,它的发展非常快,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实验教材更新的速度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实验联系实际不够紧密。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内容主要是传统发酵产品的验证实验,缺乏与现代生物工程产品的联系,学生无法掌握现代生物工程制品的生产工艺。或者使用商品化的基因工程菌株或细胞进行实验,学生没有经历生物工程上游技术的训练,不明了整个工艺流程上下游的关系,就很难达到工程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实验考核方法偏主观片面。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实验指导教师准备好仪器设备和试剂,学生对照实验指导书完成指定的实验和操作步骤,这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运行机制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为辅,实验教学趋同于理论教学,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扼杀。

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实验室体系、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和改革现有实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生物工程专业发展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实验室体系建立

(一)实验室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根据其教学功能,分为基础、专业和研究三级,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制药实验室、药物分析实验室、模拟实训室和大型精密仪器平台,总实验室面积约700平方米。

1.基础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120平方米,主要承担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2.分析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3.生物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课程實验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4.微生物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及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仪器设备配置主要包括光照培养箱、超净台、震荡培养箱、发酵罐、超声波破碎仪、灭菌锅、生化培养箱、细胞融合仪等。

5.生物制药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160平方米,承担生物分离工程课程、药物制剂学实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配备仪器设备包括凝胶层析系统、旋转蒸发仪、微纳滤系统、压滤机、制丸机、造粒机、烘箱、大容量离心机、水浴锅等。

6.药物分析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约80平方米,主要承担药理学、药物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及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配备仪器设备包括溶出分析仪、薄层层析分析仪、熔点仪、崩解时限测定仪、脆碎度检查仪、电脑伺服剥离试验机等。

7.模拟实训室。该实验室面积约100平方米,为生物工程专业新建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配置计算机40余台,安装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和CAD机械制图软件,辅以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主要承担化工原理、制药设备工程、制药工艺学及多门理论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实验室开放。通过完善实验中心管理制度,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建立高效的实验中心运行体系。提升建设后的专业实验室实施多种形式的开放,实行开放式运行管理,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满足学生对生物技术领域开放实验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第二课堂的发展。在保障本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基础上,力争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专业学生的非课程实验实训,包括科技协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训练。学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实验受益率达到50%以上。

三、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一)实验内容创新。实验内容注重理论联系生产实践,加强设计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确立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体系包含基础生物学实验、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实践、生产实践四个教学层次,每个层次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每门实验课程要求开设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种实验类型,比例上三者各占三分之一。如图1所示。

(二)实验教材建设。市场上虽然有大量相关的实验教材,但由于各个学校专业方向各异,设备条件不同,现成的实验教程往往使用不便,因此,需要编写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验条件及专业特色的实验指导教材。首先,我们对现有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分类、修订和优化,使之既适应于本院实验平台,又注重实验项目的衔接和关联性。在编写教材时,注重对实验原理的阐述,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及时对教材内容作出调整和补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性编写《实验教学指导书》《实习实训指导书》等教材。

(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如下:

1.通过基础型实验,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利用学生实验课时开展基础型实验,进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达标合格后才允许进入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型实验,达标的采取先进带后进和课外补课的方式促使其务必达标。学生主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基本操作和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教师偏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并在提交的实验报告中去探讨和解决问题。

2.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将从原来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实验升级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课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学过的基础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课内按流程完成实验内容,实验结束时相当于完成了一个自命题的小课题。例如我们在“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培养”实验中,将之前相互独立和分散安排的几个实验,按其内在科学联系重组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各个环节的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基本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能力。综合设计型实验的开设,培养了学生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觉动手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进入研究创新型训练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3.通过研究创新型实验训练,强化学生掌握生物学实验前沿技能。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分期、分批进入研究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和研究生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创新型实验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研究课题,分解提出众多子课题,全院公開,让学生自愿组合选择,学生小组在出题老师指导下自主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和路线,并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创新型实验时间灵活安排,采用弹性制。实验室开放期间,安排教师和专门的实验员进行指导和管理。

4.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学生实验成绩综合评定体系、教师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及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管齐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实验成绩综合评定体系中,坚持过程评价,统筹考核实验前预习、实验中表现和实验报告结果,重点考查学生能力。教师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同行互评,就实验大纲、实验项目、现场指导等内容进行评价,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职称评定等的`参考。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要求成立院级实验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委员会对任课教师进行的各实验教学内容实施情况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作出评价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学生通过教务系统对任课教师的课程讲授、辅导、作业批改等各项教学任务作出评价,并反馈到院级实验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

四、结语

我们在坚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抓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上,打破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只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着力从培养学工程素质(包括研究素质、心理素质)、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出发构筑实验教学新体系。新的实验项目分三种类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分别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实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真正体现了实验教学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的重要性。实现了实验教学从过去的知识技能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建立了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本技能—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邱爱东,刘达玉,王跃华,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J].教育与教学研究,(9)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4)

[3]许晓革,王兴芬.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19)

篇3:高校多层次创新型实验体系研究论文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 (Internetof Things) 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 (ITU) 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多网络、多设备、多应用、互联互通、相互融合的一个网络。是一个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如射频识别装置、各种传感器节点、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智能网络。能与现有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远程感知。利用物联网将形成一个更加智能的生产生活系统即物联网生态系统。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 是各种感知技术的综合应用。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 利用智能技术, 将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 得出有意义的数据, 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物联网相关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由于物联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一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从2004年开始, 物联网相继被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区域性组织列为领先全球和振兴经济的基础战略。美国IBM公司基于物联网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 我国也于2009年制定了“感知中国”的战略。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国有多所高校申报和准备试办物联网专业, 这反映了高校对科学技术前沿的高度敏感和重视, 同时, 高校也面临着如何建设物联网本科专业的严峻问题。

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从学科领域来看, 物联网是基于计算机、通信、微电子、传感器件等多种学科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其主要知识点涉及感知、传输、智能、控制、应用、管理等方面。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物联网专业是在计算机学科的基础上开设的, 因此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包括三部分:公共基础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类基础课和物联网专业课。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如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学基础、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等) , 以及反映物联网知识点的专业课程, 其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层次化分级实验教学体系

1. 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

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 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IT教育, 其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枯燥、缺少趣味, 实验学时不足等方面。目前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加实验教学的形式, 实验教学主要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伸, 其地位仍然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无法兼顾整个课程体系之间的内部联系, 缺乏系统化、层次化的关联。在这样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指导下,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很难将所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

2. 层次化实验教学模式。

计算机物联网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多种逻辑关系, 不能孤立的以单门的课程为核心教学, 必须通过课程间的学习和关联逐步建立起整个物联网系统设计的概念。我们按照物联网专业的知识结构, 构建集成了每门课程的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之间相互关联的组合实验设计、以及创新性与前沿性的综合实践训练的系统化分级实验教学体系, 如图2所示。

层次化分级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基本技能培养为基础,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导,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 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物联网相关理论和实验体系, 为将来从事物联网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 分层实验设计。

(1) 基础型实验, 基础型实验主要针对课程的基础知识, 突出基本实践技能, 侧重于单一课程的基础训练。除此之外还包括将多个相联系的实验内容有机组合的实践训练。 (2) 综合型实验, 综合型实验涉及到物联网相关课程的综合实验, 这些课程不是独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互支撑、相互辅助共同构成物联网知识体系, 综合设计实验建立在单科单个实验的基础上, 与物联网课程的实验内容相融合, 建立统一的实验平台, 实现多门课程的交叉应用, 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整个物联网的知识体系, 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创新型实验, 创新型实验是在综合型实验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实验, 此类实验不仅涉及到多门课程, 而且要求学生在综合实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创新性实验过程中, 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项目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 并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 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学生应该分小组集体分工完成。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认证和指导,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给出合理建议。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描述能力。开展创新型实验应该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 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研究和创新, 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又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实验教学。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 其实验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前沿性以及与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关联性, 根据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 按照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 既注重课程间知识的交叉渗透, 又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探索物联网创新性层次化分级实验教学体系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基础, 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新研究能力。其研究对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感知中国与世界的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王光福.从传统的实验教学走向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4, (1) :80-81, 23.

[3]凌明, 刘昊, 时龙兴.关于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10) :94-96.

[4]张业民, 李光提, 黄在范.提高学生综合, 设计性实验能力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 (2) :97-98, 163.

[5]张飞舟, 杨东凯, 陈智.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6]李如年.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研究[J].北京: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9, (06) :594-597.

[7]李珍香, 王红.立体化创新性的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11) .

篇4:多层次实验体系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多层次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17-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现有的实验课程内容势必要不断更新,保持实践课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重形式、重验证”的实验教学模式,尝试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使相近课程的专业知识交叉点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

高校目前主要以本科生的实践教学需求为根本目标,可将实践课程体系划分为系列化的教学模块,在计算机网络通信实验教学试点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完善更新验证演示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尝试开展创新研究性实验。通过不断改革实验形式和教学模式,不断建设完善实验各教学模块,来健全丰富实践教学的知识结构。

实践课程体系各模块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必须相互衔接,逐渐深入;在取材上力求做到先进新颖、理论实际并用,体现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在知识层面上由基础到专业基础再到专业,层次逐渐加以提升;在知识结构上由点及面再到系统,特别注重加强系统观念的培养和系统设计方法的训练,增强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在实践指导思想上转变以往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直接将以搭试、焊接为主的实验过渡到以系统设计、模拟分析和系统实现为主,尤其要强化EDA 技能训练和加强工程意识培养,以合适的方式反映电子信息、通信和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

对计算机网络通信实验开展多层次的教学模式,根据示范中心实验教学要求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易及难,分别开设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进一步推广扩大开放性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安排形式要多样化,同时鼓励学生选做研究开发性实验。

二、实验多层次教学模式的特征

多层次实验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引导为辅助,以实验室开放为基本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建立针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在探索中形成一套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教学指导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使开放性实验教学不只是徒有形式,关键是要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效果。开放实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和开拓创新条件,使学生逐渐克服以往过度依赖老师的心理,培养学生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问题的良好实验习惯。

实验时间上的开放,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安排实验,拥有自由发挥想象力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这能有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设备自由开放,学生只要具有进实验室的资格,在实验室预约登记,凭学生证就可以随时去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室会有专门的实验教师安排指导。

实验内容上的开放,也是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探索的关键。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项目,对同一实验内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对比,在内容上实行分层教学,对待低年级和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主要开展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掌握常用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专业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能力。对具有一定技能和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命题等形式设定目标,开设“一题多方案”的实验项目。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法,组织完成实验任务。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独立设计创新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可以大胆构思,参与有前瞻性和开发性的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科研成果紧密衔接起来。老师只需要掌握学生的动态,适时加以引导和提示,这也为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技术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实验网络平台提升教学模式优势

以网络为基础,构建实验教学交互系统平台,利用现代网络教学手段,可以打破传统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课余时间学生可以登录实验系统平台,查询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明确实验任务要求,了解实验设备,掌握实验方法后,就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并通过网络实时提交实验测试结果,查询实验最后的成绩。教师也可以在任何一个能连接到校网的地方,设置课程的实验内容,查看学生登录信息,批改学生网络作业,提交最终实验成绩。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实时跟踪学生实验情况,准确考核学生实验情况。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就课程问题在平台上实时发布、专题讨论、网络释疑、信息交流,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对教师教学情况调查学生反馈意见等教学辅助工作。

目前开设的《电子测量技术》、《信号与系统》、《DSP技术》、《现代逻辑技术》等教学模块实践课程,在网络平台上尤其显示出其教学模式的优点。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平台,可以进一步渗透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系统开发设计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提升工程实践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校实验内容和手段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提升,开展多层次实验体系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创新导向的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是当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重点之一。多层次实验体系的教学模式,完成了学生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实验、电子类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了电子系统设计、制作、调试、测试等实践训练过程,丰富了实践课程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实践环节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当然,实验教学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才能建立更加趋于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辜良瑶.构建基于网络技术的实验教学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06,(4).

[2] 卢慧芬.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6).

[3] 高新科.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教学改革新探[J].福建电脑,2006,(4).

[4] 曹爱红.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5).

[5] 齐永钦.创新教育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

[6] 王海霞.体验式教学浅谈[J].大学教育,2012,(2):63.

篇5:高校多层次创新型实验体系研究论文

论多层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

作者:封栩琛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3期

[摘要]文章在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深化岗前培训、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搭建专业技能培训平台以及鼓励外出进修培训等多个层次,对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培训

[作者简介]封栩琛(1973-),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57-02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育队伍的特点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的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呈现三个显著的特点:

1.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根据教育部2006年的统计,如以40岁为界,普通高校40岁(含)以下的专任教师数为692214人,占教师总数1075989人的64.33%;如以35岁为界,普通高校35岁(含)以下的专任教师数为520130人,占教师总数的48.34%。纵观1997年到2006年这十年间,30岁以下的教师增幅最快,年均增幅约15.04%,其次就是31~35岁之间的教师,年均增辐也达10%左右。这些数据说明,青年教师构成了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2.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渐提高。目前,国内普通本科高校教师中的硕士、博士生的比例一般均超过30%,相当部分高校达到50%,重点大学达80%以上。①学历层次的提高,对于整体提升高校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学历层次的提高只是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提高的一个充分条件。正如马克斯·韦伯曾经所说,具备学者的资格与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杰出的学者,同时又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②

3.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居多。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培养高校教师的院校,师范院校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强,因此,高校教师一般都由同类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担当。虽然他们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渊博,但由于一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课堂实习等专门职业性培训,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浅薄、教学技能不强是普遍现象。

简言之,青年教师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专门人才的重任,但他们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研究,并着力提高其教学能力,对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化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对如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已经有所思考和探讨,但从实践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尚未能开展系统化的培训,沿用的仍是以往的培训模式,即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作为大学教师的必要条件,由各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开展,以宏观上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职业道德为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课程以及普通话的培训和考试,补充了一定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但限于培训时间短暂,教师很难得到深入的提高。除岗前培训外,部分高校亦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培训方式,但总体上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指导不够。具体表现为:首先,培训缺乏系统设计:开展的培训活动往往分散于人事处、工会和教务处,缺乏统筹规划。其次,培训内容偏颇:现有的培训更多注重于思想道德教育和师德教育,或注重于学历层次的提高,有关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培训欠缺。第三,缺少职业化的培训指导师:现有的培训指导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深入③,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第四,结合高校性质和专业特点而开发的个性化培训匮乏: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其教

学能力和教学法的具体指向存在着一定差距,现有的培训针对性不强。

三、构建多层次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重要性,设立专门的教师教学培训机构,建立以“岗前培训”“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外出进修培训”等多个层次有机衔接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1.深化岗前培训,实现宏观培训与微观培训相统一。岗前培训的目的是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提高基本素养,并了解其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目标,为其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因此,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首先必须参加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统一组织的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培训;除此之外,立足于学校自身相关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培训,对于青年教师迅速进入教学岗位也是不可或缺的,故应将其纳为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培训是微观的具体化的内容,是对宏观层面培训的必要补充。因此,学校要组织进行专题讲座学习,由党政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介绍学校历史沿革、发展目标,教学、科研、推广工作经验,机关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改革进程,使青年教师对工作及学校发展均有一定的了解,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2.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实现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统一。为确保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要每年制订教学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同时聘请教学理论丰富、实践水平高的退休老教授担任专职的培训指导师,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

教学基本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基本技能。其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讲评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等;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则包括导入技能、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试误技能、结束技能等。为使青年教师在最快的时间里对理论知识有比较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在理论培训的同时,要组织开展以微格教学为基本模式的模拟课堂实践培训。为此,学校应建设一个教师培训专用的微格教室,将青年教师按其专业及拟授课程的相近性分成若干培训小组,各小组的培训过程均由培训指导师进行现场指导。每组的培训过程均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教学录像,对小组成员的模拟讲授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录音。模拟讲授结束后进入培训的第二阶段,小组成员共同观看录像,以学员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反馈。

3.搭建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平台,实现教学培训个性化。专业技能培训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培训,是各学院(系、部)在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开展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各学院(系、部)要每年制订具体的专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针对本单位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青年教师熟悉相关课程及对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为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技能纯熟的名师的传、帮、带作用,要由各教学单位遴选符合条件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学结对指导、教学规范培训等多种形式,搭建专业技能教学交流平台,使青年教师较迅速地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及要求,较好地进行教材、单元(章节)分析,形成较强的授课能力。

4.鼓励外出进修培训,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要拓宽培训平台,注重把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建立、健全以更新知识、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制度,坚持“在职为主、形式多样、加强实践”的原则,实现有明确目的性和较强针对性的培养,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做国内访问学者,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或高级研讨班,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新办专业或新开课程进修培训等,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学校应制定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提供进修机会,明确支持培训经费、保留学习期间相关福利待遇等,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

[注释]

篇6: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理念研究论文

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地方高校需要适应教育分类指导的原则,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与发展。在地方高校中,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管理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高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但是,当前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还有不少问题存在。

一、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现有实验室管理模式

1.三级管理模式。这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沿用了本科院校的校院系的三级管理模式。它以课程作为实验室应用的主体,从而使得实验室功能较为单一化。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其主要是依托于学校教研室而存在的,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却表现得较为分散,从而导致了实验室教学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实验室设备利用效率偏低,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难以进行有效协调,无法让实验室功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来,最终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二级管理模式。一些地方高校为了打破三级管理各自为政的壁垒,选择了使用校系的二级管理模式。这就是说,地方高校不再让实验室由各个不同教研室进行依托式管理,而是在对它们进行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让实验室成为实验中心或综合实验室。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室在行政层面上与教研室平级,这就有利于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加强各个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有效共享。它可以在理论教学之外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它的最大弊端就是无法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尤其是不能跨院系进行资源共享,从而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一级管理模式。一些地方高校在认识到三级管理和二级管理模式的缺陷之后,开始探索一种学校层面的一级管理模式。这就是说,地方高校成立了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学校所有实验室进行统一建设与管理。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它使得实验室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避免了重复建设,让院系间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并按照不同的功能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这不仅有利于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事业单位中去,同时还可以大大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不足

1.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我国不少地方高校的办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本科办学模式进行的,往往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实践教学常常处于一种较为弱势的地位。它们对于实验室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而是将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学校规模与大型硬件设施上,根本无法满足实验室的正常运行需求。反过来,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资金缺乏,使得实验室教学设施等也无法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需求,从而限制了实验室功能的有效发挥。

2.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地方高校实验室由于现行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而在实验员的选拔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从而使得真正合格的专业实验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具体来说,很多地方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是由各个院系自主选择,并且会根据实际工作状况进行常规性的调换,加之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本身非科班出身,甚至有些是照顾教职工家属而安排的人员,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常常会在工作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让实验室日常运行无法稳定下来。此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待遇与其他教师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影响到实验室功能的充分发挥。

3.现行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地方高校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仍然较为落后,很多都处于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之下,无法满足全校的实验教学要求。这就让实验室功能较为单一。加之实验室开放时间较为固定,一般是在上课时间,从而无法为学生真正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造成了实验室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分散现象,无法让学科间实现实验教学的互动与交流,有时就会发生重复建设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还影响了各个学科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理念的构建与实施

(一)真正重视实验室管理工作。地方高校实验室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实验室不是小事情,而是大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地方高校就必须尽快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一种全新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并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采取更为先进恰当的管理模式。这就是说,地方高校要把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及时转变过来,让其与理论教学做到平等,从内心里重视实验教学。同时,还应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一个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管理系统。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尽快打破实验室管理中的学科和专业界限,对实验室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根据“跨专业、跨学科、大中心、现代化”的新型管理理念来重新优化配置实验室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实验室经费,还能提高实验室整体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不仅涉及到实验教学管理,而且也涉及到很多固定资产和实验设备等方面的管理。那么,地方高校就要尽快完善相关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影响到实验室功能能否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是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切实效果的重要保障之一。地方高校要针对实验室的设备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让实验室设备充分发挥出自身应有的实验教学功能。对于一些价格高昂的实验室设备来说,地方高校应该实施有偿使用制度,并把缴纳的经费归入实验室建设资金账户中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实验室设备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为设备更新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三)提高实验室队伍质量。地方高校实验室中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是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与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室获得持续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这是确保实验室利用率大大提高的根本性保障。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大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引入一些高层次实验技术人才,壮大和充实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对于那些工作能力不够强的实验室人员可以实施淘汰制,不仅可以精简实验室人员,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整个实验室工作队伍的质量与水平。当然,地方高校还需要配备完善的激励机制,并组织相关知识和业务考核,让他们切实提升自己的实验室工作技能。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实验室工作队伍,地方高校实验室才能够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际校企之间通过一定的交流来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雪琼,夏杏洲,黄和等.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室开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学装备,2009(4).

[2]孔凡芹,刘中兵.高校实验室建设初探[J].科技资讯,2010(9).

[3]邱菊.新建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06(8).

[4]沈剑敏,陈强,张东凯等.适应形势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J].实验室科学,2009(1).

篇7:高校多层次创新型实验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创业教学的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得该专业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逐年提高。本文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分析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对我国其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即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简而言之,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者的活动。在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于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技术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同时,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制订教学计划基本不考虑创业教育的需要,对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创业教育,利用实践教学中的有利条件,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行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也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缓解就业压力。常州大学在各级领导和多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与相关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构建了较为周详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0年以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

一、基于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

1.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

意识影响行动,行动影响结果。因此,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实施创业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首先是培育创业情感。通过创业感情培育使学生在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对事业的兴趣和爱好。其次,激发创业动机。创业动机的激发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处于积极心理状态的内驱力。第三,树立创业理想。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能够使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未来奋斗目标有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向往和追求。第四,坚定创业信念。创业信念是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意见、见解、知识和看法。坚定创业信念以学生对创业实践的认识为基础,以较为深刻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为心理形式,以力求践行和实现为外部行为表现,是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

2.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设置专业课上努力扩大学生的选课面,使学生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力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创造商机、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利用商机的创新能力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创业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高效科学组织起来的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根据外部的创业环境和已掌握的创业机会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决策能力和协调多方面人际关系,使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统一行动的协调能力。通过专业设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上述能力,从而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成功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如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教授创业实践活动中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综合性知识时,没有固定的知识范围,一般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其功能指向的核心均是使实践主体及其活动具有社会关系性质。

二、基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1.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首先,开展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指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等向学生讲解和展示与本专业或课程有关的基本业务和活动,使学生对本专业或课程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了更好地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专业老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学生不仅参观生产车间,企业员工还现场给学生讲解企业生产管理、现场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等,使学生获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进行衔接指明方向。

其次,增设实验环节。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性较强,缺少实践性。通过实验课程能够使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认识从理论认识上升至具体的实践操作上。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主要安排了两项实验环节:一是组织学生对ERP软件中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模块进行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现有软件的能力,如企业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素质测评系统、人员招聘系统、绩效考评系统等。二是沙盘模拟训练。沙盘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融入市场变化,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体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沙盘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实践与运用。在沙盘模拟实验中,学生学到的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概念、理论,而是珍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悟。

第三,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又称角色扮演,是指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从而理解教学内容,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的过程。情景模拟式教学不但体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以人为本教学的教学理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策划、过程组织、应变及处理细节的能力。在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纷纷要求扮演情景中的角色,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运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第四,推广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把学生引入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多种形式,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提高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多以案例作为导入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和应用型人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

教育的价值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论争,而在本质上,二者应该并且可以统一在一起。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铺平了道路,是实现教育价值统一的具体载体。多年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与用人单位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得到了学生和各用人单位的认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改革中,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和客观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创新性人才。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教育。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坚持不断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途径,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一是建立校企对接平台,为教师到企业挂职、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条件,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企业优先安排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不收实习费,厂校双方合作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二是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行业协会运作,提供企业咨询、培训等服务,发挥教育在产业升级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更新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双方共同组织的科研课题,密切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组织学生把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既融合了基本知识又增长了实际才干。

其次,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促进产学研教育。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保持与阿里巴巴公司、亚邦物流有限公司、中国物流公司常州分公司、龙湖地产、常州市联谊特种不锈钢管有限公司、江苏国联薄板有限公司、常州市新华石油化工储运集团、常州美杰医疗器械公司等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加强对经管院物流、电子商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三大实验平台的使用,以促进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同时,工商管理专业还把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作为基地,进行招聘、人员测评等现场模拟教学。为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交流,向社会输出合格的企业人才,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不断邀请用人单位共同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不断更新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三、结论

篇8:高校多层次创新型实验体系研究论文

1.1 缺乏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监控体系

实验教学的监控与管理与理论教学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 目前各高校基本实现理论教学监控体系, 理论教学监控处于主导地位, 主要是针对理论教学的特点制定的, 比较强调于理论教学方面的质量监控, 而实验教学监控往往依附在理论教学中, 对实验教学的监控点并未进行详细分类监控。缺乏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监控方案。

1.2 实验教学监控的信息缺乏系统的管理与分析

实验教学监控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对于实验教学质量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但目前作为学校层面的教学监控部门, 缺乏对获取的信息做系统的管理与分析, 缺乏横向和纵向比较, 只是简单地给予一个结果。如学生评教:缺乏不同课程之间、同一门课程之间的横向比较, 同一课程同一条评价项目、不同课程同一条评价项目的纵向比较。因此, 实验教学监控部门不但要及时收集在不同时间从各方面各层次反馈过来的连续、动态的信息, 并应该给予归纳总结、深入分析, 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针对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3 缺乏基层 (实验室、教研室) 的实验教学监控

学校的实验教学主要由各二级学院实验室或教研室承担, 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网络就由校、院、室 (实验室、教研室) 三级组织机构构成, 而实验教学监控体系包含了实验教学整个过程的监控。因此, 在监控过程中, 实验室、教研室监控是最能体现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其收集的相关实验教学信息是最真实的。而目前学校对这个环节都不是很重视。

2 构建完善的多级实验教学监控体系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网络

2.1 构建校、院、实验室、学生信息员等多级实验教学监控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保障和教学过程监控是整个监控体系的核心, 是日常教学监控的重点, 监控的目的就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由校、院督导组人员、实验教师、实验教学中心教学部人员及实验管理员、学生信息员等组成。目前我院已实行多级实验教学管理, 校级督导组主要负责对全校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监督, 协助实验教学主管部门制定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等。院级督导组主要负责所在院 (系) 的实验教学督导工作;实验教师负责实验教学的讲授、指导、信息的反馈。实验中心教学部及实验管理员主要负责组织对实验教学的过程检查、实验室的评估等, 如实将实验教师的讲课方法、手段、实验教学组织课堂情况等信息数据加以汇总, 及时反馈各二级学院。学生信息员负责收集来自学生的大量真实的关于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利用、教与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2 建立校、院、室 (实验室、教研室) 三级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网络

我校教学工作的质量监督、检查、测量、咨询的常设机构有教学研究与监控中心和教务处, 作为一级组织机构, 负责对各学院 (部、中心) 构建内部教学监控体系给予具体工作指导, 每学年定期对各学院 (部、中心) 的教学工作质量进行监测、抽查和专项评价, 定期反馈测评结果和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由中心牵头、实验室为基础、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定建立实验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中心作为二级组织机构负责实施对中心实验教学状况的监控, 是校级监控的有效补充。中心在实验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引导、服务和监督职能, 制定和完善实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评价机制。以实验室为单位, 实验室主任为主导, 实施实验教学过程的主体 (实验教师和学生) 为主体建立三级组织机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订教学大纲, 教学要求, 教学计划及周历, 组织实验教学任务的实施和不定期地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检查, 组织全体实验教学人员相互听课, 开展学术讲座, 学术交流, 学术讨论。

3 实验教学监控体系实施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新实验教学体系以传统实验教学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为核心, 采用三个层次的递进式教学方式, 即基础性实验、提高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实验内容上加强学科间的交叉, 体现了重基础、创特色的特点, 主要以“三大教学平台”为载体, 从“素质、能力、创新意识”三要素的教育目标出发。大胆实现实验教学改革, 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上, 加重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分量, 同时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 重点加强以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作为考试内容, 强调学生平时的实验规范操作和科学书写实验报告能力, 以每层次的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的规范操作情况作为每层次实验成绩, 并且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层次的学习, 层层筛选, 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实验项目的学习。

3.2 落实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规范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 建立实验教学评价评估制度, 完善实验教学评估体系, 严格执行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化, 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 实验教学督导经常化, 实行实验教学量化考核。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成效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总之, 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重点, 构建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

3.3 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激励机制

为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以及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每学期组建各类兴趣小组, 开展各类竞赛, 如:实验操作竞赛、数据处理竞赛、设计性实验论文竞赛等, 制定了设计性实验竞赛奖励办法, 用于奖励参加设计创新层的学生, 主要体现学生在设计创新层中, 设计的实验方案科学、合理, 有独到的见解;实验结果正确, 实验内容创新性强;以科技小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 格式规范、正确。由实验教师推荐, 全体实验教师评议, 经中心审核发文给予表彰奖励。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 是保证高质量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

4 加强建设, 努力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

4.1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队伍素质

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要求, 研究制定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要像重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那样, 培养和选拔实验室负责人、实验技术带头人。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 促进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提高实验队伍的整体素质。

4.2 采取各种激励机制, 优化实验队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实行实验技术人员聘任制。科学核定实验室工作岗位, 采取人员岗位公开招聘、流动编制等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 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将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吸引到实验教学队伍中来。结合学校定编定岗, 竞争上岗, 优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制定政策, 采取倾斜措施, 稳定基本队伍。同时要根据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工作的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量核算办法, 体现实验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必须优化实验室管理队伍, 形成一个学历、职称、知识、技术、年龄等诸方面的梯队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热心实验教学, 整体素质较高的实验队伍。

4.3 明确岗位职责, 规范实验教学管理

细化岗位职责, 强化责任意识。各实验室要结合实际, 制定各个实验室岗位的工作职责, 明确要求, 认真落实.要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一是对实验人员在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室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加以考核;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技能、实验方法的革新、实验设备的改进和使用效益等。

4.4 制订长远的实验队伍培养计划, 提高实验队伍素质

实验室要研究制定实验队伍培养计划, 实行在职与脱产、长期与短期相结合, 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学习.在抓好基础及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 重点抓实验技术、仪器维修技能及科学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通过学习、培训等措施, 切实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 以适应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5 结论

建立实验教学监控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 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实验教学监控体系中的各要素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各部门的大力合作, 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验教学实际、整体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避免出现实验教学评价成为评估而评估, 为评估而教学的现象, 而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程式化会使教师放弃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风格而去适应评价程序, 迎合评价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部门、实验教师及实验室人员、实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掌握实验教学动态, 深入了解实验教学活动中的长处与不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同时立足管理创新, 从管理体制上明确实验人员岗位责任, 努力实现实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实验教学督导的经常化、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化, 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发挥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整体监控作用, 促使学校的整体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毕业MV致辞下一篇:六年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主题班会教案